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日历》教学反思

2024-11-21

《认识日历》教学反思(14篇)

1.《认识日历》教学反思 篇一

这次数学活动,我精心设计了三个实践环节,每一环节都是环环相套,层层递进。

活动开始,我神秘地说要与数字朋友做游戏,孩子们注意力一下子给吸引住了,通过让幼儿认认、想想 、说说数字,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扩展性思维.接着让幼儿进入一个有趣的故事中,有年妈妈带着孩子住在漂亮蘑菇房子里进行着有趣的游戏,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到了年月日间的关系,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0(31)天,一年共有365天。然后又开了一个展览会,孩子们更是乐开了天更重要的是这个情境激发了孩子人人去探究、人人去发现,自己悟出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数学《认识日历》选择了幼儿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日历 挂历 台历等来让幼儿认识日期,查阅日期.活动中充分体现了《纲要》精神:幼儿的教育内容必须生活化、游戏化、社会化。“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创设出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应该让学生懂得:生活就是数学学习的课堂,数学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

2.《认识日历》教学反思 篇二

一、活用教材, 灵活教法、学法, 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1. 活用教材

新课标提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年龄特点,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进行合理拓展和延伸。对于那些有开放性的知识, 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内容体现生活化的部分比较多, 很多生活中的素材都与角有关, 比如自行车的三角形架涉及角, 钓鱼时鱼竿和地面之间形成了角等等。因此, 在上课开始, 我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实物, 从中找到有关角的素材,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从中感悟数学概念就在生活中间, 和我们密不可分。这样引入, 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 把数学教材与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相联系起来, 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生活”的教学原则。学生在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 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 并借此开始探究, 从而创造成功的心理体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究的空间。教材是死的, 师生在用教材时可以灵活, 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 应留有余地, 给学生自我拓展的机会。教师只是教学的指导者, 主体是学生, 让学生在教材的提示下, 自己搜集相关信息, 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对教材上的知识点, 只要学生自己能学懂学通的, 教师坚决不讲, 对于学生理解有点困难的知识点, 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需要制作学具的, 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尝试课外探究, 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精神, 也是对教材的有效延伸。

另外, 灵活运用教材上的课堂训练题目, 教师应精选例题、习题, 进行科学取舍, 每节课都应扎扎实实完成教学目标。教材上练习题很少, 层次性也较差, 题型不够全面,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边讲边补充, 边练边总结, 做到讲练结合。尤其是经典题型, 更应随学随练, 做到有针对性训练, 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打造高效课堂。

2. 灵活教法

我们都知道“教无定法”。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 我始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尽量以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作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时, 我让学生观察教室中哪里有角的存在, 观察身边的物品。这样启发, 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发表见解。为了有效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我借机提问:“你们都找到了生活中的角, 你知道角的概念吗?角有哪些特点?怎么分类你们知道吗?”这样提问, 学生纷纷讨论起来, 七嘴八舌话“角的知识”。通过合作交流, 学生基本把相关知识点找得差不多。这样教学, 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得到有效落实, 学生爱学、想学、会学, 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本节课教学过程由浅入深, 环环相扣, 循序渐进, 注意了知识结构的建构, 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3. 灵活学法

方法是学习的助推剂, 好的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时, 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情境, 亲自体验数学过程, 及时分析总结, 这样会收到好的学习效果的。比如, 在《角的初步知识》教学时, 我特意安排学生自己制作不同大小的角的学具, 上课时自己展示角有关概念, 让学生自己边讲边演示, 哪个是边, 哪个是角, 那个是顶点;什么样的角是锐角, 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什么样的角是平角或周角。在探究角的大小与边长有无关系时, 我叫学生制作多个边长不等的角, 让学生亲自探究, 从中发现问题,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 解决教学难点, 增加信息量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 题材宜多样化, 显现方式应丰富多彩。各种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信息传播的载体, 通过多媒体的视频放大效果, 增加了学生观察的直观性;通过动画展示, 使学生理解了数学的本质。尤其是题型变换, 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 展示变换过程, 能多角度激发学生兴趣。比如, 利用flash课件演示有关角的形成, 用ppt幻灯片比较角的大小等等。这样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效解决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教学行为与教学设计的差距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 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 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这节课的教学, 我每个环节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包括题型的选择, 学生活动的设计, 多媒体手段的应用, 问题探究的设置等。但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发挥得不是那么理想, 该探究的深度不够, 思路不是很广。或许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还不够, 因此我们要真正实现教学目的, 就必须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 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使数学教学越来越科学化、实用化。

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三

一、动手指一指,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教材提供了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生活中角是无时不在的:做操的学生张开双臂、足球的门、球场的边界、花匠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楼钟的时针和分针……教材用颜色标了出来,让学生知道角就在身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用小手去指指图中的角,然后,我又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 “盲点”,多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学生在反复的指角中逐渐掌握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才有利于对角作出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概念与法则。因此我在教学角的大小的环节时,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进一步巩固,然后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拉动活动角的活动,由老师叫口令学生来操作:学生两人一组,每组一条绳子,让一个学生用手拿着绳子的中间不动,另一个学生用两只手拿着绳子两头,然后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老师给出有趣的口令:“角,变!变!变!——变大!”“角,变!变!变!——变更大!”“角,变!变!变!——变小!”“角,变!变!变!——变更小!”学生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于是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时,大多数学生觉得边长的角就大,这时就可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么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角在这册是第一次出现,教学目标有三点: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例1是通过剪刀、吸管、水龙头三个实物来抽象出这三个生活中的角,体现了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让学生知道角是由一个点和两条边组成的。那么至于顶点是怎样的,边又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教学要求。

四、语言科学性,准确传授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和科学性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语言准确,用词严谨恰当,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画角时,“从一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不能说“横着画一条线,竖着画一条线”;找角时,“书本的面有四个角”,不要说“书本有四个角”;等等。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学的语言需要特别重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责编金铃)

endprint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打下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对角的认识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只知道角是“尖尖的”,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动手指一指,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教材提供了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生活中角是无时不在的:做操的学生张开双臂、足球的门、球场的边界、花匠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楼钟的时针和分针……教材用颜色标了出来,让学生知道角就在身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用小手去指指图中的角,然后,我又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 “盲点”,多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学生在反复的指角中逐渐掌握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才有利于对角作出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概念与法则。因此我在教学角的大小的环节时,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进一步巩固,然后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拉动活动角的活动,由老师叫口令学生来操作:学生两人一组,每组一条绳子,让一个学生用手拿着绳子的中间不动,另一个学生用两只手拿着绳子两头,然后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老师给出有趣的口令:“角,变!变!变!——变大!”“角,变!变!变!——变更大!”“角,变!变!变!——变小!”“角,变!变!变!——变更小!”学生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于是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时,大多数学生觉得边长的角就大,这时就可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么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角在这册是第一次出现,教学目标有三点: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例1是通过剪刀、吸管、水龙头三个实物来抽象出这三个生活中的角,体现了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让学生知道角是由一个点和两条边组成的。那么至于顶点是怎样的,边又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教学要求。

四、语言科学性,准确传授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和科学性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语言准确,用词严谨恰当,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画角时,“从一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不能说“横着画一条线,竖着画一条线”;找角时,“书本的面有四个角”,不要说“书本有四个角”;等等。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学的语言需要特别重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责编金铃)

endprint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打下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对角的认识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只知道角是“尖尖的”,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动手指一指,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教材提供了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生活中角是无时不在的:做操的学生张开双臂、足球的门、球场的边界、花匠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楼钟的时针和分针……教材用颜色标了出来,让学生知道角就在身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用小手去指指图中的角,然后,我又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 “盲点”,多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学生在反复的指角中逐渐掌握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才有利于对角作出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概念与法则。因此我在教学角的大小的环节时,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进一步巩固,然后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拉动活动角的活动,由老师叫口令学生来操作:学生两人一组,每组一条绳子,让一个学生用手拿着绳子的中间不动,另一个学生用两只手拿着绳子两头,然后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老师给出有趣的口令:“角,变!变!变!——变大!”“角,变!变!变!——变更大!”“角,变!变!变!——变小!”“角,变!变!变!——变更小!”学生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于是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时,大多数学生觉得边长的角就大,这时就可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么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角在这册是第一次出现,教学目标有三点: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例1是通过剪刀、吸管、水龙头三个实物来抽象出这三个生活中的角,体现了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让学生知道角是由一个点和两条边组成的。那么至于顶点是怎样的,边又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教学要求。

四、语言科学性,准确传授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和科学性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语言准确,用词严谨恰当,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画角时,“从一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不能说“横着画一条线,竖着画一条线”;找角时,“书本的面有四个角”,不要说“书本有四个角”;等等。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学的语言需要特别重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责编金铃)

4.《认识日历》教学反思 篇四

活动目标:

1.了解日历基本信息和年、月、日、星期的关系,学会看日历。

2.了解日历的功用,能运用日历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帮忙搜集各种挂历、台历、日历等布置在教室里。

2.幼儿每人一本台历。

活动过程:

1.观察日历,探索日历的功用。

2.谜语导入,引出日历。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猜看。

一本册子,写满数字,挂在墙上,记录时间,告诉我们年月日,还能知道星期几,你说神奇不神奇?(日历)

3.了解日历的作用。

小朋友,你知道日历是做什么用的吗?(教案出自:)让幼儿回答。

日历是用来记录或者查看时间(日期)的工具,人们学习生活都离不开它。

4.相互交流,了解不同的日历。

请幼儿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日历。

日历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挂在墙上的叫挂历,放在桌子上的叫台历,还有万年历,随着科技的发展,又发明了电子日历,有的手机手表上也有日历。

5.通过故事,了解年月日的关系。

师讲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妈妈,她的名字叫年,她有365个孩子,这365个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日,年妈妈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为了让孩子住的舒服一点,年妈妈为孩子们盖了12座房子,这12座房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月,为了让孩子们回家的时候不迷路,年妈妈给每个房子都起了名字,一月、二月、三月……年妈妈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她常常担心自己的孩子贪玩而找不到家,于是年妈妈就从一月开始数着自己孩子的名字,从早数到晚,当她数到第十二个月里的最后一个娃娃时,就要带她的所有孩子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再也不回来了,到那个时候就会有一位新的年妈妈,带着她自己的孩子又住进这12座月房子里,重复过着同样的生活。

故事讲完了,小朋友你看一下,年妈妈给日宝宝盖的这12座房子,你发现了什么?(有大有小颜色不一样)

我们把大小一样,颜色相同的房子放在一起,大房子有几座?(7)里面住了几个日宝宝?(31)大月

小房子有几座?(4)里面住了几个日宝宝?(30)小月

最小的房子有几座?(1)里面住了几个日宝宝?(28)平月

小朋友,我们再来看一下,每个房子里的数字有什么不同?(有红有黑)

红色的数字是我们国家的法定节假日,黑色的数字代表我们上幼儿园的日子。

每个月里第一排数字表示的是星期,从星期日开始一个星期有7天,一个月里有4个星期。

6.学习查看日历,丰富生活经验。

(1)找出自己和爸爸妈妈的生日日期,并做上记录,说一说自己和亲人的生日,向大家介绍寻找生日日期的方法。

(2)分别在日历上找出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等节日的具体位置,并抢答是星期几,答对的给予奖励。

(3)让幼儿知道时间过去不会再来,懂得珍惜时间。

提问交流:今天是几月几号?明天又是几月几号?知道新的一天会代替过去的一天,新的一年会代替过去的一年,时间过去后不会再回来,我们应该过好每一天。

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认识日历》,活动一开始我就开门见山让幼儿认识了今年的日历,我发现大部分孩子不认识,只有小部分孩子能说上来。(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于是我用讲一个关于年的故事来吸引孩子的注意,果然孩子们听到有故事,兴趣马上就来了。

通过故事的形式,利用故事便于幼儿理解的特点,使幼儿喜欢、理解日历。果然,这种方式大大的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很容易就理解一年有365 天,分别住在12个月里,其中有的月是29天、30天、和31天。通过让幼儿到前面来找年妈妈的孩子,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我发现孩子们掌握的较好,效果也不错。

5.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日历反思 篇五

日历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并不陌生,几乎家家都有,是幼儿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物。《指南》中也指出“数学的核心目的就是引导幼儿初步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怎样让这些内容由“枯燥”变得“有趣”呢?我实行了两个策略和两个变化。

第一,利用多媒体游戏化教学将“年”变成了“年妈妈”的角色,由“抽象思维”变成了“具体思维”;

第二,结合幼儿的亲身体验,如:制作“班级生日册”、“合作游戏”等方式引导幼儿巩固“看日历找日期”的方法,让幼儿由“被动学”变“主动学”。

与此同时,我还整合了语言活动中的儿歌,把“看日历找日期”的方法可以总结成朗朗上口的小秘诀“先找月,后找日,最后对应找星期”这样既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又便于幼儿记忆和使用。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适合大班幼儿的现有水平,也是幼儿感兴趣的身边科学。

活动名称:

数学

活动内容:

《认识日历》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日历种不同符号的意义,知道一年有12个月,一个星期有7天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重点)

2、掌握看日历的方法,能迅速找出日历中的日期。(难点)

3、感受日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验合作探索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PPT课件;

2、日历册和幼儿1寸照片;

3、四本挂历册、动物图片及抢答牌

经验准备:

1、知道自己的生日;

2、对日历有初步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时光精灵导入,引导幼儿了解日历的种类及日历中不同符号的意义。

1、提问:今天是几月几日?出示各种日历,引导幼儿了解日历的种类及用途。

小结:这是日历、月历、年历,他们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日历”。

2、组织谈话,播放课件,引导幼儿初步认识日历中不同符号的意义。小结:日历中的不同数字,文字和颜色分别代表年份、月份、星期和节假日等。

二、结合故事《年妈妈和它的孩子们》,引导幼儿知道一年有12个月,1个星期有7天及它们的排列顺序。

1、讲故事《年妈妈和它的孩子们》,引导幼儿知道一年有365天,12个月。

提问:年妈妈有几个孩子?年妈妈给孩子盖了几座房子?大房子、小房子、最小的房子分别有几座?大房子、小房子、最小的房子分别住多少人?

2、提问互动,引导幼儿知道一星期有7天及他们的排列顺序

提问:为了让孩子们生活更有规律,年妈妈是怎样安排他们住的?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小结:一星期有7天,他们是按照星期日——星期六排列的。

三、利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掌握看日历的方法,能迅速找出日历中的日期,感受日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利用课件,初步掌握看日历的方法

提问:请小朋友在日历中找出今天、昨天、明天分别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小结:找日历的小秘诀就是先找月,再找日,最后对应找星期。

2、制作班级生日册,进一步掌握看日历的方法,感受日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玩法:在“大日历”中找出自己的生日贴上照片并说出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星期几,巩固幼儿找日历的方法,最后制成生日册。

3、“找节日大比拼”比赛,引导幼儿迅速找出日历中的日期,体会合作探索的快乐。

玩法:4人为一组,分为4组,教师说节假日,幼儿迅速在日历中找到相应的节日,并圈出,马上举起抢答牌,又快有准的一队加分。

小结:今天小朋友都学会了看日历找日期的小秘诀,其实日历中还藏着许多小秘密,比如说公历和农历,回家可以和爸爸妈妈继续探索哦!

活动反思

6.三年级《看日历》教学反思 篇六

三年级《看日历》教学反思

《看日历》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知识,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年、月、日的基础上来学习的。第一环节先让学生认识年、月、日,自主寻找年、月、日之间的关系,都需要利用年历,而年历的形成、各月之间的联系、星期的循环等,在教材中体现较少,但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继续学习有很大帮助,于是我设计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制作年历。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星期的循环和日期的连续性。本课从设计上立足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从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入手。因材施教,关注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从制作年历到交流,为学生创设了积极动脑思考的空间和实践平台。营造了丰富的、生动的数学学习情境,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趣味的”这一基本理念。

在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研究机会,“制作年历”、“看年历”、“找节日”等活动,让学生说一说,找一找、练一练,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7.《认识日历》教学反思 篇七

案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 今天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 它是谁呢? (原来是一只可爱的小猫)

要想知道这只小猫有多高该怎么办呢? (用尺子量一量)

在平时, 什么时候也要用尺子量一量呢?

(裁缝做衣服、医生量身高、量黑板等的长度)

对, 要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 就要用尺子量一量, 我们先要学会看尺子。

二、新授

1.认识米尺 (电脑显示放大的米尺)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小尺, 你们的小尺很漂亮, 画有各种各样的图案, 请仔细观察小尺上除了画有图案外还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1) 有数字, 请学生按顺序读一读。

(2) 一条一条的线。对, 这些线在尺子上叫刻度线, 刻度线有的长, 有的短, 那长刻度线之间的每一个大格的长度一样吗?

(3) 都有cm两个字母, cm这两个字母表示厘米。

(4) 有刻度线的一边都是平平直直的。

尺子上有这么多东西, 那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呢?刻度线为什么有长有短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我们先看尺子上的数字, 它们是用来表示几刻度的, 最小的是几?0所对的这条线段叫作0刻度线, 表示起点, 就像我们开运动会赛跑时的起跑线一样。

这些刻度线, 有的长, 有的短, 这是用来表示长度单位的, 我们要量物体的长度, 就必须有统一的单位, 厘米就是长度单位的一种,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厘米。 (板书)

2.认识厘米

(1) 1厘米有多长?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来吗?

①学生指一指, 说一说, 从0到1厘米, 从1到2是1厘米……

②每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电脑显示)

③同桌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互相看一看。

④贴出一1厘米的实际长度。

(2) 拿起图钉, 猜一猜它有多长? (1厘米)

①电脑显示图钉与1厘米长的线段比较。

②动手操作:

1) 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图钉, 左手慢慢抽出图钉, 这时拇指和食指间的小缝大约是1厘米。

2) 看看两指间的距离, 把它记在脑里, 闭上眼睛想一想有多长。

3) 不用图钉, 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同学互相检查。

判断:数学书的长、宽、厚, 哪个长度最接近1厘米?

找一找, 你身上的哪个部位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量一量, 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电脑显示)

你还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3.用厘米量

刚才我们说的1厘米的物体都比较短, 也就是说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 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那怎样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呢? (板书“用厘米量”)

拿出纸条, 我们已经知道1厘米有多长, 谁能猜出老师手中这张纸条有几厘米?

让学生猜一猜。

为什么大家猜的结果不一样呢?

看来要想准确地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 一定要用尺子量一量。怎么量呢?学生试量。

教师演示量的方法。 (电脑演示)

把尺子“0”刻度对准纸条的一端, 再看纸条的另一端, 对着几, 就是几厘米。

小结:不论量什么物体, 一般都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 再看另一端对着几, 就是几厘米。如果没有对准0刻度, 就要数一数占了几个大格, 就是几厘米。

三、巩固练习

1.看一看

比较两种量法。

四、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 知道1厘米有多长 (用手比一比) , 还知道了怎样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你们会量吗?量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 再看另一端对着几。)

五、游戏, 看谁有一双“火眼金睛”

先估计, 再量一量。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钢笔有多少厘米?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因此, 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使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而且知道数学是有用的, 必要的, 可以丰富知识, 增强本领, 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在“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动画导入新课, 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动脑, 探究新知。首先, 安排学生观察, 认识米尺;通过操作初步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要求学生找出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既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又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从而感觉学好数学是必需的, 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然后教学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让学生先猜再量, 培养估算能力。整个活动过程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8.《圆的认识》教学实践与反思 篇八

《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传统内容,许多名家将它作为典型研究课例,以不同视角作过精彩演绎。华应龙老师创设“头脑奥林匹克的寻宝活动”这一情境,展开对圆的探索;张齐华老师运用数学文化的视角为圆的认识打开另一片天空。既然名师们已经把它磨得这么透彻,是不是代表就没东西可磨呢·我作了如下思考。

1.教学圆时,能否揭示画圆的本质:定点、定长和旋转一周,让学生深刻领悟“为什么可以用圆规画圆”,并解释圆的特征·

2.探究圆的特征时,除了借助探究材料和有效的实践操作,是否可以利用想象、推理等有价值的数学思考方式来学习圆的特征·

3.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否可以将圆的文化融合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实现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水乳相溶,使数学课堂显得丰满而圆润·

【实践反思】

◆初次实践:体验失败

一、创设情境,抽象出圆

欣赏生活中的圆,抽象出圆。

二、实践操作,揭示本质

1.同学们,你们会画圆吗·

2.如何利用圆规来画圆·

三、研究圆的基本特征

1.提出研究目标,填写相应的表格。

2.汇报、交流圆的特征。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反思

很遗憾,自认为有创意的教学设想就这样淹没在学生漫无目的的课堂实践中,我觉得主要以下几点缺失:

1.动手操作。《圆的认识》动手操作技能目标应该定位在掌握圆规画圆的技巧上,而在学生用钉绳工具来画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利用这种画圆工具本身就存在着很大认知障碍与操作难度。

2.数学思考。这节课涉及到用多样化的方法概括出画圆的本质,学生的思考重点是想方设法来画圆。而在总结多种工具画圆的共同点时,学生思考方向一片模糊,导致迟迟不能揭示画圆的本质:定点、定长和旋转。

3.数学文化。这节课好多处都尽显圆的数学文化,但是洞察学生的表现,只是停留于文字表层的肤浅认识,没有充分体验到数学文化的内涵所在。

◆再次实践:柳暗花明

一、画点游戏

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画的点多。规则:先在白纸上画一个点,然后再画一些点,要求到第一个点的距离都是3厘米。你有什么发现·

二、教学新课

(一)你能画一个圆吗

1.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圆·

2.你能画一个圆吗·

3.说说你是怎样画出这个圆的·

(二)用圆规画一个圆

1.一起用圆规来画一个圆。

2.你觉得用圆规怎样才能画好圆·

3.认识圆心

(1)把这个圆剪下来,拿起来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引出圆心。

(2)老师的这个圆纸片并不是圆规画的,你能找出它的圆心吗·

(三)认识半径、直径

1.除了圆心你还知道圆的哪些知识吗·

2.自学半径直径的含义。

(四)半径直径的特征

出示操作活动:拿出刚才剪下的圆形纸片,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在小组里讨论: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五)用圆规圆一个半径2厘米的圆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四、全课小结

◆体会

这一次,我终于享受到了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课堂。整堂课以围绕感知、体验和深化圆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框架而展开,学生学得轻松,教学流程水到渠成。

【感悟提升】

一、返朴归真——用数学的本质魅力来吸引学生

课堂上我没有创设情境,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这股热情源于学生对数学本身魅力的吸引,源于对数学思考的挑战。为什么“在白纸画一个点,然后再画一些点,要求到第一个点的距离都是3厘米。”形成的图形会接近于圆形·看似非常简单的画点游戏,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圆的本质属性:圆就是平面内到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二、数学思考——有效操作最终为思维的深刻性服务

本节课借助画点这一有效操作手段,并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得出了圆有无数条半径,以此类推出圆的直径有无数条也是水到渠成。同时在解决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时,通过测量法、观察法、折叠法来学习,借助一条直径与对应的两条半径存在的倍数关系,展开想象与推理,以此类推出同一个圆中直径长度等于半径的2倍。可以说,此时的操作并不是主要学习的手段,反而数学的思考——想象、推理成为学习圆的特征主要学习方式。

三、文化底蕴——数学学习过程中实现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有机融合

9.大班数学认识日历教案 篇九

对于日历,大班幼儿需要结合重大节日及生活经验,在反复观察、验证中熟练掌握。幼儿通过工作日与周末、每个月的节日与四季的变化,感受到时间的一去不复返,进而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可以通过建立“班级生日册”的方式,引导幼儿记住自己和他人的生日并学会运用日历。借助重大节日和活动,让幼儿在多次翻阅査找中了解日历的内容和作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幼儿在査阅讨论游戏竞赛、设计制作等活动中逐步了解日历的作用。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日历中不同符号的意义,知道一年有12个月,一个星期有7天及它们的排列顺序。

2.学习看日历的方法,能迅速找出日历中的具体日期。

3.通过制作班级生日册,萌发关爱身边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挂历、台历等多种形式的日历,制作生日册的日历表格12张,幼儿每人1张自己的小照片,“幼儿学习材料”一《拥抱冬天》。

2.家长协助幼儿收集各种日历并帮助幼儿记住生日。

【活动建议】

1.引导幼儿观察、翻阅各种日历,感知日历的多种形式,知道它们的名称和用途。

小结:有挂历、台历等多种多样的日历。日历的每一页可以看到一天的信息,周历的每一页看到一周的日子,月历的每一页可以看到这个月所有的日子,年历可以看到全年所有的日子。

2.请幼儿观察日历、了解日历的内容,学习看日历的方法。

(1)请幼儿翻看日历,了解日历上的内容。提间:日历上有什么?

引导幼几发现日历中有不同的数字(同拉伯数字、大写的数字)、文字、符号色等,了解它们分别表示年份、月份、星期、节假日等

提同:一年有几个月、一个星期有几天?它们是怎样排列的?昨天、今天、明天各是星期几?

启发幼几发现1年有12个月,每个月有不同的天数,从1月排列到12月。启发幼儿发现每个星期有7天,7天的排列顺序是:星期日一星期一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一星期五一星期六,知道今天是星期二、昨天是星期一,明天是星期三等

(2)请生目在1月份的幼儿介绍自己的生日,引导全体幼儿探索查日历的方法

指导全班幼几在日历上帮助查找这位同伴的生日日期,先找月、再找日、最后看是星期几。在操作中引导幼儿再次发现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有不同的天数能说出几月几日是星期

几等。指导幼儿将《拥抱冬天》第1页中的日历填写完整。

3.开展“看谁找得又对又快”游戏,进一步加深对日历及节日的认识。

(1)引导幼儿国忆自己知道的节日,说出节日的名称、时间、意义等。

例如:元旦、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等。

(2)引导幼儿分小组在日历中查找出1个节日,说出这个节日是星期几。

(3)请幼儿在日历上找出各自生日的日期并说出是星期几。

4.请幼儿制作班级生日册,学着关爱身边的人。

(1)提供日历表格,按生日月份给幼儿分组

(2)播放背景音乐《生日歌》,请幼儿在日历上找出自己的生日,贴上自己的照片,说一说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星期几儿。引导其他幼儿为这个月过生日的幼儿送上祝福。

10.《认识日历》教学反思 篇十

数学是抽象性、头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引导幼儿粗浅的数学根本常识,造就开端的逻辑头脑本领,缔造精力和种种本领,增进其智力生长。经由过程引导幼儿开端感知时候这个观点,生长幼儿的“时候感”。创建幼儿的时候观念,是在富厚的感性履历根本之上渐渐形成的。

凭据我班幼儿的现实环境:幼儿识字较多,知道了昨天、本日、来日诰日的时候观点,知道了一礼拜的形成。为此,我在运动计划中,将“年代日”融入故事中,使数字和故事奇妙连系,使底本抽象、庞大的观点变得详细、简明、易于明白,为幼儿自动探讨进修留下余地。

二、运动目的

1、开端明白年代日的观点,感知年代日之间的干系;应用差别的数数法探讨: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28、31)天,一年有365天。

2、引导幼儿知道有记载时候“年代日”的叫做日历。日历丰年类之分,种类之别。

运动重点:应用差别的数数法探讨: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28、31)天,一年有365天。

运动难点:巨细月分离是哪几个月?顶小月又是哪个月?

三、运动预备

1、大字卡“年、月、日、1、4、7、12、31、30、28、365”各一张;克己形状似屋子状的20xx年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幼儿手工制作小月、2月数屋子巨细有区分);小字卡(年、月、日)数字卡(12、30、31、28、365)幼儿人手一份。

2、各种挂历、台历、月历、日历。

四、运动历程

1、幼儿观察十二座“屋子”,引起爱好。并提问有几座屋子?大的有几座?小的有几座?

2、出示数字卡(12、30、31、365、28),猜猜与“屋子”有什么接洽,明白摸索使命。

设疑:为什么先生把有的屋子画得大,有的画得小呢?

请小朋友把本身椅子下的小簿本拿起来,分离认这些字。再把小簿本藏好。

3、报告故事,答复题目,资助幼儿明白年代日的观点,相识数字之间的干系。

4、引导幼儿操纵小字卡、数字卡,探讨答复题目:好久曩昔的这个妈妈的名字叫什么(年)?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日)?年妈妈为日娃娃盖了几多座屋子(12座)?这些屋子的名字叫什么(月)?大月的屋子有哪几个月(1、3、5、7、8、10、12)?小月的屋子有哪几个月(4、6、9、11)?大月有几多日(31天)?小月有几多日(30天)?顶小的月是几个(1个)?有几多日(28天)?年妈妈共有几多个日娃娃(365)?(用差别的数数法相识)。

5、猜谜。引导幼儿知道有记载时候“年代日”的叫做日历。相识日历丰年类之分,种类之别。

6、引导幼儿观察展品是哪一年的,台历、挂历、日历的差别在那里,你会用吗?

五、运动延长:

1、引导幼儿进修检察日历的要领。

2、构造幼儿观察闰年挂历,引导他们发明仲春,从而相识到了“非凡”一年就会有366天,每4年就有一次。

附:自编故事:好久好久曩昔有一个妈妈,妈妈的名字叫年。她有365个孩子,他们的名字都叫日。一天这位妈妈为孩子造了12座屋子,大屋子有7座,斗室子有4座,最小的屋子有1座,这12座屋子有一个配合的名字叫月。等屋子造好了,这个年妈妈就让孩子住在屋子里,为了使屋子不挤。年妈妈就在大屋子里住31个孩子,斗室子里住30个孩子,最小的屋子里住28个孩子。

11.《圆的认识》教学实录和反思 篇十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56—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圆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享受数学思维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究圆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圆形物体、圆规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爱上体育课吗?(生: 爱)

师:体育课上我们可以作很多很多的游戏。请看!同学们正高高兴兴的围在一起作投篮球的游戏,围成了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这三种图形(课件展示并闪动抽象出的三种图形),篮筐都放在了每种图形的中心位置。你认为围成哪种图形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并说说理由。

(生:略)

师:通过直接观察,同学们认为:围成一个圆形投篮,每个同学到篮筐的距离是一样的,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儿呢?现在还只是我们的猜测。(出示课件)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同走进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共同去验证我们的猜测。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投篮游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接着,通过教师的提问“你认为站成哪种图形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并说说理由”,将学生的视角由生活现象引入到数学思考中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 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感知圆的特点----圆是曲线图形

师:要想认识圆,研究圆,我们得有一个圆。我们已经在课前利用身边的物体画了圆,也剪了圆。

(生拿出剪好的圆)

师:现在谁能说一说你是用什么物体画圆的?

(生:利用有圆面的物体画圆)

师:除了可以利用圆形物体画圆,还有其它画圆的方法?

(生:我是用圆规画圆的;用两支笔、一根绳子和一支笔等)

师:想一想、看一看,圆和我们以前学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有什么区别呢?

(生:圆没有角,其他图形有角)

师:为什么圆没有角呢?

(生:因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画圆剪圆的活动,一则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体验到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初步感知圆的特点——曲线图形;同时,也为后面认识圆、探究圆准备好了材料。】

(二)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圆心,半径,直径

师:在课前,同学们已经去预习了相关内容,请同学们拿出预习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预习的收获,解决遇到的问题,再上台来汇报你们预习的成果。

(组内交流---全班汇报---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明确”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提炼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你能准确的判断他们吗?(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先学后教”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而要实现”先学后教”必须“以学定教”! 设置本环节的目的便是:明确学生已经学会了哪些知识(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弄清圆的各部分名称并通过练习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存在什么疑问,从而“依据学情”提炼出本节课需重点探究的问题。】

(三)探究圆的本质特点----一中同长

1.自主探究特点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自己学会了很多知识,圆还有很多知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请同学们借助导学单,利用手中的圆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看你对圆还有哪些认识和发现?(生自主探究并完成导学单) 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你对圆有哪些新的认识?

①.圆的半径有什么特点?

②.圆的直径有什么特点?

③.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2.小组合作交流

师:好!同学们,请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交流.(课件出示:半径有什么特点?直径有什么特点?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有收获了吗?请小组上讲台来与大家汇报汇报。

(小组汇报的过程中,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明确:半径和直径的条数以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师: (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圆)请问,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直径相等吗?要想使我们的这些发现更准确些,需要加个什么限制词语?(生:同圆或等圆中)

师:你看,通过我们共同努力验证了每个同学到筐的距离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地建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环节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导学单地引领下,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同时,教师适时地介入、点拔、引领,在汇报展示与交流中完成了对圆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四)画圆

1.史料介绍

师:圆在我们中国文化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对圆有了精确的记载。(课件出示小资料并解释“一中”和“同长”)。

2.用圆规画圆

师:后来人们根据“一中同长”的特点发明了圆规,你知道怎么画圆吗?(自学57页)然后在纸上自己画一个圆。

(生画圆,教师巡视,选出画的不标准的圆分析成因,从而明确画圆的方法)

师:你们画的圆是一样大的吗?如果要求你们画的圆要是一样大的,怎么办?

生:要规定这个圆的半径。

师:你觉得圆的半径有什么作用?(确定圆的大小)

师:观察你们画的圆的位置一样吗?谁确定了圆的位置?(圆心)

师:请你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并标出圆的圆心、半径、直径。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画圆的,画圆包括哪些步骤?

3.用绳笔画圆

师:在我们生活中常常需要画圆,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还用圆规吗?(不用)你有什么好办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史料介绍,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一中同长”简洁而凝练的概括是对圆的”中国式定义”;画圆的方法于学生而言相对较难,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教者通过”先学---试画----对比分析---明确方法”的步骤以突破难点.接着,设置了”体育老师如何画圆”的问题,表面看是画圆方法的介绍,实质是圆的本质特点的应用,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三、自主反思,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师:圆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能见到,你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车轮问什么作成圆形的,而不是正方形或者椭圆等其它图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动态的过程)

师:车轴应装在哪里呢?为什么?

明确:因为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车轴不装在圆心上,圆上各点到车轴的距离就不相同了,所以会忽高忽低.

【设计意图:“圆是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什么使然?----一中同长也.本环节通过解释”车轮为什么作成圆形的?”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比较中思考,在思考中明白“圆因为其本质特点即一中同长”决定了它的美以及它的应用的广泛性。】

五、结束语

12.《认识日历》教学反思 篇十二

反思性教学,又称反思性实践,是指一种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或活动过程。

反思性英语学习同研究性英语学习、合作式英语学习一样是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学习方式。反思性英语学习是关注现在、指向未来的学习方式。它以学习者为学习主体,将英语学习活动的整体过程以及相关元素作为反思对象,通过不断反思,采取各种反思手段,最终促使学习者提升学习的合理性、有效性,从而学会学习,终身受益。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采用新的反思性教学模式是本文重点关注的焦点。通过改变传统的机械教学方式,引入反思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将促使学生自主自觉地学习,培养他们学习外语的兴趣,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一、优化课程设计进行课堂教学

反思教学的过程是学习者进行学习的再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元认知的过程。在反思性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应首先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选择相应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外语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从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优化课程设计。

首先,通过课前设计有关教具、多媒体教辅软件、布置课前预习作业等,启发课前反思。教师生动具体地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提出的反思性问题,适当加以趣味性,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学生通过自学、查阅资料、私下

3.2.1课堂教学导入跨文化意识,注重文化教学。

教师除传授必要的语言和专业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让他们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教师应将课堂内容与真实的语言材料(authentic materials)结合,向学生讲解西方国家中称呼语、介绍、访问、宴请、告别等社会交往的文化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形式的正确性,重视语言应用的得体性,从而逐步获得跨文化的敏感性。

3.2.2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交际能力。

商务英语教学一定要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沉闷局面,展现商务英语的交际特性。教学方法应体现灵活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例如,交替采用情景教学法(situational approach)、任务教学法(task approach)、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等交际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其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3利用多媒体及其他手段进行跨文化训练。

这是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专项培训,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1)案例分析。教师对反映商务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解释,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使其了解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2)亲自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或田野作业(field work),营造一种文化气氛,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学会讨论,形成反思,并将遇到的困难,尚未理解的知识点和思维过程记录下来,供课堂学习所用。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反思性教学方式和教学原理设计教学流程,激发反思。通过自学图解、情境设计、角色扮演、英语答辩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程度,并根据学生反应调节教学气氛。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要重视学生将新知识纳入旧的知识体系的过程,重视学生将新的习得句型单词应用到实际场景的能力,重视学生纠正错误、自我小结整理的过程。最终使其在反思中,完成知识的迁移。最后,通过作英语学习日志记录的形式,引导课后反思。英语学习日志是学生对自己英语学习经历的总结和回顾。反思性问题的产生可以由教师布置,也可以由学习小组讨论得出甚至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得到。通过完整的反思性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敦促学生进行与新课文、句型、语法有关的各种反思性学习活动,从而达到教学要求。

二、分组合作建立反思氛围

分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可使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有效沟通,积极相互支持配合,进一步促进个人成长。建立学习小组有助于加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配合。通过分组,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运用英语的机会,随之增加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的机会。在课堂分组学习中,学生可以及时得到组员和老师的反馈和纠错,这样分组教学的快速多样反馈机制可以使得学生提高自己理解和表达的正确性,产生及时有效的反思。甚至同学也可以把自己的书面材料、笔记作业和日记与小组成员交换批改纠错,及时对自己的错误和疏漏进行反思。

我国学者卢真金指出:“反思性教学是一种依赖群体支持的个体活动,是一种合作互动的社会实践和交流活动。”因此,单靠个人完成反思有一定的片面性和狭隘性。个人单独的反思活动,通常比较模糊,难以深入开展。而分组教学的方法,通

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并能体会到异国文化的特点,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3)信息介绍。通过演讲、材料阅读、播放电影录像等方法对异国商务文化进行介绍;也可邀请外国专家作专题讲座或进行交流,以学习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各种交际技巧。

综上所述,商务文化因素渗透在国际商务活动之中,而且经常会引起文化障碍,造成文化冲突。因此,涉外商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外语运用能力,而且必须了解、熟悉异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环境、法律体系、经营习惯及商业价值观,提高商务文化意识。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只有认识文化特征,加强文化意识,将语言与文化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运用的准确性,才能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取得成效。商务英语教学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以培养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邦国,柯群胜.商务英语教学中要加强商业文化渗透[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3,(3):55-57.

[2]余桂霞.浅谈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40-42.

浅析英语中的歧义类型

范方芳1王常芸2

(1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摘要: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歧义现象。歧义产生的原因有多种,本文试从语法、词汇和语音三个方面对英语中的歧义类型作一浅析。

关键词:英语歧义类型语法歧义词汇歧义语音歧义

在英语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模棱两可的句子,即一句话可

过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碰撞,双向交流,有助于反思思维的进一步深入。并且这种思维交流、推进反思活动的过程不局限于课堂中,学习小组的交流反思可以发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应用广泛。

三、采用多样的自主性学习策略培养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反思性思考的学习方式有很多种。通过研究发现,英语学习成功的学生能够成功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掌握学习的自主权,对自己有分析有评价,反思意识较强,通过反思之后对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有选择有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可见,学生自主学习结果的好坏不是认知能力决定的,起决定作用因素是语言学习者内在的语言学习能力,如控制能力、创造能力和本文强调的自我反思评价能力。那么学生采用怎样的外语学习策略,可以培养他们的反思性学习能力呢?具体方法根据不同个体不一而足,多种多样,这里简单介绍几种。

1. 自我设定情境。

情境是进行语言交际活动的必要条件。根据具体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和创设语言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将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进行衔接,从而可以创设一种能调动生活积累、激发学习兴趣并同时借助母语进行知识迁移的学习情境。通过设定情境,学生可以真情实感、能动地接受有活力的新的语言知识。通常采用的情境教学方法有:借助直观教具巧设情境;挖掘体态语功能演示情境;利用课堂事物呈现情境;利用语言描述和对话引出情境;利用电教手段模拟情境等。多样化的情境教学烘托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让学生体验获得语言知识并成功应用于日常生活实际的快乐,并使之掌握隐含在语言知识发生过程中的新的内容和思想,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与之相对照的是,传统的大学英语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归纳,然后让学生简单记忆和流水阅读,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时间一长,学生就没有了印象。究其根本,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透,影响了后续知识的跟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2. 进行探究式的自主学习。

通过学生自己去思考局部新知识的方式,叫做探究学习。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和编码系统的过程。学生通过探究法学习,可以参与知识的探求与反思,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和新的认知过程的理性思考,发展操纵和处理信息策略,培养自身的预置反思力。教师在此过程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探索知识、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和提供必要帮助。例如,对课文背景设置提问,复习旧的语法知识,提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多媒体影像资料等。

3. 寻找针对性的作业,在训练中反思。

通过必要的作业设置的训练,学生可以对自己的语言知401331;2重庆市万州区熊家中学,重庆404048)

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歧义”。歧义的产生有多种情况,本文试从语法、词汇和语音的层面对英语中的歧义类型作一简要的归纳和分析。

1.语法歧义(Grammatical Ambiguity)

Paul Robert在《英语句子结构》(English Sentence Structure)一书中指出:“据多数情况来看,歧义的产生并非故意的。它是由运用句子结构时的疏忽造成的,以致没有能够将可以

识进行反思、排错,反复思考,发现规律,形成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拓展自己新的学习应用技能,也为他们进一步学习以后的新知识创造条件。根据教学心理学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地应用知识是个体发展的重大途径。英语作为语言知识,它的意义和目的就是学者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交流。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缺一不可。传统的作业布置只是帮助学生训练了语言知识,而缺乏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模式。教师要通过布置“小组讨论”,“登台表演”,“课外资料阅读”甚至“英语辩论”等开放型、应用型的作业,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展示、体现、确立自己能力和才能的场所。通过这样的作业设置,让他们运用英语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强调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大学英语作业是学生进行反思学习的又一源泉。

这里的解题训练不是简单的、机械地重复某一类题,或者进行所谓的题海训练。这些传统的题海训练虽然使得学生应试顺利却忽视了他们在训练中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必然造成创造力微弱、缺乏深层次理解的必然结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作业,作业要有启发性、应用性、阶梯性、综合性;作业训练应合理分配;不要让学生机械抄袭、背诵,而是要转变观念,注重作业形式的创新,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关注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需求。一个话题、一则报道、一个活动都可以是学生展现英语教学成果的手段。通过资料搜集、整理、归纳、叙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激发他们思维探索的火花。

反思性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其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普及反思性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其学习自主性,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用反思性教学的思想指导实践,这是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在此背景下,我们英语教师首先要审视自己,做一个长期自觉运用反思思维进行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并影响学生,使之做到自主学习,自我促进,最终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Lowndes V.,Berry S.Using projects to enable reflective learning,[M].Connections,2002.2,(2):10-12.

[2]Mantle-Bromley,C.Positive attitudes and realistic beliefs:Links to proficiency[J].Mode Language Journal,1995,78,(3).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徐锦芳等.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64-68.

13.《认识吨》教学反思 篇十三

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1吨有多重是非常抽象的,让学生正确地建立1吨的质量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怎样将 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物。例如:通过搬水桶、算同学体重等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来感知体验一吨。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抱25千克的同学、拎20千克纯净水等让学生体会1吨有多重,我觉得今天的课学生体会1吨还是不够,对于填合适的单位练习时,我也忽视了填单位不仅看单位还要看前面的数字,可以和开始河马、大象、鲸的重量结合起来,我想效果会更好。吨是一个较大的重量单位,我们很难让学生进入到真实的物理环境,教师也无法把一吨的物体搬到教室里来让学生体验、感受。像这种概念课,那如何让学生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都是今后在这类学习领域中要思考的问题。总之,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14.《认识自己》教学反思 篇十四

《认识自己》教学反思1

虽然有了一年讲授品社的经验,但有时还不能得心应手,好在还善于总结,对讲授《认识我自己》又有了新感受。

一、激发兴趣

学生对新老师都有一种好奇,我便利用这一点让学生说说我与他们以前的品德与生活老师有什么不同。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七嘴八舌地说起来。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及时评价,“你是从老师的外貌来说”“你是从老师的性格方面来说的”……在评价中进行总结,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不同之处。

二、感悟变化

在学生发现了老师的不同之后,让三位学生站到前面,让他们看看与一、二年级相比他们又有了哪些变化。“他的个子长高了”“她说话的声音变大了”……

接着有眼前的,让他们回忆生活中又有哪些变化。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在说自己的时候就比较顺利,也比较全面。能从文化知识、品行等方面展开。

三、展示自我

我在课前先了解个别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在课堂上展示,(目的是让学生觉得到讲台上展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他们的带动下,其他的同学也展示了自己的特长。

四、制作闪光卡

学生在了解了自己的有点和特长之后,让他们以制作闪光卡的形式记录下来。

五、展示闪光卡

学生制作之后让他们在小组内容说一说,在班上讲一讲,交换看一看等形式,让学生尽情地展示,树立他们的信心。

学生的“感受”:严善于发现同学的优点,学习他们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师自己进步。

《认识自己》教学反思2

《认识自己的五官》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五官,了解五官的具体作用,并懂得应该如

何保护五官。活动一开始,我先和孩子们一起玩个“指鼻子”的小游戏。目的是为了一开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然后我通过课件让学生认识五官的`名称。第二个环节是《指五官》游戏,让学生指指自己的五官,孩子们玩得很开心。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任选五官之一,用一句话来完整的说一说它的作用。然后出示代表性的图片来总结五官的具体作用:说、闻、看、听、尝。它们是人体上最重要的器官,缺少了哪一样都不行。

活动的最后是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人物做得对吗?为什么?最后渗透到要保护五官这一情感中来,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好自己的五官。总之,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多方面考虑,比较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多数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中,从而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在课堂中的评价形式要多样化。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学生心目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从重过程的角度来讲,课上的语言评价才最具实效性,最具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2、老师在课堂中的调控课堂能力有待提高。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接受教育和影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教师是教育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由他们去设计,组织和实施。在师生共同参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的基本功对课堂教学成效有着直接的影响。

《认识自己》教学反思3

本节课通过创设各种贴近学生的问题和小故事,引起学生关注自己、思考自己,尤其是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向同学展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样增进同学们之间的了解,同样加深了自己认识,同时让他们交流、讨论,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只有让学生认识自我,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使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方法指导,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采用了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总结反思法等方法。

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在时间安排上,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所以从合作探究后的内容有些仓促,最后总结升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在导入环节,我之前准备了“故事导入”“自我介绍”导入,最后改为介绍他人导入,由于本班学生是刚组建的新班集体,所采用的导入方式没有能调动学生气氛。

3、引导学生方面不够灵活,也不够全面,提问学生时总有一部分学生没有主动,这时忽视了没有举手的学生。

4、对教材把握不到位,没有研读课标,问题设置以及巨,举例子时不能贴近学生。

5、没有能扮演好“引导者”这个角色,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师生关系不够和谐,忍不住想多讲。

总之,认真实践高校课堂,在新课程、新方法的指导下,根据七年级学生特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法为中心,放手让学生探究性的学习,力求使学生在积极的、愉快的课堂的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到达预期效果。

《认识自己》教学反思4

活动设计背景

大班的孩子马上就要升入小学了,交往范围扩大,会认识许多新朋友,让孩子获得自我介绍的经验十分必要。本活动让学生自我介绍,学习有实际生活的体验,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活动目标

1、了解自我介绍的基本内容,愿意向大家大胆介绍自己。

2、增进对自我的认识,体验相互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自我介绍的基本内容,学会介绍自己。

活动准备

1、大图卡一份,小图卡每人一份,小话筒一个

2、会唱歌曲“认识你啊真高兴”

活动过程

一、师生相互介绍姓名

1、教师自我介绍

2、请三四名幼儿介绍自己,并指导幼儿说:”认识你真高兴”

二、了解自我介绍的基本内容

1、老师详细的做自我介绍,让幼儿仔细听(老师介绍:我的名字叫xx我的家住在xx我喜欢xx我的好朋友是xx)

2、提问幼儿老师介绍了哪些内容,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图卡。

3、请一两名幼儿模仿老师介绍的介绍自己,让幼儿集体鼓掌。

4、提问;他介绍了自己的哪些方面?。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对照图卡不完整的地方引导幼儿补充。

三、找个好朋友介绍自己。

1、每个幼儿拿着小卡片,先把自己的介绍记录下来,可以画画或者做记号,然后对照卡片内容和好朋友相互介绍自己。

2、请个别幼儿上台介绍自己,幼儿集体鼓掌。

3、找个客人老师介绍自己。

4、提问:什么时候需要介绍自己呢?还可以介绍哪些方面?5小结:介绍自己时从姓名、家庭住址、爱好、朋友、家庭成员等方面来介绍。

四、结束活动

今天通过自我介绍,认识了许多新朋友,我们真高兴,我们一起来跳个舞吧。放音乐“认识你啊真高兴”

教学反思

孩子们在活动中积极参与,愿意大胆向大家介绍自己。我很欣喜,在教学准备中利用图卡和话筒激发了幼儿参与话题的兴趣。通过老师先介绍,引导幼儿获得了信息,了解了自我介绍的基本内容,接着安排幼儿利用小卡片内容和小朋友之间互相介绍,上台介绍,找客人老师介绍,集体为幼儿鼓掌鼓励,增强了幼儿的成功感,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增进了幼儿对自我的认识,体验到了相互交流的乐趣。反思这一节社会课,我觉得有些方面还得改进,

一、导课太突然,应该让幼儿互相交流,如何向不认识的人介绍自己,

二、在第一次老师介绍完姓名后应该让幼儿思考还想知道老师的哪些信息,这样就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学会了自我介绍的基本内容。

《认识自己》教学反思5

时间过得很快,《认识我自己》主题活动五周的内容在幼儿意犹未尽中结束了。幼儿在活动中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获取了新经验,其他各方面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认识,知道了自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知道了自己有长处也有短处,更知道了作为幼儿园的大哥哥大姐姐要爱护、帮助弟弟妹妹。在活动中幼儿学会了调节自己、肯定自己,懂得了欣赏别人、关心别人,更要与同伴友好相处。

本学期我班负责的是教学活动的反思工作。教学活动是是幼儿的认知、能力综合得到发展的一种形式,因此如何实施好教学活动,让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施好教学活动,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比如在实施语言活动《我的名字》中,我一方面准备好自制的幼儿的“名字贴”,便于幼儿在课堂上书写,另一方面,利用短信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配合,告诉幼儿名字的由来,及学习认读、书写自己的名字。由于家长比较配合,预先向孩子介绍了名字的由来,并教孩子学写自己的名字,所以我上课非常顺利,孩子们也很投入,都举手想告诉大家自己名字的由来。如孙虞涵小朋友说:“我的爸爸妈妈希望我长得漂亮有内涵。”周雨蕙说:“妈妈希望我蕙质兰心。”通过个别交流、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等方式,孩子们个个畅所欲言,连平时不太喜欢说话的孩子也纷纷加入到交流的大潮,孩子们的相互交流能力加强了,主动性、积极性也增强了,最后的按名字贴写名字环节,也让会写的孩子自豪,让不会写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差距,直到要学习,迎头赶上……一个活动,让孩子们欢乐其中,学习其中,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

在社会活动中,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尝试解决了遇到的问题,增强了责任心,感受到当哥哥姐姐的快乐;学习了和新朋友认识、相处的简单方法,体验交到新朋友并共同游戏的快乐。

健康《过烽火线》和音乐《熊和石头人》都是他们特别喜欢的活动,孩子们能在活动中动起来,全身心地参与其中,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

通过这一个主题的实施,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语言活动《他有点白》,故事能引起孩子的共鸣,但是我觉得挂图上的内容和故事的主要情节少配套,如果分成四个画面“维维和田鼠们”“维维和白猫”“维维和北极熊”“维维回到家”那会更好。在科学活动《温度计》中,孩子们知道了温度计是用于测量温度的,并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激发了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但是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温度计只有1只,不能让幼儿自己动手试试、读读,缺乏操作实验。希望幼儿园里买点、幼儿再带点,效果会更好。

上一篇:济南二机床厂培训心得下一篇:售楼部年度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