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本质是什么(11篇)
1.中国酒文化本质是什么 篇一
中国近代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与今天对外开放本质区别是什么 第一,背景不同:近代开放是在西方列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侵略战争的情况下出现的。当代开放是在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逐步加强的情况下出现的第二,基础不同:近代开放是不平等的基础上,而当代开放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第三,指导思想不同:当今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国家主权这一前提,在旧中国这一点是无从谈起的。
第四,性质不同:近代开放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掠夺。当代开放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
第五,结果不同:近代开放,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有利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工业。今天对外开放有利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使中国走向富强繁荣
2.中国酒文化本质是什么 篇二
一、建筑是“容器”:我们该有怎样的容器?
建筑是什么?最简单易懂的解释是:它是保护人们不受严酷的气象条件和外敌侵害的“容器”。上古有巢氏带领人们在大树交叉的枝桠间搭建“巢居”,就是为了抵抗风雨,躲避野兽的袭击。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建筑这个“容器”的作用已经不单单是抵御严酷的气候与外敌了,它还应具备以下功能:
(一)为人创造“便利舒适的环境”
衡量建筑的首要标准是当人处在建筑物内部时,是否感觉到便利、舒适。勒·柯布西耶说“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就是说建筑应为人们居住的便利、舒适提供正确、迅速的服务,要像机器那样有效率。人们为了在这个“容器”中的生活更加方便与舒适,导入了抽水马桶、热水器、冰箱、洗衣机、空调、地暖等设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还会有更多的新设备进入建筑,为人类创设便利、舒适的环境服务。
然而,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是:要使这些使得人在建筑内部感觉便利、舒适的设备启动,需要付出多大的能源与外部环境的代价?这些代价反过来是否又制约了人们享受便利、舒适的生活?日本建筑结构师松村秀一在《人类智慧的结晶——建筑》一文中指出:在消耗能源这一点上,除了工业和运输交通消耗的能源之外,其他的能源全部都在建筑这个容器中消耗掉,拿日本的例子来说,室内的能源消费占最终消费总额的1/4以上,其中冷热空调占家庭能源消费的1/2以上,供应热水的能源消费占3/10之多。建筑成了消费大量能源和水并排出大量垃圾的末端机器似的东西。(1)因此,必须要在改善这种为了实现舒适的内部环境而侵害外部环境的状态方面下一些工夫。
1. 使用高性能的隔热材料:在墙壁和屋顶大量使用高性能的隔热材料,减少外部环境对室内温热环境的影响。
2. 被动式Passive方法:
不设置机械装置,利用材料的本身特性单纯地利用自然能源。如白天从窗户和屋顶把太阳能吸收进来储存,到了晚上再把储蓄的能源放出来。
3. 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
如想办法把用过的洗澡水引到厕所中再利用,或者设计时就安放把食物垃圾变成有机肥料的发酵器等等。
4. 延长建筑使用期限:尽量不让建筑拆除后变成垃圾。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材料将来的分解与再利用。
(二)给予人“乐在其中的场所”
勒·柯布西耶指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的同时,也强调“住宅是为了沉思默想的重要且必需的场所”,他说“那里存在着美,能够给人们带来必不可少的心灵上的静逸。”确实,人除了温饱与安全的需求外,还有强烈的审美需求,建筑如果不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静逸”,终究是失败的建筑。
如何让建筑成为安放人们心灵的场所呢?
1. 善于发现“心情好”的场所
日本作家松山岩在《感受建筑·为了小小的场所》一文中向建筑师疾呼:请想一想,对你来说,感到心情好的、喜欢的场所是什么样的地方?他强调:设计建筑物的建筑师,规划街区的城市规划家们在考虑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发现自己喜欢的场所、心情好的场所,然后给这些场所以具体的素材、形式与尺寸。去发现心情好的场所,并把这个场所的秩序发掘出来,是建筑师必须经常返回的工作原点。(2)笔者认为,建筑师不仅要善于发现使自己心情好的场所,更要从建筑物的具体用途出发去发现让使用对象“心情好”的要素,并将这些要素融合到设计的具象中去。
2. 借用“特殊的标准”
松山岩评判建筑的一个特殊标准是“光脚少女自由走动”。他说:我眺望建筑的时候,常常试着想象让光着脚的少女走进来,少女有时走,有时停,然后再走。如果少女光脚不能走的话,我就认为那个建筑有缺点,光脚的少女在建筑内部可以自由地奔跑的话,我就认为它是卓越的建筑。(3)“光脚少女自由走动”的意义在于“安全与自由”,而“安全与自由”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
松山岩的另一特殊标准是“家中有没有供奉死者——自己祖先的佛堂的场所”。他反问:失去供奉死者的场所,不正是丧失了可以考虑比自己的一生更长久的时间的场所吗?(4)这个特殊标准的意义在于思考“活着的意义”,而对“意义”的思考大概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分野吧。
笔者认为,不管建筑师借用的标准如何特殊,都离不开人的本质属性与心理层面的需要。只有符合人的本质属性与心理层面需要的建筑才能安放人的心灵。
二、建筑是“综合体”:建筑师可以从哪些角度切入进行综合考虑?
日本建筑师松村秀一认为:建筑是把对人类来说重要的诸类东西联结起来的物体。(5)在他看来,这种附着在建筑上的联结关系才是最有价值的。
(一)从产业联结的视角进行综合考虑
通过建筑的联结首先体现在产业上:木匠、泥水匠、五金匠、油漆匠、瓦匠、排水工、配电工、煤气工等等,不同的工种通过建筑联结在一起;而木匠使用的柱、梁等木材又是经林业人员之手栽种的,泥水匠使用的混凝土又来自水泥行业……因此,建造一栋建筑实际上需要众多产业的支撑,它们有时会跨越国境发生联系。建筑师在开始一个新项目时,应大胆自由地去构想“这次的项目让哪个产业的哪种技术来给我们作哪个部件,其优势是什么?
比如美国建筑师巴克明斯特·富勒在1928年构想的“Dymaxion居住机器”(Dymaxion是富勒创造出来的词,是“dynamic maximum tension”的缩写),设想借助美国先进的航空工业用铝合金来制造住宅部件,然后把这些小尺寸的部件打捆包装,用飞机向全世界运送。富勒将航空工业与住宅“联结”在一起的设想给人类创造了梦想。
(二)从功能转换的视角进行综合考虑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建筑物功能的转换已是常见的现象。比如,本世纪初,因为信息产业的发展,世界金融中心华尔街周围的金融企业把办公楼迁移到虽然偏远但环境好、建筑面积宽敞的地方,致使华尔街附近写字楼的空房间越来越多,最终,纽约市下决心将这些写字楼转换成高级出租公寓。
在我国,随着适龄儿童的减少与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很多学校面临合并(关门),而供老年人居住的福利设施又大量紧缺。因此,快速的时代变迁要求建筑前瞻性地拥有多重功能。
(三)从技术与艺术的视角进行综合考虑
意大利建筑师奈尔维在《建筑的艺术与技术》一书中写道:“它(建筑物)所必须满足的功能要求、建筑技术、建筑结构和决定建筑细部的艺术处理,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对复杂的建筑问题持浮浅的观点,才会把这个整体分划为互相分离的技术方面与艺术方面。建筑是,而且必须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而并非是技术加艺术。”(6)
如何做才能使建筑成为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而非技术加艺术的分离状“怪物”呢?
1. 要追求技术的完美
即合于工学的构造。建筑形态合于工学的构造,就是要求力学的机能与建筑的基本样式保有密切的关系。利用力学的机能便可在建筑上显示一种特殊的美。因此,追求技术的完美是走向艺术顶峰的必由之路,正如密斯所说:“当技术达到完美之时,就升华为艺术。”密斯在建筑实践中一直把建筑艺术看作是建造之美。
2. 要注重建筑的实用性
我国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在谈建筑艺术时指出:“美的建筑,就是实用性浓厚的建筑,工厂建筑在前代不列入美术中,现在成了建筑美术中的一大题目。”他说:“凡徒事外观美而不适实用的建筑,都没有美术的价值,在现代人看来都是丑恶的。过去的建筑,常牺牲实用性而夸耀外观美,都是不合理的。现代建筑大多数是目的建筑,故首重平面图(房室支配),次重侧面图(房屋的外观),即以实用为第一义,以美为第二义。(7)
3. 要巧妙地应用材料的特色
古代建筑用石材,当表现出石材特有的美。现今建筑用铁,用玻璃,亦必发挥铁和玻璃所固有的材料美,如半透明玻璃的夜光的效果。用石材的建筑,柱是必要的,但是现代铁材建筑上没有柱的必要,就应当撤去。无用的装饰反而有损于建筑的美。
鉴于当代因使用不当的建筑材料导致“致病屋”现象频发的事实,早稻田大学教授、建筑环境学者田边新一重申“诚实的建筑”的概念。即使用木材、砖块、铁等“诚实的”材料依据“诚实的结构”建成的住宅。他认为,和食品一样,使用“诚实的材料”的想法在建筑上是必要的。
三、建筑是“具体化的时代相”:通过建筑,我们这个时代当自省什么?
丰子恺认为:艺术之中,为社会政策宣传最有力的,要算建筑。我们看各时代或各地方的建筑,可以从它们的样式上窥知当时当地人的思想与生活。故建筑可以说是具体化的时代相。(8)
我们可以从埃及金字塔的大而“笨”窥知上古君主专权时代帝王的绝对权威与人智的未开化状态;从希腊神殿力学的均整与视觉的协调窥知希腊时代人们自由自治的精神及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从教堂建筑“高”而“尖”的特色窥知十二世纪至十六世纪基督教的勃兴与教徒们向上超升的渴望;从十七世纪华丽的宫室建筑,窥知“王权中心时代”的奢华浮夸;从现代新奇的高层建筑窥知商业的繁荣与资本的势力……
那么,若干年以后,后人亦可以通过当代建筑来分析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相。因此,当我们身处这个时代时,应该自省。
(一)我们的建筑经济吗?
清华大学季元振教授在《建筑是什么》一书中引用了川口卫先生发表在2008年12月日本《新建筑》杂志上的对“鸟巢”工程的批评:“像‘鸟巢’这样的浪费性构筑物,作为代表现代奥林匹克的主要设施,是与奥林匹克精神不相符合的。”川口卫先生认为:“该方案(鸟巢)无论是四周还是开口部分的形状,采用的都是封闭的连续曲线,因此,采用更加合理的空间的轴力杆件系统就足以满足需求。而硬要采用巨大的刚性框架群来修建,只能说从一开始就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很不经济的结构。”(9)
事实上,一方面,我们很多政府的办公楼、形象工程造得堪比宫殿,另一方面,老百姓的“蜗居”现象并非个例。因此,我们更要考虑建筑的经济性,不能让建筑成为哗众取宠的工具。
(二)我们的建筑面向平民吗?
勒·柯布西耶曾向社会发出严重警告:“要么建筑革命,要么社会革命。”因为居住的保障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居住的不舒服是生活上莫大的一种苦痛。如果一方最基本的居住需求得不到保障,另一方却占有大量的高档居住资源的话,矛盾终将会以最激烈的方式爆发。所以,住宅的供给是抚慰低收入群体、维持社会稳定的特别重要的条件。
(三)我们的建筑强韧吗?
建筑是人类身体与心灵的庇护所。哲学家阿兰《关于艺术的二十讲》中谈到:“建筑在自然中,顺应着自然而建造。可以说那是第二个自然,更坚固、更忠实、更明确的自然……这些建筑必须要比人强……它们是优秀的坚固的,在这块大地上最坚固的物体……”
当我们的建筑以楼薄薄、楼脆脆、楼水水的形象出现时,我们怎么能不质疑:我们的建筑到底牢固吗?是什么使我们的建筑成为薄薄、脆脆?
参考文献
①②③④⑤[日]安藤忠雄等.“建筑学”的教科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⑥[意]奈尔维.建筑的艺术与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⑦⑧丰子恺.丰子恺谈建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3.语文的本质是什么? 篇三
关键词:语文 课程 性质
语文性质问题是关乎语文教育工作“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核心问题,是指导语文教育工作的基础。语文性质问题也是我国学科性质上争论最为持久的一个问题。笔者就当前处于主流地位的语文性质观进行初步梳理,发现当前关于语文性质的争论主要存在以下七大“流派”:
一、工具说
“工具说”是语文性质问题争论的开端,也是关于语文性质学说中最持久的一种观点。叶圣陶先生明确提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1]吕叔湘先生对此也有相关论述,“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吕叔湘先生的论述表明了,叶老语文工具说的核心思想,点明了语文工具说思想的来源。吕叔湘先生认为,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2]吕老的“语言文字”所指的就是语文。之后,张志公先生多次论述“语文是工具”这一思想,并在其文章《说工具》中对此进行了专门论述,“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张志公先生还准确地指出了语文工具性的概念,“传统语文教学的另一条重要经验是,教学要从语文的工具性这个特点着眼”[3]。经过三老的论述,语文工具说的思想也逐渐稳定下来,得到诸多学者的认可。
这里需要注意,三老主张要掌握语文这种工具,就需要经过科学的训练。这种训练并不是机械的掌握字、词、句法就足够。他们认为,语文作为一种工具,这种工具是与思想紧密相关的。叶老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4]张志公先生认为,语文不是生产工具,而是人们用来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这就道出了三老语文工具论的特殊之处,语文工具是“活”的,是具有“思想”的工具。在工具学习与运用的过程中不能丢弃思想,要注意工具本身承载的意义。但是,目前语文教育界将语文教学过度强调机械训练,死板、毫无生气的现象归咎于语文工具说,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没有认识到语文工具说的本质。
二、人文说
语文当中有许多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仅仅以工具而论无形之中忽视了语文本身所蕴含的意义。为了追寻语文“美”的境界,学术界也有诸多学者对语文的人文意义进行了探究,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人文说的观点。
王尚文立足于语文等于语言,从听说读写的动机和语言形式两个方面来论述语文人文性,认为人文性一直都存在于语文之中。此时,王尚文关于语文性质的论述尚未深入到语文课程内部。之后,他又提出了“语感中心说”,认为语言是人精神的表现,是人的精神生活。在此基础上,他对基于工具论的“知识中心说”进行了批判。在对“知识中心说”的批判过程中,他引入了“言语”的概念,并通过对语言和言语关系的论述,使得人文说对工具说的反驳进入课程内部,对语文性质的论述更加接近语文课程性质的本质。他认为,只有从言语形式上来把握语文的人文性,才能够真正理解语文,才能真正理解语文的人文性,人文才能够真正照亮语文,激活语文。[5]
韩军同样是基于“语文等于语言”的基本理念来论述语文的人文精神的,但是韩军比王尚文进步的地方在于,它通过对语言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论述,分析了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他提出了“新语文”的主张,认为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对人来说,语言是人精神意义上的存在,没有语言人的精神就没有依靠。语文教育的本体论是“立人的精神为本,先精神、后应用,精神第一、应用第二”。韩军还提出了“新语文”教育的工作思路,“增大阅读量,打破封闭的教室,复归生活,引入大社会,与生活交往、阅读名著、接触网络等所有媒体,由阅读一本小书到阅读众多大书,纵身跃入语言(‘交往)的汪洋大海”[6]。他对语文人文精神的论述更加全面,并且自成体系,对于语文教育的改革中重视语文的人文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尚文和韩军的语文人文说为理解语文以及语文课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但是他们都是立足于语文等于语言,这样不免会引起质疑“语文是否完全等同于语言”,有些学者认为语文包括语言,有些认为语言包括语文。总之,进一步思考,会发现在论述语文性质的问题上,语言与语文的关系成为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换一个角度来说,探讨语文的性质却站在语言的角度来进行论述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这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的。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说
关于语文性质的争论,还有一些学者主张“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本质。于漪认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与结晶,教学生学习语文,伴随着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须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7]语文学科应该是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学科,主张二者要有机融合。董菊初认为,在当前语文教育研究中要力求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结合。[8]巢宗祺认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体,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这两个目标。官方文件的表达也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主流,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性质的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观点是以辩证的方法来看待语文性质的,是对语文进行的全面解释。它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双重属性,指明语文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作为一门语言实践课程有工具性,同时也有人文学科的共性——人文性,这两种属性不能简单的分开,而是统一的关系。从基础教育的角度上来看,它为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如何具体体现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基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观点来看语文教育,应该在语文的听、说、读、写等训练过程中体现语文的人文意义,而不是将两者分裂开来,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该是相互融合,统一于语文学习的过程之中的。endprint
四、言语说
“言语说”以潘新和、李海林、李维鼎为代表。潘新和认为言语性道出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本质不同,言语性使语文教学回归到了语文的本体。他认为,人文性是语文与其他课程共有的特性,并进一步论述了言语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用言语性去容纳、彰显人文性。良好的言语性势必内隐着丰富的人文性。”[9]李海林从语文教育与人的关系角度论述了言语性,认为语文教育通过语言与人产生联接、产生关系。[10]李维鼎认为,语文课就是言语课,是在学生对典型的“言语作品”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言语行为”的内化,逐步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并应用到社会生活之中。他明确的提出,言语不论是行为,还是作品,都是“言”与“意”的矛盾统一。中学生学习语文,实际上就是求得“言”与“意”的互相转换。这种互转性便是语文课的性质,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地方。[11]
言语说将语言与言语分开,将语文教学等同于言语教学,认为言语性就是语文的本质属性。这种观点概括出了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对于进一步认识语文教学有重要作用。但是完全将语文等同于言语不免引起质疑。如果承认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言语作品,那么这些言语作品也都是含有人文思想的言语作品。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这些人文思想从本质上来看并不是言语,这样来看,言语只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思想的载体,并不能称之为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将语文学科的性质归为言语性的观点也有其不足的地方。
五、文化说
“文化说”的代表人物是曹明海。他认为,语文教育是一个文化的过程,具有文化的特性与功能。他从两方面对此观点进行了解释,“一是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和存在形式,它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是人类进入文化世界的主要向导,是一种意义和价值体系,是存在的家园。语文与文化具有同构性,二者都是民族情感、精神和智慧的凝结;二是语文的工具性功能与人文性特质浑然天成,有如血肉同构的生命机体,二者是语文本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相互渗透和融注的整合体。”[12]文化说认为语文是文化的存在,语文就是文化。其从文化的角度探求语文的本质,是追求语文精神的代表,为解释语文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更好的理解语文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平台。但是文化视野下无形之中扩大了语文的含义,从语言领域一跃来到了文化的主要“阵地”,语文的覆盖范围太宽泛了。语文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仅依据此就将其本质视为文化,不免存在概念泛化的问题。若按照此种说法,历史、地理、社会等学科都可以列入文化说的行列,文化说并不能区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本质不同。
六、悬置说和消解说
王荣生和甘其勋是“悬置说”的代表人物,王荣生主张避开语文性质的问题,以“课程取向”的概念来开展语文教育研究,并提出了“层叠蕴含”的解释框架。甘其勋也主张不直接谈论语文课程性质,应该注重对语文教学目标的研究。“消解说”的代表人物是于源溟、荣维东等。荣维东提出,语文学科性质不是唯一的,企图给语文学科进行唯一的定位可能是徒劳的。他认为,语文学科性质问题要转化成语文课程理解问题。于源溟认为,语文学科性质问题本质上是一个被虚构出来的学术假问题,要消解语文学科性质这一预成性语文课程基点。[13]
“悬置说”和“消解说”是在语文性质长期存在争论但是并无统一认识的情况下产生的。无论是“悬置说”还是“消解说”,从本质上来说都是避开语文性质问题。“悬置说”将其暂时搁置,转而探讨其他方面,“消解说”直接否认语文学科存在性质,认为关于语文学科的争论是一个伪问题。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语文学科作为一门课程,长期存在于我国的教育工作之中。作为我国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语文必然有其特殊性,也与其他学科有本质的不同,否则语文学科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所以,“消解说”和“悬置说”只是为我们关注语文教育的其他方面打开了一扇窗。关于语文性质的探讨仍旧是始终不能忽略的一个关键问题,它就像一杆旗帜引导着语文教学。
七、结语
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语文,导致了语文性质的多方争论。其实,探究语文的本质应该从语文本身出发。长久以来,语文一直是作为一门课程而存在的。从教育的角度切入,以课程论为基点来探究语文性质应该是最接近语文本质的一种视角,而不是将语文扩大为“文化”或者缩小为“工具”。这样的扩大或缩小,不免会存在语文概念的泛化或转移。所以,抓住语文的核心关键在于从课程论角度再出发探究其性质。
注释:
[1]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张志公:《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全国中语学会:《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北京:开明出版社,1985年版。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34页。
[5]王尚文:《人文原在语文中》,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年,第2期。
[6]韩军:《“新语文教育”论纲——兼论五四后中国语文教育的三重误区》,语文教学通讯, 2000年,第5期。
[7]于漪:《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语文学习,1995年,第6期。
[8]董菊初:《坚持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9]潘新和:《语文到底姓什么?——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5期。
[10]李海林:《关于“新语文教育”的通信》,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3期。
[11]李维鼎:《语文课就是言语课——再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说起》,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 ,第1期。
[12]曹明海:《论语文教育的文化特性与情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 ,第6期。
[13]于源溟:《预成性语文课程基点批判》,聊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4.党的本质是什么 篇四
坚持执政为民,是党的一切主张和全部工作的根本归宿,是党的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
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必须身体力行党的宗旨,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不断提高执政为民的本领。”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我们党所处的环境和地位、所肩负的主要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必须认真回答好执政干什么和怎样执好政的问题。我们党执政干什么?就是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怎样才能执好政?就是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概括起来,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5.语文考试的本质是什么 篇五
语文考试的本质是什么
【考案分析】 语文考试的本质是什么 综观教育部考试中心为宁夏、海南命制的全国语文高考试题,其总体结构、风格、题量、难易度等,都在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之内。 从表面形式看,20宁夏、海南语文高考试题与往年比似乎没有多大变化,但仔细研究试题结构就会发现,这套试题的内容及其张扬的理念有了本质的变化。 首先,试题明确标示“阅读题”和“表达题”,这就突出了语文重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训练思维的本质。表面看仅是多了一个术语,其实质是对传统考题来了一个颠覆。传统考题虽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但把语文教学搞得支离破碎,引入纯理论和各种技巧性的训练歧途。这套试题对引导语文教学回归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训练思维的本质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将判断和修改错病句,成语辨析和运用等考题挪移到“表达”题语言运用之中,安排更加科学,更符合语文学习和运用规律。这既是这套考题的亮点,也是这套考题的创新,值得称赞。 其次,突出新课标理念,注重对语言的理解、领悟和个性探究能力的考查。试题的最大创新是将第I卷分成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必考题无疑是每个考生都要做的题,选考题就是考生根据自己平时阅读的喜好和训练特长,选做自己最擅长的考题,便于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优长、最大程度地考出最好的成绩。这既是对新课标注重学生阅读个性理念的有效体现,也是对新课程必修、选修内容考查的有效落实。 第三,紧扣考试大纲内容,既不超“纲”出题,也不刻板套用,处理灵活,既让老师和考生感到都在学习和训练范围之内,又感觉出乎“意料之外”,不会有因侥幸押中试题而产生兴奋之感。说明类、议论类、文学类(散文和小说)、实用类(人物传记和通讯)四大常用文体样式的阅读文本只要复习训练到位,无论哪种文体文本的出现都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当然,如果学生平时有广泛的阅读,解答此类考题应该是没多大问题的。主观阅读题出题应该避免教科书所选的近似内容的出现,以给每个考生提供平等竞争的平台,这应该是使用不同版本教材教学的所有学校、教师和考生的一致认识,也是他们的共同呼吁。 作为高考半壁江山的作文考题,2007年宁夏、海南的材料作文虽没有一些人想象得那么“靓”、那么“出彩”有新意,但它与山东省“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和广东省“传递”的话题作文相比,我认为有其自身突出的特点和亮点。其最突出的`特点和亮点是“稳”,主要表现在:一是形式求稳,即作文继续保持去年全国高考“新材料”作文形式,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不会导致师生因文体没训练到位而引起的“惊慌失措”。同时,作文考题既照顾了师生的复习训练情况,让师生在高考作文训练中有形式“押中”的兴奋,又出乎意料,让他们感到作文题确实有难以“押中”的独到处,避免了因侥幸“押中”而出现的不公平。二是向新课改平稳过渡。这道高考作文题渗透了新课改理念,重视生活实践,重视创造能力培养,衔接过渡自然而平稳。 三是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扎根生活之中,在身边生活中去学习发现、学习创造。语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语文运用于生活之中,提升生活质量,尤其要注重创新习惯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大多不能把语文学习和科学发现创造与身边生活紧密相连,认为发现创造是很神秘的事情,只有那些科学家才能做到,与自己的生活无关。殊不知许多科学发现和创造都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实现或完成的,是生活给予的启示。作文材料虽不是很新颖,但它毕竟能给学生这样的启示和引导:语文学习渗透在生活中,科学发现和创造也常在自己身边的生活中,要重视在自己身边的生活中学习、发现和创造。(宁夏石嘴山市光明中学特级教师 尤屹峰) 《中国教育报》1月16日第6版6.“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什么? 篇六
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开展的金融活动,是互联网和金融的跨界与融合,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不能简单等同小微金融,更不能等同P2P,要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互联网金融,特别是从创新支持和证券市场来研究推动。它不是互联网颠覆金融业,而是互联网出来之后,拓展了金融的空间,使金融的业态发生了改变。
互联网金融有两种演进路径,却是“殊途同归”的。一种是从金融机构出发,吸收互联网技术更好地提供金融服务;另一种是互联网企业向金融机构靠拢,借助互联网技术提供创新的金融模式。也就是说,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既包括了互联网企业“淘金”,也包括了金融机构“触网”。现在,二者正同步进行中。
同时应从四大观念来审视互联网金融:第一,要从“大历史观”看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不是今天突然冒出来的,互联网技术一经出现就与金融创新结合在一起。如证券交易所很早的时候就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中国的上交所、深交所很早就用上了互联网技术;中国银联也是互联网金融早期的成功范本。
第二,互联网金融在互联网1.0时代有,今天2.0时代有,将来3.0时代还会有。因此,应从“大网络观”来看,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生态环境下才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所以互联网金融充分发挥了网络的跨界、颠覆,其渊源与整合,风险与低价会改变我们的金融生态。
第三,从“大金融观”看互联网金融。从我们的“银政保信基”可以看出跟互联网接轨的方式,同时我们的民间金融从民间借贷到私募股权基金再到信用管理调查等,一系列金融创新都可以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与互联网结合的金融产品、模式等。
第四,要从“大文化观”来看。互联网金融不仅是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金融领域,最重要还是以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精神来改造金融体系的运行方式,现在我们谈的大多是互联网技术、产品等,这远远不够。我相信,在互联网3.0时代,对金融业的改造会更加彻底。
互联网金融的火爆,是否可从侧面反映出银行服务的不足?
专业人士认为:传统金融行业的互联网服务没有满足广大老百姓的需要,80%的老百姓把钱存在银行里,却只让20%的人享受到金融服务,剩下80%的人根本享受不到。因此,为广大的普通人提供金融服务成为金融改革要解决的最大问题,而互联网金融能快速使用户群聚集,并通过支付环节,为老百姓提供一系列金融服务。
7.孙骁骥:什么是贫穷的本质 篇七
有一个穷人很穷,一个富人见他可怜,起了善心,想帮他富起来。富人送给他一头牛,嘱咐他好好地开荒。穷人满怀希望开始奋斗。谁知没过几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饭,穷日子比以前过得还艰难。这时穷人就想了:一头牛吃我家三口人的口粮,这事不能干!不如把牛卖了,买几只羊,先杀一只吃,救救急,剩下的还可以生小羊,小羊长大了拿去卖,可以赚更多的钱。
穷人的计划如愿以偿,只是吃了一只羊之后,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艰难了,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羊。穷人想,这样下去不得了,不如把羊卖了买成鸡,鸡生蛋的速度要快些,鸡蛋立刻可以赚钱,日子立即可以好转。穷人的计划又如愿以偿了。但日子并没有改变,等不到鸡生蛋,日子又艰难了,又忍不住杀鸡吃,终于杀得只剩最后一只鸡时,穷人的理想彻底破灭。
看明白了吗?贫穷不仅是穷人思维观念的落后,更重要的在于他们没有充足的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来把财富转化为资本。穷人的经济条件养不活那头能生财的牛,于是只好坐吃山空,改变不了贫穷的本质。
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曾提出:贫穷的表面原因是因为财富的匮乏,但其深层的原因是因为社会机会、资源的不平等。而这种机会的不平等会让那些原本有可能凭借自身的智慧和能力改变经济状况的穷人失去重要的脱贫机会。这一观点直接继承自印度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在《贫困与饥荒》中,深邃的社会洞察力让森将贫困视为一种“权利的不足”,而不单纯是供给不足。这种权利,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机会均等的权利。
什么叫做机会不公平?现实中的实例很多。比如,当人道组织为非洲贫困地区的农民提供化肥援助时,使用化肥的贫农都获得了较好的收成,但第二年持续使用化肥的贫农数量却远远低于预期。调查人员一询问,才知道很多获丰收的农民第二年依旧难存下足够的钱购买化肥。越是贫穷的人群,意外开支越大。
“穷人肩负着生活中的多种责任。”家庭的琐碎开支让他们鲜有储蓄、投资,乃至思考规划未来的机会,尤其奇怪的是,当收入增多时,这些意外开支往往也会增多。原本就不多的利润,经过它们的分食之后,很难有效地投入再生产。而在这方面,政府并没有为穷人提供足够多的机会。例如更优质的医疗、社会保障的提供,就可以明显减少穷人们的家庭开支,而更方便获得化肥等生产资料的渠道。
在世界上的相当一部分地区,穷人意味着社会竞争中被淘汰的那一批人,或者说是一群经济上的“失败者”。在社会“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下,失败者的增长肯定是远多于成功者的。而在一个成功学泛滥的社会,穷人阶层往往被主流文化所先天忽略。长此以往,贫富差距的问题愈加显著。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财富流向的不合理源于国家分配体系的不公正。因此,制度层面的不合理是导致一个社会贫富阶层固化直接原因。正因为这个巨大而不合理的制度存在,一个国家里的绝大部分穷人被挡在富裕的大门之外,或者说被剥夺了可能致富的机会。
我们再以教育为例。众所周知,富人通常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教育程度低造成穷人就业的困难,因此,不得不谋生的穷人们只好跻身为城市非正规经济大军的一员。地摊、小贩、打零工等等活路成了这些人主要的谋生手段。但这些价格低廉的工作实际上无法让他们积累足够的储蓄和资本,他们的后代实际上也没办法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也没有经济能力独立创业,如此,贫穷的恶性循环依旧世世代代在延续。
因此,为改变命运,我们需要学习的不是励志书里边如何致富的动人故事,而是要学会:怎样积攒下人生的第一笔社会资源。
8.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本质是什么 篇八
以深刻而完整的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党的思想路线,是由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从理论结构上看,这四个基本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补充的统一整体,但它又不是不分主次的并列关系。根据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表述,“实事求是”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相统一的概括,它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等内容,因而是其它三个基本点的核心,但它并不能代替其他三个基本点。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阐发党的思想路线时,又从多侧面揭示了实事求是在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方法论思想中的地位。首先,他明确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他多次讲: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实事求是。我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体系,就要抓住它的实质,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是用最简洁的语言指出了实事求是在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无疑也指出了它在党的思想路线中的核心地位。其次,他又指明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唯物论基础。邓小平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这是唯物主义”。这就是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所创立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体现,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再次,邓小平还认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从而强调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指导作用。
9.中国酒文化本质是什么 篇九
──关于宝钢股份企业文化建设的点评
徐正初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通讯》连续两期刊登了宝钢股份公司开展员工文化建设的做法,读来颇有感触。
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文化的新一轮热潮已经掀起,但相当多的单位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重理念”、“轻人文”的现象,只重视企业理念的创新,求新奇、求美感、求震撼,而忽视了理念背后的人文支撑,看不到一个理念离开了具体的队伍、具体的人员,离开了企业改革发展的实际进程,就不成其为理念,只是一个空洞的文字堆砌和语音组合之物。就我个人的考察而言,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这种倾向。分析其原因,是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真谛”缺乏科学认识。
企业文化是什么?企业文化建设“建”的是什么?在新一轮企业文化建设高潮掀起之时,搞清楚这些基本概念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一般用四句话来概括对企业文化概念的把握: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理论,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是一种以团队人为本的管理理论,是一种以团队人价值共识为本的管理理论。就我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而言,企业文化本质上是企业员工文化,因此搞文化建设,员工队伍(包括经营层、管理层和操作层)是重中之重。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将企业提炼概括的理念,运用包括管理和制度在内的各种途径方法,使之最终转化为员工在岗位上的自觉行动。理念推出重在员工的共识,员工共识的目的是形成共同行动,这就是文化建设的作用和功能,也是文化建设的实质和标的,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真谛”。
重视企业团队建设,形成企业团队合力,这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也是中外企业文化建设共同遵循的基本要求。前两年,上海工业系统为了提升企业经营者的思路和眼界,邀请一部分国际著名企业家到上海作报告,一位国外大企业的董事长在回答“您每天做的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的提问时,直截了当地回答:是协调,上下左右人际关系的协调,就是你们讲的企业文化。这个回答出乎在场人的预料,董事长不是领导决策的吗?怎么会把协调作为第一位的工作?然而,当我们从本原的角度思考企业管理的时候,就会明了其内在的道理。管理企业简单地概述就是对企业的各类要素──人财物等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其中人在各生产要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什么时候企业把员工的价值追求真正统一起来了,把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真正调动起来了,把人力资源开发真正落到实处,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就有了基本保证和内在动力。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之所以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和积极推广,其原因就在于抓住了企业管理中人这个重要因素,抓住了企业管理的第一环节,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宝钢股份把企业文化建设定位于员工文化建设,以人力资源──企业的第一资源开发作为抓手,创新建设思路,设计建设载体,推进建设进程,体现了宝钢股份文化建设的特色,也反映出宝钢人敢于迎着困难上的精神风貌。把文化建设定位于员工文化,这不是捷径,而是一条漫漫长路,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有许多,可以从形成理念系统着手,也可以从建立形象标识入手,或从改善硬件条件做起,一系列的载体途径中,唯有以抓队伍为切入点的难度系数最高。一方面,员工队伍建设作为一项群体性建设,工作对象面广量大,工作内容丰富多样,工作难度很高;另一方面,员工队伍建设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企业发展、改革深化而不断推出新的内容和要求,具有与时俱进性。因此,抓员工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投资”,来不得半点的浮躁冒进和急功近利。然而,这项投资又是回报最为
丰厚的投资。只要坚持数年,始终不渝地抓好素质工程建设,统一员工的价值理念,规范队伍的基本行为,提升各个岗位的操作技能,有效调动各级各层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企业在文化层面的积累和沉淀,就一定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也要发扬知难而上、敢为人先、永攀高峰的精神;反之,只会降低文化建设的层次。
宝钢股份的员工文化建设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种思路,也为我们提供了开展员工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比如,以企业的快速发展和一流目标吸引员工,用参与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鼓励员工,建立“赛马”型用人机制激励员工,搭建良好的学习培训平台服务员工,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环境氛围熏陶员工,等等。但最引起我关注的是宝钢股份员工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理念:员工文化建设不是扼杀员工个体的理想和追求,而是要把这种个体的价值追求融合到集体的事业之中。这是企业文化建设进程中需要认真对待和处理的一对基本范畴,也是新世纪新一轮企业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理念共识,不能解释和理解为听话与顺从;深化员工文化建设也不是为了造就一支失缺个性和缺乏理想信念的队伍。在一个企业中,员工队伍越具有个性,其个性的释放越有空间,预示着这支队伍越具有战斗力。很难想象一支墨守成规、暮气沉沉、缺乏情趣和想象力的队伍能创造奇迹。为此,企业在加强严格管理的同时,一定要推行民主管理,体现人文关怀,让更多的员工参与到企业方方面面的工作之中,让他们在享受成功和喜悦中,增强信心和决心,团结一致,协调步骤,群力而为,共同把企业的事情做好,在实现集体的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展示个体的精神风貌和人生风采。
徐正初(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市思研会秘书长、市企业文化促进会秘书长)
10.中国酒文化本质是什么 篇十
马智宏(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远船务集团党委书记)2016年07月14日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党建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国有企业改革首要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否则就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把国企党的建设坚决抓紧抓实抓好。”“党建工作始终是国有企业的独特政治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本质特征”。总书记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一系列论述和观点,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理直气壮地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潜心践行总书记国有企业党建思想,对于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
一、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国有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须搞好。”在2016年7月4日召开的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坚强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要实现国家发展战略,有效调控宏观经济,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良性运行,让人民更好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最可靠、最雄厚、最先进的物质力量就在国有企业。在国家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国有企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压器、现代化管理和“走出去”国际化经营的排头兵。一方面,国有资本掌握优质的原材料、科技、人力等资源,能够适应社会需求、控制经济命脉、引领战略发展、为国家提供较多税收;另一方面,国有经济无论是资本价值还是实业资产,都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足以保证其发挥主导作用的规模比例。在推进改革开放、维系国计民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和支撑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上,国有企业的作用不可替代。因此,无论是历史、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怎样改革,国有企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地位不能动摇,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不可削弱。
国有企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党领导下的国有企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重要体现。新中国建立以来,国有企业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始终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保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有经济不断壮大,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有很大提高,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国有企业对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2015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中国企业创纪录上榜106家,其中近一半是国有企业。因此,国有企业不是纯粹的经济组织,它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属性,是国民经济的中坚和骨干,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基础,承担着稳定国民经济、推动产业升级,参与全球竞争的重任,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
二、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毫不动摇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
总书记旗臶鲜明地强调,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进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毫不动摇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深化国企改革坚守的政治方向。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之一。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最根本的是要在深化改革中加强党的领导。国有企业的产权属性和党组织的根本属性内在统一于“人民”。在国有企业发展和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人民利益的重要内容。2015年12月1日在中央企业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上,赵乐际同志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坚持党对中央企业的领导,坚定不移加强中央企业党的建设,为推动中央企业深化改革、做强做优做大提供坚强保证。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无论是深化改革,还是加强监管,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这一条决不能含含糊糊、遮遮掩掩。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国有企业党组织决不能臵身事外,必须把党章党规党纪挺起来、立起来、严起来,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头等大事,切实履行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把国有企业纳入巡视重点,充分说明党中央对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肯定和重视。专项巡视中发现的问题,再次印证党中央对形势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全面从严治党任务十分艰巨。如有的国有企业党组织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态度不坚决、执行不到位;有的违背党的组织原则,用人不守纪律、不讲规矩;有的公款吃喝送礼,权力寻租、以权谋私、靠山吃山、损公肥私;有的以改革为名,打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旗号,贱卖贵买、予取予求,进行利益输送,侵吞国有资产,等等。国有企业出现这些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党的领导弱化,企业党组织主体责任缺失,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贯彻,企业党组织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因此,全面从严治党,国有企业不能例外,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指示要求,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真正把党的领导体现出来,保证国有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实现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有企业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家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探索出一条从无到有、由小做大、由弱做强、由“死”变“活”的国有经济发展道路,一大批国有企业成长起来。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通过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管理体系、企业面貌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经拥有雄厚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强大科技创新能力、良好技术装备、一流技术管理水平,已经成为能够把握市场机遇、应对国际市场挑战的新型国有企业。中远船务成立15年来,党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使中远船务从一个年收入仅10亿元、利润0.7亿元,业务单一的修船企业,发展成为年收入最高时达218亿元、利润达21亿元,集修船、造船、海洋工程装备建造三业并举的大型企业,尤其是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跻身世界行列。无数国有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数据和事实表明,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强化党的建设,是实现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坚强保障。
党建工作始终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只能巩固不能削弱。历史是现实的源头。实践证明,党建工作始终是国有企业独特的政治资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极其落后,只能产碗造纸织布等,连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从1956年的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1958年的第一辆拖拉机,从1960年大庆会战开发建设世界级大油田,再到震惊世界的“两弹一星”,这部新中国辉煌的建设史就是一部国有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创业史、发展史。如今,载人航天、高速铁路、高端装备制造等等,都彰显着国有企业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体现着党的建设的独特优势。在国有企业艰苦奋斗、图强报国的发展征程中,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英勇气概,“航空报国英模”罗阳为了祖国的航空事业呕心沥血、夜以继日、以身殉国的可泣事迹,这一代代国有企业的优秀共产党员,怀着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以壮丽的人生书写着共产党人光照人间的精彩篇章。当前,国有企业处于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处于“保增长、保效益”的关键时期,全面深化改革任重道远。越是攻坚克难,越要旗臶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党建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作为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决不能只管经营、生产、项目、资金等业务,而忽视了党的建设,甚至忘了自己是个共产党员、是党员领导干部,肩上还有沉甸甸的“一岗双责”管党治党的职责。必须充分认识到只有把党的建设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我们的责任才是完全的责任,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企业负责人。
三、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在中国,离开了党的领导,就不叫国有企业,离开了党的领导的改革,也不叫国企改革。中国的企业管理,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管理,既要借鉴西方企业在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创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又要充分运用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所拥有的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独特的优势,坚持走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制度,从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可以说,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就是把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现代企业制度的体制机制优势相结合的产物。”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就要遵循《党章》,坚持党在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这是我们党总结成立以来的领导经验所作出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的实质和内涵。其中,政治领导是根本,思想领导是灵魂,组织领导是保证。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就体现在这三个方面。党的领导的根本在于用人,重点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方位抓好党的建设。
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就要按照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党建思想来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加强党的建设,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一条主线”,牢牢把握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这“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来推进工作。必须把党的领导内嵌到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中,让国有企业党建的独特优势在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得到充分发挥。
在思想建设上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习近平同志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根之所在、魂之所系,没了这个根、丢了这个魂,精神支柱一旦坍塌,迟早会栽大跟头。从一些企业领导人员的蜕变看,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实质上都缺乏马克思主义信仰,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世界观这个“总开关”“总闸门”出了问题。因此,筑牢远离腐败的思想防线,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党性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做到持之为明镜、内化为修养、升华为信念,牢牢守住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在组织建设上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总书记强调,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必须要在干部选拔任用的动议、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职等各个环节,都充分发挥党委(党组)的领导和把关作用。要在程序设臵上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依法产生、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有机结合,保证和落实国有企业党组织选人用人中的主导作用。要在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工作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企业党委(党组)在人才工作中谋大局、抓关键、管大事的功能,包括管大政方针、管营造环境、管协调各方、管完善机制等,通过指导、保障、推进人才工作达到解放、发展、用好、凝聚人才的目的,“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全面引领与有效支撑人才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在作风建设上必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严防“四风”反弹。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总书记强调,要持续深入改进作风,决不能让“四风”问题反弹回潮。应该说,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现在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的作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四风”面上有所好转,但树倒根在,仍停留在“不敢”阶段,远没有做到“不能”,更没有达到“不想”。各级国有企业党组织必须按照中央要求,既立足当前,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肃查处顶风违纪行为,继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深入纠正“四风”,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加强治本工作,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成果、不断深化,使党员、干部不仅不敢沾染歪风邪气,而且不能、不想沾染歪风邪气,坚决防止“四风”反弹,使党的作风全面纯洁起来。
在反腐倡廉建设上必须认真落实“两个责任”,勇担主体责任敢负监督责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两个责任”的强化,抓住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关键点。落实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必须要改革完善国有企业反腐倡廉领导体制,推动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企,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从严教育、从严要求、从严管理国有企业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用权行为监督,突出对关键岗位、重点人员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等重点部门和岗位的监督,加强对选人用人监督;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坚持理想信念宗旨高标准,严守纪律底线,唤醒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努力构筑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在制度建设上必须健全和完善党建工作体制机制,保障国有企业行稳致远。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的建设与国有企业改革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及工作机构同步设臵、党组织负责人及党务工作人员同步配备、党的工作同步开展,实现体制对接、机制对接、制度对接、工作对接,确保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得到体现和加强。健全和完善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必须建立中国特色国有企业制度,做到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有机统一,保证和落实企业党组织对企业改革发展的引导权、重大决策的参与权、重要经营管理干部选用的主导权、党员干部从业行为的监督权、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维护权、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权;必须坚持和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强企业党组织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委(党组)、书记、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书记抓就是牢固树立“抓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意识,切实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党委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抓就是要切实落实“一岗双责”,结合业务分工抓好党建工作;部门抓就是要把党建工作摆上重要位臵,业务延伸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做到哪里;必须建立健全“一条主线,五位一体”全方位布局的工作体系,明确和坚守党组织的法定地位,落实从严管党治党责任,把党建工作贯穿于企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确保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得到充分体现,保障国有企业健康发展、行稳致远。
11.什么是安全文化 篇十一
一、什么是安全文化?
答: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文化,是企业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体现着企业、职工对安全工作的态度、思维程度及行动方式。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目的在于通过愿景激励、理念渗透、精细管理、行为养成、构建机制等方式,塑造本质安全人、打造本质安全岗,使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遵章守法的管理理念、安全操作的工作理念,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职工的安全技能,促进安全工作的持续稳定,构建本质安全型企业。
二、集团安全文化建设模式
集团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提炼了“塑造本质安全人,打造本质安全岗”的安全文化建设模式。
本质安全就是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模式,通过追求生产流程中人、机(物)、制度、系统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最终实现思想无懈怠,管理无漏洞,设备无隐患,系统无死角,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其中,人的本质安全是本质安全的核心和关键。
本质安全人是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的人。想安全就 是具有强烈的自主安全思想、自我保安意识;会安全就是具有驾驭安全的丰富经验和熟练技能;能安全就是创造的生产环境能够有效地保证安全。
本质安全岗是指岗位无隐患,操作无失误,流程无障碍。岗位无隐患就是通过超前预想、预警、预防,及时消除岗位隐患;操作无失误就是严格上标准岗、干标准活,按标准和程序严格操作;流程无障碍就是要全面提高安全执行力,严格管理,精细管理。
三、集团(矿)塑造本质安全人目标方法 主要目标:
——通过载体带动、机制驱动和上下互动,人人争当“白国周式”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的本质安全人。
——强化职工安全行为养成,职工安全行为知识测试合格率达95%以上。
——全面推行安全确认,深化“岗位描述”和“手指口述”,生产岗位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安全确认流程。
——实施“双十”工程,每季度培育评选本质安全人典型 10个,本质安全示范岗10个。
重点工作
(一)提高安全意识。安全意识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生产必须安全的思想观念。安全意识决定安全行为,提高安全意识是塑造本质安全人的核心。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 体和阵地,组织职工学习集团《安全文化手册》,强化“生命至上、安全为天”、“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等安全理念的宣灌渗透, 让所有职工熟知本质安全人的内涵,使争做本质安全人成为全体职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导向。进一步加大安全“八法”宣传教育力度,始终保持安全宣传的高压态势,引导职工时刻绷紧安全生产弦,树立强烈的安全生产意识。健全完善安全愿景体系,建立职工个人安全愿景和岗位安全愿景,用愿景激励引导职工想安全。建立安全视觉听觉识别系统,规范使用视觉识别标识,使职工时时受到感染、教育、警示,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充分发挥安全“八条线”齐抓共管作用,形成安全思想教育的强大合力。以塑造本质安全管理者为重点,促进管理升级。
(二)提升安全技能。具有驾驭安全的丰富经验和熟练技能是本质安全人的应有素质,也是塑造本质安全人的基本途径。建立四级教育培训基地,强化教育培训,全力提升职工安全素质;要从源头上把好安全关,实行人员准入制和换岗准入制,不符合准入标准的不能上岗;强化要害工种和岗前培训,做到脱产培训正规化,业余培训多样化,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大区队、班组职工学习场所硬件设施建设,规范执行职工班前会礼仪流程,把职工班前会开成加强职工思想、素质教育的“第一课堂”;深化“每 日一题、每周一课、每月一考”学习考试制度,把“双述”工作纳入安全培训内容,强化日常演练;强化区队管理干部、班组长的安全文化培训,打造一批业务能力强、安全素质高、工作作风扎实的本质安全型基层管理队伍。创新培训形式,形成安全培训提高人,警示教育鞭策人、亲情教育感化人的教育格局。
(三)推行安全确认。安全确认是避免误操作,杜绝事故诱因的重要手段。要按照“先确认正确再做事”、“第一次就做对”的要求,强化岗前、岗中和离岗前的安全确认,制定确认细则,完善确认流程,强化确认考核,形成闭合的安全确认体系,从根本上杜绝不安全因素,超前预防事故的发生。培育一批安全确认示范区队和安全确认示范岗,并通过安全确认展示比赛等形式,进行共享交流。
(四)强化养成训练。习惯在培养,行为在养成,开展职工安全行为养成训练,是引导职工能安全的重要内容。按照集团《职工工作行为六规范》和《安全文化手册》的要求,重点强化10种常规安全行为的养成训练。在区队实行班前安全思想汇报制度,进行安全思想隐患超前防范,预防因思想情绪波动等原因造成人为事故的发生。加强对职工安全行为养成训练的检查和指导,适时组织对生产单位职工的安全行为养成知识测试。以学习推广“白国周班组管理法”为载体,深入开展“三无班组”(无“三违”、无工伤、无事故)创建活动,筑牢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
四、集团十大理念
企业精神:忠诚事业 追求更好
忠诚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使命与追求。忠诚事业体现了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任劳任怨、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更好是比最好更高的境界,是永无止境的目标。追求更好就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不懈攀登,勇往直前。忠诚事业,追求更好既是中平能化集团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脚踏实地、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表明中平能化人无论何时都会对企业全心全意,对工作尽职尽责,永远向着新的更高的目标迈进。
核心理念:企业发展 职工富裕
企业发展是职工富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企业长足发展,才能实现职工富裕。职工富裕是企业发展的目的和成果。只有职工逐步富裕,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进一步增强,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企业与职工是息息相关的利益共同体。企业发展,职工受益;职工心向企业,企业才能兴旺发达。企业发展,职工富裕是中平能化集团和职工的共同价值取向。日益强盛的中平能化集团,将最大限度地为职工谋利益;生活幸福安康的中平能化职工,也将尽心竭力为企业谋发展。职工的生活越过越美好,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兴旺,是企业和职工共同的企盼。企业作风:说实话 干实事 求实效
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是贯穿于一切工作的科学精神,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中的优良作风,是企业和个人应该始终不渝坚持的优秀品格。说实话是“三实”的基础,干实事是“三实”的关键,求实效是“三实”的目的,三者紧密联系,互为一体。只有坚持“三实”,不尚空谈,脚踏实地,务求实效,各项工作才能出成绩,科学发展才能上水平,职工群众才能得实惠。
管理理念:人人尽责 事事达标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各级管理人员既是工作计划的执行者,又是工作任务的领导者,在实现经营目标的过程中,虽然岗位不同,但每个人都肩负着重要职责,任何一个工作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对整体目标的实现造成影响。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管理工作必须从细微处着手,从一点一滴抓起,只有每一个人都恪尽职守,每一项工作都高标准完成,才能实现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转,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安全理念:生命至上 安全为天
生命高于一切。生命至上是对生命的敬仰、尊重与关爱,反映了对生命价值的高度认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生命与安全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安全是生命之本。安全为天就是要一切为了安全,一切服务安全,一切服从安全,一切保证安全。生活因安全而美好,生命因安全而精彩。
营销理念:与客户一起成长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客户支持,客户是企业永恒的上帝。维护客户利益,满足客户需求,尊重客户选择,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与客户一起成长,就是与客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信誉赢得市场,靠忠诚赢得信赖,与客户携手共进,并肩前行,谋求共同发展,实现互惠双赢。
学习理念:学习成就未来
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是成功的前提,学习力是最强大的竞争力。无论个人或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具有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把学习作为一种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才能学有所成。善于学人所长,把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把学习力转化为创新力、生产力。
人才理念:干好本职工作就是人才
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能够聚集优秀人才,才能获得竞争的主动权,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岗位是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无论职务高低,不管资历长短,只要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出色完成本职工作,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就是人才。
质量理念:质量是企业的命根子
质量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基础的要素,关系着企业的 生存和发展。只有视质量如生命,对每一项工作都一丝不苟,在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才能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树立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不断巩固和扩大国内外市场,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成本理念:省下一分钱 就增一分利
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核心目标。利润的来源是收入,影响利润的重要因素是成本的增加,降低成本是增加利润的有效手段。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要牢固树立节俭意识,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大处崇尚节约、提倡俭省,小处精打细算、锱铢必较,从一分一厘做起,想方设法节支降耗。
廉洁理念:清白从业 以廉为荣
廉洁是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保证。各级管理人员都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重、自醒、自警、自励,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率先垂范,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坚决抵制和杜绝各种贪污腐败行为。
五、香山矿十二大理念
发展战略:创精品香山 建和谐矿区 企业精神:励精图治 不断超越 核心理念:香山兴 职工富 安全理念:事事遵章 人人安全 廉政理念:律己则明 恕己则暗 人才理念:以才兴业 人尽其才 学习理念:学习使人进步
管理理念:管理出效益 事事严细实 成本理念:控制降成本 节约增效益 执行理念:有令则行 干则必成
质量理念:质量就是生命 产品铸造形象 营销理念:培育可持续市场
六、集团安全理念(13条)
安全核心理念 生命至上 安全为天
安全价值理念 生命只有一次 安全高于一切 安全责任理念 安全是第一责任 职工是第一牵挂 安全道德理念 不伤害自己 不伤害别人 不被别
人伤害 保护别人不受伤害
安全行为理念 一举一动 严守规程 安全决策理念 安全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先权 安全投入理念 按需投入 投管并重
安全执行理念 不打折扣 不找借口 不讲情面 安全教育理念 关爱人 引导人 警示人 规范人
塑造人
安全预防理念 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 付出一
万的努力防止万一的发生
安全管理理念 人人尽责 事事达标
由事后处理向事前防范转变 由静态考核向动态达标转变 由硬性约束向自主管理转变
安全作业理念 上标准岗 干标准活
在岗一分钟 安全六十秒
瓦斯治理理念
煤与瓦斯共采
不掘突出头 不采突出面 瓦斯不治矿无宁日 治理瓦斯就是解放生产力 治理好瓦斯就是发展生产力
七、安全宣传教育“八法”
1、媒体宣传
充分利用企业传媒网络,如广播、有线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开辟安全宣传教育专栏专题,宣传安全知识,传播安全法规,选树安全先进典型,反映安全动态,营造安全氛围,做好安全宣传工作。
2、主题宣传
矿厂处(公司)和区队(车间)要结合安全生产实际,定期主办安全主题教育。
3、重点日宣传 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特别是重要节假织开展较大规模的有针对性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4、典型教育
通过安全生产正反两方面典型人物和事例,对职工进行安全宣传教育。让职工学习先进典型,汲取反面教训,强化安全意识。
5、案例教育
指用各种各样的事故案例对职工进行安全思想教育。重点是以本单位重伤或死亡事故为案例,对事故经过原因、处理结果及给家庭带来的不幸,给企业和国家造成的损失等进行点评。还要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讲清事故背后隐藏着的社会、家庭及职工生理、心理等方面深层次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
6、“三违”帮教
“三违”(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是事故的源头,安全生产的大敌。对“三违”,人员进行帮教,要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多部门参与,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帮教。帮教要帮心,除按规定进行处罚和办班培训外,要注重感情教育。要深入细致调查“三违”人员当时的生理、心理、家庭、社会等因素,进行帮教。还要通过其家属开展亲情教育,同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身心调适 指要熟悉和掌握职工家庭、社会关系和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变化,运用心理学、行为科学,根据每个职工身心状况,针对性地做好一人一事的身心调适工作。特别要注重新、老、弱、病职工,休假复工职工,性格急躁和经历了大喜大悲的职工情况,发现苗头,及时做好工作,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理顺情绪,调适其身心到正常状态投入工作。
8、安全学习日活动
指区队每周要保证至少一次固定时间,组织职工召开安全学习、生活会。学习安全法规和安全知识、安全生产技术、岗位道德规范和安全行为规范;分析讲解并组织职工讨论事故案例,查摆分析安全隐患,研究部署防范措施。职工必须全员参加,不出现教育盲点。活动要做到内容实、方法新、形式活、效果好。
八、“三基三抓一追究”与“三零”目标内容 “三基三抓一追究}:即夯实安全培训、质量标准化和班组建设三项基础,抓好“一通三防”和防突、科技兴安以及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严格责任追究。“三零”:零死亡、零超限、零事故 九、十种常规安全行为养成
1、个人安全防护装备的安全行为养成
2、乘坐提升运输设备的安全行为养成
3、行走站立的安全行为养成
4、防灾避灾的安全行为养成
5、主动了解安全信息的安全行为养成
6、安全确认的安全行为养成
7、自觉服从的安全行为养成。
8、主动学习磨练的安全行为养成。
9、安全作业的自我
【中国酒文化本质是什么】推荐阅读:
中国梦本质内涵是什么09-11
什么是社会文化07-07
什么是文化生活09-12
什么是城市文化建设07-16
企业文化的定义和企业文化的特征是什么08-31
中国传统文化汉字文化06-21
中国文化概论艺术文化07-07
中国法学会是什么级别07-19
中国梦是什么内容08-04
中国文化典籍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