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国培新的体会

2024-08-07

幼儿园国培新的体会(共1篇)

1.幼儿园国培新的体会 篇一

拨云见日 感悟国培新理念

转变观念 谱写教育新篇章

——国培学习成果汇报材料

金秋九月,我有幸参加了南京师大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培训学习,首先我要感谢学校给了我这个难得的机会。“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礼。”此次培训每天的感觉都是愉悦而又充实的,每一天都能面对各具风格的名师,每一天都能听到精彩纷呈的讲座,每一天都是思想火花的撞击。专家名师们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视角让我耳目一新,受益甚多。十五天培训的内容是繁多而凌乱的,给大家汇报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拣一些重点性的理念传递给大家:

一、素质教育之本——培养健康的人

此次培训中让我影响最深的要算杨启亮教授的讲座《考试竞争和素质教育》,他的讲座没有课件,没有讲稿,国外国内,信手拈来,随意驾驭。他说,中国目前的素质教育就是把一个个健康的人培养成一个残疾的人,又把这个残疾人向健康人培养的畸形过程。孩子从小主打理念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他们成天生活在书本堆和形形色色的培训班中,很少有劳动和玩的自主时间,从来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作为家长一味强调,学习是第一位的,等考上大学,才发现孩子的生存能力等于零,于是又回头来训练他们的生存能力。如今的大学生,体能急剧下

降,在大学生体育达标中,很少有人合格,一听说要跑个千米,全都哗然一片,唏嘘不已。何为训练生存技能,就是那些得了帕金森,渐冻症的残疾人才非常有必要训练机体运动能力,而我们训练的却是一个个健康的孩子,教育等于绕了一个大圈,最终又回到了起点。他还说我们的教育和欧美国家恰好相反,西方国家,上大学之前是很轻松的,只是关注孩子健康自然地成长,大学才是专业理论知识苦学的开始,西方大学的图书馆,周末的通宵都是人满为患,就算这样每年还会有很多的大学生毕不了业。对比一下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在我们国家高考一但结束,就会有那么多的撕书焚书现象,中国的大学生活是花前月下,浪漫悠闲。所以现在有人这样的感叹: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都被基础教育扼杀了。他说台湾有所中学规定,学生必须游到日月潭的对岸来拿毕业证,山东有所中学学生唯有爬到一座指定的山头才能拿到毕业证。可见体育体能已被逐渐的重视起来。他主张基础教育没必要学那么多高深的理论知识,什么高等函数,理化知识将来立足社会实际没多大用处,基础教育的目标就应该是让孩子学会生活,生存,身心健康的成长。

就这点可以和上海复旦附中黄玉峰教授的理念联系起来。黄玉峰教授是此次培训中最具重量级的一位专家,年近七旬的他一头浓密的黑发,看起来五十多岁的样子,一串佛珠挂在前胸,手上也带着佛珠,一看就知是修生养性的行家。果不其然,他说一天最惬意的时刻就是每天清晨早点后,一个小时金刚经的抄写。

他说“人是怎么不见的”我们也赏析了他的一些书画作品,他的书画充满灵性,境界自然雄健;

也让我想到:珍贵的文物古迹被刻划得乱七八糟,景点的桌凳被掀得东倒西歪,激烈球赛的看台会传来不文雅的叫骂声„„。我们也不只一次看到过:当歹徒逞凶时,在英雄流血时,在同胞遇险时,周围的一些人竟袖手旁观,视而不见。假冒伪劣大肆泛滥,坑骗拐卖无所不在,谋财害命时有发生,干这些昧心勾当的人也能称之为“人”?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处于“中心”地带,造成他们遇事只求自己合适,很少考虑他人和集体。他们缺乏责任感,不知回报和感恩,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因此,学生现状也需要基础教育强化做人教育。学会做人是为一辈的人做奠基,如果做人这个基础没打好,其它都是空谈。所以培养孩子们诚信善良,有正义,有责任,有良知,有尊严,学会敬畏生命、悦纳自我和他人应是目前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我不知道这些专家到底能不能代表当前中国教育的主流思想,中国教育的未来将走向何方?作为个体的我们虽不能改变当前教育的大状况,但我们好多都是为人父母的,希望同事们至少在教育自己孩子时能够有所受益,给爱一把戒尺,创造环境和条件,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做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在运动中成长,让他们尽可能的学会做人。生成一双勤劳的手,使其终身受益。

二、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

新课程最核心的理念是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要培养以促

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新课程倡导我们进行语文生活化教学。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因此课堂应当是学生重要的生活世界,应努力构建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让学生不再生活在两个隔离的世界中。有调查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多年语文课堂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狭窄;写作言之无物,感觉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厌学情绪日益浓重。究其问题的根本,在于语文教学只死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让学生走出狭隘的课堂,让他们融入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寻觅食粮,在生活的大舞台中去学习语文,培养语文实际应用能力,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朱熹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事实上,人间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只要注意留心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人和事、眼前的景和物,就是语文学习。例如,学生随家长逛超市或集贸市场,会看到琳琅满目的各色商品,各人不同的买卖技巧,就是一种生活,即经济生活。观看一场足球比赛,看到的是充满汗水和激情的狂热的体育生活,受到的教育是顽强拼搏、勇于竞争。读书看报,看电视或广告,上网浏览等,通过这些文化娱乐生活活动,学生可以获得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如果能诱导学生稍微在意一点,他们肯定是感受颇多。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贴近生活,时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心倾听大自然花开的声音,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也就是说,教学中围绕

一个概念,可以用多元的渠道,打开多扇窗户。语文课还可以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当推销员、导游、广告设计师等综合性的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会得到提高,学生的感情也会随之变得细腻丰富起来,会觉得生活中富有诗意,从而迸发出生活的激情,会更加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奋发有为。

三、教育的秘诀是三分教,七分等。

黄玉峰教授说

等待的价值,包括守望、机会、自我觉醒,当然还有焦急,这种焦急是教育者内心静修的最佳桥梁。急功近利可能是满足了眼前的小利益而失去了大的福报。当然,教育并非什么都不要做,而是顺应人性,顺其自然,引导、协助孩子们去过一种良好的、丰富的精神生活。其余的,都是多余的。“教育是慢的艺术”,目前,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时候体现的是“严厉、急躁”,是“狂热、粗暴”,是“不宽容”,是“麻木、冷漠”,以至于消极、懈怠到极度沮丧,功利化的教育以及家长、社会、政府对“高分”的竭力推崇使学校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而离素质教育越来越远,教育急功近利、粗糙、急迫的背后,是教育本质的失落。“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这句话就告诉我们要培养人不易,教育是慢的艺术。植物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时间短了发育都不成熟,十快三分假。教育上的“慢”是客观规律,不能绕过去。就拿上课来说,教师能一跃十步吗?有时看到一些教师的教学,就像是在拼命赶路,总是急匆匆的。你为什么

要那么急呢?你为什么总是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全都塞给学生呢?,你为什么要把那么多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节课上呢?好像学生明天就要告别世界了,好像天底下的教师只剩下你一个,香火只剩你一炷„„这不过是你的一节课,你的这节课不是“最后的晚餐”,还会有下一节,还有一学年,还有大学阶段,还有终生学习的漫长岁月„„教师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把学生一生要做的事全弄到初中三年或是高中三年中来完成。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曾评选“儿童给成人的忠告”,一共十句,其中比较独出的一句是——“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面放太多的东西。”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的道路上难免出这样那样的错误,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的。老师工作要有长远的规划和目标,切忌急于求成,要从我们能够做到、能够改变、能够尝试的地方做起,慢慢适应学生身心的变化,要抱着每一朵生命之树都会开花的态度,我们要温柔、耐心、更需要悠闲的等待和守望。很多学习有困难的“问题学生”,或许当时并没有实质性的转变,而这些学生成人后却心智健康,有了很大的成就。其实,那些所谓的“后进生”,也不乏有一颗善良的心和对未来生活追求的梦想,他们的成长、进步需要时间、需要沉潜,需要老师悉心指教、平等看待、严格管理,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帮助。你会发现高大的树木丛中,矮小的生命同样也很精彩,高山之上的生命令人神往,峡谷之中的生命绚烂旖旎,只有你慢下来等待,你才会欣赏到教育慢的艺术。教育是一个“慢活儿”、“细活儿”,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需要生命的沉淀,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社会、家庭,都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慢下来,是理念是策略也是艺术!比如一堂语文课,一篇课文涉及的内容往往太多、太散,教师解读文本时认为有价值的都要急于交给学生,结果是只求教过,不求教会。比如设计《桥》这篇课文可以教的知识点很多:有的老师认为课文中的对比描写很突出;还有位教师说这篇课文是层层推进,一层一层揭示了老支书高大的形象,崇高的思想;另一位教师说这篇课文结尾揭开悬念,所以结尾非常精彩。如果每个知识点都抓住教,全抓住灌输,再加上这篇课文字词教学的要求,那么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都只能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其实语文课不应该急于追求全教过,而是应该追求教会。所以要学会慢下来,学会舍弃,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篇课文只要抓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融会贯通,相信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提升。

四、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

此次培训中贡自云教授说:有思想的教师就是学生的精神导师,能够让学生追随你,能够让课堂思维化,能够让教学艺术化。思想是一种魅力,能让学生敬仰你;思想是一颗种子,在学生中可以生根发芽,;思想是一种思维,诱导学生深入课堂深入文本,;美国教育家亚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苏格拉底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有思想。”孔子思想在

2500多年之后,依然有影响力,深入到人们的心目中。1988年,全球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会议上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汲取智慧。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特说:“一个人真正的生命就是他的思想,因此说,教师的尊严在于有思想,教师应该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思想是人的灵魂所在,是生命的精髓。当一个教师没有了思想,很难想象他的生命、他的教学将处于什么状态。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是对学校教育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有独创的见解并形成体系。唯有有思想的教师才会体味到教育世界的丰富,才会不断超越自我,能够在教学改革中勇于探索,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不断学习、研究、写作、实践探索,用思想清泉滋润学生的心田。教师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提升了学生素质也就提升了一个民族素质。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能够用智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或创造中感受到满足,享受到教育的快乐。师之美,体现在三度上:思想上有深度,工作上有力度,成效上有效度 怎样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1.学理论。知道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教师要掌握基础教育改革的相关理论,如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德育论、教学论等,还要阅读有关哲学书籍,提升自己的智慧。如果教师能对教育本身有更多理论层面的积累和思考,在日常

点点滴滴的实践中,他们就不会只是简单地去模仿别人的经验,或者只是简单地从自己的经验中找成功和失败,而会善于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和理论的支撑下,进一步认识、思考、设计、创造自己的教学实践。

2.做研究。把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炼成一个个小课题,通过读书、学习、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果教师只读书,不用所学的理论指导研究,理论就会束之高阁,失去了意义。

3.去实践。通过行动努力,持之以恒地去做。是否有激情投身于教育事业中;是否有强烈欲望,心灵深处办一所品牌学校。不但心想成功,还要付诸行动。

只有当你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不断磨合、积累,并经过自己的再思考、再提升,才能慢慢修炼出教育的智慧。

每个人都可以挖掘出生命中巨大能量,转化成激发成功的欲望,把欲望转化成行动,就会使你的教学实践发生改变。

4.做教学反思。作为教师,在读书学习理论的同时,还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否则,学校工作就会是机械地重复。一个好教师只有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教学任务完成后进行反思,成功的、失败的做法,并在下一个教学任务中进行改进、完善,才能真正达到科学教学的境界,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和快乐。

温家宝总理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倡导教育家办学。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一个好老师,可以教出一批好孩子;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一批教育家,可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没有不断改进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是一个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一个平庸的教育工作者的根本区别。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改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教育是一项激动人心的事业,是技术、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用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去拥抱。每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要努力成为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关键是对教育要有独立的见解,对教育工作有理想,有对教育工作的长久独立的思考,持久的追求,并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换频道。

“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要做到“三个五”:

⑴“五不说”:书上有的不说;能查到的不说;能读懂的不说;研究能会的不说;由旧引新的不说。

⑵“五指导”: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不断开导;学生容易理解错的地方因势利导;学生似懂非懂的地方加强指导;学生知其一

不知其二的地方积极诱导;学生感到陌生的地方认真辅导。⑶“五必讲”:补充性的知识,必对症下药地讲;内涵性的意思,必启迪思维地讲;哲理性的概念,必渗透性地讲;方法性的内容,必结合课文具体地讲;信息性语言,必分寸适度地讲。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拨云见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虽 然只有短短的十四天,但这十四天里,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全新的教学舞台。其实,培训是一个反思进步的过程。

童年是不需要策划,也是不能策划的,不同的童年记忆,构成了一个人成长的原动力。

而童年,总是与游戏联系在一起。

总是记得,童年的时候,如何顶着酷热的太阳,用土办法去捞鱼,用蜘蛛网团成一团去粘知了,甚至做一些坏事,比如,学习《地雷战》,在山路上挖一个洞,用杂草和虚土覆盖上,旁边写上“小心地雷”,等待人落进陷阱„„另外,童年对于玩具的向往和追求,也将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甚至影响他一生的价值观。

在游戏中,贯穿着人的一种高级本能——学习,真正的学习,是充满情感的,比如兴趣、自由、痴迷,这是学习的本质和真相。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引导孩子学习,如能回归到人的生命发展原点上来思考,就会豁然开朗。

总之,没有游戏就没有童年,甚至一个人成年了,他心中的“游戏”和“玩具”也会跟着成长,再看我们周边的成人世界,不会玩的人是不好玩的、无趣的。

2、玩,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

龙应台说,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

玩,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如今我们的孩子除了玩游戏,已经不会玩了。玩的实质就是体验,就是触摸,就是同伴教育,就是兴趣,就是感知训练,就是趣味思维的强化,就是小脑和大脑的协同作业„不会玩的孩子,是不会有前途的。过去有一本很好的杂志叫《学与玩》,好像中国儿童中心出版的,现在已很难看到了。

3、学与玩——校本课程的可能性。

最近注意到,翔宇教育集团卢志文校长在深入研究“灯谜”,也在参与云南电视台的灯谜专题节目。灯谜就是“玩教育”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希望有学校把其开发成校本课程,带领孩子们深入地玩、玩出一个世界来。

一个人有无劳动的兴趣和习惯,将影响自己的一生。不论知识水平、家庭背景、经济收入如何,种族肤色如何,凡是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人到了中年以后往往特别能干,工作成就大,生活也很美满。

凡是从小就好吃懒做、不爱劳动的人,长大了多不能吃苦,独立自谋能力差,工作成就平平。

上一篇:春季开学集中教育总结下一篇:2023年学习雷锋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