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名著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1.读经典名著的心得体会 篇一
这个星期,我花了九天的时间阅读完了著名科普作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让我了解了许多昆虫,也让我喜欢上了它们。
其中我最喜欢红蚂蚁,红蚂蚁全身都是红色,红蚂蚁能在很远的地方返回自己的家,原来它是靠一种特殊的感官功能。红蚂蚁还喜欢“抢劫”,因为红蚂蚁打架特别厉害,它们又不愿意哺育儿女,也不愿意去寻找食物。所以它们对其他各类的蚂蚁实施抢劫,让它们成为自己的奴隶,为它养儿育女,寻找食物。
我还喜欢天牛,它生活在我的身边,经常可以抓来玩,以前只知道它会飞。通过阅读,我知道了,它力大如牛,善于在蚕农中飞翔,因而得天牛之名。天牛的幼虫喜欢躲在枝干,吸取营养。天牛的身体在枝干中慢慢长大,成熟后便从枝干中飞出来。这个过程,需要三年的时间,因为它不知疲倦的挖掘着通道,因为为将来的飞走做好一切准备。
读完了这本书,我知道了昆虫对于我们很重要,它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但是昆虫们慢慢的灭绝了,所以,我们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
2.读经典名著的心得体会 篇二
一、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意义
初中阶段正当人生的黄金时期, 阅读名著, 如同与大师携手, 可以增长见识, 提高修养, 丰富情感, 启迪智慧, 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为精神补钙。
1. 有利于开拓视野, 提高语文素养。
绝大部分经典名著容量大, 人物多, 生活积累和艺术积累丰富, 上下五千年, 纵横几万里, 包含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 《红楼梦》就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阅读长篇文学名著, 可以吸收丰富的知识, 积累各样的经验, 神游四海名山大川, 尽享各地的美妙风光, 探索微妙心理, 徜徉历史长廊, 极大地拓展视野, 增长见识。
同时, 在阅读过程中, 还可以积累语言材料, 在头脑中建立和贮存对语言的种种感性认识, 形成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 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 有利于发展个性, 丰富精神世界。
文学名著内容丰富, 异彩纷呈, 中华古典文学让学生认识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各国的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异域风情, 尊重多样文化;作品中人物的美好感情、高尚气节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了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作品中的各种是非观念、传统现代的冲突激荡让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长篇文学名著阅读必须长期坚持, 要让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意志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欣赏又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从而发展个性, 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3. 有利于陶冶性情, 提高人文素养。
名著阅读对学生美的情操的陶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黄庭坚说, “士三日不读书, 对镜觉面目可憎, 向人则语言无味”, 就是说读书有益于陶冶人的性情。名著阅读过程也是接受美感教育的过程。经常进行文学名著阅读, 能陶冶学生的性情, 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并借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当前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及其原因
当前名著阅读的现状如何?据笔者近二十年从教农村中学的观察:尽管新课标对中小学生名著阅读有了明确的要求, 提出了量化标准, 出现了名著导读设计, 各地区中考也加入了名著阅读的考查, 尤其是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名著阅读得到了一定的强化。但是, 作为刚进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 有阅读的时间, 却因家庭和自身等因素, 名著阅读的意识不强, 阅读习惯没有养成;八九年级的学生教材推荐和中考考查的名著阅读率尚可, 可是在阅读品质上功利性、依赖性、浮浅性较为严重, 名著阅读的广泛性就更加令人担忧了。可见, 当前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究其原因:
1. 教育现状使学生教师一起远离了名著阅读。
对于名著阅读, 现在并非不重视, 只重视名著阅读的目的被局限于提高教学质量, 看名著只是为了应试, 这意味着必须为课内阅读服务, 围绕课堂所学内容展开。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 课外阅读如果不遮上一层“为了学习、为了成绩”的面纱, 就难以正大光明地出现在家长和学校面前。即使一部分支持学生阅读名著的语文教师, 也是出于“有了一定的阅读量, 语文成绩才能上去”和“名著阅读能提供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问题是, 以这样的功利面目出现的课外阅读, 是否真正适合青少年的成长需要?能否满足他们的心灵饥渴?这也许就是很多青少年学生畏惧名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当阅读与成绩挂钩时, 阅读就不再是一种享受而变成负担了。
2. 快餐文化的流行、网络文学的泛滥造成学生观念的偏差。
不少学生及家长认为, 以前从书上得到的, 现在同样能从大众媒体中得到, 所以没有必要读书, 这就使快餐文化、网络文学挤占了学生大部分的读书时间和空间。殊不知, 那些诸如“大话西游”、“水煮三国”之类的快餐文化不但远离了原汁原味的名著, 甚至还是对原著的歪曲和亵渎。试问这怎么能让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审美熏陶, 怎么能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3. 当前思想教育滑坡, 弱化了学生的责任感。
学生淡化了国家和民族意识, 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自我欲望膨胀, 个性自由迫切, 在此情况下, 他们很少关注名著这些沉重话题。因此, 我们更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让经典名著为中学生的精神补钙。
三、引导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策略探索
面对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 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身体力行, 为学生课外名著阅读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 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 坚持经典阅读, 积累人文素养, 提高文化品位。以下是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方面所做的一些尝试和探索。
1.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
第斯多惠说过,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与其督促学生阅读, 不如营造一种氛围, 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调动他们阅读的紧迫感和内需力。教室、图书室是学生阅读的重要阵地, 室内可挂设有关读书名言的条幅, 出版以读书为主题的墙报, 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同时, 教者还要深入学生, 了解读书的进度, 解答读中的疑问, 交流读后的感受等, 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欣赏名著, 感受阅读的乐趣。
2. 获得家长的支持, 创设家庭读书氛围。
课外阅读的时间有一大部分在家里, 家长在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 应让家长明白, 孩子的阅读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引导。然后让家长知道具体的做法:为孩子创造安静的读书空间, 为孩子选择足够的好书, 给孩子足够的读书时间, 甚至帮孩子制定适宜的阅读计划等。
更进一步说, 家长要孩子多读书, 自己也要多读, 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家长要注意创设人文学习的家庭环境, 一家人共同学习, 交流阅读感悟, 分享读书的乐趣。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可以发表自己对文章的一些见解, 家长也可以对孩子的某些见解进行纠正或及时表扬。这种民主、宽松的家庭读书氛围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并能和学校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链”, 使学生真正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 让名著阅读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
3.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名著。
现代传媒产生了许多可以利用的资讯, 这些资讯能拓宽学生的读书视野, 便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阅读名著。如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前, 可先让学生从网上查阅笛福的生平资料及作品的背景介绍材料, 这样读者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就会深入一些。又如, 播放电视剧《西游记》和《骆驼祥子》等, 可以让学生与名著进行对比, 在比较中理解名著的内涵。多媒体可以提高名著阅读的效率, 比如, 我们在突破名著的重点, 把握名著的精彩片段, 让学生去体会名著中用词的准确性时, 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帮助学生快速阅读, 使之迅速地处理、收集有价值的信息, 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
4. 指导恰当的阅读方法,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书有了方法, 就像拿到了知识宝库的钥匙。在名著阅读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把阅读课文的方法应用到长篇名著的阅读中去, 做到举一反三, 驾轻就熟。 (1) 对比阅读法。把两个读物或同一读物中两个不同片段进行比较阅读, 让学生对著作的诸多要素作出比较、评价。 (2) 浏览式阅读法。叶圣陶先生曾说:“如果只注重精读, 而忽略略读, 功夫只作了一半。”对于作品中的非重要情节, 应以快速阅读的方法浏览, 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 (3) 精读式阅读法。对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要静心细读, 慢慢品味, 体会立意构思, 揣摩布局谋篇, 欣赏妙词佳句等, 以获取一定的认知或情感体验, 提高审美品位。 (4) 创造性阅读法。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新见解, 从而以有所创新为目的来阅读, 阅读中绝不迷信原著, 而是在精读和研读的基础上,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勇于质疑, 大胆创新。 (5) 不动笔墨不读书。可边读边做读书摘记, 或作圈点勾画、旁批, 作卡片, 写心得, 改写等, 以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和表达习惯。
5. 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 收获丰厚的阅读效果。
很多长篇名著内容复杂, 意义深刻, 学生较难把握。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应开展各种阅读活动, 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 展现作品的动人魅力。如在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 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故事会——“我”讲三国故事、演讲比赛——话说三国人物、读书报告会——“我”看《三国演义》中的风俗人情、作文竞赛——读《三国演义》有感、绘画展——三国人物展、影评——影视周等活动, 从各方面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 加深学生对名著文本的理解, 铸就学生的思想深度。这一系列的活动, 不仅能帮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读完、读透名著, 更能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去感受作品, 理解作品, 并领会作品的意蕴。
总之, 名著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更是学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 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是他们受用终身的精神底子, 是他们挺直脊梁的精神钙质。教师对于学生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和问题, 应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疏通, 引领他们领略名著的无限风光, 让他们培养兴趣、读出滋味、领悟内涵, 最终达到让经典名著为中学生的精神补钙的目的。
摘要:名著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在现实的社会背景下, 中学生的名著阅读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和危机。为此,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为精神补钙。
3.读经典名著倡议书 篇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读书能开拓眼界、充实头脑,更能愉悦身心、修身养性。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读的好书多了,就会在无形的熏陶中提升自己,变得成熟、睿智。
文学名著是人类知识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无论时间多么久远,那些经典之作都能穿越历史的尘埃大放光彩。阅读文学名著,对我们学习语文、感受生活,领悟人生都大有裨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的文学名著多了,阅读能力提升了,写作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而文学名著对人的滋养还远远不止这些。
因此,我们要阅读文学名著,制定阅读计划:
1、每天坚持读书半小时;
2、做好摘抄和积累;
3、常写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
4.读经典名著的心得体会 篇四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分享:全人格教育
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不可全盘接受,要批判地继承。对于尚未具备良好辨别能力的青少年来说,尤其要慎重选择读物。
■陈宝泉
传统的“四大名著”是否适宜中小学生阅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分析的重要问题。“四大名著”是否适宜青少年阅读
日前,有人提出《水浒》选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血腥暴力描写,应从初中课本中删去。而后,又有学者提出继承传统文化要有选择,不主张全盘复古。对此笔者亦有同感。
像我们这样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上的继承与创新注定要经过多次反复。最近读日本人自己撰写的日本文化近代史,得知他们也是经过了从全盘西化到全面复古两种截然相反之主张的多次拉锯。在中国,全盘西化始终没有占据上风,但是反传统的确曾走向极端,甚至曾经跌入反文化乃至反文明的深渊。因此,出现剧烈反弹,乃至要求不加批判地复古以匡世风的观点就不足为奇了。笔者认为,沿着前辈开创的“五四”道路,文化上的更新势在必行。而这种更新必须在文化层面上做足文章,批判地继承与选择性引入应智慧地结合。
必须承认,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在教育层面,给孩子尤其是低幼年龄的小孩子读的内容,一定要有选择。就像婴幼儿食品,在营养与安全方面要更讲究一些。阅读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给孩子吃什么,细心的母亲往往会自己先尝一尝口味如何。
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以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为主流,读书人不会诗词唱和就像今天的研究生不懂外语一般。中国几千年下来积存了浩如烟海、灿若星河的优秀文学作品,而小说的兴起则晚得多,开始一直在民间流传,作为读书人功课之余的消遣或茶楼酒肆中说书唱曲的脚本,从文学价值、思想深度乃至社会责任等角度衡量,精品不多,远不及欧美小说在其文学史中所处地位之高。
就拿所谓的“四大名著”来说,笔者就认为不见得都适合初中以下年龄的孩子们阅读。“四大名著”说法的由来笔者不曾考证,隐约觉得在“文革”初期,古典小说都被列入“封资修”、“四旧”之列,好长时间内不许传读。后来毛泽东发出解禁的指示,说这几本书都可以看。于是印刷厂赶制,书店门前排队购买,迅速普及。对同时解禁的这四部书,人们就称之为“四大名著”。其实在历史上,由于《水浒》过分吹捧强盗,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为主流社会看好,在民间就有“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之说。《红楼梦》作为言情小说,也不提倡青少年看。
在写作技法上,这四部书确实都很精彩。有人分析,施耐庵写《水浒》有可能请人先画出一百单八将的形象,所以把这么多人物刻画得各有特点、栩栩如生。《三国演义》在人物故事的设置、前后情节的勾连上也是周密有致、无懈可击,在东亚、东南亚国家都有深远影响。《西游记》则体现出作者在中国文学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丰富想象力。悟空、八戒两个人物的描写诙谐生动、妙趣横生。不只是在中国,包括韩国、日本的一代代青少年都爱不释手。但是几部书在价值取向上,可谓良莠不齐。
“四大名著”的价值取向问题
《水浒》当初被解禁是作为反面教材批“投降派”用的。这部书自身通篇标榜的都是“忠义”二字。而既然“忠”又为什么造反呢?“忠”的底线是不反皇帝,其路线是“要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而“义”的体现又是什么呢?是“为朋友两肋插刀”而不问是非?“菜园子”张青夫妻开黑店杀人越货,兼卖人肉包子,因讲义气被众好汉认作同流。而李逵则更是杀人上瘾,“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尤其是宋江等人为了壮大队伍,逼良为盗,不惜盗用他人名义滥杀无辜。比如为了逼反秦明杀死青州城外男女无数,殃及秦明妻小。为逼朱仝上山,李逵把由朱仝看护的4岁小衙内的头颅“劈作两半个”。这等行为还有什么“义”可言?还有好勇斗狠,丝毫不讲宽容、仁恕,一讲报仇雪恨就要把仇人“一门良贱”,包括丫鬟、伙计全部杀死,甚至还要吃仇人的肉。书里还充斥着对妇女的歧视,杨雄得知老婆红杏出墙后便动用私刑割舌挖心。以此题材拍成电视剧,配写的歌词“你有我有谁都有呀”,“该出手时就出手哇!”更是把这种蔑视法理的盗匪逻辑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价值取向对民间的消极影响不可小觑,对于缺少辨别力的青少年更是有百害而无一益,至少初中以下年龄的读者不宜阅读。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兼有价值取向与严肃性两方面问题。罗贯中写作的立场是支持蜀汉一方,理由是刘备具有刘汉王室的正宗血统,而在东汉彻底灭亡之前自立为王,割据一方本身就无正统可言,至于严肃性就更不用说了。有人考证,三国故事的核心事件——赤壁大战,实际上是乌林大战。曹操统领大军征讨东吴割据势力,在江边设营,安排部队习练水战,不想军中瘟疫流行(有人推断是血吸虫病),不得不烧船撤退。而东吴统帅周瑜见势走了一步险棋,指挥六七万部队溯江而上,在上游登陆,于乌林拦击三倍于己的官军,从而大获全胜。此时的周瑜已是身经百战、年近四旬的水军都督,而诸葛亮年方20岁出头,初出茅庐,毫无作战经历,面对这等大战应该是插不上什么嘴。诸葛亮智激周瑜所引用的曹操《铜雀台赋》写于此后7年。至于故事里林林总总的精彩情节有多少是真的,实在难于考证。对诸葛亮种种离谱的吹捧,鲁迅先生有一句评语:“诸葛亮过智而近妖”。
“四大名著”中的文化糟粕
近来还有学者考证,《三国演义》塑造的“武圣人”关羽也没有什么事实根据。最让关羽出名的故事“温酒斩华雄”是虚构的。“十八家诸侯讨董卓”之战只有两支队伍上阵,就是曹操与江东名将孙坚。杀华雄的是孙坚,而且华雄也不是什么都督,属于“偏将”一级。关羽降曹亦很自然,并没有许多故事。由于关羽战败丢掉荆州,使得蜀汉失去了进取江汉平原的通道,之后只能蜷缩蜀中。但是从唐宋以后,朝廷需要树立忠君善战的武德“标杆”,于是关羽被拔得越来越高。罗贯中也很自觉地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中国史学界向来有“为尊者讳”的传统,而民间文学还有“为尊者改”的习惯。篡改历史为统治者服务,实际是一种文化糟粕。“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就不知道自己将要往哪里去”。不正视历史,不下功夫探求历史真相就难有审时度势的智慧。
离史实这么远,如此精彩纷呈的故事表现了些什么呢?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三国演义》算得上是一部“厚黑”兵法。这是传统文化中的垃圾,与之类似的还有近年今人撰写的清史故事。其实,康雍乾时代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鼎盛期,政治相对清明,忠臣良将辈出,朝廷也建立了许多惠及后世的功业。从未有过担当的小知识分子对此视而不见,对于历史名人的恪尽职守、勤奋敬业不置一词,刻意渲染那些曲意逢迎、争相邀宠,给对手下圈套、设陷阱等一干龌龊勾当。据此编排的清宫戏自然是俗套连台,把观众烦得忍无可忍才打住。
《西游记》是一部妙趣横生的宗教小说。作者吴承恩的佛学修养很深。孙悟空开始时也是个无法无天的造反者,一根金箍棒横扫天庭,打得玉皇老子毫无办法,不得不遣使向西方佛老求助。如来佛伸出一只手,孙悟空使尽浑身解数就是跳不出去,反被压在五指山下。后经观音引导,皈依佛门,经过护送唐僧取经的多重磨难,修成正果。这么多精彩篇章讲的其实是一个道理,即“道不如佛”。普及传统文化任重道远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品,如经史子集等都是文言,现代人读起来晦涩难懂。其知识体系、价值观念也多有过时之处,直接作为青少年读物确实缺少可读性。不妨选取有益的章节,翻译成白话文,辅以翔实、周到的注解。笔者小时候最喜欢读的就是《中华活页文选》。诗词、歌赋、骈文包括《史记》这样的大部头节选出的短章小节都包括在内,读下来明白许多道理,增长许多知识,古文修养亦大有长进。中国古代小说、笔记作品多得很,给青少年推荐读物应该扩大遴选范围,全面衡量,节选精华,认真编译。
把古典文学作品改编成少儿读物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既需要学问,更要有责任心。中国学界历来缺少向大众普及学问的传统,鲜有科技工作者参与制作精彩的科技传播作品,同样人文、历史学者也没有撰写普及读物的习惯,自己不写也不支持别人写。尽管中国历史故事题材浩如烟海,但是蔡东藩的《历史演义》、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样优秀的普及读物,仍属于凤毛麟角。于丹教授出来讲论语,引得文史界一片责难。批评别人讲得不好,为什么自己不出来讲?似乎“四书五经”只是饱学之士讨论的内容,只能束之高阁,不可以向民间普及。作为学者,这实际上是责任感的缺失,更违背了“五四”精神。
5.晨读经典书本心得体会 篇五
看完我们这个故事后,我不经自己又想利用起了他们那一个幼儿下午。我一路上蹦着跳着没有朝着家的方向发展走去,突然,一辆汽车电动车像闪电网络一样“飞”了过来,刮倒了就是一个已经年迈的环卫企业工人,他一下子从垃圾以及车上因为摔了下来,电动车却一溜烟地跑了。我见四下社区无人,连忙冲上去,扶起了一些老爷爷,他“诶哟诶哟”地叫唤着,我轻轻地把他扶到了石凳上,我一会儿老师细心的给他捶了捶背,一会儿捏捏手腕,他一直处于不停的说谢谢,呢喃着:“好人有好报,好人有好报……”我见老爷爷生活没什么什么大碍,又欢快地离去了。这件事进行作文教学只是我记忆中的点点希望滴滴选择罢了,过了最后几天,我就渐渐淡忘了,却不可以知道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放学了,我快活地收拾了书包,准备工作回家,谁知,刚到一个校门口,雨就骤然而至,它狂怒着倾泻自己下来,没有任何一点这些预兆,风助雨势,雨借风威,刹那间,天地之间仿佛被雨吞噬了,刚刚还明亮的天空可以瞬间就没了这个颜色,仿佛我们一下子就压了下来,使人觉得他们心里沉闷闷的。我可没带伞啊!我连忙躲到了同一屋檐下,等雨小一点再回去。五分钟,十分钟,十五进行分钟……时间就是一分浪费一秒地流逝,可这雨,却一点儿也没变小,唉,算了。我心一横,顶着书包,冲进了雨幕之中,这回,我可要变落汤鸡了!这时,一把大伞突然撑在了我的面前,我一惊,抬头一看,诶?怎么发展这么一种熟悉,哦!是老爷爷啊!他拿起法律这把伞,塞到了我的手中,我刚想拒绝,他就摆摆手,颤颤巍巍地向前还是走了,他那宽阔的背影在我的泪水下环境渐渐变得模糊,直至完全消失或者不见……
【读经典名著的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四大?典名著?x後感07-01
儒林外史经典名著读书心得11-06
外国名著影视的经典台词07-14
名著《西游记》的经典段落07-24
世界名著中的经典语录09-14
诵读经典,品味名著-阅读的作文800字01-20
经典法学名著推荐07-01
经典名著摘抄赏析08-18
教育经典名著选读02-01
名著经典句子摘抄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