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上语文导学案

2024-07-10

人教七上语文导学案(11篇)

1.人教七上语文导学案 篇一

20《香菱学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词语,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过程方法: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这既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理解文章的一个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析小说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尤其是注意学习它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教学课时:1 预习要求:自己解决生字难词,通读课文一遍,勾画有关主人公的描写语句。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1)《红楼梦》主题曲导入。2)简介《红楼梦》有关材料。

2.预习检测

3.整体阅读。

——起承转合、不以词害意、地灵人杰、穿凿、诲人不倦、揣摩 文中涉及到的诗人诗作——“竹林七贤”、王维、杜甫、李白、陆游等有关的文学常识,以上内容都可以借助课本注释或工具书完成。

(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重要的人物还有几个?注意在文中画出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

(解说: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追寻作者思维轨迹、对文本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设计以上程序,遵循了阅读认知的一般规律: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更深入地鉴赏文章作好必要的准备。这样做,既可以积累词汇,巩固基础,又可以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特色,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3.精读引导。

(1)学生讨论: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2)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的。”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今天已众所周知的艺术辩证规律。

(3)结合作品内容,讨论: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明确: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

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4)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方法。

明确: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四百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无论是主子,还是奴仆,都给予了分寸恰当的描写,浓淡相宜,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的享受。《红楼梦》里人物的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来龙去脉,口角眉梢,心头话尾,舌尖牙缝,歌哭笑骂,正经,胡调……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例如,描写香菱刻苦构思诗歌就非常传神。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入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这份苦心学诗、精血诚聚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

这种通过人物语言和动作神态表现心理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而《红楼梦》则把它发展到极致。它与作家通过自己的叙述,从旁静止地分析人物心理相比,更显得跳脱生姿而又富于内涵,同时也更符合生活实际。

(解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的主要手段。小说的思想倾向是通过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来体现的。与诗歌、散文相比较,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必须写人,而且要写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要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就必须首先认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则主要是通过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捕捉有效信息,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老舍先生曾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晦涩难懂,枯燥无味,乃至词不达意的语言,是无论如何不能描写出优美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姿的人物形象来的。《红楼梦》在语言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的。正如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先生所说:“在古典小说之林中,《红楼梦》的语言最好。从每个人物的说话声中,可以分辨出是哪个人物出场了。《红楼梦》是语言艺术的典范。”)

4、自读点拨 1.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香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又那么值得同情惋惜!封建社会如此扼杀人才!不公平到这等地步!这正是需要读者明白的道理,也正是作者美学观点之体现。

2.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不正当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解说: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本质意义。因此,善于鉴赏的读者就不会只限于再现作品的形象,也不会仅满足于从作品的形象世界得到一定的感受,他还会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塑造这样的人物?如何认识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

5、自读思考

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这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作用?学生畅谈。

提示:林黛玉收香菱作学生,提出做诗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诵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诗歌的语 言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诗歌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牢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大。诵读就是学好诗歌的根基,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

其次,黛玉认为,要学诗就要学一流的。王维的五言律诗是最好的,除了杜甫,没有人能赶得上他;七言律诗,杜甫的诗要是打一百分的话,恐怕要再找出一个八十分的都不可能,后来一个李商隐也还可以;七言绝句,那是不会有人写得过李白的了。这三个人,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人称“诗佛”,唐朝的诗歌,成就最高的就是他们三位了,以前一直是这样评价的。后来白居易取代了王维的位置,因为他的诗里面有一些反映劳动阶级的生活、思想等等,还有他的长篇,如《长恨歌》《琵琶行》都不错,但是以前一直是以李白、杜甫、王维三个人为首的。林黛玉这个看法也是很对的。要学就学一流的,学不到一流还可以成为二流,要是一开始就学二流的,那只能学成三四流了。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香菱学诗,第一首,通篇就是说了“月亮很亮”这么一个意思。所以黛玉就说,初学者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像力才行。这也是很对的。恩格斯在评论德国诗人普拉顿的时候曾强调说:“写诗必须有大胆的想像。”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形象思维的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丰富的艺术想像,大胆的想像可以使极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美质,令人耳目一新。《红楼梦》中的这些文艺创作理论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解说:《红楼梦》这部作品可以说博大精深,值得鉴赏的内容很多。设计这一开放性问题,就是要全面提升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获得更多的文学感悟。)(1)学生自读全文,识记生字生词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6、作业:练笔:香菱学识的启示

教学后记:

2.人教七上语文导学案 篇二

一、体现了教学的“双主体性”

我们知道, 在课堂上,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导学案的使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导学案是在课前发给学生, 让学生能够明白这堂课的学习目标, 并能够在预习导学的引导下预习课文, 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课堂上,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充分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力量, 合作探究, 达成共识, 以至于解决问题。在课堂巩固、延伸及教学后反思中, 都是学生主动去完成, 这些都是学生的自主的形式学习,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教师则是主要负责对导学案的编写, 在课上协调学生学习, 听取汇报, 然后对学生质疑提问。教师的引导、点拨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表现, 因此导学案的教学体现了教学的双主体性。

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导学案的使用过程, 既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也还课堂时间与空间给学生,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生成知识, 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提升自己的情感。

比如, 在《落花生》一课的导学案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1) 文中结尾处记录了“我”和父亲一番对话, 作者说要做个有用的人, 怎样才算是有用的人呢?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 有的说是能挣钱的人, 还有说有才华的, 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 等等。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精彩, 甚至还进行了激烈的争辩。

在问题 (2) :为什么文末说“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用“印”字, 而不用“记”字?在经过短时间的小组交流后, 开始成果展示时, “老师, 找我们组!”的恳求, 爽朗的笑声, 学生积极的回答问题, 学习激情高涨。当铃声响起时, 学生“唉, 又下课了”的叹息, 这一切, 都在告诉我, 使用导学案的课堂,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有利于学习型团队的建设

现在都提倡团队意识, 集体意识, 当然学习也离不开合作。班级要有学习气氛, 学生要有学习的动力, 在课堂上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共同解决, 共同提高。当然学习型团队的建设我认为必不可少, 也就是班内必须有学习小组的成立。这样的学习小组应该人人都能参与其中, 有学习的热情。而导学案的使用, 就是充分发挥小组集体的力量, 分工、合作、交流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同时之间还形成竞争趋势, 在这样的氛围下, 学习型团队应运而生。

例如, 在《和时间赛跑》一课的导学案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三个探究题供各小组自由选择:

(1) 时间又不是人, “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2) “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3) 时间又不是人, “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

小组成员组长的带领下, 选好题后, 就进行明确的分工, 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来定好记录人、发言人。组内成员开始就选题各抒己见, 并形成相对统一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充分发挥小组团结一致的精神, 努力使本组的发言做到尽善尽美。此时, 也可以就近与邻组成员进行纵向沟通交流, 这样在小组内, 充分发挥个人作用, 又能和其他组员合作, 形成一种组合力, 以提升教学效率, 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对师生双方提出了新的挑战

使用导学案教学, 对我们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果不研读教材, 不翻阅资料, 不了解学情, 那么所编写的“导学案”能说是高质量的吗?课堂上教师既要是导演, 又要成为参与者, 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少而精, 不要大讲特讲。学校给我们规定, 一节课, 教师讲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 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如果不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是很难适应这种教学形式的。

对生来讲, 要求具有宽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 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合作学习的能力, 把学习变成了一种主动的形式, 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创作。

总之, “导学案”这一教学载体, 为建设语文高效的课堂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口。要通过“导学案”, 提升了教学质量。为此, 每一堂课之前, 我和同组的战友们携肩作战, 共同出谋划策, 认真编好导学案。为了修正一节教学案, 我曾先后在三个班里上同一节课。一节节导学案, 凝聚了我们集体智慧的力量。劳动是艰苦的, 然而收获却是让人喜悦的。学生的热情与参与, 让我们班所有的任课老师在上课时感受到了惬意、轻松。各科老师上公开课都愿意选择在我们班。看了期中考试成绩之后, 原来的担心不再, 三个学科, 我们班有两科成绩位居学校第一, 各科成绩在全县的位次中几乎都居于前三位;和以往相比, 成绩不但没有下降, 反而有所上升。通过导学案教学, 我深信是课堂的有效促进了质量的提高。虽然小荷才露尖尖角, 但“冬天到了, 春天还会远吗?”我相信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 将会结出累累的硕果。

摘要:主要是研究小学语文导学案在教学中的作用, 导学案实施后, 全面提升了语文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本文分别从语文导学案体现了教学的“双主体性”,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学习型团队的建设, 对师生双方提出了新的挑战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学案,高效

参考文献

[1]王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教育学, 2011, (9) .

3.人教七上语文导学案 篇三

1.扫清文字障碍,理解及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2.培养自读课文,理解、把握、归纳课文要点的能力。

浏览课文,默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

1.了解作者

借助书下注释及身边的资料,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丰子恺的主要信息归纳如下(注意条理,不超过300字。)

2.浏览课文,整体把握

(1)在每个自然段前标好记号。

(2)把生字词抄写下来,并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

生字:

生词:

除了以上的字词,你还有那些不认识的?请记下来。

3.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按记叙文六要素,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

经过:

结果:

(2)请同学们细读每一自然段,弄懂每一自然段内容,概括段意。

4.小组合作讨论: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5.思考:本文除了叙事这一线索之外,还暗含着一条什么线索?

6.练一练:

(1)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及段落,为写作做积累。

我的疑惑:

我的收获:

第二课时

1.体会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培养高尚的情操。

研读,小组合作讨论。

1. 细读课文,说说在山中避雨的过程中,两个女孩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三家村”的气氛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请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文章的主旨,并根据你所学到的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4.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这样写与表达“乐以教和”的主张又有什么关联?

练一练:

1.抄写课后“字词积累”的词语,并用后三个词语造句。

1.你有没有和作者类似的经历?如雨中登山、雨中游园……请你试着把当时的情景以及你的感受写出来。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石丹

4.人教七上语文导学案 篇四

课文分析

本篇演讲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鲜活的例证,着重介绍了数学的三大特点:抽象性、精确性、应用的极端广泛性,此外,还补充介绍了数学的可想象性、数学作为美的象征等方面的知识,把数学这门学科的特性和神奇力量,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演讲者深知介绍特性是非常枯燥的事情,所以把抽象的概念巧妙地化成了听众熟知的具体形象。例如,用生活中人们计算吃掉的苹果总数这个例子,揭示数学的抽象性;用大学生们“三点一线”的生活规律、足球场中的铁三角和生活中的“三角恋爱”揭示数学的精确性;还把日常生活中的绘画、摄影、电视屏幕、门窗甚至姑娘们流行的发式与“黄金分割律”联系起来,揭示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用“八卦”的例子,说明数学作为美的象征历来受到人们的钟爱。演讲者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符号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明白,并赋予干巴巴的数字和公式等以神奇的光彩。

演讲者以轻松愉悦的语调带领人们做了一次快乐的数学旅行。在轻松的阐说中,数学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了,听众从中领略到了数学的魅力,认识到“数学是科学的皇后”,它不仅是追求美最有力的工具,而且作为美的象征历来受到人们的钟爱。

这篇演讲词的开头把数学的特定形式作了一个精彩的比喻,“就像一堵令人望而生畏的高墙,挡住了它的光彩”,进而开宗明义,“今天我演讲的目的就是要拆毁这堵墙,通过介绍数学的三大特点,引导诸位做一次愉快的数学旅行”,使听众有听下去的欲望,接下来的具体陈述生动飞扬,毫无枯燥沉闷之感,结尾时鼓励听众勇敢地攀登数学高峰,揭开数学之谜,就有水到渠成之效。

可借鉴的技巧

1.语言生动形象

演讲者针对人们通常认为数学抽象枯燥的心理,以形象生动、活泼晓畅的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攻破了听众的心理障碍,一步步引导听众进入令人敬畏的数学殿堂。

例如,为了说明数学的不被人亲近,演讲者用了这样的语言:

“数学,使用数学、图形以及大量奇特的符号构成了它的特定形式,这种形式就像一堵令人望而生畏的高墙,挡住了它的光彩,实在令人遗憾。”

紧接着,演讲者说:“今天我演讲的目的就是要拆毁这堵墙,通过介绍数学的三大特点,引导诸位做一次愉快的数学旅行。”

在这里演讲者用了“拆毁”“旅行”这样的词语,十分生动地表达了演讲者的演讲目的,激发了听众的兴趣。

2.事例丰富、鲜活

演讲者选取了鲜活、恰切的事例,给人以亲切感,富有说服力。最难能可贵的是,演讲者所选取的事例都是听众习焉不察的,这就使听众恍然大悟,兴趣倍增,自觉地深入思考,对一些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如大学生“三点一线”的生活规律,男同学津津乐道的足球中场的铁三角,顾名思义的“三角恋爱”,人们设计书籍开本、电视屏幕、门窗、电扇、国旗长度尺寸,绘画与投影时主景的位置,姑娘们流行的偏到了脑袋一侧的发式,等等,都是司空见惯的事物,其实都与数学密切相关。

3.结构严谨缜密

好的演讲都在开场白、过渡和结尾等方面很讲究,这篇演讲词也不例外。

开头使用了一个恰当的比喻,形象地说明数学的特定形式给人们带来的障碍,与读者进行了情感沟通。接着同样用一个比喻句点出此次演讲的目的,引起听众的心理期待,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过渡自然而又多变。比如,演讲者使用“第一大特点、第二大特点„„”等标志性词语来使演讲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而在引入每一个特点时在说法上又略有变化,这样就显得不呆板。例如,关于数学的第一个特点,演讲者是这样说明的:

“要想了解一门学科,首先要抓住其特点。数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高度抽象性。”

在开始介绍第二个特点时,演讲者对话语顺序进行了变化处理:“抽象理所当然成为数学的第一大特点。也正是抽象性,又保证了数学的第二大特点精确性。”

而在引入第三个特点时,又变换了一种说法:“一般人会认为抽象性与精确性的特点把数学局限在一个特定的小圈子里,其实恰恰相反,正是这两大特点保证了数学的第三大特点──应用的极端广泛性。”

在介绍了数学的三大特点之后,演讲者又在下面的段落中进行了一些补充:“有必要补充的是,数学的精确性不排斥它的可想象性。”“数学,以其神奇的力量,不仅作为追求美的工具,而且作为美的象征历来受到人们的钟爱。”“说了半天,我还没提数学的实质呢。”

可以说,由主到次,由浅及深,过渡自然,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关于欣赏借鉴

一、反复朗诵这篇演讲词的第一段和最后两段,想想这样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这篇演说词开头首先使用了“一堵高墙”的比喻,形象地说明数学的特定形式给人们带来的障碍,使其产生共鸣,与听众进行了情感沟通,同时引起听众的兴趣。接着开宗明义,点明今天演讲的目的就是“拆毁”“这堵墙”,引导听众做一次愉快的数学旅行。结尾呼应开头,鼓励听众拆毁挡住数学光彩的一切高墙,去走近数学,热爱数学,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收束了全文,深化了主题。

二、数学是抽象的,给许多人的感觉是枯燥乏味的。演讲者要把数学的特点和作用揭示出来,他是怎样讲得生动形象的?试举例分析,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

1.语言方面:运用了比喻等多种修辞方法;引用了许多名言名句;语言生动、活泼、通俗,并且有较强的鼓动性。

2.材料方面:点面结合,列举了许多鲜活并且富有说服力的例子。

3.结构方面:开头开宗明义,运用比喻,引起听众兴趣;主体过渡自然,深入浅出;结尾呼应开头,引人深思。结构严谨,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4.有针对性:针对听众的疑问和困惑展开论述。

关于应用尝试

读了这篇演讲稿,回顾一下自己在学习各门学科过程中的酸甜苦辣,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门,反思一下自己对这门学科的认识。以“我眼中的××学科”为题,发表即兴演说。

(建议略)

提示:

学生对学科的认识很难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做不到高屋建瓴,所以使用的比喻存在局限性,想不出新颖贴切的比喻,多数是进行相似联想,如比作“鸿沟”等。教师可建议学生请教学科教师,然后选取感受最深的一两点,用比喻的手法说出来即可。

附:

学生作品

我眼中的语文

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她用各式的符号来记录我们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把她与别人分享。语文是一朵奇葩,一杯浓茶,是一壶陈酿,可是有些人却因为她的灵活而无法尽享她的芬芳、她的浓郁、她的醇厚。

其实,语文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她具有极广泛的应用性和极大的灵活性。我们每天的读书看报都离不开语文,我们每天海阔天空的闲聊也离不开语文,我们每天的写文撰稿更离不开语文。她是融入日常生活的一门学科,正是由于她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变得丰满,并且充满色彩。而且,每门学科都离不开语文,是语文把它们知识的精髓准确地表达出来,使知识得以传播。

5.人教七上语文导学案 篇五

语文导学案

教学内容

再见了,亲人

学校审核

新知探究

4.18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自主探究

1、从课文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2、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画出来,说说你的体会。

学习导航

一、自主学习,明确学习目标:

二、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三、精讲点拨,升华认识

学后疑惑

疑惑1:

疑惑2:

解难释疑

适时点拨

细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哪一部分或哪一个人物最令你感动?为什么?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

小组合作

1、提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和同学交流。(如从句式上找,每段结尾都用了反问句)

3、反复品读,读出感情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

交流展示

细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哪一部分或哪一个人物最令你感动?为什么?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

学习检测

一、我会写

è

hào

yǒu

yi

yáo

sǎo

zàn

shí

fēng

suǒ

()

()

()

()()

()

Xiāo

yān

zhàn

yi

lán

zi

()

()

()

二、我会改:

例: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

您不必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

1、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碧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2、您为我们付出来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我概括:

从课文的那些事例中可以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情谊,用简要的语言写下来。

总结激励

及时表扬学生学习中的优点并提出希望

挑战自我我阅读:

1、《再见了亲人》一课,分别叙述了————同朝鲜————、————、————、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的深情。

2、再见了,——-——!再见了———————!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让————————————————————————————。从这些语句中,我体会到——————————————————————————————。

生本课堂

语文导学案

教学内容

再见了,亲人

学校审核

新知探究

4.18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重点、难点

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自主探究

从哪可以看出中国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认真读课文,画出关键语句,把你的体会和感受写在旁边。

学习导航

一、自主、合作、探究

二、全班汇报交流,深入理解文章

三、积累拓展

学后疑惑

疑惑1:

疑惑2:

解难释疑

适时点拨

既然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是“亲人”当志愿军回国的时候,为什么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

小组合作

1.自读课文;

2.小组交流;

3.共同品析

交流展示

全班汇报交流,深入理解文章

学习检测

阅读文中段落,回答问题

(一)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

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着全村妇女,()着打糕,()着炮火,()过硝烟,()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_____________啊!

1.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成语,并解释成语的意思。

(二)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啊,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1.“亲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怎样的情谊?

总结激励

及时表扬学生学习中的优点并提出希望

挑战自我阅读文中段落,回答问题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再见了,()!再见了,亲爱的()!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一眼朝鲜的(),让我们在这曾经()的土地上再()片刻。再见了,()!我们的()永远跟你们()。

(二)1.是您()着全村妇女,()着打糕,()着炮火,()过硝烟,()到阵地来给我们吃。这真是()哪!

2.从这段话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课文记叙了的情景,表达了,赞颂了。

生本课堂

语文导学案

教学内容

15金色的鱼钩

学校审核

新知探究

4.19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2、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3、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说出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重点、难点

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说出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自主探究

一.我会为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颧骨()

鬓发()

青稞()

搪瓷()

熬夜()

收敛()

疙瘩()

抽噎()

生锈()

奄奄一息()

我认为上面的字需要注意的有:

我认为课文中的字还需要注意的有:

写出写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1.喜出望外:

2.目不转睛:

3.三长两短:

4.奄奄一息:

通过查字典我还知道了下列词语的意思:

通过预习课文,我还不理解的词语有:

三.课文讲述了在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老班长的崇高品质。

学习导航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提出要求

学后疑惑

疑惑1:

疑惑2:

解难释疑

适时点拨

加强合作指导i

小组合作

1.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要完成这一任务容易吗?读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时要碰到哪些困难?

2.“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为了完成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任务,老班长是怎么做的?

3.“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咙,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当我看到此情此景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嚼,皱紧,硬咽”说明了什么?

4.长时间的辛苦劳累,长时间的饥饿折磨,终于把老班长累跨了,饿跨了。他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黑水潭边。当“我”好不容易钓到了小鱼,做好了救命的鱼汤送到老班长面前时,老班长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读一读。从中看出老班长是个怎样的人?

5..读最后一段话。思考:“我”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象征着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交流展示

班内交流合作的问题

学习检测

一.我会为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颧骨()

鬓发()

青稞()

搪瓷()

熬夜()

收敛()

疙瘩()

抽噎()

生锈()

奄奄一息()

二.“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咙,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1.当我看到此情此景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2.“嚼,皱紧,硬咽”说明了什么?

3.说明了老班长是一个的人。

总结激励

及时表扬学生学习中的优点并提出希望

挑战自我假如有一天我们在革命烈士纪念馆内看到了这枚金色的鱼钩,你会对周围来参观的人们说些什么呢?

生本课堂

语文导学案

教学内容

学校审核

新知探究

4.20

学习目标

1.会读“揪、豹、瞪、呻、淌、膛、搀、祭奠”等生字,学习并理解

“咆哮、呻吟、狞笑、放肆”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描写雨和洪水的句子。

重点、难点

自学生字新词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自主探究

1、快速读课文,看一看你刚才的想法与作者所写的内容有没有吻合或者相似之处?

2、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3、我们平时在读文章的时候,要养成一个习惯,看见题目后先想一想这篇文章可能会写些什么,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样写。如果能够坚持这样做,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会提高得更快。

4、再次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遇见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以向学习伙伴请教。

5、检查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对存在问题予以指导。

学习导航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验证猜测

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

学后疑惑

疑惑1:

疑惑2:

解难释疑

适时点拨

课文在写“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时,“老汉似乎要喊什么”,想一想:老汉要喊什么呢

小组合作

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互相补充完善。

交流展示

组织全班交流:

你认为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

学习检测

抄写生字新词,看谁写得又对又快

总结激励

及时表扬学生学习中的优点并提出希望

挑战自我说说对文中人物的印象

生本课堂

语文导学案

教学内容

学校审核

新知探究

4.23

学习目标

1.领悟课文在表达上运用设置悬念、环境烘托等来刻画人物的特点。

2.品味语言,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重点、难点

领悟课文在表达上运用设置悬念、环境烘托等来刻画人物的特点。

自主探究

一、听写词语

二、感情读文,升华感受

学习导航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提出要求

学后疑惑

疑惑1:

疑惑2:

解难释疑

适时点拨

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震撼人心。除了内容的原因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独具匠心。请同学们再来认真读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在表达上都有哪些特点,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小组合作

1、课文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旁边写上你感动的原因。试着把你的感动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小组内交流。

交流展示

全班交流:

先说自己在哪些地方深受感动,为什么感动,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并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组织学生共同评议。

学习检测

《学习与检测》中的题目

总结激励

及时表扬学生学习中的优点并提出希望

挑战自我写一篇读后感。

生本课堂

语文导学案

教学内容

17梦想的力量

学校审核

新知探究

4.24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课文,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3、学会关爱和帮助别人,感受浓厚的人性美。

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题目的深刻含义

自主探究

1、明确学习目标。

2、初读课题,理解“梦想”。

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整理与本课相关的背景资料。

学习导航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提出要求

学后疑惑

疑惑1:

疑惑2:

解难释疑

适时点拨

1、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做写作指导。

2、点评学生的自由创作,不合适的地方及时

小组合作

1、课文写了谁的什么梦想?

2、这个梦想是怎么实现的?

3、这个梦想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交流展示

1、补充非洲缺水的资料,你有怎样的感受?

2、在课文中找出瑞恩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梦想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这一过程的?

3、通过学习课文,你从瑞恩身上学到了什么?

4、结合我国“西南大旱”的现状,想想你应该做些什么?

学习检测

1、听写词语,集体订正,个别强调。

2.归纳积累知识

总结激励

及时表扬学生学习中的优点并提出希望

挑战自我《学习与检测》中的题目

生本课堂

语文导学案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四

学校审核

展示交流

4.25

学习目标

1.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重点、难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完整清楚的叙述出这件感动或难忘的事。

自主探究

搜集古今中外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学习导航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提出要求

学后疑惑

疑惑1:

疑惑2:

解难释疑

适时点拨

多鼓励学生的表现

小组合作

1.讲古代感动的故事。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你为什么而感动?

2.不仅我国古代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古今中外更是层出不穷。小组说说感动的故事。推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讲讲。

交流展示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呢?

指名说话。

一位同学说完后,请其他同学当记者,现场进行“答记者问”。引导学生说最感动的地方,说清感动的原因。

学习检测

评价每个学生的表现

总结激励

及时表扬学生学习中的优点并提出希望

挑战自我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生本课堂

语文导学案

教学内容

习作四

学校审核

综合年

4.25—4.28

学习目标

我要把精彩而具体的,最令人感动、难忘的事写下来,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可以给文章加个有趣、新颖、恰当的标题。写完后,再对照讲述故事的具体要求,认真改一改。

重点、难点

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自主探究

1.把这篇文章全部写下来。题目自定。

2.巡视指导。

学习导航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提出要求

学后疑惑

疑惑1:

疑惑2:

解难释疑

适时点拨

多鼓励学生的表现

小组合作

1.交流写作:请学生把自己写的片断展示出来,读后,请同学评一评,哪里写得好?哪里还可以改进?

2.按方法、小组评改。

3.分享精彩语段。

交流展示

1.优秀习作者上台朗读习作,倾听并思考。

(同学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让人感动、难忘在什么地方?哪几句写得特别好?好在哪里?

2.倾听评析。

(1)你觉得这篇文章所选的事感人或难忘吗?

(2)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是一件感人或难忘的事?

(3)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值得借鉴学习?

3.小结优点。

学习检测

1.结合讲评,自评自改。(重点放在个人感动、难忘的精彩章节)

2.小组修改片段,再次交流分享。

3.修改后的片段,集中再次讲评,或说说自己的感受。

总结激励

及时表扬学生学习中的优点并提出希望

挑战自我你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生本课堂

语文导学案

教学内容

回顾拓展四

学校审核

展示交流

5.2

学习目标

1.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交流课内和课外令人感动的人和事,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朗读、积累关于永不放弃的相关成语。

3.展示、交流本单元课文学习的收获,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

重点、难点

结合本单元内容,交流学习活动,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

自主探究

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然后谈谈各自对这些成语的理解。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给成语分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正确使用这些成语。

2.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个成语,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3.请学生在摘抄本上,分类摘记一些自己喜欢的成语。

学习导航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提出要求

学后疑惑

疑惑1:

疑惑2:

解难释疑

适时点拨

多鼓励学生的表现

小组合作

交流平台

1.在学习小组里,从课文学习、语言积累、写字、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几个方面,结合课内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提高。

形式A:小组内,从上述几方面按顺序逐一交流,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形式B:每个小组,按上述几方面进行分配交流,小组汇报,各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2.就本组课文学习,交流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法。

(1)在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中,你在课外阅读了哪些文章、书籍?你知道有哪些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2)谁愿把你感受最深的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3)你是如何获得这样的收获的?把你的方法讲给大家听,让别人也学到好方法,行吗?

3.教师引导全班交流,共同回顾。

交流展示

展示台

1.组织学生读课外阅读中令人感动的文章,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2.教师根据口语交际和习作中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多分析归纳习作中的表达方法。

学习检测

成语故事

1.阅读成语故事,想想讲了什么,成语的寓意何处?

2.交流:

(1)故事讲了什么,“程门立雪”的寓意是什么?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3.分组讲讲你课外收集到的成语故事。然后把评出的故事大王推荐给全班同学。

4.全班交流收集到的成语故事。

5.总结:

总结激励

及时表扬学生学习中的优点并提出希望

6.高中语文导学案教学的深层反思 篇六

教案与导学案有本质区别。教案作为讲授方案, 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 侧重使学生“学会”。而导学案是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活动方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及学生直接参与、主动求知的活动案例, 它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 侧重于学生“会学”。从内容指向而言, 二者有很多的不同。

实事求是地说, 导学案教学让语文教学出现了方向性问题!

1.简单化教学, 严重弱化了语文教师的教学力。

导学案教学, 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 过多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这一语文基本能力的的培养, 从而也使得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力和语文教学力在逐渐下降。

有一节公开课: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师的导学案中设计了如下主体教学环节 (设计四个问题进行文本学习) :1.“获得教养”的目的是什么?2.阅读经典的意义是什么?3.阅读经典的方法是什么?4.阅读经典后效果如何?从教学过程看, 四个问题逐一抛出, 学生到文本中的对应段落逐一寻找问题答案, 教学过程很顺利, 教学完成很流畅。但略加思考, 却不难发现一个大问题:文本解读仅限于表层文字的信息寻找和提取吗?这节语文课教学目标仅定位于段落内容的整合和概括吗?

对语文而言, 文本学习是一种增量和扩量教学, 而不是缩量和简单教学。从教师实施教学而言, 这种导学案只能是一种粗疏和大概的教学内容, 是一种教参内容的整合和提取, 然后以问题进行呈现和教学。这种导学案教学满足于文本内容的概括与信息的提取, 止步于问题答案的正确与否。

教学需要改革, 教学形式需要创新, 但如果效力于教学的异样形式而非实际内容, 那么, 语文课也许会上得越来越好看, 但学生的收获却只能越来越少, 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会在日积月累中日渐削弱。

2.公式化教学, 导致语文教师千人一面。

有一节公开课: 《想北平》。教师依据导学案组织如下教学:文章抒发了什么情感 (思念北平) ?写了北平的什么 (动中有静, 布置匀调, 物产丰富, 接近自然) ?任意找出你喜欢的一处语句进行品味赏析。就此结束。

这种课较为多见:在没有读顺读懂读透文本的基础上, 教师只是简单地预设几个问题作为主体教学内容, 而且教学内容满足于文本表层简单化信息的梳理;教学组织只是用一种机械的问答式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扁平化泛语文教学, 因为教学内容呈平面排列, 没有立体感, 没有教学内容的逐层推进和深入。而设计的问题局限于文章表层内容的概括分析, 没有思考的空间和探究的价值, 没有语言的品味和赏析, 没有感动和感悟。这种教学是一种简单化教学, 是一种负能量教学。

语文教学专家曹勇军老师曾说过:语文是一门手艺, 有一种辛劳寂寞中磨砺出来的灵巧和扎实。而这种整齐划一、千人一面的导学案教学, 总不免让人担心, 语文这门精巧的手艺还能守得住吗?真正的手艺是拒绝机械的复制的, 但现实情况却是, 这门手艺因导学案教学的大量推行已经被大批量模板式的工业生产方式替代。

语文教学的成功来自教师自己的文本阅读和阅读发现。一位优秀教师能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使其教学更接近理想的课程追求。语文, 文本背后作者的人生的丰富经历、社会的独特认识、情感的个体体验、人生的深刻感悟都是千差万别的, 语文课, 教师应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对文本的阅读感悟进行教学提炼, 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输送给学生。而导学案教学, 使得语文与阅读、与语言赏析、与感动感悟渐行渐远!

3.问题化教学, 致使语言学习这一语文本务渐行渐远。

语文教学专家韩军的“新语文教育”理念中强调“重文写白”, 即回归语文教育“文化”之本。韩军认为, 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 积累了浩繁的极富表现力的语汇, 滋养、丰富了现代白话。人在少年语言敏感期, 诵读大量古诗文, 用文言奠基, 用白话表达, 则文字极易纯粹, 典雅, 凝练, 传神。不仅如此, 他还呼唤回归语文教育的“文字”之本。韩军认为, 语文课之独立价值是文字。语文课首要是上成文字课, 语文老师首要是文字师。若关注精神, 也须由文字引发, 由文字贯穿, 终落脚于文字, 即“着意于精神, 着力于文字”。

教育专家王尚文坚持语文教学要强调“语文意识”:应关注它到底是怎么说的, 即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只有关注“怎么说”, 才能准确把握“说什么”。要关注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 就是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 辨辨它的色彩, 掂掂它的分量, 摸摸它的“体温”, 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 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 从这里出发走上正确的语文学习之路。

以这两位语文专家的教学理念来反观语文导学案教学。导学案注重以问题的设计和预置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研习。不可否认, 问题探讨是语文教学比较理想的策略之一, 通过问题的解决可以深入研习文本, 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注意的是, 问题探讨重在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的阅读,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要求教师提出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引领学生的阅读活动, 而不是寻找答案;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应是学习成长的过程, 教师要为学生的问题解决发挥教学作用。导学案教学抛弃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教学。

语文是“语+文”, 语文学习是从语言开始的。语文教学中语言活动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在语言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通过语言活动整体把握文本;二是借助文本, 在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主要是品味语言;三是通过语言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主要是以写为主, 也可以说为主。而导学案教学一个很大的弊端是让学生和文本中的语言越来越远。因为语文的导学案教学, 以预设的问题为教学内容, 预设的问题多以内容概括和人文精神的认识为主, 以师生问答为主要教学方式, 以文本的内容概括提取为达成目标。这种教学, 注重整体感知, 不注重细节品析;注重宏观概括, 不注重微观探究;注重语言表达的内容认知, 不注重语言表达的形式体验;注重问题的结论, 不注重结论探讨的过程。这种教学只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内容指向上作思考, 而不是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去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分析能力去揣摩体悟。这种教学也是一种泛语文教学!

如有老师讲到韩少功的《我心归去》, 大多都是把教学主题内容预设为:分析对比运用并概括作者为什么要“我心归去”。很少有能让学生去品味这些语言的表达形式:如第6段, “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 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 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 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第8段:“我当然知道, 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 我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 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即使有老师教学时注意了这两处语句的理解, 也是局限在让学生泛泛地概括理解这些语句表达了“虽对故乡的失望, 但这是源自内心的挚爱, 因为挚爱, 所以对现状失望, 这种来自内心的失望真能滴血”, 而不是带领引导学生去体验“酥骨、悲剧般、绿得能融化、浮粪四溢、拥挤不堪”等词语的含义、连用意象的用意和排比句应用的突出效果。

而且导学案中的预设问题很少有“真问题”, 很难有“好问题”。导学案的问题设计要考虑文本学习的覆盖面, 一般只能以概括和整合性问题为首选, 这就很难对文本细部和具体语言现象进行设问和揣摩;考虑到导入和当堂训练, 一节课只有不到30分钟文本学习时间, 学生哪有时间走入文本?

不仅如此, 问题化教学还导致了语文的习题化教学和考试化教学。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在《警惕语文教学的考试化倾向》一文中认为, 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 最突出的就是教学的考试化模式。以现代文阅读考试题型应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设置许多问题, 课堂就是这些问题的问与答。因教师设置的问题不会超越各种教辅、教参和网络教案, 学生依据教辅基本回答无误。对此,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委黄厚江老师也曾经指出:如今的语文在被萎缩。很多语文课堂, 很多语文老师的教学, 很多学生的语文学习, 只剩下一个目的———考试。教什么, 学什么, 都紧盯着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 考什么就学什么。语文, 本来应该是最有趣的学科, 本来是有着丰富价值的学科, 现在也只剩下考试。有人公然说:理科教学要习题化, 语文教学要理科化。于是, 语文教学也就成了做题目。于是, 我们看到:语文教学的内涵, 严重萎缩;语文教学的方式, 严重变态。

7.人教七上语文导学案 篇七

课型:自学跟踪+合作展示     设计人:江波   使用人:      一审:     二审:   年级:五年级   班级:     组名:         小主人:      编号: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我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我能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学习重点: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中体会作者与珍珠鸟是怎样和谐相处的。

学习的小主人要做以下事情哟! 老师与你们同行 我们的目标 我们同进步

知识链接:

1、积累一些好词好句。

2、了解课文内容。

3、作者与珍珠鸟是怎样和谐相处的。

自主、合作、探究:☆☆

1、我能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 划出作者与珍珠鸟相处过程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我来闯关:

1、   liú xiè       yǎn jiǎn         móu  zi             xì nì

(      )     (        )       (       )         (       )

Chú er &

8.人教七上语文导学案 篇八

课前预习案

一、走进作者作品

林海音(1918—2001),原名含英,台湾苗栗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城南旧事》一书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林海音以她的成就、她的为人、她的号召力,成为连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

二、设身处地----了解背景

本文选自《英子的心》(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略有改动。林海音五岁时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一住就是二十五年,这里也就成了她的第二故乡,所以,她的作品大多是以此为背景和素材写成的。林海音在《窃读记》这篇散文中回忆了童年时期的读书生活:由于贫穷而买不起自己喜欢的书,只能偷偷地到书店中看书。

三、初读课文,完成三标一感 1.标出不认识的词语并注音

2.标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加以理解 3 标出文中出现的人物,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 4.感悟文章的整体内容

四、比一比,看一看,谁英雄,谁好汉: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汗涔涔()窃()读 踮()起脚 倾()盆大雨 ....屋檐()暂()时 贪婪()尴尬()众目睽睽()...... 饥肠辘辘()踉踉跄跄()...

2、解释下列词语。

:文中形容渴求知识而不知道满足。

:雨大得像盆里的水直往下倒。形容雨大势急。

:适合,相宜。

:流汗的样子。

: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睽睽,形容注视的样子。

: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煞,极,很。介,这。: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

:形容非常饥饿。辘辘,形容肚子饿时发出的声音。: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

:①抵住使不倒下。②支持住局面使不崩溃;勉强地维持。:走路不稳的样子。:图省力,图安逸。

:经常使用的手段,含贬义。文中带有调侃的意味。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重点词汇和相关知识。

2.抓住主要内容, 通过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读书的艰辛,理解并且学习主人公不怕困难、勤于读书的精神。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文章分层记述的结构。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写人记事。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读书对人类的积极影响。

2、感受坐着读书的艰辛,理解并且学习主人公不怕困难、勤于读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受作者在两次“窃读”过程中的不同思想感情的变化。

2、难点:比较两次“窃读”不同的经历,体会“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质疑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

2、检查预习案

二、初步研读

1、自读课文

2、自主预习。

自己阅读课文,并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在书本上做好圈点批注;各小组解决这些问题,如小组不能解决的再全班解决。

1)、贯穿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题目中的“窃”的原意是什么?“窃读”是什么意思?

(窃的意思是:偷;暗中偷偷的做一件事;谦辞,古人用来谦虚地指自己的建议,请问文中应该是?)

3)、文章围绕“窃读”主要写了三件事,请问分别是什么?

4)、林海音童年时代有过不止一次偷偷去书店读书的经历。通过阅读全文,请大家找找林海音积累了哪些行之有效的“窃读”技巧?

三、进一步研读课文

作者 “窃读”虽然经验丰富,但百密一疏,并不是每一次的“窃读”都能全身而退,文中就记录了她在“窃读”过程中遭遇的一次尴尬。

1、如果用一个小标题概括,应该是什么?

2、文中的书店老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3、这次书店受辱带给童年的作者什么感受和影响呢?

书店受辱经历使作者幼小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在这种心境下,作者在文章的末尾为什么还说“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呢?这和作者先前的感受似乎矛盾了啊? 其实并不矛盾。因为作者在这次“窃读”经历后,又遇到了一次截然相反的“窃读”经历。

1、书店受辱后,作者为什么又去书店“窃读”了呢?是什么促使作者这么做的?

2、那么这次的“窃读”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课文中哪些语句能够使作者体会到自己是在爱里长大的?请找出来

4、书店店员是一个怎么样的的人?

【合作探究】

1、“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谈谈自己的理解。

2、你知道哪些读书的名言?

3、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女孩?我们应该学习她的什么?

四、课堂小结

学习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和林海音一起经历了那既快乐又惧怕的“窃读”生活,懂得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读书,离不开关爱,离不开百态的社会,更离不开感恩。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热爱读书,勤奋刻苦、学会感恩的人,做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真正健康的人。

在写作上:

1、作者善用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2、通过对比揭示中心。

3、比喻修辞,生动形象。

达标检测案

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9.小学语文导学案教学法刍议 篇九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学案教学法,新课标,素质教育

伴随国力的强盛和国民教育意识的觉醒, 新的环境形势对于我国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教师“填鸭式”、学生被动式教学模式不再适用于当前我国的教育形势, 新课标的提出更是催生新一轮教学模式的产生和演变。 新型教学模式下, 要求教师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重大转变, 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方法,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 教师的指导地位得到明确,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得到彰显。 与此同时, 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着手研究一些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工具和方法。“导学案”的提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本文通过研究小学语文课堂“导学案”使用现状, 并分析 “导学案”教学中遇到的困境, 并针对所列举出的“导学案”教学中的困境, 给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一、“导学案”的定义简述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 个人备课、 再集体研讨制定的,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 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 它以学生为本, 以“三维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 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导学案实施的高级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导学案实施的基础目标是促进学生高效掌握知识, 为后续学习奠定文化基础, 在导学案的实施中要两级目标并重。

二、小学语文导学案实施浅述

1.体现学生中心, 为自学提供内在动力。

针对当前一些教师教学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面, 自身不愿意或者不主动学习、更新和运用更科学、更先进的教学模式的思想, 相关部门、学校和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通过落实和强化对教师教学理念和技能方法的学习培训和更新运用, 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引导教师学习和掌握新的、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更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 对于导学案的认识, 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 深刻认识到导学案在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过程当中发挥的积极、强大和有效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当中积极、主动地将导学案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当中, 成为日常教学当中的良好的教学工具, 并在实践过程当中配合导学案实施的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不断对导学案加以改进优化和更新换代, 更好地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 强化教学效果。 此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了学习兴趣, 学生学什么都会缺乏内在动力。教师在导学案实施过程当中, 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 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 做学生们的好朋友, 了解学生们当前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了解他们的喜好, 并在此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对他们的学习加以吸引和引导。

2.通过学法引领, 帮助学生掌握自学方法。

导学案的其中一个重点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和 “学”的一系列学习任务活动。 在这个过程当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是一个互相合作、互相引导和互相学习的过程。 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相互的沟通讨论和合作, 可以互补长短、思维碰撞, 互相解答难题寻找方法, 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掌握更好的自学方法并开展自主学习, 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反馈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教学和引导效果, 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 进一步实现自我教学技能的提升。 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出一个个一模一样的高分高能的人才, 导学案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培养出最适合自己也是最有效的自主学习方式方法。 因此, 在日常教学当中, 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并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 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 采取不同的导学案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发现和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并最终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强化自学能力。

3.多元评价, 维持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构建导学案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方能正确地评判教师和学生的努力学习成果, 以及导学案的实施效果, 方能了解和发现导学案编制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存在的问题、盲点和误区, 以及学生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导学案加以不断改进、优化和提升, 更好地发挥教师导学案编制和实施、学生导学案学习的效果。 导学案的评价系统, 首先应当是双向的, 即既有教师对学生努力程度和学习效果的评价, 又有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和导学案实施效果的评价。 如前文所述, 教师在导学案实施过程当中起到的是指导作用, 学生作为导学案实施的主体, 导学案的实施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因而, 导学案的评价体系应当是双向性的, 一方面,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加以评价, 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可以发现自身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加以改进, 找到努力的方向去提升。 学生可以对教师的导学案编写和实施过程当中的指导加以评价, 从主体端对导学案的实施效果加以反馈, 让教师能够清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需要, 准确发现设计和实施的导学案及自身在导学案指导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根据反馈的结果在后续导学案编制实施过程当中加以改进和提升。 通过设计这样双向性的导学案评价标准, 一方面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 更好强化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效果, 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丰富教师的理论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王新民, 王富英.学案:一种新的教学文化脚本[J].基础教育课程, 2012 (5) .

[2]安桂清.学案教学:何去何从[J].基础教育课程, 2012 (4) .

10.人教七上语文导学案 篇十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品味本文清晰朴实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心灵接受一次爱的熏陶。

二、学习重难点:

体味文章语言的清晰朴实,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内容与方法

1、熟读课文,扫清课文字词障碍。(把你能理解的词语写在下面,并运用它。)

2、感知课文内容,你读懂了课文写了几件事情,请把它写下来。

3、查找作者相关资料,把你所搜集到的资料写下来。

我的预习情况:

原因是:

组长签字:家长签字:

(二)、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激起学习兴趣,引出课题、提示学习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

2、分享搜集资料。

(三)、合作探究

1、快速默读课文,感知内容,思考回答:(小组合作)

①复述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简洁的语言概括。

②这几件事情表现力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③读了本文,你认为安妮.莎莉文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2、细读课文,问题探究。

课文说莎莉文老师重塑了海伦的生命,这个生命指的是人重新获得了生命吗?你是怎么理解“再塑生命”的,请你说一说。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以上环节由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与分享、小结)

(四)、拓展延伸

爱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可视可触的事物,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却处处能感受到它的存在,课文第1

三部分师生的问答中,有几个探讨什么是爱的句子,请你把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含义,你也可以模仿着写句话。

(五)课堂总结

(六)当堂检测

基础训练

1.下列加黑字中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A.搓捻(cuō niǎn)恍然(huǎnɡ)迁徙(xǐ)钥匙(yuâ)

B.绽开(zàn)譬如(pì)觅食(mì)预兆(zhào)

C.截然(jiã)繁衍(yán)喷水(pēn)利爪(zhuǎ)

D.涨红(zhànɡ)筑巢(cáo)遨游(ào)栖息(qī)

2.下列句子中出现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绵簇,美不胜收。

B.我穿过落英缤纷的花雨,走近大树,站在那里楞了片刻。

C.直到有一天,抵档不住那繁花满枝、香味扑鼻的含羞树的绣惑后,才克服了„„

D.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侵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3.解释下列词语。

A.不求甚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油然而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不可名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冥思遐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词语中全部是表心情的一项是()。

A.唯恐 油然而生 悔恨莫及 企盼B.恍然 轻而易举冥思遐想

C.愤怒 美不胜收 不求甚解 煎熬D.苦恼 不可名状 所作所为

5.海伦·凯勒这个奇迹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阅读课文,根据海伦·凯勒对爱的理解给“爱”下一个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写生活中你所感受到的“爱”,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300字左右。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溪水淙淙,都是宇宙的精灵,是大自然富予人们最美妙的文章和乐章。但是这些文章和乐章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有的人,泉水丁东,在他听来是大自然奏出的美妙和偕的音乐;天上的白云,在他看来是大自然铺就的最美最好的图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有的人,面对大自然的美景,听到的只是声音、颜色,这样的人是无法领略大自然的情趣的。

1.这段话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1)错别字: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

(2)错别字: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

2.在这段话中有一个病句,请在文中用“——”画出,并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在下面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文组成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好用心机的人容易产生猜忌,于是会把杯中映出的弓影认为是蛇蝎,甚至远远看见石头都会以为是卧虎,结果内心充满杀气;一个心胸豁达的人往往带着平和,即使遇见凶残得像老虎一样的人也能把他感化得像海鸥一般温顺,听到聒噪的蛙声也会把它当作美妙的乐曲,结果到处就会是一片祥和之气。

答案与提示

1.D

2.C

3.A.指不深入领会,只停留于一知半解;

B.指某种心情自然而然的产生;

C.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描述或说出;

D.深入思考,想尽办法。

4.A

5.(1)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

(2)海伦·凯勒本人的求知欲望。提示:此题应抓住文中两个主人公的形象加以分析。

6.“爱”就是“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的那种美好的情感。提示:此题应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并结合人物的心理加以分析。

12.(1)“富”改为“赋”;(2)“偕”改为“谐”。

13.听到的只是声音、颜色。改为:听到的只是声音,看到的只是颜色。

14.示例:青山绿水,在他读来是大自然抒写的美妙绝伦的山水诗。

11.人教七上语文导学案 篇十一

1.结合文本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理解主旨,明确作者观点。3.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4.学习作者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勇气和精神,追求健康积极的学习生活。

本文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上任演说辞,也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

在执掌北大之初,蔡元培先生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对在校大学生乃至所有青年学子提出了殷切希望,勉励他们抱定宗旨,研究学问,砥砺德行,尊敬师长,以民族兴亡为己任,把自己塑造成栋梁之才。其用心之良苦、理想之高远,启人深思,发人深省。

1.从清代的翰林到革命民主主义者。蔡元培(1868—1940),字卿鹤,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蔡元培17岁考取秀才,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1894年任翰林院编修。但他忧民族危难,愤清朝腐败无能,于1898年弃官南下,兴学育才以救国,并倡言反清革命,创立光复会,参加同盟会,成为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

2.近代最著名的民主教育家。他是我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杰出的先驱者,致力于打破封建专制教育,明确要为革新政治而培养人才。民国建立后,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和北京政府的教育总长,初步建立了中国新式的、与共和政治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从而揭开了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新的一页。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学术自由”,主张对新旧思想“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

3.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学贯中西,曾两次赴德留学。1921年,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分别授予他文学、法学博士荣誉学位。不仅如此,他的道德风范和人格力量,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深为世人所钦仰,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前身为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的产物。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厚重的学府。因为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官宦子弟,他们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蔡元培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在办学方针上,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方针,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本文就是他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提携()

②弭谤()

③訾詈()....④冶游().⑤敷衍()..

⑥砥砺()..⑦相勖()⑧会晤()..⑩旁稽博采().

⑨商榷().

孜孜求学()力矫颓俗()..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贻(yí)裨(bì)磋(cuō)殆(dài)稗(bài)槎(chá)

3.辨析下面的几组近义词。(1)毕业·肄业

毕业:学生在学校或训练班修业期满,达到规定要求,结束在校学习。肄业:在校学习,指没能毕业或尚未毕业。

辨析:①他今年北大研究生

后,就到了我们这所大学担任讲师。②该校规定,学满一学年以上退学的研究生,学校发给

证书。(2)指摘·指责

指摘:指出错误并加以批评,语义较轻。指责:指出错误并予以责备,语义较重。

辨析:①既然每个人都可以对教育

评点,那么,每个人也应发挥主人翁意识,对教育改革给予宽容和空间,立足建设而非拆台。②上周四,一份公开报告将70岁的NBA球员工会执行董事比列·亨特推向了风口浪尖,一向犀利的篮网控卫德隆

其任人唯亲。

(3)商榷·商量

两者都有交换意见的意思。“商榷”即商讨,是就解决较大的、较复杂的问题而言,使用频率较低,一般不带宾语。“商量”,使用频率较高,可以带宾语。

辨析:①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表示,针对“先看病后付费”的试点,很容易因为操作不当产生社会福利病,造成财政负担过重。在中小城市可以推广,但像北上广这些大城市就值得

了。

②两个人既然走在一起就是要互相依赖着过日子,这样才能使对方充分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遇到问题一定要跟他

,不要总是自作主张。

4.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1)砥砺:(2)弭谤:(3)冶游:(4)相勖:(5)訾詈:(6)干禄:(7)时阅数载:(8)姑不具论:(9)容有底止:(10)敷衍塞责:(11)责无旁贷:(12)旁稽博采:

1.作者为什么要首先提出“抱定宗旨”的要求?这一要求具有怎样的针对性?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

2.为了论述求学必须“抱定宗旨”的道理,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都围绕着一个怎样的核心内容?为什么?

4.蔡元培先生对学校改革的两项计划,有何共同目的?

5.研读课文,体会下列句子的含意。

①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②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己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相互劝勉也。

6.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有怎样的特点?

7.蔡元培先生的这篇演说,在今天还有什么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请联系实际进行探究。

演讲稿及其特点

演讲稿又叫演说词,它是在大会上或其他公开场合发表个人的观点、见解和主张的文稿。演讲稿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演讲的成功与失败。演讲稿像议论文一样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富有特点,但它又不是一般的议论文。它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的应用文体,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演讲稿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针对性。首先,作者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听众所关心的问题,评论和论辩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要能为听众所接受并心悦诚服,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社会效果;其次,要懂得听众有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层次,要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为听众设计不同的演讲内容。

2.可讲性。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以“讲”为主,以“演”为辅。由于演讲要诉诸口头,拟稿时必须以易说能讲为前提。一篇好的演讲稿对演讲者来说要可讲,对听众来说要好听。

3.鼓动性。要依靠演讲稿思想内容的丰富、深刻,见解精辟,有独到之处,发人深思;同时,演讲者的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4.整体性。演讲稿并不能独立地完成演讲任务,它只是演讲的一个文字依据,是整个演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演讲主体、听众对象、特定的时空条件共同构成了演讲活动的整体。撰写演讲稿时,不能将它从整体中剥离出来。

5.口语性。演讲稿必须讲究“上口”和“入耳”。所谓上口,就是讲起来通达流利。所谓入耳,就是听起来非常顺畅,没有什么语言障碍,不会发生曲解。

6.临场性。演讲活动是演讲者与听众面对面的一种交流和沟通。听众会对演讲内容及时作出反应:或表示赞同,或表示反对,或饶有兴趣,或无动于衷。因此,写演讲稿时,要充分考虑它的临场性,应在保证内容完整的前提下,留有伸缩的余地。要充分考虑到演讲时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付各种情况的对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1.结合全文来看,这里的“宗旨”指的是什么?在作者看来,求学者应当有怎样的“宗旨”?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宗旨”?

2.作者在文中批评了哪些不正确的求学“宗旨”?他认为求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3.如何理解文段中画线语句的含意?

4.下面是鲁迅为北大设计的校徽,请写出该校徽中除字母和数字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60字左右。

参考答案

知识记忆与理解

自主学习导引

1.作者回顾昔日对本校之贡献,猜度诸位学生的进步,明确履新演说之义,既可表达久别重逢之喜悦,对本校及学子的关切,也可表现对本次演讲的郑重态度。

2.①学生不为求学,专为做官发财而来;②学生败德毁行,不能束身自爱;③学生不敬爱师友;④学生学习太依赖老师,不注重一己潜修;⑤学校图书陈旧,新书太少。

3.①劝学生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②劝学生砥砺德行,束身自爱;③劝学生敬爱师友;④改良讲义,只列纲要,迫使学生潜修;⑤筹集款项,添购书籍,多购新书。(注意与上题的对应关系)基础知识梳理

1.①xié ②mǐ ③zǐ lì ④yě ⑤fū yǎn ⑥dǐ lì ⑦xù ⑧wù ⑨què ⑩jī zī

tuí

2.贻误/殆尽 裨益/稗草 切磋/浮槎

3.(1)①毕业 ②肄业(2)①指摘 ②指责(3)①商榷 ②商量

4.(1)磨炼。(2)禁止非议,制止指责议论。弭,止、息。(3)同“游冶”。四处游玩。(4)相互勉励。(5)指责,诋毁,谩骂。(6)求功名利禄。禄,古代官吏的俸给。(7)时间经过几年。阅,经过。(8)暂且不作论述。具,陈述。(9)或许能相当深。底止,深的意思。(10)做事不负责,敷衍了事。(11)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贷,推卸。(12)广泛地考查引用材料,进行论证。

思维探究与创新

1.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功利至上,道德沦丧。北京大学也深受污染,存在着很多弊端,很多学生无心向学,学风腐败。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蔡元培在演说中明确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首先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

“抱定宗旨”针对的是北大的不良学风和学生求学宗旨的不正大。从“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可以看出,当时北京大学学风腐败,很多学生学习心态不正确,不是以研究学问为宗旨,而是以做官发财为目的,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所以作者要求学生首先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相关语句如下: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

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

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2.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清朝的覆灭和当时人们对于当局的不满,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谓切中肯綮。

3.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内容,即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行。

首先,蔡先生批判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劝告学生要抱定正确的宗旨,要以专心求学的态度读书,不可抱有做官发财的梦,以致误己误人误国。这样才能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型知识分子。其次,蔡先生指出,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会道德的沦丧,作者认为大学生有责任去扭转这种局面。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纯洁的道德情操,成为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最后,蔡先生希望青年学生要敬爱师友,他尤其指出,道德修行不能仅止于独善其身,更要“道义相勖”,这样方能共同提高,收“切磋之效”。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蔡元培先生认为道德教育是国民教育之根本,而人格培养又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健全的人格,甚至比第一流的研究成果更重要。

4.蔡元培先生对北大改革提出的两项计划既有针对性,又反映了他对大学性质的理解。

他首先针对那些志在做官发财的学生,避免他们“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改良讲义”“只列纲要”,迫使学生自行钻研,而“添购书籍”则是为学生自行参考提供条件。其次,一方面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的性质是钻研高深学问,它不同于一般的专门学校,不带有直接的实用目的,故而不能停留在传播专门知识上,更须学生旁稽博采;另一方面,蔡元培先生主张“兼容并包”,故而不提供详细讲义,更能使学生独立钻研,学有心得。

可见,蔡元培先生的两项改革计划都围绕“求学”二字,希望能借此让学生真正获得学问,而非敷衍塞责,只求文凭。5.①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而言的。当时的北京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军阀的混战,旧的道德已经失范,新的又没有树立起来,整个社会陷入道德沦丧的状态,一般人很少能不为所染。这也是作者寄望于青年学子,希望他们不仅自己洁身自好,而且能担当起为社会匡正流俗的职责的主要原因。

②讲的是青年学子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劝勉,在德行上共同进步的必要性,寄予了蔡元培对北大学生的深切厚望。

6.(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融合二者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时,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2)语言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文言文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此外,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7.近一个世纪以前,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说中与学生约法三章,对他以后在北大的改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所创造出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迄今尚有很高现实意义的教学理念,具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在一部分高中生的眼中,考大学是摆脱现实困窘、升官发财的一条捷径,花苦功夫只为考个好大学,使自己有个好前程。不仅在学生中,即使教师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也会隐约流露出这样的思想倾向。而部分大学也不再把追求高深学问作为它的目标,学校里人文课程被功利主义者嗤之以鼻,不予重视。学校没有一个好的导向,势必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使他们不知求学,急功近利。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全国各学校似乎都把对学生的德育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一时之间,德育似乎成了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但事实上,很多学校对学生还是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把升学率看作是最重要的问题,而对学生的德育还是流于形式,背离了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由于学校疏于管理,很多学生贪图享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沉溺于网吧等娱乐场所,荒废了学业,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多是家中的小皇帝,很多学生很自私,有唯我独尊的不良倾向。在家眼里没有父母,把父母看成是自己的奴仆;在校眼里没有师长,在老师批评时以怒目相对,对同学,合得来的讲哥们义气,合不来的动辄以打骂解决问题。近些年,常有校园或与学生有关的家庭恶性事件发生,造成极坏的影响。

由此看来,蔡元培先生的这篇演说辞还在为中国教育敲着警钟。

技能应用与拓展

1.“宗旨”指的是求学的目的(目标)。求学者应当“为求学而来”,光明正大,而不以“做官发财”为志。因为“宗旨”偏斜,就会唯分数是争,潦草塞责,虚度光阴,而难有真才实学,从而导致误己、误人、误国的恶果。2.作者在文中批评了求学为“做官”和“致富”两种错误的“宗旨”。他认为求学的终极目的是“学成任事”。3.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不是做官发财的晋升阶梯。因此,学生在校应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这一点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4.北大精神是以服务于国家社会为人生理想,作人民思想的先导,不顾一己之私利,勇往直前,即使斧钺加身也毫无顾忌的牺牲精神。

5.当时,浙江在财政统一、金融平稳、军队统一、教育优良、战争损失不大等方面与其他省份相比,具有优势。但是浙江也和其他地方一样存在吏治不良、道德堕落的现象,作者认为浙江还应在政务与党务方面学习北大之精神,进行内在的改革。

上一篇:工厂质量在我心中征文下一篇:修改后知识竞赛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