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强国建设领域

2024-07-22

交通强国建设领域(精选13篇)

1.交通强国建设领域 篇一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学习体会

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建设交通强国是新时代赋予交通运输行业的历史使命,是我们在新时代的新长征。必须要弘扬奋斗精神,保持奋斗姿态,为早日建成交通强国贡献力量。

奋斗是交通精神的要义。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人定胜天之执着,以四方通达之追求,以上天下海之无畏,以一往无前之坚决,推动交通运输发展实现了由“瓶颈制约”到“总体缓解”再到“基本适应”的历史性跨越,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诗。正是依靠奋斗精神,交通人书写了跨越式发展的历史。

梦想要靠奋斗来实现。伟大梦想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建设交通强国的宏伟目标,要靠奋斗来实现。解决交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四个一流”,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这一项一项任务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面对交通强国建设进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必须要披荆斩棘,迎难而上,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坚决打赢这场硬仗。

做新时代的奋斗者。“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在建设交通强国的伟大征程中,涓滴努力都在向着大海涌流。交通人必须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勇做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谱写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的亮丽篇章!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搏状态,为早日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而奋斗!

2.交通强国建设领域 篇二

一、正确分析存在腐败问题的原因

交通行业个别部门出现腐败现象, 是客观现象, 但是原因很复杂, 主要有3个原因:一是历史原因, 解放初期公路水运建设尤其是公路非常薄弱, 在开始建的过程中, 缺资金, 缺技术, 缺技术标准规范, 也缺乏强有力的协调, 于是很多都采取了一种指挥部的方式, 以便于提高效率, 后来发现效率虽然高, 技术标准不好掌握, 有些地方也容易被腐蚀。交通行业虽然开发市场是最早的, 招投标也是最早的, 加强监理也是最早的, 但是从历史上形成的这一套把人和项目挂钩, 就容易产生问题。二是市场腐蚀的原因, 市场经济优化了配置, 提高了效率, 也伴随了必然的腐蚀性, 一些利益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 不惜一切代价及手段, 去腐蚀拉拢交通行业的干部。三是监督, 监督的实效性不够, 主要是监督机制上有一些问题。

二、认真分析交通运输业反腐倡廉形势

分析形势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通过对交通运输业反腐倡廉形势分析, 一方面, 我们可以认清主流, 不盲从, 不随波逐流, 不迷失方向。另一方面, 我们的工作才会有方向感, 有预见性和针对性, 才能运用新思路, 实施新举措, 取得新突破。

第一, 必须清醒认识到反腐败力度不断加大。对于查办违纪违法案件, 不管是什么人、不论职务有多高, 决不姑息、决不手软。中纪委明确提出要以查办案件作为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的突破口, 推动和促进惩防体系贯彻落实。从以前查处的案件不难看出党中央惩治腐败态度坚决、行动果断、力度在不断加大。这给我们交通系统的干部提出了警示, 千万不要心存侥幸。

第二, 必须清醒认识到交通大发展为反腐倡廉工作带来了挑战。新一轮交通建设高潮已经掀起, 许多交通工程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这么大的资金投入, 要确保每笔投资都用到发展交通的实处, 确保每个干部不出问题, 是对交通行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大考验。交通部门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吸取这些年已发案例的教训, 狠抓市场监管和队伍建设, 狠抓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 狠抓惩治与预防腐败工作, 努力做到“事业上去了, 干部不倒下。”

第三, 必须清醒认识到交通系统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存在围标串标、弄虚作假、出借资质、违法转包分包的问题;少数干部以权谋私, 利用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索贿受贿, 不给好处不办事, 给了好处乱办事;个别领导作风漂浮, 奢侈浪费, 有令不行, 有禁不止, 违规插手或干预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工程设计分包和设备材料采购;商业贿赂现象时有发生, 公路“三乱”现象未得到彻底根治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 充分说明交通系统反腐倡廉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任务仍然艰巨。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 深入分析腐败成因, 弥补体制机制漏洞, 把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三、健全制度, 从根本上防止权力腐败

要从根本上遏制腐败, 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 使腐败分子无缝可钻, 无机可乘, 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严格按照中央提出的“四项改革”和“四项完善”的要求去做, 即:加强行政审批、财政管理、投资体制、干部人事制度四项改革, 完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四项制度, 要结合交通行业特点, 以对权力制约、资金监控和干部任用为重点, 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可监督性。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业主、设计、施工、监理招投标制。坚决杜绝领导干部插手干预工程招投标的行为和暗箱操作、明招暗定现象的发生。

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项目、计划决策制度。在政府投资项目的确定和安排上, 实行各市申报, 交通部门现场考察, 交通、发改委共同审批, 真正做到公开透明, 集体决策。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制度。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 进一步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减少行政审批事项, 简化行政审批程序, 提高办事效率, 方便基层和群众办事。

四是要建立健全以现金流量控制为重点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继续落实“收支两条线”等规定, 加强对资金的监管,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或利用改革之机谋取私利, 化公为私, 规范国有企业和项目公司负责人的行为, 防止成为权力的牺牲品。

3.谈建设文化强国 篇三

【关键词】改革素质教育人才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温家宝总理提出:希望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办出高校的特色,培养出大师级人才。两位领袖为教育谋划、为民生焦虑之心令人感佩。创新教育体系,保障人民精神文化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关乎国家发展,关乎民族复兴,关乎改革发展成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推动者,顶尖的大师级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领军人才,更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领袖作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改革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足够的高素质人才;就在于我们教育改革的成败,素质教育的落实,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出大师级人才。教育改革十多年来,无数人才殚精竭虑,设计了许许多多的方案,创造了许多天才般的模式,进行了许多尝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譬如:我国高校在校生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二十多,这是一个惊人的成就,为培养杰出人才创造了基础,也为后人进行彻底的素质教育改革打下坚实基础。这是被无数人所诟病的应试教育取得的成就,我们变革应试教育体制,建立真正的素质教育体系,离不开这一基础和前提。则我们要创新教育体制,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应试”,但改变应试并不是不考试,而是要充分的分析研究应试教育存在的社会根源,然后加以改变。

有人说创立考试制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截止到目前考试仍然是最公平的选贤任能的方式。在古代中国自有科举考试以来,参加科举考试从而出人头地,虽然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却是无数底层人民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时至今日,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仍是比较短缺的,则人民为了接受教育、改变生活,就不得不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由此,创新教育体系,必须深刻研究应试教育的这一社会基础,从而做出改变。无论是建立素质教育体系,或者其他什么教育体系。关键在于:改变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短缺局面,甚至应该造成高等教育资源过剩局面;改革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全面考察求学者素质,使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直接贯通;发展十二年义务教育,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受教育权利;改革用人制度,适当恢复“包分配”制度,使精英人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引领形成良好社会人文环境,使杰出人才不断涌现,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发展受制于人局面,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各项指标放在国际上比较也很是可以骄傲的。但是,做为一个正在急速发展的国家,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是远远不足够的。尤其是在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目标面前,高等教育资源远远不能够满足人民学习的需要。高等教育资源不仅要满足基础教育提供的求学者的需求,还要能够满足社会所有要求学习的人民的需求。要做到学有所教,还要做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面临的任务很重、很急迫。须知,作为我国教育的龙头之所在,只有提供足够的高等教育资源,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状况,才能建立起素质教育体系,才能真正为国家发展提供足够多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全社会付出艰苦努力,其关键之处在于:大学把用于建校门的钱拿来,各级政府把招待费降下来,在财政预算中把教育拨款份额提高到国际平均水平,则钱有了;把各地烂尾楼、空置房产集中起来,把一些开发区的荒地利用起来,则校舍宿舍有了;把一部分高校师资稀释一下,把各高校编造的就业率水分甩干,师资力量有了;剩下的就看我们是否愿意去做了。

改革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要对现有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动大手术,变满堂灌为主动学习,首先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彻底改变现有教学内容和方式。基础教育重在打牢基础,教学内容设置要偏重于基本、基础、全面和便于掌握贴近生活实际为准,而不是只记取了一肚皮的公式定理,或者是满脑子的外文单词,却既不能用,也不能说,更不能写,动手能力又差,严重脱离实际、实践。在教学方式上,要使学生从要我学的方式中走出来,变“要我学”为“由我学”到“我要学”,在教学方式上坚持以学生自己动手寻找相关资料、自我阅读教材及相关著作、自己总结撰写学习报告、主动发现提出问题及课堂讨论为主。以教师课堂讨论总结、课堂指导、个别指导及少量习题训练为辅。做到真正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促使学生个性成长,引导学生培育自我人格的完善意识和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找到学习的乐趣,自我激发学习兴趣,找到自己的特长和潜力之所在,不断在知识和智慧的海洋中自由遨游,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成人成才。以便于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形成杰出人才形成的深厚土壤,使天才成为天才人物,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一以贯之,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深化教育方式的改革,进一步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榜样,从而从根本上形成素质教育的大局。

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全面考察求学者素质,使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直接贯通。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充足甚至过剩的前提下,变单方面由学校挑选学生为双方相互挑选,变重视学校名气为重视学校实际教育质量,变单纯重视考试分数为更为重视求学者全面素质,变统一招生为自主招生,变统一考试入学为申请面试入学。使学校和学生的相互选择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开始,使求学者能够自由选择求学时间和学校。从而真正建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使学有所教,有教无类。

发展十二年义务教育,调整现有教育层级架构,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最大限度盘活、优化教育资源,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受教育权利,使学有所教。改革用人制度,适当恢复“包分配”制度,使优秀人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引领形成良好社会人文环境,建立完善杰出人才发现、考察、选拔、任用制度,在保证公正公平的前提下,让那些表现杰出的优秀人才直接进入专业对口部门工作,不是考进去、买进去、靠关系进去,而是请进去、动员进去,不是少部分进去、而是大部分进去,从根本上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和后劲,使杰出人才不断涌现。加强毕业生就业调控,尽最大努力使毕业生能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犯很多错误,甚至是很严重的错误。因此,我们应该培育良好的社会思想人文环境,宽容、包容人的错误,引领人民自由探索、自由发展,营造人才成长的深厚社会土壤,使杰出的大师级人才不断涌现出来。

4.交通强国建设领域 篇四

工作汇报

尊敬的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检查组领导:

大家好!

2014年,青岛市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继续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安全发展理念作为安全工作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始终坚持从零开始、安全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全面提高安全监督管理和服务水平,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2014年度工作总结

2014年度,质监站在隐患排查治理和标准化建设工作的牵引下,突出加大隐患排查整改力度,努力促进工地现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大力开展“百日攻坚”、“安全生产月”、“暗查暗访”、“特种设备排查”、“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整治活动,主要工作为:

1、以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为主线开展安全监督工作 截止目前,我站受理并办理安全生产监督申请项目75个,进行企业“三类人员”培训换证初审30家;组织公路

水运工程综合监督综合检查22次,开展专项检查36次,巡视检查66次,发现安全隐患301处,整改落实301处,印发检查通报20份,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意见书6份,约谈项目法人6次,实施行政处罚1次。

2、继续大力开展安全培训工作

2014年,我站已分别组织5期安全生产培训班和6期特种作业培训班,1000余人参加培训,为今年在建公路水运建设项目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努力推动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

我站大力开展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青岛市交通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自今年3月份上线以来,已在全市安装系统软件96套,累计安装3G监控终端设备82套,其中:车载设备3套,工地固定点式云台一体监控设备77套,单兵监控设备2套;手机版监管系统用户360余家,3G手机监控系统用户200余家;安装智能履约系统32套,办理人员履约卡242张,大大提高了我市交通工程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和信息化服务水平。

4、大力开展 “特种设备排查治理”活动

截至目前,我站进行特种设备隐患排查12次,排查设备60台,发现未进行检验检测设备23台,并要求其停用,待检验合格方可使用,为交通工程特种设备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全面落实“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活动 质监站召开专门会议部署,制定了实施方案,组织对在建公路水运工程全面开展“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检查中,牢牢把握“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求,严格落实停产整顿、关闭取缔、上限处罚和严厉追责的“四个一律”执法措施,重点对施工单位专项方案、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及一线作业人员技术交底进行监督抽查,对施工现场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并要求从业单位立即进行整改。同时,要求各从业单位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基本原则,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切实规范了交通工程建设领域法治秩序,取得了较好效果。

6、积极开展“平安工地”建设活动和推进“平安工地”达标考核工作。

质监站始终将“平安工地”建设作为安全监管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来抓,2014年,以青岛市交通运输委文件下发了《关于开展青岛市公路水运工程“平安工地”创建考核评价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青岛市交通工程“平安工地”建设标准》,明确了相关考核评价工作内容。在此基础上,要求各从业单位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改善安全生产条件,保证安全生产费用,并将所有监督检查的结果纳入“平安工地”达标考核工作范畴,注重施工

过程监管和隐患排查治理,及时消除安全监管中的薄弱环节,逐步对已开工的具有较大以上风险的工程项目开展风险评估工作,达到对各在建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全程跟踪监督的目的。对“平安工地”建设考核评价不达标的从业单位,要求其立即整改,并责令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工程停工整顿,对于复查仍不达标的施工单位,我站实行挂牌督办、约谈企业法人等措施,对情节严重的对其实施行政处罚,并将考核评价结果纳入企业安全生产信用记录,确保不留死角,建设实实在在的“平安工地”。

在“平安工地”建设过程中,我站注重考核评比并加大奖优罚劣力度,以青岛市交通运输委名义对全市在“平安工地”创建活动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一批安全生产示范工程、示范工地及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大大提升了从业单位的创建热情,促进了“平安工地”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同时,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严格考核评价工作,建立“平安工地”建设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工程建设安全生产。

7、全面落实应急保障措施,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我站进一步完善各从业单位的预报、预警、预防和应急救援的体系建设,增强协同配合能力,充实救援装备和力量,要求各在建交通工程项目尤其是重点工程项目从业单位针对夏季汛期、冬季施工特点,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及各自实际,组织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突发事故应急处置和逃

生自救疏散演练,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和职工自我保护意识。应急演练过程中要求各相关单位做好应急演练记录,演练过后及时进行演练总结,作好持续改进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以及形势分析

针对当前的安全生产形势,对照交通工程安全生产的一些薄弱环节,提出如下问题:

1、内部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教育不够,作为交通工程监管部门,野外检查工作多、技术含量高、工作量大,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去学习业务知识、理论知识,工作局限于很小的圈子里,闭门造车、眼界不开阔,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多参与学习、培训,多沟通交流,或走出去进行观摩、学习,以提升自我监管水平。

2、我站安全监督工作面广、工作量大、监管责任重,受编制、资金的限制,束缚了我们安全监督工作开展的频度和力度。在建立青岛市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时,我们自筹资金,通过内部人员加班加点的软件研发及多方沟通联系,克服了资金困难,及时推出了监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全市交通工程的全天候、全方位实时监控。但下一步服务器的维护、升级和改造又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强化监管,大力开展监督检查及隐患排查工作

为切实加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力度,从各从业单位安全管理的末端入手,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要求,采取“四不两直”的检查方式,运用明查与暗访、专项抽查与巡视检查的方法,强化监督检查力度,增加监督检查频率,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中,从本质上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2、注重服务,实现监督与服务有机结合

一是继续加强对交通建设工程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1)通过采取集中脱产培训的方式,积极宣传安全生产各项法律法规及施工安全知识。2015年根据施工进度和季节计划安排培训6期,预计培训700余人次。

(2)为克服从业单位工程建设工期紧的问题,多采用至工地一线进行教育培训的方式,有效提高“三类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操作技能,计划安排培训6期,培训500余人次。同时,与“青岛市推进电网建设和实施有序用电指挥部办公室”、“青岛市防火中心”等单位的合作,大力开展施工用电、消防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工作。

二是加强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与市锅检所加强联系沟通,走进工地为企业检测龙门吊、架桥机、汽车吊等特种设备,积极主动服务上门,解决企业实际困难。

三是抓好工程建设危险源辨识工作。在全市交通工程建

设领域全面开展风险评估、安全评价工作,在受理工程安全监督后对工程进行风险分析,在工程完工后对工程主体安全性进行安全评价,确保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风险点可控,完工后主体安全交付使用。

3、以人为本,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

加快推进在全市范围内交通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精细化管理目标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针对交通工程建设农民工工棚陈旧、用电不规范、防火不达标等现象,首先做好农民工工棚标准化工作,在全市推广农民工集装箱标准住房,解决农民工的起居、用电、取暖、伙食等生活问题,真正为一线作业人员做实事、做好事。

4、科技创新,大力推进交通工程建设科技监督 利用好当前的“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全面实施交通工程网上远程监督。在实现手机上网、远程履约、实时监控等管理手段的前提下,大力推广软件升级、车载视频监控、远程监督等工作。

一是研发青岛市交通工程质量安全信息监管系统各项子系统。做好安全生产信息监管系统的维护升级工作,将监督申请、中间交工、原材料备案、安全评价、交(竣)工验收、监督技术交底等环节均纳入青岛市交通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信息监管系统中,不断升级手机版及短息平台系统,大力推广车载视频监控系统。

二是研发网上视频监督技术交底系统。计划研发远程视频教育系统,通过3G传输,将监督技术交底等工作纳入信息管理系统,针对工程项目特点把监督技术交底在质监站现场录制,并通过网络发送至施工项目现场,进行远程技术交底工作。同时,也可对施工单位实施即时监督,进行远程抽查,促进末端安全管理,节约监督成本。

以上便是我单位一年以来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及工作打算,2014年我站在省厅和市交通运输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旧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肯请检查组多提宝贵意见,我站一定按照检查组要求,继续努力、踏实开展工作,切实将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高于一切、先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抓好各项安全防范工作,为我市交通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贡献力量。

5.交通强国建设领域 篇五

【发布文号】交公路发[2006]274号 【发布日期】2006-06-16 【生效日期】2006-06-1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交通部

交通部关于做好2006年交通建设领域清欠工作的通知

(交公路发[2006]27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委),天津市市政工程局,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上海市港口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局:

2006年是国务院确定的三年完成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工作目标的最后一年,也是研究建立长效机制、逐步从根本上解决拖欠问题的关键之年。两年来,各级交通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清欠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中央本级预算投资项目清欠任务已于2004年年底前顺利完成,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已于2005年春节前基本完成,部专项督办的10个拖欠数额大的典型案例全部按期完成。截至2006年4月19日,全国交通建设领域清欠任务已完成92%,清欠进度略快于全国建设领域的平均水平,其中政府投资项目清欠比例达到92.8%,社会投资项目清欠比例达到90.7%。

尽管交通建设领域清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截至4月19日,全国交通建设领域仍有10.1亿元的拖欠工程款(见附件1)没有解决,占全国建设领域剩余拖欠总额的6.6%,居各行业中第二位,略低于房地产行业。其中黑龙江、四川、广东、山西、广西、吉林、内蒙古等7省(区)的剩余拖欠总额均在5000万元以上,合计6.2亿元,占全国交通建设领域剩余拖欠总额的61%。还有一些省份清欠进展缓慢,其中,海南、西藏、宁夏、广西、黑龙江、甘肃等6省(区)清欠比例均在80%以下,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按期完成交通建设领域的清欠任务还有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做。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部际工作联席会议《2006年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工作要点》(以下简称《2006要点》)的要求,结合部制定的《关于预防和解决交通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的若干措施》(交公路发[2005]352号,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各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加强指导和监管,确保“三年清欠”攻坚任务目标的完成。

一、全面摸清拖欠底数,准确掌握详实数据

当前,部分省份仍然存在拖欠项目性质不清,导致清欠责任不明确,清欠任务难以落实。各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要按照“谁拖欠,谁偿还”、“谁直接负责工程建设管理,谁负责组织清欠工作”的原则,对所有剩余拖欠项目(见附件2,在交通部网站下载)进行核查,并逐项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对于不属于交通建设领域的拖欠项目,以及不属于本次清欠范围的项目,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要认真汇总,尽快函告省级建设主管部门予以调整,并抄报部(公路司)备案;对已进入司法程序的项目,要积极配合司法机关开展相关工作;对已完成清欠任务的项目,要督促被拖欠企业限期完成网上数据核销工作,或由建设单位凭还款凭证报请有关部门予以核销。

二、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分类提出解决方案

(一)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带头做好直接管理项目的清欠工作。

各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含所属事业、企业等单位)要在去年清欠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按时全面完成直管项目的清欠工作,实现财务结清。难以按期完成的,要在9月底前向部按项目说明有关情况。

(二)加大对省级以下政府投资项目清欠工作的指导协调力度。

各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指导市、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加快清欠进程。对于有中央或省级投资的项目,要督促各地按照省直管项目的要求,尽快完成清欠任务;对于完全由省级以下地方人民政府投资的项目,应确保年底前完成清欠任务,实现财务结清。不能按期完成清欠任务的,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可通过核减或暂停2007年对该地区的投资补助、控制新开工项目数量等措施,督促其在年底前完成清欠任务。

(三)集中精力基本解决社会投资项目拖欠。

各地交通主管部门要按照《2006要点》及相关规定,针对不同社会投资项目的情况,分别采取措施加以引导,督促双方尽快签订并履行还款协议。对拒不签订还款协议或不履行还款义务的企业,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单位的责任,将其列入失信单位名单,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并在市场准入和投标资格等方面予以严格限制,情节严重的,要依法降低或取消企业资质,清出交通建设市场。

(四)做好2004年以后竣工项目的清欠工作。

对于2004年以后竣工项目产生的拖欠,各地交通主管部门要按照项目管理权限,督促双方签订还款协议,或通过司法途径予以解决。对在建和新开工项目,要加大监管力度,不得发生新的拖欠。

三、研究建立长效机制,推进依法防欠进程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按照《2006要点》和《若干措施》的要求,把加强交通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资金筹措管理、项目监管和工程款结算作为当前工作重点,研究建立和完善防止产生新的拖欠的长效机制。

(一)加快推进交通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强交通建设市场信用体系研究,制定交通建设从业单位信用评价体系和标准,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引导市场主体依法经营、诚信守约。对于违法违规、失信严重和拖欠工程款及农民工工资的从业单位要依法查处,并将其行为计入信用档案,以进一步规范交通建设市场秩序,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建设市场。

(二)加强资金筹措。

确保建设资金足额到位是从源头上预防交通建设项目产生拖欠的重要措施和基本前提。各地交通主管部门在项目审批时要严格审查建设资金落实情况。对于中央投资的项目,各地应承诺确保配套资金足额到位;对于省级交通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的项目,凡未足额落实资金的,不得批复施工许可;对于需要省级以下地方人民政府配套资金的项目,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应在地方承诺配套资金到位后再下达中央或省的投资,对企业投资项目,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按照审批权限,认真审核资本金和银行贷款的落实情况,方可批准施工许可。此外,各地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建设投资管理方式,充分考虑地方政府资金配套能力,合理确定补助比例,减少由于配套资金不到位造成的拖欠。同时,严禁以任何形式要求施工单位垫资或带资承包工程。

(三)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交通建设项目的督查,不断提高工程管理的规范化水平,确保相关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对转包、违法分包、非法使用劳务、建设资金不到位、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违法违规行为,要按照问题不查清楚不放过、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处理不到位不放过、整改措施不到位不放过的“三不放过”的原则,依法予以查处。

(四)加强工程价款结算管理。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工程价款结算的规章制度,督促各从业单位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合同约定及时足额支付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同时,要研究通过支付担保、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等方式,加强工程价款结算管理,从源头上防止拖欠问题的发生。

各地要进一步提高勘察设计质量,确保工程量的准确性,减少设计变更。确需变更的,要严格按照《公路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办法》(交通部令2005年5号)的要求,规范管理,及时办理计量支付手续,避免由于设计变更引发超概和审批滞后引发的计量支付延迟或无法结算,造成拖欠工程款。

建设单位要按照合同和有关规定,及时办理计量支付,并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承包商及时支付分包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及时退还履约保证金和质量保留金,不得以项目尚未通过竣工验收或决算审计等为由拖延支付。及时处理施工单位提出的索赔要求。妥善解决结算中的争议问题,及时完成结算工作。对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的,可先确定一个暂定金额进行支付。要充分发挥质量检测、造价咨询等中介机构的作用,必要时通过仲裁或司法途径解决争议问题。

预防和解决交通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是建设负责任政府、负责任行业的重要内容。为此,部将对拖欠数额大、进展缓慢的省份进行重点督查,并对清欠工作不力、未能完成清欠任务的省份进行通报批评,对工作力度大、清欠进展快的省份进行表彰。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行业管理职责,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督查指导,确保完成清欠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二○○六年六月十六日

6.交通强国建设领域 篇六

大检查实施方案

11月份以来,我省连续发生三起渔船被商船碰撞事故,共造成19人失踪,渔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事故发生后,省市各级政府作出相关指示,要求全力搜救失踪人员,深刻分析事故原因,采取有力措施,坚决避免类似事故重复发生。为深刻吸取生产安全事故教训,我站拟在全市交通工程领域立即开展冬季安全生产大检查,重点检查施工一线的落实工作,坚决杜绝类似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检查范围

此次安全生产大检查的范围是全市交通工程系统所有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及施工作业场所。在全面检查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公路安全、公路水运工程施工、防风、防冻、防滑等领域的安全检查。

二、检查重点内容

1、各单位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一系列指示精神,开展“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情况,落实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2、交通工程企业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开展自查自纠,加强现场安全管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等情况。各从业单位开展加强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科技手段、教育培训、持证上岗、应急管理等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情况。

3、对深基坑、高大模板、脚手架、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等施工部位和环节的检查治理情况,基本建设程序的落实情况,标准化建设实施情况,违法分包、转包、挂靠行为。

4、防坍塌、防起重机械、防高空坠落、防大风等情况。

三、检查方式、方法

(一)检查方式。我站将实行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综合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相结合的检查方式。

1、单位自查。要求各有关单位根据相关要求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制定切实可行检查方案,对所属各单位、施工现场、生产过程的各岗位、车船和设备进行拉网式排查,把各项安全生产措施落到实处。

2、全面检查。我站将结合各有关单位行业特点,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及专项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安全生产大检查期间,要求各有关单位进行循环式、不间断的自查、排查;我站计划每月组织综合检查2-3次,专项检查4-10次。

(二)检查方法。听汇报、查记录、看现场。对检查中发现和社会举报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坚决杜绝检查走过场,确保检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检查结束后,我站将向被检查单位出具检查组人员和被检查单位有关负责人签字的检查记录或隐患整改反馈意见书。

四、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我站充分认识此次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重大意义,成立以站长任组长的“青岛市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安全生产大检查领导小组”,将小组各成员检查责任落实到位,把大检查作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按照严之又严、细之又细的工作要求,确保安全生产大检查取得实效。

(二)精心组织,制定方案。我站将根据通知精神,增强检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紧密安排检查时间,确保大检查全面彻底、不走过场。

(三)深入排查,及时整改。坚持边检查边整改,以检查促整改。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和问题,我站将要求相关单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整改;暂时不能立即整改的较大隐患,我站将制定并落实防范措施,要求从业单位指定专人盯守,限期整改、跟踪落实。并将检查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特指整改难度大、须经一定时间的整治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本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及时上报委安全监督处。

(四)认真分析,全面总结。我单位将在认真、深入检查的基础上,客观全面、实事求是地进行总结,并将检查报告按时上报委安委会办公室。

7.意大利建筑交通领域节能减排解析 篇七

意大利位 于欧洲南 部, 国土面积为30.13万平方公里,人口6080.8万。意大利是发达的工业国,机械制造业、汽车工业、皮革业、纺织服装业、旅游服务业等是意大利国民经济的优势产业。2014年意大利国内生产总值(GDP)1.616万亿欧元, 人均GDP为32304.4美元,是欧洲第四大、世界第九大经济体(数据来源:意大利国家统计局)。意大利是欧盟的创始会员国,在社会、政治及军事等方面,意大利在欧洲都有重要的影响力。意大利在艺术、科学和技术上拥有悠久的传统,是欧洲民族及文化的摇篮。主要城市包括国家首都罗马、时尚之都米兰、艺术之都佛罗伦萨、工业之都都灵等。

意大利自然资源贫乏,本国石油和天然气产量仅能满足4.5%和22%的国内市场需求,能源和主要工业原料供给依赖进口(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正由于资源的严重短缺,意大利非常重视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包括从目标设定、制度建立、措施保障等方面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科研投入,支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项目,不断加强建筑业、交通业等能源消耗较大行业的资源节约和可再生能源利用。

二、意大利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发展

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和紧迫问题。意大利作为欧盟重要的成员国,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实践。

( 一 ) 明确的发展目标

欧盟委员会于2008年12月在布鲁塞尔召开的欧盟峰会上,提出了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根据计划,欧盟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60%—80%。根据这一目标,欧盟27国各自制定减排目标。

作为欧盟重要的成员国,意大利极积响应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2013年3月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和环境部发布了最新的《国家能源战略》法案,提出了能源发展的目标:到2020年,意大利能源成本将降低25%,能源对外依存度从84%下降至67%,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其中电力消费占到34%- 38%),化石燃料的比重从86 %下降至76 %。到2050年,意大利的能源将比2005年下降40%,并且55%的能源消费来自可再生能源。

意大利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重点从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鼓励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等方面着手,以降低主要能源生产和消耗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

( 二 ) 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

意大利是欧盟重要的成员国之一,在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与欧盟立法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在欧盟大的法规框架下,意大利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意大利在环境立法方面,主要对象包括:大气、水、废弃物等。意大利基础环保法律法规包括《统一环境法》、《自然环境保护法》、《废物处理及污染防治法》等。除了有相关法律法规,意大利还积极推行“绿色证书”制度(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向国家电网输送电力并由国家电网管理局认可后颁发的证书)和“白色证书”制度(也称能源效率证书,是政府管理部门根据企业的能源效率的一种认证),以市场为主导,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 三 ) 完善的环境评估机制

在意大利任何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的工程项目,必须进行环境评估,通过评估后方可实施。为此,意大利环保部专门设立了环境评估司,以及环境评估技术委 员会(CTVIA), 与地方环境机构配合,对于各地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并对项目建设过程进行监督。环评具体程序包括:环评公告、材料核查、环境评技术委员会技术调查和审查、征求法律意见、做出决定等。一般项目环评程序持续时间为150天,也有涉及因素复杂的项目环评程序达330天。

( 四 ) 不断加大财政投入

意大利在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方面,以鼓励和预防为主,不以惩罚为目的为原则,所以除了有明确发展目标、完善的法律法规、健全的环保机制外,还不加大财政的投入,以确保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意大利于2003年将环境法与财政法案联系在一起,可以使环境保护在预算上先行列支。作为GDP在万亿美元以上的发达国家,意大利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占GDP的比重平均保持在2.3—3% 左右。

三、意大利建筑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受到二战的影响,欧洲的建筑和自然都遭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意大利的米兰、都灵等很多城市也受到严重破坏。自二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市中心住房、行政、商业等高密度的建设,可以带来更大的增值空间,满足投机需要,所以城市中大批量地拆除重建项目,人们忘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直到20世经50年代末,保护历史城市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拆除重建之风才被遏制。时至今日,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意大利更加重视对自然的保护,通过新建节能建筑、既有建筑改造、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 一 ) 新建节能建筑

意大利将推进建筑节能减排做为实现能源和气候目标的重要途径。意大利对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都强制实施认证。提出50%的热水消费或者热水+制冷+采暖的范围20%- 50%要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等能源标准。认证必须有国家授权的、有能力的、独立的认证员出具;认证的有效期为10年,认证时须标注能效等级(从A到G);房屋的销售广告中必须含有能效信息;认证需要提供给房主或租户;能效的评价专家和认证员要经过定期培训等。

意大利的新建建筑讲究人居环境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在新建建筑中广泛采用太阳能技术、节能采光等技术。

太阳能利 用——LuigiEinaudi校园

图 1 Luigi Einaudi 校园(图片来源于筑龙网)

都灵大学法律和政治科学学院Luigi Einaudi校园于2013年建成,位于意大利都灵市。通过一个共用的屋顶将两个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围合出中央庭院。建筑通过太阳能利用,积极主动的减少能源消耗,木材天花板的图书馆和竹质地板的毕业大厅,为在身在其中的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空间。

( 二 ) 即有建筑改造

由于大部分即有建筑属于高能耗建筑,在建筑能耗中占比较大,节能改造潜力巨大。意大利在对新建筑的能耗进行严格控制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即有建筑的改造,对达到生态建筑标准的既有建筑改造项目投入给予55%的税收优惠。从2007年 - 2011年的5年间,意大利约5.5%的建筑进行了部分或者全部的节能改造。其中2011年, 节能改造 项目28.07万个,总投资33亿欧元,税收减免总额达到18亿欧元,平均每个项目费用为1.178亿欧元,平均节能5兆瓦时。( 数字来源于中国驻意大利使馆《意大利科技简报》)

即有建筑改造——Zenale住宅楼

Zenale住宅楼位于米兰市中心,始建于1901年,通过节能改造,将住宅楼改造成为集公寓、工作坊和商店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改造工作包括建造一个新的建筑正面,对原有立面进行修复,为建筑添加保温层,并采用地下水源热泵机组、散热地板等现代暖通技术,让用户既享受到最舒适的环境,又尽量节约能源。

图 2 Zenale 住宅(来源 http://www.Arch Go.com 世界优秀建筑翻译网)

( 三 ) 新技术的探索

意大利的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广泛应用各种节能新技术和设备。在建筑节能节水、太阳能利用、生活污水处理、屋顶绿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实验,使意大利走在了生态建筑发展前沿。在都灵等城市陆续涌现有各种试点项目,对建筑各种节能减排的可能性进行探索和尝试。

独特的住宅——2 5号绿园

由建筑师 卢西亚诺 ·皮亚(luciano pia)设计的25号绿园,位于意大利工业之都都灵,项目面积7500平方米。该项目以崇尚自然、节能舒适为目标,采用地热能源为住宅提供制热和制冷,利用雨水收集装置来浇灌植物,通过屋顶和周边植被建立起微气候等措施,提高住宅的环境品质,减少空气和噪音污染。建筑主体采用钢结构,树干造型的柱子支撑起63个用落叶松木瓦包裹的住宅单元,配合大量植物和盆栽,给居住者营造一种生活在森林中的感觉。

图 3 25 号绿园(图片来源 http://www.archcollege.com/ 建筑学院)

四、意大利机动车节能减排控制

意大利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全国公路总长65.5万公里,居民汽车拥有率为61%(数据来源:意大利国家统计局)。意大利许多城市的城区道路都非常窄,不论是高速公路,还是位于罗马市中心的主要街道,最宽的路面不过4车道。古罗马城是沿台伯河修建的,周围是狭长的大街小巷。由于意大利许多街道崎岖狭长,加之不断增加的机动车,给罗马、米兰等大城市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困扰。

图 4 罗马市城区随处可见的小型车

图 5 佛罗伦萨市狭窄的街区

意大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机动车的使用、疏导交通,用以解决交通拥堵、减少污染。具体措施包括:

( 一 ) 通过机动车限行,疏导城市人车的合理流动

1. 设定“限制普通车辆通行区”

意大利作为欧洲文化的摇篮,是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其旅游业非常发达。意大利为更好地保护城市中的文物古迹,设定“限制普通车辆通行区”,以缓解景点周边的交通压力。如:罗马市政府在市中心斗兽场的周边,划出方圆约两公里的“限制普通车辆通行区”。平时,只允许公务车、出租车、公共交通车辆等持有“特殊牌照”的车辆进入。对于普通牌照的机动车,需要办理“特殊通行证”方可进入。罗马市政府交通管理局根据不同用户实行不同的收费标准,如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和住在“限制通行区”内的居民收费相对较低,从事旅馆、旅游等商业服务活动的车辆则收费较高。

2. 适时采取“机动车单双号限行”

北京市2008年奥运会期间,为了保证奥运会期间交通畅通和空气质量,实行过机动车单双号上路。而在意大利,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是十分普遍的行政措施。早在上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为了节约能源,意大利就实行过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制度。90年代,由于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意大利又重新启动此项措施。据报道称,当污染物的排放水平达到一定等级程度时,意大利所有市政府均有权利颁布限行措施,即机动车根据车牌尾号单、双数按天交替行驶。这项措施可促使机动车行驶数量减少一半。

3. 积极开展“无车日”活动

“无车日”1998年发起于法国,提倡人们在这一天里,放弃私家车,而选用公共交通、自行车或步行出行。2000年欧盟将“无车日”纳入环保政策框架,将每年9月22日定为是“欧洲无车日”。随后,此项活动迅速扩展到全世界,成为“世界无车日”。意大利的“无车日”不仅限于9月22日,在每个月的第二个星期日,罗马、米兰等城市都会开展“星期天无车日”活动。各城市还对积极参与的民众给予一定的奖励,如米兰政府对自7时30分至19时30分期间内没有开车的车主,奖励1.5欧元;拉文纳市政府对乘坐公共交通上下班或外出办事的民众给予免票奖励。

( 二 ) 通过相关税收,缓解交通压力和减少排放污染

1. 征收通行税

为了减少机动车排放,意大利根据机动车的排量大小,制定不同标准的通行税。排量大的多交税,排量小的少交税。加之保险费用也与机动车的销售价格成正比,以及意大利很多城区内道路狭窄,停车位紧张等因素,在罗马、米兰、佛罗伦萨等城市,两厢车和微型车具有排量小、油耗低、占地少、好停车等优势,受到人们的青睐。意大利政府对于特殊地区还额外收税,如首都罗马,对在进出历史遗迹所在区域的机动车,每年征收大约200~ 332欧元不等的税,车主还需提供进出该区域的原因,如果是居住在区域里的居民,只象征性收取15欧元,而对于在区域里工作的人税率要高些。

2. 征收排污费

意大利的米兰是欧盟中第一个征收机动车排污费的城市。为了减少机动车的排放,减少大气污染,缓解交通压力,自2009年起,作为欧洲人口最密集与工业最发达的城市,依据“谁污染谁负担”的原则,米兰政府开始向机动车驾驶员征收排污费,作为治理大气污染的一个新举措。根据机动车的排放量,排污费按照五个等级,对机动车每天征收2—10欧元。符合条件的纯电动车、混合动力车、天然气车和液化石油气车不征收排污费。

3. 征收拥堵费

通过对机动车征收排污费,意大利交通污染得到一定控制,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排污费的征收,消费者更多地选择环保车,虽然有效地控制了交通污染,但城市道路拥堵问题日益突出。意大利开始征收拥堵费,征收的对象也包括环保汽车。例如,米兰市自2012年起,对进入米兰市区的普通机动车,每天征收5欧元拥堵费,公务车、出租车、公共交通车辆等免征。自拥堵费实施6个月,米兰市交通流量大大下降,中心区拥堵状况下降了30%,同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也下降了30%。

( 三 )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方便人们出行

意大利政府通过机动车限行和各种税收,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和空气污染。与此同时,意大利政府还不断增加投入,通过积极修建地铁、灵活安排公交线路、设立专线车、建立自行车租赁网络等措施,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方便人们出行。在首都罗马,支付1欧元,就可以在75分钟内,随意换乘任何一路公共汽车或地铁;支付4欧元,在一天内,可以乘坐所有线路的公共汽车或地铁。

图 6 罗马市城区的有轨电车

图 7 罗马市城区的自行车租赁

( 四 ) 通过多项举措,促进清洁能源车的发展

意大利纯电动车、混合动力车、天然气车和液化石油气车等环保汽车发展很快,这与意大利政府从费用减免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密不可分。意大利政府帮助企业研发制造电动或天然气等使用清能源的汽车;通过机动车销售税的税收优惠和减免,鼓励消费者选购环保车。2010年5月,意大利公布道路交通法修改草案,加大了汽车污染的处罚力度,欧2标准以下(含欧2)的柴油车进入市区,司机将被罚款155欧元到624欧元,并被扣10分,以鼓励居民尽快淘汰污染较大的机动车,使用环保车。

8.建设文化强国的要义 篇八

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目标

所谓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能动反映,对社会进步与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当今世界,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正如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的,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开了文化支撑,即使有繁荣的经济,强国地位也难以确立,更不易巩固。综观全球,许多发达国家均拥有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和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加快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日益呈现出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态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根本目标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而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

当前,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优势充分显现,得到许多国家的关注和认同。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文化大国,但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没有转化为较强的文化软实力。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与经济国际影响力很不相称,文化产品输入国角色与物质产品输出国地位很不匹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特别是我国国力的显著上升,引起了一些国家的疑虑和不适应,如何增加国际社会对我国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理念的理解和认同,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是我国软实力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再次强调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广泛开展人文交流,坚持政府与民间并举、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并重,推动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造福人类,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让各国人民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情感和发展进程,深切感受中国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真诚愿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新贡献。

建设文化强国的价值诉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以人为本之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化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道路。这条文化发展道路,坚定地维护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蕴含着我国文化建设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其重要特征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至上。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最高价值诉求。

人民越富足,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就越高;国家越富强,对国民精神境界提升的要求就越高。回顾世纪之交,当我国城乡居民生活从温饱步入总体小康,社会的精神文化需求明显增加。总结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或超过3 000美元,国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甚至是井喷的态势。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提升,我国进入消费结构提升、文化消费活跃的阶段,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前所未有的强烈,呈现出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日益迫切,而我们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城乡居民需要,既有总量严重不足的短缺,也存在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缺口。展望未来10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之日,十几亿中国人对实现自身文化权益的要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必然更高、更加多样化,而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标志之一,也将成为衡量民生改善程度及社会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

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牢记文化建设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力量,要充分尊重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首创精神,为人人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充分挖掘蕴藏于人民之中的文化创造潜能,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属于人民,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引导文化工作者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从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中汲取营养、挖掘素材,努力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完善城乡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多生产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多为低收入群众和生活困难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努力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大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积极搭建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平台,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总结推广源于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更好地激发群众投身文化建设的热情。

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改革创新之路。改革创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本身就是改革创新的成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是坚持这条道路的必然要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不断激发文化创造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众所周知,符合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的、遵循文化发展内在规律的文化体制,对于文化的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至关重要。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的要求,这实际上是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制度变革和创新的要求。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推动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要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加强分类指导,完善政策保障,确保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的推进。

文化引领社会风气最需要创新。要把创新作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引擎,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积极运用高新科技成果,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实现题材、品种、风格和载体的极大丰富,使我们的文化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改革创新是不断探索、不断突破的过程,良好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要大力营造有利于改革创新的氛围,倡导勇于变革、勇于创造的精神,鼓励探索、宽容失败,使一切改革创新的观念得到尊重、一切改革创新的举措得到支持、一切改革创新的成果得到肯定。

建设文化强国的精髓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应该承认,在建设文化强国过程中,必须自觉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价值诉求,但也应看到,由于社会存在的多样化,不仅直接决定了群众需要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也同时决定了观念形态上反映出的多元化与复杂性。如果只讲满足群众需求,忽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忽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与增强精神力量,就会落后于时代,在以“满足人民需求”之名中迎合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不仅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最终将会影响先进文化的发展,干扰文化强国战略。这就需要坚持提倡多样性与弘扬主旋律的统一,真正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切实满足群众需要。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它不仅为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确立了鲜明而科学的价值导向,而且也为体现国内外崭新的时代诉求,有效应对多元文化碰撞,抵御资本主义国家“西化”“分化”、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对于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铸造中华民族精神支柱、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基本内容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层次性,这种层次性体现在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多地是从先进性角度来讲的,属最高层次,即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层次;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荣辱观更多地是从广泛性来讲的,属社会层次,他们是一元中的两个层次。具有这种层次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的是思想必须一元又照顾社会普遍意识存在的多样,强调对社会力量的思想整合又照顾民众思想的差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思想状况;体现共同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不同群体和阶层的意识和诉求。总之,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不论人们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化,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动摇,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就一定能凝聚起全民族的精神力量,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

9.交通强国建设领域 篇九

一、严格执行交通工程建设领域“十个严禁”

1.严禁领导干部干预或授意影响工程招投标活动、向项目参建单位介绍施工队伍。

2.严禁招投标监管及工作人员、代理机构人员泄露招标投标保密信息,或为投标人围标串标提供便利。

3.严禁项目管理人员为施工单位转包和违法分包提供便利。4.严禁领导干部和项目管理人员为特定关系人向项目参建单位推销推介工程和建设物资。

5.严禁业主单位征地拆迁工作人员弄虚作假为特定关系人骗取征地拆迁补偿费。

6.严禁项目管理人员为设计、监理、中心试验室、检测、咨询和施工单位逃避监管提供条件。

7.严禁项目管理人员和设计、监理、施工单位人员以不当得利为目的申报、审批或擅自进行设计变更。

8.严禁项目管理人员、监理人员在工程计量支付等审核审批时收受施工单位好处。

9.严禁项目管理人员和设计、监理、中心试验室、检测、咨询人员通过领取加班费或辛苦费等方式收受施工单位好处,在施

工单位报销应由其所在单位或个人承担的费用或与项目参建单位人员进行赌博和高消费娱乐活动。

10.严禁项目业主安排本单位被举报查实的对项目参建单位“吃拿卡要”人员继续从事项目管理工作。

二、严格执行行业管理“五个不准”

1.不准为路政、运政、海事执法对象提供内部信息以帮助其逃避执法检查和处罚。

2.不准在路政、运政、海事执法中以罚代管。3.不准以办理月票、季票或年票的方式收取罚款、赔补偿费。

4.不准接受客运线路牌申办人请托。

10.交通领域排除隐患工作总结 篇十

1、加强城市公交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

重点对驾驶员的资质、违章记录及可能危及安全生产的疾病或病史、安全背景等进行了检查;车辆安全技术状况和驾驶区域安全防护隔离设施安装情况:途径临水临崖路段、桥梁隧道、人群密集路段等特殊路段,逐条线路制定风险管控措施情况;驾驶员日常心理健康排查情况;安全巡查员在客流高峰期流动巡查情况;“三品”检查的工作情况等进行了排查。

2、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

重点检查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运营安全风险数据库和隐患排查手册制定和执行情况,特别是大客流、关键设施设备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检查了大客流、消防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修订、应急处置演练等。

3、公路管理领域;

重点检查了在役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县乡公路沿线特别是龙门山、龙泉山地质灾害风险路段的危桥、危涵、道路缺口和可能滑坡路段的巡查监测,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落实情况;检查了短时间内无法彻底整改的安全隐患,标志设置、专人盯守、管制通行“三到位”落实情况等。

4、交通建设领域;

重点对习惯性违章和常识性误操作行为的教育培训和现场管控情况;强化防坍塌、防坠落、防瓦斯等工作措施落实情况;检查了长大桥隧、临河临岸作业等施工现场和驻地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5、防汛领域;

重点检查了防汛各项制度机制,主要是“六不发航”、签单发航、救生衣行动、停航封渡和减载、汛情和蓄放水信息传递、恶劣天气条件下禁限航管理等机制措施落实情况;重点检查了一线巡航巡查工作开展情况,运用监控设备和手段动态监管落实情况,特别是辖区客渡船、旅游船、餐饮囤船等船舶适航、船员适任情况及锚泊停靠和值守人员落实情况;检查了暑期水上旅客出行密集区以及学生渡现场监管及秩序维护情况,客流高峰和学生集中上学放学时段现场监管及秩序维护情况;

11.反思历史教训,建设海洋强国 篇十一

在全中国都在隆重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摄制,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和海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联合承制的六集历史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就将这样一场改变了两个国家命运、改变了亚洲命运、改变了世界命运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以全新的视角,站在国家海洋战略的高度上,进行了深入地解读。

从中国近代历史的角度来看,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在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次生死较量。在这场对决中,中日两个国家刚刚建立的两支海军,在战场上的直接交手则是两国近代化成果一次最直接、最残酷的比较。而在这较量之中,结局早就因为清政府在海洋意识上的严重缺陷而注定。

将历史的时钟拨回到两个甲子之前的1894年,那个时候,统治着广袤的华夏大地的清王朝,手中拥有一支号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强大舰队——北洋海军。然而,历史的走向却和炎黄子孙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这样一支强大到令西方震惊的舰队,却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被新兴崛起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彻底击溃。

丁汝昌殉国、邓世昌殉国、刘步蟾殉国、林泰曾殉国、林永升殉国……一个个鲜活的名字,永远留在了那片他们魂牵梦萦、为之奋斗一生的蔚蓝色的大海中。

甲午一役,已经远远和世界脱节的清帝国,无论是在陆战场上,还是在海战场上,其失败早已成定局。中日正式开战前,在有关朝鲜的问题上,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日本,就利用《国际法》的相关准则,彻底断绝了清政府出兵援助朝鲜的希望。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而在此后的正式交手中,日本就彻底展现出了他们在历经了西化过程之后的蜕变,用西方最先进的“海权”意识,让自己的炮弹,肆无忌惮地落在中国人的心尖。

其实,这不是北洋海军仅凭一己之力便能力挽狂澜的颓势。让我们再将历史的时钟回拨一些。

公元1870年,大清王朝的“洋务运动”,已经进行到了第10个年头。而此时的日本,刚刚完成了“明治维新”,暂时结束了动荡的社会局面。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年轻”的政权,就是这样一个刚刚成立不久的日本明治政府,就在东京的筑地开设了海军军官学院——“海军操练所”。而这里,就是著名的江田岛海军学校的前身。在这里,日本聘请了以后来成为北美舰队上将司令官的道格拉斯少校为首的34名英国教官来校任教。任教期间,道格拉斯给这些后来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作为骨干的军官建立起的最重要的信条就是“大英帝国的辉煌是以英国海军力量基础建立的”。作为和英国同样是海洋国家的日本,海洋是其最根本的生命线所在。因此,英国人对于“海权”的理解,在被传入日本之后,很快便成为这个岛国的社会基本信条之一,也成为日本海军、乃至整个日本军队建军的根本思想。而这个时候,影响后来世界最伟大的学说之一的“海权论”,却依旧还在其理论创造者——阿尔弗雷德·马汉尚不清晰的思路中。直到几年之后,马汉才在他正式出版的《海权论》一书中,将这样的思想整理成为完整的体系理论。在“海权思想”的指导下,日本把海军建设的目标定位在争夺制海权上,因此将“联合舰队”建成了一支快速机动的进攻型舰队。

与此同时,泱泱华夏大国,虽然同日本一样被西洋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国门,但是这样一个传统的陆地农业大国,却浑然不知何为“海洋”,何谓“海权”。尽管有识之士提出了各种富国强兵的道路和方式,但是在近代海洋意识上,我们却集体迷失在了对“坚船利炮”的盲目迷信上。这种“迷信”,导致北洋海军在创建之后,虽然购进了重型铁甲舰,但是却丧失了在近代制海权争夺中极为重要的机动作战的能力,从而为甲午海战的失利埋下了祸根。

基于不同的根本性理念,中日双方在后来的战争中所采取的决策也大相径庭。

甲午战事尚未发端,日本就已经将制海权的争夺,定为其后对清王朝作战的根本要素。在日本御前会议的办公桌上,基于对制海权争夺的三种对清作战策略,成为了明治天皇念念不忘的事情:

如果日本在海战中能够大胜于清军,那么在黄海制海权被日本牢牢掌控的情况下,日本陆军就会长驱直入,进抵清王朝的统治中枢——北京城;

如果在海战之中,日本与清王朝胜未决负,则日本陆军将固守平壤一线,海军联合舰队将紧紧围绕保障日本对朝鲜海峡的制海权为首要任务,从事对陆军增援部队的运输工作;

如果在即将展开的海军大对决中,日本联合舰队被清朝的北洋海军击败,日本海军则基本丧失制海权,日本陆军则全部撤离朝鲜,海军守卫沿海。

而在这三项预案中,无论身居何职,日本政府、军队中的全体成员,全都在以争取实现第一项为基本战略方针。

在这样的方针政策指导之下,日本人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拼尽全国之力,在其后的甲午海战中,将清王朝手中那支强劲的北洋海军一举击败。而日本陆军也按照第一预定计划,从陆路进逼清王朝的京畿之地,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回到中国国内,我们却惊讶地发现,当时清政府对海洋的关注仍停留在海防上,也就是只把海洋作为威胁的来源,而没有认识到掌握海洋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只重海防、不思进取的清政府的眼光被局限在了自己的海岸线上。于是,作为岸防基础的则是炮台而不是舰队,就连海防派的首领李鸿章也没有突破这一观念上的限制,他把大量军费用在了筑造炮台和购买克虏伯大炮上。然而,当甲午战争的硝烟弥散在华夏大地上的时候,这些炮台在灵活机动的日本海陆军面前几乎毫无作用,最终被各个击破。正是观念上的陈旧造成大清王朝徒有“亚洲第一舰队”,却无法赢得制海权,从而在战争中被动挨打。

历史走过了两个甲子,甲午战争的风云硝烟也已在黄海的上空散尽。然而,因为北洋海军的溃败和甲午战争的失利,而留给中华民族的伤痛,却永远被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而更应该值得我们这个传统的内陆农业大国警醒和铭记的,则是带来这一沉重苦难的历史教训的根源所在——海洋意识的淡薄,海权意识的匮乏。

120年,又逢甲午。在“十八大”报告中,中国已经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海洋战略。而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在全民族中建立强劲的海权意识,将海洋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根本,将海洋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大型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的推出,不仅仅是在纪念一次中华民族不应忘却的失败的战争,更是为中国走向海洋、走向深蓝,从历史的角度,做了一次全新的注脚。

120年来,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而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的海洋意识,则还亟需进一步提升。只有全民族都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海洋问题的重要性,才能让中国在今后的发展中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

12.弘扬工匠精神建设制造强国 篇十二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高技能人才座谈会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出席会议并讲话。

马凯首先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全国技术能手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和优秀代表, 是创新技术技能、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力量, 在推动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凯强调,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落实中国制造2025, 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 必须加快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要完善制度保障, 落实和健全政策措施, 创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开发培养、选拔使用、引进聚集的体制机制。要加大培养力度, 创新“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要营造良好氛围, 引导全社会尊重、重视、关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广大高技能人才要将大国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优秀品格,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13.建设文化强国 篇十三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当前在社会上还存在着:见利忘义、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现象。这些现象警示我们:建设文化强国,振奋民族精神,正成国全民关注的焦点。

文化是阳光是雨露,渗透到第一个人的心灵,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我党在加强文化建设,弘扬新风正气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开展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建设。但为何仍然存在着一些丑恶现象和不文明行为哪,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打拜金主义的影响。一切向钱看,个人利益最大化,使一些人经济富裕了,精神贫穷了;钱包鼓了,脑子却空了。注重了物质的创造,财富的积累,精神文明严重滞后。二是部分国民综合素质不高。我国人中众多,地域广阔,全民接受教育的程度参差不齐。公民素质不均衡,也影响了社会文明的建设。三是文化建设开放程度不高,时代在前进,文化在发展,但我们在文化建设上迈出的步伐还不够大,也不够快。即没有走出去,更没有把先进的文化请进来。

面对当前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现象,我们必须充分认清加强建设文化强国,振奋国民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抓好社会文明建设。

第一,高度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了,文化不能弱化,道德不能滑坡,第个人都必须严肃的面对当前这个现实,手里有原子弹,有先进武器,有数亿外汇储备,如果物欲横行,腐败成风,正风日下,这个国家用不了多长时间也就不复存在了。

第二,加强教育,提高全民素质。社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教育是根本。我们要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国民文化、道德系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美德。坚守自己的优秀传统和核心价值。

第三,深化改革,推动文化创新。信息时代,社会在飞速发展,我们要勇于迎接挑战,大胆进行探索,撕破封闭的文化环境,广开灵智,择善而用。不公要敞开胸襟,敢于外看,推动创新,也要学习、借鉴和兼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文化,以丰富完善强大我们自己。

上一篇:表见代理的类型及现实表现形式论文下一篇:描写清明节的抒情诗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