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43天气教案(10篇)
1.初中地理43天气教案 篇一
天气与气候地理教案
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天气和气候,天气和气候的特征选择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天气的 特征 通过天气预报的符号,气候特征通过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来分析气候的时间分布规律,通过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图来分析气候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成因。贯穿始终的是天气、气候和人类的关系。
学情分析
当前初一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因此,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互动合作,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和推理 能力 。
学生在小学及中学数学课中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图表能力。但是在中学地理课中还是第一次接触绘制和阅读曲线及柱状图。而且,数学的折线图与地理气候图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如何使学生树立信心,掌握曲线及柱状图的绘制方法,及分析规律是教学的关键。详细分析、反复练习、重在落实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 “ 天气 ” 和 “ 气候 ” 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学生能识别 天气预报 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通过分析天气、人类的关系,学生能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自然现象,初步建立起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正确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识记天气符号,天气和气候的区别。难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初中地理43天气教案 篇二
一、设计之外的精彩
生成教学是非常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或问题、困惑的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 调整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共同研究、探索。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常见天气系统———锋》一节的教学中, 教师决定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大胆探索与交流, 通过探究活动自行获得新知识。
教师在介绍冷气团与暖气团后, 设计以下探究活动, 请学生通过画图说明冷暖气团相遇后气团会如何运动, 产生怎样的天气变化。学生甲上黑板画图, 并作出如下解释:冷气团向前运动, 暖气团向上爬升, 形成降雨。教师未作评价, 请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或提问。很多同学提出如下问题: (1) 为什么暖气团向上爬升? (2) 为什么会形成降水?这是教师设计之外的问题, 就这些新的课堂生成资源, 教师请学生进行讨论。
对第 (1) 个问题“为什么暖气团向上爬升”, 学生之间展开热烈讨论。学生甲:因为暖气团温度高, 气压低, 所以向上运动。学生乙反驳:如果是温度高向上运动, 应该是垂直向上, 为什么沿着交界面向上? (学生甲对此无法解释) 学生丙:暖气团向冷气团进行热交换 (热传导) , 所以靠近冷气团运动。 (教师和学生对此说法都感到茫然, 要求该学生进一步解释, 学生也解释不清楚, 教师决定课后再与该同学探讨这一问题, 并对其提出的独特想法予以肯定) 学生丁:因为暖气团轻, 冷气团重, 所以冷气团把暖气团向上推。学生戊:因为冷气团密度大所以往下沉。 (其他学生窃窃私语:学生戊与学生丁的说法是一个意思)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未作评价, 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注意力高度集中, 学习效果显著。通过讨论, 最后同学们一致偏向后两位同学的解释。至此, “暖气团为何向上爬升”这一问题在学生不断的探究、质疑、生成中得到完满解决, 每个同学对此都已理解透彻。
对第 (2) 个问题“为什么形成降水”, 学生之间也展开了一番讨论。学生甲:因为暖气团水汽多, 所以形成降水。学生乙:因为暖气团遇到冷气团, 遇冷凝结形成降水。学生丙:因为暖气团往上爬升的过程中遇冷凝结, 形成降水。最后同学一致认为学生丙的解释最有道理。对学生甲回答的“因为暖气团水汽多, 所以形成降水”这一生成资源, 教师并没有立刻否定, 而是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巧妙运用:是不是暖气团中水汽一定多?什么情况下暖气团中水汽多?学生经过一番讨论, 得出结论:来自海洋的暖气团水汽多。教师继续引导:如果暖气团中水汽不多会怎样?冷暖气团相遇, 锋面附近是不是一定会形成降水?学生得出否定答案, 教师自然引出“沙尘暴也是冷锋的一种天气现象”这一观点。
学生提出以上两个问题, 经过讨论解决后, 教师又提出一个问题:锋面附近冷暖气团的运动方向一定是这样的吗? (冷气团向前, 暖气团爬升) 有没有其他的运动方式呢?请学生画图然后解释, 自然引出暖锋的内容。一位同学就上述问题上讲台画图。该学生认可了锋面附近冷暖气团相遇的另一种情况, 即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 但是锋面倾斜方向发生错误。对于出现这样意料之外的问题, 教师并没有马上指出其错误并立即帮他纠正, 而是请其他同学评价。同学们经过思考发现其画图错误, 并上黑板予以纠正———锋面应倾向冷气团一侧, 并作出解释———冷气团密度大、质量大, 应沉在锋面以下。在这一制造错误、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课堂生成过程中, 所有同学包括犯错的同学对“锋面倾向冷气团一侧”这一知识点都得到了强化, 加深了印象, 比教师单纯讲授更有作用, 学习效果良好。
二、生成的教学价值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通过板图演示冷锋、暖锋的形成过程以及天气变化, 然后以列表形式比较冷锋和暖锋在概念、简图、雨区位置、天气变化等方面的区别, 最后介绍准静止锋以及各种锋在自然界中的实例。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在教师的预设指引下对知识理解分析, 按部就班, 学生也能掌握知识要领。但传统教学方法的问题在于, 整个学习过程平淡枯燥, 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缺乏生气和乐趣, 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 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潜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生成教学中教师用开放的态度对待教学, 如上例中, 教师给予学生自行画图分析、自由提问、自由发言, 对其他同学的回答进行评价等机会, 教师以开放的态度接纳学生的各种回答, 并在教学中巧妙运用。所以, 生成教学更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注学生的兴趣点, 它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放的课堂给予学生更多交流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观点, 拓宽学生思维, 培养创新人才, 促进学生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另外, 通过主动思考、积极讨论, 重点难点知识得以化解, 使学习的有效性大大增强。
三、生成的引导策略
生成教学既不是预先设计、不可改变的僵死的计划, 也不是随意的、偶然的、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活动, 而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 教师根据具体情况, 不断调整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在此期间, 教师的引导策略至关重要。
(一) 开放式的提问
学生活跃的思维、创造性的发现, 来源于开放的环境。开放式提问蕴含更多课堂生成的可能, 给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 如“大家对此有何看法或疑问”、“你还有什么别的想法”等。在开放式问题的引领下, 学生往往会打破常规、摆脱束缚, 自由思考、自由言论, 从而可能产生超出教师预想, 甚至比教师思考得更深刻、更丰富的想法, 精彩生成由此产生。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或独创性见解, 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开放性思维, 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在这样的课堂中, 教师能聆听到学生真实而奇妙的想法, 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二) 探究活动的设置
郑金洲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探究’与‘生成’是一对孪生兄弟。探究中充满了生成, 生成又赋予探究以新的内涵, 两者有着天然的联系。”探究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学习、探索、成长的过程, 是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对发展能力非常重要。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产生了生成资源, 而新的生成资源又引发了进一步的探究, 生成与探究层层深入, 学生的思维境界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探究学习中, 学生有着学习的自主权, 生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无限性。
(三) 接纳生成的态度
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标新立异的构思, 有时与教学预设相违背, 教师不应予以否定, 而应意识到学生生成的信息可以成为新的教学资源, 应以接纳的态度对待这些生成资源。学生意想不到的回答、错误的答案、自发的提问等, 反映学生的真实思维, 蕴含宝贵的教学资源, 能使课堂转变预期运行轨道, 呈现新的精彩。因此, 教师应敏锐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 因势利导, 将其巧妙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成就高效课堂、精彩课堂。
(四) 平等和谐的课堂
平等和谐的课堂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的平等, 教师应承认、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给予学生自由提问、自由发言、主动参与的机会;二是生生之间的平等, 所有学生都有参与、推进课堂教学的权利, 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在平等和谐的课堂中, 学生才会有创造性的表现, 才能生成更精彩的课堂。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对话, 学生以主动的参与和积极的思维经历课堂教学的过程。充满自由言论、激烈辩论氛围的课堂, 饱含了鲜活而多元的信息, 学习的旅程因此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成长的气息。
3.初中信息技术教案第43课 篇三
走进因特网
[教学目的与要求](1)初步了解Internet和连接Internet的基础。(2)掌握拨号上网的基本操作。(3)增加对Internet的感性认识和兴趣。
[课时安排] 建议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走进因特网的常识。
(2)难点:新知识新概念多;建立拨号连接。
[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 进入Internet要有必要的硬件、软件准备,以及一些相关手续,教材一开始就告诉学生进入Internet要为计算机配备调制解调器和电话线,要到当地的Internet服务机构办理上网手续。
本课的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建立“我的连接”和拨号上网。是为了让学生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进行拨号上网查询自己所需信息。
在桌面上建立“我的连接”的快捷方式,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Internet上丰富多彩、趣味无穷的信息,激发学生进入Internet的欲望,如果在有Internet出口的网络教室上课,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打开浏览器,浏览设置好的网页,这样既增强了好奇心,又增强了进入Internet的欲望,然后在进行如何在桌面建立“我的连接”的操作。
拨号上网的操作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但要进行拨号上网的全部操作比较困难,因为教师必须在计算机教室安装模拟软件,学生才能进行操作;如果没有模拟软件,只要告诉学生单击桌面上“我的连接”图标,在弹出对话框中输入相应的内容,单击“连接”按钮。下网则双击“我的连接”图标,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价“断开连接”按钮。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看书自己操作,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在家进行操作练习。
第43课-1 [参考资料] 1.Internet如何工作
Internet是借助电信网络,通过TCP/IP协议而对散落在各地的孤立的计算机或相对独立的计算机局域网实现高层次的互联。在这个互联网络中,一些超级服务器通过高速的主干网络(光缆、微波或卫星)相连,一些小规模的计算机网络(局域网、城域网)通过众多的支干与这些巨型服务器连结。小型用户除利用调制解调器、DDN、ISDN通过ISP接入Internet外,有些地区的小型用户通过ISP则已开始利用ADSL技术或Cable Modem技术接入Internet。ISP服务商有各种专门的服务器,为用户提供上网服务及各种技术支持。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163”,中国公众多媒体信息网“169”等都是Internet服务商。
2.ISDN简介
ISDN即一线通,是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的英文缩写,中文名称是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概念是由原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也就是今日的国际电信联合会ITU的前身)首次提出来的,并给出了ISDN的定义,即: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是以电话综合数字网(IDN,IDN是采用数字传输与数字交换综合而成的通信网)为基础发展而成的通信网,它能提供端到端的数字连接,用来承载包括话音和非话音在内的多种电信业务,客户能够通过有限的一组标准的多用途用户/网络接口接入这个网络。
ISDN分为宽带(B-ISDN)和窄带(N-ISDN)两种。宽带ISDN主要是指基于ATM的能提供150Mbps以上速率接口的业务,而窄带ISDN主要采用两种标准的用户/网络接口:BRI(基本速率接口,2B+D=144Kbps)和PRI(基群速率接口,典型的为30B+D=2Mbps),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可支持的B信道的个数。在ISDN中,B信道主要用于传送数字化的语音、数据等用户信息流,传输速率为64Kbps,D信道用来传送建立、接收和控制通话的信令信息或分组交换的数据信息,传输速率为16Kbps或64Kbps。中国电信将其窄带业务中的基本速率接口称为一线通。一线通,顾名思义,就是能在一对普通电话线上提供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性业务,并可连接8台终端或电话,目前可允许2台终端(例如:一部电话、一台计算机或一台数据终端)同时进行通信。
3.DDN技术简介
DDN数字数据网(Digital Data Network)是利用数字信道传输数据信号的数据传输网,它的传输媒介有光缆、数字微波、卫星信道以及用户端可用的普通电缆和双绞线。利用数字信道传输数据信号与传统的模拟信道相比,具有传输质量高、速度快、带宽利用率高等一系列优点。DDN向用户提供的是半永久性的数字连接,沿途不进行复杂的软件处理,因
第43课-2 此延时较短,避免了分组网中传输时延时且不固定的缺点;DDN采用交叉连接装置,可根据用户需要,在约定的时间内接通所需带宽的线路,信道容量的分配和接续在计算机控制下进行,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使用户可以开通种类繁多的信息业务,传输任何合适的信息。DDN有四个组成部分:数字通道、DDN节点、网管控制和用户环路。
4.Cable Modem技术简介
什么是Cable Modem?所谓Cable Modem,即电缆调制解调器,又名线缆调制解调器。有了它,就可以利用有线电视网进行数据传输。电缆调制解调器主要是面向计算机用户的终端。它连接有线电视同轴电缆与用户计算机之间的中间设备。目前,广州的有线电视公司已经开通了Cable Modem 接入。目前的有线电视节目传输所占用的带宽一般在50~550MHz 范围内,有很多的频带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由于大多数新建的CATV网都采用光纤同轴混合网络(HFC网,即Hybrid Fiber/Coax Network),使原有的550MHz CATV网扩展为750MHz的HFC双向CATV网,其中有200MHz的带宽用于数据传输,接入国际互联网。这种模式的带宽上限为860MHz~1000MHz。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技术就是基于750MHz HFC双向CATV网的网络接入技术。目前,广东的有线电视以750MHz HFC双向CATV网为市内传输平台,以2.5G SDH光纤干线网为全省传输平台,以Internet技术为基础,以Cable Modem或STB为用户接入设备,向广大用户提供高速Internet服务。
5.上网方式
对单个计算机而言,上网方式分为:通过局域网上网或通过电话拨号上网。对用户(包括局域网用户和家庭用户)而言,上网方式分为:专线方式、拨号方式和宽带方式。专线方式目前主要是DDN专线;拨号方式主要是PSTN和ISDN一线通;宽带方式主要是ADSL技术、Cable Modem和光纤上网。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用户对上网速度的要求。专线上网和宽带上网正日益受到用户的欢迎,尤其是宽带上网。
6.调制解调器
调制解调器:英文是modulate/demodulate(调制/解调)缩写为Modem,是一种特殊的信号转换设备。Modem能使两台计算机(服务器)通过连线进行通信,将一台计算机(服务器)发出的数字信号转换成为可以在电话线上传送的模拟信号(音频信号),从而通过电话线传输到另外的电脑(服务器)上,对于接收的模拟信号,则由Modem再解调为计算机(服务器)可以处理的数字信号。
Modem的传输速率是以比特/秒(bps)来度量的。56K Modem速率是56K/S,即每秒传输56000比特。Modem必须从硬件和软件两部分进行配置。
第43课-3 7.IP地址
连接在Internet上的每一台主机都有一个唯一的地址,我们称为IP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它由四组小于256的数字组成,用圆点分隔,如202.102.9.144和202.119.200.10。IP地址是代表主机的数字名称。与IP地址一一对应的是域名DN(Domain Name),即代表主机的一个文字名称,如 bta.net.cn和pub.jlonline.com。一个单位、机构或个人若想在Internet上有一个确定的名称或位置,便需要进行域名登记。域名的登记工作是由经过授权的注册中心进行的,以“bta.net.cn”为例:bta是经过注册的特定名称,net是通用域名,可以使人们了解到其性质,.cn是国家名,每个国家被赋予一个唯一的域名。
国家域名,如.cn中国;.jp日本;.ca加拿大;.fr法国;.ru俄罗斯。
.net网络服务机构;.com商业机构;.gov政府机构;.edu教育研究机构;.web从事和纯中文域名。
8.TCP/IP协议
我们知道,因特网上存在许多不同类型的计算机,有的是PC,有的是MAC,还有的是运行各种系统的服务器。每个网络的结构也不相同,有的是总线型网络,有的是环型网络,有的是星型网络。那么是什么把这些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呢?这就是TCP/IP协议。TCP/IP协议的命名起源于两个重要的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和IP(Internet Protocol网间互联协议)。TCP/IP是网络与传输的结合,是因特网的粘合剂,有了它,世界各地的计算机才能进行通畅的交流。
[参考教案] [课
题] 第43课
走进因特网 [教学目的与要求](1)初步了解Internet和连接Internet的基础。(2)掌握拨号上网的基本操作。[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走进因特网的常识。
(2)难点:新识识新概念多;建立拨号连接。
第43课-4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或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过程]
一、导入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不断普及,“上网”这个名词对于我们来说,已不再陌生。越来越多人相互打招呼时的问候已变成了:今天你上网了吗?
上网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我们在前面讲过的局域网、城域网等,但那往往是公司或单位所使用的上网方式,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更多的还是使用一种叫做调制解调器的设备来上网,我们把它戏称为:猫。今天我们就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如何使用“猫”进入网络世界。
二、新授
在前面,老师向大家所展示的网络内容丰富多彩,但如果同学们想在家里进入这五光十色的网络世界,可就要做些准备了。在进入Internet之前,我们通常要做两件事:(1)要为计算机配备好“猫”也就是调制解调器,一根电话线以及上网软件;(2)到当地的Internet服务机构办理因特网入网手续,得到一个上网的帐号、口令以及电子信箱地址。准备好这些之后,就可以进入网络世界了。
向学生出示:调制解调器、电话线、RJ11电话插头。1.建立“我的连接”
首先我们需要在Windows系统中进行一些设置。(板书:建立“我的连接”)(1)教师演示建立“我的连接”的过程。①打开“我的电脑”。②打开“拨号网络”窗口。
③打开“拨号网络”里的“建立新连接”。④输入连接名称。(默认为“我的连接”)⑤输入区号、电话号码。
⑥完成,并把建立好的连接拖放到桌面上。
(2)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建立虚拟的“我的连接” 2.拨号上网
上网前的准备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下面我们就要打开网络世界的大门了,但在此之前我们还需要一把钥匙。这就是:帐号和密码,也就是我们在Internet服务机构办理的帐号
第43课-5 和密码。
(1)打开已经建立好的连接。
双击桌面上已经建立好的连接,进入拨号对话框。(2)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完成拨号。
好了,下面我们就可以真正进入网络世界了。
三、学生练习
因为学校里所使用的是局域网连接,因为我们同学在学校里不能进行拨号上网,但我们可以在家里使用。
今天,我们同学的任务就是: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回家自己建立一个新的“我的连接”,并用它来上网冲浪。
(教案设计:徐州市青年路小学
蒋
斌)
4.初中地理43天气教案 篇四
http://
教学建议
【天气及其影响】
1.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其一,先通过阅读图3.1理解天气,然后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二,先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然后通过阅读图3.1理解天气。
2.天气的教学主要应抓住“怎样描述天气”和“天气的特点”,不要求了解严格的天气概念。正确描述天气,既能加深对天气概念的理解,又是一项基本技能。在阅读图3.1时,要把视野放开,引导学生从更多的方面认识天气。第一,图中只表现了晴、风、冷三种状况,相应地要补充阴、雨(可扩大到雪、雹等降水形式)、热三种状况。第二,在“阴晴、风雨、冷热”之外,还应补充其他天气状况,如雾、扬尘等。第三,可及时让学生描述上课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
天气特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短时间”,可从某一时刻、一天、几天等不同的时间尺度举例说明。某一时刻如“现在正在下雨”,一天如“今天很闷热”,几天如“这几天阴雨连绵”。第二是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不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十里不同天”等。第三是同一地方不同时刻的天气有变化,如夏天暴雨前后的天气变化、冬天寒潮前后的天气变化等。
3.活动中材料A说明了天气与交通的关系,材料B说明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材料C说明了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材料D说明了天气与军事的关系。其他方面可让学生补充,如天气与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商业活动、旅游活动、休闲娱乐等的关系。
学生补充资料(图3.2E),可在前一节课后安排,由学生在课外搜集。
活动最后要求学生写篇小短文,可在课堂上写,也可在课后写;应引导学生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综合写也可,就某一方面展开写也可。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在各种媒体的天气预报中,以电视天气预报最引人注意,并且,了解电视天气预报也是本部分教学的重点,因此,“明天的天气怎么样?”的教学,建议按下面的顺序进行:电视天气预报(活动1~3题)──其他媒体的天气预报(图3.4和活动第4题)──归纳天气预报的作用和主要内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图3.3)。
2.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一般先出现卫星云图,因此活动先从认识卫星云图开始。教学由此开始,也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动第1题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读图3.5完成。因为学生还没有具体的区域知识,读此图过程中,只要求学生能按图示解释,分清陆地和海洋,并在图上指出哪些地方可能是晴天、阴天或雨天:无云的地方可能是晴天;有亮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有雨;有灰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是阴天。
活动的第2题是为第3题做准备,在让学生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后,介绍了用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变化的方法。题中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变化情况依次是:晴转阴;小雨转中雨。
活动第3题通过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形式,使学生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教学时可把图中所示的13个城市分成6组,每组分别找1~2位学生播报。每组播报后,再找1~2位学生(未参加播报的)评判。
3.在了解了电视天气预报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天气预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读图3.4了解报纸上的天气预报;看活动第4题了解从互联网上可获得天气预报和气象知识。活动第4题可作为选学内容,由学生课外选做。
4.引导学生综合报纸和电视天气预报内容,归纳出一般情况下“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然后,再结合图3.4中箭头拉出的框解,使学生了解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概念。在熟悉了天气预报内容和有关知识后,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思考“为什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么要进行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可让人们及早做好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
5.最后,让学生读图3.3概括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观测—接收数据—处理资料、制图—分析判断—做出预报。对图中涉及的设备和具体技术性问题,不必细究。
在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制作和分析天气图。由此,引导学生看“阅读材料”,使学生对天气图的起源和作用有所了解。
【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图3.9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根据污染指数判断各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而比较各城市空气质量的优劣(这一日)。如有可能,老师可摘录前一天中央电视台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一些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让学生判断其空气质量状况。对于有关概念,如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等,不要求学生掌握;对于各城市空气质量差别的原因,也不必细究。
2.活动部分涉及农业生产、交通、生活、居住等四方面与空气质量的关系,要求学生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四个问题都是开放式的,可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时切忌以某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应注意保护每个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产生污染物污染空气,使空气质量下降,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为此,人类应该控制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以创造美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用心 爱心 专心
5.初中地理教案 篇五
1、本节要求掌握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地区分布规律。降水的的测定、变化及分布,是天气预报的两大主要指标之一,也是研究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本节内容承上启下,上一节探究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本节通过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最后归纳出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2、降水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密切的联系,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交通是否顺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学情分析
本节课规律多、知识容量大,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该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身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激活书本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具,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所学知识。
学生认知障碍点:影响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举例说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情参与,了解降水,了解人类的生存条件,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降水的多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球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难点:绘制降水柱状图,总结各地降水的变化规律。
6.初中地理教案 篇六
1、理解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
2、通过举例让学生掌握高技术产业在工农业发 展中所起的作用。
3、了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4、掌握高技术产业在地域上分布特点及未来变化趋势。
教学指导:
高技术产业是 最具活力的产业。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城市与乡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设施,条件相差甚远,他们对高技术产业的了解和认 识也不尽相同。在教学中应根据各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多联系学生所熟知的典型事例,因材施教,不强求千篇 一律。
新课导人:
方案①:同学 们,大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电话在我们国 家还是稀罕之物,连城市里也只有机关单位才有,乡村几乎不见其踪影。人们大多通过书信联系。现在,电话已进人我国寻常百姓家,城乡都已基本普及,移动电话也已成为普通消费品。你们知道这一变化是由于什么带来的吗?(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高技 术产业”。
方案②:用电脑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营造一种网络教学气氛。同学们,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与过去相比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录像设备等都已进人教室,轻点鼠标一下,我们就可以纵览天下大事,深人知识的海洋,探索我们未知的世界;打开电子邮箱,就可以测览从异国他乡发来的电子邮件,信息沟通方便之极。你知道这一切是什么带给我们的吗?对,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带给我们的。
讲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设问:同学们,高技术产业是如此神奇,如此独具魅力。你们知道哪些高科技产业部门呢?(学生会答出多种,教师略作总结,使学生对主要高技术产业部门有个大致的了解。)
2.讨 论:(1)高技术产业 在工农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举实例说明。(2)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高技术产品,它们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什么影响?
3.布置学生从媒体上搜集有关材料,了解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概况。然后举行一 次小型讨论会或出一期墙报。
讲述“高技术产业的分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P.18~P.19正文部分。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当前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其形成原因是什么?(2)将来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区将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在地域上将 有什么样的分布特 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可参考本节的“教材分析”部分)
2.学生读“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图,了解我国一些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了解居住地是否有高新技术开发区,如果有,分析其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有 哪些?
7.初中初一地理备课教案 篇七
泉州五中 赖祯真
【课程标准】
1.以褶皱山为例,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褶皱的概念,认识褶皱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了解褶皱和褶皱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并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过程与方法:
阅读褶皱示意图,分析褶皱成因及地貌表现,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山地的形成原因,认识自然界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但是有规律可循,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难点】
岩层分布不完整情况下:背斜,向斜的判别
【教学方法】
探究法
白板,flash动画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褶
皱
山
【引入】播放ppt褶皱山脉岩层的图片和世界名山,看图引导学生,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
【设问】当你们看到这些自然景观是有没有产生疑惑呢?这些山是怎么形成的,岩层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刚才看到的其中一种山地的形成原因。播放ppt “褶皱山”
【进入重点】
1.引导学生观看图片
2.播放ppt里的动画:沉积岩形成 提问:问题1
提问:问题2
追问;
3.播放ppt中的动画
讲解;
播放ppt引导学生认图;
4.这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
播放ppt 中的动画 进行探究,引入岩层再次在外力作用下的情况,及地貌的变化;
讲解;
5 .探究1
探究2
6.小结:对一节课进行总结
学生读图
学生思考完后回答问题
学生看动画,从动画中获取地理信息
并思考问题,思考后回答
学生读图
学生认图,引起思维冲突,读图,分析岩层和岩层的变化的原因。
判断内外力作用下地貌的形态
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到实际生活
【板书设计】
内力作用——褶皱山——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外力作用——背斜成谷——判断——新老关系
向斜成山
8.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篇八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四、具体措施:
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2、认真写好教案。
3、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4、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5、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6、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7、注意教学方法得当。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8、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9、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9.《世界的人口》初中地理教案 篇九
教材分析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积极运用辩论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10.初中地理备课教案 篇十
知识目标: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
2、能够在图上标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3、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4.让学生知道我国地形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和特点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景观图等地图的读图方法,学会从这些图中抽取多种信息,归纳分析相关地理特征的方法。
2.加强学生对地形特征及其意义、影响的理解能力
3.掌握通过列表记忆地理事的方法
4.建立辨证分析地理事物利弊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正确理解地理现象的利弊优劣和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2.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点,三级阶梯分界线山脉名称
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因素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主要地形区及特点 教学难点: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因素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读图画图、活动讨论 教学用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图片引入:幻灯片投影出我国不同地形区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图片资料,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
讲授新课:板书: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先回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以一幅地形图为例让学生回答绿色、黄色、棕色、白色、蓝色各代表什么?
打开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图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部高东部低。板书:1、总趋势:西部高东部低
再让学生观察我国地形剖面图,同学们会发现一方面,我们发现我国地形总趋势是自西向东降低;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这种降低的趋势并不是均匀的,而是呈阶梯状下降,这也是我国地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板书:阶梯状下降
那么,我国地形的阶梯有哪几级?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图 2.1、2.2看一看。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陆地上自西向东有三级阶梯。板书:2、三级阶梯特点及分界线
下面让我们进一步看看这几级阶梯都有哪些特点,找同学回答第一级阶梯回答后用多媒体展示三级阶梯示意图总结第一级阶梯位置、海拔高度、分界线,同样对于二三阶梯也找同学从以上几方面回答,老师来用多媒体展示总结。(教师边操作鼠标,边点击每一级阶梯,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掌握,效果较好。)
练习:通过做三级阶梯海拔、分界线的一个练习巩固刚才讲过的内容,再找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来画出三级阶梯分界线的简单示意图及山脉名称,其他同学在自己课本23页上完成。
过渡: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水能、交通有什么影响呢?
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活动,首先把班上学生分成三组,每一组分别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①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②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对河流流向有什么影响?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
【初中地理43天气教案】推荐阅读:
初中地理教案美国06-21
初中地理八年级精选教案下册教学设计10-25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湘教下册精选发文11-18
初中地理地球试题06-30
初中地理论文题目07-10
初中地理美洲课件08-12
初中地理课件气候08-13
初中地理课程特点12-18
初中地理调研报告06-15
初中地理导学案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