美国金融机构体系(共9篇)
1.美国金融机构体系 篇一
美国住房金融体系分析论文
美国现在的住房金融体系是从大萧条之后逐渐演化而来的。其家庭住房自有率达到67、8%, 超过70%,这都离不开金融体系的强力支撑。[3]
(一)美国住房金融体系的构成
美国的住房金融体系由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构成。一级市场集中了对购房者提供融资的各种活动;二级市场是出售房贷相关资产的各种活动。
一级市场由储贷协会、[4]商业银行、储蓄银行、毕业论文范文、抵押公司等机构构成,提供丰富的信贷产品。储贷协会和储蓄银行大多是区域性的私营机构,吸收个人存款,从事传统的房贷业务;商业银行发放房贷,还购买房贷抵押票据。储贷危机后商业银行成为最主要的住房金融机构,储贷协会和储蓄银行的业务已与商业银行无异。抵押公司从商业银行借款来发放房贷,赚取利差收益。这些机构发放房贷后保留一部分,将其他部分出售,这便形成了美国特色的住房金融二级市场。
二级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政府支持的两大私人企业———房利美和房地美,它们购买特定条件的房贷资产,并以此为基础发行抵押证券。二级市场也包括“纯”私营企业,如AIG、花旗等,主要是购买以房贷资产为基础的证券化产品,并广泛参与相关衍生品的开发和交易。
政府主导的保险机制是美国住房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5]也是崇尚市场经济的美国政府干预住房金融的主要方式:政府或政府机构并不直接对家庭发放房贷,也不对发放房贷的金融机构提供补贴,而是以政府信用对个人信用增级,刺激市场化运作的金融机构扩大对住房消费的融资规模。FHA和VA在一级市场上为房贷提供保险和保证,吉利美、房利美和房地美则主要在二级市场上提供担保。
私营保险机构主要占据高端市场,并占据住房金融衍生品开发交易的主要份额,是住房保险市场的有力补充。随着市场环境日益宽松,它们也将业务向下延伸,与政策性保险机构展开竞争。
(二)美国住房金融体系的特点
1、证券化。过去的20多年美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金融创新浪潮,住房金融领域不仅是创新的主要阵地,更是创新的领头羊。至一季度,房贷抵押证券MBS余额达7、4万亿美元,而同期美国公司债券和国债规模分别为5、9万亿和5万亿美元。运用先进的证券化技术, MBS又被进一步衍生出更加复杂的金融产品,引起了交易量的爆炸性增长。[6][7]
2、依赖资本市场。美国的金融体系是市场主导的,住房金融体系也依赖这个强大的资本市场,在一级市场生产和批发房贷资产,在二级市场将其分装和零售。依赖发达的资本市场,二级市场的零售得以实现,[8][9]极大地推动了一级市场的生产和再生产。一级市场的住房金融机构在接近资本市场方面得到了政府的强力支持,对资本市场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
3、强势美元支撑。从大萧条开始直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框架,美元强势地位逐步加强,至今全球仍然高度依赖美元:全球63%的外汇储备是美元,即使美联储将基准利率降低到1%,外部资金仍然热情不减地涌向美国。
美元保持强势地位,提升了美元资产的吸引力,[10]打开了美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金的通道,是美国住房金融体系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
(三)美国住房金融体系的功能结构
美国的住房金融体系里,政策性机构和商业性机构各有分工,形成了一个以动员储蓄为核心的、前后继起的.功能链条。
1、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分析。房贷的主要特点是期限长,容易导致放贷机构资产和负债之间的时间缺口,政策性住房金融的核心功能是提升整个住房金融体系动员储蓄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支持私人机构,为一级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二是设立政策性机构或支持私人机构,提供相关的保险或担保,实施信用增级。证券化降低了房贷资产流动的门槛,让更多的投资者具有了投资能力,但证券化过程并没有为这些资产增加任何新息,还不足以调动投资者的主观投资意愿。政府主导的保险和担保以政府信用强化了个人信用,向房贷资产注入了新息,激发了投资者的热情,促进了房贷资产的交易。政府信用的介入使在常规的渠道之外又开辟了将盈余资金吸纳到住房金融领域来的渠道(见图2)。
2、商业性金融功能分析。商业性金融主要位于美国住房金融链条的最前端———寻找储蓄的使用者。受到政策支持,商业性机构摆脱了流动性的约束,在盈利的牵引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主动负债的行动中,当传统意义上的边际客户开始递减之后,它们自然而然地降低标准,向下挖掘传统标准之外的房贷客户。[11]美国的住房金融体系是围绕着动员储蓄这一核心功能构建和完善的,金融分散风险、提供信息、分割所有权的功能都是增强其动员储蓄功能的手段,政策性金融通过信用增级,成为提升储蓄动员功能的中坚力量(见图3)。
2.美国金融机构体系 篇二
所谓量化宽松 (QE:Quantitative Easing) 的货币政策, 是指执掌货币发行权的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 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 增加基础货币供应量, 向金融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一种特殊的货币市场干预方式。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旨在以货币流动性的超量供给来鼓励开支和借贷, 因此也被时常被人们形象的描述为“央行疯狂印钞票”。一般来说, 只要当央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收购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有价证券时, 货币流动性就可以通过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功能而便被成功地注入到整个金融市场, 从而对市场均衡利率水平起到微调的作用。但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涉及的是金额庞大且周期较长的政府债券, 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能释放的流动性远不是一般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可以比拟的。因此, 只有在利率等常规工具不再有效的情况下, 货币当局才会采取这种极端做法。
在世界货币政策史上, 有多国央行曾经采用过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应对经济困难。但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以下简称美联储) 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践。到现在为止, 美国已经实施了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1.美国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2008年11月25日, 美联储开始实行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直到2010年3月31日为止, 美联储总计为美国金融体系提供了1.725万亿美元流动性, 其中1.25万亿美元用于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ABS) , 3000亿美元用于购买长期国债 (UTS) , 1750亿美元用于购买机构债券 (MBS) 。由于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推出之前未被市场预期到, 政策推出后美元指数最大曾下跌20%, 而黄金最大实际涨幅曾达到52%, 白银最大涨幅曾达到92%。可见, 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较好的起到了为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的作用。
2.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自2010年4月份开始, 美国经济数据愈发令人失望, 美国的经济复苏呈现出步履蹒跚的状态。为此, 美联储于2010年11月3日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到2011年6月30日为止, 美联储共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 并对资产负债表中的债券资产到期回笼资金进行再投资, 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此轮量化宽松政策在推出之前就被市场完全预期到, 政策推出后美元指数最大跌幅为11%, 黄金最大实际涨幅12%, 白银最大实际涨幅45%。可见, 由于本身规模较小且已被市场提前预期, 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影响较小。
3.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2012年9月13日美联储宣布开始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以进一步支持美国国内经济复苏。在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 美联储将购买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ABS) , 其每月购买量将为400亿美元。在政策推出的第一时间内, 纽约股市三大股指涨幅均超过1%, 美元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汇率全线走低, 原油、黄金等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直线上扬。尽管资产市场第一反应强烈, 但美联储的这一政策对经济和就业究竟能产生多大效果依然备受质疑。因此, 此轮量化宽松政策将持续多长时间, 又会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状况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 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全球性流动性泛滥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对主流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挑战。根据流动性陷阱理论, 当名义利率为零或接近于零时, 市场对流动性的需求将无限扩大, 此时无论央行多么努力的扩大货币供应量, 也不可能使名义利率再下降。若货币流通速度稳定, 那么只要出现经济产出增长率低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情形, 通货膨胀率最终将高企, 从而使实际利率被压低到负数。在有效需求 (特别是消费需求) 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负的实际利率也难以刺激投资需求, 那么金融信用体系的崩溃也就在所难免了。可见, 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质上就是一场赌博。美联储的赌注就是:在通货膨胀率上升到难以控制水平之前, 通过负的实际利率刺激投资需求, 达到扩大有效需求、加快经济复苏和降低失业率的目的。
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特殊地位, 是美联储敢于下这样一个赌注的重要原因。对于那些外贸依存度很高的小型开放经济体来说, 扩张性货币政策虽可致本币名义汇率的贬值, 但却不能在不降低实际工资水平的情况下实现本币实际汇率的贬值。所以, 小型开放经济体若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 则极有可能以螺旋式的通货膨胀收场, 难以达到刺激有效需求的目的。但像美国这样经济规模巨大的经济体, 其一举一动都能在全球外汇市场上产生巨大作用。因此, 尽管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了货币供给量的惊人增加, 却可以通过美元贬值将美元流动性泛滥的问题转嫁给其他经济体。对于任一其他经济体而言, 除非在国际结算中完全拒收美元, 否则就不得不承受输入性通货膨胀之苦。自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来, 美国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温和水平;而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一方面国际收支顺差持续扩大, 另一方面出现了快速的通货膨胀。可见,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性流动性泛滥的根源所在。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金融体系的不利影响
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 我国正处于经济实力快速上升的发展阶段。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我国政府果断的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 使我国保持了稳健的发展态势。但是, 美国连番推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为我国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制造了重重障碍。归纳起来,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金融体系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搅动全球外汇市场, 导致我国外汇储备贬值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 保持多年的贸易顺差使我国积累了一笔规模达数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一方面由于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特殊地位, 另一方面也因为美元资产在流动性、安全性和保值性等方面均比其他货币资产更具优势, 故以美国国债为主的美元资产一直在我国外汇储备中占很大比重。应该承认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很多年里, 我国规模不断增大且以美元资产为主的外汇储备在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和扩大我国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自美联储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来, 规模巨大的美元流动性被释放到了全球外汇市场, 造成了世界各主要货币之间汇率格局的剧烈波动, 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均呈现出贬值态势, 这就在无形之中造成了我国外汇储备的缩水。一方面欧元因欧债危机亦遭受沉重打击, 另一方面以美元计价的黄金、原油等保值性大宗商品价格飙涨, 我国外汇储备可选择的投资渠道有限, 只能依旧保持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中的较大比重。随着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 我国外汇储备仍将继续面临较大的贬值风险。
2.刺激国际热钱涌入, 加剧我国资产泡沫化问题
自我国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 人民币汇率已经不再单一的盯住美元走势, 而是根据一篮子货币组合的走势来确定人民币汇率, 并且中国人民银行逐步扩大了人民币上下自由波动的空间。因此可以理解为“人民币汇改”之后, 我国不再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而是转向了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这一改革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外汇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旺盛, “汇改”之后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值, 由此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较为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 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际热钱的涌入。
所谓国际热钱, 是指为追求高回报和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若国际热钱在一国迅速聚集后又迅速撤离, 会对该国的金融体系造成巨大冲击。我们可以从1992年英镑危机和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看到国际热钱对一国金融体系的巨大破坏作用。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形成, 数目可观的国际热钱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 并在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甚至粮食市场进行了多轮市场炒作, 是近年来造成我国股价、房价甚至粮价剧烈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国际热钱的轮番炒作加剧了我国资产泡沫化问题, 不仅威胁了我国金融体系安全, 更给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少困难。美国连续推出的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造成了严重了美元流动性泛滥, 也使国际热钱的威力倍增。若未来美联储突然加息, 则将使国际热钱流向逆转, 既有可能瞬间击破国内资产泡沫, 并给人民币带来巨大的贬值压力。
3.引发输入性通货膨胀, 降低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目前, 我国尚未完全开放资本账户项目, 企业和居民在获得外币资产后仍需兑换成人民币资产方可在国内使用。由于我国连续多年保持了国际收支顺差, 大量外币资产流入我国。为保证人民币汇率稳定,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在外汇市场上抛售人民币并收购外币, 由此累积了规模巨大的国家外汇储备, 并形成了“外汇占款”问题。所谓“外汇占款”, 就是指央行为维护本币汇率而不得不收购外汇市场上的外币, 从而被动的扩大基础货币发行量, 增加本币的货币供应量。“外汇占款”亦是输入性通货膨胀的重要传导途径之一。
在通货膨胀已初露苗头之时增加货币供应量, 只能起到“煽风点火”、刺激通货膨胀的作用。以我国为例, 若要切断“外汇占款”这一输入性通货膨胀传导途径, 就必须全面放开人民币汇率, 任由人民币快速升值, 而这必将打击我国外贸企业, 引发制造业工人大面积失业。但我国若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管理浮动, 则“外汇占款”还将不断累积, 这将极大的压缩我国货币政策的政策选择空间, 无法有效的抑制通货膨胀。当前, 我国通货膨胀率已经明显回落, 物价形势逐步趋于稳定;但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袭来, 必将对我国反通货膨胀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例如, 美联储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消息一经发出, 国内房地产市场上的一些投机力量立即蠢蠢欲动, 试图吞噬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业已取得的成果。
保障我国金融体系安全的措施和建议
1.加快国内金融体制改革, 消除系统性风险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对我国金融体系安全问题来说,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充其量也只是外因而已。我国金融体制建设与改革的步伐是否坚定, 才是决定我国金融体系安全与否的关键所在。只有加快国内金融体制改革, 完善相应的制度程序, 才能消除系统性风险, 维护金融体系安全。若我国金融市场制度规范、机构健全、交易有序、预期理性, 则不论美国推出多少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亦难以动摇我金融体系之根基。故就当前而言, 一是要加强金融监管、打击违规行为, 二是要鼓励新型金融企业的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三是要完善市场交易机制设计、顺畅资本要素流通渠道。
2.扩大人民币双向浮动空间,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美联储之所以敢在世界舆论普遍反对的情况下仍明目张胆的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就是因为美元享有国际货币的特殊权力, 可以借美元流动性泛滥转嫁国内经济矛盾。我国要想不再受美元流动性泛滥之苦, 就必须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掌握国际货币结算主动权。当务之急是要扩大人民币双向浮动空间, 消除非理性的人民币升值预期。我国应与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充分协商, 达成货币互换协议并鼓励在双方贸易中实行双方货币直接结算。此外, 我国应有步骤的推进资本账户项目的开放, 最终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可兑换的目标, 只有如此才能最终完成人民币的国际化, 才能抵消美联储“疯狂印钞票”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干扰。
3.调整对外贸易结构, 掌握对外贸易主动权
当前, 尽管我国出口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 但是我国出口产品存在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有限和缺乏核心技术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严重的削弱了我国出口企业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还明显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主动权的掌握。只有调整对外贸易结构, 提升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 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掌握产品生产的核心技术、增强我国贸易品的国际议价能力, 才能使我国出口企业更好的抵御各种国际市场风险, 才能掌握对外贸易主动权, 才能消除因美元贬值引起了出口产品价格上升问题。
4.改进外汇储备管理, 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效益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持续开展,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仍有可能继续扩大。如何管理好规模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 实现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 是增强我国金融体系抵御国际市场风险和对抗国际热钱冲击能力的重要保证。为此, 我国应坚定不移的推行外汇储备多元化投资计划, 以更丰富的投资组合来分散外汇储备投资风险。要将外汇储备管理与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结合起来, 做到“藏汇于民”、“用汇于民”, 一方面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另一方面改善我国国际形象。
摘要:近期, 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正式推出。为此, 本文考察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历史, 分析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全球性流动性泛滥的内在联系, 指出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金融体系的不利影响, 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保障我国金融体系安全的若干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金融体系安全问题,流动性泛滥
参考文献
[1].李永刚.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及中国对策[J].财经科学, 2011, (4) :1-8.
[2].闾海琪.美国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后果[J].调研世界, 2010, (12) :11-13.
[3].王晓雷, 刘昊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美国的消费投资与全球流动性泛滥[J].财经科学, 2011, (2) :1-9.
[4].刘玉彬, 李智芳.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物价水平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3) :25-29.
3.美国金融机构体系 篇三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保护局 金融消费者保护
2007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暴露出了诸多金融领域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漠视。2010年7月16日,美国参议院通过《多得-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以下简称《多德法》),其中所构建的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体系成为了该法关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最大亮点。
一、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
根据《多得法》,在美联储的体系内设立一个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金融消费者保护局(CFPA)。作为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中独立的为消费者的存款、借款以及获得其他金融服务和产品提供保护的的行政机构,其目的就在于保证金融消费产品与服务的公平、透明和竞争力,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该机构的独立性。根据《多得法》的规定,CFPA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独立的领导和决策权。二是独立的财务体系。三是独立的法律制定权。
此次的改革法案,立法者期望通过设立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终结多年来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受金融监管重视、保护效率低下、保护机构缺乏保护动力的局面,将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提到与金融风险监管同样重要的地位。
此次美国进行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是对美国金融业在高速发展和扩张情形之下对金融监管方式的反思和修正。金融危机后美国试图寻找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加强金融监管、降低金融风险之间的平衡点,《多得法》关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改革正是基于危机中暴露出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而进行的。当局通过建立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部门,统一了金融领域消费者保护的立法和监管主体,不仅解决了传统分权监管体制下监管目标冲突、监管权责不清、保护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时还对信息披露制度、消费者投诉制度、纠纷解决制度等进行了细化,强化了对金融消费者的倾斜保护。
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的设立,将金融消费者保护提到了和金融监管同样重要的高度,这对于保护消费者自身权益,降低金融风险,改善金融机构形象,维护整个金融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制度的建立正是美国金融监管理念中,关于国家干预原则在金融领域的有力实践。
二、我国当前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是社会经济、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我国经济发展起步晚,金融业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迅速,特别是金融领域的不断创新和金融消费者群体的不断扩大,消费者与金融机构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侵害集中表现在消费者知情权、公平交易权、隐私权的侵害。同时金融消费者在金融领域由于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其自主选择权、损害赔偿权、受教育权等多方面权益均受到来自金融机构的侵害,这些不仅损害了消费者自身和合法权益,也给金融领域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
目前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立法上缺乏专门的规制。
我国目前在立法上没有专门针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立法,法律规制方面存在很大的空白。目前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一方面依据的是《中华人名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另一方面依据的是相关领域的金融法律,例如《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以及各金融监管部门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
金融商品和服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行业的特殊性,适用《消法》对金融消费者保护,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并不高;由于缺乏统一的立法,各监管机构依照各自的规章制度解决问题,无法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行全面有效地保护,不仅不能解决相关纠纷,反而容易导致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矛盾的激化。
2、监管机构的组成上,没有统一、高效的监管机构。
多年来我国在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监管上,处在消协、工商、质检等部门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多重监管之下,全国没有统一的、专门的监管机构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受理消费者投诉机制和解决纠纷。
一方面由于金融产品虚拟性和服务专业性强和特点,消协实际上无法对金融消费者提供有效地帮助和预警作用,消协自身职责和专业知识的局限性也其在金融消费者保护领域无法实现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与金融风险、金融行业稳定的统一。
另一方面我国当前金融体系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伴随着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在消费者进行金融消费的过程中,其权益的侵犯往往是多重的、复杂的,使得在消费者权益受损时各监管机构相互之间反映迟缓,容易产生监管漏洞。
3、信息披露的不充分和消费者自身素质不足
在金融消费领域,导致消费者权益被肆意侵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费者对于金融市场信息知悉的不足。我国当前金融领域没有有效、公开的信息披露平台,消费者和金融机构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和联系。因此不论是构建监管机制还是相关的立法,都应当充分激励金融机构向消费者充分披露相关信息。
同时,如果消费者自身无法理解金融产品和服务中相关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问题,就会造成对产品和服务在方式方法、预期收益等方面理解的错误。目前绝大多数的金融消费者对于金融知识的了解极为有限,加上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导致消费者在信息和专业知识方面处于弱势,其消费往往带有盲目性和侥幸心理,在选择金融产品时容易受到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的侵害。
三、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对我國的启示
通过借鉴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的立法实践,对我国构建金融消费者保护提出以下建议:
1、面对我国当前存在法律空白的问题,应当整合现有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其相关配套的制度。从法律层面规定金融消费者保护,明确“金融消费者概念及其权益范围”,明确监管机构的职权范围,规定金融机构和消费者的相关法律责任,从根本上解决金融消费者保护不足的问题。
2、仿照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局,构建我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借鉴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的模式,针对我国金融领域现行的“一行三会”的监管结构,设计由国务院牵头,在国务院内部成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委员会,负责制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建立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同时在央行内部成立类似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授予其独立的监管权,依法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进行监管;同时在各金融监管部门设立专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负责监督各自行业内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并接受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的再监督。在各行业协会内部设立相应的机构具体负责消费者保护工作的联络和纠纷的调解。
此外还应设立专门的信息披露部门,及时披露有关市场分析、纠纷解决的信息,以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不受侵犯。并成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教育办公室,开展对消费者金融知识及自我保护的教育和对金融机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重要性的教育。
一个完善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是金融业安全、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应当认识到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对于国家金融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在借鉴国外优秀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国情,尽快构建完善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以保护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促进金融行业健康、长远发展,提高我国金融行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2]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局法律机制的介绍与启示[J].金融发展,2011年6期
[3]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课题组.金融消费者保护: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5月版
4.美国金融机构体系 篇四
根据最新的科研水平评估,阿伯泰邓迪大学的环境研究专业在苏格兰排名第一,在最近的教学质量被评为优秀,心理学被评为丰常满意。阿伯泰邓迪大学持续被《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评为英国最好的10所现代大学之一。专家表示,阿伯泰邓迪大学同世界上主要的计算机游戏公司合作,设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一些电脑游戏技术学位;它还是欧洲为数不多的电脑游戏和虚拟娱乐研究中心(IC-CAVE)之一。阿伯泰邓迪大学推出了激动人心的方案,名叫勇为数码(Dare to be Digital),旨在帮助学生开发出交互性娱乐产品。
入学要求
阿伯泰邓迪大学接受世界许多国家的学历资格,并制定了最低入学条件。本科课程的申请者必须至少通过了同等于两门中学高级水平(A-levels)课程的考试。此外有的课程还要求申请者在入学前学习过某些指定的科目。研究生课程的申请者必须具有同等于英国荣誉学士学位的学历资格。
所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申请者都必须出具英语水平证明。英语水平证明要和申请表同时提交。如果学生不能提供相关证明,那么他们到校后要接受学校的语言评估,而且有可能上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学习英语语言单元课程。没有达到学校的英语语言要求的学生,有可能要先读一年的预科课程。
最低英语语言要求:雅思6.0(其中各单项成绩不得低于5);托福笔试563,机试223,网上考试85;或同等成绩。
英国留学申请两大变化
到目前为止的申请情况与去年相比,英国大学有两点比较明显的变化,一是申请时间被适当提前,二是申请人数大大超出预期。首先,今年的英国大学在八月份就陆续开始接受留学生递交的申请,如杜伦大学、巴斯大学、爱丁堡大学等。基于这种变化,中国的留学生有些应对不急,所以新航道留学服务中心提醒中国留学生要及早准备各种英国留学签证材料和语言成绩,才能在第一时间递交自己的申请。
其次,英国大学今年收到的各类申请已经大大超过了他们的预计,导致有些学校招生不得不暂停服务,比如南安普敦大学将关闭申请窗口一周,来应付积压的申请书。约克大学也早早的结束了第一轮申请,估计要在再开第二轮申请。如此看来20的英国大学申请竞争将非常激烈。
申请人数的激增导致了英国学校提高了入学要求,比如,杜伦大学今年申请难度明显增加了很多,要求留学生毕业大学不能低于前70名,去年则是100名。布里斯托大学也是大幅提高了其入学标准,非985、211学生不收。格拉斯哥大学不再接受三本学生。巴斯也是因综合排名的提高而水涨船高,把原本只需要均分80的金融专业硬是提高到83+,还有兰卡斯特和埃克塞特的商科,针对非211,把均分要求提高到87+,雅思也提高到7。
5.美国金融硕士申请指南 篇五
金融专业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因为申请人数很多,这直接导致的就是金融专业的申请难度会加大。因为中国商科教育本身与美国商科大学的对接度是比较低的,我们国内大多数大学在本科阶段的商科教育涉及的数理知识其实比较少,在成绩单上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校通常可能只有概率、微积分、统计等简单的一些数理课程。
但是金融硕士其实是更侧重理学的一个学位,非常强调学生的数学背景而且能够开设纯金融专业的美国顶尖大学也是非常少的。所以如果学生具备国内非常好的院校背景,例如211/985大学毕业,托福100+、GMAT700+,那很多学生申请美国的大学一定是想冲刺前30保底前50.但是在美国前50的大学里完全开设MSF专业的学校可能相对较少,例如普林斯顿、范德堡、华盛顿路易斯、伊利诺伊香槟分校、波士顿学院、约翰霍普金斯等。
面对这些顶尖的院校我们要达到怎样的申请条件才能更有把握被录取,下面重点介绍申请条件。
1、申请背景
基本上首先会先看申请者的申请背景,理论上来说,金融硕士其实是欢迎各个背景的申请者,但是大多数来自于商科的各个专业。例如,经济学也接受一些文科理科的专业,但是还是要看具体的学校会有具体的要求。但一般来说它其实还是希望申请者对于整个的公司资金流动运转比较熟,最好是能够有会计财务经验背景的学生而数学统计的背景是必须要的。
2、硬性成绩
硬性成绩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硬件实力,也就是学生在大学期间的GPA,GPA是无论学生申请什么层次的学校都必须要看的一个成绩。尤其是在申请金融专业时,如果你的目标是一些顶尖名校,GPA最好能够达到3.7左右.另外就是GMAT,如果学生想申请名校的话建议GMAT最好是能考到700左右是最佳。而托福的分数能够到100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因为现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中国学生非常擅长考试,如果其它学生的标化成绩都很好,如果不把分数考到极致是很难拉开差距的。
3、软性背景
对于软性背景如何提升这一块,常常会有学生问去很多银行实习过的经历会对申请名校有帮助吗。其实随着每年申请人数的递增,学校每年对于申请者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在硬件已经达到基本的敲门砖的情况下,如果和所有的竞争者PK那么唯一能拉开差距的就是软性实力这一点。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实习都是有含金量的,因为现在很多学校尤其是一些顶尖的名校,在筛选申请者时看重的不是数量其实是质量。真的想申请金融专业的学生,建议最好提前一到两年开始准备,在时间足够充足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准备会更高效更有针对性。
4、小结
6.美国金融危机感谢作文 篇六
即使以至少一代人所经历的最坏的金融危机的标准来看,上周六及周日(9月14日)的事件仍是非同寻常的。那个周末开始于拯救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的交易有望达成,无论有或者没有政府的支持。然而却以雷曼兄弟的所有努力均告失败后,根据美国破产法案第11章申请破产保护而告终。其它脆弱的金融巨头同样努力地将自己卖出或是筹集足够的资金以避免与雷曼相同的命运。第三大投行美林以500亿美元全额换股交易将自己卖给了以前雷曼的收购者–美国银行。美国国际集团(AIG)正在提出一个潜在的挽救重整方案,并且毕恭毕敬地照美联储脸色行事。
On Sunday night the situation was still fluid, with bankers and regulators working to limit the fallout. They were girding themselves for a dreadful Monday in the markets. Australia’s stockmarket opened sharply lower on Monday (most other Asian bourses were closed). American stock futures were deep in the red too, and the dollar weaker. Spreads on risky credit, already elevated, widened further.
7.浅析美国金融监管制度 篇七
自美国次贷危机后, 美国政府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些改革主要有2008年3月公布的《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现代化蓝图》, 2008年10月的《紧急经济稳定法案》, 2009年6月的《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重建金融监管》, 2010年7月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这些法案的颁布一方面表明美国政府治理经济泡沫的决心, 同时也表明美国金融监管制度存在一定问题。为了更好地分析美国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了解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内涵。
(一) 基于利益集团角度制定
美国的金融监管制度在发展初期, 虽然受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影响, 注重市场竞争, 但在其实际的发展过程中, 可以看出利益集团对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制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美国金融监管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 当现有监管制度对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不能够有效控制, 放任市场自发调节会导致利益集团受损, 这时, 政府或国会通常会完善或建立新的金融监管制度来解决所发生的问题或危机, 这是由于监管制度的制定是基于利益集团的角度考虑, 而不是基于市场发展考虑。
(二) 对风险进行监管
金融风险的发生既有不确定性, 又有可测定性, 监管制度的制定就是为了对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在风险发生前, 通过金融监管制度防止其发生;在风险发生时, 对风险进行控制, 防止其扩散;在风险发生后, 重现完善监管制度, 防止风险带来更加恶性的循环。整个监管制度的变迁实际上是受风险的推动, 新的风险促进了监管制度的升级。因此, 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实质是监管当局与风险之间的博弈。
(三) 监管实质是一种权力的协调
金融监管的组成从宏观层面上看有两部分, 一是监管者, 二是被监管者。监管制度就是监管者为了执行自身的监管权力的一种工具。因此, 监管过程就变成了权力的协调, 严格监管下, 监管者的权力更大, 松散监管下, 被监管者的权力更大。美国的金融监管由于联邦和地方政府都在参与, 所以, 权力的协调过程中显得稍微复杂, 监管过程不仅要协调监管者和被监管者的权力, 同时还要协调同样处于监管者地位的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力。
二、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特征
美国强大的经济大国地位, 为其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美国完善的法律体系, 为其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美国金融市场在世界中的独特地位, 决定了美国金融监管制度必然有其鲜明的特征。
(一) 双重多头监管
双重多头监管即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双重监管, 这种体制在世界其他国家中并不多见, 目前只有加拿大和美国类似;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实行的都是一级多元的监管制度, 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而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虽然监管部门不同, 但权力大都集中在政府手中或者归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与加拿大相比, 美国州级地方政府在监管中权力更大一些。地方监管由于主制定灵活的政策, 但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 地方监管力不从心的劣势也逐渐显露。但不可否认的是, 双重多头监管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 法律体系的有效保障
美国的法律体系是由联邦法律和州法律组成的。从法律效力角度看, 联邦法律要高于州法律, 但联邦法律不能随便修改州法律, 州法律的改变只能在联邦宪法的授权范围内进行。在日常生活中, 州法律对美国社会生活的规范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 它是美国法律体系的基础。州法律的存在为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制定提供了全面的依据, 各州法律不完全相同, 因为各州法律都是依据各州内部的实际情况制定的, 这有助于金融监管制度在制定时能够更好地了解各州的实际情况, 当然, 这种各州法律差异性的特点也为地区之间的法律冲突以及执行司法时带来了麻烦, 但总体上说, 这种联邦法律和州法律的体系可以帮助美国各州灵活解决危机。与此同时, 美国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三方监督管理的模式为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
(三) 全面覆盖的监管理念
为解决次贷危机以及为规范美国金融市场而通过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 于2010年7月份在美国国会通过。《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的通过, 使得美国金融监管理念更加突出“全面覆盖”, 因为该法案涉及到了金融市场中场内和场外的诸多因素, 包括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以及机构投资者等各个领域。尤其是对金融创新产品以及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加强了规范, 例如, 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要在透明和有监管的场所下进行, 而且交易过程要定期记录并进行汇报等。
三、美国金融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主要说明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美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问题, 二是美国的金融监管制度存在问题。经济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而监管制度的发展与美国自身政治经济体制存在很大的关系。
(一) 监管重叠现象依然存在
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对美国各方面的权力制衡的确起到有效的作用, 但在权力制衡的同时, 也出现了权力重叠的现象。重叠监管不仅带来了监管机构的无效行为, 反而还会使美国的金融市场失去竞争力。随着混业经营和金融衍生品的发展, 使得金融产品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按照美国目前的双重多元监管体制, 各主要监管部门对这些密切联系的金融产品将都有机会进行监管, 这就出现了严重的重叠监管现象。除此之外, 由于各部门的监管目标各不相同, 所以监管者在设定监管标准以及一些相关制度时也存在差异, 但作为被监管者, 要按照各个监管者的要求进行相关文件呈送时, 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必然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和工作的无效性。因此, 监管重叠是美国金融监管制度面临的重要问题, 虽然新法案的颁布对此现象能有所缓解, 但要在根本上彻底实现监管效率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二) 监管漏洞难以避免
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环境以及日新月异的金融衍生品, 使金融监管范围越来越广, 监管难度越来越大, 监管漏洞难以避免。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金融危机推动的结果, 每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都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 新的监管制度将会被推出。由此可以看出, 现有的金融监管机构需要不断进行创新, 以此来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进行监管, 所以, 金融监管机构在履行监管职责的过程中充满挑战。另外, 新的金融衍生品的出现, 给金融监管机构带来了新的难题, 衍生品所涉及的行业种类众多, 即便对现有衍生品的监管制定标准, 但新的衍生品会很快出现, 而且会日新月异, 层出不穷, 现有监管制度很难对所有的金融衍生品实施监管, 因此, 监管漏洞难以避免。
(三) 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善
从近几年世界各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可以看出, 连锁反应是其主要的特点, 这种连锁反应不仅仅局限在国内各个行业之间, 而且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个国家之间。美国次贷危机, 不仅影响了美国经济而且影响了全球经济;希腊债务危机, 同样不仅影响了欧洲各国, 也影响了欧洲以外的其他国家。由此, 可以看出, 当今时代的金融危机影响范围越来越广。金融监管机构虽然不能有效的预测和约束所有的危机, 但是监管机构可以在危机爆发时, 尽量控制其蔓延的速度。从次贷危机的爆发可以看出, 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的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 使得混业经营下的美国金融市场, 在危机爆发时会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因此导致危机迅速蔓延。除此之外, 混业经营的步伐不会因为任何危机的爆发而停止, 金融衍生品也不会监管而不再出现, 所以, 未来的形势将更加复杂, 对于金融监管机构来说, 只有有效的预防并控制风险的发生, 才能够促进金融市场健康的发展。
四、美国金融监管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金融监管制度建立的时间比中国长, 其经历的制度变迁比中国多, 而且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要比中国复杂, 因此, 美国金融监管制度对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 加强并完善法律体系建设
中国的法律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011年下半年发生一些“老板逃跑”事件, 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出, 我国的法律体系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 例如市场退出机制、利率汇率改革等方面。因此, 加强法律体系的建设,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除此之外, 世界其他各国的金融衍生品以及混业经营产品随时都可能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冲击, 因此, 在法律上给出明确界定以及相关的约束条款是非常必要的。目前世界各国的竞争不仅仅局限在经济领域, 包括军事、法律、文化等诸多层面的竞争逐渐显现, 想单靠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抗衡是很难获得成功, 综合国力的整体提高是各国发展的一个趋势, 在此背景下, 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 显得非常必要。
(二) 强化监管机构相互协调
金融衍生品日新月异以及混业经营势不可挡的趋势, 不仅对美国, 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的金融监管都提出了严重的挑战。针对衍生品或混业经营行业建立相关的监管机构显得不现实, 而且也没有效率。要想控制来自衍生品及混业经营行业可能带来的风险, 只有不断地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相互协调, 才能提高监管效率。结合中国国情的实际情况, 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例如, 可以在不同的监管机构之间建立必要的代理关系, 在同一体系的监管机构之间建立实质性的协调机构, 负责组织安排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问题。
(三) 深化社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深化社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有利于解决我国金融系统中的结构性问题, 促进我国金融系统快速发展。社会信用评级体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也是现代经济社会运行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深化社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能够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供良好的条件, 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防范商业风险, 同时, 还可以帮助银行完善抵押和担保体系, 有效地防范贷款风险。
(四) 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接轨
随着金融国际化的发展, 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与此同时, 金融风险在各国间的转移扩散也不可避免, 国际化的金融产品加深了各国金融业务的联系, 同时也将与金融产品相关的一些复杂性问题带到了世界各国, 这必然给各国金融市场监管带来巨大挑战。为此, 国际间的协作和配合显得尤为重要。我国金融监管机构要积极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接轨, 加强与各国监管当局的交流合作, 有效实施金融监管的跨境服务;同时, 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监管技术, 实现我国监管机构的国际接轨, 提高我国监管机构与国际监管机构的合作效率, 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安全有效发展。
摘要: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 美国也是金融危机爆发频繁的国家。美国的经济在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中不断向前发展, 这要得益于美国的金融监管制度。美国完备的法律体系为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但是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又暴露出美国金融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内涵、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以便为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金融监管,制度,启示
参考文献
[1]何德旭, 饶云清, 饶波.美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新趋势及启示[J].上海金融, 2011 (1) :5-9.
[2]郑兰祥, 王佳.美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 2011 (3) :88-92.
8.美国金融机构体系 篇八
从1999年起,中国美国商会每年都发布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迄今已历时十二载,已成为中美官员和专家研究美资企业在华发展及中国投资环境的重要参考资料。白皮书的内容来自于中国美国商会对“2010年商务环境调查”数据的全面分析,同时也包括中国美国商会35个行业论坛的专业建议
继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2009年以及2010年之初,中国金融行业以强劲的信贷增长势头和上市银行出色的盈利表现展现了其强大的应变能力。
然而,中国银行系统信贷规模的急剧膨胀引起了人们对未来不良贷款水平以及金融系统,乃至中国整体经济复苏的中期稳定性的担忧。
同时,外资金融机构仍然对中国监管环境的某些领域和问题存有疑虑。外资金融机构仍然未能为其产品、投资合融资渠道找到公平竞争的平台。
关于商业银行
外资银行和证券公司仍然无法在产品开发和推向市场方面充分发挥其潜力。针对在华外资法人银行的规定、人民币及其他业务许可较长的审批时间,以及需要获得多个监管部门批文的要求是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我们促请中国有关主管部门会同业界及其他方面,迅速解决以下阐述的各项问题。
开发与销售创新金融产品
自2006年以来,中国利率掉期交易得到了迅猛发展。依据相关规定,仅有少数经认定作为债券做市商的金融机构或是在利率掉期交易市场具备经验的结算代理方可与非金融机构客户直接开展此类交易。因此,银行的主要利率掉期交易对手方仍然是银行间市场参与者。许多非金融机构客户需要对冲利率风险,但大多数银行却无法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美国商会促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银监会”)及其他有关监管部门放宽这些对批准金融机构作为做市商的限制,从而帮助非金融机构客户更有效地对冲利率风险,并提高利率掉期交易市场的效率。同时,我们也建议尽快针对人民币信用衍生品出台明确的操作规定,以促进中国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债券工具承销管理规定
自2008年12月以来,外资银行已获准为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市场交易和承销债券。但迄今为止,有关部门仍未就外资银行对非金融企业的债券融资工具的承销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中国美国商会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允许外资银行为非金融企业承销融资工具,并尽快出台相关的管理规定。
销售共同基金
向外资银行开放国内基金代销市场可有助于培养本地投资者的财富管理经验。中国美国商会促请中国证监会尽快明确申请要求与程序,以便外资法人银行可参与国内共同基金的直接分销。
关于非银行金融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仍然是中国金融系统中有欠完善的部分。与其他金融市场相比,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政策框架仍然有所滞后,使得非银行金融机构难以有效开展业务。
我们促请监管部门扩大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产品范围和融资选择,并允许外资机构与中国国内机构公平竞争,从而使中国消费者、中小企业以及大型企业能够更好地通过其他可行渠道进行融资。具体而言,中国美国商会建议在以下方面做出改进:
银行卡
加快银行法规草案的征求意见程序;允许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银行卡。
尽管银行业法规允许本地注册的商业银行发行银行卡,但是却不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此外,大多数机构仍然在等待新银行卡法规的出台。这些法规需要阐明信用卡和借记卡发行及清算/ 结算的形式。我们建议,中国银监会加快就相关法规草案向业界参与者(包括全球发卡机构)征求意见的程序。为了进一步丰富市场选择,促进市场竞争,应当允许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银行卡并开展相关结算业务。
终止中国银联在卡业务的清算和结算方面的垄断。
以市场为基础的业务清算竞争体系无论对于中国消费者、中小企业乃至整体经济都有所裨益。面向各种参与者开放的强大的竞争性支付市场将有助于实现中国一些战略蓝图目标,尤其是促进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的发展。竞争性支付市场会通过创新产品的开发和更优质的服务,以及更加低廉的服务收费为消费者带来更为丰富的选择,并改善服务质量。
这样一种市场也会推动支付服务供应商的创新与产品开发,从而令中国国内支付网络从中受益。随着中国国内支付网络跨出国门,以国际支付服务供应商的身份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持续创新便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消除电子支付行业的垄断局面也将为中国金融业提供更好的保护,使其免受系统故障和市场风险的影响,同时也令中国支付行业更加健全,更加可靠。
许多中国国内银行已经加入了全球支付处理网络。为这些银行提供有效的电子支付网络选择将使他们有能力影响全球支付服务供应商所提供的服务类型与成本,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面向多种参与者开放支付市场、实现共创繁荣将有助于构建中国的商户受理架构,这对中国电子支付与零售行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在哪一个市场,任何一种支付网络都无法独自做到这一点,对于中国如此庞大的市场而言更是如此。更加广泛的商户受理架构将有助于国内银行发展其电子支付业务,并令电子支付成为中国消费者更为切实可行的选择。具体而言,我们促请中国人民银行鼓励广泛安装、发展竞争性品牌的取款机和其他设备,刺激中国消费支出。
租赁
租赁业务仍然是中国金融中介领域不尽完善的部分。许多发达国家的租赁业务渗透率已超过20%,而中国租赁业务渗透率却仍然不足5%。为了改善中国的租赁业务,中国美国商会促请中国主管部门采取以下措施:
允许非银行关联租赁公司进入中国的银行间及企业债券市场。
根据现行法规,中国允许两种类型的租赁公司:银行关联租赁公司及“融资”租赁企业。前者受中国银监会监管,而后者由商务部监管。尽管从理论上说这两种租赁公司均可提供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服务,但实际上银行关联租赁公司可通过优势渠道开展金额更大的票据租赁业务。此外,由于各省、市及国家管理规定不尽相同,因此对融资租赁企业的监管仍然不甚明确。我们促请主管部门对银行关联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企业在业务范围、融资渠道以及其他监管要求方面的差异做出澄清,同时允许非银行关联租赁公司进入中国的银行间及企业债券市场。
立即解决与租赁相关的增值税问题。
中国所有的租赁企业——不论是外资抑或本土企业——都在扩大资产规模方面面临着巨大的障碍。租赁公司都知道,现行增值税体系规定,要想有资格享有增值税退税,公司必须同时是某些固定资产的所有者和最终使用者。虽然租赁公司是资产的所有者,但却很少会是资产的最终使用者。最终使用者往往是资产的经营者。其结果便是租赁公司和经营资产的最终使用者都无法从针对资本设备所有者的增值税退税政策中受益。为了规避这一问题,许多租赁公司和最终使用者都会做出售后回租安排。为了消除税务问题对租赁业务的影响,建议将为企业购买和租赁设备的那些设备和金融租赁公司同时视为所有者和最终使用者,使他们能够享有同样的税务减免政策。
建立抵押登记制度。
中国在全国性抵押登记制度方面没有统一的商业法典,对不同地区资产的分类及跟踪做出规定。像租赁公司这些以资产为基础的贷方在就设备和车辆等移动资产提供信贷时显得犹豫不决,担心这些资产会丢失或被再次抵押,因而有损租赁公司作为优先留置权持有者的地位。中国美国商会促请中国政府采取必要的措施建立完善的信贷信息中心,并出台全国性的抵押登记制度。
小额贷款公司/中小企业融资
2009年,小额贷款公司在中国出现,对此中国美国商会表示欢迎,认为这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迄今,已有数十家小额贷款公司获批,在全国各地开展业务。但很少有外资参股的小额贷款公司能够获得经营许可——虽然这种做法缺少审慎、正当的理由。
试点项目在各地区统一实施。
中国不同省市在实施小额贷款公司法规方面似乎没有统一的做法,有时会即兴批准或拒绝外国投资者的申请。不同的省市还会要求小额贷款公司遵守贷款上限及其他一些限制,这似乎有悖于中国银监会出台的规定。中国美国商会促请中国银监会加强各省市主管部门的能力,使小额贷款公司相关法规得到统一的执行贯彻。
鼓励外资参与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市场。
尽管有关小额贷款公司的法规早在2008年便已出台,但中国主管部门仅批准了为数不多的外国投资者进入这一市场。迄今只有少数外资小额贷款公司获准在华经营,这其中大多数来自花旗集团、汇丰和渣打等大型金融机构。为了使中国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我们促请中国银监会及相关省市主管部门允许规模较小的外资机构也能够获得小额贷款公司许可。
小额贷款公司转制为全方位银行机构。
目前,在资产集中性、地域范围以及杠杆限制方面令人难以理解的要求使得人们无法明确小额贷款公司如何才能转制成为银行。这些要求遏制了外国及本土投资者对建立小额贷款公司的兴趣,因为从投资之初便无法准确预测其长期战略。我们促请中国主管部门修订实施条例,明确允许小额贷款公司在达到资本充足率、盈利能力以及内部控制等目标的前提下便可转制为银行。重要的是,如果外资控股超过20%的小额贷款公司能够达到其他法定要求,那么也不应当禁止它们转制成为银行。
关于证券与投资服务
中国美国商会对中国主管部门在批准QFII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如将单家QFII机构的投资额度上限由8亿美元(合55亿元人民币)提高到10亿美元(合68亿元人民币)的决定,以及所采取的其他旨在进一步发展QFII制度的举措表示赞赏。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 QFII 申请获批,同时也希望QFII制度能够进一步完善。我们也期待中国企业能够通过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计划增加对海外的投资。我们欢迎中国主管部门逐步加大产品与市场的投资范围。
中国监管部门不断向外资企业和私募股权(PE)投资者征求意见建议,以进一步发展国内PE和风投市场。尽管面临经济衰退的挑战,许多PE投资者仍然对中国持乐观态度。然而,虽然PE和风投在中国金融业的地位愈发重要,但人们仍然担心外国投资者能否与中国国内投资者展开公平的竞争。
信用评级机构
2009年10月,中国监管部门就信用调查管理出台了规定草案。
和信用评级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广泛运用相类似,中国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与国际保持一致将是拓宽并加快资本市场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应当着重于避免潜在的利益冲突,并通过披露评级表现信息以提高透明度。
信用评级机构必须保持独立性和问责制。应当避免的行为包括:规定信用评级机构应当采用哪些方法或标准,以及在信用评级内容或实质问题方面受到监管部门的干涉,或是强制规定义务标准。这些行为有损于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也不利于评级服务在市场中的价值。
由于中国一些规定草案和国际标准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些分歧,中国美国商会建议中国监管部门对这些草案做出必要的修订,确保与国际相接轨,并维持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
此外,为了防止中国市场对信用评级的不恰当依赖,监管部门应当遵循国际惯例,取消相关金融业规定中的强制性评级要求和最低审慎评级要求。这些措施要求根据表现和评级的准确性对信用评级机构所做出的具体评级进行判断,而不应成为对债券发行机构和购买者的管理要求。同时这也将改善金融服务领域的风险管理,并促进中国整体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私募股权
2009年,中国有关私募股权的法规出现了许多变化。通过允许省级和地方主管部门对外商投资项目进行审批,有效推动了审批流程的分散。然而,不同政府机构及监管部门之间的指导规定和法规要求仍然存在着一些令人困惑、有时甚至是自相矛盾的问题,令投资者无所适从。中国美国商会建议中央政府加强各部委之间审批工作的协调,加快审批程序,并出台指导意见,同时下放审批权限,从而避免地方主管部门重复监管。此外,中国美国商会促请中国政府在单一平台上集中发布所有相关的中央及地方政府法律法规,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投资形势。
人民币基金
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但由外资机构管理的人民币基金似乎仍然受到商务部外商投资目录的制约,使许多外国投资者无法实现募集人民币资金的目的。此外,人们对于人民币基金投资的审批程序仍然知之甚少,不同地区的执行标准也不统一。
9.美国金融危机大事记 篇九
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4月27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对新世纪金融公司股票实行摘牌处理。
8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8月9日,法国巴黎银行宣布暂停旗下三只涉足美国房贷业务的基金交易;欧洲中央银行宣布向相关银行提供948亿欧元资金——次贷危机波及其他西方市场。
8月15日,纽约股市三大股指大幅下挫,标准普尔500指数回吐了今年以来的全部涨幅,而道琼斯指数跌破13000点整数关口。
8月30日,自8月9日至30日,美联储已累计向金融系统注资1472.5亿美元,以防次贷危机恶化。9月18日,为应对愈演愈烈的次贷危机以及可能的经济衰退后果,美联储决定降息0.5个百分点。从此,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
10月30日,全球最大券商美林证券公司首席执行官斯坦•奥尼尔成为华尔街第一位直接受次贷危机影响丢 掉饭碗的CEO。
11月4日,全球最大金融机构花旗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查尔斯•普林斯宣布辞职。
2008年
2月12日,为避免房贷违约引发更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美国政府和六大房贷商提出“救生索计划”,以帮助那些因还不起房贷而即将失去房屋的房主。
2月13日,布什正式签署一揽子经济刺激法案,大幅退税,刺激消费,进而刺激经济增长,避免经济陷入衰退。
3月14日,美联储决定,让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通过摩根大通银行向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提供应急资
金。
7月13日,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救助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提高“两房”信用额
度,并承诺必要情况下购入两公司股份。
7月14日,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过去一周被“腰斩”,纽约股市三大股指全面跌入“熊市”。
7月26日,美国参议院批准总额3000亿美元的住房援助议案,授权财政部无限度提高“两房”贷款信用额度,必要时可不定量收购“两房”股票。
9月7日,美国联邦政府宣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以避免更大范围金融危机发生。
9月10日,雷曼兄弟决定出售旗下资产管理部门55%的股权,并分拆价值300亿美元处境艰难的房地产资产。
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将依据以重建为前提的美国联邦破产法第11章申请破产保护。美国银行已与另一家证券巨头美林证券公司达成协议,将以440亿美元收购美林公司。届时美银将超过花旗集团,成为全美最大的金融机构。
9月17日,美国政府同意出资最高850亿美元,救助美国保险企业美国国际集团(AIG),获得其79.9%的股份。
9月20日,美国政府向国会提交了一项总额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要求国会赋予政府广泛权力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以阻止金融危机加深。这是自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美国政府制定的最大规模金融救援计划。
9月21日,美联储批准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至今幸存的最后两大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
士丹利提出的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
9月22日,继美国政府出台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后,英国政府考虑动用2000亿英镑挽
救濒临危机银行业度过难关。
9月23日,德国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在与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电话磋商后表示,西方七国集团其他成员国拒绝参与美国金融救援计划。
9月24日,美国亿万富翁沃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将购买高盛集团价值50亿美元的永久性优先股。美媒称FBI开始调查雷曼等大型金融机构是否涉及欺诈。
9月26日,全美最大的储蓄及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公司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查封、接管,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倒闭的最大规模银行。
9月28日,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国周日同意向富通集团注资112亿欧元。
9月30日,众议院否决了美国政府的7000亿美元的救援计划。美国三大股指暴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创历史最大单日跌幅;道指创单日最大下跌点数,下跌了777.68点,至10365.45点,跌幅为6.98%。美国金融危机:2008年(续)
10月1日,美国国会参议院投票批准7000亿美元金融救援方案,欧盟委员会批准英国政府救助布拉德福德-宾利银行的方案。
10月2日,美国国会参议院1日晚以74票支持,25票反对,通过修改后的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但该法案作了修改,附加已被众议院拒绝的一个嘉惠中产阶级和企业的1100亿美元的减税计划。10月2日,日本央行出手向金融市场注资,共22.7万亿日元。
10月3日,爱尔兰通过了一项紧急法案,向国内6大银行提供为期两年总额达4000亿欧元的个人存款担保,以维护国内金融市场稳定。
10月3日,希腊财政部上宣布将为国内所有银行个人存款提供担保,以稳定急于从银行取现的储户的情绪。
10月3日,英国政府宣布把对个人存款担保的上限从3.5万英镑提高到5万英镑。
10月4日,美国国会众议院投票通过了修改过的金融救援方案。美国财政部将准备高达7000亿美元的资金。同时,提供1000亿美元的减税措施、将银行存款保险上限由10万美元提高至25万美元,救援方案的总金额实际已经扩大到了8500亿美元。
10月5日,法国巴黎银行和比利时、卢森堡政府就收购富通集团在上述两国的分支机构事宜达成协议。按照协议,法国巴黎银行最终将分别持有富通比利时银行和富通卢森堡银行75%和66%的股份。
10月5日,由英国、德国、意大利和东道主法国的首脑参加的四大欧盟经济体金融峰会。会议结束后,四国首脑并未宣布类似于美国的大规模政府救市计划。
10月5日,德国政府宣布为个人银行存款提供不限额担保以恢复金融市场信心,并与相关私人金融机构就援助德国地产融资抵押银行达成总额为500亿欧元的新协议。
10月5日,丹麦政府宣布已与各商业银行就成立风险基金达成协议,决定在今后两年里向此基金注入350亿丹麦克朗(1美元约合5.4丹麦克朗),保证储户的存款在银行倒闭时不会蒙受损失。
10月5日,瑞典政府宣布将增加对银行个人存款的担保额度,瑞典中央银行还宣布将增加发放给银行的贷款。
10月6日,德危机银行新救援方案出炉 授信增至500亿欧元。
10月6日法国将为银行个人存款提供全额担保。
10月6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批准日本最大的商业银行三菱UFJ金融集团收购美国摩根士丹利最多可达24.9%的有表决权股票。
10月6日,法国巴黎银行宣布,收购富通集团比利时及卢森堡业务,以拓展法国巴黎银行在欧洲的网络,此项收购总额为145亿欧元。
10月6日,美国银行发布财报,第三季度公司盈利锐减68%,该银行同时宣布将发售100亿美元新股。
10月7号,美联储将增加注资力度 预计年底将达9千亿美元。
10月7日,澳大利亚央行降低基准利率一个百分点,这是自1992年以来澳大利亚幅度最大的降息。10月7日,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同意大幅提高各国对储户存款的最低担保额度,以帮助稳定金融市场和保护储户利益。欧盟将把各国最低储蓄担保额度提高到5万欧元,许多成员国打算把最低储蓄担保额度提高到10万欧元。
10月8日,英国财政大臣布英国银行救助方案,英国政府将向银行业至少注资500亿英镑。作为救助方案的一部分,英国央行将向银行和建筑业提供额外的2000亿英镑的短期借贷额度以增加流动性。
10月8日,全球6家主要央行有史以来首次联手降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欧洲央行、英国央行、瑞士央行、加拿大央行和瑞典央行,8日联合宣布将基准利率均下调50基点。
10月8日,阿联酋央行决定将贷款利率从5%下降到3%,并将存款单回购利率从2%下降到1.5%。10月8日,英国财政部和央行宣布了一项总额超过2500亿英镑的一揽子银行业救援方案,这一史无前例的举措旨在防止该国银行业因为全球信贷危机而出现“崩盘”。
10月8日,美国财长保尔森暗示,在动用最高7000亿美元收购银行业坏账的同时,财政部还可能考虑直接入股银行,以直接改善后者的资本状况。
10月9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将从即日起把基本利率由2.50%下调50基点,至2.00%。10月9日,中国台湾货币当局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25基点,至3.25%。
10月9日,韩国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25基点,至5.00%。
10月9日,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Merkel)称,她不能排除对德国任何一家银行进行国有化的可能。10月9日,比利时首相莱特姆宣布,比利时、法国和卢森堡三国将为比利时和法国合资的德克夏银行提供财政担保,使其能够从资本市场募集到总额达45亿欧元的资金。根据这一方案,比利时政府为德克夏银行提供的担保额度占60.5%,法国占36.5%,卢森堡占3%。
10月9日,冰岛政府宣布,将接管该国第一大银行Kaupthing。至此,冰岛市值排名前三位的银行已全部被政府接管。
10月10日,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会议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其间,七国财长们签署了一项包含5个要点计划,承诺用“一切可用手段”对抗当前的金融危机。
10月10日,美国联邦反垄断监管机构批准富国银行以117亿美元价格收购美联银行。
10月10日,日本的金融机构“大和生命保险”申请破产,这也是日本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破产的首家金融机构。
10月10日,墨西哥银行(央行)再次采取干预汇市措施,总计向汇市抛售64亿美元,以缓解汇市剧烈动荡和资金流动不畅的局面。
10月11日,智利中央银行宣布,将向本国金融系统注资50亿美元,以增加市场流动性,稳定投资者信心。
10月 11日,20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就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举行紧急会议。一致强调通过合作共同克服当前金融动荡,并寻求改进全球金融市场的监管和整体功能。
10月12日,美联储批准富国银行以117亿美元收购美联银行。
10月12日,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宣布,澳政府将担保所有本国银行存款,并采取措施支撑国内抵押贷款市场。
10月12日,葡萄牙政府宣布,将向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200亿欧元的资金担保,以加强金融体系。
10月12日,欧元区15国首脑通过了一项协调救市措施的行动计划:各国政府将通过为银行发行债券提供担保或直接购买银行股权的形式,帮助银行拓宽融资渠道,缓解银行因信贷紧缩而面临的融资困境。10月13日,日本政府和央行宣布,将临时冻结所持金融机构股票,暂停出售,以避免给市场造成更大压力。
10月13日,英国政府宣布将针对四大银行提出纾困计划,金额高达350亿英镑(605亿美元),这是英国规模最大的消费金融银行救援计划,而英国政府也将成为HBOS、苏格兰皇家银行(RBS)、骏懋银行(Lloyds TSB)与巴克莱银行的大股东,并进驻银行的董事会。
10月13日,英国政府宣布,将向苏格兰皇家银行(RBS)等该国三大银行投资共计370亿英镑(640亿美元),以帮助后者避免陷入破产境地。
10月13日,波兰总理图斯克(Donald Tusk)表示,波兰政府将在未来几日采取措施限制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其中包括为不超过175,000波兰兹罗提(合67,000美元)的银行存款提供全额担保。
10月13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各成员国政府金融部门援助计划的指导方针,以确保政府补贴对欧盟竞争的损害最小。
10月13日,韩国政府宣布将动用2400亿美元外汇储备救市,目标涵盖所有银行及金融机构。10月14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政府将斥资2500亿美元购买金融机构股权。
10月14日,俄罗斯和冰岛在莫斯科开始就向冰岛提供40亿欧元贷款问题进行谈判。
10月14日,日本公布了旨在稳定金融体系的一揽子计划。按照该计划,政府也将在必要时对地方金融机构注资。
10月15日,英国最大的几家银行正在向政府施压,要求重新考虑对银行业370亿美元纾困计划的条款,因为迫使银行停止向股东支付股息的要求,让投资者望而却步。
10月15日,欧洲央行、英国央行以及瑞士央行15日宣布,在第一次贷款招标中累计贷出了2540亿美元资金。
10月17日,德国联邦议院以绝对多数通过了政府提出的近5000亿欧元的救市计划,以稳定陷入危机的金融市场。
10月17日,乌克兰和匈牙利分别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欧洲央行获得贷款,以稳定国内金融市场。
10月19日,韩国政府宣布了一系列救市措施,新的救援方案表示,将为本国银行提供1000亿美元的债务担保,并从外汇储备中提取300亿美元注入银行业,以稳定金融市场。
10月20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美国国会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作证时表示,鉴于美国经济可能面临持久性的放缓,他赞同国会考虑出台新的经济刺激方案。
10月20日,法国财长拉加德(女)20日表示,到2008年年底前,法国政府将向六大私营银行注资105亿欧元,以促进其贷款业务的发展。
10月20日,印度央行宣布,从即日起将该国基准利率——回购利率下调100个基点至8.0%,为自2004年以来首次降息。此举旨在应对因全球金融风暴而引发的经济大幅降温风险。
10月21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在法国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总部发表讲话,建议欧盟成员国应考虑成立各自的主权基金,在当前银行股大幅缩水的情况下及时入股银行,以避免它们落入外人之手。
10月21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一项应对金融危机的新举措,将以购买商业票据的方式,向遭受撤资潮冲击的货币市场基金业提供5400亿美元,以改善短期金融市场流动性。
10月22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从本月23日开始,美联储为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将从现有的0.75%提高到1.15%,也就是联邦基金利率1.5%减去0.35个百分点。
10月22日,英国央行发布8日议息会议纪要,称其国内经济已经“显著恶化”,中期通胀风险平衡已确定转为向下。10月23日,瑞士第二大金融集团瑞信集团(Credit Suisse)发布报告称,由于交易损失高达17亿瑞士法郎(约合15亿美元),该集团遭遇了本的第二次季度亏损,第三财季净亏损额为12.6亿瑞士法郎。
10月23日,新西兰中央银行——新西兰储备银行23日宣布将基准利率降低1个百分点,即从7.5%下调至6.5%,这是新西兰央行今年第三次降息,也是降息幅度最大的一次。
10月23日,俄罗斯央行表示,将隔夜存款利率及第三日交割存款利率上调至4.74%,同时将一周及一周加一日交割存款利率调高至5.25%。
10月27日,美国财政部负责金融机构的助理部长戴维•内森说,美国财政部本周将开始实施用1250亿美元购买九大银行股份的计划。这是美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的重要内容。10月27日,日本最大银行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宣布,将通过增发股份的方式融资9900亿日元(107亿美元),以补充资本金。
10月30日,美联储决定将联邦基准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1%。这是美联储一个月内第二次进行同样幅度的降息。
10月30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已批准瑞典和葡萄牙两国的金融救援方案,涉及资金总额达1700亿欧元。
【美国金融机构体系】推荐阅读:
美国金融帝国08-08
美国金融危机过程10-11
美国为什么会爆发金融危机11-06
美国金融工程硕士知名大学及就业方向07-25
[美国教育机构研究报告]2012-2013美国留学咨询中介机构排名(上海)09-27
金融服务体系06-10
金融体系稳定的逻辑08-17
金融风控体系建设10-22
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9-02
美国留学 美国人对美国大学是如何分级的?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