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策略(精选11篇)
1.游戏化策略 篇一
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策略初探
摘 要:小学生有着鲜明的年龄特点,他们爱动、好玩,参与性和表现欲均极强。这为我们游戏化教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我们要因时制宜、因课制宜,合理实施游戏化教学,让其在课前、课中、课末都大显身手。
关键词: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53-01
语文学习对个人人文素养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由于涉及最基础的拼音和汉字书写规则等教学内容,其基础性更是不言而喻。如此重要的学习内容,要被年龄小,注意力高度不集中,思维发展水平低,生活阅历浅的小学生彻底吸收掌握,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幸的是,小学生有着鲜明的年龄特点,他们爱动、好玩,参与性和表现欲均极强,这为我们顺利展开教学奠定了基础。因为我们可以从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出发,在小学语文课上创造性地使用游戏化教学策略,实现长时间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那么,究竟什么是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课上又该如何使用游戏化教学策略呢?对这两个问题,笔者进行了数年的考察思量,在总结自己教学经验及借鉴他人方法的基础上,现浅谈一些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游戏化教学知多少
要了解什么是游戏化教学,我们需要从游戏说起。游戏几乎是人人都参与过的,每一个游戏的开展,都离不开脑力和体力的完美结合。但从本质上而言,游戏是“玩”的一种,它可以让人放松身心,提升智力。而游戏教学法则是在充分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游戏,传递知识,启发思维,开启想象,促使教学目标高效达成。不过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游戏化教学存在着诸多误区,片面地以为,游戏化教学就是单纯地开展游戏,娱乐学生的身心;游戏化教学就是满堂全是游戏,学生参与度越高,掌握的知识也就越多……其实,出现这些误区,皆是因为广大教师没有认识到在游戏化教学中,游戏仅是知识与探究的载体,游戏是形式,重要的是内容;没有认识到我们不是为了开展游戏而游戏,而是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由此可以概括出,游戏教学法不是娱乐,它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满足学生爱玩、好动的心理需求的同时,渗透教学内容,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提升课堂趣味性,打造高效课堂。
二、游戏化教学策略
1、课前游戏激兴趣
游戏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趣味性强,一旦开展,便可以短时间内吸引参与者的注意力。结合游戏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小学语文课上课之初,利用游戏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引出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快速引领他们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北风和小鱼》这一课时,我便在上课前五分钟来到了教室,然后对学生说:“我们今天要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规则是大家两人一组,一个同学利用一分钟时间,在我们教室100米的范围内隐藏好自己,而另一个同学则需要在1.5分钟的时间内寻找隐藏者。隐藏者被找着,则寻找者可得一个奖励星。若寻找者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找到隐藏者,则隐藏者可以得到一个奖励星。上课铃声一响,大家必须教师集合。”此话一出,学生纷纷行动起来了,他们说:“这不就是“捉迷藏”吗?我们最喜欢玩了。”随着我喊“开始!”负责藏好自己的同学一阵跑动后,不见了踪影。而负责找的同学在1分钟后,也迅速踏上了寻找之路……上课铃响前,学生陆续回到了教室。无论是否得星,他们都一脸开心,我此刻趁机说,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捉迷藏明星,它的隐藏术棒极了。大家想知道它是谁吗?由于刚亲身经历了捉迷藏的游戏,学生都格外想知道究竟谁的隐藏术如此厉害,于是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是我在多媒体上呈现了一条卡通小雨的形象,并说:“这条小雨隐藏术最棒!大家想知道怎么回事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北风和小鱼》,看看它们是怎么捉迷藏的,好吗?”这样一来,游戏与教学内容完美融合,游戏真正服务了教学,并使课堂趣味盎然。
2、课中游戏破难点
游戏种类多样,这决定了它在小学语文重难点突破方面也可以大显身手。通过开展游戏突破重难点,最大的优势是水到渠成,不着痕迹,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采用反复练习法突破重难点带来的枯燥乏味,真正做到“逼”学生学向学生要学的转变。
例如,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就可以引入猜字谜游戏。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选派5名代表上讲台对教师预先精心设置的谜语展开PK大赛,哪组抢答到的正确率最高为获胜组,可以在班级公示栏插一面红旗。随着字谜“比左正向反,比右却相同。”“昨日不见人来。”“两人离别,一直泪水滴滴。”……的呈现,学生的思考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了夺得那面小红旗,学生几乎将所学的汉字都从大脑里翻了一遍,一个个谜底揭晓了,这些汉字也被学生牢牢地记在了心里。游戏化教学,使枯燥的汉字学习变得灵动有趣。
3、课末游戏巧拓展
游戏不仅可以在课前和课中为教学增色添彩,在课的末尾它一样有用武之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设课末游戏,可以起到画龙点睛,拓展延伸的重要。不过,我们要把握好课末尾游戏的长度,最好能实现灵活收束。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梦圆飞天》时,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实现,让学生的爱国热情高涨,他们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为了让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得到合理释放,我开展了“我为祖国点赞,中国梦由我践行”游戏,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的同时,学生就地取材传铅笔,歌曲每唱到“中国”的字眼,音乐暂停,铅笔在手的学生站起来说自己的梦想和对祖国的祝福以及自己愿意为思想中国梦做些什么。这一游戏升华了《梦圆飞天》一课的主题,完美地为这一节课画上了句号。
总之,游戏化教学的开展需要我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课制宜。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尾,游戏化教学都可以有所作为。让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游戏化教学,让它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添活力、加趣味、增实效。
参考文献:
[1] 张昌海.小学语文如何开展游戏化教学[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5,07:79
[2] 朱保贤.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研究[J].课外语文,2014,22:4
2.游戏化策略 篇二
一、游戏与阅读的融合
游戏与阅读的融合是指将阅读内容和目标,贯穿在一个游戏情境,将阅读核心经验隐含在游戏目标或游戏规则中,将阅读内容与游戏情境对接,在游戏情境中完成阅读,激发幼儿内在的游戏精神,达到阅读与游戏的完全融合。
1. 游戏目标与阅读核心经验的统一
在阅读游戏化的过程中,游戏目标不能背离教育目标而是要将教育目标隐含在游戏目标中,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达成阅读核心经验。下表以绘本阅读活动“点点点”为例进行核心经验和游戏目标的比对:
2. 游戏情境与阅读内容的对接
角色形象与游戏主角的对接。阅读活动“点点点”中,书中的主角有红点、黄点和蓝点,教师在设计游戏情境时,将幼儿变成红点、黄点、蓝点,幼儿在阅读活动中自然会把自己当成游戏中的主角,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想象,激发阅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阅读背景与游戏场景的对接。阅读活动“点点点”中,为了让幼儿感受点点的多变性,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情境:这次我对这本小书施了魔法,把它变成了一本大书,并画在了地板上。瞧!大书上紫色的边框就是小书上的边框,大书上的中心线就是小书上的中心线,你们就是书上的点点,点点们,请你们像这样有规律地变一变吧!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将图画书中的背景转换成现实中的游戏场景,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现场感受阅读情境,小班幼儿容易将想象与现实混淆,这样将现实与想象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想象中开展现实的阅读,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
游戏提问与阅读要点的对接。在整个游戏情境中,教师扮演某种角色身份提出问题,将教师的引导作用隐化在游戏中及时点拨幼儿,自然完成教育目标。如教师为了激发幼儿在画面中找点点规律的兴趣,以魔术师的身份进入游戏,并设计了以下的提问:
3. 激发游戏精神,升华阅读创意
由于前面有了很多游戏情境的铺垫,激发了幼儿的游戏精神,并使其获得了游戏经验,在自主阅读环节中,幼儿自然会运用游戏的方式去阅读,玩出各种创意。如在“点点点”的活动中,幼儿在自主阅读中开心地和图书玩各种互动游戏,按一下会变多、摸一摸会变色、摇一摇还会跑得到处都是……最后,他们观察到画面中点点不断变大,上升,他们甚至会想象这是点点在玩吹泡泡的游戏。
二、阅读中插入游戏
阅读中插入游戏是游戏对阅读活动的支持、辅助与补充。采用这种策略,要注意插入过程要自然、不生硬,要坚决避免因游戏因素的“堆砌”而造成活动的形式化和低效能,更要以有益于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和保持幼儿游戏的自主自发性为前提。
1. 辩论式
辩论式是指在阅读活动中让幼儿通过辩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宣泄自己的情绪,同时更多的是迁移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阅读中,体验角色的心理。如绘本《我当姐姐了》探讨了孩子在当了哥哥姐姐后的心理变化,当故事主人公有了小弟弟后产生心理矛盾的时候,教师适时插入辩论游戏,“如果你的家里有一个小弟弟或者小妹妹,你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你自己想有个小弟弟或者小妹妹吗?为什么?”
2. 操作式
操作式是指在阅读活动中运用操作游戏,让幼儿除了用眼睛阅读之外,还能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升阅读经验,并且将自己的理解以操作的形式得以体现。对绘本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可以让幼儿直观、具体地了解阅读内容,并激发他们主动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如《小老鼠和大老虎》中可转动的表情图(见图三),借助一个“可分可合”的爱心图(见图四),在自主阅读环节让幼儿转动表情图对应幼儿自己认为的小老鼠和大老虎的表情,能更加直观地体验到故事中小老鼠和大老虎的内心情感波折。
3. 体验式
体验式是指在阅读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具体活动参与对图画书中的重点情节、画面进行亲身实践的过程。如绘本《你不知道的三个朋友》是科学知识类,通过拟人化的方式让幼儿了解人的身体中脑、胃和心的主要功能。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大脑的功能,设置体验式情景游戏,请幼儿现场开展体验大脑的记忆游戏。这样,幼儿从绘本画面阅读过渡到在亲身经历中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绘本中“脑先生”的感知也就更深刻了。
4. 模仿式
幼儿好动爱模仿,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动。有时,我们可以根据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让幼儿通过模仿来感受故事情节,理解画面内容,并且享受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如图画书《过生日》,故事画面充满了强烈的动作感,幼儿通过动作的模仿暗示,就能理解故事即将展开的情节。由此,在理解画面的过程中,我们在每次翻页前都会请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运用肢体动作进行表演,共同模仿小猴子的身体动作,幼儿的阅读兴趣也很高涨,不用教师提醒,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下一画面的情节。
5. 交往式
探索、体验、交往及表达等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对于幼儿来说,集体共同阅读的游戏环节,是在与教师及同伴的互动交往中完成的。有时,我们可以把整个阅读环节设置成一个交往游戏,画面阅读只是作为一种背景提示。如图画书《换一换》讲述的是一只小鸡不停地与别的动物交换声音的故事。我们按照阅读顺序,把整个阅读活动变成了一个交换游戏,请教师和全体幼儿扮演小鸡,出门去换声音,配班教师则扮演其他几种动物,与小鸡交换声音。在交换的游戏中,幼儿不仅对整个故事内容有了深刻的体会,而且还从中进行了语言的模仿学习,如各种动物的叫声,句式“我们换一换,好吗”,也在游戏中得到了强化。
6. 情境式
很多绘本,要在阅读的最后才知道故事的结局。如果按照阅读的正常顺序来,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幼儿对猜想活动不感兴趣的情况。我们可以把结局前置,引导幼儿进入到书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借游戏引起幼儿经验的共鸣,再按正常顺序去阅读,这也是让幼儿阅读理解的关键。如图画书《吧嗒》讲述的是关于友谊的故事,一只小老鼠在朋友们的帮助下终于和长颈鹿亲到一起。《吧嗒》故事本身充满趣味,可是在画面表现上,14页的单幅画面直到最后才出现长颈鹿,一切才真相大白,之前小老鼠跑来跑去,请朋友来一层一层叠加的结果,是为了和长颈鹿亲嘴。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这是难以通过观察与推理想象得到的。由此,我们可以在结局前置观察后,创设情境:请幼儿扮演小老鼠,教师扮演长颈鹿,设置难题——小老鼠宝宝如何亲到长颈鹿教师。通过情境的铺垫体验让幼儿明白,有困难可以动脑筋想办法,个不高可以请朋友们帮忙。这样,再重返阅读,幼儿对于画面的理解将要轻松许多。
7. 迁移式
迁移式是指在阅读活动中将幼儿的游戏经验进行迁移,可以是先导迁移,即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经验运用在阅读活动中;也可以是后续迁移,即在阅读的最后设计一些游戏,将阅读中习得的经验在游戏中运用,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阅读内容。
(1)先导迁移
在阅读的导入活动中插入游戏,让幼儿将游戏的经验迁移到阅读中。如绘本《小黑捉迷藏》,在活动开始导入捉迷藏游戏,让幼儿回顾捉迷藏中躲和藏的生活经验,将幼儿更好地带入到捉迷藏的情境中。又如《一园蔬菜成了精》,在阅读前导入“蔬菜蹲”的游戏,让幼儿将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蔬菜名称迁移到阅读中。
(2)后续迁移
绘本的多元价值在于一个绘本中存在多种核心经验,在阅读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有意识地根据幼儿兴趣开展延伸游戏,有助于幼儿将阅读中习得的各种经验加以迁移,在游戏中延伸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结构经验迁移
在活动最后利用故事中重复的故事结构创设一个新的游戏情境最能激发幼儿表达的愿望,同时将故事的主题进一步升华。如《鼠小弟的小背心》是一个重复的问题情境的故事结构,在阅读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创设了一个重复出现问题的游戏情境:用纸做帽子送给鼠小弟,帽子太大了怎么办?他们会说没关系,再折小一点。小纸船被吹破了怎么办?他们说没关系,再想一想……幼儿在游戏中再次感受到要用乐观积极的心态看待问题,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情节经验迁移
将绘本中的角色参照原来的文本线索,更换人物形象,进行相似的游戏创编,有助于幼儿更深入地理解绘本中的形象与情节。如“好饿的毛毛虫”阅读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引入游戏情境,幼儿扮演毛毛虫去活动室寻找各种吃的东西,星期一它吃了一个……星期二它吃了两个……将故事中的日期与数字对应的情节经验进行迁移和练习。
画面经验迁移
绘本中很多画面会说故事,画面中体现的游戏经验也是幼儿感兴趣的。如绘本《两朵白云》,画面中白云的变化和想象是此绘本的核心经验之一,幼儿对于画面中两朵白云的不断变化游戏非常感兴趣。在活动的最后,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各种材料开展两朵白云的创意想象游戏,白白和茫茫又会怎么变呢?幼儿可以用白色的棉花创编变化的白云游戏;也可以用白色的颜料泼在蓝色的纸上,想象自己是风儿把云吹出各种造型;还可以准备白色的手套戴在手上,变化各种造型,想象自己是白白和茫茫。
3.浅析体育课堂游戏化教学策略 篇三
[关键词]小学体育 游戏化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0-071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只有学生拥有强壮的体魄,才能好好学习。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在小学体育中实施游戏化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锻炼学生的身体,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制订合理的策略,实施游戏化教学,设计的游戏不能过于刺激或危险,要保证学生的安全,从而真正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一、开展趣味游戏,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开展趣味性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在给三年级的学生上第一节体育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计“打野鸭”游戏,将学生分为男女两大组,全组用脚猜“剪刀、石头、布”,输的学生做“野鸭”,在赢的学生围成的圈内自由移动,赢的学生用软式排球做成的“枪”试图击打“野鸭”。凡被打中的学生就要跟在打中他的学生后面,成为该学生的猎物,每8分钟为一局。为了提高学生交替奔跑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旁边进行指导:“野鸭想要不被击中,就要跑得够快,找掩护。猎人想要击中野鸭,拿球的动作要够快,尽量选取没有防备的猎物。”游戏结束后,成为猎物的学生要做20个俯卧撑。
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小学体育教学更有趣。例如,教学“投掷铅球、垒球”时,教师通过介绍八路军的故事,创设游戏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八路军能打胜仗吗?因为八路军投手榴弹特厉害。今天,我们要学习投铅球,大家把铅球当作手榴弹来投,看看谁投得最远,谁能成为最厉害的投弹手。”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投铅球的兴趣,学生踊跃参与到其中,并通过不断练习,掌握了投铅球的要领。
二、设计群体游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体育游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良好的合作能力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群体游戏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最佳途径。例如,在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篮球中的原地左右手分别运球和交换运球动作后,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传球接力比赛和运球比赛。学生在比赛中相互配合,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情感互动,掌握了基本的运球技能。再如,教师可以设计“驿站传书”游戏,全组成员排成一列,每一位学生相当于一个驿站,教师会把一个7位数以内的数字信息卡片交到最后一位伙伴的手中,学生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这个数字信息传递到最前面的伙伴手中,当这位伙伴收到信息后,要迅速举手,且把信息写在纸片上并把纸片交给老师。游戏共进行4轮,在游戏进行期间,组员不能互相讲话,不能回头,不能直接传递纸条或扔纸条。这个游戏主要锻炼学生的智力和思维能力。
当然,除了以上两个群体游戏,还有十人九足、接力跑、盲人足球等。游戏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开展群体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在竞争中奋进拼搏,并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
三、鼓励学生创编游戏,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在体育游戏化教学中,学生完成教师设计的传统游戏项目后,也可以自己进行创新,创编新的游戏项目,享受创新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例如,在学生掌握了短跑的基本要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动自己的大脑,创编新的与“跑”相关的游戏。对于自己创编的游戏,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且看到自己创编的游戏能给其他伙伴带来欢乐,会有自豪感。
除了鼓励学生创编游戏外,教师也可以对游戏进行适当的改编,而不能进行一成不变的游戏教学。例如,在投掷项目的教学中,如果要求学生直接用重物去练习投掷,时间久了,很多学生会手臂酸痛、体力不支。教师可以把重物换成轻物,比如,利用毽子来引导学生练习单手投掷。又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立定跳远”改编成“警察抓坏蛋”的游戏,在不同的距离放着坏蛋的卡片,看看谁抓的“坏蛋”最多。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没有过大的学习压力,学得很开心,智力也得到了发展。
总之,科学、合理地设计体育游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体育知识,还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游戏化教学完全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积极探索体育课堂游戏化教学的有效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4.学前教育游戏化教学实践策略论文 篇四
学前教育游戏化教学实践策略论文【1】
摘 要: 随着现阶段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学前教育的教学有效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学前教育中有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及策略不断被应用,游戏化教学策略作为一种有效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教学策略,在学前教育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
文章对学前教育中游戏化教学的实践进行分析,从而探寻游戏化教学策略的高效应用。
关键词: 学前教学 教学策略 教学实践
游戏化教学策略作为一种高效、科学的教学策略,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阶段的教学,学前教学作为以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有效引导幼儿为教学目标的幼儿阶段教学,游戏化教学模式完全符合学前教育的教学目标,而游戏本身又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手段和形式,幼儿不仅可以通过游戏活动使身心和个性得到发展,而且在游戏的同时可以培养自身创造力、想象力及各方面能力。
因此,将游戏化教学应用到学前教育,不仅有效促进了幼儿知识的传播,而且发挥了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一、有效利用游戏化教学创设轻松教学情境
幼儿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因此学前教育的教学环境和情境很重要,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传输和接受,而且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因此,教师要从多方面创设游戏化情境,首先,要善于利用游戏化语言,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可以采用轻松自然的游戏化语言,如教师在讲课时叫小朋友名字的时候可以在名字前面加上“乖宝宝”、“兔宝宝”等游戏化词。
再如,在学前教育讲授的时候,可以拿一些玩具作为教具,如“小熊维尼”、“小白兔”等,然后跟学生说,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请来了小熊维尼跟咱们一起上课。
小朋友们先回答小熊维尼一个问题好不好?如此一来,不仅创造了一个轻松自然的教学环境,而且完成了教师提问的环节,使学生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没有以往的压力,从而在接下来的授课和听课过程中,都能保持轻松状态,更有利于幼儿在学习中对知识的接受,且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在快乐的情境下接受知识,也让学前教育的知识传播与知识接收更加有效。
二、灵活运用游戏化教学完成教学目标
游戏化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必须在学前教育中发挥其作用,把游戏化引入教学中,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在进行幼儿音乐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幼儿随着课程中音乐节奏进行游戏,模仿小鸭子跳舞,小青蛙唱歌等,以这样的形式把游戏融入学前教育,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并且获得真实体验,不仅提高学前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实现学前教育目标。
另外,可以以完整的游戏形式进行教学,把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中进行传输,从而实现学前教学目标。
例如,在进行幼儿音乐教学时,可以组织各种游戏活动,如森林演奏会的游戏,安排孩子任务,让孩子们手持乐器进行演绎,有的演绎小白兔,有的演绎小熊,等等。
在旋律和情境的伴随下,学生在游戏化教学中接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教师达到了传输知识的目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三、有效利用游戏元素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学前阶段的幼儿在接受知识上还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因此以兴趣为引导的教学手段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而在游戏化教学中有效利用游戏元素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师在教育中可以从幼儿的兴趣出发,组织一些有情趣的游戏,如捉迷藏,引导幼儿开动脑筋,在游戏中问一些开动幼儿脑筋的问题,如藏在什么地方可以不被发现又可以看见对方。
这样在游戏中不断引导,不仅可以游戏中传播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并通过不断提问,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另外,教师可以从学前阶段幼儿的思维特点出发,组织一些开动学生脑筋的游戏,如教师在进行数字教学时可以把数字内容引入游戏,组织一些猜数字游戏,或者数学对对碰游戏,准备十张卡片,分别写上数学0到数字9,分给10位小朋友,让小朋友寻找与自己数学相加结果是9的小朋友,最后没找到朋友或找错了的小朋友就要一起表演一个节目。
这样不仅在趣味的游戏中融入了数字知识,让幼儿接受了数字知识,而且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都是在游戏的欢愉中开展的,如此一来,不仅将数字知识有效地传输给了幼儿,而且培养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前教育的有效性,使教学事半功倍。
四、结语
游戏化教学作为学前阶段高效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幼儿在技能上有所提升,教师通过有效利用游戏化教学创设轻松教学情境、灵活运用游戏化教学完成教学目标及有效利用游戏元素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使幼儿在游戏中接受了知识和技能,而且,通过游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前教育更加高效。
因此,学前教师掌握游戏化教学策略,有效利用游戏化教学策略提高学前教育的教学效率,在当下各阶段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涂爱华。谈民间“土游戏”在幼儿园中的运用[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10)。
[2]周效英。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J]。新课程(教育学术),(11)。
[3]吕建玲。幼儿音乐教育之我见[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8)。
[4]陈宝久,刘纪秋。浅谈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J]。大众文艺,(04)。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策略【2】
【摘要】游戏化教学是指教师以游戏为手段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旨在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实践中,关于“游戏”与“教学”有许多人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用游戏的手段来组织教学,教学就是游戏;或认为它们是两个互不相干的概念。
游戏化教学的研究,涉及到教学、游戏以及其之间的关系。
本文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原理,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拟对上述问题作一阐述和归纳。
具体叙述了教学、游戏的概念及特点,介绍了游戏化教学的概念和实施策略,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游戏;教学;游戏化教学及策略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幼儿必须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才能获得必要的经验。
由于传统幼儿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过分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幼儿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许多地方、许多时候,小学化、成人化的教学使很多天真活泼的孩子失去了童真,失去了快乐,许多孩子未进校门就已经产生了厌学情绪。
因此,开展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不同主题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游戏手段,积极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灵活的运用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的形式,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这对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正确认识游戏化教学?
游戏化教学的研究,涉及到教学、游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此有必要对它们作一阐述。
1。1 游戏何谓游戏?国内外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争论几乎持续了一两个世纪。
由于对它的理解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各异,因而始终未能找到一个确切的定义。
我国学者丁海东在他的《学前游戏论》中这样论述:“游戏是发生在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它具有这样的一些特征:?
①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主动性是游戏的主要特点,是适应幼儿内部的需要而产生的。
学前儿童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有活动的需要,有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有操作物体的需要及反复练习的需要。
而游戏有动作,有活动,有玩具和游戏材料。
游戏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引人入胜,有些游戏又可以自由活动。
所以幼儿乐于从事游戏,并易于在游戏中接受教育。
②游戏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幼儿的游戏具有社会性,是周围生活的反映,但又不是周围生活的翻版,而是通过想象,创造新情景。
如把“奶瓶”当话筒,小瓶、小碗作乐器等。
并能够根据游戏的需要,改变物品的用途,如 冰糕棒即可以做注射器又可以做枪…?
③游戏是令幼儿感兴趣的愉快的活动。
兴趣性、娱乐性是游戏的又一重要特点。
游戏适应幼儿的需要及身心发展水平,因而可使幼儿感到满足和愉快。
他们通过操作材料、物品,在游戏中体验成功与创造的快乐。
④游戏具有具体性。
幼儿游戏有主题情节,有实物材料,由具体的活动和实际的动作等,游戏的内容形式丰富、灵活多变。
这种具体性适合于幼儿的认识和心理活动特征(思维的知觉行动性与具体形象性、兴奋大于控制、心理活动无意性等)。
⑤游戏包含着积极的约束。
如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对自己的注意力和动作进行不断的调节和控制,养成坚持性,在游戏中学习克服困难,尝试解决问题,完成搭建任务等;因此有人说“儿童不是由于自由才进行游戏,而是在游戏中变得自由了”。
总之,分析认识理解游戏的概念、特点,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利用游戏作为手段进行教育教学和正确有效的指导游戏的前提。
1。2 教学关于教学,我国学者黄人颂是这样定义的:“我国幼儿园的教学,是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活动。
教师根据教育目的、教学大纲,有目的、有计划的领导幼儿的学习活动,以上课为基本模式的班级集体或小组的活动,日常生活中由教师参与和指导的分散、个别的活动以及幼儿自发的学习活动等,它们有机结合,互相影响,以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教学由于受幼儿身心发展的制约,有着不同于中小学教学的特点。
①幼儿是通过摆弄、操作、观看、触摸、倾听等感受客观实物,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发现事物的变化和关系,获取感性经验的。
因此,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身体的活动,运用各种感官和肌肉运动,直接接触周围世界,与环境、物体互相作用过程中去认识事物和现象,是幼儿园的教学特点之一。
②幼儿通过与成人和同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通过游戏、观察、学习、模仿教师、同伴或周围熟悉的人们的语言、表情、声调、技能、举止行为以习得易于理解、力所能及的语言、道德行为、习惯、技能等等。
所以给予幼儿良好的榜样、通过正确示范进行学习,是幼儿园教学的又一特点。
③幼儿期语言发展迅速,能较好的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与学习,但这一时期的语言概括性还很差,思维存在很大的具体性。
幼儿通过语言进行学习必须和具体事物相结合,这里所说的是口头语言而不是抽象的文字符号。
5.游戏化策略 篇五
【摘 要】自然角区域是幼儿园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蕴藏着永无止境的教育契机。我们融入本园特点,主动投身自然角区域游戏化课程革新创新中,记忆中的争执、思索、研究、讨论、操作、实践就像是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不完美却真实见证我们的思辨过程,原汁原味。结果有目共睹,那就是--串珠成链、有效辅助。
【关键词】自然角区域;幼儿;游戏化;教学策略
一、幼儿园自然角区域游戏的界定
游戏化课程理念使我们观念到:我们忽略了《指南、纲要》中的目标:关心动植物,爱惜自然资源,有一定的环保观念。我们只看重自然角区域的创设和摆放的漂亮,供孩子们鉴赏,却疏忽了同样作为生命体的动物、植物的生存权利,疏忽了自然角区域这也是课程资源的某一部分。明确问题、找准方向后我们重点研讨“怎么做?”通过思维和创作体现真实的生活的游戏,在自然角区域游戏中,幼儿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去构思、去建设。自然角区域游戏还有助于培养幼儿很好地意志品质、协作精神,增?M幼儿与别人、教师的接触。
二、自然角区域游戏中幼儿社会性发展存在的问题
自然角区域游戏是幼儿接触的媒介,是幼儿融入社会生活的特别对策。幼儿通过自然角区域游戏能吃透和经历各种社会角色,在自主的筛选活动内容和协作伙伴,积极的从事探索与接触的实践中学会各种接触技能,丰富社会接触常见的。但往往在自然角区域游戏的创设与组织实践中还存在着好多问题,从而导致幼儿的社会性拓展受到了局限。
应用案例:烧烤店里,又增加了好多老师最近新制作的“肉片”、“藕片”、“香菇”等等,孩子们察觉有新材料纷纷加入其中,可经历一上午的玩弄,老师们细心制作的材料已经遍体鳞伤,老师动气地呵斥着孩子。图书角里两个孩子为了同一本自己喜欢的图书而争吵不休,老师走过去说“再吵就不要看了,换别的听话的小朋友来玩!”
幼儿园自然角区域活动强调社会互动能力的增强,一方面,在自然角区域活动中,幼儿不是孤立地从事活动。侧面来看,在自然角区域活动中,幼儿需要学会如何处理矛盾。
幼儿社会性的学习主要通过社会角色的饰演来完成,自然角区域活动为幼儿社会角色饰演提供了平台。举例:某个中班,使用钱币的流通,将小超市、小餐厅、娃娃家、理发店、幼儿园、菜场等多个游戏区联络起来,成了一个全班性的大游戏。幼儿通过上述的角色饰演来领会社会角色的职能。自然角区域活动既是幼儿的游戏活动,这也是幼儿的学习活动。通过幼儿自然角区域活动饰演,幼儿在不同类型的自然角区域中,融入明白了多种角色的社会基本条件。举例:在餐厅自然角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饰演厨师、服务员、收银员、顾客等多种角色,对各个角色的职责应该有基本的了解。通过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环境,使得幼?憾陨缁嵊幸桓龇较蛐缘墓鄣恪R酝?课堂教育实践中,幼儿往往被教育“红灯停、绿灯行”,但是缺乏实际操作常见的储备。而在自然角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饰演交警、司机、行人等,明白了交通规则的根本性内容,并领会到遵守规则的深层次需求性,以及背弃规则容易受到的惩治结果。有一次牛牛的爸爸很冲动的告知我:“你们老师真行,孩子在幼儿园短短一个月学了不少东西。周末我带她出去玩,一边开车一边和她说话,忽然牛牛大声喊爸爸你不能闯红灯!回家还向妈妈告发说爸爸今日做错了事,闯了红灯”。孩子就能把在自然角区域活动中常见的带到真实的生活中去。
我们重整孩童观,重温幼儿的学习过程与措施和特点,让幼儿做生活游戏探究的主角,蹲下身来与孩子们同建构、同探索、同察看。
1.收集材料、加工美化
(1)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帮扶下,油桶、奶粉罐、饮料瓶、泡沫盒、竹筒、废旧盆等等都变成了我们的“花盆”。
(2)孩子们把这些“花盆”从事加工装饰,有的纠缠上各种各样的绳和线;有的割出形状各异的洞洞,让种子从洞洞里探出小脑袋……孩子们乐在其中,忙得不亦乐乎。
(3)孩子们共同商讨如何摆放,有的在空中垂挂;有的悬挂在墙壁;有的列队摆阵,错落有致,让孩子们深深爱上了这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2.实践操作、动脑动手
师生讨论:“可以种什么?怎么种?”“哪些可水培?哪些种土里?”“哪些需放室外?哪些喜阳?”“哪些要支架?哪些要沙子?”“哪些喜阴?可放在卫生间?”
(1)采访他人,丰富体验。
(2)收集种子,自主选材。
(3)走进社区,发展参观。
3.盘活资源,探索察觉
“小虫子”的故事:
一天清晨和往常一样,孩子们三三两两围在自然角区域四周。“咦?当中的青菜叶子怎么变成波浪形了,上面还有好些小洞洞?”果果发出的慨叹声立刻吸引了周边的孩子:“让我来看看,我知道这个肯定是给小虫子吃掉了。”“快看这个黄豆叶子上也有洞洞。”“那这边的芹菜叶子上怎么就没有呢?”正当大家在议论纷纷时花花发话了:“我知道我知道!虫子也挑食!可能是它不喜欢吃芹菜吧?因为我也不喜欢吃芹菜。”“是嘛?哈哈哈……”孩子们开始做实验,把青菜和芹菜放在了一起,第二天小虫子当真逃走了好些呢。“那洋葱呢?刺鼻味道更大!会不会也能赶走小虫子呢?”他们又把青菜和洋葱放在了一起。就这样一次一次的尝试、一天一天的具体察看、一轮一轮的察觉,为幼儿打开了科学探索的大门。
“种花生”的故事:
孩子们在自然角区域种植了自己的种子,每天浇水、晒太阳,等着种子成长发芽。“我的豆豆长出来了,我的也长出来了……”孩子们嚷嚷着,那叫一个惊喜,大家都好奇的看着。
种花生的小朋友有点着急了,种子一点没动静,怎么回事呢?有人用手指扒开泥土,察觉种子发芽了只是还没有长出来,“是不是埋得太深了?”,于是把种子的芽往上拔了拔,又等啊等,花生也露头了,然而察觉了问题,一个孩子说:“花生的芽怎么和别的豆豆的芽并不同呢?其它豆豆的发芽都是豆瓣在上面的,而花生不是”。大家耐心地又等了几天,它还是没有变化,有孩子说:“是不是种反了,豆瓣在上的?”于是,有人扒开泥土把花生拔出来,豆瓣往上重新种了一下,之后花生就再也没有动静了,孩子们有一点悲观。大家又觉得不应该拔苗助长,决断重新再种一次,一起查阅种植措施,耐心等候,花生终于长出来了。
6.游戏化策略 篇六
一、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的语言观
(一)语言的实践性
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是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理论的两个支柱概念。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一开始就提出了一种语言观:“这种语言是用来在建筑工人A和他的助手B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A用各种建筑石料盖房子:有石块、石柱、石板、石梁。B必须按照A的需要依次将石料递过去。为此,他们使用一种由‘石块’、‘石柱’、‘石板’、‘石梁’这些词组成的语言。A叫出这些词,——B则把他已经学会的在如此般的叫唤下应该递送的石料递上——请把这设想为是一种完全的原始语言[1]。”在这里,A指导自己的助手B的方式,并不是告诉 B什么是石块等,而是教给B一套语言系统和使用规则,通过训练使B学会使用这一系统。“儿童在学着说话时用的就是这种原始形式的语言。在这里,语言的教学不是作出说明,而是进行训练[2]”。儿童学习语言就是这样一个训练过程。由此,维特根斯坦将我们的语言即日常语言称为“语言游戏”:“我也把由语言与行动(指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那些行动)所组成的整体叫做‘语言游戏’ [3]。”他强调:“‘语言游戏’一词的用意在于突出下列事实,即语言述说乃是一种活动,或是一种生活形式的一个部分[4]。”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着眼于人们使用语言的动态活动“语言游戏”,强调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考察语言的意义。“语言游戏说”确立了对语言的.意义和功能进行理解就是要从日常活动入手,语言的意义即使用。
(二)语言的生活性
维特根斯坦说“想像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像一种生活形式[5]”。生活形式是指日常感性的或经验的生活和语言运用免费论文网。它涉及文化背景、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制度等内涵,反映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特点。语言游戏本身就是生活形式,而且二者关系密不可分。一方面,生活形式与语言游戏彼此为基础,生活形式既包含语言游戏又制约语言应用;另一方面,语言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它是各种各样、作用各异但又互为前提、互相交织的生活形式的异质同构。生活形式是日常语言的世界,离开了日常生活,离开了语言的使用,语言就没有任何意义。而每一个语言游戏又都坐落在具体多样而又复杂的生活形式之中。那么,语言游戏自然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包括命令、描述、唱歌、讲故事、开玩笑、猜谜语、感谢、祈祷等。语言的用法、词的功能和语境等也是无穷多的。因此,研究语言游戏就是研究语言的原始形式或原始语言即日常用语。
(三)语言的趣味性
“‘游戏’最重要的特点是乐趣、情趣和旨趣,这些东西比规则更重要[6]”。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旨在强调语言是一种以词语为工具的活动, 是一种充满生机和情趣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语言游戏。“语言游戏”是植根于生活形式之中,是人们生活情景的不同成分的互相联结,它包含了我们语言的一切活动。每一个语言游戏又都坐落在具体多样而又复杂的生活形式之中。和语言编织在一起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方式是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包括命令、描述、唱歌、讲故事、开玩笑、猜谜语、感谢、祈祷等。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语言游戏能给人以乐趣、激情和好奇心,能激励人们积极参与游戏,并从游戏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既然把语言视为一种游戏,那么它就必定具有任意性和趣味性。
二、“语言游戏说”对幼儿语言教学游戏化的意义
(一)“语言游戏说”给幼儿语言教学游戏化提供了哲学依据
维特根斯坦指出, 语言游戏是儿童刚开始使用语词的形式。他强调,语言是一种以词语为工具的活动, 是一种充满生机和情趣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语言游戏。语言活动既然是一种游戏,这恰巧符合幼儿年龄特征以及幼儿语言教育的原则,为幼儿语言教学游戏化在理论上提供了哲学依据。游戏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喜爱,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游戏对幼儿来讲就是生活,而生活就是游戏。其一,《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7]”。其二《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强调: “幼儿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8]”,也就是创设适合幼儿开展语言游戏的情境。幼儿的语言单靠教师直接的“教”是难以掌握的。其三,周兢在《中国幼儿园语言教学研究的新进展》一文中指出:“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活动的组织形式来帮助幼儿学习语言[9] 。”幼儿在语言游戏中,产生积极的运用语言与人、事、物交往的需要、愿望和关系,在生动、活泼的操作实践中动脑、动嘴、动手“语言游戏”,成为主动探求并积极参与创作的语言加工创造者。可见,语言游戏活动是幼儿语词、语用技能习得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综上说明,幼儿语言教学游戏化是可行的,必要的。
7.试论小学体育的游戏化教学策略 篇七
1.体育游戏的特点
一般来说体育游戏具有以下特点:
1.1普 及 性
在小学体育课中所使用的游戏都是一些小游戏, 灵活性较强且规则简单明了, 比如老鹰抓小鸡这个游戏, 规则就是前面的学生保护后面的学生不被“老鹰”抓到, 规则十分简单, 非常符合小学生当前的接受程度, 而且其中所包含的规则带有一定的限制性, 能够避免小学生在游戏中受伤, 因此可以大范围地普及。
1.2目 的 性
小学体育游戏是具有意识的行为活动, 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小学体育游戏可以有效增强学生体质, 并加快其新陈代谢, 从而提高反应能力。另外, 体育游戏有体育相同的人格塑造能力, 能够帮助小学生培养团队精神及爱国精神, 符合体育教学的大纲及目标。
1.3娱 乐 性
小学体育游戏包含娱乐性, 可以满足小学生各年龄段的各种心理和生理需求。在各体育项目和动作技巧的学习中, 重复枯燥的学习会使学生降低体育课的学习兴趣, 因此要善于运用娱乐性的体育游戏, 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使其积极愉悦地学习, 这样教学效果将大大增强。
1.4竞 争 性
小学体育游戏的过程经常是为了获取胜利。在体育游戏教学中, 不但要让学生进行体力的竞争而且要进行智力上的技巧性竞赛, 让学生胜在体力与智力的结合上, 不能单一地用数量、质量和速度进行评判。所以, 体育游戏是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 并增强学生应变、进取、思维和创造等能力。
2.小学体育游戏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2.1教 学 场 地 的 选 择 和 设 计
不论是什么程度的体育教学都需要一定范围的教学场地, 场地的大小要按照参与教学的学生人数的多少和游戏活动的范围划分。首先必须注重场地的安全性, 体育游戏基本上都有比赛性质, 保证学生人身安全是游戏正常进行的先决条件, 其次场地的划分界限、规则制定等都要讲清楚, 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混乱, 并且要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能影响其他人的体育活动, 最后还要和安静场所保持距离, 不打扰别人休息和学习。
2.2创 设 游 戏 情 境
体育教师要妥善地将体育教学的活动置于创设的理想教学情境中,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贴近生活, 提高教学成效, 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社会性功能, 对增强体育教学成效有显著的效果。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言语, 多鼓励学生,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再为他们组织荣誉性比赛, 让学生主动认真地学习。比如在做“占领领地”这个游戏的时候, 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分别完成这个游戏, 这几个小组的获胜者再强强对决, 决出最终的胜利者, 这个胜利者可以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做体育课代表, 帮助老师一起照顾小朋友, 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参与性。
2.3注 重 体 育 游 戏 的 趣 味 性
体育游戏的生命力就是其独特的趣味性, 体育游戏之所以可以特别吸引教师学生, 就是因为它的趣味。教师对体育游戏的挑选和创新要根据学生的爱好进行编排, 只有让体育游戏富有趣味性、娱乐性、新奇性, 才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地学习。一些常见普通的体育游戏虽然一开始会让学生喜爱, 但长久之后仍然会让学生厌倦, 教师要在原有基础上认真改进, 让学生持续保持积极参与的状态, 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比如在站圈游戏里, 老师可以逐渐缩小学生可以站立的圈的大小以增加游戏难度, 从而让学生认真思考在这个圈里如何站下更多的小伙伴, 这种挑战可以提高学生的游戏兴趣, 但是老师应当注意控制难度, 避免学生觉得游戏太难而放弃。
3.结语
小学体育教学游戏化教学, 不但教学内容更吸引学生, 还能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 使学生有效掌握体育项目的知识技术, 体验到乐趣和成功, 提高教学质量, 让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非常适合在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中推行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莉.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的运用探讨[J].科技信息, 2011 (13) .
[2]郭小洋.谈小学体育游戏的特点、作用与创编运用[J].科技信息, 2010 (36) .
8.集体阅读活动游戏化策略的探索 篇八
一、游戏与阅读的融合
游戏与阅读的融合是指将阅读内容和目标,贯穿在一个游戏情境,将阅读核心经验隐含在游戏目标或游戏规则中,将阅读内容与游戏情境对接,在游戏情境中完成阅读,激发幼儿内在的游戏精神,达到阅读与游戏的完全融合。
1.游戏目标与阅读核心经验的统一
在阅读游戏化的过程中,游戏目标不能背离教育目标而是要将教育目标隐含在游戏目标中,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达成阅读核心经验。下表以绘本阅读活动“点点点”为例进行核心经验和游戏目标的比对:
2.游戏情境与阅读内容的对接
角色形象与游戏主角的对接。阅读活动“点点点”中,书中的主角有红点、黄点和蓝点,教师在设计游戏情境时,将幼儿变成红点、黄点、蓝点,幼儿在阅读活动中自然会把自己当成游戏中的主角,在阅读中融人自己的想象,激发阅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阅读背景与游戏场景的对接。阅读活动“点点点”中,为了让幼儿感受点点的多变性,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情境:这次我对这本小书施了魔法,把它变成了一本大书,并画在了地板上。瞧!大书上紫色的边框就是小书上的边框,大书上的中心线就是小书上的中心线,你们就是书上的点点,点点们,请你们像这样有规律地变一变吧!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将图画书中的背景转换成现实中的游戏场景,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现场感受阅读情境,小班幼儿容易将想象与现实混淆,这样将现实与想象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想象中开展现实的阅读,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
游戏提问与阅读要点的对接。在整个游戏情境中,教师扮演某种角色身份提出问题,将教师的引导作用隐化在游戏中及时点拨幼儿,自然完成教育目标。如教师为了激发幼儿在画面中找点点规律的兴趣,以魔术师的身份进入游戏,并设计了以下的提问:
3.激发游戏精神,升华阅读创意
由于前面有了很多游戏情境的铺垫,激发了幼儿的游戏精神,并使其获得了游戏经验,在自主阅读环节中,幼儿自然会运用游戏的方式去阅读,玩出各种创意。如在“点点点”的活动中,幼儿在自主阅读中开心地和图书玩各种互动游戏,按一下会变多、摸一摸会变色、摇一摇还会跑得到处都是……最后,他们观察到画面中点点不断变大,上升,他们甚至会想象这是点点在玩吹泡泡的游戏。
二、阅读中插入游戏
阅读中插入游戏是游戏对阅读活动的支持、辅助与补充。采用这种策略,要注意插入过程要自然、不生硬,要坚决避免因游戏因素的“堆砌”而造成活动的形式化和低效能,更要以有益于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和保持幼儿游戏的自主自发性为前提。
1.辩论式
辩论式是指在阅读活动中让幼儿通过辩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宣泄自己的情绪,同时更多的是迁移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阅读中,体验角色的心理。如绘本《我当姐姐了》探讨了孩子在当了哥哥姐姐后的心理变化,当故事主人公有了小弟弟后产生心理矛盾的时候,教师适时插人辩论游戏,“如果你的家里有一个小弟弟或者小妹妹,你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你自己想有个小弟弟或者小妹妹吗?为什么?”
2.操作式
操作式是指在阅读活动中运用操作游戏,让幼儿除了用眼睛阅读之外,还能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升阅读经验,并且将自己的理解以操作的形式得以体现。对绘本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可以让幼儿直观、具体地了解阅读内容,并激发他们主动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如《小老鼠和大老虎》中可转动的表情图(见图三),借助一个“可分可合”的爱心图(见图四),在自主阅读环节让幼儿转动表情图对应幼儿自己认为的小老鼠和大老虎的表情,能更加直观地体验到故事中小老鼠和大老虎的内心情感波折。
3.体验式
体验式是指在阅读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具体活动参与对图画书中的重点情节、画面进行亲身实践的过程。如绘本《你不知道的三个朋友》是科学知识类,通过拟人化的方式让幼儿了解人的身体中脑、胃和心的主要功能。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大脑的功能,设置体验式情景游戏,请幼儿现场开展体验大脑的记忆游戏。这样,幼儿从绘本画面阅读过渡到在亲身经历中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绘本中“脑先生”的感知也就更深刻了。
4.模仿式
幼儿好动爱模仿,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动。有时,我们可以根据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让幼儿通过模仿来感受故事情节,理解画面内容,并且享受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如图画书《过生日》,故事画面充满了强烈的动作感,幼儿通过动作的模仿暗示,就能理解故事即将展开的情节。由此,在理解画面的过程中,我们在每次翻页前都会请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运用肢体动作进行表演,共同模仿小猴子的身体动作,幼儿的阅读兴趣也很高涨,不用教师提醒,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下一画面的情节。
5.交往式
探索、体验、交往及表达等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对于幼儿来说,集体共同阅读的游戏环节,是在与教师及同伴的互动交往中完成的。有时,我们可以把整个阅读环节设置成一个交往游戏,画面阅读只是作为一种背景提示。如图画书《换一换》讲述的是一只小鸡不停地与别的动物交换声音的故事。我们按照阅读顺序,把整个阅读活动变成了一个交换游戏,请教师和全体幼儿扮演小鸡,出门去换声音,配班教师则扮演其他几种动物,与小鸡交换声音。在交换的游戏中,幼儿不仅对整个故事内容有了深刻的体会,而且还从中进行了语言的模仿学习,如各种动物的叫声,句式“我们换一换,好吗”,也在游戏中得到了强化。
6.情境式
很多绘本,要在阅读的最后才知道故事的结局。如果按照阅读的正常顺序来,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幼儿对猜想活动不感兴趣的情况。我们可以把结局前置,引导幼儿进入到书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借游戏引起幼儿经验的共鸣,再按正常顺序去阅读,这也是让幼儿阅读理解的关键。如图画书《吧嗒》讲述的是关于友谊的故事,一只小老鼠在朋友们的帮助下终于和长颈鹿亲到一起。《吧嗒》故事本身充满趣味,可是在画面表现上,14页的单幅画面直到最后才出现长颈鹿,一切才真相大白,之前小老鼠跑来跑去,请朋友来一层一层叠加的结果,是为了和长颈鹿亲嘴。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这是难以通过观察与推理想象得到的。由此,我们可以在结局前置观察后,创设情境:请幼儿扮演小老鼠,教师扮演长颈鹿,设置难题——小老鼠宝宝如何亲到长颈鹿教师。通过情境的铺垫体验让幼儿明白,有困难可以动脑筋想办法,个不高可以请朋友们帮忙。这样,再重返阅读,幼儿对于画面的理解将要轻松许多。
7.迁移式
迁移式是指在阅读活动中将幼儿的游戏经验进行迁移,可以是先导迁移,即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经验运用在阅读活动中;也可以是后续迁移,即在阅读的最后设计一些游戏,将阅读中习得的经验在游戏中运用,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阅读内容。
(1)先导迁移
在阅读的导入活动中插入游戏,让幼儿将游戏的经验迁移到阅读中。如绘本《小黑捉迷藏》,在活动开始导人捉迷藏游戏,让幼儿回顾捉迷藏中躲和藏的生活经验,将幼儿更好地带人到捉迷藏的情境中。又如《一园蔬菜成了精》,在阅读前导入“蔬菜蹲”的游戏,让幼儿将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蔬菜名称迁移到阅读中。
(2)后续迁移
绘本的多元价值在于一个绘本中存在多种核心经验,在阅读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有意识地根据幼儿兴趣开展延伸游戏,有助于幼儿将阅读中习得的各种经验加以迁移,在游戏中延伸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结构经验迁移
在活动最后利用故事中重复的故事结构创设一个新的游戏情境最能激发幼儿表达的愿望,同时将故事的主题进一步升华。如《鼠小弟的小背心》是一个重复的问题情境的故事结构,在阅读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创设了一个重复出现问题的游戏情境:用纸做帽子送给鼠小弟,帽子太大了怎么办?他们会说没关系,再折小一点。小纸船被吹破了怎么办?他们说没关系,再想一想……幼儿在游戏中再次感受到要用乐观积极的心态看待问题,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情节经验迁移
将绘本中的角色参照原来的文本线索,更换人物形象,进行相似的游戏创编,有助于幼儿更深入地理解绘本中的形象与情节。如“好饿的毛毛虫”阅读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引入游戏情境,幼儿扮演毛毛虫去活动室寻找各种吃的东西,星期一它吃了一个……星期二它吃了两个……将故事中的日期与数字对应的情节经验进行迁移和练习。
画面经验迁移
绘本中很多画面会说故事,画面中体现的游戏经验也是幼儿感兴趣的。如绘本《两朵白云》,画面中自云的变化和想象是此绘本的核心经验之一,幼儿对于画面中两朵白云的不断变化游戏非常感兴趣。在活动的最后,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各种材料开展两朵白云的创意想象游戏,白白和茫茫又会怎么变呢?幼儿可以用白色的棉花创编变化的白云游戏;也可以用白色的颜料泼在蓝色的纸上,想象自己是风儿把云吹出各种造型;还可以准备白色的手套戴在手上,变化各种造型,想象自己是白白和茫茫。
9.游戏化 篇九
1996年正式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和2001年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都明确规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命题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也是我们开展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重要依据。
一、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征
游戏化幼儿园课程是指使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成为游戏或具有游戏特征的过程。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具有如下特征。
1.游戏性
游戏性是指“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主体性素质(包括动机、情感、能力与态度等)”。“游戏性,也可用来描述和定义活动,这时,游戏性就成为活动的客观特征,活动可以被分为游戏性强或弱的活动”(刘焱,1999)。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关注课程的游戏性(指活动的客观特征),体现幼儿的游戏精神。游戏化课程充分利用游戏因素,关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玩中学习。
2.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游戏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他们在活动中享有充分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游戏的这种特征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得以凸现。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富有弹性,为教师和幼儿的自主选择提供了空间,教师和幼儿可以根据兴趣和需要生成新的活动内容。在活动中,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性灌输,而是对活动有选择权和决定权。
3.开放性
开放是相对于封闭而言的。游戏化课程和传统课程相比,前者是开放的,后者是封闭的。因为前者关注过程,后者更倾向于关注结果;前者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后者常常是预设好的、事先确定的;前者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后者对结果的期望常常是确定的。传统课程的封闭性在游戏化课程中得以改变。游戏的开放性,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得到了正向迁移。比如,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设计者开始关注活动过程,幼儿有了更多到实践活动中去操作、去体验的机会,而这种实践活动又是多渠道的、可供幼儿选择的。再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无论是材料提供还是环境创设,都能适合不同需要和不同层次的幼儿,体现了游戏的开放性。
4.综合性
综合,强调的是联系以及彼此的融合。游戏相对于传统分科课程来讲,各要素及彼此间的联系和融合更直接、更便捷,因为游戏不需要人为地划分领域;而传统分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来组织的,它追求的是知识和系统。幼儿在游戏中,无论是经验的获取还是能力的表现,都是以“整个”的方式进行的。因此,游戏是最具综合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培养幼儿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游戏的这一特性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突出地表现为课程设计中整合技术的运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坚持按生活的逻辑(因为游戏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模拟),用游戏的精神和方式去组织课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从观念、目标、内容、资源、方法、形式、手段等多方面人手,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以期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组织策略
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在设计上有一些什么样的组织策略呢?
1.游戏作为一种精神存在于课程之中杜威指出:“游戏性是一种精神态度,游戏是这种态度的外部表现形式。”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并不是要幼儿园课程都以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强调游戏精神在课程中的体现。如果把游戏理解为一种精神,我认为最直接的体现是:①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选择权和决定权;②关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强调儿童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③关注活动的过程,将目标隐含在过程之中。用这种精神去设计幼儿园课程,把这些精神渗透于课程之中,既是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设计思想,又是重要的组织策略。
2.充分开发和利用游戏因素,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幼儿园的非游戏活动是对幼儿园除了游戏以外的全部教育活动的总称。如何使幼儿园非游戏活动游戏化,许多幼教实践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尝试,(1)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完整的游戏,使教学游戏化幼儿园游戏既是活动的内容,又是活动的途径,因此教师常常利用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这时的游戏更多的是指传统游戏分类中的教学游戏,即专为教学而设计的音乐、体育、语言、科学等游戏。教学活动游戏化在设计上有两种策略:一种是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完整的游戏,游戏在规定的教学时段里可反复进行,如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音乐游戏“找小猫”、科学游戏“吹泡泡”;另一种是游戏只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某个特定时间段出现,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比如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活动(谜语本身就具有游戏的性质,而猜谜则是一种游戏活动),也可把某些游戏用于教学的结束环节,以巩固某些知识或技能。这种设计在结构上比较紧凑,教师主要利用为各领域教学编制的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游戏化程度。
(2)利用游戏因素,使非游戏活动具有游戏性
①以游戏性的语言组织活动。这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经常运用的策略。这种设计主要通过富有游戏性的语言来组织活动,比如,教师经常在组织各种活动时使用这样一类语言:“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请来了一个客人——图形宝宝,图形宝宝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
②以假想的方式组织活动。在组织活动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一种是对角色的假想,如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经常以动物妈妈的身份出现,而小朋友们则是动物妈妈的好宝宝。另一种是对情节进行假想,并以此来串联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假想一些情节,吸引幼儿参加活动。如在美术活动“蛋壳贴画”中,教师以这样一段话引入活动:“我们今天要到熊妈妈家做客,但熊妈妈家的路特别不好走,坑坑洼洼的,我们怎么办呢?”进而引出“帮熊妈妈铺一条路”;还有一种是对情境进行假想。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根据活动的需要,带领幼儿把身边的环境一会儿假想为大海,小鱼在大海里游来游去;一会儿又假想为草地,小鸡在草地上游戏。这种假想的方式对年龄越小的幼儿运用得越多。在这类活动中,教师较多地利用了
表演游戏的因素,因而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提高了集体活动的教育效果。
③以“做做玩玩”的方式组织活动。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做各种小实验或手工制品,再利用这些作品进行游戏,这是幼儿园课程中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又一种策略。这类活动可以在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也可把材料投放在相关活动区,让幼儿在入园后、离园前、专门的游戏或自由活动时自主地选择。这类设计的策略主要是利用游戏因素,结构上比较松散。
④以比赛的形式组织活动。以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教育活动,是促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幼儿园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常常用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体育活动、生活活动,比如,以练习某些动作为目的的划船比赛,培养生活能力的穿脱衣比赛和叠被比赛。比赛可以在个人和个人之间进行,也可以在组和组之间进行。比赛使一些原本枯燥而单调的活动具有了游戏性,大大激发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3)运用生成策略将创造性游戏有机地融入课程创造性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如何使之有机地融人课程,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又一策略问题。
创造性游戏对儿童发展的特殊影响是其他游戏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有专门的创造性游戏时间。由于这类游戏的目的隐含在过程中,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一种渐性积淀的过程,不像音乐、体育、语言等游戏的目的来得直接,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中,它常常会被由教师设计的语言、音乐、体育等游戏或被为学习活动而延伸的区域活动所代替。由教学活动生成游戏,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从文学作品活动中生成游戏,另一种是从社会领域活动中生成游戏。
幼儿常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中角色、情节的理解,从而生成新的游戏。这类游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动作性较强的角色表演,比如幼儿学习《小蝌蚪找妈妈》后,在游戏时常常模仿小蝌蚪的形象;另一种是情节性较强、内容丰富、角色较多的主题游戏,比如文学作品《老鼠嫁女》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于是围绕老鼠和猫两家发生的故事,幼儿生成了为期一周的主题游戏。
在社会领域活动中,幼儿常常在教师带领下参观社区环境,了解社区周围的设备、设施,如参观医院、邮局、银行、超市等,这类教学活动是幼儿生成角色游戏的又一条渠道,他们会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对环境和角色的理解,在游戏中表现出来。
10.游戏化教学浅析 篇十
一、利用游戏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生动有趣的游戏,总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时刻保持兴奋、愉悦的精神状态。将游戏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使抽象枯燥的英语语言变得让学生乐于接受,营造出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身心能够得到彻底的释放,精神也会处于最佳状态,全程都会以十分积极、踊跃的状态参与,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能有效实现“乐学”的教学原则。比如,在学习“What time is it”这一单元时,在课堂操练环节,组织学生玩“开小火车抢答”的游戏,具体游戏方法为:5名学生为一组,由我任意转动黑板上的时针,并提问“What time is it?”,第一组的第一名学生运用“It’s...o’clock.It’s time for...”这一句型回答,然后我继续转动时针,第一组的第二名学生回答„„这样,各个小组依次进行,哪一组说得准确且用时最短,哪一组就是最后获胜的小组。这样的操练形式,相较于传统、枯燥、死板的生硬练习,更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全程都会以兴致勃勃的心态参与,对于本单元的新句型“What time is it? It’s...o’clock.It’s time for...”也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并学会熟练运用。这样,通过将有趣好玩的游戏与英语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了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身心得到了放松,以轻松愉悦的状态积极参与,实现了趣味教学课堂的构建,同时英语教学效果由此得到强化。
二、游戏应与知识密切相连
教学要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点引向具体的教学内容,实现学生的快乐参与和有效学习。否则知识性与趣味性相脱节,无法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只重趣味性,只能是表面上的热闹;只重知识性,教学枯燥学习兴趣不多。为此,教师在设计游戏活动时不要只看重知识性与趣味性,而是要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本来审视教学内容,在学生与知识之间找到最佳的切入点,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活动才能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让学生在愉悦欢快的氛围中展开主动而积极的学习。如与学生一起来说绕口令:“A big black bug bit a big black bear,made the big black bear bleed blood。Where’s the big black bear the big black bug bit?”在学习绕口令的过程中学习新单词,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为了更清晰流利地说绕口令,自然就会积极地学习、认真地朗读,从而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更深刻地理解与掌握新的知识点。
三、合理把握游戏时间,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其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和学习技能。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只是一种辅助形式,其作用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小学英语教师在实施游戏教学时,一定要合理把握游戏时间。如果游戏时间太短,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游戏就结束了,难免使其感到愤怒和沮丧,打击学生积极性,严重影响学生继续学习。如果游戏时间太长,不仅使游戏失去新鲜感和趣味性,还会耽误正常教学时间,教师缩减正常教学时间必然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因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懂得合理把握游戏时间,充分发挥游戏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四、及时进行总结拓展,促进学生思考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使用游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气氛,还可以完成英语语言训练任务。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难,但是怎样让学生高高兴兴地接受知识、收获知识才是最难的。所以老师在使用游戏教学方法时,一定要注意及时总结,促进学生思考,防止一些学生只是“玩”了,没有学到足够的知识,致使游戏教学方法的目的达不到。比如在学习“ben’s birthday”一课时,由于其中包含非常多类似的单词,学生很容易记混,如果不注意总结,就会越来越乱。因此我们在考试前或者是单元总结时,可以用以下游戏再次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课前准备一月到十二月的、第一到第六、十二、二十等变化比较大的单词卡片。然后在上课时提问:“Show me January.”“Show me December.”“Show me the first.”“Show me the twentieth.”等等,被点到的学生就要把一月、十二月、第一或者是第二十的卡片举起来;等?W生基本已经掌握好后,就可以说“Show me 20 January.”“Show me 12 March.”等。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总结,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月、日,激发学生之间的好胜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1.关于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策略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化;兴趣爱好
一、注重引入丰富的游戏材料,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对于孩子来说,幼儿时期是培养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关键时期,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积极开展游戏教学,通过提供一些多样化的游戏材料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并且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孩子们从小就不缺乏各式各样的玩具,因此常见的玩具也很难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导致幼儿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发展受到阻碍,所以,为了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教师还是要从玩具着手,为孩子提供一些他们没有玩过的新鲜的游戏材料,这样才能够吸引他们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使孩子们积极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小木棒、细绳子、小块的海绵或者是塑胶瓶和泡沫之类常见的材料。然后设置故事人物,让幼儿为蟋蟀一家做一艘小船,帮助蟋蟀一家顺利到达小河(洗澡盆)对岸,看一看哪几种材料最适合,孩子们看到这些材料之后都会非常好奇,开始想象哪些材料适合做小船,为什么,并进行实验,找到其中的规律(即海绵吸水,会沉入水底,而塑胶瓶和泡沫浮于水面,适合做小船)。通过这样的游戏不但能够挖掘孩子的思维能力,吸收生活常识,还能够有效开发孩子的智力,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室中设置一定的情境,利用游戏材料锻炼幼儿的综合能力,如将教室设置成医院医生看病的游戏场景,然后,将孩子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扮演病人,一部分扮演医生,教师给孩子准备一些玩具,例如玩具针管、听诊器等,然后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偷偷地将针管及听诊器等拿走,再暗中观察幼儿。幼儿为了继续玩游戏一定会利用小木棒、塑胶瓶等自己制作针管和听诊器等。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但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增强他们的创新动力,还能够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的个性化。
二、开展幼儿数学游戏教学,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通常在幼儿教育的中段,就已经开始了简单的数学知识渗透,以便为孩子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让幼儿对数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年龄尚小,智力发育还不够完全,对于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还比较差,尤其是像数学这样比较抽象的学科。因此,幼儿教师就不能够根据书本的知识按部就班教学,这样会使孩子丧失对数学学习的热情,甚至对数学的学习存在抵触和厌烦情绪。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有趣的游戏环节,通过开展游戏渗透数学知识内容,让气氛变得活跃,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刚刚教学生数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带着孩子在课堂上唱歌,学习《数鸭子》。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都听过这首歌曲,当教师引导幼儿唱歌的时候,幼儿一定活跃,会积极参与到唱歌活动中。通过幼儿学习唱歌对数学的数字充满了熟悉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候教师再趁热打铁,问一问歌曲中那个孩子数的数(2、4、6、7、8)对吗?谁来给他纠正一下,从而加深孩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园的生活锻炼孩子的数学能力,如吃水果的时间到了,请小朋友数一数自己的小组有多少个小朋友,需要分多少份水果,看谁数得又快又准,这样能够有效调动孩子们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认真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通过创新体育游戏增强幼儿的体魄
所谓体育游戏指的就是通过孩子利用身体做一些动作而开展的游戏。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会带领孩子们玩木头人游戏,孩子玩得不亦乐乎。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一点,即使孩子喜欢做游戏,喜欢模仿一个动作,但是千篇一律的形式幼儿早晚都会反感。因此,在开展游戏活动的时候教师应该注重游戏的变化,从而激发幼儿的游戏参与热情。例如,在进行打小鸟这个游戏的时候,通常都是两个孩子一对一站在一定的距离范围内,小鸟不动,猎人用塑胶球打小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其创新成小鸟可以变化姿势躲避猎人,制订新的游戏规则,增加游戏的趣味性。通过这样的体育游戏不但能够调动孩子参与游戏的活动热情,还能够活跃游戏气氛,增强幼儿的体魄,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而言之,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开展游戏化的教育模式,不断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玩中有学,学中有乐,从而促进幼儿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向海英,林梅梅.玩与学的释义:来自实践的声音:一场关于幼儿园游戏的对话[J].学前教育研究,2007(12).
[2]徐巧.幼儿游戏分类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1).
[3]罗颖琳.整合课程背景下幼儿园游戏开展的新视野:幼儿园游戏与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J].学前课程研究,2008(4).
【游戏化策略】推荐阅读:
小学体育游戏化教学策略11-04
幼儿表演游戏指导策略10-06
网络游戏战争策略11-04
游戏化教学09-09
游戏化舞蹈教学08-19
幼儿园音乐游戏化09-20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创建06-11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资源07-10
乡村幼儿园课程游戏化11-03
浅谈小班化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