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共15篇)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 篇一
《宽容》序言
房龙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本文反传统变革思想。2.分析评价本文独特的写作方法。3.借鉴本文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学习重点:分析评价本文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分析评价本文寓言式写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自读讨论法。一.解题:
序言,说明书籍或著作的创作、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序”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后面的称为“跋”。二.作家作品介绍:
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6)美国著名学者。他生活在富裕的家庭,从10岁起潜心“逃避在过去的生活中”,受人文主义的影响一贯反对愚昧与偏执。1903年在美国、德国求学,获得博士学位,但这没有使他飞黄腾达。他于是躲进书舍于1921年写出《人类的故事》,一举成名,从此饮誉世界,直至1946年去世。
房龙多才多艺,能说会写10种文字,擅长于拉小提琴,还能画画,他的著作插图全部出于自己之手。
三.解释词语,为加点字注音。
蜿蜒绵亘
绰绰有余
绰有余裕
天伦之乐
苦思冥想
弥天大罪
鸦雀无声
死有余辜
杀一儆百
逆来顺受
嶙嶙
深邃
亵渎
荡然无存
雕琢
朝礼
诅咒
眸子
毕恭毕敬
志同道合 刨根问底
一无所知
能工巧匠
光彩夺目
潺潺
饿殍遍野
转危为安
饥寒交迫
忘恩负义
不济
归根到底
内疚
荒无人烟
神秘莫测 四.读书思考问题:
1.从整体看,无知山谷的故事反映了哪些历史规律?
2.先驱者悲剧的根源是什么?无知山谷中的律法是怎样的律法?
3.先驱者明知自己为律法所不容,为什么偏要离开山谷去寻找外面的世界?为什么又偏要回到无知山谷?
4.守旧老人所代表的反动保守势力有哪些特点?
5.无知山谷的群众前后有什么不同?他们在内疚之余,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6.这篇序言写作上对你有哪些启示?
7.“宽容”与“律法”的关系如何?文中的律法为何该取缔? 五.分析内容。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分析第一部分。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里的“幸福生活”到底是怎样的生活? 答:是这样的生活:知识的小溪水浅流短;生活方式原始野蛮;重复着千年前的字眼;古老的习俗一层不变。这是一种愚昧保守、闭塞落后、黑暗衰朽的生活氛围。2.“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一句应怎样理解?
答:“知识的小溪”指社会文明;“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原始落后的社会;“缓缓”是说进步慢,这是由愚昧落后的思想统治造成的。
3.“他们向儿孙们……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石子”一句表明了一种怎样的矛盾? 答:暗示反动保守势力与进步的天性总是存在矛盾。4.为什么“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答:这正是反动势力——守旧老人实行愚民政策的结果,使得人们都因循守旧,所谓“尊敬”实际是不得不服从。5.怎样理解“正人君子”一词?
答:所谓“正人君子”不过是因循守旧的保守势力罢了。6.“试图攀越挡住太阳的高墙”的人是什么人?
答:是追求光明的开拓者、先驱者,是敢于向旧势力挑战的勇士。7.“但他们陈尸石崖脚下,白骨累累”说明什么?
答:一方面反映了革新之路的艰难,第二方面反映了守旧势力的猖獗,第三也反映了先驱者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二)分析第二~四部分。
1.面对违背律法的人,人们和守旧老人都“摇着头”,他们摇头的意思是一样吗?
答:不一样,人们是同情的摇头,是无奈的摇头;而守旧老人是得意的摇头,是装模作样的摇头。
2.从第一二部分内容来看,无知山谷的律法到底是什么律法?
答:是千年前的老规矩,是维护家长制统治模式的依据,是限制人身自由的枷锁,是谁也不能违背的天条。
3.作者是怎样表现先驱者与守旧老人的斗争的?(复述)4.人们杀死漫游者说明什么?
答:说明反动黑暗势力还很强大,群众受到的毒害很深,革命力量还很弱小,革命思想没有影响到愚昧的民众。
5.从漫游者的牺牲中,你获得了怎样的感受?你认为真理永远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吗/(讨论)
(三)分析第五~九部分。
1.造成饿殍遍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是知识的小溪的枯竭。
2.灾难发生之后,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无法生存,终于想到了山的那边。启迪:只有到了无路可走的时候,才知道真理和谬误的分别,这就是社会进步缓慢的要因。
用心
爱心
专心 3.守旧老人们乘坐最后一辆马车踏上投奔陌生世界的旅程说明什么?
答:彻底揭穿了律法的谎言,说明任何保守的力量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脚步。
4.“从那以后很长时间,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看来真正幸福的生活应该怎样才能获得? 答:不断创新,不断改革。
(四)为什么说这件事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将来后面又何以加一个“我们希望”呢? 答: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新旧事物的矛盾是必然的,人们的思想总是受到“传统习惯”的约束,先驱者总会在谴责中屈辱地死去,而杀死他们的不仅是敌人,甚至是他一心为之奋争的大众。——最先掌握真理的人,永远要成为悲剧典型;“真理”一旦变成习惯,变成大众的思想,那就离反动不远了。这种历史规律,将来也必然成立,所以不再发生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六.本文中心:
本文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地说明《宽容》一书的精髓,这就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七.写作的启示:
1.寓言式的写法:可以概括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无数事实,因而更具普遍性,连而今的许多事也象这寓言故事。——启示:写现实之事,若不方便,就用寓言形式,既安全,启发性又强。2.诗一般的语言,虽只用叙述,但并不显得单调乏味,概括性强,极富神韵。——启示:文字的运用,全在表意,何必要拘泥于章法。八.作业:课后练习。九.教学后记:
用心
爱心
专心
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 篇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理解五种导向型工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区位选择原则;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引领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通过学案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扩充课堂的知识量;通过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 认识到工业的区位选择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 这样才能使工业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五种导向型工业的特点与区位选择原则;污染严重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是变化的。教学难点: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对某一工业的区位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课前播放曹妃甸的介绍和新首钢的新闻报道 (视频略) 。教师承转:2011年1月13日, 首钢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全面停产, 长达近10年的首钢搬迁工程接近了尾声。那么, 当年首钢为什么在北京选址?百年时间首钢发展壮大了, 为北京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为什么又要迁出北京?新首钢的家为什么又是河北曹妃甸呢?设计意图:本节课以首钢搬迁为案例进行问题式引领教学, 而同学们只是从新闻材料中了解知道首钢的新家是河北曹妃甸。对曹妃甸的了解知之甚少, 通过视频短片介绍, 同学们可以了解曹妃甸的基本概况及区位发展前景, 同时为本节课的解疑进行了铺垫。学案反馈:通过简单概念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个工厂的厂长, 你建工厂的目的是什么?你的工厂会建在什么样的地方才能获得最高利润?学生回答:土地价格低, 水源充足, 市场广阔, 交通便利, 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动力充足, 原料丰富, 科技水平高, 政策优惠的地方。教师点拨:把工厂布局在这样的地方, 这个工厂一定会达到生产成本最低获得的利润最高了, 也就是说同学们在进行工厂选址时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效益。设计意图:身临其境感受经济效益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回归设疑:首钢选址北京时主要考虑哪些区位因素?学生思考:煤铁资源丰富。图片展示:漫画“何谓幸福?”教师过渡:今年两会, “幸福感”成为点击率高的热门词。何谓幸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最近老师看到一篇很好的评论员文章, 标题叫《有色金属加减百姓“幸福感”》, 同学们怎样来理解呢?学生思考:有色金属冶炼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但同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教师点拨:进行工业区位选择时还应考虑环境效益。设计意图:15分钟的学习会使一部分同学疲劳, 舒缓紧张的学习, 产生一个小兴奋点继续学习下面的知识。
教师设疑:皮革厂、水泥厂和垃圾处理厂应该如何进行布局?学生思考:能够初步判断出污染的类型并给出合理化的区位选择。
回归设疑:首钢为什么要从北京迁出?学生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学生回答基本上能理解首钢搬迁主要是出于对环境效益的考虑。教师点拨:同样的首钢没有变,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 影响首钢的区位因素在发生变化, 由最初考虑石景山附近有丰富的矿石进行选址到新中国首都北京环境的考虑首钢不得不进行搬迁, 这告诉我们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资料展示:材料1:20世纪50年代, 为了巩固国防, 国家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20世纪末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发战略。材料2:霍英东在南沙投资“舍本不求利”。材料3:有些厂商爱好高尔夫球、保龄球等休闲运动。所以他们会把工厂选择在周边有休闲场所的地区。教师提问:上述材料反映工业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学生回答:政策、乡土情感和企业者的理念和心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材料的能力, 并归纳出工业还受社会效益的影响。
回归设疑, 应用提升:新首钢为什么要迁址曹妃甸?学生分组, 合作探究:曹妃甸是渤海湾上的新明珠, 港阔水深;原料、产品运输方便;向华北、东北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经济腹地广;沿海有广阔的滩涂, 地价低廉;距北京近, 方便工人周末回家探亲等。
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 篇三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教师投影,学生欣赏)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刘伟)
三、作业:请大家尝试为霍金写一则颁奖词
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 篇四
第一单元
第1课
荷塘月色
习题练习一(附答案)
一、选择题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荷塘月色》中,忧愁与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忧愁之中__①__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__②__受忧愁的牵掣。它们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__③__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__④__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这__⑤__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所以无论是忧愁__⑥__喜悦,都是“淡淡的”。
A.
则
又
但是
/
才是
和
B.
而
/
但
而是
就是
还是
C.
/
又
而
就是
是
或
D.
又
更
但
/
正是
或者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荷塘月色》是一篇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的美文,它的美源自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高超手法。
B.
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
C.
谁也不能否认《荷塘月色》不是一篇笔触细腻、情景交融的优秀散文。
D.
月光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
3.下面句子中在修辞特点上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A.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C.
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D.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曲折(qū)
歌曲(qǔ)弥漫(mí)
明眸善睐(móu)
B.颤动(zhàn)
煤屑(xiè)脉搏(mài)
含情脉脉(mò)
C.霎时(shà)
袅娜(nà)
负荷(hè)荷枪实弹(hè)
D.譬如(pì)梵文(fàn)
出差(chāi)差强人意(chà)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和谐
婉转
敛裾 蓊蓊郁郁
B.
掂量
惦记
篇幅
迷迷乎乎
C.
点缀
啜泣
酣眠
没精打彩
D.
倩影
靓装
幽僻
曲突徙薪
二、文本阅读
6.下面对《荷塘月色》艺术手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文中写月色下荷塘的美景,表现了作者高尚的审美情趣、深沉的感慨和对自由的向往。在欣赏美景的淡淡喜悦中,又流露出不满黑暗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现实的淡淡哀愁,荷塘下的月色似化作朦胧恬静的轻纱,真正是情与景融合无间。
B.运用比喻,形象生动。作者用了许多比喻来描绘荷叶、荷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的情状,加强了描写对象的生动性、形象性。文中写荷香、写月色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更是妙不可言。
C.用词精当,极富表现力。如动词“点缀”“浮”“泻”“洗过”“笼”都极贴切。叠词的运用更是匠心独运,文中如“田田”“亭亭”“脉脉”“蓊蓊郁郁”“曲曲折折”等,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朗朗上口。
D.语言华丽,刻意雕琢。文中引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为整篇文章中华丽的语言锦上添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很普通的一些花草装扮着空旷的院地,院子显出特别的乡村格调,好像在这里遇见儿时的伙伴,笑容从模糊的记忆里慢慢洇开,脑海中浮现出往昔熟悉的容颜,猛地,一眼就叫出它们的名字:葵花、丝瓜、辣椒、月季、茄子……这些花,挨挨挤挤站满院子,像左邻右舍聚拢过来瞄一眼的稀客。紫茄有些腼腆,见不得生人,静静挨着墙角羞怯着,吐出紫星星一样的花儿,这朦胧的花朵却如星光一样照亮城里人尘封的梦。一片菜花,一片开在院墙内的菜花,如紫云英一样勾起春天的梦幻,这是多么富足的分享。黄瓜很愉悦,纤巧的藤蔓沿着院墙攀升,像一首爱情歌谣,把明亮的心情传达向远方。重重碧叶垂挂的瓜,是嫩黄的。这纯净的颜色,一下子唤醒岁月深处单纯的记忆。它从母胚蒂结出来,就是以天然的肤色遗传命名。黄瓜,一个名副其实的乳名。而今市场菜摊上的黄瓜长满癞刺,裹着葫瓜丝瓜一样的绿衣裳,像赶潮的青年装扮星范,让人掂量时无从下手,也无法分辨内在的本质,锋芒毕露,完全改变了最初的基因。
7.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这段文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说 荷
赵文英
①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往日蓄得一池清冽冽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干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②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
③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着的荷。
④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⑤若遇暴雨突至,秋雨绵绵,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纤纤玉指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似一朵朵初绽的音符,挟着荷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⑥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惟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⑦在风雨冰雪的洗礼中,在百般磨砺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而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出尘,那一派清远的标致与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醉如痴!
⑧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被西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赏识与喜爱。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做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远离物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居山间,徜徉在去俗清雅的荷塘,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那些闪烁着高尚灵魂光辉的荷,早早地就在《诗经》中绽放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而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纷亭亭玉立在诗人华美、隽永的诗章中,尽展君子的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⑨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⑩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主要运用了反衬、拟人、排比的手法,描写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荷的倔强,荷的勃勃生机。这样写突出了荷在恶劣环境中不言屈服的抗争精神。
B.文章引用古诗词名句,让我们睹诗知人,在他们“华美、隽永的诗章中”体味诗人赞荷、咏荷的情趣,敬仰他们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淡泊品格。
C.文章从荷的外貌特征到内在精神,从荷生存的恶劣环境到荷的独特品质,都运用拟人手法使之人格化,赋予荷以人的思想感情,使荷的形象更生动有力,使荷的精神品质更鲜明突出,增强了感染力。
D.文章语言优美畅达,富有诗一般的节奏感。四言短句,铿锵有力;长句意蕴丰富,韵味悠长。长短句的交错使用,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极具说服力。
9.文章④~⑥段描绘了荷跟风雨冰雪的顽强抗争。联系上下文看,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10.文章最后说“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荷不回答,这暗示了什么?这里“宠辱皆忘的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汴京的星河(节选)
叶文玲
好不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夜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叫人眼花缭乱;远远地看,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许多光华。
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熠熠生辉。
11.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三、语言表达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各种通感现象里,最早引起注意的也许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著作里已说:声音有“尖利”和“钝重”之分,那是比拟着触觉而来的,因为听、触两觉有类似处。我们的《礼记·乐记》中有类似的文字,“故歌者,……累累乎端如贯珠”。孔颖达《礼记正义》对此作了扼要的说明:“……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这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大珠小珠落玉盘”是说珠玉相撞击的那种清而脆的声音与琵琶声相似,并非“令人心想其形状”。一句话,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个。
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头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凭着超人的智慧,你能够描绘出一幅精美的画卷。
材料
土地 天空 高山
游览 攀登 支撑
顽强 健壮 无尽 毅力 好奇 体魄
四、作文
15.请围绕一个中心写一个作文片段,要注意使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及叠词,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以“夜色中……”为题,写一篇写景的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或抄袭。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由前面的“相伴共生”和①②所在句应为相同句式,确定①处选“而”。⑥处应用“还是”与“无论是”照应。这两个空即可确定选择B项。
2.【答案】A
【解析】B项谓语动词“看到”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可在句末加“的形象”等;C项否定不当;D项搭配不当,“月光”改为“月亮”。
3.【答案】D
【解析】例句和D项都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
4.【答案】A
【解析】B项,“颤”应读“chàn”;C项,“娜”应读“nuó”;D项,“差强人意”的“差”应读“chā”。
5.【答案】A
【解析】B项,乎—糊;C项,彩—采;D项,装—妆。
6.【答案】D
【解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一贯是朴素洗练的,本文当然也不例外。他在语言方面刻意出新,但决无雕饰之感,文中引用旨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江南故乡的惦念,谈不上给华丽的语言锦上添花。
7.【答案】①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交代院子里挨挨挤挤的花草、果蔬,突出院内花草的繁盛;
②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花草院落的美景,富有诗意;③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院内花草的勃勃生机。(言之成理即可)
8.【答案】C
【解析】A项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B项引用诗词名句,是为了从另一角度进一步展示荷的精神风采,而非敬仰人的品格。D项文章揭示哲理,不是因为长短句的交错使用,“极具说服力”也不正确,本文语言可说极具感染力。
9.【答案】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使荷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形象更为丰满。表明荷的美好品行是千锤百炼的结果。
10.【答案】(1)暗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贪慕荣华富贵的人不少,而具有高风亮节淡泊名利地位的人却不多,荷对这种精神缺失的世俗现象的不满、蔑视和批判。(2)“宠辱皆忘的人”指具有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的精神种荷者。
11.【答案】①用词夸饰,辞彩绚丽。②运用铺陈、排比语句。③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12.【答案】(示例)①听觉向视觉和触觉的挪移(或“视觉、触觉、听觉之间的相通”等类似的话)②以耳为目(或“视觉、听觉的相通”)③他只是把听觉联系听觉,并未把听觉沟通视觉(总结上句)
13.【答案】(示例)镜头三:湖水滟滟起波,姑娘心里也荡起层层波澜。突然,姑娘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岸上的小伙子抛掷过去。
镜头四:没想到抛莲子的逗情举动远远被人看见了,多难为情啊!姑娘红着脸,低着头,羞惭了大半天。
14.【答案】凭着健壮的体魄,你能够支撑起一方蔚蓝的天空。凭着顽强的毅力,你能够攀登上一座巍峨的高山。凭着无尽的好奇,你能够游览到一方神奇的土地。
15.【答案】(示例)如今,麦客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只需跟着机器,张开口袋,哗哗装满运回家就是。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
16.【答案】天色晚了,太阳就要落到山的那一边,只留下半边羞红的笑脸,映红了云霞,霞光阳阳沿着树干移动,越移越高,从树干到树梢。
晚饭过后,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收拾完家务都提着小板凳来到地坝上乘凉。在翠绿的嫩竹下,于是,他们把一天的疲劳全都忘了,有说有笑地,轻松又愉快。
幕徐徐降临了,红霞已经消退。深蓝色的天空格外空旷,暮色弥漫,田里微微地散发着温暖的潮气,远处的土窑,近处田里的稻苗都在这似烟似雾的潮气里变得模糊了,看不清了,渐渐地,池塘边的树林在水面也看不清楚了,整个村子都笼罩在无边的纱幕里了。
天越来越暗了,漆黑的天空中出现了一弯新月。银盘似的月亮高高挂在上空,透明得像轻纱一样,星空显得格外高远,村庄沉浸在如梦如幻的宁静中。
月光静静地浸泻着整个地坝,竹林外的小草湿漉漉的,似乎比那染料还绿,叶上的露珠在月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像是那眨动着水灵灵的眸子。一阵微风拂面而来,不是让我感到冷飕飕的,清凉的风亲吻着我的小脸,月亮好像是在跟着我走,我跨进屋里,只见墙壁都成银色的了,我回头一看,那几株飘逸的竹子偶尔也耷拉着脑袋。
坐在窗户边,抬头看天空,出现了几颗星,眨巴着眼睛,俯视着乡村夜晚的美景,偶尔听到几声蛙叫虫鸣,应和着远处电机房
里抽水的隆隆声,更加渲染出乡村夜晚的宁静,忙碌了一天的村子终于沉沉入睡了。
5.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功率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概念
(2)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3)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计算式 教学难点:功率的物理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建筑工地上要把几百块砖送到楼顶,如果用人搬运和用起重机搬运,你觉得那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两种方法中搬运同样多的砖所用的时间不同,用起重机搬运所需时间较短)他们谁做的功更多?(一样多)
这说明了什么呢?
(他们做功快慢不同)水做功更快呢?(起重机)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物体做功有快慢问题,在物理学中我们引入一个物理量---功率来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
二、进行新课 【想想议议】课
【学生讨论】在课本的想象议议中
1.老头和小女孩同时爬楼,但小女孩先爬到楼上去,那么谁做功快呢?(小女孩,或老头或无法判断)2.如何比较女孩和老头做功的快慢 有两种方法:
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 篇六
1.理解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把握本课思想内容,在课堂上背熟一部分课文
3.体会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把握作者情感
3.丁香姑娘的含义
4.真正做到课堂背诵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朗读课文,感知本文的意境美,含蓄美
2.启发法:通过图画进行引导启发
3.探讨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交流导入):采用幽默回顾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中导入新课──前些天我们学校有人把一首古诗给改了,这首诗的名字叫“春晓”。“春晓”被改成:“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大家知道后两句吗?(洒下敌敌畏,不知死多少)《学生笑──调动气氛》
上星期又有一位同学把一首现代诗给改了,大家知道是哪一首诗吗?(学生沉默或答错),大家都不知道?恩,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这样我就知道这首诗不是我们班上的同学改的,这首诗改的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我给大家念几句,看看你们能不能想到是那首诗被改:你站在**楼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蚊子装饰了你的床帐,你装饰了蚊子的梦。(**根据自己学校教学楼的名字自行修改)
(引导学生回忆起“断章”)断章是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是一种追求朦胧意境,注重暗示,注重象征,善于用意向表达意境的立意多元化的诗,而意象是指具有某种意义的实物(板书),大家喜欢“断章”这首诗吗?(……)那大家喜欢朦胧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的回答)
(二)朗读
请大家跟我一起看黑板(指着“雨巷”)。大家来说说看在你们心中“雨巷”是什么样的一种景?(……)好,大家都说出了自己心中的“雨巷”,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表达他心中的“雨巷”,而这种“雨巷”凭什么成为百年经典。好,下面请**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这首诗,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诗中的“意象”,同时注意这几个字词:颓圮,太息,彳亍。《意象是指具有某种意义的实物(指着板书强调),大家不要找错了。》
(朗读完后进行点评,可从普通话标准,节奏轻重急缓,感情是否丰富等方面进行点评)
(三)作家介绍,写作背景
大家说“雨巷”这首诗写得美不美?(美)刚才我也说了,这首诗是中国朦胧诗的百年经典。那么对于这么出名的诗,有谁能够向我们介绍一下它的作者跟写作背景呢?(明确: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适当板书)
(四)找意象(6个:油纸伞,雨巷,丁香,我,姑娘,篱墙)
(五)分析课文,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的开头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雨巷)
(在黑板画图)雨巷,它是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谁撑着油纸伞(作者=我),我在干么?(独自彷徨)。为什么彷徨?(读诗一定要联系写作背景,在作者介绍中我说过因大革命的失败,作者一度迷失自己,他找不到方向,找不到出路,他迷茫,他哭闷,所以他彷徨着,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的胡乱走着)这时我的心里又是怎样的?(凄清,迷茫,苦闷,徘徊)
这时候的“我”,就只在不断彷徨,苦闷吗?(不是)
虽然作者在彷徨,但他的心里并没有放弃追求,“我希望逢着……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作者所希望出来的虚构的人物,如果我们在画上添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整幅画给我们的感觉又是怎样?(希望,追求)
既然“我”是充满希望,那“我”的希望最终怎样了?实现了吗(没有,希望破灭了成了失望,追求也幻灭了──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那“我”最终就是以失望跟幻灭结尾吗(不是的,我依旧是充满希望──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图,经过分析我们不难知道这首诗所表达的是“追求与幻灭,希望与失望的双重情调”,“含蓄的暗示出作者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感”。
(六)分析意象
刚才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这首诗,现在我们要对这首诗进行具体分析。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明确与朦胧并存,也就是说它的意境是明确于朦胧并存。意境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所以要把握意境就得从意象入手,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6个意象,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意象是如何集明确与朦胧于一身的:
第一个是油纸伞。明确:这是件真实的雨具。朦胧:油纸伞不比自动伞,它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
第二个是雨巷。明确:下着雨的江南小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朦胧: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我。明确:“我”就是指诗人自己。朦胧:指像诗人那样迷失方向,处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的先进青年。
给大家分析了三个意象,大家现在应该知道如何理解朦胧与明确并存了吧(知道)。那剩下的三个就当作家庭作业,同学们带回去好好思考,下节课我来提问。
(七)引导背诵
请同学们找出上半部分诗中的动词(撑,彷徨,逢,结着,是有……)
请大家跟我一起朗读一遍这首诗(……)现在合上课本,看黑板试着回忆:
动词(撑,彷徨,希望逢,结着,是有……)
撑着什么东西(油纸伞),撑着油纸伞干嘛?(独自彷徨)彷徨在哪?(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人仅仅在彷徨吗,不(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姑娘是怎么样的?(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先写颜色,再写芬芳,最后写忧愁?《举个例子:有人在1000米外拿着999朵玫瑰向你走来,因为太远,模糊,你看不清楚到底前方是什么。这时映入你脑海的先是一团红(颜色),等到看清是玫瑰时,大家就会闻到玫瑰扑鼻的香(味道──芬芳)那时大家会不会想:“这么多玫瑰是送给谁?给我的吗?”(内心──忧愁)》
这个姑娘在干吗(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哪(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作业:1.分析剩下的三个意象
2.完成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放“雨巷”的朗读带
(二)分析意象
1.篱墙。明确:一堵墙。
朦胧:(这个篱墙是颓圮)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2.丁香。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朦胧: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3.姑娘。明确:一个女孩子。朦胧: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三)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诗中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三)课堂练习:解读课后习题。
(四)复习全文
(五)作业:把剩下的练习完成。
7.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 篇七
一一、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 大体上指数学概念、数学命题、数学方法和数学史知识四类。数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间包含着人们丰富的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就是掌握前人的经验, 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经历着复杂的认识过程。小学生思维的具体性与直观形象性, 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过于抽象地学习知识。我们必须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感性经验, 使他们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从而更好地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 获得新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一样多》一课中, 怎样才能比较两群物体的数量多少呢?我采用了游戏的方法, 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首先设计了“抢凳子”的游戏。并要求小朋友边玩边思考:你知道了些什么?游戏结束后, 教师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 (1) 每个小朋友是不是都抢到了一张凳子? (2) 有没有小朋友没有抢到? (3) 有没有凳子是空着的?这三个问题看似简单, 甚至还有些重复, 但是却能让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小朋友对应一张凳子。这时再让学生来回答前面要他们思考的问题, 学生很自然地就发现:小朋友的人数和凳子的张数一样多。这时,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出现了两种回答:有的说:“我是数出来的”。这时马上就有小朋友反驳:“我不要数, 因为我发现每张凳子上都有一个小朋友, 所以他们是一样多的。”瞧, 回答得多好啊!这正反映了他对“一一对应”的策略的体验。学生为自己能不数就解决这个“难题”感到骄傲, 从而对下面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二、经历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
所谓数学思维, 就是以数和形为思维对象, 以数学的语言和符号为思维的载体, 并以认识和发现数学规律为目的的一种思维。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 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这节课中, 做完游戏后, 出示了几个和现实生活联系的例子,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一一对应”的策略。这几个例子就分为三个思维发展的过程。第一层次:包括比较牙刷的把数和杯子只数与比较小白兔的只数和萝卜的个数两个例子。在这一层次的思维过程中, 小朋友通过观察多媒体上的图,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 牙刷的把数和杯子的只数不一样多 (因为有两个杯子中没有牙刷, 所以杯子比牙刷多) ;小白兔的只数和萝卜的个数不一样多 (因为有三个萝卜跟前没有小白兔, 所以小白兔比萝卜少) 。第二层次:是电影院里的问题。画面上只有一个电影院里的场景, 其它什么也没有。这时, 教师问:“小朋友, 猜猜看, 这个电影院会有几张座位呢?你能确定吗?”小朋友们讨论起来, 有的随便猜一个数, 有的紧锁眉头。教师见状:“我给大家一个小小的提示, 我把电影院所有的电影票都买下了, 共300张。现在你知道这个电影院有几张座位了吗?”小朋友们稍稍停了一下, 马上举起了一只只小手;“300张!300张!”“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时, 有的学生说:“因为有300张票!”还有的说得更准确:“因为一张票只能有一张座位, 有300张票就代表有300张座位”。小朋友都自主地为这位同学的发言报以热烈的掌声。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 要有个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像是机器启动一样, 是慢慢展开的。像上面这位同学的语言描述, 正好是很好的思维过程的展示。最后学生一致得出, 要知道两群物体的数量是不是一样多, 只要把它们一个对一个对起来, 看是否正好对完就行了。第三层次:比较树的棵数和花的盆数是不是一样多。这幅图完全是从生活中来, 小路是弯曲的, 并不像前面的例子那样一对一很清晰, 树的棵数和花的盆数也很多, 不可能用数或者一下子能看出来。怎么比较呢?刚看到这幅图时, 学生有几种不同的答案:有的认为是一样多的;有的说树多;有的说花多;那么到底怎么样呢?教师这时请学生再仔细观察, 看看能发现什么?不一会, 有几个小朋友举起了手, 他们认为, 是树多。我们来听听他们的解释吧:“我看到两头都是树, 因为种的时候是一棵树一盆花这样按规律种的, 如果两头都是树的话就说明树比花多。”这位同学的发言, 进一步地展示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
这三个层次, 也正体现了学生在寻求比较的方法时的思维过程, 经历了这三个层次之后, 大多数小朋友都对“一一对应”这一策略有了更深的体验和认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形成发展的过程, 并学会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从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三三、经历数学能力应用的过程
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是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数学学习本身来说, 数学能力直接参与其中并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 同时, 它又是在数学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因此, 要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发展数学能力, 就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而要通过对它们的运用, 使学生亲身经历运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 才能有利于进一步的数学学习。
8.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指瑕 篇八
一、总星系是不是天体系统
在必修1教材第3页图1.2中,关于“总星系”有如下描述:它是目前人类所知道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也是目前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宇宙部分。我们都知道,天体系统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次不同的系统。很显然,总星系的范围受限于人类的观测水平,它并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所以笔者认为,总星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天体系统,而应该是某个未知的天体系统的一部分。
二、太阳风暴袭击地球
必修1教材第12页的案例1“太阳风暴袭击地球”中说:太阳表面新形成的巨大黑子群和大耀斑,喷射出的大量气体、电磁波和带电粒子流,会以每小时300万千米以上的速度向宇宙空间喷射,形成太阳风暴。众所周知,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约为3.0×108m/s,而每小时300万千米其实是太阳风暴爆发时喷射出的带电粒子流的速度,所以说,“喷射出的大量气体、电磁波和带电粒子流,会以每小时300万千米以上的速度向宇宙空间喷射”这句话的表述是不合适的,容易引起误解。
三、“时”与“小时”的争议
“时”与“小时”这两个单位有没有区别?笔者以为区别是有的。一般而言,“时”指的是时刻的单位,比如“现在是上午8时”,而“小时”是指时间长度的单位,如“会议持续了2小时”。对此,我们在生活中都能很好地区分,但在很多教材中却非如此。如必修1教材第13页中“如果以距离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为参考点,则一日的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秒,叫做恒星日。如果以太阳为参考点,则一日的时间长度是24小时,叫做太阳日。”还有第19页图1.23中的白昼长短亦是以“时”为单位。教材为什么会如此表述呢?其实,教材中将“时”与“小时”混为一谈并非编者失误所致,因为从1993年起,我国量与单位标准中就明确规定,时刻和时间长度必须都用“时”作为单位。但有时候,我们按此表述很容易引起误解,如“飞机7时能到达北京”,这句话是指飞机会在7点钟到达北京,还是飞机需要7个小时能到达北京呢?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以避免使学生产生不正确的认识。
四、海滩的形成
必修1教材第71页图4.5中,关于沙滩的形成有如下解释:在沙质海岸,波浪在向海运动的过程中,由于速度逐渐减慢,会将大量的沙子堆积在海岸地带,形成沙滩。对此,笔者质疑如下:波浪在向海运动的过程中,速度是否一直在减慢呢?我们可以将海岸视作一个粗糙的坡面,波浪在向岸运动的过程中,受坡面和摩擦力的影响,速度是在逐渐减慢的,直至静止后,再向海回流,回流过程之初,波浪肯定是在做加速运动的,然后才在摩擦力和海水顶托作用下速度逐渐减慢。因此,教材中所说的波浪在向海运动的过程中速度逐渐减慢是不合适的,而且沙滩的形成也并非如此简单。实际上,沙滩是波浪及其派生的沿岸水流综合作用的产物。外海波浪传入近岸浅水区,受到海底的摩擦作用,波锋变陡,波谷变缓,水质点运动轨迹呈现往复流动,而且向岸进流速度通常大于离岸回流速度,导致底部泥沙向岸搬运,并被上冲水流帶至海滨线上堆积,从而形成沙滩。
五、火山锥的形态
必修1教材第75页中关于火山锥的形态描述如下: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这种说法当然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可以从本页中图4.15“日本的富士山”中得到验证。但本页的图4.14“火山示意”中所显示的火山锥形态却非如此。图中的火山锥坡面是一个典型的凸形坡,即上部坡度较缓,下部坡度较陡,这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很容易让学生形成错误的直观印象。
上述“教材”即教科书(课本)显然是取其狭义。作为师生共用的核心教学材料和课程载体,教科书理应具备本源性、学术性、权威性等众多属性,而其对知识表述的准确性乃是最为基本的要求。故此,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予以指出,当是教师的务实之态。
9.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 篇九
编录宜宾市翠屏区方水中心校
一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一册第11课教案
第11课 ie ue er 主编人:唐莉 参编人:陈柏羽,邓超琼,刘天强
教学目标:
1、学会复韵母ie üe、特殊韵母er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复韵母ie üe 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
3、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e yue。
4、认识8个生字,正确朗读句字、儿歌。
教学重点: ie üe er 的发音,声母与üe组成音节的拼读以及认字 教学难点:er的发音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指导:交流合作法,朗读法
教学准备:写有声调的ie üe er ye yue的卡片;文中老爷爷图的音节卡片。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丁丁。
国庆节放假的时候,丁丁准备跟爸爸、妈妈到海南岛爷爷家里去玩,拼音宝宝也吵着要去,瞧,他们出来了!(出示:ui ou ai ei ao iu)
2.来,让我们跟他们打个招呼吧!(生齐读)3.丁丁说:“别吵,别吵!乖乖地排好队,我就带你们走!”
谁来帮拼音宝宝排排队?(指名生回答)
我们把这一队拼音宝宝叫做——(复韵母)二.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今天,我们就跟着丁丁一边游海南,一边学拼音,好不好?让我们带上拼音宝宝出发吧!飞机“嗖”一下就飞到了海南。哇!海边的风景真美啊!丁丁一边看(出示椰子图),一边听(出示耳朵图),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晚上(出示月亮图)。小朋友,你们仔细看,看到什么了?(指名回答)
2.是啊!丁丁身边的拼音宝宝也跳出来了:“这里藏着我的复韵母兄弟呢!你们发现了吗?”(出示三个复韵母:ie ue er)
3.大家仔细看看图,想一想,这三个复韵母该怎么读?(学生自由试读)4.全班反馈交流
你会读哪个复韵母?能教大家读一读吗?
ie: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i和e在一起,就变成了ie,这个ie就是椰子树的椰,)
ue:ie和ue中的e发音是一样的,可以迁移,前面是i就是ie,前面是u就是ue。
(ie和ue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比较简单,重点还是ie和ue的区别,发音上没有什么难点,可采用优等生带读,老师范读,指名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让学生巩固。)
er:这个复韵母可有意思了!你们看,里面藏着一个声母呢!这里的r可不读原来的音了,老师教你们一个口诀:“er中看到r,舌头卷一卷。” er这个韵母不同于其它韵母,我们知道每一个韵母都可以和声母做朋友组成音节,可是,er是个小淘气,它和谁也不团结,只能自己独立成音节了。(er的发 方正立身,智仁似水
编录宜宾市翠屏区方水中心校 音在拼音中是个难点,诀窍就是r的卷舌,给学生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教师要引导正确的发音方法,多指名孩子练读,随时纠正。学习ie ue er 的四声。
三、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e yue ⑴.ie和üe是韵母,不能独立成音节,要想给汉字注音,怎么办呢?教师板书:ye、yu(2)。比较韵母ie、üe与整体认读音节ye、yue在字形上有什么变化?
(韵母ie的左侧是i,整体认读ye的左边是y)(3)。音节yue中的小点为什么没有了呢?引导学生复习两点省略规则:提醒学生小ü有礼貌,见了大y就摘帽。
6.小小组合作自主学习ye yue的四声
⑴.这些整体认读音节的声调该标在哪儿呢?出示,自由练读——齐读(2)。小小组组长拿出卡片,跟小伙伴一起读(3).学了这么多拼音,丁丁也去睡觉了。第二天,丁丁起了个大早,爷爷带着他去游公园。公园里有好多气球,气球上写着拼音,读对了,就能得到这个漂亮的大气球,谁来帮帮丁丁?
出示做游戏巩固拼音四声。三. 学习拼读音节 过渡:在你们的帮助下,丁丁拿走了好多气球,心里可高兴呢!他拿着气球,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被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过不去,怎么办呢?这时候,几条小船驶了过来,他们对丁丁说:“只要你读对了,我们就帮你过河。”
1.出示音节:nue lue jue que xue 自由拼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拼着这些音节,你又有什么发现?(ü碰到jqx,头上的两点帽子就没有了。)
复习儿歌:小ü见到j、q、x,擦掉眼泪笑嘻嘻。4.交流后,全班齐读
过渡:带着丁丁玩了一天,可把爷爷累坏了!你看,他这会儿正在树下干什么呢?
四.学习音节词
1.仔细看图,你都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图意,讲到该音节词时相机出现音节,指名拼读,指导正音。
2.小小组组长拿出音节卡片,检查组内同学的拼读情况(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自主合作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一定要注意平时的训练,逐步让学生规范地操作。)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拿卡片,指名读。4.看图用音节词说话训练
你能用这些音节词说话吗?用一个也行,两个也行,能用三个、四个就更棒了!
五.总结延伸
方正立身,智仁似水
编录宜宾市翠屏区方水中心校 今天,跟着丁丁去了一趟海南,小朋友,你们学到了什么?
让我们当个发现小能手,到生活中去找一找,你们的周围哪些东西里藏着ie ue er,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好吗?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课间休息的时候会做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到另一所学校看看那里的小朋友课后都做些什么?
二.读句子,识生字。
1.观察图画,说说图画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生字卡片“飞机”,齐读。教学“飞机”,“飞”的字形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鸟儿,“机”可以让学生找找朋友。
3.出示句子。
(1)。学生自由拼读——同桌互读——全班交流(用红色标出带有ie ue的音节,加强拼读。)
(2)。学习四个生字。“家”先反复读,再让学生组词。“有”认读后连成词句读。能用“有”说一句话吗?
4.再读句子,体会“有趣极了。”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三.读儿歌,识生字
1.这些活动多有趣啊!别急,有趣的可多了。有位小朋友很喜欢观察,他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东西,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课件出示图片,同时播放儿歌录音。)
2.认读儿歌。
(1)。指名读红色拼音。
(2)。同桌互读——教师指导读(提醒学生注意:“儿”在词语的前面读第二声,在词语或句子的末尾读轻声。)
(3)。自由读儿歌,圈出生字。3.指导识字。
(1)学生自己认读,说说认识了哪些字,怎样认识的?(2)师生共同交流。
“儿”提示在词语的后面读轻声,在前面时读第二声。“河”是形声字,提示和水有关。“入”的字形可与“人、八”对比。“校”学生接触比较多,识记不是难点。4.再次朗读,鼓励背诵。
四、指导书写ie、üe、er,ye,yue.1.它们在书写时应占什么格?
2.学生自己试着在四线三格中进行书写,教师巡视,纠正书写姿势、执笔方法。教师提醒学生两个字母要写紧凑。
3.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作业,说说哪儿写得好,哪写得不太好,全班进行评改。
4. 修改自己书写的字母,同桌同学互查是否书写正确规范。教后记:
方正立身,智仁似水
10.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 篇十
人教版一年级第一册语文计划(新课标)教学计划 一年级第一册语文教学计划
遂溪县岭北镇调丰小学 周淑婷 2019年9月1日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65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32人。学生年纪小,自律性差。但都比较懂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有部分学生有说普通话的意识,能用简短的普通话与老师和同学做简单的交流。个别学生不懂得执笔方法,需要老师不断纠正、督促。学生对学习汉字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但是面对较大的识字量,学生识字的返生效较高。因此对这些学生,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用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使其体验成功学习所获得的乐趣。
二、本册教材分析
三、教学目的、要求
(一)、政治思想方面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老爱幼的思想品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启蒙教育。
(二)、基础知识方面
第 1 页
1、汉语拼音
①、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23个声母,24个韵母,4个声调和16个整体认读音节,能正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②、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2、识字与写字
①、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②、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③、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正确的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庄、整洁。
④、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阅读
①、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②、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③、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④、对于读物中感性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4、口语交际
①、学会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②、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③、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④、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 2 页
四、教学措施
1、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常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吃透新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3、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教材优美的情境图,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ji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语文和儿童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
5、设立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开展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6、认真批改每课作业,及时作好反馈、小结。
7、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导优辅差。
五、教学进度安排 1 周(9月1日-4日)教学内容:入学教育a o e i u y w 2 周(9月5日-11日)
教学内容:b p m f d t n l复习一 3 周(9月12日-18日)
教学内容:g k h j q x z c s 教学内容:zh,ch,sh,r,复习二,ai,ei ,ui ao,ou iu 5 周(9月26日-30日)
第 3 页 教学内容:ie ue er 庆祝国庆
7周(10月10日-16日)
教学内容:复习三 教学内容:an en in un ,ang eng ing ong 复习四 教学内容:一去二三里,口耳目,在家里 10周(10月31日-11月6日)
教学内容:操场上 语文园地一 有趣的游戏,画 四季 期中考试
11周(11月7日-11月13日)
教学内容:小小竹排画中游,哪座房子最漂亮,爷爷和小树 教学内容:语文园地二,我们的画,静夜思,小小的船 教学内容:阳光,影子,比尾巴,语文园地三,这样做不好 教学内容:比一比,有选商场,菜园里,明明 教学内容:误文园地四,我会拼图,我多想去看看,雨点 教学内容:平平搭积木,自己去吧,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语文园地五 教学内容:小松鼠找花生,雪地里的小画家,借生日 庆祝元旦 周(2月2日-2月8日)
教学内容:雪地孩子,小熊住山洞,语文园地六,小兔运南瓜 19 周(2月9日-2月15日)期终考试
1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 篇十一
【关键词】概率 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 统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61-02
建国以来,高中数学课程的几次重大变革,都体现了概率内容在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实践的过程当中,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也克服了一些难题,综合我国目前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现代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本文将对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三《概率》的教学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高中数学教材对概率知识的引入,是高中数学的一次重大变革,内容的更新也是新教材的闪光点,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科学地理解这一内容便成为了高中教师急待解决的一大课题,在此,笔者结合多年来在高中数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对概率这一重要内容作深一步的探究。
一、通过试验加深学生对概率的认识
作为随机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概率已经越来越得到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高考对于概率内容考核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所谓概率,指的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试验,结果却难以预料。随机现象看似没有任何规律,但我们通过大量的、重复的试验发现,实验结果会逐渐趋于一个稳定值。教学概率内容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充分理解概率的含义和随机的现象。切忌让学生在学习概率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固定模式,因为一旦产生了这种固定的模式,学生往往把得出的结果当作固定的数据来处理,如此一来,便悖逆了概率的规律,从而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不了随机现象的观念,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向学生传授概率知识的初衷是让学生充分理解概率的定义,建立随机现象的概念。让学生亲自试验和采集数据,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对概率的认知,积累一定规模的经验,切身领悟随机现象的精髓。
二、概率学和统计学的有机结合
高中数学教师深知概率和统计的的关系,概率学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统计学的进一步深化,可以理解为统计和概率是相同事物的两个重要方面,随机的变量的数字特征主要是从整个布局考虑问题,而概率则是要通过局部考虑问题,概率需要利用提供的数学模型,进而去研究概率的特征和遵循的规律,概率是统计的基础,通过对自然当中随机现象的仔细分析并且利用概率的相关运算获得数据,进而做出科学的分析。缺少了概率则失去了具体的研究对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联系两者的辩证关系。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总体的布局可以理解为相应随机变量的概率布局,随机变量可以看作为概率的总体。
三、具体实例
在这里为大家列举一个具体的实例,以便大家客观、全面的掌握概率,比如,一个射击运动员,它射中某一环被称之为概率的局部问题,然而全面分析、射中各个环的随机概率便要涉及到变量分布的全局问题,这说明了统计学是一门建立在概率学基础之上的科学。
四、增加学生运用概率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举例
人们常说,学习不是目的,把学来的东西运用到生活当中才是真正的目的,其实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中心,虽然在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当中并没有要求教师开展学习概率内容的相关活动及课题研究。但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教学条件适时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活动以增进学习对概率和随机事件的认识,如对足球比赛胜率的研究、博彩行业中奖几率的研究等等,培养学生概率与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创造学生互动交流的氛围有非常积极的帮助。作为高中学生学习的指引者,教师应当采取科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进而对问题加以解决和深化,这不仅对学生数学能力提高有所帮助,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学生采取合作探讨的形式加以解决,在这里笔者列举了实例供大家参考。
比如,某商场举行促销活动,只要消费满200元,便可以获得一次中奖机会,道具十分简单,就是一个中奖箱和若干乒乓球,奖品根据奖项的不同可以让商家自行设定,打个比方,大奖可以设定为600元价值的奖品,中奖率为2%,其余都设定为钥匙链等价值相对较低的奖品。题目设置完毕,题目的要求是要学生设定一套方案。
像诸如此类开放性很强的问题,可以设计多种方案,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互相协作、互动交流,最后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最佳方案,具体哪种方案是最佳的一定要依据消费者的心理择优选择。
可以说这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案例,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归理论,体现的是自然科学的魅力,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概率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会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体会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概率知识切切实实存在着,从另一层面来讲,此类的学习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精神及协作精神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真正达到了教学方法的革命以及教学内容的深度开放,学生的潜力被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
五、把现代化手段应用于概率教学
概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概率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经济、军事、自然科学等领域中都体现了概率学的重要地位,在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中可以看到,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的辅助工具把概率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更加直观、全面的展现给学生,计算机在这几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它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记录、分析信息方面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工具。
通过以上对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三《概率》教学研究的阐述,想必广大高中教育工作者对于怎么教好概率这一重要内容都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模式,同时,对于概率这一重要课题,还需要广大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只有这样,高中数学的教学才会看到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钟志华.对高中新课程中概率教学的认识[M].数学教育学报,2006,15(1):84.
[2]尹明霞.高中新课程概率教学研究[J].高中教育,2006:27~30.
1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 篇十二
一、高中地理教材“活动”栏目的类型
地理教材“活动”栏目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 可根据学生行为与认知的不同层次分为认知类活动、操作类活动和体验类活动三大类。
1. 认知类活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中认知类活动总计有27处, 占必修I教材所有活动的56.9%。还可将认知类活动分为读图思考类、问题分析类、阅读思考类三类活动, 此类活动一般要求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使学生遇到地理问题可以举一反三, 从而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第32页活动:“根据图2.8, 完成等压线的相关问题”, 第42页活动:“阅读《水浒传》的一段关于天气状况描写内容, 回答关于天气的问题”等。
2. 操作类活动
必修I中操作类活动共9处, 在所有活动中占17.6%。此类活动又可分为绘图填表类、调查研究类、搜集资料及短文写作类、计算类、实验操作类, 要求学生在动笔、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掌握地理原理、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例如第35页活动“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第16页活动“按照如下步骤画示意图, 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等。
3. 体验类活动
必修I中体验类活动共13处, 占所有活动的25.5%。这类活动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经历来领悟地理教材的内涵, 此类活动一般是无明确答案的开放性热点话题, 因此在进行活动时, 一般以学生参与讨论作为主要活动方式。例如第52页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后果作一些预测”, 第63页活动“阅读文章, 讨论有关水资源对以色列农业发展影响的问题”等。
二、基于地理课程标准新理念的“活动”栏目的教学功能分析
1.“活动”栏目帮助转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
“活动”栏目的设计有别于传统教材的练习题或复习题的形式, 它是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一个互动式、探究式的重要教学环节, 有利于转变传统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由传统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自主式学习转变。如在进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画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的活动过程中,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首先按等间距画三条线分别表示赤道、太阳直射点所能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纬线, 接着在三条直线的适当位置标注四个点, 分别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 最后结合已经讲授过的知识引导学生画出一条曲线代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首先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示意图, 与学生共同完成这一学习任务, 改变过去直接向学生展示示意图的方式。这一方式不但有利于改变单纯讲授太阳直射点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南北移动这一知识易使学生造成困惑的情况, 还有利于使学生在主动动手画示意图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知识、探究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也有利于学生积极自主地建构起太阳直射点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南北移动的知识结构。
2.“活动”栏目帮助学生拓展新知识
“活动”栏目不仅帮助学生获得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 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领会地理教材内容, 掌握地理学习方法, 锻炼实践能力, 展现个性才能和拓展地理知识领域。例如第29页的“活动”, 探讨大气逆辐射的作用与探讨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教师引导学生读图2.2比较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的受热过程差异, 这在帮助学生巩固已经学习的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知识的同时, 又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地球表面相对于月球表面存在一层厚厚的大气这一差异才造成了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在这一“活动”过程中, 学生不仅巩固了旧知识, 而且将已有的知识结构由地球表面拓展到了月球表面, 从而拓宽了地理知识的领域。
3.“活动”栏目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地理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只有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才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 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地理教材的“活动”栏目对于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地理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第35页的“活动”, 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与观察制作的三圈环流模型并分析气压带与风带形成的原因。教师可将学生进行分组, 并要求各个小组成员之间密切合作按要求作出各小组的三圈环流模型, 模型完成后小组内部讨论、分析各个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原因, 最后由教师对各个小组做的模型与分析的结果进行评比。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此次活动的热情与兴趣, 最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此外, 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动手实践既突破了学习这一地理知识的难点, 又培养了学生地理动手实践的能力,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比较、综合、分析、空间思维等地理能力。
三、高中地理教材“活动”栏目的一些教学建议
1. 教师可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把活动主动权交给学生
“活动”教学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 也是学生主动参与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积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更有利于师生互动完成活动教学。例如在进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并且及时赞扬鼓励, 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喜悦, 对于学生不太恰当的回答, 也要给予充分的尊重。教师还可给活动做得特别优秀的小组或学生发一些小奖品作为奖励, 从而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与欲望。总之, 教师应和学生一同建立起一个平等、互动的活动课堂, 力求让学生在这样一种活跃、和谐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2. 教师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活动, 力争将活动融入课堂之中
教师开展活动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首先, 教师可以将活动内容作为新课导入内容,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第二章第一节“气压带和风带”学习时, 上课后教师即可让学生进行第33页的活动。通过阅读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完成相关问题, 最后得出一个单圈环流的理想模型图, 接下来再根据地球表面的具体情况向学生讲述地球表面实际的环流情况, 这更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展开。其次, 教师可利用活动进行课堂讨论, 不仅活跃课堂气氛, 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和提高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学习时,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第65页的活动, 讨论如何解决北方地区缺水问题, 可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让学生最后总结并提出各自的观点。这一讨论过程既可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使学生在增长知识了解信息的基础上提高发散思维的能力。再次, 教师可将活动作为调查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分析能力。例如在进行第61页的活动时, 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收集资料, 撰写小论文, 分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的原因。在这一学生小组收集资料、调查、撰写论文过程中, 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分析能力将会有显著提高。
3. 教师可灵活把握活动时间
教材“活动”栏目类型多样, 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设计活动进行的时间。可根据活动要求将活动分为课前活动、课中活动和课后活动。尤其对于由于课堂时间不足难以在课堂内完成的活动,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课堂活动延伸到课后, 将活动内容作为学生的课外作业, 将课下活动作为学生的第二地理课堂, 让学生通过课后的实践活动掌握地理原理, 理解知识难点, 同时培养动手动脑与综合实践能力。例如, 在进行第29页玻璃缸内烟雾飘动的实验活动时, 由于课时的限制, 导致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完成这一活动, 因而教师应要求学生分组课后去尝试完成这一活动, 让活动走出课堂, 让活动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这一活动让学生加强了对热力环流这一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的理解, 这也正符合课程改革要求体验学习、探究学习的要求。
总之, 高中地理教材中活动内容出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地理教师应正确把握编者意图及其与教学的关系,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地理能力, 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创新, 在活动中向学生展现地理知识, 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孟淑华.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中的“活动”的分析和应用.东北师范大学, 2007.
[2]尹燕立.高一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内容、功能与教学方法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3]张晓芹.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系统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4]郭四化.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用好教材的活动设计.教学与管理, 2008 (4) .
13.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 篇十三
单元说明: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窗纱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和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消沉的特点。
《再别康桥》作于1928年,是人通过一系列鲜明的意象和生动的节奏,表达了诗人对于母校的眷恋之情。
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如《沁园春·长沙》的豪情壮志,《雨巷》中对革命理想的追求于所求不可得落寞、惆怅的情绪和疑似微茫的希望,《再别康桥》的眷恋之情。
2.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习诗歌鉴赏重点多种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1.《沁园春·长沙》
2课时
2.《诗两首》
各1个课时,共2个课时
教学建议:
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情感抒发是诗歌最重要的美学特征,而有些诗歌情感比较含蓄隐晦,故非反复诵读、相互交流,就无法理解诗歌。诗歌鉴赏是读者走进读者,探求真知的精神活动,解读方法可以多种多样,能够自圆其说即可;要注意联系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又不机械对应;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注意表现形式和技巧,要着眼启发学生的悟性和灵性。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三维目标
1.2.3.4.掌握词的相关知识,了解《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背诵、默写,并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味极富表现力的语文,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学习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受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建议:
一、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二、知人论世,通过背景的介绍,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题,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
三、学法指导
1.语言比较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的意象,把握词中的情感。2.比较法。如对《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的比较
达标测评: 基础达标题
1.补充名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挥斥方遒。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朱茵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寥廓(liāo kuó)百舸(kâ)... 碧透(bì)橘子洲(jú)..B 遒劲(qiú jìng)沉浮(fú)... 携带(xiã)竞自由(jìng)...C 峥嵘(zhēng ròng)碣石(jiã)..... 挥斥(chì)岁月稠(chòu)....D 惆怅(chòu chàng)遏制(â)..... 沁园春(qìn)万户侯(hòu)...3.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
4.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E.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中等达标测题
5.下列是对于《沁园春·长沙》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上阕岁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景中含情之处,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可以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图画。
C.《沁园春·长沙》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热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力量。D.本词中“立”“看”等词看出来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都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暗写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和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由此转入写游泳,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8题
水调歌头
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956年6月 6.下列对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万里”和“极目”两句表现时任宏伟的气概和开阔的胸怀。B.“不管”和“胜似”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进一步表现是人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抒发了诗人迎击风浪,激流勇进的革命精神。C.“子在川上曰”的“子”指诗人自己,他在感叹:“对么美好的滚滚长江啊!逝去的光阴就像这流水一样。”
D.“不管”和“胜似”写得很有气魄,恰如其分地将一位伟大政治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报读不畏艰难险阻,充满自信的大无畏精神表现出来了。7.“截断”中的“巫山云雨”是指()
A.巫山上的云和雨 B.长江上空的云和雨
C.长江上游的水 D.巫山神女朝为云,暮为雨。8.对这首词内容分析不正确的是()
A.作者通过卸载大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B.作者在这首词中,引用古语碣石事物发展规律,借用神话歌颂祖国的变化。
C.词的上片写游泳,下片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作者由大江东去、日夜奔流的情景,自然联想到社会主义建设一日千里,衔接自然。
D.中的“神女”即巫山神女,作者希望巫山神女健在,也来分享社会主义成果。
难度拓展题
阅读毛泽东的《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做以下各题。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9.依次写出这首词押运的字。
答:
10.毛泽东出生于湖南,可这里说“千里来寻故地”,该怎样理解?
答:
11.摘出这首词写景的句子,并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
答:①写景的句子:
②景物的特点:
12.谈谈你对“过了黄洋界(黄洋界,在井冈山西北,地势险要,是当年红军的五大哨口之一)险处不须看”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1.(1)怅寥廓
(2)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2.A 解析:“舸”应读gě
3.B解析:设问句,答案在下片中
4.D解析:A.“主沉浮”是动宾结构的词组,不能断开;B“岁月稠”是主谓结构,不能断开;C.“万户侯”是偏正词组,不能断开。
5.D解析:“由此转入写游泳”应改为“由此回忆一起战斗的战友”
6.C.解析:“子”就是孔子
7.C.解析:巫山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腹心,素有“渝东门户”之称,地跨长江巫峡两岸。“巫山云雨”就是指长江上游的水。
8.D解析:“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两句化用神话传说,衬托出人间的巨大变化,以自豪和喜悦的心情,赞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光辉前景。所以,D项中“作者希望巫山女神健在”错。
9.山、颜、端、看、寰、间、还、攀
10.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过了38年重游,所以这么说。11.①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②生气蓬勃,充满活力。
12.不仅是说黄洋界是井冈山的最险处,过了此处,其他地方就不用看了;也是说经过了革命战火严峻考验的中国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是任何艰难险阻也吓不倒的。
《诗两首》
《雨巷》 三维目标:
2.知人论世,了解戴望舒,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请。3.品读诗之韵律,品味诗之意象,领悟诗之意境,体悟诗之真情。4.掌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建议:
1.加强诵读。教师可借助声像资料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播放江南雨巷的画面,让学生结合这些画面进行诵读。
2.《雨巷》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朦胧,教学时需联系背景作一定的解读,允许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3.这两首诗受西方诗歌中的建筑美学影响颇深,分析诗歌诗,可从诗歌的结构出发,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4.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发散思维。
《再别康桥》
三维目标
1.2.3.4.了解徐志摩简历及创作风格。
通过教师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品读诗之韵律,品味诗之意象,领悟诗之意境,体悟诗之真情。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建议: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达标测评: 基础达标题
1.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浮躁(zǎo)
竹篙(gāo)
彷徨(páng huáng)....B. 漫溯(shuó)
寂寥(liáo)
彳亍(chì
chù)....C. 颓圮(bǐ)
青荇(xìng)斑斓(bān lán)....D. 装载(zǎi)
悄寂(qiǎo)
巷道(hàng)...2.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1)一别两年多了,康桥,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想别的,我只要在那_____,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第一颗大星在天边出现。
(2)古今人也都赞赏“敲”自比“推”字用得好。其实_______。
①晚钟撼动黄昏,田野没遮拦
②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 ③这不仅是意境上的分别,用时也是文字上的分别 ④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用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阅读与品味
阅读《雨巷》的开头和结尾两节,回答3~4题。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3.简要分析第二小节在思想感情上的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运用。
答:
4.《雨巷》诗首尾两节只有两个字不一样,请具体分析作者采用这种写法的原因及艺术效果。
答:
5.对《雨巷》这首诗的内容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的“雨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正是“风雨如磐”的社会的缩影。
B.诗中那个“我”,一腔愁绪,满腹哀怨,正是当时被环境憋得透不过气来,但又不断探索着、追求着的知识青年。
C.那梦幻般出现又幽灵一样地消逝的丁香姑娘,就是作者热切追求而实际上又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D.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迷惘感伤、绝望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中等要求达标测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20题。
网
赵丽宏
在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网;
网住大陆,也网住海洋„„
幸好,那并不是真的,否则,我们只能在网里彷徨。
呵,在我清醒的视野里,大海,是那样的自由和宽广,任你遨游,任你飞翔!
网哟,它应掌握在我们手中,撒出去,为祖国收起宝藏!7.填空:
(1)诗歌的开篇,作者面对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织成的“巨大的网”,神思忽动,浮想联翩:由 的“网”延伸到 的“网”,由 的“网”延伸 到的“网”。
(2)这篇文章通篇运用了 的手法。“为祖国收起宝藏”在全诗末尾,起到了 的作用。
8.读到“我们只能在网里彷徨”这一诗句,你会有哪些联想?
答:
9.诗歌由“网”而起,又由“网”而落,首尾照应,但又不是简单重复。请简要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答:
【参考答案】
1.A解析:B.“溯”应读sù;C.“圮”应读“pǐ”;D.“载”应读“zǎi”。2.B解析:(1)句填入语句在句中作时间、地点状语,所以用名词性词语较为恰当,应选②;(2)句填入的语句按逻辑关系,应选④。
3.上节中以丁香作为整首诗的中心意象,这节中则用丁香的“颜色”“芬芳”“忧愁”等来反复加强诗人心目中那位“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形象,并且以她“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来展现作者自己的情感。在艺术手法上,则采用了排比、顶真、双声叠韵回环复沓的方式,构成了铿锵而又舒缓、飘忽而又蕴藉的韵律,具有强烈的音乐性。4.这两节诗仅第四行所用的两个字不一样。首节是“逢着”,表明“我,所希冀和追求的目标尚未出现。这目标就是“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在中间五节诗描写了“我”与“姑娘”相逢又离失的经历之后,结尾一节换用“飘过”,表明往事已经过去,但这种经历仍然时时被我回味,在我的记忆中重现。另外从结构上看,首尾两节的照应使全诗显得工整完满,余韵悠长。5.D。6.(1)眼前 视野外 实际 思想上(2)比喻或象征 升华主题或“卒章显志”
7.提示:诗人不会无端地有这种关于“网”的感受,因为毕竟有过一段“我们只能在网里彷徨”的日子(人们很自然会联想到“文革”那场浩劫),而且是我们刚刚翻过去的那一页历史,所以他虽然没有一个字触及那段历史,但读者仍然可以从诗中探寻到这种有历史感的思考。在“地图”上看到的经线和纬线是有形的,而那段历史造成的“在网里彷徨”的生活却成了无形的存在,历史不会把它遗忘。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表达了自己对那段历史的感受。接下来诗人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要成为“网中奴隶”,而要从网中挣脱出来,享受自由并且要把网变成我们手中的工具,“为祖国收起宝藏”,联想自然且升华主题,“卒章显志”,不落俗套。
1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 篇十四
●说
课
《庄暴见孟子》记叙的是孟子晚年和齐宣王的又一次关于“好乐”问题的讨论。这是一次非常成功和精彩的游说。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与民同乐”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让人称道的是,孟子一步一步牵着齐宣王的鼻子走到自己的“仁政”之路上来:巧妙地缩短双方距离的心理,先举事例,打比方,后逐层推进的启发;明知故问,因势利导,请君入瓮的方法令人叫绝。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既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又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学习本文循循导入,刻意对比,语言生动形象等高明的论辩艺术。2.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理解“与民同乐”的深刻内涵。3.加强朗读,把握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
1.文意的梳理
2.学习文中的一些文言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常见词语、古今异义现象等并注意摘录整理。
3.了解孟子的思想,理解本文表达的“与民同乐”的思想内涵。●教学难点
1.对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讨论和学习。2.对孟子思想的当时和现实意义的理解。3.音乐和古时君王治国之联系。●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用探究学习的方法,看透其内部结构,把文章切分为若干小段,在完成局部理解之后,完成对全文的理解,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力求做到熟读成诵,从而进一步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
●教学用具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学习导航
一、导入语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被尊为“亚圣”。(出示幻灯片“孟子画像”和“孟子简介”)其一生的实践及所留下的言论、学说,凝聚着他思想精华,编纂而成的《孟子》一书,被列入了“四书”,成为后世文人必读的经典。
本文选自《梁惠王下》,“好乐何如”为话题,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体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论证中所运用的对比手法,形象而又巧妙,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二、整体初读
1.自读课文,梳理文句
(1)扫清读音障碍 语(yù)
好乐(hào yuè)离散(sàn)
疾首蹙(cù) 则王(wànɡ)矣(2)重点字词解释
有问题请您反馈邮箱 HHBEIKAO@163.COM
独乐(yuè)乐(lè)
庶几(jī)
管籥(yuè)羽旄(mǎo)《鼎尖教案》您的教学首选!欢迎您下载使用!
其庶几乎!
庶几:差不多
语:告诉 诸:相当于“之乎”
对:回答
请:请求允许我 鼓:动词,弹奏 举:全、都 蹙:皱眉 “直”通“只” “与”通“欤” “田”通“畋”
色:古义;脸色 今义:颜色
兄弟:古义:兄长和弟弟 今义:偏指弟弟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被动句 状语后置句 介宾倒装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未有以对也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
举疾首蹙
(3)通假词
直好世俗之乐也
可得闻与
今王田猎于此(4)古今异义 王变乎色曰
兄弟妻子离散(5)文言句式 暴见于王
王语暴以好乐
何以能鼓乐于此
2.理清思路
明确: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则齐国其庶几乎”),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提出论题。第二部分,写孟子就“好乐”问题与齐王的对话。一层,主动发问,提出“好乐”的话题,转入正题。二层(从“臣请为王言乐”至结尾),孟子借“为王言乐”,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必要性。
三、归纳提要
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
明确:古时历来重视礼乐,儒家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先王之乐”是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与“世俗之乐”截然不同。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这又与儒家的音乐主张不吻合了。因此齐王怕受到孟子的批评,因而脸上表现的有点惭愧。
2.可是作为儒学大师的孟子又为什么会说“今之乐犹古之乐”呢?
明确:今乐、古乐固不可混同,但孟子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下实现“与民同乐”,所以存异求同。在齐宣王听孟子提及“好乐”而“变乎色”时,孟子及时肯定了好乐有助于治国,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
3.分析两幅画面写法及其作用
(1)两幅画面:一幅是“疾首蹙”“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图面; 一幅是“欣欣然有喜色”,祝愿国君身体健康的画面。
(2)两幅画面的作用:画面描写性语言的形象和精练,人物神态逼真,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用描写的手法,目的是为了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让对方在鲜明的对比中直观地感受,作出必然的选择。最后得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结论,水到渠成。
四、探究质疑
1.关于“民本”思想
(1)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驭六马。有问题请您反馈邮箱 HHBEIKAO@163.COM 《鼎尖教案》您的教学首选!欢迎您下载使用!
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尚书》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
(4)“国有常制,利民为本。”
(5)“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熹
——《孟子》
——《吕氏春秋》 ——《史记·赵世家》
——朱(6)“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2.讨论: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
——黄宗羲
明确:春秋战国时代征战不断、生灵涂炭,孟子继承、发展并宣扬的孔子的仁政思想,对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流离之苦,确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观点使他的仁政学说带有浓厚的保守色彩,再加上阶级的必然对立,“与民同乐”不过是空想。因此,孟子的思想也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人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2.把“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翻译成现代汉语。3.用《庄暴见孟子》中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参考答案】
1.(指责)(不对、错的);(以„„为乐)(欢乐、快乐);(以„„为忧)(忧愁)2.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的,从来没有这样的事。3.与民同乐。
1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 篇十五
关键词:案例教学,实践,现状,应用
案例教学的产生与发展有着一个比较成熟的过程, 国外很多国家将案例教学方式用在教育, 商业等很多领域。相对于国外一些国家我们国家的案例教学起步较晚, 现处于一个初级阶段。
一、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中学生在一个快速吸收新事物的阶段, 对接触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较浓烈, 合适的案例教学, 符合青少年的成长心理, 且容易被理解接受,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师青睐, 高中地理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积极进行案例教学, 而在教材中也多处涉及地理案例。
二、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人教版必修3 为例
1. 我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地理教育总的来说, 发展比较缓慢, 案例教学, 在我国正式引入, 时间短, 学术专著不多。新课程改革后, 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使得教育教学进入素质教学的轨道[2]。由于国内案例教学活动开展的不够普遍, 资源开发不足, 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也不是很全面, 没有理解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这方面我们还处于相对薄弱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理论研究过多, 实际研究太少, 第二, 通用型的教材案例多于特定型。第三, 历史文献多于实践。
2. 经典案例教学———以人教版必修3为例
科技不断飞速发展, 知识面也在不断的拓宽, 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去讲去听的传统教学方式, 过于呆板, 因而要从日常生活中抽取一些易懂的典型要素, 通过一些基本的基础的具有代表意义的知识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3]。在高中地理教材, 人教版必修3教材中, 其中有众多的案例, 案例贯穿整本教材, 理论部分通过案例解释, 直观的呈现在了学习者面前, 其案例的呈现方式比较多样化, 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其内容页凸显出了地区地理学习的特殊性。在案例中细化内容, 在不同的模块中设置不同的案例, 例如, 人教版必修三教材的第三章中, 学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一文时, 配了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的副标题, 其中以“田纳西河流域”为正文栏目的案例, “阿斯旺大坝是否应该兴建”, 为问题研究栏目的案例, 以一个具体的实例, 全面综合的探究了流域综合开发的相关内容。
三、案例教学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启示———以人教版必修3为例
1. 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
案例教学过程中, 通过老师的引导, 学生积极性增加, 并且有兴趣去思考问题, 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去探究理解。使得学生把呆板的书本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 便于记忆。
2.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人教版必修3为例
对于案例问题教师进行引申和扩展, 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拟定解决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1) 能达到教学目的性。在选择教学案例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例如:课本中出现, 让学生结合家乡的具体环境问题案例理解什么是人文环境, 教师在编写案例的时候就要明确, 案例内容, 教学过程实施, 都要围绕这一目标去展开。高中地理具有相关的背景资料, 而且具有直观, 形象, 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知认识得深化, 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加深了对抽象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案例教学也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一种交流互动, 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2) 能达到教学启发性。在案例教学中的典型事例, 都是为了解释或者说明一个问题而设立的, 对于这些问题, 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 主动去体验理解。并分析找出来问题本质, 能找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能达到教学实际性。教学案例一般都是教师, 经过查阅资料, 实地调查等方式得出结论, 再经过精心的探究之后编写出来的, 案例的本质是建立在客观实际之上的, 对于案例的设计和问题, 相对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4]。这样能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参与的热情度。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的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文时, 其中的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选取的案例是亚马孙热带雨林, 课文选取这个案例, 可以激发学生对这个方面内容的兴趣, 以此更好的去寻找相关的资料进行研究学习, 同时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更好的掌握有关森林保护的相关内容。
四、结束语
案例教学是一种老师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 案例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效率更高, 实效性更强。在教育改革的潮流下我国的案例教学也将会逐渐分阶段分地区的普及, 这是一个探索创新的模式, 需要更多教师学生加入去实践。总之,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还处于一个不成熟阶段, 许多细节以及问题还需要实践中去不断总结经验加以完善, 随着教委地理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日趋成熟, 其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 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教与学中不断摸索。
参考文献
[1]贾遂建.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 2012.
[2]王晓芹.高中地理典型教学案例设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4.
[3]宋勇.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 201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推荐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 教案09-01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实验总结09-29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07-19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07-03
2008-2009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次月考试题(第一、二单元)人教版必修10-15
高中英语必修5人教版09-28
高中英语必修1人教版11-08
高中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2-08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