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不文明行为

2024-06-18

中学生不文明行为(精选15篇)

1.中学生不文明行为 篇一

中学生“告别不文明行为,争做文明好少年”倡议书

全校团员青年、同学们:

为了构建和谐校园,让我们的校园更加整洁优美,让我们的.学习生活环境更加温馨和谐,校团委、学生会向全校同学发出如下倡议:

一、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看到地面上有垃圾,自觉主动捡起来,丢进垃圾桶内。

二、举止文明,言行得当,不追逐打闹,不口吐脏言,自觉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三、文明就餐,打饭要排队,不高声喧哗,就餐后做到桌面、地面无饭菜、汤水、纸屑,餐具放在指定位置。

四、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示意。

五、节约用水,用完后拧紧水龙头,杜绝浪费现象。

六、爱护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不攀折树木。爱护校园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不乱贴乱画、随意践踏。

美丽的环境需要大家营造,文明的习惯靠大家一点一滴养成。优美的校园环境,体现我们知书达礼,举止文明;优美的校园环境,需要我们珍惜维护,刻不容缓。

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自觉增强保护校园环境的意识,养成良好习惯。让我们的校园,让美丽的xx中学成为一个文明和谐,你我共爱的家吧!

2.中学生不文明行为 篇二

国家旅游局2006年9月22日公布中国游客常见不文明行为, 随处抛丢垃圾、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上厕所不冲水在国内旅游常见不文明行为和国外旅游常见不文明行为中都排在第一位, 除此之外, 在非吸烟区吸烟, 打喷嚏不掩口鼻, 危害他人健康;公共场所不按秩序排队、高声喧哗等同时被评为国内游和国外游常见不文明行为中的第二、第三和第四位。游客不文明行为有许多具体的表现形式, 许多已经成为了广大游客的共识:如随处抛丢垃圾、废弃物, 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 上厕所不冲水等。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得出旅游者外出旅游不文明行为前十位依次是:随地大小便;随地吐痰;随团时缺乏时间观念;污言秽语打架斗殴;在文物上乱写乱画;随地扔垃圾;大声喧哗或打电话;践踏草坪乱采花草;用酒店毛巾擦鞋;不守秩序胡乱插队。

二、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危害

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具有较多的危害, 李萌、何春萍 (2002) 对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的表现、危害、产生原因、管理措施等基础性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形象, 而且会由此带来对其他人、公共空间和环境的破坏, 譬如, 乱刻乱画, 对文物随意拍照、触摸等等都是对景观和环境的毁坏。更为重要的是当游客作为出境游客的时候, 自己的言行就会代表着自己国家的形象, 而这时发生的游客不文明行为就不只事关自己的形象, 而是牵涉外国人怎么看待中国人的问题。

三、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原因

关于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原因, 应该是研究解决游客不文明行为问题的关键所在, 只有找对原因才能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治理。张国栋 (2007) 认为, 旅游者匿名性和人的本性是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 不同年龄阶段、性别、职业、知识水平的旅游者具有不同的嗜好, 显示出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反过来, 对不同的类别的旅游者自主性非生态行为来说, 行为的主体和动机也存在较大差异。李萌、何春萍 (2002) 认为, 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产生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客的环保意识不强, 生态道德素质低下;二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道德感弱化”现象;三是游客在游览活动中难以形成保护环境的愿望;四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占有意识 (物质摄取意识) 外显的表现;五是游客的故意破坏行为。还有就是很多游客缺乏旅游的常识和旅游技巧, 往往由于无知而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出一些我们所称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刘丽莉 (2007) 从文化的角度对出境游中不文明行为出现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 并阐述了对不文明旅游行为进行管理的基本策略。文化角度的分析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明差距和中西文化差异三个方面展开, 管理策略的基本认知主要从管理主客体、管理活动机制构成和管理的终极目标展开。

四、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对策

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对策研究也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 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研究。张文等 (2007) 认为, 对我国游客表现出的不文明行为除进行教育、宣传和引导之外, 更主要的是要加强对游客行为的管理。针对我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景区应该在分析不文明行为产生原因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采取有效的管理和防范措施, 努力降低游客不文明行为给景区带来的负而影响, 使景区和游客达到“双赢”。张国栋 (2007) 对旅游者自主性的非生态行为进行了分类研究, 并利用心理学与行为学的理论与方法, 分析了旅游者做出此类行为的心理因素和外部因素, 认为景区不能指望旅游者自己主动地提高修养, 而应该从自身角度出发, 通过加强教育、积极引导、提高规划建设水平、强化监督管理等措施来减少旅游者自主性非生态行为的发生概率。李萌、何春萍 (2002) 认为, 对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进行引导和管理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多个层面、多个环节, 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因为具体的成因存在较大的差异, 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也决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上文中提到的解决对策和措施外, 还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加强全体公民对公共空间的重视和尊重

从传统的“家、国、天下”的认识中解脱出来。“家”的概念很具体, “国”的概念比较宽泛, 这大家都比较熟悉, 而且有较强的空间的概念意识, 而介于这二者之间的“公共空间”则考虑的不是那么多。所以, 应在整个意识中充分的融进“尊重他人, 尊重环境、尊重公共空间”。

(二) 加强宣传教育

从加强学校教育做起, 从孩子抓起, 但根本还在于大人的影响。曾有调查指出12条小学生的陋习, 其中包括:浪费水电纸和粮;打架骂人, 不礼貌;上网吧, 玩游戏;乱涂乱画, 不爱护公物;走路看书, 闯红灯;娇气, 依赖性强;乱扔垃圾, 乱吐痰;贪玩, 不认真完成作业;不尊老爱幼, 不尊敬师长;搞恶作剧;吃“三无”小食品;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再看看我们的家长, 以上很多的现象很难保证不是大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所造成的。

(三) 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处罚力度

这一对策可以借鉴我们的近邻新加坡的具体做法。比如对于随地吐痰的处罚力度, 在中国普通城市罚款10元, 可以随地吐;而在一些大城市罚款50元, 摸摸口袋再吐;在新加坡罚款1000新元, 宁愿咽回去也不吐;而在加拿大的某个城市罚款10000加拿大元, 则打死也不吐。可见, 对于这类现象的处罚力度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对其产生威慑力, 从而达到制定处罚措施应有的效果。

(四) 完善基础设施, 加强游客管理

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其本身素质不高, 而是因为基础设施不完善, 比如垃圾箱的位置, 厕所的位置布局等, 每个人都有切身的体会, 当你身处一个脏、乱、垃圾遍地的环境时, 不由自主地想往外吐一口, 而当你身处一个十分干净整洁的环境———比如高星级宾馆时, 有痰想吐也会做妥善处理的。针对旅游景区等乱扔垃圾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 一些环保奖励措施、跟踪清扫等管理手段和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五、游客不文明行为研究综述

关于游客不文明行为实际上不只是我们国家独有的现象, 只是在这个阶段我们国家表现得较为突出, 对不文明行为的表现和由此而带来的危害基本上有了普遍的共识, 从研究角度来看, 有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有从行为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而对这些不文明现象的成因有的认为是游客自身的文明素质不高, 有的认为具有深层次的道德原因, 从研究的内容来看, 涉及到了游客不文明行为的表现、危害、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 研究的体系较为完整。但研究方法较为欠缺, 大多为定性的分析, 定量的分析较少, 跨学科研究较为缺乏, 尤其是从法律角度展开的研究, 研究的还不够深入, 专门对游客不文明行为开展的研究并不多, 研究文献还不多, 尤其是较高级别的文献很少。对于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应该在加强游客自身素质的基础上, 建立的加强游客文明素质的长效机制, 全面全系统的实施文明素质教育, 加强引导和教育, 在公共区域和景区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探讨有效的游客管理措施, 方便游客必须的需求, 营造文明的游览和观光环境。除了游客自身的约束机制外, 应该加强外界公共的、环境的、道德的、法律的多管齐下的约束机制, 通过游客的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 从而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国内游和出境游也都快速发展, 随之而来的游客不文明行为现象也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中国传统的理念和教育中寻找, 每个公民都应该重视和尊重公共空间。进行全面统筹协调, 加强和完善设施功能, 营造干净、卫生、整洁的环境, 做好游客管理等措施, 客观上有助于游客不文明行为的管理。

关键词:游客,不文明行为,公共空间,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萌, 何春萍.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1) .

[2]张国栋.旅游者自主性非生态行为的心理学分析与治理对策[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 .

[3]刘丽莉.出境游中不文明行为的内在文化机理分析及其管理策略的认知[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5) .

[4]张文, 李娜.国外游客管理经验及启示[J].商业时代, 2007 (27) .

[5]何晓琳.对我国旅游者中的不文明行为分析及对策[J].价值工程, 2007 (8) .

3.国人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治本之道 篇三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国人第一次如此直接地接触“他者”文化,同时向世界全面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个性,中外文化在碰撞中寻求共存的普适伦理。然而,有悖于“文明古国”形象的“中国式旅游”让世界错愕,接踵而来的有关国人素质的负面报道激发了全社会的自省与反思。

一、国人不文明旅游行为的类型及影响

国人不文明旅游行为可谓层出不穷,随地吐痰、随意拍照、乱刻乱画、不修边幅、不讲秩序等等不一而足。概而言之,国人不文明旅游行为不外乎三种类型。其一为无知型,指由于对异质文化的无知造成的无意识的不尊重,反映出国人对异质文化认知的欠缺;其二为习惯型,尽管国人认知并接受主客不同文化的差异,但由于行为举止习惯化导致与目的地社会道德规范的矛盾或冲突,这些行为是中国传统文化(如酒文化)的符号表征,在国人道德准则之下并无越界,将之界定为“不文明”反映了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和中国文化权利的弱势;其三为放纵型,指以自我满足为原则,为追求“高质量”的旅游体验而随意释放非道德本能和私欲的行为,凸显了国人基本道德素养和文明自律意识的缺失。

尽管个别的不文明旅游行为不足以损害国家形象,但是,各种类型的不文明旅游行为不断积累和叠加,所展现的中国和中国人的文明符号势必影响世界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认知、认同和接纳。进一步地,这种“文化展现”将损害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家软实力,并成为中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巨大隐患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绊脚石。

二、国人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根源

随着中国出境旅游群体的日益扩大,“中国式旅游”已成为映射国人道德素质的一面镜子,加之部分西方国家对该问题的聚焦与放大,国人“道德滑坡”、“道德沦丧”等论调甚嚣尘上,“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国家形象消损殆尽。其实,旅游文明问题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出行文明、观影文明、观赛文明等现象有着共通之处,同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外显,“中国式旅游”折射出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困境。

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多重转型时期,无论是经济体制、社会制度乃至道德观念,都在经历着变革和调整。在这一特殊时期,各种体制、机制等都在变化发展之中,传统的制度和观念逐渐消退,而新的规则、规范仍在建构之中,这无疑会对社会道德规范产生深刻的影响。道德转型是社会转型的道德表现,社会道德体系的变革是对社会转型的道德反映。新旧社会道德体系的转化过程中,道德价值选择紊乱,评价标准多元,社会调控功能明显弱化,因而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困境几乎是一种常态,是这一特殊时期的固有特征。同时,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体系建立于血缘亲情和宗法伦理之上,向来注重“私德”的培养,把父子、夫妻、兄弟和邻里等私人领域的伦理道德关系规定得十分详细,而对脱离传统血亲纽带的公共领域应恪守、奉行的道德规范,即“公德”的型塑几乎付之阙如。一旦社会形态由“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在多元化价值观面前,道德共识难以达成,道德压力的约束和激励作用显得捉襟见肘。国人不文明旅游现象正是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功能弱化的具体表现,这并不意味着国人“道德滑坡”或“道德沦丧”,只是道德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动荡,或“道德爬坡”之前的短暂迷惘。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逐步完成,精神文明建设的长足发展及社会公德的全面建立,国人不文明旅游现象必将淡出历史舞台。

中国旅游业发展所处阶段及其国际影响力是国人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另一成因。首先,中国旅游业发展起步晚,大众旅游所追求的体验仍停留在以物质消耗为主要构成的感官满足上,旅游者更以消费者的姿态在“快乐原则”指引下肆意而行,从而引发旅游过程中的拥挤、嘈杂和无序等不文明行为,一旦旅游者认识到旅游真谛在于心灵感知和情感升华,把追求精神上满足和依归的旅游愿望内化于心,“中国式旅游”将逐渐消散。其次,国人大规模走出国门的时间尚短,缺乏对异质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旅游技能”的学习与锻炼相对滞后,由此造成“他者”意识的缺场直接导致了旅游者不知亦不畏、自我而不自律的行为表现。最后,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国际旅游为异质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提供了空间,形成特定的“文化边际域”,中国传统文化在其间往往缺乏话语权和影响力,某些文化符号容易被错误解读并贴上“不文明”标签。

三、国人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治本之道

世界对国人素质的批评引起国家及国人对不文明旅游行为的谴责和文明旅游的呼吁。谴责和呼吁虽属必要,但无法解决实质问题。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治理需多管齐下,内行教化,外施惩治,方可重塑国家“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形象。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是,从“仓廪实”、“衣食足”转向“知礼节”、“知荣辱”并非自然而然,国民素质教育是实现这一转化的根本途径。文明是一种习惯,而习惯要从小养成。因此,国民素质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将养成教育作为实施文明旅游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突出道德准则的规范教育和文明陋习的纠正教育,使青少年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的良好品质与行为习惯。教育内容不仅要包括基本文明礼仪的通识教育,如不随地吐痰、不高声喧哗、自觉排队、衣着得体等;还应涵盖文明观教育,使青少年认识到尽管不同文明之间没有统一的准则,但尊重是通用的规范,可具体外显为文雅行为、礼貌礼节以及对他人的友善和关怀。此外,对成年人的道德规范的教育同样不容忽视,应动员全社会行动起来,发挥各自主体作用,利用公益广告、影视作品和企业培训等形式积极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倡导“文明旅游,从我做起”。

旅游通常是跨地域、跨文化的活动,文化的差异性及人们的猎奇心理构成了产生旅游吸引和形成旅游活动的原动力。主客交往中,文化隔阂容易造成双方关系的紧张甚至冲突,认同和尊重是唯一化解之法。认知差异、承认差异是尊重差异的前提,只有旅游者正确识别客体文化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才能自觉自律。行前说明会、印发旅游手册等普遍做法被认为是消除国人第一类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有效途径,但收效甚微。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移动终端APP,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法律法规、风俗习惯、礼仪规范以及宗教禁忌等信息,供出境旅游者随时查阅;根据实时定位,即时通知旅游者所处地区或场所的禁忌行为和文明警示;在出游中外文化冲突严重的国家或国人不文明旅游行为“重灾区”之前,要求旅游者学习客体文化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则,通过在线考核方可发放签证。

文明旅游不仅有赖于旅游者内心的自觉,制度约束同样重要,尤其是对于第三类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治理,更是不可或缺。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对不文明旅游行为产生震慑力,对于规范旅游者行为有积极意义。但是,该制度仍存在界定标准模糊、惩治力度不够等问题,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质疑。一方面,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判定不能一概而论,应制定等级标准和判定依据,对各等级采取不同的惩戒措施。另一方面,不文明旅游行为的监管应遵循“违必管,惩必严”原则,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俗称“旅游黑名单”)纳入社会征信体系,向公安、海关、边检、交通、人民银行征信机构通报,对上榜人员的生活切实地产生影响。如此这般,才能使“旅游黑名单”制度摆脱“田间稻草人”形象,有效遏制国人旅游行为的诸般乱象。此外,由于出境旅游规模日益扩大,对不文明旅游行为实施直接监管存在一定难度,可依据《旅游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建立旅行社全程文明教育责任制,强化导游和领队提醒与引导文明旅游的义务,为国人文明旅游保驾护航。

4.关于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的调查计划 篇四

一、调查背景

大学生被普遍认为是一个高素质的群体,大学校园是广大有志青年梦想的地方。然而,在大学校园里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乱扔垃圾,迟到早退,乱写广告,浪费水电粮食,插队,抄袭作业,考试舞弊,在教室接听电话、聊天打闹,在宿舍深夜打牌、唱歌,衣冠不整,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满口脏话等等,这严重破坏了大学校园的风气,对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有负面影响。

此外,近几年来,我国社会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心理和生理都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开始变得迷茫,关于文明的价值取向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校园已不再是一片文明的净土。为了了解大学生的在校不文明表现,我们团队就学生将食物带进教室,做了本次调查。

二、调查目的1、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道德文明情况,在调查的基础上呼吁当代大学生注重自己的道德行为。

2、为开展文明校园活动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文明习惯,倡导优雅言行,建设优美环境,营造优良秩序,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明素质。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搜集相关学者对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的论文和文献,基本了解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的现状 定量: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的具体行为,和其对该现象的看法

四、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以*****本科生为调研群体

五、样本抽取

本次调查的样本容量为200份,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抽样,在校内以大

一、大

二、大三为目标群体,其中男生100人,女生100人,并按宿舍进行问卷发放,以获取样本总量。

六、调查地点

**大学

七、调查时间

**年**月**日——**年**月**日

八、调查内容简介

调查当代大学生对将教室当做餐厅的不文明行为的看法和做法

九、发放问卷实施调查并收回问卷

十、收集整理数据

5.我身边的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 篇五

开远市羊街中心完小少先队大队部

2015年4月24日

2015年开远市羊街中心完小开展“我身边的文明行为和不文

明行为”主题教育计划

为深入落实学校“我身边的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主题实践活动动员大会精神,全面建设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号召全校师生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以实际行动推动文明礼仪教育,提升教育形象。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舆论宣传。以班级为单位,要求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步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活动中走进文明,让文明从活动中深入心灵。三是把文明带回家,传播文明礼仪。通过开展“文明小手拉大手”活动,宣传文明礼仪知识,纠正不文明行为,让广大学生在养成文明习惯的基础上把文明行为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在家庭里做文明孩子,在社会做文明好公民,让学校影响社会,学生带动家长,共建文明和谐校园,为教育的和谐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一、活动主题:

我身边的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

二、活动时间: 2015年4月24日—30日

三、活动内容:

1、利用国旗下的讲话、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方法,积极倡导全校师生作文明人从我做起。

2、开展主题教育队会,让学生发现自己身边的不文明行为,也发现别人的不文明行为,通过相互提醒,共同改正自己的不文明行为,把文明行为传到每个人的意识。

3、利用黑板报大力宣传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知识。

开远市羊街中心完小少先队大队部

2015年4月24日

2015年开远市羊街中心完小开展“我身边的文明行为和不文

明行为”主题教育总结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净化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的文明礼仪修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求知。学校把本学期第六周定为文明礼仪教育周,开展了“学生文明礼仪”系列教育活动。现将我校开展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我校通过开展“我身边的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让学生真正实践礼仪,如

1、利用国旗下的讲话、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方法,积极倡导全校师生作文明人从我做起。

2、开展主题教育队会,让学生发现自己身边的不文明行为,也发现别人的不文明行为,通过相互提醒,共同改正自己的不文明行为,把文明行为传到每个人的意识。

3、利用黑板报大力宣传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知识。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富有针对性的学习实践活动,充分培养了同学们的自主性、自觉性,进一步规范了同学们的文明言行。全班同学对文明礼仪知识已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并能潜移默化地内化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中去,整个班级始终能浸润在浓郁的文明有礼、热情友好、宽容谦让、诚实守信的和谐氛围中。

开远市羊街中心完小少先队大队部

6.不文明行为作文 篇六

有一天早上,我正急着去学校,一进小区的电梯里,我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烟草味,我被熏的头晕脑胀。还有一天,我在电梯里准备去地下停车场上车上学,但是电梯在五楼停了,进来了一个正在抽烟的人,我一看见他,就连忙躲到妈妈的后面,怕自己又被烟草给熏到了。在一天放学回家的时候,我在小区楼栋下面的沥青大陆上看见有一个人在二单元门口的路上吐痰,吐完了也不去清理,而是只当看都看不见一样,直接走了。

这个抽烟的人,他的烟首先会污染环境,让大自然的空气不新鲜,其次会让别人的身体不健康,导致他们会生各种病。再说了,就算别人不生病,那你自己的身体也会生病,影响自己工作、生活。这个随地吐痰的人不仅污染环境,而且还破坏了环卫工人辛苦打扫的环境。

可以让抽烟的人专门到吸烟区抽烟,在公共场所设一个烟味警报器,感应到烟草味就叫起来,提醒在抽烟的人把烟熄灭。让随地吐痰的人必须把痰用纸包起来丢到垃圾桶里去,如果在街道上发现了痰,就要查一下把痰吐在地上的.人是谁,查到了就要把那个人抓到警察局拘留。

7.中学生不文明行为 篇七

一、自媒体时代与旅游不文明行为的关系

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常见自媒体的传播工具包括:百度贴吧、百度分享、各种微博、各种视频网站、行业论坛等等。在自媒体的时代里,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传递者,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受众。

自媒体为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旅游不文明行为的产生。例如利用自媒体能够提前预告景区人数,减少游客盲目从众;通过媒体宣传旅游不文明现象,引导文明旅游;通过自媒体展开对不文明旅游的大讨论等。自媒体开启旅游新时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自媒体本身的缺陷,从某种意义上讲为旅游不文明行为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平台。第一,自媒体里鱼龙混杂,信息发布者的素质和信用无法鉴别,言论自由,没有专门的监管。一些旅游目的地为了谋取利益,会夸大宣传吸引旅游者来访。其结果是一方面使期望值过高的旅游者出现不满,另一反面影响了旅游地的长远发展。第二,自媒体的信息更易充满情绪化因素。信息的发布主体是人,人类的很多行为都是受到其内心情绪的影响。有时候因为强烈的个人情感,发布信息,违背信息的真实性。例如,在今年5月份的一次中国公民出境游,中国游客在旅游景区随地吐痰,被当地景区管理人员制止。事件一出,很多人在网上打出了“鄙视”、“瞧不起”中国旅游者等字眼,这种都带有强烈个人情感的信息,取代了本因随地吐痰的不文明行为而引发的反思。

二、自媒体时代旅游不文明行为表现

各大媒体对旅游不文明行为进行了不计其数的报道,出境游中中国的旅游不文明行为更是深深地影响到了“中国”的形象,外国人提到中国旅游者,不禁都会想到“粗俗”两个字。甚至有人调侃说:一个从“脏、乱、差”着手抓了20多年精神文明建设的国度,怎么连吐痰都改不了。不文明的旅游行为表现已经令人抓狂,本文分别从一般和特殊旅游不文明行为表现两个角度来分析概述。

(一)旅游不文明行为的一般表现

旅游不文明行为的一般表现主要有:一是语言上的不文明行为,如在公共场所呼朋唤友、大声吵闹、高声接电话、说话脏字连篇,讲黄色段子,传播胡编乱造的政治笑话等;二是肢体上的不文明行为,如乱丢垃圾、随地吐痰、购物与参观时插队、大庭广众下脱鞋袜、涉足色情场所、乱刻乱画、随意践踏草地等。

(二)自媒体时代旅游不文明行为的特殊表现——诚信问题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各种新型旅游方式的产生提供了依据。

一方面,在自媒体时代,人们不仅可以从“云端”获得大量的数据来为自己的决策提供各种分析依据,而且每个人、每个企业也都有向别人提供数据的机会,然而数据是否正确、是否可靠、是否具有欺骗性,却因为没有可行的网络监管法规政策而无从考证,一些游客也就利用这一点,钻法律的空子,从而会导致很多欺骗性行为的发生。

另一方面,自媒体时代的特殊旅游不文明行为还表现为游客断章取义在网络上乱传视频,混淆浏览网页的潜在游客的视线,影响其作出正确的判断力。例如,2012年12月,哈尔滨游客翁志刚、岳丹等人到三亚旅游,出现在夏日百货乱停车的不文明行为,不听交通警察的劝阻并且打警察的事件发生之后,这几个游客上传“利于”的一部分视频,试图借助自媒体时代视频数据的快速大量传播性来将事件的责任推向交警。当然,他们没有得逞,并以无视国家法律之由被追究刑事责任。从这个事件中可以看出,断章取义、混淆视听的不讲诚信的旅游不文明行为也是存在的。

旅游不文明行为的表现多种多样,这些行为严重地影响了旅游业正常的运转,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更是带来了新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分析原因,采取策略予以应对。

三、自媒体时代旅游不文明行为原因

(一)游客自我标准弱化

正如季玉群在《旅游业经济—文化协同论》一书中所写,“不知不觉间,历史沉重,个人轻薄,山水无辜,游人如潮。”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加速,工作压力的增强,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大家整天面对电脑工作,越来越多的人不堪重负,选择用旅游的方式来逃避现实生活,来宣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来放肆自己压抑已久的内心焦虑。于是,很多人会选择跟不认识的人,去没人认识的地方,彻底放松自我,陶醉自我,此时此刻,他们处于一种无人管束、无人注视、无人议论的状态,那么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标准化的事情,在这里都会弱化,他们大声喊叫,随手扔垃圾,随口吐痰,看谁不顺眼说两句,甚至与人大骂出口,表现出种种不文明的行为。

在自媒体时代的特殊状态还表现为游客游客游览结束后,回到家中,头脑中还都是旅游时的场景,他们上传旅游过程中的照片,分享旅游日志,或者是对为其旅游提供服务进行评价时往往没有一个冷静的思考,此时,若游客对该次旅游活动不满都会宣泄出来。又因为缺乏网络监制,更加促使游客在此特殊状态下发表各种差评,给旅游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二)过分追求关注度和点击率

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微博、微信。一些人为了获得他人的关注度和高点击率而钟情于发布各种新奇、另类的信息,即使这些偏离道德范畴。例如,发生在今年六月的“暴力合影”事件。起因是三亚一只海豚搁浅,当时在场的很多游客对这只海豚的搁浅并不是积极救援,而是争着与海豚合影,更有甚者为了拍照把海豚抬出了海面。最后海豚因呛水时间过长,抢救无效死亡。此类游客的行为令人深思,难道秀照片赢点击率比抢救生命更重要吗?此类不文明不道德的旅游行为正是在自媒体的影响下产生的。

(三)自媒体自身缺乏健全有效的监管惩罚机制

我国在自媒体的管理监督方面相对滞后,对网络上的大量信息没有健全的鉴别筛选程序。同时,在自媒体上发布各种违法信息,并没有相关部门予以追究责任,这就使得不法信息发布者更加猖獗。缺乏统一的监管和惩罚机制,助长了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

四、解决自媒体时代旅游不文明行为的对策

(一)一般性解决决策

一般性的解决方案,例如法律法规健全、加强礼仪教育等具有普遍性意义,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性方案。

1. 加强国民教育

这里的加强国民教育是指在对文明和不文明行为有明确界定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礼仪教育,它不仅体现在对传统礼仪的传承,还表现在对传统礼仪的创新。通过提升国民的素质,对旅游者的行为形成无形的约束,使旅游者自觉文明的参加旅游活动。

2. 制定法律法规

对于中国来说,完善的制度是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重要动力。用法律来约束旅游者的行为,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自觉保护环境,保护旅游地文化。同时,也能够使旅游企业依法经营,形成良好的旅游环境,引导人们进行文明旅游。

3. 加强监管机制

对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不文明行为,要加强监管,媒体和各种宣传机构共同努力,加强监督,对不文明的游客进行经济上的惩罚,比如说罚款,严重者还可以考虑取消其在此景区游览的资格或者曝光,让游客感受到自己不文明旅游行为对自身带来的危害及信誉成本,然后对其进行旅游素质教育,使其明白自己不文明行为对于旅游资源或者是旅游行业的危害程度。

在自媒体时代,监管机制还包括网络监管机制。正如前文所说,由于缺乏严格网络监管机制,一些游客随意对旅游企业发差评,或者断章取义传播对旅游业不利的信息等旅游不文明行为都影响到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网络监管,在一定程度上禁止游客发表诋毁性评论,或者实行“实名制”评价等措施,在解决旅游不文明行为问题上显得尤为重要。

(二)自媒体时代新型解决方案

1. 数控系统的利用

旅游企业现在已经发现这种数据控制系统可以为自己带来可观的效益,例如今年“五一”的扬州,游客可看数据“错峰入园”首用人脸走向识别技术,景区游客可以实时统计,并为游客提供实时指引,这样游客就可以减少盲目的旅行,减少惊慌失措的情况发生,从而将旅游不文明行为扼杀在了萌芽里,另外,人脸识别也为快速定位旅游不文明行为者提供了可能。在数控系统利用的同时,还可以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同一区域的景区建立一个共用平台,能够适时看到其他景区的情况,而做到自媒体时代“资源共享”的目的。在旅游行业内,例如,在旅游高峰期,通过数据系统的控制,各景区根据自己和其他景区游客进入量的分析,对游客进行适时、适量的分流,减少由于游客超过景区的承载量而带来的景区内部污染情况的发生。

2. 游客反馈系统的建立

自媒体时代是一个把错综复杂的、看似没有任何联系的数字系统和结构进行分析,并得出需要的数据的时代。但是,前提是数据的大量收集,旅游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游客反馈系统,收集游客意见的大量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到游客对哪个词、哪个景点、甚至哪个观景台提到的多,对企业内部的优点发扬光大,对缺点进行有效改正,提升“游客满意度”,减少游客旅游不文明行为。

3. 利用新型营销活动进行宣传教育

(1)微电影营销

微电影营销,不同于商业化的影视大片,也不同于大众言论的视频短片,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新媒体网络化的营销手段。它采用故事的形式注入情感,并通过人们心灵上的感应和触动来激发认同感。为了解决旅游不文明行为,可以采取微电影营销的方式来达到效果。

(2)微博营销

微博是自媒体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平台。微博营销是指通过微博平台为商家、个人等创造价值而执行的一种营销方式。该营销方式注重价值的传递、内容的互动、系统的布局、准确的定位,微博的火热发展也使得其营销效果尤为显著。微博营销以微博作为营销平台,每一个听众(粉丝)都是潜在营销对象,很多旅游企业也都意识到了微博的重要性,而且大都开通了微博,但是大多数还是没有任何实际行动,有些企业是根本就没有更新,有些则是更新一些与旅游、与自身没有任何关联的消息,严重地失去了微博的效用。但是,也有做的很好的企业,比如说黄山,2013年4月28日,黄山区通过新浪官方微博正式启动“健行渐美黄山区”图文微博大赛,游客在活动期间,只要将游玩感受写成微博“晒”出图文或通过专属活动二维码进行参与,就有机会获得价值1850元的旅游套票大奖。这是黄山区借助微博、手机二维码等网络平台,预热“五一”假日旅游市场活动之一。

五、结语

本文在自媒体时代的背景之下分析旅游不文明行为,从一般表现和特殊表现,分析目前旅游不文明行为问题,并做出了原因分析,后又提出解决问题的决策。充分利用好自媒体的优势,并试图借助微电影、微博等新型数码平台来为旅游不文明行为的解决带来新的战略性的决策,具有时代意义,这也是本文的重要创新之处。总之,旅游不文明行为已经成为一个掩饰不了、解决困难的大工程,需要学者和旅游实践者利用好新时代带来的工具和手段努力去解决,只有解决了旅游行业的不文明行为才能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

8.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初探 篇八

关键词:小学生文明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1

我们都知道文明的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通过教育培养小学生一种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十分重要.培养小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的有力手段。一个好的习惯养成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我教育,二是师长的引导。在德育教育为首的今天,我做了这样的尝试。

一、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是促进礼仪规范养成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

(一)认真布置班级,处处彰显育人氛围

开展班级文明环境布置交流活动。随意走进一间教室,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在你眼前展开——教室整体布置整洁优雅,特色文化精彩纷呈:“浩瀚书海”、“百花园”、“蓓蕾初绽”、“智慧树”、“星星台”、“翰墨飘香”、“静待花开”、“花儿朵朵开”、“班级偶趣”等栏目五彩缤纷,诠释着成长、自信、快乐。独具匠心的班级布置给予了每个同学展示自己风采的平台和机会,也充分展示了老师们的智慧、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浸透出平等、宽容、激励、催人奋进的班级文明特色和文明氛围。

精心布置班级文化,它不仅仅只起到了美化教室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良好的文明礼仪育人氛围,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每一面墙壁无声的语言。相信孩子们将会在这美丽文化的涵育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设置文明礼仪监督岗

周一到周五每逢早上、中午等学生进校时,在学校门口、楼梯口、走廊等地方监督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主要包括:早到校、规范路队、进校奔跑、红领巾佩戴、文明礼仪以及在楼梯、学校走廊等地方的行走秩序。这些监督岗成员们对校园里的一切不文明的卫生、安全和行为习惯进行监督和阻止。对于不文明行为的相关情况计天天总结,及时反馈给班级,并计入每周班级的纪律、卫生考评,督促全体学生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文明习惯、做文明小学生。

对校园外不文明行为习惯进行监查、记录和阻止。对于在上学、放学路上等地方主动向教师或同学问好,打招呼,敬队礼,说问候语的进行加分表扬。

(三)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站、班级宣传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文明是最美的风景。就拿旅游来说。旅游是传播文明的有效方式,文明旅游更是每一位公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学校少先队可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明旅游宣传教育活动。 精心设计利用主题班会、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等各种宣传教育阵地,加强对学生文明旅游的宣传教育,增长学生的公共文明礼仪知识。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志愿者们向社区居民群众宣传安全旅游、文明旅游等方面的知识,号召身边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做一个文明的旅游者。

二、教师要重视言传身教,特别是身教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一个教师必须时刻检点自己,我们应该感到,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小学生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在成长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喜欢模仿自己的老师。在学生们心目中,教师是最可依懒的人,最应服从的人,教师的示范教育对他们来说就是无声的命令。因此,教师应当严于律己,从我做起,为人师表,言行一致,成为学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应自己首先做到,在养成教育中,教师应成为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请思考一下:当孩子向我们问好的时候,我们回应了吗?当孩子帮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我们表示感谢了吗?因为我们的错而伤害了孩子,我们道歉了吗?我们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我们是否做到了?因此,教师们的言行应充分体现其教育性: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文明优美,能微笑着面对那些有思想缺陷或学习差的同学。在与学生交往时应以礼待人,多用"谢谢"、"不用谢"、"没关系"等礼貌用语,让学生始终受到文明语言的熏陶、感染,春风化雨,滋润学生心田;书写工整规范,操作轻拿轻放,并以其积极的生活态度,崇高的精神境界,坚韧的意志品格,启迪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在激发学生兴趣中加强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养成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后是非常愉快的,可养成的过程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需要战胜许多困难,经过许多练习。特别是对已形成了不良习惯的学生,要矫正就更需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断地同坏习惯作斗争才能形成。在训练中要强调“反复”、“严格”四个字,不怕麻烦。如有做小动作的要进行單独训练,经过强化让他们加以改正。光有“苦练”还不行,要把“苦练”与“趣练”结合起来,学生毕竟年龄还小,如果一味单调训练他们就烦了,因此在训练中要把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在训练学生正确的五姿(坐姿、立姿、写字姿势、举手姿势、读书姿势)时,我采取趣味训练,在班上找小榜样,开展“请你象他这样做”的有趣活动,在课前或课中适当的时间,请小榜样做出一个正确的姿势并说:“请你象我这样做,”同学们立刻学做,并说:“我就象你这样做,”反反复复经常不断,学生很有兴趣。

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他们主动参与,培养他们主人翁精神

班级管理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他们主动参与,可以利用班训“争做主人,争做标兵”来激发学生地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主人翁精神。在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老师要尝试让学生自我管理。如:学生课间追逐打闹,打架、骂人,针对这种不文明行为,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同时分派小组负责管理,发现违规现象及时提醒。这样效果就较好,同学们在课间活动中学会了文明交往,感受到了快乐。这说明尊重学生的人格是教育成功的前提,班级教育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顺利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9.不文明行为作文 篇九

走在大街上,阳光明媚,迈着轻快的步伐,全身感觉暖和和的。突然,前方一个小孩,正躲在树底下,解决人生的问题。顿时,我原来暖和的身子仿佛被泼了冷水一般。我想,要是世界上的人都如此,那整个地球就变成一个大厕所。

夏天到了,路上的人多了起来,小朋友吃着冰棍聊着天,别提多开心了。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那么惬意。这不,那个美丽的女子,似乎看到了什么,脸都红了。顺着目光一看,一个男子,打着赤膊,淌着汗,那样子,真仿佛回到了原始时代,真令人恶心。电影院里,一些没有素质的人,穿着拖鞋,脚上的臭气弥漫着整个电影院。他旁若无人,吃着爆米花,还一边打电话,声音大得惊人,所有人都没法再看电影了。

10.不文明行为作文 篇十

我们家里人可以做到保护环境,敬一个市名的本分,可是有一些人就做不到了。

1、有一些人为了不把自己家弄脏,就让狗到马路上随地大小便,这种行为实在让人看不下去,如果所有人都这么做的话,那么马路会变成什么样,大家可想而知。

2、深圳是一个一名城市,有很多打工的人都是内地来的,所以他们把随地吐痰,我十分讨厌这种行为,因为随地吐痰不但会污染城市,而且还会传染病菌,这种行为实在可耻。

还有很多不文明的行为,比如:盗窃下水井盖、高空抛物、乱倒垃圾和污水、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出语粗俗、说脏话、、对老弱病残伤者需要帮助时无动于衷……

11.中学生不文明行为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生 不文明行为 问题产生的原因

1.调查目的:

为了了解宁夏职业院校大学生文明修身的情况,结合目前的教育与引导的现状,从而塑造更好的大学生形象,创建和谐文明校园。银川能源学院商学院组织了宁夏职业院校大学生文明修身情况的问卷调查。

2.调查对象及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宁夏的三所职业院校,分别为银川能源学院、宁夏大学新华学院、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分校)。

2.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银川能源学院2012级、2013级5个学院13个专业,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分校)1个学院4个专业、宁夏大学新华学院2012级和2013级1个学院7个专业为对象,其中银川能源学院商学院能源经济专业回收问卷95份,2012级物流管理专业回收16份、市场营销专业6份、酒店管理专业3份、会计与统计核算65份、电子商务专业9份,2013级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45份、酒店管理专业5份、市场营销专业10份、物流管理专业8份;电力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49份,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11份、图形图像处理专业7份、平面设计专业29份,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30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份,石油化工学院石油化工技术专业50份;宁夏大学新华学院经管系2012级物流管理专业21份、土木工程2份、工商管理专业4份、房地产经营专业1份、电子商务专业1份、财务管理专业1份,2013级物流管理专业34份、土木工程专业4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4份;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分校)市场营销专业16份、连锁经营专业11份、工商管理专业34份、财务管理专业32份。总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38份,回收率达到91.1%。

2.2 结果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得到这样的结果,63%的同学认为大学生素质较好、个别素质较低;57%的同学不会把杂物随意丢弃在桌肚里;76%的同学会把捡到的东西交到值班室或保卫科;53%的同学表示不去上课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74%的同学反感上课吃东西,认为这种行为不尊重老师;68%的同学会在图书馆、自习室和教学楼等公共场所小声说话;46%、51%的同学反感践踏草坪和厌恶说脏话;76%的同学会在图书馆、自习室、课堂和文艺演出等场合把手机调成关机、无声或震动。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大学生总体素质还是不错,而学校作为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有些选项比例偏低,比如对"课桌文化""墙面文化"的看待,36%的同学持无所谓态度,23%的同学对旷课、迟到、早退现象习以为常,要值得反思。

3.调查总结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通过这次对宁夏职业院校大学生不文明修身问题的调查研究,我发现大学生群体在礼仪和自身的文明修身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也对问题所产生的原因做了一些研究思考。

3.1 调查总结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校园中不文明修身的行为有太多表现。校园不文明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根本不重视这些点滴的小事情,认为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一个人的修养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注重礼节,而礼节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更多还是表现在行为习惯上。俗语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

3.2 问题分析

从调查数据中反映了很多的问题,如把杂物乱扔,拾东西不交还,逃课,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践踏草坪,乱涂乱画等一系列问题。拿银川能源学院来说,学校的性质属于民办三本,学生入学基础差,除此以外,还有高职高专、中专、继续教育、预备技师、自考等多种类型,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自私自利、不上进、无所谓的态度会影响身边的人造成恶性循环。

3.3 问题产生的原因

3.3.1礼仪行为和礼仪教育的缺失

高中与大学的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甚至是处于两种极端的体制。高中实行的是严格的管制,它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学生唯一的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学习。高中生的行为总是有章程可循。但他们合格的行为只是监管的产物,并未内化为自身的认识,文明礼貌只是一种被迫的要求,他们心中没有形成文明理念,对道德的认识自然也达不到一定的高度。一旦步入大学,立马就脱离了监管阶段,没有了完善的文明约束体制,学生的自控能力差逐渐的开始暴露出来,薄弱意识开始显现。面对大学的多元化,一些学生开始摇摆不定,被卷入各式各样的风潮中。礼仪行为和礼仪教育的缺失明显的表现了出来,直接导致了职业院校不文明现象的频频出现。

3.3.2 入校素质整体偏低

职业院校的学生,顾名思义,是经历过高考失败的学生。高中阶段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就较差,入校时,整体素质偏低,即使是民办三本的同学,成绩也只是比专科生高一点点,相对比来说,素质还是有所欠缺,严格的说,基础就不够扎实。

3.3.3 家庭教育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无形中使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思想,不懂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不能吃苦,缺乏合作意识。也有部分家长自身文明素质低,使孩子的文明教育失去了根基。除此之外,应试教育使得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及以后的升学和就业,忽略甚至放弃了文明素质教育。

3.3.4 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

目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整个社会比以前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而相对于处于生理心理还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在思想观念、心理发展价值取向上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校园已不是一片净土,诸如金钱观念、价值观念、人生观念越来越社会化、市场化。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会耳濡目染,将家庭和社会中不文明行为在学校中模仿。外部环境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氛围的影响。由于大学生还处于心理不成熟期,社会上许多消极、落后现象渗透到校园,往往使部分大学生丧失其原有的生活立场,接受社会上不文明的语言、行为及生活方式,造成了大学生不文明现象。而大众传媒中某些不健康节目的误导,又使大学生不文明行为得以蔓延。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部分大学生把影视作品中主人公的不文明行为如说脏话、打斗视为有个性的表现,视为"时尚"。二是同龄群体的影响,同龄群体由于年龄、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接近,互相攀比模仿,使部分不文明观念、行为更易在高校互相渗透和影响,这是导致某些不文明现象在校园内流行的重要因素。

3.3.5 自身道德修养的忽视

社会上功利诱惑的增多,增强使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急功近利。大学被当作了实现功利的敲门砖。他们认为来到学校只是为了接受专业知识,其他一概不重要。所以他们不关心"我的大学"怎样,不在乎我的同学怎样,只在意是否能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大学生忽视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便容易丧失文明的判断能力,以丑为美,以耻为荣,从而在思想上解除了抵御社会不良风气侵袭的防线。我们认为大学生中出现这些不文明现象也与大学生注重个人私利有关,这不仅存在于学生中,社会上也不乏这种现象。

3.3.6 网络的恶意影响

现在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或者手机第一时间获取信息资料,但是网络中除了正面的信息介入,也同时伴随着很多的恶意影响,或者不善的言论,甚至是恶意调侃,危言耸听,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价值错位,过度放纵等不文明现在的屡屡存在。

3.3.7 管理的缺位

制度被束之高阁,缺乏监督。现行的学校教育缺少对大学生不文明现象的监督,对部分学生的违纪行为采取姑息态度,奖惩不明,从一定程度上纵容、助长了不文明行为习惯的滋生、蔓延。学生不文明行为的产生原因有多方面,从教育和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教育管理不是很到位,制度不够完善,制度的落实、监督不够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人员不足,方式落后,学生中的敌对情绪占相当比例;在对学生专业教育上、生活服务上有的做的不好;在物质保障方面,我们还不够科学与完善;在文明的氛围的形成上,还不能有效的达到惩恶扬善、扶持正气。

参考文献:

[1]郑庆林.戴长江.素质教育与教师能力[M].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8.61-326

[2]孙云晓.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烦恼[J].家庭.1994.9

[3]张玮玮.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N]. 黑龙江日报,2006-05-23

[4]张国启.论现代文明修身的时代特征[J].思想理论教育,2008(21):48-52

12.浅谈上海世博会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篇十二

一、游客观博不文明行为的表现

1、不爱排队, 爱插队

由于观博人数众多排队等候乃是常事, 但在等候的人群中, 常常发生推挤、插队、叫骂等给人们的印象管理失序, 观博者没有耐心的不文明行为。

2、随手扔垃圾, 随便吐痰

在世博园里面有些场馆因为人多, 离开队伍以后再回来就很难, 所以对卫生保持这方面是个巨大的挑战。因而在展馆外的排队等候区域里, 常常可见垃圾满地。

3、进入展馆后随意触摸展品, 大声喧哗

在参观的过程中, 特别是进了展馆以后, 不少游客高声讲话, 手机声此起彼伏, 很是影响参观的效果。

4、假冒残疾人, 走绿色通道

园区为方便老弱病残, 推出了一些照顾措施, 如园区提供的残疾用车的租赁服务。但少部分游客为一己之私, 贪图个人方便租来残疾用车, 把好好的一个正常人“变成”残疾人, 走绿色通道。

5、找到任意空间, 就能躺下睡觉

世博园区之大, 观博时间之长, 无疑是累倒了不少游客, 因此便出现了找到任意空间就能躺下睡觉或是坐下后就脱下鞋子翘起二郎腿休息的不文明行为。

6、为求留影, 见缝插针

为照得一张美艳的照片, 游客们爱爬雕塑, 非洲馆甚至还有不少的小朋友爬到了展品“豹子”身上, 行为十分的不雅;背着相机的人则不顾一切地挤缝隙, 甚至还不合时宜地在演出过程中打闪光灯。

7、踩踏草坪

有些游客为贪图方便, 有路不走而直接从草坪, 草皮上踩过。

8、闯红灯

随意的横道, 冲闯红灯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

二、不文明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 上海世博会具体工作目标就包括了提升世博会价值, 展现中国国家形象以及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世博会和上海世博会的知晓度和参与度等内容。并且根据预测上海世博会的平均日客流量40万人次, 高峰日客流量60万人次, 极端高峰日客流量80万日次。在7000万参观者中, 预计上海本地占20%, 长三角占30%, 中国内地其他地方占45%, 国际及港澳台地区占5%。而根据这样的一个预测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约有95%的观博者即不文明行为的主体是我国国民, 而一系列不文明的观博现象无疑是有悖于上海世博会的工作目标以及损坏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另一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当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了。然而这些国民观博者可以说既是我国“先富”体的代表, 又是“国家的形象大使”。因为国家形象主要由国民形象体现出来, 而国民形象又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构成的, 在外国人眼里, 具体的人的一言一行,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着他对其国民形象的看法, 所以每一个人都是”国家形象大使”。而他们的一言一行无疑成为国际了解我国社会的“窗口”, 但是在观博过程中一部分人的道德观念淡薄, 不愿受约束, 爱占小便宜, 在很多场合表现出缺乏公共道德的行为, 这与我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形象、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以及民主、法制、道德的社会主义国家形象极不相称, 并且严重影响国家和人民在海外的声誉和形象”。

三、产生不文明行为的原因

1、日常惯性行为的延续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许多行为活动都是在非意识状态下完成的, 是惯性行为的延续。就好像人们会不加思考地走路一样。所以有不少观博者的不文明行为的产生都属于这种情况, 如进入展馆后随意触摸展品, 大声喧哗等。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行为的作出没有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过程, 对自身的身心状态及环境中的人、事、物的变化进行综合觉察与认识。也就是说这些随意触摸展品, 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 考虑再三后作出的行为, 而是在不知不觉中, 情不自禁地作出, 是惯性行为的延续。

2、异地自我约束的弱化

人们外出旅游, 来到上海观博, 进入园区后就摆脱了日常生活圈子中众多熟人的监督, 所以对自己的行为举止便少了许多顾忌与约束, 自身知觉的感受性降低。他们认为在世博园区碰到熟人机会很少, 发生一些不文明行为对自己的影响也很小, 没有人认识。就好像是给他们戴上了一个面具, 因而自我心理上的自我约束感就随之减轻或消失.行为更是不加思考, 十分随意, 诸如随手扔垃圾, 随便吐痰;找到任意空间就能躺下睡觉;随意闯红灯等不文明行为的产生均属此种情况。

3、道德感弱化

中国社会的道德文化主要是一种私德文化而非公德文化,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是“家庭——家族——国家的结构层次”。这一结构导致了中国人重视血缘、地缘, 而漠视社会公共空间和陌生人, 整个社会也是在血缘和地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利己社会。整个社会重视社会资本, 即熟人伦理关系, 而轻视公共空间。因此可以看出在此文化的影响下部分国民只讲私德, 不注重公德。而在观博过程中的“道德感弱化”现象是游客不文明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旅游者在观博过程中为追求休闲、放松, 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放任的心理倾向。如为贪图方便, 免去长时间的排队等候, 便假冒残疾人, 走绿色通道;不爱排队, 爱插队等就是最好的证明。

4、受社会背景的影响

过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相对滞后, 社会资源长期处于短缺状态, 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之余, 还决定了国民的生活模式和行为方式——“争抢”。例如:抢某些展馆的参观预约券;为求留影, 见缝插针地抢着攀爬展馆前面的雕塑、展品等不文明行为都是在过往的社会背景影响下产生的。他们认为要是不抢的话, 就会吃亏, 因而要“抢”。

5、相关意识尚未形成

游客在观博过程中的他人意识, 规则意识和环境意识等尚未形成, 因而才会出现一些列诸如插队, 随便扔垃圾、吐痰, 大声喧哗, 践踏花草, 假冒残疾人, 冲红灯等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这些行为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是长期累积所形成的, 而观博者在园区内的参观活动又是暂时的、动态的、异地的, 所以他们并不能看到自己的不文明旅游行为的严重后果。

四、遏止不文明观博行为的对策

1、通过教育, 提高游客的道德素质

中国是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更是传统的礼仪之邦, 有着许多的优良传统和良好的品德。但在2010年上海世博园内众游客们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并非是曾让四海为之倾倒的“礼仪之邦”的“谦谦君子之风”。因此, 加强游客的道德素质以及公德教育势在必行, 也是遏制这一系列不文明行为的根本措施。而这游客道德素质以及公德教育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方面是加强社会教育, 就是通过非正规方式将游览参观中自身行为约束的观念传递给被教育者。使其注重他人意识、规则意识以及礼让精神的培养进而达到修正自身行为的目的。另一个方面是学校教育, 就是将一些列自身行为约束的观念定制成学校教育的内容, 由国家教育局统一安排, 制定教学大纲、内容和课时, 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全国的某一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教育。使其自小就养成“文明”生活习惯, 从长远看, 此方式是从根源上控制和减少不文明行为的有力保障。

2、加强文明观博的宣传力度

要想在世博园内遏止或减少一系列不文明行为最显著有效地措施就是相关部门加大文明世博的宣传力度。首先可以通过书籍、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介大力宣传。提高公众的文明公德意识, 大力宣传文明参观的重要性, 让其在入园前了解不文明行为的后果, 并产生主动修正意识。其次是通过印发小手册, 时刻提醒游客文明观博。在园内派发事先印制好的文明观博小手册, 引导游客的观博行为, 在小手册中明确指出不文明观博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后果以达到减少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再次可以通过设置必要的小标牌与文字提醒。如在场馆内或园区内用美观醒目的标牌配合亲和力强的标志性说明文字提醒参观者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最后还可以在园区内节目活动的安排中有意识的适当增加与此相关的宣传内容, 参观者既可以乐在其中之余, 又可以对其行为进行有效地的引导和管理。

3、加强园区内工作人员的培训

园区工作人员除了应掌握职业道德规范, 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品行端正, 并能妥善处理参观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外, 还对参观者的行为起到直接的示范、监督和制约作用。因而在参观过程中, 园区内工作人员要做好本职工作, 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还对参观者负有“行为指导”的职责, 即监督游客的行为。在帮助参观者了解、欣赏之余, 还应鼓励参观者表现出对园区及自身负责的行为, 如展馆导览人员可以在讲解展馆相关知识内容的同时讲文明观博的思想观念灌输给参观者, 预防和制止其不文明行为。因此, 有关单位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园区工作人员的培训, 使其能够成分发挥作用, 正确劝导和制止不良行为。

4、加大管理控制力度

世博会它是一个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的国际性大型博览会。故政府在规范、调节参观行为中无疑应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首先应加强已制定的各项观博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 进而引导文明观博。如在残疾用车租赁服务方面, 应该做到让租赁者在租用残疾车辆时示老年人证或残疾证, 这样无形当中杜绝了假冒残疾人的现象的出现。其次是加大对参观中的不文明行为的经济处罚, 如巨额罚款, 从经济上约束人们的参观行为。最后还可以鼓励社会各方参与, 对不文明参观行为形成舆论监督氛围, 引导文明观博。

5、从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既然在政府的鼓励下有了社会各方的参与, 并形成了对不文明参观行为的舆论监督氛围, 那就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如充分利用网站、论坛、媒体等及时曝光游客参观过程中“不文明”行为, 并集成案例, 使其他参观者引以为鉴, 进而遏止这一系列的不文明观博行为。

摘要:世博会是个国际级盛会, 既能体现举办国综合国力, 又能提升举办国国际形象和知名度。但随着上海世博会的开展, 部分游客观博的不文明行为却日渐突出, 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本文将通过对不文明观博行为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产生的原因, 进而对如何应对进行探讨。

关键词:不文明行为,观博,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王立升、彭东华:《和谐社会如何倡导和谐的旅游行为》, 《科技广场》, 2006 (3) 。

[2]魏小安、李劲松:《对国人旅游行为与文明旅游的深层次思考》, 《中国旅游报》, 2003.10.13。

[3]上海图书馆.城市.生活2010上海世博会讲坛集粹,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年。

13.向不文明行为说不作文 篇十三

一张小广告,一个纸团,一个用油漆写的字……在这座的城市中,无处不在。电线杆上,五颜六色的小广告让人看了心烦,清理人员几次把广告摘下来,但屡教不改的那些人一摘就贴,给洁净的城市抹黑;一个不用的纸,搓成一个小纸团,随手丢在马路旁,没有人理会,更没有人捡起它并扔进垃圾桶,一个那么小的纸团,却让这座城市伤痕累累;一个用油漆写在洁白的墙上的字,让人看了感到愤怒,让美丽的地方变成用油漆写字的天地……

让我们向不文明行为说不!

顺手捡起的是片纸,从电线杆上摘下来的是一张张小广告,用抹布擦净的是用油漆写的字……纯洁是一种精神,礼仪是我们前进的马达,一言一行,都要注意礼貌。

让我们为家园抚平创伤!

14.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 篇十四

2008年10月23日中午,院学生会在新、旧餐厅门口及B楼等处组织了“告别不文明行为 争做文明大学生”---“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问卷调查评选活动。

此次调查评选活动在前期广泛调研基础上以调查问卷方式归纳整理出了二十余项校园内的不文明行为,在活动现场向同学发放调查问卷并当场填写收回。除现场调查外,同学们还深入宿舍进行调查,参与的学生达二千余人。经初步统计,评选出“校园内男女同学在公共场合举止过分亲密”、“自习室内大声喧哗”等“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的行为。

此次调查评选活动是我院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系列活动之一。通过评选及宣传,旨在进一步加强我院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同学们“告别不文明行为 争做文明大学生”的意识,引导广大同学从我做起,为营造文明有序、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附: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评选结果:

1.校园内男女同学在公共场合举止过分亲密(1974票80%)

2.集体活动不遵守纪律,自习室内大声喧哗(1810票73%)

3.不经允许随意使用他人物品,故意拿走他人被褥、暖瓶等(1773票71%)

4.吸烟喝酒,打架斗殴(1709票69%)

5.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公共场合不注意保持卫生(1645票66%)

6.买饭时不按顺序排队,破坏餐厅正常的就餐秩序(1606票65%)

7.语言不文明,说脏话,举止不雅,不讲礼貌(1600票64.5%)

8.在教室楼道墙壁上乱写乱画(1597票64.4%)

15.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教育探究 篇十五

“ 文明”词义丰富,广义上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国家。这里讨论的文明是指一切符合道德原则、规范和要求的具体文明行为。 文明行为是人类行为中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和要求,也是尊重他人和社会的具体表现。

在现代社会, 具体的文明行为主要体现在语言文明、仪表文明、宴请文明、乘车文明、观众文明、旅游文明、卫生文明、购物文明、走路行车文明、爱护公物文明、待客文明、民俗文明、公共活动文明、安全文明等方面的行为规范上。

思想意识指导和决定具体行为,具体行为是思想意识的外在表现;那么,文明意识指导着文明行为,文明行为是文明意识的具体表现和外在表现。个人文明行为不仅体现个人文明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涵养,也是国民整体素养的一个缩影。 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道德教育的成效。 为此,高校规范学生行为应从增强其文明意识入手,树立文明行为标杆,对学生文明行为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

二、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现状

笔者为了解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现状, 以问卷形式,随机抽查了本校102 名在读留学生;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留学生在公共场所的个人文明行为得当性及个人对文明行为教育的看法。

问卷按个人文明行为影响范围将问题进行分类,分别调查留学生在宿舍里、在校园内和校园外的文明行为情况。 所调查的留学生不文明行为中,在宿舍里,8%的学生曾在他人休息或学习时高声说话或大声放音乐等,14%和22%的学生分别有过浪费水电和食物的行为,4%的学生在宿舍养宠物,8%的学生曾高空置物;在校内20%的学生有过开会、 上课或参加集体活动迟到的行为,4%的学生曾有过不与教师打招呼的行为,13%的学生上课接听手机或大声喧哗, 8%的学生在图书馆穿拖鞋; 在校外,9%的学生有过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9%的学生曾电动车超速行驶,15%的学生曾闯红灯或逆行,5%的学生曾乱停乱放车辆,4%的学生曾随地吐痰,6%的学生曾乱扔垃圾,4%的学生曾随地大小便,4%的学生曾乱贴广告、乱涂乱画,6%的学生曾插队,30%的学生曾公车上不让座,9%的学生曾捡到他人物品不归还,13%的学生曾不经他人同意拍照,7%的学生曾攀爬栏杆和树木,1%的学生曾破坏公共设施,4%的学生曾破坏花草树木和在禁烟区吸烟,21%的学生曾不帮助老弱病残孕等不方便人士。

每项调查内容里,留学生或多或少都曾经有过不文明行为。

三、来华留学生不文明行为的归因分析

( 一) 来华留学生自身的原因

其一,有的留学生在本国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来到中国后仍然我行我素,保持原有的不良言行习惯;其二,有的留学生来到中国无人管束,不能自我约束,随心所欲;其三,由于文化差异,有的留学生崇尚个人自由,缺乏集体观念等。 以上留学生自身的各种问题都会暴露在他们日常的言行中,出现各种不文明行为。

( 二) 校园不文明行为的“ 榜样”作用

在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不少高校和家长崇尚成绩第一,忽视道德教育,使中国学生无法意识到自身的不文明言行,像浪费水电、纸张和粮食,随地吐痰的情况随处可见,甚至有的教师也存在不文明行为,而这些不文明行为不但给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也为留学生树立了不良的榜样。

( 三) 社会不文明行为的影响

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在文明行为方面的缺失,处罚不文明行为力度不强,导致公共场所有不少不文明行为存在,如随地扔垃圾、禁烟区吸烟及闯红灯等。 社会风气及传媒舆论潜移默化影响着城市里所居住的人,留学生难免会效仿城市里的所见所闻,成为所谓的“ 中国通”。

( 四) 留学生的文明意识与行为教育缺失

接受调查的留学生中,63%的留学生承认在母语国常被教育要讲礼貌和注意自身的言行,71%的留学生觉得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对他人的影响,只有46%的留学生来中国以后受到过文明行为教育并觉得有用,有一半以上的留学生来中国后并未受到文明行为教育同时觉得文明行为教育无实际意义。留学生在母语国虽然受到了文明行为教育, 但是如果中国教师不能以身作则,如下课不随手关灯关空调等,留学生平时又受到不同于中国学生的贵宾待遇,时间长了他们就会不注意自身行为了。

四、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的意义

( 一) 校园维稳的需要

文明言行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缺乏了这种润滑剂可能就会因不礼貌的言行而激起矛盾。如本校一名泰国学生因想阻止一名中国学生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的行为,而被一个中国学生暴打,造成一起不该发生的恶性事件;又如,同寝室的两个留学生,一个在休息,另一个大声放音乐,两人争执不下,导致发生口角。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度, 各自习惯可能大相径庭,如果不学会礼让、包容及交际技巧,像以上这样的摩擦随时都会发生,无疑会破坏校园和谐、团结气氛,不利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更不利于校园的稳定。

( 二) 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市民的文明言行是城市文明的基石,任何一个城市都需要每个市民在法律法规、 社会道德的监督和制约下, 注意自身的言行是否合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否则每个人因只顾自身的方便而给他人造成了影响,无法与他人友善相处,进而有碍于社会发展及精神文明建设。 试想,市民不讲卫生,随地扔垃圾、吐痰,即使满大街的清洁员不分昼夜地工作也难以维护城市的清洁形象;同样,来华留学生在校内外的公共场合里大声喧哗、破坏公共设施等也会成为创建文明城市中不和谐的行为,这既影响他人,也有损于他们所代表的国家的形象。

( 三)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国家教育部为适应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化对本科人才教育改革, 强调全面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要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又有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本领,还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教育部《 关于普通高等高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高教[1998]2 号) 。教育部针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不仅是中国学生应该加强的方面, 同时也适用于来华留学生管理及人才培养。 留学生没有健全的心理和良好道德素养,业务水平再高也不能服务于国人。 留学生教育越是重视文明修养,越能提高其行为的文明性,学会如何尊重他人,和他人和睦相处,同时也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从而克服在人际交往中排斥外来文化、无法融入集体、无法入乡随俗等问题,增强国际合作交流观念。

( 四) 持续性发展的客观要求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人民所应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任何一个留学生走到任一国家都要清楚地认识到任何资源都不是哪个国家的, 而是人类共同拥有的。 因此,保护地球资源是任何一个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应培养来华留学生自觉节约水电、保护动植物、保护文物,营造人与自然和谐氛围。

( 五) 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明行为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个人行为的文明程度体现了个人道德素养的高低。高校担负着育人的职责,培养的留学生将来应是他们国家的栋梁,综合素养在他们今后职业生涯中影响深远。培养留学生综合素养从规范他们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言行开始,逐步习惯于文明言行。

( 六) 来华留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决定

大部分来华学习专业的留学生年龄在17—24 岁,正值青年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道德观树立的关键阶段。 尽管他们有不同的信仰,但是应有对人类共同面对环境问题、求同存异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学会以中庸之道协调不同的利益关系, 尤其是不同文化间的沟通。高校应在这个年龄阶段,对留学生加强道德教育,规范其文明行为,这会对他们今后的意识和行为影响深远。

五、加强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的对策

( 一) 强化道德文明相关法律法规教育

留学生在入学时,高校可以整理中国和地方道德文明相关的法律法规告知他们,尤其是与其生活学习相关的文明行为规范;通过在校内粘贴的图册、宣传画,留学生能经常耳染目睹;还可以通过文明行为评选,在全校师生中树立校园文明行为榜样;同时也要曝光各类不文明行为,留学生能从中学会尊重他人,增强荣辱感。

( 二) 利用网络宣传与交流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传媒的作用,组织关于文明行为的评选、演讲等各种践行活动;留学生辅导员也可以在网上了解留学生思想动向,与个体或群体进行互动交流,教育规范他们的行为。

( 三) 完善国家和地方立法

国家先后出台了 《 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 和《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 规范中国公民出游行为,重视个人或国家在他人或他国的形象。 国家2012 年首次在《 中国烟草控制规划( 2012—2015 年)》 中提出在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此后各地都出台在公共场所禁烟的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为社会文明行为的规范提供了法律保障,并在严格执行这些法律法规过程中,逐步规范市民行为。留学生在就读的城市里感受到市民的文明举止,也会自觉遵守规定。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教育应重视其践行的有效性,文明行为应成为留学生们的自觉习惯性行为。 高校能教育出德才兼备的优秀留学生,在国际上传播文明有礼的正能量。

摘要:文明行为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主要分析来华留学生不文明行为现象及其文明行为教育缺失的原因等,并提出加强留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对策

参考文献

[1]刘红.高职学院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9.

[2]徐鹏程.大学生不文明现象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3]闫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

[4]刘建伟.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6).

[5]田爱民,胡滨,董伟英.论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6]宋正富.大学生校园不文明行为原因及对策探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

[7]杜钢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之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

[8]吴亚君,辛瑟·克拉克,付伟等.高校护生不文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1,(1).

上一篇:我想成为贝多芬作文450字下一篇:项目建设审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