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体会(12篇)
1.《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体会 篇一
结婚以前,荷西曾问三毛一段很奇怪的话。
荷西:“你想要一个挣多少钱的老公”?
三毛:“看的不顺眼的话,千万富翁也不嫁,看的中意的`话,亿万富翁也嫁”。
荷西:“说来说去,总想嫁个有钱的,如果有例外呢,如果是跟我呢”?
三毛“那只要吃饱的钱就算了”,荷西思索了一下。
荷西:你吃多吗?
三毛: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再少一点!
三毛领着荷西,真正把生活过成了一件艺术品。可以看的出,他们的生活是以三毛为原点,以时间为半径,以荷西作画足,在撒哈拉大沙漠里画了一个大大的圆满生活。
三毛曾经说过:“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荷西也曾说过:“每想拥抱你一次,天空飘落一片雪,至此雪花拥抱撒哈拉! ”
2.《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体会 篇二
我从小就爱看书, 也因为看书闹出过许多笑话。
有一天, 我正在津津有味地看书, 妈妈给我买了几个菜包子吃。由于很喜欢看书, 加上当时书中的内容吸引力太大, 所以我边看书边吃。我并没有看那包子, 只是凭着感觉, 抓起一个菜包子就吃。妈妈大喊:“唉, 不要吃! ”我从书中惊醒, 好奇地问:“为什么? ”妈妈说: “你看, 你手里拿的是什么? ”我正眼一瞧, 不禁大叫起来:“我的妈呀! 还好我没有吃! ”原来, 我手里拿的竟然是另一本书。
又有一天, 我看书入了迷, 妈妈在炒菜, 需要点葱。我家种了一些韭菜和葱, 于是妈妈让我去摘几根葱。“唉, 母命不能违呀! ”我在心里想着, 依依不舍地把书放下, 十分不乐意地走出了房间。走到葱和韭菜面前, 因为想着书中的内容, 我竟然忘记了是摘韭菜还是摘葱。我只记得妈妈说:“摘几根……”我心里一想, 管它呢, 随便摘。于是, 我摘了几根韭菜递给妈妈。妈妈看了, 哭笑不得地跟我说:“我叫你摘的是葱, 不是韭菜呀! ”啊! 没办法, 谁叫我那么糊涂呢? 又要再跑一趟。啊! 又让我少看了点书。
在一个星期四的中午, 我吃完了饭, 早早地做完了作业, 便拿起一本书, 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一直读啊读, 把好句好词和道理记下来, 结果看了几个小时, 看到2点10分才放下了书。我急忙跑向学校, 全身冒汗地狂奔, 踩着上课铃声跑进了教室。
当然, 闹出的笑话不止这些, 这里就不再一一叙述。
读书使我增长了不少知识。比如, 在做语文试卷时, 课外积累总让我考到高分。
星星永远和月亮做伴, 鲜花永远有绿草为伴, 风花与雪月永远在一起, 小溪永远在高山旁边, 而我, 也永远和书在一起, 因为书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点评:
小作者爱书, 并因此闹出不少笑话:为了看书, 吃东西时忘记了一切, 竟然拿书本当包子;脑海里是书, 将母亲的交待很快遗忘, 闹出错摘韭菜的事情;中午看书入了迷, 好在生物钟的作用, 比较警醒的她还是及时地把握住了时间……可见, 她真的喜欢书! 那合理的结构, 流畅的语言, 丰富的内容, 将小作者痴迷书本的情形写得淋漓尽致, 那副天真活泼、好学爱读的神情, 形象地浮现在读者面前。足以见得, 书的确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
3.关于撒哈拉的故事的读书心得 篇三
虽然在这本书中更多的是简单平实的语言,却能够把奇异的沙漠和浪漫的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真可以说读起来令人舒畅,放下时让人为之震撼。
初读伴着轻松的心情,《沙漠中的饭店》、《悬壶济世》、《沙漠观浴记》等展现了在沙漠生活的趣味,也使我觉得荒凉的大漠别有一番风情。到了《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死果》,渐渐暴露出来的是沙漠的残酷,我一度放下了书,不愿再去感受三毛那艰苦的日子。再次拿起它,读了《沙巴军曹》、《哑奴》等又令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三毛的善良。她在《芳邻》中写到了和撒哈拉威人做邻居的经历,他们总是来要千奇百怪的东西,又偷吃天台上的水。不过,三毛并不气恼,反而感谢这些邻居让她沙漠的日子变得五光十色。在《哑奴》中,三毛不顾当地人的劝告和哑奴一家人成为了好朋友,一直无私地接济他们,却在羞愧自己无法帮他们脱离奴隶的生活。同时,穷得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哑奴全力的回报,也令我动容。
4.《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体会 篇四
——题记
再次将指尖滑动至有些微凉的书壳上,第四次看这本书,第四次阅读这本安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游记。
三毛是一个对于我来说很特殊的女子。初一时,一个女同学送给我一本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一本书三年才看三次,说出去必定遭人笑话,但不是只有这一本是三毛写的呀!如果流浪是她的天性,那她一定是我最美的追逐。我很喜欢她的轻盈、蓬松又迷人的长卷发,还有她很亮的眼睛,看上去有点干净,有点平凡,有点不同。她居家喜欢烹饪,她文艺,和我一样爱着画画,给家里做出不同的装饰。她的旅行,跨越各个国度,做自己想做的事,令人生羡。自由,辛苦,快乐,她的撒哈拉生活,是我想经历却不可能经历的,但,就像三毛所说的,人,多种生活的经验总是可贵的事。
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一遭啊!
印象较深的一篇,是《哭泣的骆驼》,每每合上书,平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就会慢慢构想出文章描述的,沙伊达的侧脸,长长的睫毛像一片云,和丈夫坐在一起。伤感而悲凄的文章,令人心痛而回味无穷。骆驼的哀鸣,忧伤的心绪,宗教与信仰,瓜分,独立与占领,政治与家事,黑暗与光明,爱与恨,我全部看见了,就在这篇《哭泣的骆驼》中。终年回想着骆驼哭泣声的屠宰房,有着厉冽的风声,有死骆驼的腐肉白骨,有快沉下去的夕阳,像棺材一般,把影子投在沙地上。美丽的沙伊达就在这里满怀悲愤与委屈离开这不公的世界。也许是我还没真正弄明白这文章究竟要控诉什么吧,或许是当作是对那件事中离开者的祭奠,亦或许是对过去的追忆与思索,作者是晓得正义的,所以在用她的文字记述这事时,也一定是含着热泪的吧!有人说,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旷课,这是《哭泣的骆驼》,是让我时刻可以安静下来认真思考的文章。
初中写为什么喜欢读书时,从来都是这样写的,一个人可能只有一种人生经历,而读书,就可以让我体验很多的人生经历,不论是现在还是过去。
《撒哈拉的故事》出版至今已有数余年,那时沙漠的美丽、神秘、悲凄,已和现在有太多不同,我不晓得,只明白,能吸引三毛的地方,一定很有魅力。她曾说——生活在变,生命在延续,观念有改变,这都是无可奈何的人生之旅所造成的。这是句很耐人寻味的话,她去撒哈拉旅行,书中收录18篇文章,9封书信,每一个字都让人感受到她的心跳,不需坚持在人前的矜持,完全的投入她的文字就好。
《白手起家》告诉我必要的生活技能很重要;《哑奴》告诉我做人要善良,要有良心;《素人渔夫》告诉我有些时候必须展示自己……“十一”长假,再次读一遍《撒哈拉的故事》,有些急迫,看完时,却发现四周的一切都是安静的,有风吹过。
5.《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体会 篇五
我想,为何要以岁月论人呢?
我们那里算年龄是用虚岁来算的,后来才知道,年龄分“实岁”和“虚岁”,有时两者竟相差两岁呢!
所以每当过年的时候,亲戚问我多少岁了,我总是挠挠后脑勺:额~~这个嘛~我属蛇的,我也不知道自己多少岁啊,哈哈~~
到现在,蓦然想起起自己多少岁时,我还得在心里盘算着,呵呵。
以前去学校的英语角,总是很佩服那些美国人。他们的心态很年轻,就算他们是二三十岁,甚至是六七十岁,还照样开怀大笑地跟中国学生玩起游戏来。
而我们中国人,没办法,是几千年的传统来的,如果长辈不表现地庄严点,别人会笑话的!然而,这不是真实的我们啊!就像国学大师南怀瑾所说的,我们这些大人,在晚辈面前确实是表现得很庄重,然而晚辈散去后,我们同辈照样谈笑风生。还说,人应该多结交一些晚辈,不然等到老了,送走同辈后,没有一个人可以倾诉了,因为晚辈觉得我们自己太高不可攀了,但我们还是人啊!
所以还是不要年龄好,每个人都一样无忧无虑地,这样过的才快活嘛!
沙漠情人
粗略看完《撒哈拉的故事》后,才明白,为什么很多女生对三毛的书很是赞赏,很是崇拜。
我以为,三毛的书还是比较适合女生看,不管是性格内向的还是活泼的,看完三毛,你会变得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更加坚定自己的追求,更加坚信能追寻到那沙漠情人。
三毛从学生时代就向往着沙漠了,她的朋友把她沙漠之旅视为“看破红尘,追寻自我”,其实这何尝不值得了?又有多少人能够矢志不渝地无谓地追逐那广袤的沙漠并最终找到那患难与共的沙漠情人呢?
后记:
王小波在《未来世界》的获奖感言中说:“人在写作时,总是孤身一人。作品实际上是个人的独白,是一些发出的信。我觉得自己太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我相信,这是写严肃文学的人共同的体会。但是这个世界上除了有自己,还有别人;除了身边的人,还有整个人类。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在写。”
6.《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体会 篇六
关键词:撒哈拉以南非洲,高等教育,财政改革
由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简称为SSA,下同)情况的特殊性(经济落后、财政收入低、高等教育远远落后于北部非洲),该地区高等教育的财政问题是任何进行非洲高等教育研究的学者都必须重视的问题。最近10多年,由于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剧增、政府财政收入有限、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改变了财政资助重点、教育财政资源的分配和管理不当等原因,SSA各国高等教育机构的财政状况更趋紧张,大学面临窘境:生师比过高、报告厅过于拥挤、教学大楼年久失修、教学设备老化、学生罢课、教师抗议、教学质量和研究能力下降。面对严峻的形势,SSA各国纷纷进行高等教育财政改革,试图为高等教育发展寻求一条出路。
一、SSA各国高等教育财政的现状
(一)高等教育财政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形势严峻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机构在社会知识的创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知识和应用研究日益被认为是国家人力资本提高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对于广大SSA国家来说,由于经济不发达,财政收入很少,公共资源十分有限;另一方面,SSA各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较低,低于3%,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1%,为了在新一轮知识经济的竞争中不至于越落越远,这些国家又有发展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1991年,非洲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为270万,2006年达930万,增加了3倍,年均增长率为16%。然而,财政分配给高教部门的资金只增加了2倍,年均增长率仅为6%。在最穷的非洲国家,形势更为严峻。1991年,非洲最穷的27个国家(均在SSA)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为142万。按照目前的招生速度,到2015年,这个数目预计将增加到316万,增长2.2倍,预计需要投入14.2亿美元。然而,这些国家仅能提供8.1亿美元,供需缺口达到6.1亿美元。[1]显然,SSA各国高等教育的财政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形势严峻。
(二)高等教育的年生均公共支出相对较高
尽管生均公共支出在下降,然而,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非洲高等教育的公共支出仍然不低。从绝对数来看,2006年,非洲高等教育的生均公共支出为2,000美元左右,是非洲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2倍多,尽管这个数量还不到OECD国家的1/5,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但是,如果以生均公共支出占人均GDP的比例来衡量的话,非洲生均公共支出与人均GDP中的比例约为3,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2,OECD国家为0.3。[2]从高等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来看,相对于其他地区,SSA各国的平均比例也是比较高的。2006年,SSA各国平均为4.2%,仅比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低0.1个百分点(为4.3%),比我国2009年数据还高0.6个百分点(为3.6%)。[3]显然,相对于SSA各国的发展水平,其高等教育的生均公共支出是很大的。
(三)资助国外留学支出是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内容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在SSA各国,每16名大学生中就有1名在国外学习,而在全球范围内,每50名学生才有1名学生在国外学习,其中有3/4的留学生在西欧和北美(UIS 2006)。[4]由于这些国家的留学费用不菲,资助留学支出就成为非洲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不论在小国(如几内亚比绍、吉布提或莱索托)还是大国(如毛里塔尼亚、尼日利亚)都是如此。其中,尤以法语国家更为突出,资助留学支出占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比例平均高达18%,如塞内加尔为14%(2007),尼日尔为34%(2002),几内亚比绍为70%(2006)。[5]
(四)高等教育支出中国家负担的比例较大
相对于其他地区、其他层次教育财政的投资,非洲高等教育支出中由国家负担的比例较大,而家庭支出的比例较少。一般来说,家庭在非洲高等教育的支出比例中约占25%。不过,具体又因国而异,一些国家(如马里、刚果共和国、乍得)约为10%,而另一些国家(如乌干达、几内亚比绍)为60%。[6]
二、SSA各国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鉴于财政资金的严重不足,SSA各国纷纷进行高等教育财政改革,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支持私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由于政府的支持,SSA各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很快。2006年,35个SSA各国中在私立大学就学的学生比例平均为20%,接近于欧洲的水平。其中,贝宁、肯尼亚、莫桑比克、塞内加尔、中非、刚果共和国、安哥拉、利比亚、卢旺达、乌干达、布隆迪和佛得角都在平均水平以上,而以佛得角的比例为最高(54%)。[7]以塞内加尔为例,2000年,该国只有34所私立高等学校,2010年增加到146所,有超过25%的学生在私立高校学习。[8]通常,私立高等学校会努力提供不同于公立学校的培训课程以及一些在假期学习的短期应用课程,其费用也具有吸引力。由于这些学校的发展与壮大直接依赖于其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能力,因而针对性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也比较强。
(二)把部分费用向学生和家庭转移
近年来,一些非洲国家开始通过减少甚至取消学生的奖学金和冻结或减少学生的补贴,让学生承担一部分以前由政府承担的住宿费、生活费、注册费、考试费、学生活动费,甚至学费,把部分费用向学生和家庭转移,这种趋势在西非国家特别明显。例如,2011年,塞内加尔圣路易大学的学生每学期需要缴纳住宿费3,000~4,000西非法郎(约6~8美元,视不同专业而定)、注册费约合30美元(学士)、60美元(硕士)、70美元(博士)。[9]此外,许多国家还开始收取学费(2009年,非洲已至少有26个国家收取学费)。具体来说,又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基于学生在中学的成绩,对少数分数高的学生实行免费或收很少的学费,而对分数较低但仍符合入学标准的学生收取高一些的费用(一般在晚上或暑假来校学习),如加纳、乌干达、坦桑尼亚、安哥拉、肯尼亚等;一种对就业前景很好、竞争力很强的学院的学生收取学费,而在其他院系学习的学生则免费或收很少的学费,如贝宁、马达加斯加、布基纳法索、塞内加尔等,布基纳法索的大部分大学生每年仅需缴纳相当于75美元的学费,而那些在最好的学院学习的学生需要缴纳高达2,450美元的学费(不包括住宿费和伙食费);还有一种是采用“推迟交学费政策”,即提供学生贷款,其学费在学生毕业若干年之后偿还。2008年,至少已有13个非洲国家实行这种政策,还有一些国家则正在考虑实行,如布隆迪、毛里求斯、莫桑比克和乌干达等。[10]
(三)允许高等教育机构创收一部分资源资金
由于政府的鼓励,非洲高校自有收入在全部高等教育预算的比例逐步提高。根据南部非洲地区大学协会的报告(SARUA,2009),在可以得到数据的13个非洲国家里,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的自有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平均为28%(而2000年以前为5%~10%),其中,几内亚比绍最高,为75%,其余如乌干达为56%、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21%(2007)、马拉维22%、毛里求斯15%(2007)、贝宁23%(2008)、坦桑尼亚18%(未注明年份的均为2006年)。这些自有收入大部分来源于一些直接面向社会的收费培训、服务、咨询、设施出租等渠道,如贝宁的一所公立大学的职业培训课程收入占其经营预算收入的40%。[11]
(四)寻求国外资金援助
2002年~2006年,SSA各国高等教育平均每年收到国际社会的援助款6亿美元。其中,法国是最大的援助国,援助款平均每年达到了3亿美元,其次是德国(0.95亿)、国家发展协会(0.34亿)、比利时(0.25亿)、英国(0.17亿)、挪威(0.16亿)、欧洲委员会(0.11亿)、葡萄牙(0.037亿)、荷兰(0.021亿)。其中,直接援助(指直接给了高等教育机构)年均为1.52亿美元,而间接援助(指给了非洲在国外的留学生)为4.44亿美元(中国的援助以间接援助为主,每年提供的奖学金名额达到了1,200人次)。例如,2002年~2006年,喀麦隆高等教育平均每生每年收到的直接援助款为55美元,而间接援助款为5,382美元,为生均援助最多的国家;其余如马达加斯加分别为36美元,5,026美元(前面数据为直接援助,后面数据为间接援助,下同);塞内加尔为29美元,4,624美元;贝宁为66美元,4,805美元;卢旺达为79美元,4,072美元;尼日利亚为1美元,457美元;南非为23美元,548美元。可见,直接援助远少于间接援助。不过也有少数的例外,如博茨瓦纳分别为40美元,20美元;纳米比亚为103美元,46美元。[12]
除此以外,非洲也在积极寻求国外基金的资助。例如,美国的基金会(福特、卡耐基、洛克菲勒、麦克阿瑟、惠普、梅隆、克雷斯吉)2000年~2008年仅对7个国家(加纳、肯尼亚、尼日利亚、莫桑比克、南非、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的高等教育就资助了3.54亿美元,成为非洲高等教育资金的一个主要来源。[13]
三、SSA各国高等教育财政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预算分配方法不尽合理
诸多事实表明,以业绩为基础的高等教育预算分配机制要好于以历史等为基础的其他分配机制,因为它有助于提高机构使用资金的能动性和责任心,能够提供给相关机构改善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激励,有助于纠正机构间存在的不平等。因此,世界不少国家的高等教育财政改革逐步采用了这种分配机制。[14]然而,在非洲,目前只有南非、科特迪瓦、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等少数几个国家采用。显然,这不利于非洲国家高等教育财政状况的改善。
(二)与高等教育财政制度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尽合理
非洲大部分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都具有自主和控制混合的特征:一方面,大学享有较大的学术自由和处理日常事务的自由;另一方面,政府又控制着决定高等教育机构运转方式和资金供应的关键要素,如预算收入、教师数量和工资水平、学生数量和奖学金的颁发规则等。由于这种管理制度结构僵硬、效率低下、过程冗长,高等教育机构分配、动员、实施资源的能力和有效性受到限制,大学实施有意义的改革受到阻碍。此外,非洲众多高校的教学和研究人员少于非学术人员(管理人员),教师与管理人员的比例严重失调,机构臃肿,各种管理服务机构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这些对非洲高等教育财政改革构成了一个极大的挑战。
(三)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一些措施缺乏可持续性
一项改革措施要能取得成功,必须具有政治和财政的可持续性,非洲高等教育的财政改革自然也不例外。[15]一个例子是非洲大学逐步推广的学生贷款制度,由于还款机制设计存在问题以及学生择业情况欠佳等原因,贷款的偿还记录非常糟糕,其财务可持续性存在较大问题。又如非洲法语国家开始在大学收取学费的措施,由于以前没有收取学生学费的传统,该措施的政治可接受性较差,往往在实行一段时间之后被迫终止。例如,21世纪初,多哥政府提高了学费,然而由于遭到学生的强烈抗议,没过几年(2005年),新一届政府就被迫大幅度地减少了学费(减少幅度达一半以上)。又如,塞内加尔教育部2003年改革了低条件或无条件获得奖学金的制度,开始为大学生奖学金的取得设置条件,然而,由于学生的抗议,2005年也被迫恢复了以前的奖学金制度。[16]
(四)外国高等教育援助的作用存在疑问
如前所述,外国援助者对非洲高等教育援款规模较大。然而,只有不到30%的援助款直接给了非洲高等教育机构,其余给了援助国的大学用以弥补非洲留学生的费用,尽管这可能提高非洲的人力资源水平,但如果留学生学成不回国,则反而导致人才外流。由此,非洲留学生回国的比例成为衡量外国教育援助作用的一个关键。根据法国高等教育研究中心2005年对在法国的外国留学生的调查(该调查选取了10个大学的1,715名外国留学生作为样本,其中包含357名非洲学生),结果表明,只有30%的非洲学生学成回国(东亚学生为45%)。尽管这个调查结果因为其样本的代表性问题还值得仔细考虑,然而,非洲留学生回国的低比例还是值得注意的,显然,外国高等教育援助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17]
四、对SSA各国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反思
如前所述,SSA各国高等教育财政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还存在诸多问题,反思其经验与教训,对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改革不无启示。
首先,合适的管理安排是高等教育财政改革成功的关键。SSA各国的经验与教训表明,要保证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顺利实施,重点是解决改革的政治可行性。如果高等教育界的不同组成部分能够达成一致,如果能够动员额外的资源来支持改革,则这种改革可能取得成功。由于学生和老师是改革的最直接利益相关者,也是最容易动员起来有效地反对改革的主要力量,因此,改革的关键是取得大学学生和老师的支持。这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给予大学更多的自主权,高等教育机构的自主使得它们能够调动多余的私有资金,这可能是一笔相当大的数额;第二、推广基于成绩的预算资金分配机制,相应地,应建立明确的成绩目标、评审制度和问责制度,并且这些须征得相关大学的同意;第三、在采取一项改革措施之前,要事先与相关利益者协商并且应逐步进行,这是很重要的。例如,20世纪90年代,肯尼亚政府在没有经过协商的情况下宣布提高学生的学费,结果引起了巨大的骚乱。后来,教育部改革小组开始给学生和家长派送信件,解释增加学费的原因,这种协商的做法使改革最后获得了通过。又如2005年加纳宣布了一项在10年内逐步增加公立大学学费的计划,结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2011年9月,在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发生了学生抗议活动,一个原因是达喀尔大学的学生认为校方改变制度未向学生解释新制度是如何实施的。[18]
7.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七
在他们结婚过程中那种幸福、撒哈拉人民的无知和热情,为这场紧张的婚礼增添了一份幽默,还有三毛那夸张而搞笑又剧情化的写法,让我哭笑不得,时而感动、时而又为他们虎口脱险而松了口气。最后沙伊卡和鲁阿二哥的那一份情,让我永生难忘。鲁阿二哥被害死了、而沙伊卡被撕掉了全身的衣服,鲁阿上前来救,却和沙伊卡一同被枪毙了,我倍感愤怒,在摩洛哥的强烈进攻下,屠杀人数达到了全世界排名第十。
记得在三毛初来到撒哈拉时,想了解那的卫生情况,就在一块大石头旁边偷看别人洗澡和洗胃,久而久之,就有了一个传闻,有一个来自中国的女人经常偷看别人洗澡,使三毛十分羞愧,如果换作我是她的话,我也会羞愧得直发愣。
我十分敬佩三毛那种对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面对坎坷的婚姻,她没有放弃,却依然充满着憧憬,结婚的房子是一个丑陋的小石屋,她没有埋怨,时间流逝,往日的“小破屋”已经变成了“豪宅”,使我“哇”地发出了一声又一声的赞叹!
8.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八
《撒哈拉的故事》一书中,三毛用自述的形式,讲述了她在撒哈拉沙漠零碎的生活细节和生活经历,记录了她与丈夫荷西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以及沙漠中新奇的风土人情。也借助三毛的视角,展现撒哈拉沙漠地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一些不为人知,却又让人深思的背后。让人陶醉其中,不可自拔。
这本书中充分的为我们展示在撒哈拉中风土人情。其中对我来说,印象深刻的篇章有“娃娃新娘”,也许是因为我也是一个女孩,所以对这篇文章印象格外深刻,在这个篇章中我所看到是一个只有十岁的女孩,被很早的剥夺了快乐的童年,以及未来的生活选择。让我惊讶的是这个在结婚是所遭遇的一切,同时也让我感到伤心。新婚夜粗暴的对待,以及对未来的道路的迷茫,等等一一切,对于一个女孩来说,打击是多么的大。也正是因为这一切,让刚满十岁的撒哈拉威女孩在出嫁之后,也一夜之间从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变成了沉默寡言的羔羊。这也真实的反映了撒哈拉威民族婚嫁的陋习,反应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男尊女卑的不公平。这让同为女孩的我感到十分的恐惧,也十分的庆幸。恐惧女孩所遭遇的一切,庆幸的是那不是我自己。
而女孩所遭遇的一切,归根于她所属的地区社会的落后与愚昧。而我则是因为我所处的环境是先进的平等的社会。而在这种愚昧落后的社会却让无数个无辜的人们来承受它所带来的后果,这是多么的让人心痛啊!在读完这一本书后,我虽好奇,但也无比庆幸我生活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要知道在以前的旧中国,我们女性的地位就犹如撒哈拉中的一般。那样的日子对于女人来说,是黑暗的、恐惧的。而如今的新中国,不仅让人民当家做主,还提高了女性的地位,倡导人人平等。
9.《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大全 篇九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1三毛,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可自从我读了《撒哈拉的故事》后,我就迷上了三毛。
说实话,刚开始这本书对我的吸引并不大,因为我感觉这是一本写景,类似散文的那种。可自从我翻开书后,映入眼帘的,不是全描写景物多么多么好,随之发出感叹,而是三毛与荷西在沙漠生活的真实景象。每一个事件,都会给我不同的感受,而这样的书,正式我喜欢的。
《撒哈拉的故事》有太多令我震惊的地方,第一就是,三毛要求到沙漠里去生活!这令我很难相信,因为没有几个女人,会要求去沙漠中居住,所以我觉得,三毛是一个敢说敢做的人。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她的作品豪迈,霸气的原因吧。
三毛,是个奇女子!而这本书,在我看来,也是一本奇书。看这本书,就好像在看一部电影。虽然连一幅插图也没有,但那一字一词一句,已经让我身临其境,仿佛已经看到了撒哈拉的壮观,凄凉,撒哈拉威人的友善与蛮横,一支支军队和那些无辜的人们,仿佛我就是三毛,我就是荷西。
奇女子,奇书,他们在撒哈拉的生活,更奇。打仗,荷西险入沼泽,三毛病发险些身亡.....这一幕幕的景象,让我感觉,她不是一个作家,而是一位探险家。撒哈拉里的日子,那么苦,可他们依旧能坚持。
三毛就是一个有着巨大勇气,毅力,智慧并且乐观的人,她好像沙漠里的一株花,一棵树,在沙漠里留下生动,离奇的故事。她和荷西,沙漠的爱,流淌在撒哈拉里......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2在宁静的夜里,我从书柜里拿出一本三毛写的著作——《撒哈拉的故事》,我想这里面会讲些什么呢?于是,我带着这个“问号”,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这本书写的都是三毛自己在撒哈拉沙漠过的那些有趣而又惊险的日子。有几篇文章写的也十分生动,像什么:芳邻啊,荒山之夜,沙巴军曹等等,都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每一个情节都呈现在我的脑海当中。
一个最令人深思的一篇文章是——荒山之夜。主要讲的是:三毛和荷西去迷宫山寻找仙人掌还有其他珍贵的东西。但是,这座山是一座可怕的山,有很多人经过这里而迷路死亡。三毛和荷西决定去迷宫山尝试的走一走,去一下探险。在迷宫山里荷西不小心陷入了沼泽,抱住了一块冰硬石头。在这关键的时候,沙漠土匪出现了,三毛上车甩了沙漠土匪。她又看着地上的轮胎印回到沼泽地边,临危不惧,把车上的坐椅连起来推进沼泽,救出荷西。平安地回了家。
我也是一个热爱探险(冒险)的人,喜欢探险(冒险)应该具备哪一基本条件呢?答案就是勇于面对可怕和困难,遇到任何事都冷静。我可以说,我没有具备,但是,在去富阳溶洞的那一次,我具备了探险(冒险)的基本条件。
溶洞,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从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过几十万年自然打造出来的奇形怪状的珍贵奇石,可以说是鬼斧神工啊!这次,我就来到了溶洞。在17度的溶洞里,有些孩子吓的让大人抱,有的还站在大人后面不走,有的干脆闭上了眼睛,但我却觉得好漂亮,特别是有些乳白色的钟乳石,我真想走过去摸摸。在走道边也有奇石,好像张牙舞爪的魔鬼,我真用照相机拍下来,在“法安震虎”和“定海神针”等等比较可怕的几景也无法吓倒我了。
害怕和胆小是一种莫名的恐惧,也是因为知识的贫乏,同时,胆小和害怕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和做任何事的,我们要敢于面对可怕和困难,遇到任何事情都冷静,把自己的心放平静,并且多掌握知识,让自己的大脑充实。这样,无论是探险(冒险)还是做其他的事情,我们都能顺利的完成了。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3一直慕名三毛,却老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没能拜读她的作品,终于今天得一时间,便兴匆匆的直奔三楼,在众多书架中搜索到《撒哈拉的故事》。
大概花了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很轻松读玩了那本已经破了不能再破的小书,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应该是我所读过最轻松的一本了,整本书三毛就章节介绍她与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一些经历和生活感悟。每一章节都用自己身边发生的小故事,生动活泼,真实贴切,让人自然的就想象着她所生活的细节。虽然自己也有时记一些身边发生的故事,但是和三毛的相比,实在是不堪言,与其说三毛把写作功底很深不如说她很会生活,很会感受生活。这点也是我所羡慕的地方。
生活中离不开交流,交流离不开谈话的艺术。
在看这本书,我摘抄了一句话,也是最能打动我的话,是这样写的,“偶尔的孤独,在我个人来说,那是最最重视的,我心灵的全部从不对任何人开放,荷西可以进我的心房里看看,坐坐,甚至占据一席,但是,我有我自己的角落,那是‘我的,我一个人的’,结婚也不应该改变这一角,也没有必要非向另外一个人完完全全开放,任他随时随地跑进去捣乱,那是我不愿的。”
当我看到这句话时,便立刻产生了共鸣,因为我也是这样一个人,心里永远会为自己留一角,只属于我自己的,在这之前,我曾对这样的自己持怀疑的态度,为什么呢,因为有个人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和你聊天,我永远不知道你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没有完全袒露。好像在打太极拳。”,就因为这句话,我很怀疑,怀疑自己,是不是我让人觉得很另类了,但我所表现的恰是我最真实的我,曾一度甚至于觉得好像不被人理解,然而当看到三毛所写的这句话,有种相逢恨久的感觉。
可能每个人在交流时,会分场合保留一些想法,其实很正常,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本来就是很微妙的。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还有肢体上的,当我们在充当诉说者的角色时,倾听者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刻不再影响着我们的谈话的内容及内容的深浅。人与人之间从相遇到相知,中间的过程必须通过两人的交流,如果两人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了解很深。当然不排斥在交流中对待某问题的态度意见不统一的,如果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那么两人关系有可能发展为挚友的趋势。
“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里,也是一个满满的人生,我不会告诉你,在这片深不可测的湖水里,是不是如你表面所见的那么简单。想来你亦不会告诉我,你的那片湖水里又蕴藏着什么,个人的喜怒哀乐,个人担当。”每个人都有其交流可触及的底线,所以在与人交流时,应该注意,谈话的内容和方式要站在倾听者角度。而不是一股脑的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然后把负担在传给你的忠实倾听者。
对于一些在说话上有特点的人,我们可能听过,快嘴、刀子嘴豆腐心之类的。很有个性或者很有特点的人,往往在表现自己后,留下一些话让那些所谓没特点的人慢慢的消化。所以在交流时要谨言慎行,毕竟我们都是社会人,人与人之间都是有关联的个体,才构成了整体。不排除你的一句话和一个小小的举动从而改变了某个人的一生,这样的事例身边不知道有多少。我也不在赘言一一举例。
最后用一句话来结尾,读懂生活的人更懂人。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4这本书的作者是陈平,看完这本书,让我对沙漠的生活充满了好奇,里面的故事令我难以忘记。
书里面这样讲道,三毛跟她的丈夫——荷西一起去撒哈拉沙漠,三毛是一个外地人,所以很不熟悉在沙漠里的那种环境,但是,三毛非常有耐心地去熟悉沙漠里的环境,把自己原来那破旧的房子装扮的光鲜亮丽。沙漠里的人们很多都不怎么有文化、有见识,但是自从三毛来到撒哈拉沙漠了以后,沙漠里的人们都得到她的很多帮助。邻居的大叔大嫂们非常喜欢三毛:喜欢她的手艺、喜欢她的孝心和那乐于助人的性格。每一次只要谁家里的某一样东西坏了,三毛就立刻带上工具箱,往人家家里跑,不管是天寒地冻,还是夏日炎炎,她每次都按时给人家修好,从来不会拖延时间。
我觉得三毛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去学习,别看她平时轻声细语的,其实她可懂事了,又懂得孝敬父母、又对自己的邻居这帮帮、那帮帮,这种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去学习。我觉得如果我像三毛一样,懂事又乖巧的话,我一定也会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爱护的。比如当同学们有不懂的题目的时候,我就要细心的帮他们解答、帮他们慢慢的分析这道题;当同学们在学校不小心摔伤的时候,我就要扶他去校医室,帮他上药;当同学们受到老师的责备而在哭泣的时候,我要去安慰她,而不能在一旁嘲笑她,这样反而遭到同学们的厌恶和排挤。我一定尽量做到十全十美,不能骄傲自大!我一定要向三毛学习,把自己的缺点改掉,而且也不能总是只想着自己哦!
这本《撒哈拉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我一定要学习三毛,成为一个各方面都精通的的小女孩!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5不得不承认,我看过的有意义的书屈指可数,即使这样,我还是想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向大家推荐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没看过这本书的人也许会认为名字这么枯燥,所以不想看!可是正好相反,本书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犹如走进一幅充满异国风情的画卷;再加上三毛诙谐的语言和她与荷西之间的搞笑,动人的事情,无一不为该书增加色彩……
比如,《芳邻》里那些邻居的行为让我又好气又好笑;《沙漠观浴记》那主人公离奇的遭遇让我捧腹大笑,久久不能合上嘴巴说话;《死果》则表现出了十分厉害的“灵异”状况,“这种符咒的状况,也是拿人本身健康上的缺点在做攻击,它可令将这些小毛病化成厉鬼来取你的性命”,看完这句话时不禁毛骨悚然;《天梯》又描述了三毛考驾驶执照的搞笑历程;《娃娃新娘》中又可见撒哈拉当地的落后,三毛也时常流露出三毛对姑卡的同情……
通过阅读这本书,三毛与荷西的爱情让我羡慕不已;在沙漠的艰难岁月里,他们一直牵着手,相互支撑,彼此尊重,同舟共济,演绎着夫妻间真挚而可泣的爱情故事,“知三毛者,荷西也”正好体现了他们之间的浓厚之情。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不由自主地对她产生敬意,试想一下她是如何在黄沙滚滚、风声呜咽的恶劣环境,水源奇缺、物质匮乏的沙漠生活的?可从她的文章里字字洋溢这她对这片沙漠的热爱?她始终在努力地生活,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的态度!只要我们认真对待生活,生活是会赠予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礼物的!
所以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一个个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我的面前,又让我体会到了很多道理,怎会让我不喜欢呢?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6撒哈拉,一个地处北非的沙漠,这儿只有炽热、刺眼的阳光和干旱的沙土,人们称之为“死亡沙漠”。但有一个人,用笔写出了这里独特的美丽,和纯朴的人们。他就是三毛。她写的《撒哈拉的故事》由十七篇短文组成,记录了她与她的爱人——荷西在撒哈拉里发生的趣事。这本书没有华丽的修辞,也没有精彩的情节,但它用却用最平凡的语句把“纯朴”展现得淋漓尽致。
书中最令我难忘的章节,是那一篇《结婚记》这篇文章记录了荷西与三毛结婚仪式的整个过程。结婚前,三毛在最后一个单身夜只是想着回去装桌子,做窗帘;结婚时,她甚至因为在场人太多而紧张;结婚后,原本可以住国家旅馆,但她却回了家,只因为住一晚国家旅馆的钱可以买一星期的菜。这整片文章都透露这两个字——“简朴”。
这篇文章中,荷西、荷西同事送的礼物最令我印象深刻。这两件礼物,在三毛眼里,一个是“真豪华,真豪华”的骆驼头骨,一个是“太幸福了”的沙漠中的奶油蛋糕,这足以表达出三毛的知足和纯朴。
面对这些,我不禁扪心自问,在这这个物质横飞的世界,我们是否能抵抗得住物质的诱惑?在这些诱惑前全身而退呢?也许有人会说:“简朴不能当饭吃,简朴不能当钱花,又要简朴有什么用?”我却想说,虽然简朴不能当饭吃,不能当钱花,但它能净化我们的心灵,面对名利,金钱的诱惑能全身而退,不深陷泥潭,这难道不够吗?
“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不错,在这世界上,我们应当简朴,这样,才能不陷入那些奢侈、奢靡的泥潭。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7当《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刚搬来教室的时候,我紧紧对书的名字有所兴趣。而当我看到这含有浓重风情的封面时,内心不紧感到抵触,我未免太过以貌取书了。当看到书的内容时,我绝对是这样想的,我被这本书有所磨损,封面脏脏的漂流深深吸引了。
三毛朴实而不加雕琢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无一不深刻吸引着我。讲实在的,三毛所描写的事情十分新奇,新奇到让人觉得是在编造,但真实而仔细的描写又让人打消了这种思考。
书中记叙的苛西与三毛的贯穿了整本书,从刚开始的“沙漠中的饭店”,“记”中的恩爱,“死果”中苛西的担忧,……他们的性格很像,一样勇敢,喜欢探索,善良,苛西却更加理性,三毛更加豁达。不仅是爱情,对于人性的批判也无不贯穿全文,最令我惋惜的便是黑奴与沙伊达。
人类的控制与压迫欲望,嫉妒与偏见的丑恶嘴脸被无线放大,而黑奴与沙伊达便是一切的承受者,明明善良又温柔。礼貌而文明,却被一些思想落后,自以为文明的人所批判令人气愤又寒心。
从这本书中,我可以学习到三毛那种乐观豪放的性格。对谁都留有怜悯的善良,也可以从中反思自己如同撒哈拉威一样的无知和自私。还能感受到撒哈拉独特的美。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8一本薄薄的《撒哈拉的故事》,几天的时间就读完了。这是一本很有趣、很有爱的书。书中,写了异乡的风情,写了三毛的爱情。
异乡,总是让人向往。特别是撒哈拉这样,名声在外、风景迷人、人迹罕至的地方。我们通过书籍了解这些地方,然后心存向往。等到有了时间、精力、金钱,就忍不住想到这些地方看看。人们旅行,不仅仅是为了看风景。更是为了探寻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自我。
三毛的爱情,让人羡慕。三毛本就是有魅力的女性,自信、勇敢、有学识、有个性。荷西也是好男儿。二人心灵相通,互相理解。他们的结合,不是为了外貌、财富等外在事物,而纯粹是精神上的互相理解、欣赏。我觉得,这样才是理想的爱情。
书中的两个主角,三毛与荷西,都写的极其生动,就如在眼前一样。也许是因为写的是自己的生活的缘故吧……我还是喜欢这些真实的描写自己的书。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9一片黄色的沙海,没有水,没有太多的植物,只有一群为生活挣扎的人们。八岁就出嫁的小女孩,是文明的落后。每天只供应一桶水,是物资的匮乏。居民们没有见过照相机,是科技的落伍。邻居家的小女孩偷衣服穿,是沙漠的悲哀。这些故事都发生在撒哈拉,都是一个风一样的女子作家三毛记录下的故事。
这本书首先打动人的地方是对异域风景和文明的描写,在书里,你会看到一个你平时所不了解的世界,一个不同的大洲不同的气候里发生的故事。这里的故事虽然有的读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但是却都是真正生活里的故事。在那个物资匮乏文明落后的社会,没有那么完美的居住条件,那里的人举止也没有特别的大方,那里的故事也是充满了艰难,一个女子竟然钟爱那样荒凉的地方,还有诗一般的眼神望着这片土地。这里发生的任何故事,在她看来都是别有深意的,她的文字里透露着对这些人的可怜,对这片土地的忠诚,这是一部独特的书。
这本书里甚至没有一句对生活艰辛的感慨,有的只是一个外国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这片土地的新奇,对这里生活的乐趣的挖掘。这部书里有成群的骆驼,有奇特的风沙,还有三毛自己简单地不能再简单的婚礼。这里恐怕就是三毛的第二故乡了吧,其实三毛挺幸福的,在异域找到了自己渴望的第二故乡,遇到了真心爱着她的荷西,还有遇见了一片从未见过的风景。一个对生活非常敏感的人,才会写出这样细腻的文字了吧。
在撒哈拉的故事里,感悟那个别样的沙漠。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10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三毛,可是真正与她的文字相遇却是很久很久之后的今天。下定决心去了解她,是因为机缘巧合下读到了三毛妈妈写给三毛的一封信。
“自你决定去撒哈拉大漠后,我们的心就没有一天安静过,怕你吃苦,怕你寂寞,更担心你难以适应沙漠的日常生活。但每次接你来信好像都在天堂,心情愉快,对生活充满信心。”
“所以,这次你去撒哈拉,我和你父亲都没有阻止。明知这是何等崎岖艰苦的道路,但是为了你的志趣和新生活的尝试,我们忍住了眼泪,答应下来。孩子,你可知父母心里是如何的矛盾,如何的心酸!这一时期,我常常跑邮局,恨不得把你喜爱的食物、小玩意儿统统寄上,借着那些小小的礼物,也寄上我们无限的爱和想念。”
……
被这位母亲字里行间的爱感动之余,也让我对这位奇女子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初读《撒哈拉的故事》,就爱上了三毛的文字,细腻不矫情却也浪漫。三毛是我想成为的那种女生,面对自私的撒哈拉邻居她仍努力的搜寻乐趣;在恶劣的环境下仍然烂漫可爱,“这些交车给我的人,总也忘了问我一个最最重要的问题,他们不问,我也不好贸然地开口,所以我总沉默地开着车子东转西转”;还有懂她爱她理解她的荷西陪伴。
三毛的文字带给了我轻松和快乐,同时也让我明白:心中有爱,再荒凉的沙漠,也是绿洲。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11向往三毛洒脱自由的生活,也欣赏她书中自然流露的情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不失灵性,能表达的恰到好处,直击内心深处,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我羡慕她和荷西的生活状态,在平凡的世界中活得真实。永远有着一颗猎奇的心。《撒哈拉的故事》记录了她流浪到撒哈拉感受到的不一样的人生。她去“泉水”中看当地人如何洗澡,再去海边看他们如何清理“内部”。他们理智,他们会因为生活拮据而选择出海打鱼变卖换钱。同时也不乏幽默和感性。她会因为荷西不够了解中国而告诉荷西粉丝是春雨冻住后形成的或是尼龙线加工形成的;她会因为撒哈拉威人不论大事小事总找她借东西不还而破口大骂;也会因为芝麻大点儿的小事儿而低头流泪;还会为反对奴隶制度当场向大财主质问。她也亲眼见证了撒哈拉从一个宁静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变成了子弹横飞的是非之地,而她为此却无能为力。
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粒沙,然后就有了撒哈拉。
因为这句话羡慕三毛与荷西的爱情。他们真的很爱对方,他们的甜蜜爱情应该是所有人都向往的吧。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美满的幸福让苍天嫉妒。荷西的意外是上天给三毛开的最大的玩笑,荷西的死亡也成了三毛一生的痛。我总觉得荷西不应该就这么死了,他值得更美好的结局。
三毛活的浓烈,过的洒脱。她把自己的热情与真善美都留给了撒哈拉。三毛说过撒哈拉是她的第二故乡。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12看完三毛写的《撒哈拉的故事》,我很有感触。这本书主要讲了:三毛和她的丈夫荷西去了撒哈拉大沙漠,他们在撒哈拉租了一个房子,在哪儿和邻居发生的;和撒哈拉威人发生的;和沙漠军团发生的;三毛和荷西发生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三毛的文笔很幽默,特别是第一章,看得我哈哈大笑。三毛的描写也很细致,一个小表情,一个小动作都写上去了,这点我们要学习。
看了《撒哈拉的故事》里的故事,我也对在撒哈拉居住的人有了简单的了解。他们叫撒哈拉威,如果别人用语言伤害了她们,她们就会说:你伤害了我的骄傲。
撒哈拉大沙漠很缺水,迎接他们的只是黄沙。但三毛、荷西还是要坚持,面对这么不好的生活,还留了下来。他们把自己的家装扮的很漂亮、很有情趣,别人都说他们建成了艺术宫殿。三毛和荷西在那里结了婚。也成了名人,因为大家知道他们身上有新奇的东西,都跑来跟她借,如:红药水、刀叉、肥皂……借了也不还,不借还要骂你。撒哈拉威人有很浓的体臭,那些人几乎四年洗一次。有一次,三毛找到一个洗澡的地方,叫“泉”,结果里头臭气熏天,虽然被人热情接待,但是根本受不了,三毛还是在家里洗澡。一直这样,三毛、荷西一直住在沙漠。
这就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里的生活,这就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大家一定要去看哦!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13这些天读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感触好多。
之前,我看这本书总是囫囵吞枣,看到精彩的片段才会停下来好好多看一眼。然而,一个从前毫不知情的作家,在我看来其实并不需要多认真的去读。很快,我竟被三毛轻松朴实的语言所吸引,所牵引,常常是不由自主的想往下看。
其实这本书并没有很刻意、很特别地突出哪个道理,但是我却能够在三毛生活中发生的琐事,她身边的人,说的语言,都能知道其中包含的感情和韵意。如还没有成年并不想被婚姻束缚却必须要离家嫁给陌生人的姑卡;如一心为爱追寻就算伤的遍体鳞伤也在所不辞的沙仑;如就算对方是杀害亲人的仇人却依然舍己救人的沙巴军曹;如一生为他人工作却无怨无悔、勤勤恳恳的哑奴……
我想,让他/她们变成如此不堪是因为自己,让他/她们历经约束的痛苦是因为命运。
每一个人的家庭背景不同,身份不同,出生不同,出身不同,生活也自然就不同。无法改变的,这是命运。
而不去争取,不去奋斗,不去努力,苦苦寻求出路,却坐以待毙,那受苦,受旁人冷落,受压迫,是自然的。这是自己。
这本书就是这样,想表达的不明显,却在朴实的语句中体会到三毛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在她的经历中,我学会了勇敢,也体会到了坚强与乐观。
这就是这本书的力量。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14自从读了三毛写的《撒哈拉的故事》,我就一直对沙漠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这次终于有机会和妈妈去了大西北游玩。大西北不仅有辽阔的祁连大草原、美丽的青藏高原、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还有连绵不断的戈壁和荒漠。这次,我们有幸走进鸣沙山沙漠。
来到鸣沙山沙漠景区入口,远远望去,浩瀚的沙漠像一片黄色的海洋,一头头骆驼,在大漠中慢慢移动的身影,像一叶叶小舟在大海里航行,乘着风、迎着浪。望着人们踩着专为游客准备的嵌在沙漠里的木梯一步步向沙漠顶峰攀登着,好像一条条五颜六色的丝带在舞动。
走到沙漠脚下,我和妈妈戴好防沙眼镜、穿好防沙鞋,也顺着人流一步步向沙漠顶峰爬去。当脚踩在软绵绵的沙子上,有点一脚深、一脚浅的感觉,好像快要跌倒了似的,心里不免一阵慌张。但是,攀着攀着,发现只要顺着前人的脚印一步步踩上去,就不觉得那么困难了。
等到我们爬到半山腰的时候,转过身来发现左前方不远处有一汪碧绿的泉水,形状像一湾新月似的。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月牙泉。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
快要登上顶峰的时候,一轮红彤彤的太阳正小心翼翼地向月牙泉边高高堆起的沙漠背后躲去呢。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写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景象。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15《撒哈拉的故事》是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
因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三毛背着行囊走进了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寻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手捧一本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就会不由自主跟着她自由随性的文字走向那个神秘莫测的世界,那里每到中午就备受50度高温的炙烤,水源的奇缺导致每天都要限定用水量,新鲜的水果蔬菜要碰运气才能买得到,生活环境的艰难困苦和物质的极度匮乏对每个生活在那里的居民都是一种考验和煎熬。然而就是在这样偏僻简陋的地方,三毛却度过了她人生最为精彩的篇章———她偷梁换柱,用黄瓜冒充笋片做菜,竟蒙混过关;她“悬壶济世”,用指甲油补蛀牙,竟成了周围居民的良医;她暗渡陈仓,明明没有驾照却在警察眼皮下驾车依然安然无恙……她凭借智慧开起自家的“中国饭店”;凭借她的善良缓解安抚他人的病痛;凭借她的勇气博得交管大队主考官的通融,从容登上了驾照考试以及荒漠生活的陡峭“天梯”。三毛用她那轻松、幽默、风趣、流畅的笔触描述着单调枯燥下她的多彩多姿,她用一颗乐观坚强的心接受和面对外在环境的诸多不利,用自己的热情燃起生命的花火。
10.《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体会 篇十
爱,这平平无奇的一个字,包含了母爱、父爱、友爱和爱情。在爱情中,两个人深爱着对方,往往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甚至生命。文中荷西对三毛的爱,不顾自我安危,让她逃命,爱得深沉。三毛对荷西的爱,足以让她放弃本可以逃走的机会,毅然回头去救荷西,爱得忘我。执着的爱让他们在危难时刻,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己,不是生死,不是得失,而是在生命中最珍贵的那个人。
生活中,小家的爱,是甜蜜、浪漫、温馨的;“大家”的爱,是热情、和谐、无私的。不管是小家还是“大家”,家中的爱是密不可分的,家中的情是不可替代的,家中的人是不可或缺的。
11.《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体会 篇十一
这本书记录了作家三毛和她的丈夫荷西在遥远的撒哈拉沙漠所度过的日日夜夜,记录了在我们看来这可望不可及的沙漠中的喜怒哀乐。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时时刻刻无不表现着作者三毛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在这本书中我很喜欢“素人渔夫”和“沙巴军曹”这两个章节。为此我百读不厌,看得如痴如醉。
“沙巴军曹”中讲了作者与荷西无意间一位喝醉了酒的士兵抬上了车子,并送他回了部队。后来才知道他是沙漠军团的。但也就在那个夜晚,灾难降临了:由于西班牙人与撒哈拉威人的冲突,撒哈拉威人在当沙漠军团放松警惕的时候,将还在睡梦中的士兵们全部都杀掉了。在这场血淋淋的屠杀中,而不是没有幸存者。但那唯一的幸存者,也正是那位被三毛,荷西所救的那个军曹。于是,那个军曹也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帮助他们。但突然有一天,噩耗传来了:那个军曹在一次爆炸中为了救两个撒哈拉威小孩子而牺牲了!看到这里,我的心中便有了震撼与疑惑之感:军曹不是口口声声地说他恨撒哈拉威人吗?那在这危急的关头,军曹为什么会奋不顾身地扑在他恨的男孩身上?
于是我想:虽说军曹亲口说过了他恨他们,但它至少经历过了亲人离去时深深的痛苦与无尽的悲哀,在当时这个混乱不堪的世界中,谁也无能为力。但在此刻,他也知道这两个小孩子毕竟是无辜的。如果他们离去了,那他们的爸爸妈妈呢?那他们的所有亲人呢?难道他们就不会悲痛吗?但对于这个军曹来说,他的弟弟也在屠杀中牺牲了,自己在这世间的眷恋也所剩无几了,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永远都会留下丝丝缕缕的阴影。也许生活对他来说,是种煎熬,是种痛苦,是种永恒的无奈,于是,他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去明天的希望,来换取明天的美好。我想这也就正是人本性的流露与真情的呈现吧,这是,我缓缓地闭上了眼睛,细细地回忆着这仿佛刚刚发生的动人一幕。心想:在当时那纷乱的凡世间,竟能发生一件这样震撼人心的事情,也让我明白了在这纷乱之中,在战乱之中,是温暖的!也更是感人的!
打完了这本书,他好像在我的脑海里被拍成了一部精彩万分的电影,一遍遍地在我的脑海中放映着,放映着,直到渐渐地模糊不清,知道他渐渐地消失……
12.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十二
有这样一位女子,她有着一人前往遥远的撒哈拉沙漠的勇气。她洒脱随性,有梦想,执着,她就是《撒哈拉的故事》的作者——三毛。
书中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未成年并不想被婚姻束缚,却必须嫁给陌生人的姑卡;一心为爱追寻,就算遍体鳞伤也在所不惜的沙伦;就算对方是杀害亲人的仇人,却依然舍己救人的沙巴军曹;一生为他人工作,却一直无怨无悔、勤勤恳恳的哑奴……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哑奴》这篇文章了。哑奴,一个穷得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奴隶,但他却是“富有”的,他有爱,懂得感恩与回报,有自己的想法……他虽然拥有一身本领,却只因是奴隶出身,才能就此埋没了。他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他做的一切都只为了这个家。记得他说过,“我的身虽是不自由的,但我的心是自由的。”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三毛能够不顾他人劝告,坚持与哑奴一家交往,并无私帮助他们的原因吧,因为他们的灵魂产生了共鸣,内心都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
我也想像三毛那样,随性、洒脱、我行我素,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到我理想的地方,感受不一样的生活。每个人不可能终其一生,都孤身奋斗,总会有一个人,默默地陪伴着我们。三毛的身边,就幸运地拥有荷西的陪伴。在三毛不顾一切去沙漠时,她的朋友对此感到不解,只有荷西默默地收拾行李,与三毛开始了一段义无反顾的爱的旅程。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作文10-04
读撒哈拉沙漠有感10-09
《雷锋的故事》读书心得400字10-30
鹿和狼的故事读书心得11-05
阿凡提的故事读书心得11-15
屈原的故事的读书心得600字11-07
哈拉峻乡中心学校2011年---2012年德育工作计划09-22
《长征故事》读书心得体会08-10
关于《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1500字12-17
《我的读书故事》作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