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写母亲的文章(精选19篇)
1.季羡林写母亲的文章 篇一
“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
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什么叫“应该”呢?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韩愈给“义”字下的定义是“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要想从哲学上,从伦理学上,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写上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我没有这个能力,也认为根本无此必要。此时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此时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
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此时管那么多干吗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
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此时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此时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
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2.季羡林写母亲的文章 篇二
要把想写的、需要写的生活内容,生动而具体的表现出来,首先要求对写作对象、写作内容比较熟悉,印象深刻,体验良深。当然,这种清楚的认识,这种真切的体会,不是在写作的时候思之即来,想有就有的,而是基于平时对生活的认真观察、细心体会和深沉思索。这就要求同学们必须养成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二、要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要注意语意的准确表达和词语的恰切使用,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贴切使用
郑振铎在散文《燕子》里有这样两段话,一段是描写春天美景的:“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恰切的运用了“蒙蒙”、“黄色”、“青”、“绿”、“鲜艳”、“光彩夺目”等形容词修饰语,把春天美丽有趣的自然景色,给我们形象具体的再现出来,使我们对春天一目了然,有身临其境之感。另一段是描写燕子在天空飞行的,文中这样写道:“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又恰当的运用一连串的动词,把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的姿态生动具体的表现了出来。
三、要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要注意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准确应用
要把文章写具体,就需要用生动、具体、逼真的描写,代替抽象、笼统、概括的叙述,给读者以清楚而明晰的认识。《三顾茅庐》中,作者对刘备作了这样的描写:“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在这段描写中,作者抓住刘备的动作给我们展示了一位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人物形象,使我们真切的体会到刘备邀请诸葛亮是诚心诚意的。
要使文章具体生动,描写是很重要的,但它不能孤立运用,还要与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巧妙配合。抒情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法,抒情运用得好,有助于表达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议论则是人们用来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一种表达方法,精当的议论往往是一种智慧的闪光,能给读者以启迪、以深思。
四、要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要从多个角度展开内容
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如果只从某一方面表现,文章的内容必定偏单、空泛;只有调动多种器官,从不同角度入手,才能把文章内容写得具体、充实。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里是这样描绘春风图的:“‘春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充分调动了各种感官,从触觉写出了春风的柔和,从嗅觉写出了春风的芳香,从视觉写出了春风的鲜亮,从听觉写出了春风的谐和,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情趣盎然。
五、要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需注意修辞方法的恰当运用
修辞方法本身就是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采用的具有明显特点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的运用不仅能丰富文章的内涵,而且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比如恰当运用比喻,就能把人们不熟悉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易于理解,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增加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产生联想,还能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性,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小学语文《云雀的心愿》中有这样一段话:“只见大河的水位很高,浑黄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有几处河堤被冲垮了,一些村庄淹没在洪水……”
在这句话里,作者把“河水”比作“脱缰的野马”。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有力的说明了河水的凶猛与可怕,更进一步暗示了人们乱砍滥伐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
六、要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还需要培养丰富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
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回忆起或联系到与眼前事物相关的一些事物的思想活动。恰当的联想不仅能丰富文章的内涵,使文章具体生动,还给人无穷的回味。朱自清先生在《春》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在这段优美的文字里,作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由红的桃花想到火焰,由粉的杏花想到彩霞,由白的梨花想到了白雪,由野花想到闪亮的眼睛、闪烁的繁星,由春花想到秋实。所有这些大胆而入理的联想,使得文章内容具体、生动形象,给读者以无穷的遐想,收到奇妙的艺术效果。总之,要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需要对能力作多方面的培养,而且应从平时培养。
参考文献
[1]李章华.浅谈朗读教学训练[J].教育革新.2009(12)
3.写文章的一面镜子(节选) 篇三
从中国过去的笔记和诗话一类的书中可以看到,中国过去的文人,特别是诗人和词人,十分重视修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人所共知的。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是诗人经过几度考虑才选出来的。王国维把这种炼字的工作同他的文艺理想“境界”挂上了钩,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什么叫“境界”呢?同炼字有关是可以肯定的。他說:“‘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闹”字难道不是炼出来的吗?
这情况又与汉语难分词类的特点有关。别的国家情况不完全是这样。
上面讲的是诗词,散文怎样呢?我认为,虽然程度不同,但这情况也是存在的。关于欧阳修推敲文章词句的故事,过去笔记中多有记载。我现在从《霏雪录》中抄一段:
前辈文章大家,为文不惜改窜。今之学力浅浅者反以不改为高。欧公每为文,既成必自窜易,至有不留初本一字者。其为文章,则书而粘之屋壁,出入观省。至尺牍单简亦必立稿,其精审如此。每一篇出,士大夫皆传写讽诵。唯睹其浑然天成,莫究斧凿之痕也。
这对我们今天写文章,无疑是一面镜子。
4.关于写母亲的短文章 篇四
母亲的白菜和母亲一样,朴实无华,生命力顽强,随随便便找上一块荒地种下来,给它一点阳光、一点雨水,它就会茁壮地生长。先是一棵棵弱不禁风的小菜秧,寒酸地缩着脖子蹲在地上,经过母亲的双手打理,这些白菜一天一个样,很快长成肥头大耳的样子,厚墩墩的身子,迎着秋风绽放绿油油的笑意向母亲问好。母亲说,现在的白菜水气大,汁还未长足,要等入冬打过霜后才好吃。
入冬后,薄薄洁白的霜给白菜披上一层冬的外衣,寒风用凛冽和冰冻给白菜体内加糖。打过霜的白菜肉汁鲜嫩,入口绵软甘甜,该到腌白菜的时候了。
择一个有阳光的日子,母亲挑上筐子上地头收白菜了。母亲像爱惜她的孩子们一样,把一棵棵沉甸甸的白菜摘下来,掸净身上的泥土,轻轻地放入筐中。
白菜摘回来后要晒上几日,等身上的水分脱得五六分了,洗净后才能腌。早些年农村里家家都有一口大缸,专门用来冬天腌白菜的。腌白菜前,母亲先是用温水把脚洗干净,把白菜在缸里铺上一层,然后用双脚站在上面用力地踩。母亲说,腌白菜踩得越狠,越有味道。这些白菜真通人性,通过母亲的大脚,连通母亲的经脉,把生活的美好与祝愿一脚一脚地踩进去。忙活了大半夜,一大缸白菜腌好了,最后上面压上几块大石头。
十天半月后,等缸上冒出一层白花花的水泡泡,腌白菜差不多就能吃了。那时农村没有大棚,冬天全靠腌白菜当家了。随便捞上几棵洗净切成丝,在锅里用大火炒上七八分钟,加上姜、盐、葱、辣椒等调料,盛起来放在炉子上用炭火炖上二十来分钟,再切入豆腐或加入一些粉条,酸酸的,辣辣的,滑滑的,吃得人满头冒汗,胃口大开。家里来客人了,上街买上一条鲢鱼或称上一块猪肉,烩上一锅腌白菜,肉的鲜美和汁气全跑到白菜里了,这时的腌白菜最好吃,油腻鲜滑,老远就能闻到香味了。肉和白菜吃完了,剩下的汤汁可是宝贝,盛上一碗灶上的锅巴,浇上汁,可是一道难得的人间美味。
城里定居后,每到冬季,也总是在市场上买上几棵腌白菜回家烧,却总是吃不出童年腌白菜的味道来。后一沉思,恍然大悟,是的,少了母亲的大脚,我已不是原先的我,白菜也不是原先的白菜了。
关于写母亲的短文章5:母亲没有拿手菜
电视或文章里,经常有人提到有多想念母亲的拿手菜。我和姐姐经常笑说:“可不是每个母亲都有拿手菜的,比如我们的母亲,真没有什么菜让我们念念不忘。”
小时候我们家在农村,每天的菜都是从菜园子里面摘的。那时父亲已经到城里工作,家里家外全靠母亲一个人,对于炒菜,她的标准永远是“熟”,至于口感什么的,我相信母亲从来没考虑过。
现已年迈的母亲知道我和姐姐的说法后,有些不服气,想了半天才说:“我做的鱼不好吃吗?”
我和姐姐相视一笑,姐姐笑道:“妈,那不是您做得好吃,而是那时候的鱼好吃。”因为母亲做鱼也没什么技巧,直接把鱼洗干净往水里一扔,连葱姜蒜都没有,熟了加盐和油就是一锅鱼汤。不过,可能那时候的水质好,因此鱼真的特别地鲜。
母亲有些不高兴,姐姐便掰着手指说:“妈,您那时候如果把那鱼做成香炸鱼,麻辣鱼,鱼片汤什么的,都要好吃很多。”姐姐一副母亲糟蹋了好鱼的模样,母亲倒听着乐了,笑道:“还麻辣鱼,我那时候都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花椒这玩意儿。”
我和姐姐虽然认为母亲没有拿手菜,但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吃一次母亲做的菜,方觉得踏实自在。母亲现在炒菜,仍然和儿时一般无二,没什么花样,配色真是不会,顶多会加一些蒜瓣,只是,尽管做法单一,但每道菜却有它独特的香气,没有加佐料的母亲,将食物最原始的味道端给了我们。
“妈,您的菜虽然看相不怎么样,但正合我们的口味。”姐姐笑着跟母亲开玩笑,母亲却也跟着笑了,且回道:“你们只是吃习惯了吧。”
5.季羡林的文章 篇五
还记得有一次,季老的学生请他去参加一个学术大会,季先生乐呵呵地答应下来。可是当他要出发去会场时,突然发现自家的门被反锁了——家人以为他不会出去,出于安全起见而为之。会议就要开始了,急得季老先生满头大汗,在家里踱来踱去,家人的电话怎么也打不通,最后季老只好跳窗而出,赶赴会场,完全没有大师的傲慢与懈怠。要知道,当时的季羡林已是八十好几的老人了,而且还住在二楼。我想,就是一般的年轻人也不敢这么做吧!季老先生的守信与平易近人,也就由此可见一斑了。
我眼中的季羡林也是乐观的。他虽然年过耄耋,已不再是盛夏“听雨荷花”了,但他仍梦想着、期待着下一个青春,与冯友兰先生一样——何止于米,相期以茶!或许他的人终将老去,但他的精神将永垂不朽。
我眼中的季羡林还是豁达睿智的。他就像比昂松一样,在文学中追求有意义的生命。他意气风发,有足够的胆识与能力,没有该讲而不敢讲的话,没有什么该做而不敢做的事,更没有什么心虚畏惧之处。正如“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纵浪大化中”所述一样,季先生一生追求真、善、美,他的人格影响应该与学术陈旧是不相上下的吧。
6.季羡林的文章摘抄 篇六
我有自己的跑步路线。从住处畅春园出发,进西校门,过鸣鹤园小荷花池,绕池一周。经民主楼、后湖,入朗润园。紧挨着路边,出现一座小院,正房住着温德先生,东厢房住着他的中国佣人。温先生终身未娶,中国是他永久的家。他九十岁时还能骑自行车上街,还能仰泳,他为美丽的燕园增添了精彩的一笔。温德的小院种满花草,其中不乏他喜爱的富有营养的野蔬。他不仅精通汉学,还是营养学家。温德先生是闻一多先生的朋友,当年闻先生“引进人才”,一引就是终身。中国成了他唯一的、也是最后的选择。
我跑着,想着。眼前就是十三公寓——季羡林先生的家到了。先生住在东边单元二层,那边窗户里深夜的一盏灯,是朗润园的一道风景。那灯光我是熟悉的,因为我和季先生曾是邻居,我住过十二公寓。记得那一年,火焚一般的夏天过去了,好像是秋风萧瑟时节,已是落叶满阶。那日在朗润湖边遇见先生。久别重逢,他关切地问:“还写文章吗?”我答:“还写,但不能发表。”先生意态从容,沉吟片刻,说:“那就藏诸名山吧!”我们相对无语,淡淡的,在我,却是如沐春风。
由此向东,是十二公寓了。情景如昨,也是冬天,湖水凝冰。透过湖面薄雾,依稀是儿子正在滑动他的冰车。迷蒙中我欲唤他,却是伤痛攻心,遂止。想起那厢住着吴组缃先生,他是直接教我的,我要向他执弟子礼。吴先生当年从镜春园搬过来,也是住二楼。他搬来时我已搬走。那次拜望是为北京作协的朋友引路,记得有林斤澜、张洁、郑万隆、李青,可能还有严家炎。那年我们为吴先生庆八十大寿,吴先生说自己是“歪墙不倒”。陈贻焮先生住在吴先生的楼下,他也是从镜春园搬来的,不仅搬来了他的书房,也搬来了那边的竹林。先生有名士风,爱竹。先生一如既往地欢迎我,一如既往地款我以香茗,与我谈诗论文,也一如既往地展示他湘人的傲骨、湘人的才情。
朗润园四围环水,有石桥通往内园。岛内崖畔,镌有季羡林先生手书“朗润园”三字。整座园子清朗温润,宛若一块浮于水中的美玉。此刻冬寒,花事式微,已是满眼枯瘦,只能于记忆中寻找旧时芳华。此刻这一带枯水寒山,一路唤起我的记忆,有欢愉,也有无尽的怀想。金克木先生的家我是去过的,也是那年夏季过后,风雨萧疏中大家都很寂寞,我在北大想约请学界纯正人士,谈些那时已被冷落的学术。约请金先生出席,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爽朗而诙谐:“不行啰,我现在除了嘴在动,其他的都不能动了。我已是半个八宝山中人了!哈哈……”北大人都是这样,他们会把沉重化解为谐趣!
从朗润、镜春两园逶迤向西,林间山崖,婉转隐约,顷刻间未名湖展开了它冰封的湖面。湖滨柳岸萧瑟,叶已落尽,空有枝条在寒风中摇曳。沿湖小道两旁,昔日葳蕤的花草也已枯黄。这边是斯诺墓,这位充满爱心与正义的美国人,选择这里的一角长眠。墓地面对着花神庙。花神庙那边有一片略为开阔的地面,稀疏地立着供人们休憩的几张靠椅。那年也是在清晨,也是在这里,晨曦中但见朱光潜先生在练拳。趋前请安,先生告诉我,这套拳法是他自编的。80年代,先生还未退休,身材精干,脸色红润,双目炯然。那时他正在紧张地翻译维柯的《新科学》。他是康健的,记得当年英国一剧团来华演出莎士比亚戏剧,朱先生挤公共汽车去展览馆看戏,一时引发舆论热议。在北大,年长资深的教授挤公共汽车是常事,不稀奇的。
临湖轩优美地隐藏在竹林中。竹子呈青绿色,有点暗,带着与霜冻抗争的痕迹。这里曾是司徒雷登校长的`住所。司徒校长当年主事燕京大学,这里是燕大师生感到亲切并且向往的地方。据说冰心先生的婚礼是在临湖轩举行的,司徒雷登校长主持了她的婚礼。此刻竹影婆娑,似乎参加婚礼的人们还沉浸在昨夜美丽的满是香槟和鲜花的回忆中。对于司徒雷登而言,这里当然也是他最不忍离开的地方。燕大的校友们、北大的师生们对他的思念是永远的。我选择这一年的最后一个清晨,向至今还活泼泼地生存在这里的精魂致敬。我怕惊动他们,蹑着脚步,又不免沉重,因为这方土地的负载太沉重了。
绕湖一周,习惯性地回到了燕南园,这是我从学生时代就隐秘地钟情的地方。院子不大,内涵却深厚,花径弯曲,总觉绵长无尽。三松堂人去楼空,三棵“院树”(宗璞先生“封”的)依然凌寒而立,发出严寒中凝聚的苍绿的光焰。路经冰心先生当年的小楼,仿佛见她正推着婴儿车款步于花荫,裙裾迎风,风姿绰约。周培源先生的家就在近旁,那日我陪徐迟先生拜访他,在他的书房聆听他关于湍流的论说——周先生到最后都没有同意三峡工程。
7.怎样写好文章题目? 篇七
文章题目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尽量不用缩略语, 不加附标题, 且文题要鲜明, 紧扣内容, 范围不宜过大或过小。题目要准确描述报道的内容, 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便了解论文内容, 交待重要的关键词、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参数 (自变量、因变量) 、研究对象和/或研究方法。如:《小隐静脉栓塞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影响的实验研究》。
题目写好后先进行自我审查:文题是否准确的描述了所报道的研究?是否有误导或不完整的情况?是否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使读者了解论文内容:重要的关键词、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参数 (自变量、因变量) 、研究对象和/或研究方法?
8.如何写好日语文章的开头 篇八
文章开头是作者为全文定下的基调,只有好的开头才能吸引读者。在用日语写作时,我们可以借鉴中文写作的模式,但日语写作也有自己独具的特征。本文以2006年日本的文艺春秋出版社发行的最佳随笔集《カマキリの雪予想(螳螂的雪之预想)》为参考,从中选取了几个相对有借鉴意义的开头进行介绍,旨在提高日语学习者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文章开头悬念共鸣体言结句
一、引言
众所周知,良好的开头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开头的部分无法抓住读者的心,即使里面的内容再怎么精彩也是徒劳。可是,所谓“万事开头难”,一段好的开头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写出来的。即便是再有名的作家,也曾经为此而烦恼过吧。本文从2006年日本的文艺春秋出版社发行的最佳随笔集《カマキリの雪予想(螳螂的雪之预想)》中,选出了几个比较有借鉴意义的开头进行介绍,旨在提高日语学习者的写作能力。
二、日语文章的开头技巧-以随笔集《カマキリの雪予想》为例进行分析
日语的随笔文学起源于十世纪末清少纳言所著的《枕草子》。所谓随笔,是把个人的体验、人生观、看法等用各种修辞手法传达出来,篇幅短小,一般表现形式比较灵活自由,所以从随笔文章里我们容易发现有参考价值的开头。这里需注意的是,由于以下所介绍的几种文章开头的写作形式全部来源于随笔文,相对来说比较随意,因此并不适合所有文体。
1、以登场人物的会话开头
円地文子さんがある日、私を呼ばれ、いつになく生まじめな表情で、ちょっと声を潜めるようにして、
「実はこれから私はある大きな仕事に取りかかることになったのです。たぶん、あなたにもお力を借りたり、お手伝いしていただくことになると思いますけど……でもこれはまだ発表出来ない段階ですから、人にはおっしゃらないでね」―(「目白台アパートの円地さん」瀬戸内寂聴)
这是濑户内寂听所著的一篇关于名作家圆地文子的随笔。圆地女士既是她的朋友,也是同行。按常规来说,当我们想要描写某个人物的时候,通常会从他的外表开始写起。但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比起外表,一个人的语言才是真正能代表其个性的东西。此篇随笔不拘泥于老套的写法,而是选择从登场人物的会话开始,既有新意,能一下吸引读者,也把圆地这个人活生生地摆在了读者面前。
「旗、揚がったよ!」―(「昆布干しの夏」近藤健)
“昆布干しの夏”的开头是笔者的母亲所说的话。虽然这篇文章并不是关于其母的,但是这句“旗、揚がったよ!”的确栩栩如生地反映了笔者故乡人们的淳朴和生活方式。
2、以设计悬念的方式开头
「死ぬ前に江戸前の鰻重を食べたい。」―(「江戸前の鰻重」神崎照子)
笔者是得了什么绝症吗?为何在临死之前想要吃江户前的鳗鱼饭呢?江户前的鳗鱼饭和其他的鳗鱼饭相比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于是读者便抱着一大堆疑问迫不及待地读起了文章。这样的开头能让读者的思维瞬间活跃起来。
「憑依というものであろう。」―(「面」藤沢周)
看到这句话,估计很多人会吓一跳吧。笔者到底怎么了?真的是被幽灵附体了吗?笔者很好地运用了悬念吸引了读者。
「舞踊史を研究する者は、思想史家や文学史家や美術史家に激しく嫉妬する。音楽史家に対しても。」―(「バレエ、消える芸術」鈴木晶)
笔者开头就声明研究舞蹈史的学者疯狂地嫉妒着文学史家、音乐史家等等。看到这里,读者肯定都会很疑惑吧。接着,笔者才说明由于在科技不发达的过去,记录舞蹈的手段几乎没有,而且人们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就把拥有如此复杂体系的东西复制下来,因此留存至今的舞蹈记录是很稀少的。如果笔者不设计这样的悬念,而是絮絮叨叨地进行说明,恐怕很多人是没有耐心读下去的吧。
3、以先导入结论的方式开头
「北海道で生まれ育った人間は、日本の文学を楽しんだり、歴史を学ぶ上で、かなりのハンディキャップがある。」―(「歴史を読むための地理感覚」佐々木譲)
笔者在此篇随笔中,举了很多例子,论述了由于北海道十分辽阔,从而导致了北海道人与在日本其他地方居住的人之间,对于地理的感觉差异巨大,因此北海道人无法凭借自己生来的感觉去理解部分日本文学。这是一个很独到的见解,不过笔者却选择在开头就把结论道出,引起读者思考。
「直木三十五の甥にあたる植村鞆音氏の『直木三十五伝』は、いろいろな意味で興味深い著作だった。」―(「直木三十五外伝」村松友視)
此篇随笔的作者上来就直言对《直木三十五伝》这本书十分感兴趣。接着介绍了书中几处有趣的例子,表明自己被“浮月”这个地方所吸引,便试着探究历史,为读者揭开了“浮月楼”的神秘面纱。
文章写的过于罗嗦冗长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采取以上的方式,先说明结论,(下转第118页)(上接第104页)紧接着再进行论述便可以了。
4、以引起读者共鸣的方式开头
「コイマリという発音は、なぜか人の心にやさしい。」―(「古伊万里の魅力」中島誠之助)
如果是外国人,估计是无法体会到“コイマリ”在发音上的微妙之处的。但是日本人听到这个,便很可能怀有与笔者相同的感触,觉得这个发音能够温暖人心。因此,日本人看到了这样的开头,恐怕都会不由自主地想点头吧。
「お菓子ほど身近な食べ物はないの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冬の和菓子」山口富蔵)
这个开头也同样的能够引起日本人的共鸣。日本是一个偏爱甜食的民族,因此就如笔者在文章里所说的那样:“日本人なら、お菓子、特に和菓子と聞けば何か「ほっ」として心が休まれるものを感じられる方も多いだろう。(只要是日本人,若是听到了点心,特别是和式点心这个词,恐怕其中的大多数都会情不自禁地呼出一口气,觉得自己的心灵都瞬间平静下来了吧。)”
5、以体言结句的方式开头
「昭和四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夕刻。」―(「夢幻の終り」西木正明)
体言结句的方式,多见于日本文学作品中。使用这样的开头方式,节奏紧凑,能够给读者强烈的冲击,并且韵律上也很整齐。这句“昭和四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夕刻”中没有任何一个多余的字眼,能让读者把焦点全部放在时刻上,比起“昭和四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夕刻のことである”更具效果。
以上列举的只是从一本随笔集里得到的启发,好的文章开头技巧当然远远不止这些。我们可以尝试从更多的优秀作品中找寻灵感,真正做到“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三、写好日语文章开头应注意的几点
比起汉语,日语的语法构造更容易造出长句,所以在读日语文章时,有时会感觉比较累。若是在开头部分就摆出一串串长句,有可能会让读者丧失继续读下去的欲望,甚至于读到后面就忘了前面。因此,为了吸引读者,最好把句子尽量写的短而精。例如芥川龙之介的《孤独地獄》是这样开头的:“この話を自分は母から聞いた。母はそれを自分の大叔父から聞いたと云つてゐる。話の真偽は知らない。”如果硬是写成:“母から自分の大叔父に聞いたと云つてゐる真偽の知らない話を聞いた。”便让人感觉疲惫,兴趣全失。当然,为了避免长句,也不妨尝试一下上文介绍的体言结句。
另外,文章开头也应避免使用太难懂的辞藻。如果一开始就让读者产生挫败感,当然没有人会愿意继续读下去了。
参考文献
[1]日本エッセイストクラブ.カマキリの雪予想.文藝春秋,2006.
[2]陈金松.俊巧秀美如风头-怎样写好文章的开头.秘书之友,1995.
[3]涂翠玲.文章开头的艺术.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9.怀念母亲季羡林赏析 篇九
季老在《留德十年》的《楔子》中说,“我特别强调‘实事求是’四字,因为写自传不是搞文学创作,让自己的幻想纵横驰骋.我写自传,只写事实.”为了遵从这样一个写作原则,写《怀念母亲》时,季老为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当时的感情”,几次引用当年的日记和文章片断,来“保存自己当时的感情”.这样一种组织语言材料的方式,是服从于整本书作为回忆录的性质的.
读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文本.季老的散文《赋得永久的悔》,回忆幼时的生活和表达对母亲早逝而自己无从迎养的愧疚、悔恨,对解读《怀念母亲》很有帮助.此外,《怀念母亲》中有两段文字摘自季老写于1936年的《寻梦》.《留德十年》附录中有《寻梦》全文,不但有助于解读《怀念母亲》,而且此文写得情深意切,读后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10.季羡林写母亲的文章 篇十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一心求佛,佛祖告诉他:“你看见的第一个光脚为你开门的人将是你的圣人。”青年便挨家挨户的敲门,可令他大吃一惊的是,第一个赤脚为他开门的人竟是他的母亲!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可是我们往往看不到这种付出!
祖**亲把自己的血液变成滚滚河水,把自己的肌肉变成一块块农田,把自己的眼睛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树木。而人们呢?却在肆无忌惮的乱砍乱伐,把污水排入清澈的河水中。祖**亲为人类付出了一切,可是人们有为他做过什么呢?
等人们失去一件东西时才后悔莫及,但拥有他的时候却不珍惜,祖**亲和亲生母亲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也要知恩图报才行!
动物等父母老了也会照顾他们,更何况是我们人呢?我们要感恩生我的母亲和祖**亲,用行动来回报他们!
读《怀念母亲》有感
今天,我在语文书看到了一篇季羡林的文章——《怀念母亲》,读完后我感触很深。
作者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生母,到城里去读书。没想到,生母弃养,作者寝食不安。想要随母亲于地下。后来作者去德国留学,不知为什么,祖**亲后生母频来入梦。作者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他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由此,我想到了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金钱、地位、名誉,他都有了。可是听到祖国成立的消息,他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当钱学森准备回时,却得到美国移民局的通知:不回国!终于,经过了5年的斗争,钱学森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我终于回来了!”
11.我谈写文章 篇十一
文章又是有组织的语言。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就要好好地构思,在文章的条理以及逻辑性和科学性方面多多考虑。所以写文章要仔细推敲。我认为主要是要在逻辑性和科学性方面仔细推敲。
毛主席教导我们,写文章要有三性: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在这里主要是谈淡准确性的问题。准确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容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表达形式的准确性。我这里主要是谈表达形式的准确性,也就是语言的逻辑性。不但逻辑推理要有逻辑性,我们造一个句子也需要有逻辑性。凡是不合事理的句子,也就是不合逻辑的句子。平常我们所谓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形容词和名词搭配不当等等,严格地说,都不是语法问题,而是逻辑问题。要学好写文章,首先要学好造句。古人的语文教育,要求人们写出通顺的文章。所谓“通顺”,指的是语言合乎语法,合乎逻辑,主要是用词造句的问题。而在造句的问题上,主要是用词不当的问题。什么叫作用词不当呢?就是把某一个词用在不合适的上下文里。为什么会用词不当呢?这是因为写文章的人不懂那个词的真正意义(如“水平”),或者是懂的(如“有效”“闯出”),到下笔造句时却又忘了。毛主席要求我们: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这个道理很重要,我在这里谈谈我的体会。
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这一点非常重要。人民群众的语言,最鲜明,最生动,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今天,现代汉语的语汇中从外国吸收来的词语,比“五四”时代以前高出数十倍,如果我们要学得像,不走样,最好是学好外语。例如“水平”一词来自外语,我们看见英语Level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就不会再写出“最好水平”这样的话了。又如“词汇”一词来自英语的Vocabulary(即毛主席说的“词汇”),指的是一种语言里的全部的词(斯大林叫作“词的总和”)。现在有人说:“某词典共收了两万个词汇。”那就错了。一部词典只有一个词汇,不能有几千或几万个词汇。我们只能说这部词典共收了两万个词,或两万个单词。 我们应该把吸收外语而走了样的情况改变过来。
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这主要是指成语来说的。学习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许多成语都能起言简意赅的作用。这也和吸收外语一样,要学得像,不走样。有一次,我看见一张电影说明书上把“突如其来”写成了“突入其来”,这显然是因为作者不懂“突如”是什么意思。“突如”就是“突然”。作者不懂,所以写错了。我的意见是:最好少用自己不懂的成语;如果要用的话,请先查一查词典。
12.怎样写好文章题目? 篇十二
文章题目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尽量不用缩略语, 不加附标题, 且文题要鲜明, 紧扣内容, 范围不宜过大或过小。题目要准确描述报道的内容, 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便了解论文内容, 交待重要的关键词、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参数 (自变量、因变量) 、研究对象和/或研究方法。如:《小隐静脉栓塞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影响的实验研究》。
题目写好后先进行自我审查:文题是否准确的描述了所报道的研究?是否有误导或不完整的情况?是否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使读者了解论文内容:重要的关键词、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参数 (自变量、因变量) 、研究对象和/或研究方法?
13.感恩母亲的文章 篇十三
篇一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阳光、水源,没有父母,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那么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们就毫不犹豫回答: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当然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都是每个人都能深刻领悟的道理,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在理所应当的享有着这一温馨的时候,却常常少了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很多人、很多事,其咎都源于人们不会,也不愿感恩。中国的文化传统让我们很难从口中说出“妈妈我爱你,爸爸我爱你”。然而,这不应该是借口。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感情基础。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激朋友的帮助之恩,感恩一切善待帮助自己的人甚至感恩给我们所经历的坎坷。
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细小琐碎却无微不至,不仅常常被我们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而且还觉得他们人老话多,嫌烦。其实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我们可以说:父母是上苍赐予我们不需要任何修饰的心灵的寄托。当我们遇到困难,能倾注所有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当我们受到委屈,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父母;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父母;当我们取得成功,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是父母;而现在我们出门远行,依然牵挂着我们的,还是父母。生活并非想象中那样完美,父母的辛勤是我们无法体会的,我们虽不能与父母分担生活的艰辛,但我们在生活上可以减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当父母生病时,我们是否应担起责任,照顾父母。要知道,哪怕一句关心的话语,哪怕一碗自己做好的面,都会慰藉父母曾为我们百般焦虑的心。我们感恩父母,希望全天下的父母一切都好!
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更懂得尊重。尊重生命、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怀着感恩的心,感动于人对生命的关爱,感动于人对生命的尊重。当我们每天享受着清洁的环境时,我们要感谢那些保洁工作者;当我们迁入新居时,我们要感谢那些建筑工人;当我们出行,要感谢司机……懂得感谢,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重新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更能体会到自己的职责。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自己的价值。怀有感恩的心,不是简单的忍耐与承受,而是以一种宽宏的心态积极勇敢的面对人生。一个人要学会感恩,对生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心才能真正快乐。一个人没有了感恩,心就全部都是空的。“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些都因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芬芳馥郁,香泽万里。
感谢父母,他们给予我们生命,抚养成人;感谢老师,他们教给我们知识,学会了做人的道理;感谢朋友,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对手,他们令我们不断进取、努力。感谢太阳,它让我们获得温暖;感谢江河,它让我们拥有清水;感谢大地,它让我们有生存空间。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品质,一种艺术。感恩是乐观。感谢困难,感谢挫折,不是乐观么?感谢对手,感谢敌人,不是乐观么?对于我们不甚喜欢的一些人和事物,尽量想到它的正面,想到它对我们的利处,从而去感谢它,不是乐观么?所以,感恩,是一种乐观的心态。感恩是礼貌。有人帮助了我们,我们随口说声“谢谢”,可能会给对方心里带来一股暖流。有人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感谢他,他可能会更加多的帮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是有礼貌,是知恩图报。感恩,是一种有礼貌的品质。
有人说,忘记感恩是人的天性。当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带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这就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常怀感恩的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便能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感恩,是我们生活中永恒的话题。学会感恩,学会热爱生活。我们将会感受到更多快乐用感恩的心生活。
带着感恩的心去聆听,所有的喧嚣退去,爱的声音在心中回响;习惯了爱萦绕的感觉。一切都变成空气,看不到默默爱我们的人,听不到幸福在耳边的吟唱,永远保持眺望的姿态,寻找天空中清远的梦。追逐中,我们满是辛酸。以为所有的幸福都离我远去。当乘上火车,当熟悉的风景慢慢向身后退去,当站台上熟悉的身影最后化成一个小点……顿时,一切都变成徒劳。那一刻,我们明白:爱不曾远去。只是我们习惯占有,习惯了享受,忘记了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那些给我们生命的人,给我们温暖给我关怀的人。就在那一刻,我们学会了用感恩的心去听那爱的声音,去体会那爱的温暖;就在那一刻,我们学会了在感谢的同时去给予,因为,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找到最真的幸福!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抓住生命的寄托,领悟血脉相承的真谛!
在沉淀中,感谢困难,是困难让我们更加有斗志,感谢坎坷,坎坷教会了我们坚持,感谢失败,失败带给我们成长。每一段曲折的路都让我们更接近生命的真谛。在宁静中,感谢身边的朋友们,是他们让我们体会到友谊的芬芳,感谢我们的老师,是他们带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教会了我用感恩的心去生活感恩敬孝,回报社会。
敬孝,一直是社会与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敬孝,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然情感。我们每个人都会垂垂老去,今日敬孝他人,他日被人敬孝!古人对“孝道”极为重视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百善孝为先”理念,不仅如此,古代也更有举孝廉之说,也就是用“孝廉”来选拔官员。古人认为:“忠臣必出孝悌之家”。即一个真正懂得孝亲的人,都会有一颗感恩心,诚敬心,也会形成重情重义、感恩思源的价值观。事实上,许多事例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古今中外,许多有出息,大有作为之人,大凡都是忠孝两全。孟子也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意思就是在人与人相处中,应当推己及人,推恩及人,使孝道得以升华。最终上升至社会的友爱温馨、和谐安定。在我们当今社会,和谐稳定是前提,而维护和谐,也需要胸怀至诚感恩之心。感恩与和谐相伴,感恩之心会有力的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鸿沟,甚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一个心怀感恩的人,他一定会善待生活,善待他人,如果人人胸怀感恩,社会就会更加美好、更加和谐。有人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感恩也如是,当我们置心感恩时,我们就会觉得有些抱怨是无谓的,有些烦恼是不应该的,感恩敬孝才是对生活的热爱。
我们感恩父母,父母生我养我,感恩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感恩应该发自内心,发自对内心对敬孝的新诠释,来自内心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感恩是一种生存智慧,是做人的道德底线,感受和感激他人恩惠的能力的成长,是一个人维护自己的内心安宁感和提高幸福充裕感必不可少的心理能力。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为表现,是以“寸草心”报“三春晖”的赤子之举。感恩有时只需要一句问候,一束鲜花,一个拥抱,甚至一句话,就能传递亲情,表达心意。我们只有学会感恩,才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劳动,在未来的生活中少一些怨天尤人的抱怨,而多一份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只要我们心怀感恩,我们便会发现,生活原来是如此的和谐和美丽!
我们要感恩社会,感谢大自然对生命之源的赐予,感悟社会的馈赠,学会热爱自然,回报社会。我们要感恩父母,感念父母对我们生命的赐予和生活的辛酸与沧桑,感谢父母对我们的无私付出和养育之恩,对父母长辈多一份体贴,多一份关怀,多一句问候,尽孝心,重人伦,付亲情。我们要感恩老师,感谢老师对我们心智的启迪和生命成长的关怀,感念老师对我们的辛勤付出和教诲,在感念师恩中崇德成才,奉献社会。我们还要感恩对手,感谢强大的对手给予我们的竞争压力和挑战,感谢对手给予我们学习的鞭策和成长进步的动力,用感恩的心做人做事。父母是我们人生道路的铺路石,我们每走一步,都有他们细心的叮嘱,无尽的关怀和殷切的牵挂。成功了,他们不图什么回报,只有发自内心的欣慰和自豪;失败了,他们没有报怨,只有默默的支持和悉心的宽慰。?
孝敬父母不能等:有人说,等我们有钱了,让老人家坐在钱堆上随便花;等我有时间了,带着父母,畅游天下,在有生之年潇洒个痛快!那是不可能的,等待我们有钱了,父母的牙还能啃得动包米吗?等我们有时间了,想带着父母去周游世界,他们还能上得去飞机吗?等我们,可父母年纪不可等,当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时,对父母孝心,其实不就是在我们平时的“滋润”中完成。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父母上了年纪,究竟还能有多少个春秋?别让日后自己徒增遗憾,落泪以视悲哀!“孝尽父母的事情永远不能等”!孝心不是用钱能够得到全部表达的。父母要钱干什么?他们吃不了多少,穿衣也用不了多少,更不是在这种时候还自鸣得意的认为老人是欠了我们的,甚至为此而和老人怄气!当父母上了年纪所缺的应该是与儿孙其乐融融的相处!也就是在父母难于动身时的一个代步,在口渴时的一杯茶水,在寂寞时候的陪伴,在生病时的一次次问候……这些都是老人内心所渴望的!感恩父母养育情,从我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我们的生命就倾注了父母无尽的爱与祝福,为我们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或许,父母不能给我们奢华的生活,但是,他们给予了一个人一生中不可替代的——生命!感恩父母,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只要能让他们感到欣慰,这就够了。
我们要感恩父母带给我们生命,在生活中给予我们点点滴滴的关爱与照顾;感恩朋友带给我们真挚的友情,在生活中给予我们关心和鼓励;感恩老师带给我们知识,在学习中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和教导;感恩生活让挫折磨练我们的意志,让苦难锤炼我们的品质,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活;感恩社会,感谢他们孕育了一个个相像而又不尽相同的个体,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感恩大自然,岁荣岁枯,春夏秋冬,山水相映,鸟语花香;感恩于洒在我们身上的每一缕阳光,感恩于路人投来的每一个微笑,感恩这一切的存在让我们体验到了真实的美好。每个人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得到过别人的帮助,接受过他人的恩惠,可我们是不是都用心记住这些,并因此多了一份感恩之心呢?其实,如果我们能怀着感恩之心面对生活,那么即使处在最困厄的环境里,我们也能看到生命的绿洲,从而怀着更多更大的希望面对未来。感恩之心还是一颗美好的种子,假如我们不光懂得收藏,还懂得适时播种,那么我们就能给他人带去爱和希望,并因此挽救他们,或者改变他们的内心世界。
在生活的今天,感恩,不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美德。学会感恩,就不会因为所谓的不公平而怨天尤人,斤斤计较;学会感恩,就不会一味地膨胀自己的私欲。让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感恩,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篇二
当你还很小的时候,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教你用勺子和筷子吃东西,教你穿衣服、绑鞋带、扣扣子,教你洗脸、教你做人的道理
世上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珍爱,用至诚的心去感激,用切实行动去报恩。
“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而人也应有尽孝之念,莫等到欲尽孝而亲不在,终留下人生的一大遗撼,要想将来不后悔莫及,从现在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去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回报也不一定非的是物质上的回报,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就算是远渡重洋、留学海外,我们时刻要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正如世纪老人巴金所说:“我是春蚕吃的桑叶就要吐丝。”春蚕付出了,也获得了,得到的却是人们的赞美与钦佩。
曾记否,父母将你我捧在手心,含在嘴里,因为我们是父母手心里的宝;曾记否,父母把无私的爱奉献给了我们,因为我们是父母的结晶,是爱的延续。
曾记否,你讨厌父母的唠叨,无意间,你和父母之间产生了隔阂,可是总要等到失败后,才知道父母讲的都是金玉良言。曾记否,翅膀还未硬的你,却想摆脱父母,展翅飞翔。可是总要等到自己受伤后,才知道父母的怀抱是最温暖的避风港。
我不是诗人,也不是歌唱家,既不会用精湛的词藻来赞扬父母,也不会用唯美动听的音乐来歌赞父母,我只能用点滴行动来感恩父母。生活中,你为父母做的每一件小事,其实都是在感恩父母。曾听说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一户家庭的三个儿女每天必做的事是写一封感谢信,其中的内容确是诸如“昨天爸爸买的匹萨饼真香”,“妈妈给我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之类的简单句,我心头一震,原来他们给父母写信,不是因为父母帮了他们多大的忙,而是记录下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感觉到幸福的一点一滴,他们也许不知道什么叫大恩大德,只知道对美好的事物心存感激。听了这则小故事,有没有触动你的心灵,如果有,从现在起,当父母为你呕心沥血时,对父母道上一句“谢谢”!当父母疲劳时,为他们到上一杯浓茶,帮他们捶捶背;当父母生病时,躲在病床前陪陪他们,陪他们多说会话;当你远在他乡时,给父母打上一个电话,捎上一句祝福……
风中的风铃再次响起,似乎在奏响一首感恩之歌,感谢父母的唠叨/因为他们是为了让你少走弯路/感谢父母的鞭策/因为他们是为消除你前行的障碍/感谢父母的斥责/因为他们是为了助长你的智慧/感谢父母赋予我们的一切,让我们用生命去珍惜,用感恩的心去呵护。
让我们行动起来,点点滴滴,感恩父母!篇三
昨天,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日子!听了一位老师的讲座,那感悟真是 堪比 黄河水 啊
感恩,这个词,对于我们现代的孩子来说,太过遥远!我们似乎只学会了享受,而忘记了感恩!面对父母,总是常常和他们吵架,动不动就翻脸,耍小性子,完全没想过父母的感受!面对老师,总是不很礼貌的对待,对待学习,马马乎乎,讨厌老师的教课方式,所以,每当上他课,总是在一边睡觉,他不闻不问,使得我们更加放肆!
父母的宠爱是什么时候变成了一种溺爱?父母的养育是什么时候成了 理所当然?父母的关心话语是什么时候成了啰嗦的金箍咒?
是什么时候喜欢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写日记,只为了害怕自己的心事被父母发觉?是什么时候和他们之间产生了隔阂?是什么时候嫌弃自己的父母,家庭?我们这是怎么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烦恼和痛苦向我们席卷而来,我们变得暴躁,小气,猜疑,远离了孩童时代的纯真,远离了内心真正的微笑,将世界看的那么乏味,读书那么的无趣,甚至产生了厌恶?
那位老师演讲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那个老师问一位孩子的母亲:“养育孩子辛不辛苦?”我在底下小声说道:当然辛苦!话音刚落。“不辛苦”我愕然,眼睛瞪的大大的,似乎感觉自己听错了,心里不由的酸了起来,眼泪漫上了眼眶中,不敢再说一个字,害怕 欲语泪先流!那一刻,心里真的是不知什么感觉啊!】
他说的话很经典,不枉我们全校同学等了他一个小时,现在想起来,也算“值”了。艳阳高照,青青绿草,飘飞柳絮,撑伞遮阳的我们,那情形,我想这一生不会再遇到了吧!
谢谢你,见过一面的老师,谢谢你,让我懂得了 感恩 的真正含义,谢谢你,让我对父母说出了:爸爸妈妈我爱你!谢谢你,让我对自己以前的恶行感到讨厌,感到悔改,真的是很谢谢您!
篇四
从只会在襁褓中哇哇啼哭,到我们喃喃学语叫出第一声爸妈,到第一次踩着小脚丫跌跌撞撞地走路。第一次背着书包走向学校,第一次拿回考试成绩,第一次离开父母……
也许你从没注意到在这无数次的第一次中,在这漫长的成长道路上父母付出了多少心血倾注了多少爱。你的每一次微笑,每一次成功,甚至是每一次失败,每一次犯错误父母都会牢牢记在心头,陪在你身边,给予你默默的支持……
我们从哪里来?听到这个问题,大家肯定都会说,是父母把我们带到世界上来的。是啊,十三年前的一天,我们的父母用泪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了我们的到来。从我们来到世上的那一刻起,父母们又多了一项繁重的工作——照顾我们。尽管这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从婴儿的“哇哇”坠地到哺育我们长大成人,父母们花去了多少的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父母们却毫无怨言。
小的时候,我总把父母对自己的爱当作天经地义,因为我不了解,也不知道父母的辛苦。现在,我长大了,我知道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体谅父母,应该担当起,照顾、孝敬父母的责任。
可是又有多少人是把父母放在第一位的呢?有的人总是不断地报怨自己的父母这样不好,那样不对,对父母的行为和做法挑三拣四,横加指责,甚至于直接与父母顶撞!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父母身体的健康状况,不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有的连自己父母的工作单位在哪都不知道,想想看,父母为我们付出那么多精力和心血啊!
我是女儿,父亲和母亲的脚都洗过。给母亲洗脚是因为我深着母亲,想为母亲做点儿事儿。母亲的脚不大,也就是穿三十六号鞋的样子,她的脚很软皮肤也很细腻,我给妈妈洗脚,水凉了就加一些热的……妈妈就抚摸着我的头说:“我的小姑娘长大了。”我抬头看妈妈的时候她的眼中竟含着泪……
给父亲洗脚是因为父亲大病卧床,母亲忙不过来。父母的脚很大,我还记得父亲要穿四十二号的鞋,父母的脚可粗糙了。我给父亲好好的泡了泡脚,给他刮了刮脚。父亲因为病痛的折磨已经很久不笑了,可是那天父亲笑了,笑得像个小孩子……
我永远爱着我的父亲母亲,也请朋友们用行动来报答父母对我们的爱……虽然我们永远无法还之万一,但我们还是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
不要总是想着将来赚大钱来报答他们,他们没有太多时间,人生无常啊……
再也不想看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了……
当我们遇到困难,能倾注所有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当我们受到委屈,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父母。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父母。当我们取得成功,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是父母。而现在我们远在外地学习,依然牵挂着我们还是父母。
生活并非想象中那样完美,父母的辛勤是我们无法体会的,我们虽不能与父母分担生活的艰辛、创业的艰难,但我们在生活上可以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当父母生病时,我们是否应担起责任,照顾父母?要知道,哪怕一句关心的话语,哪怕一碗自己泡好的方便面,都会慰藉父母曾为我们百般焦虑的心。
感恩的心的生活是美好的,生命犹如一张白纸,有了感恩的心,这纸上便会出现粉红。一生都怀抱感恩,纸的底色也便是粉红,也就有了美好的人生。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报答养我育我的父母!
14.XX年母亲节思念母亲的文章 篇十四
母亲已经离开我们许多年了。而她的音容笑貌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还是那样清晰,还是那样慈祥。在这个伟大的节日里,我衷心祝愿天下的母亲们节日快乐!
母亲节,思念我的母亲。母亲,您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您给我的感觉是您时时刻刻都在我的身旁,在我的生活中。
每当柳絮开始飘扬的时候,每当风开始温柔的时候,每当阳光开始炙热的时候,我戴着耳机靠着墙壁听着音乐,但是心里却总是意犹未尽的想起你,有多少温暖破晓似的驱逐我心里所有的阴霾。只是因为我想起了您——母亲。
想起那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我以鼓励的双眼,在我最需要关怀的时候给我以温情的双眼。您的双眼似乎采集了天下所有的柔,放射出的光芒总能照亮我心里的每一个角落。成功时,您的眼光教会我谦虚,失意时,您的眼光教会我放宽心胸坦诚面对,就算命运怎么不济,您的眼光总能够让我对生活有一种不屈不饶的态度,您的双眼仿佛黑夜里的灯塔,追逐着我的成长,照亮着我的人生。
想起您那慈祥的脸庞,那些流金岁月里,因为我们笑而笑的脸庞,因为我们难过而难过的脸庞,那张脸庞里承载了我们成长岁月里所有的喜怒哀乐,却被岁月无情的镌刻着,即便这样,那张脸庞依旧无怨无悔的随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或喜或悲,或忧或愁,如果说有什么能够让我觉得最美的话,我会说是这张脸庞,因为这张脸庞上镌刻着的不仅是岁月的线条,还有伟大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或许它并不漂亮,但却正是这种不漂亮才越发显得美,美得让人动容,让人心碎。
想起您那双几经岁月雕刻的手,那是一双在春日播种的手,在夏日耕种的手,在秋天收获的手,在冬日还在拍打浪花的手,经过这双手,我们能够吃到天下最香甜的饭菜,穿上最温暖最干净的衣服,用上最贴心的饰物,如果说有什么是万能的话,那么我宁愿相信这双手就是上天赐予我们的一双万能的手,她是如此的舒心,如此的乖巧,她的身上演绎着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她为我们开辟了一片最美的世界。
我无意雕刻什么,只是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我想起了您,我相信此刻的您也一如我想您一样的想我,那种想念就像盛夏季节里突然疯长的枝丫一样那么的汹涌。
如果有来世,我还要做您的孩子,好好尽我的孝心,希望我们的母子缘很长很长。
15.怎样写好文章题目? 篇十五
文章题目字数不宜超过20 个字,尽量不用缩略语,不加附标题,且文题要鲜明,紧扣内容,范围不宜过大或过小。题目要准确描述报道的内容,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便了解论文内容,交待重要的关键词、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参数( 自变量、因变量) 、研究对象和/或研究方法。如: 《小隐静脉栓塞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影响的实验研究》。
题目写好后先进行自我审查: 文题是否准确的描述了所报道的研究? 是否有误导或不完整的情况? 是否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使读者了解论文内容: 重要的关键词、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参数( 自变量、因变量) 、研究对象和/或研究方法?
16.怎样把文章写长? 篇十六
一、在叙述中穿插描写
叙述与描写不同,叙述是把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经过清晰顺畅地表述出来,描写是把人物的特点或事物的状貌具体形象地描摹出来。同学们大多具有一定的叙述能力,却鲜有描写的意识,但恰恰是描写能给读者留下具体、鲜明的印象。即使是写作水平一般的同学,一旦懂得了在叙述中穿插描写,也可以写出内容充实、耐人寻味的好文章。描写分为两类:一是对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二是对环境的描写。一篇文章若能用上若干描写,语言会立刻变得生动起来,篇幅也会随之变长。例如写做数学题这样的小事,有的同学可能只几句话就写完了,有的同学却能写出700多字来。请看一篇中考佳作:
快乐,来自于坚持
夜已经很深了。月亮孤寂地悬在半空中,发出淡淡的光芒。四周一片寂静,听得见墙上的钟在不厌其烦地“滴答!滴答!”吵着。我坐在桌旁,苦苦地思考一道还未解出的数学题。
书旁的纸上已打满了草稿,我无奈地将它揉成一团,扔进了垃圾桶。此时还未入夏,可我的额头上已渗出了豆大的汗珠。我拭去汗水,拿起笔,继续演算……墙上的钟仍在“滴答”地响着,我的笔尖也不断地发出“沙沙”的声响,在纸上留下一串串令人厌恶的字符。时间悄无声息地流逝着……
唉!怎么还是解不出来啊?我把笔一扔,打算放弃。讨厌的钟声让我更加焦躁,汗水在脸上流淌。为什么会这么热?我不禁感到纳闷,也许是我太急躁了吧!我离开座位,来到窗前。窗外,月亮已经移到了天空中央,时间过得可真快。突然,我觉得月光不再那么柔和了,似乎有一点刺眼!难道月亮也对我不满了,在嘲笑我吗?不不不,不会的。我竭力地否定。也许是因为心虚,我不敢再看月亮了。钟声还在耳边响着,此时听来却像一阵阵邪恶的笑声。我感到害怕了,赶紧闭上眼睛,用手堵住耳朵。
闭上眼,我想起了老师经常讲的一句话:“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就会获得成功,就会让人感到振奋与快乐。没错,快乐是来自于坚持的!我一下子似乎明白了许多。睁开眼,望了望空中的月亮,它好像在对着我笑,但这次是微笑,而不是嘲笑。一阵凉风吹来,驱散了我心头的烦躁,此时的钟声也似乎成了鼓励人奋进的号角,催我振作起来。
我回到桌旁,拿起笔,再次开始演算起来。“坚持”二字一直在我的耳边回响。一遍,两遍……我越算越激动,越算越感到有了希望。手中的笔不断地移动,我的脸上也渐渐浮现出了笑容。终于,我解出来了!望着答案,我的心中有了抑制不住的喜悦。
我感到非常快乐,并不是因为成功而快乐,而是因为这份坚持。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奋斗的过程,是坚持的过程。快乐,不仅仅来自于成功,更来自于坚持!
本文对于生活面和阅读面都比较狭窄的同学很有启发意义。这篇文章的情节非常简单:思考数学题、解不出、想放弃、烦躁、坚持、最终获得成功。就是这样比较常见的事,作者却能将它写成一篇血肉丰满的美文佳作,诀窍就在于在叙述的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
同学们在写作中如果一时想不到要描写什么,可以按照一个简单的品诀——“看、听、想、做”快速引出描写的内容,即写出自己在某件事情发生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和做了什么。这个口诀对于写作时总是“不知道写什么”的同学来说很有用。
二、一事不够再加一事
如果写完一件事情后感觉字数还差得远,就可以考虑再写一件事情。加写的事情,内容可以与前一件事相似,也可以与前一件事相反。若相似,可从正面加强文意;若相反,则从反面着笔与之形成对比。请看下面这篇中考佳作:
日积月累
凡事贵在坚持,重在日积月累。通过过去一年的艰苦训练,我对此感受颇深。
众所周知,长跑是中考体育必考的项目,是每一个中学生必须面临的挑战。而我一直不擅长长跑。在初二下学期的体育测试中,我1000米的成绩比达标成绩整整慢了1分钟。当时我有些泄气,老师及时鼓励我说:“孩子,千万不能放弃,还有一年的时间呢,好好照我说的去练,你会取得好成绩的。”从那一刻起,我决心继续练下去。
七月的北京,天气分外闷热,同学们都沉浸在暑假的欢乐时光里。而我,却默默地奔跑在操场那漫长的跑道上。四周一点遮阳的东西都没有,阳光,那狠毒的阳光早已不再美丽,它仿佛穿透了我的皮肤,在体内炸开了花。我像一个带着千疮百孔的水桶,在跑道上“滚”着。汗水早已浸透了我的衣服,远方的终点线是那么的缥缈,仿佛永远也无法到达。烈日炎炎,我挑战自我;高温难耐,我永不言败;四肢酸痛,我决不放弃。因为我知道克服困难需要时间,需要意志,我必须顽强地付出!至于回报,只有在日积月累之后才有可能得到。就这样,我每天坚持跑两个1000米。暑去冬来,当初三上学期体育期末考试来临时,我的长跑成绩已经提升了30秒,这是我半年来坚持苦练的成果。
二月的北京,当人们还沉浸在新春佳节的快乐中时,我依旧每天奔跑在公园的小道上。早上,天还未亮,人们还沉醉在甜蜜的睡梦之中,我奋力地奔跑着,极度的寒冷使我四肢僵硬,仿佛每迈一步都要与地面发生剧烈的磨擦。接着是一阵麻木和剧痛,汗水这时早已冒不出来了。但我必须坚持,必须跑完这2000米,我必须战胜自己!
就这样,经过一年的苦练,今年五月,那个激动人心的日子终于来临了!难忘那一天矫健的起跑,难忘那一天伙伴的鼓励,难忘那一天自己在跑道上的身影,难忘那一天震撼人心的呐喊!我做到了!满分!我做到了!那一刻,我热血沸腾,昔日艰苦付出的一幕幕情景涌上心头。我知道,这是我在日积月累的历练后得到的收获!
那一次,我成功了,只因为我日积月累地付出。其实,人生之路何尝不是这样呢?当我们面临巨大困难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要坚强起来,日积月累地付出。在经历磨难后,阳光终将照耀在你的身上!朋友,加油吧,请相信,在获得成功之时,你必将理解日积月累的真正含义。
17.记叙文章母亲的痛 篇十七
从来没有试想过,痛居然像发酵的美酒如此魅不可挡。痛,在每一根敏感的神经线中酝酿,滋长,蔓延。然后化成了长长的一声笑,消隐在时间的背后和那个无人的角落。就像曾经的伤口,不需要打麻药,一针又一针从肉中穿过,那种侵入心扉的疼痛,痛快!老公胆子极小,被缝针的手和那浓浓的血色吓跑,医生问我为什么不喊痛?为什么连眼都不眨一下。我冷冷一笑,痛,从十几岁就伴着女人成长,怕什么,习惯了。丝丝的疼痛依然纠缠,却是如此的愿意笑看春意里的百花盛开,愿意聆听春意里鸟儿的欢唱。是啊,抬眼望去,丝丝惆怅会赶跑,段段疑惑会烟消云散。漫步在田园乡间的小路上,柳枝轻吐鹅黄,路两边小草渐露绿意,毛茸茸的展示它们的勃勃生机。远处的一颗大槐树上,乌鸦正忙着衔草垒窝,一根又一根仔细铺垫,铺不好放下,重新叼起,摆正。像个技术高超的建筑工人。
这时候正是野菜渐多的时节,麦毫儿,荠菜,饽饽丁一簇簇在野地里散着芳香,吐露着绿色的诱惑。似乎正在期待着人们将它们摆上餐桌,变成极富营养的美味。三三两两的村妇挎着竹篮子,提溜着小锄到地里挖野菜。边聊边挖,其乐融融。
这暖暖的春意融进了每一个女人的眼睛,融入了我的眼睛,也融入了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布满了密密的血丝,眼皮浮肿,看那东西似有模糊朦胧之感。她呆呆的坐在幼儿园的门口,屁股下是一个农村用来研豆腐磨碎末的巨大的石臼。许多人说,坐石臼之上是有忌讳的,可能会招邪。她应该比谁都清楚这一点。可是她的双腿似乎连她那单薄的身体都支撑不起。她的身子就那么重重的倚在墙上,嘴角挂着一丝笑和我打招呼。我的腹痛仍在继续,可我明白现在这世界上任何的疼痛,都比不上眼前这个女人心里的痛。
按村里的辈分,我唤她做婶子,她今年约是五十岁左右,有一个儿子今年二十六岁。不幸的是就在前一个月,他的儿子出车祸离世。原因是酒驾。我没怎么见过这个小伙子,但是依稀还是有印象的。一米八的个头,有些偏胖,膀大腰圆。性格还算和顺,也没做过什么违法的事情。挣了钱也知道攒下点积蓄给父母。婶子也很满意。就是喜欢跟自己的一帮哥们喝酒,有时也会凑在一起。听老公提起过年的时候,这个小伙子因为喝多了玩牌差点和本村的一个打起来。
没想到这年刚过了不到两个月就出车祸了。父母接到噩耗,痛不欲生。他们可是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啊。村人说,他的儿子是骗子,是纯粹跟父母讨债来的.。不知道这位叔叔和婶子是如何做想,但是假如她儿子不喝酒驾车的话,我估计这事是不会发生的。一个女人的一生啊,一生的痛化作了一个孩子,养育了一个孩子。从十几岁的每个月的来红,每一回每一个女孩几乎都要遭受痛经的折磨。有的甚至疼的在炕上打滚。
更多的不是很痛,丝丝拉拉断断续续的疼。因为羞于启齿,只能默默忍受。成了家,结了婚,又必须生育孩子。从怀孕的妊娠反应,到十个月的大腹便便,每一天几乎都是一种折磨。可是每一个女人都幸福的隐忍着,期盼着那个小生命的来临。期待着那一声最痛苦的撕裂,最幸福的出现。朋友说那种苦更甚于凤凰涅槃,是啊,那是用一条生命置换另一条生命的苦啊。每一个女人都是这样承载着。
婶子依然在那个石臼上呆呆凝坐,纹丝不动,似在怀念依稀的过去,那个小小的男孩从在怀抱中吮吸母乳到蹒跚学步,咿呀学语。再至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参加工作,每一阶段的成长无不渗透了他们的汗水和心血,却就是这么两杯酒,将他们二十几年的养育付诸东流。
18.季羡林怀念母亲的读后感 篇十八
可是怎么读,也读不出我的备课思路;怎么读,也跳不出所谓的金点子。不过读着读着,倒似乎看到了季老先生那颗跳动着的心,那份火热的情。
季羡林(1911.8.6—.7.11),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被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季老先生头上的光环说也说不完。
可这样的一位人物,这样的一位七尺男儿在《怀念母亲》的一文里(当然不只这一篇,在他的好多文章里都写到他的母亲)却有这样的一段话: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母亲带着不舍,怀着遗憾走了,季老先生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应该好理解。
可是“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是否有些夸张了呢?“泪流不止”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这么一位铮铮男儿?还“数十年如一日”?然而季老先生又说,他六岁离开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到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是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试问一个孩子六岁之前的记忆有多少?之后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又是聊聊无几,那母亲的概念会有多少呢?就连在季老的`梦里只能够“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那季老先生在写《怀念母亲》一文时,为什么还要花如此的浓默之笔来描写自己失母之后的痛,以及数十年如一日地对生身母亲的怀念呢?思绪良久,唯有的解释就是季老先生是一个性情中人,软软的心坎里怀柔着浓浓的情。还能从中看出他对母亲的爱并不是只会索取,更多地是爱的奉献。
这一点,我在季老的另一篇文章《永久的悔》里也得到了证实。文中有一句: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中我也知道了他那没能实现的愿望就是: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他大学毕业,母亲就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
是啊,季老和母亲相处的时间不多,但他有一颗敏锐的心,一颗充满爱的心,他能感受得到母亲对自己的爱,更能体会得到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痛。真不愧是伟大的人物,怀柔的心啊。不由得我又想到了作者所生的年代,所处的民族。我们中国有一部被誉为“传之百世而不衰”的名著《孝经》。《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以由生也。”
把孝做为所有德行的根本。认为一切教化都是在此基础上而产生的。又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把孝敬父母看成是天经地义的大道,比做天地间永恒不变的法则。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生长在这样的沃土中能有不尊孝道的吗?更何况是像季羡林老先生这样的文人儒士。
走出季老,反省自我,对母亲的关爱又有几多?想起来,愧啊!读师范时,算是离开了母亲几天,可又有几回是真真切切地思念着自己的母亲?每每想到的也就是“妈妈,我没钱了。”
工作了,嫁人了,走不出母亲的视线,一日三餐粘着母亲;儿子降临了要母亲;工作调动了还是不愿放走她……索取,索取,一直在理所当然地索取!哎!什么时候关心过她了?什么时候又体贴过她了?
很少很少,甚至有时候还会朝着母亲“吼”上几句……不想不知道,一想还真的吓一跳。冷血?没心没肺?还是美德的淡化?
19.学会观察才能写好文章 篇十九
在平时的习作中,有的同学一提笔作文,就急得抓耳挠腮,犹如老虎吃天——无法下爪,常被“无米下锅”所困。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养成留心观察、随时积累的习惯,对身边好多鲜活的材料熟视无睹,让它们悄悄溜走了。
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不乏有大量值得写的素材,如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阴晴雨雪、日月星辰的变化,山川田野、江河湖海的美景,鱼虫鸟兽的生活习性,花草树木的生长特点,身边的凡人小事……这些,不仅常常映入我们眼帘,而且还触动着我们的心灵。随时观察积累,写的时候,就会信手拈来,为我所用。一个叫王晨的同学,在某一周里就积累了如下的材料:
1.周一早读时间,班主任李老师给每个同学发了一本才出版的《新华字典》。这些字典是一个慈善机构捐赠的,我要好好珍惜它、勤使用它。2.周三晚上,中央电视台第九频道播放《非洲》专题片。我从片中了解到了非洲大陆的一些动物、植物以及气候特点。原来,这个大陆还真神秘。3.周五下午的活动课上,大家展示了自己的手工制作。我制作的一件工艺品——毛毛熊活灵活现,赢得了大家的赞赏,我很高兴。4.周日,爸爸带我到山坡上采摘金银花。我要给当老师的妈妈带回去,让她泡水喝,治治咽喉炎症。
看了王晨积累的材料,你有何感想呢?你如能像王晨那样随时观察积累,提笔还怕没啥可写吗?
二、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
有的同学认为,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其实,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还应把各个感官调动起来,比如用耳朵听一听、用鼻子嗅一嗅、用舌头尝一尝、用手去摸一摸,再用心想一想。只有发挥好它们各自的功能,让它们都来参与观察,获取的材料就会更全面、更细腻、更深刻,写出的文章就生动感人了。
中秋假期,刘甜甜随爸爸妈妈来到乡下的一处农家乐。
金秋的乡村,柿子红了,稻子黄了,玉米熟了……山上山下,田坎沟畔,处处瓜果飘香。乐乐这里看看、那里瞧瞧,眼前的美景总让他赏不完也看不够。
快收假了,他以《丰盛的农家宴》为题写了一篇习作。文中写道:
“开饭啰,开饭啰——一位阿姨把一盘盘凉菜、热菜摆上饭桌。有白生生的莲菜,金黄的豆芽、绿绿的蒜泥拌野菜、紫色的火烧茄子。望着五颜六色的菜肴,我的口水不禁直往外流。”
收假后,他请张老师给指点一下。张老师看后,对乐乐说:“这一桌饭菜还真是诱人,可你只写了饭菜的色美,没写出饭菜的味道怎样。也就是说,你只注意观察了饭菜的颜色,没写品出的味道,是吗?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还要五官并用,一起观察呢。”
听了老师的一番指点,甜甜一下明白了。忙对张老师说:“满桌的饭菜香气扑鼻,莲菜、豆芽脆生生的,凉拌西红柿酸中带甜的,火烧茄子吃在嘴里滑溜溜的……一会儿,我就吃了个肚儿圆。”
“说得好呀!经你这样一改,文章就生动了。”张老师告诉甜甜,“除了用眼睛观察饭菜的颜色外,我们还应用鼻子去闻饭菜的气味,用舌头尝饭菜的味道。有时,还需用耳朵听外界的各种声音,用皮肤去感触事物的细腻粗糙程度。”
“老师,我记得在去农家乐的路上,凉风习习,风吹树叶啪啪作响,好像在欢迎我们呢。走近农家乐门口,一只小花狗,摇着尾巴迎了上来,还围着我汪汪叫着,好可爱的。”张老师边听边不住点头:“你看,我们的各个感官作用多大呀!”
三、观察的方法要对路
在观察某一样事物时,还需讲究一定的方法。因为,观察方法对路,就能全面了解事物的特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观察要有序。观察有序,写出的习作才会“言之有序”。常用的观察方法有哪些呢?
1.按时间先后顺序观察。如郭辉同学观察日出,是按“早晨五点左右,东边天空出现了红霞——五点半太阳露出了红红的小半边脸——十几分钟后,太阳从东山头升了起来”的时间顺序观察,了解了日出的全过程。
2.按事情发展顺序观察。如《草船借箭》一文,作者先写诸葛亮借箭的原因,再写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用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事情的结果,即诸葛亮如期将箭交给周瑜。按事情发展顺序观察描写,文章脉络清晰,一目了然。
3.按空间方位顺序观察。即先确定观察的立足点,然后,再随着视线的转移,一一观察景物的特点。如《美丽的校园》一文,作者站在大门口,依次观察了操场东边的大花园,西边绿毯似的塑胶操场,大门正前方雄伟壮观的教学大楼。
4.按地点变化的顺序观察。即以地点移动为序观察。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按“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地点变化顺序,分别描写了路上景色明艳,外洞宽敞,孔隙狭窄,内洞奇特的不同特点。
总之,观察之前,要确定好观察顺序,不要东二榔头西一棒。
四、边观察边联想
我们在观察事物时,要根据事物的一些特点展开联想,为习作积累更加充实的素材。应从哪些方面去联想呢?
1.由声音联想。如:“一道闪电划过,接着就是轰隆隆的雷声,那雷声犹如千万辆坦克开过,真吓人的。”再如:“李强一张口说话,就像倒核桃似的,一点也听不清。”在以上例句中,作者由雷声联想到千万辆坦克发出的声音,足见雷声之大。由说话声联想到倒核桃,可见说话语速之快。
2.由形状联想。如:天空的云朵,有的像一堆棉花,有的像一座冰山,有的像一群山羊,真好看!”云朵像棉花、如冰山、似山羊,这些都是由云朵的形状联想到的,丰富的联想,描绘出了云朵的形状之美。
3.由颜色联想。如:“中午,太阳如红火球一般炙烤着大地上的万物。”再如:“春天,百花争艳的山野,就像穿上了五彩的节日盛装,招引着我们观赏的目光。”例句中,由太阳的颜色,联想到红火球,可见太阳光既强又热。由山野盛开的花儿,联想到五彩的盛装,写出了春天山野景色的绚丽。
4.由味觉联想。如:“这盘苦瓜好苦的,犹如黄连一般。”再如:“如今党的政策好,农民的生活如蜜一样甜。”黄连是最苦的中药,由苦瓜的味道,联想到黄连的味道,说明苦瓜确实很苦。由农民生活的美好,联想到蜜糖的甜,可见现时农民生活得很舒心。
【季羡林写母亲的文章】推荐阅读:
小学学过季羡林的文章12-03
季羡林经典的语录12-31
《季羡林散文》的读后感1200字06-11
季羡林我的童年读后感优秀09-17
母亲节的文章散文11-27
季羡林成功教案12-17
季羡林:《成功》阅读答案08-12
季羡林名人名言08-17
季羡林《寻梦 》《幽静悲剧》08-21
初三语文成功季羡林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