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丰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实施方案

2024-08-16

广丰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实施方案(10篇)

1.广丰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实施方案 篇一

改革方案

凤台县是我省第一批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也是我省长期以来坚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县管为主”管理体制的少数县之一。在这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中,该县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作为深化和完善农村综合改革的有力措施,解决了一些长期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现将《关于印发凤台县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凤政办„2008‟76号)主要内容刊发,供各地参考借鉴。

凤台县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技术

推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一、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以提供技术支撑和开展有效服务为目标,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合理设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构建以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为主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基本原则。坚持精干高效、合理配置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稳定的原则。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明确公益性职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新品种和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动植物病虫草鼠害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安全检测、监测和检验,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农作物苗情监测,农村能源和水资源管理,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防汛与抗旱,公共信息服务,新型农民培训,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等。

(四)合理设置机构。保留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畜牧兽医局、县水产技术推广中心(挂“凤台县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牌子)、县水利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站、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县农机化技术服务推广站、县植保站、县农科所和县家畜改良站等机构。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成立“凤台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副科级建制,挂靠县畜牧兽医局;成立“凤台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挂“凤台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牌子),股级建制,为县畜牧兽医局直属事业单位。上述单位编制在县畜牧兽医局原有事业编制总额内调剂解决。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督管理的意见,成立“凤台县种子管理站”(挂“凤台县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牌子),股级建制,为县农委直属事业单位,编制在县农委原有事业编制总额内调剂解决。

整合乡镇(含经济开发区,下同)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种植、畜牧兽医、水产、水利、林业和农机专业人员,组建成“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股级建制,同时挂畜牧兽医站、水利站、林业站、农机站的牌子。

在县、乡镇两级农业技术推广单位设信息员岗位,同时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设植保员岗位。

进一步落实乡镇首批聘用制农业技术干部(包含畜牧兽医技术干部)各项待遇,对其进行任期考核,考核合格者,予以续聘;不合格者,予以解聘;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和老弱病残不能再续聘者,办理退休、退职手续,享受国家规定的相关生活待遇。

(五)完善管理体制。将上述单位全部纳入县财政全额预算事业单位管理序列。对乡镇派出人员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人员和业务经费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人员在调配、考评和晋升时,要听取所在乡镇政府的意见。

(六)科学核定编制。坚持精简效能和保证公益性职能履行的原则,保持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现有编制数。按照充实一线的要求,在现有基础上,严格控制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向县级推广单位流动;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技术人员到乡镇服务单位工作,确保县以下农业技术人员的编制不低于全县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

(七)改革用人制度。坚持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单位中全面实行全员聘用制。一聘三年。对男满50周岁、女满40周岁的技术人员签订长期聘用合同。对工作年限满30年、距国家规定退

休年龄不足5年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可提前退休。对落聘人员,由用人单位做缓聘处理。缓聘期为一年。缓聘期内,只发给工资总额的70%部分作生活费,同时由单位对其进行相应的业务和技能培训,一年后对达到聘用条件的续聘。对确因表现较差不符合续聘条件的,予以调整岗位、重新竞岗,直至解聘。

积极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今后,编制内新进人员一律面向社会,按照规定程序从专业对口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中招录,以确保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

(八)完善考评机制。对县、乡镇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及人员所应承担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细化、量化,签订责任状。同时制定全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并组织实施。将直接服务对象签单认定作为衡量服务效果的重要标准,确保其评价比重在30%以上。把考核结果作为农业技术人员的晋级、续聘、公费参加培训的主要依据。对连续两年考评不合格的人员,视其情况予以调整工作或作低聘处理。任期考核不合格者,做缓聘处理。

(九)改革分配制度。实行绩效工资制,将县、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工资分为基本工资和效能工资两部分,其中90%作为基本工资,按月发放;10%工资部分作为效能工资,年底考核合格的一次性兑现。对满分超过100分的,给予奖励,奖金最多不超过其年工资总额的30%。

(十)创新推广服务方式。建立县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单位工作联系点制度,向乡镇派出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基层一线服务。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人员分别派驻到村和龙头企业(示范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社),采取结对帮扶的方式,开展送技术、传信息、联市场、抓示范活动。通过县、乡镇、村、组“四级信息服务网”及凤台农技服务网站、“农技110”热线、《州来三农》电视栏目、便民服务流动车和《阳光热线》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开展与群众之间的互动服务。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示范场(基地),搞好农业科技示范样板展示服务。

(十一)大力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农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由县农委制定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规划和计划,并具体负责有针对性地对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确保每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任期内接受脱产培训达30天以上。

(十二)切实保证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经费。加大县财政对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投入,确保其人员工资,保证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递增。每年拨付不少于8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阵地和设施建设,争取用2-3年的时间,彻底改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的工作条件;建立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奖励基金,每年拨付不少于20万元的资金,用于对突出贡献者的奖励和激励;每年提供培训经费10万元以上。

三、促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

(十三)放活经营性服务。将为群众提供有偿服务的“技物结合”、农资销售、动物疾病诊疗以及农产品加工转化与市场营销等经营性职能,全部从公益性服务队伍中分离出去,交由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中介机构实施,按照市场化方

式运作。积极探索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对各类经营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实体参与公益性推广,可以采取政府订购服务的方式进行。

(十四)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多渠道培育农村经纪人和致富带头人,创建各类服务实体,新建一批“农家店”,扶持民间农业科技组织和民营企业,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制定优惠政策,支持省内外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项目单位和县外农业技术人员在本县农业生产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繁重。为此,县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县长姚多咏同志任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朱家亚同志任副组长,杨玉国、纪延波、张海舟、宋效良、童俊宏、陈华道等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朱家亚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杨玉国同志为副主任。各乡镇、县直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提高认识、把握机遇,认真研究、精心组织,要从大局出发,积极支持和配合这项工作,努力在全县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凤台县农委供稿)

2.广丰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实施方案 篇二

1 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主要成效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农业部的直接指导下, 按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目标要求, 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创新体制、创新举措, 培育新型农民, 构建基层推广体系, 强化机构、履行职能, 加强条件建设,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解决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职能不清、保障不力、人员老化、基础薄弱等突出的问题, 适应广东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效果明显。主要表现在5个“建立”和5个“进一步”。

1.1 建立了政府主导型农技推广网络

省、市、县、乡四级建立了种植业、渔业、林业、畜牧兽医、农机等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4 398个。其中, 省级9个, 地市级85个, 县级310个, 乡镇3 693个, 形成了上下贯通、专业种类齐全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格局。全省有各类农技人员24 771人。其中, 省级223人, 地市级1 443人, 县级6 513人, 乡镇级16 592人, 一支“源于农民, 服务农民, 亦农亦技”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已基本建立, 在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建起了技术传播的快速通道, 解决了改革前无人站、1人站, 农技人员由乡镇领导兼任, 有名无实的问题。

1.2 建立了农业科技推广的各项规章制度

在全省2 928个乡 (镇) 农技推广机构中 (不包括林业) , 全面建立了人员聘用制度、责任制度、工作考评制度、人员培训制度和多元推广机构制度, 乡 (镇) 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职能明显增强, 服务经费得到保障, 农技人员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本有了保障, 以制度管人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制度全面建立, 农技推广的服务效能明显提升。

1.3 建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

全省建立了以“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示范户+辐射带动户”为渠道的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的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全省建立了各类农业科技专家组124个, 共计785人;培养和遴选了农业科技指导员9 234人、农业科技示范户10万多户, 辐射带动130多万户农户, 初步建立了以“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运行新机制。全省已发动了各级农业龙头企业120多家、5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0多个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目前, 已探索出一套农林牧副渔专业齐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较完善的产业化农技推广运行新模式, 建立起集专家服务、企业带动、基地展示、科技示范、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为一体的农技推广运行新机制, 农技推广服务效能明显提高。

1.4 建立了三大服务体系相结合的农技推广合作新机制

公益性农技服务体系、农民专业合作服务体系和经营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大服务体系成为农民对农村科技服务的有效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体系迅速发展, 达到了22 000多个, 带动农户超百万;各级农业龙头企业2 108家, 带动农户近400万户;三大服务体系相互结合, 有效地解决了农民想干而干不了和企业不愿干的事情, 基本满足了当前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各种专业的需求, 有效地增强了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 农民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明显提高。

1.5 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推广信息服务网络

以现代农业信息化为平台, 开通“绿盾”、“农博士”移动信息平台;开通农技服务热线和“农信通”业务, 全省“农信通”业务定制用户达到240多万户, 服务覆盖人数超过700万人。同时, 借助“金农工程”、“三电合一”等项目建设, 开展“12316”三农热线、农业信息网站、农信通、菜篮子快讯、广播电视节目、手机短信彩信等农业综合信息服务, 扩大农业农村科技服务领域, 由改变过去仅服务于产中, 发展到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 也由以往单纯的技术指导转向政策宣传、生活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指导、市场营销和质量安全监管“五位一体”发展, 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发展。通过改革与建设,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的科技进步, 成为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重要支撑, 成为推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成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 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1) 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有效保障了农产品供给。多年来, 广东省农业一直保持着平稳增产的势头, 畜禽、蔬菜、水果、花卉等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广东省之所以能以占全国2.5%的耕地创造出占全国6.3%的农业总产值和9.8%的农业附加值, 科技进步是关键因素, 其中农业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 近年来, 全省累计推广农业主导品种380个 (次) , 先进种养技术115项。目前, 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3%, 家禽良种覆盖率达85%, 猪良种覆盖率达95%;各种种养技术的入户率达100%, 辐射率达90%。

2) 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科技装备水平, 有效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科技附加值, 推动农业从数量型向效益型和质量型发展。目前广东省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8%,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由“九五”期间的18%跃升至目前的45%, 农产品加工率近40%。二是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 推动农业生产向集约化和标准化发展。全省水稻机械化水平由2010年的53.7%提高到2012年的61.1%。三是提高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动农业向环境保护型、资源节约型发展。全省发展绿色食品企业284家、产品607个, 有机食品企业49家、产品261个, 企业和产品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全省累计沼气池用户43.6万户, 沼气发电装机容量8600多kw。

3) 进一步增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技术部门在“瘦肉精”、“苏丹红”、“孔雀石绿”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SARS”和一系列高致病性禽流感、猪口蹄疫、猪蓝耳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农技推广部门积极开展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控, 确保了广东省农产品安全供给, 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巨大作用。广东省动物防疫部门定期向政府汇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猪口蹄疫等重大人畜共患病动态, 为全省重大疫病防控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4) 进一步减轻了农业劳动强度, 有效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增加了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科技防灾、科技抗灾和金融、保险、市场信息等服务, 增强了农业抗风险能力;农业机械和轻简生产技术 (如抛秧) 的推广, 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减少了农民的用工数, 推动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就业, 增加了农民非农收入。据统计, 仅推广水稻机插和机收技术一项, 全省每年就节约50万个人工以上。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 600元, 同比增长14%。

5) 进一步增强了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促进农村社会的持续繁荣稳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扎根农村、服务农业、心系农村, 对“三农”联系最紧密、了解最深刻, 感情最深厚, 已成为各级政府“三农”决策中不可缺少的智囊团。例如广东省动物防疫部门常年开展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猪口蹄疫等重大人畜共患病的发病风险监测, 并定期向有关领导汇报, 为全省重大疫病防控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江门开平市马岗镇因地界问题, 经常与周边乡 (镇) 群众发生土地纠纷, 后经当地农技人员宣传国家政策, 从中斡旋, 争地矛盾最终被有效化解, 避免了群体性事件爆发。

2 广东省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主要做法

2.1 成立领导小组, 确保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省成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 分管副省长为组长, 农业、人事、财政、编制、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水利、林业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 统一领导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与建设工作。各市、县 (市、区) 也成立相应机构, 形成上级抓下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二是成立农业科技专家组。各地根据各县 (市、区) 农业主导产业, 成立了县 (市、区) 的农业科技专家组, 制定主导产业技术实施方案, 筛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指导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培训技术指导员, 指导开展技术服务工作。三是成立了各类农技推广专家组, 并安排专家挂钩联系县、镇和村。通过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为项目实施的整体推进奠定了基础。

2.2 出台政策文件, 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2006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做好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粤办发[2006]17号) , 2008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 (粤府[2008]24号) , 2009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办理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重点建议的意见》 (粤办函[2009]669号) , 省人事厅与农业厅联合出台了《关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定岗定员的指导意见》 (粤人发[2008]227号) , 2012年广东省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 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全面提升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意见》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两个重要政策性文件, 强化农业科技, 明确农业科技推广的各项任务,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

2.3 加强督办, 促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落实到位

为使广东省建立起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保障有力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省人大常委会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列为重点督办, 建议交由省政府办理。省政府按照省人大常委会决定, 明确了各有关部门的职能, 要求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形成合力, 共同推进。明确农业部门牵头, 负责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日常工作;编制部门负责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性质、任务、职能、人员定编、经费来源等确定;人事社保部门负责为机构改革涉及的相关人员依法办理社保, 及时为基层农技机构招聘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提供服务;财政部门负责对农技推广机构运作提供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农业、水利、林业、海洋与渔业等部门负责指导基层农技机构开展各项农业科技推广业务, 协调各地加快落实改革措施, 及时掌握进展情况。

2.4 加强部门协调, 稳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农业部门牵头, 组织编办、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林业、海洋渔业等相关部门深入基层, 开展调研, 对全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人员素质、工作条件、财政保障等情况进行了详细、深入摸查, 并对潮安和高要两个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县 (市) , 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 提出了对策措施和建议, 制定了一系列工作方案, 明确各级推广机构职责、职能、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 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同时, 省农业厅牵头, 省财政、畜牧、渔业、农机等部门参与, 联合组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补助项目工作协调小组。明确了农业部门负责种植业生产方面的生产技术和指导, 畜牧部门负责畜禽养殖的生产技术和指导, 渔业部门负责水产养殖的生产技术及指导, 农机部门负责农业机械化的生产技术和指导, 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下拨和监督, 稳步推进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2.5 扎实培育农业科技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 带动农户发展农业生产

加快培养各类农业科技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 改变由原来单一种植产业科技进村入户, 发展为种植、畜牧、水产、农机四大产业并重, 聘任了各类农业专家, 选聘了各类农业科技指导员, 遴选并培育了各类农业科技示范户。在全省建立了综合性的“农业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农户”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同时, 围绕农时季节农技人员及时进村入户指导服务, 取得了较好的科技入户服务效果, 充分发挥了科技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 农民群众反响良好。

2.6 狠抓主导品种、主推技术, 提高农业科技入户应用率

一是以省厅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公告为基础, 2012年发布了省级农业主导品种83个、主推技术34项、主导产业13个 (水稻、生猪、花卉、橄榄、畜禽、马铃薯、玉米、果树、蔬菜、茶叶、鱼、油茶等) 。二是制作了13个主导产业的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农户实用手册》1万份, 免费发放到指导员、示范户手上, 并作为技术指导员一年内的技术服务重点和指南, 确保了广东省主导品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 主推技术应用率达到85%以上。

2.7 加强基地建设, 提高基地的试验示范和辐射带动能力

根据项目实施方案要求, 广东省初步确定了330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其中水稻110个, 蔬菜65个, 水果50个、禽畜30个, 水产45个、农机30个。各个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已全面完成, 已成为当地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展示示范和推广示范基地, 作为广大群众参观、培训基地, 起到了较好的示范辐射效果。

2.8 强化知识更新, 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服务能力

以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为契机, 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程, 聘请农业专家对全省不同专业的农技人员开展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农技推广业务素质培训和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及项目实施要求培训。同时, 广东省农业厅也组织全省近200名农技推广骨干参加省级培训, 提高农技人员的综合素质。

2.9 加大投入管理力度, 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严格按照农业部、财政部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 项目资金实行报账制, 合理开支各项费用, 确保专款专用、专账管理。到目前仍未发现改变资金用途和补助比例, 未发现违规补助和平均发放, 也未发现用于发放人员工资, 项目资金都建立了专账, 记录每笔报账事项和金额, 充分发挥了资金的使用效果。

3 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体会

3.1 领导高度重视, 亲自抓, 是加快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前提

从实践看, 能否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解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职能不清、保障不力、人员老化、基础薄弱等突出问题, 关键在于各级党委第一把手。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和李容根副省长多次在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中批示和指示, 要求各地要站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促进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 建立符合广东实际的新型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推广机制。为了保证改革与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取得实效, 2008年省政府专门召开了全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李容根副省长出席会议, 并作重要讲话, 进一步明确改革任务, 在省领导的高度重视下, 全省各地于2011年8月如期完成了各项改革任务。

3.2 部门协作配合是加快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基础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任务繁重, 不仅涉及农业、农机、水利、林业等农业行业部门, 也涉及编制、人事、财政、劳动保障、发展改革等部门, 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积极配合和协作, 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 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共同推进, 才能做好。农业部门不仅要做好牵头作用, 还要做好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 争取其他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才能保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顺利推进。只有通过沟通协调, 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政策优势、人力优势、财力优势和主观能动性, 才能较好地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确保改革顺利推进。例如徐闻县农业局积极主动与县人事、编办、财政等部门联系, 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使该县的改革得到有效地推进, 如期完成。

3.3 加强调研督导是加快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重要保证

从全省的改革实践看,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是否能顺利推进和加快推进, 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看各级政府是否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是否加强督导检查和指导。只有各级政府加强调查研究, 根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加强督导, 才能有效地推动农村改革,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问题。例如2008年9月, 省政府办公厅组织省编办、省财政厅、人事厅、农业厅、海洋渔业局等厅局组成专项督查组, 采取实地督查的方式, 对全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各市也参照省级做法, 对各县改革工作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督查。结果证明了近年来各级政府作出的督导工作是正确的, 为加快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3.4 抓住关键环节是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突破口

本次改革是在新时期、新阶段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一次自我完善和自我调整的过程, 其目的是“建立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 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运作高效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实现这目标, 重点是抓住机构设置、定岗定员、管理体制和财政保障四个关键环节。只有抓住这四个关键环节, 才能整合各种科技资源, 精简机构、提高队伍素质、理顺管理体制, 提高科技人员待遇, 落实工作经费, 保证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正常开展, 农村社会进步才会有可靠的支撑。

3.5 树立先进典型是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抓手

3.广丰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实施方案 篇三

会议对2012年项目启动落实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和布署,要求各位科技指导员能够把这次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到今年的工作中,有计划、按步骤地做好示范县项目各项工作。要以这次会议为新的起点,重点遴选好科技示范户,与示范户搞好面对面对接,且搞好技术指导对接,为全年工作圆满完成打下坚实基础。 (桦甸市农业局 鲁相臣 李姝 供稿)

集安市将全力创建特色精品乡镇

为了全力抓好创建精品乡镇工作,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集安市创建精品乡镇实施方案》,并于8月21日召开了全市推进新农村建设暨创建精品乡镇启动大会,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至2015年,利用二年半的时间,分三个阶段,包括基本达标阶段、全面建设阶段、提档升级阶段,将乡镇政府所在地打造成镇容镇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地方特色浓郁,能充分体现集安特点和亮点的精品乡镇。

和龙市特产管理总站组织阳光工程培训学员考察黑木耳种植先进基地

为进一步增强学员对国家阳光工程食用菌工专业培训的了解,提高黑木耳种植实用技能,8月7日,和龙市特产管理总站组织85名培训学员到和龙市发展规模最大、种植户最密集的头道镇长仁村,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在种植基地,学员们认真听取了种植大户由少到多的黑木耳种植发展过程,并与种植大户进行了交流学习。通过此次实地考察,不仅使学员们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经验,也大大提升了他们的种植热情,为和龙市阳光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和龙市特产管理总站 王丽华 供稿)

通化市着力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三率”水平

4.广丰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实施方案 篇四

工作完成情况报告

县政府:

今年6月博罗县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关于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有关事宜的通知》(博机编[2010] 29号)和8月县政府办发电《关于做好我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博府传[2010] 127号)文件以来,各镇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开展工作。但是,有的镇改革工作整体进展仍较缓慢,县农业局为全面及时掌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进展情况,于10月27日至29日由我局党委副书记朱伟良带队深入各镇进行了检查,现将检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完成的主要工作

1、挂牌方面。目前,按规格完成挂牌工作的镇有:泰美、石坝、柏塘、龙华、长宁、福田、园洲、横河、公庄、石湾、湖镇、罗阳和杨侨等13个镇,未完成的有观音阁、麻陂、杨村和龙溪等4镇。

2、定岗定员方面。目前各镇已按要求将定岗定员名册上报县编办。从报送的情况来看,县编办核定全县17个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编制总人数为231名,实际使用编制数213名,空编人数18名。据统计,各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岗位工作总人数为89名(含部分镇农办),其中属公务员身份人数为13名、农技站编制人员数37名、其它编制人数12名,三类编制合计62名,占实际使用编制数的29%;另26名不属任何编制(编外人员),还有1人有财供但无编制。当中有专业-1-

技术职称的有32名。(详见附件)

3、独立办公服务场所方面。据调查,原农技站办公楼大部分都被镇府占用、出租或被用作计生服务站等其它用途。目前,仅福田、杨村、石湾和园洲仍在使用或部分在使用外,其它镇的农技站办公都由镇政府统筹安排,大部分设在大院内,有的还和农办等部门合署办公,没有独立的办公室。

4、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方面。目前,仅有园洲镇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示范基地,其余各镇都没有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二、我县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人员编制被挤占严重,出现在编不在岗、在职不在岗和在岗不在编等现象严重。在岗又在农技站编制的仅有37名,占总编制数231名的16%;而且在岗人员还要负责镇包村包队、调处纠纷、计划生育等非本职工作。特别是福田镇3人当中仅站长1人才有编制,且是计生专业队自筹编制,也就是说福田是唯一全额挤占农技站编制的镇。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业务素质低、非专业人员比重大。据调查,目前在从事农技推广岗位89人当中仅有32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36%,占总编制额的14%。多年来几乎没有学农业专业的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来,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员老化、知识陈旧、出现断层。

3、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和设施设备保障不足。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经费、生活补贴,由镇府统筹外,其它必要的推广基本经费普遍没有被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安排和供给。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业病虫害监测预报及相关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技术指导、农民科技培训等都没有经费来维持;二是引进、实验、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等都缺乏经费;三是检测设施设备相对落后。目前镇级农技推广主要靠上级农业部门项目经费来运作。

4、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除个别镇外,大部分没有独立办公场所,更没有实行对外挂牌办公,以及大部分镇没有建立起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三、按照省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粤府[2008]24号)精神和要求和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县”建设标准,结合检查中存在问题,我局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1、各镇应确保有足额编制员额在农技推广工作岗位上,同时应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专业技术推广人员不低于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编制的2/3,没有达到的要求的镇,要把学历高、真正有才华、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调整到农技推广队伍,优化推广人员结构。

2、对空编的镇,由县人事部门统一安排,县农业部门配合,按照公益性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和要求,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聘用在农业技术推广岗位但不在编人员。

3、切实解决好推广人员业务素质低等突出问题。要结合实际,抓

好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对没有取得相应学历和非农专业的人员,要通过培训提高,达到专业人员上岗要求;对学历高、能力强但专业不对口的人员,工作一定时间后要给予技术职称认定,以确保专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从而逐步解决我县基层推广人员学历层次低、专业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等问题。

4、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财政投入。《农业技术推广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建议将从事公共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其人员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保证其人员的福利待遇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实验、示范、培训等经费。

5、县财政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力度,以“三有”建设为目标,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三农”的能力。安排专项资金帮助各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配备独立的办公场所,实行对外挂牌办公,配备必要的监测、培训设施及试验示范基地等,为保证履行公益性职能提供必须的基地

6、由县督查办牵头,县编办、人事和农业等相关部门参与组成督查组,深入各镇开展一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进展情况的专项督查,特别是要加强对建设工作进度较慢的镇的指导,要采取现场办公的方式,为基层出谋划策,帮助基层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确保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确保我县的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县”。

附件:博罗县各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情况表

博罗县农业局

5.广丰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实施方案 篇五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继续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强化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大力提升泸水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根据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农业厅《关于下达2015年中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资金和计划的通知》(云财农〔2015〕6号)和《云南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编制2015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云农办科〔2012〕25号)文件精神,切实用先进技术推进泸水县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结合泸水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泸水县基本情况

泸水县地处于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南部,东与云龙、兰坪县两县相邻,南接保山市,西与腾冲县、缅甸联邦共和国毗邻,北连福贡县。全县辖6镇3乡71个村委会,4个社区,1129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1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4.3万人,农村劳动力7.39万人。全县国土面积为3203.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14万亩,境内最高海拔4161.6米,最低海拔738米,年平均气温20.3℃,年均降雨量1199.7毫米,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集“高山、峡谷、贫困”为一体;农业生产以传统的山区农业为主,是怒江州粮食、热作和生猪养殖主产区,云南省重点扶贫攻坚县之一。

(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2014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675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370元;完成大小春农作物播种面积53.0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0.5万亩,粮食总产量67149吨,农民人均有粮达469公斤。

(二)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泸水县农业生产立足当地的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合理布局,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培植力度,农业主导产业和高原特色产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提高,产业化经营模式初具雏形,形成了以玉米、水稻、麦类、豆类、马铃薯、蔬菜、草果、生猪、土鸡为主的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

1、蔬菜产业:2014年全县累计完成蔬菜种植面积达4.5万亩,种植面积占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11.1%,总产量达8.1万吨,产值达6883.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3%。

2、生猪产业:2014年全县生猪存栏244518头,其中能繁母猪达48920头,年出栏生猪 187632头。全县实现肉类总产量达17402吨,猪肉产量达 12196吨,产值达2233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3.7%,占畜牧业总产值的 56.1%。

(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

泸水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始终按照中央1号文件精神来贯彻落实,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和各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会议精神,结合实际,强化认识,科学编制,认真开展体系改革与建设,严格按照云南省编办、省委农办、省人保厅联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云编办〔2012〕162号)文件精神执行。2011年3月,根据省委政府、州委政府的要求,由泸水县农业局、泸水县畜牧兽医局、泸水县科技局合并成立泸水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泸水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隶属泸水县人民政府直属一级行政事业局,是一个管理全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健全的机构。当前,县、乡两级共有农技推广体系机构35个,其中:下设6个行政机关股室、2个二级局、18个县局属站所、9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有农技推广单位明确了公益性职能,人员工资均由财政全额拨款,保障了人员工资待遇;同时,全部农技推广单位在“定编、定岗、定人”的基础上,实行聘用制,签订了聘用合同,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县级推广机构归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管理,无法人资格,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挂牌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启用公章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归乡镇管理,无法人资格。全县技术人员职称聘用和履职情况归县级农业业务主管部门管理。

根据“专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确保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全县农业技术人员的2/3”的相关要求,改革后全县总编制数为488名,其中:县级行政编制38名,县级事业编制180名,九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含乡镇农技站、农机站、农经站、畜牧兽医站、林业站、水保站)总编制数270名。县级人员总编制218名,现有人数203名,其中:行政编制38名,现有人数24名(其中:行政中级工2名,行政初级工1名);事业编制180名,现有人数179名。在现有人数中,高级职称资格的24名,中级职称81名,初级职称43名,管理人员2名,工人29名,其中:高级工21人,中级工8名;专业技术人员占现有人数的比例达88.2%。九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含乡镇农技站、农机站、农经站、畜牧兽医站、林业站、水保站)编制共计270名,现有人数384名。专业技术人员占现有人数的比例达96%。

二、年度目标

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围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真正发挥好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效能,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全县建设1个科技示范村;遴选2个主导产业,建立2个试验示范基地;遴选36名技术指导员,指导355个科技示范户,每名技术指导员负责指导10个示范户;示范户覆盖全部行政村;每个示范户带动周边农户10—20个农户;全年指导每个示范户在30次以上,深入一线100天以上;技术指导员每次入户指导必须在指导手册和科技示范户手册中详细记录并相互对应,作为年底技术指导员报销下乡补贴的必备条件。最终达到全县新技术、新品种覆盖率95%以上。

全县培训80名农技人员,4人参加农业部培训基地重点班培训,其余人员参加省里认定的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

三、实施内容

(一)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机制改革与建设情况

以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激活运行机制为主线,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服务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重点,通过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不断健全管理体制,完善服务机制,提升队伍素质,提高服务效果,形成中央地方齐抓共管、各部门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以“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机制和“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网络,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提高技术的到位率。同时,建立健全技术人员聘用制度、农业技术推广责任制度、农技推广绩效考评制度、农技人员培训制度、多元化推广制度,提升农技推广体系公共服务能力,加速农业科技推广成果应用,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为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推广主推品种与主推技术

泸水县2015年根据全县主导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科技需要,经过项目领导小组、专家组、技术指导员共同研究,遴选组织项目主导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制定相应的技术操作规范,制定分产业、分品种、分季节的技术指导方案,并落实到具体的实施单位和农技人员。

1、遴选确定项目主导产业2个。根据泸水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布和规模,确定项目2个主导产业:蔬菜和生猪。

2、主推品种16个。其中:蔬菜产业主推品种11个,分别为黑太郎茄子、紫长茄、番茄粉果系列、番茄红果系列、甜脆豌豆、包包菜中甘系列、架豆系列、辣椒湘研系列、黄瓜津优系列、黄瓜中蔬系列、香莴笋;生猪产业主推品种5个,分别为大约克、长白、杜洛克、太湖、常规品种高黎贡山猪。

3、主推技术7项。其中:蔬菜产业主推技术3项,分别是蔬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蔬菜流水式栽培技术、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生猪产业主推技术4项,分别是高黎贡山猪选育技术、高黎贡山猪扩繁技术、生猪科学养殖技术、生猪疫病防治技术。

遴选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及时编制技术操作规范,同时依托项目试验示范基地制定相应产业的示范推广计划。

(三)建好用好试验示范基地

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高原特色产业发展需要,按照“以业为主,多种示范”的原则,充分考虑主导产业布局的基础上,认定有一定规模、场所固定、能连续工作开展的基地2个。

一是建设经济作物试验示范基地1个:老窝镇中元村蔬菜种植基地(基地负责人:邬世英,基地技术负责人:尹育刚,主推品种:番茄粉果系列、包包菜中甘系列、架豆系列、辣椒湘研系列);

二是建设畜牧试验示范基地1个:鲁掌镇鲁掌村高黎贡山猪基地,用于高黎贡山猪的扩繁(基地负责人:尹仲渔,基地技术负责人:邬云星,主推品种:高黎贡山猪)。

试验示范基地竖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标牌,标明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明确基地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通过对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使其成为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农技人员、种养大户和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农情信息采集传播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每个试验示范基地都将进行顶层设计,制定一个技术方案、组建一支技术团队、集成示范一批技术、对接一个企业、形成一个技术分析报告及生产指导意见。

试验示范基地都将与1个州级以上的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建立密切的技术指导合作关系。每个科研教学单位要有专人定期实地指导示范基地建设,每个示范基地至少派1人到科研教学单位进行短期跟班学习,切实让实验示范基地直接与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挂钩。

(二)加强科技示范村的建设

科技示范村是以强化产业为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科技为载体,以“一村一品”为重要内容,在农村中能率先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和推广优良品种,引进新的科技项目,开展科技试验、示范、推广。泸水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结合泸水县蔬菜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认定具有地方特色、代表性强、发展基础良好和农民科技意识较强的泸水县老窝镇中元村丹公地10组和13组为泸水县2015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科技示范村。

科技示范村建设将以推进科技入户、信息入户和技术服务入户为准则,积极建设科技示范村农民科技书屋,购置农业技术书籍,实现人手一册;加强科技示范村物化补贴;培育科技龙头示范户,示范村内将精选5名科技龙头示范户参加省里认定的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每人集中培训不少于5天。及时编制科技示范村建设方案、产业技术方案和产业技术手册,发放给每个农户;及时组建农民科技核心组;积极开展信息宣传;及时制作科技示范村标识牌,注明技术负责单位和技术负责人。对科技示范村内所有农户开展“1+X”技术培训(全年1次全覆盖培训,关键季节、关键环节不少于30次的培训);对所有农户举办文明素质培训班,全年不少于4期;积极邀请5名县级以上专家每次驻村指导不少于2天,全年累计不少于10次。

(四)选拔和培育科技示范户

1、选拔科技示范户

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注重地域间的均衡分布,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标准,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农民申请、村级和乡镇组织推荐、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审核认定的程序,在每个行政村平均选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乐于助人、有一定影响力、能带动更多农户提高生产能力的农户担任科技示范户。按照“每个行政村都要遴选3—5个科技示范户”要求,泸水县共有71个行政村,以每个行政村遴选5个科技示范户为基础,2015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在全县范围内将遴选355户科技示范户,每10户科技示范户由1名技术指导员负责技术指导,泸水县共遴选36名最美技术指导员。示范户按产业分布如下:

(1)蔬菜产业210户。六库镇40户;老窝镇20户;上江镇20户;鲁掌镇10户;片马镇10户;大兴地镇25户;称杆乡35户;古登乡30户;洛本卓乡20户。

(3)生猪产业145户。六库镇20户;老窝镇10户;上江镇10户;鲁掌镇20户;片马镇10户;大兴地镇10户;称杆乡20户;古登乡25户;洛本卓乡20户。

2、培育科技示范户

技术指导员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向示范户灌输科技知识,引导他们接受科学技术,改变观念;帮助他们学习掌握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提高科学种养的能力和水平;教育和帮助他们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发扬团结友爱精神,带领周围农民共同搞好生产,让示范户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五)开展科技入户技术指导与服务

泸水县在开展科技入户指导与服务方面,将根据产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积极开展入户指导。在产前,要求每名技术指导员与示范户建立经常性联系,与示范户签订技术服务协议书,并通过电话、手机信息等形式对示范户进行远程技术指导服务,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实际难题,切实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推广,普及农业科技。积极组织示范户开展主导产业的科技培训,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做到抓培训,强素质,促增收,同时,深入农村积极引导科技示范户精耕细作,指导科技示范户应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积极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农业生产,在全县范围内做到统一栽种、统一管理,以此提高示范户科学种养水平;在产中,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示范户中耕、培土、施肥、病虫害防治,养猪方面,积极指导示范户科学养殖、与管理,做好春秋两防工作;指导示范户如实填写科技示范户手册,同时,积极引导示范户把学到的农业技术知识传播给周边的辐射户,让示范户起排头兵的作用,切实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在全县范围内以点带面的全面铺开。在产后,做好主导产业测产验收及产量分析工作,积极引导示范户及时收获,切实让示范户丰产丰收。

在技术指导过程中,要求每名技术指导员负责指导10个示范户,全年指导每个示范户在30次以上,深入一线在100天以上,并且要求每次指导员入户指导必须在指导员和示范户手册中详细记录并相互对应,作为年底技术指导员报销下乡补贴的必备条件。每年集中对所有科技示范户集中培训一次以上,在生产关键季节对示范户进行现场指导。

(六)加强技术指导员的技术培训

根据省里统一编制的分类别、分产业培训计划,分批次选派农技人员,到国家或省级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开展集中培训,提高农技人员业务能力。泸水县以100名技术人员为培训基数,根据上级安排,若需要参加农业部组织的“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泸水县将组织1—2%的农技人员参加农业部组织的“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培训,3%农技人员参加重点班培训,其余人员参加省里认定的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

(七)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通过政府订购或定向委托等方式,引导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业经纪人、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技推广,为农民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应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作用,加大支持力度,加强辅导服务,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泸水县2015年将引导并正常运行农业合作组织2个以上。

(八)促进农技推广创新

农技推广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科研成果的再继续和再创新的环节,是联系科研、教育及生产的纽带,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手段。搞好农技推广工作对传播新科学、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改变农民行为,提高其决策能力,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泸水县积极推进农技推广创新工作:创建1个科技示范村,示范村内的农户享受科技示范户享有的待遇;建立补助项目专家顾问团;建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与泸水县的专家对接制;按其主导产业建立县级产业技术体系,并形成产业技术指导意见,做到体系组成人员和农业科技示范户人手一册,保障实效性;设县级首席专家,按照技术链与产业链融合的要求设置岗位专家,下设工作小组,形成技术优势,切实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1、加强体系建设

继续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明确县级农业部门的管理和指导责任,创新推广方式方法,强化考评考核和绩效管理。推动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立和实施岗位管理,实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有效履职。

2、完善工作机制 完善以“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机制和“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网络,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提高技术的到位率。

3、加强农技推广机构与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衔接

及时建立以农技推广机构为支撑,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公共服务组织为平台,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 的原则,以技术服务为保证,充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公共服务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应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作用,加大支持力度,加强辅导服务,推进示范村建设行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以此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速度。

4、加强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方法的创新

一是建立健全技术人员聘用制度、农业技术推广责任制度、农技推广绩效考评制度、农技人员培训制度、项目管理合同制度,提升农技推广体系公共服务能力,加速农业科技推广成果应用。二是全面实施科技入户。根据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总体要求 ,创建农民田间学校,推行科技示范村,建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服务模式,达到村村有特色、户户有技术的目的。三是重点扶持2个以上农业专业合作社或公共服务组织,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或公共服务组织开展技术服务,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四是积极管理技术指导员在重点抓好科技示范户的选拔培养基础上,领办、创办各类农业技术示范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入户率。

5、加强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 通过电视专栏、电话热线、电脑网络、手机短信等现代通讯手段,农时季节为生产者提供气象信息、种养殖小常识、田间管理技术、农业市场信息等服务,建立快捷、简易、畅通的信息服务网络;同时,加强项目宣传,把项目实施过程中好的做法和典型事迹加以宣传,以此达到宣传效果。

6、加强服务效能的提高

明确工作目标,整合现有资源,突出关键环节,不断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效能。以现有粮油糖高产创建、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动物疫情监测与防治等重大项目为依托,进一步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形成合力;以服务当地主导产业、解决农业生产关键问题为导向,规范服务行为,切实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以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公共服务组织做好技术服务为突破口,切实提高技术的到位率;以专家咨询系统、网络书屋等现代化手段推广农业产业主推技术,引导农业科研教育机构从事公益性推广服务,促进多元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发展,全面推进农业科技服务进村入户,使农民真正得实惠。

7、加强完善奖惩激励机制

制定项目考核管理办法,由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工作,并督促项目专家组对项目实施期间进行指导、检查和考核,对技术指导员、示范户、试验示范基地和公共服务组织进行量化评分,对做得好的集体和个人加以表彰,对慵懒的集体和个人加以通报批评,技术指导员将在年度履职考核中评为相应的不称职等次。

四、进度安排

(一)第一阶段:筹备阶段(2015年第一季度)

确定主导产业,组建专家组,遴选项目实施单位、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

选择试验示范基地,筛选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制定工作实施方案,编制技术指导方案,技术指导员制定分户指导方案。

编印发放《技术指导员手册》、《科技示范户手册》、技术资料等。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5年4月至10月)

组织专家、技术指导单位和技术指导员深入示范户责任地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通过“三定(定产量、定成本、定效益)、四落实(政策落实、组织落实、任务落实、措施落实)”对示范户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落实物化补贴。根据指导产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及时开展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针对农业生产的关键问题和生产关键技术,编印相关技术资料,开展专题培训、短期培训,并组织新品种、新技术现场观摩会。按“四个到位(技术指导到位,技术手册到位,物化补贴到位、指导员补贴到位)”标准进行不定期检查。利用网络、报纸、电视、宣传栏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项目宣传,及时宣传项目实施中的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大力宣传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成果,发挥农技人员先进事迹和先锋模范作用。及时报送农技推广工作动态信息,及时上传到中国农业推广网,扩大影响。

(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11月)

在上级专家指导和帮助下,积极组织项目专家指导技术指导员开展各产业测产工作,及时自下而上逐级进行项目总结,肯定成绩,找准问题;收集整理材料,做好验收准备。

对照项目合同开展绩效评价,10月中旬完成绩效自评报告报送州农业局,11月底做好迎接州农业局查验收检查工作,12月31日前做好接受省农业厅的实地考核工作。

五、主要参与单位、人员情况与任务分工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专家组,项目领导小组成员主要由县人民政府、县审计局、县财政局等部门负责人以及全县九个乡镇的乡镇长或分管农业的副乡镇长组成,负责领导和协调工作,并督促项目专家组做好各项工作。项目专家组成员主要由与遴选的2个主导产业有关的县农科局直属对应站所长及部分副高级农艺师组成,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方案;负责评估审定技术指导员工作方案;负责制定主导产业技术推广计划,遴选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编制技术操作规程和技术明白纸;指导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培训技术指导员,指导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负责举办农民田间学校,深入开展技术指导、跟踪服务;负责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绩效评价、调研总结等工作。

全县共遴选36名技术指导员,都是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和畜牧兽医推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中,33名技术指导员由乡镇专业技术人员担任,3名技术指导员由县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技术指导员主要负责指导10个科技示范户,全年指导每个示范户在30次以上,深入一线指导100天以上;负责编写技术指导方案;负责填写技术指导手册、指导示范户填写示范户手册;负责做好产业测产和效益分析并上报。

六、经费使用安排和配套经费

2015年下达到泸水县的项目资金为80万元,其经费开支如下。

(一)项目经费开支内容

1、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补助(19.088万元)

(1)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的补助,不得超过总经费的25%。主要用于交通、通讯、误餐的费用,每个技术指导员全年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不少于100天(以110天计算),每人每天补助交通和误餐费20元,36名技术指导员共计补助7.92万元,通讯补助每名技术指导员补助365元,36名技术指导员共计补助1.314万元。两项合计金额9.234万元。

(2)聘请技术专家的补助,主要用于聘请专家的差旅、交通、劳务等费用,共计3.954万元。

(3)完成农业技术推广重大任务的绩效奖励,根据考核结果对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等进行绩效奖励的费用不得超过补助资金总金额的5%,共计1.9万元。

(4)技术资料印刷、制度建设及工作考评等管理费不得超过补助资金总金额的5%,共计4万元。

2、农业科技示范补助(41.846万元)

(1)用于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购买农(兽)药、化肥、饲料、地膜、试验设施装备等物资,采取现代化推广方式、组织展示活动等补助,共计31.196万元。

(2)用于农业科技示范户购买肥料、地膜、农(兽)药、饲料等补助,共计10.65万元。

3、农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补助(10.8万元)

(1)基层农技人员参加培训所需费用,共计10.8万元。

(2)对实施特岗计划,泸水县不计划实施,此项费用将用于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开支。

4、农业科技示范村建设补助(8.266万元)用于科技示范村建设所需的各项费用,共计8.266万元。以上四项经费开支共计80万元。

(二)经费开支保障

泸水县将加强对补助资金使用与监督管理。一是确保补助资金及时到位,加快项目执行,通过建立相关管理制度,规范资金使用方向,细化支出范围。二是项目经费将执行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和浪费,严禁用于发工资,严禁农技人员平分补助经费。三是接受各级财政部门、农业主管部门对经费使用情况的抽查,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违纪违法行为,一经查实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并按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七、具体工作措施

(一)成立组织机构,加强领导

为确保补助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由泸水县人民政府牵头,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六库镇人民政府、鲁掌镇人民政府、片马镇人民政府、上江镇人民政府、老窝镇人民政府、大兴地镇人民政府、称杆乡人民政府、古登乡人民政府、洛本卓乡人民政府为成员单位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并组建农业技术专家组。

1、项目实施领导小组

组 长: 普记颜(县人民政府县长)副组长:

程润宏(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成 员: 杨穆王(六库镇人民政府镇长)

褚芳兰(鲁掌镇人民政府镇长)茶继良(片马镇人民政府镇长)李刘生(上江镇人民政府镇长)杨紫军(老窝镇人民政府镇长)赵冬至(大兴地镇人民政府镇长)杨永胜(称杆乡人民政府乡长)何龙峰(古登乡人民政府乡长)李树成(洛本卓乡人民政府乡长)冯永明(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局长)何泽杨(县财政局局长)何荣中(县审计局局长)

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泸水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办公室主任由泸水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局长冯永明同志兼任,负责处理项目的日常事务和管理工作;参与项目监督、检查与绩效考评。

2、组建农业技术专家组

组 长:邬世英(县农业科教培训中心职工、高级农艺师)副组长:杨长珍(县农业科教培训中心主任、农艺师)成 员:巴桑涛(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

广波付(县经作站站长、高级农艺师)赵学军(县种子管理站站长、农艺师)陈春何(县土肥站站长、农艺师)段星泉(县瘦肉型猪供精站、高级畜牧师)桑业华(县动物疫病防控中心主任、高级畜牧师)尹仲渔(县畜禽品种改良站站长、兽医师)

专家组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方案;负责评估审定技术指导员工作方案;负责制定主导产业技术推广计划,遴选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编制技术操作规程和技术明白纸;指导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培训技术指导员,指导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负责举办农民田间学校,深入开展技术指导、跟踪服务;负责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绩效评价、调研总结等。

(二)相关保障

1、举办项目管理培训班

制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规划,有计划、有目的抓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建立经常性的培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能力;制定具体措施,促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

(1)积极参与由省农业厅组织的县农业局长培训班、县农业局财务人员培训班、县信息员培训的培训,切实让项目往高质量、高效率、安全的方向发展。

(2)积极组织项目技术专家组成员培训班,加强项目的实施、指导和管理,确保项目正常运行。

(3)积极参与由农业部、省农业厅及州农业局组织的技术人员培训班,认真学习重点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农技推广理论与方法、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和管理统计技能;农业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有力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

2、加强技术指导员管理,发挥作用

积极响应省农业厅的指示,采取政府引导、部门组织、专家负责、技术指导员驻村的模式,发挥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在基层工作中的作用。加强项目技术指导员的管理,确保县乡技术指导员在其位、尽其职,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技术指导员给予倾斜,确保他们在生产一线蹲得住、留得下。积极鼓励技术指导员在重点抓好科技示范户的选拔培养基础上,领办、创办各类农业技术示范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入户率。

3、及时开展绩效考评

6.广丰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实施方案 篇六

(人保财险监利支公司)省政府办公厅鄂政办发[2011]42号文件关于《湖北省农村全能服务“十二五”全覆盖规划纲要》的通知精神,要求在“十二五”期间,水稻、奶牛、能繁母猪、两属两户农房保险覆盖面达到100%,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覆盖面达到50%,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覆盖面达到80%,为农户提供小额信贷保险营造绿色保险环境。为认真贯彻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农业保险发展现状,规范执行落实政策的行为,使“三农”保险惠民政策真正落实到实处,针对当前工作人员力量薄弱,基层网络不健全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方案:

一、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一)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责任共担。把政策性三农保险作为落实国家惠农政策的一项政治任务,严格遵循“政府引导、商业运作”的运行机制,强化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引导作用,强化职能部门的深度参与和协同配合职责,着力形成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经办机构对政策性保险责任共担的农业保险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

2.坚持依法合规,长期有效。通过完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农业保险的组织领导和考核力度,进一步健全农业保险服务网络和服务队伍,着力解决农业保险收费难、理赔难等症结问题,建立农业保险规范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

3.坚持因地制宜,注重效率。考虑我县农业保险发展实际,在完善健全现行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控制成本,注重效率,合理选择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的办法和途径,确保 “四到户、两公开”落实到位,即:承保收费到户、保险凭证到户、保险理赔到户、保险赔款到户;保险承保情况公开、保险赔款公开。

(二)工作目标

1.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工作组织机构。在完善县政府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的同时,成立乡镇(管委会)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村级农业保险工作辅助网络,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农业保险工作的组织领导。

2.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工作运行机制。制定和完善农业保险办公室和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建立落实政府对农业保险机构和网络的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工作机制。

3.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工作服务措施。依托乡镇(管理区)、村行政力量,加强农业保险机构网络和队伍建设,补充完善农业保险信息采集、承保收费、凭证发放、损失核定、赔款支付等服务举措,进一步提升农业保险服务质量。

二、组建工作专班

(一)成立由分管县长为组长的三农保险领导小组, 财政局、民政局、人社局、农业局、畜牧兽医局、气象局、保险公司等单位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工作由政府金融办牵头负责,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二)乡镇(管委会)组建乡镇级“三农”保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乡镇分管领导、镇农办、财管所、农技站、兽医站、保险公司等单位和部门的人员各一名。

(三)、组织镇、村保险站、点人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各级政府 关于加强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系列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加强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工作步骤和试点

(一)、步骤:

第一步,成立乡镇(管理会)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开展日常具体工作.第二步,选聘合适的站点负责人和协保员

各乡镇农业保险领导小组办公室除了由一名乡镇领导担任主任外,还可选聘一名站点负责人,每个村选聘一名协保员,建议以村会计为主要人选在乡镇政府农业保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站点负责人主要职责为:

1.统一协调乡镇涉农部门间的保险事务,完成农业保险工作任务; 2.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农业保险宣传发动和投保工作;

3.负责向各村农业保险负责人员收集农业保险费,核对整理各村分户清单上报县区支公司;

4.负责从县支公司领回保险凭证并分发至各村农业保险协保员; 5.负责受理各村农业保险协保员或农户的报案并向保险公司转报案;

6.收集各村受灾损失清单,核对无误后,汇总上报县支公司; 7.组织开展本乡镇农业保险防灾防损(防疫病)工作等。村级农业保险协保员主要职责为:

1.负责本村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发动和投保组织工作,切实做到宣 传到户;

2.负责向投保农户联系收取农业保险费,采集投保农户基本信息,填写投保单与分户清单;

3.负责将保险凭证逐一发放到农户;

4.接收农户报案并到现场进行初审,对符合条件的进行转报案; 5.负责填写受灾农户损失清单,上报乡镇农业保险负责人员,并协助落实公司损失确定和赔款到户工作;

6.按照乡镇农业保险服务站的统一部署协助做好本村防灾防损工作。

(四)工作经费: 1.依据承保规模,站点负责人基本工作经费300-500元/月,浮动工作经费根据保费任务、理赔情况和优质服务等量化指标考核确定。2.村级协保员实行浮动工作经费,根据保费任务完成、理赔情况和优质服务等量化指标考核确定。

为加强对农业保险基层服务站点和服务人员的管理,事先以委托协议等形式明确工作内容、各方权利和义务关系,建立综合考评制度,并对其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政府鼓励支持乡镇和村级农业保险协保员参加保险监管部门组织的营销员资格考试,在没有获得营销员资格之前,只能办理农业保险业务,不得办理其他商业保险业务。

中保财险监利支公司

7.广丰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实施方案 篇七

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情况

(1) 县级农技推广机构情况在调查的115个县中, 共设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480个, 其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91个, 县农业局 (农技中心) 内设各专业站389个。在480个县级机构中, 科级94个, 股级386个;全额事业单位463个, 差额7个, 自收自支10个。

(2) 乡级农技推广机构情况在调查的1 309个乡 (镇、街办) 中, 共设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799个, 其中农技推广区域站41个, 占乡镇总数的3.1%;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758个, 占乡镇总数的57.9%。其余没有设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乡镇, 设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447个, 占乡镇总数的34.1%。

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情况

(1) 县级农技推广队伍情况调查的115个县的县级农技推广机构, 共有编制数5 016个, 实有5 428人, 超编率8.2%。在实有人员中, 技术人员4 454人, 占82.1%, 非技术人员974人, 占17.9%。技术人员年龄情况:30岁以下390人, 占8.8%, 31~45岁2 662人, 占59.8%, 46岁以上人员1 402名, 占31.4%。技术人员职称情况:推广研究员2人, 高级农艺师375人, 农艺师2 213人, 助理农艺师1 392人, 技术员319人, 无职称153人。技术人员学历情况:研究生26人, 本科1 175人, 专科2 098人, 中专878人, 高中200人, 初中 (及初中以下) 77人。技术人员所学专业情况:农学2 046人, 植保234人, 土化和资源环保139人, 蔬菜215人, 果树319人, 其他1501人。

(2) 乡级农技推广队伍情况调查的1 309个乡 (镇、街办) 的农技推广机构, 共有编制数4 720个, 实有3 378人, 空编率28.4%。在实有人员中, 技术人员2 969人, 占87.9%, 非技术人员409人, 占12.1%。技术人员年龄情况:30岁以下264人, 占8.9%, 31~45岁1 503人, 占50.6%, 46岁以上人员1 202名, 占40.5%。技术人员职称情况:推广研究员1人, 高级农艺师7人, 农艺师473人, 助理农艺师1 484人, 技术员637人, 无职称367人。技术人员学历情况:研究生3人, 本科334人, 专科1 018人, 中专1 221人, 高中302人, 初中 (及初中以下) 91人。技术人员所学专业情况:农学1 454人, 植保57人, 土化和资源环保17人, 蔬菜124人, 果树117人, 其他1 200人。

3.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经费和人员工资落实情况

(1)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经费落实情况工作经费统计为2009年已落实的年人均工作经费。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年人均工作经费情况:运城112元、临汾177元, 晋中142元, 晋城1 067元, 吕梁248元, 太原121元, 忻州90元。长治、阳泉、朔州、大同没有工作经费。乡级农技推广机构年人均工作经费情况:运城1.2元, 临汾99.7元, 晋城6.5元, 吕梁100元, 太原53.2元, 忻州39元。晋中、长治、阳泉、朔州、大同没有工作经费。

(2) 基层农技人员工资落实情况据调查, 全省基层农技人员平均月工资为1 555.56元, 其中县级农技人员平均月工资1 632.19元, 乡级农技人员平均月工资1 461.62元。县级农技人员平均月工资情况:运城1 090.63元, 临汾1 464.81元, 晋中1 692.78元, 晋城2 187.70元, 长治1 725.97元, 吕梁1 776.26元, 阳泉2 048.07元, 太原1 878.17元, 朔州2 269.56元, 大同1 904.82元, 忻州1 717.26元。乡级农技人员平均月工资情况:运城959.63元, 临汾1 283.73元, 晋中1 500.00元, 晋城1 798.26元, 长治1 673.10元, 吕梁1 363.33元, 阳泉1 712.01元, 太原1 275.19元, 朔州1 868.26元, 大同1 799.88元, 忻州1 217.45元。

4.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仪器设备情况

(1) 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仪器设备情况全省11个市115个县 (市、区) 的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共有办公、培训、化验等仪器设备1 531台 (套) , 交通工具91台。其中:电话314部、传真95台、电脑690台、照相机181台、摄像机66台、影碟机46套、土壤水分速测仪41台、土壤养分速测仪46台、农药残留速测仪52台。

(2) 乡级农技推广机构仪器设备情况全省11个市115个县 (市、区) 1 309个乡 (镇、街办) 的乡级农技推广机构共有办公、培训、化验等仪器设备278台 (套) , 交通工具3台。其中:电话108部、传真2台、电脑119台、照相机6台、摄像机1台、影碟机15套、土壤水分速测仪7台、土壤养分速测仪6台、农药残留速测仪14台。

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基础设施落后, 推广手段薄弱

山西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投资建设及仪器设备的配置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完成, 之后很少再有集中建设和大规模财政投入, 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原有的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已经陈旧老化。调查的1 309个乡镇, 仅有108部电话, 2台传真, 119台电脑, 6台照相机, 1台摄像机, 3台交通工具。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大多数已成为“三无站”, 没有固定的办公用房、培训教室;没有安装办公电话和传真、无法连接互联网, 没有配备照相机、交通工具和化验分析仪器等必备的农业技术推广手段;没有试验、示范基地。薄弱的基础设施决定了薄弱的服务, 农业技术的推广、辐射带动能力十分有限, 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技术培训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2. 乡镇机构不健全, 管理体制不顺

调查表明, 34.1%的乡镇没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处在农业技术推广最前线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还不健全, 多年来形成的省、市、县、乡四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在乡镇一级出现了“网破”的现象。本次普查统计虽然没有涉及管理体制的内容, 但各市普遍反映管理体制不顺是制约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因素, 主要体现在上级农技推广部门对下级部门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 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等工作造成不良的影响。尤其在乡镇一级, 实行农业部门和乡镇政府“条块结合、双重管理”的体制, 形成了“双管双不管”的局面, 农技人员不能把所有精力用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上, 造成农业技术传播链条的断裂, 上下形不成合力, 工作脱节, 作用发挥不好。

3. 工作经费短缺, 待遇落实较差

全省调查表明, 长治、阳泉、朔州、大同4个市的县级农技推广机构没有任何工作经费;晋中、长治、阳泉、朔州、大同5个市的乡镇农技推广站没有工作经费, 最多的临汾市年人均也仅有99.7元, 最少的运城市年人均只有1.2元,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工作经费落实差强人意。而且, 基层农技人员中还有552人属于差额财政工资, 203人属于自收自支工资。近5年来, 6个市没有学生分配进入乡镇农技推广机构,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高达28.4%空编率与农技人员待遇落实不好有着密切的关系, 使大部分基层农技人员思想波动大, 难以安心本职工作,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长效保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同时, 乡级农技人员工资存在地区差异, 最多的朔州市1 868.26元与最少的运城市959.63元差距近1倍。

4. 人员结构不合理, 农技推广后劲不足

全省调查表明, 县乡两级农技人员的结构不太合理。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 30岁以下仅占实有人数的8.8%, 农技推广后劲不足;二是职称结构不合理,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仅有1名推广研究员, 7名高级农艺师, 基层农技人员晋升高级职称困难较大;三是县乡技术人员比例不合理, 在实有人员中, 县乡农技人员的比例高达6∶4, 不符合农业部提出的4∶6的要求;四是非专业上岗比例较大, 在技术人员中, 农业专业院校毕业人员占实有人数的63.1%, 1/3强的人员属于非专业上岗。

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考

1. 以增粮计划为契机, 建立新型的农技推广体系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 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基础,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为粮食生产提供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撑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山西省新增10亿kg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的实施, 为山西省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以此为契机, 在全省建立起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强化服务功能, 提升农技服务水平, 为山西省新增10亿kg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2. 以“有为才有位”为宗旨, 确定农技推广机构的定位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 山西省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虽在历次机构改革中充当了改革的排头兵, 遭受了多次的冲击和削弱, 但为各个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站在新的起点, 山西省农技人员要树立起“有为才有位”的宗旨, 利用省、市、县、乡四级农技推广网络, 发挥技术集成的综合优势, 用工作实绩来找到农技推广机构的定位。

3. 创新农技推广方式, 提高农技推广的能力建设

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和基层农业部门所面临的困境决定基层农技服务工作必须进行一场变革。农业部门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都必须转变和改进, 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了农业产业链, 农民将自主进入市场, 农技服务部门的服务工作必须由过去纯粹的生产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转变。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 农业企业、农产品市场、农民等各个市场主体都成为农技服务的需求对象。农业部门的服务工作要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 新形势下, 政府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业部门的农技服务都将以信息服务的形式集中表现出来。

四、对山西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建议

1. 建议标准化建设基层农技推广机构

根据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不同职责, 制定出山西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建设标准, 健全省、市、县、乡四级农技推广网络。尤其要健全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站, 把现有的“三无站”立项建设成“五有站”, 即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有一支专业技术队伍、有必要的仪器设备、有稳定的经费来源、有试验示范基地。

2. 建议改革基层农技人员职称评聘制度

在基层农技人员职称评聘方面, 建议有关部门出台基层农技人员重大优惠政策, 大学本科工作满3年可以晋升中级职称, 7年可以晋升高级职称, 10年以上可以晋升推广研究员职称, 而且不受职称指标限制,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技推广生产一线工作。

3. 农业项目申报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相结合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技能型人才是农业项目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 因此建议将农业项目的申报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部分重大项目要和人才培养实行强制挂钩制度。

4. 建议农技推广机构参照公务员管理

8.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简析 篇八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196-1

1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概况

我国的农技推广体系包括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其中县及县以下属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这是整个农技推广体系的基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国家设立在县乡两级为农民提供农业公共服务的组织,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推力,是我国实施与实现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2 我国农业技术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职能不清

职能的混乱,会造成很多问题的产生。经营性服务、公益性的技术推广及执法监督管理3个功能混淆。造成技术推广部门重经营轻推广、重经营轻服务的现象严重发生,有些地区的农技推广部门甚至只有经营性活动,没有履行服务性推广的义务。因此,出现了农民不满意,领导不满意,农技人员也不满意的局面。

2.2 体制不顺

农技推广体制的不顺畅直接导致农技整个系统的工作不顺、信息不畅。例如:很多农技人员的一大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乡镇中心工作上及在编不在岗、混编混岗现象普遍发生。

2.3 保障不足

我国乡镇的农技推广系统中,有2/3的机构存在着有钱养人、没钱干事的现象,另外的1/3甚至无力养人。据统计,2007年,我国财政全额拨款的县级以下的农技推广机构中,其中约36.8%的机构人员和工作经费都有财政保障,而50%的机构只能保障人员经费,相关工作经费(例如:开展试验、示范等)则主要靠经营创收来保证。

2.4 理念不新

目前:以技术为核心,行政推动,自上而下,产中服务。未来:以人为本,市场引导,自下而上,生产、生活、生态全方位,产加销一条龙。

2.5 机制不活

竞争上岗、职业资格准入、绩效考核等科学管理措施在客观上较难推行。我国农技推广机构普遍存在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的现象,奖惩并举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在推广机构中很少实行,因此,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效果没有有效的监督,就无法调动和发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某些实行大综合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存在着由于人员身份不同导致待遇不同的现象,有些人员是全额的,有些是差额的,还存在着自收自支的,这样就很难统一管理,虽然是综合,实质还是各自为战。

3 大力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3.1 加强机构建设,确保职能有效履行

明确公益性职能任务。加强对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服务性定位的管理,细化公益性职能工作任务,明确要求和职责,细化到每位推广机构的工作人员。

科学核定编制。本着精干、高效、合理的原则,科学测算、合理核定并落实乡镇或区域性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确保公益性职能的有效履行。

3.2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人员竞聘上岗。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将真正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专业人员吸纳到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中,以增强队伍的战斗力。

强化人员培训。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对农技人员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实施农技人员学历提升计划,选拔骨干农技人员进行专业研修、继续深造(建立学习的动力机制是关键)。

职业资格准入制度逐步实施。推广机构的农技推广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或经县级以上相关部门正式考核培训从而达到相应的专业水平,才可以进行竞聘选拔,尤其是公益服务性的推广机构一定要严格把好准入关。

鼓励支持大学毕业生下乡支农。创新用人机制,引导鼓励涉农专业大学生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领办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为基层推广体系注入新生力量。

3.3 创新运行机制,增强农技推广活力

全面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合理确定岗位责任,明确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对象及内容,量化工作指标和任务要求。

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推行由农民群众、县农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三方共同参与的绩效考评机制,将农技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考评结果与农技人员工资报酬、职务晋升等挂钩。

创新农技推广的手段。为了全面推开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要大力推行农技工作人员包村联户的工作模式;要创造一切有利的环境条件发挥试验示范园、高产示范区等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提高农技推广公益性服务信息化建设;推广专家、农技人员、农户即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有效形式;采用委托服务、招投标制、政府订购等方式,摸索农业公共服务等多种实现形式。

3.4 加强条件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乡镇或区域性推广机构设施条件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和多功能、一体化的建设思路,加强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施条件建设。重点加强仪器设备、办公条件、交通工具、业务用房的建设,实现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

探索村级服务站点建设模式。利用现有办公场所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服务设施,采取民办公助、技物结合、开放运行的方式,逐步建设村级服务站点,探索对农民的服务机制。

参考文献

[1] 何伟进.浅谈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困难及对策[J].北京市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4).

[2] 袁文,张一帆.试论农业推广体制创新的难点与对策[A].第三届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优秀论文集[C],2001.

[3] 胡虹文.农业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3.

[4] 翟雪玲,农业推广理论与体制改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

9.广丰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实施方案 篇九

按照农业部《关于2008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创新试点县的批复》(农经发[2008]9号)、《关于进一步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创新试点工作的通知》(农技科函[2009]105号)等文件要求,今年我市开展了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工作。一年来,在农业部、省农业厅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醴陵农业基本概况

醴陵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古为吴楚咽喉,今为湘东门户,地处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是全国著名的陶瓷花炮名城。现有3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396个行政村(居委会),总面积2157平方公里,总人口100.3万,其中农业人口83.3万,农户22.92万户;耕地55.6万亩,其中水田50.9万亩。境内土肥水美,气候宜人,农业生产条件较为优越,年均气温17.5℃,降水1471.9㎜,日照1600.9小时,无霜期278天,森林覆盖率58%,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和水稻高产优势产区之一,是长江流域第一个过吨粮县市。

二、醴陵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通过改革,目前我市县级农技推广机构设有农技推广中心,是市农业局的二级机构,属财政全额拨款副科级事业单位;牵头管理粮油、经作、蔬菜、植保、土肥等业务站。县以下按照区域特色和乡镇大小,设有10个区域性农技推广站,每个区域站负责2-4个乡镇的农技推广工作。区域农技站属市农业局派出机构,其人、财、物由市农业局直接管理,在业务上接受市农技推广中心的指导,主要承担公益性农技推广职能。全市公益性推广人员共定编228人,其中市农技推广中心108人,区域站共有120人。每个区域站设有站长、副站长、粮油生产、经作生产、蔬菜生产、植物保护、土肥建设等工作岗位,各乡镇由区域站派驻农技人员履行公益性职能。

按照农事季节和生产实际举办了七期培训班,培训农技人员870人次,4月22日、10月9日对机关干部和技术服务组骨干进行了关键技术培训。

为加速基层农技人员岗位成才能力,我们将100名农技人员分别送到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生物机电学校进行强化培训,提高业务能力;邀请省厅、株洲市局专家来醴陵授课,培训基层农技人员230人次,以达到增强岗位练兵效果的目的;培训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员400人次,提高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同时对未达到大专以上农业类专业学历的人员,参与学历培训,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获得继续教育的和业务培训的的机会。目前我们基层农技站有16个人正在湖南农业大学参加自学考试。初步解决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学历层次、专业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等问题(对提升了学历的给予100-500元的奖励)。组织业务骨干126人次到外地考察学习,增强科学发展观,送10人次入党校培训学习,增强政治敏锐性。通过继续教育,年内有10名技术骨干晋升了技术职称,共在各级杂志、论坛上公开发表论文6篇,科普文章45篇。

(五)建立了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服务对象三方考核机制。

(六)建立了农技人员动态管理机制。

对农技人员的管理由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形成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农技人员实行竞聘上岗,对年终考核连续两年不称职人员予以解聘,自动流转到经营性岗位;对连续考核优秀人员,下一聘期可不参加竞聘,直接聘用。同时对特别优秀的站长,可以放宽年龄限制。建立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动态管理模式,今年有4名业务能力强、表现突出的基层农技人员进机关工作。加大了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充分给其展示才华的平台,今年我们起用了大障站、城郊站两个年轻的站员主持全站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七)创新了农技推广方式方法。

今年我们与市文体局一起投资60余万元兴办村级农民书屋30余家,方便农民对农业科技识的学习,为提升农民科技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明年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建设力度,力争数量达到120家,进一步扩大农民书屋覆盖范围。

正在组织编印2010农技推广挂历,计划发放3000份到各乡镇、村、科技示范户手中,为农户送去不走的“农艺师”。

为加大对农业的服务力度,今年我们对全市3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派遣了30个农业技术服务组,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八)市、乡、村、示范户四级农技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我们构建立了市级农技推广机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科技村主任、示范户四级农技服务网络。农业局是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和监督工作。市级农技推广机构是负责全市推广技术的引进、筛选、研究和集成;基层站是农技中心的派出机构,由市农业局主管、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协管,负责按照市里的总体规划,制订本区域农技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办示范基地、培训和指导科技村主任,科技示范户、农户。科技村主任,在农技站的指导下,直接向科技示范户、农户提供服务并收集农户需求信息,反馈到农技站或农技中心;示范户则通过示范,带动周边农户采用农业科技成果。市里建立了“农业科技培训中心”,重点培训基层农技人员、龙头企业技术骨干、大学生技术员和重点示范户;今年有5名大学生,通过培训担任村级农业技术指导员,在各区域建立了“田间培训学校”,重点培训农业科技示范户;村级建立“农民夜校”培训农民。初步建立了四位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运转有序的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网络。

(九)构建了市域统筹协调农技推广工作机制

10.广丰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实施方案 篇十

(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

(一)创建区域农技站加强基层农技体系建设

陇县地处渭北旱塬西端,全县辖10镇5乡,240个行政村,人口25万,土地总面积22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87万亩,人口密度103.7人/平方公里,地广人稀,是以种植

业为主的山区农业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之后,面对千家万户的生产指导工作,我县针对乡镇农技站力量薄弱的实际,在加强县级农技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尝试区域站的基层农技机构设置模式,先后创建区域性农技站7个,以此来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基层服务网络,使全县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发展,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建立区域农技站,探索农技推广服务新路

80年代以来,为了加强农技体系建设,我县按照“县建中心乡建站”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在健全完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19个乡镇农技站,但因受地方财力的制约,当时成立的乡镇农技站基本上是一人一站,人、财、物三权归乡镇政府,农技人员常被当地政府派搞其他工作,难以顾暇农技推广事业,工作不独立,技术服务乏力。针对此种情况,1988年以来,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我们充分利用渭北旱塬综合开发建设、粮食自给项目、商品粮基地项目、旱作农业项目以及基层农技体系建设等项目配套资金,按照集中财力,高起点、高标准建站原则,依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特色农业区域分布特点,经过统一规划,统一征地,在我县西部深山区、南北部浅山区、千河沿线川塬区等不同自然区域,相继建立7个跨行政区域的县级以下区域性农技站,每站占地面积2-3亩。区域农技站建设总投资78万元,建有办公楼、营业房、仓库及其他附属建筑,建筑面积1130平方米,并配有恒温箱、天平、土壤水分速测仪等简易检测仪器设备57台套,价值16万元。每站配备工作人员3-4名,区域性农技站人、财、物“三权”由县农技中心直接管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四有”基层农技站,已成为我县农技推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员配置上,按照区域农业经济特点,从县农技中心在岗人员中抽调相应专业的工作人员22人,配备区域农技站。22人中,农艺师2人,助理农艺师7人,技术员5人,技术工人8名。区域农技站自建立以来,坚持以“三农”服务为宗旨,以技物配套服务为手段,以科技示范基地为阵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积极参与实施重大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区域农技站由于“三权”归县农技中心,保证了基层农技站国有资产不流失,管理不脱节,业务工作能正常顺利开展,充分弥补了因乡镇农技站管理体制不顺而造成的种种弊端。多年的实践证明,区域农技站在新技术引进及产前、前中、产后服务中起到了中坚作用,农情监测、新技术示范、农民培训、田间指导等主要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大都由区域站完成,是符合我县实际的一种新的农技服务模式。

二、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区域农技站的基层网络优势

区域性农技站是县农技中心下设的基层派出机构,也是农技推广工作的前沿阵地。为了充分发挥区域站的重要作用,增强农技推广活力,我们从加强管理入手,着重抓了以下几点:一是实行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技物配套服务相结合的“一站两制”。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业务工作按照县农技中心的总体推广计划,将任务分解到各区域农技站,并将示范样板和科技示范园建设作为硬性指标任务下达各站,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也首先安排在区域站实施。技物配套服务按各区域站实际状况及地域优势,确定合理的经营任务和利润指标,同时将精神文明建设也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三是严格检查考核。县农技中心对各区域站和工作人员制定了翔实的考评考核办法,依照目标责任书,逐项量化考核打分,并将平时的考评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各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作为下人事聘用的重要依据。四是实行工作人员聘用制,即由县中心招聘区域农技站负责人,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再由区域站负责人招聘各站工作人员。

区域性农技站作为县级技术推广机构与乡镇农技站联系的纽带,在完成县中心下达的各项任务的同时,对辖区乡镇农技站的技术推广工作起着指导作用,组织乡镇农技站,协调与乡镇的关系,并参与实施辖区乡镇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及科技宣传培训工作。近年来,全县“三田”建设、优质粮油、设施农业、平衡施肥、病虫害测报与防治等主要技术推广工作都以区域站为主导力量组织完成。

上一篇:浅析和谐家庭与和谐文化的关系下一篇:房地产考试试题及答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