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学的想法

2024-11-14

旅游美学的想法(14篇)

1.旅游美学的想法 篇一

我对旅游美学的认识和建议

旅游审美是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生活美和人的美于一体的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这半年学习的旅游美学中,它是以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可以研究旅游审美对象的美学特征,旅游者的审美心理,旅游者与旅游观赏对象的审美关系,以及审美方法和技巧的一门学科,对我们这些旅游者或者从业人员都非常的有帮助,我真的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旅游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我们旅游者呢,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他们从本国,本土,本地的视野,去审视和观赏异国,异地,异质文化的多种价值,从而充分享受旅游的乐趣。旅游者参加各种旅游活动,也是为了消遣以及娱乐,追求美的享受。因此,可以说,旅游的本质是审美和愉悦。虽然人们参加旅游活动的动机不同,但欣赏各种自然景观美,人文景观美,旅游环境美和体验社会生活美是所有旅游者的共同追求的目标。

旅游是一种生活修辞,是时间和空间的游戏,是智力、意志和激情的游戏,更是体验的游戏。旅游是从一种境遇暂时进入另一种境遇的游戏,其操作过程的关键,在于体验性,而体验的关键,在于陌生感,在于主体自由意志与情趣的彰显。所以,旅游的美学,即是体验的美学。旅游美学的研究有助于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被人称为是出售服务和风景的行业,因此了解顾客的需求,即旅游者对景观的审美偏好、审美习惯,是旅游业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首要任务。

旅游美学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旅游美学可以帮助我们运用审美心理学知识去分析旅游者的心理,有的放矢地开展旅游公关宣传和公关促销活动,吸引旅游者,并依据对旅游者心理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分析,及时调整经营方针和策略。

旅游美学的研究有助于旅游业形象的设计与塑造。旅游业的形象是社会及旅游者对旅游区、旅游企业、旅游产品、经营管理理念及行为的总印象、总评价。对旅游美学的实践和应用, 最终决定了发展旅游的关键在子保护自然美。大自然界天地造化的鬼斧神工, 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自然山水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然而, 鬼斧人可夺, 人工天不如, 自然界除了天生固有自在的自然山水美以外, 人类还可以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美。人类不仅对于自然山水美具有相应的感受能力、认识能力、审美能力, 而且还具有利用末粕等劳动工具, 按照美的规律, 进行改造自然的能力。千百年来, 勤劳智慧的我国劳动人民, 按照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观点, 在青山秀水之间建筑了具有东方文明美、中国古代建筑美的楼台亭榭, 不拘一格, 因地制宜, 妆点江山, 引人人胜。正因为人类对自然山水进行了直接的加工开发,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体现出人的智慧、理想、意志与力量, 使自然由与人无关或与人对立的对象, 转化成为对人有用、有利、有益的对象, 这也就是我们惯常所说的:“ 自然的人化” 或“ 人化的自然”。

综上所述,旅游业确是一种美好的事业。美学历来与旅游有着不解之缘。而旅游也离不开美学的指导。

旅游美学即体验旅游之美的学问,若能身临其境,情景交融便更可得知精华,体验祖国山河之壮阔,草木之秀丽。

旅111白灵

2.旅游美学的想法 篇二

旅游者可以从中获得多方面、丰富的文化知识,旅游者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的审美能力及审美趣味会因文化程度、艺术修养、文化传统、生活环境和个人的阅历、志向、性格等的不同而大有差别。正因为如此,作为一个好的旅游从业者,我们不仅要具备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语言艺术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应变能力和公共凝聚力,我们还要更好地了解民风民俗和宗教知识,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更何况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周边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我们只有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引导游客认知文化、享受文化,达到旅游的目的。

总的来说,旅游从业人员要想具备较好的美学修养,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培养自我审美意识

无论是作为旅游者的直接审美对象,还是作为旅游者的审美向导(传递审美信息,协调审美行为),导游者均应从不同角度来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使自己的仪表、风度、心灵、语言、情趣、知识和技艺符合“美的规律”,达到审美化的程度。

就仪表而言,导游工作者应该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身兼“民间大使”要职,既代表一个民族和国家,又反映出所在旅行社的规格、业务水平和个人的修养和精神面貌。因此,仪表是非常重要的。

风度美是个体审美化的较高层次。对于导游者,则主要看他是否能够从审美化角度出发,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地从形象、姿态、举止或风度等方面培养和塑造自己。

实践证明,导游工作者对自身心灵美的培养,关键是看他是否具有人道主义精神或助人为乐的情操。在导游过程中,导游工作者的心灵美一般是通过具体的行为(周到的服务,文明接待,为游客即使排忧解难)和有声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即待人自然大方,多干实事,在合理的而可能的情况下,根据游客的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做好个性化服务,要求导游员想游客之所想,急游客之所急,干游客之所需。如,一位导游小姐曾经带过一个外国团,当时正值冬天,由于车内外温差过大,车窗上结满了一层漂亮的冰凌花。这时就有游客说冰凌花妨碍了他欣赏北京的街景。导游小姐解释说冰花是一种很正常的自然形象,请大家理解。客人则说自己花钱是来旅游的,不是来北京看冰凌花的。于是这位导游小姐便拿出面巾纸,细心地把所有车窗上的冰凌花全部擦拭干净,引来了大部分客人的赞叹,那位客人也只能停止抱怨。

总之,没有自觉审美意识的导游工作者,很难使个体达到审美化的境界,很难成为政治意义上的旅游审美对象,很难成为旅游审美信息的传递者和旅游审美行为的协调者。

二、研究游客的审美需求与动机

如前所述,由于审美个性的差异,旅游者的审美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其审美动力机也相应地被划为不同的类型,比如自然审美型、社会审美型、艺术审美型和生活审美型,等等。不言而喻,要想使旅游者得到审美满足,导游工作者事先就要搞清其主要审美趋向,然后有针对性地搞好准备工作。

一般来讲,选择旅游观赏重点是导游工作成败的关键,如旅游者在中国游览,总要参观很多宗教建筑,但即使同为佛教寺院,即便是同一宗教的寺院,其历史、规模、结构、建筑艺术、供奉的佛像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同一地区或同一次旅游活动中参观多处类似景观时,导游员更要突出介绍其主要特征,这样旅游者才不会产生雷同的感觉。

三、尊重游客和旅游地各自的审美习惯

人的审美习惯是其审美个性与固有审美经验相互融合的产物,而这种审美习惯通常会有意无意地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审美评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审美行为。对旅游者来讲,由于生活阅历、文化修养、情态意趣、职业、年龄、宗教信仰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其审美习惯往往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就职业而言,文学家、艺术家一般习惯于追索东道国文化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审美价值,美食家则一般习惯于热衷欣赏东道国的各种美味佳肴;从年龄分析,年轻人习惯于追新猎奇,老年人则习惯于透过人际关系来窥察体验人情美与伦理美。因此,导游有必要在实际导游过程中细心地体察,识别游客固有的审美习惯。例如南京一位备受旅客称赞的翻译导游,正是由于摸透了老年人的审美心理,在导游过程中常常有意识地把实地见到的情景(如老人带孙子孙女逛公园,中年男女搀扶或背着年迈父母登中山陵)指给游客看,同时介绍一些有关中国人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历史故事,从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使游客在深入了解我国人民的同时,于精神和情感上也得到了一定的补偿。

旅游者的审美习惯还表现出另一特点———他们总是习惯于从本民族的文化意识出发来评判和审视旅游所在地的人文景观。事实上,有经验的导游工作者也常常采用对比的方式,把中国的长城同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象形文字与墨西哥的玛雅文化等联系起来讲解,致使国际游人产生强烈的共鸣,进而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

四、掌握和运用旅游观赏原理

在旅游审美活动中,一定的观赏原理对于调节旅游审美行为及其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形态各异的景观只有借助不同的观赏方法才会显示出其内在的魅力。譬如,面对江河湖泊和名山大川,就必须设计动态观赏与相宜的节奏;去石林看“阿诗玛化像”,就须选择最佳的观赏角度等等。

概而论之,要运用和把握旅游观赏方法与观赏节奏。导游工作者首先应该从审美角度深入了解景观对象的周围环境(天时、地理)、内部结构(布局、形式)、文化内容与美的形态。其次,要多读一些美学书籍。随后,要多读一些山水诗和游记散文,并在实地考察和自身体验的基础上,从美学角度分析景观的审美特质,描述主体的审美心理。

五、提高再创造的能力

所谓提高导游服务质量,其根本就是要提高导游的再创造能力。为此,导游工作者首先要积极提高对旅游景观(包括隐含在其中的历史文化、符号形式与外在的天时地理)的审美鉴赏能力,力求把“死”的景物化为“活”的审美对象。例如,游藏传佛教灵塔时,若导游鉴赏力高,且博古通今,对其宏丽的建筑形式,精巧的结构有着深切的审美感受能力,并能联系建塔的宗教意义,用富有情感色彩的导游语言加以描述,必然会在激发旅游者的审美情趣的同时,加深他们对这些古建筑之丰富内涵(即历史、社会与艺术意味)的审美理解和感受。

要提高导游的再创造能力,导游工作者还必须认清自身与景观对象的相互关系,即:一方面是景物的直接观赏者,另一方面又是景物的介绍者,必须有导有游。

要提高导游的再创造能力,导游工作者还应明确自身与旅游者的相互关系,即作为旅游者的审美对象,他必须提高个体审美化的水平;而作为审美信息的传递者,他又必须结合旅游的审美需求,学会提炼富有价值的审美信息,并在实际导游中予于生动地表达。

最后,导游人员还应尊重旅游者固有的审美判断力,要设法在临场导游讲解中为对方留下一定的审美“空白”,如导游在讲解悬棺葬法时,不要直接点出古人是如何把这些棺木搁置在崖壁上的,而应给游客一定的思考时间,让游客自行体会,最后才一一道破。这是因为,从旅游审美活动的随意性与自由性分析,任何违背审美规律的导游讲解不仅难以让人接受,而且会令人反感,这样的导游“作品”是不可能产生预期的审美效应的。

导游工作者的美学修养涉及面甚广,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只要从主客观的实际出发, 在导游实践中勤于观察,善于学习,注意积累,就一定能把自己塑造和培养成一名符合“美的规律”的导游工作者。

摘要:旅游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美学修养, 对其演绎旅游地的文化特色、资源特点会起到极好的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文就此方面分析了一名优秀的旅游从业人员应注意具备的美学修养。

关键词:旅游从业人员,美学修养,培养

参考文献

[1]任冠文.中国旅游心理学[M].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2.10, 第1版.

[2]程新造.导游接待案例选析[M].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4.1, 第1版.

[3]彭元力, 周刚刚.实用导游技能[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8, 第1版.

3.旅游文本英译的美学探究 篇三

摘 要:本文从美学视角出发,借助翻译美学中的审美再现理论审视汉语旅游文本的英译过程,以古徽州文化旅游景区景点介绍的英译文本为例,启发译者应将传统翻译技巧与美学审美相结合,实现英译旅游文本的文化之美、精简之美和结构之美。

关键词:美学 翻译美学 旅游文本 徽州景点

一、引言

美学在中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门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人文科学。从美学的视角谈翻译,就产生了翻译美学。对中国美学而言,翻译美学在翻译学中是一个占有核心地位的分支,能充分反映汉语和中华文化的本质特点(刘宓庆,2011:9)。长期以来,翻译美学多被用以分析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的翻译,很少关涉旅游翻译。

二、汉英旅游文本特征

中西方在政治经济、历史背景、文化习俗及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致使汉英旅游文本各具美学特点。根据翻译美学理论,深入了解汉英旅游文本的特点及其美学价值,对旅游文本翻译尤为重要。

(一)汉语旅游文本特征

从词汇角度看,汉语旅游文本最显著的特征是大量使用四字词语。一方面,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催生了四字词语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中国历来讲究对称美,四字词语的使用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传统。

句式上,汉语旅游文本句式错落有致,骈散相间,兼具散文风格和诗韵之美。此外,汉语旅游文本运用各类修辞手法以增强美感,如平行结构、韵脚、夸张等。

(二)英语旅游文本特征

与汉语旅游文本不同,英语旅游文本呈现如下特征:

从词汇层面看,英语旅游文本多用形容词,信息功能强,联想意义丰富。在西方思维模式中,此类词颇具唤起意义,易诱发读者产生联想,以营造美感。

在人称使用上,英语旅游文本多使用第二人称词“you”,而汉语多使用第三人称词“游客”或“游人”。彼得·纽马克(Newmark,1988)指出,旅游文本的主要功能是唤起功能。也就是说,英语选用第二人称,在旅游文本和读者之间建立交互体系,强化了旅游文本作者对游客的信息传递和美感传达,以激发读者游览文本所述景区的兴趣。

此外,英语旅游文本侧重给读者提供足够的景点信息,如自然地理特征、景区主体风貌等,行文风格客观直白,不添加太多主观情感。相反,汉语旅游文本多突出景点的社会地位和人文特色,强调景点的社会影响力、历史变革等。

汉语和英语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Nida,1982:16),这必然对汉英旅游文本的句式产生影响。在文本翻译的语码转换过程中,译者应时刻留意二者之间的区别,调整相关句式结构以迎合目标语读者的审美观念。

三、翻译美学与旅游文本英译

在翻译美学的关照下,旅游文本翻译既要传达出原文的语义信息和文化内涵,又要避免翻译中的美感缺失,使译文满足国外读者的审美感受。国家5A级古徽州文化旅游景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主体部分位于歙县(徽州古城),自然风光秀丽,历史古迹颇丰,是徽文化的发祥地。本节所有例句均选自黄山市和歙县旅游委员会编撰的双语旅游宣传资料。

(一)旅游翻译中的美学原则

许渊冲先生在阐述“三美”之间的关系时提到:“意美”最重要,是根本,是目的;而“音美”和“形美”为实现“意美”服务,是前提,是手段。如果三者不能兼得,那么可以不要求“形似”和“音似”,但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许渊冲,2006:131)。许先生的“三美论”虽是对诗歌翻译目标的高度概括,但对旅游文本英译亦有启发,旅游文本英译也首先应做到“意美”,而后注重“音美”和“形美”。据此,笔者拟构建以下三种翻译原则来实现美学效果。

第一,意象美原则。英译旅游文本应完美再现原文中最引人入胜的意象或信息,略去一些过于华丽的冗余信息。

(1)ST:(歙县)明清时期,徽商崛起,理学盛行,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是经济学家王茂荫,著名画家渐江、黄宾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故里。

TT:By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Huizhou merchants had been very successful and there had been a galaxy of talents such as economist Wang Maoyin,famous painter Jian Jiang and Huang Binhong as well as the peoples educationalist Tao Xingzhi.

对于例(1)中划线之处的翻译,有人质疑译文只译出了“徽商崛起”和“人才辈出”二句,而略译了其他信息。但通过分析原文,可以看出,原文的核心语义有两层:一是徽州商业即“徽商崛起”,二是徽州教育即“理学盛行,文风昌盛,人才辈出”。译者在充分把握原文要义后,采用英语长句结构,将此二义译出,既避免了信息冗余,又做到了“意美”。

第二,文化美原则。旅游翻译过程亦是文化传播过程,在翻译时,译者应合理运用翻译技巧,尽量传递文化内涵,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领会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古徽州文化旅游景区历史悠久,其景点介绍中难免会有大量富含中华文化内涵的词汇,对国外读者来说极为陌生。为了架起文化沟通的桥梁,译者应有意识地采取一些策略弥补文化缺损,如增加注解。在例(1)中,“明清时期”被直译为“Ming and Qing dynasties”,倘若外国游客对中国历史完全不知,又怎能体会到汉语原文带给中国游客的历史久远的感受呢?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在朝代英译后面加上相应年份,这样既不会使译文看起来冗长,又增加了历史久远的直观感受,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美学翻译技巧。笔者建议改为“Ming and Qing dynasties(1368~1912)”。

(2)ST:徽园坐落于徽州古城,主体建筑有仁和楼、得月楼、茶楼、惠风石坊、徽园第一楼、古戏楼等以及镶嵌其间的古色古香商品住宅楼百余间。

TT:Huiyuan is situ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ancient town Shexian.The major building contains Renhe building,Deyue restaurant,Tea house,Huifeng stone archway,the Huiyuan No.1 building and the ancient stage as well as more than 100 quaint dwelling houses among them.

例(2)ST介绍徽园这一旅游景点的建筑信息,描述风格贴近英语旅游指南。对照译文可以发现,ST中的5个“楼”字并没有全部译为英语单词“building”,而是根据它们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具体含义,译为“building”“restaurant”“house”和“stage”,弥补了文化空缺,更容易被英语读者接受。

第三,音形美原则。汉语和英语都注重“音美”和“形美”,汉语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在进行旅游文本翻译,尤其是当原文引用了诗歌时,译者应尽量保留原文的音韵和结构。这点虽很难实现,毕竟中西方表达方式无法完全对应,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这种韵律美和形式美还是应该最大程度地保留。

(3)ST:徽园位于歙县古城闹区,传徽文化之神韵,创徽派建筑之新秀。

TT:Located in the downtown area of Shexian County,Huiyuan Garden shows the charm of Huizhou culture and stands for the innovation with the architecture style of Huizhou School.

例(3)ST中的对句“传徽文化之神韵,创徽派建筑之新秀”的基本含义在译文中已表达出来,但没有做到相应的句式平衡。为了使译文更有美感,笔者认为可将这句话改译为“Huiyuan Garden shows intriguing charm of Huizhou culture and stands innovative model of Huizhou architecture”。

(二)美学指导下的翻译策略举隅

1.增译——传文化之美

增译是指旅游文本英译中,译者有意识地为中华文化或历史信息词汇增加一些必要的解释性语言,以搭建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规避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困难和审美缺失。同时应注意到,增加的语词不宜过多而破坏行文结构,且必须在语法和语义上完全融入译文的语境之中。

在翻译历史朝代时,最常用的增译方式是在英语译文后加上括号,注解朝代的起止时间,以带来直观的审美享受,这点在论述例(1)时已提及,此处不赘述。

例(4)体现了如何通过增加解释性话语翻译极富徽州文化内涵的语汇(例中标注处):

(4)ST:(棠樾)村内7座牌坊按忠、孝、节、义顺序排列,每一座牌坊都叙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TT:The seven archways follow the order:the archway of filial affection,the archway to the filial son,the archway to the filial wife and the archway of benevolent deeds.Each archway tells a very moving story.

2.减译——达精简之美

由于中西思维和表达方式差异较大,一些在汉语旅游文本中能带给中国读者审美感受的信息和辞藻,有时并不能给西方读者带来同样的感受,甚至会适得其反。为了规避这种情况,译者在翻译时可省略原文中的一些冗余信息,达旨即可,这便是减译法。例(1)中在翻译“徽商崛起,理学盛行,文风昌盛,人才辈出”一句时就采用了减译法,译文符合西方人的表达习惯,呈精简之美。

汉语旅游文本多引用经典古诗词,但有时景点的主要信息已通过其他修辞手法呈现出来,引用古诗词仅为深化景点的文化内涵,并未提供新的信息。基于英语旅游文本重信息功能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此类引用的古诗词可减译或省译,以示精简。

(5)ST:它(棠樾牌坊群)记录了明清两个王朝的皇帝旌表徽商鲍氏家族的荣光,乾隆皇帝曾赞誉棠樾村“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

TT:Tangyue Archway Complex has recorded the honor of Baos family which was awarded by the emperor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Emperor Qianlong (1711-1799)once praised it as“No.1 Village for Local People to Show Filal Piety to Their Parents”.

例(5)ST中引用的诗句还被译为:“Nowhere else in the world can one find people more filial affectionate than the villages here.This is the No.1 village in the beautiful south of the Changjiang River.”对比两种译法,前者采取减译,只译出诗歌的核心语义,后者采取字对字的直译。笔者认为,例(5)ST主要是介绍棠樾牌坊群的历史沿革,引用乾隆的誉词是对前文中“荣光”二字的深化,突显牌坊群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并未提及新的信息,因而此处可进行减译,达意即可。后一种译法太过冗长,破坏了行文的整体美感。

3.调整语序——塑结构之美

调整语序指翻译时为了迎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打破原文的句式结构,重新合成令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的译文。上文提及,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这就解释了为何汉语多散句、平行结构等,而英语多长句,夹杂很多从句,如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等。

(6)ST:斗山街位于歙县城内,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的一级保护区。它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斗山街青石板路古朴,狭长,悠远,宛如戴望舒笔下的“雨巷”。

TT:Doushan Lane,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Shexian County,one of the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s in China,is well-known for its typical construction style of the local residential houses.Paved with large pieces of slab stones,Doushan Lane,with a collection of old houses,old lane,old carving,old wells and old archways,is also the scenic spot for cultural tours.

在翻译例(6)ST时,译者对原文句式进行了重组,将汉语中的三个句子译成英语的两个长句,伴有同位语从句、“-ed分词”结构等,符合英语句法习惯,也没有遗漏任何重要信息,实现了句式的结构美。如此,一幅生动形象的斗山街全景图呈现在读者面前,给外国游客一种语言的流畅美和画面的意境美,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此外,例(6)ST中的“雨巷”这一意境对中国读者来说很熟悉,若要让西方读者理解则必须加注释,但这样会损害译文的美感,因此译者选择省略不译,符合减译原则,在达旨的同时保证了译文的精简,做到了审美再现。

四、结语

与法律翻译、广告翻译等一样,旅游翻译被视为应用文本翻译,但也有其特殊之处。一个好的英译旅游文本,不仅要提供充足的景点信息,还需具有语篇美感和文化内涵,这就是本文的着力点。进行旅游文本翻译时,译者应深入分析审美客体,充分发挥作为审美主体的能动性,遵循意象美、文化美和音形美三大原则,借用增译、减译、语序调整等翻译技巧,将原文的重要信息和审美感受尽量再现于译文中,以传文化之美,达精简之美,塑结构之美,弥补翻译过程中的审美缺失,给英语读者带来与汉语读者相类似的感受,从而架起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推动中国旅游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Nida,E.A.Translating Meaning[M].San Dimas: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

[3]刘宓庆,章艳.翻译美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11.

[4]歙县旅游宣传资料(双语版)[M].歙县:歙县旅游委员会,

2005.

[5]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6]闫杨,王青梅.目的论观照下的化妆品广告英译[J].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版),2012,(15).

4.旅游美学的想法 篇四

地理系096班 李佩卿2090823105

见习时间:2010年11月19日

见习单位:河源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度假区、万绿湖风景区

指导老师:李海山、杨雅莹、邓琼芬

一. 见习目的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同时学会用旅游文化和美学的视野观察和感悟实习点的风景美、客家民居的美、客家文化的美,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

二. 见习内容

11月19日,在李老师、杨老师和邓老师的带领下,我们08,09级旅游管理专业的全体学子到河源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和万绿湖风景区进行了一天的见习,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但对于学旅游管理的我们来说,却是意义深刻,很有价值。平时我们大多在学校上课,从老师身上,以及平时的阅读积累中也学了很多有关旅游景点、景区的知识。这次见习,给了我们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老师常引导我们要用专业的眼光看待旅游,而不要像一般人一样,只是走马观花,应该用旅游文化和美学的眼光观察和感悟景区的美。

(一)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

地处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的苏家围,距河源市区26公里,隐匿在久社河与东江交汇处。苏家围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后裔居住地,由18座府第式的客家民居组成,其中最古老的房子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这里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小桥、流水、老屋、古树”的山村气息,“江风、竹影、渔歌"的水乡韵味,再加上 浓厚的历史文化,让人如置身于一个古老、深沉、淳朴的南中国画里乡村。在阳光明媚的早上,我们带着求知的虔诚进入苏家围,不仅眼睛和耳朵满载而归,心灵也接受了一次洗礼。

迎亲桥:

如同黄山的迎客松一样,迎亲桥作为苏家围的第一个景点表示苏家围人像迎接亲人一样迎接朋友们的到来。清水悠悠,小桥卧波,显得分外清幽。仿竹型的栏杆更为迎亲桥添加了几分淳朴。自然质朴的迎亲桥不仅是连接外界与苏家围的桥梁,其“小桥流水”的型还为苏家围增加了意境美和情趣,增加了审美的活力。站在桥上还可看到苏家围的全貌呢!走过迎亲桥,徐徐江风、淡淡草香、缓缓转动的大水车,仿如串串音符合成了一曲客家乡村交响曲。

紫苏园:

苏家围的紫苏园看似普通,它却寄托了苏家围人对先祖的怀念和敬慕。关于它

还流传着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呢。我们看到的紫苏园,园内种满了紫苏,虽然有

些已经干枯了,但整个紫苏园显得自然纯朴,与四周的建筑融为一体,给人留下

联想的空间。

苏公祠——永思堂

苏家围至今保存的18座古民居中,最古老的是永思堂,建于1481年,距

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了。是为纪念苏家围八世祖苏东山而建,故又称东山苏公

祠,一直是苏家围人举行祭祀、议事的地方。它的建筑式样和大小规模非常讲究,属于官宅府第式建筑风格。堂屋主体为三幢,它没有我们常见的正对厅堂的大门,而是在两边开有侧门。据说,这是府第式客家民居的特点,因为客家人认为正对

厅堂开门不吉利,古人在建筑上对阴阳风水的讲究从此可见一斑。

这座建筑给人的美感是浑厚质朴、古朴典雅、独具一格。淡绿色的青砖,给

人一种清淡文雅、沉静端肃的感觉。祠堂檐上的雕饰无论是图案还是手工都让人

眼前一亮,更为祠堂增添了几分精巧秀丽。祠堂里有一古朴的天井,它在客家民

居中很常见,看似没什么特别,其实相当于一个排水系统,在苏家围即使遇上特

大暴雨,雨水都能从天井的暗渠里排走,绝不积水。天井青砖上的那个暗渠口都

不知道见证了多少岁月的流逝了呢!还有让我印象最深的鹅卵石铺,乍看这些鹅

卵石铺得毫无章法,其实这是一幅双龙戏珠图。苏家围的建筑凝聚着我国古代劳

动人民的丰富智慧和创造能力,它的美极大地吸引了旅游者,给旅游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千年榕和古码头

苏家围现存五棵大榕树,均有一千多年的树龄,其中最出名的当数五显榕和

鸳鸯榕。这些榕树都留存有才子佳人传说。东江河畔上的榕树枝繁叶茂,傲然挺

立,散发着一种生气勃勃的美,远远看去就像威武的将军屹立在东江河畔日夜守

护着东江河畔一带,保护着这一方山水的平安。走在千年榕树下的古道,周围静

谧清幽,让人心旷神怡,真有一种远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的感觉。

沿着幽静的古道来到古码头,眼前豁然开朗。东江古码头曾是东江航运的中

转地之一,从这宽畅的古道我们可以联想到当时商务繁忙的景象。站在古码头面

向东江,清澈碧绿的江水在微风中荡起一层层涟漪,古道岸上绿树成荫,翠竹成簇,清风吹过,身后竹叶的铃铃作响,置身于这迷人的景象中,让人如入画卷,使人感到美就在你周围,美在包围着你,在拥抱你!

(二)万绿湖风景区

万绿湖-----华南最大的生态旅游名胜,因四季皆绿,处处皆绿而得名。总面

积160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70平方公里,蓄水量约139.1亿立方米,里

面有360多个绿岛,1100平方公里的山林,内有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和省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被授予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2008年被评为国家AAAA

级旅游区。万绿湖是依托新丰水库新建立起来的风景区,以水美——“水域壮

美、水质纯美、水性恬美、水色秀美”而闻名。万绿湖的开发建设,自始自终

贯彻“环保至上”、“湖里游,市区住”原则,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积极开展植

树造林和环保志愿者活动,旨在建成生态良好,环 境优美,格调高雅的风景

胜地。今天我们有幸到万绿湖除了游船观赏美丽的绿岛风光外,还要学会欣赏

万绿湖的美。

游完万绿湖我觉得它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水,有人说,在万绿湖可以领略西湖

水的秀丽、桂林水的碧绿、九寨沟水的清澈透明和高原湖水的洁净秀美,这些景

点我没有去过故不能分辨其真假,但我可以肯定万绿湖的水一定不比它们的差。

万绿湖的水那么绿,那么美得益于万绿湖的青山,湖周围的山都被绿色植物覆盖,整个湖区的森林覆盖率达90%,因此湖区的山被称为“植物王国”。

龙凤岛龙凤岛的位置处在万绿湖心,东部象龙,西部似凤,整个岛屿如龙飞凤舞,故名“龙凤岛”,也是万绿湖中的爱情岛。龙凤岛上四季景色秀丽迷人,龙凤岛

上还有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的各种各样如龙似凤的奇松,有的如龙戏凤,有的如双龙、有的如水月天成、有的如仙鹤展翅,让您尽情领略万绿湖自然之神奇。

岛上的十二生肖锣更是由当地民间故事流传而来,那洪亮的锣声不仅可以避邪

消灾、还可吉祥祈福。除此之外,在龙凤岛上还可以欣赏客家歌舞,参与新鲜

刺激的野战,竹阀战,水上露营等娱乐项目

与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浑厚的建筑之美相比,万绿湖风景区向我们展

示的是灵动的山水之美,当登上游船,纵目湖面,放眼千里,眼前惬意的风光

让人心胸开豁,心旷神怡。

三. 见习总结

参观完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和万绿湖风景区后,心里大有感触,最深的感

触就是我过去游览一个景点只是从其表面的景观来判断它美不美,觉得它美,但美在哪里;说它不美,但哪里不美,自己却说不清。每次都是走马观花地看,回去后只记得自己去了那个经点,至于那个景点有什么值得看的就全忘光了。

而这一次回来我又不一样的感觉,因为我是带着审美的眼光去游览的,再加上

事先又对要去的景点做了简单的了解,感觉这一次的见习很有价值很有意义,而不是以前的浪费。

在这短短一天的见习中我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我们课堂上学

了旅游文化和旅游美学的理论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才可以检验我们的理解程

度和掌握程度。透过这次见习,我们也初步掌握怎样评价景点的美,怎样发现

景物的美。旅游美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但同时也是一门很抽象很精深的学科,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更要努力学习课内和课外的知识,做一

5.春天的想法 篇五

春,是细腻的,是柔和的,是生机勃勃的。不少存放在心中的想法和愿望,也随着春天的到来冒了出来。于是我困惑,我希望,我想……

小草想

春风送走了冬天,小草也从土地中探出头来,环顾周围的一切。它困惑,在春天的抚摸下,它开始想:我想变成一棵树,为世界净化空气,去和鸟儿成为朋友,给它们一个家。可...可是,我无法变成大树,我只能做一棵平凡的小草,我的愿望永远不会实现。这时,春风从它耳边吹过,轻声地说道:“孩子,不要失望,不要伤心,不能做大树,就做小草,小草也可以净化空气,也可以让小鸟用来筑巢,照样可以实现愿望。孩子做好自己吧!它明白了,它不再伤心,不再失望,而是去努力做好一棵小草!

星星想

春天的晚上,是那样的静谧,一切都在甜美的梦乡中。只有星星还在天幕中不停地眨眼睛,它在想:我想做一轮月亮,用微弱的光,去为夜晚行走的人们照亮回家的路。但是,这终究是幻想,我永远都不会成为月亮。这时春风在星星的脚下飘过,对它说:”星星弟弟,不要失望,做不了月亮,就做星星,一样可以点缀黑夜,绽放光芒。不要气馁,去做一颗璀璨的明星吧!星星眨眨了眨眼睛,开心的笑了!

我想

我走在小路上,边走边想:我不能妄想,不要失望,不能做大树,就做小草,一样可以实现愿望;不能做月亮,就做星星,一样可以绽放光芒;不能做伟人,就做一个平凡人,做好我自己,同样可以活得精彩!

6.我的想法 篇六

我们班有一个人经常被我和闺蜜“打”,实际上只是闹着玩玩得,可是我心还是很愧疚,每次闺蜜说什么是她惹我的,我就很想走上去给她一拳,对她哄,你有没有人心阿,欺负人很好玩吗,但是我却下不了手,但心底里还是对那个同学愧疚的很,闺蜜说让我写小说,她会发布到澄光游戏上,呵,我只想问,我一个月除了写作业还有什么补习班,还要每天坚持写小说,你当我机器人吗?机器人也会累,累了也会坏,我也是,一个月下来不算补习班作业等等写的东西,就算我自己一笔一画写的小说就有3万多字了,3万多啊,你能想象我写了多久吗?一天写1千字的小说,呵,你懂这叫什么滋味吗?不写被闺蜜说,写又没思路,闺蜜还每天叫那些外号,什么樱桃小丸子,什么都有,我也是醉了,你知道你叫那个外号时我有多反感吗,你知道你逼我写我不想动手写的小说我又多反感吗?你知道你逼迫我打那些无辜的同学时我有多反感吗?我真的很想和她绝交唉,但是每次想起他奶奶总是不让她干什么,老是被骂,我就下不了手,我真的好难做出选择,心真的好累,插在中间,前进不是,后退也不是,呵呵,闺蜜总是说我跟不上时代,那她能好到哪里去呢,小学生难不成不好好学习整天去查什么骂人的语句吗?我不喜欢打人,在没有这个闺蜜之前我根本不打人,但是有了这个闺蜜后我不得不说,我真的累了,我真的受够了……

7.安邦河湿地旅游生态美学价值研究 篇七

关键词:安邦河湿地,生态美,旅游,价值

一、安邦河湿地概况与生态美学思考

(一) 安邦河湿地概况。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 双鸭山市集贤县境内, 地处安邦河下游, 是东北三江平原典型草本沼泽湿地。是集自然湿地、人工湿地、生态旅游、科普培训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2007 年被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命名为“AAA级旅游景区”。2009 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单位。2011 年国家旅游局 (旅发[2011]2 号) 文件批准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多样, 公园内布有西泽湖、荷花湖、白鹭湖、菱角泡、芦苇床、塔头、蒲棒沟等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其湿地风情观赏园和莲花湖风景区得分最高, 可见安邦河湿地旅游应以观光为主。

(二) 生态美学思路的基点。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一书中将人的行为分为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认知活动中对于特殊事物的认知与艺术和审美有关;实践活动中对一般目的的追求与伦理学有关。旅游活动既是认识活动又是实践活动, 即旅游活动离不开旅游中对美感的体验, 也离不开对于生态环境的尊重和思考。而安邦河湿地旅游更能体现二者的完美结合, 因而更具研究价值。

二、安邦河湿地旅游美学价值

(一) 天地之大美

1、不言之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安邦河湿地有着天地的大美, 正如一首诗所表达的“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安邦河湿地大美体现在:首先, 它是一个自然整全的美, 浑然一体, 这里的土地以及土地上各类生物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它有自己的呼吸、节律、生灭;其次, 这里的大美是不可分割, 不可人工雕琢的美, 任何人为的改造都将损害这个大美的湿地;第三, 这里的大美不是数量上的大小, 而是以物为量的。从数量上看, 这里与广袤的天地比是沧海一粟, 渺小得很;然而从物物的角度上看, 这里包含着赏之不尽, 观之不完的美丽, 又是如此之大。它默无声息却日新月异, 演绎着湿地独有的美。

2、永恒之美。安邦河静静的流淌, 你驻足于湿地的曲桥, 看弯弯的河水匆匆流去, 会有孔子的感叹: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水流千载从不间断视为永恒。于是你思绪随之展开, 人于天地间似一只蚂蚁, 如此渺小;在时间的长河里, 这不到百年的生命又何其短暂。哀叹生命短暂的同时顿生珍惜生命的积极情愫, 于是你伴着飞鸟归来, 看夕阳西下, 听蛙声四起, 察星空渐显, 暮色袭来, 一切都在变又似乎没有变, 时间停止了一般, 你忘情于此时此景, 这正是永恒美的感受。

3、自由自在之美。对于自由的向往是人类共有的。安邦河湿地公园里你随处可见, 天空中自由的飞鸟, 翱翔于蓝天, 俯冲于水面;鱼儿在清晰的池塘里面嬉戏于莲叶间,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你可以看野鸭子妈妈带着小鸭子们在池塘中玩耍, 他们悠闲地游泳, 自在的梳理自己的羽毛, 从容的捕食。此情此景无不激起人们对自由的畅想, 仿佛和飞鸟、鱼儿、野鸭一起快乐的悠游, 正所谓:子非鱼而知鱼之乐也。自由之美需要人们放弃知识和欲望的束缚, 闭上眼睛, 纯然以自己的生命去体验。

(二) 生态环境美学价值。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它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 具有季节或常年积水、生长或栖息喜湿动植物等基本特征, 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安邦河湿地更以生物多样性, 改善生态环境, 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著称。

1、收容、造福人类之美。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三江平原保留最完整、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原始湿地之一。这片具有大美的湿地以博大的胸怀收容了我们和这里的生物, 并以宽大胸怀包容了我们的一些规划与开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安邦河湿地默默地调节着气候, 带来了丰富的物产, 蕴藏着无尽的美景供人们休养生息, 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也为游客和居民带来了诸多欢乐记忆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和谐共生之美。和谐是这里生命之间相互支持, 互惠共生以及与环境融为一体展现出来的美的特征。它向游客展示了生态美的和谐性。鸟依水而居, 以鱼虾草花为食, 又为这里带来无限生机, 同时引发人们可游可栖之家园感。在这里无论白天黑夜, 晨曦黄昏时分, 游客都可看到鸟的自由翱翔, 听到鸟的鸣叫, 让人产生落日归鸦、人生若寄的宇宙人生感。金农有“茫茫宇宙, 何处投人”之问, 这里就是最好的回答。

(三) 美育教育之天然基地。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 以培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安邦河湿地是进行美育教育的天然道场。一方面可以让游客亲身体验, 如上面所述的各种美感, 这是直觉的把握;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安邦河湿地宣教基地, 增强游客的科普生态美学知识:6 个大型生态景箱里摆放着100 多种湿地野生鸟类标本, 游客沿着环形甬路可观察到厅内所有标本。厅内设有4 个电子触摸屏, 游客通过触摸翻看电脑资料就可了解有关湿地的相关知识。主展厅四周是7 个小展厅, 此外还有植物标本展厅、动物标本展厅、环保宣教放映厅。可供游客查询不同湿地的信息, 对环境保护意义有更深刻的认知。

三、安邦河湿地旅游生态建议

西方的主要生态伦理观念有:人道主义学着史怀德的敬畏生命观念;保罗·泰勒的尊重自然的生物中心主义;利奥波特的生态整体主义之大地伦理以及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通过对这些思想的梳理, 联系安邦河湿地的实际环境和旅游现状, 笔者提出安邦河湿地旅游的生态建议。

(一) 以敬畏生命和感恩为基点的生态伦理教育。笔者访问安邦河湿地期间发现这里仅有宣教馆中央展厅的立柱上书有湿地公约, 但参观者很少看这些。那些科教触摸电脑教育知识也只是停留在科学教育角度, 而没有关于生态美和生态伦理的反思方面。更缺少真实的发生在安邦河这片土地上的敬畏生命的故事来给参观游览者以最真实的教育。另外, 也缺少来这里发生的不尊重生命残害生命的图文资料以作为警示。敬畏的心灵必将带来一颗感恩的心, 这也是美育教育的一个出发点。

(二) 以生物中心主义为基点的湿地开发与保护。保罗·泰勒的生物中心主义观点主要有:人类和其他生命一样, 在同样意义上同样条件下被认为是地球生命团体中成员;包括人类的所有物种是相互依赖系统的一部分;所有的生物以自己的方式追寻自身的善;人类被理解为并非天生的超越其他生命。

以此观点为依据出发, 现在安邦河湿地晚间的篝火晚会以及歌唱烧烤, 都会影响湿地生态环境, 也许危害短时不可见, 时间长了必定会影响这里生物的生活习惯, 不堪忍受者将离开;而拓展训练营地大量土地裸露在外, 必将改变地貌和带来生态的破坏。因此, 在湿地的开发上应该更加注重生物的利益、生态的利益, 而不是我们的经济利益。此外, 应考虑湿地生态本身的周期性, 以制定不同时期的旅游接待能力。

(三) 观赏的同时要维护生态整体美。以生态整体主义为出发点, 来考察人们的行为。这点而言尤其应该针对来访者和湿地工作人员 (包括决策者) 。若一件事情, 当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 它就是正确的;反之, 就是错误的。美丽指一种超越了经济利益的更高的审美意识。这也符合我国建设美丽新农村的政策。

我们作为地球整体生命的一员, 往往以高等生物自居, 从传统的知天命的角度而言, 我们更应该肩负生态整体美的责任。开发者不要只注重浅层的物质利益, 更要考虑生态整体利益。也希望来安邦和旅游的每位游客朋友都共同维护这片上天恩赐的湿地和谐美。十年前笔者曾接触两位来自北京的游客, 他们只为了看原生态的湿地, 赏那里的荷花, 体验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 小桥流水以及夕暮归鸟的家园感, 并没有抱怨住宿和食宿问题, 旅游结束时他们只留下了安邦河美丽的照片, 当然我相信还有那久久不能忘怀的记忆。

参考文献

[1]戴放.黑龙江省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J].2006.

[2]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8.旅游美学的想法 篇八

关键词:桐城派;桐城文化;文化旅游;灵韵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17-02

作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文都”、“桐城派故里”,桐城市拥有“桐城派”的金子文化招牌,桐城市丰富的桐城派文化遗存是文化旅游开发的坚实基础。近年来,以桐城派为品牌的文化旅游已进入实施阶段,“中国桐城文化博物园”项目的建设标志桐城派文化旅游上升到历史新起点。但在众多的有关桐城派文化旅游开发思路中,单一的桐城派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占据主导位置,如桐城派名人资源、桐城派文化遗存游等。而能够吸收桐城派研究的最新成果,从整体文化风貌和文化旅游美学的层面考察桐城派文化旅游尚未出现,本文试着从文化品牌和旅游美学角度来认识桐城派文化旅游的价值。

一、桐城派文化旅游的新视野

桐城派又称桐城古文派,以文派而知名,同时集有学派、诗派的内容,自清朝中叶自晚清民初,桐城派流传两百余年,期间诞生作家多达一千二百余人余人,作品难以计数,分布全国十九个省市[1],桐城派在其发展的每个阶段代有人才,堪称明清时期的一道文化奇观。随着桐城派学术研究的深入,从文化世家、书院教育、学术文化等角度来认识桐城派成为一种新趋势[2],桐城派学术研究的进展也为桐城派文化旅游开发打开了视野,桐城派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学旅游领域,桐城派的众多构成要素成为桐城派文化旅游开发的新构想。

桐城派博大精深,在科举、仕宦、家学方面独具特色。“在小小的一县范围之内,文儒硕辅多达千百位,人文盛况绵及数百年,这在世界上恐怕也不多见。”[3]明清时期,桐城是仅次于歙县的“状元县”;桐城派作家累积文化世家,方刘姚马张等文化世家,传承百余年,根基深厚,人才辈出,“方刘姚”天下闻名;桐城号称“文献之邦”,据民国时期学者刘声木《桐城派文学渊源考》、《桐城派撰述考》搜集,桐城派作家著作多达两千余部。

文化旅游是知名度经济,桐城文化知名在于桐城派。桐城派已成为历史陈迹,但它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性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实现地方文化持续发展的关键。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桐城派被作为“旧文化”的代表而遭到“新文化”派的严厉抨击而逐渐退出文化主流。随着历史潮流的发展,历史赋予桐城派以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文化寻根”热,这为桐城派文化旅游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桐城派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其独特的文化创造机理对文化旅游者有极大吸引力。桐城派文化现象和文化创造机理是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窗口。

二、桐城派文化“灵韵”与旅游美学

文化旅游依赖于文化景观的可观可游,历史文化景观与现代文化景观呈现方式是不尽相同的,历史文化旅游的魅力在于“灵韵”之美,现代大众文化景观通常是“震惊”体验。本雅明提出了“灵韵”的古典文化与“技术复制”的大众文化之间的审美差别。现代艺术生产是大规模的“技术复制”与传播,通常是利用求新求异的创新来吸引注意力。古典艺术的生产与传播受制于技术的落后,生产具有“此地此刻性”,“‘本真的艺术作品的独一无二的价值以礼仪为根基,它的独特的、最初的使用价值正在于此。”[4]灵韵即是文化的“独一无二”,不可复制性。借用“灵韵”的概念,我们认为衡量历史文化旅游价值最重要价值在于文化“灵韵”守护与呈现。

桐城派的文化灵韵不仅仅在于它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文学流派,桐城派还是一个文化整体,涉及山水自然、园林庭院、书院教育、文化世家等丰富的文化内容,桐城派的赋予桐城这座城市一种想象性的现实和品格,一种“文学桐城”的灵韵。透过桐城派的文化遗产,我们能够理解桐城这座城市的物质构成、生活状态、文化品质、人文景观以及城市居民,从而深入体验桐城派的灵韵之美。

桐城派作家在长期的流传中,形成了一种地域文化上的自觉和自信,构建了一种完美的文化地理想象。在桐城派作家的笔下,桐城的山水、城市、土地与桐城派作家的心灵之间互为映照,山水的奇绝正是桐城派作家创作的文化自信。“余性好山水,而吾桐山水奇秀,甲于他县。”“江北之山,蜿蜒磅礴,连亘数州,其奇伟秀丽绝特之区,皆在吾县。”[5]像这些话并非对自己家乡山水的偏爱,实际是桐城特殊的人文环境里形成的一种文化信仰。理解桐城派,寻找桐城派需要回到桐城这片土地之上,桐城派文化旅游要守护桐城派作家用生命歌咏的山水田园灵韵。

1.桐城派的生活审美灵韵

桐城派作家在读书与出仕之间寻求平衡,形成一种和谐的生活美学。城市是读书用世的地方,是实现功名理想的地方。城市后面还有可以隐逸的山林,是舒展性灵的处所。独特的地理空间形成了桐城派文人的生活美学。

读书的庭院。桐城保存了较多的桐城派作家的私人庭院,它们一般规模较大,散落在桐城老城区的各个角落,平和宁静,是读书、待客、游乐的处所。方以智故居“潇洒园”、左光斗故居“啖椒堂”、姚鼐时代“初复堂”、姚元之“竹叶亭”、 姚莹“中复堂”、方守敦“勺园”等皆保存完好。以姚家为例,姚鼐在“惜抱轩”留下的对联“万类同春人已合,大室为虚岁年长”,极具文化价值,姚鼐手植的银杏树,距今两百余年,枝繁叶茂,是桐城派的见证,每年都吸引不少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在此地寻觅桐城派大家的文化气息。近代姚永概慎宜轩对联“门临青竹邀君子,窗有红梅见故人”,见证着姚家世代传递的文化脉络和精神。桐城另一代表性家族方家“勺园”则庭院深深,具有浓厚的文化庭院气息,现代作家舒芜(方管)在《勺园花木》里回忆了少时在勺园里的读书生活,勺园原为桐城派作家方宗诚的藏书楼“九间楼”,后方守敦在此地建凌寒亭和园林,“三十年前于勺园之西隙地种竹,得凌云之姿万竿矣。舍南曾以旧材架屋三盈,为啸读徒倚之地,四时皆宜焉。吾弟取柳子厚句意,命名曰凌寒。”[6]方氏子弟在园中过着悠游自在、和平宁静的“啸读”生活,我们可以想象到以诗书传家的文化家族生活原型。文化世家的生活是艺术化的,是诗意的栖居,现代桐城美学家朱光潜提出“人生艺术化”,正式继承了桐城派作家的生活美学精神。

在庭院之外,桐城派作家们活动的另一个场所是文庙与书院。桐城文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七百年历史,历代重修,保存完好,是江淮地区规模最大的文庙,也是桐城派的象征。桐城的书院教育兴盛是桐城派兴盛的基础,桐城派作家多有在书院任教的经历,桐城派作家积极参与本地书院的兴办。其中桐乡书院最具代表性,书院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是桐城派代表人物戴钧衡创办,直到民国元年改为小学堂。桐乡书院显名全国,经典有载,戴钧衡的《桐乡书院四议》,清廷曾谕令全国效法,并载入《皇朝正典类纂》。

2.桐城派的自然审美灵韵

在城市之外,山林成为桐城派作家隐逸的处所。桐城境内的龙眠山、浮山、龙山等形胜之地成为桐城派作家的首选。龙眠山在桐城以北仅四公里,山峦叠嶂,钟灵毓秀,自宋代画家李公麟建“龙眠山庄”以来,历代多有文人墨客来此赋诗吟咏,建隐居别业,逍遥山水之间。桐城派作家更是将龙眠山视若文化圣山,龙眠山中至今还留有许多桐城派作家题咏过的景点,如姚鼐《游披雪瀑记》、《游媚笔泉记》。更广意义上,桐城派不仅仅是读书处士的士大夫文化,还有隐逸山林的优雅情怀。

3.桐城派的历史审美灵韵

桐城派在五四新文化时期遭遇到新文化派严厉的抨击,被称作是“妖魔”、“谬种”,在新旧文化转型和新的知识典范的建构过程中,桐城派遭遇到最大的危机,被迫退出文化主流,但桐城派的文化精神并未消失,桐城派的历史贡献正得到人们的承认和重视。一个传奇的文学流派如何绵延两百余年,传播至全国十九个省,与清朝相始终,通过桐城派的发展变迁能亲切体验到明清文化风情。自清初到民国时期,自清初方以智逃禅,到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姚鼐的古文讲学,姚莹成功抗击英国侵略台湾,曾国藩的桐城派中兴和洋务运动,吴汝纶创立莲池学派,创办安徽第一所现代学堂桐城学堂,还有刺客吴越、侠女施剑翘构成波澜壮阔的历史美感。

桐城山水和城市空间构成桐城派作家精神家园,在众多遗迹遗韵中,桐城派创造显现出一种独特美学区趣味。桐城派文化旅游审美精华在于桐城派诗意的生活审美,桐城派雅洁的山水审美和桐城派浩远的历史审美。

三、桐城派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桐城派文化旅游还属于刚刚起步阶段,真正要把桐城派的文化品牌转变成文化旅游品牌,还要在文化特色上发掘潜力,只有地区旅游特色就越突出,吸引力也就越强。地域性、体验性、创意性是文化旅游的特征。桐城派已成为历史遗产,桐城派文化旅游要回归桐城地域性文化土壤,结合桐城地域文化,利用好桐城派的品牌效应,在文化体验和文化创意上下功夫。

1.桐城派品牌凸显与战略规划

以提炼桐城派为文化符号,塑造“天下文章出桐城”文化旅游品牌,构建文化旅游名城。积极参与区域旅游资源规划,如安庆市规划“桐城——怀宁——枞阳文化旅游带”有利于整合分布于怀宁和枞阳的有关桐城派文化旅游资源。“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建设为桐城派文化旅游和传播带来了机遇,安庆市将“桐城派文化”纳入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里,将极大扩大桐城派文化的国际知名度。

2.以桐城派作家精神家园重建为主线

通过对桐城老城区实行减法,集中建设成为桐城派文化旅游区。实现桐城派文化的景观物化和载体化,提炼、纯化城区的文化内涵,开发桐城派作家故居和活动街区,修建桐城派名人广场等。

目前,桐城文化博物园建设即是以桐城文庙为核心,拓展发展空间,凸显文庙的祭祀与教育功能,设置文豪蜡像馆,采用新技术,全面展示桐城派文化。整修东大街、紫来桥、北大街,恢复传统民居、店铺、作坊、名人故居等。依托桐城中学已有景观,丰富人物雕塑;维修朱光潜故居,建成小型展馆。扩建投子寺,恢复望湖亭、柚木井、卓锡泉、碑刻等古迹,建设投子山佛教文化园。文博园设立桐城文化史、桐城派文化、古代科举文化三大展区。建成之后,既是桐城文化的展示中心、桐城派文化的研究中心,又是广大市民的休闲中心、青少年学生接受儒家文化的教育中心。最终形成积历史参观、文化体验、文化养生等多元的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

在“名城”之外,要做活“山水”文章,全面塑造特色的“文学桐城”城市意象。确立城市文化核心,以桐城派文学为核心符号,进而做好城市文化意象推广。桐城已成功举办两届“诗意与地理体验游——桐城诗歌节”;还有正在建设的以龙眠山水为载体,以文学为内容的“印象龙眠——中国桐城文学论坛”文化旅游项目,这些都将塑造“文学桐城”的城市意象。桐城得名缘于本地盛产桐树,桐树在中国古典诗词文学中的重要意象,“桐子花开”本身就是文学的境界,在古典文学中,以“桐”或“桐花”为意象的文学诗词不绝,在城市周围种植梧桐园,举办“桐花节”,会营造城市的诗意品质。

桐城古城与龙眠山水是桐城派作家的精神家园,桐城派作家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关于城市和山水的诗文作品,以“诗意的栖居”营造这片精神家园将是桐城派文化旅游的核心内容。

3.以景观化、故事化整合优化历史文化资源

通过修建宰相府邸、名人故居、世家宗祠、名宦祠、先贤祠、文庙、博物馆、文化书院、讲述历史故事的雕塑、景观,以桐城派历史为线索开展以名人故居、文博展览、修学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以黄梅戏表演改编桐城派故事,增加趣味性。

联合桐城特色的地域文化,如传统老字号商铺、水芹地农耕文化、特色美食、民俗、传统手工艺营造桐城派文化旅游的氛围。

4.以文化创意推介桐城派文化旅游

桐城派文化旅游的成功在于在做足文化旅游内涵,凸出文化特色,以“桐城派文化旅游带”为主线,“开发桐城士大夫文化游”,桐城派“文化寻根游”等专项旅游;开展“文学艺术旅游”,举办“古文夏令营”;开展“龙眠隐逸文化游”。“桐城派文化养生游”,“桐城派故事表演”等。

总之,桐城的文化空间孕育了桐城派,桐城派的文化旅游开发须厘清和城市深厚联系和内在文脉。桐城派文化旅游开发需要紧密联系桐城历史文化的内在机理,发掘桐城派美学特质,才会在文化旅游发展中形成独特的文化“灵韵”。

参考文献:

[1]杨怀志,潘忠荣.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1.

[2]程大立.第五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1).

[3]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后记[M].合肥:黄山书社,1990:472.

[4]沃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99.

[5]朱红,等.桐城古代散文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238.

[6]舒芜,李季农.桐城现代名家文选[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1:196.

9.我的想法作文 篇九

我的头脑平常只想一些八卦的`事,谁跟谁牵手回家,谁爱谁等一些没挑战性、不用思考的事,但有时候我还是会想说我应该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这个问题也可以让我想老半天,想到头昏眼花,有的时候我会想说我可以考第一名,但睡完一觉,就把这个问题抛在脑后,过了一天我会想可不可以不上学,这样我就可以玩整天,睡半天了。

我脑袋有的时候会一片空白,一点烦都没,但我只要这样,我就会有倒楣的事发生,撞到或是摔倒,真的不能让我休息一下吗?

当我一看这一片一望无际的天空时,我就会想到猪在天上飞、小鸟在水里游泳还是大象有小猪的腿,但等我回到现实世界时,我才发现,要是我做到像我想的一样,把猪变得有狗腿,那我一定就红了。

10.奇怪的想法作文 篇十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妹妹玲玲有了一个奇怪的想法:

“姐姐,我想吃冰欺凌”

“你问妈妈,妈妈同意了,就吃,不同意,就不吃”

妹妹去问妈妈的路上一直在说:同意,同意,同意・・・  ・・・

“妈妈,我和姐姐可不可以吃冰欺凌呀!“

”ok,把这个20元给姐姐,你那不好”

“姐姐走我们买冰欺凌吃吧!”

“好,那你自己吃。”

“好”

说完我带着玲玲去买冰欺凌了。

11.实习前的想法 篇十一

人长大了,想得也多了,要面对的事情也理所当然变得更多了…以前上课时老师常常跟我们提到就业的事情,告诉我们现在就业形势多么的严峻,可是那时候我总觉得找工作离我还很遥远,每当老师过身边的人提起这些事时我都没感觉,也并不感到恐慌,那时候总说:还早呢,怕什么,船到桥头自然直,不直也得直,实习前的想法。其实不然,时间飞逝,终于我们也面临着实习的事情,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了。从我们这一届开始,学校实行“2+1”,学校学习两年,在外实习一年,也就是说我们整个大三都在工作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好事,但我知道它让我措手不及,说实话我还没有做好出去实习的心理准备。以前总是埋怨食堂的饭菜既贵又难吃,报怨学校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可是现在要离开学校了,却发现自己原来是这么舍不得离开的,自己觉得学生这个角色还没有做够,当然也许是不想踏上社会而在逃避,自我鉴定《实习前的想法》。总之就是不想面对找工作的现实。这个学期,赶着把课程结束,接着就是期末考试,再接着就是每天7节课,为的就是技能鉴定,再接着便是专业集成…这中间夹杂着各个招聘公司来学校招聘,于是否我们在学习考试之际还要去投简历去应聘。可是,那么多地方的公司都来学校,为啥你湖州就不来勒。记得有为老师说我们现在很多大学生只想往一线的大城市跑,不想回小城镇及中小城市,其实呢,我是想死了的回那些地方呢,可是人家不来招聘,这有什么法子呢,这也让我好生郁闷…即将踏入社会,让我感到有点兴奋的同时更感到彷徨…我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在哪里,觉得自己就如大海里的一叶小舟,漫无目的的漂泊,不知道何时才能到达彼岸…

12.想法的作文600字 篇十二

这个想法在我心底埋藏了久已,我常常很羡慕那些人,不仅仅是我们熟知的大家名家,甚至是一些文风拙劣的网络写手,他们想说什么就些什么,随心所欲。但我却很胆怯,我从不写下来,常常路过沿途的风景时很有感触,结果擦肩而过,什么也没留下。或者是听到一首让我触动的歌曲,感念一下,什么也没留下。我常常很遗憾,为什么我不写下些什么,但往往又一笑置之。

而今为什么我又要写下些什么呢?最近的我陷入了迷茫的境地,整天浑浑噩噩的,看了一本又一本的小说,都是千篇 一律,不禁让我反思,文学作品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有人说一定时期内的文学作品反映这个时期的社会风气,我想这是很有道理的。想想五四时期的青年们喜欢看新潮的,有思想的文学作品,这反应的他们的精神取向是积极进取的。那么而今充斥在男女青年间的文学作品又是怎样的呢?男生喜看仙侠式的作品,通过精神世界的强大来弥补现实的平庸;女生爱看灰姑娘式的小说,不管是古代,现代,仙侠还是架空,统统表现为男主们是“王子”的愿望。这都反映了,现在的青年们喜欢不切实际的幻想,并且为此乐此不彼,百看不厌,然而我也曾是其中的一个。

所以我厌烦了那种不切实际的的想象,渴望回归真实,去重新拿起那撂下许久的笔,去写些真人真事,感悟生活。或许我的文字不够优美,或许我的情节没有那么跌宕起伏,但我的文字一定会很真实,真实地表达我的想法,不被那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所左右。

13.想法的作文300字 篇十三

首先,我们将带上由自然老师指导做成的“急速热气球”。这个热气球可厉害啦!它是用我们扔下的废纸拼成的,外面还用颜料涂了一层色彩,十分美观!一个热气球可以坐上两组同学,非常牢固!而且,它的速度很快,每分钟行的路程等于孙悟空翻一个筋斗那么远!

接着,我们便可以坐上“急速热气球”来到课文中出现过的地方。打个比方吧!最近,我学习了第13课:天游峰的扫路人。我们只要听叶老师喊一声:“阿里巴巴天游峰!”转眼间,我们就来到了武夷山的天游峰。在这里,我们一边实践、体验,一边学习。我们可以与叶老师爬一爬天游峰,感受它的巍峨、高大;我们可以去与扫路人见见面,再去他的小屋里坐坐,喝一杯雪花泉的水,在扫路人的话语中找到自信,找到扫路人对天游峰的喜爱……这样,会有力于我们对课文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有时,我们可以去一些远一点的地方:去音乐之都维也纳了解音乐;去百慕大三角探索奥秘;去埃及看一看法老王的墓……

14.我的想法作文 篇十四

我的脑袋里全都装满了幸福的回忆,也装了许多密密麻麻的英语单字。大脑提供许多功能给我们使用,其中最常用到的那就是“动脑”。考试时,我的脑袋装着一排又一排的文字;上课时,我的脑袋一片空白,白色的白。当我伤心时,我都脑袋都是炽热的愤怒。当我生病时,我的脑袋神智不清,有如一只中风的小鸟。

我认为,想像能让人生更丰富,我常想像我的脑袋是一台过目不忘的机器,永远都不会忘记。我的脑袋是一只懒惰虫,常常都不想去思考问题该怎么解决,这道数学题该怎么算我的大脑和小脑只要一看到密密麻麻的数字就像一台被轰炸过的机器,都不能启动。

上一篇:论文保密证明下一篇:2024政法干警申论备考指导:语言规范和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