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后教学反思(精选13篇)
1.高中历史课后教学反思 篇一
首先,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课堂时间的控制,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内容完不成。导入部分时间过长,迟迟没有切入本课主题;前两个子目花费时间过长,导致宗法制这一重点的、难理解的内容没有讲透,这实在是本节课最大的失误。
其次,除了13班,其他班级均使用多媒体授课,问题在于多媒体、板书、教师授课之间如何有效衔接,使其既不耽误时间,又能发挥多媒体和板书的作用。某些班级授课中存在板书书写与讲课内容存在时间差。此外板书字迹要加强,应该“遒美中求速度”。
其三,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注意自己的语言以及课堂中比方的运用。语言应当随性,但不可过于随意!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有可能你的一句不经意的随意语言,他们会效仿;你的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学生会四处传播。
其四,教姿教态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我有喜欢走来走去,踱来踱去的现象,教师可以下去走动,也是监督学生的一种方式,但不宜过于频繁,过于频繁会使学生注意力发生转移。
其五,教学过程中,各主题之间衔接生硬,刻板,不够自然。
一天的课结束后,有如下几点感想和可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初次感受到了“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在我的观念中,一直认为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以为他们应该听老师来讲就可以了,尤其是文科!事实上,这里面存在着刻板印象。换句话说,我“低估”了学生。今天上课,我有几个讨论环节和自主学习环节,比如夏商时代的王位世袭制,通过一段史料来展示,使学生归纳它们的特点;通过分封示意图来归纳分封制特点等等。虽说预先设置了,但我想学生也会沉默不语,所以本想自己来讲。但14班某位学生在回答分封制特点的时候,出乎了我的意料,他谈到一点:“分封的诸侯国镐京东边的多,西边的少”(大意)。
2、课堂中生成性问题如何处理。比如11班曲心�赐�学在回答分封制特点时,说到了“周王的权力分散”(大意)。我当时只是说“回答得不错,请坐”。其实这里边可以挖掘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因为我在总结分封制所起作用的时候,提到了一点“国家权力趋于严密”。这是否前后矛盾呢?非也!但是我没有抓住这个生成性问题,白白流失。倘若抓住,课堂时间如何处理?值得反思。
3、本课是请了葛连宝师和金丽青师去听的,在课后交流过程中,也有几个问题是值得关注的。比如,诸侯王的“权利和义务”还是“权力和义务”?还有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性,而我的课上没有提到。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三监叛乱”这件事儿,学界还存在争议,究竟是“管叔、蔡叔和武庚”还是“管叔、蔡叔和霍叔”呢?与晋这一封国有关的典故“桐叶封弟”。
4、备课过程中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知道学生心理,换句话说就是要“备学生”,昨天刘老师告诉我说:“一定要了解学生,不然你课讲得再好,学生也不喜欢。”(大意)本课我在多媒体上用了较多的文言资料,还有繁体字,是否合适?因学生而异。
5、授课不宜“满堂灌”,以前我认为“满堂灌”很好,尤其对于人文学科来说。但现在看来,若是老师口若悬河,学生一言不发,除非老师讲得“相当”激情洋溢、生动形象,否则,不仅老师累,学生也腻烦。以我现在的能力,虽说有激情,但若要整堂课都能抓住学生,功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应当选择适合学生的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引导。这样既不使老师过于劳累,也可以活跃及课堂氛围,因为学生的思维不可小觑。比如这堂课我让学生通过读图归纳总结分封制的特点,我自认为是很好的一例,学生在仔细观察中一定会发现一些问题,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6、课堂语言不够丰富。这里的语言,专门指的是学生回答问题后,该通过何种表达方式让学生坐下。我在授课过程中,基本上是“好,请坐!”是否过于单一呢?
7、诚如学生对老师的第一印象一样,老师对班级的第一印象也会影响老师的情绪。比如在13班上课,第一次上课在他们班就感觉讲得不好,课堂比较沉闷。这节课依然如此。
2.高中历史课后教学反思 篇二
1 对新教材的分析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 高中各学科大部分教材都进行了重新编写, 很多教材与原有的教材相比变动很大。其中, 高中历史教材就变动得非常大, 由原来的通史变为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
这样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新教材主题突出, 有一定的条理性, 注重各单元内容间的逻辑联系, 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广大师生用世界的眼光去认识历史的发展, 从一个新的角度来了解和思考历史问题。教材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 体现了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精华, 将人类文明中最灿烂的部分呈现给学生。
与传统教材相比, 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 这部教材所编写的内容跨度非常大, 研究的范围、空间更加广阔。
2 使用新教材之后的教学策略
2.1
新课改之后, 大部分中学都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了探索, 很多学校与专家提出高中历史教学可以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些新鲜的教学理念给历史课堂带来空前活跃的气氛, 对改变“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旧教学模式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要营造学习历史的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 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
兴趣不是天生的, 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是人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因此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 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 以积极向上的心态, 以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 主动、积极地从历史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 铸造人格, 提高素质。所以, 教师要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极大的兴趣投身于学习、参与教学。
第二, 要创设学习历史环境, 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动机是指激励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因和力量, 所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心理学认为,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在教学中我尽量利用各种手段, 创设引人入胜的意境, 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从而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
一味提倡探究式学习, 排斥接受式学习, 这种做法其实并不科学。它看似以学生为主体, 其实忽略了学生是受教育者的客观, 忽略了学生需要有一个接受真理, 积累知识, 增长才能的过程。所以我们认为所谓探究式学习, 重心应该落在“学习”上, 而不是落在“探究”上, 对于学生来说, 探究是手段、是途径, 而不是目的。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的实质, 是要把科学领域的探究活动方式引入课堂教学, 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解决科研课题的探索过程, 去理解概念, 形成认识, 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2 当然, 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形式不只是探究教学法, 还有讨论法、讲述法、情境重现法、辩论会法等等。
历史教师应根据课型的不同, 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笔者尝试过很多的方法, 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就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2.3 除课堂教学要改革外, 还要开展历史课外活动, 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历史资料。
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学生带进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址, 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没有条件的学校, 可以在学校内开展一些活动来模拟历史, 可以通过表演历史小戏剧, 再现历史场景。至于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 只要教师引导得法, 学生会做得相当出色, 这要求历史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查找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详细信息, 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 开展一些感兴趣的自主研究;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开展一些社会调查, 或者做一些开放性的历史作业。只要坚持下去, 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自然就会逐渐增强。
3 更新评价方式
由于高考等客观原因,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 对教学的评价往往注重的是结果, 评价的手段是单一的笔试, 评价依据是考试分数。高考怎么考, 教师就怎么教, 学生就怎么学。当时, 高中历史教学被固定在一个模式下, 不得不这样做, 这种评价方式的结果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也禁锢了教师的思维, 使学生只能学到知识, 不能提高能力。
新的课程改革之后, 这样的评价方式已经不合时宜, 如果再这样做的活,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就是一场形式, 所以要更新高中历史教学的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们采取“三个结合”的评价方式, 即结果与过程的结合、多种评价手段的结合、定量和定性的结合。可见, 如何“以学论教”, 即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师的教学, 以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来评价教师教的效果, 逐步构建起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 我们逐步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 采用复合型的评价方式, 深受学生的欢迎。如我们除必要的平时习作、期中、期末笔试之外, 把探究活动课上的主题发言、平时课堂上的精彩见解、历史小报的编制、历史小论文的撰写等等都纳入我们的评价体系, 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 反过来, 又很好地促进了历史课堂教学。
同时, 对高中历史的教学评价还不能脱离学生的日常社会生活、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的经验和立场, 学生的技能和技巧的形成, 要重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 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合作精神、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因为这些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中最宝贵的组成部分。
3.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353-01
从事高中历史教学二十余年来,我发现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课究竟怎么上?专家认为,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05页的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提供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通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二、加强史实教学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晰记忆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三、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历史观
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例如,我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四、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大跃进中饿死很多人,有的同学认为控制了中国人口增长。又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有的同学认为是美国强权政治的报应。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对人生命权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4.历史课改后教师的教学反思 篇四
游桂林
新课改以来,我们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初中历史教育模式,可以说伴随课改一起成长,收获颇大,感触颇多:
一、历史课改中教师的变化:
在历史教学的尝试与实践中,我切实感受到我们老师都在不由自主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教授到教练的角色转变;从讲堂到学堂的空间转变;从灌输到探究的教学方法的转变;从接受到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师逐渐在课堂中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这种变化是是微妙的,更是欣喜的。要做好这些角色的变化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我们的历史教师在课前、课中要做大量工作:
1、要精心备课、备学生。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机。要了解学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要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
2、关注学生和学生学习过程
教学中,教师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坚决避免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而偏离了课堂的主题。
3、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学起来也就觉得轻松愉悦。历史教师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突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魅力,感受课堂的快乐。具体说来,我们的教师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
④、注意学科间的结合,尤其是文史不分家,正确运用诗词、俗
语、典故、成语等进行教学。
⑤、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
二、历史课改中学生的变化
这几年来老师们经常潜心的设计课堂,随着课改的推进,现在班级已经形成主动学习历史的风气,并且取得一些效果:
1、在学生参与课堂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学习的自信心,同时这种自信性也逐渐感染着周围的同学。
2、学生逐渐养成了遇到问题时,主动查找资料,主动找同学进行探讨,班级形成了较浓的学习气氛。
3、在整个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很快乐,没有负担和压力,已经逐渐变成变压力为动力,也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4、在实施过程中,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创新的精神。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改革过程中并不是一路凯歌,这个改革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一些困难和疑惑:
1、从教师方面来看,主要体现在:
第一、课堂驾驭上:我们的课堂驾驭能力还很缺乏,有时上课较容易受学生情绪影响而打乱教学计划,比如学生“不愿动”时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些班级本身就较为安静,怎么鼓励都很少学生举手;或是让学生进行讨论时不能收放自如。这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以期改善。
第二、时间把握上。如果一节课采用的形式多样,或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就可能会造成时间上的不足而耽误了这节课的预定内容,影响教学进度。这就有一个过程与结果的矛盾,重视哪一个呢?照新课标要求应重前者,但是该掌握的没掌握到也不行吧?
第三、学生评价上。本学期,我们历史学科采用了新的过程评价标准,从以前的重视考试成绩转为重视平时表现,其中就包括了上课的表现情况如纪律和发言等,还印发了一张评价表,并且每一节课都有记录。刚开学时,这种方法确实起到较好的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学生渐渐熟悉了情况,他们就开始产生惰性和麻木性,对加分、减分的敏感度大大降低了。
第四、资料寻找上。相关的动画、电影、音像作品等上课所需要的历史资料的寻找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且很难找到。有时想到一种
好的教学方法,却因资料的缺乏而施展不开,束缚手脚。我相信,如果可以找到相关的辅助资料的话,课堂活动组织开展将会更加多姿多彩。
2、从学生方面来看:
第一、学生的选材抓不住重点、难点
很多同学准备的材料很充分,但由于受某些影视资料的影响,学生经常将某些感兴趣的内容讲得很详细,不能讲局部问题与教材的整体有机的结合;另外学生的能力弱,知识水平有限决定了讲述时与教材的要求偏差甚大。虽然也逐渐学会了构建一节课的知识体系图,但也出现了对知识点的泛泛的解释,很难抓住一节课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就需要教师在之后的总结中再进行有效的点拨,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二、学生的参与面有限
我们在计划时往往希望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尤其能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但班级有部分学生愿意找资料,惧于走上讲台,因此课堂上活跃着的往往总是那么一部分人,部分学生参与不到其中。
如何使课程改革能够深入开展下去,让历史课改进行得更加有滋有味,历史教育更加活色生香,谈两点个人的希望:
首先,课改需要加强各校,教师之间的对话。
“路漫漫其修远兮”,课改途中困惑多,疑难多。面对共同的处境,各实验区、校、各校教师间,尤其是同科教师应群策群力,进行一场场多形式的课改对话,通过多种途径,加快我们课改实验的步伐。群众的智慧是无止境的,对话中大家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改教育的前途。这样对话,会使我们的课改出现“百花齐放”教学新局面。有了这样的对话,一线老师也会深感同行路上不孤单。同时资源的共享也会适当的减轻我们一线教师的负担。
其次,课改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
课改涉及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改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改的支持,所以我们要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开家长会、致家长
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5.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五
贺丽媛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课程结构的变化——确立模块教学和专题型体系。新课程设置九个模块课程,教学单元是围绕一个专题展开的,因此又称为专题式教学。
以往的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章节体通史的形式编写,其特点是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强,严格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及其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来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的。此种方法又被称为通史或编年史的教学模式。而现在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是按照“模块”加“专题”的形式编写。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围绕某一主题,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选取一些典型的历史事实,进行更加深入的阐述和更具示范性的探究。其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从而给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三个必修模块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等领域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可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六个选修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学习模块的设置,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学习计划。
由于模块单元体专题型的教学体例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因而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破碎的弱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材进行适当灵活的整合,指导、帮助学生对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概况进行横向的归纳总结,构建起一个阶段历史发展的框架。
专题式教学具有更强的探究性、更大的跳跃性和更难的理论深度,要求教师在放弃传统时序性和整体性观念的基础上,塑造更高层次时序性和更深刻整体性的新观念,使之成为高中历史教与学的新纽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历史研究水平、高度的归纳、整理、概括和抽象能力、较为广博的历史知识和较高的历史理论修养,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每一模块设置的专题都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紧密相连,这就有利于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理解现实问题,借助社会现实反思历史问题,有利于探究性学习和开放式教学的开展。
另外,学科视野宽广,知识要点深遂,是专题式教学显著的特点。学科视野宽广铸就了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新鲜,饶有趣味,时代感强的长处。知识要点深遂,为教师引导学生解剖典型,获取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探究课题。
那么如何进行专题式教学? 1
首先,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依据实际需要,增添、整合同类专题的材料,调整、取舍教材内容,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不仅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同时也能横向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碰撞。例如,可以问题为核心对教材进行整合,以必修课程《历史Ⅰ》为例,可通过对单元1、3、4、8相关内容的整合,侧重探讨中国政治发展简史。还可以以对比为目的对教材进行整合,如把必修课程《历史Ⅰ》的专题7和8结合起来,探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主义运动的成长壮大”问题,通过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和缺陷,认识到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发生的历史必然性。还可以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相同性质的专题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比较东西方的共同点和差别,使学生对人类文明在生成过程中的统一性和多元性有一个直接的感知和认识。
其次,在某个专题教学(或教学单元)开始之前,可利用大事年表以及单元导言为学生整理历史发展的线索、构建一个该阶段历史发展的框架。然后,再展开新课的学习。
第三,在专题学习时,要阐释清楚本专题的概念及内涵。
第四,要讲清本专题历史知识的发展演变历程(包括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中有关该专题史实的起源、主要内容、发展趋势、作用等)以及对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
最后,进行规律性的探究,获得某些历史启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6.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六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05页的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提供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通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三.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历史观
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例如,我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四.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大跃进中饿死很多人,有的同学认为控制了中国人口增长。又如,美国“9・11”事件后,有的同学认为是美国强权政治的报应。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对人生命权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
7.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建议与反思 篇七
一高中历史课堂对话的艺术
对话意味着教师把学生当成有意识、处于主体地位的人来看待, 意味着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教师是学生群体中的一员, 是学生群体中“平等的首席”。这种对话, 以师生之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 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 达到互动、互惠,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二肯定学生, 激发斗志
作为教师, 给予学生积极、肯定的评价, 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 针对学生的表现, 要尽量捕捉学生的亮点, 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斗志, 促使其奋勇前进, 给教师带来意外的惊喜, 让教师深刻感受到对话教学的艺术魅力, 深刻体验教育的成就感。
三使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手段, 也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 运用网络技术教育可以丰富师生的学习资源, 传统教学资源只是文字教材的单一表现, 教材呆板、生硬、缺乏生动感和形象感。网络技术丰富了课程资源建设的形式和内容,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近年来,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校园网络的应运而生, 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这既是教育改革的要求, 也是历史新课改的需求。
对于久远的历史, 生活在21世纪的学生们难以深刻感知, 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历史图片和影视片段创设情境, 把抽象的历史概念变成可感知的历史图像, 将消失的历史场景再现, 缩短时空距离, 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并且通过采用适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大大减少讲课时间, 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又能提高课堂质量。历史教学结合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独立性、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以历史事件为切入点, 激发学生兴趣
现在的高中生普遍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 这并不是因为教师教得不好, 也不是因为课文的枯燥无味, 关键在于缺乏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这一教学现状我们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探索, 实践表明, 将历史知识学习融入语文教学中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前情况下, 高中学生面临巨大的高考压力, 精神与身体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 而宽松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和新知识的获得, 相比起来, 简单生硬的知识灌输往往事倍功半。历史的趣味性及故事性恰好能够缓解紧张生硬的知识灌输, 将历史知识结合到语文教学中, 通过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进行课文导入, 无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方式。
如讲述一些二战时期的历史, 让学生明白战争的残酷性, 以及生命在战争面前的脆弱,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例如“七七”事变后日军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南京失陷, 驻扎南京的日本官兵开始虐杀南京市民, 他们犹如野兽般见人便杀, 见屋就烧, 并且疯狂掠夺钱财, 将囚禁起来的市民集体押解至下关, 用机枪进行扫射。在持续6个星期的时间里, 日军在南京城共杀戮我国同胞30多万人, 南京大屠杀的悲惨程度丝毫不逊于欧洲战场上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通过对这段历史的讲述, 学生们对于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文章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他们的心灵将会得到洗礼和升华;对于法西斯、对于战争、对于在战争中死去的无辜平民都会有自己新的认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鉴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性质、目标、意义以及高中生的学习实际, 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撰还是应回归“细节”, 以传统教科书重编年、重国别、重大事的思路和体例来设置课程、编排教材。其实, 教材改革, 并不一定非要表现为体例的改变和思路的转向, 还可以表现为对已有内容的扬弃、在内容编撰上的进一步的科学、缜密和有效。而在教科书的编撰中, 如果所遵循的思路判断和认知取向大致相同, 则无需并行多种版本。不妨将这几种版本的教科书进行组合, 这既便于优化教学资源, 保证教学活动统一, 从而减少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不会因为学习内容的不统一而导致的不便和繁琐, 同时又可以节约宝贵的能源。
学习历史不仅可以使人知古通今, 还可以使人明智, 以古鉴今。因此, 历史学习在学生教育中非常重要。但是, 在实际学习中, 多数学生认为历史是副科, 学与不学无关紧要, 因此上课不认真, 敷衍了事。家长也是这样, 见了语数外老师很客气, 而见了历史一类的副科老师则没有特别尊重。久而久之, 历史教学成绩便陷入了低谷。通过多年来的历史教学实践, 我认为要改变目前这种现状, 高中历史课只有做到教与学的双效, 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8.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初探 篇八
【关键词】高中 历史 反思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252-02
反思性教学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而促使课堂效率大大提升。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高中历史课堂中对于反思性教学的运用也日益广泛。但是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急需不断改进与完善。如何更好在高中历史中开展反思性教学,成为高中历史教师日益关注的话题。
一、反思性教学概述
1.定义
顾名思义,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探索的基础上,解决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反思性教学中,教师是将历史知识传递传递给学生,在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的反思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过程,促使教师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中,促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充分结合,保证教学实践的充分、合理性,促使教学目标的完成。
2.反思性教学的具体内容
在反思教学中,教师要实施全程化的反思过程,包括教学内容中的各个环节,一是教学理念方面的反思。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的教学理念要由传统的以理论为主转化为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观念,加强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培养。二是教学方法方面的反思。在教学的设计阶段、课堂教学阶段以及教学效果阶段,都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反思。三是历史教育价值方面的反思,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较好高中历史的前提。只有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化的反思,才能实现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1.学校因素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反思性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原有的教学的评价体制仍在延续,在高考的重压下,反思性教学的氛围往往是为了应付检查,整个过程也往往流于形式。尤其是历史作为语数外之外的学习科目,学校的重视程度较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较差,历史教师对于教学反思的热情度偏低。
2.反思性教学的缺陷
一是反思性教学需要教师对于教学过程、教学实践拥有全面的认识,因此反思性教学的要求较高,教师实现对教学实践全面性认识的难度较大。二是反思性教学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因此,反思性教学带无法实现客观的评价。三是反思性教学提倡操作性教学,但在反思性教学中缺乏自身独特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等,未形成自身的风格。四是反思性教学主张自我纠错、自我批评、自我改进,在一味的否定自己的氛围中,不利于教师树立教学信心,易让教师产生畏难情绪。
3.教师自身的因素
反思性教学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是对教师的一个巨大考验,有的教师在开始阶段能够坚持,但在实践的消磨下,容易打消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尤其是教师在未掌握反思性教学理论、反思方法的基础上,也会影响反思性教学的效果。
三、开展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建议
1.改善教学环境
学校的学习氛围是开展反思性教学重要环境,如果学校提倡反思教学,那么教师在无意识中就形成了对教学的反思。一是学校领导要重视反思性教学,首先经常性的开展自身反思,未学校教师树立榜样。二是鼓励教师开展反思。改变教师评价体系,对开展反思的教师给予一些鼓励性的措施,缓解教师之间竞争,促使教师之间的良性交流,为反思教学提供有效的路径选择。
2.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作为历史教师,要具有具备的敏锐问题意识,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问题,勤于反思。例如“民主”的含义在近代史和古代史中是有差别的,有的学生对这一含义理解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还有一些学生对于君主制、民主制等政体形式不理解,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勉强记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勇于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反思性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活动,更是解决教学实践中问题的实践活动。教学是要求在实践中要仔细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促进教学实践的良性循环。对高中历史而言,教师要关注学生,反思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提出的问题,根据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4.开展反思性的教学评价
课程结束,教师开展课堂回顾,反思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是否科学、合理,检测课堂中有无闪光点和失败之处,要保证在课堂中扬长避短。在课后,教师可以请同事听课,也可以通过录像回看,与同事探讨发现问题,进而开展思性的教学评价。
四、结语
在反思性教学的开展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自身能力的重塑者。通过教师的不断反思的过程,然后从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志坚,苏新友.试析反思性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2]谢慧.开展反思性教学提高历史教师素质[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2(3).
9.高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 篇九
讲好历史课,难。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内容的老套和知识点的琐碎,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准确传授知识、把握重难点的同时把历史课这份粗粮精工细作成宫廷御宴。
讲好历史复习课,更难。首先,内容庞杂。不论是复习一章还是一册书都需要历史教师在众多的史实中找出一条主线来统领所授知识,理清线索,便于学生记忆。其次,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相对而言趣味性降低、知识性增加、能力要求提高。第三,需要对学生学习及答题方法进行指导,这一项一般是比较乏味的。
鉴于以上思考,我对历史教学及复习反思如下:
首先,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对比初中与高中历史教材,我们会发现我们的高中教材是很枯燥的,缺乏故事性。对于一件历史事件我们的教材交待得很简单而且不是很连贯,比如,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经常具有跳跃性,学生就会问“这一期间孙中山做什么去了?”如果我们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事件,比如孙中山的“第二次护法运动”,不但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而且填补了教材的空缺、增加内容的连贯性。
其次,与时事相联系。今天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可以在今天找到历史的影子,比如,香港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及后来的瓜分狂潮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把日本侵略台湾、“大陆政策”与今天台湾问题结合起来。总之,我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
第三,比较式学习。学生对近代史中频繁的战争的分析能力不够,不理解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条件,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战争这一类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让学生从中找到相同之处。比如,我在讲授《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我把甲午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美伊战争放在一起比较着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场战争的爆发它需要交战双方原因、国际环境、导火线等几个方面的原因。通过比较使原本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而且可以加强原有知识的记忆。
第四,复习的时候选取好的线索。我在进行《屈辱、抗争和探索》的设计时,选择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分中国近代史为平行的两部分,即屈辱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和抗争、探索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编织一张知识网。纵向看,是战争、条约、民族资本主发展、思想探索等几个专题;横向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从民族危机到思变、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一系列变化的内在联系。
第五,能力提升与方法指导。学习历史不应该停留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上,更应该学会评价历史事件,比如新文化运动,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随意评价,然后指导学生注意形式上的全面——评价可以分三步:(1)是什么;(2)积极作用;(3)消极作用。然后再让学生对某位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比如分析李鸿章,我们应该对学生强调:(1)不要受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不要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昨天的人。
另外,可以布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作业,比如:假设你是某位历史人物,写一篇日记。你应该注意把自己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注意史实、阶级立场和逻辑关系。这样不仅需要学生准确把握史实,而且锻炼他们阶级分析的能力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总之,历史课的创新虽然很难,但是不是山穷水尽,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并琢磨学生的思维就会发现前方柳暗花明。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中学阶段,历史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获取历史知识、认知历史、培养人文情感价值。然而,由于历史课学生识记内容太多的原因,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总感觉学生力不从心,致使教学效果不佳。这里,笔者结合亲身教学实践,谈一些教学反思,以求教于大方。
反思之一,应注重人文主义精神。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记载了众多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一般人们心目中的历史知识更多地来源于历史人物故事的传说传讲,是以正史为依据通过戏曲、历史小说、评书、影视网络等获取的。这些生动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赞扬了人文主义精神,突出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主导作用,也就是突出了人是驾驭历史社会发展的主体,而不是物。是人创造了繁荣的经济文化,没有人类就没有今天社会的文明。但是现在的中学历史教材、教学对这些内容的体现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似乎是人屈从于政治经济,人的主体主导作用没有鲜明生动地体现在历史教材教学之中,只感觉是枯燥无味的政治经济内容,没有生命力、人情味。
反思之二,应加强道德教育。中学历史教学终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有道德的合格人才做好准备。道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家园。大而言之,道德是一个民族国家对人类贡献了多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进的标杆和榜样,是一个国家永葆青春活力的精神。如果缺失了道德,一个民族就会逐渐地衰落和灭亡,也会危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小而言之,一个人没有道德,没有仁爱之心、同情之心、行为低下,就会堕落犯罪自我毁灭。因此,历史教学更应加强德育教育。
反思之三,应遵从学生认知规律。人的认知能力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书本知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性的过程,同时认知水平程度也取决人的智力水平、生理年龄、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能力也遵循这些规律。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成长阶段,身体,智力没有充分成熟,认知能力更多侧重于感性认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将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从经济的角度、全球整合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才能减少或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10.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结 篇十
第一、问题。
1、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
2、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
(1)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历史教学主要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为现实服务(学生个人修养的培养和对历史的借鉴);
(2)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还要注意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不可回避的高考应试教学的关系处理好;(3)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很多现实有用的知识课本所及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提供自学所需用资料的介绍。如此这样,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去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呢?确实是个难题。
3、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问题。
因为新课程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所以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和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问题,都很难把握。而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并培养能力就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补充,课时就显得严重不足。
4、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创新思维、更新观念是适应新课改的前提
观念的更新是一切创新手段实施的根本。没有新理念、新定位、新角色,只有新课标、新教材、新知识,还是旧课程,没有新成效。为此,应该重点转变三个方面观念:一是转变对新课程的认识,即用新思维、新方法,不能守着旧框框、老套套;二是转变自身角色,由传授者变为启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由师道尊严的“师长”变为与学生平等的“谈话人”,精心营造民主与平等的新型角色关系,促使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参与教学;三是转变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即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历史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能充分发展,把历史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2)、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理念。
新课程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唱独角戏,因为:一是学生一直处于听者、被动的地位,没有思考、参与的机会。二是学生一课听到底,即使有兴趣,也未免有疲劳之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听课情绪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听课状况,察言观色,因势利导。在备课时,要心中有数。准备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检查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同时得到了学生对知识的反馈,也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可见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合理的巧用、妙用,能使课堂教学艺术更加多彩,有画龙点睛、回味无穷之作用,让学生淡化紧张疲劳,在愉快、欢笑观念和习惯的转变。重结果轻过程,只看考试分数,忽视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丰富感受和体验,将不利于激励和引导学生健康发展。过程评价可以体现在课堂讨论、剧情表演、主题辩论、学生问答、提纲展示、课堂演讲、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和社会考察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评价的及时性将给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添注了积极动力,非常有益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效能。
(3)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这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又一重要体现。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需要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沟通交流。能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培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力地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需要新的评价。拓展评价标准,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4)强化德育、全面发展是贯彻新课改教学的目标 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适时地结合教学内容,借助各种手段“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爱国、爱社会主义等德育及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包括意志、理想、人格,心理健康教育等的培养,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道德、知识等综合素质,真正发挥历史学科在学生全面教育中应有的、潜在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学会立品、做人、做事。
(5)、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面对新课程,历史教师要以“博”、“精”作为自己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历史教学改革和当今新形势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否则是不可能教好该学科课程的。为了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对本学科的更深刻、更广泛的认识,教师还应对本学科的发展史及其发展的前沿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尤其是地理学和文学。二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涉及内容极广,跨度极大的学科。而新课程的标准里面的模块几乎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把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借用多媒体则可以做到这一点。多媒体可以将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组织起来,可以激发兴趣,活跃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分析、运用的能力;也便于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因此,要改变以往手抄式备课为电子备课。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应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在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同时继续挖掘和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交互渗透和互相补充。
11.高中历史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一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误区反思一、史料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实际应用探索
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材已经对每个章节的学习难点和重点,均已经给予了明确的标明。而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材,无论是序言、总结和课后练习所涉及的史料文献均带有较强的典型性、启发性与深刻性。而在新课改环境下的历史教材的教学工作,则需要教师选择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史学文献记载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课本上所讲述的知识进行理解和拓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正式开始授课之前,务必需要做好对文献的通读和理解,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将课后思考题目与史料文献进行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对书本所涉及的难点进行逐一攻破。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从死读书、读死书中走出来,通过摆脱传统教学中的简单阅读法,来提高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水平与能力。
例如,在对1900年中国清朝末期,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山东农民、中国基督教徒、清朝军队所引发起的“义和团运动”这个历史事件进行授课的时候,传统的授课方式是通过教师将反清复明与灭洋运动进行照本宣科的讲解,但没有对这段历史事件进行预习的学生就会很难理解为什么要将排外和复清作为一种障眼法。而史料教学法在进行授课的时候,是通过为学生讲解这次历史事件的文献记载中,“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寒战,英吉俄罗势萧然”这段记载,来为学生分析义和团口号中提到的“扶清灭洋”中的“洋”,指的是外国侵略者外还包括涉洋事务。通过这样的文献解析,可以最大程度上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一切历史观点的得出,必须有相应的历史文献作为基础依据。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站在历史学家的视野来推到历史事件研究过程,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追求实事求是的理念。
二、史料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反思
(一)通过史料分析来提升学生归纳、总结历史事件意义的能力
利用史料教学来进行高中历史课堂的授课,能够让学生在对所学历史事件及观点进行深度剖析时,对一些课本上的内容不够详实的知识点及历史事件进行延伸。特别是针对一些历史战争的讲解,应该大量引入史料教学法来进行。例如,传统高中历史课堂,在对鸦片战争进行分析的时候,通常教师会请一名学生来朗读书本上所写的国外、国内背景,随后教师便根据在参考书上摘抄的有关于鸦片战争的分析,来让学生在笔记上记下题目为“结合鸦片战争来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落后就会挨打”的简答题,并千人一面的记录下标准答案已被课后联系。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虽然能够在高考或者其他考试中将这道题进行完整的回答,但却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此时,如果将史料教学法引入课堂,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很大程度上会引导学生如何去对国内、国外著名的历史事件进行剖析。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好一套与鸦片战争有关的文献记载,其中包括鸦片战争时期民不聊生的照片、文物图片、马克思关于《鸦片贸易》的片段和相关视频等,并在上一节课对学生留下预习作业,让他们自行寻找一些相关材料作为补充。在正式授课的时候,教师通过对学生引导整理一系类文献,形成推演并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式会随着学生对史料的认知,来逐渐形成“文明与非文明”“正义与非正义”思想上的交错与统一。
(二)通过适当的活动方式来发挥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授课中的作用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史料教学的实践中,历史教师必须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来整理、选择文献,通过思考如何正确运用历料教学来带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的同时,保证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与探索手段的提升与开发。在实际授课中,高中历史教师要遵循学习能力与学习方式并用的原则,来选取恰当的教学活动。而教学活动方式的开展,是以对史料进行探索开始的,教师切不可为了单纯的迎合教育革新需要,盲目的为学生制造一些与历史课堂实际需要并不符合的“历史课程活动”。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们以教师讲授世界三大发明对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时,可以先通过对罗盘、炸药、印刷术的相关制作工具模型来开展活动授课。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三种产物的直观感觉,来了解它们的作用,并通过对教师准备的史料文献和视频来与我国的四大发明进行比较。例如,火药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发明应用,主要是用来制作弹药来抵御外来侵略者或者进行扩张之用,而在中国则是用来制作鞭炮用以膜拜神灵;指南针在国外主要用于航海探索,而中国则是过多的用来进行风水方位的探测及预测……通过这些对比,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同样的发明在不同国度的应用范围,来得出中国为什么在封建社会的发展,被西方一些国家逐渐落下的结论。
(三)以史料来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对历史的研究与探索,需要以史料的运用和学习为主要依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来设定历史材料、文献的选择。但很多史料都是以文言文形式出现的,这对相当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水品较低的学生而言是一种“煎熬”,甚至由于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有时候还会对文言文资料產生误读。这时教师除了对学生的阅读要进行有效引导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将文言文的阅读知识作为学好历史学的基础,通过原汁原味的阅读来读懂史料中所传递出的深刻含义,并最终得到自己的看法和论据。
(四)通过有趣的史料教学来激发高中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师应结合课程设定来选择有趣的文献来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高中历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侧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以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作为历史教学设计的导向和利器。例如,在讲到古代手工业发展过程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青铜器、瓷器、故宫博物院的电子展馆来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也可以为学生先讲述一个有关故宫建筑的有趣传说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终,将古代手工业产物与世博会的先进工业品进行图片对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视界和小组讨论形式,来发现二者各自具有什么特点和差异。
相信这种趣味性的史料教学法在导入串联历史相关性的同时,能够为学生带来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模式。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史料教学的误区
首先,要注意史料运用的时候不能仅仅为了迎合教改要求,而是要寻找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点的文献加以应用;其次,不能将史料教学仅仅的当成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在实际教学中要在兴趣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学会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最后,要通过不断提升历史专业教师自身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同时,保证史料运用的正确与多样性。
四、结语
在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教学中,史料教学法导入不仅为学生带来了引人入胜的历史传说,还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自我学习、自主思考的大门。在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很容易保证课堂授课质量与授课成果。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的紧跟新课标引领,通过对历史资料教学法的不断探索和思考,来革新授课方式,为培养高中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陆晓敏.史料研究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高中教育,2013,(07).
\[2\]程刚,徐美慧.史料教学中的应用误区及具体应用\[J\].天津学报,2015,(12).
12.高中历史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二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逐步推进的过程中, 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要求也提高了很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要求, 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要加强对历史课进行教学反思, 与新课改同步, 适应新课改的步伐。其中一方面要有计划和组织地参加这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自身教学的反思, 自我提高, 自发学习, 让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和提升。笔者现就自己多年来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和经历谈一些粗浅看法, 供同行借鉴和探讨。
一、教学反思的作用
所谓的“教学反思”, 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 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而言, 对历史教学进行反思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只有在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改进, 才能发现问题, 并想出解决的办法, 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自身工作水平。
在历史学科中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师的自身教研水平的提高也有所带动。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历史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方面的能力, 从教学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因此,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 要时刻以研究者的身份要求自己, 置身于教育的情境里面, 用研究者的眼光进行自我反思, 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研究, 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形成一定的规律认知, 实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高中教学历史教师需要反思的内容很多, 既有对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反思, 如自己的教学观念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是否“与时俱进”, 也有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 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是否与学生平等交流、对话, 是否对学生有伤害;既有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如教学内容是否适度, 是否符合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也有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反思, 如教学方法、手段是否创新, 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 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既要在课前反思, 如准备是否充分, 教学设计是否合理, 也要在课中或课后反思, 如还有哪些不足, 怎样改进;既要通过自身感受进行反思, 也要借“学生的眼睛”作为“镜头”来质疑自己的教学行为, 如学生对教学是否满意, 评价如何及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等等。
三、教学反思的策略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知识容量大, 内容错综复杂, 覆盖面广, 如何进行反思呢?我认为要做大以下几点。
(一) 历史教师要进行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只有理论学习才能让我们学会“突破”, 不再让以往的经验和习惯束缚自己。离开理论学习的指引, 我们一般只会在一个自己划定的圈圈里“转”, 再也走不开了。理论的学习还能使我们以往的经验得到升华。对于高中教师来说, 一方面要一如既往地教育学和心理学进行学习, 另一方面也要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研究, 把握教学规律,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程度。在国家积极推进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时代, 历史教师也更应全方面地学习和理解,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和新高考以及国家对未来人才发展的需要。
(二) 历史教师要不断丰富历史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当前仍有不少历史教师只知埋头于教材、教案、练习册等, 很少、甚至根本不去认真研读教育教学杂志, 更不要说去研读一些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了。这样, 结果就会导致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的浅薄, 信息量的缺乏, 对自身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也与新课程改革极不合拍。对于中学教材、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我们要认真地去研读、钻研和探讨, 因为它们是我们教学的依据。但我们更应该要去读一些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 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了解学科研究前沿, 而且还可以从中学到提出问题、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历史的方法, 更好地为高中历史教学服务。
(三) 历史教师要不停在学习中进行反思
历史教师要多听一些观摩课, 研究其他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思想, 感觉和理解别的教师不同的授课方式, 以及教学特色。历史教师也可以在教师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和探讨, 分析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的策略。这在无形之中对教师的反思能力又是一种提高。历史教师还要从学生眼中反思自己, 因为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最真实也最有价值。从学生眼中看自己, 总能了解到一些事情、获得一些启发。
教师还要写好教学后记。在日常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强调备好课、上好课, 对“教学后记”却未引起足够重视, 认为是一种累赘和负担。其实, 写“教学后记”, 不但不是负担, 相反它还是备课的好“帮手”, 因为它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 加深我们对教材教法的理解, 从而改进和提高历史课教学的效率。其实, 很多教师都认识到写教学后记的重要性, 但究竟如何写?写什么?还不甚了解。其实, 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 如教材处理意见、教学方法的安排、学生反映情况、课后自我体会等等都可作为教师“教学后记”的内容。
13.高中物理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三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物理课后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物理课后教学反思1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这是实现中学物理教学目标和任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要对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方法实施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从物理学科特点出发,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科的特点,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因此,物理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加强实验教学。
1、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动手实验,提高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凡是实验性较强的教材,教师要采用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设法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并增加课外小实验,对于学生分组实验,不仅要做,而且还要认真做好。总之,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实验活动,使学生在实验中动眼看、动手做、动嘴讲、动脑想,从而掌握物理知识和技巧,提高实验能力。
2、实验教学还要着重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去启发、引导、示范,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实验观察方法的培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实验思想、实验方法等科学方法教育(如放大-法、对比法、代替法、转换法、比较法、平衡法和模型法等)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实验、培养实验能力,开拓创造性思维。
二、从物理教学内容出发,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受到教材内容的制约,教材内容决定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决定着教师与学生的具体双边活动的方式和方法。
首先,必须突出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我们选择教法应从教材内容实际出发,在众多教学方法中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经过优化选择的教学方法。一堂成功的物理课,通常是几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而不是几种教法的随意凑合,一定是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灵活地、科学地、创造性地进行优化选择、认真实施的结果。
第二,还要改革教师在课堂的讲解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必须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启发性和综合性,在课堂讲解,可随内容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不同方式:如对教材内容从知识结构、逻辑关系推理论证方法等作完整、全面的讲解;对实验性较强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作启发式的讲解;对重点、难点、关键内容或学生容易发生差错的问题,作点拨式讲解;在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或进行练习之前,作提示性讲解;根据学生在预习、自学或复习中所提疑点,作释疑性讲解。
总之,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学性,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不同的活动。三、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能力基础出发,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多有明显的独立性和兴趣倾向,学习自觉性和独立性比强,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课堂中常希望独立思考求解,学习气氛比较沉闷。这给教师了解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一般可采取下列方法:加强讲解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特别是讲解时要注意反馈系统运用,如作业、讨论、考试中的反馈信息,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把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自学活动结合起来;将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讨论、回答问题等结合起来,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师生的共同活动;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进行各种口头的、书面的练习。
四、从教学关系出发,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是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因此,必须加强课堂上教与学之间的交流活动。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教师是交流的主导一方,其作用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最优学习情景,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以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好物理知识。但教师的.活动不能离开学生这个主体,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可见,教师与学生是组成教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教师在课堂上的各项活动少不了学生的配合;而学生在课堂上的各项活动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所以,努力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根本。
总之,物理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实际、不同的实验条件,灵活而切合实际地选择不同的教法,积极探索和认真实践物理课堂教学的最优方法,深化物理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努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高中物理课后教学反思2关于物理的学习,很多老师都会遇到学生问这样的问题:老师,我以前都没有好好学习,现在想把物理学好,我该怎么办,我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完全是没有完全从头开始的必要的,因为物理知识的学习是有一定的关联性的。千万不可因为前面的知识忘记了,而重新开始,因为这样的话,很可能会导致在复习旧知识的时候,而跟不上新课,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奏,因此会得不偿失。那么,这部分学生如何做才是正确的操作呢?
首先,不要放弃对新知识的学习,因为新的知识最终也是会变成旧的知识,这样会导致你不停的复习,不停的追赶进度,手忙脚乱,学习的任务不断的加重,最后不得不放弃!
第二,高中的物理知识是相通的,必修部分的知识真的是很重要的,它是学生学习后面知识的必备的基础,比如在必修部分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那么学习选修3—1的电场的时候,我们会学习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也会学到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匀变速运动,在必修部分我们学到了圆周运动的问题,在选修部分我们会学到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这部分也学的时候圆周运动,等等很多,因此我们在努力学好现在的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就是我们在很好的复习,因此没有必要从头再来,否则,事倍功半!
第三,根据高中物理知识的特点,学生应该多去练习正在学习的这部分知识,和相对应的习题,但是,我们不能一味的去做题,而不停下来进行思考与总结。让学生不断做题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运用的更加熟练,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做准备,但是如果不停下来思考,它考察的是什么样的知识点,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知识有什么关联的话,那么学生前面学习的知识漏洞还是很难弥补的,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一边做题,一边总结,这样,当题目中不断的出现必修部分的相关知识点的话,说明这是一个必考的内容,需要加强练习,达到复习最好的效果,这就如同生物上学习的“用进废退”的原则,经常出现说明很重要,一定要弄清楚,弄明白!
【高中历史课后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九年级下册历史课后教学反思07-18
高中历史教学计划10-07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论文08-29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板10-31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计划07-24
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09-16
高中历史教师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10-30
高中历史四单元09-07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