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森林旅游经济管理现代化

2024-09-15

浅谈森林旅游经济管理现代化(共18篇)

1.浅谈森林旅游经济管理现代化 篇一

现代旅游发展的社会经济意义

宁波作为一个沿海开放城市,新世纪,宁波城市旅游的快速发展给宁波社会经济带来了积极地推动作用,起到了巨大的促进意义

2006年,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857.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4%,其中,接待海外游客85.17万人次,增长7.1%。接待过夜境外游客74.38万人次,增长2.9%;接待过夜国内游客931.67万人次,增长12.3%。国内旅游收入206.99亿元人民币,增长11.2%;旅游外汇收入5.75亿美元,增长4.2%。2007年,宁波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01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实现旅游总收入309亿元,增长21%。其中,接待海外游客89万人次,增长11%,实现旅游外汇收入7.1亿美元,增长24%。2008年,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494.1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6%,其中,接待海外游客109.6万人次,增长11.9%。接待过夜境外游客96.81万人次,增长3.9%;接待过夜国内游客880.53万人次,下降2.8%。实现旅游总收入317.6亿元人民币,增长3.4%;旅游外汇收入8.29亿美元,增长5.2%。至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酒店69家,其中三星及以上级酒店48家。全年共举办各类展览85场,展览面积62.67万平方米,增长18.2%。其中,1万平方米以上展览18场,增加4场;自办专业性展览18场,增加2场。全年共举办各类外来会议1644场,参加会议人数28.9万人次,其中,千人以上会议33场。

依托宁波的旅游资源条件和现有基础,围绕建设“国内一流的旅游经济强市和现代化国际港口旅游名城”的总体目标,实施“区域联动”、“多元优化”、“产业融合”、“精品品牌”、“文化提升”、“国际接轨”六大战略,构筑“一核一廊两翼五圈”(1125)空间战略格局,通过“都市”、“海洋”、“文化”、“生态”四张名片统领旅游产品体系,成功确立“东方商埠·时尚水都——ALA(阿拉)宁波”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凝练、提升宁波旅游发展的模式。全省旅游经济龙头地位和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作用进一步凸显。先后荣膺“最具国际竞争力旅游城市”、“中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中国自驾车旅游十大目的地”、“中国青年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

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高星级酒店建设,宁波太平洋大酒店,杭州湾大酒店,宁波喜来登大酒店等酒店已正式营业,磐基、牡丹、和平里、盛之乡等酒店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加快旅游景区建设,2007年9月园博苑正式开放,至2007年底共接待游客130万人次,镇海卫炮台“历史再现”工程一期、国际旅游码头、奥林匹克博物馆、海湾公园等景区(点)正式投入使用,宁波国际服装节、宁波东钱湖旅游休闲度假区、宁波老外滩历史风貌建筑、五缘湾商业街区二期等项目建设加快;旅游特色街、旅游特色场馆建设加速推进。2007年全市共有在建重点旅游项目26个,投资总额达31亿元。

重点培育新型旅游业态。恢复振兴邮轮经济,组团参加世界邮轮大会,举办2007中国邮轮游艇大会,全年共接待14艘豪华邮轮、1.53万名高端游客;认真把握旅游产业发展导向,加大力度培育休闲度假、游艇帆船、温泉康体、高尔夫、自驾游等新兴旅游业态。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提升。2007年全年新增五星级酒店3家(维多利亚酒店、喜来登酒店、索菲特酒店)、四星级酒店3家(沈师桥酒店、宁波新昌大酒店、雄镇大酒店),全市高星级酒店总数达22家,到2007年底,全市共有旅游饭店110家,其中星级饭店67家,客房总数达2万多间。全市共有旅行社95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5家、国内旅行社80家,建发国旅、旅游集团国旅进入全国百强国际旅行社前50名,位居全省旅行社前列。全市已开发旅游景区(点)60多处,其中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5处,3A级景区1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

推进各区旅游全面发展,镇海区,北仑区,海曙区,鄞州区认真制定实施旅游发展规划,相继出台了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呈现出你追我赶、竞相推进的良好态势。

加强旅游营销创新,积极开拓客源市场,努力构建区域性旅游中心新格局

积极拓展海内外客源市场。国际市场方面,参加香港、柏林、莫斯科国际旅交会和国家旅游局举办的“中国旅游之夜”等系列旅游文化交流活动,组团赴美国、日本、韩国、印尼、文莱、马来西亚等客源市场进行旅游宣传推介,积极推进与日本佐世保、韩国光阳、法国诺曼底等城市双向交流;开展旅游包机业务,全年共执飞旅游包机40架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促销活动,日韩、台湾、东南亚已成为宁波主要境外客源市场,印度、欧美、澳新等中、远程市场客源增幅均超过二成;国内市场方面,以“海上花园、温馨宁波”和“走进宁波、畅游八闽”为主题,主打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和湘赣中南客源市场,参加苏州国内旅交会、昆明国际旅交会、北京国际旅博会、大连东亚国际旅博会等旅游宣传推广活动;组团赴东北、华北推介“冬天来宁波”系列旅游产品,在北京举办“奥运北京、惬意宁波”为主题的宁波旅游推介会;积极邀请海内外主要旅行商和主流媒体记者来旅游考察、宣传报道。

举办、参与节庆活动。圆满宁波国际服装展览会、宁波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交办的工作任务,成功举办2007宁波花车巡游、宁波旅游购物节等节庆活动;组织策划“走进宁波、感受中国年”、“美在宁波”嘉年华等黄金周假日旅游文化活动;积极参与和支持各区、各部门举办的元宵灯会、保生慈济文化节、海峡两岸龙舟赛、中秋博饼文化节、女子高尔夫精英赛等节庆活动。

扩大区域旅游合作领域。加强国际合作,重点加强与日韩“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相关国家的合作,与国际友好城市的合作,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全方位、多类型的区域合作,巩固甬台温舟旅游联合体,实施双一体化战略(“甬沪旅游一体化”、“甬舟旅游一体化”),构建“沪杭甬”旅游金三角,融入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形成北融上海、东连舟山、西依杭绍、南引温台、西南联合金丽衢的区域合作格局。浙北五市旅游合作不断扩大,签订新一轮区域旅游合作协议,举办浙北及长三角旅游黄金周新闻发布会;长三角十三市旅游合作深入发展,起草了《宁波市、上海市政府关于加强“长三角”建设进一步推进区域合作协议》旅游部分内容;协助长三角十市在宁波举办旅游推介会;加强与南方旅游城市协作体在人才、信息、管理等方面交流,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目标。

创新行业管理手段,优化旅游经营环境,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取得新成效

加强旅游市场整规工作。协同相关部门共同开展整治以“旅行社非法转让经营权”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治理行动,对全市95家旅行社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建立假日旅游长效管理机制,市假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齐抓共管、联合执法,组织10余个专项检查小组,集中力量对东钱湖、凤凰山主题公园、海上游、雪窦寺等旅游市场进行综合整治,实现了“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

推进旅游法制化、标准化工作。市旅游、交通、港口、工商、公安、质监、法制等部门共同制定《宁波市水上旅游客运管理办法》、《宁波市公寓式酒店管理办法》;东钱湖通过了国家5A级、天童寺通过4A级景区验收;宁波金陵富春国际大酒店、喜来登、索菲特酒店被评为五星级酒店;在全市开展绿色旅游饭店评定工作,全市共有13家饭店被评为金叶、银叶级绿色饭店,度假酒店和酒店荣获“2007中国优秀绿色旅游饭店”称号。

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万名游客评宁波旅游服务质量”活动;与市文明办联合开展“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在全国旅游行业率先举办“旅游企业文化节”;评选表彰“十佳”文明星级饭店、文明旅行社、“九八”服务大使;认真开展以“抓行风、树形象、讲诚信、促发展”为主题的旅游行风建设活动。

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加强两岸旅游互动,积极探索深化旅游合作新途径

赴台湾旅游人数增长较快。浙北居民经宁波口岸赴金旅游达987个团、2.22万人次,人数比上年增长30%;

福建居民赴澎湖旅游实现零的突破。10月2日宁波口岸首发团290人赴澎湖旅游,至12月底赴澎湖旅游人数共达770人次,占全省赴澎湖旅游的73%,逐步形成甬——澎——雄黄金旅游线路。

加强与台湾旅游业界的交流互动。建立宁波台湾旅游合作定期恳谈会制度,共同组团参加中国国际旅交会、海峡两岸台北旅展、两岸旅行业联谊会,共同宣传推介宁波、台北旅游产品;市旅游协会组织浙江首个美食文化交流团赴台湾地区举办美食交流活动;全年共接待台湾旅游团体和媒体记者三十多批次来甬采风

健全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组织编制《宁波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全面营造又好又快发展新环境

建立信息服务平台。湖滨南路旅游集散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国宁波旅游网”完成了升级改版,旅游咨询服务中心、114旅游呼叫中心、111858旅游咨询热线、星级酒店旅游触摸屏、旅游宣传资料架等旅游资讯媒介全年服务游客190万人次、发放旅游宣传资料二百多万份。

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宁波市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全面落实旅游企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对旅游安全管理实行量化考核;建立旅游行业小区短信群发系统;协同相关部门和各区加强水上客运、旅游客运、旅游餐饮、节庆活动、旅游设施设备等重点环节的安全管理。

完善旅游质量服务平台。在全省率先开展旅行社质量信誉等级评定工作;建立旅行社、导游人员诚信管理档案,及时公示旅行社和导游员基本信息;做好旅游投诉受理工作,2007年宁波市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共受理各类投诉217件,办结率100%,为游客挽回经济损失11万元;加强旅游市场检查工作,全年共检查旅游团队1.4万个,查处违规行为327起,导游员IC卡管理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认真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与宁波大学共同举办“旅游战略管理”研究生班,开设“21世纪旅游新观念”系列讲座,举办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旅游酒店紧缺岗位等培训班;继续办好旅游培训超市,与市总工会、市劳动保障局共同开展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宁波市政府授予3名技术状元、20名技术能手光荣称号;开展“学习八荣八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主题系列活动,举办评选“市民喜爱的导游员”、“高校未来导游之星”、“导游形象大使”等活动;举办旅游企业用工供需见面会,召开宁波旅游饭店人力资源研讨会,完成了《宁波饭店行业人力资源调查报告》。

2.浅谈森林旅游经济管理现代化 篇二

关键词:现代林业,生态旅游,经济研究

1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在传统旅游越来越显现其缺点的时候开始出现的。传统旅游最大特点就是尽可能增加进入旅游区的游客人数, 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景区的经济收入, 在此观念上带来的后果是景区自然资源、人文景观被破坏和损毁。很多自然环境优美、人文资源丰富的景区, 经过度开发后, 只留下“一片狼藉”, 不仅没有带给当地人民所期望的经济收入, 甚至破坏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而生态旅游的宗旨是保护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当地的发展, 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此处的发展不是单指经济发展, 而是包含生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生态旅游是在传统旅游模式上发展的新型模式, 并在近些年蓬勃发展起来。生态旅游是个外来概念, 要在中国落地生根, 自然应该适应中国国情, 我们必须在尊重生态旅游概念本义和国际上已有共识的前提下, 面对中国的现实问题, 在具体的制度安排、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发展模式上寻求创新, 而不是忽视、否认, 甚至颠覆其基本的理念, 否则生态旅游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和意义。同时, 我们也要放宽视野, 广泛借鉴别国的经验, 这样才能避免少走弯路。

目前, 生态旅游主要包括森林生态旅游、湿地生态旅游等。生态旅游主要存在着4个功能, 即旅游功能、保护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功能或扶贫功能、生态保护意识教育功能。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保护, 能够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的不断需求, 是对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延续。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 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 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生态旅游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 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 保护环境并陶冶情操的高尚社会经济活动。

湿地是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 地表有暂时或永久性的浅层积水, 植被以水生植物为主的区域, 包括浅水湖泊、沼泽、湿生草原、河口三角洲、滨海滩涂、内陆低地等。湿地是地球之肾, 保护好湿地对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但是, 湿地所在地区的人们对湿地习以为常, 甚至认为湿地妨碍了生产和生活, 也正因为如此, 围湖造田、填水造陆的事情常有发生。实际上, 湿地也是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 在湿地开展生态旅游, 可以较好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2.1 显著改善生态环境

开展生态旅游首先保证了旅游区生态的稳定, 生态旅游区多为山野、森林地区, 这些地区多为河流发源地带, 生态环境如遭破坏, 不仅危害当地生态环境, 而且对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生态旅游区基本免除了“三废”污染, 不仅可以保护旅游区自身这块净土, 而且对于保护周围及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有所助益。另外, 还有利于保护物种, 以自然生态旅游为对象的生态旅游十分重视系统内物种的保护, 包括森林树木等植物, 以及在森林地带栖息生存的各类动物种群等。在生态旅游中, 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受到有效保护, 因而有利于生物的繁衍、生息。

2.2 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发展森林旅游, 使林区由原来单一的生产木材和经济林产品的林业经济结构, 变为向广大游人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服务的社会经济结构, 从而增加林区经济收入, 并带动发展旅游所必需的相关行业的发展, 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森林旅游能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社会创造出高于本身就业人数数倍的就业机会。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开展生态旅游可以很好地保护各种自然景观的完美性和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使自然景观持续地供游人观赏。良好的生态环境能使游人有效地放松身心, 有益健康, 从而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活动主流的21世纪, 谁的生态旅游搞得好, 就能提高其在国际旅游市场的威望和竞争力。

2.3 提高社会生态意识

生态旅游的内容, 包括利用各种有趣和灵活多样的形式, 向游人宣传生态知识和物种保护的意义。导游员向游客介绍当地生态环境, 使游人不仅在生态旅游中得到乐趣, 还能获得生态方面的知识, 所以, 开展生态旅游也是一种向游人开展生态教育的形式, 对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2.4 增进科技和文化交流

森林旅游对林区社会的开放有直接促进作用, 从而强化客源区与旅游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增加人们之间的友谊。因为发展旅游的需要, 引发了对新科技的需求, 旅游是科技研究、传播、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科技的发展, 尤其是对于林业科技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开展森林旅游有利于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 还能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和改革开放。

2.5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3.浅谈森林旅游经济管理现代化 篇三

1.综合性。现代旅游的发展不仅是一种经济的发展,更是一种文化的发展、文明的提升。

2.应用性。学科的发展更多的是立足于行业现状和现代教育体制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3.公共性。现代旅游管理学科的公共性除了表现在教学师资、教学设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资源的共享性之外,还表现在旅游涉及的酒店、交通、通信、旅行社等部门和行业的公共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性。

4.国际性。旅游发展的国际化,影响了不同地域上人们的思想意识。

5.边缘性。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属于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有其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内容,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研究核心内容如旅游规划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但这些都还较为模糊,因此其学科归属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二、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

1.科学研究

现代旅游管理学科的建设要注重基础管理+现实应用的研究,就目前而言休闲旅游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要强调区域+整体,比如湖南的张家界旅游产业升级换代研究就是一个区域(张家界辖区的几个旅游景区)和整体(以张家界为龙头的湖南旅游景区)的研究内容;要突出特色与一般的重要性,贵州黄果树瀑布就是其一般(瀑布)与特色(岩溶、水量、高度、宽度等)能够很好的结合,使得特色能够在一般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2.师资队伍

教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其素质高低、专业知识扎实与否、教学方法多样与否等都将直接影响到专业学科的建设。

(1)职称结构。职称结构的科学合理表现在经验老道、年轻有为、创新进取,笔者认为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中2个正高、3个副高、3个讲师、2个助教的结构较为合理。

(2)学历结构。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强调其文化性特点,因此必将融入更多的有文化、有涵养的高素质专业教师,笔者认为以下结构较为合理:2-3个博士、5个硕士、2-3个其他。

(3)学缘结构。针对于现代旅游管理学科的交叉和边缘性,教师则多以文理交融、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校内外结合、校内为主。

(4)学科归属。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并不像制造业、农业、工业等那么专业,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根据现代旅游的自身特点将该学科归纳为以下几个系列:旅游理论系列;区域民族旅游经济系列;旅游文化系列;体育休闲旅游系列。

3.学科点建设

(1)专科层次。专科层次由于理论强度较弱以及文化积累较少,因此重在专业技能培养,如酒店服务员、导游员、计调员等,对于行业发展,这一层次具有明显的技能基础性。

(2)本科层次。本科层次重在文化层次和专业理论基础教育,为培养高素质现代旅游行业从业者做好了铺垫。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培养高素质行业从业者任重道远。

(3)硕士点层次。硕士点层次是专业发展的根本,能突出理论和应用性研究的深度,从专业的更深更高层次进行研究,使得理论的高度进一步提升,同时使专业学科更具应用性。

(4)博士点层次。现代旅游管理学科作为一门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管理学科,应该以追求博士点层次为发展的理想目标和动力为己任,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4.条件建设

(1)实验室建设。建立旅游规划实验室、酒店管理实训室、形体训练实训室、网络教育实验室、导游模拟实训室等,为专业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实践基地建设。开发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基地(酒店、旅行社、景区管理处等)不仅可以提高专业人才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缩短人才对行业的适应时间,提高旅游行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图书资料建设。图书资料库的建设旨在通过对与旅游相关的理论、实践等书籍、视频、照片以及相关的文件资料等的建设来促进旅游学科建设的发展。

三、建设措施

1.学科专业互动。学科专业互动,不仅可以弥补专业中存在的部分缺陷,同时可以提升学科建设中教师团队的专业和教学水平,完善学科建设体制。旅游管理学科涉及到酒店、导游、区域旅游、旅游英语等专业,这些专业在发展中都可以吸收相互间成功的建设方法和手段,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产学研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把学校教育、行业实践、科研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产学研相结合同样是学校、行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教育形式。

4.浅谈森林旅游经济管理现代化 篇四

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管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259.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33-02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个人还是国有企业都如同雨后春笋般随着经济发展澎湃而出。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国民经济管理迫切需要现代化的更新。才能使经济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要实现国民经济管理现代化就要先从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实现做起。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的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经营模式,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符合时代发展的管理模式都是最基本的条件。

1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从实际意义上分析,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但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企业管理的模式和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手段,在这里暂时分开进行论述。

1.1企业管理模式

1.1.1基本概念

什么是企业管理模式呢?企业管理模式就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为了实现经营目标所组织的资源和经营活动的框架和方式。目前我国企业在实际的运营中使用的比较有效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企业的资源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过程重组,生产技术的优化等。虽然这些管理模式在企业的经营当中较为常用且有实际性的效力。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效益的管理模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现今的发展趋势,显出疲态。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从原来单纯的盈利性组织向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型企业发展。

1.1.2未来新型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在企业管理模式的更新过程中可以发现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主要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①组织结构扁平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企业采用的都是科层组织的形式,这种科层组织跟金字塔类似。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这种科层组织凸显出了其优势效果。特别是在大规模生产环境下,这种管理组织帮助企业降低了自身的成本,同时提高了产量。但是,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大规模生产已经不再占据市场主导。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组织结构开始向团队型扁平化过渡。管理的扁平化,其意义在于减少管理层次,使管理方式更为系统。②竞争模式合作化。企业竞争模式化是有共同目标的多个企业,为了更好的发挥效益和开创市场而进行的一种合作的运作模式。多个企业的共同合作可以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各个企业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伙伴关系来达到共享资源,提高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等目的,合作化在现今的经济型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大的趋势。它能让企业在合作竞争中找到新的契机。企业之间的友好的战略合作作为一种新的竞争方式,是有利于中国企业发展的很好选择。

③组织结构柔性化。所谓组织结构的柔性化主要指的是企业组织结构的柔性。有柔性的组织结构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内部的集团化和分权化的分歧。

2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基础

在对现今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发展趋势有了一个大致了解后我们来谈谈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的问题。

2.1基本概念

所谓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就是指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通过科学思想和方法的运用,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采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管理手段,建立起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管理组织,使企业管理达到更为先进的水平。

2.2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多跟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有关。比较突出的问题有管理思想上相对落后,观念陈旧,营销机制不健全,缺乏市场开拓精神和意识。管理不严,纪律松弛等等。许多企业内部管理的基础工作本就薄弱,又一味的追求盲目改革,大大削减了企业管理的组织力量。例如:近几年来许多企业片面的追求股份制改革热潮,认为进行改革是处理企业种种问题的有效手段,从而长期忽视了企业的内部管理。有些企业更把改制作为硬性指标,而对管理却松散对待,出现了“以改代管”的倾向。企业

3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实施方法

3.1建立专业化的管理体系

要实现对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建立一个专业的管理系统是必要的条件之一。如负责质量全面管理的质量管理体系;负责目标全面管理的计划管理体系;以经营机制为核心的现代化经营体系等都是企业建立管理系统的方法。各管理系统建立后,实行归口管理。在企业体制原则的建立时要注意原则的统一性,制定统一指挥和各级管理结合的原则;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3.2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机构

管理的基本定义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协调他人进行活动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系列社会活动过程。从管理的基本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管理结构的建立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必要保证。管理结构的现代化包括建立机构和组织活动两个大致方面。首先是机构的建立,在企业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中,成立一个或多个领导组织机构并不困难,难的是真正发挥这些组织机构的作用。

4结论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大量的实践我们发现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是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永恒课题。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企业应紧跟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注重创新的管理理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加快企业现代化的进程。使企业自身更好,更快的融入现代的主流经济。全面提升,推动企业良好、健康的发展。

5.浅谈森林旅游经济管理现代化 篇五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硬件体系要完备,完备的硬件体系指在校外,学校可以与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稳定的实行场所,像旅游局、饭店、旅行景区等,从而构建一个长久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到时安排学校学生进行实训,培养良好的操作技能与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得到显著提升,当前实习分为鉴础性的认知实习与综合性生产实习,学校选派学生去旅行社进行综合实习,进行导游综合实习等。在校内,构建实训基地也很重要,校内实训基地是构建可以满足学生进行模拟实验与校内实习的场所。师资力景对学生能力对学生素质与能力有很大影响,学校要组建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老师团队,他们既具有丰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能力,也要具备一定的教授知识的技巧,更新教学观念,采用更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效评估教学成果。学校配给的教学物资要充足,设备完整,以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管理部门应不断支持实践教学的实行与改革,给与足够的资金支持且不断加强质量监控,形成有效地教学管理机制。

6.浅谈现代物流管理 篇六

一、现代物流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1.现代物流管理可以促进企业的专业分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2.现代物流管理可以优化供应链的价值创造过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3.现代物流管理可以使企业真正围绕顾客的需求为顾客提供“理想的”服务。因此,我国应当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改善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

1.进行物流管理体制改革。首先,加强政府部门的协调,制定规范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措施,为物流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建立物流行业管理体制,对物流行业的各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再次,建立全国物流网络,加强横向联合。最后,政府规划的过程中,积极地研究和制定地区的物流发展规划,但在交通专项规划中,对关系物流产业发展的各种物流基础设施要进行统筹规划,并注意协调不同地区、城市之间的物流设施发展规划,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要提高认识,加强企业物流管理工作。根据现代物流原理及供应链理论,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强包括仓储、运输在内的企业物流管理工作,对于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大力推进物流管理信息化标准化建设。除了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外,相关组织和机构的大力推动也是物流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例如,现代物流理念的广泛传播,强化了企业对物流现代化管理的认识,并推动了企业物流的信息化程度。各级政府的鼓励政策推动了各行各业对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促进了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大跳跃。

4.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化人才。首先,政府应积极支持和引导物流科研工作,一方面要积极支持物流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并促进它们之间的合作,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其次,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教育是保证物流产业形成合理人才结构、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政府应当鼓励和允许各高等院校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开办和设置相关的专业和课程,让有条件的院校开办物流专业或相关专业课程,为物流领域培养高级的经营管理人才。另一方政府应当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并开展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并借鉴国际经验,在物流产业中推行物流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制度,即根据其受教育的程

度、物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长,确认其所能从事的物流工作。最后,要加强物流师资与教材建设。物流人才培养要产、学、研相结合。

5.培养具有资金雄厚、海外服务网络强大、行业知识和运作经验丰富、管理科学、信息系统为主的技术手段等方面优势的大型物流企业。物流业属于寡头市场,其形成需要经历较长时间。但是,入世后国外物流巨头的加入必然会加速这一进程,中国物流业必须未雨绸缪,要通过资产重组、联合等途径,进行行业结构调整。利用现有物流设施发展现代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盘活存量资产,是大势所趋,也是避免重复建设和造成现有设施的浪费与闲置的重要途径。广大仓储运输等物流企业要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改革、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完善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和领域,增强市场辐射能力,提高物流管理组织化程度。推动中国物流业更快地走向成熟,这样才能与国外跨国物流企业竞争国内市场,从而进军国际市场。

7.浅谈现代化仓储管理 篇七

1.1 仓储管理的概念

仓储管理就是对仓库及仓库内的物资所进行的管理,是仓储机构为了充分利用仓储资源,以提供高效的仓储服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的过程。具体来说,仓储管理包括仓储资源的获得、仓储商务管理、仓储流程管理、仓储作业管理、保管管理、安全管理多种管理工作及相关的操作。

仓储管理的内涵是随着其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不断扩大而变化的。仓储管理即库管,是指对仓库及其库存物品的管理。

1.2 仓储管理在物流管理和整个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2.1 仓储管理在物流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仓储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在多环节的流通过程中,由于每个环节对于需求的预测存在误差,因此随着流通环节增加,误差被放大,库存也就越来越偏离实际的最终需求,从而带来保管成本和市场风险的增加。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从研究合理的安全库存开始,到改变流程建立集中的配送中心,以致到改变生产方式,实行订单生产,实现降低库存数量和周期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尽管仓库越来越集中,每个仓库覆盖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大,仓库吞吐的物品越来越多,操作越来越复杂,但是仓储的周期越来越短,成本不断递减的趋势一直没有改变。

1.2.2 仓储管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仓储及其管理对于物流系统的重要意义,我们还可以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从供应链的角度,物流过程可以看作是由一系列的“供给”和“需求”组成,当供给和需求节奏不一致,也就是两个过程不能够很好地衔接,出现生产的产品不能及时消费,或者存在需求却没有产品满足,就需要建立产品的储备,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将不能及时消费的产品储存起来以满足后来的需求。

2 我国目前仓储管理的现状和对策

2.1 我国仓储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仓储及其管理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是在很多方面暴露了存在的问题。

1)仓库数量大,但布局不够合理。各行业各部门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纷纷建立自己的仓库,导致仓库数量增多,他们都在经济集中地区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建设仓库,仓储布局极不合理,造成了部分地区仓储大量剩余和部分地区仓储能力不足的两极分化局面。

2)仓储技术发展不平衡,很多企业对提高仓库作业自动化、机械化的认识不足。一些大型企业的现代化仓库拥有非常先进的仓储设备,包括各种先进的装卸搬运设备、高层货架仓库等。而很多仓库作业仍旧靠人工操作。这种仓储技术方面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严重地影响着我国仓储行业整体的运作效率。

3)仓储人才缺乏,仓储管理人才更不足。发展仓储行业,既需要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的人才,也需要善于操作的运用型人才,更需要仓储管理型人才,而我国目前这几方面的人才都很匮乏。

2.2 我国仓储管理的长足发展

我国仓储业发展势头良好。自20世纪末经济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带动了仓储业的发展,同时也对仓储业的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大型的现代化库房开始出现在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大中型城市,以满足地区发展对物资流通的现代化需求。

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先进的仓储管理系统和硬件设施也随之建立起来。现代商业体系的建立引导着仓储业向着合理、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外贸进出口的快速增长也促使中国仓储业与国际物流体系快速接轨。

政府管理机构对仓储业的发展起到了引导和规范的作用,所颁布的物流技术标准等对仓储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3 加强和改进我国仓储管理的措施和对策

物流产业为我国的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而仓储及其管理是物流产业最基本的功能,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采用合理的方式加强和改进仓储管理,才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增加仓储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基础设施亟需更新换代为现代化设备,以保证日常高效地使用,这就需要增加投入,改善现有仓库的基础设施。

2)完善机制,构建现代化仓储管理体系。为适应现代市场发展的需要,公司需要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起一套协调统一、公平开放、规范有序的现代仓储市场体系,从而规范市场秩序,以保证整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整合现有资源,加强仓储标准化网络体系建设。我国企业的仓储储运设施都有自身的特点,所以行业仓储企业的储运设施只能专属使用,不能共享,这就对企业合理统筹安排仓储资源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公司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建立仓储网络,以适应现代物流的要求。

4)加快建设仓储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传统的工作方式不能实时了解到仓库的使用情况,那就需要建立一个公共的网络信息平台,通过积极推进公司仓储管理的信息化,实现仓储资源的高效利用,有效管控库存。

5)加强行业培训,引进专业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公司要多方引进人才,不断完善培训体系,通过系统的培育,打造仓储专业人才。

6)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使仓储管理更加规范化。建立健全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规章制度是仓储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随着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良好的市场秩序是行业发展的前提。我国现阶段关于仓储行业的法规政策还不完善,因此要加快制定和健全仓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实现对企业更好地管理。

3 仓储管理的发展趋势

为了更好地加强和改进仓储管理,以促进我国仓储业的发展,我们还必须对仓储管理的发展趋势给予充分的重视。

3.1 仓储管理的发展阶段

3.1.1 人工和机械化的仓储阶段

这阶段物资的输送、仓储、管理、控制主要是依靠人工及辅助机械来实现。物料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机械来移动和搬运,用货架托盘和可移动货架存储物料,通过人工操作机械存取设备。机械化满足了人们存取和搬运等方面的要求,其实时性和直观性是明显优点。

3.1.2 自动化仓储阶段

自动化技术对仓储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工作重点转向了物资的控制和管理。计算机之间、数据采集点之间、机械设备的控制器之间,以及它们与主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可以及时地汇总信息;仓库计算机及时地记录订货和到货时间,显示库存量;计划人员可以方便地作出供货决策;管理人员随时掌握货源及需求。

3.1.3 智能化仓储阶段

在自动化仓储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实现与其他信息决策系统的集成,朝着智能和模糊控制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推动了仓储技术的发展,即智能化仓储。现在智能化仓储技术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21世纪仓储技术的智能化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我国对仓库的研究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还处于自动化仓储的推广和应用阶段。

3.2 仓储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日新月异,仓储管理将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其主要表现是:

1)实现“零库存”管理。

目前,“零库存”的概念已为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零库存并不是等于不设库存,而是对某一企业或组织来说,把自己库存向上转移给供应商,或向下转移给零售商,以实现自己的零库存。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零库存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2)整合化管理。

整合化管理就是指把社会的仓储设施,各相关供应商、零售商、制作商、批发商,甚至客户的仓储设施进行整合,以达到企业库存管理的优化。也就是说,在供应链管理的框架下实行仓储管理,把相关仓储管理的作业或设施进行重建。

供应链管理下的仓储管理能够在动态中达到最优化这一目标,在满足顾客要求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降低库存,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益。

3.3 计算机化与网络化管理

计算机具有高强度记忆功能,能把负责的仓储管理工作进一步简化并大大提高效率。它具有准确计算能力,增强了人们对它的信赖,它可以应对临时变化,对临时需要适时处理。因此,计算机已经成为库存控制信息系统的核心,作为对各项管理业务发出企业指令的指挥中心,它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仓储管理的发展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它不仅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提升了物流业的整体水平,还是社会再生产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因而是保存物资原有使用价值,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利用,实现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要认清仓储管理在物流业和整个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研究仓储管理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

摘要:仓储管理在物流业和整个经济活动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文章分析了我国仓储管理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仓储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8.浅谈档案工作的现代化管理 篇八

【关键词】档案工作;现代化管理;施工企业

1.加强档案管理现代化应用的背景和现状

1.1目前,德惠市经济局为了实现经济与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带动地区经济建设,努力优化经济建设的结构,高度重视施工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大力推进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档案管理信息化。

1.2但目前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还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及时解决。

(1)当下仍然存在大量纸质档案未实现数字化。

(2)各个部门之间系统互不相连、缺乏沟通、信息孤岛较为严重,无法形成统一的联通的档案信息资源库,主要有以下原因。

1)部分部门掌握核心数据,存在一定的商业机密,由于公司要求和部门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使数据处于保密状态。

2)部门缺乏录入数据的分工,数据无法及时上传。

(3)各个部门档案管理水平及管理软件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十分严重,软件管理系统功能存在缺陷,无法确保文档的真实性、可靠性、精确性与完整性。

(4)软件管理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够高,导致用户查询档案信息的效率较低。

(5)灵活性不足,不能适应机构调整对档案管理的要求。

因此,目前迫切需要通过深化应用统一的档案管理信息平台来破解上述问题和难题。

2.档案管理现代化平台应用的目标

(1)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一般是以事后管理为主的,这不能跟上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步伐,财务管理工作应该是由事后监督转变成事先预算的控制。市场的需要不仅仅是传统的手工纸质编制的分类会计报表、合同等资料,目前企业的目标是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全面数字化管理,优化系统,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

(2)财务管理方面的档案工作现代化是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可以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得以证实,企业方方面面的管理都可以通过经济核算来挖掘薄弱环节,适时调整运行方案,及时查漏补缺。

3.档案管理现代化平台应用的操作步骤

档案管理现代化管理包括三个方面

(1)把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用于档案管理中,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由于科技水平飞速发展,如何高效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对于施工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档案管理人员掌握现代科学知识,这点不仅需要档案管理人员不断进取学习现代化档案管理的知识,而且需要施工企业在经费运算上给予管理人员相应的支持。

(3)建立起信息化和高效的档案管理制度,具体操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规范系统模型。系统包括导入文件、管理文件、常用财务公式计算、智能分析公司企业运行状况、定时邮件等功能。只有规范系统模型,企业才能实现财务方面的档案现代化管理,才能实现信息咨询的零阻力交流,才能达成节能提效的最终目的。

2)嵌入记录功能。每个部门都使用同一的规范系统模型,各自的责任划分容易模糊,这需要嵌入记录功能,避免部门为了一时的安逸,推卸自身的责任,规避导致的意外风险,提醒企业的公司职员,持认真谨慎的态度使用该系统。

3)运用会计的电算化。电算化节约了很多会计人员手工的劳动成本,还能随时随地迅速提供相关的财务管理信息,正可谓一举两得。财务人员节省出来的时间和精力可以用来了解企业需求和发布企业市场的动态咨询,提升自我职业修养与技能。

4.档案管理现代化平台应用的效果反馈

(1)档案工作的现代化管理落实后,企业员工仅需在电脑上输入ID号登陆后,点击相应的栏目,各种档案资料就能在电脑屏幕上出现。企业员工可以快速高效地进行数据查阅,复制打印,收集资料等操作。档案管理实现了网络一体化管理,该系统的功能,收集、归纳、管理、分类到查阅、分析、删除等一应俱全,轻点鼠标,按动键盘,就可在新兴的互联网上实现。

(2)这不仅方便了广大的用户,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尽可能地缩减了人工成本,实现了管理的科技化、服务人性化、查找便捷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管理的初始模式。

5.总结

档案工作的现代化管理,代表着现代企业管理规范化、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加强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所以一定要做好财务档案工作管理这项工作,才能完全挖掘档案管理的强大功能,更好地深化财务信息化工作。同时,档案现代化管理有容易受电脑病毒入侵的不足之处,企业要加强防范管理,但财务信息化档案管理的优点甚为突出:载体多元化、利用效率高、信息量巨大等,所以档案管理现代化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 [科]

【参考文献】

[1]何劲军.浅谈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17).

9.浅谈森林旅游经济管理现代化 篇九

1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在改革开放之前都采取人工管理模式。此种管理模式主要是依照人们的长时间实践经验,利用人工观测和手工测绘方式;同时,结合一些较为传统的设备、工具及通讯方式,利用一些比较经典的模式,实现数据的管理。根据上述内容,人工做出图表,并配以文字说明实现归档管理。此种人工方式检测水情、并且针对水利工程调度的管理模式,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停止[1]。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情况只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编程,或者是制作简单的数据表格,无法充分发挥出现代技术的功效,无法将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运用到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中。近些年,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取得了高快发展,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也加强了现代化技术的结合,管理模式由以往的人工模式向现代化模式、自动化模式和智能化模式发展,保证了工情和水情监测、与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实时性和全面性。

2水利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

2.1水利工程的使用

水利工程与河川径流具有非常紧密的关联,但也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但河川径流本身具有相应的变化规律,水利工程可以结合其变化规律合理使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工程的效益和安全。合理使用水利工程,也就是采取科学可行的防汛调度计划、合理的安全管理手段等。

2.2水利工程的养护工作

在规划、设计、施工水利建筑物阶段,受到种种因素影响,常会出现一些薄弱环节,导致水利工程在实际运行中出现各种问题。尤其是水利工程长时间在水下,如果管理不得当,自然条件发生变化,很容易导致水利工程受到影响。因此,加强对水利工程的养护和监护,是保证工程性能良好、安全运行的基本前提。

2.3水利工程的检测工作

水利工程检测工作属于水利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定期检测水利工程,有利于及时发现工程存在的问题,以此找出问题的源头,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最终促进科学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

2.4水利工程的防汛抢险工作

水利工程的重点工作还包括防汛抢险。对于防汛抢险工作来讲,必须提前做好防护工作,并加强对水利工程的日常维护,保证水利工程性能良好,可以有效发挥应有作用。

2.5水利工程扩建和改建工作

10.浅谈现代企业成本管理 篇十

一、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1.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含义。狭义的成本管理含义并非仅指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耗费的显性成本,还包括企业失去市场,委托代理成本等一些非显性的成本。对显性成本,成本管理侧重于寻求合理的能够使公司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成本水平。广义企业成本管理指管理人员运用专门方法提供企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以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的目的。成本优势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而传统的成本管理是要实现“降低成本”。

2.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特点――长期性、全局性、外延性。长期性:企业成本管理的宗旨是为了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以便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而传统的成本管理则立足于短期的成本管理,而未从长远的持续地降低成本的策略上考虑属于战术性的成本管理。比如企业进行人工成本管理,按“降低成本”,企业宜雇佣年龄相对较大、技术熟练程度高的员工以便降低人工成本。以“成本优势”标准衡量企业宜从长远出发雇佣对年轻、文化程度高的员工,利用学习曲线,以获得较长时期的成本优势。

全局性:企业成本管理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而制定的。它把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综合起来,企业的价值链贯穿于企业内部自身价值创造作业和企业外部价值转移作业的二维空间,价值链不同于价值增值,它是更广阔的外在于企业的价值系统链,企业不过是整个价值创造作业全部链节中的一个链节。

外延性:企业成本管理的着眼点是外部环境,将成本管理外延向前延伸到采购环节,乃至研究开发与设计环节,向后还必须考虑也后服务环节。既要重视上游供应商的联系,也应重视与下游客户和经销商的联结。总之,应把企业成本管理纳入整个市场环境中予以全面考察。只有对企业所处环境的正确分析和判断,才能预测和控制风险,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确定和实施正确适当的管理战略,把握机遇主动积极地适应和驾驭外界环境,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最终实现预定的企业战略目标。

二、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方法产生的必然性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的重要性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迅速发展的第三产业改变了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这种影响随着旅游业、银行业、保险业、以及我们电信业等市场的开放而扩大。相对传统的制造业来说,服务业的最终产品成本结构难以区分,传统的变动成本管理方法并不适用,因为这些产品不但产品本身难以确认,而且其产品中的混合成本也远大于易于区分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同时,许多制造业由于从传统的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也面临众多的新成本问题,如:全面质量成本、顾客满意度等。因此,成本管理人员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寻求更恰当的成本管理方法,为管理提供与新经济环境相适应的成本信息。

三、实施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

为充分发挥地利、利用人和在市场竞争中树立价格优势争得一席之地,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实行全员成本管理。强化企业各级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提高全员的成本管理素质。将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全体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成本管理成为一项全体员工的工作。成本管理专业人员应熟练掌握现代成本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组织和生产工艺特点,做到对产品成本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对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心中有数,从而使成本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树立成本管理的效益观念、突出成本考核、加大成本考核力度。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经济效益决定企业自身的前途命运,因此进行成本管理必须以增加企业赢利为目标。确定企业产品成本是降低还是提高,应以是否增加企业利润进行决策。如果提高成本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就不一定非要降低成本。所以企业成本管理人员必须确立成本效益观念。

3.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企业应该学习和应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尤其是要学习那些科学的定量管理方法。在成本管理中,必须加快电算化步伐提高电算化应用水平,加速培养电算化人才,从而实现成本管理手段现代化。

四、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新方法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

投资者非常关注一个上市公司的利润指标,比如对于我们联通公司而言,我们就必须牢牢控制好利润这个指标。这样,我们必须高度关注资源的合理配比和利用效率、产出效益,密切关注营销成本、网运成本、必要的开门费用等付现成本的使用情况,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利润指标大起大落,确保利润指标实现的均衡、稳定。我们现在所采取的措施,一是要完善预算管理体制,突出财务综合协调和专业部门管控责任,抓住预算目标不放松。并召开全省成本费用分解预算讨论会,以全年成本费用预算为基础,结合成本费用实际完成情况,分析成本费用变化趋势,评价使用效果,与各分公司共同对成本费用进行月度分解,提高成本费用使用效率,增强企业创利能力。二是要以地市为单位,按照部门职责分工,落实管控职责,比照先进水平,提高成本费用使用效率。营销费用由市场部门负责,着重提高使用效率,既满足收支配比要求,又有效拉动收入增长;网运成本由网运部门负责,着重优化网运成本结构,提高通信质量,有效支撑生产经营;业务费及管理费由财务部门牵头,深入挖掘和发挥固网与移动网的成本协同效应,降低共同费用支出。通过节能降耗、瘦身下电、发挥协同效应等措施,加强对必要开门费用的管理。优化人工成本结构,加强对外包派遣费用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人工成本使用效率。三是建立对成本费用使用效果的科学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成本费用使用效果评价,并每月进行通报。

11.浅谈如何实施现代化教学管理 篇十一

关键词:学校;现代化教学;教育改革;以人为本

教育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发展的大趋势,全国各级院校都在积极进行着内部的创新与改革工作。通过对我国教育改革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教育改革不仅体现在课堂授课上,也与教学管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通过革新教育管理,推进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目前学校教育管理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为以人为本,如何彻底地将以人为本理念彻底融入教育管理工作之中,是有关管理人员需要思考并予以解决的问题。

一、把握教学目标,明确工作重点

教学管理不是任意而为的,其应循序相关规章制度,科学合理地展开。因此无论是进行传统教学管理还是进行现代教学管理,管理人员在进行工作之初,都应对教育教学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进而把握教学目标,明确工作中的重点。具体来说,要想搞好现代化教学管理,管理人员应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教学管理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1)深入到教育教学实际之中,针对每一个专业的特点制订出个性化的发展方案,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2)对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进行规划,包括日常教学、考试测评、实践教学、毕业考核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类存档,完善内部信息的管理;(3)对教学资源进行管理与调配,合理安排课程,慎重选择教材。

二、保障决策质量,重视民主决策

教学管理的展开离不开具体的决策工作。通常情况下,学校内部事务的决策一般都由主要管理人员通过开会研讨,以集中表决的方式最终决定。在现代化教学管理发展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教学决策的失误,学校应改革传统的决策方式,扩大参与教学决策的人员范围,让学校各部门的领导、教师代表等参与教学决策之中,并发表个人的看法。通过应用这种方式,学校教学管理的决策将更加民主、科学,可以有效减少决策失误。

三、应用现代技术,实现信息管理

教育管理在进行的过程中涉及的内容众多,并且信息量较大,仅靠人工进行管理经常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想对全校学生提交的评价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是很大的工作量,会给教学管理的展开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在互联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应注重应用现代技术,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的质量。首先,学校应投资建设计算机管理系统,录入学校的各项信息,并通过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实现现代化的管理。其次,建立专门的教学评估系统,通过系统智能分析,得出每个教师的教学情况,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四、注重人才培养,打造管理团队

管理者是影响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因素,如果管理者的素质不足,那么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就很难提高。因此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校也应注重对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首先,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避免管理人員的管理思想陈旧或者被社会上的不良思想所影响,阻碍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具体来说,首先,可以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思想学习,并利用政工部门的力量,及时了解管理人员的思想动态,引导管理人员形成正向的价值观念,提升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打造出高质的管理团队;其次,要杜绝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经验主义,让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原则,立足于教学实际进行管理工作;最后,要强化学校的监督管理工作,对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教学管理中的不良动态,做到防患于未然,时刻保持教学管理在正常的轨道上。

五、强化信息搜集,践行以人为本

传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对管理层做出的决策,学校教职工以及广大学生都只能被动接受,难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十分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容易阻碍具体决策的执行。因此,学校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应强化信息的搜集,利用现代的网络平台,开设官方微博、微信、论坛等,欢迎广大师生就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意见。学校管理层应重视这些意见,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正。

综上所述,好的教学管理工作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在今后教育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有关管理人员应顺应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积极地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革新,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闯,王俊玲,杨萍,张传军.转型体制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现代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3).

[2]章颖,张小梅.浅析高校教学管理与改革的措施[J].时代教育,2013(11).

12.浅谈档案管理现代化 篇十二

一、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建设档案现代化时现存主要问题是:1.没有规范的档号, 更甚至有的档案根本没有目录, 存在一整卷档案中有多个册子的现象十分常见;2.案卷没有规范的题目, 很多标题不能将真实的反馈主题内容, 部分卷宗缺少标题等状况较为常见;3.很多卷宗卷内不存在目录, 部分卷宗根本不能检索信息;4.大量卷宗缺少页码;5.整个卷宗中的分类不明确, 样式繁多;6.忽略档案的重要性, 觉得管理档案工作就是不丢失档案, 不泄露档案中的内容, 能满足外部档案的要求即可;7.管理档案没有雄厚的力量, 管理水平极低, 滞后的管理措施。大多数管理员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 根本无法掌握管理档案的要求、管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如何搜集、规整、入档、装订档案资料等项目;8.档案室没有齐全的设备, 管理档案硬件设施不健全。

二、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工作重点

(一) 提升档案管理员的素质。人是社会的核心, 有了人才形成社会, 所有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才, 那么建设信息化的档案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是影响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的直接因素。在档案管理中应用现代化设施需要管理员操作, 这就要求管理员有一定的专业素质, 因此, 对档案管理员的科技素养、业务知识和管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业务能力提升: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牵涉到计算机网络、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资料、一体化的文档管理和办公自动化建设等, 这就要求档案管理工作者不但要对管理档案工作驾轻就熟、管窥蠡测, 而且还要十分了解怎样应用这些信息化设备。不过当前大多数管理档案的工作者在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方面依然存有很多问题, 无法与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相适应, 因此为了能够符合现代化档案管理需要, 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当具备以下素质:坚定信念、敬业爱岗、具备单独思考的思想素质、具备求实务真的思想素质。

档案管理员素质提升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1.熟悉现代化信息设备的使用。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故步自封, 应当持续的学习现代信息使用技术和理论知识, 掌握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化信息器具, 尤其是网络传送设备。2.提升捕捉信息的能力。管理档案人员应拥有极强的捕捉信息能力, 对网络中的档案资源要熟知, 具备捕捉具有价值的档案资料。3.卓有成效的识别能力。在网络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信息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只有拥有识别评价信息的能力, 判定、筛选、探析档案信息, 将有价值的信息遴选出来, 供给优良服务。4.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假若在不同的方位来加工档案信息, 就会发现该信息具有双重或者多重价值, 将信息中的无效成分祛除后加以重组, 就会生成新型的档案信息, 进而将增值能力呈现出来, 实现高效运用的目标。

(二) 加快馆藏数字化进度。扫描仪、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和措施是档案管理实现数字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使档案处理实现数字化, 建立档案的专业化, 创建综合的档案数据库。当前许多档案管理机构尤其是各大高校由于资金不足、技术核设施薄弱, 还无法实现将所有的照片、图文、音频视频档案转变成数字化的形式, 要以馆藏的详细状况、服务对象为依据, 有选择的、有重点数字化处理档案信息。这需要从以下两点来着手:

加快速度运用计算机录入专题和文书档案的工作。1.应当在计算机中输入所有文书档案的文件、案卷级、目录, 在录入文书档案的工作中应当确保文件级标题、案卷级的精准性和完备性, 如果有所偏差就会导致不能检索查找档案;2.在计算机中输入早期档案的目录, 这样就会运用计算机自动查找陈旧档案, 使查询的速度和准确度大大提升;3.应当按着人事、基建、党政、审计、财务等分类标准进行归档, 建设相应的数据库, 这样就可以十分快速和便捷的查找和运用各种类型的信息, 使服务品质和使用率大大提升。

做好数字化处理音频、视频档案的工作。运用扫描仪器、数码照相机等设备扫描、拍摄相关的照片和图纸然后在微机中储存。可以充分运用扫描仪扫描十分重要的字画、证书档案。运用数码照相机拍摄有一部分缺损的大型图纸, 成像后传送到计算机中, 再运用Photoshop等软件修复缺损的地方, 然后归类为电子档案, 这样不但方便使用和储存, 还不会受到外界潮湿、发霉、风化等因素影响损毁档案。另外, 还应当精准的做好数字化加工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工作, 运用采集工具, 将这些资料转化成多种格式的资料进行光盘刻录或者直接储存。

三、结语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顺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更是科学管理档案资料、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 所以应当树立相关管理员的档案信息化意识, 同时档案管理信息化应当与时俱进, 档案管理员应积极投入到创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行列当中去, 为提升现代化档案管理水平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赵金凤.浅谈档案管理现代化与档案信息化建设[J].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3 (12) :32-33.

13.浅谈森林旅游经济管理现代化 篇十三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系统性改革

旅游管理这门学科兴起较晚,在教学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各开设院校普遍存在问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将培养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点等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接待、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其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除应具备良好的素质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应掌握旅游基本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广阔的知识素养,对历史、地理、园林、建筑、植物、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知识都比较了解。但以上方面具有隐形存在的特点,其价值只有在学生内化后再经一定的实践才能显现出来,这样便加大了学习效果评价的难度。旧有的知识体系教学设计比较落后,为了改变这种教学体系将目光转向能力培养,有些高校进行了大胆尝试,进行教学改革,以求逐渐改变高等教育知识传授型教育,实现能力训练型教育的成功转型。这些高校的探索给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指引了方向,具有比较重大的意义。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因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具有较高就业率的特色鲜明的专业,国家开始扩大各大高校的旅游专业规模,各大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面向社会大规模招生,因而该专业的招生人数也迅速增多。然而,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建设、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上,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还存在问题,不合理、不科学的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造成高校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一)师资力量和配比存在不足

师资力量是一个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综合素质越高、教学方式越科学,越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旅游业的人才培养越有利。但是,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时间较短,师资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无论是专业的教师还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都很少,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资金投入也较少,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管理专业规模的扩大和发展。

(二)教学理念不够科学

纵观各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理念,其主要存在有两大方面的问题。其一,重理论轻实践。大部分都是强调对理论知识的灌输与教导,包括导游的基础知识、旅游地理学的内容、旅行社业务的开展等,但落实到操作层面则会因为缺少相应的合作单位或匮乏实习基地而降低其在教学中的比例。其二,重知识的掌握轻素质的培养。以导游学的教学为例,大部分教师都会教导学生如何带队、如何处理突发情况、如何与团友保持良好的关系、如何协调好团队矛盾等,但对于导游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长远发展等精神层面上的教学,则相对会较少涉及。

(三)教学方式不够先进

一方面,教学内容比较局限。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与根本,但不应成为局限教学的理由。在教学范围上,部分教师存在过度依靠教材的问题,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扩展教学。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陈旧,所选择的教材内容设置滞后,不注重创新,更新速度慢,并且存在一定的重复性。另一方面,教学方式比较死板。有些高校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立足书本,拓展和延伸的知识较少。在教学媒介上,多是以口头传授与书面板书的方式。在教学地点上,多是以课堂或校园内为主。部分高校受限于经费,鲜少外出教学或到景区进行实地考察。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视野的开拓和知识面的拓宽,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差,并不能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人才。

三、改革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措施及思路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建设,提高师资配比。一方面,高校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要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前提,加快高校师资的培养,既要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又要保证教师具有本专业实际的工作经验,培养双师型教师,可以采取教师进修或者到企业挂职的方式,学习先进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高校还要从实际教学出发,大力引进具有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以适应现代教学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基础。

(二)樹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

旅游业是一种随着时代进步,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产业。因此,学校対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必须立足时代发展,使教学和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提高教学的实际性。即是要重视实操性教学,特别是对于旅游专业这种强调服务性的专业来讲,更应当让学生有更多地机会去将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以加深对服务理念的认知与理解。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参与比例。在教学中与课堂上,学生应当是主体,教师则是辅助指引的角色。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让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情绪高昂地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交融。

(三)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

一方面,要扩大教学范围。另一方面,要丰富教学的媒介。除了基础的口头传授与书面板书外,还可以尝试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景区教学。对于经费相对不足或自然地理资源比较匮乏的学校来讲,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现或演示著名景区的风土人情,讲解景区所代表的自然特色。此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尝试远程教学,通过与其他高校的合作来进行联合教学。对于经费相对比较充裕的学校来讲,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多深入到实际场景中。例如,带领学生到当地的酒店、饭店、旅行社、宾馆等去实习或上岗,以更好地观察并了解企业的运营管理。带领学生到旅游景点,以更好地模拟导游的带队过程等。总的来讲,就是要尽可能地丰富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四)努力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高校在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设立课程的时候,要做到少而精,在设置专业必修课的同时,设立一些选修课,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选择,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长处,吸收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要设立一些实践课,比如请一些有相关旅游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进行课堂教学,结合一些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措施,让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工作中对于相同的问题从容应对。通过科学的课程体系的建立,不仅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更有针对性,更加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琳瑞.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情况综述——大连职工大学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06).

[2]蒋洪江,赵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J].华章,2014(17).

[3]陈姗姗.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才智,(04).

14.浅谈现代学校管理的创新 篇十四

【摘要】社会向前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创新活动,而民族的振兴又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教育要发展,创新就更重要了。

【关键词】管理;创新

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人们的创新活动,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关乎国运的兴衰.同样,创新是现代学校管理发展的动力,是学校自下而上的源泉,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管理创新的内涵

所谓管理就是一种手段或是一种决策.它是组织和动员各种资源,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过程。而管理的创新是指管理的改革和创造,是新的构想,新的观念的产生到应用的整个过程,它包括:观念的创新,制度的新,实践的创新和业绩的创新.

二、管理创新对现代学校管理的意义

与创新相对应的是“维持”,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维持和适度创新的结合。但是,仅有维持的“有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旦系统封闭起来,只能自发地走向无序。因此,把创新列入一切管理活动是取得成功的第一要素.“缺乏创新是现有机构衰败的最大单个原因”。

教育管理系统一般是由教育管理者、管理目标、管理信息、管理职能、管理手段、管理对象六大基本系统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其生命力取决了社会对学校的需要程度及学校本身对社会的贡献能力。而后者又取决于现代学校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组织、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对社会需要的认识能力。社会需求在不断地变化,现代学校管理如果不能适应,以新的方式提供新的贡献,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则无法应对新的挑战,也无法决定于质量意识,经营意识,为内部要素所冲击。正因为如此,现代学校管理“服务观念”的定位直接决定于质量意识,竞争意识的引入和强化,从而促进了学校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次革命和突破。

三、当今学校管理的弊端

目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深化教育改革,其总体思路是“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先导”;另一方面,转变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评价等都与改革的步伐大不一致。由于管理思想与心态观念等被固锁在传统意识之中,学校“偏爱于惯常策略的传统管理方式,已不再具备成功地迎接目前挑战的能力”,成为改革的阻力.其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管理者习惯于经验管理或传统角色工作,不认为管理就是创新,第二,学校行政管理与教育改革相分离,两张皮现象明显,等待观望,一般应付与唱表面文章的现象较为普遍,学校管理者心目中的改革,常常是向上对国家、政府的办学自主权要求,或是内部向下的人员精简,很少考虑管理思想,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的改革.第三,受中庸管理观念的束缚,多年的校园文化积淀,用人与干部考核标准上的教训,使许多身居要职的管理者,宁可按照规矩行事而停滞不前,也不愿通过创新冒险去取得成功。

四、现代学校管理的创新

1、创新表现为教育管理的核心。

现代学校管理在管理职能方面有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计划职能通过确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规划,方案等形式表现;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设计和人员配备表现;领导职能通过领导者指导和激励被领导者以及解决冲突来表现:控制职能通过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然而社会与环境的改革是管理的现实,应对改革是每个管理工作者日常工作不可分割的部分,在管理活动的每一项职能中,事事处处皆应创新,教育管理围绕系统的目标运行,每一项管理工作一般是由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

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导致新的计划,开始新的管理循环,由此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创新在这个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地位,成为推动循环的原动力。

2、教育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从教育管理过程和要素看,现代学校管理的创新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目标创新、结构创新、教育技术创新和管理人员创新.从客观上看,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教育体制,学校育人观念,主观上包括学校的课程结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管理评价机制。微观上包括教师个体的教育观念、教育技术及师生、生生和干生之间等三个层面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动力系统。

人们常说,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终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一所学校在现代管理体制中如果没有创新意识,不能体现创新精神,这所学校的教育也不可能得到快速发展,学校管理目标的创新首先表现为对学校发展目标的优化.根据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研究学校定位,进行前瞻决策,定时反馈,灵活调整目标,并通过高效的活动来谋求学校生存与发展空间。在办学目标上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学校是难以谈得上创造性的。其次,目标创新,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变革,目前我国的教育重知识灌输,轻主体内化,重单向管理,轻知情结构;重显性效果,轻隐性环境,从而导致重知识,轻全面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滞后,单有一般性的调整或局部的教学改革不足以触动,只有把目标创新作为管理者的最基本工作,并认真按阶段去实践,方有可能突破.

学校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管理中要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每一个人,从学生、教职工到学校管理者都具有个人尊严与价值的独立个体,都享有受尊重、拥有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要使广大师生感受到在工作、学习中自由创造的意义和乐趣,应具有“人人有事干,处处有舞台,时时有进步”的管理思路,在学校现代管理中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互动效应的学校教育环境,从优化德育环境,优化教学环境,优化活动体系,优化评价机制及时他们的互动效应来创设、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校教育创新体系。

在学校工作中,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在学校首先必须有一支起模范带头作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敬业爱生;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学技术;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广闻博取,精思深熟,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的教师队伍,以形成成才教育管理模式,情感教育管理模式,民主教育管理模式,角色体验管理模式,心理疏导管理模式。

3、制度的创新。

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就必须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使之适应学校的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实施校长负责制,全员聘用制,工资结构制,把竞争机制融于学校管理之中,使校长的负责意识,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的民主意识,班子其他成员的助手意识,都得到创新,不断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努力做到按劳取酬,优质优酬,打破均分配,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改革,要从以制度为主,以规范师生的教学和学习行为为主,以单一的考试成绩管理激励管理为主的刚性管理,转变化为以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以激发激励师生的创造性教与学相结合,以多样化的评价,动态性的评价为主。

4、结构的创新。

结构的创新是指现代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与动行机制的变革,核心是机构与组织的创新,其目的在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校机关不能变成按部就班地履行日常管理职能的“政府”,更何况政府也在变革,按领导与重要部门负责人,至少

应是半个教育家。

5、教育技术的创新和管理人员的创新。

主要指教学手段、方便、教育过程的革新与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现,办公的自动化与信息化,要求管理者在改变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转变观念而采取全新的管理模式。当然,任何创新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都必须以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发展为前提,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活动,动口动手和质疑问难的程度为评价标准。

15.浅谈水利水电工作现代化管理 篇十五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与民生有关的建筑工程项目, 其工作质量与人们的生活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加强水利水电工作的管理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 最终的目标是利用有限的资源, 发挥最大的效益。随着建筑行业的竞争程度越来越大, 施工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就必须要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对水利工程进行施工工程技术的研究和管理, 针对当前施工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有积极的解决作用, 从而有助于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提升。

1 水利水电工作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创新的企业管理机制

水利水电工作的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 是促进水利水电工作质量不断提升的一个重要举措。随着近年来各种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而言, 加强其具体的管理方面的观念的改进,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正常运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现代化管理理念的运用, 水利水电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也应该要实行全新的管理机制, 但是当前很多企业的管理机制都存在问题, 因此导致水利水电工作的管理效率不高。

1.2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水利水电施工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而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则是水利水电施工的的依据和标准, 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的过程中,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对工程项目的决策咨询评估能力不足, 工作前期的勘测设计不够规范, 一些建筑工作单位的资质不够、设计的各种图纸和结构不够规范等, 同时, 设计与工作单位之间的衔接存在一定问题, 最终影响工程的质量。另外, 在水利材料的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施工材料是保证工作质量的基础, 对施工材料的选择与管理如果不当, 会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 常见的原材料是水泥、粉煤灰等, 当前这些原材料的往往达不到相应的标准, 用于水利水电工作, 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比如某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灌浆工作中, 承包商将水泥浆的配比率私自改变而且伪造了灌浆的工作记录, 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结构质量有很大危害。

1.3 水利水电工作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管理往往会涉及很多的内容, 工程数量也比较多, 一般需要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工程项目的管理, 因此在工作队伍的质量上有一定的要求, 要保证其专业性。但是当前水利水电工程工作队伍的质量还得不到相应的保障, 往往参差不齐, 有的工作单位为了控制成本, 也没有引进更多专业化的人才, 导致工程质量管理出现问题。另外在一些水利水电工程中, 压低了一些工作过程中的不可预见的经费、建设费等, 导致工作单位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地位, 容易出现偷工减料、弄虚作假的现象, 影响了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

2 实现水利水电工作管理现代化的策略

水利水电工作管理质量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很大的影响, 针对当前水利水电工程工作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需要加强工作管理水平的提升, 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性, 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2.1 不断完善水利水电质量控制体系

在水利水电工作管理中, 质量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措施, 是保证工作质量的重要举措。在现代化管理过程中, 很多新的管理理念的运用, 对于水利水电工作的效率有很大的提升。只有不断完善质量体系, 才能提高对工作质量的监督以及控制效率, 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水利水电工作的管理, 使得水利水电工程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2.2 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和管理

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对于水利水电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 可以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 从而使得在工作过程中减少出现安全问题的几率。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和管理, 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第一, 加强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在进行工作之前, 要对设计单位的资质进行审核, 对设计单位设计的各种图纸和结构等进行审查, 以保证合乎具体的工作要求, 并用要求设计单位和工作单位做好相应的技术交底工作, 保证建筑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第二, 要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技术和施工材料管理。工作技术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 也是现代化水利水电工程工作单位进行企业管理的工作重点。在水利水电工作中, 具体的工作单位应该要有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 同时, 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工作水平的培训, 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学习, 在工作的现场, 要积极发挥质量技术管理人员的作用, 加强对各种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的解决, 一旦发现技术问题要进行及时的处理, 以免对后续施工质量带来影响。此外, 还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管理, 对于材料的选择、进入施工现场等都要进行专门的管理和监督, 保证施工材料能满足相应的规定, 努力提高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

2.3 强化对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人员的培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力资源是未来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而言, 无论是设计人员、管理人员还是具体的建筑工作人员, 都应该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人为的因素是影响质量的最关键的因素, 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时, 对于建筑企业的各种人员都要加强培训, 上至管理人员、下至工作人员, 都应该包括在内。加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的提升, 加强施工技术人员的施工技术水平的提升, 都是促进水利水电工程质量得以提升的重要措施。也可以使得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可以在工作过程中落实责任, 明确自己的责任范围以及职责, 从而可以积极地参与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来, 运用更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 对水利水电工作项目进行现代化管理。

3 结束语

水利水电是一项民生工程, 加强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管理, 是当前水利水电工程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水利水电管理应该要实现现代化, 即加强现代管理理念的运用, 对水利水电工程中的重要过环节进行管理, 比如施工、安全等, 最终提升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在建设过程中加强水利水电工作的管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文章对水利水电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旨在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效率。

关键词:水利水电,管理,现代化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黄建.水利水电企业现代化管理模式探讨[J].陕西水利, 2009 (22) .

[2]陈霖, 邱香军.浅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12) .

[3]吴优, 王祖印, 刑德龙.浅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9) .

16.浅谈现代图书管理 篇十六

【关键词】现代图书;管理模式;服务模式

现代图书管理观念是“以人为本”,以图书管理人员的自觉服务为特征。从“为读者服务”转向“协调、合作、共享”.主动寻找图书信息服务市场为本质的观念。同样是服务,但其本质的内涵已经不一样了。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主动地寻找服务,这就根本上改变了服务的方向,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客观.上必然促使图书管理服务的水平提高。牢固地树立积极主动的服务的观念.可以冷静客观地正视传统图书管理存在的弊端,大胆进行图书管理改革,构建现代图书管理新体系,推动图书管理发展。

1.现代图书管理特征

1.1信息网络化是现代图书管理发展的趋势

知识经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基础上,依赖于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力资源。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要有极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金球信息数字网络化时代,人们要有极强的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知识经济和网络信息技术时代条件下,一系列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化技术应用到图书馆中,图书馆也要面向全社会提供联合化的信息服务。将自身转换成为多功能的现代信息中心。图书馆肩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社会教育的职能。一方面.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终身教育成为世界趋势。图书馆公益性、公共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能贴近群众、服务社会,社会上每一位公民都可以在这里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平等地、随心所欲地进行终身学习。所以现代图书馆不仅仅被誉为“大学的心脏”,而且会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必将成为“社会的心脏”。传统图书馆正在被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代替。

数字网络化建设是现代图书管理发展的主体方向。我们不是不要传统图书馆,不是全盘否定它,而是要使它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馆藏资源信息化和社会信息资源馆藏化,图书网络与科技、教育、经济网络实现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信息资源效益最大化,这是现代图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2高素质的图书馆员成为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

现代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中馆员的工作也不再是简单的借借还还,服务工作已由单一、被动转向了开放、多方位和主动。图书馆员要真正担当起信息专家、信息向导、信息管理者、信息顾问、系统专家等角色。他们既是图书馆员。又是知识经济的参与者。这就需要图书馆员必须具有较强的现代信息意识和广博的专业知识,要有极强的洞察力、创造力,灵敏思维和强烈的事业投入精神。从“图书保管员”变成“信息领航员”和“信息工程师”。美国的图书馆学专家迈克尔?戈曼就提出:“图书馆拥有三大资源,一支由训练有素和知识渊博的图书馆员和其他图书馆工作者组成的队伍;馆藏;供检索馆藏使用的书目控制系统。”在美国,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5%来自图书馆的建筑物,20%来自信息资料,75%来自图书馆员的素质。可见,优秀的图书馆员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

2.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

2.1开放型的服务方式

现代图书管理效益是以信息的流通利用为其唯一标准。要突破以馆藏量为标准的陈旧落后封闭观念的影响。图书管理就是要以新的方式组织、控制、选择、传播信息,建立辐射型的开放服务系统,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服务方面,面向网络环境。例如:国家图书馆利用网络环境和设施,在电子阅览室开展各项网络信息服务。每天上网浏览图书的读者已达50―60万人次,是每天来馆读书的读者的几十倍。

2.2适当的市场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要提高自我生存的发展能力.必然要大规模改造硬件条件。数字化发展,硬件要先行。首先,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其次。要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如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及书(刊)厅电子化建设,最大限度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传统图书管理是社会公益服务台.国家投资毕竟有限。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现代图书管理在完成公益性服务的同时。适当开展各种类型的市场信息服务.已经得到社会和读者的认可。

2.3服务方式主动化

现代图书馆,要发挥出自身的社会职能,必须走出其固有呆板的陈旧模式,直接面对社会的信息需求,上门服务。工作人员要主动与用户联系,了解需求,采用新的服务方式,主动为读者服务,主动与大中型企业联系.了解信息需求,编辑专题剪报,提供信息服务。如清华大学图书馆,聘用专业人员为学科馆员,提高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质量,主动为教学科研服务。

2.4多样性服务

现代图书管理服务已经从单纯服务型转变为服务经营型,以市场需求和用户需求为中心,摆脱传统单个、重复、被动、琐碎的手工服务。现代图书管理开展信息的深加工。如代查、代检索、代翻译、代办手续、代复制、联机检索、光盘检索、联机目录查询、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等,图书馆员由传统文献资料的收藏者和提供者,变为现代信息产品的开发者和传播者,工作所涉及的范围更为广泛。

2.5智力型劳动服务

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顽现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现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例如国家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人员在网上提供各种类型的文献信息.为各种专业网络公司提供专题信息。信息服务人员已经从简单的劳动转向智力型劳动。

2.6信息企业型服务机构

现代图书馆.是围绕着信息来开展经营活动,以生产和经营信息产品为主,原有的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机构,要由单纯公益型向经营型服务转变。现代新型的图书馆,就是以经营为主新型的信息服务机构.例如:中国科技信息所的万方数据公司等。

3.结束语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加快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以及公共信息资源共享趋势的到来,现代图书馆管理正面临机遇和挑战。在培养高素质管理技术人员的基础上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结合起来,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有力保障.改变服务模式是其发展的前提。展望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在数字化信息时代,与国际接轨的脚步正在逐渐加快。

【参考文献】

[1]王雅红.现代图书馆管理模式初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7):119.

17.浅谈森林旅游经济管理现代化 篇十七

(1)企业应该办理培训班,加强经营者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希望能够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

(2)加强对政府相关部门的了解与沟通,并且要善于抓住机遇,努力把握国家的优惠政策;

(3)努力为企业制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最好取得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支持,这样可以做到国家与企业双赢的局面。

4.2完善存货内部控制制度

所有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存货内部控制制度,把企业的营业特点与供应、生产、销售的关系建成档案,这样日后的存货种类与存货多少都会有一套相应的尺度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企业的声誉有很好的影响,还可以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与责任,只要坚持不相容的岗位分离原则,就能够把存货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发挥出来。

4.3严格的货存数量,确定存货最佳持有量

首先,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经营情况,合理的储存货物,确定货存的最佳持有量,不要存货过多,这样会使企业资金流转不便;其次,企业应该采取现代存货管理的手段,第一时间内知道存货数量的变化,分析货存的存储成本与管理成本;最后,确定合理的货物采购时间和采购数量,要在存货效益和存货成本中做出最好决定,以降低总成本。

4.4对企业员工进行业绩考核,奖罚分明

在我国企业奖励手段中奖金与提薪是最常见的方式,最好要让员工知道当自己的业绩或行为到了哪种成度会得到奖励,也要让员工知道惩罚的限度,毕竟惩罚主要还是为了的企业运转经营,惩罚的主要方式是批评和扣发奖金、甚至是停职查看。在进行惩罚之前一定要先对其进行警告,这样可以给犯错的人一个改过的机会。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企业存货管理对企业有着重大意义,随着社会竞争的压力增大,加强对企业的存货管理对企业的经营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对存货管理的重要性和存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的探讨,希望为管理者提供自己的一点见解。

【参考文献】

[1]唐东萍.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煤炭.(12).

18.浅谈国土资源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篇十八

本文对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架构体系进行研究和探讨, 分析其中的关键技术, 主要包括海量空间数据存储访问、异构数据交换、多源数据集成、数据安全等;分析了国土资源数据分布的特点, 提出树状层次部署模型和委托管理部署模式。数据中心体系模型和多级数据中心数据交换模型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2 国土资源多级数据中心拓扑结构

国土资源部门是一个行政管理部门, 在管理上体现一个自上而下的树状层次结构, 树的节点一般依据行政区划进行划分。这样在实际工作中, 数据的生产和使用也就体现出以行政区划为界线, 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相互独立的单元。同一级别不同行政区域的数据不会出现互操作的情况, 只会在上下级的数据之间出现覆盖和互操作的情况。这样数据在整体上也呈现出树状层次结构, 树的每一个节点均代表不同级别的数据。依据数据产生特点, 我们对数据的管理也体现这种思想。因此数据中心的部署主要以行政区划为单位, 同一级别的行政区域建立同一级别的数据中心, 同级数据中心之间不需要互相通信, 它们需要同时与上级数据中心以及它所属的下级数据中心进行通信, 而且可以对下级数据中心进行一定的管理。另外在整个数据中心的体系结构中不会出现越级管理的情况。

3 国土资源多级数据中心组建模型

在实际过程中有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针对国土资源空间数据客观上分布而在实际操作、应用中又需要相对集中的特点, 研究提出了两种多级服务器结构模式。模式一, 省级和市 (州) 级数据中心存贮和管理本级各类国土资源数据, 并通过国土资源信息网实现远程数据的发送与共享。模式二, 暂不具备条件建立数据中心的市 (州) 、县 (市) , 利用上一级数据中心存贮和管理。但应提供各级共享的相关数据, 并负责数据的报送与更新。省级数据中心的数据库组织采用“逻辑单一, 物理多个”的方式, 整个系统逻辑上为一个数据库。

4 数据中心体系模型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是国土资源信息交换的节点, 又是各级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中枢, 是数据共享和应用服务的关键技术支撑。它主要由网络系统、数据中心和信息安全体系三部分组成。网络系统是连接各级数据中心的桥梁, 是基于政府办公网络或电信网络建立起的贯通上下、横贯左右, 连接部、省和市、县国土资源局局域网的网络体系。数据中心是国土资源数据存储、汇总和交换的中心, 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中心管理系统等组成。信息安全体系包括系统的本身的安全和数据安全两部分的管理。各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通过网络对本级的基础数据库进行管理, 并提供共享服务, 其对空间数据管理的运行环境, 研究提出的数据中心体系模型。可以看出, 数据中心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 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是国土资源应用的核心。为各种国土资源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4.1 元数据标准 (数据库框架结构) 。

4.1.1元数据模型体系结构。异类软件产品、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系统想要有效地互操作, 它们必须要对彼此间的信息结构有一个共同的理解。4.1.2元数据集成模型。a.传统元数据集成数据库;每个软件产品和工具, 在它们能在数据层上有效集成之前, 必须在元数据层上被集成。b.基于模型的元数据集成;用一种形式化语言描述的模型可以被用来定义描述某种信息结构或模式的元数据。

4.2 数据库粒度。

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框架体系是一个多级循环结构, 上下级之间过去是业务上指导, 目前增加了省级以下施行行政上领导, 也就是所谓国土资源的“垂直管理”, 这种上下级之间的交流体现在信息化管理的层面上, 都是一种数据的交流, 多级循环的国土资源管理框架体系和国土资源强烈的空间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必须走的多级分布式的空间信息管理系统这条路, 也决定了国土资源数据中心的建设必须是多级分布式的。国土资源数据仓库的管理粒度应为县级数据集。

4.3 数据库的更新频度与联接方式。

日常的土地管理工作中,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取的是进行日常变更, 然后年终逐级汇总统计上报的工作模式:土地利用规划数据采取的是五到十年编制一次规划, 并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日常的规划调整随项目情况及时上报批准的工作模式。两种典型的土地业务的管理模式决定了多级的国土资源数据仓库更新模式必须要能够满足业务的要求, 即能够同时支持“定时更新”和“实时更新”两种工作模式;再者由于我国的宽带网络建设还存在着严重的滞后, 许多地区与上级主管部门没有网络相通, 所以还必须能够支持“离线模式”即报盘。

4.4 数据库的兼容性。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的建设是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的基础, 新一轮的国土资源调查的结果 (各类专题数据库建设) 是其数据来源和保障。在“大调查”工作中, 专题数据库的建设都有一整套的建设、检查、验收办法, 经过验收的数据库都是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的;因此, 国土资源数据仓库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的遵守这些规范标准, 这样才能保证数据库的一致性, 否则由于数据库的不一致, 引起数据的偏差、编码的错误、投影坐标系的差别等问题, 会造成政令无法统一畅通, 直接影响政务系统的良好运作。

4.5 与电子政务的关系。

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是以本级数据中心为基础, 同时调用远程 (县、乡) 数据中心相关数据而建立的网络化应用系统。同一级各类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在一个局域网上。同一级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在统一的软件平台上进行建设。各项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必须能够在纵向和横向之间实现数据共享。

5 多级数据中心数据交换模型

数据中心处于整个国土信息系统的底层, 目的是向上层的应用与服务系统提供一个能满足各种格式数据需求的、而与具体的系统无关的独立的数据平台。通过对服务器之间数据一致性和有效性的维护技术、国土资源数据增量发布、增量复制、双向复制技术的研究, 开发实现基于商业数据库的分布式管理程序, 实现同构的上下级系统之间数据的自动更新。由于地域的原因, 数据中心需要部署在不同的地方, 但不同地方的数据需要进行通讯, 进行数据访问和数据更新。因此需要建立合适的机制来实现多级数据中心之间互相通信, 但不同级别的数据中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 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 应当尽量采用松祸合的方式进行通信, 避免关系过于密切。

5.1 同构数据交换。

对于同构数据交换, 我们可以利用数据库本身提供的分布式机制, 解决数据同步更新的问题。优点是数据库经过多年应用, 在数据更新上已经做出很好的优化。缺点就是祸合性较强。当然也可以采用本文提到的机制进行数据更新, 这样所有的更新均采用同一种更新机制, 有利于数据中心的管理。

5.2 异构数据交换。

研究开发基于GML的数据转换服务组件, 实现不同GIS系统间数据的集成, 实现GIS数据的互操作。由GML语言或采用SOAP协议引导和启动空间数据读写与查询的组件, 从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实时读取空间对象, 并将数据转换为用GML语言定义的公共接口描述规范的数据流, 其它系统可以获取对象数据并进行实时查询, 可以达到实时在线数据共享与互操作的目的。

结束语

从数据中心架构的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模型。依据当前国土资源部门数据生产和管理的特点提出了树状层次数据中心拓扑结构, 由于数据中心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数据, 对数据管理的好坏是系统好坏的标准, 而这种结构能比较好符合数据现状。为数据中心的部署提供了合适的模式。由于地域的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不同地方的数据中心部署时有不同的方式, 研究提出数据中心组建模型, 在部署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数据中心体系模型。

参考文献

[1]边馥荃等.GIS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M].北京:测绘出版社, 1996.

[2]龚健雅, 李斌.当代GIS的若千理论与技术[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小学新教育实验实施方案下一篇:精选大学生财务部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