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2024-11-25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教案设计)(共10篇)(共10篇)

1.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

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的判断观察这的

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的判断观察这的位置。

教学难点:从一个面推测到另一个面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们照过像吗?老师有几张照片,能看出是谁?都是老师,看上去为什么不一样?

2、同学再看看这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哪里拍的?为什么也不一样?小组先互相交流。叫学生试一试站的位置。

小结:拍照你们很有经验,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拍出不同的照片。

今天我们就来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物体。(揭示课题:观察物体)

二、观察实物

1、今天请来了企鹅小博士和我们一起学习,高兴吗?小博士最喜欢开动脑筋,专心听讲的小朋友,你们能做到吗?现在每个人就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仔细观察,然后给它也拍个照片。(老师示范架起镜头对准小博士,仔细看)

刚才我们拍的照片全放在信封里,请你们打开信封从里面找到你刚才拍的照片,再仔细对照。

1、找到吗?出示照片

看到1号照片的同学举手,是从小博士的哪一面拍的?能看到什么?

看到2号照片的同学举手,你又是从小博士的哪一面拍的?能看到什么?

1号和2号有什么不同?

3号照片的有哪些同学?看到什么?剩下的同学是看到几号?又能看到什么?

2、你们都给小博士拍了一张照片,现在请大家到每个方向去观察小博士的样子和刚才每个位置拍的照片是一样吗?

3、看到的和照片一样吗?

4、过从四个方向的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是的不同的方向,看到不同的样子。(板书)

三、比一比

1、请组长拿出一个杯子,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的杯子是什么样的?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2、看到1号照片的起立,2号杯子的也起立。他们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然后汇报,观察他们站的位置怎么样?

3、看到3号照片的呢?剩下最后一个图形是谁?

4、出示P43第4题图,(录音:童话故事)小山羊造了一座新房子,听说可漂亮了:红红的瓦、紫色的墙、绿绿的窗。小动物们都想来看看,小松鼠来了,一看,咦,怎么只有红色的瓦呀?小白兔也来了,自言自语地说:“我怎么只看到一面紫色的、五边形的墙呢?”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看到的不同?

四、议一议

1、(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情形不同,所以你想看到某一副图形,就要站在一定的位置。)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这是什么?从它们的哪些面可以看到这些图形()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板书:前后

左右

前后

小结:从不同的方向可以看到不同的样子,观察时如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可以更加全面了解物体。

3、(出示P41第2题)下面就来观察这幢楼房。这是楼房的四个面的图形,你能说出他们是从楼房的哪个面看到的?小组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是怎样知道的(2、3、4)?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

一般情况下,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样子不同,但有时候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一样,你们猜是什么?

2.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二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6~2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课件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卡通形象:小朋友,你们认识我们吗?你们想想在哪儿见过我们呢?

2.小朋友,你带来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带来的物体,能说出名称的就说出来)

3.小朋友带的物体真多呀,看了这些物体,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看来,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揭示课题:认识物体)

[说明: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生动的画面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动手探究,体验领悟

活动一:看一看、摸一摸。

导语: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桌面上的物体,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认真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外形。

2.学生用手触摸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特性。

3.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说说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

[说明:理解数学知识首先要“观察”数学现象。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为进一步探究物体的特征建立感性基础。]

活动二:分一分、比一比。

导语:刚才小朋友观察了几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接下来,小朋友能不能按形状把它们分分类呢?

1.以小组为单位将物体进行分类。

2.各小组说说自己小组分了几类,是怎样分的。

3.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教师相机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

4.各小组分别拿出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桌面上滚一滚、堆一堆,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说明: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各种物体的形状后,再通过实际的分一分、比一比等活动,能进一步感知几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活动三:认一认、找一找。

导语:现在请小朋友看大屏幕,电脑把这四类物体的形状画出来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课件呈现几种立体图形)

1.学生看大屏幕上的图形,说图形的名称。

2.请四名学生头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头饰,其余学生在桌面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并举起来,以示响应。

3.教师指出,像这样的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小朋友仔细看看我们的教室,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快找找看。

4.要求学生想一想:在哪些地方也见过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说明: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四种形状的物体后及时进行必要的抽象,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在找一找的活动中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又注意把学生引入更为广阔的现实情境中进行充分的体验活动,使学生的已有认识更为丰富、生动。]

活动四:搭一搭、数一数。

导语:小朋友,你们玩过搭积木吗?现在我们就用刚刚认识的这些物体作积木,搭一件你最喜欢的东西。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搭得最好!

1.明确要求后,学生动手搭积木。

搭好后,学生可以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习,并进行评价。

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指名说说这件作品是用哪些形状的物体搭成的。

2.数数自己的作品中,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用了几个,把数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说明: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设计开放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这样做,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总结延伸

1.今天,我们和谁成了好朋友?学到了哪些知识?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朋友,课后,大家再去找找吧!

3.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三

【目标预设】1、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制7的乘法口诀,初步记住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有关表内乘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过程预设】

一、引入

1、找规律,再填空。

7 14 21

学生填空后口答:

⑴你是怎样想的?

⑵1个7是多少?2个7呢?“21”是怎么得到的?几个7相加得28?……

2、揭示课题

二、展开

1、试编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编7的乘法口诀,并写下来。能编几句就编几句。

2、汇报

视频展示学生各小组编的乘法口诀。

辨析:所编的口诀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如何改正?

追问:编口诀时你是怎样想的?

3、排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口诀卡片,并按序排列,学生观察、讨论“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4、交流

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哪几句容易记?哪几句难记一些?你有什么好办法把它记住?

5、记忆

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记“7的乘法口诀”。

三、应用

1、游戏

⑴“对号入座”--学生在口诀后面摆相应的乘法算式卡片。

⑵“转转盘”--计算转盘“转出”的算式得数。

2、欣赏:

⑴七言诗起源于汉代。出示一首七言诗,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口诀算字数。

⑵七巧板是风靡世界的拼图。出示由5副七巧板拼成的“刻舟求剑”故事图,算一算:这5副七巧板一共有多少块?

3、交流:在实际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问题可以用7的乘法口诀来计算?学生思考后,互相提问,教师参与交流。如:

⑴3只七星瓢虫的背上共有多少个黑点?

⑵住宅楼共七层,每层住6户,一共住多少户?

4.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四

第一课时认识方向

教学内容:课本第45-47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辨认方向。

教学难点:能用表示方向的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出示例题插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挂图,大致如下:

人民桥汽车站超市

火车站学校少年宫

公园电影院体育场

问:看图你知道哪里是北面吗?你怎么知道的?

2)请学生说一说: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

(该生边说边指出图上的位置)

小结:所以,我们说“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 那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呢?指名说: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

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说:它在东和北的中间。

3) 人民桥在学校的哪一面?指名说:人民桥在学校的西北面。

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说:它在西和北的中间。

4) 你知道体育场和公园各在学校的哪一面吗?

(生独立思考,再同桌说)

指名说:体育场在学校公园的东南面,公园在学校的西南面。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里说一说。

6)学生提问并请生回答。

2.小结:到现在为止,你知道了哪些方位?

3.教学试一试

1) 出示指南针的图,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谁能介绍一下它?

(介绍:这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是利用磁针制成的一种指示方向的仪器,在古代称为“司南”。)

2) 你能把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写完整吗?

()()

()()

()()

()

3)生自己填写。4)指名汇报并核对。5)同桌互查。

4.动手操作:做方向板

1) 拿出一张正方形白纸,折成8等份,并写上方向。

2) 生自己制作,核对方向。

3) 在教室中找到北面,再利用方向板指出教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各方向。

5.小游戏:每个同学利用方向板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的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指名读题,弄清题意。

猴子:“我住在体育场的东北面。”小兔:“我住在体育场的西北面。”

小狗:“我住在体育场的东南面。”小鹿:“我住在体育场的西南面。”

你能帮助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

4) 要帮它们找到家,先要确定什么?

确定了北面之后,我们可以确定哪些方位?

5) 生独立在书上连一连。

4)同桌互查、互说。

5)指名说,核对答案。

2.想想做做第2题

1) 出示分布图,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下面是青山乡水果种植的颁情况示意图。

西瓜桃梨

山楂水库葡萄

苹果橘子樱桃

2) 桃园在水库的哪一面?(指名说)

3) 水库的西南面是什么园?

(生自说,再指名说)

4)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同桌互说。)

5)谁来考考大家?(请学生回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又认识了哪些方位?

板书设计:

认识方向

西北北东北

西东

5.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五

1.在圆柱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2.培养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同学们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测量的步骤,注意测量过程中的细节。体会测量中发现的规律的实质含义。

教学准备:

(1)圆柱体的玻璃容器1个,水300毫升,土豆1个,大小不同的石块2块,天平1架,计算器,刻度尺。

(2)学生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强调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课件出示乌鸦喝水的图片,可以让学生说说,乌鸦利用什么规律?

2、出示规则物体,总结已学的体积公式。

3、出示不规则物体,启发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

4、动画演示:测量土豆的体积。

二、动手测量

(一)测量土豆的体积

1、提问:怎样测量一个土豆的体积?

2、组织交流测量方法与测量步骤。

(1)准备好相应器材。

(2)测量圆柱体容器底面内直径,计算底面积。

(3)在圆柱体容器中倒入适量的水,量出水的高度。视线与水面平行,垂直于刻度尺。

(4)把土豆完全浸入容器中的水里,量出水面上升后的高度。

(5)计算水的体积。

3、按要求测量土豆体积。

小组合作完成。

4、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三、测量石块的体积

1、先让学生在天平上称出两块石块的质量。

2、学生用测量土豆的方法测量前两个不规则石块的体积。

3、引导学生把数据填在书上第37页上的表格中,并计算出比值。

四、应用知识,求出其余两块石块的体积。

1、提问:通过测量和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交流:用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3、根据上面2块石块的体积与质量的体积比,你能计算出其余块石块的体积吗?你是怎样想的?

五、巩固练习:

1、有两个同样材质的零件,一个零件重1068克,体积是120立方厘米。另一个零件重756.5克,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个圆柱形玻璃杯内盛有水,水面高2.5厘米,玻璃杯内侧的底面积是72平方厘米。在这个杯中放进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铁块后,水面没有淹没铁块。这时水面高多少厘米。

3、一个圆柱形玻璃杯内盛有水,水面高5厘米,玻璃杯内侧的底面积是20平方厘米。在这个杯中放进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后,木块有三分之一浮在水面上。这时水面高多少厘米。

六、名人故事:

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阿普顿,让他计算一下这只灯泡的容积是多少。阿普顿是普林顿大学数学系高材生。他拿着这只梨形的灯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地找来皮尺,上下量了尺寸,画出了各种示意图,还列出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一个钟头过去了。爱迪生着急了,跑来问他算出来了没有。“正算到一半。”阿普顿慌忙回答,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角上滚了下来。“才算到一半?”爱迪生十分诧异,走近一看,哎呀,在阿普顿的面前,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算式。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帮普林顿吗?

五、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感想或疑问?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设计:

测量物体的体积

浸没在水中的物体的体积等于上升的水的体积。

6.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课本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给出的指南针指示的方位来辨认八个方向。

2、通过学生在自己的校园里进行方位测定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在实际中辨认八个方向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与同伴积极合作的精神,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辨认八个方向的能力。

教学准备:4人一小组,每组准备一个指南针,一张记录单;自制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在图中辨认八个方向

(一)看动物园示意图辨认方向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去动物园玩一玩,好吗?

走进动物园,我们来到了喷泉所在的位置。要想弄清动物园里每个馆的位置,我们需要什么工具?

图如下:

大门

指南针“上

北下南”

2、师:要想弄清动物园里每个馆的位置,我们需要什么工具?

对,你能根据指南针所指的方向说一说每个馆在喷泉的哪一面吗?可以借助你做的方向板。同座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

3、师:鸽子馆在喷泉的西南面,那么喷泉在鸽子馆的哪一面?

能不能象这样说一说其他馆呢?

4、师:有谁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根据课本上的图辨认方向

1、师:小明参观完动物园后,想让小动物去参观他们的学校,于是他们把小动物们带到了自己的学校(出示书上的图)

2、师:同样,要想知道校园里每个设施的位置,先得看什么?

仔细观察这个指南针(放大指南针)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学生汇报)

对,小明用指南针测得的北面不是在正上方了,所以大家在测定方向时,不要总是想着“上北下南”,而要根据指南针所指的实际方向来观察。

3、师:可以借助你的方向板说说每个设施各在小明的哪一面,请同座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学生讨论)

(叙述汇报)

4、师:谁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

二、在实际中辨认八个方向

(一)在教室里辨认方向

1、师:请小朋友们用手指一指北面是哪一面?拿出方向板,按实际的方向把方向板在桌子上放好。

师:再仔细的观察一下,你的八个面分别坐的是谁或者有什么东西。

(学生活动)(汇报)

(二)在校园里辨认方向

1、师:小朋友想不想到教室外,到我们的校园里去测定方向?

师:好,下面我们四人一组,先商量好你们准备在哪个位置测?四个人怎么分工?怎么测?(学生商量、讨论)(学生汇报)

2、学生到自己选定的位置测量。

7.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七

教学内容:课本第33页例题,第34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33朵红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比……多”、“比……少”或“比……大”、“比……小”说一句话。说说谁多谁少?

二、新授

1.情境引入:

同学们摆花片,做游戏,小英(中间的女孩)摆了11个红花片,小华(左边的男孩)想比红红多摆3个,你觉得小华要摆多少个花片?

(1)请学生动手摆一摆,排一排。

(2)提问:你觉得小华应该摆多少个红花片?你是怎样摆的?如果用算式,应怎样表示?(板书:11+3=14(个))

(3)根据算式,说说为什么要用加法来算呢?

说说算式中11、3、14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要求出小华应摆几个红花片,只要把与小英摆的同样多的朵数加上比小英多摆的3个,就可以求出小华摆的个数,所以当遇到要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时要用加法计算。

(4)拍手游戏,巩固:

①老师拍2下手,学生拍的次数比老师多3下,学生拍多少下?

②老师拍6下手,学生拍的次数比老师多2下,学生拍多少下?

集体练习,每次过后,请学生口头列出相应的算式。

同座自由练习。

2.出示例题:小平也和他们一起玩摆花片的游戏,小平想摆的花片比小英摆的少3个。

(1)提问:你觉得小平应该摆多少个红花片,为什么?分小组讨论,可以用摆学具的方法,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

(2)汇报小组活动的情况:

提问:可以怎样用算式表示?[板书:11-3=8(个)]

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小结:要求小平要摆多少个,只要从小英摆的红花片中去掉比小平多的部分,就是小平摆的个数,也就是求比11少3的是几,用减法算。

3.小结:刚才我们帮助小华和小平算出了他们各摆了多少个红花片。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这两道题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4.拍手游戏,巩固:

(1)老师拍5下手,学生拍的次数比老师少2下,学生拍多少下?

(2)老师拍9下手,学生拍的次数比老师少6下,学生拍多少下?

集体练习,每次过后,请学生口头列出相应的算式。

同座自由练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看图,完整地口述图意。

提问:谁走的多?你是怎样知道的?

(2)学生独立解答,并说说解决的方法以及解题思路。

(3)提醒,在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一般要在得数的后面写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2.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看题后,口述题意。

学生列式解答后说说解题思路。

四、课堂小结

今天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关于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弄清谁多谁少,再选择正确的方法来解答。

五、作业

8.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八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践教科书第98页例题,“试一试”第99页“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发生则是确定的,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的可能性。

2、培养初步判断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初步体验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教学工具:

彩球、黑袋子、透明袋子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喜洋洋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出示课件)瞧,羊族展开了一场庆祝会,喜羊羊、懒羊羊、美羊羊都争着想做这场庆祝会的主持人,可是名额只有一个,于是聪明的小伙伴们就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出示课件)你能知道它们用什么好办法来选举的吗?对,用旋转指针的方法,当指针指到黄色区域就请美羊羊做主持人,如果指针指到的是绿色区域就请懒羊羊来做主持人,指到橙色区域就请喜羊羊做主持人。转动转盘,猜猜指针可能会指到谁呢?(指名)看来,我们的小朋友都有不同的想法,这很正常,在指针没有转动前我们说指针可能指向喜羊羊,可能指向美羊羊也可能指向懒羊羊,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

师:那指针到底指向谁呢?哪一位小朋友想上来转转看?(指名)谁当选了?现在我们一起去喜羊羊主持的第一个节目看看好吗?(出示课件)

二、活动探究

1、摸球游戏

大家看,喜羊羊给我们带来了3个袋子(粘贴3个袋子的图片),看看都有些什么颜色?(指名)

如果要保证一定摸到红球,你会选择几号袋子?

奇怪,为什么你们都选1号?

生:因为1号口袋全部都是红球。

师:追问:全部是红球怎么了呢?

师:都这么想吗?还有补充吗?是呀,口袋里全是红球,任意摸一个,会怎么样啊?(贴“一定红球”:数学上,我们可以说--)

生:一定摸出红球

说得真棒!原来当袋子里全是红球时,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还有谁能够像他一样,把这句话完整的说一说?(再指名3-4人)把这句话在小组里说说。小结:当袋子里全是红球时,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

为什么不选2号袋呢?(指名)哦,原来当袋子里一个红球都没有时,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摸到红球。(板书:“不可能是红球”)谁来把这句话也说说看(指名3-4人)?小结:当袋子里没有红球时,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摸到红球。

那3号袋也不可能摸到红球?(可能)那你们刚刚为什么也不选呢?(指名)生:因为3号袋子中有红球,有黄球,任意摸一个,有可能摸到红球,有可能摸到黄球。所以任意摸一个,不一定摸到的就是红球。

师:说的棒极了,不过要证明你的说法是否准确,我们还需要验证。我们大家一起来摸摸看好不好?

师:课前,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袋子,里面就装了3个红球3个白球。怎么摸呢,请听要求:组长拿口袋,6位组员按顺序轮流摸一次,能不能偷看?摸完后,记住自己摸到颜色,然后把球重新放回口袋;每个人摸球前,组长都要像这样把口袋认真摇一摇。知道为什么要摇一摇吗?咱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摸得又好又快。开始--

师了解学生摸球的情况,做及时的方法的指导与纪律的引导。

师:摸球的情况到底怎样呢?有没有哪个小组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的?第一小组(点出),有请你们组,来,全部起立!一号同学?(直接说颜色就行)

结合学生回答,在ppt上展示学生的摸球情况。

现在,观察一下这2个小组的摸球情况,是不是每组都有人摸到了红球?

生:摸到了。

师:看来,这3号口袋里有3个红球、3个白球,从中任意摸一个球,有可能摸到红球吗?(结合回答贴:可能摸到红球,也可能摸到白球)

谁能把3号袋子的摸球情况完整的说一说。

指名2生

师:老师不明白了,这3号口袋明明可能摸到红球,你们为什么偏偏都要去摸1号口袋,不去摸3号口袋呢?

生:1号口袋任意摸一个球,一定红球。

生:在3号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有可能摸到红球,也有可能摸到白球。

师:对,真聪明。那么,如果没有1号口袋,只有2号和3号口袋,你会选哪个口袋?

生齐:3号

师:这是为什么呀?

生:因为2号口袋里没有红球,而3号口袋里有红球。

师:对,红球没有放,2号口袋里不管怎么摸,能摸到红球吗?而3号口袋呢?真会动脑筋。

刚才喜洋洋透露了一个小秘密,说什么有个小组的球有点不一样,是吗?

师:想不想知道?

师:有一个小组,放的是这样的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2红2黄2白。)

生:(2红2黄2白。)

师:比较一下,和其他小组的球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哪里不一样?颜色?

生:比原来多了。

师:那红球呢?

生:比原来少了。

师:颜色多了,红球少了,还有可能摸到红球吗?

生:可能。

还是来看看他们的摸球情况吧。如果没有记错,应该是这一小组,来,看看是不是2红2黄2白(打开口袋给一生验证)。

师:那你们6人有没有摸到红球的?老师很关心,从1号开始说吧。

(教师课件统计)大家看,这一小组有没有摸到红球?也就是说当袋子里的红球数量减少了,或者说袋子里哪怕只有一个红球,我们都有可能摸到红球。

过渡: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发现当袋子里都是红球时,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当袋子里没有红球时,(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摸到红球;)当袋子里有红球有黄球时,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

喜洋洋这儿还有三个袋子,想看看吗?

三、巩固提升

1、猜球游戏

(出示课件)喜羊羊说;“下面的每个袋中任意摸一个,结果会怎样”?

自己看着袋子说一说,说完举手。

谁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这几个袋子摸球情况?

学生交流

师:谁的想法跟他不一样?你真会思考,喜羊羊托我奖你一颗智慧星。还有谁也想说说看。师:当袋子里有红球有黄球时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红球,可能是黄球。我们可以用“可能”一词来描述;当然我们还可以用“不可能”说,当袋子里有红球有黄球时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摸到黑球,紫球或者其他颜色的球,这两个词语都可以选用。

放开,不要按顺序,学生说到哪个就是哪个。

2、合作装球

小朋友说得真精彩!喜羊羊夸我们二(6)班的小朋友爱动脑经呢,他觉得你们很了不起,这一次他想和你们一起玩个合作装球游戏。既然是合作就一定要看清要求。我们一起来看看喜羊羊给我们提出一个什么样的装球要求。(出示课件)请小组内商量好,该放什么颜色的球,由组长负责装球,装好后还要再检查一下是否符合要求,明白吗?

小组活动,师巡视。现在请我们6个组的代表上台来把你们各组的装球结果展示给大家看。把手中的袋子举起来,让我们看清你们是怎么装的。

你们小组是怎么装球的?为什么?

你们组为什么这么装呢?

同学们,我们来看其他小组的装球情况,是不是也符合要求?仔细观察他们的袋子,他们的袋子里都没有?(绿球)所以……

师:说得真好,掌声送给他。喜羊羊见刚才提出的装球要求没有难倒大家,于是他又提出了几个装球要求,不知这次小朋友们还能不能顺利通过了。装球要求在小组内篮子里的纸条上,请你们仔细看一看,然后小组内讨论讨论该如何装球?由组长负责装球,装好后检查一下是否符合要求。

小组活动,师巡视。哪一组想要告诉大家喜羊羊给你写的是什么要求?那你们组是怎么装的呢?大家看他们符合要求吗?还有哪一组小组也想来说说?谁来猜猜他们这一小组装球的要求是什么?

四、全课总结

小朋友们你们真是很了不起,喜羊羊很佩服大家,老师更觉得小朋友们很出色了。来,坐坐正,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可能性》。学会了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游戏中的各种情况。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些事情不可能会发生,也有些事情是有可能发生的。

五、拓展延伸

1、你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填空吗?(出示课件)(指名说)

2、你也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举例说说生说中的事情吗?小组内先相互商量商量,在全班交流。

3、摸奖活动

喜羊羊听小朋友说的很不错,为了奖励大家举行了摸奖活动,看这个袋子里都有什么颜色的球(出示课件)?什么颜色的最多?哪种颜色的最少?猜猜看喜羊羊可能以哪种颜色的球为中奖?(指名)为什么?

师:喜羊羊刚才悄悄地告诉我摸到红球的会中奖,奖品是一个本子。摸到绿球的不中奖,但是会有一份礼品幸运星。现在谁想来试试运气?师生活动

袋子里有绿球有红球,为什么只有几个小朋友摸到大奖呢?(指名)怎么做,可以让我们中大奖的机会变多呢?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摸奖活动,只是商家才不会象我们小朋友这么大方多方几个白球提高中奖率,他们为了赚钱大大减少了中奖的机会,不过作为某些公益型摸奖活动,我希望小朋友可以献出一份爱心。

六、作业设置

9.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九

一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厘米和米,包括与之相关的线段、度量单位等知识。全单元分四个部分:线段的认识、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认识米和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让学生捏一捏一根线的两端,然后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再如,在认识度量单位厘米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这些方式,既是生活中用得着的,同时又自然地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客观需要。

2、注重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的建立。对1厘米、1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撑。因此,教材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教材根据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实践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会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准确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材中经常要求学生先估测再测量,然后进行比照,积累经验。

二 单元目标要求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和量长度的长度(限整厘米)。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知道“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4、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测量,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发展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三 单元设计意图

第一,线段是测量长度的对象,它的“有限长度”是可以量的,线段的“直”使测量长度比较容易。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从认识线段开始。另外,一年级(上册)认识“体”,一年级(下册)认识“形”,二年级(上册)教学“线”,也体现图形知识的发展。

第二,学生使用的直尺上都有厘米,接触厘米的机会较多,形成1厘米的观念,掌握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或画线段的方法都比较容易。先认识厘米,然后教学米,便教利学。

第三,教学厘米和米,要用它们计量物体的长度。编排实践活动《量一量》,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发展动手实践的能力。

1. 认识线段要体会它的特点。

“直”是线段的特征之一。第48页例题中一根线放在桌上是弯曲的,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它就直了。联系这些现象与活动,教材指出: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在首次引出线段的时候,就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线段是直的,也感受线段是有端点的,长度是有限的。接着画出线段的图形,形象地表示出线段是直的,是有端点的。由于线段具有“直”的特点,所以画线段要沿直尺的边,或者用有直边的其他工具。“想想做做”第1题在四个图形中看出哪些是线段,要根据“直”的特征作出判断,从而加强对这个特征的认识。

每条线段都有“确定的长度”,是可以比较或度量的。教材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折痕是一段直的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再要求学生分别折出比这条折痕长些的和短些的折痕。通过折和比,体会每条线段都有长度,而且长短不同,可以比较。

许多物体的边、许多图形的边都是直的,都有两个端点,有确定的长度。把这些边抽象地看成线段,是数学化的表现。

“想想做做”第3~5题都是在两点之间画线段。第3题只给出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线段。第4题给出三个点,每两点之间都能画一条线段,一共能画出3条。第5题给出四个点,每两点之间都能画一条线段,一共可以画出6条。这些题一方面能进一步体会线段的特点,掌握画线段的方法,另一方面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长度最短”等知识作了渗透。另外,从第3题到第5题,问题的挑战性逐渐增加,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教学厘米,要通过多种活动建立清晰的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应用到具体的测量中去。

第50页例题量课桌的长,这时还没有教学长度单位,还不会用尺量长度。因此,鼓励学生选用文具盒、铅笔等工具进行度量。由于各人选择的工具长短不一,导致度量结果的表达不一致。设计这项活动有两个目的: 一是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二是需要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确定的、一致的结果,从而导出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尺。

认识厘米在直尺上进行,因为直尺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学习用具,上面有厘米。通过看尺上的1厘米,知道它是多长;用手指在尺上比画1厘米,体会它的长度;联想长大约1厘米的物体,把1厘米的长度保存在记忆中。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反复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逐步深入,初步形成1厘米的长度观念。

在直尺上看2厘米和5厘米的长度,能增强1厘米的观念,也为量长度和画线段作准备。因为2厘米(或5厘米)是2个(或5个)1厘米连起来的长度,量物体的长是看这个长度里面有几个1厘米,画若干厘米长的线段是连续画出若干个1厘米长。这样,在认识几厘米的过程中,加强了对1厘米的体验。估计长度的时候,如果估计它里面大约有多少个1厘米,不仅易于操作,而且能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

3.教学米,要通过多条渠道建立1米的表象。

第52页例题教学“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体会1米。第一个层次是直接感知1米,先看米尺,知道它的长度是1米。再通过操作体会1米的长度,如1米大约有5枝铅笔那么长、大约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长度、大约是一张课桌的长……这些操作,有时把米尺横放着体会,有时竖直着体会,都有利于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第二个层次在米尺上看出1米等于100厘米,不仅教学了两个单位间的进率,还通过100个1厘米的长是1米,间接地体验1米的长度。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里的8米○8厘米的时候,由于认数范围还在100以内,所以不宜把8米化成800厘米与8厘米比长短,应该从1米比1厘米长得多得到8米比8厘米长得多。第三个层次是用双臂比画1米大约有多长,通过动作把对1米的感受表达出来;寻找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把初步形成的1米的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进一步认识米。

能不能在简单的情境中正确使用米或厘米,反映出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观念是不是清楚和牢固。第53页第3题在量出身高中1米长的那段以后,剩下的部分不够1米,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能进一步体会米和厘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第4题为4个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宜的单位,如床长2()。可以先想一想家里的床,由此选择米作单位。还要想一想如果用厘米作单位,那么长2厘米的床还能让人睡觉吗?引导学生开展这些形象思维,使米与厘米的长度观念得到巩固。

4. 掌握长度单位,要用于实际测量。

在认识厘米的教材里,教学用尺量长度的方法,第51页第一道例题用图画作出示范。还设计了“想想做做”第1题,只有中间那幅图的量法是对的,另两幅图里的量法都不正确。通过辨别与判断,进一步明白用尺量长度的时候,应该把尺的边和物体的边靠近着平行摆放,而且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边的一端。接着通过第2题量线段长度和第6题画7厘米长的线段,学会正确地使用直尺。在认识米的教材里,安排了用米尺量黑板的长、量教室门的高,掌握使用尺的方法。

实践活动《量一量》重点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长度观念,培养测量技能,在编排上有四个特点:

一是认识卷尺和选择测量工具。在量相当长的距离的时候,如量篮球场的边长,用米尺也是不方便的,这就需要卷尺。在量1拃、1步、1庹的长,以及量肩宽、腰围、裤长、袖长的时候,提出“各用什么尺比较合适”的问题,引导从实际出发选用测量工具,并通过测量获得体验。

二是培养量长度的技能。用学生尺分别量一张长方形纸的四条边的长度,把上、下,左、右各边的长度填在教材指定的地方,初步体会长方形边的特点。用适当的尺量1拃、1步、1庹以及肩宽、腰围等,解决了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是继续开展以前进行的活动,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认识线段时,学生曾经折过长方形纸,把折痕看成线段,并直观比较几条折痕的长短。现在再折长方形纸,还要折出最长的折痕,量出长度,从而体会线段的长短不仅可以通过观察,还可以通过测量进行比较。四是渗透步测。步测是估计长度的一种方法,在不要求精确结果的时候经常使用。先走10步,量量大约是几米。再从篮球场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数数步数,量量长度。在数出从一端到另一端走的步数以后,如果根据10步走的米数,估计篮球场边的长度,就有了步测的意思。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用卷尺量长度,步测仅是渗透。

估计较短线段或较短物体的长度是一种能力,教材十分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在第51~52页“想想做做”里有细致的安排。第3题在看出直尺上面的红色线段长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长8厘米少一些以后,指出它们都是大约长8厘米,初步体会“大约”的含义。第4题用直尺量自己的手掌宽和食指长,往往得不到整厘米数,需要说成大约多少厘米,从而了解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第5题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量出实际长度进行对照,这里并不要求学生估计得怎么准确,而是体验估计长度的方法。

四 单元目标达成分析

课题:认识线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

2、通过自主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3.通过联系生活的实际,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点与难点: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能初步借用工具画出线段。

课前准备学生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教师吸管两根(一曲一直)、课件。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直观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通过动手操作,变曲为直,直观认识线段。

通过实物感知,认识线段的特征。

通过举例证明,教师的归纳总结,明晰线段的特征。

通过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动手操作画线段,进一步加深对线段的理解。

三、联系应用,拓展认识

通过练习1、2、3、4、5题,理解“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的意思,进一步巩固线段的特征。

课题:认识厘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重点与难点: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能初步借用工具画出线段。

课前准备直尺一把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新授导入

通过自己想办法动手测量课桌的宽有多长,认识到为了测量更加准确,必须有统一标准,从而产生了认识厘米的需求。

二、认识厘米

通过自主观察尺上厘米的刻度,发现刻度尺上的结构,自然地认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

通过观察学生尺,再讨论,交流,深刻理解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几厘米。并会运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

通过教师示范--学生观察-自己练习会用直尺画线段。

三、巩固练习

通过想想做做4、5、6题的练习,加强学生的目测能力和利用工具测量能力的培养,提高用直尺画线段的能力。

课题:认识米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形成1米的长度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通过估测活动,培养估测能力。

重点与难点: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表象。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课前准备:米尺一把、卷尺一把、1米的绳子一根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复习通过复习,为认识长度单位“米”作铺垫,渗透“米”和“厘米”的联系。

二、认识米

通过在新授中,让学生先进行1米有多长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形成对米的长度表象。

通过量不同物体长度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米的含义,建立1米的表象。

三、生活运用

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建立把新知与生活实际建立有机联系,加深对“米”的认识。

课题:量一量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认识各种常用尺,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

2. 通过对长方形各条边以及折痕的测量,初步感知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3.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测量,培养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

重点与难点: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表象认识。能合理利用测量工具,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测量方法的操作能力。

课前准备:米尺一把、卷尺一把、学生尺一把、三角尺一副、一张长方形纸。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认识尺

通过认识尺的活动,达到以下目标:一就是介绍几种常见的测量工具;二就是如何来看这些工具的刻度。

二、用学生尺量

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长方形边的特征,让学生明确用什么工具量。如何量。在每一个活动中,都要渗透估测的意识。

三、用各种尺量

通过实际测量,除了让学生量出长度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当身边没有测量工具的时候,也可以利用我们的手脚来进行估测。

四、想办法量

10.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十

教学内容:课本第54-55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要求:教学退位减,先教学只有一次退位的减法,再教学连续退位的减法。

教学重点:教学连续退位的减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3-6       12-4

33-6       32-4

43-6       62-4

口算第2、3行时,要求说出过程,师办板书得数。

问:当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怎样算?

师:当个位上不够减时,就从十位上也就是他的前一位上退出1,然后合起来再减。

2.用竖式计算。623-412       53-4

指名板演,再说说百以内笔算减法是怎样算的。

3.引入新课:

刚刚我们看到,笔算减法时,要先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这节课我们将用这样的方法来继续学习千以内的笔算减法。(板书课题:退位减)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问题1:瞧!书架上有这么多的书。儿童小说比民间故事多多少本?你会算吗?

(学生在草稿纸上算一算。)

1) 指名板演。

2) 请不会计算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在哪儿遇到问题不会做了?

3) 不够减时,应该怎么办?  4)明白吗?你来试试看,这回能做了吗?

5) 让学生再试着做一做。    6)核对答案。

问题2:民间故事比童话少多少本?

1) 学生自己算一算,再小组讨论。

2) 你们又遇到什么问题了?(向十位借一后,十位又不够减了。)

3) 以前不够减时我们怎么办的?(向前一位借一。)

4) 师示范,边做边说。

5) 生跟着自由说一说。        6)自己在草稿纸上算一算。

7) 用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8)四人小组互说后在全班汇报。

9)小结:在百位上的数相减时,要注意不要忘掉先减去退走的1。为了不忘掉被减数百位上退走的1,可以注意退1时最好写上退位点。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自己完成这些题目,并说一说你计算的过程。2)生边说,边做。

请三位小朋友上来做。      4)自己验算。

想想做做第2题。

1) 这题完成在本子上,并要验算。

2) 指名板演。  3)集体检查并订正。

1. 想想做做第3题。

啄木鸟医生在为大树体检,你们也来帮帮他吧!先找出病因,再帮他们治一治。

1)小组互说,再改正  2)请三位医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帮他们治的?

4.想想做做第5题。

1) 自己读题。2)大象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你知道了吗?自己列式计算。

3) 请一位小朋友上来写。 4)对答案,并订正。

四.课堂作业

上一篇:大酒店经营分析报告下一篇:通信工程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