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殖放流实施方案

2024-09-22

增殖放流实施方案(精选7篇)

1.增殖放流实施方案 篇一

2021年XX县渔业增殖放流工作实施方案

(一)实施内容

选择对资源恢复和水域生态修复具有重要作用的水生生物物种,在芡河、涡河等渔业资源衰退的重点公共水域实施增殖放流,目的是恢复渔业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二)实施条件

1.放流苗种。选择对资源恢复和水域生态修复具有重要作用的水生动物作为放流品种,主要为鲢、鳙、草、鳜、虾、蟹等。经济物种为本地种的原种或子一代,严禁投放外来种、杂交种及转基因种。苗种须经过检验、检疫,确保放流苗种质量。经济鱼类苗种以小规格为主,在3厘米以上,蟹为扣蟹以上。

2.实施水域。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的芡河、涡河、北淝河等公共水域。

3.放流程序。严格按照农业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程》(SC/T9401-2010)等相关规定,规范苗种采购方式,强化工作指导,完善监督机制,促进增殖放流活动规范化、科学化。

4.绩效目标。保障放流苗种质量安全,推进增殖放流工作科学有序开展。放流水生生物不少于350万尾,重要经济物种增殖放流资源贡献率≥2%,增殖放流区域内抽样调查满意度≥80%。

(三)补助对象

承担开展放流活动的XX县畜牧兽医水产发展中心

(四)补助标准

根据增殖放流苗种补助资金申报与中央下拨专项资金总体情况,综合考虑当年与上放流水域、数量、品种、规格等因素给予补助40万元。

(五)实施要求

严格执行农业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程》(SC/T9401-2010)、《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规范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的通知》(农渔发〔2013〕6号)和《XX省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DB34/T1005-2009)等相关规定、规范。

(六)监管措施

按照农业部关于做好增殖放流工作的相关规定,针对增殖放流水域、苗种供应单位、放流苗种质量和数量、放流方式方法等关键环节,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管。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增殖放流工作的组织领导,XX县畜牧兽医水产发展中心成立增殖放流工作领导小组。由中心主要领导任领导小组组长,成员由中心分管领导、办公室、水产站负责同志组成。

2.强化执法管理。县畜牧兽医水产发展中心和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加强增殖放流区域内有害渔具清理和放流后渔政执法工作,依法打击各类偷捕放流苗种行为。

3.广泛舆论宣传。通过广播、报刊、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多形式全方位宣传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营造良好工作氛围,不断提高增殖放流的社会影响。通过公告或上网公示等方式,对放流区域、时间、品种、规格和数量等有关情况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4.开展效果评估。委托教学、科研机构通过社会调查、资源监测、跟踪调查等方法,对放流投入产出比、生态环境、渔民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调查,科学评估增殖放流综合效果,为做好增殖放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增殖放流实施方案 篇二

近年来, 乌江索风营、金沙江向家坝、澜沧江功果桥等多座水电站开展了鱼类增殖放流站设计和建设, 并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放流活动。这些增殖站的建设和运行了实现了一些特有鱼类的人工驯养繁殖和批量生产, 减小了水电工程对鱼类资源的影响。但是, 增殖站的设计过程中还面临若干问题[1]。其中, 鱼类增殖放流规模的确定是增殖放流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技术[2], 但目前我国没有标准和规范明确规定水电工程开发增殖放流规模的计算方法。本文就国内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设计中采用的两种常见增殖放流规模估算方法进行初步分析研究, 以期为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1 依据《水库渔业设施配套规范》估算放流规模

1.1 估算方法[3]

该估算方法首先根据设计养鱼水位确定水库养鱼面积 (S, km2) 。按照养鱼面积的大小将水库水面划分为4个等级, 不同等级的水库水面对应不同的鱼产量和鱼种放养效益范围 (表1) 。

根据养鱼面积的大小确定水库水面等级后, 确定鱼产量 (即水库计划产鱼量, W, kg/hm2) 和鱼种放养效益 (K) 两个参数的取值后, 水库鱼种 (体长达到12cm, 约40尾/kg) 投放量 (A, kg/hm2) 的计算公式为:

水库放养量N (万尾) 为:

按照以上步骤计算的水库放养量为针对库区渔业养殖, 提高水库渔业产量的水库规模, 主要为青鱼、草鱼、鲢、鳙等常见经济鱼类。而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对象多为对生境要求较高珍稀特有鱼类, 且一般不进行回捕。因此, 增殖放流规模应远小于鱼种投放量。增殖放流规模占鱼种投放量的比例一般为10~30%[4], 具体应依据放流对象的生物学特性、放流水体生态环境特点和相关水域渔获物统计分析结果确定。

1.2 计算实例[4]

苗尾和功果桥水电站为澜沧江的相邻梯级, 均位于云南省云龙县境内, 设计养鱼面积分别为15km2和12km2。此两个水电站合建一座鱼类增殖放流站。根据《水库渔业设施配套规范》, 苗尾和功果桥水电站水库水面等级均为Ⅱ级, 养鱼产量取值150kg/hm2, 鱼种放养效益取值为8, 投放水库的鱼种规格为35~40尾/kg, 计算得到两个水库总的放养量为180万~200万尾。最终的放流规模在水库放养量下限的10%的基础上适当扩大为33万尾。

1.3 存在的问题

该计算方法中涉及的主要参数有水库养鱼面积、鱼产量、鱼种放养效益和增殖放流规模占鱼种投放量的比例。该方法确定的养鱼面积主要指位于库区中段和坝前的缓流水域, 未充分考虑库尾、支流和坝下等受水电站建设影响水域的增殖放流需求。参数鱼产量依据不同放养型水库的平均鱼产量确定, 中小型水库的鱼产量比较高, 与水库的自然鱼产量有一定的差别。鱼种放养效益和增殖放流规模占鱼种投放量的比例的取值是该估算方法中的关键参数, 不合适的取值将得到不合理的放流规模, 目前对此参数无明确的取值范围和要求, 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因此, 用该方法确定的增殖放流规模缺乏合理性, 仅适合在缺乏相关放流水域水生生态调查数据的情况下估算放流规模。

该方法计算得到的为鱼种规格为12cm的放流规模。考虑到鱼种培育成本以及大规格鱼种运输过程中死亡率高, 水电工程增殖放流的多为4~6cm的小规格鱼种[5]。小规格鱼种放流后的成活率比大规格鱼种低, 因此如放流小规格鱼种, 应适当提高放流规模。比如计算实例中, 33万尾的放流鱼种中包含有26万尾3~5cm的小规格鱼苗。

2 根据饵料基础估算放流规模

2.1 估算方法

该估算方法主要依据能量流中的能量转化原理, 根据饵料基础估算水库的鱼产量, 并进一步估算出放流规模。依据此方法估算放流规模, 必须具备水库形态与自然环境的资料和数据, 主要为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着生藻类和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和生物量, 以及有机碎屑数量和有机碳含量。估算方法中饵料系数、P/B系数和饵料利用率等参数的取值方法以及各类饵料提供的鱼产力计算公式可参考《水库鱼产力评价标准》 (SL563-2011) [6]。计算得到的水库总的鱼产力 (M, t) 后, 根据渔获物的平均体重 (m, kg) 以及放流后的成活率 (P) 后, 可按照下述公式计算水库放养量N (万尾) :

得到的结果与通过《水库渔业设施配套规范》计算的结果类似, 均为合理利用库区渔业资源、提高渔业产量的水库放样量。所以也需要确定增殖放流规模占鱼种投放量的比例。

2.2 计算实例[7]

目前在公开发表的文献中仅有用此种方法确定水库鱼产力的实例。

桃林口水库位于秦皇岛市, 是滦河支流青龙河上的大型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调查水库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着生藻类和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生物量依次为5.154mg/L、3.216mg/L、4.776g/m2、0.67g/m2和50t;有机碎屑的含量为0.6831mg/L。根据《水库鱼产力评价标准》 (SL563-2011) 和水库的地理位置确定不同饵料生物的最大利用率、饵料系数、P/B见表2。养殖面积按25km2计, 养殖库容按2.5×108m3计 (水库表层10m以内) 。根据生物量、表2中的参数和养殖面积及库容, 确定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着生藻类、水生维管束植物和有机碎屑的鱼产力依次为289.91t、643.20t、17.91t、3.35t、0.11t和423.34t。水库总鱼产力为1377.82t。

如果渔获物平均体重按2kg计, 放流存活率按10%计, 水库放养量为688.91万尾, 放流规模如按水库放养量的10%计, 则放流规模为68.9万尾/年。

如果按第一种方法估算, 该水库水面等级为Ⅱ级, 养鱼产量取值150kg/hm2, 鱼种放养效益取值为8, 投放水库的鱼种规格为40尾/kg, 计算得到水库放养量为187.5万尾。与第二种方法计算的水库放养量有较大差异, 可能因为两种方法中均有一些参数的取值有较大的主观性。

2.3 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根据饵料基础估算放流规模法可依据水库、支流和坝下各水域的饵料量和水域面积, 估算出各水域的增殖放流量, 因此可充分考虑受水电工程建设影响的各水域的增殖放流需求。该估算方法计算了每种饵料提供的鱼产力, 结合各放流鱼类的食性和种间竞争关系, 可估算各种类的放流规模。因此, 该方法比前一种方法合理, 但增殖放流占鱼产力的比例和放流存活率两个参数的取值具有较大的主观性, 调查样本不足的情况下, 渔获物平均体重也会导致较大的误差。

3 结论

以上两种增殖放流规模估算方法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一种方法对资料要求不高, 更适合计算水库渔业经济鱼类养殖的放养量, 用于计算水电工程增殖放流规模时, 计算参数设计不尽合理, 不能体现水域的面积和特点, 参数的取值也有较大主观性。根据饵料基础估算放流规模的方法需要水域的详细水生生态调查资料, 能综合反映放流水域生境条件和生态承载力, 同时也能结合各放流鱼类的食性和种群生存力进一步论证各放流种类的规模, 因此更为合理, 在增殖站设计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此种方法的部分参数的取值也具有较大的主观性。

因此, 建议确定鱼类增殖放流站放流规模前, 调查放流水域生境条件、鱼类资源量及人工捕捞量等;在估算放流规模的基础上, 依据放流水域生境适宜性和现有栖息空间的环境容量, 进一步论证增殖站放流规模;开展放流后, 应根据跟踪监测结果逐年调整放流规模。

摘要:人工增殖放流已成为降低水电工程建设对鱼类资源影响的重要措施, 但目前我国没有标准和规范明确规定水电工程开发增殖放流规模的计算方法。本文就国内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设计中采用的两种常见增殖放流规模估算方法进行初步分析研究, 以期为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水电工程,增殖放流,规模估算

参考文献

[1]郭坚, 丁明明, 汤优敏, 等.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设计若干问题探讨[J].水力发电, 2015 (4) :5~8.

[2]张东亚, 牛天祥.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工艺设计[J].西北水电, 2010 (4) :9~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库渔业设施配套规范》 (SL95-94) [S].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4.

[4]施家月, 廖琦琛, 梁银铨.功果桥和苗尾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设计中的关键技术研究[J].水生态学, 2009 (6) :51~46.

[5]张东亚.水电工程生态补偿措施鱼类[J].水力发电, 2010 (8) :12~14.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库鱼产力评价标准》 (SL563-2011) [S].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 2011.

3.鲢鱼增殖放流标志技术研究 篇三

关键词:鲢鱼;增殖放流;切鳍标志;荧光标志;挂牌标志

中图分类号: S965.11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9-0261-03

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为中上层滤食性鱼类,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在中国各大水系均可见。鲢鱼一般3龄可达性成熟,繁殖期为每年4月下旬至6月,当水温达18 ℃以上,江水上涨或流速加剧时,亲鱼在有急流泡漩水的河段繁殖,幼鱼则主动游入河湾或湖泊中觅食,产卵后的亲鱼往往进入饵料丰盛的湖泊中摄食肥育。鲢鱼在中国淡水捕捞业和水产养殖业中占有一定的经济地位。

近年来,由于水利建设、过度捕捞及水源污染等诸多因素破坏了水生生物栖息环境,使得天然淡水渔业资源不断衰退,为了保护和增殖资源,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展了增殖放流工作。由于鲢鱼主要以水中浮游生物为食,在净化水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较为理想的淡水水域增殖放流种类。

目前,国内学者对增殖放流的水生动物做了一些标志放流试验[1-5],但鲢鱼的标志方法的选择技术研究尚未见相关报道。因此,笔者开展了鲢鱼的标志放流技术研究,探讨不同标志方法对鲢鱼的适用性,为将来更好地评价放流效果和改进标志放流技术,提高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技术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鱼为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榕桥科研中试基地人工培育的鲢鱼鱼苗。规格为:平均体长(16.43±0.51)cm、平均体质量为(72.70±3.10)g,共计360尾。试验开始前先集中暂养在水泥池网箱中,经过15 d观察,经抽检确定无病、无残、无异常情况后进行标志手术。

1.2试验方法

试验设剪尾鳍、尾鳍打孔、剪腹鳍、挂牌、荧光共5种标志方法及对照组,共设3个平行组,每组每种标志随机抽取20尾鲢鱼进行标识(或无标志),共360尾。试验开始前,使用丁香酚对鲢鱼进行麻醉,标志后使用5 mg/L有机碘药浴消毒0.5 h。具体标志方法如下:

(1)对照组:对鱼体不做标志;(2)荧光:用注射器将鱼类标志专用的橘红色荧光色素注射于鱼体眼睛后方的鳃盖表皮下,标志长度约10 mm(图1);(3)剪尾鳍:用解剖剪将1/3左右的鱼体尾鳍剪去;(4)尾鳍打孔:用打孔器(孔径为 5 mm)在鱼体尾鳍进行打孔;(5)剪腹鳍:用解剖剪将鱼体一侧腹鳍全部剪去;(6)挂牌:使用“T型”鱼类体外标签,长度为30 mm,通过标志枪注射在鱼体背鳍基部肌肉中。鲢鱼不同标志见图1、图2。

1.3饲养管理

标志好的鲢鱼放养在土池网箱中,土池规格长5 m,宽37 m,高1.8 m;网箱孔径3 mm,规格长12 m,宽1.2 m,高15 m。同时每个网箱放置1个直径为35 cm的微孔增氧盘进行增氧。投喂饲料为淡水鱼人工配合饲料,每日投喂2次(分别为8:00、17:00),投喂量为鱼体质量的2%~5%,并根据鱼的摄食情况和天气状况适当调整。每天观察记录鱼体活动、摄食、脱标和死亡等情况,在进行生物学测定时,各组均剔出死亡个体,以消除死亡个体对鲢鱼生长的影响。

1.4数据处理

试验前后随机抽样测量体质量、全长,计算不同标志方法对鲢鱼生长的影响,跟踪各组存活情况和脱标情况,分析各处理组的存活、脱标情况。试验数据利用Excel办公软件处理,并运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均数之间的比较采用LSD方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标志鱼活动情况

本试验共开展了5种标志方法,通过观察发现,标志鱼的活动情况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标志1 d后:对照组与荧光标志组活动和摄食情况与标志前无差异;挂牌组由于鱼体应急和排异反应强烈,游动迅速且不停摆动身体,时而越出水面,易受惊吓,不摄食;剪尾鳍、剪腹鳍和尾鳍打孔组聚集在网箱底部,少有游动和摄食。

标志3 d后:对照组与荧光标志组活动和摄食情况正常;挂牌组大部分鱼苗与标志第1天活动情况基本一致,个别躲在网底不游动,少部分开始摄食;剪尾鳍、剪腹鳍和尾鳍打孔组活动大部分游动正常并开始摄食,少部分活动缓慢不摄食。

标志7 d后:对照组与荧光标志组活动和摄食情况正常;挂牌组大部分鱼苗活动和摄食情况正常,个别躲在网底不游动,出现死亡;剪尾鳍、剪腹鳍和尾鳍打孔组活动和摄食情况正常,极少部分活动缓慢,不摄食,出现死亡。

2.2存活率与标志保持率

标志放流鱼类的存活率和标志保持率是衡量标志技术优劣的重要指标。本试验使用5种不同的标志方法,共标志鲢鱼300尾,每种方法标志60尾,试验周期90 d,试验结果见表1。各组存活率,除对照组外,T型体外标签组存活率最低,为75.0%,剪尾鳍标志存活率最高,为95.0%,标志成活率从小到大依次为T型体外标签<剪腹鳍<尾鳍打孔<荧光标志<剪尾鳍。各组标志成功率,除对照组外,T型体外标签组成功率最低,为70.0%,剪尾鳍标志存活率最高,为95.0%,标志成功率从小到大依次为T型体外标签<荧光标志<剪腹鳍<尾鳍打孔<剪尾鳍。综合成活率和标志成功率判断,与对照组相比,鲢鱼剪尾鳍是5种标志方法中较为适合的标志方法。

2.3死亡与生长

通过观察发现,各组标志鲢鱼在标志当天未出现死亡,此后陆续出现死亡现象。与对照组相比,荧光标志、剪尾鳍、尾鳍打孔和剪腹鳍死亡高峰期出现在标志后的8~10 d,此后偶尔出现死亡;T型标签组的死亡高峰出现在标志后的3~7 d。死亡症状主要表现为人为的组织创伤后感染寄生虫或病菌致死,尤其是T型标签组更为明显,其注射的肌肉部位出现发炎溃烂现象。

在统计分析鲢鱼的生长情况时,为消除死亡个体对生长指标带来的影响,各组均剔除死亡个体(表2)。从表2可以看出,日增重率和日增长率,除对照组外,剪尾鳍组最大,分别为19.78%、1.69%;T型标签组最小,分别为1452%、143%。通过分别对标志鱼的存活率、增重率进行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3、表4)表明,荧光标志、剪尾鳍、尾鳍打孔、剪腹鳍的存活率和增重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与T型标签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5种标志方法中,T型标签组对鲢鱼的存活和生长有一定的影响。表2鲢鱼不同标志方法日生长率比较

表3标志鲢鱼的存活率方差分析

标志方法荧光剪尾鳍尾鳍打孔剪腹鳍T型标签荧光—0.6390.3740.1440.006*剪尾鳍0.639—0.2190.0580.001*尾鳍打孔0.3740.219—0.3070.003*剪腹鳍0.1440.0580.307—0.006*T型标签0.006*0.001*0.003*0.006*—注:“*”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4同。

3讨论

3.1不同标志方法对鲢鱼存活和标志保持率的影响

我国很早就开展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但对放流各环节中的关键技术及放流后续效果评估研究较少,没有形成有效增殖放流研究应用技术。以往开展的规模性苗种放流缺乏有效的监测和评估,在某种意义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6-7]。在渔业资源标志放流开展过程中,标志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放流效果的评价。标志方法的选择、标签种类、标志部位及

表4标志鲢鱼的生长率方差分析

标志方法荧光剪尾鳍尾鳍打孔剪腹鳍T型标签荧光—0.3430.5280.2950.007*剪尾鳍0.343—0.1630.0730.008*尾鳍打孔0.5280.163—1.0000.059剪腹鳍0.2950.0731.000—0.034*T型标签0.007*0.008*0.0590.034*—

其被标志动物的规格等直接影响着存活率和标志保持率[8-10]。黄国光等研究表明,标志部位对黄鳍鲷幼鱼存活和标志保持率有显著影响,以背鳍棘基部肌肉标志存活率最高,为87.0%,背鳍条肌肉标志存活率最低,为68.0%;在肌肉做标志均为脱标,而背鳍棘膜做标志的全部脱标[11]。Thomassen 等报道2种规格欧洲鳗鲡(3.8、10.2 g)标志28 d后,钢丝编码标志保持率分别为99.3%、96.9%[8]。薄治礼等研究表明,石斑鱼采用LATEX入墨法标志、传统背鳍标志法,后者标志保持率约75%,远低于前者,认为对石斑鱼这类岛礁鱼类的标志放流,单纯采用体外挂牌标志不太适合,宜采用体外标志和体内标志2种方法相结合使用[12]。本研究结果,在采用的5种标志方法中,传统切鳍标志法对鲢鱼的存活率、标志保持率影响不大;采用现代荧光、T型标签标志对鲢鱼的存活率、标志保持率有显著影响;试验后期发现T型标签标志部位由于创伤较大,造成伤口愈合困难,肌肉出现溃烂,感染疾病继而出现死亡,同时标志在水流冲击中发生脱落,这可能是造成T型标签标志组存活率和标志保持率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本结论与Claverie 等认为标志部位伤口坏死是试验动物死因的报道[13]相似。因此,在对鲢鱼进行标志放流时,应尽量选择对鱼体伤害较小的标志方法,同时做好伤口的消毒处理,以提高其存活率。

3.2不同标志方法对鲢鱼生长的影响

在20世纪90年代初,Nielsen 认为标志对鱼体的成活和生长的影响与标志方法和被标志鱼放入个体有关,挂牌标志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的鱼类,小型鱼类可能难以忍受标志操作的压力,难以承受额外的代谢负担[14]。Phinney等研究了鲤科鱼类的荧光和切鳍标志效果,认为荧光标志与对照组的成活和生长均没有显著差异,但荧光组的成活率高于切鳍组,生长也略优于切鳍组[15]。本试验所用鲢鱼的平均体长为(1643±0.51)cm,平均体质量为(72.70±3.10)g,从试验观察及生物学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荧光标志、切鳍标志以及不同切鳍组之间在体重和体长增加与对照组没有差异;而T型标签标志在体质量和体长增加方面与荧光标志、切鳍标志、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虽然标志试验所用鲢鱼的规格较大,但T型标签即挂牌标志仍然影响了鲢鱼的生长,T型标签即体外挂牌不适合鲢鱼的标志放流。

通过对鲢鱼进行荧光标志、T型标签标志等5种标志技术研究,综合分析认为,T型标签标志对鲢鱼的生长、存活及标志保持率有明显的影响;切鳍标志与荧光标志对鲢鱼的生长、存活及标志保持率没有明显的影响。因此,认为对鲢鱼进行切尾鳍、切腹鳍、尾鳍打孔3种标志方法是较为可行的人工标志技术,经严格消毒处理,暂养10 d后适合放流。

参考文献:

[1]罗新,张其中,崔淼. 东江草鱼标志放流技术研究[J]. 生态科学,2011,30(6):575-580, 601.

[2]韩书煜,邹建伟,陈剑锋,等. 人工增殖放流石斑鱼类的标识技术研究[J]. 现代渔业信息,2010,25(3):12-14, 17.

[3]徐汉祥,周永东. 浙北沿岸大黄鱼放流增殖的初步研究[J]. 海洋渔业,2003,25(2):69-72.

[4]吴祖杰,徐君卓,沈云章,等. 浙江沿海中国对虾标志放流试验[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2(4):309-313, 335.

[5]林金,陈涛,陈琳,等. 大亚湾黑鲷标志放流技术[J]. 水产学报,2001,25(1):79-83.

[6]戈志强,王永玲,沈其璋. 浅谈长江口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J]. 现代渔业信息,2006,21(6):15-17.

[7]郑炳锋. 浅谈闽江流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J]. 福建水产,2007(4):79-80.

[8]Thomassen S,Pedersen M I,Holdensgaard G. Tagging the European eel Anguilla anguilla(L.)with coded wire tags[J]. Aquaculture,2000,185(1/2):57-61.

[9]Kneib R T,Huggler M C. Tag placement, mark retention, survival and growth of juvenile white shrimp (Litopenaeus setiferus Pérez Farfante, 1969) injected with coded wire tag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2001,266(1):109-120.

[10]Morgan M J,Walsh S J. Evaluation of the retention of external tags by juvenile American plaice (Hippoglossoides platessoides) using an aquarium experiment[J]. Fisheries Research,1993,16(1):1-7.

[11]黄国光,梁伟峰,王云新,等. 穿体标志对黄鳍鲷幼鱼的生长、存活及脱标的影响[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9,29(1):31-35.

[12]薄治礼,周婉霞. 石斑鱼增殖放流研究[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4):321-326.

[13]Claverie T,Smith I P. 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of three common tagging methods on the survival of the galatheid Munida rugosa (Fabricius, 1775)[J]. Fisheries Research,2007,86(2/3):285-288.

[14]Nielsen L A. Methods of marking fish and shellfish[M]. New York:Special Publication,1992:23.

4.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 篇四

现行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于203月20日农业部第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自年5月1日起施行,下面是规定的详细内容。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规范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科学养护水生生物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水域生态安全,促进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是指采用放流、底播、移植等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水库等公共水域投放亲体、苗种等活体水生生物的活动。

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内进行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农业部主管全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组织、协调与监督管理。

第五条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大对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投入,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支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增殖放流事业。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专项资金应专款专用,并遵守有关管理规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使用社会资金用于增殖放流的,应当向社会、出资人公开资金使用情况。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增殖放流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鼓励单位、个人及社会各界通过认购放流苗种、捐助资金、参加志愿者活动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参与、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对于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适当方式给予宣传和鼓励。

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规划,并报上一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用于增殖放流的人工繁殖的水生生物物种,应当来自有资质的生产单位。其中,属于经济物种的,应当来自持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苗种生产单位;属于珍稀、濒危物种的,应当来自持有《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的苗种生产单位。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法通过招标或者议标的方式采购用于放流的水生生物或者确定苗种生产单位。

第十条用于增殖放流的亲体、苗种等水生生物应当是本地种。苗种应当是本地种的原种或者子一代,确需放流其他苗种的,应当通过省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论证。

禁止使用外来种、杂交种、转基因种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种进行增殖放流。

第十一条用于增殖放流的水生生物应当依法经检验检疫合格,确保健康无病害、无禁用药物残留。

第十二条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应当公开进行,邀请渔民、有关科研单位和社会团体等方面的代表参加,并接受社会监督。

增殖放流的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规格等,应当向社会公示。

第十三条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展规模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的.,应当提前15日向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增殖放流的种类、数量、规格、时间和地点等事项,接受监督检查。

经审查符合本规定的增殖放流活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协助。

应当报告并接受监督检查的增殖放流活动的规模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规划确定。

第十四条增殖放流应当遵守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采取适当的放流方式,防止或者减轻对放流水生生物的损害。

第十五条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增殖放流水域采取划定禁渔区、确定禁渔期等保护措施,加强增殖资源保护,确保增殖放流效果。

第十六条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有关增殖放流的科研攻关和技术指导,并采取标志放流、跟踪监测和社会调查等措施对增殖放流效果进行评价。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辖区内本年度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种类、数量、规格、时间、地点、标志放流的数量及方法、资金来源及数量、放流活动等情况统计汇总,于11月底以前报上一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违反本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5.增殖放流实施方案 篇五

1 材料与方法

1.1 放流物种

2012—2013年分别在长江、湖河 (天目湖、上黄湿地、城市河道) 、池塘/网围 (长荡湖网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净化区) 放流鲢鳙鱼、胭脂鱼、长吻鮠、翘嘴鲌、黄尾鲴、泥鳅、螺蛳、河蚌等不同规格物种4 658万尾 (表1) 。

1.2 调查方式

通过采样调查、水质监测、社会调查等, 对放流物种增殖效果进行调查统计。

1.3 评估方法

综合放流效果统计量评估法[1]、理论推算法[2]、鱼骨层析法[3]和黑箱方法[4], 结合常州增殖放流情况和调查资料, 以量化指标为主建立评价体系指标, 包括以回捕量、回捕收入和增殖放流投资回报率为主的预期经济效益, 以放流资源增量、氮磷输出、藻类消耗和碳汇输出为主的生态服务价值, 以公众参与、媒体报道、带动放鱼、渔业增产、渔民增收为主的社会效益价值。

1.3.1 经济效益。

1.3.2生态效益。

按生态服务价值=资源增量价值+氮磷输出价值+藻类消耗价值+碳汇输出价值测算。其中, 资源增量价值=留存尾数×捕捞规格×市场价, 长江、湖河等自然水域放流品种留存尾数=Rexp- (M) exp[- (M+F) ], 胭脂鱼不纳入计算范围, 池塘和网围养殖水域资源增量忽略不计, 自然水域河蚌留存尾数、捕捞规格和市场价参照池塘和网围养殖水域河蚌收获情况测算;氮磷输出价值= (回捕重量-苗种重量) ×物种含氮量×46元/kg+ (回捕重量-苗种重量) ×物种含磷量×230元/kg (参照污水处理厂去除氮磷的成本) , 鲢鳙鱼、翘嘴鲌、黄尾鲴、长吻鮠、泥鳅等物种含氮磷量按可食部分氮磷含量测算 (表2) ;藻类消耗价值=[回捕鲢鱼体重增长量 (t) ×18.02 (饵料系数) ×食物中藻类占比 (蓝藻74.5%+绿藻7.5%) +回捕鳙鱼体重增长量 (t) ×13.38×食物中藻类占比 (蓝藻56%+绿藻5.9%) ][9,10]×200元/t (参照藻水分离设备分离蓝绿藻成本) , 因其他放流物种不直接摄食蓝绿藻或摄食较少忽略不计;碳汇输出价值=回捕物种体重增长量 (kg) ×120 g/kg (吸收碳量) [11]×10-6×44/12 (CO2当量) ×70.5元/t[12]。

(g)

1.3.3 社会效益。

根据渔业统计、捕捞日志数据等, 分析长江、长荡湖和天目湖等放流水域2012—2013年捕捞产量、收益变动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经济效益

2012—2013年增殖放流回捕量为19 097.03 t, 预期经济效益15 586万元, 投资回报率86.59倍 (表3) 。预期经济效益中长江为15 223.41万元, 湖河为15.1万元, 池塘/网围为347.49万元。

2.2 生态效益

增殖放流资源增量为16 557.956 0 t, 捕捞输出氮2 269.995 t、磷793.204 t、碳汇2 287.60 t, 消耗蓝绿藻210 753.8t。生态效益价值21 209.07万元, 其中资源增量价值占64.6%、藻类消耗价值占19.87%、氮磷输出价值占15.25% (表4) 。环保部门监测和委托检测数据显示, 各放流水域水质稳中向好, 长江常州段氮磷为四类水质标准, 高锰酸盐指数达到三类水质标准, 长荡湖水质总体达到三类水标准, 天目湖为二类水, 市运河水质改善明显, 总磷和COD达到三类水质标准, 池塘循环水养殖和长荡湖网围养殖尾水符合《太湖流域池塘养殖水排放标准》一级标准。

2.3 社会效益

公众直接参与增殖放流900余人次, 媒体宣传42次, 带动辖市区放鱼11 880万尾, 放流水域捕捞产量1 415 t、增产152 t, 捕捞收入1 522.5万元、增收172.6万元 (表5) 。

3 结论与讨论

评估结果表明, 2012—2013年常州市增殖放流综合效益达36 967.67万元, 其中生态效益占57.37%, 经济效益占42.16%, 社会效益占0.47%。进一步分析资源增量效益 (预期经济效益与资源增量价值) 占综合效益的79.69%, 增殖放流投资回报率达205.38倍。

氮磷与碳汇输出以及藻类消耗等生态服务价值在综合效益的占比较低, 这与回捕规格数量和品种有关, 调整为包括氮磷、碳汇和藻类等的转化效益比较确切;社会效益主要反映放流水域捕捞量的总体变化, 在自然水域与放流量的相关性不很密切, 而捕捞物种结构和规格变化与增殖放流具有较大关系, 调整为包括捕捞增量、物种增多、规格增大等增长效益更为合理。因此, 增殖放流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定量指标可设定资源增量效益、转化效益和增长效益, 定性指标可设定水质变化、公众参与、带动效应等。

濒危物种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尚未见有公开报道, 应通过加强回捕数量、规格等信息的收集, 评估其在自然水域的生存能力和增殖能力, 促进濒危物种的生态修复, 为进一步优化濒危物种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对2012—2013年常州市不同水域增殖放流的4658万尾不同规格物种进行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评估, 结果表明:回捕量为19 097.03 t, 资源增量为16 557.956 0 t, 捕捞输出氮2 269.995 t、磷793.204 t、碳汇2 287.60 t, 消耗蓝绿藻210 753.8 t, 放流水域捕捞产量增加152 t, 综合效益36 967.67万元, 其中资源增量效益占79.22%, 增殖放流投资回报率205.38倍, 并据此提出了以资源增量效益、转化效益和增长效益为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定量指标。

关键词: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江苏常州

参考文献

[1]陈丕茂.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方法的研究[J].南方水产, 2006, 2 (1) :1-4.

[2]孙菁煜.淀山湖鱼类增殖放流效果初步评价[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 2007.

[3]段金荣, 徐东坡, 刘凯, 等.长江下游增殖放流效果评价[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4 (4) :795-799.

[4]刘明轩.黑箱方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2) :62-64.

[5]陈大庆, 刘绍平, 段辛斌, 等.长江中上游主要经济鱼类的渔业生物学特征[J].水生生物学报, 2002, 26 (6) :618-622.

[6]杨德国.葛洲坝截流后长吻鮠生物学特性及资源状况研究[J].水利渔业, 1991 (4) :2-7.

[7]高志鹏, 张家波, 戴荣四.基于Beverton-Holt模型的鲇鱼山水库翘嘴鲌种群管理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 2010, 3 (5) :44-48.

[8]李长春.水库黄尾鲴种群生态学及其数量变动规律的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 1978 (11) :10-32.

[9]陈少莲, 华元渝, 朱志荣, 等.鲢、鳙在天然条件下的摄食强度 (Ⅱ) 武汉东湖鲢、鳙周年摄食强度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 1989, 13 (2) :114-123.

[10]李倩倩.太湖鲢、鳙、翘嘴鲌、大银鱼放流效果初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3.

[11]唐启升.碳汇渔业与又好又快发展现代渔业[J].江西水产科技, 2011, (2) :5-7.

6.增殖放流实施方案 篇六

关键词:秦皇岛海域;牙鲆;增殖放流;本底调查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加及海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呈现逐年衰退趋势,严重制约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了恢复及保护渔业资源,促进渔民增产增收,中央及地方财政加大了增殖放流的投入力度,增殖放流工作在我国沿海各省市蓬勃开展起来。为更好地贯彻《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2013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主持了《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项目,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承担了其中的“渤海牙鲆放流海洋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部分,“秦皇岛海域牙鲆增殖放流本底调查”主要目的是查清放流海域水环境、生物环境和渔业资源现状,以评价牙鲆增殖放流的适宜性。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时间与站位

本底调查时间为2013年5月27日至29日,调查海域为秦皇岛海域和部分唐山海域,西起滦河口、东至山海关,调查面积约5 000 km2,共设调查站位12个。见表1,图1。

1.2调查的内容

本次调查包括水环境调查、生物环境调查和生物资源调查三部分。水环境调查包括水深、温度、盐度、溶解氧、pH值及对放流牙鲆苗种损害较严重的网具、纳水情况,并对水域环境放流的适宜度进行评价。

生物环境调查包括浮游动物、底栖生物,以分析放流品种饵料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对调查海域饵料丰富度进行评价。

生物资源调查包括调查海区生物资源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分析自然种群与放流品种的食物关系,评价敌害生物对放流种类的影响。

1.3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主要以《海洋调查规范》(GB17378-1998)为标准。具体如下。

1.3.1水域环境调查水温采用电子水温计测定、盐度为采集海水水样后用多功能水质分析仪测定、水深采用探鱼仪、底质用采泥器采样后分析确定、透明度用透明度板测量、pH与溶解氧为采集海水水样后室内化验。

1.3.2生物环境调查浮游动物:采用中型浮游生物网垂直采样,样品用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室内鉴定分析。底栖生物:用抓斗采泥器采样,采样面积0.05m2,每站采样2次。样品用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后,室内鉴定分析。

1.3.3生物资源调查以单拖网采样,每个站位拖网30 min,拖速3 kn左右。在船上分析和记录每站渔获物的种类与数量,不能现场测量的,保存好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室内分析。

2调查结果

2.1水域环境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底质为沙或泥沙,水深在11~26.3 m之间,平均水深20.5 m;海水透明度在1.5~2.0 m之间,平均1.8 m;水温范围14.4~17.6 ℃,平均水温16.0 ℃;盐度范围3108‰~31.93‰,平均盐度31.67‰;pH范围7.35~8.0之间,平均7.78,属正常范围;溶解氧在7.8~9.0 mg/L之间,平均值8.0 mg/L,属正常范围,适宜牙鲆生长。

2.2生物环境

2.2.1浮游动物种类、密度组成及分布情况:共采到浮游动物25种,其中桡足类13种,水母类5种,浮游幼体5种,其他箭虫类和夜光虫各1种。总平均生物密度为24 500个/m3。其中夜光虫密度最高,为17 522个/m3,占71.51%,其次为桡足类,6 869个/m3,占28.04%;其他合计109个/m3,占0.44%。 生物密度最高的是第11站位,为54 440个/m3;最低的是5站位,为102个/m3。

生物量及分布:该海区的浮游动物总平均生物量为2.09 g/m3。最高的是09站,为7.492 g/m3;最低的是08站,为0.27 g/m3。

2.2.2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共采集到50种底栖动物,分别隶属纽形、环节、软体、节肢、腔肠、棘皮和头索动物七个动物门。其中生物种数最多的是环节动物,为26种,占全部种数的52.0%;其次是软体动物12种,占24.0%;节肢动物7种,占14.0%;棘皮动物2种,占4.0%;腔肠动物、纽形动物和头索动物均为1种,各占2.0%。

密度组成:底栖生物总平均生物密度为321个/m2。其中环节动物密度最大,为165个/m2,占51.40%;其次为节肢动物113个/m2,占3520%;软体动物33个/m2,占10.28%,棘皮动物6个/m2,占1.87%;纽虫动物2个/m2,占062%;其他腔肠动物和头索动物均为1个/m2,占0.31%。

生物量:底栖生物总平均生物量为35.95 g/m2。其中环节动物生物量最大,为13.04 g/m2,占36.27%;其次为纽虫动物10.22 g/m2,占2843%;节肢动物8.92 g/m2,占24.81%,软体动物3.63 g/m2,占10.10%;其他动物0.14 g/m2,占0.39%。

2.2.3饵料生物水平评价根据《中国专属经济区海洋生物资源与栖息环境》中指定的评价标准,进行饵料生物水平评价,标准见表2。

本次底栖生物量(采泥)平均为35.95 g/m2,评价等级为Ⅳ,丰富;浮游动物中的桡足类为主要饵料生物,生物量平均值约为580 kg/hm3,评价等级为Ⅴ级,很丰富,高水平。

nlc202309010712

2.2.4鱼卵仔稚鱼本次调查共采集到鱼卵6种,隶属于2目4科,其中石首科2种(小黄鱼、白姑)、鲱科2种(斑鰶、青鳞),分别占33.33%,其他鲅科(蓝点马鲛)和带鱼科(小带鱼)各1种,分别占16.67%。

共采集到仔稚鱼2种,隶属于2目2科,杜父鱼科(松江鲈)和鰕虎鱼科(鰕虎鱼)均为1种,分别占50%。本次调查未采集到牙鲆的卵或幼体。

垂直拖网鱼卵密度范围为0~49.02 ind/m3,均值为5.79 ind/m3;水平拖网鱼卵密度范围为0~0.42 ind/m3,均值为0.10 ind/m3。垂直拖网仔稚鱼密度范围为0~0.76 ind/m3,均值为0.06 ind/m3;水平拖网仔稚鱼密度范围为0~0.03 ind/m3,均值为0.003 ind/m3。

2.3生物资源调查

2.3.1种类组成秦皇岛海域放流区采集的游泳动物16种,其中鱼类9种,分别为赤鼻棱鳀、方氏云鳚、黄鲫、尖尾鰕虎鱼、叫姑、六线鱼、裸项栉鰕虎、绵鳚和小黄鱼;甲壳类5种,分别为葛氏长臂虾、褐虾、口虾姑、日本鼓虾和鲜明鼓虾;头足类2种,长蛸和日本枪乌贼。

2.3.2生物密度组成站位平均数量为615尾/h,其中鱼类为154尾/h,占25.04%;虾蟹类430尾/h,占69.92%;头足类31尾/h,占5.04%。

2.3.3生物量组成站位平均生物量为7.31 kg/h,其中鱼类为2.19 kg/h,占26.96%;虾蟹类4.2 kg/h,占57.45%;头足类为0.92 kg/h,占12.59%。

2.3.4敌害生物放流区主要游泳动物主要为口虾蛄,生物密度为134 ind/h,占整个渔获尾数的59%,其次为尖尾鰕虎鱼,生物密度为16 ind/h,占7.0%。

牙鲆属于凶猛肉食性鱼类,其成体几乎没有天敌。由被食者引起的死亡,主要发生在仔稚鱼期,此时较大个体的牙鲆、六线鱼和杜父鱼等都是牙鲆仔稚鱼的主要捕食者,

特别是由种内相残引起死亡较多,谢忠明等2004年研究发现,先伏底的30 mm以上的牙鲆稚鱼,常常将后伏底的10~15 mm的稚鱼当成饵料捕食掉,尹禄阁2008年调查发现,捕食褐牙鲆苗种的敌害生物主要有:天然牙鲆、黑鮶、六线鱼、鲬等[1-2]。本次调查并未捕获到天然牙鲆,鲬虽有捕获,但是数量很少,对放流牙鲆幼苗危害较小。

3评价及结论

在本次本底调查中,尽管未捕到牙鲆亲体及鱼卵仔稚鱼,但是在此之前的4月下旬,在近岸的小型牙鲆专捕船能捕到怀卵亲鱼,表明自然种群是存在的,只是因种群规模小,拖网取样的随机性强,不易捕到。

调查海域的水温、盐度均在牙鲆的生长适宜范围之内。水质分析结果显示,放流区的溶解氧、pH值和透明度,均在海水的正常值范围内,所调查海域环境条件符合牙鲆增殖放流要求。

调查结果表明,底栖生物量平均为35.95 g/m2,评价等级为Ⅳ,丰富;浮游动物中的桡足类为主要饵料生物,生物量平均值约为580 kg/hm3,评价等级为Ⅴ级,很丰富。丰富的基础饵料将为牙鲆放流苗种的存活及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在生物资源调查中,共捕获游泳动物16种,其中鱼类9种,甲壳类5种,头足类2种,种类以地方小型游泳动物为主。从生物量组成来看,以口虾蛄为主,生物密度为134 ind/h,占整个渔获尾数的59%,其次为尖尾鰕虎鱼,生物密度为16 ind/h,占7.0%。口虾蛄和尖尾鰕虎鱼可以捕食牙鲆放流幼苗,因尖尾鰕虎鱼生物量较少,对放流苗种危害较少;虽然口虾蛄数量较多,但主要集中在离岸较远区域,放流点口虾蛄数量并不是很大。

综上所述,秦皇岛海域的环境条件能满足牙鲆增殖放流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殷禄阁.牙鲆的增殖放流技术[J].河北渔业,2008(07):25-48

[2]唐启升,韦晟.渤海莱州湾渔业资源增殖的敌害生物及其对增殖种类的危害[J].应用生态学报,1997,8(2):199-206

(收稿日期:2015-03-17)

7.增殖放流实施方案 篇七

2009年2月4日, 安徽省在巢湖水域增殖放流大规格胭脂鱼苗种6 000尾。这是安徽省在巢湖水域首次进行胭脂鱼增殖放流活动。安徽省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巢湖渔业管理局和合肥市、巢湖市等沿湖5个县 (区) 渔业主管部门、渔政机构负责同志, 渔政执法人员、媒体记者、渔民代表百余人参加了放流活动。近期, 巢湖渔业管理局还将在巢湖水域放流经济鱼类200万尾。增殖放流对改善巢湖水域生态环境, 净化水质, 促进渔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自2005年以来, 安徽省在长江水域共组织放流胭脂鱼38万尾, 该品种的放流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本次胭脂鱼苗种由安徽省长江水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提供, 通过安徽省渔政局组织的专家鉴定, 种质优良, 符合放流要求, 并对放流全程进行有效性公证。这次放流具有科研试验性质, 有关专家将采用必要手段对放流胭脂鱼生长情况进行监测, 为今后胭脂鱼保护研究和大规模增殖放流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2008年, 安徽省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共投入资金510万元, 向江河湖泊人工增殖放流各类苗种6 687万尾。今年, 全省计划投入资金800万元, 放流各类苗种1亿尾。

【增殖放流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上一篇:集邮协会成立新闻稿下一篇:六年级作文:难忘的课堂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