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怀古咏史诗鉴赏(含答案)(精选6篇)
1.中考复习:怀古咏史诗鉴赏(含答案) 篇一
语文备课大师 【全免费】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训练一 课内古代诗歌鉴赏训练
(一)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使:出使。
B.单车:自行车。
C.征蓬:泛指远行的人。
D.长河:黄河。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二)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千寻塔:名叫千寻的塔。B.眼:视线。
C.最高层:最高处。
D.“自缘”的意思是“因为”。
2.下面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身居高位、踌躇满志的情怀。
(三)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把酒话桑麻”中的“桑麻”指的是()A.桑树和麻树
B.植物 C.农事
D.吃的和穿的
2.对这首诗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近景与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B.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C.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讲究,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
D.诗中的“斜”字,形象地描绘出了村外青山倾斜的特点,画面感特强。
http:/// http://【全免费】
(四)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昔人:传说中的仙人。B.悠悠:闲静的样子。
C.晴川:白日照耀下的汉江。D.乡关:乡间关卡。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五)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路”指旅途。B.“青山”指北固山。C.“旧年”指年底天。
D.“乡书”指乡村的书信。
(六)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B.秦淮,即秦淮河。“江”在这里指长江。
C.商女,即歌女,旧时卖唱为生的女子。D.《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景,描绘了一幅清新热闹的水色夜景。B.第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
C.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
D.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精当含蓄,构思精巧缜密。
http:/// http://【全免费】
(七)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把酒:举起酒杯。
B.何事:为何,为什么。C.恨:怨恨。
D.婵娟:月亮。2.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写作者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按照常识,从下阕“转朱阁,低绮户”可以看出时值刚入夜时分。
C.下阕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D.全词以“明月”贯穿,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中的“杨花”在旧体诗中常常象征()A.离散、漂泊
B.时光飞逝 C.正直、高洁
D.怀旧
2.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题目中“左迁”是“贬谪”“降职”的意思。B.从诗体上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C.本诗通过“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渲染出一种哀伤、惆怅的气氛。D.诗人将“愁心”寄予“明月”,是因为月照中天,朋友见月如见诗人。
(九)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2.下列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孤山:孤伶伶的一座山。B.乱:繁,多。
C.没马蹄:初长的青草似毯,刚能淹没马蹄。D.行不足:游赏得还不够。
(十)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渔家傲是词牌名。
http:/// http://【全免费】
B.范仲淹,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岳阳楼记》就是他的作品。C.“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D.“霜满地”指夜深寒重。
2.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十一)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下列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君问:您(致信)垂问。B.归期:归家之期。
C.何当:何时能够,为想象希望之词。D.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一起剪窗花。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十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作者为答谢白居易而作的。
B.“二十三年弃置身”写出了作者遭贬谪时间之长。C.诗的颔联用二则典故写出了人事的变迁。
D.诗的颈联作者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以“千帆”和“万木”比喻白居易。2.下面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凄凉地”一词富有感情色彩,表现出作者贬谪生活的痛苦。B.诗的颈联富有哲理,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C.“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出作者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D.全诗慷慨激昂、感情豪放,蕴含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十三)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在当时所指的应该是()A.宁夏
B.西夏 C.西藏
D.甘肃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是说词人自己有少年人的豪情。B.“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以孙权自比。
http:/// http://【全免费】
C.“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是指自己本来年纪已大,但借酒壮胆,依然充满了雄心壮志。
D.“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把边事委托给他。
(十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判断对诗歌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涕泪:眼泪。
B.妻子:妻子和儿女。C.放歌:放声高歌。
D.青春:青年时期。
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或品味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颔联中,“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叛乱已平的捷报后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B.尾联中,从“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已经以最快的速度回到了故乡。
C.这首诗一改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而以爽朗明快取胜,被称为杜甫“平生第一快诗”。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中间两联是对仗的,它们实际上也是一副对联。
(十五)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联系创作背景和词中对景物的描写,判断此词表述的时令,正确的一项是()A.早春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下面对这首词的分析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词中描绘了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这些景物。B.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C.榆关:山海关的别称。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三更。
D.上下片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而且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十六)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对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叶茂花残。
B.红花绿叶相映衬。
C.红花绿叶很艳丽。
D.绿叶红花茂盛。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
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
(十七)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http:/// http://【全免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干戈:武器装备。
B.惶恐:恐惧不安。C.零丁:指孤苦无依。
D.汗青:史册,史书。2.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趋势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训练二 课外古代诗歌鉴赏训练(一)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1.下面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常时:平时。
B.无觅处:遍寻不见。C.瞥起:骤起。
D.住:居住。
2.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前两句使用拟人手法,很容易使人想到词人喃喃自语的情态。B.词的上片透露出了词人遗憾的心情,而下片则反映了词人喜悦之情。C.词的最后两句是以老僧之喜衬托词人之喜。
D.这首词格调雄浑粗犷,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积极乐观的一面。
(二)江畔独步寻花
杜 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____、____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蹊”是指小溪。
B.次句“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C.诗人用“时时”“恰恰”这些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
D.全诗表达了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
(三)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这首词词情极其哀愁。其中“__________”四个字写出了词人愁苦的缘由。2.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
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四)天净沙·秋 白 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http:/// http://【全免费】
1.下列与本曲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五)阙 题 刘慎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②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①阙题:“阙”通“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②每:每当。
1.白云深处,清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体现了“读书堂”环境之______。(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从视觉角度描写了缤纷的落花,清澈的流水;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流水落花的芳香,表现出环境的清静。
B.诗中写诗人完全被青溪春色吸引住了,不知不觉中流露出“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伤。
C.“闲门向山路”是说这里是没有多少人来打扰,所以门也成了“闲门”。D.尾联点明这里环境清幽,气候适宜,是专注读书的好地方。
(六)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①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注释】①亡:此处读作“wú”。
1.“最喜小儿亡赖”一句中“亡赖”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
B.词的上片描写江南山村的景色,下片描写两代人的生活画面。C.这首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D.全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
(七)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此诗中,诗人流露出的情思是()A.送别之情
B.思归之心 C.喜悦之意
D.愤怒之思
2.下面与“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意境相近的一项是()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
(八)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 稹 ②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释】①此诗是元和十年(815年)写的。这年三月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②幢幢:摇曳。
http:/// http://【全免费】
1.下列字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授:授职,任命。B.残灯:快要熄灭的灯。
C.谪:古代官吏因罪被降职或流放。D.垂死:病死。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B.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突出了消息的惊人、闻者的震动和心情的悲痛。
C.首句描写了自己处所之阴暗的背景,衬托出被贬谪又处于病中的作者心境的凄凉和痛苦。
D.全诗表达了作者知道好友被贬后极度震惊和心中的悲凉。
(九)塞下曲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①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塞下曲:唐代乐府曲名。B.折柳:折下柳条。C.直:径自。
D.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2.请选出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
B.颔联写战士听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去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愉悦的心情。
C.颈联“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字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
D.尾联“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http:/// http://【全免费】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演练·巩固提升】
训练一
(一)1.B 2.B(二)1.A 2.D(三)1.C 2.D(四)1.D 2.C(五)1.D 2.D(六)1.B 2.A(七)1.C 2.B(八)1.A 2.B(九)1.D 2.A(十)1.B 2.D(十一)1.D 2.B(十二)1.D 2.D(十三)1.B 2.C(十四)1.D 2.B(十五)1.A 2.C(十六)1.A 2.D(十七)1.A 2.C
训练二
(一)1.D 2.D(二)1.满 压
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3.A(三)1.物是人非 2.C(四)1.B 2.迟暮萧瑟 明朗绚丽(五)1.幽 2.B(六)1.顽皮,可爱 2.B(七)1.B 2.A(八)1.D 2.A(九)1.B 2.B
http:/// http://www.eywedu.net/
2.(绝版)咏史怀古类诗词鉴赏 篇二
上传: 李来春
更新时间:2012-5-6 7:21:39 教学目标:
1、了解咏史怀古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把握咏史怀古诗的常见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教学设计:以典型咏史怀古诗引路,引导学生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常见主题,以高考真题为例,引导学生把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咏史怀古诗的主要特点。
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意象: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二、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主题分类。
㈠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1.对比失落型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2.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如:
蜀 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㈡怀古伤今
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 1.昔盛今衰型
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2.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
金陵图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㈢理性反思
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⒈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古讽今)。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三、了解怀古咏史诗常用的手法
对比、用典、融情于景、衬托、借古讽今、拟人、虚实结合
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其次,要领悟感情。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再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
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
五、巩固训练并评讲: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全国新课标卷)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10重庆卷)菩萨蛮 ·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2分)答案: “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以江流被山阻止喻命运不畅,暗写自己的壮志难酬。
(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答案: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不矛盾:上阕因同情江流被群山所阻,作者为之忧愁;下阕看到山势孤立,不能阻挡自己的前行,乐观自信而笑。
六、布置作业:
3.中考复习之送别诗(含答案) 篇三
(一)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 之情。(2分)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
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二)峡口①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 和。“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
有什么作用?(3分)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 _ _ 之情。“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
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1.(3分)地点 季节 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2.(3分)惜别 司空曙惆怅伤感 王勃 乐观旷达
(三)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3分)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3分)
答案:1.春风、柳条、藤蔓、黄莺(至少三个,每个1分)。
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2分)
(四)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分)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答案:1.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写了凄黯(凄清)之景,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
(五)送人之松江
宋·俞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微雨过松江。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袂:袖子。诗中“分袂”是分别的意思。
1.《送人之松江》所写送别的季节是,《别董大》所写送别的季节是。(2分)2.请赏析这两首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4分)
答案:1.秋季、冬季
2.前诗通过写西风烟雨等环境和借酒消愁,来表现诗人离别时沉重、悲伤的情绪,后诗通过劝勉朋友天下到处有知己,来表现诗人离别时乐观旷达的胸襟。
(六)古离别
晴烟漠漠柳毵毵①,不那②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注释】(1)漠漠,弥漫;毵毵(sān),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2)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1.首句写景,请合理运用想象,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这一画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1.春光明艳,淡淡的烟岚弥漫晴空,垂柳柔条迎风轻拂。
2.作者通过描述在春意盎然的景色中设宴置酒与友人分别的情景,表达一种淡淡的惜别之情。
(七)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第一、二句诗中,哪些意象是暗示送别内容的意象?(3分)
2.第三句历来备受赞赏,请简要赏析。(3分)
1.杨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渡头,送客;罟师,船夫,桨,开桨即起程;临圻,交代所去之地(1个一分,写出3个即可)
2.第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奇特的想象),把相思之情比喻成春色,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八)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是,“醉别”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2分)
2.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1.橘柚香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
2.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2分)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2分)
(九)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古人认为“秋”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
2.第三、四句,诗人用第一人称“我”写送别友人后怎样的情景?这一情景给人怎样的感触?(3分)
答案:1.“秋”字,表面上写时令(1分),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2分)(意思对即可。)
2.直到傍晚,我还在江畔,望着江北,江面上寒鸦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2分)这一情景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1分)
(十)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试分析“人自伤心水自流”一句中两个“自”字的妙处。(2分)
2.尾句以景作结,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1.两个“自”字表现出诗人有情而流水无情,更衬托出诗人别离时的伤感之情。2.末句描绘了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一艘小船独自远去的情景,体现了友人别离后的孤寂,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十一)别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 滁即滁州,欧阳修于1045年八月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知州,在滁州做了两年多 的地方官。1048年,改任扬州知州,这首《别滁》诗就是当时所作。
1.从一、二两句中能看出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3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2分)答案:1.春天 阳光明媚、花开浓艳、绿柳在清风中轻摇的美景。2.表达出诗人强为欢颜、内心伤痛的别离之情。
(十二)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1.这首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分)
2.“载将离恨过江南”一句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1.这首诗抒发了离愁别恨。
2.诗歌不说画舸将怀着离恨的行客载过江南,却说“载将离恨过江南”,(1分)将离恨拟人化了,化虚为实,(1分)把无形的离恨写成有体积,有重量的可见可触的事物。(2分)
(十三)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1.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 和,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3分)
2.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试分析。(3分)
答案:1.时间 地点 离情别绪
2.看,在诗中指回望(1分)。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1分)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1分)
附:送别诗鉴赏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4.送别诗常见意象: ①杨柳、杨花或柳絮。由于“柳”、“留”谐音,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②春草
如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③水 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④春色 王维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中对朋友相思的比喻更有意思。“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比作遮挡不住的江南江北的春色,想象非常新鲜,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的意象。
4.中考复习:怀古咏史诗鉴赏(含答案) 篇四
1.2013年10月23日《贵州日报》报道,贵州省第三届“十佳自强女孩”丁莹时常告诫自己:“我连死神都能战胜,还有什么困难能难住我呢?”这启示我们()
①要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②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在于有无困难和挫折,而在于怎样对待困难和挫折
③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挫折的畏惧和不重视 ④人生经历的挫折和困难越多越容易使人奋起和成功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
A.人在认识挫折中成长 B.战胜挫折才能享受真正的人生 C.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 D.挫折是人生难免的失利和失败 3.“如果你拒绝了失败,实际上你就拒绝了成功。”这句话说明()A.挫折的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B.挫折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C.要成功,就要拒绝失败
D.成功的道路上,要积极对待挫折
4.化学家门捷列夫说;“平静的水面练不出精悍的选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下列表述中符合这句话意思的是()
A.英雄造乱世,乱世出英雄 B.顺境出不了英雄,只有逆境才能出英雄
C.大凡经历苦难的人,抵御生活挫折与风险的能力就很强 D.大凡经历苦难的人,就一定会取得事业的成功
5.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但他的文学之路并不平坦。他的作品寄出后,等来不少退稿信,甚至受到讥讽。但他从不气馁,坚持不懈,最终走向成功。这说明()
①经历挫折就能成功 ②战胜挫折需顽强拼搏 ③人生难免经历挫折 ④面对挫折需乐观自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这句名言告诉我们()
A.挫折具有双重性
B.挫折能催人奋进,助人成长 C.挫折是人成长中的障碍 D.人生经历挫折越多越好
7.“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其中骤然翻起的浪花。”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
A.战胜挫折才能享受真正的人生 B.人生难免有挫折 C.人在认识挫折中成长 D.挫折是人生难免的失利和灾难
8.“是挫折使骨头坚如燧石;是挫折使软骨变成肌肉;是挫折使人战无不胜。”它阐明的道理是()
A.挫折对人具有双重影响
B.挫折会给人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 C.只要经历挫折就一定能够成功 D.挫折也是财富
9.下列对挫折说法正确的()
A.同样是挫折,对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B.导致挫折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是难以控制的 C.青少年遇到的挫折会比成年人少一些 D.挫折一定会带来进步与成功
10.世界首富、微软公司老板比尔•盖茨以敢冒风险闻名,他特别喜欢用有过失败经历的人。一位哈佛大学的教授也介绍说,现在公司讨论主管候选人时会说:“太让我们担心的是,这个人还未经历过失败。”上述事实说明()
A.挫折能教育人、磨砺人 B.挫折总是造就强者
C.经历的挫折越多,意志就越坚强 D.要想取得成功就一定要经历失败
11.“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A.挫折是难免的 B.经历过挫折必然获得成功 C.挫折能增长人的才干和智慧 D.挫折具有双重性
12.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民间谚语讲:“自然界没有不凋谢的花,人间没有不曲折的路。”这两句话的意思是()
A.人生不可避免会遇到挫折 B.人生不如意事占大多数 C.挫折是由于天灾人祸引起的 D.我们要尽量避免挫折 13.下面对于“挫折也是财富”的理解正确的是()A.所有的挫折都会转化财富
B.挫折会给人以一种教育和磨练,使人奋起和成熟 C.挫折会给人打击,带来痛苦和损 失 D.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 14.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A、人生难 免有挫折 B、挫折对人有双重影响 C、人生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挫折 D、挫折不可怕,要积极应对挫折
15.2010年11月4日上午,江苏兴化市城区一家超市门前,一名衣着考究的青年男子双膝跪地向路人乞讨。“家境困难”的他说得动情,一名70多岁的老奶奶当场递给他5元钱,让其买早饭吃。出人意料的是,该男子的父亲是当地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总,家境非常殷实。他的做法,启示我们()
A.勇于创新是战胜 困难、挫折的必由之路 B.要学会亲近社会,为以后战胜挫折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C.人生难免有挫折,关键是如何对待困难和挫折 D.人可以体验挫折感,但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16.有人说,挫折是蝴蝶破茧前的挣扎,挫折是彩虹出现前的骤雨,挫折是黎明到来前的黑暗……你认为,挫折是()
A.智慧者的绊脚石 B.自弃者的催化剂 C.成功者的铺路石 D.成熟者的墓志铭
17.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其意是指()A.身处挫折和逆境的人都能获得成功 B.挫折和逆境是阻碍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C.遭遇挫折和逆境时,要学会自我疏导 D.挫折和逆境给人磨难,但也催人奋进
18.“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其中骤然翻起的浪花。”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
A.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 B.经历挫折就能成功
C.导致挫折的因素是难以控制的 D.挫折就是生活中的灾难和障碍 19.“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悲伤。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这首诗告诉我们:()
A.要树立远大理想 B.要热爱生活,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C.要有自知之明 D.丰富课余生活
20.“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这句话说明:()A、生活就是哭哭笑笑,跳跳闹闹 B、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
C、不同的生活态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D、生活有远大的理想,生活就会幸福
21.在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麻烦事,会与周闱环境发生许多冲突,更多的时候,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也没有必要改变环境。这告诉我们,保持乐观心态,首先要()
A.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B.热爱生活
C.认识到每个人的心态是自己选择的 D.学会“爱”别人
22.“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这一歌词体现了()
A.对英雄的赞歌 B.生活的向往
C.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D.消极适应社会的人生态度 23.“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句话告诉我们()A.乐观的心态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益 B.不同的生活态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C.乐观的心态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D.只要我们有乐观的人生态度,身体就会健康长寿 24.有位成功人士说,百分之九十的失败者其实不是被打败,而是自己放弃了成功的希望,能够获得成功的永远是那些能够全力以赴与挫折抗争的人。上述材料说明的道理是()
A、挫折必然会带来消极影响 B、只要经历挫折就能成功 C、挫折不利于人们磨练意志 D、成功属于意志坚强的人
25.连云港市灌云县残疾青年王甦菁以“先天脑瘫却自强不息成博士,成果获国际学术界认可”的感人事迹,获评“中国网事•感动2012”网络人物,被誉为“中国版霍金”。他的事迹说明了()
①挫折是磨炼强者意志的阶梯 ②自尊自信是成功者应有的心理品质 ③挫折能激发强者的进取精神 ④有坚强意志必定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判断题
26.挫折对人具有双重影响。挫折对人产生什么影响,关键在于我们耐挫力的强弱。()
27.人生难免有挫折,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战胜挫折的必由之路。()
28.战胜挫折和困难、获得成功,自信是基石,坚强意志是保证。()29.一帆风顺、没有挫折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人生。判断:()
理由: 30.想象自己遇到重大挫折,轻轻闭上眼睛,做腹式呼吸,让心情平静下来,属于认知调整训练中的放松训练。()
31.挫折对人产生什么影响,关键在于挫折的严重程度。()32.勇于创新是战胜困难与挫折的重要途径之一。()
33.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在人生道路上,不在于怎样对待困难和挫折,关键在于有无困难和挫折。()
34.挫折对人产生什么影响,关键在于怎样对待挫折。35.乐观的心态就是根本不把挫折放在心上,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三、简答题 36.材料一:
材料二:小鸟说:“我从天空中飞过,但天空中没有留下我的痕迹。” 泰戈尔说:“天空中没有留下我的痕迹,但我曾经飞过。”
(1)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漫画和材料二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感悟?(5分)
(2)为什么要保持乐观的心态?(6分)
37.“我不能选择生活的条件,但我可以选择生活的态度,既然哭不能解决问题,那为什么不笑呢?”被湖北省授予“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称号的武汉大学学生黄来女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黄来女家境贫寒,父亲患上了糖尿病,她不仅要照顾父亲,还要外出打工赚钱给父亲看病。尽管这样,她的学业一点儿也没有落下,成绩依然非常优秀。(1)“我不能选择生活的条件,但我可以选择生活的态度,既然哭不能解决问题,那为什么不笑呢?”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2分)
(2)人生难免有困难和挫折,当你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会采用哪些具体方法去应对?(3分)
四、论述题
38.珊珊上初三了,在新学期遇到了两件倒霉的事: 1.参加班干部竞选,自以为很有希望,结果却意外落选
2.期中考试前做了认真准备,原以为能考好,但结果仍不理想。“怎么倒霉的总是我”珊珊很沮丧,甚至有点自暴自弃。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如何看待“倒霉的总是我”这句话?(2分)(2)请你给珊珊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3分)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根据教材知识,题文中的丁莹面对挫折,能勇敢的面对,敢于战胜,是自强的表现。但是挫折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并不是挫折越多越好。所以排除④,正确答案选C
考点:对挫折的认识 2.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根据教材知识,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题文中的痛苦即是教材中的挫折,所以正确答案选C,起汇总ABD都不符合题意。
考点: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 3.D 【解析】
试题分析:挫折是把双刃剑。对强者来说,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如果你拒绝了失败,实际上你就拒绝了成功。”这句话说明成功的道路上,要积极对待挫折。A.挫折的消极作用是主要的,B.挫折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C.要成功,就要拒绝失败观点是错误的。
考点: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4.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挫折是把双刃剑。“平静的水面练不出精悍的选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强调了挫折的积极作用;A.前半句错误;B.理解错误,不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D.错在“一定”二字,如是弱者仍然不会成功。故答案是C
考点:挫折是把双刃剑 5.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根据教材知识,对于组合式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其中①的观点太绝对,是错误的,所以正确答案选D
考点:对挫折的认识 6.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根据教材知识,挫折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题文中体现了挫折的积极作用。其中A不符合题意,CD观点错误。正确答案选B
考点:挫折的积极作用 7.B 【解析】
试题分析:“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其中骤然翻起的浪花。”可以看出挫折对于人生来说,就像大海对于浪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可以说,人生难免有挫折,因此答案选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挫折的普遍性。8.D 【解析】
试题分析:“是挫折使骨头坚如燧石;是挫折使软骨变成肌肉;是挫折使人战无不胜。”主要强调的是挫折对人的积极的作用,挫折具有两面性,对于强者来说,能够获得磨练,因此从这一个角度来说,挫折也是财富,所以答案选D。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挫折对人的积极影响。9.A 【解析】
试题分析:人生难免有挫折,但同样遇到挫折,对不同的人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A是正确的,B是错误的,有些挫折是可以控制的,C是错误的,青少年遇到的挫折不一定要比成年人少,D是错误的,有的人挫折能带来进步,而有的人挫折会使其失去信心,排除,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挫折的影响。10.A 【解析】
试 题分析:挫折是把“双刃剑”,挫折本身会消磨人的斗志,使人一蹶不振,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而对于强者来说,挫折则能磨炼意志,使人变得更坚强;激发斗志,使人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增长人的才干和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说,挫折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B挫折不一定总是造就强者,错误;C不是经历的挫折越多,意志就越坚强,错误;D要想取得成功就一定要经历失败,错误,所以答案为A。
考点: 本题考查挫折的相关知识。11.C 【解析】
试题分析:“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说明了挫折的意义。挫折是把“双刃剑”,挫折本身会消磨人的斗志,使人一蹶不振,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而对于强者来说,挫折则能磨炼意志,使人变得更坚强;激发斗志,使人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增长人的才干和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说,挫折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所以答案为C。
考点:本题考查挫折的意义的相关知识。12.A 【解析】
试题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希望事事顺心。但“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只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不管是伟人还是普通人,一生中不可能从未遇到过挫折、事事幸运。“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自然界没有不凋谢的花,人间没有不曲折的路。”表明了人生难免有挫折。B错误,C挫折是由于天灾人祸引起的,错误,这是因为导致挫折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D错误,人生难免有挫折,所以答案为A。
考点: 本题考查挫折的相关知识。13.B 【解析】
试题分析:挫折的存在具有普遍性,挫折对人具有双重影响,或者会给人打击,带来痛苦;或者给人以一种教育和磨炼,使人奋起和成熟。A、C观点错误,如果迎难而上,理智分析,努力寻求克服挫折的时机和良策,那么挫折就会成为人生的经验和财富。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观点正确,但不合题意,所以本题选择B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对挫折的积极作用的正确理解。14.D 【解析】 试题分析:漫画反映了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只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寻找战胜挫折的方法,才能取得成功,所以启示我们挫折不可怕,要积极应对挫折,才会成功,D是正确的,AB的说法均与题意不符,C的说法是错误的,是否有挫折不是人生的关键,排除,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战胜挫折的方法。15.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挫折和诚信的认识。根据教材知识,题文中的男子虽然体验挫折,但是对他人说谎,不讲诚信,其中ABC都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选D
考点:对挫折和诚信的认识 16.C 【解析】
试 题分析:题文挫折是黎明到来前的黑暗……等,说明挫折是成功路上的铺路石,因此答案选C。其它说明都不符合题文意思。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正确 认识挫折的作用。17.D 【解析】
试题分析:题文中意思体现挫折和逆境,挫折和逆境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一把双刃剑,对有的人来时,挫折和逆境消磨它们的意志,甚至一蹶不振;对有的人来说是一笔财富,是前进道路上的垫脚石。AB说法不对,C说法与题意不符,所以选D。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正确认识挫折和逆境的作用。18.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根据教材知识,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但并不是经历挫折就能成功,其中BCD的观点是错误的,所以正确答案选A
考点: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 19.B 【解析】
试题分析:有正确的生活态度,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悲伤。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这首诗告诉我们:B.要热爱生活,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A.要树立远大理想,D.丰富课余生活不合题意。
考点: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20.C 【解析】
试题分析:要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反映的是不同的生活态度对人产生的不同影响。A、生活就是哭哭笑笑,跳跳闹闹B、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观点表述是错误的。D、生活有远大的理想,生活就会幸福观点是不科学的。
考点: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珍惜青春美好时光。21.C 【解析】
试题分析:保持乐观的心态,首先要认识到每个人的心态都是自己选择的。在我们的一生中,会碰到许多麻烦的事情,会与周围环境发生许多冲突。更多的时候,我们不能改变环境,有时也没必要去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心态。所以选择C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如何保持乐观心态。22.C 【解析】
试题分析:歌词体现了当我们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要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要让自己认识到,曾经打倒自己的不是挫折,而是自己面对挫折时所时所拥有的心态。要善于在每一次不如意的处境中迅速发现比挫折更有价值的积极一面。所以选择C选项,其它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保持乐观心态。23.A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运用乐观和悲观心态下造成的截然不同的结果,强调乐观的心态带来的积极意义和影响,即保持乐观的心态有益于身体健康,所以选择A选项。B选项与题意不符,题中强调不仅是不同心态对生活造成影响,而且强调乐观带来的积极影响,故排除。C选项与题意不符,本题没有涉及乐观心态与事业成功之间的关系,故排除。D选项观点错误,乐观心态有益健康,但不必然健康长寿,故排除。考点:本题考查积极情绪的作用。24.D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分析,——能够获得成功的永远是那些能够全力以赴与挫折抗争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坚强意志的作用。挫折必然会带来消极影响——材料没有体现。只要经历挫折就能成功;挫折不利于人们磨练意志——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所以选择D。
考点:本题考查意志坚强的作用。25.A 【解析】
试题分析:残疾青年王甦菁“先天脑瘫却自强不息成博士,成果获国际学术界认可”,说明了挫折对于意志坚强的人具有积极的影响。取得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坚强意志,但④表述过于绝对,夸大了坚强意志的作用。正确的答案为
考点:本题考查挫折的积极影响 26.B 【解析】
试题分析: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不同的人,面对困难和挫折会有不同的反应。我们要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并以正确的方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这样才能健康成长。克服困难、战胜挫折需要我们增强自己的耐挫力;需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所以本题观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挫折具有两重性,挫折对人产生什么影响,关键在于怎样对待困难和挫折。
27.B 【解析】
试题分析:人生难免有挫折,不同的人,面对困难和挫折会有不同的反应。我们要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并以正确的方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这样才能健康成长。克服困难、战胜挫折需要我们增强自己的耐挫力;需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勇于创新是我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必由之路。所以本题观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勇于创新是我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必由之路。28.对 【解析】
试题分析: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战胜挫折和困难、获得成功,需要自信,坚强意志是坚定人生目标的保证,坚强意志是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题干是正确的。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自信、坚强意志。29.
判断:错误(2分)
理由:人生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挫折,让挫折丰富我们的
人生。(2分)【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根据教材知识,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挫折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人生不可能没有挫折,所以题文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考点:对挫折的认识 30.B 【解析】
试题分析:自己遇到重大挫折,轻轻闭上眼睛,做腹式呼吸,让心情平静下来,属于应对挫折的意志训 练,因此本题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考点:本题考查应对挫折的方法。31.B 【解析】
试题分析:挫折对人产生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于挫折的严重程度与否无关,因此本题的说法是错误的。
考点:本题考查挫折的影响。32.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教材知识,战胜挫折的方法有: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要正确地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法;学会自我疏导,将消极情绪转化我积极情绪,增强战胜挫折的勇气;应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全身心的去探索、去创造,是战胜挫折、克服消极心理的有效方法,所以本题观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勇于创新是战胜困难与挫折的重要途径。33.B 【解析】
试题分析:在人生道路上,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我们要培养承受挫折的健康心理和坚强意志,掌握有效克服挫折的方法,应难而上,开拓进取。在人生道路上,不在于有无挫折,关键在于怎样对待困难和挫折。所以题目的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挫折难以避免,战胜挫折的方法。34.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教材知识,挫折对人具有双重影响,或给人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或给人以教育和磨炼,使人奋起和成熟。挫折对人产生什么影响,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对待挫折,挫折面前也从容。所以本题观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挫折对人有双重影响,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35.B 【解析】
试题分析:乐观的心态就是以一种积极的乐观得态度来面对生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而不是不把挫折放在心上,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所以这种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乐观的心态 36.(1)每个人的心态都是自己选择的(或面对同样的生活,人们的心态是不同的)
(2)①乐观地看待生活,眼中的世界充满希望,生活中到处是机遇。②悲观地看待生活,眼中的世界尽是缺陷和丑恶。③保持乐观心态有利于身体健康。【解析】
试题分析:(1)漫画和材料二都反映了面对同样的生活,人们的心态不同,有的人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积极的一面,保持乐观的心态,而有的人会从生活中发现消极的一面,从而变得悲观消极,主要围绕知识点态度不同,心情不同来展开回答。
(2)根据知识点为什么保持乐观的心态回答,即乐观地看待生活,眼中的世界充满希望,生活中到处是机遇,悲观地看待生活,眼中的世界尽是缺陷和丑恶,保持乐观心态有利于身体健康。
考点:本题考查积极的生活态度。
37.(1)人生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始终保持积极、乐观、进取、向上的生活态度。(2分)
(2)①认知调整训练。如:确立奋斗目标;树立自信;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找准基点,分析原因,寻求对策等。②行为训练。如:放松训练;自我对话训练;换个角度思考;请求帮助等。(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我不能选择生活的条件,但我可以选择生活的态度,既然哭不能解决问题,那为什么不笑呢?”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始终保持积 极、乐观、进取、向上的生活态度。
(2)人生难免有困难和挫折,遇到了挫折,需要采用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方法来面对,可以采用认知调整训练。如:确立奋斗目标;树立自信;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找准基点,分析原因,寻求对策等。行为训练。如:放松训练;自我对话训练;换个角度思考;请求帮助等。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正确认识和战胜挫折。
38.(1)人生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挫折对人具有双重影响。或给人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或给人以教育和磨炼,使人奋起和成熟。挫折对人产生什么影响,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对待挫折。因此,我们面对挫折要始终保持积极、乐观、进取、向上的生活态度。(2分)
(2)①认知调整训练。如:确立奋斗目标;树立自信;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找准基点,分析原因,寻求对策等。②行为训练。如:放松训练;自我对话训练;换个角度思考;请求帮助等。③勇于创新是我们战胜挫折的必由之路。(也可以从正确认识挫折;培养高尚的志趣;适当转换追求目标三方面作答。)(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根据教材知识,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挫折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题文中的“我”要学会勇于面对挫折,既要看到挫折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挫折的消极影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2)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战胜挫折的方法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根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5.中考复习:怀古咏史诗鉴赏(含答案) 篇五
一、古代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春游湖
徐 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简要分析。
(2)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理趣。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宋]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1)诗歌中哪几个意象点明李世南所画为秋景?
(2)题画诗内容丰富,或评论绘画的艺术价值而抒发审美观感,或借画抒怀寄寓家国身世之感,或分析画风而议论画理等。请赏析此诗的后两句。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1)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第(1)~(2)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1)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伤 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①照夕烽。初怪上都闻战马②,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③,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①甘泉:指宫殿。②建炎三年(1129)冬天金兵南下,宋高宗航海逃亡。③向延阁:向子霵,时官长沙太守。
(1)颈联“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运用了什么手法?
(2)结合全诗,说说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请分条作答。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①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注:①本词为作者于庭院中午憩后观雨所作。
(1)词的下阕写雨主要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2)本词上阕写梦中西湖,下阕写池荷清雨,这样写有何妙处?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黄庭坚
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①。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注:①当时诗人在平舆,其地属蔡州,汝水流过其境。友人李子先在并州任吏曹一类的小官。“青袍”是低级官吏的服饰。
(1)简析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尾联写渔船载酒、水涨花落,有什么作用。
(2)结合全诗,说说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浣溪沙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1)本词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思乡之情?
(2)“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作者写这两句是为了强调什么?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①
韩 驹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顾藉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①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这首诗是作者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1)试分析“倦”“堕”两字的炼字效果。
(2)分析本诗所使用的两种突出的艺术手法并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夜 坐①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下面错误的一项是()A.首联和颔联,诗人描绘出一幅肃杀凄凉的夜坐图。
B.颈联中“逶迤”的深层含义是:对蹉跎日月的无限感慨。
C.尾联运用苏秦闻鸡起舞的典故,很好地表达诗人立志报国的真实情感。
D.全诗形式上对仗工整,风格上颇有杜甫风味:在沉郁悲凉之中又显慷慨悲壮。(2)全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沁园春·张路分秋阅
刘 过
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见秋原如掌,枪刀突出,星驰铁骑,阵势纵横。人①在油幢②,戎韬总制③,羽扇从容裘带轻。君知否,是山西将种④,曾系诗盟。
龙蛇纸上飞腾,看落笔、四筵风雨惊。便尘沙出塞,封侯万里,印金如斗,未惬平生。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归来晚,听随军鼓吹,已带边声。注:①人:指张路分。②油幢:油幕军帐。③戎韬总制:按兵法统御万马千军。④山西将种:古人认为华山以西是出将才之处。(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的前三句从听觉角度描写演习开始前和开始时的景况,表现了演习规模之大,军容之整肃,军纪之严明。
B.上阕的四句到七句从视觉角度描写演习开始后的情景,从不同侧面描绘了演兵场上的壮观景象。
C.结尾处“随军鼓吹,已带边声”,意为随军乐队演奏之声似乎已带有边地战场上的冲杀之声,表现了词人对战争的厌倦。
D.本词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同时提炼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人物形象鲜明而有光彩。
(2)简析这首词中刻画的将领张路分的形象。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溪桥晚兴
① 郑 协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末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螺川早发
[清]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螺川即螺山,形状似螺,在江西吉安县北十里,南临赣江。
(1)这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诗歌,最后一句诗人不写自己孤单,不写孤舟,而说螺山似孤亭,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选择其中一种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说明。
1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1)~(2)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2)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题。
野水孤舟
① 梁 栋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①梁栋,南宋诗人。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2)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袖抚危阑。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注:此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词人被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时。(1)“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2)简析这首词中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梅尧臣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
(1)本诗前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醉
(2)本诗的送别对象不是一般送别诗中常出现的亲人或朋友,而是门人。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1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清平乐注
江 昉
曲阑闲凭,心事还重省。花里嫩莺啼不定,搅乱夕阳红影。
谁家翠管吹愁?一庭烟草如秋。欲去登楼望远,暮云遮断芳洲。注:此词作于词人寓居扬州之时。
(1)词的上片首句写到“心事还重省”,词人的心事是什么呢?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词,对“搅乱”进行赏析。
1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清平乐·弹琴峡①题壁
[清]纳兰性德
泠泠②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注:①《大清一统志·顺天府》载,“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两山相峙,水流石搏,声若弹琴”。②泠泠:水流声。
(1)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边塞景象?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 参考答案
一、古代诗歌鉴赏
1.(1)参考答案:“蘸”字。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后贴着水面的情景(或:桃花倒映在水中,岸上、水中的桃花连成一片,充满了生机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刚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神态、意趣;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解析:燕子来了,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双飞燕子几时回”,一句问候,表达了诗人当时的惊讶和喜悦的心情。再放眼一看,果然春天来了,湖边的桃花盛开,鲜红似锦。一个“蘸”字,将桃花鲜艳水灵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进而使人联想到水中桃花的倒影,和岸上的花枝连成一片,仿佛蘸水而开。
(2)参考答案: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度”过之际,一只小船从柳阴深处撑过来。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解析:后两句从过桥与乘舟两路写游湖之兴。雨后水涨,淹没小桥,只好舍桥登船,柳阴中撑出一叶小舟,使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这首诗以清新的笔意写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秀丽幽淡,虚实相生,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柳阴中撑出的小船带来的喜悦。
2.(1)参考答案:落涨痕、疏林、黄叶。
解析:找出并分析意象及其特征,诗中意象较多,但能体现出秋景的特征的意象还是比较容易辨识的,如疏林、黄叶就是明确的秋天所有的景物。
(2)参考答案:诗人通过设问形式,想象那叶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去?应是去江南的黄叶村吧。使静态的画面充满动感,引发读者情思,也丰富了画面的意趣。
解析:注意抓住题目的提示,很显然后两句是对画面内容的再现,是属于抒发审美观感的。要求赏析,还要有表达效果的分析。
3.(1)参考答案: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象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诗人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写当时的离别之景。
解析:指定了是要求分析第三联,“哪几种”肯定不是一种手法,就要求从多个层面去分析。
(2)参考答案:①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诗人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②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诗人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解析:情感的分析注意必须从内容的分析出发,还要注意注释给出的提示。
4.(1)参考答案:白诗,抒发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苦(抑郁、惆怅、失落)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途未卜的感叹。
解析:比较阅读,同一个意象,在不同诗人笔下被赋予可能不同的含义。白诗中的“昔年”“今年”“昨”“今夜”,有“今夕何夕”之感,是思乡之情。苏诗中的“明月明年何处看”,更有世事难料、前途未卜的茫然。注意从全诗出发进行辨析。
(2)参考答案:诗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昔年与今年进行对比。具体表现为:①地点对比。昔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②情景对比。昔年是欢乐之景,今年是冷清之景。③情感对比。昔年是喜悦之情,今年是愁苦之情。
解析:考查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本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时间、空间,情景、情感等方面都有对比。
5.(1)答案:夸张、对比的手法。
解析:针对诗歌的一联来分析其手法,修辞的层面是首先考虑的,然后再从其他层面分析。
(2)参考答案:①前两联,伤时事,政府抗金无策,节节败退。②第三联,伤己,年老力衰,无力报国。③尾联,对向子霵的勇力的赞赏。
解析:情感的分析除了诗歌内容的分析外,注意注释给出的信息。
6.(1)参考答案:比喻。作者将落在荷叶上的雨点比作“真珠”,把聚在一起的雨水比作“水银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点随荷叶跳动忽散忽聚,在叶心聚为一汪晶莹的雨水,表达了作者对雨的赞咏和喜爱之情。
解析:该题设问的指向非常明显,先找出修辞手法,并指出具体内容。关键是要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作用”主要是内容方面的。
(2)参考答案: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上阕虚写梦中西湖急雨,下阕实写醒后池荷清雨。用梦中西湖烟雨衬托庭院荷池——西湖烟雨之美是公认的,而词篇暗示院中的雨荷有着同样的魅力。作者构思巧妙,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
解析:“妙处”的分析一般是先分析“妙”在何处,往往要结合手法运用的分析,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7.(1)参考答案:①第二联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句实写,汝水流动,诗人的心也随波起伏,思念着远方的友人;后句虚写,想象朋友在并州赏月,兴致与皓月争高;前实后虚,抒写对友人的怀念。②渔船载酒,水涨花落,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闲居生活图,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含蓄蕴藉地表现出诗人理想中的隐逸生活。
解析:第二联承首联中“各在异地”的含义,叙遥相思念之情。这两句虚实结合(或借景抒情),作者时在平舆,地近汝水。前句写自己,后句写远在并州的朋友,仿佛友人也在目前,颇觉亲切。第二问“作用”类的题目一般都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解答,最后一联明显运用了以景结情的写法。
(2)参考答案:①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前四句,写朋友前不久在并州做了吏曹一类的小官,诗人见到河堤上的青草,想起了身着青袍的友人,他思友心切,心潮起伏。)②知音难遇,怀才不遇的感慨。(“世上”一联借九方皋的典故,既是自叹,也是为友人不得重用而惋惜。)③归隐之思。(尾联描绘隐逸生活的美好,表达退隐的心愿。)
解析:思想情感的分析要扣住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对朋友的怀念之情是很明显的,再者就是诗人当时的境遇和心情,这首诗是他在熙宁四年(1071)春天,辞去叶县尉职务时所作,表达的便是得不到赏识欲归湖山的心情。
8.(1)参考答案:高楼、碧天、芳草、天涯、落花、杜鹃。
解析:这是一个找意象的题目,只需要注意能表达思乡之情即可。
(2)参考答案:花木消长,时序推移,羁旅外乡已经很久了,该是回家的时节了。用具体的物象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深情。
解析:先弄清楚两句诗的内容:笋子变成了竹子,落花已经化成泥土,可见时光的流逝,说明作者在外的时间已经很久了,思乡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9.(1)参考答案:“倦”字不但描绘出觅枝的乌鹊困惫的情态,而且表现出其长时间求栖息却无枝可依,翻飞绕枝的孤凄处境。“堕”从听觉角度着力刻画,不但描绘出声音自高而下,而且传出听者心惊情凄的感受。
解析: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要联系思想情感分析。
(2)参考答案:①象征:颔联中的倦鹊、飞鸿是贬谪中的诗人孤孑无依的身世的一种象征。②拟人:颈联写诗人主观上想排遣愁绪,但“愁”却像是故意来寻找自己,硬是摆脱不掉。自己跟“老”并没有订立期约,而“老”却渐渐地来临了。颈联将“愁”与“老”拟人化,使直接抒情带有生动的形象性。③这首诗抒写了一个在阴冷凄寒的冬日愁病交加的困顿失意的被贬官员的形象。
解析:第一问是要求分析突出的艺术手法,可见手法不止一种,“突出”需要从整体上考虑。人物形象的分析注意抓住人物最重要的思想特征。
10.(1)C 解析:C项中典故说的是祖逖,不是苏秦。
(2)参考答案:诗人借景抒情(即景抒情),描绘了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抒发了诗人遭受打击的怨恨、壮志难酬的痛苦。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感。
解析:前两联即景抒情,诗人描绘出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真是可画可诗。被迫罢官,退居文山的诗人不禁慷慨悲歌,以抒发心中的郁闷和不平。后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以抒发遭打击的怨恨,再诉说壮志难酬的痛苦。尾联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典故,很好地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感。
11.(1)C 解析:C项中的“对战争的厌恶”错,应为表现词人北伐抗金心情之切,希望及早举兵。
(2)参考答案:擅武、善文、爱国、儒雅。如“人在油幢”三句,由兵而将,由分而总。他正在油幢军帐之中,按兵法指挥万马千军。然而其仪态却是“羽扇从容裘带轻”,表现出一派儒雅风度。
解析:词题中“张路分”,姓张,担任路分都监的官职,生平不详。路分都监为宋代路一级的军事长官。古代军队常于秋天演习,由长官检阅,故称“秋阅”。这首词记录了张路分举行“秋阅”的壮观场景,描绘了一个能文善武的抗战派儒将形象,抒发了词人北伐抗金的强烈愿望和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激情。
12.(1)参考答案:(1)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寂静的渡口,杜鹃啼鸣;春草茂盛,杨花飘落,充满生机,动静结合。
解析:意象的分析很容易,手法的分析不是很容易,但通过野渡“听杜鹃”可联想到动静结合等手法。
(2)参考答案: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解析:对观点的分析要结合诗歌所表达的主题,“闲”字的理解要结合诗人的身份“南宋末遗民”(注释)以及背景加以考虑。
13.(1)参考答案:①“孤亭”形象地勾画出螺山之形,补写了螺川近看似螺,远看似亭的山势特点。②将螺山人格化,通过写螺山的孤独来写诗人的离情,更能突出诗人的孤寂情感。③“亭”能令人联想到送别的长亭短亭,形象地写出了螺山为诗人送行之意及诗人对螺山的依恋之情。
解析:对景物的分析要紧扣题干中的提示“这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由此结合诗句分析情感。
(2)参考答案:①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诗人把自己早行的孤寂之情以及对螺山的依恋之情融入“月”“秋山”“残星”“孤亭”等意象中,使得诗歌的情感真挚而感人。②虚实相生。如颔联写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乡流入另一个梦乡,那划动的短棹似乎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江水、木桨都是摸得着的实体,梦境、星影却是空幻的、浮动的,虚实相生,扩大了诗歌的意境,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
解析:首先要判断用了哪些手法,可从多个层面考虑,再分析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14.(1)参考答案:梅子,芭蕉,柳花。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物象”这一概念的理解,不能错误地表述为“梅子的酸”“芭蕉的绿”“孩子捉柳花”等。
(2)参考答案:闲。闲居的诗人,在初夏长长的午睡之后,内心无所牵绊,在绿荫环抱的庭院,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格外舒畅。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把诗人心中的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阅读诗歌可先从标题入手,再关注整首诗。从标题中的“闲居”和诗歌最后一句的“闲看”可以看出“闲”字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感情。赏析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而应放在诗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5.(1)参考答案: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雨后溪水漫流,道路被淹没而时隐时现的迷漫景象,寓意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渺茫,杳不可知。(意思对即可,一、二句的寓意分开写亦可)解析:从内容来看,是一首写景诗,融情于景。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诗歌的寓意。关于寓意,要结合注解中“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来回答。
(2)参考答案:颈联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愤激之情。(“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说是“报国无门”亦可)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颈联把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眼前之景结合起来,再结合注解,不难看出诗人的无奈与愤激。
16.(1)参考答案:这起首二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天景象,烘托了词人被贬的悲凉心境。
解析:对景物进行解说可从物象入手,通过对景物的渲染勾勒意境。作用主要从内容方面分析。
(2)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眷恋,“何人此路得生还?”表达了词人对被贬的怨愤(悲痛),“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表达了对君王的期待。
解析:词人的思想感情从注释中的“被贬”可见怨恨与期待的复杂情绪,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7.(1)参考答案:比喻,把欧阳秀才的出游念头比作草木。一经产生就不断滋长,变得愈来愈强烈的出游念头就像一经萌芽就不断生长的花草树林。把游历生活比作梦,欧阳秀才去江西后行踪不定、丰富多样、难以预测的生活就像一场变幻莫测、飘忽无定的梦。这两个比喻新颖贴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欧阳秀才对未来游历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过去的深长怀念,体现了作者的才思和艺术创造力。
解析:题目已经明示了是修辞手法,就要结合诗句首先判断是什么修辞手法,接着分析其表达作用。
(2)参考答案:①“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表达了对门人才华出众的赞赏,也是对门人的勉励,愿他振翅高飞,奋力进取。②“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表达了作为老师对门人的谆谆嘱咐,希望门人去江西后,善自择居,慎于交友,不要同卑俗之人居处和往来。③“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是希望门人不要放弃科举,并祝愿门人他日科举及第,不负所学,施展平生的抱负。
解析:题目的提示很重要,诗歌总的感情是老师对学生的感情,大都为鼓励、赞赏、希望之类的。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
18.(1)参考答案:面对花树莺啼的一派春光,词人却触目生愁,又听到凄怨的笛声,视春景如秋,想要去登楼望远,无奈暮云重叠,表现了词人羁旅漂泊中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词的注释及内容来分析。
(2)参考答案:时间已近傍晚,那花枝上的黄莺却啼个不停,以致连落日的霞光都被搅乱了。“搅乱”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莺儿不仅在啼,而且还在花树间不时飞动。表面上是说搅乱霞光,实际也搅乱了词人心境,引出了他的重重心事。
解析:动词是诗歌当中表情达意的关键,“搅乱”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啼鸣,搅乱日光的景象,语出双关,同时写出了词人思绪被黄莺搅乱的状态,委婉地写出了词人的思想情感。
19.(1)参考答案:描绘水声泠泠、关塞入云、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的边塞景象,渲染苍凉肃杀的气氛,烘托词人行旅天涯的悲凉凄苦,为结尾抒情作铺垫。
解析:这里的“景象”略同于“意境”,即先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点明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还要点出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该类题目答题的一般套路。所谓“作用”一般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主要是内容方面的。
(2)参考答案:抒发了知音难觅的苦闷、关塞行役的艰辛、背井离乡的无奈、英雄失路的落寞及对朝代兴衰的感叹。
6.中考复习:怀古咏史诗鉴赏(含答案) 篇六
(一)童 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A.余忆童稚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项为之强 以弱为强者 ..C.徐喷以烟 清风徐来 ..D.观之,兴正浓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点拨:C中“徐”意思都是“慢慢地”;A中“余”前一个是“我”,后一个是“剩下的”;B中“强”前一个通“僵”,僵硬,后一个“强大”;D中“观”前一个是“观看”,后一个是“景观”。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故时有物外之趣
学而时习之 ..B.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战则请从 ..C.为之怡然称快 然胡不已乎 ..D.以丛草为林 不以疾也 ..点拨:A中“之”前一个是“的”,后一个是“它”;C中“然”前一个“„„的样子”,后一个“那么,既然这样”;D中“以”前一个是“把”,后一个是“认为”。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果然像鹤在云端鸣叫,为这一景象感到非常愉快。(2)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遇见细小的东西必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事物之外的乐趣。4.“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运用了什么修辞?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比喻、夸张;在内容上表现了小孩子天真烂漫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在结构上与上文相照应,为下文作铺垫。
5.作者观察事物细致而有耐心,试说说下面加线词语的表达作用。(1)夏蚊成雷。
生动地写出蚊群嗡嗡的声音之大。(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表明作者“神游其中”观察得仔细而时间又长。(3)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表达了作者“作青云白鹤观”目的达到,效果理想而收到的惊喜。(4)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极写癞虾蟆声势之大。
6.(2013·南宁)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作者将“夏蚊成雷”联想成“群鹤舞空”的情景,并从中获得许多“物外之趣”。B.文章最后一段的“捉”“鞭”“驱”三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以大欺小、残忍粗暴的性格。
C.本文语言简洁,表现力强,“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流传至今,成为成语。
D.文章启迪我们:只要热爱自然,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就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点拨:B项表现的是主人公的纯真善良。7.作者写了哪几件趣事?
分别写了观蚊成鹤、神游山林、观虫斗、驱虾蟆四件趣事。
8.(2013·南宁)你认为童年时的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
童年时的作者是一个活泼可爱、纯洁善良、天真无邪、富有情趣、热爱自然、充满想象力的人。要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应做到:①保持一颗好奇心,有敏锐的观察力。②有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让平凡的事物变得神奇、有趣。③有一颗天真烂漫的心,富有童真童趣。④热爱大自然。⑤热爱生活,善于从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⑥能以审美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人和物。
(二)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通人 ..B.未尝识书具 默而识之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3.说说对题目中“伤”的理解。
题目中“伤”字的意思是哀伤、叹息。作者“伤”仲永是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题目用一“伤”字,点明主题。正文部分无一“伤”字,而“伤”字贯穿始终,深刻含蓄。如“不使学”“泯然众人”均含有“伤”意。
4.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作的必要铺垫,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
资,又暗示了造成他才能衰退的家庭背景。
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D)A.课文采用“闻”“见”“问”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B.本文用词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C.“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D.“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没有好好学习。6.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被泯灭(方仲永便如此)。
(三)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卿今当涂掌事(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代王侯的自称).C.非复吴下阿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味道).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古代对自家兄长的尊称)..2.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A)A.以: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或以钱币乞之 ..B.若:①孰若孤 ②若为佣耕 ..C.过:①及鲁肃过寻阳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D.见:①见往事耳 ②有时见日 ..3.翻译下列句子。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很有益处。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跟读书人离别三天后,就应该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他,认清这件事情怎么长兄这么晚哪!4.谈谈你对“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难道是要你去阅读经书当博士吗?我只不过是叫你应当多读点书,熟悉一些历史罢了。这句话写出了孙权对读书目的的看法,揭示了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求取功名,更重要的是为增长见识阅历。
5.(2013·湘潭)作者是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吕蒙学习的成效的?请予以说明。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鲁肃见到吕蒙时的惊异和钦佩之情,表现了学习使吕蒙有了巨大变化。(或答“对比”,以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对比,表现其学习成效显著。)
6.从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吕蒙的变化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成语:刮目相待。启示:示例:①要多读书,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见识。②人的成才和天赋没有很大关系,先天的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弥补。不管天赋怎样,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学有所成。
7.对比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得到什么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伤仲永》写出了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和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不管一个人天赋如何,后天学习是成才的根本途径。
(四)口 技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1.与“于厅事之东北角”中“于”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C)A.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D.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客人们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哆嗦打颤,几乎都想争先逃走。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其中的一种声音来。3.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D)A.“京中有善口技者”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B.文章结尾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回味无穷。
C.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
D.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听众的反应,后写口技艺人的表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
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渲染了开演前怎样的气氛?有什么作用?
肃静而紧张的气氛。表现宾客对表演的向往之情,衬托表演者口技之“善”,为下文精彩的表演作烘托和伏笔。
5.语言品味——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的作用和效果。(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通过伸颈、侧目的动作描写,微笑、默叹的神态描写,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高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通过“变色离席”的神态描写,“奋袖出臂,两股战战”的动作描写,“几欲先走”的心理描写,侧面烘托口技人的技艺高超。
(五)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B)A.其一犬/坐于前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 D.其一犬坐/于前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以刀劈狼首
先帝不以臣卑鄙 ..B.其一犬坐于前 皆以美于徐公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屠乃奔倚其下 安陵君其许寡人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恐前后受其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2)屠自后断其股(大腿).(3)顾野有麦场(回头看).(4)一狼洞其中(打洞).4.翻译下面句子。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户的背后。5.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侥幸心理,给狼扔了两块骨头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赶;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拿起屠刀;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砍断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
6.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狼的形象:贪婪、狡诈、凶狠;这则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六)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D)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便要还家(通“邀”,邀请).(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和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3)咸来问讯(都).(4)便扶向路(旧的,从前的).(5)处处志之(作标记).(6)遂迷,不复得路(终于).(7)寻病终(不久,随即).(8)无问津者(渡口).3.翻译下列句子。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捕鱼人对眼前的奇景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2)(2014·安顺)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村中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就更不必说了。(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中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4.用简洁的文字写出“渔人”的行踪。发现桃源——探访桃源——离开桃源
5.(2014·安顺)选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桃花源人淳朴、热情的特点?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2014·安顺)“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景象?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乐、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7.(2014·安顺)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成语是: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得
幸福、愉快的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和乐富足,宁静和谐的社会理想)。(意思对即可)8.文章最后还写了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节,其作用是什么?
增添神秘色彩;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反映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追求,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9.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晰,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七)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013·嵊州)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其如土石何
(加强反问语气).(2)固不可彻
(通,畅达).(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4)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无”).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成年男子(上了山),凿石头挖山,用箕畚(装石头、土块)运到渤海岸边。
(2)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4.画线的两句话表面相似,实际不同。请简析它们的区别。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在“杂然相许”的前提下“献疑”,一个“献”字表明她对愚公的关心;智叟不是提出疑问,“笑而止之”是对愚公的否定,“甚矣,汝之不惠”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
5.(2013·嵊州)从文中愚公驳斥智叟的话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 不愚。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
6.(2013·舟山)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中考复习:怀古咏史诗鉴赏(含答案)】推荐阅读:
中考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07-31
暴风雨中考复习阅读答案07-11
水浒传中考试题(含答案)09-05
广州中考英语试卷及含答案09-10
中考物理复习专题复习06-16
浙江省义乌市中考《名著阅读》(含答案)09-20
中考数学复习计划06-20
江苏中考数学复习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