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散记读书笔记

2024-09-30

湘西散记读书笔记(共6篇)

1.湘西散记读书笔记 篇一

《湘行散记》这部散文集,记录了沈从文故乡湘西特异的山水景致和风土人情。他以乡村中国的眼光表现普通人的命运和质朴的生命形式,较多的继承了中国古代游记与笔记的传统,能够简练流畅的写景叙事,穿插着对往昔的追忆,平和之中自有其动人之处,名篇《箱子岩》、《桃园与沅州》。

湘西的纯美一尘不染仿如桃源。陶渊明描绘桃源,亦不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就好比看一幅晕着水的淡彩,通篇文字如同浅水一样地流淌,润泽着读者的心。看似毫不用力的涂抹,出来的线条却清朗通灵;几乎白描的手法,不杂一丝的议论,不着痕迹地触动读者的心弦。

《鸭窠围的夜》中,“这地方是个长潭的转折处,两岸是高大壁立千丈的山,山头上长着小小竹子,长年翠色人。这时节两山只剩余一抹深黑,赖天空微明为画出一个轮廓。但在黄昏里看来如一种奇迹的,却是两岸高处去水已三十丈上下的吊脚楼。这些房子莫不俨然悬挂在半空中,借着黄昏的金光,还可以把这些希奇的楼房形体,看得出个大略。”这里写到了吊脚楼,它是一种民间建筑。美丽的湘西,山奇水异,令人徘徊不忍归去。而古香古色、建筑风格特殊的吊脚楼,更添得山水几分韵致。在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凤凰城,沱江傍城而过,当地人临河而居,一幢幢吊脚楼,高高低低参差错落。吊脚楼的一端以河岸为支撑点,另一端则悬在水面,高高的悬柱立于水中作为撑持,充满着一种力量的美。他将一种普通的民居的生活场景展现在大家面前,一幅山、水、吊脚楼完美结合的图画显现出来。《箱子岩》中还有这样的描述“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

沈从文笔下的岩壁、石窟、码头、河道、渔网、船橹、白帆、落日、云影、暮色、薄冰……都微微敷了一层闲淡的色彩,悠悠地在宣纸上渲染、行走,画面澄明、清澈、纯稚、简洁,到处罩着一层冬日里炉火边的暖意,就连当地水手的粗野对话,也显得极具温情和惬意。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集代表作之一,版本不只有湘行散记,共有三个部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和《新湘行记》。沈从文擅长用极为精简的笔墨勾勒出湘西山水风物。在他的笔下,人是鲜活的,景是生动的,物是灵现的,宛若现代的桃花源。

从他的文章中读出了古镇的文化底蕴。古老土家族习俗还有所遗留。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在这里你还能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在这里你还能听到粗犷纯朴的情歌和号子声;在这里你还能赶上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在这里有纯净的天空清澈的泉水;在这里有清新的晨雾和晶莹的露珠;在这里有热情的乡里人家有活泼精灵的孩子比齐陶渊明的虚拟的世外桃源,多了几分开放,几分真实,他们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人们纯朴真诚热情,景物灵动俊秀轻灵,宛若走入画中,但又是那么真实。

2.湘行散记读书笔记600 篇二

这本书中分为很多个小故事,最让我难忘的是一个叫《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的故事。当时水手这个职业可不太好,他们的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却干着艰苦又危险的活。冬天,不管河水有多寒冷,只要船只有危险,就要勇敢地跳下去;行船时,船只被冲上岸去,也要顶着波涛汹涌的河水,保护着船只。

即使每天面对着这么危险的情况,水手们的薪水仍只有可怜的一点,年龄小的水手更为凄惨,是别人工资的五分之一,甚至是八分之一。尽管水手们没有多少薪水,可他们仍然保持着乐观与勇敢。而吊脚楼的妇女或许是因为家庭的生计的问题,又或许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沦为了一名妓女,但他们依然有着自己的质朴与朴实。

其次是《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文中的煤矿工人,在士兵的眼皮子底下联合强盗,反击士兵。五个军官来到这,联手抓住了那个工人。工人也不愿当俘虏,投井自杀了。虽然那煤矿工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人,但我佩服他敢于与权利斗争的勇气,和一直坚持到底的毅力。

3.湘西行记读书笔记 篇三

许多年前读沈从文,是《边城》里的翠翠和傩送,是夜晚伴着虎耳草的清香入梦的爱情。如今再读沈从文,却是字里行间满溢的爱和尘世烟火气息里的宁谧与惬意。

《湘行散记》作为沈从文最富代表性的散文集,收录了沈从文最经典的散文和他写给张兆和的信件。与沈从文走在湘西小城的字里行间,水手们的野话,吊脚楼的风韵,落水的候选水手荷荷的哭声,行舟水上吃的鱼,南方薄薄的积雪,每一个物事,都是日常生活里的平凡,却是在平凡里透露出安详的幸福和暖意。

在写这些信件的时候,沈从文刚与张兆和新婚四个月,母亲重病,沈从文回湘西看母亲,在分离的行船上,他动笔写下了这些字。人间自是有情痴,更何况张兆和对于沈从文,是多年的执念和恋恋不忘。当年在他的课堂上旁听的学生,萦绕在他的梦境里多年,如今终于成为了他的妻子。但新婚燕尔,却要遭受近一月的分离。“你只瞧,如今还只是四分之一的别离,已经当不住了,还有廿天,这廿天怎么办?”

4.湘行散记读书心得 篇四

沈从文虽然学历不高,但凭借着对文学的热爱,对社会人事的深层次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自己喜欢的文字。他的笔法浪漫细腻,描绘的是画框或安静或充满活力的画面,往往让人无法捧书遐想,沉醉其中。

本书选取了沈从文三个时期的代表作,包括散文和书信。其中散文为我们呈现了一系列风景优美的画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变迁,在国家历史空间里关照着我们生活中的平凡小事。

当你第一次读《湘行散记》的时候,你会发现湘西有清澈的河流,也有你听了永远不会忘记的歌。在那个不那么和平的年代,单从沈从文的角度来看,有那么多无家可归的人,那么多因为战争而死去的普通人,那么多将要去哪里的人,都和妻子分开,然后独自等待着他们的晚年。也有那么多人在悲惨的命运中挣扎求生,在那之后的一个平凡的日子里相遇,却不再相识。

我以为我在看小说,但细细品味后才发现,那是沈从文人生经历的缩影,细想之下让人泪流满面。

在《水手们》的信中,沈从文写道:

三,三,想到我们有多好,真的是轻叹。我很开心。有了你,我什么都不缺。

看完这封信,我的眼眶湿润了,沈老师对妻子的爱是那么真挚,显示了她深深的情意。如果远方的妻子看到这些话,她应该嘴角挂着微笑,眼里却带着泪水。

沈小姐描写沿江风光时写道:

这两座山是绿色的,长满了竹子。海峡两岸都有吊脚楼,美得我迷迷糊糊。

现在湘西还保留着一些文中描述的叫吊脚楼的建筑。一栋古色古香的木质建筑,顶部有一栋房子,底部有四根柱子。四周树木繁茂,河流清澈见底。女人在河边用洗衣棒打衣服,孩子扔石头笑着跑来跑去。也许正是这种如画的美和诗意的生活造就了沈从文浪漫的性格和细腻的文笔

5.湘西散记读书笔记 篇五

引言

自“蓓蕾读书工程”启动以来,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我们学校深入开展小学生阅读活动,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乐趣,使学生在阅读中鉴赏文学精品,充实精神营养,打好人生底色。我们一直行走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路上。

建设校园文化,让书香弥漫校园

读书是一种习惯,是一种享受。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自由地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自“蓓蕾读书工程”启动以来,我校在营造氛围上做足了文章。

一、动静结合,书香满园。

环境是教育的隐性因素,意义却至关重要。我校“书香校园”的打造,正是体现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文学品质。

(一)经典文化 —— 装点校园

漫步教学楼、办公楼,走廊的横槛、墙壁上到处是名人名言、唐诗宋词,漫游其中,仿佛置身于古典文化的乐园。校园南面墙壁上呈现的是经典故事,图文并茂,学生常常驻足观望,谈论不休,自然而然地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文化的洗礼。原来,走廊、墙壁都会说话,它领着孩子们穿越千年历史,神游世界各地,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个广阔而又神奇的世界。

(二)国旗下讲话——读书总动员

伴随着国旗冉冉升起,全校师生站在国旗下,聆听着校长“以书为友,享受读书”的号召,那庄严的情愫在心中慢慢升腾。

(三)古典诵读——相约每一天

早读时分,走进校园,你会听到朗朗诵读经典的声音。《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在孩子们眼里,不光是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是在丰富自己的生命。通过早读,学生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又养成了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

课间操后,以班级为单位,全校组织背诗活动,背诵经典的声音此起彼伏,回荡在操场上空。

课外活动时间,学生嘴里也不由得吟诵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甚至有些学生把它们编成游戏时的儿歌,更是另有一番情趣。更多 的小书虫坐在教室里、阅览室里静静地读书。目睹此情此景,老师们的欣慰之情,无须言表。

(四)红领巾广播站——校园前沿风

我校的红领巾广播站是少先队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孩子们心中常新的花朵。每天早晨,透过小主持人甜美的声音,散发着动人的香气。每个栏目都是小广播员精心采撷的文学硕果,是同学们的营养早餐。试想,早晨,朝阳初升,孩子们走进校园,就徜徉在这种文学的美好之中,该是怎样自然的熏陶和感染呀!

(五)图书阅览室——我们的屯书基地

我们学校根据“蓓蕾读书工程”的要求,按照市县推荐书目,严格筛选,积极充实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先后投资25万元,购进了几万册书籍,学校存书量达到4万册。学校图书室对师生全面开放,制定了规范的借阅制度。

二、创意无限——打造书香班级

(一)让每块墙壁都说话——留下学生成长的痕迹

每块墙壁都是学生文化品味的竞技场,构成了孩子们的读书七巧板。在班级的前墙、后墙醒目的位置张贴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等。北墙和南墙张贴的手抄报、读书心得等内容也都和读书有关,让人一走进班级就感到一种浓浓的书香气息。这些栏目设计新颖,内容详实,品位高雅,是学生心灵的敞开,思路的放飞,才情的绽放。

(二)黑板报——班级流动的风景

相信每个学校,每间教室都有一处叫“黑板报”的班级风景,重要的是不要让这“风景”成为摆设,成为附庸,成为形式。要想亮丽这一风景,重在管理。黑板报是班级管理的一部分,每月一个主题,每月一次检评。这样就保正了室内布置的常换常新,书香氛围就越来越浓厚。

(三)班级小书橱——我们的营养源泉 班级小书橱的建立,能让学生沉浸在书的海洋中,让学生能在学校拥抱、亲近大量的书籍,汲取更多的文化营养。图书角的图书都是学生带来的,一月一换,常换常新的书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一下课,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在书柜前浏览、借阅、登记。班级图书角成了最能牵动孩子们的地方……于是,小书虫慢慢多了起来,他们书包里都多了几本自己买来的、喜欢的书。“指点江山,激昂文字”,他们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读书的美好。这些看似无心插柳,可是读书已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枝繁叶茂。

立体推进,让读书与快乐同行

一、探索阅读方式,让学生读之有据 拓展式阅读

善于做一个书海的导航人,是我们教师的职责。该引导学生读什么书呢?余秋雨先生有言在先:“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尽量找自己喜欢的第一流的书读。”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是要帮助他们选择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能激发阅读兴趣的书籍。《语文课程标准》的“附录”中的《三国演义》《格林童话》《昆虫记》等读物很适合学生阅读。老师经常利用晨会课、阅读课等时间,向学生讲讲法布尔、高尔基等著名作家孜孜求学,不畏艰难的动人事迹,或诵读一些精美散文、诗歌,或将书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向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当学生听得饶有兴味时,便戛然而止,让他们去找原书看。这样,他们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往往就被引发了。

阶梯式阅读

为了让学生多享受一些古典文化的浸染,根据县教研室的要求,1—6年级学生都必背适合自己年级特点的古诗和经典诗文,形成一个背诵序列。这些都是精心选取的最能触动学生心灵的内容,让学生与经典名著肌肤相亲。诵读内容的检查是通过抽测来落实的。

二、加强指导,让学生读之有法

各班在领会教研组计划的基础上确立本班的班级读书计划,利用每周的读书交流课,引导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教师根据学生所读的内容设计问题,带领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阅读的乐趣,领悟书中的人文内涵,感受情感的熏陶。读书汇报课也是学生的读书展示课,学生通过筛选、整理、内化,以图片剪贴、读书笔记、角色表演等许多形式展示他们的读书成果,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丰富了学生生活。

利用课堂所学的阅读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往往会使课外阅读收到更好的效果。如学习了《狼牙山五壮士》和《飞夺泸定桥》后,学生对革命先烈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对革命充满必胜信念的崇高精神感到由衷敬佩,在此基础上指导读《长征故事》等书籍,学生会将课内阅读训练中学到的方法自觉运用到课外中,更深入地把握文章在刻画人物、提炼主题等方面的特点。

三、读书活动序列呈现,扎实有效

我们学校的读书活动序列是这样的:《读书调查活动反馈表》——《亲子读书卡》——《课外阅读记录卡》——《阅读反思评价》——《妙笔生花》。学生通过填写上面的表格记录下自己的阅读痕迹,足以说明孩子在读书中不断积累,不断感悟,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此外,我们还根据不同的专题设置读书写作活动。如,《话端午》《我们在一起——莒南实验一小抗震救灾诗歌集》《冰心作文大赛》《建国六十年,祖国在我心中征文》《莒南文学》《全国魅力作文大赛》《中国小作家征文比赛》。我们学校的校报《小金星报》更是学生读书活动的园地。

四、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有心去读

1、背古诗大赛

以年级组为单位,全员参加,促进学生对本学期所读内容的整理、提炼,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灵。这个暑假前我校12名同学参加县里的古诗背诵比赛,全部获一等奖,尤其是四年级四班梁作栋同学背诵古诗词400多首,令人惊叹。

2、演讲比赛

以“我读书,我成长”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了读书的魅力。

3、读书征文比赛

学生把自己读书的体会记录下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你听,这是同学们发自肺腑的心声:“书就像一盏明灯,为我照亮前进的道路;书就像一颗宝石,为我绽放智慧的光芒;书就像一把金钥匙,为我打开知识殿堂的大门!”

4、手抄报展评 在长期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我校的手抄报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版面设计精美,体现的良好的审美水平,我们结合读书活动,多次举办读书小报展评,评选办报小能手,丰富了校园文化,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四、家校联系,多管齐下

一直坚持每学期一次全体家长会,经常召开部分家长座谈会,深深的感受到学校工作的开展必须得到家长的全力支持与配合。读书活动也在家长会上做了充分的宣传和指导,建议有条件的家庭要经常带孩子到图书馆、书店等文化场所,积极开展买书、读书活动,并且要保证孩子在家的读书时间。与家长达成共识:每一个负责任的家长,能够给予孩子的决不仅仅是孩子所需要的衣食,而是给孩子一个丰富的世界。

五、以教科研促教师读书,实现读教相长

发挥教师榜样的力量,引导老师做读书活动的践行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喜欢读书的老师自然会影响出热爱读书的学生,老师担当起“点灯”的责任,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氛围,一个成长的支点。为了引导教师教书之余能潜心读书,读书后能付诸实践,我们找到了以教科研促进教师读书的指挥棒。

1、推荐文章

每学期,学校都会根据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推荐文章给老师阅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不仅提高了教师自身素质,也促进了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

2、读名著,读专著

山东教育社陶继新老师说是 “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我们老师更多的是读课本、看教案、学教参,岂不知功夫在书外。如果真正“读书破万卷”的话,任何的教学都能达到从容轻松、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存必需。我们在以前向老师推荐文章的基础上引导老师们读适量的教学专著、文学名著,尤其要求学生读的书,老师必须先读。

3、立课题,搞科研

为了引导教师教书之余能潜心读书,读书后能付诸实践,我们找到了以教科研促进教师读书的指挥棒。比如,教师理论考试和教学反思评比。并且,我们学校的课题《诵读古典诗词,丰厚文化积累》已成为市科研所立项课题。明淑萍老师的《让书籍润泽学生的生命》成为县级立项课题。

结束语

我们开展小学生阅读活动,一直在努力解读“扎扎实实,润物无声”的理念。我们希望看到师生“坐拥藏书,静心阅读”,都能成为爱书人、读书人。

6.湘行散记的读书心得 篇六

湘行散记读书心得1

一颗诚心、一支笔。最干净的文字,最纯美的湘西。——题记

阅读《湘行散记》,沈从文那质朴的文字,犹如涓涓细水,潺潺流入我的心田。微波荡漾也泛起层层涟漪。

在这游记中,我领悟到了湘西之美: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缝隙之间,或蔓延到松树枝丫上,长叶飘拂,花朵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人人都知道那地方是武陵渔人发现的,有桃花夹岸,芳草鲜美。远客来到,乡下人就杀鸡温酒,表示欢迎。”这更体现出了湘西景之优美,人之淳朴。这样的湘西,叫我怎能不沉醉其中呢?

当然,在游记中,我更多的,是领悟到湘西人的纯朴心灵。书中,描写了许多水手,每一个水手,都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他们,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却只能拿到最微薄的工资。水手这样的工作,是危险系数最高的工作,他们用的是最多的力气,而且,他们不仅是靠着力气,他们甚至是拿着性命去拼啊!在船上,死了人,对于船上的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了。

水手们从当上这个职位起,就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就算是这样,他们也任劳任怨,因为他们,担当的是全家的生活。他们,有着最纯朴的心灵。

文中,还有一个特殊的职业——妓女,说到妓女,可能许多人都会鄙夷万分。可是我们却不知道妓女背后的故事。因为她们的丈夫早已死去,全家重任就压在她们的身上。出于走投无路,才当上了妓女。在她们饱受白眼时,又有谁知道她们背后的苦衷呢?

飘渺的橹歌声中,扬起的是最真实而美丽的生命。湘西人最纯粹的人性,深深留在我的心里。

湘行散记读书心得2

在图书馆闲逛着,目光无意间瞄到了一本《湘行散记》,呵呵,久仰沈老先生的大名,却从未读过他的作品。好吧,就从这本开始吧。翻开书本,一股古香古色的气息立即涌了过来,细腻的笔触,精简的图画,吸引着我继续前进。

书中描写的背景是湘西。在这里有流淌着的清澈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纯朴的妇女;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听到粗犷纯朴的情歌和号子声;能赶上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见到热闹非凡的赛龙船。到底是古镇,一些古老的土家族习俗还没有被现代文明迅速地淹没到无处寻觅踪迹的地步。镇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样散居在沿河山上的,河岸两边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沈老先生真是擅长用极为精简的笔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笔下,人是鲜活的,景是生动的,物是立体的。

哇哇,如此美景,如此纯朴的风俗,怎不令我向往呢?想找个机会去湘西,亲自去体验这样如天堂般的地方。读沈老先生的文章,使我了解湘西,挚爱湘西。

字里行间,我能够感觉到沈老先生那份热爱生活的情感。沈先生年少即投身行伍,随_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然而他对生活还是如此热爱。而我们呢,天天在工作学习中忙忙碌碌,只知道叫苦叫累,我们或许忘记了去发现身边一切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们失去了太多。因此我们得端正生活态度,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敞开自己的心灵,虽然我们对于漫长的历史只是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热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活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追逐理想。

湘行散记读书心得3

沉浸在如镜般的湘江上,心中泛起点点涟漪……

只有以心读过《湘行散记》,才能彻底走进作者的内心。作者沈从文原本是一位军人,随着军队辗转各地后,尝尽了人世间的苦,也阅尽了人世间的黑暗。在他心生厌恶后,便踏上了文学创作一途。

作者沈从文虽然后来几乎都待在北京,但在他笔下最纯美、澄明的,却仅有自己的故乡。或许,在他的记忆中,也只有自己的故乡之地——湘西,是最美好的吧。也或许如其人所说:“当过兵的人,活着回来,就回到了故乡。这也许也是当时人们的悲哀吧。

《湘行散记》这一本书,如一面明镜,揭露了当时社会水手,妓女等底层人民的低贱,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一文不值,这一切似乎都在诉说那些人的悲哀,但当你看到最后,你一定可以明白沈从文的——他是在赞扬这些人的美好品质。那些水手每天的工资仅有1毛5,在世人眼中他们或许是卑微的,低贱的,但通过《湘行散记》,我却看到了他们的另一面。有些人,是重情重义的,例如水手牛保,他对着一个妓女,却生出了真实的情感,甚至离别时,也是依依不舍。

而这些水手,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勇敢无畏。这些水手,虽然地位卑微,但他们却作为水手的尊严看得比性命更为重要,就算是三九寒天,只要船卡住了,他们就会光膀子跳入河中拖船;就算是惊涛骇浪,只要船长一声令下,他们也会二话不说跳入冷彻人心的江中。而这儿,可正不是一种崇高的大无畏的精神吗?

再看看那些妓女们,在看《湘行散记》之前,我认为她们是不知羞耻,甚至认为她们的命是不值一提的,但现在,我的观点不同了,因为在沈从文笔中,她们的生命是非常顽强的,你认为她是为了钱财吗?不,并不是,她们是为了让自己的亲骨肉可以衣食无忧的长大,才会放弃她们宝贵的贞操的,因为,她们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啊!

《湘行散记》这一本书诉讼了人道的黑暗,却也映射了人道的伟大与坚强,这是本可歌可讼的史诗!

湘行散记读书心得4

想读《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湘行散记》读后感。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军队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己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可是他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深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对此,沈曾在《湘行散记》里写道:“三三……,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游行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初读《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妓的妇人。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却不为亲人知晓,有那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却不再相识。初读,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读后感《《湘行散记》读后感》。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这样,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勇敢和努力。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妓,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读《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他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他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他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

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湘行散记读书心得5

第一次读沈老的作品是他的小说《边城》,那如抒情诗般行云流水的文字深深地镌刻在了我的心底。时隔三年,我再度捧起了沈老的作品《湘行散记》。刚读几页,一种莫名的喜悦之情便油然而生。是的,是那种故友重逢的欣喜与感动!还有谁能像沈老这般笔触柔软地如春天里盛开的第一朵桃花,如云气氤氲下蜿蜒流淌的河水?林语堂说过,没有什么目的心的阅读最快乐。沈老的这本书恰如一副装帧精美,引人入胜的水墨画,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引领着我们进入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中去,忘情欣赏并不自觉地陶醉其中。不会带有任何的功利色彩,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然,生动。

沈老笔下的岩壁、石窟、码头、河流、水手、小船、落日、云影都微微地敷上了一层闲适淡然的色彩,悠悠地在宣纸上行走。仅有黑白两种主色,却晕染出多层次的质感。墨黑纸白,画面澄明清澈,简洁美丽。景物灵动,俊秀轻盈,宛如走入画中,但又是那么真实。

在《桃源与沅州》中,桃花、竹林、兰芷、女子、游客、水手皆一一入得画来。看落花飞散水月旁,人世几多沧桑,只身徘徊,迷途上,回头望。沈老在淡墨轻描中,不经意地流露出了自己的悲悯和反思。看似处处有着落,却又处处不留痕迹。任人目光在画卷流离,思绪兀自在“留白”的艺术下慢慢沉淀。

蜿蜒流淌的河水是这副画卷的主旋律。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鸭窠围的夜》中那些“黛色如屋的大石头”“高大壁立的山”“山头上的小小竹子”“两山剩余一抹深黑,赖天空微明为画出一个轮廓”以及“两岸高处去水已三十丈上下的吊脚楼”,为我们展现了一副月半弯,云墨染,竹枝流水相缱绻的美丽画面。绿波粼粼青山高,船帘静处歌声轻,这不正是南唐画家董源笔下的《江堤晚景》吗?画面清丽动人,使人“仿佛触着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软和得很”。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个鲜活动人的形象。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文中牛保和吊脚楼上的妇人,形象鲜明却非虚非实,让人沉醉在爱情的憧憬里仍对爱情有丝丝的隐忧。文末,“我站在河边寒风中痴了许久”,让我觉得此情此景与丰子恺的那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刻,一个背影,一弯新月,一曲飘荡在风中的小曲儿便是十分心情。彼时,月光如水,天如水,人亦如水。

伴随着画卷的徐徐展开,幽幽墨香也阵阵升腾。这幅画卷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片段都犹如一颗晶莹透亮的珍珠,闪烁着熠熠的光芒。连接起来则是一串精美异常的项链,光彩夺目。打开又合上的是这本如画卷般淡墨青岚为一体的书集,打开却合不上的是恣意驰骋的心绪!


上一篇:测试技术课程建设规划下一篇:《中秋节的晚上》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