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2024-08-29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精选11篇)

1.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篇一

如何构建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2018-04-21 韩飞等 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为民服务、严守纪律不仅是做一名政治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也是现在构建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此,在遵循简捷实用的原则指导下,可主要采取抽样评价方法,从而设计出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等级评定量表。今天,尺寸分厘(gh_e5c86cf12b15)小编与大家分享一下如何积极构建起一个能适用于考核基层党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如何构建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完整电子版,请加编辑微信GZaiwutang:2017年10月18日,总书记在宣读党的十九大报告时强调,“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党中央和总书记为全面从严治党而做出的最新指示,其中“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基层党组织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准确把握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战略布局,高度重视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做到切实加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工作,积极构建起一个能适用于考核基层党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只有借助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基层党组织才不仅能够对每个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给予精准的评价,而且还可以有效地衡量每个党员干部在自身政治建设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进而督促党员干部能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住纯洁的政治作风,并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奋勇前进。

一、构建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正是党领导人民群众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为了达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党的基层组织当中更趋紧迫地对每个党员干部灌输强调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强调要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在基层组织的根本性建设来抓。尤其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党的政治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和阐述,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这就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最基本最明确的实践要求,即每个基层党员干部都必须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等等。当前,基层党组织要完成好党的政治建设这项无比重要的政治工作,显然离不开一支政治过硬、堪当重任的优秀干部队伍。犹如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要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总书记甚至对在新时期如何成为一名政治素养合格的党员干部还特别提出了要求:“要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这里的若干标准包括了“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三严三实”基本要求;成为一名党可靠的基层好干部所应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要求;以及将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一支有着铁一般的信仰和信念、纪律和担当的干部队伍标准。可以讲在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中,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为民服务、严守纪律不仅是做一名政治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也成为了现在构建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指导思想。(需要《如何构建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完整电子版,请加编辑微信GZaiwutang)

二、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央党校校长陈希同志认为,党的政治标准对党员干部提出了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一看政治忠诚,是否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二看政治定力,是否坚定“四个自信”;三看政治担当,是否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四看政治能力,是否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五看政治自律,是否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可以讲,党的政治标准是对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进行考核评价的最有效指标体系,其包含的五个方面要求可归属为三个评价维度,其中政治忠诚与政治定力归属到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评价维度;政治担当和政治能力归属到党员干部的政治行为评价维度;而政治自律则归属到党员干部的政治作风评价维度,如表1所示。在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里,将“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等五项内容设置为一级指标。根据这五项一级指标对党员干部政治素质所占有的重要位置,分配相应的权重系数,首先“政治忠诚”和“政治定力”反映党员干部的基本政治素养,决定其基本的政治立场,因此分别给予了35%大比例权重、和25%的较大比例权重;其次,“政治担当”和“政治能力”直接体现党员干部参与政治实践活动的本领、作为和成绩,须因人而异进行客观评价,两项分别给予9%、6%的较轻比例权重;另外,“政治自律”不仅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的“压舱石”、“带电的高压线”,更是实现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的根本保证,因此特给予25%的较大比例权重。在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下面,为实现更加科学精准地评价党员干部在政治素质方面的真实细节情况,还专门设计了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其中,“政治忠诚”下设的二级指标包括“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政治定力”下设的二级指标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四个方面的自信;“政治担当”下设的二级指标包括“敢于攻坚、能打胜仗”;“政治能力”下设的二级指标包括“把握大势、防范风险”;而“政治自律”下设的二级指标为“五个必须”。从各个二级指标所发挥的评价作用轻重程度出发,并依据一级指标本身所含有的权重数值,对二级指标分配不同的权重数值。进一步地,在所有的二级指标下面又细分出数条三级指标,能有效帮助基层党组织全面充分、深入细致地科学评价每一名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情况,尤其就关键处能有效实施“一票否决”制度,突出了对党员干部在政治忠诚和政治作风领域的高度重视。同时,这些三级指标又能在非关键的政治作风领域侧重体现对党员干部的关心、爱护、教育,进而更好地帮助所有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政治素养的培育和健康成长。(需要《如何构建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完整电子版,请加编辑微信GZaiwutang)

三、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抽样评价方法要推动党的政治建设,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那不仅一方面要构建起结构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明确晋升条件及程序,实现竞争型选拔,努力做到公平公正,[3]同时另一方面还应当积极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实现对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精准有效的评价。为此,在遵循简捷实用的原则指导下,可主要采取抽样评价方法,从而设计出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等级评定量表(五级制打分量表),如表2所示。利用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等级评定量表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实施科学精准的测评工作,这不仅是基层党组织切实开展党的政治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内容,同时也是对党员干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手段和检验尺度。因此,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等级评定量表在实际使用过程当中须坚持正确的评价原则,尤其侧重对党员干部采取全面考核与重点测评、分项测评与综合诊断、素质测评与绩效考核、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等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需要《如何构建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完整电子版,请加编辑微信GZaiwutang)此外,为改变某些基层党组织长期以来一直沿用过去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而容易出现对党员干部的考核或只重视定性评价、或只重视定量评价等缺陷,进而导致评价效果常常显得过于片面或存在某些不公正的现象,故开展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争取在简捷实效的基础上,达到对党员干部实际的政治素质情况实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这样做不仅能够形成自上而下地对党员干部所具有的真实政治素质水平起鉴定作用的终结性评价;也能有助于形成党员干部在政治培养方面获得有指引和发展规划的、起导向和激励效果的诊断式评价,促进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的评价能够变得更加具有客观性、全面性和实效性。以下两大部分只放提纲,需要《如何构建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完整电子版,请加编辑微信GZaiwutang:

四、如何考准考实干部政治表现

(一)深圳出台了《关于考准考实干部政治表现的办法》正向内容,主要是坚持看政治忠诚、看政治定力、看政治担当、看政治能力、看政治自律等“五看”;反向内容,主要是明确不符合政治标准要求的“负面清单”。“负面清单”包括了与党离心离德,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心怀不满、说三道四,妄议、调侃党中央大政方针等10类具体行为。

(二)考核办法具体内容第一部分“正确把握考准考实政治表现的要求” 第二部分“立足平时了解掌握干部的政治表现”第三部分“强化干部任前考察的深度和质量”第四部分“充分运用政治表现考察考核结果”

(三)如何考准考实建立“谈话前要求、谈话中实录、谈话后确认”的说实话讲真话的引导约束机制考准考实干部政治表现,着重是回答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第一是要解决政治标准过于笼统、空泛,不易把握和评价的问题。第二是要防止把考察政治表现作为一项孤立的工作。第三是要围绕全面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第四是要坚持“一时”与“一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第五是要紧紧抓住考准考实政治表现的目的。

(四)有哪些保证措施了解掌握干部政治表现的一整套组合拳通过干部电子档案,在平时了解掌握干部政治表现。在专项考核中了解掌握干部政治表现。

(五)针对考核干部政治表现有哪些疑问疑问一:考察中有时谈话人难以完全真实反映情况,对此,《办法》有什么好的解决措施?疑问二:现在我们强调选拔任用干部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审查把关作用,对于这一点《办法》是如何体现的?疑问三:干部政治表现的考察考核结果是如何运用的?

五、四川出台《突出政治标准加强干部考察实施办法》

(一)设置5项考察重点内容,做到有据可依

(二)考核内容考政治忠诚。考政治定力。考政治担当。考政治能力。考政治自律

(三)细化8项考察实施办法,做到有章可循

(四)明确4项考察结果运用,做到有规可行

2.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篇二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转变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贯穿于整个教学任务之中, 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调控性。传统思政课程教学评价理论体系已明显滞后于思政课程的改革, 甚至制约教学和课程发展。思政课的教学评价向来就是一个难题, 尽管如此, 我们也应抓住教学改革的机遇, 努力在教学评价理论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一直以来, 传统思政课程的评价, 一是重教师轻学生, 重知识轻能力, 重教法轻学法, 重结果轻过程, 过多采取“量”的终结性评价。然而学生的道德品行具有强烈的内隐性, 道德知识水平与道德行为之间关联不大, “知”者不一定“行”, “行”者也谓必真“知”, 如果通过传统道德知识测试很难客观如实的评价学生的品行;二是教师通过对学生日常活动和学习情况的观察, 对学生的道德情操给予“质”的表现性评价, 又缺少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的评价。这两种教育评价单调片面, 但都曾被广泛使用, 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不过弊端也日渐暴露出来。因此, 思政课程的教学评价改革势在必行。

在现实教学中, 笔者认为思政课程的教学评价应做到“一个转变, 四个特性”。

一、转变教学评价理念

目前, 思政课程教育评价体系做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是客观的而必要的, 努力建构发展性课程评价理论体系, 以适应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当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核心理念就是“以生为本”“以人为本”, 建立一个发展的、动态的, 放眼于未来,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评价理论体系。每个学生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都是我们的教育对象, 真正做到“有教无类”; 每个学生都有全面自我发展的权利, 全面发展并非均衡发展, 不是填坑补缺, 而是自由的发展, 个性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代替了传统智力理论, 学生的潜能、个性和创造力就如七色阳关, 各具特色, 名有所长; 过去单一评价目标转变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三维目标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这就体现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特质。

我国教育家陶西平曾说: “教育就像一位根雕艺术家加工一个根雕艺术品的过程。”教师就是根雕艺术家, 在发展性评价中至关重要, 其的主要职责就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把学生作为工作的中心, 全面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思政课程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纵向的、个性化的发展, 提高道德品行的水平, 而不是对学生学业情况作一个“量”的终结性评价, 或在此基础上, 对学生进行分类化等。

二、明确教学评价的四个特“性”

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是一个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内容全面性、评价结果科学性的现代教学评价理论体系。

( 一) 评价主体多元性

1. 自评。发展性评价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 教师鼓励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 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 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2. 互评。思政课程不仅是道德知识传授学习的过程, 还是实践探索的过程。团队合作是不可缺少的, 互相交流、沟通、合作, 尊重对方、展现自我。学习群体性的互评, 能看到成绩, 认清不足, 彼此促进。

3. 参评。家长是孩子们的启蒙教师, 也是影响最深远的“老师”。家长能从日常生活和课后学习的细微之处洞悉孩子的言行、情感、价值观, 家长与老师交流沟通, 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4. 导评。学校是知识的乐园, 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 师生朝夕相处, 建立了融洽的情谊, 全面掌握着学生的学习情况, 情感变化, 对学生的评价具有主导性。

此外, 还有学校各级领导的审评, 以及校外社会人士和相关团体人员的评价, 都保证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 二) 发展性评价提倡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1. 现今,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的评价方式, 仍借助于文体式的封闭性的测试, 学生为考试而学, 教师为考试而教。这种评价方式不利全面客观的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不符合高等校院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可喜的是, 近年来, 少数院校率先进行思想政治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 由开放式考试代替了传统的封闭式考试。开放式考试成功与否, 关键看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实用性。要来一个根本性的调整, 做到“三少、三多”:社会热点民生问题多了, 枯燥的理论就少了; 分析的多了, 死记的就少了;思路答案多了, 低分的少了。开放性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 既可以全方位回答, 也可以执著于某一方面深挖探索,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思想政治课考试的根本目的, 不是记住了多少理论, 而是重在提升学生的德育认知水平, 进而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由理论知识学习向社会实践能力转变的经验性课程, 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纲》中已规定, 至少拿出25%的学时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课的教学评价非常重要, 是政治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社会实践方式也丰富多彩, 包括参观、访问、座谈、社会调查、各种社区活动, 义务劳动等。

( 三) 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思想政治课的评价内容应是全面的, 既包括教师“教”的评价, 也包括学生“学”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等。对学生评价, 不拘泥于学习的学业成绩, 应看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动机, 学习能力, 学习态度, 交流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探索创新精神, 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四) 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发展性评价倡导个体、纵面健康全面的发展。今天比昨天有哪些进步, 明天将会有什么的发展, 个体素质的全面提升。让学生看到自己进步和发展的空间, 给予学生“质”无等级的描述性评价, 多为激励、鼓舞学生促进学生知、情、意、信、行的发展。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 篇三

关键词:西方社会思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203-03

社会思潮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价值观念和理论体系。“作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实矛盾和发展趋势的精神折射”[1],社会思潮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先导,是促使社会意识深化的重要媒介,也是实现理论创新的思想资源。在全球化语境下,西方社会思潮广泛传播,不断渗透于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尤其是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任务,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西方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多种社会思潮交叉影响,但大学生的主动探索较少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频繁更迭,在不同的背景和视角下,同一思潮又表现出多层次交叉渗透的复杂现象。就当前影响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思潮而言,核心就是“一条主线,两个方向,三大内容”。也就是各种社会思潮集中于人生探索这“一条主线”;即围绕着对主观世界(自我)和客观世界(社会)的探索与认识“两个方向”展开;西方社会思潮(涉及哲学、经济、政治、文化与生活方式等)、爱国主义思潮、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等)思潮“三个内容”交叉影响。在各种社会思潮中,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加广泛而深刻。

在对兰州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的调查中,对“下列西方思潮中,您比较熟悉的有哪些(多选)”一问的回答依次为:全球化和现代化(58.8%)、西方民主理论(33.6%)、人本主义理论(28.8%)、行为主义理论(11.97%)、西方生态主义(5.9%)、以上都没听说过(2%);对“你喜欢阅读介绍西方社会思潮的有关书籍吗”一问的回答依次为:很少接触(53.72%)、不喜欢(31.22%)、喜欢(15.06%)。

从上面调查结果可见,目前大学生了解度较高的西方思潮和西方思潮流派代表人物都是老师在课堂上提起的或相关课程里学习到的,例如,全球化和现代化、西方民主理论等。很少接触有关西方思潮书籍的人占绝大多数,所以,当前大学生对西方思潮的了解面太窄,只是停留在表象,没有更多地理解其本质;大学生并不排斥西方思潮,但是缺乏一种独立自主探索新思潮的意识。

(二)影响广泛但不深刻,却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冲击

“社会思潮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既作用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也广泛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对人们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和冲击”[2]。对大学生来说,西方社会思潮对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理想信念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大学生认同西方社会思潮追求的公正、平等、和谐、文明等价值理念,对个人成长具有积极作用,但拜金主义等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在调查中,对“您觉得西方思潮对当代中国大学生产生了什么正面影响(多选)”一问的回答依次为:注重追求人权、自由、平等、民主,追求真理(78.77%)、注重开放创新,学习技术(74.05%)、提高审美水平及个人修养(46.28%)、注重管理知识,经济知识(45.55%)、使大学生更关注国家命运和国家动态(33.21%);对“您觉得西方思潮对当代中国大学生产生了什么负面影响(多选)”一问的回答依次为:享乐主义成风(57.89%)、拜金主义(55.72%)、个人主义盛行(52.99%)、个人追求功利化(48.64%)、性解放(47.01%)、道德沦丧(23.77%)。

西方社会思潮也更加契合了“90后”大学生追求个性和强调自由的特性,大学生认同西方社会思潮注重追求人权、自由、平等、民主、追求真理,注重开放创新的价值理念;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高校应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体系和正确的人生观。

二、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影响原因探析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不管是先进的社会思潮还是落后的社会思潮,都能在大学生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大学生正处于求学阶段,但知识结构和认知体系还不完善,加上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平衡,极容易受各种社会思潮影响。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传播和影响过程中,大学生既有主动地承担又有被动地接受。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并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并在大学生的话语体系中外在地表现出来,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发展影响话语体系的内容

大学生的成长阶段是话语体系养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接受新鲜事物和外界事物的能力很强;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政治上不够成熟和年轻易冲动等特点,使大学生容易被各种社会思潮所影响。但另一方面,社会思潮的广泛传播和影响也为大学生思考人生和参与社会提供了契机,使大学生能较顺畅地发挥他们在社会中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的作用,并积极而主动地成为各种社会思潮传播的媒介和渠道,他们自己也在对社会思潮的辨别、分析、学习和思考中迅速成长,融入社会。

因此,在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的同时,也渗透到大学生的话语体系中,大学生在接受、掌握西方社会思潮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认知和价值判断标准,并以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发展。因此,大学生成为新话语体系的重要创造者、实践者。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否则就将落后于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实际,实效性降低。

(二)大学生与社会思潮的契合影响大学生话语体系的发展方向

社会思潮的特点及其传播路径都与大学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这就决定了社会思潮对当前大学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一方面,大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精力旺盛,反传统的“叛逆”精神强烈,具有挑战“正统”和“权威”的意识和标新立异的心理,有善于追求各种新、奇、特的事物和观念思想;再加上尚未走向社会的大学生的世界观正处于形成和完善时期,接受外界事物和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容易接受某种社会思潮;另一方面,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具有亚文化的特征,具有某种新颖、奇特和独有的特征,与主流文化有较大的区别,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新”意、“特”质、“不一样性”,还具有某种批判性,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对追求新奇特的大学生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大学生与社会思潮的高度契合影响大学生话语体系的发展方向。

(三)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决定了社会思想影响大学生话语的形式

大学校园文化氛围是各种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大行其道并对他们的话语形式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大学校园文化崇尚独立、自由和个,使得大学生在校园中挥洒青春的话语形式中不自觉地流露出对现实的批判性,对主流的挑战和反叛性,对个性和时尚的追求和开始对人生和社会思考的迷茫性集于一身的特点。而大学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使得大学教师在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教学和研究中,也会向大学生介绍和传播与专业学科相关的西方社会思潮,成为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大学校园自由活跃的学术气氛和广泛多元的专业结构,成为西方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助推力量。甚至对有些大学生来说,学习、接受、思考和传播某种社会思潮已成为个人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的基本表现形式。

三、西方社会思潮冲击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体系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建构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传导、输送、转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权利构造的参与者。”[3]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被汹涌而来的西方社会思潮影响和侵蚀的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警惕,一方面需要在理论层面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对策,更要在实际工作中深入大学生的生活,主动调整自己的语言体系和思维习惯,让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体系更“接地气”,更加被大学生接受和融入。

(一)解放思想,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话语都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个层次,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严重冲击,必须明确区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意识形态层面和非意识形态层面的不同特点和要求。

1.解放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建设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基石,也是核心。一方面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开拓创新,紧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建设的内容,从中汲取有利成分,积极开创新的政治话语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身要避免僵化,不断发展,也就是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自觉程度要不断提高,不断创造新的话语机制、话语内容和话语表达方式。

2.兼容并蓄,允许多样性话语共生发展

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因其丰富的内容、灵活的形式,生动的文字吸引了诸多大学生的关注,引发了大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层思考,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中,还须重视非意识形态层面的各种社会思潮。既要唱响主旋律,又要允许多样性共生发展。吸收、借鉴西方社会思潮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辨和广泛的影响力等,在兼容并蓄、融合发展中塑造适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

(二)吐故纳新,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建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基础上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其核心和精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理论渊源,但是时代在发展,面对“90”后大学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急需进行调整和创新。

1.博采众长,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畴

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和流行的各种社会思潮,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远远超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范畴和视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已不足以应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因此要与时俱进,及时丰富和补充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方面的不足,尤其是在意识形态话语、公民道德建设话语等我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欠缺方面,应该成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资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需要借鉴西方社会思潮的有益成果,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视域下,获取更加丰富和完善的话语资源,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话语内容,从而在实际工作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奠定充分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交织和激荡,意识形态多视角、多样化思考的倾向日渐加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形态被重新审视,也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外文化、意识形态的碰撞过程中,选择新的价值参照系,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内容。

2.文本话语和实践话语并重,完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包括文本话语体系和实践话语体系。文本话语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话语体系可以分为教材话语体系和理论话语体系两种类型。教材话语体系是把政治话语引入教材的形式,实现党的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而学术话语体系则是将理论贯彻于科学研究的话语类型,本质上是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话语范畴的;同时,面对西方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教材话语和学术话语也需要在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和视角方面充分吸收西方社会思潮的理念、观点和方法,从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话语更加富有活力和时代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话语主要包括校园话语、道德话语、生活话语和网络话语等。实践话语是大学生言行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日常行为和社会实践的重要话语支撑,从心理上左右着他们的言语范式。在新时期,需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实践话语形式的一种新标杆,甄别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特别是将西方社会思潮中的人文精神广泛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话语体系中,净化和丰富大学生的道德话语、网络话语、校园话语、生活话语等。

(三)灵活多样,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新形式

在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大学生一方面激情勃发,另一方面又面临诸多的困惑和迷茫,这就需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广泛地了解和学习各种社会思潮,在教育工作中灵活多样,消解教师话语霸权,促进学生话语权的回归及话语权的分流,构建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话语模式,并充分利用当前大学生的时代话语和大学生常用的传播媒体话语和,如火星语、淘宝体、凡客体等,从而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心理世界。国内已有一些高校在大学生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演讲等场合广泛应用网络语,也有很多的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者个人开通了微博和博客,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平台。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形式,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通俗易懂的、大学生能接受的话语形式转化成为大学生自己的知识和理念。

(四)双向沟通,探索互动交往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沟通新途径

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最富激情的青年群体,加之在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大学生的个性追求与自我需要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强调教育者单向度的宣传和教育,在“90后”大学生这一受教育者群体面前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大大降低。因此,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一方面,作为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主动建立自上而下的沟通互动机制,探索沟通的渠道与途径,去了解学生、改变自己:了解学生的思想与需求、了解学生的行为方式、了解学生的话语结构与范式;改变自己传统的思路、改变自己传统的认识、改变自己的表达与行为习惯,主动与学生沟通,融入学生与社会的发展中。另一方面,大学生也需要积极主动地探索自下而上的与教育者的沟通路径,将最新的信息和思想动态反映给教育者,不做单纯的接受者,而要做积极的参与者,参与教学环节、参与社会实践、参与社会的文明进步与人类全面发展。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有力提升,越来越多的西方社会思潮流派逐渐渗透到我国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对涉世不深而又追求新奇的大学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当前在国际上占主流地位的社会思潮主要是欧美的思想,中国在国际性话语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国际上对中国有着种种误读与曲解。因此,在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下,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需要积极把握全球化背景下社会思潮的实质及其发展方向,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国情为依托,以市场经济和全球化为纽带,并吸取现代西方社会思潮各种理论的合理因素,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塑造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健康校园文化,让广大青年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意,了解历史与现实,了解外国与中国,使他们在文化的冲突、思想的碰撞中能从更多的维度来思考人生,认识社会。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梁建新.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西方思潮引导的方法论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

[2]佘双好.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1,(6).

4.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篇四

——全县教育工作观摩交流活动心得体会

漳县三岔镇许家门小学 杨建波

12月4日至5日,我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全县教育工作观摩交流会议。我们组观摩了新寺中学、新寺幼儿园、四族小学、武阳东校、县幼儿园、三岔小学、县一中等十二所学校。这次观摩交流活动,给我感触很深,启发很大,随着交流活动的不断推进,我对全县教育形成的陈旧的、固有的看法发生了塌方式的变化。我县教育的变化让人震惊、欣喜,也深刻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同时也产生了强劲的工作驱动力。现将观摩的体会与思考总结如下:

一、全县幼教已经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教育生态边缘效应。在县幼儿园观摩交流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文化建设和师资培训,文化建设和师资培训是幼儿园办院的高度和深度,也是具备培训动能的前提。成玲院长带头主创校歌,阐释了幼教工作的特点和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教师风格。园刊《育苗》是教师工作心得交流的平台,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师德建设的主阵地,刊载的文章都是教师的心声,是思想的火花,心灵的涓流。《育苗》是县幼儿园教师耕耘的苗圃。里面百花齐放,飘荡着教师的执着、奉献和对工作技能的深度思考。在幼儿园,我深深地感触到学校文化的内涵和文化建设的功能性及重要性。

文化建设本身就是对教师最好的培训,对教师的培训又促进文化建设。县幼儿园把文化建设和教师的培训衔接、渗透对接的非常完美。文化建设和幼儿教育相结合,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中饱含着文化建设。不论是教师的手工制作、画、书法,还是孩子们的手工制作、石头画,都阐释着文化与教育的辩证关系,这是县幼儿园自身发展从平台已完全进入生态化,这是文化建设与教育功能的生态链接。形成了良好的群体动力关系。

在观摩交流的过程中,成园长介绍幼儿园对全县新招聘的40位幼儿园教师进行了两个月的地毯式培训,这40位新培训的幼儿园教师将被分到基层幼儿园作为基层幼儿园的主力教师。幼儿园在全县幼儿教师的培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培训交流,形成了边缘动态。通过交流,我感受到我县幼儿教育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层面,发展势头良好。

二、我县教育开放的学习环境生态已经形成。

在我们小学组参观新寺中学、武阳东小、武阳西小、县幼儿园、漳县一中、三岔小学等十二所学校都根据《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建设了音乐教室、美术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室。武阳西小、武阳东小都安排了解说员说明各功能的基本情况和开展活动所取得的效应,并且有师生开展活动,参加观摩的教师从听、看、问等不同方式、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了解,使我深刻感受到我县教育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态效应的育人作用。

学校抓好音乐、体育、美术、卫生、综合实践、科技活动等功能室建设及教学器材设备基本配备,为学生提供课内外动手实践活动场所和设施设备,这有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的成长。

观摩各学校已逐步将各功能室管理纳入学校常规管理范畴,建立和完善管理与使用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趋于规范化、科学化。功能室的功能性已经显现,各功能室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相应的学科环境文化氛围,科学调配、合理配置。这一点在县

幼儿园、武阳东小表现得尤为突出。

武阳西小、三、学校教育教学生态体系逐渐形成,教学模式和学校教育特色已经显现。

漳县一中的“勤思”教育,武阳东小的“希望”教育体系和“四动参与式”教学模式,武阳西小的“阳光”教育等,让我感受到学校的校长研究的不光是教育技术层面的内容,而是挖掘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教育的特色体系,我县的教育管理跃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例如,武阳东小“希望”教育体系的提出和实施是校长带领下的教师团队对工作的总结和长时间思考的积淀的结果,这是有效性的课堂实践的成果,并具有学校特色和推广价值,证明了学校鲜明的主题性的教育价值观已经形成。

这次观摩的多个学校以“勤、思、心、爱、助、诚、智、真、善”为教育的价值观目标,体现我县教育从知识技能的培养上升到人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关于人的发展的更高目标上来,与国家课程总体目标相对接,与新时期创新性人才的社会需求相对接。按照教育节律的正常运转安排教学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质量将会提升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层面上来,我县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势头已经形成。

四、教育的后勤支持与保障系统逐步完善。

这次观摩过程中,参加观摩的教师分别在新寺中心小学、三岔小学、县一中就餐,我感受到我县的后勤保障工作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1、学校后勤工作硬件建设的难点得已突破。我县借助灾后重建和薄改项目建设契机,规模较大的学校都建起了一流的食堂,给学生提供卫生营养的膳食,后勤人员都能热情周到的服务,食堂卫生整洁干净。

2、食堂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食堂管理制度建设精细,学校安全、学生营养等所有后勤保障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形成科学的长效机制,后勤保障的整体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

3、食堂注重饮食文化的建设。各校食堂布局布置都呈现“文化”理念和“育人”宗旨,漳县一中体现的更为突出。学校食堂注重文明礼貌和饮食文化,使学生在吃、住、洗等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受到教育,食堂用人性服务和文明环境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食堂文化的价值所在。我们相信,有目前这样一个良好的后勤工作的局面,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全县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我县的学校后勤保障工作一定会再创新业绩,在上新台阶。

五、我校今后发展的规划和工作重点。

在观摩交流过程中,我在观摩中思考比较我校的不足和短板,也思考着我校的特色教育主题,观摩结束回到学校,我把观摩情况及感受和我校教师进行交流,并制定出今后一段时间学校发展的规划和工作重点。

1、拟定以“田园”为主题的学校教育特色。陈旧的教育体系将会受到外力的冲击,课堂教育教学生活化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学校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经验,把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开展教育活动,即课程生活化。对课程应从学生生活的角度去体验、感受和经历,要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做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新课程观的理念。

我校地处距县城西七公里处的许家门村,这里有质朴憨厚的民风,又具有城镇边缘化的文化意识,有广阔的田野,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田园耕作文明交相互补。

以新课程观为理论依据,结合我校农村田园实际,我校确立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教育价值体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围绕“田园”教育制定相应的教育结构体系,进一步加强“田园”教育的特色化建设。

2、确定近期学校工作重点。

(1)加强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每天集体学习不少于四十分钟。(2)通过网络加强名师课堂的观摩与学习,每周一节。(3)推进每学期“一师一优”课工作。(4)每位每学年完成微型课题研究一个。(5)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教育教学更加科学化。

我相信,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构建教育生态体系,教育教学纵深发展 ——全县教育工作观摩交流活动心得体会

杨建波

5.构建科学的小学数学评价体系 篇五

——关于建构科学的小学数学评价体系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教育评价被人称为“世界级难题”,在教育实践中暴露的诸多弊端,已严重影响着教育的发展。而教育评价的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需要多方的参与、支持和协调,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但由于评价工作不可回避的导向作用,将成为推进素质教育及眼下实施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倍受各界关注。

在现行教育过程中,教育评价一直起着指挥棒的作用。为使素质教育更好地实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评价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尝试。其中有些探索与尝试已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是,这些探索多是浅层的、微观的和零散的尝试,与当前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看,评价的功能和新的评价技术都有了本质性的变革。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由此可见,我国的基础教育评价,严重地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应立足现实,放眼世界,找出问题,提出变革的策略。

纵观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到:课程评价方式正由单一的量化评定转向与质性评定相结合;评价功能正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评价过程正由精确评价转向与模糊评价相结合;评价结果正由只重结论转向又重过程等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即发展性评价,这些都体现了当前课程评价最新发展的趋势与最先进的评价思想。小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案例研究是在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提高教师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我们试图通过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案例研究,对小学数学教材教学领域内教育评价的现象事实与案例进行总结提炼、抽象概括、系统探索,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全面的发展性评价。构建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运作范式,推动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研究的不断深化,同时也以此催促我校数学教师走向成熟,全面推进小学素质化教育进程。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新课程需要新的教育评价,新的教育评价观应突显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强调评价主体的互动和参与、评价内容与方式方法的多元化以及评价过程的动态发展等。但是,从新课程实施的现状来看,原有的教育评价体系与新课程的要求相差甚远,不能给新课程改革以强有力的的支持,实践操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过分地强调甄别与选拔,过多地关注对书本知识掌握的评价,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过于注重纸笔测试与自上而下的评价等,已影响了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开展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教育评价改革已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数学课程标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关于改革评价的目标要求,提出了新的数学学习评价理念。该理念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如何全面地贯彻这一理念,并发挥评价发展性功能,构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科学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体系,进而推动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这是课改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因而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构建科学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本地区的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实施,并通过评价促进教学的改革,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

三、概念的界定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应从数学教学活动的全局出发,建立一个全方位,多维度,多层次的立体化教学评价结构体系,形成一个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数量评价与质量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统一的全面性评价网。构建科学的小学数学评价体系,就是要在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以促进每个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为本,建构和实验新型的教学评价模式,使评价与学生发展同步,充分体现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方式多样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过程动态性的特点。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突出评价的导向、改进、形成、激励功能,形成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小学数学评价体系。

发展:一是指量的增加,二是指质的提高。发展的本质是增值,是上进,是提高。

教育评价: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搜集到的教育信息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分析和处理,从而对教育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

发展性教育评价:依据一定的教育发展目标和发展价值观,评价者与评价对象配对,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由主评和被评共同承担实现发展目标的职责,运用评价面谈和发展性评价技术和方法,对被评的素质发展、工作过程和绩效进行价值判断,使被评在发展性教育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逐步实现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优化自我素质结构,自觉地发自内心地改进缺点,发扬缺点,不断实现目标的过程。

四、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

教育评价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并致力研究的难题。我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的研究”项目组对评价改革的理念、方法和体制等方面做出了种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为我们的评价改革的实验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及《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通知》集中体现了国内当前关于教育教学评价的研究成果。

许多国家在评价改革方面立足学校和课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也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评价改革方法,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育评价改革范式。例如,《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等,美国的E 韦伯(Ellen Weber)所著的《有效的学生评价》体现了当前学生评价改革的一些新趋势,研究了如何使评价变得“有效”的理念、方法和策略。借鉴国外的评价经验也将有助于本子课题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推动学校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力求通过该课题研究,加快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达到推动学校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数学教师群体水平的目的。

2、建立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即实现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促进评价对象数学学习的转变与发展。

3、建构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建构和实施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全面剖析与深入反思,发挥教师在自身发展和教学实践能力提高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积极参与评价课堂教学、主动接纳评价结果。

4、积累活动案例,提炼成功经验,升华理论水平,探索出小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实施的策略及方法体系,建构小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的运作范式。

六、研究内容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价要求为方向,我们对以下两个专题的评价指标体系、操作要点、实施方式进行研究。

① 构建科学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精神和关于改革评价的目标要求,从评价教师的教(即教的设计、教的过程和教的效果)和评价学生的学(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维度上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内容和标准,改革原有单一的“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形成“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②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的研究。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精神和关于改革评价的目标要求,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对学生多维素质的评价,在时间上做到平时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内容上做到单项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做到笔试评价和面试评价相结合,在评价结果上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主要选择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a)数学成长记录袋评价的研究(b)数学面试评价的研究(c)小学生数学素质多维评价的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评价的具体操作方式的研究。

② 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评价(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和评价功能)的研究。

本课题研究要突破的难点:

在实施评价改革实验中,以科学理论为支撑,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为核心,重点突破三个难点:一是数学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二是促进师生的互动发展;三是评价形式和手段体现

七、研究原则

1、发展性原则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发展性评价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的未来,所以,发展性评价了解学生现在的状态不是为了给学生下一个结论或是给学生排队,而是用于分析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2、过程性原则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过程性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3、主体性原则

提倡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

4、差异性原则

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5、激励性原则

评价的目的是调动被评价者的积极性,起到激励进步的作用,所以建立小学数学评价体系,其价值判断一定要全面、客观、公正,需要量化成分数的,尽量定得权重恰如其分,科学合理,使被评价者感到衡量自己的这把“尺子”是科学的、较准确的,而不是随意的、模糊不清的。其结果得到被评价者的认可,激起评价对象的认同感和竞争意识,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评价活动。

6、可行性原则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必须处理好科学性与可行性的关系,要在可行性基础上,注意科学性。尽量使评价指标简单、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尽量避免评价失真现象。

八、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广泛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数学评价的先进理念,提升理念,以前沿的理论指导实践。

2、案例研究法:开展以学生数学学习“成长记录”的案例研究,教师“教学反思”的案例研究两方面为主的案例研究。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与理论研究结合,滚动式推进,以行动研究为主。

4、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教训,重视资料的积累,按照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建构科学的小学数学评价的运作范式。

5、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访谈等调查形式了解研究情况,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可科学的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寻找对策,不断优化研究方法。

丰富与简约的统一,初步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学生学习活动评价体系。

九、实施计划

从2007年2月---2008年2月,分3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启动阶段):2007年2月----2007年4月

① 收集资料,拟订课题研究方案,课题论证。

② 对当前的数学评价进行先期的调查,对本校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对策,在部分班级进行先期的重点实验研究。

③ 初步构建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精神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表》。

④ 初步探索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评价体系、操作方式。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07年5月----2008年1月

① 定期开展经常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在实践研究中完善、修订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操作方式,探索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体系和操作方式。

② 收集资料,总结阶段性成果,撰写案例和论文,检测比较,中期汇报,将实验成果向校实验班推广。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8年2月——2008年3月

① 总结实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② 结题。

③ 展示、推广研究成果。

十、课题研究的相关保障

6.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 篇六

——教师专业素养的视角

陈柏华

徐冰鸥

摘要: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最早兴起于英国、与外控式评价相对应的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教师评价制度。本文以教师专业素养为切入点,从专业态度、专业意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这四个方面来构建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以便为学校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发展性教师

评价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发展性教师评价概述

(一)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兴起

早在1983年,英国教育与科学部以及威尔士事务部针对当时英国教师素质下降的现状,联合发表了《教学质量》的白皮书,并提出了对教师评价进行改革的设想。1986年,教育与科学部和教师协会、地方教育当局等组织共同发表了一项报告。该报告指出:“应该将教师评价理解为一种连续的、系统的过程,目的是有助于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帮助教师规划自己的教师生涯,使得教师的在职培训和岗位设置符合教师个人和学校的需求;同时,应该将教师评价看作一种积极的过程,通过更加符合实际状况的决策,让教师获得更多的工作满足”[1]随后,英国皇家督学团、教育与科学部联合其他有关机构和专家正式开始了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研究。

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有一些学者和中小学校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如大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特级教师杨建云主持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五”重点课题“发展性教师评价研究”,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教授主持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项目“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另外还有一些学校也在开展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研究。人们对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解见仁见智,这里也并不打算对何为发展性教师评价进行严格的定义。但一般认为,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以实现学校的奋斗目标为导向,以面向未来为着眼点的一种新型的教师评价制度。

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十五”规划青年课题“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研究与实践”(JQA02004)

(二)奖惩式教师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区别

这两种教师评价在很多方面不一样,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激励机制不同。奖惩式教师评价注重“外控”,主要以奖惩这种外部动机的方式来激励教师,教师常常处于被动的局面,并且容易使大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发展性教师评价则是通过激发教师的内部动机,使得教师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发展,它更多为一种“内控”式的以自我评价为主的评价。

2.评价的功能不同。奖惩式的教师评价是一种面向过去的终结性评价,是对教师过去工作进行“判决”,忽视了对教师过程的评价,更谈不上为教师未来进行规划;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以面向未来的过程性评价,它主要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进行评价,重在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激励、诊断、调控。

3.评价目的不一。以奖惩为主的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服务,这本无可厚非,但学校仅仅据此来给教师下“判决书”,忽视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和多方面兴趣的培养。学生变成了会考试的机器,教师也就成了会造考试机器的工人,也就无从谈学生的持续发展;发展性教师评价除了促进教师的发展以外,还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促进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

二、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

如何构建发展性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认为发展性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由三个维度的评价指标构成:即素质评价指标(反映教师基本素质的指标);职责评价指标(反映教师工作状况的指标)和绩效评价指标(反映教师的工作成效)”[2]另有学者根据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论和教育者、学习者和创造者三维的角度出发,认为发展性教师评价指标包括“职业理想、教育观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教学行为。” [3] 这里并不试图对发展性教师评价做一个包罗万象的论述(因为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而是主要从教师专业素养的层面,分专业态度、专业意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四个方面来构建发展性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中小学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一个基本的内容框架。

(一)专业态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态度“通常系指个体对环境中任何事物的想法、喜恶以及反应倾向。” [4] 它通常包括认知、行为和情感三种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效能。有学者从纵向上把教师的专业态度分为“教师的职业理想、对教师专业的热爱程度(态度)、工作的积极性能否维持(专业动机)和某种程度的专业动机能否继续(职业满意度)等方面的问题”。[5]笔者认为可以按照教与学的维度把教师的专业态度分为教育信念、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

教育信念是人们认定的教育思想,使人们对某种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确认和坚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信念——这是学校里最宝贵的东西,有无成熟的教育信念是划分学者型教师和教书匠的重要标志。” [6]一般而论,教育信念包括教师对教育观念、教育基本理论以及教育教学行为的总的看法和基本主张。

教学观是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本质的基本看法,我国学者高凌飚教授通过对广东省中学物理教师的调查后,归纳出了五种教学观:“知识传授型、应试型、能力发展型、态度型和育人型。” [7]传授型教学观重在传授知识;应试型教学观把焦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应考上;能力发展型教学观主张通过学生自我体验来发展自身的能力,教师只起引导者的作用;态度型教学观众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教师要起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育人型教学观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性。就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来看,我们更倡导育人型教学观。

就学生观而言,教师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个学生,不歧视处境不利儿童,帮助学习和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对于其他有缺陷的儿童应该予以积极的关心。另外还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课堂和课外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发表自己的见解,拥有与教师平等的话语权。

在质量观方面,教师不应该把学业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都能成才。一方面教师要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因此不能单纯用传统的智力测验来看待学生的聪明与否。另一方面我们也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因此不要不加批判地对多元智力理论加以赞扬。

(二)专业意识

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意味着人不仅能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而且具有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人能构建自己的内部世界。只有达到这一水平,人才在完全意义上成为自己 发展的主体” [8]。从时间维度看,它包括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况和水平所处阶段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三个方面。对于初任教师来说,一般要求他们能初步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特点,基本清楚自己当前的教学状况和能初步规划自己未来3—5年的发展方向;对于具有3—5年工作经验的教师来说,则要求他们能对自己过去几年的工作进行客观地分析和总结,认识自己当前教学与过去相比较中存在的不足和取得的进步,与同事相比较存在的差距,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未来几年专业发展的方向;对于高级教师或者骨干教师来说,不仅要总结过去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就,并且要能对其他教师起到示范作用,对于自己当前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也要能够做出客观和理性的分析,在规划将来的发展时要着重于对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前沿的问题有一个较为准确地把握。

(三)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它关系到学生能够从教师那里学到什么以及如何学的问题。不同学者对教师专业知识做出了不同的分类。博科和帕特南认为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一般教学法知识(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教材内容知识(subject matter knowledge)和学科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Borko,H.&Putnam,R.T,1996)。我国学者辛涛、申继亮等人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subject-matter knowledge)、条件性知识(conditional knowledge)、实践性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和文化知识(cultural knowledge)。” [9]这种分类法跟博科和帕特南的很相似。本体性知识主要指教师所具有的学科知识,它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保证条件之一;条件性知识主要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也可分为一般教育学知识和学科教育学知识),它是教师的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保障,目前教师普遍缺乏这种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对实际教学情境时所体现出来的知识,更多的表现为教师的教学经验;文化知识是要求教师具有的广博的文化知识,它主要是为了实现教育的文化功能。

(四)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指教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教学与反思的能力,包括教学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

1.教学能力。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技能,具体包括如下一些内容:(1)表达能力。语言表达需要流畅,简洁、清楚;行为表达需要直观、具有可理解性和交互性;(2)观察能力。教师要能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诊断与评价;(3)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思维清晰,分析问题合乎逻辑,传授知识准确、到位;(4)调控能力。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课堂气氛进行调控;(5)操作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实验操作能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2.教学研究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是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 [10]教师具有教学研究的能力,是教师专业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如果没有中小学教师的积极参与,课程改革难以为继。从国际趋势来看,“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小学教师应具备哪些科研能力呢?可以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问题意识。教育研究首先要有问题意识。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于他们的教育教学中。因此,教师研究的问题主要应该是他们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国家课程改革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教学反思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捕捉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所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以一定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反过来又可以通过教育实践来验证和丰富教育理论。在具体实践中,要求教师能够有效地选择跟自己教学有关的课题,恰当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突破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全面地分析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管是理论问题的解决还是实践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教育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比较法、文献法、实验法、历史法等。其次,要学会对资料的搜集,在搜集过程中要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做到客观、公正。另外,要对研究的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整理。

(4)群体协作能力。虽然教师的研究情景和问题不一,但单个教师的知识、能力、技术、思维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都是从“我”的角度来思考问 题,难免带有一定的偏见。只有通过集体的讨论和合作,对研究的问题才能做到更加深入、准确、客观和科学。在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中,以合作为标志的行动研究取向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关注和欢迎。

3.生涯规划能力。“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连续从事和承担的职业、职务、职位的过程,而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社会相结合,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

[]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11职业生涯设计不仅可以协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力条件找一份工作,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我。笔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根据组织(包括周围环境)和自身的特点,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职业目标,并确定自己的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并对每一阶段的时间、顺序做出较为合理的安排。目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较多,但对于在职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探讨很少,而对教师的生涯规划就更少了。其实,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职前对自己未来发展的一种规划,也涵盖了在职人员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许多研究表明,人生有无规划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

美国学者舒伯(Super)认为,人的生涯发展阶段分为“成长(growth)、探

索(exploration)、建立(establishment)、维持(maintenance)和衰退(decline)”[12]五个阶段,并且认为这是一种连续不断、循序渐进且不可逆转的动态过程。管理学专家格林豪斯从年龄段的角度出发,把职业生涯划分为“职业准备(0-18岁)、进入组织(18-25岁)、职业生涯初期(25-40岁)、职业生涯中期(40-55)和职业生涯后期(55岁-退休)”[13]五个阶段。如何进行教师生涯规划呢? 首先要看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例如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业绩以及存在的不足等。其次要确定自我发展目标,包括年限跨度(一般2-3年为一个周期)参与培训、自我学习、教育教学既能、管理工作、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教学反思和研究能力等。第三,就是对实施情况的评价。评价主要以自我评价为主,另外还有同行评价,学校领导评价和专家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以描述性为主,辅以定量评价。评价内容一方面是对教师生涯规划实施状况的总结,另一方面要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诊断,以便为下一步的专业发展提供依据。评价的目的主要不是进行横向比较,而是从纵向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教师专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6 和不足之处,以便为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

三、几点思考

(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实施的重要前提。怎样进行教师评价就决定了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从外控式的教师评价来看,教师一般都是屈从于权威的压力,一步一步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既定评价方案来进行教学。在这种自上而下的评价制度下,教师很少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创见,更多的是为了应付一系列的考试而教。要能顺利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能再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指标,也不能以奖惩为唯一的评价导向,而是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平台。只有这样,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教学质量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发展,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专家引领是发展性教师评价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由于发展性教师评价强调教师专业的自我发展,强调非奖惩性的评价方式。如果没有专家的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容易出现盲目性,也有可能偏离学校发展的轨道。如果学校自我引导不当的话,还容易导致教师对学习和自我发展表现出松散的状态。为此,有必要以教育专家赖引领教师的发展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这样,一方面可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以促进教师进行积极的自我反思,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促进专家与教师的相互发展。

(三)经受实践检验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得以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的试金石。现在虽然在一些学术刊物上有许多有关发展性教师评价的论文和研究成果,但更多的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或者是“穿新鞋走老路”的状态(如许多学校认为自己搞的是发展性评价研究,其实还是常规性的目标管理工作)。如何建立更为科学和切实可行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避免研究只能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徘徊或者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仍然需要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3 2刘尧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论与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2):31 3 张祥明一种新的教师评价观:发展性教师评价[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1):25 4汤淑贞管理心理学[M]台北:台北三民书局,198787 5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8 [][][][][6] [苏]索洛韦伊奇克编、陈茵梅第译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64 []7 Gao Lingbiao(2004).A Study of Chinese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Teaching.Hubei Education Press ,p264

[]8叶澜教育概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17 9 辛涛,申继亮,林崇德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6):13 [10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85]—86 [11] 赵素云,赵志川准确定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和关键[J]中国成人教育,2004(5):49 [12 13许娅玮编著职业生涯管理[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14,21 ][]

Constructing a System of Developmental Teacher Assessment: a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s

CHEN

Bohua XU Bing-ou

Abstract: Developmental Teacher Assessment(DTA), stemmed from England, is a teacher assessment system which is compared with external control assessment for promo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Starting from teacher’s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s, this paper endeavors to build a system of DTA involving professional attitudes, consciousness, knowledge and competencies and afford some suggestions for schools’ implementation of DTA.Key Words: Developmental Teacher

Assessment

7.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篇七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作业评价的主体通常只有教师, 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影响了思想政治课作业的有效性。为了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课作业的有效性, 评价主体应多元化。

1.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学校教学采用最多的手段, 在思想政治课作业中, 教师评价发挥着特有的功能。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给予一定的指导, 并提出合适的意见。教师评价除了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情况, 还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 教师在批改学生政治作业的时候, 要认真批阅, 对每一个学生的作业打好等级, 并写好评语。评语主要以激励性语言为主, 挖掘学生作业的亮点, 如“这次作业进步很大, 老师希望你下次做得更好!”“非常好, 下次继续保持!”“如果字能写得漂亮一点, 那就更棒了!”“答题非常规范, 如果思考更深刻一些就更完美了!”……教师的评价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以正面评价为主, 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要对每一次的作业做出总结, 除了要关注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外, 还应对小组进行整体的评价, 评出本次作业的最佳个人和最佳小组, 从而为其他学生和小组树立榜样, 使作业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学生评价

在思想政治课作业中, 学生评价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学生对政治作业普遍以完成任务为目标, 尤其主观题的完成情况更不理想, 如有的学生答题不规范, 字迹潦草, 从书本上随便摘抄部分知识点填在答卷上等等。总而言之, 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缺乏责任心。学生通过自己评价作业, 能够对自己的作业情况有真实的感受, 反思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学生批改作业之前, 先说明作业评价的标准, 让学生明白作业是如何批改的。在学生完成对自己作业的评价后, 教师把作业收上来, 根据学生的自评最终确定成绩。学生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作业的责任心, 重视完成作业的质量, 反思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作业的有效性。

3.家长评价

引入家长评价是提高思想政治课作业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高中学生主要以寄宿生为主, 所以家长评价主要是指家长在周末以及各类节假日作业中的评价。家长对思想政治课作业的评价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完成作业时是否专心致志, 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对孩子完成作业的总体状况是否满意等等。让家长参与思想政治课作业的评价, 有助于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家校联合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完成作业, 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

二、评价方式多元化

思想政治课作业的评价方式有很多, 教师要依据不同作业的实际状况采用合理的评价方式。

1.小组合作评价法

政治作业一般都是以小组为单位, 由各组组长负责收齐, 小组长负责督促检查组员作业的完成情况, 组织组员“对答案”和讨论本次作业存在的问题, 并对本次作业总体情况做出书面总结交给教师。

2.循环评价法

各小组成员循环互评其他组员的作业, 用铅笔打分, 并写上对本次作业的评语, 教师对学生已批改的作业作出最终评价。

3.异质交换评价

教师将政治学习成绩分成不同的档次, 然后由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对, 对彼此作业进行评价, 也可以相互交换作业本, 再进行交换评价。

4.随机交换评价

每一个学生拿到的作业本是随机派发的, 政治课代表提出评价标准, 组织学生批改作业, 打好分数签好名字后统一收齐交给教师批改。

5.讲批结合式评价

对于难度系数较高的政治作业, 教师在课堂上讲评时学生自我批改, 即教师指导学生发现自己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找到答题的思路, 并组织正确答案。

以上评价方式, 学生都参与了评价,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评价标准多元化

在对思想政治课作业进行评价时运用不一样的评价标准, 对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会有着不同的影响。什么样的评价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呢?首先应当是标准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是将个体的表现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 个体只要努力就可能达到标准。这个标准通常是“死标准”, 即对同一次作业的评价所有学生都是一个标准。但每个学生的学业水平是不同的, 因此, 在思想政治课作业评价标准的制订过程中, 应该突出多元性, 即每个人的标准都有所不同。每个学生应该根据自己当前的学业水平制订一个目标作为标准, 通过一段时间, 标准会随着学生达到新的水平而逐渐升高。学生制订的这个标准应既有一定的挑战性, 又能使学生通过一定努力后能获得成功,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动力。当学生经过努力获得进步时, 评价标准也会随之提高。这相当于学生同自己比赛, 把原来的自己作为竞争对手, 学生在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中获得进步。思想政治课作业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促进了每一个学生的进步, 体现了“人人成功”的理念。

四、评价激励多元化

在思想政治课作业的批改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加以适当的激励, 重视与学生的交流, 采用多元化的激励方式促进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增强学生对作业的重视程度,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带来的愉快是强大的精神力量, 儿童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是依靠这股力量。老师帮学生搭建舞台, 帮学生发现自我并肯定自我, 用成功来激励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功。”具体的评价激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等级激励。教师在批阅学生作业时, 通过优秀、良好、合格等对学生的作业及时进行评价, 让学生了解自己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存在的问题。2.评语激励。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 要善于发现作业中出现的闪光点, 对此予以肯定, 鼓励学生。3.作业展评激励。教师在批阅学生作业后, 评选出一批优秀的作业在教室展示, 让全班学生观摩学习。

本文主要阐述了思想政治课作业的评价体系, 对于增强思想政治课作业的有效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笔者还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8.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篇八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1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如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而相对稳定的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这些不同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冲突,不同价值观的差异,对我国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

2高校人才结构多样化

我国高校自1999年扩招以来,从“精英教育”阶段过渡到“大众教育”阶段,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然而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手段不能与时俱进,从而出现了人才质量滑坡、管理松懈等问题,同时人才的骤增也使大学生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和就业的困难。这必然会引起学生思想上的波动。

3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校园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通过网络改变甚至迷惑了大学生视野,部分大学生判断是非的鉴别能力和从善弃恶的选择能力较弱,他们极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丧失目标、动摇信念、迷失方向的例子不胜枚举,有的甚至酿成悲剧。

二对大学生心理干预的原则

1差异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个体。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各有千秋,有的是考试焦虑,有的是人际关系困惑,有的是有不良情绪。因此,进行心理教育切记“一刀切”。要想通过思想教育使一个学生真正转变,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还要关注个体的特殊性,既不能忽视个别差异的存在,又不能因只注意特殊而忽略了全体。如:刚步入大学校门,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障碍多了,面对未来,学生有较多的困惑,对于这些大众化的问题,不能单靠个别咨询解决,有必要综合各种教育资源、手段,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心理疏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2预防为主原则

心理干预教育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发展的需要给予适时的帮助,尤其要重视对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思想政治素质下降、道德缺失等问题进行早期预防,及时疏导,防微杜渐。尽量避免造成更大的心理问题。达到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目的。如:当前大学生情感荒漠化乃普遍现象,大学校园暴力,自杀事件时常发生,为此,学校要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悦纳自我,善待他人。

3疏导性原则

心理干预教育是一种合作式、民主式的助人自助的过程。“助人”只是手段,最终让学生学会“自助”才是目的。教育辅导者是助人者,他们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者、知心人。因此,教育辅导者要做好学生的参谋,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交给他们打开心结的钥匙,使学生真正获得心理上的安慰。从而让学生自立自助。“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便是心里干预的真谛。

4平等性原则

学生渴望得到尊重与理解。这种尊重与理解即关怀、关注。也就是说,对有问题心理的学生不是指责、嘲讽,而是呵护、善待。不是把教育者的意志强加于人,而是通过心理干预使他们真正转变。因此,只有坚持平等的原则,师生间才能用真诚、信任架起一座相互合作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师生才能敞开心扉解决问题。而良好的辅导关系则是心理干预教育获得成效的前提。

5活动性原则

即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活动。干涩的说教往往是无济于事的。只有把心理干预策略有意识地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各项活动中,结合活动过程,切中肯綮进行教育,更容易达到预期效果。活动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选取,在干预过程中,力求让学生身心投入,经历心理历炼,方能达到最佳效果。如: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长跑、大学生手拉手社团活动,使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从中得到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心理干预策略

1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紧密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工作。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他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如在音乐课,教师要用美的图片、美的旋律、美的作品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2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师范院校已经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教育管理体系。目前,为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期间,学校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政治觉悟。如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服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身心从中得到良好的锻炼。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座谈,跟踪辅导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给予肯定或矫正。活动结束,鼓励学生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的教育抒于笔端,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3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内容健康、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感染着学生思想道德。它也是一个学校校风、教风和学风的集中体现。师范院校通过有目的地开展一些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心理干预。如开办校报、校刊,利用校内广播电视、学校宣传栏等舆论阵地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行为的引导作用。通过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成长营造健康氛围,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每一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4加快思想政治教育进校园网络工作

随着计算机网络建设的普及,网络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大学生,网络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师范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加强对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进行学习、沟通,摆脱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的心里。另外可以通过校园网开展一些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活动,尤其是网站或网页的设置,要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主旋律,让学生时刻受到熏陶、感染,逐渐把校园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教师可开通心里问答专栏,可通过在线聊天等方式,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弘扬正义,修正缺陷。

5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工作

心理状况调查显示: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问题主要有两类:一是成长心理问题。二是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学生聪明才智的发挥,甚至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可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为此,学校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准确判断、果断处理、有效干预,认真做好有心理障碍大学生的预防与干预工作。建立以学生骨干、辅导员、咨询教师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合力。避免因处理不及时、不得当而激发或加重学生的困扰,带来被动局面。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6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

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实行全程关爱,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做好特困大学生的解困工作,体现了社会公正、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党、政府和学校的关怀。学校为解决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应该努力为经济困难的学生多方筹集资金,帮助他们办理入学贷款。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勤工俭学,变压力为动力,对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提供奖励资助。减轻学生因经济困难所带来的学习和生活上的负担、压力,资助、鼓励特困生勤奋学习,顺利完成学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7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实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工作的质量。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切实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障。建立以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为核心,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班主任为骨干,以优秀学生会干部为助手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进行及时教育、有效干预。并不断创新教育、管理、疏导方法,不断提高他们接受他助和学会自助的能力。

总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校要从关心学生的生活点滴入手,帮助师范院校大学生树立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远大理想。多年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始终,将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本着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则,才能走出一条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干预相结合的旨在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夏翠翠.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咨询教师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G].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2009.

[2]许玉芬.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措施[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9.高等学校教育评估体系构建论文 篇九

“大众化高等教育呈现出多样性。从层次上看,有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四层次。从类型上看,有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应用型四类型。”由于我国高等学校层次的多样性,其教育评估规格和模式就不能采取同样的标准,而应该开发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的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不同层次的评估方案,评估专家根据各层次的学校特点确定评估方法。通过构建多层次的评估体系,各高等学校即可以明确自己的目标,创建自己的特色。

3.2完善民间评估

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评估都是由政府、社会团体以及评估中介共同完成。而我国以政府为唯一评估主体的评估严重阻碍了高等学校的积极发展,因此政府应转变观念,主动引导建立多元化的评估主体,把单一的政府评估转变为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多主体评估。由中国民间高等教育机构所评估的大学排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社会公示效果,发布了各高校相关的办学信息,甚至影响了学生的择校。但是由于评估标准的缺乏,且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资格认证制度,其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存在不少的争议。

3.3重视评估专家队伍建设

高等学校的教育评估是一项对专业要求很高的技术活动,对参与评估的专家素质要求也相当高。不仅要求他们思想觉悟高,还要求他们工作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因此,要重视加强评估专家队伍的.建设。如首先要重视专家队伍中专家的遴选工作,建立一支以高等学校教育专家为主,社会各界教育人士、学者广泛参与的队伍。其次加强对评估专家的培训,培训内容不仅是专业素质方面的培训,还应包含道德素质的培训,因为评估专家的道德素质是确保评估结果公正性的先决条件。最后要加强评估的交流,定期组织评估专家去海外学习先进的评估经验,提高其业务水平;同时也可聘请海外专家对我国的高等学校进行国际性评估,以使我国的高等学校评估更加国际化。

3.4建立“元评价”制度

由于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活动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地完美,因此教育评估“元评价”就很有必要。“元评价”就是对评价的再评价,其主要内容包括对现行评估政策的可行度的再评价,对接受评估学校提供信息的可靠性以及办学水平现状再评估,对民间评估机构的评估行为进行评价和鉴定。“对教学评估活动进行元评价,可以从整体上对评估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及评估结果进行全面深入的审视、考察,对其信度和效度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估,提高评估工作的质量”[3]。

3.5加强高校自我评估

高等学校的自我评估是实现学校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学校的自我评估是以学校为评估对象,根据学校制定的评估标准,运用具有可行性的评估手段和方法,通过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对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师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等各项指标进行鉴定。高校在自我评估过程中的自我评价、自我修复、自我改进一方面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为政府评估和社会评估提供了基础,真正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基本方针。

4结论

10.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篇十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是网络的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高校对于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引起了足够的重视。网络所形成的社会,它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它和我们现实社会是完全不同的,一旦网络社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冲击,那对人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关注学生对于网络迷恋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要建立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要树立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要积极的培养高校学生的网络心理素质,加强高校网络规范以及法制化管理,有利于高效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底细的构建。本论文主要探讨的是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指导方针;社会经济发展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也是科学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在高校进行健康教育实践中,高校只有从整体上把握心理健康教学的总体目标,只有从整体上把握心理健康教学的目的,才能保证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达到到校所要的预期效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正确的发展。

1.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开始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网络成为了现代科技文明的主要标志,它和人类发明创造的其他科技文明一样,它给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方面都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带来利益的同时也有弊,它给人们的生活来了危机。高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还处于发育期,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自制力还不够,互联网又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这就使得高校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简单的来说本论文说提及的网络心理学健康指的是高校学生在使用网络时,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没有使用网络时也要保持一个平衡的心理,要能把握好网络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不能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要把网络与生活区别开来,要保持网络与现实心情态度的统一,不能因为没有网络而消沉,在学习中提不起兴趣,影响了现实的生活与学习。

2.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络逐渐深入到人们生活当中,在我国,有一些高校学生特此沉迷于网络,喜欢网络的虚拟,可以随时向网络发泄自己的所有情绪,觉得网络才是真实的而真实的世界却是虚拟的,其实他们这样做很大程度上就缺少了于同学,老师以及社会接触的机会,同时他们也会忽视朋友之间的感情,有的甚至封闭自己的感情,同同学、老师交往都是小心翼翼,造成了人际关系紧张,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少。还有的高校学生一直都处于矛盾之中,他们在某些方面不想敞开自己的心扉,把真是的的自己封闭起来,与同学老师交往时特别的小心翼翼,但他们的内心其实实际又是渴望要获得同学之间的友谊,对于这种性格上有障碍的高校学生,那么网络对他来说无疑是解决需求的最好途径。

3.高校网络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在我国大部分的.高校中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还不能妥善处理社会关系,对于社会上出现的现象过于片面、主观,在情感上面情绪很容易受到波动,意志力也不够坚定,容易摇摆不定,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大多都是盲目从众。有些高校学生沉迷在网络中,长期沉迷在电脑里面,丧失了对社会的交流。还有些高校学生对网络的沉迷在于网络游戏,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都可以在网络中得到发泄,有些高校学生甚至还沉迷于虚拟的网络角色,他们过于的沉迷于网络世界,从而忘记了和现实世界的沟通,网络有许多的垃圾信息很容易对学生造成困扰,使得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都难以成熟。

4.高校网络心理健康体系构建的措施

面对着日益增长的网络信息,同时增长的还有高校学生的网络心理问题,因此加强高校网络心理健康体系的构建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建立高校网络心理健康体系之前就要让高校学生认识心理健康,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高校进行课堂教育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网络健康心理素质,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就要做好这方面的宣传,高校相关课程老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要主动的去引导学生心理正常发展。高校要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要有参照国家一定标准来进行建设,要重视学生对于网络心理的健康教育工作,要积极的对学生的网络心理进行辅导。高校要加强学校网络建设的规范化与法制化,我国对于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是层出不穷,这些法律的颁布都是为了我国网络的安全实施,高校应该紧跟国家步伐,要建立安全的网络健康管理体系,对网络信息要进行筛选过滤,保证学校网络的安全性。高校在进行相应课程教学时要通过相关课程,比如思想品德又或者是法律课等等相关课程来加强学生的对于网络的认识,要加强网络的宣传力度,净化上网环境,加强相关法律知识,规范学生上网的行为,加强高校对于网络信息的管理。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是网络的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高校对于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引起了足够的重视,这也是我国信息化社会需要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石文山.高校心理健康的组织管理机制初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1]

[2]易晓敏,李燕.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系统思考[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4).

11.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篇十一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检测教师的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指明方向。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评价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对此,新课改提出,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以评价来推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创新课堂教学评价理念

1.以发展为基准。

新课改下的课堂评价注重发展,其评价理念是发展性的。因此,在构建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应将评价的重心从提高教学质量转向促进师生发展,对教学的目标、结构、过程等进行发展性的评价,坚持“以生为主”的评价理念。

2.师生评价并重。

传统的评价体系一般都是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单一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是不科学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都很重要。因此,课堂评价体系既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情况、专业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对学习的态度,以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课堂教学。

二、多元化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

评价主体是指参与评价活动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评价客体进行价值判断的个人或团体。多元化评价主体是指除了让教师参与评价之外,还应让课堂教学涉及人员参与评价,从而获取更多的反馈信息,作出更全面、客观的评价。

多元化评价方式是指拓宽传统评价模式范畴,使之更加科学、公平。从评价主体的角度来看,评价方式主要有:学生自我评价、师生互相评价、家长评价。从评价阶段的角度来看,评价方式主要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日常评价相结合、班级评价与其他评价相结合。

因此,教师要拓展评价主体,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进行综合性评价,以检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推动教师与学生的整体性发展。

三、多元化评价内容

新课改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教师的不断提高。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内容应该多元化,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对此,教师要丰富评价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笔者结合新课改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并基于学生发展,将多元化评价内容总结如下。

知识体系:初中生需要掌握的阶段性知识,如每个章节的概念、原则、标准等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待初中思想品德学习的态度,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价值观念、自我人生观念、生命意识等情况。

日常行为内容:学生道德行为的表现情况;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相关原理的感悟和体验情况。

初中思想品德技能: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宣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

上一篇:国旗讲话演讲稿下一篇:树立正确荣辱观倡导文明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