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举例(精选12篇)
1.教学设计方案举例 篇一
电子政务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项目背景
某检察院广域网分为三个层面,第一部分是包括省高院内部网及与Internet互联的外部网部分,该部分是全省广域网的核心,是地市级检察院交换的枢纽;第二部分是铁路检察院与地市市级院等单位,它们是地市级网络的核心;第三部分是地市级市级院下属的基层院,劳改院,开发区院及铁路检察院下属的基层铁检院。某检察院三级广域网为某检察院、市级院及基层院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实现便利的交流和提高检察院办事效率提供了有利的保障,该系统在应用方面主要考虑视频、语音及信息管理系统等几个平台的建设。同时,某检察院WWW服务器外网通过专线和路由器直接与INTERNET网连接,对外提供服务,及时发布检察工作动态,反映履行职能情况,展示检察风范,宣传法律知识。
下图为某检察院三级广域网整体结构示意图
安全需求
边界保护的需求
通过边界保护,可以有效规避大部分网络层安全威胁,并降低系统层安全威胁对山东检察院广域网的影响,通过严格规范山东检察院广域网的数据传输及应用,防范不同网络区域之间的非法访问和攻击,确保山东检察院三级广域网各个区域的有序访问。一般来说边界防护采用的主要技术包括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及物理隔离交换技术。
系统加固的需求
一般来讲,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于系统的弱点,针对检察院广域网平台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要设法提高整体网络的抗病毒能力,确保山东检察院广域网平台不受到病毒的侵害,从而降低系统层、应用层的安全威胁。另外,对外提供的服务的WEB服务器也是黑客攻击的主要目标,实时对其监控与恢复非常重要;一般来说系统加固采用的主要技术包括安全扫描技术、主页防篡改技术及防病毒技术。
加密传输的需求
省检察院与各市级院通过专网互联,其间传输有大量涉及国家机密的重要文件和数据,由于检察院信息网的安全保密涉及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在山东检察院广域网内部构建一个完整的安全保密体系,确保在山东省检察院信息网各节点、各用户之间传输的所有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并且确保只有装备了相应密码产品、拥有正确密钥的用户才能访问山东检察院信息网内部信息资源。
安全方案 省检察院内网
省检察院外网
地市市级院
基层检察院
在各级检察院内网核心交换机和边界路由器之间部署联想网御防火墙产品,通过防火墙隔离及控制的功能,针对上级检察院和下级检察院对各级院内网重要服务器的访问进行控制,依据某检察院广域网系统即定的安全策略,明确什么样的用户,通过何种访问方式,能够发起对各级检察院内网何种应用服务器的访问,而其他所有的访问均被禁止,从而有效的保障了各级检察院内网区域的边界安全,确保该区域内的重要信息资产被授权、合法地进行访问。
部署的防火墙均采用VPN模块,与各级检察院专网的网络边界部署的防火墙内置VPN模块配合,形成专网的加密隧道,当各级检察院之间进行传递时,数据被加密的传输,即使数据在传递过程中被窃取,攻击者也无法读出数据包的内容,从而确保的数据的传输安全;并且部署的VPN系统还支持数据完整性校验,确保数据包被完整的传递。
在防火墙系统进行边界隔离及访问控制的前提下,在各区域核心交换机部署联想网御入侵检测产品,对进出各区域的各种数据包和访问进行实时检测,进一步细化分析数据包的内容,发现存在异常时及时给予报警,确保网络访问的正常进行。
入侵检测系统能够与防火墙系统进行安全联动,在入侵检测系统发现异常后,能够将发起访问的源地址信息提供给防火墙,防火墙动态生成规则,将源地址发出的访问请求阻断在各区域之外,从而发挥出动态防护的优势。
考虑到内网区域与外网区域之间必须物理隔离的要求,在两者之间部署联想网御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产品,利用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产品的信息摆渡技术,在确保内、外网区域完全物理隔离的前提下,还能够将内网区域内的数据信息提供给外网主页服务器,通过主页服务器完成对各种案件信息的发布。
实施效果
实施以上方案后,可以解决检察院广域网的如下安全问题:
针对技术上通过漏洞扫描服务器进行定期漏洞扫描和评估,及时了解专网内的重要主机设备和网络设备的安全现状和安全隐患;通过安全加固及时解决重要主机设备和网络设备的安全问题;通过强身份认证系统解决管理员维护重要主机和网络设备时的身份认证和安全审计问题。
对物理层:解决了检察院广域网与互联网之间严格的物理隔离。
技术上采用物理隔离技术,对内外网进行物理隔离。同时,针对检察院广域网内部署的病毒系统的升级,可通过专用的机器从互联网上下载病毒升级包,然后通过光盘等存储介质,再将升级包传递到山东检察院广域网内,通过病毒管理中心分发给其他机器。
针对网络层:在网络边界和内部引入了访问控制措施、入侵检测及数据加密措施。
技术上对检察院广域网进行安全域划分,在边界采用防火墙进行访问控制及数据加密传输,在安全域的内部采用入侵检测系统进行监控,并和防火墙进行联动,严格限制跨域的非法访问并监控内部的攻击行为。针对系统层:解决了重要服务器、网络设备的安全隐患发现和解决以及管理员维护主机系统、网络系统的身份认证问题。
技术上通过漏洞扫描服务器进行定期漏洞扫描和评估,及时了解专网内的重要主机设备和网络设备的安全现状和安全隐患;通过安全加固及时解决重要主机设备和网络设备的安全问题;通过强身份认证系统解决管理员维护重要主机和网络设备时的身份认证和安全审计问题。
针对应用层:解决应用数据库的安全优化,专网内的病毒控制及网站恢复等问题。
技术上通过安全加固对应用数据库进行安全优化,采用防病毒系统对专网内的病毒发作和扩散进行控制,并且利用防火墙进行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确保山东检察院广域网重要的信息资产被授权、合法地进行访问,保障山东检察院广域网应用系统的安全运行,采用主页防篡改技术保证网站的正常运行。
2.教学设计方案举例 篇二
众所周知, 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明确的目的, 必要时需要意志力, 努力维持的一种注意。如学生去食堂排队买饭的时候, 他们会时刻注意饭菜的变化情况:我喜欢的那个菜没有了, 剩下的饭菜我喜欢吃这个, 待会排队排到我的时候我就吃这个了。而且, 他们丝毫不会分心, 甚至有人叫都听不见。而无意注意是没有自觉的目的, 不需要任何努力的一种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是: (1) 主体需要与兴趣刺激物强度。 (2) 知识经验的多少刺激物间对比关系。 (3) 情况状态刺激物活动与变化。 (4) 主体健康、激活水平刺激物的新颖、奇特性。
对于那些学习态度特别端正的学生来说, 他们上课的时候基本上是注意力始终集中, 或者说是即使教师课讲得很枯燥, 他们也有目的地集中注意力努力听, 这就是有意注意。但是对于多数学生来说, 政治课是枯燥的, 缺乏吸引力, 这就需要我们调动学生的“无意识的力量”来记住我们所要讲的知识点。所以, 我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重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结合起来。我们可以通过把知识融入一些有趣的事例当中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使他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记住知识点。
一、举例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教学中, 举例应尽量选用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例子, 因为课本上的例子, 学生可能已经看过了。只有那些没有听过的对于他们来说是新鲜的例子, 学生才会感兴趣, 才会认真听。如果是能让学生感到最高兴的、最倒霉的、或者说是最恐怖的事例等那就更好了, 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记得也就更牢靠。例如, 我在讲经济常识关于商品的定义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的时候, 讲了一个例子。我问学生:“人活着叫活人。人死了叫什么?”学生的精神头被调动起来了, 他们答道:“死人。”我说:“错了。”学生愕然, 都睁大眼睛听我得解释。我接着说:“我国《民法》规定:人活着叫活人或者叫做自然人。而死了叫尸体或者叫做‘物’, 也就是东西。换句话说, 你活着是人不是东西, 死了是东西不是人了。”几句开场白后, 学生热情高涨。然后, 我把这热情引导到我的授课内容上, 接着说道:“有个人比较倒霉, 一出门出车祸死了。家属来了说:‘活着没为社会做过贡献, 死了做点贡献吧。’然后, 把尸体拾掇拾掇整理了一下以五百元的价格卖给医学院做研究使用。在这个过程中, 尸体是物, 拾掇了拾掇付出了人类劳动, 就由物转变为了劳动产品, 以五白元价格卖掉用于了交换, 就成为了商品。”
二、例子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我们所引用的实例应该贴近生活, 或者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小问题。再以商品定义为例, 我讲了另一个关于商品的例子, 用以加强对商品的理解。我提出问题:“有一人, 买一个过期的生日蛋糕。当然, 这个人不知道这蛋糕是过期的, 要是知道也就不买了。那他是怎么知道这是过期的蛋糕呢?这是吃完了以后的事了, 吃完了就拉肚子了。”学生深有同感, 此刻也提出了许多类似的问题。然后, 我接着说:“这过期的蛋糕到底是不是商品?”有的学生说:“是。因为首先它是人们劳动加工制作出来的是劳动产品。其次, 它也用于了交换, 符合商品的定义。所以说是劳动产品。”有的学生说:“不是。”但说不出什么理由。这时候, 我做总结发言:“它不是商品。从定义表面一看, 付出人类劳动了是劳动产品, 也用于交换了, 它应该是商品。但它却不是, 为什么呢?因为它不具有应有的使用价值, 即不可以吃, 即使付出再多的人类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所以说它不是商品。同时, 同学们以后再买东西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 认真进行选择。”就这样, 学生在兴趣当中, 把关于商品的这两个知识点就记住了。
三、例子应简单易懂
我们讲事例不应过于复杂, 而应该尽量做到深入浅出, 易懂。例如, 哲学常识当中的因果联系, 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 先行后续的关系。 (2) 必须符合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我讲了这样一句话:“俗话说:‘吃饱了不饿。’‘吃’这种现象引起‘不饿’这种现象的产生。在这个事例当中, ‘吃’是原因, ‘不饿’是结果。”道理很浅显, 一听就明白了。又如, 讲到链条因果 (即某一现象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 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反之亦然) 时, 我是这样讲的:“吃———饱——不饿。在‘饱———不饿’过程中, ‘饱’是原因, ‘不饿’是结果。而在‘吃———饱’过程中, ‘吃’是原因, 而‘饱’则成为了结果了。这中间的‘饱’在这个关系中是原因, 在那个关系中是结果, 这就是链条因果。”
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刺激, 也是帮助他们记忆的一个有效手段。例如, 我曾对学生多次讲过纸币有使用价值, 而没有价值只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但学生做题时还是总出错。于是, 我在讲这道题时, 对他们进行了必要的刺激。我讲道:“100元买了一个饭桶, 体现了这100元纸币有使用价值, 能满足我的需求, 但是它并没有价值, 因为这个交换实质上是100元所代表的金银和饭桶之间的交换。在这次交换中, 100元纸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它的本质是价值符号。”此后, 有学生反映看到“讨论纸币有没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题”时, 就想到了饭桶这个例子, 题也就会做了。
四、恰当使用夸张的例子,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最后, 值得一提得是在授课过程中适度的夸张或者和现实生活差距较大的事例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讲到“通货膨胀”时, 涉及纸币贬值, 我给学生讲了2009年扎伊尔通货膨胀的例子。以“小朋友抱着十几打的扎伊尔元, 每一打都是十几万, 去买两袋方便面”总结出通货膨胀的最重要的两个特征:物价上涨, 纸币贬值。又如, 维护人民币币值稳定可以从反面来讲。现在美元对人民币1:6.5, 如果一元人民币可以换一万美元, 那么中国人就有钱了, 就富裕了吗?这是错误的, 对我国的进口有利了, 但不利于出口, 且从长远利益来讲, 不利于我国扩大内需、生产的扩大、技术的进步, 更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再如, 在高一经济常识中讲到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学生难以理解。他们现在是有很多好东西放在眼前不知道吃哪一个, 不能理解怎么温饱还是问题。于是, 我从衣食住行等方面给他们讲这些生活的反差。既完成了教学内容, 又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3.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举例 篇三
关键词:概念教学;概念引入;概念本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394-01
数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是学生学习数学、接受新知识的基础。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在整个教学阶段乃至整个数学学习当中又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加之初中学生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讲解概念,不能忽视每一个概念,不能认为概念是条条,只要学生记住就行了,而是让学生彻底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去记忆。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记得牢,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通过概念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达到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好初中数学概念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揭示含义,突出关键词
数学概念严谨、准确、简练。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感知教材,形成概念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特别注意用词的严格性和准确性。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清概念的每一个字、句、符号的意义,特别是关键的字、词、句,这是指导学生掌握概念,并认识概念的前提。
如:“分解因式”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注重“积”这个关键词,而忽略了“整式”,易造成对分解因式的错误认识。所以在教学中务必强调,并与学生分析这两处关键词的含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分析概念,抓住本质
数学概念大多数是通过描述定义给出他的确切含义,他属于理性认识,但来源于感性认识,所以对于这类概念一定要抓住它的本质属性。
如:“互为补角”的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则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其本质属性:1、必须具备两个角之和为180°,一个角为180°或三个角为180°都不是互为补角,互补角只就两个角而言。2、互补的两个角只是数量上的关系,这与两个角的位置无关。通过这两个本质属性的分析,学生对“互为补角”有了全面的理解。
三、剖析变化,深化概念
数学概念都是从正面阐述,一些学生只从文字上理解,以为掌握了概念的本质,而碰到具体的数学问题却又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学生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反例或变式从反面去剖析数学概念,凸显对象中隐蔽的本质要素,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全面性。
如:在学习对顶角的概念后,让学生做题:1、下列表示的两个角,哪组是对顶角?(a)两条直线相交,相对的两个角(b)顶点相同的两个角(c)同一个角的两个邻补角 前后联系,多方印证,加深认识。
部分学生对概念的全面理解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是个“正确”与“错误”摇摆不定的过程,更是一个对概念的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事实上,学生在初步学习某一数学概念之后,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怎么深刻,而是通过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回过头来再对概念进行加深理解,遵循“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学习原则。
如:学生刚接触“二次函数”的概念时,仅能从形式上判断某一函数是否为二次函数。但当他们学习了其图象,研究了图象的性质后就能根据a得出图象的开口方向,由a、b确定图象的对称轴,由a、b、c给出图象的顶点坐标。这时对二次函数的概念自是记忆深刻,能脱口而出了。
四、易混淆概念,联系区别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外延的大小与内涵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内涵越少,外延就越大。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能大大增加学生对概念的明晰度,提高鉴别能力,避免张冠李戴,为此,把所教概念同类似的相关的概念相比较,分清它们的异同点及联系,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如:学完“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可引导学生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联系:两者都有对称轴,如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这个整体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如把一个轴对称图形位于对称轴两旁的部分看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部分成轴对称。区别:“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成轴对称,主要指这两个图形特殊的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仅仅是指一个图形,主要指这个图形所具备的特殊形状。通过这样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避免混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概念的清晰度。
五、在计算、判断、推理、证明中巩固数学概念
学生学习概念,主要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适量的练习来巩固概念,所以,巩固概念是概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心理学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所以巩固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和发现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巩固。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计算、判断、推理、证明中运用概念,也要注意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运用概念,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例如“平方根”的概念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难点,在教学这个概念后,可通过以下几类练习题加以巩固。1、加强对平方根符号√ ̄的运用。可以让学生练习:(1)把32 =9、(-7)2 =49、 =5、- =-6改写成平方根或平方形式。并要求学生说出底、幂、被开方数、平方根,通过这些练习一方面把被开方数a与二次幂联系起来,加深对符号意义的理解,也明白为什么a≥0,为以后学习二次根式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又明白了平方运算与开平方运算的互逆性。2、扣住平方根定义去思考。如求16、0、8这些数的平方根。讲解时可以这样分析:什么叫求16的平方根?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就是求一个数a,使a2 =16。因为42 =16,(-4)2 =16,所以16的平方根是4和-4。3、利用反例加深对概念的巩固。如: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36的平方根是6。(2)0没有平方根。(3)-9的平方根是3和-3。(4)7没有平方根。(5)2是4的平方根。让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巩固学生对平方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4.巧识字——识字教学举例 篇四
生:……
反思:在这里,我利用小朋友们的已有知识作基础,再此之上教学新的知识。让新旧知识之间彼此呼应,既巩固了旧知,又增进了新知,打好牢固的识字基础。
二、利用字的形象性识字
案例二:《识字6》教学“泉”字
师:谁有办法记住“泉”这个字?
生:“泉”上面是个“白”,下面是个“水”。
师:有没有小朋友见过泉水?
生:有(很兴奋)
师:觉得泉水怎么样?尝过吗?
生:水很清,很干净。
生:喝着有点甜。
……
生:水是白色的,有点透明。
师:所以我们的祖先才用“白加上水”组成了“泉”字,可能他们当时的感受和你们现在一样吧。
生:恍然大悟
反思:有些汉字如果死记硬背,既困难,又容易记错。但找到特点以后就容易多了。我从字形上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找出记忆汉字的诀窍,培养学生不断发现的求知精神,激励他们主动识字,灵活识字。
5.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反思举例 篇五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案例与反思
湖北省松滋市涴市中学 黄华斌
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潜蕴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我的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①在游船上,父亲被太太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于是请家人吃牡蛎,他故作高雅,摆架子爱慕虚荣的高峰,同时也是不幸的开始。母亲的一番话别有情趣:(读23段)
②当父亲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时,突然发现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骤而紧张,以至失魂落魄:(读25段)
③在母亲的要求下,父亲再一次向船长走去,在极度的担忧与恐慌中终于证实那就是于勒。这一消息对于母亲如同晴天霹雳,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他们虚幻的幸福峰巅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读38段)
④也许是对叔叔不幸的一丝同情与怜悯,我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但母亲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让其卑劣自私的灵魂再次曝光:(读46段)
亮点探究四: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抓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1、品读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学生读句品析,评说人物形象。
3、教师小结:通过品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形象,他们以贫富为兄弟相认的原则,在他们眼中,情不如钱!(板书)
四、说读,对人物说话。
赏读完这篇小说,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呢?或者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吗?例如:老师读完后,我想对作家说:莫泊桑,谢谢你的一支妙笔,向我们勾画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性泯灭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活,是人类的悲哀!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说几句好吗?
1、学生练习用“读完这篇小说,我想对____________说„„”句式说话。
2、结束语:用一幅对联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正是:
十年思盼同胞好比摇钱树
一朝相逢兄弟形同陌路人(板书)
附:教学板书
教学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三种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学中,给学生一节课自由读书(自习除外),并要求在读完后能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事实证明,这个目标实现了。
二、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作为世界文学的精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这篇小说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我设计了四个主问题和四个亮点探究活动:寻读,解决主要人物和线索人物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理读,解决作品的思路,这是学生最易获得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理性探究体会构思精美;品读,通过品读细节认识人物形象,并进而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这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说读,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美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是阅读的更高层次。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记录,谁补充都有明确的分工。而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练整合小组的观点,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切近题旨。
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学生“唱戏”,老师搭台。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文本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生生
《范进中举》教学案例与反思
竺璐桢
《范进中举》是课标本人教版第五单元中的一篇古代白话小说。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本学期,在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我做了一个大胆的的尝试,操作流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讲述:在我国古代,“学而优则仕”,主要途径是参加科举考试,一旦中举,会怎样呢?(出示有关诗句,学生读)更有甚者,喜极而疯。(出示有关图片、文字)中举了,可人却疯了,这是喜是悲?带着对封建科举的思索,我们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的人来见证科举的巨大威力。(出示课题)
二、简介科举制度的有关常识
出示有关文字,教师略做介绍。
三、整体把握小说情节
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文章围绕范进中举,写了哪些事?请用简要的语句概括。
四、细读探究 1.细读课文,深入探究:生活在科举时代的范进,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还是受益者?(结合学生的回答,点拨、引导、深入分析描写人物的语句)
2.出示作家生平经历及《儒林外史》简介,由此总结小说的主题
五、出示鉴赏小说的方法
(一)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生活的时代背景。
(二)通过分析小说中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来感知并评价人物形象。
六、延伸拓展
1.讲与科举有关的故事《项羽拿破轮论》,使学生加深对科举制毒害读书人的认识。
2.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同为读书人,你觉得今天的读书人和范进那个科举时代的读书人一样吗?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论文,题目是《从胡屠户的“两次贺喜”说起》 【板书设计】
范
进
后
前
中
举
教学在合作讨论、交流、对话与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感受:
一、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当深钻文本,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切入点的独到和主问题的设计上下大功夫。作为古代文学的精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面对这样一篇传统篇目,备课时,我一直在思索:对于初三的学生,怎样教学这篇小说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怎样设计教学环节和主问题才能实现创造性地教学,实现不落俗套,高屋建瓴的教学。为此,我阅读了大量有关本课教学方面的资料,并查找阅读了许多有关鉴赏《范进中举》的文章,获得了很多启发,对文本做到了非常熟悉的把握和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教学本课的基本方案,为成功教学本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注意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我设计了三个主问题和一个亮点探究活动:初读,解决小说故事情节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细读探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活在科举时代的范进,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还是受益者?在学生讨论、交流和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引导、深入分析描写人物的语句,从而把握人物形象,得出小说的主题,认知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阅读反思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比较不同时代的读书人的命运,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调整自己的读书心态,加强道德修养、努力学习,珍惜拥有的学习机会,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实现对学生的再教育。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补充都有较明确的分工。而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练整合小组的观点,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切近题旨。
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学生“唱戏”,老师搭台。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文本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的过程。
《老王》教学案例及反思
俞国龙
上好一堂课,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前提。而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这对老师来说是颇费思量的。本文想借人教课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二单元中的《老王》的设计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谈一点浅薄的想法
《老王》是一篇以作者内心反思写成的回忆人的散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阅历和体验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在初读文章时只感受作者是一个善良的人,老王是一个善良不幸的人,但并不明白作者在文章最后为什么还要对老王产生愧疚。
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我打算从学生最初的感受入手,去体察老王生活的艰难与人性的善良,着重品味文章中“老王生前去送香油和鸡蛋”这部分,理解作者的愧疚之情。让学生体会到对不幸之人需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教学设计一
以走近老王——品味老王——关注老王——怀念老王为线索,把课文的重心放在对老王人物的鉴赏上,分别由以下几个环节:
1、走近老王:自由阅读课文。说说老王在你的心目中是一个怎么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 ____________人,表现在_________这样的句式表达。
(这是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很容易找到相关的事件,能说出关于老王生活的苦和为人的善的特点。)
2品味老王: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抓住老王送鸡蛋香油的事情进一步品味老王丑陋的外表下那颗善良的心,与他最后悲惨的死形成的强烈反差而去打动学生的心)
3、怀念老王: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当他面对着老王的遗像时会说什么?假如你在场,你会说些什么?(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愧疚之情,学生答案很精彩,但由于前面只是提及作者对老王的帮助,没有去体会作者的帮助中蕴含对老王的情怀,因此学生谈及愧疚的情感的较少)
4、关注“老王”:社会上还有好多像老王这样的不幸的人,我们应如何对待他们呢? 以课堂观看教学设计,听课老师反映:教材的处理太平面,没有进入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基于这个建议,设计了第二个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二:
1、朗读、感知:A、感知老王的形象(苦、善的把握); B、作者对老王有哪些帮助?
过渡:老王是善良的,不幸的,作者是善良的,而极力地帮助老王,但文章最后为什么还要产生愧疚之情呢?让学生分析作者对老王的帮助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讨论结果:老王的苦让作者觉得他是需要帮助的人,同情的对象。老王的善让作者认为值得去帮助。而且帮助的基本是物质上。
过渡:其实作者对老王的这些帮帮不管是出于怎么样的情感,但都还没有愧疚之情,直到老王临死来送香油和鸡蛋。
2、研读讨论:老王送香油和鸡蛋这一片断
A、作者给了钱意味着什么,他为什么要惭愧呢?
B、假如你是不幸的老王,你当时会向作者说什么? 讨论结果:老王临死前还拿鸡蛋香油送给我,我却拿钱去感谢。错在老王不是为了要钱,而作者拿了钱感谢。作者没有询问原因,以自已的意思去揣测老王的来意。作者以为给钱,自己受礼就心安理得,无意间却伤害了老王。
主题归结:作者愧疚的原因是没有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同情中只是有点可怜。过渡:在品味中我们感受到一个不幸者的善良与纯朴,作为幸运者的作者因没有理解不幸者的用意,拿钱去侮辱它,这让作者深深地自责自已,并向我们读者提出思考。
3、课外思索: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该做些什么呢?
两个教学设计,对课文两种不同的诠释,但两堂课的教学效果都不是很满意,这给了我很多的认识与思考,也许在这两个设计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1、解读文本主题的偏差。
文本丰富的主题意向往往向读者提供了理解和想象的空间。《老王》这篇文章虽然在主题的理解上不会产生很多分歧,但如何把文章的人文内涵挖掘出来,侧重点却很多。在设计第一教案时,笔者以为只要把老王这个人物读透,读深,学生理所当然地就会去关爱那些不幸的人。殊不知课堂上,问学生如果你看到了那些不幸的人会怎么做?学生都说会关心这些人,会给他更多的关爱,但既而当我问拿些钱、物之类的东西给乞丐,你觉得是关爱了吗?学生无言语。我意识到了学生学了这篇文章,只是意识到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的不幸的人,而没有意识到关爱他人需要有一颗善良的心,需要有一种内在的平等观念和责任感。产生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因为教师自己在与文本对话时只关注了文本本身的意义,而没有仔细地去考虑“除了这点,我还得让学生自己有什么样的认识。”没有着眼于作者的真正地的意图。
第二个教学设计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对不幸者既应该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更多该给予精神上的关爱,从这点上学生的认识比第一堂课更进了一层。然而因强调了作者的帮助只是物质上的帮助,尤其是品读“送香油和鸡蛋”的环节时,把作者的给钱分析成了“侮辱了老王”,从而使学生对老王有了深切的同情而对作者产生了轻视。这在本文的价值取向上又是一个错误。因为作者杨绛是那么的善良,她的善良本该是让人肃然起敬和沉思的,但在教师的引导中反而把作者倒打一耙,这样的引导又是有失偏颇。
2、在主题带动下语言品味的不足。
文本内容当然要探究,但内容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因而,在探讨思想内容的同时,必须咀嚼语言,推敲语言,品位语言。当我上完这两堂课来看我的两个教学设计时,发现我只注重了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只想着把文章思想挖深挖透,在琐碎的提问中竟没有让学生好好的从语言中体会,怪不得学生对作者反思中的自责,善良中的人道,关爱中的遗憾都无法真正的体悟。没有朗读,不对文字仔细咀嚼,怎么能知其中原委呢?
尤其是第二个教学设计中,学生其实无法从文章的语言中感受到 “作者是出于一种怎么样的情感去帮助老王”和“给钱意味着什么?”因为文章的语言是平淡、从容,典雅,是“微笑中含着眼泪”写下的,为了主题的分析而硬邦邦地从平实的语言中去发现作者情感的锋芒,这其实是破坏了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和谐统一。
基于以上这样的思考,于是形成了第三个教学设计。
以上的教学设计是对《老王》这篇课文一层进一层的揣摩玩味而提炼出来的。这或多或少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要完成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个结合:课文思想内容和课文语言的结合 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即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语言不是两块皮,而是一个整体,只有把两者很好的结合,才能借助精妙的语言来感悟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想每个教师应该清晰的认识到,既要有对文本的深入认识,又需要设置与之相照应的语言教学环节,任何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如果离开语言的支托,那文本内容的精髓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反之则一样。《老王》的第三个教学设计就因为在文本内涵的挖掘上很好地借助语言的品味来实现,学生的内心对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平等都有了自己的体验。
二、两头并进:理解突出个性,语言品得实在
1、个性的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的个性化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是作为读者与文本对话,在这“前理解”上应当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与心得。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在阅读中要认真质疑文本,让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受到触动,真正读出一点心得感受。不能浅尝辄止,不能失此顾彼,也不能混沌不明,面对洋溢着至理至善、真情妙理的文章,如果自己没有心得,以俗读,浅读,误读来理解来“说文解义”,可能会缺乏智慧而让精彩文章变得庸俗,可能会缺乏明辨而让清晰内容一团雾水,所以我以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教师对文章内容该有自己个性的理解,尤其对文本的提炼、加工、组合,或朴实或大气,或精巧,全在教师的“会之于心”的彻悟。如《老王》的第三个教学设计就是在阅读文本时感受到作者行动上的善良,既而感受在她的意念上更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来。所以最后决定在“善”——“愧怍”上立足。
有了自己的心得与感悟,有了整体的考虑,但如果没有恰巧的新颖的教学角度切入,这也不能体现教学的个性。《老王》的第三个设计就是抓住文章最后一句中的“愧怍”而展开的。如今年的优质课评比中,在对《济南的冬天》的文本理解上,着眼于济南的“慈善”“温情”的特点展开辩论。这其实就是在教学整体风格中的“设巧”环节。教学的内容的个性理解就有了个性的切入。
2、有效的品读,课文语言品得实在
新课标理念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在语文课上不能少了语言的品味,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上,都有感悟品味语言这一环节,这是一个很大的改观。但在设计这一环节时,现在好多的教师都“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好?”这样的提问来设置这一环节,我总是有这样的疑惑和担心。怎么样才算好?这是比较模糊的。虽然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揣摩品味了,在品中对语言有自己的想法,有了一点感悟,但这样的品总显得有点零碎,这样的说总有点东凿一斧,西掘一刨的味道,有许多学生的鉴赏因为没有教师的总结归纳而成了昙花一现。
我以为在品味语言教学这一环节中,必须在“情”“质”的带动下品,去感受、体验语言表情达意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如上次在萧山的优质课的评比中,有一老师在《济南的冬天》的语言品味中做得很出色。她把所有的有儿化音的句子找出来,引导这是北方的语言的特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儿化音。学生读了之后马上就感觉有了儿化很软,感觉上很亲切,很温暖,这是老舍对济南有感情,去掉就会觉得冷冰冰。这种语言教学的设计才是有效的,实在的。学生明白了爱济南可以爱济南的山山水水,也可爱它特有的方言并运用它。所以品语言,要让学生在品中体会作者不用那个词而偏要用这个词的原因与情感。如果这样去考虑品味语言的教学设计,那肯定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品出味道。
6.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举例 篇六
研究性学习课题一
1. 课题名称:古诗鉴赏
2. 课题内容:古诗的特点、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古诗的语言特点、古诗的形象与意境、古诗的思想与感情、古诗的背诵技巧、古诗的鉴赏方法、古诗的答题技巧、古诗的命题趋向
3. 思路提示:(1)研究内容比较多,每组可以自选课题的内容;(2)到图书馆、书吧或者上网搜集相关资料;(3)撰写论文。(4)在班级内展示优秀论文。(5)教师点评部分学生作品。
研究性学习课题二
1. 课题名称: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
2.课题内容:(1)高中学生上网都做什么?(2)每周花多少时间上网?(3)高中学生上网对学业是否有影响?
3. 思路提示:(1)举行小型“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的座谈会;(2)问卷调查,设计一份“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统计表”,了解学生上网的情况;(3)到图书馆、书吧或者上网查阅、搜集关于高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资料,为开展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4)撰写〈〈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的报告。(5)把这次活动的优秀调查报告在学校宣传橱窗内展出。(6)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小结。
研究性学习课题三
1. 课题名称:名著研究性阅读
2.课题内容:《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母亲〉〉、〈〈红与黑〉〉、〈〈西游记〉〉等中外名著的研究性阅读,探究其中的某些人物形象或者艺术手法。
3. 课题目的: 比较深入的接触中外的一些名著,理解某些名著的基本内容,学习我国以及世界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受我国以及世界文学的艺术魅力。
7.初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举例 篇七
一、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充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仅仅是组织者,更应该是引领者和拓展者。他应该敏锐地发现或捕捉一些契机,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到开阔地带。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钻研业务,精心备课,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为追求。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理解学生,正确看待学生。因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最终体现者,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通过分析推理获取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构思要新颖灵活,概念性要强,涉及化学知识面要广且富有一定的启发性。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在老师启迪和引导下,使学生在掌握运用知识和发展智能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培养科学思考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CO2实验室制取”教学中,我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CO2实验室制取用什么物质?能否用稀硫酸和石灰石或大理石反应来制取?能否用碳酸钠代替石灰石?能否用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来制取?实验装置可选用前面学过的哪种装置?若用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取CO2如何改进?CO2只能用什么方法收集?为什么?在我的设问下,学生带着疑惑和好奇,与老师一起进行了探究得出了CO2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达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
例如,在教学“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时,我创设了如下问题环境: (1) 红磷燃烧的现象是什么? (2) 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 (3) 红磷在集气瓶中未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 (4) 集气瓶中剩余的是什么气体?它能否支持燃烧? (5) 某同学做该实验时打开止水夹,发现加入集气瓶中水不到瓶内空气体积的1/5,分析可能造成的原因有哪些? (6) 集气瓶中水平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还能继续上升吗?为什么? (7) 你还能设计什么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8) 在充满空气的集气瓶中(瓶底铺一层细沙)放入一小块白磷,集气瓶和U形管相连(带止水夹),用灼热的玻璃棒把白磷点燃并立即塞上瓶塞。当白磷火焰熄灭瓶内温度恢复到室温时,打开止水夹U形管中水面将如何变化?你能解释原因吗?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培养。
三、互动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的精讲、学生的聆听和操练,是一种师生单向的交流方式,这种教学过程对于传授知识来说是有效的。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实现教学主体的互动,实现教师的“因学而教”和学生的“因教而学”的有机统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可采用自由探究或合作讨论等教学方法。例如:在“酸、碱、盐”的教学中,我提出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方法来区分两瓶无色液体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要求写出所用试剂和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我先准备相关的仪器和药品,要求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经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几种方案: (1) 滴加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 (2) 滴加澄清石灰水; (3) 用指示剂酚酞溶液; (4) 分别通入CO2; (5) 加氯化铵溶液。然后分组进行实验,得出可区分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的方法为滴加稀盐酸(是否有气泡产生)和滴加澄清石灰水(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这样的探究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分析类比归纳综合,使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教学模式,有效地缩短教学时间,提高记忆效率,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育成本。运用多媒体的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进行教学活动,可使运用普通教学手段难以讲清楚、甚至无法讲清楚的知识易于理解,尤其是用图片、动画和视频更直观、更形象。因此,在化学理论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形声性好的特点,加快学生对认知内容的理解及消化,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与理解深度。
同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可以促进教师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科学紧凑,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知识空间,达到加大课堂信息量,拓宽知识的目的。
8.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方法举例 篇八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创新精神;质疑能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4-0034-02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过程强调实践性和自主性。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亲自感受、理解,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一、营造和谐气氛
营造一种宽容、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具有心理自由和安全感,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充分展示自己的认识活动。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入学生的交流过程,把教与学统一起来,师生把对方看成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
2,鼓励学生个性自由发展。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由于文化修养、生活经验以及思想境界等方面的不同,这些差异造成了每个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差异。对此,教师应小心呵护,积极给予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观点是有价值的,努力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创造潜力得到开发。
二、激发求知欲望
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课堂上一定要鼓励学生慎思、明辨,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天地,使其形成个性。受“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的束缚,很多教师害怕学生质疑,遇到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便大声呵斥,唯恐面子难看,课堂秩序不好控制,局面不能收拾。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明显提高,分辨力提高,好奇心增强,这是激发求知兴趣的重要条件,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课堂讨论。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创造和谐、乐学的氛围,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质疑,从而使学生养成挖掘教材的良好习惯。解疑过程本身也使思维力、表达力得以训练提高。例如:在讲授《死海不死》时,上课开始准备两杯水(一杯清水,一杯盐水)和一个鸡蛋。将鸡蛋放入清水中,鸡蛋会很快沉下去,然后把鸡蛋放入盐水中,鸡蛋却浮在水面上。同样两杯水,为何一沉一浮呢?这种质疑,正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时刻。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许多学生都能从物理知识中找到答案,是水浮力变大的缘故,也就明白了人为什么能浮在死海水面上的原因。这就很形象地知道了死海的特征,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求知欲。
三、增强教学形象性
形象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重要地位。教师要创设情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教师应指导学生丰富生活、深化感情,教师应为人师表,在教学中投入情感,激发学生爱说、爱读、爱写的兴趣,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情感。教师作为艺术形象的主体,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要素,融进自己的认识、感悟和评价,再现教学内容的同时,要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意识进行潜移默化的训练,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有意识地训练,才能触及思维灵感,并有所创造,从而获得在书本上学不到的新知识。例如:在讲授《七根火柴》时,让学生充当演员,力争创设当年“无名战士”交火柴的动人情景。先让学生熟知情节,把握人物的神情、动作,随后自告奋勇上台表演。有一个平常活泼的学生走上台来,他往墙上一靠,双目微睁,哆哆嗦嗦的手从腋下掏出那带着体温的“七根火柴”,颤抖着把它放到“卢进勇”手中……同学们为他的投入表演给以热烈的掌声。问及对表演的看法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来。这样通过一演一评,使学生直接领悟和把握了小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小说主题,省去了教师空洞的讲解。
四、重视知识积累
创造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也就是说,知识的准备是成功的条件。没有知识,人的正确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就缺少依据,创造发明也就难以为继。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人,首先要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上下功夫,使学生切实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学习技能。其次,要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广阔的领域。学生通过大量课外阅读,求知欲望会越来越强烈,对知识的感受越来越敏锐,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大学时对数学不感兴趣、草率应付,当他向广义相对论深入研究时,遇到了数学知识不足的困难。于是,不得不进行为期七年的补课。由此可见,创造力的形成、发展,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基础和必要前提。
语文教学要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主要有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1)分析和综合。分析就是把感知的对象或表象分开,一一加以考察:综合则是把对象或表象联合成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分析和综合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2)比较是把各种感知对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是分析和综合的条件。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抓住知识和事物的特点,对他们才能有精确的认识。例如《白杨礼赞》、《井冈翠竹》、《松树的风格》三篇文章,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但每篇文章各有自己的个性特点。(3)抽象和概括,是通过比较、分析、综合而实现的。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分析了课文中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等内容,然后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词语说明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这就是抽象和概括。学生通过抽象概括,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了较为明确的概念。
五、培养心理品质
教师要经常以开放的思想观念和自身良好的交际品质、创新品质,组织学生活动。刨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予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一定的选择权利、表现自我的机会和尝试创新的乐趣,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培养竞争和合作的个性品质。当学生中出现与同学、教师看法不一致时,教师要及时引导,给予鼓励。提倡大胆质疑,培养好问、好讨论的习惯,使课堂上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对学生的各类活动,实行分级激励性评价,分为四级:杰出、优秀、合格、进步。让学生尝到成功,受到鼓舞。
我们要注重培养创造性心理品质。(1)创造力需要观察作为基础。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要积极开展探索性的观察活动。例如:《看云识天气》一文,就要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知识来观察各种云的特点,并以此为据来判断天气的变化。(2)创造力离不开丰富、新颖的想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从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想象,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例如:讲解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教师要设法唤起和调动学生头脑中有关农村生活的影像,再现一幅恬淡、祥和的农村美景,进而体验、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意境。
9.高中地理教学举例七要的论文 篇九
一要有科学性,即举例要能正确阐明地理原理或其中的某一观点,这是举例的第一位要求。
例如,学习工业区位因素时,教师很容易把原教材工业布局类型“煤铁复合体型”的名称提出来,并且将德国的鲁尔区和我国的鞍山作为代表进行分析。这样常让学生产生错觉:当地有丰富的煤又有丰富的铁矿。教学中在分析鲁尔区区位因素时,一定要注意科学性。该工业区的煤来自鲁尔煤田,而铁矿贫乏,靠方便的交通从法国输入。而且,鲁尔区受资源、环境以及新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单一生产结构向多样化转型。对我国鞍山分析时,除了明确区内有丰富的铁矿(鞍山)和煤矿(抚顺、阜新),还要说明该区随着重工业的发展,区内煤供应不足,要从黑龙江、内蒙古以及山西等地调入。这样举例分析,学生可以真实全面地了解煤铁复合体型的钢铁工业最初的布局,要么在原料点(铁矿),要么在燃料点(煤矿),煤铁同时兼备的情况很少。又如,学习板块构造学说应用时,要引导学生去解释诸如地震的分布、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等,切忌用学说中有争议的动力来源机理去说明什么,以保证举例的科学性。
二要有典型性,即所举例证具有稳定的特性,可以突出、深刻、形象地刻画地理事物的特征。
学习水土流失问题时,就要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疏松的黄土、干旱多暴雨的气候以及植被的破坏,导致地面冲刷与沟谷侵蚀,形成支离破碎的地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然后,展现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图,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陆地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的典型就是非洲大陆;经度地带性的典型之一就是渤海沿岸到新疆;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典型分布区在西欧;“硅谷”、“硅岛”是新兴工业和“临空型”布局的典型。
三要有客观性,即物质性。
因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地理规律揭示的是地球环境客观的存在与发展状况,所以,说明地理事物及其规律的例证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不能用神话传说、科幻故事、寓言等去印证,否则会直接影响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也会影响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工业发展与环境关系时,谈到我国不能说喜不说忧,谈到美国、英国不能只谈污染不说治理;在学习中国自然资源时,为使学生树立人均资源观,就要说明我国许多自然资源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一、二位,同时更要指出,人均数量排名偏后。
四要有简易性和趣味性。
在学习交通及冷藏保鲜技术使农业区位市场选择范围扩大时,可以给学生设计情境:凭借现代发达的交通、先进的冷藏与保鲜技术,同学们可以有丰盛的一餐,现在打电话,几小时以后,你可以吃上广东的鱿鱼、阿根廷的牛肉、菲律宾的芒果、青岛的对虾、意大利的葡萄等等。学生容易理解各产地市场区位扩大靠的.是什么。又如,学习中国旅游资源时,老师不妨设计情境,带同学沿铁路干线“漫游中国”,在浓浓的趣味中让学生复习铁路知识,同时加强了学生对我国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的理解。
五要有时代性和向生性。
学习地理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举例也要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例如学习“宇宙的新探索”时,要重点给学生介绍我国神舟系列飞船试飞的成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学习“气象灾害”时,也要重点谈一谈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在防灾减灾方面所起的作用;学习农业的科技区位因素时,要提一提遗传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学习新兴工业时,要说一说微软公司和比尔盖茨;学习城市时,要引导学生发表对北京奥运会的感想;学习可持续发展要谈一谈我国的“退耕还林”,要说说“三北防护林体系”,更要说说日常如何节约用水,以利于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水平,引导学生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六要有发展性和启迪性。
学阿根廷放牧业和墨累――达令盆地的混合农业,要给学生提出:中国的四大牧区状况怎样?该怎么办?学习美国西部开发引发的“黑风暴”,要问学生:我国西部大开发应首先干什么?特别重视什么?了解了英国伦敦“雾都”的形成,要问学生:我国工业化要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七要有教育性和警示性。
10.教学设计方案举例 篇十
众所周知,语言的学习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英语词汇量,那是因为英语学习的各项任务,无论是语音、语法,句型等知识的学习,还是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都与词汇的积累有着密切的关系,词汇量越多,表达会更清晰。
小学生学习英语经常有一个问题,学单词一学了就忘,记忆单词存在困难” 小学生在记忆单词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遗忘率较高。课堂学习的东西,课后没有及时复习,且不经常去回忆,巩固,运用,是很容易被遗忘的。更由于英语与母语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及单词学习不得法等等的原因,许多学生在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记忆单词后,效果却很不理想。
(2)学习方式单一。在小学英语单词教学中,由于受到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因脱离了一定的语境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学生在现实生活交往中或模拟情境中难以理解和运用已学过的单词。
(3)自主学习能力差。大部分学生都习惯于在课堂教学中被动的接受知识,因此,他们对教材的依赖性特强,自学能力弱,课后不能自主的记忆单词。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单词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玩,不愿把更多的精力花费在记单词上,因此,几乎所有的小学生一提起英语单词,就感到很头痛,不愿意去背。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教学方法,充满爱心和耐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把单词教学贯穿到娱乐之中,使学生学起来不感到枯燥、乏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如何使小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易、快、多地牢记单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人认为,单词教学一定要从三年级抓起,让他们先感受一下记忆单词的过程。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以下步骤和方法教他们。
一、我在英语单词教学中用到的五个步骤
1、让学生仔细听单词的读音。
2、让学生看所学单词所代表的事物之形状,使学生有一种直观感受。
3、让学生拼读单词。
4、让学生闭目想读音和构成。
5、让学生说出和写出单词,以上五个步骤,缺一不可,只有通过听、看、读、说、写的练习,才算系统地完成了一个新单词的教学。
二、我在英语单词教学中用到的记忆单词的方法
1、儿歌记词:儿歌通常是小学生学习语言时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不仅可以用来组织教学,巩固所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为新授内容作铺垫,起到搭桥引路的作用,使学生能够通过联想记忆更多的单词。
2、绘画记词:绘画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由于好动性较强,常常喜欢在纸上乱涂乱画,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这种爱好,帮助他们记住更多的单词。简洁、美观、大方的简笔画不仅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而且培养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学生们记单词的效率。
3、歌曲记词:随着时代的发展,歌曲不仅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而且渗入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既可以欣赏优美的儿童歌曲,感受外文歌曲的风味,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有意或无意地记住歌曲中的生词。
4、TPR记词:英语教学中有些单词比较抽象,仅仅用图片、音乐或绘画等方法是无法很好地辅助学生记忆的。如果学生换一种方式,利用TPR来记些单词,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用相结合,那样这些抽象词就很容易对付了。
5、比较记词:顾名思义,比较对比,就是用新单词和以前学过的单词作对比,加强理解和记忆,从而记住单词,6、游戏教学:英语新课程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用,这样有利于发展语言运用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语言学习的动机。在教学的巩固环节中,游戏教学的优越性尤为突出。
7、作业巩固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认为,适当的作业不但不会加重学生负担,还能使学生从中领会学习的乐趣。小学英语单词作业可以不只局限于抄写字母、单词等机械性的作业,教师应拓展思维,给学生布置一些趣味性强的作业,拓宽英语课堂。
三、注意关心差生,对他们加以个别辅导
11.教学设计方案举例 篇十一
【关键词】创新精神 试验教学 探索性试验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144-0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又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化学而言,重视实践教学,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创新点”并加以精心设计是落实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所谓“创新点”是指那些蕴涵在化学实验中,能够引发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思考从而得出新知识和新方法的潜在因素。更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一、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增加及改革实验
1.增加实验的创造性成分
指导学生独立的实验设计,改实验为课题意识,经常开展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综合概括性:①提高知识综合能力,即善于将前人取得的知识,通过巧妙的综合,形成新的成果;②提高思维统摄能力,即把大量概念、事实和观察材料综合在一起,加以概括整理,形成科学的概念和系统;③提高辩证分析能力,即对占有的材料深入分析,从中概括出事物的规律。
[案例一]设计实验:制取纯净的氯化亚铁。
分组设计:甲组:把Fe(OH)3溶于足量的盐酸中——加热蒸发——制得氯化铁,乙组:制氯气——通入铁粉中——制得氯化铁,丙组:制氯气——通入饱和食盐水中(除去HCl)——经浓H2SO4干燥——与铁粉反应——制得氯化铁,丁组:制氯气——通入饱和食盐水中——经浓H2SO4干燥——与铁粉反应——制得氯化铁——多余氯气经碱石灰吸收。学生分组讨论各个方案,发现甲组氯化铁溶液在加热过程中会水解,产物一定不纯,被淘汰。乙组没有除去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会使氯化铁中混有氯化亚铁,被淘汰。丙组没考虑有毒有害气体的处理。所以,丁组才是最佳方案。从案例中可得: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重要。
2.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索性实验
演示实验只是教师动手,实验结果一般都较理想,虽然有利于学生建立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规律,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若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增加学生的活动,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验能力参差不齐,实验中容易产生各种与结论不符的意外结果,这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教材中的结论的怀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必然会重做实验,直到得出满意的结论,在具体操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从而提高探索问题的独立性。
[案例二]设计实验:制取氢氧化亚铁。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思考和探索:①怎样制取不含铁离子的亚铁盐溶液;②怎样消除水中溶解氧的影响;③怎样使反应体系减少跟空气中的氧气接触。
各小组的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仪器、药品和有关背景材料,探讨该实验的反应条件和实验装置。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之上,拟出本小组对该实验的反应条件、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的方案;各小组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试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总结和归纳,找出班级中典型的实验方案让学生进行探索。本实验的实验方案主要有以下两种:
方案一:
反应条件的控制:①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要大;②硫酸亚铁溶液要严格检验是否含有铁离子;③配置氢氧化钠溶液的蒸馏水要经加热煮沸除去氧气;④反应过程的各步操作要迅速连贯,尽量减少氧气对本实验的影响。
拟定实验方案:
(1)制取浓度大的硫酸亚铁溶液
在锥形瓶中加入1∶4的稀硫酸,加入过量的还原性铁粉,用小火持續加热约半小时。把制得的硫酸亚铁溶液迅速过滤,并在滤液中加入铁钉,以防止硫酸亚铁被氧化,用塞子塞住瓶口。
(2)配置氢氧化钠溶液
在一只大试管中,加入15~20毫升的蒸馏水,加热煮沸2~3分钟,尽可能除尽溶液在水中的氧气。停止加热,稍冷却,迅速逐粒加入氢氧化钠,制取氢氧化钠的浓溶液,塞住管口。
(3)铁离子的检验
取少量已制得的硫酸亚铁溶液于一支小试管中,用胶头滴管滴入流氰化钾溶液,检验是否含有铁离子。
(4)氢氧化铁的制取
把制得的氢氧化钠溶液迅速倒入经检验无铁离子的硫酸亚铁溶液中,并尽可能塞紧管口。
方案二:
反应条件的控制:①确保硫酸亚铁溶液中不含铁离子,可以加入还原性铁粉控制;②尽量控制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的氧气;③整个实验过程应该减小氧气的影响,使整个反应最好能在密闭的体系中进行。
拟定实验方案: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硫酸亚铁溶液的制取
在具支试管A中加入还原性铁粉和稀硫酸,打开活塞a,使产生的氢气排尽小试管B中的空气。
(3)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氧气
迅速倒转小试管(保持不断通入氢气),向其中加入5毫升经过煮沸后冷却的氢氧化钠溶液。
(4)氢氧化铁沉淀的生成
关闭活塞a,使A中溶液经导管压入B中。
3.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往往是先讲结论,再通过实验验证某一结论是否正确。而探索性实验,是指在不知晓实验结论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得出结论。它能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活跃思维,主动而积极地探索。
例如,进行Al(OH)3两性实验时,在做了Al(OH)3能溶于NaOH溶液的实验后提出:Al(OH)3能否溶于氨水?能否溶于Ba(OH)2溶液?能否溶于Na2CO3溶液?等一系列问题。再如Cu跟浓H2SO4反应时,铜表面变黑,这黑色物质是什么?这些问题既可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给出答案,又可进一步在理论上展开讨论、研究。
12.教学设计方案举例 篇十二
这篇“导数问题中的难点及解决举例”教学设计是以《考试大纲》和《2012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理科) 》为指导思想、采用问题探究解决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的.
近几年来, 函数导数常作为高考试卷中的压轴题出现, 其解决的难度是比较大的, 难点不一而足, 涉及较多的知识点和较高的技巧, 本教学设计针对其中一些常见的困难提出解决方法和策略.
二、学情分析
高三复习进入二轮, 学生对导数的认知比较全面, 基本上能利用函数导数解决具体函数的单调性、切线、极值、最值的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学生有相当的一定的类比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探索发现能力, 这为学生理解本课提供了智力上的准备.
教学中可能的困难和问题:
1.学生对于导数问题中含有参数的问题可能常规性的也难以解决.
2.学生对于导数问题中含有参数的问题可能掌握了一些常规方法, 但对分类讨论、构造函数求解意识或能力不够.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在导数问题中遇到的几个常见难点的解决方法: (1) 二次求导. (2) 合情推理 (先猜后证) .
2.了解高等数学中的洛必达法则等.
3.领悟:在遇到难点时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在掌握解题通法的基础上, 关注题目的“个性”.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理解、掌握导数难题的几种解决方法.
难点是从猜测至证明的过程, 问题的转化过程.
本课拟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内容思维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法”, 通过启发引导, 师生共研, 问题引领, 练习巩固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
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探究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遇到难点, 解决难点———归纳小结, 练习巩固———思想指导, 系统认知.
(一) 问题引入
求出下列函数的导函数:f (x) =ex-1-x-ax2, g (x) =
并回顾:导数的作用有哪些?
答:利用导数求瞬时速度、加速度, 求切线斜率, 由导数正负来判断原函数的单调性, 求导数零点来讨论原函数的极值、最值等.
设计意图:作用有两个, 一是投石问路, 看看学生的基础, 同时唤起学生有关导数的知识;二是作为下面的问题必用的过程, 为下面的解题过程节省时间.
师生活动:学生求解, 教师提问, 视情形点拨.
(二) 问题探究
问题: (2010年课标全国卷21题 (Ⅱ) ) 设函数f (x) =ex-1-x-ax2.若当x≥0时f (x) ≥0, 求a的取值范围.
思路一利用导数求最值.
设f (x) =ex- (1+x+ax2) .要使x≥0时f (x) ≥0恒成立, 只要f (x) 的最小值≥0.欲求最值, 先求极值, 欲求极值, 先求f' (x) =0的根, 可是, 怎样解方程ex-1-2ax=0呢?
(难点之一:导数零点不可求)
设计意图:这是第一个矛盾冲突, 也是学生的知识能力增长点.若有学生已然自行求得结果, 可顺势求解.
师生活动:师生共研.
解决:深入思考———二次再求导
令h (x) =ex-1-2ax, 我们先来研究h (x) 的性质.
h' (x) =ex-2a, 注意到x≥0, 于是:
(Ⅰ) 当时, 恒有h' (x) ≥0成立, (且仅在x=0且时h' (x) =0, 不影响单调性) h (x) 单调递增, 因为h (0) =0, 所以此时恒有h (x) ≥0.于是f (x) 单调递增, 由于f (0) =0, 所以f (x) ≥0恒成立.
(Ⅱ) 当时, 令h' (x) =0得x=ln2a, 令h' (x) <0, 得到0
综上所述,
师生共同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通过对导函数的求导, 研究导函数的性质, 从而得到原函数的性质.
思路二分离参数.
x=0时, f (0) =0;x>0时, f (x) ≥0等价于
x2, 故只要求出函数的最小值, .有了上面的经验, 我们继续研究g' (x) 的性质, 设k (x) =xex-2ex+x+2,
当x>0时, k″ (x) ≥0, 所以k' (x) 递增, 而k' (0) =0, 因此x>0时, k' (x) >0, 故k (x) 递增, k (0) =0, 故x>0时k (x) >0, 从而g' (x) >0, 所以g (x) 在x>0时递增, 那么x→0时g (x) →什么数呢?
(难点之二:函数极限难判断)
设计意图:暴露了函数极限难求的难点.
解决: (问道高数———洛必达法则)
师生共同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高中导数的知识毕竟占导数体系很小的一部分, 而出卷的大学老师或多或少涉及一点大学知识及思想, 让学生接触一些大学知识对学生的探究热情有所帮助.
思路三比较两个函数的大小常化二为一构造新函数, 那么, 倒过来化一个函数为两个函数考虑是否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呢?
鉴于前面两种方法的高要求和繁琐, 我们可以转化为考虑两个函数的大小问题, 猜出结果再行证明.x≥0时, f (x) =ex-1-x-ax2≥0ex-1-x≥ax2, 设g (x) =ex-1-x, h (x) =ax2, 则知g (0) =h (0) , 怎么样才能恒有g (x) ≥h (x) 呢?
(难点之三:函数大小难决断)
解决: (化一为二比速度, 合情推理先揣度)
类比联想物理中两人赛跑, 初速度一样的话, 那么加速度就成了重要的需要比较的一个量, 于是考虑g' (x) ≥h' (x) 即ex-1>2ax, 初加速度均为0, 再求导比较, 考虑g″ (x) ≥h″ (x) , 即ex≥2a, 此式子恒成立, 应有1≥2a, 于是, 我们猜想, 这就是答案.于是:
解答 (先猜后证) :要使得x≥0, ex≥1+x+ax2, a的取值范围是.
(1) 设.作函数f (x) =ex- (1+x+ax2) , f' (x) =ex- (1+2ax) , [f' (x) ]'=ex-2a≥e0-2a≥0, 故f' (x) 在[0, +∞) 是增函数.又f' (0) =0, x≥0, f' (x) ≥0 (只有在x=0时为零) , 这又表明原函数f (x) 在[0, +∞) 是增函数, 又f (0) =0, 所以x≥0, f (x) ≥0, 即ex≥1+x+ax2.
(2) 设.此时[f' (x) ]'=ex-2a在区间[0, ln (2a) ) 为负, f' (x) 在此区间递减, 但f' (0) =0, 故在区间 (0, ln (2a) ) 内f' (x) <0, 这表明原函数f (x) 在[0, ln (2a) ) 是减函数, 但f (0) =0, 所以当0
综上所述, 要使得x≥0, ex≥1+x+ax2, 当且仅当.
师生共同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思想把高深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简单的生活例子, 体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参考练习:
1.若x≥0, 恒成立, a的取值范围是.由此猜想更一般的结论.
2.若x≥0时, ln (1+x) ≥x-ax2恒成立, 求a的取值范围.
答案1.
设计意图:检验教学成果、学生的掌握情况, 视学生的反应予以针对性的指导.
师生活动: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 请一学生板书或口述, 师生共同订正.
(三) 归纳小结
系统认知
1.遇到导数此类难点, 解决方法有什么?
2.本题的解决给我们思维上的启发是什么?
设计意图:归纳学习内容使之系统有条理, 促进学生反思.
师生活动:一名学生讲述, 教师和其他学生补充更正.
(四) 作业设计
(2011年浙江卷22) 设函数f (x) = (x-a) 2lnx, a∈R.
(Ⅰ) 若x=e为y=f (x) 的极值点, 求实数a;
(Ⅱ)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使得对任意的x∈ (0, 3e], 恒有f (x) ≤4e2成立.
参考文献
[1]黄高涌 (特级教师) .导数在函数与不等式中的应用.
[2]徐志锋 (台州市) .破解函数压轴题.
【教学设计方案举例】推荐阅读:
怎样设计教学设计方案10-14
化学教学设计方案09-20
《桥》教学设计方案11-11
《雪》教学方案设计06-29
设计活动方案教学反思09-01
教学设计方案 认一认08-01
教学楼消防设计方案08-21
项目化教学设计方案07-31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方案08-31
中医学教学设计方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