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化和谐社会(共11篇)
1.和文化和谐社会 篇一
和谐社会离不开先进文化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8日 10:36 作者:申维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具有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的战略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先进文化不仅处于重要地位,而且具有特殊作用。只有从先进文化中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持久的充满活力的和谐发展。
一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除了相应的物质基础之外,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文化的发展。因此,先进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是全局性的。
社会发展既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又是人类改造自身的过程。由社会矛盾所产生的社会差异,特别是由社会变化所形成的社会失衡,是社会变革与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积极面对和正确解决前进中所出现的社会矛盾,并使之不断趋于平衡的过程。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从未中断过。在中国,从《诗经》中提出的“乐土”、“乐国”到《礼记》中提出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从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到康有为的《大同书》;在西方,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指出现存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而庄严地肯定“提倡社会和谐”是“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这些理念都反映了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体现了进步的思想家在文化上的不同程度的自觉。而真正使人类这一美好理想成为科学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
和谐社会之所以成为人们的理想境界和崇高目标,就是因为人只有在公正、诚信、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对于一个由复杂因素构成的社会来说,和谐意味着将各种社会因素充分调动起来、激励起来,形成巨大的合力,得到均衡的发展。因此,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在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上,以文化、精神和道德为规范与支撑,以公平、诚信、民主、法治、开拓、创新为基本内容的充满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而在一个文化衰落、精神贫乏的国度里,是很难建成真正的和谐社会的。
二
从一定意义上说,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的充分肯定。
人们普遍认为,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至3000美元时,就会进入一个临界点:或者振翅高飞、乘胜前进,进入新的发展境界;或者矛盾丛生、困难重重,裹步不前,乃至“翻车”。不论这种现象所反映的是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内在法则,对于我们来说,它都具有警示意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正是在我国人均GDP跨越1000美元之际及时而明确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并将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连为一个整体,从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任何经济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应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而且是人用以认识自己和相互理解的工具,是道德意识、价值观念和创造活力的精神来源。这种重要性有时候也许是潜在的、隐性的,但它的效能却是实在的、巨大的。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组织方式,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总要受到其文化的影响。我们是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更自觉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又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应当看到,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实现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局面,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支撑;建立健全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机制、社会福利协调机制、社会舆情汇集与分析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也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智力支持。在新的条件下,牢固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形成社会活力与效率勃发、公平与正义彰显、求真与务实并举的和谐社会格局,激励和增强全社会的开拓精神与创新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爱护、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先进文化都是必不可少和大有可为的。
三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自觉发挥先进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作用,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同时也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最近几年,我们山西始终将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放在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上,以不断发挥文化所具有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的作用。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性质和特点、地位和作用、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与把握,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才更加迸发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性与积极性,着力在发掘和弘扬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进行了开拓性的尝试和创造性的探索,并获得了虽然是初步的但却是丰硕的成果。
山西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长期的历史积累和伟大的革命实践,赋予这块土地以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昂扬的文化精神,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现代群众文化与革命文物的荟萃地。面对如此富饶的文化资源,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尽早、尽快、尽好地以开拓精神和创造性的劳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精神优势与经济优势。
我们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目标,积极发掘文化优势,努力形成文化强势,不断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华夏文明看山西”大型系列展演活动、平遥国际摄影节和摄影精品巡回展、山西古代壁画精品展等盛大的文化节日,《立秋》(话剧)、《一把酸枣》(舞剧)、《华夏之根》(民族交响乐)、《八路军》(电视连续剧)、《暖春》(电影)、《刘胡兰》(电视政论片)、《晋南》(电视专题片)等精品剧目的创作和演播,对确认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具有重要价值的晋文化与尧文化的考古与发掘,对晋商、北朝、古代文明、五台山佛教、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新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专题专项研究等,已初步塑造了山西的文化形象,显示了山西的巨大文化潜力和文化前景。所有这些,正是我们以文化的力量构建和谐山西的实际举措。
(作者: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2.和文化和谐社会 篇二
安全文化是一种元文化, 即人类进化过程中首次创造的文化, 是人类自觉行为的产物, 是人类创造自身的同时创造的文化, 是人类追求安全和获得安全的结果。安全文化是人类安全生产、安全生活所创造的观念、行为、物质的总和。主要包含了一定社会的安全价值观、安全判断标准和安全能力、安全行为方式等内容。
安全文化是用“人文”去“化育”人群, 即用精神、理论、制度、法令、习俗等去感化、教育社会与人群。安全文化的内涵既包容安全思维、安全心理、安全意识、安全法制、安全行为等精神领域, 也包含安全技术、安全工程等物质领域。具体来说, 安全文化可分为四个层面, 即安全物质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法制文化和安全理念文化。
安全物质文化是指以物质或物化的形态表现的, 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和保障生产正常进行的安全器物。安全物质文化:一是体现在人类技术、生活方式、生产工艺的本质安全性 (本质安全指人们寻求理想安全的整个过程) 。二是体现在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技术和工具等人造物及与自然相适应的安全装置、工具等物态本身的可靠性。
安全物质文化既是安全文化的体现, 又是安全文化发展的基础。安全行为文化的特点为动态, 主要体现为行为表现。人们一定的行为模式, 既是时代安全文化的水平的反映, 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 同时又作用和改变社会的安全文化。安全行为文化不是独立的, 它渗透在物质文化和理念文化之中, 并受其影响, 也是安全理念文化的表现形式。安全行为文化的传承主要靠法制, 利用法制, 形成人们的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 使行为在自觉基础上加以固定。
安全法制文化包含了为保障人员和财物安全而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责任制等。其功能是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它是把安全物质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理念文化结合成一个整体的桥梁。
安全理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核心, 是以人的意识形态表现的, 无形的、深层次的安全思想与意识, 包括安全意识形态, 思维方法, 安全哲学, 安全价值观、安全人生观、安全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安全物质文化是安全文化的表层文化, 是安全文化的外观表现和载体, 是安全行为文化、安全法制文化和安全理念文化的物质基础;安全法制文化是安全理念文化的载体, 安全法制文化在安全理念文化的“指导”下形成, 安全法制文化又规范、指导着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理念文化是形成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法制文化的思想基础, 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二、安全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近年来, 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和事故防范工作, 但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并未得到明显的改观, 重特大事故仍然高发。我国在安全生产和事故防范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参表1、表2)
和谐社会, 安全为先。各类事故对社会和谐稳定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 已经成为当今最不和谐的音符。
我国事故高发除了同我们当前所处的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安全管理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等客观条件有关外, 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我们社会成员的安全素质低, 安全意识差。根据一些地方的统计, 90%以上的安全生产事故是由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等人为因素引起, 重大事故百分之百是责任事故。人的因素, 既有人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因素, 也有观念、态度、道德、伦理修养等更为基本和深层次的人文因素和人文背景。我国安全法规难以认真执行, 安全制度难以全面落实, 安全方针难以深入贯彻的根本原因, 归根结底是人们的安全素质较低。建设安全文化的最基本的目标是提高人的安全素质, 只有提高了全民的安全素质, 作为政府和单位的决策者, 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安全生产的价值和意义, 改变以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作为衡量地方政府政绩最主要, 甚至是惟一的指标;以经济效益、税收与利润作为衡量企业成败的惟一指标的不正确的政绩观、效益观。从而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 才能在决策和生产经营中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 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 实现安全生产的保障条件。作为员工才能遵章守纪, 规范操作。最终才能改变在安全生产问题上政府与企业,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之间长期存在的种种不协调, 有效地预防事故。
安全文化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一是规范作用。安全文化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各项安全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 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认识到安全的全部内涵, 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直至“我会安全”的跨越。二是导向作用。通过倡导和建设安全文化, 引导广大社会成员克服麻痹思想, 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正确的安全意识、态度和信念, 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安全元素。三是组织协调安全管理作用。安全管理区别于其它任何专业性管理是对所辖区域所有单位、所有方面所有人的管理。其中核心因素是协调, 既需要对安全决策执有不同观点的人进行协调, 又需要对各单位、各部门在安全职能关系上进行协调。而这种协调需要有统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作基础, 否则, 协调就难以成功。这种组织协调功能正是安全文化所特有的。实践证明, 单靠改善安全生产设备设施, 并不能保障安全无事故, 还必须要有高素质的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不论是提高管理水平还是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 安全文化是基础。
因此,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 是遏制伤亡事故高发, 促进安全文明生产, 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 保护公众安全、舒适、高效地从事一切活动有效途径, 也是构建本质安全型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三、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
1. 树立安全发展新理念
针对我们一些政府官员和经营者、管理者, 安全价值观念错位, 存在重财产、轻生命, 重生产、轻安全的思维倾向和行为习惯, 对物质利益的重视程度明显地超过对生命与健康权的尊重的实际,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高屋建瓴地提出要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安全发展的实质是指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基础、前提和保障。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各个行业和领域、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发展, 都要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障的基础上, 发展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 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安全发展的提出体现了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反映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 只有从根本上改善安全状况, 大幅度减少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对社会造成的创伤和震荡, 国家才能富强安宁, 百姓才能平安幸福, 社会才能和谐安定。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 是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化。”
树立安全发展新理念, 具体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 安全就是最大效益的经济观, 安全第一的哲学观, 珍惜生命的情感观, “三不伤害”的自保互保观, 细节决定成败、安全无小事的行为观, 预防为主的科学观。树立安全发展新理念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抓手, 是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源动力, 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2. 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领导
安全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 领导是关键。党政有关部门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 是组织各社会单位、社会成员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机关。党政有关部门要在充分认识安全文化作为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先进文化, 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 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领导, 充分发挥其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和推动作用。研究制定安全文化建设的方针、目标、任务、内容, 并根据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基础设施、基础项目、人力资源等物质基础作支撑, 需要一定的载体作传播, 因而需要足够资金的投入的实际, 加大在安全文化建设上人、财、物的投入, 落实相应的措施, 并把安全文化建设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安全文化建设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强化安全法制文化建设
当前在安全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立法缺乏一定的统一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对违法行为处罚较轻;对事故前的违法行为法律限定较少, 缺乏相应的重大未遂事故追究和科学合理的的责任考核体系的法律规定, 造成只要没有人员死亡, 再大的事故, 企业也可以不报告, 监管部门就无法对事故进行查处的局面;安全技术标准也是几十年一贯制, 有的至今没有安全技术标准。因此, 必须及时制定或修订完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做到有法可依, 违法必究, 推动安全法制文化建设。
4. 开展全民安全文化宣传教育
安全文化是大众的文化, 安全文化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最深刻、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安全文化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哲理、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安全思维、认识和态度;安全科学知识、技术、手段和方法;安全伦理道德、安全行为科学和安全法制观点等。通过全民安全文化教育要达到以下四个目标:一是广泛提高人的安全素质。通过安全文化宣传教育, 增强社会大众的安全意识, 建立正确的安全人生观、安全价值观, 建立安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安全行为规范, 掌握应急自救的本领。二是树立尊重人权的意识。改变一些人 (包括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 经常表现出的对事故的容忍和让步, 漠视工人生命与健康, 忽视甚至侵犯人权的问题。三是培养人的安全情感。使人们能够用情感去对有关安全的事物作出对人有利的评价, 并自觉地实践安全。四是塑造安全人格。通过安全文化宣传教育, 可以促进安全情感的发展, 培养塑造出既对安全问题有深刻的理性认识, 又能充满感情地为劳动者的安全健康服务, 还能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为实现安全而奋斗的具有健全安全人格的人。根据文化能够通过载体进行传播的特点, 当前, 应将安全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共享工程整体服务框架中, 建立安全文化专题资源库。并把它纳入到创建“平安村镇”、“平安社区”、“平安单位”、“平安校园”等活动之中, 倡导以人为本的安全价值观, 宣传“安全发展”的理念, 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最终达到不伤害自己, 不伤害他人, 不被他人伤害, 使安全文化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毅中:谈谈我国的安全生产问题[EB/OL].http//www.chinasafety.g ov.cn
3.和谐社会与思想、文化建设 篇三
这次研修班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和谐社会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这一主题,分析形势,研究问题,推动企业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高管专家:报告精彩
研修班上,学员们学习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关于《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的书面讲话。原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副主任 艾丰,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导严书翰,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教授金一南,商务部政研室主任柴海涛,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综合司司长孔泾源,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刘福垣等8位同志就新形势下的企业思想道德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问题作了专题报告。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瑞祥根据中央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重点谈了《关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他认为,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进与实施中需要把握以下六个问题:
第一,关于继承与创新。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文化传承和不断创新的过程。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辩证的扬弃。要注意总结和提炼我国企业的优良传统、企业精神、和文化精髓,着眼未来发展需要,整合和创新原有的企业精神、经营管理理念等文化资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第二,关于共性和个性。共性与个性反映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文化建设既要遵循一般规律,又要体现具体企业的个性;二是企业集团既要搞好共性文化,又要发展所属企业的个性文化。
第三,关于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管理。只有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各项基础管理,才能将企业的核心理念、人本思想和价值观充分体现出来,使之成为规范,进而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要强化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企业文化的渗透功能,把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促进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市场营销和专业管理有机结合,与管理制度深度融合,实现制度与文化理念的对接,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要通过内化与固化结合,文化与管理一体,隐性与显性相融,刚性约束与柔性导向优势互补,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第四,关于企业领导倡导与员工积极参与。企业领导者要充分发挥高度的文化自觉,当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决策者,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进行战略思考,出思路、出理念,形成科学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发挥主导作用,并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没有员工的积极参与和广泛认同,不可能建设好企业文化。要把发挥企业领导者的主导作用与员工的主体作用相结合,使之成为共同认同的文化理念,成为企业上下的共识和自觉行为。
第五,关于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企业实行并购重组和合资合作要高度重视文化冲突和融合问题,把文化作为有别于资金、技术、人才之外的“第四种资源”加以高度重视,把企业文化融合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科学整合文化资源,通过寻找超越文化冲突的目标、方法和途径,实现企业文化的融化吸收和整合创新,实现兼并重组、合资合作企业的文化对接和超越,以文化力推进企业并购重组、合资合作取得成功,真正产生“1+1〉2”的效应,促进企业新一轮的发展。
第六,关于企业文化建设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企业党的工作要通过机构体制、编制定员、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工作流程,进入到企业体制中,进入到管理过程中,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就能够解决长期存在的“两张皮”和党政工作“双轨”运行的问题。把企业文化建设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又有利于促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培育和造就高素质的“四有”职工队伍,把企业文化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要注意防止出现以企业文化替代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或走向另一极端。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作了《中国今后20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期》的书面发言。他认为,主要有两个大的趋势或者两个大的转移,决定了中国今后20年有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期。
全球的产业向中国的大转移。一是这次转移是由市场的力量决定的。这是客观的经济规律驱动的。原因是,中国劳动力成本实在是太低了,中国劳动力成本只有美国、日本、欧洲的1/20,只有泰国的劳动工资的1/2。由于外国人掌握专利,掌握大部分的品牌,所以他们经过20年的产业转移都有钱可赚。外国人到中国来投资不是做慈善事业的,中国劳动力素质和劳动力成本因素,加上中国整个商业这是客观的经济因素在起作用。二是这次转移并不是整个产业的转移,主要是产业环节的转移。所以,中国的产业只是接受国外产业转移的一个部分,这样中国的产业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全球产业链当中一个组成部分。三是这次转移给中国带来大量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带来技术和人才,使得中国的企业成为全球企业当中的组成部分,中国的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组成部分。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转移。这个大转移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一件事情,也是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一个重大趋势。现在中国大概有7.3亿劳动力,还有5亿在农村,在城市只有2.3亿。在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只占到5%,中国不可能达到他们那样的水平,但是5亿劳动力仍然在农村这种局面,使得中国不可能真正成为经济大国。改革开放之初,就出现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转移。进入到21世纪以后,这种转移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势头越来越强。现在,差不多每年有1亿的农村劳动力在全国各地寻找就业机会。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大转移,实际上是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历史性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大趋势所推动的。
因此,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关键的问题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农村、农民、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把农村人口转移过来。而解决中国农村“三农”问题的关键,是看能不能顺利地实施这一次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转移。在这大转移当中,中国实行了正确的政策,最重要的政策就是土地不能买卖。虽然离开农村的农民到城市打工,但从法律上来讲,他还有自己的土地。我到国外讲课的时候,人家就问我,为什么在中国的城市没有出现很多发展中国家或者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大规模的贫民窟?我说主要是中国农民不管走到哪里,在自己的家乡还拥有一块土地。这块土地就是中国政府给每一个农民买了一份保险,他如果在城市里面找到了工作,甚至最后成为了城市的居民——这样非常好;如果他一旦由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丢掉了自己的工作,他还有一个最后的出路,就是回到自己的故乡。这是非常重要的政策。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确保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转移的过程中,我们的农民有一个“避风港”、“归属”,这样就避免了由于就业波动而产生的问题,避免了农民因为在城市失去工作而无家可归。所以,我觉得这个政策,我们要坚持下去,而且要把农村变成一个在城市打工的所有农民的牢固的基地、大后方。这也是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转移的特点。
从拉动需求的角度讲,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转移,是确保中国今后20年有一个强大内需的重要环节。市场需求推动经济发展,如果我们研究中国前20年发展的主要的内需在什么地方,就会发现,流动的农村劳动力一旦变成城市的居民,他们对基础设施、交通、教育、卫生的需求就会非常强大,因为农村人口消费和城市居民消费是完全不同的。在今后20年中,我们如果能够成功的把1亿左右农民转移成为城市的居民,会对中国经济内需产生强大的推动力,这也是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发展20年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农村人口走向城市的大转移将会给中国带来无穷无尽的巨大的内部需求,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内在动力。
书记部长:反响热烈
学员们一致反映,领导和专家的专题报告,深刻分析了六中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加深了学员对六中全会精神的理解;从政治军事、宏观经济、企业改革等不同角度深入研究了企业面临的形势,并对企业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开拓了学员的视野和思路;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新形势新任务下,加强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了学员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参加研修班的同志纷纷表示,这次研修班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也是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河南北方云阳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宝振对记者说:这次研修班权威性强,能听到国家部委级领导、专家授课很是难得。拓宽了思路,增强了建立和谐企业的信心。回去后要结合实际,侧重把党建思想工作、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揉到一起,搞好和谐企业建设。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三总体设计部党委书记、研究员高文坤说:国务院国资委王瑞祥副主任讲的内容很客观,说理深入浅出、明白易懂。使我们对建设企业文化工作的思路更明析了。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党委工作部部长王海昌说:学习了王主任的报告材料后很受启发,使我认识到企业文化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做好的问题。我单位企业文化建设有些弱化,下一步要按照王瑞祥副主任的报告要点做为抓手,结合党建工作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搞上去。目前,我公司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的轧辊生产厂家,虽然递交了商标注册申请但至今没有注册成功。在这次会上,听了艾丰的报告后,对商标、品牌的信誉度、美誉度、知名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增强了紧迫感,回去后要抓紧落实。
中国航空第二集团公司党群工作部副部长吴剑、宣传部部长刘伟民谈到:建设企业文化、和谐企业、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在这次研修班上听了这些专家、学者的报告,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企业文化、和谐社会的阐释,使我们对原来的很多问题都有一个全方位的理解,对下一步的工作定能起到促进作用。辽宁省委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秘书长朱洪江、福州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陈秘书长、营口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樊洪滨、沈阳东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世昌等都谈到,希望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今后多搞一些这样的活动,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讲课,交叉学科、不同领域的科学思想的集中碰撞对我们在工作中启发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教益。
主持领导:有感而发
这次研修班开班前后,记者抽空采访了全国大中型企业党委书记高级研修班主持人、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秘书长王明业同志,请他作个班后小结。王秘书长说,这次全国大中型企业党委书记高级研修班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非常及时,很有必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新形势新任务下,如何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为促进社会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是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次研修班的内容,紧紧围绕六中全会精神,较好地回答了企业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因此,许多参加研修班的同志纷纷向我们反映,本次研修班非常及时很有必要。
二是领导重视,层次很高。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圈阅了关于举办本期研修班的报告和方案。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吉炳轩同志对举办本期研修班作出重要批示。中宣部副部长欧阳坚同志多次听取本期研修班筹备工作的汇报,并对做好筹备工作提出了要求。授课领导和专家层次高,共有8位领导,其中5位部级领导为大家作了精彩报告。参加研修的同志层次高。参加这次研修班的党委书记有120人。
三是权威性强,收获很大。其一,本次研修班授课的领导和专家,不仅是各主管部委的领导或负责同志,而且是各自领域内最为权威的专家。这样,企业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倾听到中央的声音。其二,本次研修班内容充实。短短的两天内,大家听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重要信息,这对新形势下改进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三,大家学习热情高、学习氛围好。参加研修的同志静下心来,认真学习,认真交流,研修的效果很好。
4.日本社会和文化 篇四
一、摘要:日本人可爱又可恨,通过对日本的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了解,进一步对日本这个小国家有一个整体上的人认识和把握,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日本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模式、借鉴他们国家的教育理念模式、技术创新手段从而来使我们国家的经济文化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
二、关键词:日本、教育体制、文化背景、经济发展
1、日本的地理。首先日本是一个岛国,面积37.78万平方公里,位于太平洋西侧,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和俄罗斯相望。全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约3900多个小岛组成。海岸线长3万多公里,多海湾和良港。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全国有16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区。富士山是全国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温泉遍布全国各地。境内河流流程短,最长的信浓川长约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积672.8平方公里。由于地处海洋的包围之中,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两季多台风,6月份多梅雨。北部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为-10℃,九州岛南部为10℃;7月份北部气温为18℃,南部为26℃。年降水量700—3500毫米,最高达4000毫米以上。首都东京1月平均气温
3℃,8月气温为25℃。日本的人口在日本总务省公布了2010年10月实施的日本国情调查结果。统计显示,日本籍人口数量为1亿2535万8854人,较前一次于2005年实施的人口普查数量减少37万人,减幅为0.3%,2000年10月统计的是1.2692亿。主要民族为大和族,北海道地区约有2.5万阿伊努族人,通用日语。还有就是在日本神道和佛教较为盛行。
2、教育体制。现在日本实行的是6,3,3,4,5体制。也就是说,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大(研究生院)教育5年,修士(硕士)课程2年,博士课程5年(包括修士前期课程2年,博士后期课程3年)大学有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著名的国立综合大学有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和庆应大学等。其次,日本的留学政策做的也比较突出,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现代教育兴起,各大学和各类开始正式接受外国留学生,鲁迅,周恩来等都是中国近代早期留学日本的优秀代表。到了日本的经济高度发展,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经济大国之后,抱着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愿望到日本来留学的各国青年不计其数。80年代,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提出“发展10万留学生计划”,是日本留学生政策的重要体现。日本政府在文部省,法务省和外务省都有相应的管理留学生事务的部门,与之相对应的隶属文部省管辖的财团法人日本国际教育协会,国际交流基金和日本语教育振兴协会,作为留学生具体管理部门。日本政府基于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往来和国际关系,促进国际间的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互派留学生,并制定了一整套互派留学
生制度。所以说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教师的地位尤其的高。
3、文化背景。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国旗:是太阳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为白色,正中有一轮红日。白色象征正直和纯洁,红色象征真诚和热忱。日本国一词意即“日出之国”,传说日本是太阳神所创造,天皇是太阳神的儿子,太阳旗来源于此。国徽:圆形,绘有16瓣黄色的菊花瓣图案。菊花图案也是皇室御纹章上的图案。国歌:《君之代》国花:樱花。日本人都非常喜欢每年三四月份盛开的“樱花”,它是日本的国花,但在日本人眼中还把“樱花”比作人生。“樱花”的花期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周,却开得多姿多彩,轰轰烈烈。日本人认为人应该像“樱花”那样轰轰烈烈干一
番事业。如在日语中“きれい”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日本人对于美的理解,“きれい”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为“美丽、漂亮、好看”,二为“洁净、干净”。这说明,日本人是很爱干净的,他们把洁净与美丽等同看待,认为只有洁净的东西才可能是美丽的,而美丽的东西则一定是洁净的。国鸟:绿雉国石:小晶主要节日:天皇诞辰日:12月23日(明仁天皇生于1933
年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剑。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茶道也叫作茶汤(品茗会),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感仪式受到上流阶层的无比喜爱。现在,茶道被用作训练集中精神,或者用于培养礼仪举止,为一般民众所广泛地接受。日本国内有许多传授茶道各流派技法的,不少宾馆也设有茶室,可以轻松地欣赏到茶道的表演。花道作为一种在茶室内再现野外盛开的鲜花的技法而诞生。因展示的规则和方法的有所不同,花道可分成20多种流派,日本国内也有许多传授花道各流派技法的。另外,在宾馆、百货商店、公共设施的大厅等各种场所,可以欣赏到装饰优美的插花艺术。交通:日本的汽车靠左行驶,走高速道路要收费。世界人口最多的5个国家中,有3个是靠行右驶的:中国、美国和苏联。另外两国家,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则是靠左侧行驶的。日本也是一个靠左侧行驶的国家。现在世界上靠左行驶的国家基本上都是有着武士或是骑士历史的历史背景,日本是一个有着武士传统的国家,武士走路在左边,一是方便右手拿武器,便于随时能够战斗,再就是把右边让出来给地位高贵的人通过,这个尤其适用于日本这个等级制度森严,武士道精神浓厚的国家,他们在韩国有着那么多年的殖民统治,留下了深重的影响,现在韩国靠左行驶就是继承的日本传统。
4、经济发展。日本虽是个小国,但是日本的经济却是十分发达的。在二战前期日本的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例如像在战争中损失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战后进行了经济重建工作,仅仅用了30多
年的时间,就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根据查到2010年的统计数据,排名前三的经济体有:第一美国、第二中国、第三日本,中国已经超过了日本。来自TheWorldFactbook《世界概况》,那为啥战败国日本可以从废墟中走向第二经济强国呢,大)多数人认为是由于当时的客观环境,以及日本本身采取的一些经济发展策略,日本独特的企业制度和方法,再加上美国的帮助等有关,除了上述的原因外,我觉得还有一点最为主要,那就是日本自身的文化机制。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才促成了“日本经济奇迹”的出现。七八十年代,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大事严重影响了日本的经济发展,其一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引发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其二是西方世界爆发了战后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过这几次的危机事件,日本经济发展急剧下降。八九十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持续下滑,引起日本内阁持续变更,为了扭转本国的经济状况,日本在经济政策上做了大量的调整,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坚持“科学技术立国”,努力迈向“自立自主技术时代”日本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既不是亚当·斯密型,也不是凯恩斯型,也不是马克思型,而是这几个方面兼而有之的混合型。关于产业政策,日本政府坚持实行对有发展前途的行业进行援助和扶持,而对需要缩小的行业进行抑制的产业政策。关于财政金融政策,日本则维持较高的储蓄率,把私人短期存款变为长期资金使用,两套金融机构紧密配合,各司其职,财权主要集中在中央,支出主要在地方,关于行政指导,这是日本政府独特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日本政
府在管理
宏观经济方面,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所以比较成功,与日本政府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比较合理,注意协调各机构之间的关系,重视提高经济干部的素质有关。
5、结语、通过对日本社会文化的了解,我们发现日本教育体制做的好,教育是民族之本。日本把国民教育放在突出地位,注重传统文化和教育,把功夫下在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体系。事实证明,正是基于发展初等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才使得维新时期新发令、新的土地制度及后期技术引进得以快速而又圆满的实施;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不断改革和创新,为日本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在技术革新方面,日本十分重视研发投入,50年代后期实际研究费用增加率就几乎和技术引进率相等。事实证明,创新活动是日本经济发展奇迹的重要源泉。日本通过选择符合自身要素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以要素结构的升级带动产业和技术升级,最终实现经济追赶。同时日本国经济的奇迹是与竞争机制与环境密不可分的。其次,日本人很具有民族精神,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内部的争斗是为了更好和和其他的民族争斗,所以看起来他们确实非常的标汉,如果看下历史,亚洲国家对欧美国家的战争中,唯一有胜迹的就只有日本,亚洲国家在被欧美突然崛起侵略后没有哪个国家能立刻重新定位自己站起来的,只有日本靠一种种族的精神爬了起来。这也是战败后日本在一篇废墟中继续成长的原因。日本人的思维逻辑很强,如果你能读些日本的经济方面和历史总结之类的书的话你会看到他们分析事物的能力很了不起,总结和预测的能力真的很强,是个有
-6-远见和内省能力的国家。借鉴他们国家的教育理念模式、技术创新手段从而来使我们国家的经济文化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
5.和谐社会之汽车文化探析 篇五
和谐社会之汽车文化探析
汽车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已成为人类文化及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将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而更加的丰富.首先对企业文化进行概述,然后就汽车文化的特性、表现形式进行详细的探讨,最后,对如何创建和谐的汽车文化进行展望.
作 者:翁维雅 作者单位: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215104刊 名:硅谷英文刊名:SILICON VALLEY年,卷(期):“”(12)分类号:G24关键词:和谐社会 汽车文化
6.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文化责任 篇六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锦涛同志的讲话,指明了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明确了文化工作的责任。文化界应认真领会讲话精神,科学地分析文化的现状和趋势,深入地研究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文化条件和精神支撑。(一)文化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本身,文化对于经济、政治、社会的能动作用,也是通过对人的影响来实现的。研究当代中国的文化,其实,也就是认识我们自己。文化绵延不断、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建设文化当然应从具体做起,但观察文化,只有从整体上才能看清其完整而真实的面貌。文化的基本要素,可分为知识、情感、伦理、信仰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相对独立的、连续发展着的体系。从文化结构体系的四个层面来观察,新时期中国文化正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深刻的变化。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给认知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劲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社会文化结构和文化心理的平衡,从而为新时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信息、知识层面是文化对社会生活最直接的反映,它对文化的发展乃至性质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知识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态势,这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认知领域,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情感世界和伦理观念。信息技术不仅创造了强大的传输系统,也催生出某些全新的文化样式。由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原本就十分混乱的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复杂。目前,社会以及人们的内心世界出现的种种变化和问题,与我国信息社会的初始状态密切相关。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增长新的智慧和能力。信息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和首要环节,但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也不等于能力。信息,只有通过有效的接收、辨识、整合,才有可能成为知识,从而真正进入文化过程。知识可以传授,智慧和能力则需要通过人的实践和总结、体验和领悟方可获得。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浪潮,带来了新奇,也带来了某些迷茫。关于网吧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问题便是突出的一例。“远离游戏机”的呼吁言犹在耳,“远离网吧”的呼声更加强烈。人们有理由对信息时代带来的种种消极现象表示担忧,但人们却无法拒绝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趋利避害,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着眼于未来的竞争,正在全民特别是青少年当中加快普及网络知识和技术。这的确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未来终究属于青少年,信心是一切关爱的前提。我们在防御和消除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的同时,应积极鼓励和引导青少年增长知识,增长智慧,努力提高应对信息时代种种挑战的能力。对于文化建设来说,信息化给我们以重要启示:科技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人文关怀,否则,造福人类的科技亦可能贻害人类;信息化不仅是技术,而且是一种正在普及的生活方式,它对于文化发展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日益显现。文化的发展,从内容、形式到手段,都不能不考虑信息化以及整个科技发展的因素;信息化条件下的文化管理必须有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机制。总之,我们正处在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新科技、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利与弊交织,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特别需要有战略的眼光、理性的思维,需要有面向未来的前瞻性谋划,需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引领潮流的进取精神。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振奋了人们的精神,增强了人们创造新生活的信心,激烈的竞争、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使人们的情感世界产生某些躁动和不安。和谐社会的建设,呼唤着文化的人文关怀。文化体系中的情感层面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生活感性的价值判断与反映,它的符号形式是文学艺术。情感对伦理、信仰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社会转型和大的变革时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旗帜,对于社会有着重要的引领和凝聚作用。文学艺术对于人的心理抚慰和精神激励功能尤为突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社会正在从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一些国家的发展史表明,国民生产总值从人均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阶段,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利益关系处于调整之中,人们的心理也会发生微妙而复杂的变化。“人在饥饿时,只有一种烦恼,吃饱以后,便会生出无数的烦恼”。前者是生存的烦恼,后者是发展的烦恼,中国正处于这样一种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社会在不断解决发展中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走向理想的境界,而人自身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实现着全面发展和不断完善。这是文学艺术倍受需要并可以大有作为的时期。生机勃发的中国社会,为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不竭的源泉。进入新时期以来,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曲、影视等各个艺术门类,日趋活跃,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同时人们也明显地感到,当代中国的文学艺术,繁荣中显得庞杂,发展中有点浮躁。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相比,文学艺术的现状还不能令人满意。文化现象固然复杂,但对于现实生活的隔膜,对于普通百姓情感的疏远和人文关怀的缺乏,不能不说是当前一些作品缺少感染力的重要原因。“一切进步的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在当前文化反思中,邓小平二十年前语重心长的教诲,再次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的。和谐是以事物的矛盾和差异为前提的。和谐是一个相对的、发展中的概念。和谐是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性中的统一。党中央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和工作的重点,也为实现美好社会的最高理想指明了现实的途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各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文化建设应该紧紧围绕这一中心环节展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造福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伟大历程,也是一个充满艰辛探索和顽强奋斗的历程。中国先进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旗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对人们思想的引领和启迪作用、对人们精神的抚慰和激励作用、对社会矛盾的疏导和缓解作用、对全民族的亲和与凝聚作用。文化要承担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责任,必须坚持重在建设,努力推进文化创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党所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是研究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客观依据。本世纪的头20年,对于我国来说,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党中央对于这一历史阶段的形势和国家发展做出了科学判断和战略部署。第一,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关键意义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有着承上启下特殊重要的意义。第二,这一阶段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第三,这一发展阶段有其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充满挑战,存在着诸多需要特别注意把握和处理的矛盾和问题。第四,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实现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的统一,是胜利完成这一阶段历史任务的战略抉择。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根本目的。强调文化重在建设,符合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同时也是鉴于历史上重于批判、疏于建设的教训。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强调重在建设,有利于把文化建设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规划和实施,全面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法规制度建设、体制机制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业务建设。文化的发展有赖于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强调重在建设,有利于动员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参与文化建设的实践,也有利于启发、激励社会成员从我做起,增强文化修养,提高文化素质。文化创新,核心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促进文化思想的与时俱进,关键是文化体制及机制的创新,主体是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新。十六大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并明确提出构建文化创新体系的重要任务。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是文化创新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创新的积累和结晶,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不断创新是这一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包括几千年来古代优秀文化传统,包括新文化运动形成的爱国、科学、民主的传统和党领导下形成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传统,这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发展创新的坚实基础。同时,应该看到,中国文化赖以生长、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已经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当代文化只有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文化创新的核心,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扎根民族的土壤,面向现代化的实际,在文化思想方面坚持与时俱进。文化体制的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文化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党中央领导下,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正在顺利推进。通过试点,目前改革的基本思路已经明确,这就是以繁荣发展为中心,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加强以维护公民文化权益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加强以培育市场主体为核心的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改革的重点是,革除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体制性障碍,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对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文化思想和文化体制的创新,将会有力地促进文化内容、形式、手段的创新。文化体制改革是十六大确定的重要任务。认真总结前一段的改革实践,以坚定不移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实现文化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文化工作者的重大责任。文化安全问题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在其文化发展中都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文化安全包括在文化发展战略之中。~,归根到底有赖于国家的综合国力。文化既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必须坚持和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增强民族自信心。信心源自历史,更源于现实。中华民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根基,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经磨难和挫折,始终未曾中断,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熔铸力。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是完全正确的。把握我们的发展目标,坚持我们的发展道路,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是确保包括文化安全在内的~的根本之策。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竞争,有两个最为显著的特点,一是这种竞争大量是在信息的“自由传播”中进行;二是文化竞争主要是通过市场
来实现。目前,我国上网用户已经逾亿,可是我们在互联网上的中文信息极其有限,文化贸易也存在较大的逆差。应大力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应特别重视以网络软件为重点的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抢占高新技术文化产业制高点。应注重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逐步形成具有民族文化品牌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集团,扩大我国文化产品的市场份额。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以堂堂正正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坦诚地面对世界,争取更加广泛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国家关系独立是基础,平等是前提。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应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博采众长,同时要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品格,熔铸万物,发展壮大自己。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锋芒,对于弘扬先进文化,提倡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御、杜绝反动腐朽文化,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这不仅是文化安全的需要,也是文化繁荣的必备条件。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坚持依法管理。我们信守有关的国际承诺,同时,对于违反我国法律的反动、腐朽文化,坚决予以抵制。要坚持不懈地打击盗版、走私犯罪活动、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民族文化的创造力。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将创造出更加灿烂的中华文化。
7.和谐文化促进和谐社会之我见 篇七
(一) 和谐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知识支撑
马克思曾经说过精神是物质的保证,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类利用自己的先进的思想意识———先进的文化。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把文化建设作为基础, 只有在搞好文化建设的前提下才能更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加强社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注重提高人的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我, 提高自我, 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另一方面要强调科学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教育培养来促进人的知识能力、文化素养、社会修养的不断提高。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 对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通过和谐文化的建设来培育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 和谐的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导向和力量支撑
加强和谐文化建设, 对于明确和谐社会建设的方向, 明确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方向的思想基础, 和谐文化的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以人为本”的方针政策, 促进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共同和谐发展。经济的建设离不开文化的引导与支持, 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是相互作用的, 我们只有把先进的文化作基础, 才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又好又快的平稳的发展。尤其是在我们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时期,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经济建设凝聚结合起来, 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力量引导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布局上来, 引导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上来。在最大限度地统一了思想认识的前提下, 和谐社会的建设才有牢固的思想保证。
(三) 和谐的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诚信支撑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经济学家阿罗提出, 诚信是经济的润滑剂。和谐文化强调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首要的是社会诚信。在经济活动中建设和谐文化, 有利于把中国的道德传统和我国的法制结合起来, 使我国的依法治国制度更加健全, 加强和谐文化的建设可以提高人的自身修养, 加强道德素养, 养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政治稳定的保障
(一) 和谐文化有利于我国的统一
中华民族局有优良的集体主义观, 集体主义观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核心观念,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价值取向, 中华民族才能推翻封建王朝, 打败侵华分子, 使我国走上了富民强国的道路, 而且在历史的长河中, 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化的建设与发扬也有利促进大陆与台湾的交流早日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二) 和谐文化有利于形成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
在当今社会生活方式日益多样、价值观念日益多变的情况下, 要实现各民族、各阶层、各组织团体的团结和谐, 必须形成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础, 为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确立科学的理论导向。和谐文化具有这样的思想文化基础, 它蕴涵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体现着团结、合作的奋斗精神, 是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进取的思想旗帜, 是实现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的思想保证。建设和谐文化还有利于加强政治文明建设, 民主与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之一, 实现民主与法治的协调发展则是建设和谐文化题中应有之义。建设和谐文化能够现实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能够推动政治文明不断发展。
(三) 和谐文化能够营造良好的国际政治氛围
当今社会, 各国之间由于各自的利益而导致的摩擦不断的增多, 但是当今国际社会又是相互联系的贸易联合体, 保持和谐的双边关系极为重要, 因此文化交流就成为了缓和国家之间紧张关系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冷战结束后, 各国逐步意识到这一点以后, 都不断加大了与其它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从而促进与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 实现本国的利益。
三、和谐文化使人们的道德素养得以升华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 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 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属于意识形态, 主要是通过一定的道德标准和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来规范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黑格尔认为:“一个德行好的正派人并不一定就是一个道德的人, 因为道德要靠思考, 要明确地认识到什么才是职责, 要按照这种认识去行事。”和谐文化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要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
四、和谐文化使社会管理得以强化
(一) 社会活力得以有效激发
建设和谐文化, 可以发挥先进文化的作用, 提高人们的生产能力, 可以整合各种群体的力量, 发挥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竞争日益加剧, 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因此为适应社会的深刻变化, 行政管理部门要以和谐文化为基础, 促进政府职能由管理社会向治理社会的转变, 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使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产生良性互动, 不断激发社会活力, 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 社会利益得以有效协调
建设和谐文化, 在社会公正构建中体现和谐的理念, 能够综合不同意见, 统筹考虑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 对困难群众的利益能够予以更多的特别关注, 确保政府的公共政策在利益分配上向他们倾斜, 能够通过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的措施, 弥补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利益受损群体的利益, 使社会分配机制不断完善和趋于合理。
五、结语
作为执政党, 我们治国理政的所有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都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 通过和谐文化建设, 我们可以在更广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上, 倡导和传播和谐理念,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可以在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方针、政策时, 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更加自觉地体现和谐精神, 追求和谐目标, 实施和谐举措, 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不断实现。
摘要: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力量源泉, 和谐文化就是以山崇尚和谐, 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 就是在社会上崇尚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和精神, 形成共同的和谐社会理想, 奉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
关键词:和谐,文化,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羊淑蓉, 陈凤鸣.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党的建设.2008.
8.开展群众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 篇八
关键词: 群众;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是由党中央所提出的一项关于从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的任务,它要求我们将和谐二字深刻贯彻在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中国的群众文化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发展中,我们能够从祖先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发现,古往今来,人们对和谐的向往和憧憬都是一脉相承的,包含着和谐精神的群众文化也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增进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群众文化的特点分析
1.1 群众文化存在的范围较广
群众文化能够在许多地区的不同群体之间产生,我国幅员辽阔,少数民族众多,人群的聚居地也很多,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地区的群众文化都是各有不同的,这些群众文化共同决定了我国群众文化产生范围的广泛性以及异彩纷呈的外在表现。而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我国的群众文化有着一些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但是人们在文化发展中表现出的确是共同的美好和谐的愿望,虽然文化各不相同,但是表达的都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期盼,是对和谐生活的追求。
1.2 群众文化的创造具有主动性
群众文化就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的生活中和不断地发展中创造出的具有自发性的文化,这种文化是由人民群众自身主动创造出来的,从遗留至今的的宝贵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就是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例如传统的节日中的传统文化,都是在人们美好愿望的基础上产生的,过年时我们通常要放鞭炮贴对联等等,这些活动都是群众在生活中对于未来的美好期待中产生的,是人们努力将生活变得更好的过程中主动创造出的一种文化,这些文化的产生就能很好的体现群众文化产生的主动性。
1.3 群众文化的发展具有可控性
群众文化的发展虽然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主动创造的,但是在群众文化的发展中却是在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这就说明了群众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具有一定可控性的,我们应当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积极地前进方向,这样才能够不断完善群众文化自身的发展。在新时期,我们将建设成和谐社会作为文化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这就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的指导,我们应当针对和谐社会的要求来积极地改进群众文化,从而使群众文化的发展更好地为建成和谐社会的目标服务。在群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模范带头人物和先进的事迹,这就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树立了榜样,能够使群众文化更好地走向进步,为促进建设和谐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2.1 群众文化是建成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持
我们都知道,和谐社会的建成与否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人人都树立起和谐发展的观念才能够更好地调动一切力量,共同来促成和谐社会的建成。建设和谐社会就需要人们树立共同的理想,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前进,因此这就需要先进的文化来进行指导,并且将人们的思想凝聚起来。而群众文化就具有这样的能力。群众文化由于其本身就是在群体中产生的,具有广泛的认同性,因此能够较好的做到传播文化的作用。
2.1.1 群众文化具有宣传教育的功能
想要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更好的宣传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就需要对群众进行和谐文化思想的宣传和教育。而群众文化本身就产生在群众之中,因此想要对群众进项宣传教育,群众文化本身就是具有优势的。群众文化一方面能够传播信息,能够把先进的思想在群众中济宁广泛有效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可以方便将一些先进的事迹传播出去,让更多的群众受到感染,除此之外,人们在参与进群众文化的同时就能够接收到群众文化的带动和影响。因此,讲和谐社会的精神主旨融入群众文化,就能够使群众更全面的接受和谐思想,从而促进和谐文化的建设,最终达到促成和谐社会建设的目的。
2.1.2 群众文化能够帮助普及知识:
群众文化在不断的发展进步过程中其实就是不断为人们传播知识的一个过程,人们在参与群众文化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学习到新知识,从而开阔眼界,提高生活水平。群众文化不仅是只是传承的一个载体,同时也是人们不断进行经研究六和学习的过程,它从某一方面来说具有一定的教育职能。我们往往都是从书本中获得文化知识,而从生活中获得生活的常识,群众文化就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学习更多的知识。并且,群众文化在普及知识方面具有娱乐性较强的特点,这一点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学习知识,让我们在娱乐活动中就能够轻松地获取知识,增加自己的见识。这样一来,群众的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后,精神层次也就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就能够更好的认识到和谐文化的重要性。这是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符的。
2.2 群众文化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
建设和谐社会首先需要的就是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而良好的社会氛围是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社会的治安状况以及其他方面的社会情况等等密不可分的。我们想要建成和谐社会,首先就要保证社会的平稳发展,我国当前虽然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但是整个社会仍旧是存在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在面对这些社会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到这些问题产生的本质,并不能只是但一寻求解决办法而不去寻找问题的源头。我们固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如果不能认识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仅凭这些手段也是难以解决社会矛盾的。
3.结语
9.和文化和谐社会 篇九
曾几何时,越来越多的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自主能力,缺乏劳动习惯。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是非观念淡薄,自以为是,没有责任心,缺乏集体意识、国家意识。甚至顶撞父母、师长,叛逆。原因在哪里?就是因为这些孩子从小就缺失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能提供基本道德观和价值理论。学习传统文化能塑造人格高尚、心胸开阔、有思想、有担当、有道德的人,能让你的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增强做人的幸福感,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操。
近年来,不少文化中心和教育机构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引进了学校、企业、监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由曾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做主持人、《经济半小时》栏目做总主持的陈大惠老师带领一行五十余人,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唤醒了多少迷途的羔羊,使多少浪子回头,使多少濒于破碎的家庭和谐,使多少垂死的人获得重生。用一句“中国传统文化能化腐朽为神奇”的话来说,一点也不过分。
据陈老师介绍,他们在广东四天的论坛时,有下周一要离婚的,听了两天论坛后不离婚了;有要自杀的,听了论坛后不自杀了;有一对父子,听了两天论坛后,自动上台,儿子给父亲磕头,声泪俱下说他骗父母的钱,骗了四年,共骗了四十万;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上台老泪纵横地说,我活了六十多岁,从来没有听过这些道理,没有人教啊,要能早知道这些,我的人生就不会走么多弯路了。这些都是真的。这个论坛每个人都适合看,每个人都需要看,对我们的生活、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中共中央党校八十四岁的任登弟老教授和他的夫人牛老师写了一本书,叫《大家都学弟子规》,并且场场论坛他们都参加啊。
五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发现了人和人、人和自然的规律,这些规律在《弟子规》、《四书》、《五经》、《了凡四训》里。如果我们按照这些规律去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我们就会一切顺利、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如果我们违背了这些规律办事,就会受到惩罚,付出代价。“轮常乖舛,立见消亡”。就是如果我们违背了永远不变规律,就离消亡不远了。
有人说,传统文化是迷信,是封建思想。其实传统文化一点不迷信,不封建。有时是我们现代人把老祖宗的意思理解错了。
如:“人定胜天”一词,在字典里解释为:人一定能战胜自然界。错了,错了啊,如今的顶尖权威——字典都解释错了。“定”是安守本分,人心安定的意思,就是老师要象老师,学生要象学生。人定胜天的意思是人人都能安守自己的本分,所体现出的凝聚力和力量能超过自然界。
再如:“人善人欺,天不欺”。“天”指自然规律,是科学发展观。意思是人可以欺骗你,但自然规律不会改变,不会欺骗你。
再举一例: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德”是要按自然规律去生活、工作、待人接物。“物”是福报的意思。意思是你遵循自然规律做事,积累有深厚的德行,才能乘载你的福报。否则,如果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今天我们天天在争啊,如果你的德行与享受不匹配的话,必有灾殃啊。古人云:无功受禄,大凶之相啊。
据报道: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一起讨论二十一世纪的文化教育方向到哪里去找,最后他们一致认为,要到二千五百多年前孔老夫子那里去找。今天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与我国传统文化非常吻合。党章也写了,宏扬传统文化是每个党员的责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能让每个人心身和谐。当每个人身心和谐了,家庭才能和谐,每个家庭和谐了,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现在的家长,送孩子学钢琴、学跳舞、学奥数等各种技能,忽略了做人的教育。一个人不会跳舞他还是个人,但是一个人没有了做人的标准他还是个人吗?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你的孩子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他会行孝道。行孝道会开启他的福运,开发他的智慧,让他的人生顺利,事业兴旺,家庭幸福。
人生的第一要事不是赚钱,是增长智慧。没有智慧,您的人生会下错很多抉择。司马光曾经说过:“留财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留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冥冥之中留阴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所以,人生要有所取舍,要赶快用更多的时间来好好跟圣贤人学习,我们要修德,让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延绵不断。
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到现在只剩下我们中国了。我们中华民族能够绵延五千年不衰,这是偶然性的吗?不是,这是古圣先贤的浩然正气,对子孙后代实行伦理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结果。这一份对民族的道义、孝心,才能让中华文化源源不断,才能让子孙后代得到这些智慧的庇荫。
我很惭愧,真的很惭愧呀,我虽年过不惑之年,有很多道理今天才从《弟子规》中学到,今天才明白呀。对于传统文化,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我从小就学习了传统文化,我想我会生活得更好、更幸福、更自在。我今天学传统文化受益了,我有责任、有义务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受益,特别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同学中还是有不少搞教育的哈),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受益,让他们的人生少走弯路,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让他们坦然面对人生,可以说:我们的教育,要为孩子一生的幸福负责。
亲爱的同学,该论坛我们每一个人都适合看,它会教给我们绝妙的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让你心态更平和,让你更健康、更快乐地生活。
该论坛可在百度视屏里输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搜索,其中《中华传统文化郑州公益论坛光盘一》、《中华传统文化郑州公益论坛光盘二》,你一定要看。
家里有孩子的同学,《大易教育教育演讲01、02》可以参考。你还可以陪孩子学习《弟子规》,你家的孩子将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将是祖国优秀的人才。该视屏可在百度视屏里输入《弟子规》搜索,蔡礼旭老师讲得非常好。
祝愿我亲爱的同学们:幸福安康、吉祥如意!
10.民间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篇十
民间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民间传统文化宝库中,不仅积淀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社会的憧憬与追求,而且有着关于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宝贵探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化生态模式.
作 者:刘守华 LIU Shou-hua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刊 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4(6)分类号:G04关键词:民间传统文化 董永传说 汉川善书 民间文化生态
11.包公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篇十一
摘 要:包公文化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思想的精髓,同时也与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的思想相吻合。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而建设和谐文化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所以,我们应继承和弘扬包公文化中的合理内涵,充分发掘其蕴含的当代价值,为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文化服务。
关键词:包公文化 和谐社会的构建 当代价值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而建设和谐文化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包公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相与”,主张人类应当尊重规律,休养生息,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包公文化强调“以民为本”,提倡宽和处世,协调团结。包公文化在强调“和为贵”的同时,还强调“和而不同”,即要“尚贤”。当然,这一切都要在一个安全、公正的环境中得以实现,包公“依法行政”的思想,恰恰提供了和谐社会各要素顺利融合的条件和保障。包公文化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思想的精髓,同时也与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的思想相吻合。
一、包拯的“以民为本”的儒家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以爱人之心去调节社会矛盾和人际关系。孟子更明确的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是国君存废的直接决定因素,即所谓“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将人民看作是统治者建立、实施、巩固其统治的基础,这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特征。
包公作为儒家学说的实践者,是以儒家的民本思想为指导展开其政务活动的。他在《请罢天下科率》中指出:“且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当务安之为急。安之在精择郡守、县令,及渐绝无名之率尔。若乃横敛不已,人怀危虑,或因岁之饥馑,以吏之残酷,相应而起,涂炭海内,此乃心腹之患。况已萌之兆,可不深虑乎?”他还认为“不虑民困”,是“为国敛怨”之至大者;而“民者,国之本”,“横赋暴取,不知纪极”,必然导致流亡相继而起,“涂炭郡邑”,国家便无法“卒安”了。包拯非常关心老百姓的命运。他在《请免江淮两浙折变》奏折中说:“去秋至今春,并未得雨,二麦不秀,耕种失时,民心熬熬,日怀忧惧。”由此可见,包拯同百姓的心是相连的,他决不是单纯的唯上和对皇帝负责,更是以百姓的安危为重。他先后直接或间接论及百姓疾苦的奏折有数十次之多。
包拯对仁政的理解与阐释并没有超越前人多少,但是他所赋予的内涵似乎较前人更广泛也更深刻。他的议论常常令人动容动心,激起人们的正义感、责任感。这为历代统治者在治理国家、制定政策时提供了借鉴,而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也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包拯的“依法行政”的法家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
法家主张“一任于法”、“法任而国志”,这足以显示出法家对法律权威性的重视。包拯受法家的影响,也极力推崇法的权威,认为“发号施令,在乎必行”、“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包拯指出:“凡朝廷降一命令,所以示信于天下。若有司承受,委而不顾,乃是命令之不足遵守,俾四方何以取信?则朝廷纲纪,亦缘此浸隳矣。”如果有关机关对于朝廷法令置之不顾,各行其是,法令就会变成一纸空文,不可能发挥实际作用。而且,保证整个国家机器按着统一意志运转的“纲纪”也无从维持。“纲纪”不存,何以为国?可见,包拯十分重视法律的贯彻实施,要求树立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权威地位。
包拯素以敢于执法、铁面无私著称。《宋史本传》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法治固然离不开良法,但法治更离不开严格依法办事。不折不扣的执行法律是法治的关键。“朝廷命令必行,不使侥幸觊觎之人得计,则纪纲自正矣”,包拯认为要严格执法。
包公形象反映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已成为主持公理和正义的化身,升华成超越时光的一种理性精神。可以说,包公精神正是现代法制文化建设所追求的目标,包拯“依法行政”的法家思想无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简言之,“依法行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三、包拯的“尚贤”的墨家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手段
尚贤是墨子社会政治理论和政治革新的核心和重要部分。墨子认为,尚贤使能是为政之本。一个国家的贤良之士的众寡、以及是否做到尚贤使能,是关系着国家的强弱或兴衰、社会的稳定或混乱之根本。
在人才选拔和任用方面,针对北宋王朝存在的“政失于宽而弊始于姑息,士驰于务而幸于因循”的积弊,包拯认为:“军民财富,事务繁剧,长吏僚佐,尤在得人。”怎样才能为国家选拔出经邦济世的文武之才呢?包拯批驳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国家无才的种种谬论,指出:“方今不患王材,但患不能用耳”,“用人之道,不必分文武之异,限高卑之差,在其人如何耳。必当考以应敌制胜之略,询以安边御众之宜,观辞气之环奇、举动之方重者,擢而用之,则取人之要,无大于此”。对一些要害部门官员的选任,包拯力主慎重选拔、择精而任,“若任而不择,择而不精,非止不能为治,抑所以为害矣”。如台谏机关向是朝廷耳目之司,其官员肩负之任远较他官为重,因此,必须对其选任慎之又慎。包拯认为,谏议大夫“掌侍从规谏,仗下候言朝政得失,故其秩峻,其任重”,应当“委是素有才望,为众所推者,方得转谏议大夫,其余不得徇入”,只有这样,才可使“官无滥进,流品益清”。他总结历史上求贤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强调指出:“前代求贤,不求其备,不以小疵掩其大德。今兹立朝之士,谁为无过?”重要的是知人善任,“若知而不用,用而不能尽其才,何以致理哉”。这种“尚贤”的思想对当今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
四、包拯的“天人感应”的道家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准则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所讲的“道”不仅是宇宙万物之本、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基础,而且是万事万物运动的法则规律,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因此,道家主张严格遵守自然法则,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季羡林也认为:“天人合一非常值得发扬光大,关系到人类发展的前途。”
包拯在《请救江淮饥民》一折中,比较系统的提出了天人相与观。“天之于人,上下相应;故天变于其上,则人乱于其下:是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他认为上苍是人类之主宰,因而朝廷必须“振举纲目,杜绝萌渐”,使“灾异消于上,祸难息于下,五纬循轨,四时和顺,召天地之协气,致邦家于永宁”。包拯在天人相与观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监察活动。皇佑二年(1050)六月,包拯与谏官吴奎、陈旭等上言弹劾张尧佐时曾说:“下制之日,阳精暗塞,氛雾继起,天道固于人事不远。”认为除张尧佐以要职是“上违天意,下离人情”,规劝仁宗要恪守天道。
包拯“天人相与”监察观的核心是以天象作为推行其监察措施的工具,通过天诫规劝帝王实行革新,澄清吏治、安抚百姓。这一监察理念本质虽然是唯心主义的,我们今天并不提倡,但其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及其试图达到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贯通的“和合”的目的是可取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在当今社会,传统的包公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和价值指向,应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我们应继承和弘扬包公文化中的合理内涵,充分发掘其蕴含的当代价值,为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文化服务。
【和文化和谐社会】推荐阅读: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努力建设和谐文化解读08-29
弘扬孝道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06-21
社会文化和女性创业12-01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当代思考09-08
和谐社会演讲稿:谱文明之曲 唱和谐之歌07-01
汉字和中国文化12-07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_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复习 的教学设计10-04
文化作文素材和范文06-16
酒水礼仪和餐桌文化09-02
企业文化的定义和企业文化的特征是什么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