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九大报告全文

2024-06-09

学习十九大报告全文(精选7篇)

1.学习十九大报告全文 篇一

习近平作十九大报告全文实录

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以下为直播全文实录:

同志们:现在,我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为贯彻十八大精神,党中央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制定“十三五”规划、全面从严治党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五年来,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二五”规划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二千亿斤。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南海岛礁建设积极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2.学习十九大报告全文 篇二

一、“四化”同步的重要战略意义

“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提出, 是党中央在科学把握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情况下, 做出的一项着眼全局的战略决策。不仅符合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 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 是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推动我国经济成功转型的重要途径。

从大国发展的历史规律来看,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也是各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能否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从“四化”之间的内部关联机制来看, 首先, 工业化创造供给,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能够带动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其次, 城镇化创造需求, 为工业经济发展、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支撑和保障;最后, 工业化发展需要由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其提供平台城镇化发展也离不开工业化、信息化的推动。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转型期、信息化发展的起步期, 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期, 只有促进“四化”在互动中实现同步, 在互动中实现协调, 方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二、城镇化是推进“四化”同步的枢纽

当前, 我国基本已经摆脱了短缺经济的发展阶段, 进入了生产相对过剩的发展时期, 有效需求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决定因素。特别是在经历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之后, 外部需求极度萎缩, 长期以来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内需战略也日益暴露出弊端, 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转型, 必然要依托以消费为主的内部需求的不断发展。由于城镇化是创造内部需求的重要途径, 因此也就决定了其在“四化”同步中的枢纽地位。

首先, 城镇化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腾出了空间。城镇化本质上是一种空间集聚, 主要依靠人口在特定空间的集聚带动资源要素和产业的集聚。因此, 城镇化既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创造了空间平台, 又通过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为农业现代化腾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拥有的耕地面积从1990年的4.69亩增加到2010年的6.54亩, 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其次, 城镇化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创造了需求。城镇化不仅可以增加投资、而且可以扩大消费, 是拉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近年数据显示, 我国城市人均投资和消费分别是农村的七倍和三倍左右, 如此明显的差距说明通过城镇化战略拉动内需存在巨大潜力。一方面, 城市规模的扩大, 可以直接拉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过程还创造了信息化的需求。而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 他们的居住、生活、就学、就业本身也都会创造巨大的需求, 不仅形成了庞大的工业品市场, 而且也为大规模高质量的农产品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可以说, 城镇化是拉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为刺激国民消费和私人投资提供了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不仅如此, 城镇化也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带来了创新的动力。城镇化可以通过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 产生一种结构优化和功能提高的综合效应, 进而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有研究显示,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 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6%, 而这其中约有45%是通过劳动力由农村转向城镇所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 其中也包含了劳动力从低价值转向高价值活动的贡献。城镇化使部分土地由农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 利用强度提升了数十倍, 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成效格外显著。总体而言, 城镇化能够集聚创新要素, 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创新动力。

三、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在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下, 城市开发规模庞大、建设速度过快, 从而造成社会矛盾不断加剧、资源能源日益紧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也愈发突出。同时, 传统的城市化所造成的城乡分离、城际分离, 已经明显地影响到社会的公平正义, 这对全面达到小康、实现共同富裕和建设和谐社会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因此, 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 必须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所谓新型城镇化, 就是“坚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坚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协调, 坚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坚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 以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攫取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机会平等为标志, 逐步达到减缓和解消城乡二元结构达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之路”。

首先, 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既是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聚集的过程, 更是人口、产业、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 以及在此基础上人口、经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过程。因此, 新型城镇化道路不仅注重人口、产业、生产要素等在数量和规模上的增长与扩张, 更注重其质量的提升以及人口、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不仅是考虑经济利益, 更是考虑社会、环境和资源利益;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更要符合子孙后代的利益。

其次, 新型城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和谐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的核心是“人”, 城镇化就是要化“农民”为“市民”。新型城镇化道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把人的全面发展和民生幸福作为城市化的根本出发点, 不仅要使城镇居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而且要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还要促进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镇创业就业, 成为城市发展的建设者和创造者, 能够在城市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同时也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最后, 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 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打破二元体制, 走城乡一体化道路, 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城乡资源市场配置和公共服务长足化发展,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 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才能消除传统城镇化的弊端, 真正使城乡从异化走向同化, 从对立走向统一, 从二元走向一元。只有实现城乡经济共同发展, 居民生活质量同步提高, 才能最终实现城乡融合。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特色城镇化新在何处——“四化同步”破解四元结构[J].人民论坛, 2013年第4期。

[2]何雄伟.促进“四化”同步发展[J].企业经济, 2013年第1期。

[3]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3.学习十八大报告全面提升信息化 篇三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报告提出:总布局是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期目标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除要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外,报告进一步提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在报告这样的阐述下,可以看出,大幅提升信息化水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一般而言,信息技术是科技进步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领域,因此,IT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义中的重要性也不言自明。

关于经济建设,报告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决择。在这一战略决择之下,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报告“促进四化,两化深度融合”的表述,再一次明确在经济建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决择下,信息化是主战场之一,两化深度融合是主攻方向。其次,这一表述体现了自十七大以来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体现了信息化任务的长期性。再者,报告首次提出“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深刻揭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其余三化之间具有配套、协调、配合等高度相关的关系。

关于政治建设,就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报告提出,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关于文化建设,就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

关于社会建设,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报告提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就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与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的部分,报告提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4.十九大报告学习报告 篇四

十九大报告讲出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心声,是我们党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政治宣言。

5年来的历史性变革,直接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必将像记载改革开放时代一样,记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进程中的又一次飞跃,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光辉旗帜。xx大以来,这一思想事实上起着党的指导思想作用,对此山西干部群众有深切体会。把这一思想作为灵魂和主线,是报告的亮点;把这一思想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十九大最重大历史性贡献。这一思想必将深刻影响党的建设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华民族发展进程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产生于推进“四个伟大”的非凡实践中,扎根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心中。坚定不移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和党的团结统一,是实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我们要高举旗帜,忠诚担当,奋力谱写无愧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5.十九大学习报告 篇五

11月10号黄河高速党支部召开了学习贯彻十九大报告的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统一思想认识。

十九大总结了党的十八大大以来5年的工作,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十九大报告顺应时代变化,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等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新的历史方位、新的理论创新成果、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新变化、新的奋斗目标、发展战略目标、党的建设新的总要求以及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举措。

通过学习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等,受益颇深,在思想、理论认识有了进一步提升,对以后的工作有了更深刻认识,为工作提供了新目标和新方法。主要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总书记指出:“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它“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践基础和现实依据。我们需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进行思考,致力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解答新的时代课题,实现新的历史使命,在理论上进行新拓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随着东营近几年快速发展,东营的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公路通道四通八达,“两横一纵”铁路格局形成,高铁项目积极推进,民航事业前景广阔。东营市的交运事业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公司东营也进入了发展新阶段,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交通网络完善,我公司客流量不断减少,这样就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大车辆运营保养投入、扩宽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等,全方面入手提升乘客的乘车体验,满足乘客新需求。同时,东营市民的出行方式多样化,需要我们加强与相关单位合作,优势互补,保障乘客每一次出行,最终达到多方共赢。

二、以乘客为中心,满足乘客全方位需求:总书记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新变化: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出行方面,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们并不仅仅满足于顺利完成自己的出行,而是更加关注出行的整体体验,比如出行的便利性、出行的效率、旅途中的舒适度以及其他出行中需求。虽然东营市交通设施、交通网络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在客户体验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乘客需求,针对公路客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我们的服务体验:

1、订票途径多样化,开通微信或者APP订票等;

2、改善旅途休闲娱乐服务,比如提升无线网络速度;

3、改善车辆状况,提升舒适度。比如,可逐步淘汰老旧车辆,引入新型车辆,提升座位舒适度,车辆内部宽敞度等。

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顺应新时代客运:作为车辆维修部员工,自己的工作关乎着每位乘客的出行安全。工作中尽职尽责,关注每一个细节,排除每一个故障,保证每一辆车安全运行;还要通过不断学习充电、技术培训,不断学习新技术,提高自己的技术。作为一名党员,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思想引领和先锋带头作用,与同事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为公司发展尽绵薄之力。通过本次十九大报告学习,在思想认识有了新的认识,以后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时时事事不忘创先争优,勤奋工作,热情服务,不断完善本职工作,时刻保持努力学习,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周克庆

6.学习十九大报告心得 篇六

王炳华、孟振平同志的讲话中,概括总结了习总书记在报告中描绘的中国未来的美好前景。使我对习总书记的报告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内心倍感振奋,也深感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重大,我会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加倍努力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在此,我有几点具体的感想:第一、充满自信、满怀期待,坚持实干精神,踏踏实实去共创美好中国梦。我学习讲话后,首先一个最大的感触就是,十九大系统阐述了对国家未来五年、建党建国双百年发展的规划和思考,从民生到法治、到经济、到外交再到党建等全国人民共同关心的话题,做出了全方位论述,指明了方向,让我们这些企业工作者受益匪浅。习总书记提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坚持实干兴邦。王炳华董事长在讲话中提出了“九力”党建力、梦想力、科技力、改革力、文化力、管理力、安全力、奋斗力、哲学力是集团公司实现国际一流的总体构想。作为企业工作者,我们要埋头苦干,更要抬头看清党和国家、集团公司为企业指明的发展道路,将党和国家、集团公司的鼓励和支持,化着干实事的劲头,为实现集团公司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二、中国越来越全球化,全球也越来越需要中国。我一直觉得,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全球化,因为改革开放四十年,任何一个 全球化的企业都不能忽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同时,全球也越来越需要中国,因为我们的创新创意、我们的人才优势、我们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推动,越来越重要。过去五年,中国的经济体量从五十四万亿人民币增长到八十万亿人民币,每一分的增长都更有含金量了。面对这几年越来越复杂的全球局势,我们的经济展示出了充分的韧性,我们在供给侧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和大众创业创新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对中国未来充满信心。第三、科技引领和人才驱动将成为中国未来最强动力。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强大的国家和民族倚仗、法治公平透明的环境,这些因素缺一不可。在过去五年中,我们深感中国在这方面的进步。这种进步将让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所以习总书记今天的报告中也提到中国未来将更加开放。我想,任何一个中国企业将是这种开放的直接受益者。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中国企业要取得优势,所凭借的还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勤勉、奋斗和创造的精神。同时我觉得,未来中国的增长将大大受益于科技、创新,科技引领、人才驱动将是我们最重要的资源禀赋。在这方面,国家电投也将与所有的中国企业共勉,为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贡献更多力量。

让我们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奋进,努力实现“弯道超车”目标,奋力谱写建设具有全球 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企业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向这个全新而伟大的时代献礼。

7.学习十九大报告全文 篇七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又好又快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 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我区视察时要求我们下大力气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内蒙古这些年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没有发展速度的压力, 有条件在这些方面下工夫。

作为长期从事煤炭工业的部门, 从我区煤炭工业的发展实践中, 深刻地体会到, 要想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一、我区煤炭发展的回顾

(一) 关于“好”的标志

1、单井生产规模不断提升

以“八五”末期的1995年为基础, 当时全区共有煤矿3570处, 产量为7055万吨, 单井生产规模为1.9万吨;“九五”末期的2000年共有煤矿2009处, 产量为6964万吨, 单井生产规模为3.5万吨;“十五”末期的2005年, 共有煤矿1361处, 产量为2.6亿吨, 单井生产规模为19万吨;2006年共有煤矿500处, 产量2.98亿吨, 单井生产规模为60万吨。2006年与1 995年比, 矿井数量减少3070处, 产量增加2.2亿吨, 单井生产能力提高了58万吨。预计到“十一五”全区煤矿约606处设计能力5.88亿吨, 单井生产规模达到103万吨。

2、在全国总产量中的比例增大, 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的比例减少

“八五”期间 (1991~1995年) , 我区煤炭产量在全国煤炭总产量中的比例大体在4~5%之间;死亡人数比例大体在5~7%之间, 高于产量所占比例;百万吨死亡率在4~6之间, 高于全国4~5的平均水平。

“九五”期间 (1996~2000年) , 我区煤炭产量在全国煤炭总产量中的比例大体在5~7%之间;死亡人数比例大体在4~6%之间, 仍然高于产量所占比例;百万吨死亡率在3~5之间, 但有明显降低的趋势。

“十五”期间 (2001~2005年) , 我区煤炭产量在全国煤炭总产量中的比例由期初的6.8%增加到1 2.4%;死亡人数所占比例降到2%左右;百万吨死亡率由期初的1.94降到期末的0.5, 大大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进入全国领先行列。

3、不同经济类型煤矿的产量比例变化较大,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

上世纪90年代, 我区国有重点煤矿、地方国有煤矿和乡镇煤矿的产量比例大体是42:16:42, 国有大中型煤矿与乡镇小煤矿产量相当。到2006年, 三种类型煤矿的产量比例为55:7:38, 国有大中型煤矿的比例占到近三分之二。

4、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对比

2007年, 我区煤炭产量为3.5亿吨, 百万吨死亡率0.158。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2003年的水平对比, 接近印度3.54亿吨产量, 好于其0.25的百万吨死亡率;高于南非2.2亿吨的产量, 接近其0.1的百万吨死亡率;高于俄罗斯2.6亿吨的产量, 好于其0.35的百万吨死亡率。对比美国, 我区相当其上世纪80年代的百万吨死亡率水平。

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 我区煤炭工业已呈现出好的发展态势, 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 关于“快”的标志

我区1949年到2007年的58年间, 累计生产原煤27.2亿吨。煤炭产量由1949年的46万吨, 增加到2007年的3.5亿吨, 增长了760多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近30年间, 累计产煤24.93亿吨, 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总产量的92%, 而在这30年间, 产量增加最多、最快的是“十五”以来的7年。2002年全区煤炭产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 在随后的五年中, 每年以5000万吨左右的速度增长。2001~2007年, 六年累计产煤14.5亿吨, 占新中国成立以来57年总产量的53.3%;占改革开放30年来总产量的59%。因此, 可以说我区煤炭工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特点, 已步入发展的快速期。

二、我区煤炭工业发展历程的经验教训

我区煤炭工业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格局的历程中, 也有许多曲折和教训。

其一, 受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偏远 (相对耗能中心) 以及外运条件的制约, 企业无法做大, 产能无力提高;

其二, 原国有重点煤矿体制僵化、冗员太多、欠账较大, 既不能做大, 又难以做强;

其三, 大批工艺落后、安全条件极差的小煤矿一哄而上, 造成煤矿事故多, 资源浪费大, 开发水平低的恶劣局面。在小煤矿“盛行”的1986~2000年的15年间, 煤矿数量近4000处, 累计死亡矿工4770人, 平均每年死亡318人, 百万吨死亡率高达5.63。

进入“十五”, 我区煤炭工业才真正进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时期, 主要表现在:

——加大煤炭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力度, 着力培育大集团, 建设大基地, 扶持大企业, 见到明显成效。原国有重点煤矿分别与神华、华能、中电投等大型集团联合重组, 原来实力较弱的煤矿由弱变强, 原来单一产煤的企业, 延伸到电、铝、化工、路港等行业, 由大做强。

——加大了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条件煤矿的力度, 淘汰了落后生产力。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 先后关闭了3000多处小煤矿, 全区单井能力明显提高, 事故大大减少, 2001~2007年的7年间, 累计死亡831人, 平均每年死亡118人, 比前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年均少死亡200人。

——加快了保留煤矿技改整合力度, 提升办矿规模和水平。培育了一大批民营、股份制大型煤炭集团, 并形成以煤为基础, 多元化循环发展的格局。据对鄂尔多斯市地方煤矿调查, 单井技改121处, 整合技改151处, 占保留矿井的92%。单井规模由技改前的8.8万吨, 提高到54万吨。而且淘汰了房柱式开采和扩散通风的落后工艺, 全部实现正规化长壁式、全负压通风开采。采掘机械化程度由技改前的10%提高到80%;矿井回采率由技改前的30%提高到75%以上。而且一些技改煤矿把新农村建设、固体废弃物利用等推动社会进步工作结合进行, 建成了一矿一景, “两堂一舍”齐全的新型矿井, 改变了以前脏、乱、差、小的恶劣形象。

——加快了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步伐。预计在“十一五”期间, 全区煤矿设计能力在30万吨以上的矿井达到516处, 占矿井总数的85%, 设计能力达到5.77亿吨, 占总设计能力的98%。其中年设计能力在千万吨以上的矿井就有14处, 占矿井总数的2%, 但是设计能力高达2.19亿吨, 占设计总能力的37.2%。

我区煤炭工业在又好又快发展中有以下几条值得总结的基本经验。

(一) 有一条清醒的思路。

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把深化煤炭经济体制改革, 淘汰落后生产力, 调整产业结构纳入科学发展观的大思路中, 结合我区国有矿市场份额小、自身能力弱、运输距离长的实际, 引入大集团兼并重组, 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对民营集团予以扶持、鼓励, 通过股份制改造, 整合工艺落后、浪费资源、能力偏小的煤矿, 使其走上做大做强的路子。对技改整合无资金、生产能力无规模, 安全生产无保障的煤矿, 予以坚决的淘汰关闭。正是有了这条符合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 才使得全区煤炭工业走上了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 有一套得力的措施。

在资源审批上, 向大集团、大企业倾斜;在产业结构调整上, 要求企业配套建设就地加工转化项目, 实现煤炭外运和就地转化加工各半的目标;在整合技改和关闭上, 制定标准、规定时限等办法, 强力推进。由于措施得力, 导向作用十分明显, 为煤炭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 有一支狠抓落实的队伍。

从企业层面上, 舍得投入, 新建和改扩建一批规模大、起点高, 技术新、装备好、人员素质高的煤矿, 走出一条机械化、现代化的煤炭工业之路。

在政府层面上, 加大监管、监察力度, 分片包矿, 为合法煤矿生产建设监督服务, 联合行动、综合执法, 关闭非法矿井, 打击盗采煤炭资源的行为。

概括改革开放29年来煤炭工业发展的道路, 实现了由人财物、产供销的计划经济向公司化、股份制,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由有水快流、遍地开花, 浪费大、环境差、事故多, 向规模大、节约型、环境好、事故少的集约型转变;由随意占用资源, 沿用落后方式向强化源头管理, 提高准入门槛, 采用先进工艺开采的转变;由采取单一行政监管, 事后处理事故, 向采取法律、经济、行政配套的监管、事前预防事故的转变。

三、保持我区煤炭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设想

目前, 我国能源探明总储量中, 原煤占87%;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结构中, 煤炭占70%以上;能源消费总量中, 煤炭占68%左右。我国能源结构缺油少气, 以煤炭为主的特点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而且随着油气资源的限制和价格上扬,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煤炭的地位和作用越显突出。我区煤炭探明预查储量达6583.4亿吨, 比2003年增加4344亿吨, 占全国煤炭总储量14380亿吨的46%, 居全国第一。到十一五末期, 全区产能将达5亿吨以上。预计全区煤制油能力120万吨, 制甲醇能力1000万吨, PVC能力200万吨, 电力装机6000万千瓦, 煤炭就地转化能力大大提高。我区不仅成为国家的煤炭生产和调出的大基地, 而且是煤炭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的新典范。我区煤炭工业的基点定位已放在又好又快上, 如何坚持好字当先, 好中求快, 好为基础的原则, 还应该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 解放思想, 创新理念。

在统一思想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树立理念中创新理念, 转变陈旧的煤炭工业发展模式, 例如由依靠煤矿数量多增加产量向压数量、上规模、上水平的产业升级转变;由依靠产量增长而增收向洗选加工、增加品种增效益的产业优化转变;由依靠单一采煤向电、油、化工的转变;由沿用落后工艺、浪 费资源, 急功近利向注重科技进步, 提高劳动者素质, 注重节约的产业优化转变;由依靠单一行政方式监管监察向依靠经济、法律、行政协同互动监管监察转变。

(二) 抓好规划, 合理布局。

做好全区煤炭新资源开发的长远规划, 根据不同的赋存条件, 周边环境, 提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建设规模、开发方法、开采工艺、就地转化和安全生产的标准。坚持规模起点高、装备技术领先、开采工艺先进、矿井本质安全的原则, 在新建煤矿之初, 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适合大规模、露天开采的地区不再批准建设小型煤矿, 对正在开采的小煤矿进行技改整合, 优化升级。

(三) 强化基础, 保障安全。

煤矿是一个高危行业, 安全工作的好差既是对煤矿管理、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检验, 也是对煤矿是否坚持科学发展, 以人为本的检验。要想做到安全生产, 首要的任务是强化基础管理。其中煤矿负责人的管理能力、环节管理者的技术水平、工人的操作技能和安全自保意识至关重要。这就要求不仅装备要到位, 对人员的培训更要到位, 只有队伍整体水平提高, 才能使先进装备充分发挥作用, 资源得到充分回收利用, 安全生产得到可靠保障, 可持续发展才能有可靠的基础。同时, 煤矿要实行完全成本, 将节约资源、环保绿化、破产转移、安全投入、生产勘探等开支, 在成本中完全列支。

(四) 淘汰落后, 巩固成果。

客观上讲, 尽管我区已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关闭矿井任务, 保留的煤矿大多数进行了技改整合, 提高了档次。但是, 在保留的煤矿中, 仍存在一批剩余储量不多, 残采复采工艺落后, 整合做大条件不够, 安全状况不能保证的煤矿。在这些煤矿中, 出现了假技改、假整合, 真生产、真盗采而造成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现象。这些煤矿严重影响了我区煤炭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 而且与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格格不入。因此, 要把这些矿井作为重点, 严格监管、监察。凡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事故的;凡超层越界盗采资源的;凡对安全隐患逾期不改的;凡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且无能力整改的;凡资源枯竭而冒险残采矿井仍然要继续予以淘汰关闭, 巩固我区煤炭工业的大好来势和长远发展之势。

(五) 加强服务, 营造环境。

上一篇:2023生产经理工作总结下一篇:二手房装修转让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