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电荷教案7解读(精选3篇)
1.两种电荷教案7解读 篇一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一节 两种电荷
1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摩擦起电现象。
2.初步认识两种电荷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3.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4.了解原子结构,知道导体和绝缘体。过程与方法
1.观察演示实验发现其中的问题或规律。2.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具体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两种电荷及其它们间的相互作用。【教学难点】 金属间的电子自由移动。
【教学准备】 玻璃棒、橡胶棒、验电器、碎纸屑、梳子、塑料包装绳、金属杆、铁架台、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课
在干燥的天气里,衣服表面容易吸附灰尘;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塑料笔杆,能吸起纸屑;用塑料梳子梳头,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新课讲授:(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同学们在小学自然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摩擦起电的知识。摩擦起电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经常可以看到的。那么,带了电的物体具有哪些性质?头发为什么会随梳子飘起来?在这一节里,我们将继续进行学习和讨论。
1、物体带电与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演示实验:
①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纸屑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2、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就是因为梳子带了电,能吸引头发的缘故。
(2)、两种电荷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
①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排斥。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也互相排斥。
②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吸引。
思考: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并归纳: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提问:
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增加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3)、验电器 构造: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出示验电器,简单介绍结构 演示实验
1、用不带电的橡胶棒和不带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2、用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用力摩擦几下橡胶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3、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做上面的实验。
思考:验电器金属箔片为什么会张开一定的角度?张开的角度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设计意图:运用对比实验,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小结:
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4、电荷量
原子及其结构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了解电荷的概念、单位、符号。播放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结构,提问:
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原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6、导体和绝缘体
演示课本中图15.1-4和图15.1-4所示实验。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有的物体善于导电,叫做导体。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有的物体不善于导电,叫做绝缘体。陶瓷、橡胶、玻璃等都是绝缘体。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收获
四、课堂检测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5.1 两种电荷
一.摩擦起电
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了。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二.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三.验电器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四、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 单位 C
五、原子的组成
1、原子核 带正电
2、电子 带负电 最小电荷是元电荷
六、导体和绝缘体 金属中电子可以自由移动。
【教学反思】
1、从电的发展史来看,人们首先得到的是静电知识,静电是电学的基本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为以后的电学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开个好头就显得非常关键了。如何上好这节课就需要动一番脑筋,必须做到教学内容、实验、学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各部分知识的衔接和过度上要做到自然。
2、本节课先从电在我们日常生活、现代化社会中的应用引入新课的教学,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最后通过巩固训练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学中我通过分组实验使认识电荷和摩擦起电现象,体验了成功,又增强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
3、如何在较少的时间内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全方位地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中,我重视多媒 4
体课件的应用,使它成为教学中重要的辅助手段,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能力,还可以发挥出传统教学方式所不具备的巨大作用,为课堂教学的全面优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从整体来看,本节课虽然重视启发引导,但还是偏于传统,如何让学生获得更大的自主空间,如何弱化老师的活动,在能力与知识之间如何取舍,传统与现代如何分界,这都是值得争议的话题。
【附件1】检测题:
1.摩擦过的物体有 的现象,就是 现象,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 . 2.自然界中有 种电荷,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做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 电荷互相排斥 电荷互相吸引.3.两个由丝线悬吊的轻质小球,靠近时互相吸引,则()A.两小球一定带异种电荷 B.两小球一定带同电荷
C.可能一个小球带电,另一个小球不带电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
4、有a,b,c,d四个带电体,若a排斥b吸引c,c排斥d,已知d带正电,则a,b带电为()A.a带正电,b带负电 B.a带正电,b也带正电 C.a带负电,b带正电 D.a带负电,b也带负电
5、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开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这种电子叫,金属导电靠的就是 ;金属、人体、橡胶、塑料、大地、盐水、石墨和油中,属于导体的是,属于绝缘体的有。
2.两种电荷教案7解读 篇二
库仑定律的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掌握两种电荷;
(2)定性了解两种电荷间的作用规律;(3)掌握库仑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两种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运用理想化模型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点电荷,研究真空中静止点电荷间互相作用力问题——库仑定律。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真空中点电荷间作用力大小的计算及方向的判定——库仑定律。
2.真空中点电荷间作用力为一对相互作用力,遵从牛顿第三定律,是难点。
三、教具
1.演示两种电荷间相互作用
有机玻璃棒、丝绸、碎纸片、毛皮、橡胶棒(2支)2.定性演示相关物理量间关系
铝箔包好的草球、表面光滑洁净的绝缘导体、绝缘性好的丝线、绝缘性好的支架、铁架台。
四、主要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人类从很早就认识了磁现象和电现象,例如我国在战国末期就发现了磁铁矿有吸引铁的现象。在东汉初年就有带电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的文字记载,但是人类对电磁现象的系统研究却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才逐渐开展起来的,到十九世纪才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
电磁学及其应用对人类的影响十分巨大,在电磁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能生产和利用,是历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世界能力的飞跃,打开了电气化时代的大门。
工农业生产、交通、通讯、国防、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电。在当前出现的新技术中,起带头作用的是在电磁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微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新技术领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为了正确地利用电,就必须懂得电的知识。在初中我们学过一些电的知识,现在再进一步较深入地学习。
2.教学过程设计
(1)研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一:用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放于碎纸片附近观察橡胶棒吸引碎纸片情况。提问一:为什么橡胶棒会吸引碎纸片?
答:橡胶棒与丝绸摩擦后就带电了,带电物体会吸引轻小物体。
提问二:注意观察带电橡胶棒吸引碎纸片情况,会发现被橡胶棒吸起的纸片中,较大的纸片先落下来,这是为什么?
答:带电体在空气中不断放电,使它带电量不断减少,因而吸引轻小物体的力也相应减小,所以较大纸片先落下来。
教师总结:在初中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叫做正电荷与负电荷。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后,橡胶棒带负电,毛皮带正电,有机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负电。物体带电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带电越多,吸引力就越大,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电子带有最小的负电荷,质子带有最小的正电荷,它们电量的绝对值相等,一个电子电量e=1.6×10-19C。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量要么等于电子(或质子)电量,要么是它们的整数倍,因此,把1.6×10-19C称为基元电荷。
提问三:若将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靠近碎纸片,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毛皮带上正电,也会吸引轻小物体。教师用实验验证学生的判断。
实验二:用云台支起一根橡胶棒,如图1所示,再将它与另一根橡胶棒并在一起,用毛皮摩擦它们的一端,使之带上同种电荷,再观察两端相互作用的情况,发现它们相斥,而且它们的距离越小斥力越大,过一会儿,它们间的作用力会明显减弱。提问四: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的两端为什么会相斥?斥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答:因为它们带上了同种电荷,而电荷间作用的规律是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斥力的大小与电荷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小,斥力越大,反之,距离越大,斥力越小;斥力的大小还与电量有关,电量越大,斥力越大。由于放电的原因,棒上的电量不断减小,而斥力也随时间的增大而明显减小。
提问五:若将与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与支起的橡胶棒带电的一端靠近.或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与支起的橡胶棒带电的一端靠近,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会吸引,异种电荷相吸。教师用实验验证学生的判断。提问六:若将与有机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与支起的橡胶棒带电的一端靠近,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会相斥,同种电荷相斥。教师用实验验证学生的判断。
实验三:如图2,先把表面光滑洁净的绝缘导体放在A处,然后把铝箔包好的草球系在丝线下,分别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给导体和草球带上正电,把草球先后挂在P1、P2、P3的位置,带电小球受到A 的作用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丝线对竖直方向的偏角大小显示出来。观察实验发现带电小球在P1、P2、P3 各点受到的A的作用力依次减小;再增大丝线下端带电小球的电量,观察实验发现,在同一位置小球受到的A的作用力增大了。
提问七:电荷间作用力大小跟什么有关?
答:与电荷间距离及电量多少有关,电荷的作用力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电量的增大而增大。
教师总结:电荷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力的大小与电量的大小、电荷间距离的大小有关,电量越大,距离越近,作用力就越大;反之电量越小,距离越远,作用力就越小。作用力的方向,可用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规律确定。
(2)库仑定律
我国东汉时期就发现了电荷,并已定性掌握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而进一步将电荷间作用的规律具体化、数量化的工作,则是两千年之后的法国物理学家库仑,他用精确实验研究了静止的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于1785年发现了后来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库仑定律。
正像牛顿在研究物体运动时引入质点一样,库仑在研究电荷间的作用时引入了点电荷,无疑这是人类思维方法的一大进步。
什么是点电荷?简而言之,带电的质点就是点电荷。点电荷的电量、位置可以准确地确定下来。正像质点是理想的模型一样,点电荷也是理想化模型。真正的点电荷是不存在的,但是,如果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的大小大得多,以致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这样的带电体就可以看成点电荷。均匀带电球体或均匀带电球壳也可看成一个处于该球球心,带电量与该球相同的点电荷。
库仑实验的结果是:在真空中两个电荷间作用力跟它们的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这就
是库仑定律。若两个点电荷q1,q2静止于真空中,距离为r,如图3所示,则q1受到q2的作用力F12为
式中F12、q1、q2、r诸量单位都已确定,分别为牛(N)、库(C)、9×10 N·m/C
q2受到q1 的作用力F21与F12互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统称静电力,又叫库仑力。
若点电荷不是静止的,而是存在相对运动,那么它们之间的作用力除了仍存在静电力之外,还存在相互作用的磁场力。关于磁场力的知识,今后将会学到。
(3)库仑定律的应用
【例1】
两个点电荷q1=1C、q2=1C相距r=1m,且静止于真空中,求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力。
这时F在数值上与k相等,这就是k的物理意义:k在数值上等于两个1C的点电荷在真空中相距1m时的相互作用力。
【例2】
真空中有A、B两个点电荷,相距10cm,B的带电量是A的5倍。如果A电荷受到的静电力是10-4N,那么B电荷受到的静电力应是下列答案中的哪一个?
A.5×10-4N B.0.2×10-4N C.10-4N D.0.1×10-4N
【例3】
两个完全相同的均匀带电小球,分别带电量q1=2C正电荷,q2=4C负电荷,在真空中相距为r且静止,相互作用的静电力为F。
(1)今将q1、q2、r都加倍,相互作用力如何变?(2)只改变两电荷电性,相互作用力如何变?(3)只将r 增大4倍,相互作用力如何变?
(4)将两个小球接触一下后,仍放回原处,相互作用力如何变?(5)接上题,为使接触后,静电力大小不变应如何放置两球? 答
(1)作用力不变。(2)作用力不变。
(3)作用力变为 F/25,方向不变。
(4)作用力大小变为 F/8,方向由原来的吸引变为推斥(接触后电量
922先中和,后多余电量等分)。
【例4】
两个正电荷q1与q2电量都是3C,静止于真空中,相距r=2m。
(1)在它们的连线AB的中点O放入正电荷Q,求Q受的静电力。(2)在O点放入负电荷 Q,求Q受的静电力。
(3)在连线上A点的左侧 C点放上负点电荷q3,q3=1C且AC=1m,求q3所受静电力。
解
当一个点电荷受到几个点电荷的静电力作用时,可用力的独立性原理求解,即用库仑定律计算每一个电荷的作用力,就像其他电荷不存在一样,再求各力的矢量和。
(1)(2)题电荷Q受力为零。
(3)q3受引力F31与引力F32,方向均向右,合力为:
3.课堂小结
(1)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大小用库仑定
(2)电荷间作用力为一对相互作用力,遵循牛顿第三定律。
(3)库仑定律适用条件:真空中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均匀带电球体间、均匀带电球壳间也可)。
五、说明
3.两种电荷说课稿 篇三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并会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知道原子及其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
5、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二、学情分析
摩擦起电是学生熟悉的电现象之一,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理解电现象的基础,本节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有很重要的地位。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对电荷的认识;通过实验推理,得出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推理过程。
四、教学过程
讲授两种电荷
五、教学活动
(一)活动1导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粘”吸管比赛:用干燥的卫生纸摩擦吸管,并将吸管放在自己小组的`黑板上,看哪一组黑板上的吸管最多。
2、比赛结束,师生共同总结比赛结果,教师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鼓励。
3、设计说明: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产生疑问:吸管为什么会“粘”在墙上?为“摩擦起电”现象的引入做好铺垫,同时通过该活动激发小组之间竞争,使学生快速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活动2讲授
(1)合作探究发现新知两种电荷
1、探究一:(学生实验)用卫生纸摩擦吸管并将其靠近碎纸屑,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思考:什么是摩擦起电?带电体具有什么性质?
教师巡视各组实验情况并进行指导,提示学生如何使现象更明显。
设计说明:带电吸管可以吸起纸屑,联系前面“粘”吸管比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自然明白了吸管“粘”在黑板上的原因,体验到摩擦起电的普遍性 。
2、探究二:(学生实验)
同桌之间进行实验:将与卫生纸摩擦后的吸管放在干燥的塑料水杯上,用另一根与卫生纸摩擦过的吸管靠近该吸管,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将与卫生纸摩擦后的吸管放在干燥的塑料水杯上,把梳过头发的梳子靠近该吸管,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师深入学生当中,巡回指导。请学生演示自己做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33页第一、二自然段。
思考:
(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_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_____电。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什么?
(3)实验说明,吸管与梳子带_____电荷。
设计说明:本环节包括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两部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使其感受用推理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力求突出本节的重点。通过教师演示,使学生体验带电体间的作用规律。
(三)究三:(学生讨论)
用什么方法检验一个物体是否带电?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与评价。
教师演示验电器的使用,并让学生观察验电器张角的变化,使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观察思考:
(1)实验室里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箔片张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_____力,由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可知,两个箔片带____种电荷。
(2)验电器的原理是什么?
(3)用带电吸管接触验电器金属球,再用带电橡胶棒接触金属球箔片张角会变大,猜想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识记: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
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C
设计说明:学生讨论可能会提出多种方法,教师给予评价后提出实验室中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教师亲自演示吸管和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情况,学生较容易想到带电多少发生变化,从而顺利进入电荷量的教学。
(四)探究四:(学生讨论)
如何利用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检验用卫生纸摩擦过的吸管带什么电?
思考:
(1)选择下列哪些器材?(橡胶棒、玻璃棒、毛皮、丝绸)
(2)如何判断吸管带什么电?
(3)如果吸管不带电,带电体靠近它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4)由上述推断可知:若带电体靠近某轻小物体,出现吸引现象,该物体一定带电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结束后,请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并进行适当评价。
教师演示:用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带电橡胶管,出现吸引现象,学生顺利判断出吸管带负电。再用该玻璃棒靠近不带电的吸管,同样出现吸引现象,学生观察现象基础上,得出3、4的正确结论。
设计说明:学生讨论之后,通过观察实际现象验证自己的猜想,印象深刻。本环节力求达到学以致用,将知识逐步深入,对新知进行全面考察,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入,突破本节的难点。
(五)探究五:(学生实验)
用卫生纸摩擦吸管,将与吸管摩擦过的卫生纸靠近碎纸屑,观察到什么现象?分析原因。
回顾现象,完成下列问题:
(1)卫生纸、吸管等物质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
(2)完成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完成问题后,教师分析摩擦起电的原因。
设计说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都带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导体和绝缘体
(六)探究六:(学生实验)
把带电吸管的一端浸入水中再取出,将其靠近碎纸屑。
想想议议:碎纸屑能被吸起来吗?该现象说明吸管还带不带电?
(一)阅读课本34页思考:
实验1中用橡胶棒连接验电器时,验电器A、B金属箔的张角有没有变化?用橡胶棒将两验电器连接起来后,A的电荷量有没有变化,验电器B带不带电?
(二)观看视频:电荷在金属中的定向移动,回答问题。
实验2中用金属棒连接两验电器,验电器A的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____,B的金属箔片__________。
电荷在金属中可以__________,说明金属是可以导电的。
回顾探究六,说明水是____导电的。
(三)设计说明:学生在操作中得出“吸管上的电荷转移到了水中”,在此基础上,探究电荷能否通过橡胶棒、金属棒转移到其他物体,并为学习导体、绝缘体做铺垫。
阅读课本35页二、三自然段,了解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用手摸验电器金属球箔片闭合,说明人体是____。
(四)小组抢答:教室中的物体,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五)设计说明:本环节重点是通过实验认识到电荷在金属中的定向移动,为下一节“电流的形成”做铺垫;采用抢答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六、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关于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绝缘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导电
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也不能带电
C.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但能够带电
D.绝缘体内没有电子,因此它不容易导电
2.干燥的天气,用塑料梳子梳头,头发会蓬起来,如何避免这个现象?
3.加油站规定:“严禁用塑料桶装汽油”,这样规定的理由是( )
A、塑料和汽油会起化学变化,使汽油变质。
B、汽油会腐蚀塑料,造成漏油。
C、汽油与塑料桶壁不断摩擦,使塑料桶带电产生火花放电,引燃汽油造成火灾。
【两种电荷教案7解读】推荐阅读: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11-12
电荷库仑定律学案11-24
九年级物理北师大电荷11-19
教案7.短文12-13
7.《话说地球》教案07-29
二数上7单元教案09-17
六年级习作7教案09-21
8、7、6加几教案08-02
7《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教案08-24
小班手工教案1-7周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