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现代诗人徐志摩(4篇)
1.解读现代诗人徐志摩 篇一
解析新月派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关于徐志摩大家了解吗?
人的眼睛是一面哈哈镜,常常误读历史人物,并藉了这种误读而自诩了解了一个人。
我们习惯上所理解的徐志摩并不是徐志摩,最多只是徐志摩的一缕充满灵性的头发,或一副绅士味道十足的眼镜。甚至连这都算不上,而只是他的一点纷坠的头皮屑。
这个人间四月天,我读完了《徐志摩全集》,发现历史的菱花镜,也像哈哈镜一样,把徐志摩照的夸张变形,甚或面目全非。而真正的徐志摩,原来是这样的!
一、徐志摩首先是一个思想者。
思想者最大的特征是不盲从,他只靠自己的思想导引,而不屈从于或苟同于任何主流的或非主流的话语。徐志摩说“青年人,不要轻易讴歌俄国革命,要知道俄国革命是人类史上最惨烈苦痛的一件事实”。徐那时没有去过苏俄,他的结论只是他独立思想的结果,也是他阅读《资本论》而没有完全理解的结果。也许有人说,他是资产阶级出身,所以排斥革命。这不全对,如果他真的完全代表资产阶级,那么就应该视劳动者如仇敌,但他没有,1926年夏天,他来到了峡石,到父亲开办的丝厂调查劳工问题,他对工人的遭遇寄予了深切同情,并联系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思考,在报告中提出了直到今天依然有价值的两条对策:一是由国家集中经营(即发展国有企业);二是建立保护劳工法。应该说,徐志摩的思想,不是一个一般诗人的思想,而是一个学者的思想,一个独立思想者的思想,当然他的思想也不属于无产阶级,甚至有时还很反动。但在各种思潮和主义纷争的20世纪,徐志摩的某些独立思考无疑被历史证明是对的,比如上面这两条对策。读完六卷本《徐志摩全集》,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突然感觉:徐志摩的思想,比徐志摩的诗歌更具穿透力;思想的徐志摩,比诗歌的徐志摩更发人深省。虽然,我并不同意他的立场和某些思想,但他抱着《资本论》亲自调查峡石工人阶级状况的举动,不是一般诗人可望其项背的。
二、徐志摩其次是一个实业家。
大凡诗人,都耽于幻想,难以在实践中建立功业,甚至不屑于实践。“百无一用是书生”,既有自嘲之意,其实还有自豪的成分。徐志摩爱幻想,有时简直就是调皮的孩子。诗人应该有的,他都有;诗人没有的,他也有。诗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乌托邦,但大都“乌托”一下就算了,当不得真的。徐志摩就不一样,他的乌托邦不是用来在没事时或失意时“乌托”一下的,而是要身体力行的,他要在地球上圆一个天国之梦。这集中体现在他大力兴办实业上。在1924年和1928年,徐志摩都积极地参与和筹划了“农村建设计划”。先是联络同志,又筹集巨款,再赴江浙实地考察,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不料,中国动荡的时局,打碎了他原本可以实施的伟大计划。不管他的实业成功与否,他都不是想赚钱谋生,而是要把办实业当做一条救国之路去闯的。
三、徐志摩再次是一个社交家。
我一直认为,徐志摩的成功,与他的“广结善缘”有关。无论在家乡在外地,在国内在国外,在任何一个地方,他都是活跃的份子,当时社会所有的名流,如有可能,他都主动结交。他的成就,不能不说因为广泛的社交而大大受益。从留下来的大量书信和史料看,他与梁启超、胡适、鲁迅、周作人、梁实秋、凌叔华、刘海粟、沈从文、卞之琳、王统照、成仿吾、赵景深、孙伏园、赵家壁等中国文化史上的大师级人物都交往密切,即便是冤家对头的人,在文坛上也“广结孽缘”,笔战不休。这些,都是他名声大噪的重要原因,虽然他丝毫不看重名声,他只是想从朋友或敌人那里吸取营养罢了。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与罗素和泰戈尔的交往。一个是西方哲学泰斗,一个是伟大的东方诗哲,都给了徐志摩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
四、徐志摩还是一个散文家。
我认为,徐志摩的`散文成就,在诗之上。他的散文既有诗人的灵动和冲动,又有哲人的深邃和广博。一个没有独立思想的人,写散文必然流于轻佻,或被当时的主流思想操纵只会写学舌文章;一个没有诗人气质的人,写散文必然流于板滞,或被逻辑义理所左右写出缺乏辞藻的学究文章。一个难得的散文大家,难得在其独立的思想与诗人的气质上。唐宋八大家之所以闻名,在于他们还多少有思想(尤其是柳宗元),同时几乎都是诗人。徐志摩不乏独立的思想,而且其思想的深度绝不在胡适、陈独秀等人之下(虽然他并不以思想者自居,也没有创作大量的论著,但衡量一个人是不是思想者的标准不在于有多少著作,而在于有没有别人所没有的并为历史所证实的独一无二的观念),他更不乏诗人的才华与气质,诗人有的他都有。于是,思想者与诗人结合成了一个大散文家徐志摩。他在散文中,议论政治,指摘时弊,畅谈理想,呼唤自由,绍介名人,悼念故友,纵笔高山大川,搅拌浓得化不开的爱情……其中,他的一些政治散文站在了反对革命的立场(这证明他没有读懂马克思和列宁),而他的非政治散文则流荡着自然的纯绿与人心的幽咽泉流。单从纯艺术上说,《政治生活与王家三阿嫂》、《列宁忌日——谈革命》、《海滩上种花》、《自剖》、《翡冷翠山居闲话》、《爱眉小札》等篇什,实际上在将中国白话散文引领到一种新的境界。
五、徐志摩最后才是一个诗人,而且还是现实主义诗人。
但作为一个诗人的形象,他首先还是一个思想型的诗人,而决非爱情式的诗人。他关注信仰,痛苦着出路,所以才绝望地呻吟“我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甚至毫不绅士地骂街“花尽着开可结不成果,思想被主义奸污地苦!”他关注动荡的社会,关注不幸且不争的大众,他聆听石工们的喊声,“一时缓,一时急,一时断,一时续,一时高,一时低,尤其是在浓雾凄迷的早晚,这悠扬的音调在山谷里震荡着,格外使人感动。”于是他挥毫写下气势雄伟、格调高昂的《庐山石工歌》,如果不是特别注明,说它是田汉或田间写的,人们也绝不怀疑。他也不乏斗士的激情,对封建军阀的罪行义愤填膺,写下了《梅雪争春——纪念三一八》等“投枪与匕首”一样的诗篇。他关注不幸的人生,在《沪杭车中》感叹“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甚至写道“这年头活着不易!这年头活着不易!”他关注自然,从村舍晨炊,到康河流水,从五老峰的飘渺,到翡冷翠的热烈,将大自然奢侈地铺陈笔下。最后,他才关注爱情,欲将心香一瓣奉献给他所爱的女人。就是他的爱情,首先也不是浪漫,而是很实际的考虑。从他对陆小曼苦口婆心地劝告、不惜一切地供给、无可奈何地忍让等行为可以看出,徐志摩并不是一个浪漫的情人,而是一个很实际的“模范丈夫”,与其说他的爱情是浪漫的,不如说是苦涩的,与其说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倒不如说他是一个披着浪漫外衣而骨子里却纠缠着现实情结的孤独、绝望、痛苦而真实的现实主义诗人。茅盾在《徐志摩论》中说“他是一个诗人,但是他的政治意识非常地浓烈。”这话,有点说反了,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他是一个思想者,所以他的诗里充满浓烈的政治意识。
把这样一个思想者、实业家、社交家、散文家、现实主义诗人,定位成风流倜傥的情种与浪漫诗人,是历史给我们开的玩笑呢?还是我们开了历史的玩笑呢? 无论什么人,什么集团,什么社会,什么时代,都喜欢浪漫的诗人,起码不讨厌他们,正像人人喜欢爱情、喜欢风花雪月一样。 但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一个想干点实事的人,一个在社交场合异常活跃的人,一个喜欢指摘时弊的散文家,一个不满意社会与人生的现实主义诗人,无论什么人,什么集团,什么社会,什么时代,往往都不大喜欢。 对不喜欢的东西,有两种报复方式:一是挞伐,二是忽略,故意地忽略,像当年马克思的对手们故意忽略《资本论》一样。
这样一来,历史上就有些东西,在有意或者无意地忽略里,渐渐地被人们忘记了,忘记了。 于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徐志摩,一个想干点实事的人徐志摩,一个在社交场合异常活跃的徐志摩,一个喜欢指摘时弊的散文家徐志摩,一个不满意社会与人生的现实主义诗人徐志摩,就渐渐地被人们忘记了,忘记了…… 人们所能记住并愿意记住的,只是一个风流倜傥的情种,一个才华盖世的诗人,一个不是徐志摩的徐志摩!
菱花错照徐志摩,哪有人间四月天!
2.解读现代诗人徐志摩 篇二
关键词:古代山水田园诗,隐士,情感解读,知人论世,应用探讨
隐士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形象, 满腹经纶, 才华横溢, 但或不满现实, 或鄙弃官场, 或向往田园, 而抛却功名利禄, 走向深山, 走向田园, 走向沧州, 过着洒脱自由、恬淡闲适的生活。他们创作的诗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 清新自然, 意趣高雅, 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王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高考中, 鉴赏古诗的情感和表达技巧是重要的考查内容, 占11分, 对高考成败至关重要。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是古诗八种题材中的常考点, 因此成为教学中的重点。但山水田园诗的情感并不仅像教师给学生归纳的那样只有恬淡闲适, 热爱自然;淡泊功名, 鄙弃做官;坚持操守, 远离黑暗等情感, 笔者认为还包含更复杂、矛盾的情感。怎样正确理解山水田园诗中隐士的情感呢?
《孟子·万章下》记载 :“颂其诗 , 读其书 , 不知其人 , 可乎 ? ”由此可见, 鉴赏古诗最基本的就是知人论世, 即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状况和写作的时代背景。要正确把握山水田园诗中隐士的情感, 必须知人论世。
我国古代真正的隐士最著名的非陶渊明和林逋莫属了。东晋陶渊明虽青年时有“猛志逸四海”的抱负, 也曾经“抚剑独行游”, 但社会的混乱、官场的黑暗给了这个有志青年当头一棒, 让他毅然遵从内心的召唤, 寻找心灵的净土, 回归田园, 饮酒, 赋诗, 赏菊, 弹琴, 生活闲适恬淡, 自由洒脱, 诗歌情志雅远, 率真任情, 开一代田园诗先河。北宋“梅妻鹤子”的林逋, 自谓:“然吾志之所适, 非室家也, 非功名富贵也, 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人多劝其出仕, 均被婉言谢绝。这两人的隐居是发自内心的个人追求,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享受田园生活的丰富情趣。学生在解读这两个人的诗歌时, 可以毫不犹豫地按照田园诗的情感分析。其他非两人的作品, 也可以结合诗后注释的作者与这两人相似的经历及时代背景答题, 就能事半功倍。
不是所有山水田园诗的作者都像陶渊明和林逋一样真心实意地喜爱田园生活, 甘愿在此度过余生。我国古代文人的隐居多数并不是自愿的、发自内心的, 他们或受人排挤, 或遭人诬陷, 或愤世嫉俗, 混乱的世道、黑暗的官场使他们只能暂时离开实现人生理想之所, 隐居田园, 但他们从小受到的是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教育, “学而优则仕”是其人生轨迹, 即使遭遇困厄, 不能施展抱负, 报效国家, 只是将隐逸作为“天下无道”之时的权宜之计和手段罢了。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可实际上不管天下“有道”还是“无道”, 他始终为了改变这个“无 道”的世界 而“知其不 可而为之 ”, 尽管他四处碰壁。在儒家至圣思想浸染下成长的他们, 虽身在田园, 但心在天下、朝廷、君主, 虽身闲实则心苦, 生活的闲适, 更加反衬其内心政治失意的愁寂, 怀才不遇的苦闷, 报国无门的愤慨。
我们先看一首苏轼的《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 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 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 又得浮生一日凉。
考查题目是: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
如果不了解苏轼生平和创作背景, 学生就很容易答成塑造了一个身在田园、享受自由闲适生活的词人形象, 失分严重, 因为他们没有依据知人论世的原则。苏轼去世前写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在自嘲中充分体现了洒脱、旷达, 但这仅仅是其思想的一个侧面, 他深受儒家思想熏陶, 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卓越的政治才能, 怎能心甘情愿、身心轻松地投入隐居生活? 此词为贬谪黄州所作, 在表面的闲适中, 一个“又”字暗藏了此种生活的漫长、无聊, 隐含了他政治失意的苦闷, 正所谓“其身则闲, 其心则苦”。
再看辛弃疾的《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
松冈避暑, 茅檐避雨, 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 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 西村归女, 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 夜夜费、一天风露。
依据知人论世原则, 辛弃疾, 南宋爱国将领、词人, 虽才干出色, 但其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著北伐的热情, 却使他受弹劾, 被罢官, 开始了中年后的闲居生活。在此期间, 他写了一系列表现农村景物和生活的作品, 但一生致力于收复失地, 统一国家的他真的享受田园生活吗? 本诗写于闲居带湖时, 在“闲”字后加“几度”, 表明此种生活已过了很长时间, 而且词人是醒复醉, 醉复醒, 在闲适轻松外表下, 隐藏的是深深的英雄失路之痛, 身世家国之悲。
鉴赏田园诗, 一要结合作者、注释知人论世, 二要抓住关键词句, 如白居易《琴茶》的二、三联“琴里知闻唯渌水, 茶中故旧是蒙山”。写与琴茶相伴的闲适、惬意之情, 但尾联“穷通行止常相伴, 难道吾今无往还? ”又表达了依然希望能重返朝廷施展抱负的心志。和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唐代诗人李嘉祐的《晚登江楼有怀》尾联“只忆帝京不可到, 秋琴一弄欲沾巾”。在表层的悠闲、洒脱中, 深层表现的却是想起自身遭贬际遇的失意、无奈及眷恋京城、渴望再得任用的心理。
总之, 在高中阶段指导学生鉴赏古诗的基点就是把握知人论世原则, 再结合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句, 笔者将之简称为鉴赏诗歌的“五读俱全”, 学生只有“五读俱全”, 才能游刃有余地鉴赏古代诗歌情感。
参考文献
[1]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8.
[2]李学勤主编.孟子注疏[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78.
[3]杨伯峻.论语译注·泰伯篇[M].中华书局, 2006, 12.
3.台湾女诗人席慕蓉诗歌解读 篇三
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诗坛曾出现了一个令人兴奋同时也令人费解的有趣现象,那就是在中国大陆迅速掀起了一阵“席慕蓉热”的旋风,其席卷诗坛的速度之快、之广,令许多诗歌批评家目瞪口呆并叹为观止。由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席慕蓉三本诗集《七星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分别连印了十五次,共销售120万册。这三本诗集的印数在当时创下了中国出版史上的奇迹,甚至连风靡一时的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新武侠小说也为之大跌眼镜。尽管诗坛对这一种神奇的现象毁誉参半,但无数少男少女争相购买并传抄的那为之狂热的举动却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她的诗歌会受到如此广泛的欢迎,著名诗评家杨光治先生在《神奇的“席慕蓉现象”及其启示》(原载于《诗歌报》总第124期)一文中作了中肯又准确的评价: 她的诗,不具备某些评论家所倡导的一首诗就是“一支枪或一门炮,一粒子弹或一箱炸药”的革命功能,也不是“从阶级斗争的深度去进行诗作的立意”的产物。
她的诗,没有贯注什么“反理性”、“反情绪”、“反思维”的生命意识,也不是“反文化”、“反语言”的先锋作品。
她的诗,不像“极端丰满的黑洞”那样令人感到神秘莫测,也不是“青春全方位的喧哗骚动”那样使人热血沸腾。
她的诗,就像她的名字那样,是一条江河,泛着清丽的旋律,闪着悦目的波光,带着对爱的追求、青春年华的惆怅和沉重的乡愁等最可贵的人生情味,自然地流动,流到读者的心中,荡漾着众多心弦而产生共振、共鸣。
时过境迁,在10多年后的今天,当年迷恋席慕蓉诗歌的少男少女已过而立之年,8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对席慕蓉这一名字已感到陌生,因为他们所推崇的网络时代的爱情早已淡离疏远了席慕蓉笔下的古典诗意。重新捡读《七里香》、《无怨的青春》这些纸页微黄的小册子,心中感慨真是万千。
一、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史上往往出现这样一些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许多的作家、艺术家原本的职业与文学无关,涉足文学纯属偶然,有谁知道,博乐赫斯原本只是一个瞎了一只眼睛的图书馆管理员,马克·吐温仅仅是一个水手,艾青、冯骥才原本是一个画家。女诗人席慕蓉也是这样,这位十四岁进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和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职于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教授的女画家,初时作诗只是记录下自己的一段心绪和情感历程,本无意于作诗人,却又在漫不经心之余风靡了台湾,震荡了大陆。女诗人成名之时,已过不惑之年,以这样不算年轻的生理和心理年龄却写出如此青春心态的诗句不能不使人感到新奇和讶异,读她的诗一如读琼瑶的言情小说,无论是清丽的诗风,还是那美丽的名字,没有人怀疑她们应该是纯情浪漫的少女,而事实恰恰相反。
席慕蓉的诗从内容上看大体分为三类:对青春的咏叹与感怀、对爱情的执著与歌唱、对故乡的追寻与呼唤。无论是写青春,还是写爱情和乡愁都始终围绕着一个“爱”字,抒写出她的人生态度。换而言之,青春、爱情、乡情始终是她歌唱的主旋律,是她诗歌的总体基调。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从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如同一条岁月的长河,岁月之河的浪花从热烈跳跃、宁静舒缓到枯涸消失,而在这生命的流程中,最最美丽的生命时光无疑是青春。青春的内容太多、太复杂、太伤心也太肤浅,也唯其丰富与肤浅才最值得令走过青春年华的人去回味和琢磨。在席慕蓉的作品中,对青春的咏叹与感怀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内容。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在绿树白花的篱前/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而沧桑的二十年后/我们的魂魂却夜夜归来/微风拂过时/便化着满园的郁香
这首题为《七里香》的诗作是诗人写作生涯中的第一首作品,这首作品同时也表明了诗人写作时的真实心态:追忆二十年前的青春往事。诗人要急于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呢?她用溪水渴望海洋、浪潮渴望土地的意象,暗示着诗人要回到青春岁月,回到“绿树白花的篱前”,与青春的伙伴、朋友相互挥手道别,各自踏上人生的漫漫征途。尽管岁月不再,但青春的“魂魄却夜夜归来”,在梦境里低吟浅唱,散发着青春特有的芬芳。
从幼稚烂漫的少年时代一步一步走向成熟,是青春这本书中的一张扉页,少年时代无疑是对人生怀着一份憧憬的,并且是在对未来的憧憬中匆匆地走过青春。诗人的《成熟》一诗为我们真实地记下了这一段青春历程:
童年的梦幻裉色了/不再是只愿做一只/长了翅膀的小精灵/有月亮的晚上/倚在窗前的/是渐呈修长的双手/将火热的颊贴在石栏上/在古长青藤的荫里/有萤火在游/不再写流水帐似的日记了/换成了密密的/模糊的字迹/在一页页深蓝浅蓝的泪痕里/有着谁都不知道的语句
诗人给我们展现的是青春走向成熟的情感标志。那童年的梦幻早已裉色,那种想飞的愿意早已凋谢,如今剩下的也只能在明月清辉的深夜,将青春思念的触角伸向回忆。双手已渐成修长,流水帐长长的日记也换成了密密模糊的字迹,青春的内涵渐渐丰满,至于那一页深蓝浅蓝和泪痕,是每一个走过青春花样年华的人都曾经洒下的纪念青春的勋章,也是走向成熟的标志,而二十年后所发出的“谁都不知道的语句”这一沉重慨叹所传达出来的苍凉与凄婉却又衬托出了青春的永恒和生命的静止。
对中国古典意象的翻新、嫁接与改造,是席慕蓉抒写青春之叹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在《古相思曲》中,诗人写道:在那样古老的岁月里/也曾有过同样的故事/那弹箜篌的女子也是十六岁吗?/还是说/今夜的我就是那个女子/就是几千年来弹着箜篌等候着的/那一个温柔谦卑的灵魂/就是在莺花烂漫时蹉跎着哭泣着的那同一个人。在这里,诗人发挥了她绘画艺术的长处,将古典诗词的诗情画意象融进绘画之中一样融进了她的诗歌创作之中,诗人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将远古时代那个“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女子叠印在现代人抑或就是她自己的身上,抒发了对青春岁月无情流逝的叹息,具有一种悲凉的美感。但她又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她一直在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青春,对待人生,她说:“我无法停止我笔尖的思绪,像无法停止的春天的雨”,虽然会“下得满街泥泞”却也“洗干净了茉莉的小花心(《自白》)”。
诗人无法放弃也无法回到那青春激荡的岁月,无法忘却那份美丽如山百合般的秘密,那一首首用比喻意象层层叠起映加在忧郁氛围的诗作中,无不映衬出抒情主人公那份被时间浸蚀的心灵在永远追忆逝水年华时所特有的青春的无情、青春的无奈、青春的伤感,正如诗人自己所坦白的那样:遂翻开那发黄的书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青春》)。
二、爱是一种酒,饮了便化着思念
缪斯永远与爱神为伴,爱情从来就是诗人歌咏的主题,从歌德、普希金、拜伦到徐志摩,又有哪一位诗人能不唱情歌,能不说情话?席慕蓉的诗歌在大陆尤其在大中学校园里广为传播,与其说是通俗浅显的文风、清秀雅丽的诗句乐于为青少年所接受,倒不如说是那一份如幻如梦、如烟般凄凉、如水般灵动的浓郁的爱情,拨动了青少年的心弦。她的诗可以让她的读者在她的情诗中死一千遍活一万遍,然后爱情仍然充满了新鲜而梦幻的魅力。她在诗中所执著与歌唱的爱情大致有这样四种类型。
一种是青梅竹马式的朦胧恋情。在四十五岁的夜里/忽然想起她年轻的眼睛/想起她十六岁时的那个夏日/从山坡上朝她缓缓走来/林外阳光弦目/而她的衣裙如此洁白。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是一段十六岁的朦胧恋情,是一段天真无邪、不沾染任何功利色彩的纯净的情感历程,因其纯净,阳光才如此弦目,衣裙才如此洁白,同时也因为青梅竹马爱情的单纯禁受不住风雨的洗礼与岁月的打磨,才会留下一段令人伤心也令人倍感甜蜜的结局:无论我如何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一种是失之交臂的悔恨。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疚恨总要深植在离别后的心中/我并不是立意要错过/可是我一直都在这样做/错过那花满枝桠的昨日/又要错过今朝(《送别》)。世界发展到今天,人类的情感依然未能而且永远不可能摆脱失之交臂而悔恨的模式,这首诗中的主人公错过了往昔,又错过了今朝,这原来是无奈的,无奈那满枝桠的花朵随风飘去,无奈今朝重复相同的别离,因为“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诗人的内心仍然在构画着梦想,在诉说着心底的愿望,全然不顾“世间种种最后终必成空”的绝望和幻灭,也全然顾不上去破解复杂世界与人生的密码,只在时间的流动里,保持自己“在暮霭里向你深深俯首/请为我珍重”。这一份凄凉和痛悔与对“一去千里”的陌路余生的愧疚交织起来,流露出来的是一种铭心刻骨的款款深情。
一种是故人重逢的无奈。灯火正辉煌/而你我/却都已憔悴/在相视的刹那/有谁听见/心的破碎/那样多的事情都已发生/那样多的夜晚都已过去/而今霄,只有月色/只有月色能如当初一样美丽(《重逢》)。在这首描写旧侣重逢的诗中,诗人抓住心灵颤抖的一瞬,呼出了积郁许久的无声爱恋与一份淡淡的无奈。与旧人重逢,在街头昏黄的路灯之下,无意的回首,眼睛与眼睛便长久地凝视在一起,或者是在洒吧间、茶馆里对面独坐,不发一言,在相视的刹那,彼此却听见了心的破碎。尽管余生已成陌路,各自有了自己新的归宿,要想改变结局都已不再可能,但那份留在心底的记忆已在辉煌的灯火下和那柔情似水的目光中做出了一切尽在不言中的解释与交流。家庭的责任与社会的道义使得诗人做出了只能是这样的抉择:我们已无法回头/也无法再向前走/亲爱的朋友/我们今世一无所有/也再一无所求。无奈的抉择,表明了诗人的理智,但理智与感情依然在激烈的博斗,没有办法,最好的结局就是:我只想如何才能将此刻绣起/绣出一张绵绵密密的画页,/绣进我们两人的心中/一针有一针的悲伤与疼痛。虚实相映道出了一份难言的苦衷。一种是炽热的爱的表白。在《一条河流的梦》中,诗人写道:一直在被宠爱与被保护的环境里成长。父母辛苦地将战乱与流离都挡在门外,竭力设法给了我一段温暖的童年,使我能快乐地读书、画画做一切爱做的事,甚至,在我的婚礼上,父亲也特地赶了来,亲自带我走过布鲁塞尔老教堂里那长长的红地毯,把我交给我的夫君,而他也明白了我父亲的心,就把这个继续宠爱与保护我的责任给接了下来。我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女诗人对其夫君的感激与爱恋。在诗中,她做出了炽热而大胆的表白:当夜色锦锻般铺展开来/而轻柔的话语/从耳旁甜蜜地缠绕过来/在白昼时曾那样冷酷的心/竞也慢慢地温暖起来/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时刻/渴望/你能/拥我/入怀。其率真与大胆,真是到了惊人的地步,但读起来却余香满口,看不出丝毫的粗俗。诗人所向往的爱情是古典的从一而终的爱情:你是那疾驰的箭/我就是你翎旁的风声/你是那负伤的鹰/我就是抚慰你的月光/你是那昂然的松/我就是缠绵的藤萝/你永是我的伴侣/我是你生生世世温柔的妻。正如诗人表白的那样:我一直相信,世间应该有这样的一种爱情,绝对的宽容,绝对的真挚,绝对的无怨和绝对的美丽。生命虽然短促,春花虽然易凋,然而,因为有了爱,我们共度了一世就变得非常甜蜜而又绵远,没有丝毫的遗撼了。诗人对爱情追忆与歌咏用她本人的诗句作了最好的概括:爱是一种酒,饮了就化着思念。
三、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乡思如井,点滴情深。隔着一道浅浅的海峡,台湾这只流离于大陆母体的“白玉苦瓜”(余光中语)从日据时期就开始造养了一大批背井离乡的文人心头挥之不去的“大陆情结”和“乡愁意识”。乡愁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是离家的游子精心构筑的永恒的精神家园。一个人只要孤身漂泊,流浪在外,无论到天涯海角还是长城内外,那种野人怀土、小草恋山的怀乡情结将会一直萦绕心头。在台湾的文学作品中,大陆情结、寻根意识、思乡意识一直是较为普遍的文学母题。其作品中的文化乡愁表现出向往大陆、思念大陆、皈依大陆的文化之根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作为诗人的她也不例外。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女诗人的生平。她是蒙古族人,原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的大江大河。“穆伦”是音译。席慕蓉的外婆是蒙古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族生活中,席慕蓉出生在四川,后因国民党败退而迁居台湾。虽然在台湾有了安定的居所和工作环境,但和许多的文人一样,她一直坚持自己的根在大陆,故乡热土深深地埋在了她的心中,无论走到哪里,连接在大陆母亲体内的那根脐带,都有一段血缘关系,任何力量都不能切断的关系。
席慕蓉的诗歌作品中,有为数不少的篇什,写了对大陆母亲的思念。她的诗往往寄情于故乡的山川风物,托物言志,以物咏思,借物抒情,最为典型的是《乡愁》:故乡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在这首诗中,诗人将乡愁的情绪用短短的七行文字进行了精炼的概括。起笔写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告诉我们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是伴随着月光,而一年中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呢?三四句写对故乡模糊的印象,因为其远离时间长了愈是思念就愈显其模糊,如同雾里看花,说不清、道不明而又思念甚深。最后抒发了一种无言又无奈的情感,尽管远离故乡,但故乡一直存在于心里永不老去,读之回味无穷。
强烈的民族意识、传统意识和寻根意识也一直贯穿着女诗人表达乡愁之思的作品,她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回忆与怀想,表达了对故乡的诚挚之情与热爱之情。在《命运》一诗中诗人写道:海月深深/我窒息于湛蓝的乡愁里/雏菊有一种梦中的白/而塞外/正芳草离离/我原该在山坡上牧羊/我爱的男儿骑着马来时/会看见我的红裙飘扬。诗人设想,如果不是随父亲来到台湾,那她就应该象许多内蒙古大草原上长大的男女一样骑马牧羊,演绎浪漫的草原爱情故事。而现实中的自己如今是在何方呢?今夜扬起的是欧州的雾/我迷失在灰黯的巷弄里/而塞外正芳草离离。浪迹于西欧工业化的城市,心中弥漫的却是对故乡的思念。在《植树园》中,她写母亲看完商的铜、殷的土,再看满池的莲荷却仍然不高兴,而只有自己知道其中的缘故:美丽的母亲啊/你总不能因为它不叫玄武就不爱这湖。在《出塞曲》中她幻想着“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想着千里草原闪着金光/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想着黄河岸啊阴山旁/英雄骑马啊归故乡”。虽然诗人从小离开大陆,从未亲眼看过故乡,而月下忆故乡却是中华民族诗人的典型感情,尽管受过多年西洋教育,她依然继承了这一传统:
敕勒川阴山下/今霄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寻根无着,乡愁辄起,对故乡一往情深的回忆使诗人从父母日常的教诲中知道“风沙起处便是故乡”。诗人叹道:一个从没有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在灰暗的城市里我找不到方向/父亲啊母亲/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剌。这是一个现代寻找原乡痛苦灵魂的挣扎与体现,是一个游子浪迹天涯无所适从的沉重悲哀。
4.徐志摩现代诗歌版 篇四
徐志摩,现代新月派诗人。在如今,他的名字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文坛一位知名学诗人的名字,而是一个符号,一个时代文明的符号。他的一生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他一生的感情。他的感情道路上曲折坎坷,若是他一生中最对不起的人,便是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无需讶异,毕竟没有谁的人生道路上没有一丝污点。就这样,手指点过一行行秀隽的文字,将灵魂送进诗篇之中,体味那份清新的浪漫。
一、《沪杭车中》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
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
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二、《残春》
昨天我瓶子里斜插着的桃花,
是朵朵媚笑在美人的腮边挂;
今儿它们全低了头,全变了相:
红的白的尸体倒悬在青条上。
窗外的风雨报告残春的运命,
丧钟似的音响在黑夜里叮咛:
“你那生命的瓶子里的鲜花也变了样:
艳丽的尸体,谁给收殓?”
三、《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四、《月下雷锋影片》
我送你一个雷峰塔影,
满天稠密的黑云和白云;
我送你一个雷峰塔顶,
明月泻影在眠熟的波心。
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
团团的月彩,纤纤的波鳞——
假如你我荡一支无遮的小艇,
假如你我创一个完全的梦境!
五、《阔的海》
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
我也不想放一只巨大的纸鹞。
上天去捉弄四面八方的风;
我只要一分钟,
我只要一点光,
我只要一条缝,
象一个小孩爬伏。
在一间暗屋的窗前,
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
缝,一点。
光,一分。
六、《夜半松风》
这是冬夜的山坡,
坡下一座冷落的僧庐,
庐内-个孤独的梦魂:
在忏悔中祈祷,在绝望中沈沦——
为什么这怒叫,这狂啸,
鼓与金钲与虎与豹?
为什么这幽诉,这私慕,
烈情的惨剧与人生的坎坷——
又一度潮水似的淹没了,
这彷徨的梦魂与冷落的僧庐?
七、《私语》
秋雨在一流清冷的秋水池,
一棵憔悴的秋柳里,
一条怯懦的秋枝上,
一片将黄未黄的秋叶上,
听他亲亲切切喁喁唼唼,
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语情节,
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
跟着秋流去。
这秋雨的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
情诗情节,也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
跟着秋流去。
八、《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九、《一个祈祷》
请听我悲哽的声音,祈求于我爱的神:
人间哪一个的身上,不带些儿创与伤!
哪有高洁的灵魂,不经地狱,便登天堂:
我是肉薄过刀山炮烙,闯度了奈何桥,
方有今日这颗赤裸裸的心,自由高傲!
这颗赤裸裸的心,请收了吧,我的爱神!
因为除了你更无人,给他温慰与生命,
否则,你就将他磨成齑粉,散入西天云,
但他精诚的颜色,却永远点染你春朝的,
新思,秋夜的梦境;怜悯吧,我的爱神!
十、《起造一座墙》
你我千万不可亵渎那一个字,
别忘了在上帝跟前起的誓。
我不仅要你最柔软的柔情,
蕉衣似的永远裹着我的心;
我要你的爱有纯钢似的强,
这这流动的生里起造一座墙;
任凭秋风吹尽满园的黄叶,
任凭白蚁蛀烂千年的画壁;
就使有一天霹雳翻了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