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2024-08-26

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精选10篇)

1.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篇一

专题8.1 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知识精练】

梵蒂冈城位于罗马,占地110英亩,有800人口,于1929年建立,是世界上最小的主权国家。而俄罗斯的国土面积为1707.5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主权国家,地域跨越欧亚两个大洲,与多个国家接壤。回答下列1-3各题。

1.下列对梵蒂冈城认识正确的是()

①政权是其构成中的最重要要素 ②它是国际社会中最基本的成员 ③它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与者 ④在国际法上的地位比俄罗斯要低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梵蒂冈城和俄罗斯

②对彼此境内的一切人和物都具有管辖的权利 ③都拥有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 ①按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和外交事务应不受他国控制 ④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不存在差异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3.梵蒂冈城之所以不是地区,是因为其拥有国际社会承认的

A.一定数量的人口 B.一定面积的国土 C.完整的国家政权 D.不可分割的主权 【答案】1.C 2.A 3.D 【解析】

考点:主权国家构成要素

2.由材料可知,梵蒂冈城和俄罗斯都是主权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作为主权国家他们均享有独立权,②③符合题意。管辖权是指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①的正确表述应为“对各自境内的一切人和物都具有管辖的权利”。④说法绝对化,观点不科学。考点:主权国家的权利

3.主权国家与地区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拥有国际社会承认的主权,D符合题意。ABC均与题意无关。考点:主权

4.“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习近平的这段话表明,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应该 ①尊重主权国家的独立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 ②尊重各国人民的自主选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③坚定维护本国国家利益,同时尊重其他国家的利益 ④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以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习近平主席的话表明,任何国家都拥有按自己的意志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受其他国家控制和干涉,①②正确符合题意。要尊重其他国家的正当利益,③观点绝对化,排除。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考点:主权国家的权利。

5.中国国防部发表声明,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中国政府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注:所谓“防空识别区”是一国为自身防务需要而在领空外自行划定的一个警戒区域,在法律上依然属于公海上空),目的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领空安全,维护空中飞行秩序。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 ①是有效行使自卫权的必要措施 ②是有效行使平等权的必然要求 ③有利于保卫我国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④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考点:自卫权

全球绿色增长研究所(GGGI)、经合组织(OECD)、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银行等四家国际组织在墨西哥城签署创建“绿色增长知识平台”的谅解备忘录,确定将分析经济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并以此为提高地区、国家和全球各个层次的经济政策制定水平提供支持,促进全球合作与可持续发展。回答下列6-7各题。

6.上述材料表明,国际组织 ①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 ②总是凌驾于成员国之上

③是为了促进全球合作与可持续发展而成立的 ④在促进国家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均是

A.世界性的国际组织 B.区域性的国际组织 C.国际社会的最基本的成员 D.非政府间的国际社会组织 【答案】6.C 7.A 【解析】

考点:国际组织

7.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均是世界性政府间国际组织,A符合题意,BCD均与题意不符。考点:国际组织

8.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的自由贸易区。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有利于 ①实现中国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 ②发展经贸关系,增强经济联系 ③促进成员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④消除利益差异,实现共同发展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政府间国际组织的积极作用。“实现中国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本身说法不准确,①错误。国际组织不能消除成员国的各种差异,④观点错误。②③正确符合题意。考点:国际组织的作用

9.2016-2018年,中国将承担7.921%的联合国会费、10.2%的维和摊款。这是近年来中国分摊的联合国会费和维和摊款第二次大幅增加。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表示,中国愿对联合国承担应尽的财政义务。这一事实说明中国

①认真履行在联合国所承担的义务 ②已经跻身为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 ③在国际社会中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 ④一贯积极支持联合国开展各项活动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答案】A 考点:活跃在联合国舞台上的中国

10.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2139号关于叙利亚人道问题决议重申:尊重叙利亚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要求立即停止一切形式的暴力,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平民,并敦促各方采取一切步骤,协助联合国及联合国专门机构等的人道主义救援活动。中方在表决中投赞成票,呼吁叙利亚有关各方及国际社会共同采取行动,确保第2139号决议得到全面有效落实。

请运用“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的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答案】①主权国家享有独立权。叙利亚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其主权的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理应得到国家社会的尊重。②联合国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为宗旨。第2139号决议有利于缓和叙利亚紧张局势,发挥了联合国在实行人道主义援助方面的积极作用。②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中国对联合国安理会2139号决议投了赞成票,呼吁叙利亚有关各方及国际社会共同采取行动,确保决议得到全面有效落实,体现了中国在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的知识。这部分知识主要包括主权国家的地位、国际组织的作用、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等。解答此题,学生可调动和运用这些知识对材料信息进行分析说明,从而生成新的答案要点。

2.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篇二

一、提高对文化及文化主权的重视, 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作为当今各国重要的软实力之一,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精神力量, 但又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今天,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 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在国际政治学中, 对于文化的关注和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经济、政治、文化在国际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很多学者关注文化领域的变迁, “文化主权”的概念就出现于这一时期。谈到主权, 人们往往会想到领土、领海、资源这些实实在在的内容。可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这些都只是躯体, 文化主权却是她的精神。一个人的身体遭受伤害还可以修复, 精神上的损害是永远难以弥补的。因为文化主权体现着国家的文化个性与品格, 代表国家的文化核心利益, 它与政治主权、经济主权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国家主权整体。“文化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之中, 文化主权在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也在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 要求人们不断根据发展变化着的国内、国际形势及国家关系、文化现实, 确定不同时期的文化主权建设重点及主要任务, 使之更好地为维护国家的独立与主权服务。”[1]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祖国文化, 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二、学习西方的同时, 要注意捍卫自己的文化主权

近代的许多运动和革命, 一个严重缺陷就是过于迷信西方文化和制度, 也就是崇洋媚外, 这从某种意义上助长了欧美文化中心主义的蔓延和扩张。在今天, 西方国家更是把文化霸权作为一种可以操作的政治资源, 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其作为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特殊工具予以运用, 并通过制定和实施文化战略去实现对外政策目标。并且, 在全球化背景下, 他们为了维护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使用文化霸权来进行干涉的做法可能会越来越频繁,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 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本土文化正受到压抑, 失去“活性”, 处于被西方文化吞噬的危险境地。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 每一种文化都是当地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 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结果。诚然我们要学习西方, 但并不是要放弃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 陷入到民族虚无主义、全盘西化之中。今天我们担忧文化主权的丧失, 并非杞人忧天, 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曾指出:“信息革命全球化的结果, 是以牺牲地球生活的丰富性来换取人类精神的解放……现在, 我们必须找到有助于本土文化幸存和繁荣的办法。”[2]

因此, 在全球化过程中, 抵制西方国家的“文化吞噬”, 维护文化主权将是我们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随着中国的崛起, 以及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持, 中国已经成为西方世界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巨大阻力, 也正因如此, 中国被西方世界推到攻击和遏制的风口浪尖。中国在进一步向世界开放的条件下, 如何在融入现代世界体系的过程中保持和发展本国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自然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中国以及所有第三世界广大国家都应该思考并始终捍卫自己的文化主权, 如果任由西方世界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单一化, 那将是人类文明的灾难。

三、同质文化的认同上出现的争议使维护文化主权显得更为重要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会受到一些冲击, “如传统的‘道德至上’观念受到市场经济功利主义冲击, 传统的‘中庸之道’受到竞争观念的冲击, 传统文化中的‘均平’思想受到西方文化‘贫富差异’的冲击, 以及传统文化中的‘节俭观念’受到西方新消费观的冲击, 与市场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本意相悖”[3], 这使得今天一些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不屑一顾, 而醉心于学习西方。于是我们看到麦当劳、肯德基等饮食文化, 网络游戏、动漫, 国外影视作品等休闲文化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而与此同时, 我们也看到咄咄逼人的邻国对中华文化的觊觎, 它们抢注汉服、中医、端午。在07年曾引起巨大争论的, 是一则题为“中国神话源自韩国”的消息, 这进而在网上引出“韩大学教授称孔子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的言论。虽然这些新闻不断出现又被不断否定, 但它提醒了我们:一些有着共同文化因子的国家在对同质文化的认同上已经出现了争议, 这使得我们重视和维护本国文化主权显得更为重要。

然而令人痛心疾首的是, 在韩国某些人大肆渲染中医、针炙来自于韩国, 混淆视听, 以至于世卫组织不得不就韩国针灸成国际标准言论向中国致歉, 而在这一年中国正出现着大规模的要求“废除中医”的网上签名。———这样的对比令我们深深感叹一些中国民众, 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淡漠, 对国家文化主权的忽视。因此, 一些来自民俗、法律、互联网界的专家指出,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必须进行提前、全面的保护, 以防遭遇流失危机。在全球化浪潮中, 中国只有强化自己的主体文化和国家精神, 守望好自己的文化疆域, 才能在融入世界中不迷失自己。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在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 保持自身应有的特色, 并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四、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 重塑国家文化主权意识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对此, 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一) 实施走出去战略

我们要走出国门, 主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 让中华文化通过学术交流、文化产品贸易、文艺展演等形式走出国门, 与全球文化境外对话, 扩大影响力;加快在海外建立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的文化实体, 如建立电台电视台、创办报纸杂志、建造学校及中国城等, 实现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无距离宣传, 决胜境外。同时, 争取在我国建立各种国际文化组织、中心、论坛, 承担文化大国的责任, 履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应有的责任、义务, 维护并推行我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建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体系, 强化对优秀遗产的国际性保护与利用, 增强文化自信力、自豪感、自尊心。

(二) 加大请进来力度

我们要吸引留学、就业、旅游、学术研究、文化产业投资等方面的人员来华学习、考察、开发中国文化及其资源, 培育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最大限度地缩小国际文化反华、排华活动的空间。但是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对外文化交流政策、法规, 牢牢把握文化引进的主动权, 严禁腐朽文化、庸俗文化、殖民文化入境, 加强对外来文化经营活动和文化产品的管理。

(三) 培养当代大学生对文化主权意识的认同感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和主要建设者, 他们的思想和心态, 他们对文化的需求和对国家利益的认同, 将直接决定这个国家的前途和方向。关注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主权意识, 树立国家利益观念将是一个非常重要和艰巨的任务, 但又是我们的必由之路。“学校教育应承担起向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传统、阐释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的使命;应提高大学生对西方社会科学的分析和鉴别能力, 担当起传承和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任务。”[4]学校教育应该坚持核心价值观与审美观, 继承与固守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 发展符合国家利益的主流文化, 抗拒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 粉碎他们和平演变的战略。

总之, 重视国家文化主权, 重塑国家文化主权意识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我们必须有重点、有规划、有措施, 争取主动, 在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 吸纳又排斥、融合又斗争、渗透又抵御的历史条件下, 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文化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产业, 加强网络建设, 恪守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基本品质, 在建设中维护和发展国家文化主权, 使中华民族在21世纪实现伟大振兴, 并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庚胜.进一步加强国家文化主权建设[J].西北民族研究, 2006 (1) .

[2]花建.软权利之争: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化潮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

[3]郑文静.当代资本主义文化输出战略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影响[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6 (2) .

[4]石中英.学校教育与国家文化安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11) .

[5]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3.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篇三

联系到今年上半年的南海风波,关于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问题成为了引爆社会大众关注热度的焦点问题。然而,民众的热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近年的地理信息服务领域却也出现了一些与之相悖的状况。随着近年地理信息服务产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愈发普及,地图应用迎来了“春天”,但在给社会公众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地图”却也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有些没有经过审核就使用的地图,居然把我国大片领土标注到国界线以外,而南海诸岛、钓鱼岛、赤尾屿、台湾岛等我国的重要岛屿甚至在地图上“销声匿迹”了。这些“问题地图”出现在电视、报刊、互联网甚至是中小学的教辅书中,不仅损害了国家利益,也造成了极为恶劣的政治影响。

地图是描述现实世界最直观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版图的主要表现形式,能够直观地反映国家领土范围,体现国家对管辖疆域的主张。正确的国家版图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象征和捍卫者,“问题地图”或错误的国家版图是对一个主权国家领土的亵渎和侵犯。

如今,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今年年初,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宣部、外交部、教育部等13个部委联合发文开展国家版图意识教育。之后,13个部委又联合陆续开展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媒体”活动,其目的只有一个:普及和增强民众的国家版图意识。

4.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篇四

在以主权国家为主要国际行为主体的国际社会,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国家主权这一象征或体现各个国家独立存在和发展的最高利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尤其是对在世界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迎接这一挑战,做出正确的战略抉择,直接关系到21世纪发展中国家的命运。本文试对这一问题做初步探讨。

一、 当代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

国家主权是国家区别于其它社会集团的最重要的属性,指一个国家在不破坏其它国家权利及国际法原则和规定的情况下处理本国的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主权形成于近代资本主义产生、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出现时期。早期的主权理论主要解决的是国家内部的权力关系问题,随着民族国家间交往的日益增多,对外主权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资产阶级思想家开始把主权与民族国家密切地联系起来,国家对外主权理论得到了发展。近代国际关系史上最早承认民族国家主权原则的国际条约是1648年的《威斯特伐尼亚和约》。

直到二战后,国家主权原则才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的基石。《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了“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和“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的原则。然而,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新老殖民主义仍然存在,它们不断以“维护人权”“人道主义干涉”为借口,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它国内政。

发展中国家自独立之日起就在为维护国家主权而斗争。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表现出如下显著特点:一是敏感性,二是脆弱性。

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敏感的历史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被奴役、受剥削、受压迫的殖民历史。

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的敏感还在于发展中国家为争取国家主权独立的民族解放斗争既艰难又曲折,其主权独立来之不易,并且独立后发展中国家经济上的贫困、落后和依附地位使政治上的独立常常受到威胁,主权完整常常遭到破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新老殖民主义者常常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

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的脆弱性来自内部制度的缺陷、体制的弊端、经济的`不发达,同时也来自对外部的依附性。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种资本主义虽然也受到资本主义普遍规律的支配,但与西方正统的、原生的资本主义相比,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混杂、国家垄断性与官僚性相交织、依附性与民族性共存的特点。也就是说,它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育不全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与封建土地关系、部落经济关系等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混杂在一起,社会经济结构极为复杂。它从一开始就实行国家垄断,由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调节和干预,通过国家政权扶植民族私人资本的发展,因而具有较强的官僚性。发展中国家的私人垄断组织多与本国当权集团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法律不完善,人民参政水平低下,极易产生贪污腐化、任人唯亲的不良后果。独立后,发展中国家为加快经济发展又必须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济关系,吸取它们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而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把它们拉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另一方面又害怕发展中国家真正强大,丧失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千方百计地加以控制。而事实上,在不平等、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中,发展中国家很难摆脱被剥削的地位。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的这些特点,造成了其经济上的依附性和国家主权的脆弱性。

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的繁感性和脆弱

5.《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复习提纲 篇五

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

一、国家与国家性质

1、国家的基本属性有哪些?其中,国家的根本属性是什么?

2、什么是国家?(含义)

3、什么是国家的性质?按照国家性质划分,国家的历史类型有哪些?

4、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如何?

5、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和专政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

/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优于资本主义民主?)

6、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如何?

二、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

1、国家管理形式多样性的原因及其表现

2、为什么代议制成为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代议制的含义、重要性)

3、世界上有没有两个国家的管理形式是完全一样的?为什么?(影响国家管理形

式的因素有哪些?)

4、按照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来划分,当代国家的管理形式有哪两种基本形式?(比较民主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5、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共和制相对于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具有哪些历史进步性?

6、我国为什么不采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共和制模式?

7、按照立法机关(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不同来划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可以分为哪四种形式?(注意议会制、总统制、半总统制、委员会制的特征)

8、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形式与资本主义国家管理形式的异同及其根本决定因素

三、现代国家的结构形式

1、什么是国家结构形式?(含义)

2、国家结构形式和国家管理形式(政体)的关系如何?

3、民族与国家结构形式的关系如何?(民族的含义,为什么民族问题会影响国家的结构形式?)

4、根据国家权力集中程度的不同,当代国家结构形式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其中,单一制国家和复合制国家又分别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5、比较单一制与联邦制的特征

6、比较联邦制与邦联制的特征

7、我国具有单一制国家的哪些特征?

8、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影响一个国家采用何种结构形式的因素有哪些?)

9、为什么要维护国家的统一?

10、如何维护国家的统一?

11、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专题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一、英国国王与君主立宪制

1、英国的政体有什么显著特点?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2、英国元首(国王)有什么特征?(名义上、形式上、实际上)

3、英王的现代职能(作用)有哪些?

4、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王室遇到的麻烦和挑战(危机)有哪些?决定其去留的因素是什么?

5、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和特点分别有哪些具体内容?

6、如何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①形成原因;②阶级性质;③结构;④特点)

二、英国的议会和政府

1、为什么英国议会有“议会之母”之称?

2、英国议会的性质、组成和职权

3、英国议会的发展趋势如何?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4、英国政府内阁的性质、产生、组成、职权;首相的性质、职权及其受到的制约

5、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实质(本质)及其理由分别是什么?

三、法国的民主共和制与半总统半议会制

1、法国国家机构的产生、组成、地位、职权

2、为什么法国的权力中心要从议会转移到总统?总统利用权力在法国政治舞台上发挥哪些主要作用?

3、什么是行政双头制?

4、议会对政府的监督和制约表现在哪些方面?

5、为什么总统的权力很大,但不能说法国是总统制国家?

6、法国政体有哪些特点?

四、英法政治体制的异同

1、英法两国政体有哪些差异表现?

2、英法两国政体为什么会出现差异?

3、英法两国政体有哪些共同点?

专题三:联邦制、两党制、三权分立:以美国为例

一、美国的联邦制

1、美国邦联制的形成2、美国联邦制有什么特点?(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如何?)

3、美国联邦制的利与弊分别有哪些?

4、我国能否采用邦联制解决祖国统一问题?为什么?

二、美国的两党制

1、什么是“驴象之争”?

2、美国两党制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3、美国政党有哪些特征?(主要职能、组织结构、党纲党纪、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4、美国两党制的实质是什么?

三、美国的三权分立制

1、三权分立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立法权(国会)、行政权(总统)、司法权(联邦法院)之间的关系如何?(注意:包括分权和相互制衡两方面)

3、三权分立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4、三权分立的阶级局限性和消极作用有哪些?

5、三权分立制的本质是什么?

四、美国的利益集团

1、什么是利益集团?

2、美国利益集团的现状、分类及地位

3、美国利益集团发挥政治影响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4、美国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有哪些?

5、美国利益集团的政治作用有哪些?

6、美国利益集团机制的实质是什么?

专题四: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一、人民的选择

历史的必然

1、综观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历程和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新型人民政权的实践,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过程

二、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的新型政体

1、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大制度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区别于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的鲜明特点是什么?民主集中制与三权分立制有什么区别?

4、什么是民主集中制?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如何体现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的内容

/

表现)

6、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如何?

7、如何坚持民主集中制?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哪些优越性?

(注意:判断政体优劣的标准)

2、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主集中制?

3、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议会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

(2)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3)要进一步加强人大自身的建设。

2、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

(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2)共产党执政就是什么?

(3)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分别有哪些?

(4)实现党的领导有哪些基本要求?

3、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什么是依法治国?(含义)

(2)为什么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重要意义)

(3)如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要求)

4、如何加强人大自身的建设?

专题五: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

一、国际组织概观

1、国际社会的成员主要有哪两类?它们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如何?

2、国际组织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及其重要意义有哪些?

3、国际组织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4、举例简述国际组织的分类依据与类别。

5、如何正确分析国际组织的作用?(总观点、积极作用、局限性)

6、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如何?

(1)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主动参与各个领域的多边外交活动,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2)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为人类和平、发展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3)中国高度重视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区域合作。

(4)中国积极发展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关系。

二、联合国:最具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1、从联合国的地位、产生的背景、体现的精神、承载的理想等方面理解其成立的重要意义。

2、联合国的宗旨是什么?(必修2-P93)

3、《联合国宪章》倡导的国际关系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4、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哪些?(着重掌握安全理事会、经济社会理事会、秘书处的组成、议事原则和职能范围)

5、联合国在当代国际社会中发挥着哪些重要作用?

6、联合国的改革应注意些什么?

三、中国与联合国

1、了解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2、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四、走进世界贸易组织

1、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性质与地位。

2、世贸组织的宗旨有哪些?

3、世贸组织的职能有哪些?

4、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5、了解世贸组织主要机构的组成与职能。

6、世贸组织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有哪些?

7、入世后中国应承担哪些主要义务?为什么中国要加入世贸组织(重要意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可享受的权利)

五、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式

1、APEC的地位和、性质、宗旨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2、什么是独特的APEC方式?(含义、特点)

3、了解APEC的主要机构。

4、中国加入APEC的原因及其在APEC中的地位与作用(主张)分别是什么?

六、欧盟: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典型

1、欧盟的性质、地位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2、欧盟的宗旨有哪些?

3、了解欧盟主要机构的性质(地位)、组成和职权。

4、欧盟在世界多极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6.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篇六

1.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国体,即国家性质、国家的阶级本质。它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政体即国家管理形式,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国体和政体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①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一定的政体来体现。②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政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③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外来势力的影响,同样的国体也会采取不同的政体。

2.议会制、总统制和半总统制政体的主要特点(依据)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分为四种形式,即议会制国家、总统制国家、半总统制国家、委员会制国家。

(1)在议会制国家,政府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向议会负责。政府以议会为基础产生,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当议会对政府表示不信任时,政府必须集体辞职,或由政府首脑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议会选举,根据新的议会选举结果成立新的政府。

(2)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直接行使国家最高行政权力。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只对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3)半总统制: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掌握一定的行政权;政府中仍设内阁总理,向议会而不向总统负责。这种管理形式,既有议会制的特征,又有总统制的特征,被称为半总统制。

3.国家结构形式(区分于政权组织形式)

分类:单一制和复合制(又分为联邦制和邦联制)

影响因素:一个国家采用何种国家结构形式,是阶级、民族、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单一制和联邦制的特点:单一制国家,其组成单位,是按地域划分的普通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中央享有最高权力;地方政权被置于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下;全国只有一个中央政权、一部宪法、一种法律体系。联邦制国家的组成单位,是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政治实体;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各自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并直接行使于人民,相互间不得任意干涉;各组成部分的权力并非由整体所授予,而是它自身作为政治实体所固有的。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及维护国家统一: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单一制国家的特征是:我国的组成单位,是按地域划分的普通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中央享有最高权力;地方政权被置于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下;全国只有一个中央政权、一部宪法、一种法律体系。(台湾问题:在当代中国,实现中国的和平统一,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的图谋,终究是不能得逞的。新疆、西藏问题:新疆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地方政府,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如维护国家统一,一方面要维护民族的团结,也就是要不断增强包括各民族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方面要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也就是要坚决反对外来势力的入侵或占领,坚决反对分裂国家的行为。)

4.英国的政体特点

英国采用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它的主要特征是:国家机构主要有国王(地位和作用)、议会(职责)和内阁。议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主要扮演立法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国王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其职责多是礼仪性的;内阁掌握行政大权,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国王、议会、内阁三者之间既有分权,也有制约,权力交叉情况突出,英国法律赋予议会至尊无上的地位,但20世纪后权力重心向内阁和首相倾斜。

实质:英国的国王、议会以及内阁都是由资产阶级代表组成的,他们实施的政策也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这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不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政权组织形式。①英王和王室世代承袭,拥有巨大的资产,已成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代表。②议会同样是“有钱人议事的场所”。从执政理念和政策来看,议会的上院和下院没有本质区别,都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效力。③从政党层面来看,右翼的保守党历来是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捍卫者,而号称代表中下层人民利益的工党执政后仍然执行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政策。

5.法国政体的运行及特点

运行:法国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分总司令,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根据宪法赋予的权力,在法国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理领导政府具体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政府要对议会负责;议会拥有立法权和监督权,在国家政治体制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点:半总统半议会制;行政双头制;多党制。

6.英法两国政体的异同

异:①从权力机关看——英国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法国议会只是立法机关,其地位和作用都不能与英国相提并论。②从国家元首看——英国国王一般只承担“礼仪性职责”,是“虚位君主”;法国总统则是国家行政权力的中心。

③从政党制度看——英国是两党制,由议会多数党组阁;法国是多党制,议会中有许多党派,往往是几个党派联合才能形成议会多数党派并组成多党联合政府。

④从政府首脑看——英国首相由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权力很大;法国总理由总统任命,权力较之英国首相要小得多。

同:①从政体与国体的关系来看,英法两国的政体都属于资本主义的统治形式。两国的政权都是资产阶级政权,执政的根本目标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②从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来看,英法两国执政党的阶级性质相同。英法两国的右翼政党始终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号称代表下层人民利益的左翼政党也已经公开充当资本主义制度的捍卫者,与右翼政党没有本质区别。

③从国家权力的运行方式来看,英法两国都出现议会权力萎缩、行政权力加强的趋势。

7.全球化下国家主权观的特征研究 篇七

关键词:全球化,主权观,多元化,对立

主权现象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它必然会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并随着世界体系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国家主权观是以国家主权为研究对象的, 因而它必然会随着国家主权现状的变化而变化, 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国家主权观的内容拓展多元化

国家主权观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和意义。传统的国家主权观主要强调政治方面,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 国家主权观逐渐拓展到经济和文化方面。在近代主权最初提出之际, 国家主权主要是强调国家主权对内的一面。如让·不丹在《论共和国六书》中认为, 主权包括八类权力, 主要有立法权、宣战权、赦免权等。虽然让·不丹的主权理论顺应了当时西欧社会各民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国内最高统治权的需要。但是, 其提出的主权概念仅限于表述国家主权的对内最高性和神圣性, 未能就主权的对外性进行阐述。随着历史的发展, 格劳秀斯提出了主权是自己的行为不受另一个权力的限制, 也不能被任何其他人的意志视为无效的一种权力。国家主权的内容可划分为对内主权和对外主权。同时, 他还认为, 国际活动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在国际活动中主权国家具有对外独立性, 并主张从国际关系角度来考察主权国家。传统的国家主权主要强调的是一国的政治方面的主权权利, 对于其他方面的主权权利论证得比较少。20世纪中叶, 霸权国家以军事为核心的领土扩张战略被以经济为中心的贸易扩张战略所取代,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的主题。在当今世界, 国家间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经济竞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贸易国家”取代“领土国家”, “地缘经济”取代“地缘政治”成为一种趋势, “经济主权”概念受到了普遍的重视。1962年12月在联合国大会第17届会议上通过的第1803 (ⅩⅦ) 号决议, 即《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宣言》, 正式确立了各国对本国境内的自然资源享有永久主权的基本原则。至此, 国家的经济主权被正式确定下来。到了20世纪下半叶, 主权的实质性内容更多地由经济主权来体现。20世纪末期, 国家主权内涵延伸到文化领域, 即所谓的文化主权。文化主权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中出现的新概念, 是发展中国家针对西方凭借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强势地位对外推行文化侵蚀和文化霸权而提出的主权要求。文化作为一种软权力, 在政冶、经济、军事等相关因素中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早在1993年, 塞缪示·亨廷顿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 引起了学界对文化主权的广泛讨论。在文化主权概念被普遍接受的情况下, 主权的内涵拓展成为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安全、社会生活、价值观念等方面多元立体的概念。

二、两种对立的国家主权观并存

同一客体其价值既有多元性, 也有一元性。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价值往往不同, 具有多元性。价值多元性决定了人们价值追求的多样性、差异性。在全球化背景之下, 全球化对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不一样的, 所以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对国家主权的认识上也会存有分歧。

(一) 发达国家的国家主权观——弱化或否定国家主权学说

资本是具有侵略性的, 垄断资本输出资本, 必然要争夺原材料和世界市场, 因而资本主义国家要求打破一切民族和国家的界限, 以便其能够毫无阻挡地、顺利地扩大势力范围。资本主义国家弱化或否定国家主权的思潮始于20世纪初, 这股思潮先后掀起的三次高潮, 以其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分别出现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冷战期间和冷战后期。

1.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进入20世纪, 工业革命的爆发令一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增强, 拓展了他们越出国界参与国际活动的空间, 传统的主权理论非但不能为其对外进行殖民扩张提供理论支持, 反而成为了阻碍。同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促使人们对国际关系中的战争与和平、国家权力与道德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出现了第一次否定国家主权理论的思潮。法国著名法学家狄骥认为:“我们要断然排斥国家的人格和主权的陈腐观念, 这种观念会产生无法解决的问题, 产生无休止而徒劳无益的争论;同时这种观念过去一直是而且将来也永远是国内的一种暴虐行动和独裁行动的根源, 也是对外的一种侵略和征服政策的根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一些西方国际法学者在肯定了国际法的普通有效性同时, 主张加强国际法的权威, 提高国际法的地位, 把国家主权置于国际法或国际组织之下。如法国学者塞尔指出:“主权只是社会连带关系产生的客观规律通过实在法而赋予的一定的权限;主权国家人格是‘魔幻’, 不符合社会客观事实, 不能把国际法建立在主权观念之上, 否则国际法就成了形式主义。”

2.冷战时期

二战结束后, 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英美两国成为了世界超级大国, 它们以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及军事实力在整个民族国家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国家建立殖民体系在世界范围内解体, 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潮;国际组织的数量急剧增加, 一些国际组织在国家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这些变化, 再一次对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进行了冲击, 也为否定主权的思潮推波助澜。如, 法国思想家马里旦认为, 国家的主权不仅是荒谬的而且也是极其有害的, “如果把它给了国家, 它就要损害国家, 因为它使国家得以不负责任地行使最高权力, 最后必将导致民主的崩溃。如果对外主权的存在, 国家享有高于共同体的地位并对这一共同体持有绝对的独立性, 那么, 任何约束各国的国际法就成为不可想象的了。”

3.冷战后

冷战后,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主权理论再一次受到挑战。全球化使得许多原先的国内问题日益国际化, 例如, 生态环境、资源短缺、贫困、犯罪、毒品、人口等问题, 仅靠民族国家的主权政府很难有效加以解决, 因此需要国际合作, 这种国际合作许多情况下导致民族国家的弱化, 消弱其国家主权。如, 英国学者奥里奥尔丹认为:“具有爆炸性的温室效应的政治挑战, 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那种国家主权的终结。一个国家单独决定自己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不能说是合理的, 或者说不再可能在道义上被证明是合理的。”

总之, 发达国家所主张的弱化或否定国家主权思潮是为其对外扩张所服务的, 是为西方模式开辟道路的, 是西方大国利用各种优势对其他弱国、小国内政外交加以干涉的借口而已。

(二) 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观——强化或肯定国家主权

在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依附于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深受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压迫。二战以后,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涌现出一大批新独立的国家, 造成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土崩瓦解,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国家主权观。1955年4月24日, 亚非会议召开并提出的十项原则首次以集体的名义阐释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观, 是发展中国家主权观形成的标志。

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这两大特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敏感性是由于在旧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下, 长期受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之害所造成的。二战以后, 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取得了国家独立, 由于长期受压迫,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往往实行向内政策。发展中国家取得国家独立的民族解放斗争既艰难又曲折, 其主权来之不易, 因此害怕与西方国家再次接触。加之, 独立后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上相当落后, 导致政治上的独立往往受到威胁, 所以更加珍惜主权的可贵。为此, 许多国家往往联合起来以抵抗西方国家的侵蚀, 如, 它们发起的不结盟运动、召开了万隆会议、组织七十七国集团等一系列措施。

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的脆弱性既来自内部制度的缺陷、体制的弊端、经济的不发达, 也来自对外部的依附性。当今世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虽然其也遵循资本主义制度的运动方式, 但是,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其经济结构相当复杂。因为这些国家在民族独立以前, 其社会类型是封建社会, 经济大部分是小农经济或部落经济, 其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相当薄弱。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市场经济体系建立的比较晚, 经验还比较少, 所以, 在法律方面还不够完善, 同时, 发达国家在市场发展中积累相当丰富的对付腐败、欺诈、内幕交易等经验, 这也是发展中国家所欠缺的。在政治独立以后, 发展中国家开始发展本国经济, 以改变经济落后的现状。发展中国家为了借鉴发达国家的资金、科学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等优势来促使本国经济快速发展, 必须与发达国家展开经济联系。而发达国家一方面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 积极同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往来, 给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支持, 另一方面, 发达国家又害怕发展中国家的壮大, 又不时抑制发展中国家, 以便消弱和打击与之抗衡的力量, 维护和巩固其霸权地位, 如以“人权高于主权”、“主权过时论”等口号来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

所以, 发展中国家在对待国家主权这个问题上一贯是坚持强化或肯定国家主权。如, 20世纪80年代初, 中国明确宣示了: “国家主权、国家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上, 我们决不屈服于任何压力”。

参考文献

[1]肖佳灵.国家主权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3:33.

[2]朱健刚, 张来治.文化主权今天主权斗争的焦点[J].复旦学报, 1998年 (1) :48-50.

[3][法]狄骥.宪法论第1卷[M].钱克新译.商务印书馆, 1983:518.

[4]西方法律政治思想史资料选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678-679.

8.国家主权与公民伦理 篇八

对自由的深切关注,使他把目光投向了对自由构成压迫的现代性机制。诊所、精神病院、学校、监狱等等则成为解剖的对象。他对政治哲学的贡献是:对自由的压迫不是来自传统政治哲学中的国家强制,而是来自更为复杂的、看不见的社会机制,一套权力与知识交织在一起塑造出的机制。这与托克维尔对现代政治的诊断颇为一致,后者意识到现代国家已经把压迫机制承包给社会,由此形成“多数人的暴政”。这样的政治思想彻底解构了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中假定的国家与社会的对立。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把社会看作是个人自由的源泉,而把国家看作是自由的敌人,因此其话语必然围绕如何约束国家力量这种“总体性”权力展开。而福柯则把权力视野从国家领域转向社会领域,从宏观权力转向微观权力,即一种到处散布的、毛细血管般的权力;权力的本质不在于占有,而在于运用;权力的运用与知识的运用不可分割,由此构成“知识—权力”。这样的权力观使我们看到,自由主义所假定的作为自由渊源的社会已经变成了自由的敌人。

如果跟随福柯返回到“自由”这个出发点,就会发现,这种权力理论给我们思考自由问题带来了更大的困惑。如果说现代人处在纪律社会或者圆监体制下,处在到处弥散的、毛细血管般的“知识—权力”的规制中,那么自由如何成为可能?在纵横交错的微观权力线的背后,有没有一种相对稳定的、控制着微观权力的、可把握的权力机制呢?传统政治哲学中关心的“总体性权力”对于福柯的微观权力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说现代人自由的丧失是源于现代社会对个人的这种“知识—权力”的主体塑造,那么,真正的自由人如何成为真正的主体?怎样才能塑造一种不同于纪律社会的自由主体?

福柯晚年有两项未完成的研究。他把目光从现代逐渐转向了古典,试图在探讨现代纪律权力的起源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第一项研究就是关于“性史”的研究。在这项研究中,福柯不是把自由放在权力的对立面,而是放在权力关系中,探讨复杂的权力关系如何塑造自由人的伦理。在他看来,自由并不是对权力的反抗,因为任何对权力的反抗本身只能激活权力本身,而不能消除权力。在自由与权力的辩证关系中,福柯把自由理解为一个人与自我的关系,通过这种伦理关系来抵消权力支配,使自由在权力关系中成为可能。由此,性爱、友谊、家庭这些日常的伦理实践构成自由的要素,一个人由此能够看护自己的灵魂,成为自由的主体,即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

第二项研究是关于“治理术”(governmentality)的初步探索,其素材不再是诊所、监狱之类的社会主题,而是领土、安全、人口之类的国家或政治范畴。这项研究使得福柯从具体的“权力线”深入到德勒兹所谓的“配置”(dispositif),即由各种“权力线”构成并使这种权力线成为可能的整体装置。可以说,这是一种机器,一种体制,甚至可以说某种宏观权力。如果说古典配置的核心概念是君权,那现代纪律社会的配置究竟围绕什么展开呢?在晚年关于“治理术”的研究中,福柯试图通过对西方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权力配置的转型,展现现代权力配置的核心主题。

在福柯看来,古典配置以君权为中心,一个想把国家治理好的人,首先要学会如何治理自己的财产,如何治理家业,然后他才能成功地治理国家。然而,十六世纪以来,治理术的转型导致了整个配置的变化。首先,原来属于家政管理的经济问题变成了国家的政治实践,导致治理手段和艺术的重大变化,特别是伴随治理任务的变化导致行政机构的持续膨胀,整个治理艺术围绕“国家理性”组织起来,治理的工具不仅是法律,还有一系列多种形式的手法,比如统计、精神病院、监狱等。其次,治理艺术的变化导致治理对象也从原来君主对臣民的治理,转向了对领土和人口的综合治理,主权概念的出现使主权首先对领土,然后对居于其上的人口行使。最后,主权概念的兴起,使得治理的终极目的发生了变化,古典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善”,而现代的治理就是服务于主权,行使主权。这种治理术的全面转型构成了现代政治中主权、纪律与治理的三角关系,微观的治理技术不但没有弱化主权,反而使得主权更有力,并借助复杂的治理技术完成了对纪律社会的塑造。

福柯晚年的研究分别从古典与现代、个人伦理与国家主权这两个纬度上探索自由问题。受福柯权力技术和治理术思想的影响,我的《惩罚与法治》就是探讨一九七六——一九八二年间新型刑事惩罚技术的出现与国家治理术的转型。原来计划把后来刑事惩罚中新的技术实践,比如“严打”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也纳入进来。但是这项研究最终停了下来。在反思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术界最流行的后现代主义、价值不涉的社会科学和新制度经济学所弘扬的自由主义(这三者的精神实质其实是完全一致的)中,我的《科斯定理与陕北故事》,对新制度经济学中的科斯定理进行了反思。文章的核心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宪政问题,但我将其放在财产法和自由交易的背景下来讨论,把财产权与国家主权勾连起来。从这篇文章开始,我从法律社会学研究转向对国家主权的思考。其时,我和赵晓力组织了一个美国宪法判例的阅读和翻译小组,接着我又去哥大法学院访问,把美国宪法作为自己研究主权和宪政问题的起点。

在对主权问题的思考中,我重新注意到了福柯对治理术的研究触及到了宪政的核心问题。福柯明确指出,现代配置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主权对法律的征用。流行的自由主义宪政理论认为,并不是主权征用了法律技术,而是法律驯服了主权。那么,究竟是主权征用了现代法律技术,还是法律技术驯服了主权?

自由主义宪政理论之所以把宪政看作是主权的驯服,根源在于把权力看作是一种道德上的“恶”。阿克顿勋爵的名言就是“权力即腐败,绝对的权力即绝对的腐败”。为此,自由主义者发明了一系列法律技术来解决权力“恶”的问题,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三权分立”理论,这种分权理论通过美国的宪政实践发展出“制约平衡”学说,尤其是通过司法审查的实践,将宪政问题从政制问题(constitution)变成法律问题(constitutional law)。正如托克维尔所言,在美国所有的政治问题最终会转化为法律问题。这虽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却反映了自由主义宪政理论的基本思路,即政治问题的技术化、法律化或司法化。这样的趋势当然迎合了法律人共同体的口味。美国宪政之所以走向这条法律化的道路,也与美国法律共同体在美国政治结构中的强大实力有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最高人民法院二○○一年的针对齐玉苓案的一个简单“批复”引发了法学界关于“宪法司法化”的大讨论。

在这样的背景上,我们很容易把美国宪法简单地等同于联邦最高法院的宪法,注意集中在形形色色的判例上,而忽略了这些技术化的讨论背后所包含的政治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与美国的政党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关联。如果说人们把政治问题当作法律问题来讨论的时候,我恰恰希望还原这些法律讨论背后的政治内容,把法律人从简单化技术中解放出来,而要看到这些法律判例要解决的是一些政治问题。我在对美国宪法的三篇读书札记中,通过对司法审查的政治学基础的讨论,试图展现美国建国当年面临的政治难题。

通过对宪法问题的分析,我们就会明白,法律征服主权仅仅是现代政治的表象,而其实质恰恰是主权征用了现代法律技术。正是利用法律的程序性、形式合理性,主权展现了它最为丰富的一面。马克思说主权展现它“虚伪”的一面,福柯说主权展现了精巧的一面,这种精巧不仅展现在法律技术方面,而且展现在纪律之类的微观权力中。换句话说,正是由于“社会”、“法治”、“宪政”这些现代概念,主权才改变了其原初形式,变得无所不在。这令人想起斯特尔夫人的名言:“自由是古代的,而专制才属于现代。”当然,我们无须对这种“铁牢笼”的命运感到悲观,而陷入到批判理论的路径中。事实上,政治从来没有被技术化或法律化,主权也从来没有被法律所征服,否则我们无法理解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革命运动,也无法理解洛克所谓的反抗权,正是这个权利可以颠覆整个宪政秩序,将主权以活生生的方式展现出来。事实上,主权在本质上依然属于人权,不是君主的主权,就是人民的主权。现在宪政秩序主张捍卫人权,但却希望驱除主权,这怎能不自相矛盾呢?因此,对于现代宪政秩序而言,大众民主和革命一直是两个难以处理的主题。

当然,我们不能仅从国家的理论范式来思考主权,将其理解为国内法问题。从主权概念诞生起,它要解决的就是一个国际秩序问题,是罗马帝国崩溃后如何确立欧洲政治秩序的问题,是国家如何面对基督教政治秩序的问题。主权正是要将国家与其他组织从政治上区别开来。如果把宪政秩序简单地理解为法律对主权的征服,那在理论上自然会支持世界国家,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征服主权国家,建立国际的法律秩序,这就是凯尔森对联合国宪章这种全球宪政秩序的法律辩护。但悖论的是,如果联合国真的能够担负起征服国家主权的重任,它必须拥有最高世界主权。由此,法律征服主权的结果只能导致主权以更集中、更强大的方式展现出来,这就是世界帝国的出现。当然,这个世界帝国并不是用法律来征服主权,而依然是使用最赤裸裸的暴力来摧毁主权,然后用法律来记载这种暴力政府的政治内容。无论是纽伦堡审判后的国际法秩序,还是今天阿富汗和伊拉克所谓的宪政秩序建设,绝不能证明法律对主权的征服,而恰恰是主权征用法律武器的活生生例证,是主权征服主权的法律记载。正是在这种主权关系的国际政治秩序背景下,我们才能讨论宪政转型中面临的危机,因为宪政转型绝不是一个宪法学家所理解的宪法条文的修改问题,而是隐藏在宪法背后的各种政治力量对主权的争夺,这正是我在《民主化转型的宪法权威》中的关注所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在法学方法论上反对凯尔森的门徒,这种极端的法律形式主义把整个世界抽象为僵死的宪法条文,把宪法的生命最多理解为法官的解释,而看不到宪政秩序是一种主权秩序,是一种确立政治权威的政治秩序。

一旦摆脱法律形式主义的教条,面对真实世界中的宪政秩序,那么,我们关心的不是如何在法律条文上建构理想的宪法,而是如何通过法律建构现实生活中的宪政。这样我们的研究视野就从狭隘的、法律人的法律科学中解放出来,而进入更为广阔的世界中。在探寻真实的宪政秩序中,公民的个人伦理不仅是理解现代宪政的一把钥匙,也是建构真实宪政秩序的关键所在。正如耶林在“为权利而斗争”这篇经典文献中所指出的,只有通过为权利而斗争,我们才能将所谓的“客观的法”转变为“主观的法”,把书本上的法,变成真实世界中的法,变成行动化、甚至肉体化的法。因此,为权利而斗争不仅是一项公民权利,而且是公民伦理,是公民对他人的责任。

那么,现代法律秩序或者政治秩序所需要的公民伦理从何而来呢?卡夫卡在《法律之门》中这样描绘:一个农民,来到了法律的门前,法律之门敞开着,只有一个站岗的门卫。他担心门卫会阻拦自己不让进法律之门,可当他用尽全部的勇气说出自己要迈进法律之门后,门卫虽然把道路让出来,但这个农民在重重盘算、假设、自我设问中,至死没有迈进法律门口。在我看来,这个农民和卡夫卡的《诉讼》中的K一样,是现代人的象征,是一个只有幻想、盘算和顾虑重重但却缺乏行动能力的人。他们所缺乏的恰恰是耶林强调的公民伦理,为自己和他人承担责任的伦理。

究竟是什么东西奠定公民伦理的基础,以至于法律(宪政)秩序从“客观的”变成“主观的”呢?我在《激情与利益》这篇书评中,分析激情作为公民伦理的原动力在现代社会是如何丧失的。现代宪政秩序作为一种技术化的政治秩序是建立在利益计算的基础上的,这种政治秩序面对“激情”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需要防止非理性的激情对利益计算的冲击,另一方面需要激情的力量来推动宪政秩序的建立,因为宪政秩序是人自己创造的秩序,用霍布斯的话说,利维坦是一个“人造的人”。正是在这两难中,现代宪政秩序便驯服激情,把激情转化为利益计算,即把古典高贵的激情,诸如忠诚、勇敢、荣耀等统统当作非理性的因素抛弃掉。现代宪政秩序正是建立在这种基于利益的计算之上。自由主义宪政理论将其称之为“权利”,这意味着古典的义务本位政治转向现代的权利本位政治。结果,不仅斯特劳斯所说的古典的“自然正当”因为丧失德性的正当意义,变成了“自然权利”概念,而这种现代政治彻底丧失了古典政治中对自然正当的善好生活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如赫斯曼所说的:“这种用利益取代激情作为人类行动的指导原则的社会安排,具有负面的效果就是:扼杀了公民精神,并因此打开了通往专制的大门”。其实,托克维尔早就指出:“如果一个民族要求他们的政府维持秩序,则他们在内心深处已经是奴隶,即已成为自己财富的奴隶,而将要统治他们的人不久也就可能出现了。”

其实,福柯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也基本上遵循了这个思路,即现代社会中无所不在的基于知识和精巧计算的权力,不但在驯服人的身体,而且驯服人的灵魂,这就是福柯所说的“自我技术”。我在对《一九八四》的书评中,并没有把这看作是一个所谓的极权主义政治的文本,而是看作现代政治扼杀公民精神的文本,我们看到现代政治权力是如何通过日常生活在驯服身体的同时驯服灵魂的。正是在这个地方,福柯晚年对自我伦理的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即如何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恢复自我伦理,以此来抵抗现代权力的驯服。

对苏格拉底之死和雅典阵亡之死的两种伦理态度的考察,实际上来自对现实生活的切身思考,前者是因为我关注到一个特殊群体为心灵自由而遭受的悲惨命运,后者是因为非典事件对整个社会秩序构成的冲击。在苏格拉底的审判中,我注意到了苏格拉底如何通过自我伦理来保持自由。但这种通过“关注你自己”,“通过掌握你自身,使自由成为你的基础”,仅仅为消极自由奠定得以实现的伦理基础,这只能成为个人生活的伦理,而无法成为政治生活的伦理。而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我们看到的是另外一种伦理,不是个人自由的伦理,而是公民自由的伦理,是一种在极端状况下才能体现出来的伦理精神。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将这种公民伦理阐明为一种高贵的生活方式,即通过为国捐躯来践行高贵的伦理美德。当然,这里的“国”不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国家,而是古典的城邦。不同于自由主义宪政秩序所理解的法律或技术意义上的国家,城邦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意味着以追求最高的善作为目标的政治组织,正是城邦这种政治共同体使得人超越了动物的本能追求,超越了家庭对利益的计算,而成就人之所以为人的德性。由此,这种公民的德性的基础就在于追问究竟什么才能使得我们成为真正的人,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善好的生活或高贵的生活。而在古希腊城邦中,这种公民伦理是人在神、人、兽的生存格局中,追求高贵的神性而避免兽性的全部努力所在。因此,捍卫城邦,为城邦而死,正是最高贵的美德体现。这种面向政治共同体生活的公民伦理,与现代宪政秩序中面向个人利益的个人伦理形成了截然的对比。

正是在这个地方,我们发现个人伦理与城邦作为一种政治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紧密地捏合在一起。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宪法”(constitution)是一种政治共同体的组织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对宪法的理解将政治、组织技术与个人伦理紧密地结合起来。这种古典的宪政观完全不同于现代自由主义的宪政观,后者把宪政仅仅理解为一种法律,即“宪法”(constitutional law),不仅丧失了对政治的把握,而且丧失了对个人伦理的把握。

本书收入的读书札记和评论,力图超越法学的视界,恢复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古典的宪政观,不仅试图把政治问题(尤其集中在主权问题上)纳入到宪政的思考中,而且试图把个人伦理问题纳入到对宪政问题的思考中。一旦将个人伦理、法律技术与一个特定政治共同体结合在一起,一种生活方式就显现出来了,文明的概念也就自然而然出现了。正是由于文明才为个人伦理和公民伦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文明才能成就一个人,使人成为真正的主体。

无论是对公民伦理的塑造,还是对文明的成长,教育是最重要的手段。“政治”与“教育”之间从来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明说到底就是一种政教传统。教育或文明才是更高意义的政治,它为政治赋予了价值。因此,主权的最高表现形式不是国家实力的支配,而是韦伯所谓的文化领导权,或文明领导权。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文明领导权一刻也离不开政治主权的支撑。也正是在这里,国家主权与公民伦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国家主权之所以成为宪政中的重要内容,并不在于社会契约论想象的那样作为社会契约的执行者,而在于它是施展文明力量的最重要的载体。公民伦理或文明必须通过现代国家的主权意志体现出来,国家的兴亡也决定着文明的兴衰,而文明的兴衰也决定着国家的命运。正因为如此,我对法律教育投入了特别的关注,从我对北大法学院毕业生典礼上的演讲《法学院的守护神》(参见拙著《法律人的城邦》,上海三联书店二○○三年版)到收入本书的纪念北大法学院成立一百周年的文章,不仅在强调法律人的公民伦理,而且强调法律教育的目的要培养伟大的法律人—政治家(lawyer-stateman)。

9.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篇九

一、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理

民主集中制是国家机构和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包括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民主是的基础,集中是目的,民主集中制是要使民主和集中二者辩证地统一。

民主是充分发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过程,集中是将科学的、符合实际要求的东西,通过集中形成统一的意志,作为共同的行动准则的过程。

在民主过程中,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部长会要求个人、部门、所里利益要至少掌握平衡,如果你不能掌握平衡,甚至将个人利益大于部门、所里利益的时候,你的意见很可能是自私的,符合个人利益很可能不符合部门利益,符合部门利益不符合很可能全所利益)。

在集中的过程中,要求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个人服从集体、全党服从中央。(我的意见不被彩信就不行,大不了就不干了,为了捍卫民主哪只能不干了)。民主集中制的实质就是极少数人对大多数人的绝对服从。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根基。即使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该真理只要没有经过民主集中制的议决程序也要绝对服从大多数人的意志,该真理有时会因民主集中制的议决程序而被暂时压制。真理要给人们认识理解时间,有时真理要经过局部实践去检验。

二、民主集中制的两种决策方式

民主—集中,集中—民主—集中。均为先有民主后有集中,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决策方式不同,在同一历史时期也因客观情况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特别是创造性的理论在用民主集中制议决时,往往采取集中—民主—集中的方式,先由少数人提出创造性的理论的观点,然后交由全员学习、研究、讨论,进行完善、补充、修改,最后形成共同遵守的行动纲领。

三、民主集中制的基础

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程度和贫富两极分化程度决定着民主集中制的实施质量,社会物质财富越丰富,人们参与民主政治的广度和积极性越高,人们基本的衣食住行都难以解决,就会集中精力去谋取生活条件,客观上难以参与民主政治,少数思想境界高的人参与民主政治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富人与穷人之间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各有所思、各有所想,官员为少数者、富人为少数者,穷人又无暇参与或无热情参与民主政治,那么经过民主集中制确定的行动纲领只是少数权贵者利益和意志的体现,难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集中制。这是民主集中制存在的经济基础。民主集中制的实施质量,受全民精神文明程度和思想境界高度的限制,只有人们真正地做到将国家利益大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实现民主,民主受自私自利者和现有利益集团者的挑战程度越低,集中的决策才能够更客观,实施的行动纲领越彻底,所以全社会精神文明程度高是民主集中制的政治基础。

民主意见来源于调查研究,即群众路线,面向群众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做到从表至里、深入浅出研究事物的本来面目,首先要认识事物的全面性,其次要认识事物的特殊性,最后衡量利与弊。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找出问题的本源,并提出解决办法。才会使民主意见全面、正确,才能克服主观意见、不负责任的意见、阿谀奉承意见、应付的意见、人情意见,维护少数人利益的意见等,调查研究是民主意见来源的唯一正确方法。

四、实现民主集中制,反对各种不利现象

1、独断专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中国经历了多年的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思想,封建帝王专横跋扈的做法,使中国人形成独断专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封建帝王思想,民主集中制的决议是体现大多数人利益、整体利益,少数个人意见不被采纳,所以独断专行不符合民主集中制的议事原则。

2、争权夺势。

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实践,是议事场所,是追求正确性场所,不是争权夺势场所,争权要争取给大多数人谋利益、要主动、监督实施行动纲领,争权的目的不是追求说了算,追求私人利益,权力是多数人赋予的,要求权力者对多数人尽义务。

3、唯利是图。

民主集中制争取给大多数人谋利益,包括政治经济生活等诸方面,往往私人利益会做出牺牲,参与民主决策是为了维护自我利益,只要与自我利益相抵触的就反对,与自我利益相符合的就支持,是不对的。

4、拉帮结派。

民主议事总受到小集团利益的左右,小集团是少数人由于某种共同利益结合在一起,挑战大多数人、集体、国家利益,小集团利益群体中往往是不分民主意见是否正确、客观,只要是符合小集团利益的就支持,甚至明知是错误的,因符合小集团利益就强行维护,小集团利益是破坏民主集中制较严重的手段。

5、自私、个人私情。

民主议事也时常受到自私、私情的挑战,自私、私情往往是不分民主意见是否正确、客观,只要是维护了自己或所谓朋友、自己人的利益就支持,否则就反对,民主意见是建立

‘公 ’字基础之上的,要抵制自私、私情的干预。

6、奴隶思想

民主议事需要发表独立的见解,广泛发表意见,不受权贵的左右,不受傲慢的左右,不受关系的左右,阿谀奉承、听之任之、不深思、不负责任的做法不是民主,而是表面民主,是假借民主,实为集中。

7、批评与自我批评

民主集中制以多数人的利益、意志作为行动纲领,少数人意见被搁置,对正确性意见要褒扬,对错误的意见要批评,民主意见者要善于接受批评、善于自我批评,正确的意见要经过正反论证后产生,真理需在在争议和实践中冶炼,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实现不可去少的程序。反对不接受批评和所谓的“老好人”、反对打击报复。

8、自由和纪律

在允许自由、广泛发表民主意见的同时,要注意组织纪律,民主、自由不是无限度的要受组织程序和党纪、国法的限制,防止假借民主、自由违反组织程序和党纪、国法。

9、民主监督

民主集中制行动纲领的确立目的是实施,实施者要受各方面监督,首先纪律检查部门要依章主动监督,敢于监督,表扬和处分相结合,纪律检查部门不要成为领导者处罚人的被指挥者,全社会的民主监督是监督最广泛、最有效的监督形式。

10、民主集中制的局限性

民主集中制不能解决私有财产所有权问题、不能解决科学问题、不能解决技术问题,民主集中制是建立在经济基础和精神文明基础之上的,民主要受经济基础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限制,每个国家和群体民主程度不同,同一国家和群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主程度也不同,所以民主要与经济基础和精神文明程度相适应,与经济基础和精神文明程度相适应的民主才是正确的民主。

益清律师事务所党支部

10.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篇十

榕科〔2010〕57号

福州市科学技术局

关于组织申报2010国家创新基金 创新项目和补助资金项目的通知

各县(市、区)科技局,有关单位:

根据科技部、财政部《关于2010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国科发计[2010]158号)、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关于印发2010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申报须知的通知》(国科企金[2010]02号)和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中心《关于组织申报2010国家创新基金创新项目和补助资金项目的通知》(闽企金[2010]18号)精神,我市现组织申报2010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简称国家创新基金)项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类型

2010年国家创新基金的主要支持3种类型:

1、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以下简称“创新项目”),创新项目含一般和重点等2种。

2、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补助资金项目(以下简称“补助资金项目”)。

3、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引导基金项目”)等三类项目。引导基金项目申报文件另行发出。

二、项目申报条件

1、创新项目由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实收资本在30万元以上并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申报。

1)已申报2010福建省创新资金项目的企业,按2010年国家创新基金的申报要求进行申报。2)已获得2009年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各县(市、区)科技项目立项的企业,并符合国家创新基金申报条件的,可以申报。

3)已申报2010年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和各县(市、区)科技项目的企业,并符合国家创新基金申报条件的,可以申报。

4)其他符合国家创新基金申报条件的企业,均可申报。

2、补助资金项目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符合条件企业或事业单位申报。

各类项目的具体申报条件参阅国家创新基金网站 公布的《2010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申报须知的通知》和《2010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若干重点项目指南》。请申报单位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持类型。

三、创新项目申报

(一)申报流程

1、注册(1)企业登录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网站或科技部科技型中小创新基金网站,在线填写企业信息;

(2)企业下载注册承诺书、注册信息表、法人代表签字,加盖公章;

(3)企业将注册资料(加盖企业公章的注册承诺书、注册信息表、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国税登记证、地税登记证、企业章程、验资证明等)送交纳税属地的县(市、区)科技主管部门,进行审核认证;

(4)县(市、区)科技主管部门提出书面认证意见。

2、申报(1)企业按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登网站或科技部科技型中小创新基金网站,选择申报项目栏目进行操作;

(2)企业按照系统的详细提示,了解和明确操作要求;

(3)企业填写申报材料(创新基金申报系统提供了详细的指标定义和解释、填报说明和要求、以及相关学习知识,企业完全可以独立完成填报过程);

(4)企业将纸质申报材料、加盖企业公章的相关附件和县(市、区)科技主管部门的认证材料等,按国家基金要求的顺序装订成册,一式五份(其中原件一份)送交各县(市、区)科技主管部门,各县(市、区)科技主管部门将上述材料一式四份(其中原件一份)及本地区申报项目汇总表(含电子版)报送福州市科技局高新工业处,由福州市科技局按国家创新基金的评审要求组织项目评审。

(5)获得福州市项目评审通过的企业,取回申报资料原件,修改后按国家基金要求的顺序整理成册(不要装订),再送回市科技局高新工业处,由市科技局汇总送交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中心。企业同时在网络上提交申报材料到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中心。

(6)各县(市、区)科技主管部门根据评审结果,提交项目立项文件。

(二)项目申报材料

申报工作采取网上申报和纸质材料申报相结合的方式。企业申报时应提供的资料有:(1)网上提交的电子申报资料;

(2)经县(市、区)科技主管部门认证的注册资料: ①书面认证意见;

②加盖企业公章的注册承诺书、注册信息表; ③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国税登记证、地税登记证、企业章程、验资证明等复印件(加盖企业公章)。(3)相关附件:

①经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2008、2009的会计报表和相应的审计报告(含会计师事务所营业执照、注册会计师证书的复印件),申报前最近一个月的会计报表。申报重点创新项目的企业须增报2006、2007的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会计报表必须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报表附注等;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每页需加盖审计单位印章(或盖骑缝章);

工商登记注册时间在18个月以内(2009年1月1日以后成立)的申报企业,只需报送企业验资报告和申报最近一个月的企业会计报表、以及2009的财务报表(2010年新成立的企业不报2009财务报表);

②可以说明项目情况的证明文件(请企业认真阅读《项目指南》,按相关领域的具体要求提供相关的附件或说明,如技术报告、查新报告、鉴定证书、检测报告、用户使用报告等);申报贷款贴息的创新项目,企业需提供2009年1月1日起至项目申报之日止与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对应的付息单据复印件。

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限高新技术企业提供);

④国家专卖、专控及特殊行业的产品,须附相关主管机构出具的批准证明;

⑤留学人员投资(含独资和控股)创办的企业,须提供留学就读学校出具的学位(学历)证书、本人有效身份证明、投资资金证明或股权证明、中国驻外使领馆教育处,或省级以上留学人员服务中心出具的证明留学身份的文件;

⑥能说明项目知识产权归属及授权使用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件(如:专利证书,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技术合同等)。企业与技术持有单位合作的项目签订技术合同时,技术持有单位必须是具有法人资质的单位; ⑦与项目和企业有关的其它参考材料(如环保证明、奖励证明、用户定单、产品照片等); ⑧曾列入国家科技经费支持的科技计划项目,必须提供有关的立项批准文件和验收结论证明(申报重点创新项目需附创新基金立项和验收结论证明)。

四、补助资金项目申报

(一)申报流程

1、注册(同第三点)

2、申报(同第三点)

(二)项目申报材料

申报工作采取网上申报和纸质材料申报相结合的方式。申报单位将书面申报资料及有关附件一式四份(其中原件一份只需按国家基金要求的顺序整理成册,不要装订)报送福州市科技局高新工业处,同时在网络上提交申报材料到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中心。申报时应提供的资料有:

1、网上提交的电子申报资料;

2、经县(市、区)科技主管部门认证的注册资料:(1)书面认证意见;

(2)加盖企业公章的注册承诺书、注册信息表;

(3)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国税登记证、地税登记证、企业章程、验资证明等复印件(加盖企业公章); 3、2010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补助资金项目申请书;

4、申请单位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法人证书复印件;

5、专职服务团队人员组成;

6、上公共技术服务专项审计报告;

除常规专项审计内容外,审计报告中需能体现企业营业总收入和开展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例(百分比),并列出开展公共技术服务支出、收入明细表。

7、其他相关附件(按照技术服务类型,提供相对应附件):(1)创新资源共享服务需提供附件包括:

①服务场地证明(场地产权证或租赁合同等)和设备清单; ②上被服务企业基本信息表;

③设备使用作业单(作业单要体现用户名称、联系方式、使用设备种类、使用计时、服务收费及成本支出等项内容,并加盖用户印章); ④典型案例所涉及的主要支出凭证或票据。(2)专业技术服务需提供附件包括: ①上被服务企业基本信息表;

②典型案例所涉及的专业技术服务相关合同或协议,同时提供合同或协议所涉及的资金支付凭证或票据复印件;

③典型案例所涉及的主要运营成本支出凭证或票据。

(3)技术转移(含国际技术转移)服务需提供附件包括: ①上被服务企业基本信息表;

②典型案例所涉及的上从事技术转移服务(中介)合同或协议,同时提供合同或协议所涉及的资金支付凭证或票据复印件;

③典型案例所涉及的上促成技术交易的技术合同复印件; ④典型案例所涉及的主要支出凭证或票据。

五、材料提交

申报单位提交的申请材料必须真实可靠。

1、各县(市、区)科技主管部门应于2010年5月31日前将有关申报材料(包括纸质和电子版材料)报送到市科技局高新工业处;

2、申报补助资金项目的单位应于2010年6月2日前将有关申报材料(包括纸质和电子版材料)报送到市科技局高新工业处。

二O一O年五月十日

上一篇:茶馆服务规范下一篇:母亲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