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人才流向分析报告

2024-06-24

区域人才流向分析报告(精选12篇)

1.区域人才流向分析报告 篇一

水资源价值流向分析

水资源价值问题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关键问题,对区域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影响水资源价值的因素很多,其中水资源价值的时、空特点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水资源价值时、空特点的`分析,提出了水资源价值的流向变化,对如何正确认识水资源价值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 者:卢强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陕西,安康,725000刊 名:甘肃科技纵横英文刊名: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GANSU年,卷(期):33(2)分类号:F323关键词:水资源 价值 流向

2.区域人才流向分析报告 篇二

汉朝建立之后, 刘邦与手下大臣研究探讨汉胜楚败的原因, 曾有过如下的论述:“夫运筹帷帐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镇国家, 抚百姓, 给馈饷, 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 攻必取, 吾不如韩信。此三者, 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此其所以为吾擒也。”此后, 人才得失的问题遂成为公认的刘项之争的关键。

是什么原因导致楚汉战争时期人才从项羽集团流向刘邦集团?历代研究者对于楚汉人才流向的探讨, 主要是从项羽、刘邦的主观因素上入手。总结历代研究者关于项刘人才流向的原因, 可以归结为以下五点:一是项羽刚愎自用, 自恃拒谏, 刘邦虚己听人, 能够纳谏;二是项羽信谗多疑, 刘邦放手用人;三是项羽忘功寻过, 刘邦赏不移时;四是项羽用人唯亲, 刘邦用人唯贤;五是项羽取人以名以尊, 刘邦取人以实以贤。张良、韩信、陈平、英布本来都是项羽的手下, 后来都投奔到刘邦处, 成为汉灭楚的关键人物。

我认为, 当时的人才流动, 确与项羽与刘邦个人用人态度、用人策略等主观因素有关, 但更有其当时历史条件的客观因素的影响。

人才流向是由当时的客观现状决定的。

鸿门宴后,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 以盟主身份, 封了刘邦等十八个王。天下已定, 大家本应在自己的封地上按部就班地生活。但是, 没有得到封地的田荣等人首先向项羽发难, 紧接着, 其他对分封不满者纷纷响应。项羽为了维护自己既封的格局、镇压那些反叛者而东征西讨, 开始了长达四年楚汉战争。此时追随项羽者, 即使战功卓著, 项羽已无地可封。然而, 当时列土封侯是大家的共同梦想。正如张良对刘邦语:“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 弃坟墓, 去故旧, 从陛下游者, 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韩信亦云:“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 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 何所不服!”

既然大家的愿望是通过参加战争, 建功立业, 列土封侯, 项羽在分封天下后, 就处在尴尬的境地。如何处理在秦末起义中重新称王的六国君王后裔与战功卓著将士的关系就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政治问题。项羽的分封, 原六国故王不满, 因为他们复国、恢复祖宗基业的梦想不但没能实现, 而且他们得到的封地基本都是一些“丑地”。而反秦战斗中的功臣对此也有异议, 他们认为是自己推翻了秦王朝, 理应获得更多的封地。此外, 还有一些该封而没有封的人, 对项羽更是不满。楚汉战争爆发后, 这些对项羽不满之人, 自然希望推翻项羽, 这样就可以重新瓜分天下, 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反观刘邦则不然, 楚秦战争后分封的十八个王, 刘邦可以不予承认。这样, 一则, 战争中刘邦为了提高将领的积极性, 可以根据战争需要随时分封王侯, 韩信被封为齐王就是典型的例证。韩信平定齐地后, 便派人向刘邦请求封自己为齐之假王 (代理王) 。这时, 正值项羽围困刘邦于荥阳之际, 刘邦听完韩信来使的请求后, 立即大骂道:“吾困于此, 旦暮望若来佐我, 乃欲自立为王!”谋士张良、陈平见刘邦怒, 急忙踩了一下刘邦的脚, 并悄声对刘邦说:“汉方不利, 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 善遇之, 使自为守。不然, 变生。”刘邦领会了张良、陈平的意思, 随即又改口骂道:“大丈夫定诸侯, 即为真王耳, 何以假为!”于是即派张良去齐立韩信为齐王, 并征发韩信之军进攻楚。二则, 即使战争中不能够封侯, 也可以寄希望于战争结束后。楚汉战争结束后, “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等待分封的景象就是最好的说明。学者汪梦川认为“刘邦最终得定天下, 人多以为缘于其善于用人, 其实未必如此……所以当时的人依附刘邦, 真正的原因完全是他们自身强烈的功利心态, 为谁所用的关键是他们在谁那里能够获得更多的好处, 而不是因为谁的人格感召。”所以, 人才的流向问题, 既与项刘二人主观的用人态度有关, 更是由当时的历史现状所决定的。

王耀臣,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摘要:楚汉战争中, 刘邦集团人才济济, 而项羽集团与之相反, 且人才不断流向刘邦。本文结合当时历史现状, 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客观现实原因。

3.区域人才流向分析报告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 区域性服务人才能力 分析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产业升级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目前,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限制了企业进一步的产业化升级,原因在于各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脱节。作为中部地区的高职院校,要想突出院校的教学特色,就必须时刻关注、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与发展趋势,确定本校的教育定位,调整专业的课程设置,才能成功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

一、提升高职院校区域性服务人才能力,国家政策要完善

从2006年开始,教育部对200所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进行了重点扶持,重点改革和建设了一千多个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产业、校企合作、有社会认可度的专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水平、条件装备和产业服务能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建立高水平的、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奠定了基础。但是,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方面,各地因经济基础的差异,会存在引导性政策的不同及实际操作可行性的差别。

二、提升高职院校区域性服务人才能力,地方政策要革新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差别较大,地方政府应依据各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制定地方法规,建立可行的长效发展机制。在江西省政府及商务厅的支持下,我省大部分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在2012年都完成了成立职业教育集团的工作。在省政府的帮助和协调下,企业与院校明确了合作的内容和形式、权利与应有义务,设立了高职教育的合作发展资金,形成了由政府部门牵头,学校、行业、企业等多部门协同、紧密联盟型的发展模式,使培育区域性服务人才成为一个长效机制。但是,有些地方性法规不够完善,校企合作机制还不够完美,在合作办学、育人、就业、发展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必须引起地方政府和学校的足够重视。

三、提升高职院校区域性服务人才能力,院校实施要创新

在合作办学方面,如何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是高等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从院校自身来讲,“90后”的大学生个性鲜明,有实现自身价值的强烈愿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何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增强纪律观念,提高学习能力是首要目标,但教师也不能忽视职业品格教育,它将会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

(2)从教学来说,教师应加强对地域性企业需求的调研工作,改革专业课程设置,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操作性强的课程中,教师还应加强案例教学和情境模拟教学的比重,或者安排一些短期的实习活动。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工厂、企业,合作完成订单等,可以使学生在类似实际岗位操作的工作环境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3)从教师自身来说,学校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引进专业人才。如果教师不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和最新的专业知识,会导致教学内容空洞,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是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重中之重。

此外,学校还可以经常聘请企业的专家来校给学生做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企业、社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使学生在校期间对职业规划和将来都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的逻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成丙炎,朱红.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内涵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5).

4.区域人才流向分析报告 篇四

近年来,**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履行工作职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各类人才作用,大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认真履行工作职能,全面落实人才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树立“三种观念”。**建区晚,规模小,属传统农业区,经济基础薄弱。近几年来,**人才匮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人才瓶颈已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分析和掌握区人才工作实际基础上,我局一班人重点树立了“三种观念”:一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二是人才培养的投入是最具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三是人才工作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

(二)高度重视,把好“三道关口”。一是把好“学习宣传”关,营造良好环境。全市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后,组织全体机关干部传达了会议精神,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人才强区”专题调研活动;组织区管优秀人才深入到辖区机关、乡镇巡回宣讲了人才创业事迹。在《湖北日报》、《宜昌日报》等报刊媒体上,对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进行了积极的宣传报道,在全区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二是把好“政策研究”关,营造人才工作的制度环境。在深入调研、摸清现状、找出差距的基础上,提请区委、区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若干意见》、《区管优秀人才选拔管理办法》、《2005-2010年人才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办法。为了加强对区管优秀人才的管理和服务,还制定了目标管理制度、人才联系制度等,为开展全区人才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区直其它部门也分别制定了相关人才工作制度,如教育局制定了《中小学骨干教师选拔管理办法》。三是把好“组织保障”关,建立了较科学的工作机制。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形成了区委抓总,组织部牵头,人事部门强化职责,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相互协调配合、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为了确保人才工作健康发展,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建立了20万元的人才强区专项资金,用于区管优秀人才的表彰等工作。

(三)联系实际,着力“三个创新”。一是创新人才工作理念,将各类人才引向经济建设第一线。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到基层工作;引导企事业单位转变用人观念,不拘一格选人才。不定期地到企业了解人才需求状况,将企事业单位急需的人才与区人才交流中心相对接,建立了“订单式”培养选拔模式,开发盘活本土人才资源。二是创新人才选用机制,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加大了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力度,配合组织部门近两年分5批公开招考和选拔了26名领导干部和紧缺专业干部,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了3名城建、旅游、水利紧缺专业的副局长。区政法系统、教育系统和各乡镇(街办)普遍推行了全员竞争上岗。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在教育系统进行改革试点,推行事业单位聘任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制度,促进了管人与管事的有机结合。三是创新人才管理办法,人才工作取得新突破。建立了人才工作联络员制度,确保了全区人才工作信息畅通。启动了人才工作项目创新制度,制定了《区人才工作创新成果评选奖励办法》,每年初各人才成员单位申报1-2个人才工作创新项目,年终进行考核评比表彰。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一)整合资源,加强培训,提高人才整体素质。一是长远规划,明确目标培训。在认真调查研究、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订了《区2005-2010年人才发展规划》,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到2010年,党政人才本科以上的比重达到70%以上,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比重达到90%以上;人才结构比例进一步趋向合理,高、中、初级职称梯次搭配明显优化,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40以上。各部门依据本系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相应的培养计划和实施办法。二是就地育才,有的放矢开展培训。立足本地人才资源,根据各类人才不同的特点,实施分类指导,开展了政治理论、知识更新、继续教育、业务知识等各类培训。近两来,举办党政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65期,培训6000人次;举办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12期,培训1700人次;举办农村实用人才技能培训班30余期,培训农村劳动力12000多人次。三是巧借外力,拓宽渠道培训。除党政人才大量选送到省市党校、行政学院学习培训和外出考察学习外,专业人才大量采用社会化培训办法。区教育局与区外院校“联姻”,每年选派一批校长和教师到知名学校挂职培训,区卫生局与外地医院、院校“联姻”,选派了部分医务专业技术人员到医院、院校进修学习。

(二)扩展视野,拓宽渠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一是

面向社会招。随着区域扩展、招商引资步伐的加快,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的弊端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实际,将一些专业性较强和紧缺的专业技术职位拿出来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和公开选拔。近两年,通过公开招考、公开选拔的形式,从本区域外招选进了一批急需的人才,其中包括4名法律专业公务员、12名紧缺学科教师、8名经济管理、法律、金融、工民建、文秘专业的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干部,公开选聘了2名中小学校校长,进一步改善了人才队伍结构。二是走进高校选。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每年从高等院校应届大学毕业生中引进一定数量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区人才队伍输送了新鲜的血液,提高了我区人才层次。三是依靠项目引。针对**实际,制定了“以优惠政策引项目,以重大项目引人才,以优秀人才兴**”的人才工作思路,使人才工作和区域发展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在招商引资中注重引进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地位的、对我区的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企业和大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引进建设,形成人才的集聚效应。如长江铝业、凯普松电子、精密钢管等一批大中型招商企业落户**后,引进了曾超林、宋艳、林元瑜等一批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企业经营管理高级人才,弥补了我区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的状况。四是搭建舞台借。在吸引和招揽人才的过程中,为了缓解由于受经济基础等条件的限制,某些急需人才一时不能引进的实际,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得”的引才观念,建立“搭建舞台,巧借智力”的柔性引才机制,实行区域人才资源共享。通过多种形式把高层次人才请进来,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借用他们的智慧,促进我区经济发展。

三、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提供舞台,发挥经济人才在区域发展中的骨干作用。人才支撑发展,发展孕育人才,我们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发挥好人才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中的作用。如艾家镇七里村陈文贵办柑橘打腊厂,发家致富,成为了农村致富带头人,通过进一步培养,使他发挥出敢拼、敢闯、思维活跃的优势,通过建市场、办加工厂等一系列举措,带领群众一起奔小康。以前在乌克兰合资企业、市电视机厂等单位工作过,具有较强的企业经营管理才能的王爱民,我们用其所长,让他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为地方经济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认可。

(二)引导示范,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在科技进步中的推动作用。注重发挥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旅游、交通等各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在科技进步中的先导、示范作用,组织他们开展各类培训和咨询服务活动,推动各行业的科技进步,如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为促进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信息、技术和智力服务,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和农村使用科技知识的意识。在“科普之春”活动中,先后组织辖区科技人才91人次,市级有关专家12人到乡镇街办举办柑橘、蔬菜、配料等培训班80场次。通过专业技术人才宣传科普知识,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服务,提高了全民科技素质。

(三)创造条件,发挥乡土拔尖人才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农村是乡土人才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我们积极为乡土拔尖人才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们在“人才强区”、“科技兴农”中的示范作用、在勤劳致富中的带头作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模范作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参谋作用,产生了“培育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地经济”的人才效应。联棚乡泉水村的乡土拔尖人才闵泽贵,潜心钻研蜜柚种植技术,其品种被命名为“鄂柚一号”,被农业部授予“优质果品”证书,填补了宜昌、湖北省无优质柚的空白,该项目先后被认定为“宜昌市科学技术成果”和“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他在种柚致富的同时,还热心为周围农民组织柚苗,带动周围农户一同发展蜜柚,无偿地为他们提供技术服务,并组成流动技术服务队,对辖区蜜柚种植户及外地(如枝江、长阳、五峰、远安、秭归等县市)种植户进行无偿地技术指导。优秀乡土人才姜少华曾是一名下岗职工,但下岗不失志的他,兴办农家乐,搞根雕绿化树种植,一跃成为该村的致富能手、全市百名重点农村文化中心户之一。“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数”,在他的带领下,发展了38家种植、根雕户,带出了14名苗木种植能手,无偿给他们提供技术、苗木,自己还成立了公司,解决了当地20多名富余劳动力就业。

5.区域人才流向分析报告 篇五

多年来,海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域人才资源整合工作,把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以加强区域人才资源整合开发为基本着力点,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挖掘人才内在潜力,发挥队伍整体优势,用好、用活、用足区域各类人才资源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新海淀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整合开发人才资源是海淀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重要举措

丰富的人才资源是海淀区最具竞争力的独特优势,也是推进海淀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海淀在人才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地,二是国家级专家人才的聚集地,三是各行各业人才的集散地。如何把各种性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人才资源整合起来,更好地盘活利用,以促进区域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成为当前全区人才工作的迫切任务和重要举措。

二、海淀区整合开发各类人才资源的创新实践

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海淀、大人才、大服务、大发展”为理念,以互惠共赢、共同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服务引导、推动合作,努力突破体制、行业、身份局限,引导、促进各层次、各领域的人才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人才资源在海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智力支撑作用。

一是搭建高层沟通平台,建立区域人才资源整合开发协调机制。建立了驻区单位高层联席会议制度,先后达成了军民共建医疗示范工程、动漫创意产业合作等10多个合作项目,形成了人才资源整合开发的长效机制。

二是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优秀人才共同培养机制。建立“资本+技术+人才”的运作模式,促进优秀人才的联合培养和共同使用,推动区域人才资源整合开发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三是搭建咨询问政平台,建立高层次人才作用发挥机制。通过吸收各类区域专家加入人大、政协队伍等多种途径,搭建咨询问政平台,发挥区域高层次人才的参谋智囊作用。四是搭建多方互动平台,建立优秀人才学习交流机制。积极推动区属与区域之间、不同体制之间、城乡之间人才跨领域、跨单位学习交流,尝试开展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孵化培养工作。

五是搭建市场服务平台,建立区域人才流动保障机制。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人才市场服务水平。

六是搭建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区域人才信息共享机制。分门别类建立各行各业高层次专家人才数据库,加大区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提高人才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

七是搭建宣传推介平台,建立人才合作开发激励机制,注重加强对人才扶持政策、具体措施、成功经验、典型范例的舆论宣传,营造“多方参与、广泛协作、相互开放、共同受益”的社会氛围。

三、整合开发区域人才资源工作的体会

6.小溪流向大海作文 篇六

烈日炎炎的早晨,大树苏醒了,小草翠绿,小花开放。在薄雾朦朦的森林里,有一条小溪。小鸟飞来飞去,飞到大树上,小鸟对另外的一只小鸟说:“我飞到大海,看到大海多宽大啊!”小溪听了小鸟的谈话,他很好奇地问小鸟:“大海是怎么样的?”小鸟说:“大海很大,也很美丽!”小溪说:“我也想去那里。”小鸟嘲笑小溪说:“就凭你?”小溪说:“无论如何我也要到大海。”

小溪勇敢地前进,他日夜兼程,一直走到了峡谷。眼前一块巨大的石头阻挡了小溪。小溪轻声柔和地说:“石头哥哥请你让一下好吗?”石头哥哥说:“就算我让了你,你都不可能到达大海。”小溪问:“为什么?”石头哥哥说:“因为去大海的路途是很遥远的,你不可能到达。”小溪不理睬石头哥哥的话继续前进。

小溪经过了河水弟弟的家,河水弟弟说:“我们一起玩耍吧!”小溪说:“不了,我要去大海看看,对不起。”河水弟弟感到心里很难过。到了晚上,小溪困了睡着了。到了早上,小溪早早地起床了,伸懒腰就继续上路。他看了看天气,可能今天有暴风雨来。到了下午,果然风暴来了,把小溪甩到了空中,小溪说:“我要到大海。”忽然风暴爷爷被小溪的坚持所打动了。小溪回到它的路线。走了很久,才是终于到了她的想要的地方——大海。它激动地大声说:“大海,我爱大海。”

7.FDI流向我国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FDI的流入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的407.15亿美元, 上升至2014年的1195.62亿美元, 平均每年以8.32%的速度增长, 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那么, 是什么因素使得我国成为全球吸引资本最多的国家呢?根据国际投资理论可知, 资本主要流向技术、成本、资源、市场、政策等具有显著优势的区域。反观我国, 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巨大的市场以及外资优惠的政策, 无疑成为资本流向的首选之地。然而, 时过境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国内市场趋于饱和, 人力成本优势、自然优势相比东南亚一些国家来看, 这些优势逐渐丧失。因此, 现阶段研究FDI流向我国的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对此问题的探索, 本文运用Eviews7.2对我国2000~2014年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最后, 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 对我国吸引外资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政策建议。

二、指标及模型的选取与说明

本文选用我国2000~2014年的公路里程、高素质劳动力、基本素质劳动力、劳动力成本、市场规模及互联网上网人数等指标, 实证分析FDI流向我国的影响因素。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均以当年价格记。

(一) 指标的说明

1.公路里程。无论是寻求市场型FDI还是节约成本型的FDI, 便利的交通是外商投资的重要考虑条件。本文采用公路里程 (GLLC) 作为基础设施的代理变量。

2.劳动力素质。关于劳动力素质的划分, 本文以的劳动力接受教育程度划分, 采用每年初中毕业人数和大学毕业生人数作为基本素质劳动力 (DLD) 和高素质劳动力 (GLD) 的代理变量。

3. 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成本是节约成本型FDI在选择投资地点时的首要考虑要素, 一般用工资水平 (WAGE) 度量。

4. 市场规模。通常认为GDP总量越大市场规模越大, 即本文采用GDP总量作为市场规模的代理变量。

5. 互联网上网人数。现代商业经济的运作模式使得互联网成为企业高效运营的重要外部条件, 在投资影响因素选择中, 越来越受外商投资者的青睐。本文拟用互联网上网人数 (HLW) 变量, 作为衡量外商影响选择因素。

(二) 模型引进

邓利华[1]曾用一个模型对FDI在华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分析, 该模型为:FDIt=β+δXt+μt, 其中t=1, 2, …;FDIt表示第t年吸收的外资直接投资Xt表示在第t年的各变量指标。运用Eviews7.2对本文所选取的2000~2014年我国基础因素指标回归分析, 得回归方程为:

R赞2=0.9907, D.W=2.1322由此可看出, 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从GLLC (公路里程) 指标系数符号可以看出, 公路里程与FDI呈现方向变动关系, GLLC每增加1百分点, FDI将方向变动0.1788个百分点, 这与公路里程越高的地区, 吸引FDI可能性越大的传统经验理论背道而驰, 究其原因, 笔者以为这种FDI更加注重对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 也就是说, 基础设施越差, 吸引基础设施的投资越多。从劳动素质指标来看, 不管是高素质劳动力还是低素质劳动力, 均与FDI的流入呈正向变动关系, GLD与DLD每变动1个百分点, FDI分别变动0.8197和0.3139个百分点, 单从两变量之间对FDI影响的弹性系数来看, GLD的弹性系数远大于DLD的弹性系数, 这说明在影响FDI流向的影响因素选择中, 外商投资者们更加注重选择高劳动力素质的地区。从劳动力成本指标来看, WAGE与FDI呈现反向变动关系, WAGE每增加1个百分点, FDI则反方向增加403.7405个百分点, 这种反向的变动关系印证了文中的前提假设, 即对于成本指向型的FDI, 在选择投资影响时, 往往倾向于劳动力成本低的影响。从市场规模指标来看, 本文选择以GDP作为市场规模的代理变量, 认为GDP越大, 则市场规模越大, 从指标对FDI的敏感系数来看, 这两者之间呈现正向的变动关系, 即GDP每变动1个百分点, FDI将同方向变动37.7195个百分点, 由此可看出, 对于寻求市场型的FDI, 市场规模越大, 则对FDI流向的吸引力度越大。从互联网上网人数指标来看, 该指标与FDI呈现正向变动关系, 即HLW每变动1个百分点, 则FDI将同方向变动0.0129个百分点。

(三) 影响因素的动态效应分析

为了了解危机前后FDI流向我国的影响因素变化情况, 这里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时段分割点, 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 对危机前后的影响FDI影响选择因素分别进行回归分析, 所得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对比危机前后各指标系数的变化可知, 危机后基本劳动素质对于FDI的影响力度变大, 但其影响变化力度远不如劳动素质那么明显, GLD由危机前的负向变动关系, 变为危机后的正向变动关系, 说明高素质劳动力在FDI在华投资的影响因素比重在上升。对于公路里程、互联网上网人数、劳动力成本因素, 在危机后均呈现下降趋势, 对FDI的影响均有所降低, 从它们的系数符号来看, 互联网因素与劳动成本因素在危机前后发生变化, 笔者以为,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由FDI自身结构的变化导致的, 即有寻求市场型向节约成本型转变。

三、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 笔者针对我国如何吸引外资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降低中西部地区外资引进门槛, 允许外商在中西部地区采用多种投资模式。二是加强对西部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 解决西部地区贫困家庭上学难等问题, 将九年义务教育落到实处, 进而提高我国整体劳动力的基本素质。 (3) 逐步开放沿边市场, 加强同沿边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扩大市场规模, 同时注重培育沿边区域城市金融中心建设, 增强市场活力, 进而外商提供优越的外部投资环境。

摘要:本文运用Eviews7.2对我国20002014年影响FDI影响因素指标进行回归分析, 发现劳动力素质和市场规模与FDI呈正相关关系, 在危机前后这些影响因素对FDI的影响力度均呈现上升趋势;公路里程、劳动成本与FDI呈现反向变动关系, 且这种影响力度在危机后均有所上升。并针对分析结果, 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FDI,影响因素,外资

参考文献

8.区域人才流向分析报告 篇八

一、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筑区域人才高地是实现我市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1、人才强市是宁波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核心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实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历史时期,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构筑区域人才高地。这是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宁波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科教兴市“一号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市构筑区域人才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的人才总量、素质和结构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人才开发市场化程度不够高,投资主体较为单一;吸纳集聚高层次人才能力不够强,高层次、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比较短缺。新形势新任务迫切需要我们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动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

2、新时期我市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筑区域人才高地。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切实把握能力建设、平台构筑、市场体系、政策法规、制度环境五个重点,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改革,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力争把宁波建设成为促进人才广聚博纳的“开放港”,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自由港”,促进人才成就事业的“创业港”,成为在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人才高地之一。

3、明确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开发重点。今后七年我市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构建较为完备的人才政策法规制度,营造人才创新创业和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到2010年,全市按现行统计口径的人才数量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以上,达到80万人,年均增长10%以上,每万人口人才比例为1300人以上;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各类实用人才达到80万人,年均增长15%以上。切实把握人才开发重点。加紧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力争到2010年,党政人才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重超过60%,其中硕士、博士占党政人才的比重达到10%以上。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绩效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30万人。加快培养造就一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达到55万人,其中高级职称专家3.5万人。大力吸引高层次海外人才和留学人员,全市引进海外人才和留学人员累计达到2000名。加速引进和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总量达到5.5万人。大力加强农业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经营管理等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各类实用人才达到75万人。

二、突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建立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

4、把能力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围绕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各类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党政人才要以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着力增强科学判断形势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依法执政能力和总揽全局能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以提高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大力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专业技术人才要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努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高技能人才要着力提高知识层次和实用技术水平。按照“大教育、大

培训”的要求,全市各类教育机构都要积极主动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服务。

5、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以高层次、紧缺人才和实用人才为重点,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实施公务员培训“618计划”,每年分类培训干部6000名左右,选送优秀中青年干部100名赴国内重点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80名赴国外深造进修,并实行党政人才培训学分制。继续推进“4321人才工程”,加快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滚动发展,突出抓好第一层次人选培养。实施“涉外人才培训计划”,每年分级培训各类国际经贸人才5000人次左右。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每年组织100名中高层经营管理者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培训,完成100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轮训。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每年培训新增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2000人以上。加强农村各类实用技术、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学历培训,每年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9万人次。继续实施“名师工程”、“文化明星工程”等,切实加强教育、宣传、文化及社会科学各领域的人才培养。

6、加快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努力构建现代国民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三大体系。以加强和提高基础教育为抓手,率先在全省高水平普及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12年基础教育。以提升高等教育的层次和水平为目标,率先在全省建立市研究生园,到2010年在甬研究生在校人数达1万人左右。以加强与国外名校合作为契机,率先推进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加快建设英国诺丁汉大学宁波校区。加快建设企业家培训基地,创建一批高质量示范性职业院校和实习基地。加快各类“虚拟大学”建设,优化整合高校、党校、行政学院等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多层次、开放式、广覆盖的终身教育体系,创建一批县级社区学院,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三、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导向,构建人才集聚和创新创业的有效平台

7、建立规划引导和需求预测的信息平台。制订和实施宁波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计划,积极实施留学人才回归计划。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指标体系和人才统计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统计季报制度和人才市场供求信息查询制度,编制并定期发布包括产业、行业、专业分布和地域流向的人才需求目录,加强信息引导,促进人才合理配置。

8、完善有效集聚人才的交流平台。依托“高洽会”品牌平台,着力增强在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借助“浙洽会”特色平台,力争吸引更多的高素质外国专家和留学人才参加宁波建设。拓展“毕洽会”就业平台,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创办“高技会”服务平台,大力引进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加快兴建中国宁波人才市场,增强市场配置能力。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企业引才聚才的主体作用,积极为企业引才提供服务。

9、建设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承载平台。以开发区、保税区、高教园区、科技园区和各类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10个科技创业中心建设,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增强人才吸附承载能力。以引进中科院材料研究所和跨国公司TRW亚太技术中心等为重点,努力建成10个投资上亿元的创新研究机构。积极鼓励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建成10个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抓好100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重点建设20个博士后工作站。积极创办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加强重点研究领域和特色学科建设。

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选人用人机制

10、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形成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和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制度,研究建立党政人才素质评价体系和实绩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评价机制,探索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加快实施执业资格和职业资格制度,全面推行岗位能力证书制度,发展和规范人才评价中介组织。

11、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以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为重点,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完善选任制,改进委任制,规范考任制,推行聘任制,逐步实行任期制,探索政府专业人才特聘制,健全“六公开”制度。推出若干重要岗位职位,面向海外留学人才公开招聘。以推

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职业化为重点,推行经理人聘任制,实行契约化管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打通各类企业经营者沟通交流的渠道,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到企业任职。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规范和完善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探索开展符合民营企业特点的职称评审,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人才,可以特殊方式进行评价。进一步实行职称评聘分离,强化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

12、完善分配激励机制。逐步建立综合体现工作职责、能力、业绩、年功等因素,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逐步建立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探索事业单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办法。逐步建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薪酬制度。完善经营者年薪制,推行期权、股权激励制,探索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建立宁波市特级专家制度,享受政府专项津贴和科研经费的专项资助。设立宁波杰出人才奖和海外留学人员为国服务成就奖,对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各类人才给予崇高荣誉和重奖。

五、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4、建立健全各类人才的科学评价体系。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更新人才评价标准,对有特殊专长、特殊贡献人员的评价,应打破学历、资历、职称、身份的限制。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建立党政人才素质评价体系和实绩评价体系。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扩大民意在党政人才评价中的作用,在实行干部考察的同时,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市场评价机制,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构,探索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化评价工作,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破除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全面推行职业资格制度,加快执业资格制度建设。探索建立留学人才的评价体系以及对其在国外取得的专业技术职务、执业资格的确认方法。

15、创新人才奖励机制。设立“浙江省突出贡献人才奖”,对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给予奖励。进一步完善政府津贴制度。支持国内外各种组织和个人在我省设立专门人才奖项。定期评选表彰一批重才爱才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16、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落实我省鼓励技术要素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的有关规定。落实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实行按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办法,将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成果转化中所产生的效益直接挂钩,逐步形成重实绩、重贡献,向重点岗位、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改革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薪酬制度,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与企业资产规模、效益、资产保值增值相联系,以年薪制、股权、期权等多种形式为内容的多元化分配体系。研究完善我省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和奖金制度,按照职责大小,适当拉开不同职务的收入差距。

17、建立浙江省特级专家制度。学术技术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在省内处于顶尖水平的我省各领域学术技术带头人可以评选为特级专家。

六、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18、构建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全面推进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发展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化、职业化建设。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网贯通。探索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经营性业务与公共人才服务分开,加大体制改革力度,实现管办分离、政事分开;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猎头公司;建立境外人才中介机构进入我省的准入制度,鼓励外商以合资或合作的方式来我省兴办人才中介机构;鼓励人才中介机构强强联合,向专业化、产业化、信息化发展;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监督管理,实行人才中介职业资格制度,建立人才中介协会,努力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充分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

19、完善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落实用人单位和人才的自主权,促进用人单位通过市场自主择人,人才进入市场自主择业。重视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树立人才国际化理念,大力开发和利用国内国际两个人才市场、两种人才资源,提高人才工作的开放度。遵循人才流动客观规律,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才开发一体化,促进更大区域内的人才交流、合作与共享。

七、优化人才环境,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条件

20、进一步改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的体制环境。打破各种阻碍人才流动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消除人才流动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限制,促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之间和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人才的合理流动。加快建立公共人才服务体系,积极为全社会提供人才资源开发的公共服务。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的人事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全面推行人事代理制度,从2004年起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原则上由当地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进行人事代理。条件成熟的地区,可逐步扩大实行人事代理的范围,使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尽快出台事业单位职工个人养老保险政策,事业单位职工参保前的连续工龄可视作缴费年限;完善各类人才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及不同性质单位之间流动的养老保险关系衔接办法,切实解决人才流动的后顾之忧。

21、加强人才工作法制化建设。制定和完善人才流动、人事争议仲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等地方性法规,增强人才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优化有利于培养、吸引、用好人才的法制环境。加强对人才流动中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的保护,防止人才流动中的消极现象,及时公正地处理人事争议,维护个人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22、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树立“人才资本优先积累”的观念,加快形成和完善以政府适当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各方出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财政要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人才资源开发投入的增长要与财政支出的增长相适应。各级政府要根据人才工作实际需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各类人才的培养、紧缺急需人才的引进、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等工作。用好省级人才工作专项经费。鼓励用人单位加大对人才的投入,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奖励等方面的工作经费可设立单独的科目,计入单位经营成本。完善人才投资政策,鼓励和吸引境内外组织和个人自筹资金,通过各种形式支持我省人才开发事业。

23、加快培育和发展高层次人才载体。加强各类开发区、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加大对省内科研院所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建立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鼓励大型骨干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中小企业以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联合建立专业性的研究开发机构。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成建制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研究所。鼓励和支持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知名中介机构来我省设立分院、分所、分支机构,尤其是要加大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24、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企业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制度。每位省委常委、副省长联系若干位在我省取得重要业绩、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企业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经常听取

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发挥专家在重大决策中的参谋咨询作用。建立和完善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专家咨询组织。各级决策机构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重视吸收专家的研究成果,实行社会听证和专家咨询等制度。

八、完善政策,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资源开发

25、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纳入整个人才发展规划。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人才工作是整个人才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领域。要充分认识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培养力度。党校、行政院校、社会主义学院、高等院校要把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26、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工作。消除体制障碍,在政治上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一视同仁。在人才选拔、政府奖励、职称评定、专家评选、社会保障、人才落户、人才培训、人事代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享有同等政策待遇。鼓励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和其他各类人才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去创业。进一步疏通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提供人才服务的渠道,完善服务措施,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提供全方位、便捷有效的人才服务。

九、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推动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

27、引导和鼓励人才到欠发达地区创业发展。定期或不定期从省直单位和发达地区选派科技人员、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到欠发达地区帮助工作。建立和实行发达地区干部到欠发达地区挂职工作制度,加大欠发达地区干部到省级机关和发达地区挂职的力度。对自愿到欠发达地区创业的人才,提供两年免费人事代理,为其异地落户提供方便。鼓励欠发达地区加大政策创新力度,积极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环境。

28、制定智力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行动计划。要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探索对欠发达地区新的人才支持形式。根据欠发达地区的需要,制定智力支持行动计划,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群众团体在人才智力扶贫中的作用,定期选送专家学者、硕士博士服务团、大学生志愿者到欠发达地区工作。

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

29、完善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制定政策、营造环境、整合力量、提供服务等方面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按照建立党的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的要求,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建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人才工作机构,加强人才工作力量。把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和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大力宣传重才爱才单位以及做出突出贡献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做好识人用人工作,爱护人才,信任人才。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理论研究,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工作水平。

9.感悟心灵:心灵的流向 篇九

有一对父子在沙漠中旅行,迷了路,食物与水都用尽了,父子俩还是在沙漠中继续走着,面对一望无际的沙漠,儿子的心中渐渐地没了盼望,儿子瘫坐在地上口渴的要命,儿子绝望的望着父亲,“爸爸,这下我们死定了,这沙漠连个边都没有,再走也是白费力气。”

但父亲却说出了与儿子截然不同的话。“儿子,我们不会死的,这片沙漠我走过很多次,这里的情况我很熟悉,以前我也迷路过,只要我们朝着太阳升起的东边一直走就可以出去了,所以我们加把劲,在坚持一会儿我们马上就可以出去了。”

父亲在不断的激励着儿子继续前行,但走着走着儿子突然叫了起来“爸爸你快看,”爸爸顺着儿子所指的方向看了看,原来是个坟墓,这时儿子彻底的绝望了,“爸爸,这个人一定和我们一样,在沙漠中迷了路,最后渴死在这里。”这时父亲大声的说:“儿子,这回我们有救了(儿子一脸疑惑的望着父亲),就算这个人是迷路,渴死的,那他自己能钻进坟墓里吗?肯定是有人埋了他,只有村庄附近才会有坟墓,看来我们离村庄不远了。”

儿子和父亲同样看到了坟墓,但他们的心却是截然不同的。儿子的心只流向于消极,而父亲心的流向是积极有盼望的。

我非常喜欢崔万志说过的一句话“世界是一面镜子,照射着我们的内心,我们内心是什么样子,这个世界就是什么样子,选着抱怨?我们的内心就充满着痛苦、黑暗和绝望;选着感恩?我们的世界充满着阳光、希望和爱。”

人的一生中,不满和抱怨并非源自恶劣的环境,而是来自人内心黑暗的一面。快乐与幸福也源自心中的那份盼望与爱,并非源自环境。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的一句话说:“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

每件事情的结果,都是由我们心来决定的。

10.区域人才流向分析报告 篇十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由晋江市新农合管理中心数据库提供。

1.2方法自晋江市新农合管理中心数据库提取2009年—2013年5个年度我市参合农民就医有关数据, 用Excel软件统计其在我市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住院人数、住院总费用、人均住院费用、补偿金额、人均补偿金额、就医流向、基金流向等, 并进行分类对比分析。为保证样本质量, 在设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几个方面都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 反复核对数据, 确保准确、完整。

2结果

2.1我市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情况我市2009年新农合参合人数910 750人, 参合率94.34%, 筹集新农合基金10 929万元, 2013年参合人数967 816人, 参合率99.90%, 筹集新农合基金36 777万元。随着筹资标准和参合率的提高, 筹集基金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见表1。

2.2新农合患者在我市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就医流向和基金使用情况在我市一级医疗机构的就医流向自2009年—2011年逐渐下降, 而后逐渐反弹, 但基金流向呈逐渐下降态势, 见表2;而在我市市级医疗机构的就医流向和基金流向自2009年—2011年呈逐渐上升而后下降态势, 见表3。

注:晋江市市级医疗机构包括晋江市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安海医院。

3讨论

3.1医疗费用增长过快我市2009年—2013年5个年度乡镇级、县市级医疗机构的次均住院费用皆显著高于2005年福建省新农合基线调查的711元 (乡级) 和2 702元 (县级) 水平[2], 且随着定点医院级别的增高而增高, 2013年度与2009年度相比, 乡镇级、县市级医疗机构次均住院费用分别增长了80.31%, 43.50%, 次均自负费用增长了41.46%, 29.20%。次均住院费用和次均自负费用的非正常上涨, 不利于新农合基金的使用效率和参合农民的受益面扩大, 容易导致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 不符合新农合制度的初衷。因此, 必须加强新农合制度建设, 严格实行“五个合理”原则, 确保因病施治, 合理医疗。

3.2我市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亟待加强我市乡镇级医疗机构的就医流向自2009年—2011年逐渐下降, 而后逐渐反弹, 但基金流向呈逐渐下降态势, 2013年度基金流向只占9.94%, 与2009年度相比, 下降了2.7个百分点, 而市级医疗机构的就医流向近4年来徘徊在36%~38.4%之间, 2013年有所下降, 基金流向近3年来呈逐渐下降态势。我市两级医疗机构应用新农合基金约四成, 换句话说, 近六成新农合基金被市外医疗机构使用。这一方面说明我市医疗机构在分级转诊中承担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患者长期的就医习惯没有根本性改变;另一方面我市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还没有得到患者的充分认可。

3.3加强新农合基金的有效管控, 确保基金安全1做好新农合制度的宣传工作, 树立患者正确的就医理念, 引导患者向本市医疗机构合理分流, 构建具有特色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医疗、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模式, 切实降低老百姓医药费用负担。2做好本市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督工作, 使新农合基金使用渐趋合理, 杜绝部分农民为了获得基金补偿, 将本可以门诊治疗的疾病住院治疗, 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和医疗机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存在不合理用药、检查等现象。3加强对盲目流向市外医疗机构住院现象的导控, 可适时出台我市医疗水平可解决的疾病转外就医新农合补偿指导方案, 通过起付线和补偿比例的调整, 使患者就医流向回归合理。

参考文献

[1]沈耀胜, 陈长飞“.新农合”晋江模式:政府购买服务, 保险精细运作[N].福建日报, 2010-12-09.

11.区域人才流向分析报告 篇十一

3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订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任一批有行业影响力家作为带和能工巧作为兼职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提升科学决策、战略规划和资源整合能力。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培养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人才,拓展社会服务功能,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面向区域开展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参与企业技术创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增强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

三、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相关要求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按照地方推荐、评审立项、年度考核、动态管理、分期安排经费的方式,分年度、分步骤实施。2010年遴宪40所左右高职院校立项建设,2011年、2012年再分别遴宪30所左右,2015年完成全部项目验收工作。各地要根据本项工作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把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作为本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和实验区,科学制订 建设规划,支持特色院校和特色专业做优做强。要按照推荐条件、名额分配等要求,遴选推荐改革成绩突出、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进行建设,加强工作指导和统筹力度,认真写申报材料,确保组织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123。各地也要实施和积极推进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形成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引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为带动、省级重点建设高职院校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推动本地高职院校办出特色,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整体提升,毕业生就业与就业质量逐年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制度环境明显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各地要充分认识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重要性,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抓住机遇,认真部署,科学规划,扎实工作,加快改革与发展,开创高等职业教育新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和国财政部二零一零年七月二十六日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职成{2011}号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00),加快建设健全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动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现就进一步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教育行业指导重要性的认识1.。行业是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各行业主管理部门、行业组织积极参与主办职业教育,认真指导职业学校办学,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不断满足人民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离不开行业的指导。2强化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提升服务能力的保证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当前,职业教育办学机制还不够健全,与行业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加强行业指导,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是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方式,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的必要求。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职业教育要我

12.民爆物品流向信息采集管理规定 篇十二

DB DB11/T 530—2008 民用爆炸物品流向信息采集管理规程

The rules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civil explosives information collecting 2008-03-28 发布 2008-04-28 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1/T 530—2008 I 目 次

前言............................................................................................................................................................................II 引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信息采集的内容......................................................................................................................................................2 5 信息采集的流程......................................................................................................................................................2 6 信息采集的保障......................................................................................................................................................3 附录 A(规范性附录)安全监管业务信息项...........................................................................................................4 DB11/T 530—2008 II 前 言

本标准由北京市公安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总队、北京安丹灵民爆系统科技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谭权、张新宁、谷宝峰、周卫东、郭惠溪、王志、舒为群、刘琮。本标准于2008年3月首次发布。DB11/T 530—2008 III 引 言

根据国家及北京市爆炸物品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由北京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总队牵头组织开

展了“民用爆炸物品流向信息采集管理规程”的编写工作。编写组由北京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总队和北京

安丹灵民爆系统科技有限公司组成。

本标准为贯彻落实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66号),精确掌握民用爆炸物品流向

信息,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和公共安全而制定。

DB11/T 530—2008 1 民用爆炸物品流向信息采集管理规程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民用爆炸物品在生产、销售、购买、运输、储存、使用等环节中的信息采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民用爆炸物品流向信息采集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

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A 688—2007 民用爆炸物品管理信息数据项 民用爆炸物品品名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2006 年 第1 号公告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民用爆炸物品 civil explosives 指用于非军事目的、列入《民用爆炸物品品名表》的各类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和雷管、导火索、导爆索等点火、起爆器材,简称民爆物品。3.2 民用爆炸物品从业单位 unit of civil explosives 指生产、销售、购买、运输、储存、使用民爆物品相关的组织,简称涉爆单位。3.3 爆破作业人员 operater of exploding 指与民爆物品作业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爆破员、保管员、安全员、押运员等人员的总称,简称

涉爆人员。3.4 民用爆炸物品管理信息系统 civil explosives information system 指利用物品标识、计算机、网络、信息交换等技术,对民用爆炸物品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流

向、流量信息进行采集,并实现对涉爆单位、涉爆人员管理和对民用爆炸物品全程跟踪和管理的系统,简称民爆信息系统。3.5 流向信息采集 collect the whole process information 指对民爆物品生产、销售、购买、运输、储存、使用信息,涉爆单位、涉爆人员信息,民爆物品

运输证、购买证(简称两证)信息及安全监管业务信息的录入、传输、汇总的过程。3.6 信息采集器collecter of information 指适用于爆炸物品生产线、储存仓库的防爆型识别码信息采集设备。DB11/T 530—2008 2 3.7 信息储存卡 information card 指具有存储、传送民爆物品流向信息功能的载体。依据其使用主体不同分为单位卡和人员卡。3.8 加锁lock 指管理部门停止涉爆单位民爆物品电子购买证、运输证开具权限的活动。3.9 被锁locked 指涉爆单位被民爆信息系统自动停止民爆物品电子购买证、运输证开具权限的状态。3.10 解锁unlock 指管理部门恢复涉爆单位民爆物品电子购买证、运输证开具权限的活动。4 信息采集的内容

依据采集信息的主体不同,将信息分为管理部门采集的信息、涉爆单位采集的信息。4.1 管理部门采集的信息

管理部门采集涉爆单位信息、涉爆人员信息、民爆物品两证信息、安全监管业务信息。涉爆单位

信息、涉爆人员信息、民爆物品两证信息内容详见GA 688—2007 中的数据项名称,安全监管业务信息

内容详见附录A 中的信息项。4.2 涉爆单位采集的信息

涉爆单位依据业务不同,分别采集民爆物品在生产、生产入库、销售出库、购买入库、领取发放

中的识别码信息。5 信息采集的流程

5.1 管理部门信息采集流程

按照GA 688—2007 中数据项名称和附录A 中的信息项逐一进行录入。5.2 生产单位的生产信息采集流程

5.2.1 生产单位根据生产民爆物品的类别、包装规格、数量打印盒、箱、袋识别码,并将相应识别码

等信息下载至生产线的信息采集器中。

5.2.2 生产单位应将当天待粘贴的雷管盒识别码送至打号工位;将当天待粘贴的炸药、起爆器材箱

(袋)识别码送至装箱工位。

5.2.3 雷管打号工位根据盒识别码打印雷管发编号,将盒识别码放进对应雷管盒,在生产线各工位传

递中,雷管的盒识别码不得与对应的雷管盒分离。

5.2.4 雷管包装工位在雷管盒上牢固、平整粘贴对应的盒识别码;如封蜡包装雷管盒,雷管盒包装纸

要适量均匀涂蜡,粘贴识别码不浸蜡。雷管装箱前,用生产线信息采集器逐盒录入盒识别码信息,每

录入一盒识别码信息后将该盒放入雷管箱中。

5.2.5 装箱(袋)工位在箱体上相对两面、平整、牢固粘贴雷管、炸药等箱识别码;或在袋外牢固悬

挂袋识别码,同时在袋内再放同一袋识别码。雷管、炸药等箱(袋)识别码统称民爆物品箱(袋)识 别码。

5.2.6 生产单位要将生产线信息采集器采集到的当天生产信息上报至生产单位的民爆信息系统,并上

报至市级管理部门。

5.3 储存单位的入库信息采集流程 5.3.1 生产入库信息采集流程

5.3.1.1 保管员用仓库信息采集器逐一录入需入库民爆物品的箱(袋)识别码信息。DB11/T 530—2008 3 5.3.1.2 保管员在完成民爆物品入库录入后,要对录入品种、箱(袋)数与实际物品进行核对,无误

后进行入库结束操作。核对不符,保管员要立即向本单位安全责任人和管理部门如实汇报后方可按操

作规范要求完成入库。

5.3.1.3 生产单位要定期将入库信息上报至本单位的民爆信息系统,并上报至区县级管理部门。

5.3.2 购买单位入库信息采集流程

5.3.2.1 购买单位将民爆物品运至仓库后,保管员要将载有本次购买信息的信息存储卡(单位卡)插

入仓库信息采集器上读取数据。

5.3.2.2 完成5.3.1.1、5.3.1.2 操作步骤。

5.3.2.3 购买单位要定期将入库信息上报至区县级管理部门。5.4 购买单位的购买信息采集流程

5.4.1 购买单位填写购买(运输)民爆物品申请表,并经有关部门签署同意意见。5.4.2 购买单位持信息储存卡(单位卡)和申请表到管理部门开具纸质和电子两证。5.4.3 购买单位持纸质两证和已载有电子两证信息的信息储存卡(单位卡)到供货单位。5.4.4 供货单位在其民爆信息系统上读取购买单位的信息储存卡(单位卡)电子两证信息,并与纸质

两证进行审验、核对。

5.4.5 核对不符,供货单位要上报开证管理部门处理。

5.4.6 核对无误,供货单位开具纸质出库传票,实际购买数≤购买证上准购数,并在购买单位的信息

储存卡(单位卡)中载入电子出库传票。

5.4.7 购买单位持供货单位开具的纸质出库传票和载有电子出库传票的信息储存卡(单位卡)到仓库 提货。

5.5 储存单位的出库信息采集流程

5.5.1 保管员用仓库信息采集器读取购买单位信息储存卡(单位卡)的电子出库传票,并与纸质出库

传票进行审验、核对。

5.5.2 核对不符,保管员要上报开票部门处理。

5.5.3 核对无误,保管员用仓库信息采集器录入出库民爆物品箱(袋)识别码信息。5.5.4 保管员在录入结束后,要将本次出库信息载入购买单位的信息储存卡(单位卡)。5.5.5 储存单位定期将出库信息上报至区县级管理部门。5.6 储存单位的发放信息采集流程

5.6.1 保管员核对爆破员本人与信息储存卡(人员卡)内信息,核对无误后进行发放操作。5.6.2 保管员用仓库信息采集器录入需发放民爆物品的箱(袋)识别码信息。雷管发放还需用仓库信

息采集器逐一录入雷管箱内的所有盒识别码信息。

5.6.3 保管员现场监督爆破员将已领取或当天剩余退回的雷管和信息储存卡(人员卡)存入个人单独 使用存放箱。存放箱有锁闭功能、木质、≤1.6 米、内装小帐本、允许存常用雷管段别数×100 发雷管。

5.6.4 保管员将爆破员每天取用和退回的雷管数量、编号、时间记入储存箱内的小帐本。5.6.5 保管员定期将信息采集器的信息载入信息储存卡(单位卡)上报区县级管理部门。6 信息采集的保障 6.1 采集职责保障

6.1.1 区县级管理部门应采集辖区内涉爆单位(除爆破公司)和涉爆人员(除爆破公司所属的涉爆人

员)的静动态信息,并为其核发相应的涉爆单位信息储存卡(单位卡)、保管员、爆破员信息储存卡(人员卡)。

6.1.2 市级管理部门应采集本市爆破公司及其所属涉爆人员的静动态信息,并为其核发相应的涉爆单

位信息储存卡(单位卡)、保管员、爆破员信息储存卡(人员卡)。DB11/T 530—2008 4 6.1.3 运达地区县级管理部门应分别采集在本市跨区县购买(运输)民爆物品的购买(运输)信息,并将采集的信息下载至购买(运输)单位的信息储存卡(单位卡),同时打印纸质两证信息。启运地

管理部门按时读取信息储存卡(单位卡)中运输证信息。6.1.4 各级管理部门应采集加锁、被锁涉爆单位的民爆物品信息,经属地区县级管理部门处理后,市

级管理部门视情况予以解锁。

6.1.5 各级管理部门应采集捡拾上交、涉爆案件、爆炸事故、日常检查、违章、责令限期整改、停产

停业的人、单位、物、事件、经过、结果等安全监管业务信息。6.1.6 涉报单位应采集民爆物品在本单位各环节的识别码信息。6.2 民爆信息系统保障 6.2.1 运行管理保障

6.2.1.1 市级管理部门应保证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24 小时正常运行。

6.2.1.2 管理部门应保证连入管理部门专网的计算机8 小时(工作日)正常运行。同时,定期对数据

库进行增量备份,有条件的地方要考虑冗灾备份。

6.2.1.3 管理部门应保障专线拨号联网计算机,每天≥15 分钟与上级管理部门通信。6.2.1.4 管理部门、涉爆单位要保证信息采集器按流程录入民爆物品识别码信息,并使其处于正常状 态。

6.2.2 系统设备保障

6.2.2.1 信息采集器的维护

6.2.2.1.1 使用要配戴皮套,轻拿轻放,规范操作。6.2.2.1.2 电池更换要先关机,充电要在安全场所。6.2.2.1.3 设备严禁放置在潮湿环境,严禁自行拆卸。6.2.2.2 信息储存卡的维护 6.2.2.2.1 使用后要套上卡套,避免芯片和卡上打印信息磨损。6.2.2.2.2 妥善保管,并定期到管理部门接受使用权限审核。6.3 采集人员保障

6.3.1 管理部门、涉爆单位民爆信息系统使用人员,必须经过市级管理部门考核。考核合格的,市级

管理部门负责管理部门系统使用人员信息储存卡(人员卡)的核发,区县级管理部门负责本区县涉爆

单位系统使用人员信息储存卡(人员卡)的核发。储存卡要专卡专人专用。6.3.2 管理部门民爆信息系统使用人员中,至少有1 名精通计算机的人员,其他系统使用人员须是各

单位负责民爆物品安全监督管理并具有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的管理干部。6.3.3 生产、销售单位民爆信息系统使用人员中,至少有1 名具备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的管理干部。

6.3.4 生产线信息采集器使用人员中,至少有1 名50 岁以下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

6.3.5 仓库信息采集器使用人员中,至少有1 名50 岁以下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保管员。

6.4 报送信息保障

6.4.1 区县级管理部门应将民爆信息系统中的更新信息,于当天16 时前上传市级管理部门。6.4.2 区县级管理部门应将本区县涉爆单位、涉爆人员、安全监管业务的更新信息,于24 小时内(如

遇节假日顺延)上传市级管理部门。

6.4.3 区县级管理部门应将安全监管业务的进展信息,于24 小时内(如遇节假日顺延)上传市级管 理部门。

6.4.4 生产单位应于生产、销售民爆物品当天16 时前,向市级管理部门上报新增的生产、销售信息。

6.4.5 涉爆单位应于运输证使用完毕后的3 天内或运输证开具之日起15 天内将运输证,及《购买(领

上一篇:五子棋挑战赛活动策划书下一篇:公司竞聘自我评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