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变化(精选8篇)
1.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变化 篇一
联合改革开放34年来,谈谈我国和自己家乡的变化
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4个年头了。34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以我的家乡沧州市河间市为例,34年前,我们县城城区面积只有7平方公里左右,主要道路仅5公里。看看34年后我们的县城吧!光是建城区面积就扩大到三四倍之多,新增绿化区域,大楼林立,街道宽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童年时,很少有品种多样的蔬菜和肉食,玩具是父母手工做的,穿着的衣服更是颜色单一,样式简单。少年时,各种新奇的图书逐渐出现于我们的视野,但是可望而不可及。以前的连环画已经被现在的录像DVD和装帧精美的漫画小说所取代,五分钱一根的冰棍消失了,各种味道的雪糕占据了少年青涩的眼球,14寸的黑白电视已经换成了29寸的高清液晶大彩电,里面播放的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联播和动物世界了。走入青年时代的我们,尽管对街边数不清的零食不再感兴趣,却发现路上的汽车比自行车还要多,超市的蔬菜比肉类更受欢迎,大背投和等离子早已不再稀奇,电脑和网络悄然地构架起了我们生活的点、线、面。
医疗保障方面,国家给我们特别照顾,凡是门诊住院看病,病人只负担少量的支出,大头还是国家给予支付,而且近几年来,国家又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给老百姓办起了医疗保险,只需交纳一点费用,即可享受国家的高额补贴,而且看病住院70%、80%都是由国家支付,完完全全是为了我们老百姓着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的教育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改变。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把师生们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我们教师再也不要为升学率、各科分数而去绞尽脑汁地出难题、找偏题,去日益继夜地“看守”学生。而学生,也无需整天溺在题海中而“痛不欲生”了。学生的书包越来越轻,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学生各方面素质在稳步提高。
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九年义务制教育政策的彻底落实、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的重点投入,家乡昔日那设施简陋,千疮百孔的校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
幢幢窗明几净、宽敞舒适的新教学楼、电脑室、实验室,教学设施一应俱全。更让人高兴的是国家推行义务教育,不但免去了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对部分困难家庭的学生予以生活补助。使全国千千万万的贫困家庭直接受益,所有适龄儿童都能高高兴兴地上学。大学生入学政策的宽松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吃、穿、住、行有太多的变化。从没的吃到你想如何吃就如何吃;从没的穿到下衣当上衣穿,上衣当下衣穿;从出门步行、自行车到现在的高铁、飞机;从土房到现在一家人享受着上百平米的居室等等。这就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我们告别旧时代的一缕春风。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1、1990年北京亚运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自己的土地上举办的第一次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也是亚运会诞生以来的40年间第一次由中国承办的亚洲运动会。来自亚奥理事会成员的37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代表团的6578人参加了这届亚运会。代表团数和运动员数都超过了前十届。2、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香港同胞从此真正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被用来解决香港问题,香港的发展也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因为改革开放,让香港与大陆有了更多的契合点,香港回归后港人消除了“马不能跑”、“舞不能跳”、“股不能炒”的疑虑,香港在祖国的山河大地上依然璀璨生辉!
3.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政权交接仪式,国家主席江泽民宣告: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4、2008年,对于中国而言,是骄傲的一年。从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到汶川大地震,从奥运圣火传递受阻到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以另一种形象和气势出现在世人眼前。
5、从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成现实,到今天2011年11月8日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中国实现了从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到开展深空探索的巨大跨越。
三十四年的改革开放,有了如今黄河猛,长江壮,泰山雄,昆仑莽,万河山河浩浩荡荡以天安门前走过,走过一队队徐洪刚,走过一队队雷锋,走过一队队李向群,走出中国人民最风流最风光最风情的步伐,走出中华民族最壮观,最壮美的方阵。仰望蓝天,神州飞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峡工程旷世神奇。改革开放,成就斐然。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相机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嫦娥奔月使我们祖先几千年伟大的梦想,奥运会成功举办,圆梦百年,这一系列成功,证明了今天我们的强大实力,改革开放特大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改革开放,让我们以采薇采茶的手,编织彩灯云锦,让我们以喊江喊海的喉咙,在金黄季节的金黄般的早晨,唱响国歌和五星红旗,唱响千百年来朝朝暮暮澎湃的激情。
中华民族像一个巨人,屹立在世界东方。为了实现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学号将设祖国的本领。在明天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奉献聪明才智。我坚信,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们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继往开来的中华民族会更加辉煌!
2.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变化 篇二
1 医院供给侧改革的外在促发因素
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是健康需求的派生需求[1],总体上属于需求侧,作为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医院也有其供给侧,主要包括:医保供给、财政供给、服务对象缴费供给、药械耗材供给、水电气及后勤保障供给等等。当前,医院供给侧的一些改革与变化对医疗卫生改革、医院管理与营运、医院建设与发展等既是机遇,也面临挑战,其供给侧改革变化的主要因素如下:
1.1 国家政策改革调整
随着国家卫生与计生政策的改革与调整,将催生医疗机构的变革与发展,如:“健康中国”战略将推动“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的形成,带动健康产业发展[2];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引导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将引导病人理性诊疗和合理分流;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使妇幼保健、产科、儿科的需求增加[3];促进民营医院发展将增加公立医院的危机感、紧迫感和竞争意识;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将催生新的健康需求;医院考核评价指标的调整将促进医院更加注重社会效益、质量指标等;控制公立医院规模、床位等将促进医院更加注重内涵建设等。
1.2 医保政策改革调整
从2003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全覆盖,就医需求大增,十年来医院病人“井喷式”增加,尤其是一些三甲医院以及农村县(市)二级医院患者人满为患。但这种由医保制度带来的病人增加从2014年开始放缓,主要原因在于:现有医保筹资和保障水平不高,其拉动效应已释放到峰顶;医保总额预付、总额包干政策使医院主动控费、选择性诊疗、控制就诊量等措施;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等付费方式改革,起到了控制医疗费用和约束医疗行为的作用。
1.3 医院补偿渠道的变化
随着医改的深入,药品零差率制度的实施,医院的补偿渠道由过去的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和财政投入变为医疗收入和财政投入两种渠道,政府对医院的补偿将逐步增加。理顺医疗服务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合理调整提升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等将促进医院诊疗服务行为规范。控制公立医院举债建设等措施将有效控制公立医院的规模和扩张。
1.4 服务对象需求变化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医院服务对象的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从“小病拖大病扛”到生病后到医院诊疗,从有地方看病到要求医院质优、便捷、安全,从就近诊疗向三甲医院积聚,从有病治病到主动治未病、提高生存质量、追求健康长寿转变。
1.5 药械耗材供给的变化
新一轮医改把破除以药养医,建立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差率销售作为重点先行改革推开,医院依靠药品收入的时代宣告结束,一定程度遏制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及大处方、滥用药等问题,当前还存在一些低廉药品及急救药品紧缺、药品及医疗耗材价格虚高、基本药物品规偏少满足不了临床需要、基本药物使用比例不高、国产医疗设备和耗材不受青睐等问题。
2 借鉴供给侧改革理论深化医院内部管理
面对医院供给侧的改革与变化,医院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改革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服务理念,深化内涵建设,调整经营策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2.1 转变服务理念
医院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生病的人,是需要特别关怀和帮助的群体。针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以及健康观念的改变,医疗机构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4],一切以维护人民群众健康、解除患者病痛、抚慰患者心灵、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为首要,医院决策、管理、营运、服务都要站在患者和群众的角度去思考,尊重病人、关爱病人,努力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环境、安全可靠的医疗技术、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便捷的服务流程以及社会、心理、健康知识等方面的综合服务[5]。
2.2 转变经营策略
医院要适应改革发展需要,主动调整运营策略。一是要充分体现公益性。公立医院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解决医疗服务的公平性、适宜性和可行性[6],以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为途径,纠正医疗机构过度逐利、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等问题。二是推进科学化管理。建立完善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岗位职责等,推行目标管理、成本核算、综合绩效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三是调整收入结构。医院要从依靠药品收入转变为依靠医疗技术;从过度医疗转变为精准医疗;三级医院要把重点转向疑难杂症、危急重症等的诊治及科研,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疗的占比;改革药品“招采用”机制,保障低廉药、急救药供给,降低药品价格,减少药品库存,提高基药使用比例,减少患者药品费用负担。四是加强后勤管理与改革。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在最大程度满足临床一线工作需要以及患者需求的情况下减少后勤服务成本;医疗设备既要尽可能满足患者和临床需要,但又要防止资源浪费;探索一定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高端设备互用、检查结果互认。
2.3 转变发展思路
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医院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创新推进医院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重大疾病、慢性病的防控,根据居民健康需求及疾病谱变化,新增一些临床科室、引进和推广一批新技术,提供一些群众需要的医疗卫生服务,如提供融医疗(护理)—养老—康复一体的健康服务[7]。二是推进医院协调发展。针对医疗卫生工作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医疗与预防之间存在的不协调问题,强化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建设,全面提升县(区、市)级医院服务能力,做优城市三甲医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同质化水平;医院要从盲目外延扩张向更加重内涵建设转变,强化医疗质量建设、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要着力解决卫生事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针对儿科、妇产科短缺问题加以重点扶持,根据人口老龄化问题建设好老年科,针对慢性病问题建设好康复科。三是推进医院绿色发展。医院建设要体现节能环保,医疗急救绿色通道要畅通,医疗废物及病毒废水处置要规范,严控医院感染发生。四是在开放中推进医院发展。坚持外引内联,引进一批高技能人才、引进一批新技术、新设备;加强医疗机构间的协作交流与合作,上级医院要发挥好指导下级医院的作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合作举办高水平、上规模、专业化的医疗机构。五是深入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统筹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及医院各项任务的落实;根据疾病谱的变化,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尽力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方便及行业作风问题。
2.4 转变服务方式
要适应新时期卫生工作需要,改革完善医疗服务方式。一是推进预约诊疗服务。解决就诊排长队,速短病人等候时间。二是推进分级诊疗。引导病人科学就医,有序流动,解决基层医疗机构服务量不足,大医院人满为患的问题。三是加强医联体建设。让优质医疗资源、先进技术等向基层流动,带动医疗技术的整体提高。四是推进远程诊疗服务。鼓励二、三级医疗机构向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图诊断、远程培训等服务,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利用信息技术服务群众健康。五是注重人性化服务。加强对服务流程的再造,建立高效、便捷、有序的诊疗路径,缩短挂号、就诊、检查、收费、取药、治疗等等待时间[8];要加强医院诊疗环境的改善,营造出温馨、舒适、安全、美化、健康宜人的医院文化。六是打造诚信服务体系。积极开展诚信医院建设,共同营造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社会风尚[9]。
摘要:医疗卫生服务总体上属于需求侧,但就医院而言也有其供给侧,医院供给侧的改革变化将对医院带来机遇与挑战。医疗机构要主动适应供给侧改革变化,转变服务理念、转变经营策略、转变发展思路、转变服务方式,推进医院健康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医院,改革
参考文献
[1]黄成礼,庞丽华,张蕾,等.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相关概念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11):5-7.
[2]祁豆豆.“健康中国”有望升至国家战略[N].上海证券报,2015-10-22.
[3]葛晓云,刘维韦,施月琴,等.关于如何完善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妇幼保健服务能力的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5,26(4):3-4.
[4]陈虾,邓晓燕.全科医学服务中以人为本、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6):1748-1752.
[5]陈桂芳.创新服务理念促进医院发展[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9,20(4):90-91.
[6]佟子林,贾鑫.公立医院如何更好体现公益性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12):1076-1078.
[7]邓庆,甘霈,任国胜.养老医疗护理康复职业培训融一体构筑“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J].中国科技产业,2014(6):42-47.
[8]武新艳.浅谈医院人性化管理与服务[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7,5(11):84-85.
3.中国广告产业发展变化分析 篇三
广告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对扩大需求、有序竞争、企业发展以及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从市场的角度看,中国广告经营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30%,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逐步加大,中国广告市场规模已进入世界广告市场的前列,市场总量和美日两国差距日渐缩小,广告业在宏观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提升。但中国人均广告费用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我国广告市场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受全球金融危机、经济紧缩的影响,广告业的发展受到阻碍,但仍保持一定的增长
2009年广告业整体营业额仍达到2041亿元,首次突破两千亿,比上年度增加141.47亿元,增长率为7.45%,广告经营额占GDP的比重仍稳定在0.6%左右;广告经营单位204937户,比上年度增加19172户,增长率为10.34%;广告从业人员133.3万人,比上年度增加6.67万人,增长率为5.27%。这是近30年以来增长率最低的年份,但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这个数据具有特别的意义。
与此同时,根据Kantar Media对2009年前11月的监测,全球重要广告市场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其中美国下滑14%;日本下滑4%,英国下滑11%。
四大媒体仍是广告市场的主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尽占优势
近三年报纸、期刊、电视、广播四大传统媒体在广告经营额中所占比重,2007年为49.08%、2008年为49.71%、2009年为49.44%,稳坐半壁江山的格局近年来没有大的改变。
这其中电视媒体尤为突出,比重一直保持在22%以上,2008、2009年达到最高点26%,并呈稳定增长的趋势。央视广告招标总额的大幅增长,一方面让我们看到强势品牌媒体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说明电视媒体一直是最重要的广告媒体。可见,中央电视台为首的强势媒体凭借其独到的资源优势和经营策略,特别是长期积累的品牌效应,使媒体投放向着优势品牌媒体聚集,广告媒体凸显“马太效应”。
互联网带动新媒体的发展,
市场份额不断攀升,增长显著
2009年的互联网广告发展成为广告业的亮点。根据中国广告协会互动网络分会的统计,2009年中国互联网广告规模达到109.1616亿,增长率为9.6%。2009年对互联网广告市场贡献最大的前五位行业分别是汽车、房地产、食品、招生招聘、金融保险。从数字上来讲,在广告行业整体经营额增速减缓的前提下,互联网的增速超过了整体增速;从经营方式上来讲,网络媒体不断推出新的平台模式、内容模式、沟通模式,以及经营模式,网络广告的空间得到拓展;从受众上来讲,截至2009年7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3.38亿,覆盖人群越发庞大。总体上,互联网的经营与发展进一步成熟,网络营销人员在产品创新、经营创新上取得诸多进步。平台与产品的多元化为广告主提供了更多选择,另一方面,互联网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牵连越来越密切,新的传播格局日渐成型。在这个过程中,适应于新的传播格局的营销传播模式也逐渐被广告主了解和接受。
户外广告在负增长之后的全面回暖
2008年受到大规模的户外广告整顿和资本退潮的影响,户外广告在经营单位户数、媒体数、经营额方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可喜的是,户外广告行业在2009年市场状况堪忧的环境下,逆势上扬,取得经营增长率7.0%的好成绩,而户外广告数只增长1.0%,可见,优势资源在2009年更加集中,行业内部的盘整更加规范。
区域广告市场格局稳定,
广告投放向二、三线城市推进
区域广告市场格局无明显变化,北京、上海、广东依然位居区域经营额前三甲,三地总和占有全国经营额总额47.7%的份额,江苏、浙江、天津、福建,依然紧随其后,排在第二梯队。
2009年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福建45.4%、海南39.3%、安徽28.4%、甘肃27.7%、内蒙古23.8%。全国有五个地区出现负增长,分别为湖南-79.7%、宁夏-42.1%、新疆-24.6%、广西-2.5%、重庆-0.4%。
2009年广告市场向三四线城市推进的趋势越发明确,中国广告市场大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广大二、三线城市仍处于不完全开发或待开发状态。一线城市的投入成本越来越高,其性价比却越来越低,二三线城市已经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与社会消费的主要增长区域, 二三线城市广告市场也将成为中国广告市场发展的重要版块。
4.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变化 篇四
新加坡的国大东亚所所长 郑永年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不过是这些变化并不是西方式的。不管人们评价如何,正是这些政治制度上的变化,使得中国有能力适应和消化社会经济变革,以及转型所带来的各种变化。
那么,中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呢?官方的意识形态,并不能帮助人们获得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实质性的知识,一切要从中国政治制度的实际行为出发。因为政党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人们又进而要从认识这一政党制度入手。
简单地说,中国已经演变成为一个一党主导下的开放型政党制度。
第一是开放。开放最重要。任何一个政治制度,如果不开放,就必然表现为排他性和封闭性。只有开放,政治才具有包容性。政治上的开放性,在西方是通过外部多元主义,即多党政治来实现。理论上说,每一种利益都能够找到能够代表其利益的政党。在中国,因为没有多党政治,依靠的是内部多元主义来实现。内部多元主义表明政党的开放性。社会上产生了不同的利益,执政党就向它们开放,把他们吸纳到政权里面,通过利益的协调来实现利益代表。
中共多年来致力于从一个革命性政党转型成为执政党。在革命期间,政党要强调依靠一些特定的阶级和阶层,但作为执政党,其必须依靠所有的阶级和阶层,才能拥有最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共的转型不可说不快。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民营企业的崛起,成功地解决了民营企业家加入执政党、进入政治过程的问题。面临迅速崛起的社会组织和新兴社会力量,执政党现在又开始强调社会管理,致力于通过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来扩展执政的基础。随着社会基础的扩大,党内民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年来执政党在不断强调党内民主重要性,并寻找多种形式的党内民主的原因。
这种内部多元主义基础上的政治开放性,其有效性并不比其它任何制度低。阿拉伯世界基本上既无外部多元主义,也无内部多元主义,多数政权表现为封闭性,有一个家族(君主政权)或者少数几个家族长期垄断政权,统治国家。即使在民主国家,例如英国、美国和日本,国家政权也经常被几个政治大家族所垄断。从统计学角度来看,从社会底层进入政治领域的人数,中国远远超过民主国家。共产党统治不是家族统治,这使得共产党更具有群众性。
第二,同样重要的是中国解决了精英阶层更替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说,西方民主的本质是通过定期的选举,解决政治精英的变更。在民主政治产生之前,暴力往往在政权更替过程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这种情形也在中国传统社会存在数千年,所谓的“革命”就是“改朝换代”的意思。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拒绝走西方式的民主道路,但已经发展出非常有效的精英更替制度。
这要归功于邓小平。邓小平确立了两种相关的制度,一是领导人退出制度,即退休制度;二是人才录用制度,从社会的各个领域录用人才。现在这个制度从基层到最高领导层已经高度制度化。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年龄的限制(即任何一个领导人一旦到了规定的年龄,就必须从相应的职位上退下来),各个阶层精英更替的速度,是没有其它任何一个制度所能比拟的,包括民主制度。尽管年龄规定的“一刀切”制度在外界看来,甚至已经到了不合情理的程度,但的确产生了诸多积极的政治效果。
这个体制的优势是很显然的。首先,它避免了个人专制。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内部多元主义所形成的“党内民主”,或者党内集体领导制度。中共党内高层之间的制衡,远比民主国家的多。例如在美国,一旦当选总统,其经常拥有“帝王般”的权力。而中国领导层中,在强人政治时代过去之后,再也难出现这种“帝王般”的权力者了。二是限任制。现在一般上,领导层包括总书记、国家主席、总理和其它重要职位,至多是两个任期,即十年。这和西方的总统制并没有什么区别。很显然,限任制是对个人专制的一种有效制度制约。就是说,中国尽管没有西方式民主,但也找到了同样的甚至更有效的方式,来保证不会出现个人专制。但在阿拉伯世界,普遍的现象就是个人专制,无论是君主制国家还是具有现代政党制度的国家。当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统治一个国家数十年的时候,就会弊端丛生,令社会不可忍受。
中国政治制度具强大动员能力
其次,中国的政治体制使得政治更新异常地迅速,政治能够有效反映代际变化,因此也是利益的变化。较之其它任何政体,中国政治体系的一个显著现象就是官员流动速度非常之快。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官员离开其任职的岗位,也有同样多的官员进入这些岗位。这种快速的流动尽管也出现了一些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它能够更加有效地反映时代的变化。
第三,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强大的政策动员能力,从而促成政策的及时变化。从理论上说,多党制国家的政策变化的阻力应当比一党制的为少,因为政策可以随着政党的轮替而变化。但事实上则不然。越来越多的民主国家,无论是西方发达的民主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反对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忠诚”的反对党,而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在这样的情况下,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政策变化变得非常困难。
中国则不然。如果西方式民主更多地表现为政权轮替,中国更多地表现为政策“轮替”。尽管中国社会经常抱怨执政党政策变化缓慢,但较之其它政体,中国的政策变革速度还是相当地快。只不过,在民主国家,人们可以互相推卸责任,而在中国,执政党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再到本世纪,中国实现了数次重大的政策转型。看不到执政党的政策动员能力,就很难理解中国这些年来的巨大变化。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的制度不存在问题。相反,中国的制度面临很多非常严峻的挑战。想说明的一点是,包括西方式民主制度在内,所有制度都在面临
挑战。任何一个制度,如果不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就会发生危机。没有一个制度是终极的,可以终结世界历史。所有制度都要在变化中求生存和发展。
5.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变化 篇五
调查者:郝海苓
调查时间:2012-1-14 至2010-2-4
调查对象:谭坊镇
胡锦涛主席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在这三十年里,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各项改革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和较大的成就。
为了更好更深入地了解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果,寒假期间我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在网上大面积搜索信息与相关资料,二是自己认真观察家乡的变化与发展。分别都做了比较详细的社会调查。以下就是我们所完成的调查报告。
“抓住农村改革开放,就能掌握整个改革开放的主动权。”而这三十年来,农村的改变我们有目共睹,农村体制改革,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令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家乡实地调查的时候,我们对这些变化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一排排整齐的农村小区,一条条宽敞的马路,房前有路,屋后有院,整个就是现代化的别墅区。带着激动的心情,我在其中一片住宅区的50个人发送了调查问卷,并努力的搜索相关资料及进行总结。
一.农村住房条件有了现实性的巨大变化。在三十年以前,只有八户人家住的是简易的木质楼房,其余的人家都是平房甚至是茅草屋,在之后的十多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才慢慢盖起了楼房,而现在这50户
人家全部由于旧房拆迁而住进了现在的农村小区。在我们采访的人中,有一位高龄九十的老人激动地告诉我们:“没想到世代土房子,石桌子,篱笆墙,到今天居然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真是感谢共产党啊!”是的,在我们眼前的都是统一建造的三层别墅式住房,房子很漂亮,比有些城市的房子还好。而且村民们现在拥有的家用电器设备是以前的好几倍,在改革开放以前,一个村有几部电视机已经是很不错了,而现在家家都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电饭煲也都是家庭必备,30%的村民还用上了微波炉,房顶上还能看到每家都安装了太阳能,这日新月异的变化真是不得不让人惊叹。
二.村民们的知识丰富了。在我们所调查的民户中,50岁以上的人基本上都是没有读过书或者只上过几年小学的,属文盲或半文盲阶层,大字不识几个。但是接受我们采访时,三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一般都拥有中学及以上的学历 ;对于年轻一代,该村已经出了10几个大学生,学历程度不断提高。我想这与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分不开,在这个村里村民组织自建了幼儿园、小学、初中,且配套设施基本完善,小朋友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普及英语,家长们为了孩子学习,几乎不计花费。
当然丰富知识的另一有效途径便是外来讯息的有效进入。为了让村民了解外面的最新动态,村委会特设了信息栏,每周一更新;5%的民户还订阅了各类报刊杂志;而且在我们调查的50户人家中有3户人家已经用上了互联网,再加家家大彩电,过去穷乡僻壤,信息堵塞的窘境已荡然无存。
三.农村交通不断改善。听村民们说,以前家家户户门前的路都是泥路,一遇到下雨天,不穿雨鞋根本走不出家门;而且路也很窄,并排走两个人都有困难,一辆三轮车过来,都不知道怎么让路。现在国家发款下来,不仅修主干马路,连村间小路也变成了宽宽的水泥路,一直通到家门口,汽车都能开进来。以前去市镇的路都是石子路,还坑坑洼洼的,下雨一积水,只能走最边上草丛路,汽车摩托车开过,还能溅一身的水;现在完全不用担心,因为“条条道路通罗马”,而且都是高级的柏油马路。
交通的便捷,使村民们的出行也方便了。每户人家中每家都有自行车,80%的人家同时拥有电瓶车或摩托车,40%的人家还有汽车。现在村民们想要去城镇或是市区,开车20几分钟就能到方便。大家都不可思议地感叹两个钟头的路程竟然能缩小到30分钟,那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呀!
四.村民娱乐活动的增加。我们能看到,在小区的东面有一块健身器材场地,就像城市小区中的一样,一位被采访村民告诉我们,现在很多农村都有这些设施,目的就是丰富农民的娱乐活动,也让农民更注意健康问题。这些设施中有适合年纪大的,也有适合年纪小的。另一位村民还告诉我们,他们这个村区,会不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有唱戏,有看电影,表演马戏等等,让这里的人生活更多姿多彩。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问他们自己及家人旅游情况的,几乎所有的人都说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他们是从来不出去旅游的,最多去一趟城镇赶集。而90年代后,慢慢发生了变化,旅游就像有带动作用似的,一家出去
了,另一家也想出去玩玩,现在70%的人家一年里肯定会出去玩一次。
首先,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在我家乡谭坊,初等教育普及率达100%,在校中小学生达4.4万人。大部分人认为义务教育减免学杂费是国家对每个学龄儿童能上学的有益举措;75%的人认为现教育设施和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特别是从原来的沙子跑道到现在的塑胶跑道,从黑板教学到运用多媒体教育;教师队伍快速发展,师资质量从以前的大专学历到现在要求的本科及硕士学位。
其次,以医疗,养老保险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据我的大致调查,我区在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健全,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配套设施水平不断提高。我所调查的地区共有大型医院6家,其中二级甲等医院2家,包括刚新建的1家国家和私人合资的医院。企业单位一年一次的职工身体检查,国家免费为退休下岗职工提供健康体检等。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疾病治疗率有多上升。国家还为退休职工买养老保险,做到老有可依,老有所养,;老有所靠。
再次,就是人们的住房条件的改善。有位四十多岁的阿姨跟我谈到住房的时候,感触颇深。她说以前在国家单上班,一般分间15平方米差不多大小的给你或者住到集体宿舍里。之后工资提高了,搬到了简易的单元楼房,孩子终于有了自己的单人床,家具也变成了组合柜,我们感觉生活便利多了,生活条件有了改善。现在随着到了追求高品质的年代,我们又换上了3房2厕所1厨房的小区了,也有了自己的车库,还有一些小区锻炼器材供小孩老人强身健体。
然后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与探索走过了30个春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经历了许多艰难与曲折,终于闯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道路,建立起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互助共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给老弱病人带来了极大地福利,看病吃药省了不少钱,给家里减轻了负担。
6.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变化 篇六
二、调查时间:2012年4月30日———5月1日
调查地点:家中,村街
调查对象:村民,村干部
调查方法:1.上网查询信息
2.村民走访
3.询问村干部
调查人:李某某
三、1.前言: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文化生活也极大丰富,政治觉悟也得到提高。为了解家乡三十多年来的巨大变化,利用假期时间我做了一次关于家乡变化的报告。
2.调查结果:
30年前的住的都是土房子,少有平方,没有楼房,烧的都是木材和秸秆,枯枝落叶,对环境污染很大;再看现在,家家都步入了电气化时代,电灯电话电视机电动车是必备品,燃料也更加清洁,主要使用煤气,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30年前人们穿的衣服千篇一律,很单一,只为穿衣而穿衣,而现在穿的是时尚,款式多种多样,想找到街道上穿一样衣服都很难;那时人们吃的是解决温饱的口粮,仅是能填饱肚子,人们收割时都是人力居多,打粮食要许多时间,现在多用收割机,一天就能够收收割好,省去了很多人力,吃的是享受,饭菜种类多式多样,温饱已不是人们的主要问题。
以前出行都是步行、老式凤凰牌自行车,现在一般是摩托车或有的是轿车。人们的思想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以前,大人们不重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我们村那是许多人都没有上过学,上学的许多很早就下来了干农活。现在,每家每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进大学校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农民,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即使是省吃俭用也要供孩子上学。
以前村委会决定村里的大小事务,现在村民能自己参与决定自己切实利益的事,经常由村民讨论决定。
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现在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村,九年义务教育还有逐步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都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是大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外公外婆每年都能得到一定的补贴。
.也有一些不好的事,比如环境污染严重,记得小时候家乡许多河流清澈透明,一到夏天许多人到河里游泳,而现在河水变脏,浑浊,到处飘着药瓶和长满水草,近年我们村得癌症的人数上升很快,这些不良方面让我感到忧虑。
2.结果分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粮食生产连年增收,而且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粮食的生产正在越来越科技化,高产化;
大力发展林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林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为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满足市场,保障供应,大力发展林业成效显著,我的家乡许多地方因为银杏树的种植而走上了致富路;当然在这方面我们村欠缺,没能抓住这一次良好的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和标志的农村政治发展步伐也开始起步,并不断前进,其成绩巨大,并呈现出独有的魅力和特色,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总体来看,其特色可以从几方面体现:
一、在政府主动强力推动下进行,取消了过去的生产队组织,并规定了村委会的性质和任务,确立了村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为村委会的建立、实行村民自治和直接民主,保证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了宪法保障。随后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了村委会,实行了村民自治制度。而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行正是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标志和体现。
二、村级党组织起着独特作用村级党支部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建设、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村民自治的实行中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依靠村党支部和支部中的党员,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村民群众中,广大村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也通过村党支部向上级反映。村民自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自治,农村各种组织包括村委会也要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不能离开党的领导去谈自治。然而在现实的村民自治中村级党组织的实际定位、作用发挥也面临着重新考量的问题。村民自治是农民自治,自己选举自己的领导者村委会、村委会主任,并接受领导者的领导。
4家乡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变化
一、1978年-1988年 从单一的渠道与制度化,集体化向多重的渠道与并列化,两元化转变,从被动化到主动化转变
二、1989年-1998年 精神文明生活成为农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绝对要求,农村的文化传播从80年代的主动化进入了90年代的选择化。基本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体系。
三、1999年-2008年 多维视线下的文化接受和数字化信息社会的来临,使得农村文化生活终于走出农村,面向社会和世界。
3、合理化建议 1.在改革中家乡取的了丰硕成果,经济长足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要继续坚持下去,吸取经验教训,深化改革
实践向我们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是符合广大中国人民要求的,是符合历史与现实的伟大决策。
7.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变化 篇七
一、国际石油资源格局分析
(一) 国际石油资源分布现状。
石油的分布从总体上来看极不平衡:据统计, 仅中东地区就占68%的可采储量, 其余依次为美洲、非洲、俄罗斯和亚太地区, 分别占14%、7%、4.8%和4.27%。
(二) 国际石油贸易现状。
国际石油贸易包括原油和成品油贸易。根据石油经济要素分离理论:国际石油贸易存在着“资源与消费”、“资本与需求”, 以及“科技与开发”三种矛盾。理论一方面阐述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石油资源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 同时也说明了世界各国由于地域、分工等的不同对国际石油贸易的影响, 这正是当今独特的国际石油贸易格局。
二、国际石油贸易格局经历的变化
(一) 国际石油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但发展速度放缓。
受经济危机影响,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将较为缓慢, 人口老龄化使机动车保有量达到饱和。因此, 发达国家石油需求将呈逐步放缓下降趋势。相比发展中国家, 由于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年轻人口比例不断增加等原因, 其未来石油需求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成为世界石油需求增量的主要力量。
(二) 国际石油贸易方式向多样化、体系化方向转变。
受石油市场影响, 国际石油贸易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主要的国际石油贸易方式有长期供应合同、现货合同、准现货合同和期货交易等方式。另外, 还有以油抵债、以油换油等准现货贸易方式。在市场疲软的形势下, 还有诸如延长付款期、减免运费、保险费等折扣方式。
(三) 亚太交易中心地位的竞争日益激烈。
预计今后, 亚太地区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上升。随着中亚管道和远东管道 (ESPO) 的建成投产, 俄罗斯和中亚对亚太地区的出口会迅速增长;非洲将原先输往北美的原油改道为亚太;拉美也会继续增加对亚太的原油出口。亚太地区是未来油气消费增长的主要来源, 全球贸易重心将逐步东移。
三、国际石油贸易影响因素
(一) 地缘政治因素。
地缘政治因素, 主要指突发性的政治事件, 如爆发战争、兵变、革命、政变等。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是造成国际石油贸易格局变动的重要原因, 其稳定性会直接影响到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 进而影响到世界石油的价格。
(二) 地区发展不一致。
主要贸易地区的产销差日益扩大导致石油贸易不断发展。2012年世界三大石油消费地区依次是亚太、北美和欧洲地区, 但其石油产量却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两者差日益扩大;而消费量较小的中东、俄罗斯和非洲却是产量远远大于消费量。这种地区间的严重供需不平衡以及主要的消费区产量与消费量差距逐年扩大的趋势正是由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引起的, 该因素同样促使世界石油贸易活动日益活跃。
四、中国在国际石油贸易格局变化背景下面临的挑战
2012年我国进口石油2.39亿吨, 同比增长7%,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近十年来, 我国由于油气勘探投入不足, 新增石油储量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石油对外贸易已是在所难免。在国际石油贸易格局变动的背景下, 中国经济将面临一些挑战。
(一) 公司竞争力差。
目前, 我国炼油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 产品成本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应用新技术及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方面, 我国企业差距更大, 目前我国有近80%的无铅柴油依赖进口。由于石油产品缺乏价格竞争力、新产品开发能力薄弱且质量性能欠缺、营销体制和市场开拓能力差等原因, 国产石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不断下降。另外, 企业规模及盈利能力与国际石油巨头差距较大, 中石油和中石化的资产总额之和与合计销售收入分别只有埃克森美孚的63%和33%。
(二) 在国际石油定价中处于被动地位。
石油进口只能被动接受以美国和欧洲为主导的石油供需形成的价格, 国际石油价格在形成过程中没有客观、合理地反映我国石油的供需变化。虽然我国石油贸易量增长迅速并逐渐成为国际石油贸易中的重要部分, 但这一因素在基准原油价格中并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中国需求因素常常被错误的预期所夸大, 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国际石油价格, 而我国却只能被动地选择接受。
(三) 能源合作不强。
在国际能源合作机制中, 石油是核心。我国重点参加了一些多边能源合作机制, 但碍于时间、制度、政治等因素的制约, 目前还未完全建立起稳定、有效的能源合作框架, 从而影响了石油贸易战略的实施。
虽然我国目前正积极加强能源合作, 但仍是困难重重, 例如中国与苏丹合作石油进口项目中, 由于苏丹出现政局混乱进而导致石油资源分配矛盾, 使得合作计划悬而未决。这都说明我国目前能源合作不够充分, 仍处于发展和改进阶段。
(四) 对外依存度过大, 石油安全问题严峻。
供应安全一方面来自于产油国的政治动荡。中东、非洲、拉美这些资源集中区的政治经济不稳定, 宗教、民族冲突、叛乱、政变以及与西方的抵抗关系使这些国家的石油供应和出口存在变数;另一方面则来自运输, 未来进口油气运输仍以海运为主, 陆上管道运输仅能作为补充。未来10年我国对中东油气资源的依赖仍接近一半, 中东航线运输安全最重要, 其主要线路有三条, 当中任何一条线路出问题都将影响我国近一半的进口量。
五、中国经济发展应对国际石油贸易格局变化的策略
(一) 提升贸易企业竞争力。
我国应逐渐打破国有贸易一统的局面, 在竞争中促进我国企业国际贸易能力的全面提高。此外, 我国石油企业在国外也应积极获取权益油, 当然, 在国外取得权益油并不是直接的国际石油交易, 也并不意味着必须将取得的权益油运回国内, 但这提供了一种关键时刻的战略选择, 提升了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讨价还价的能力。
(二) 提高中国在国际石油定价中的话语权。
随着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 中国国内石油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市场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应该从世界石油市场的高度出发来看待国内市场建设对保障国内供给的作用。我国应逐步完善国内实货交易市场, 有步骤地推进市场建设, 形成现货、远期、期货为重点的多层次、开放性的市场体系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 允许国际大石油公司、金融机构和机构投资者等参与国内石油期货市场的交易, 提高国内石油市场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地位, 争取成为全球性石油定价中心之一。
(三) 营造有利的国内外合作环境。
积极发挥国家在争取国际石油供应中的作用, 开展国际能源合作。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 发挥中国经济崛起的优势, 将石油合作纳入全方位的合作中,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性的各种对话和交流。此外, 在合作的产油国开展先进技术展示, 进行产业交流, 以市场换取稳定的石油供应, 也是稳定与产油国关系的重要方式。在稳固现有石油进口来源渠道的同时, 要逐步拓宽石油进口来源地, 以降低由于石油进口集中度过高可能带来的风险。发展石油外交, 中国对于世界石油市场如此敏感, 直接原因是缺乏对世界石油的定价权, 因此建立积极的石油外交, 与中东地区、俄罗斯、尼日利亚等国家进行经济、政治、石油等战略性的合作有利于中国石油进口来源的稳定及安全。中国的石油贸易方式以现货贸易为主, 为了走出“高买低卖”的尴尬局面, 中国需要通过建立石油期货, 争夺国际石油市场的定价权, 最终与世界达到共赢。
(四) 提高国内石油开采和冶炼水平, 增强安全性。
在建立以中东原油为主的多元化进口原油格局面前, 我国石油进口国以中东国家、俄罗斯为主, 为使我国的原油供应更加稳定, 必须使原油进口实现多元化, 从而减少对中东原油的过分依赖, 保障石油安全。另一方面, 更要加强我国石油的开采和冶炼水平。通过国家政策扶持, 加大资金投入, 来提升石油行业的开采技术, 使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渐减弱;同时, 要提升石油的冶炼水平, 提高石油的使用效率, 节约石油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家枢.石油与国家安全[M].北京:地震出版社, 2010.
[2]刘卫国, 郑垂勇, 徐增标.浅析我国石油安全体系的构建[J].生态经济报, 2009.
[3]《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1[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11.
[4]程春华.国际金融危机对主要石油出口国的影响及其对策[J].国际石油经济, 2010.
[5]赵媛.可持续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6]田春荣.2010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 2010.
[7]邹海民, 丁志青.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石油贸易[M].中国地质出版社, 2010.
8.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变化 篇八
细观历史上党员数量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是历经重重考验不断壮大起来的。
到十八大党员人数或将达8300万
上世纪40年代的延安时期,是中共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当时,面对日军侵华的严峻局面,中共迫切需要壮大规模,增强抗日力量。1938年,中共中央首次做出《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指出要“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党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张闻天在中央全会上亦强调:“敌后方应大量的发展党、创立党。速度要快,量要多。”
数字印证了中共在这一时期的快速发展。1937年中共党员只有4万多人,而到了1938年年底,党员已发展到50多万人。当时的陕北公学在两年间共招收学生6000多人,其中发展新党员达3000多人。
而此前的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大批中共党员或被剿杀、逮捕,或叛变、退党,还有的失去组织联络,全党一度濒临存亡险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执政党,中共的党员规模再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新中国初期约有447万党员,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时已突破1000万人:“文革”时期按照毛泽东提出的“吐故纳新”要求,大量补充“新鲜血液”,中共党员人数从1969年的2200万猛增至1977年的3500万。
改革开放以后,中共党员总数在2009年底达到7799.5万名,基层组织有379.2万个。据估计,到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时,党员人数可能达到8300万人。
中共组织制度趋于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党员在性别、民族、阶层构成等方面更加平衡,党内组织制度亦趋于成熟。尤其是高层组织体制经过反复探索终于稳定和常态化。目前,中央委员会每五年换届一次,新一届中央通过一中全会确定党的人事布局,二中全会安排政府人事推荐人选,三中全会商定重大经济方针,四中全会进行党建部署,五中、六中全会研讨重要热点议题等,这样的高层运行方式已逐步形成惯例,成为中国政治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央及地方党组织内部,中共还有意发挥上下级监督、同级监督等权力制衡方式的作用。例如中共十六大修改的党章提出,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做出决定。2007年十七大又首次将巡视制度写入党章,官方称,震惊中外的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贪腐案就是在巡视工作中发现端倪的。
在基层组织方面,中共早在1927年“三湾改编”时就确立了“党支部建立在连上”等规定,在其后的战争时期又探索出丰富的基层党建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在政府机构、企业、社区、乡村等大力发展党组织,强调公共服务意识和模范带头作用,努力赢取民意认可。基层党组织由此也成为中共涵养执政资源的重要触角。
【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变化】推荐阅读: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发展06-20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发展活力的源泉07-26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08-03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调查08-29
数据看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变化10-07
中国经济发展变化因素11-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06-18
新中国改革开放新模式06-11
论文中国铁路改革票价06-11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