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整体就业状况

2024-06-12

社会整体就业状况(8篇)

1.社会整体就业状况 篇一

篇一:关于当代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社会调查报告

姓名: 班级:

学号:成绩:

年 月 摘要

根据近年来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多方面调查分析,我们了解到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扩招的政策使大学生的人数飙涨,同时也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人才的增加,使得大学生的工作越来越难找,许多人才市场经常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08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本文加从多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形势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1.20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现状 【形势】

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30余万

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继续增长,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但是形势依旧不是很好,虽然今年第

三、第四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已经回暖,不过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现状】 典型现状1:“蚁族”生活在劳碌奔波中寻求改变。“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蚁族”,在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他们高智、弱小、群居,但是他们却找不到稳定的工作。典型现状2: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不同,由于大城市持续增长的各种压力,一部分大学生开始理性地反思这种“唯大城市是从”的就业观念,并且反其道而行之——回流中小城市。近来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中小城市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2.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从05年的高校毕业生338万,到09年的611万,预计10年更是高达700万,高校的盲目扩招,直接让大学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如此庞大的就业人口直接给就业结构带来巨大震荡;而且“严进宽出”的教育模式更是让就业形势变得不可捉摸起来;再者大学的许多专业并不能很好的与市场需求相接轨,所学的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甚至背离市场。图1 高校毕业生折线图 单位(万)

由图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加,1998年85万人,到2010年,应届毕业生630万,加上往年的毕业生,总人数已突破700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然而全国大学生就业率只有68%左右。实践调查

为更好的了解大学就业问题,我们特此对就业问题做了一份调查报告(见附表一),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调查目标:了解在线大学生就业期望,自身素质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

调查时间:2010年12月20日2010年12月31日 调查对象:湖南工学院专南校区全体学生

调查形式:走访、问卷调查以及专家的数据分析

在这次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86份(有14份问卷没有作答的或者没有按照要求作答,视为无效问卷)。数据仅供参考。就业形势分析调查如下:

对问卷反馈的数据可以做出结论:52.33%的大学生觉得现在的篇二: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好的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本文从市场就业环境、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分别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尤其是高校扩招学生涌入就业市场后,无论是政府、社会、学校、还是家长、学生都感到了就业形式的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针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各方面的调查,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查结果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从市场就业环境看

(1)毕业生供需矛盾加剧。据教育部统计,随着大学扩招的展开,大学毕业生人数正以每年近百万的数量高速增长。2004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80万,2007年已增至495万,2008年达到559万,而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将过600万。毕业生人数每年的大量增加造成市场供过于求,势必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的“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其一方面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

2.从高校来看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从总量上看,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并不算多,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具体到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就突出起来。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一哄而上,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2)高校培养的部分学生质量不过硬。许多高校扩招后学校的各项软、硬件设施都不能满足需要,其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短缺,教师队伍的素质下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能力培养质量,从而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3)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只是口头上重视就业指导,导致许多毕业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在求职方法、技巧、何如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等方面的指导。3.从用人单位看

(1)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极大的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置换冗员。有的单位在招聘时特别看重工作经验,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招聘后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正常上岗。因此,他们更青睐那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用人单位的这种短期行为,大大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4.从毕业生来看(1)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和落后的择业观与现实的需求反差太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停留在以前——高薪、大城市、环境优越。大学生的这些就业观念与新形势下的就业需求是极不相称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一部分人找不到相应的工作位。(2)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欠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希望所招收的大学毕业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交协作能力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能力。而一些学生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狭隘,动手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欠佳,适应性不强。社会的期望值与学生自身素质的这一差距也影响着学生的最终就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1)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2)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准确、高效、全面的收集、筛选、分析评估各类信息,实现供需双方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应抓紧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需求信息库,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2.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置换冗员

(1)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高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科研、技术开发的人才,中低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具体使用操作方面的人才。只有合理地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才会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2)要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尽管许多企业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因此,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置换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

3.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2)加强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择业平台。高校要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咨询、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毕业生求职择业指导,为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同时,要广开渠道,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充分发挥自身既了解学生,又熟悉用人单位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为他们牵线搭桥,为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4.毕业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择业素质

(1)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自觉地通过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毕业生要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篇三: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我国经济也遭受其影响,就业市场更是雪上加霜,给09届毕业生就业带来巨大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分析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大学生为就业所需要提高的素质能力和就业工作指导,寻求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

引 言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上国内本身的结构性问题,09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异常严峻。09年企业用人需求下降的趋势难有根本性转变;回流的农民工以及新增的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将面临难以转移就业的问题,导致农村失业问题加重;城镇低学历青年以及规模不断增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将更加困难。随着我国现阶段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因而造成就业矛盾十分严峻。同时,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毕业生滞后的就业观之间的冲突显得十分突出,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态势尚未形成,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这些都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时下又将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我们组织了此项调查,由此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以便为学校提供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资料与对策依据,也使在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大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抽样调查,预计完成500份问卷,回收了488份,其中合格482份,合格率为96.4%。样本中男、女分别占38%和62%。文科生123人,理科生183人,工科生116人,其他音、体、美学生60人。对此次调查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一、就业形势分析

1.金融危机下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半数以上认为就业前景较为乐观

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82.37%的大学生认为形势严峻;而大学生在对自己发展前途的态度上,一半以上选择很乐观或比较乐观,占57.47%;在问及求职中最困扰的因素时,7.93%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16.76%认为信息量少;21.91%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10.30%认为能力不足;8.99%认为优势难以发挥;16.52%认为求职方法技巧欠缺;16.27%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2.大学生在提升自身素质上已从传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向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

大学生对于自身所欠缺的素质,9.75%选择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13.07%选择沟通协调能力;13.28%选择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30.08%选择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经验;22.2%选择专业知识和技能。面对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很多普通院校的毕业生都会有些自卑心理,那么当大家同台竞技争夺工作岗位时又会如何?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有压力,占72.2%。

3.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周围的毕业生就业率普遍低于70%,大薪酬的期望也普遍降低

在被调查者周围毕业的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平均就业率上,46.47%认为就业率在50%以下;24.9%认为就业率在50%-70%;6.22%认为就业率在70%-90%。大学生认为目前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偏低,形势不是很乐观,大部分人认为就业率在70%以下,而事实上据调查来看09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68%,与去年同比基本持平。对于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的初期月薪,67.43%选择

800-1500元;23.03%选择1501-2000元;选择2000元以上的占9.13%。对求职薪酬(试用期后的工资)主要集中在1001-2500之间,5.39%认为求职薪酬在1001-1500之间;23.65%认为在1501-2000之间;24.90%认为在2001-2500之间;28.42%认为在2501-4000之间;认为求在4001以上的,占17.64%。

二、就业倾向分析

1.大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大多集中在国企及政府部门,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东南沿海城市,总体趋向稳定

大学生毕业后的行业类型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占51.74%,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分别占7.39%、14.35%;6.96%的会自主创业。到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东南沿海城市发展自己的事业仍然是大部分大学生的选择,占47.30%;23.03%选择中部大中城市来发展自己的事业。大学生选择上述地区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该地区有较大的发展机会或有良好的社会资源,占56.64%;16.62%选择该地区是因为生活条件好;而因看中创业环境的有7.29%;回报家乡有10.87%;因为家人安排或其他原因分别占2.30%、6.27%。

2.大多数大学生想过自主创业,但资金和经验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

在自主创业这个问题上,70.12%表示想过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但是资金和经验仍是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主要瓶颈,占65.56%;认为自主创业最需要的是政策支持和技术的分别占10.17%、14.17%。3.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愿意参加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及报考村官

对于是否愿意投身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55.6%的被调查者愿意投身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在对于村官的选择上,5%的大学生已报名村官考试;57%有意向朝村官方向发展,但自身条件不够。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4.大多数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先就业后择业,超过半数的认为专业对口对未来选择工作比较重要

关于择业观调查数据显示,21.25%的被调查者希望毕业后一步到位,有稳定的收入;55.83%希望先就业后择业;16.67%不打算直接就业而是继续深造;6.25%打算自主创业。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应该是呈阶梯型的,根据自身发展的水平,抓住各种各样的机遇,通过一个又一个岗位不断成长。所以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可以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超过半数的大学生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经济收入因素,达55%;考虑自身兴趣和工作环境的分别占35%、32%;43%考虑对事业发展是否有利。58.13%认为专业对口对未来选择工作比较重要;8.75%认为很重要。在所学专业前景的看法上,认为所学专业前景较有前途的占大多数,比例为65.15%;7.68%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很有前途。

三、就业工作指导

1.在校期间对大学生工作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是社会实践 71.7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工作影响最大,55.87%认为专业知识很重要,23.65%选择了职业资格认证,选择基础理论、毕业设计的分别占9.54%、6.43%,6.85%认为其他方面的教学环节。

2.对今后就业最为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还是社会交际能力,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是就业面试的指导

在选择哪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今后就业最为重要这个问题上,选择社会交际能力的占75.52%,其次是心理素质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别占71.16%、70.75%,也有49.38%认为组织管理能力很重要,46.47%选择创新能力。这表明现在的大学生需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逐步向复合型人才发展。75.3%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是就业面试的指导;54.4%最需要的是就业信息的获取;41.7%最需要的是推荐就业岗位;40.7%最需要的是国家就业政策;18.9%最需要的是关于创业教育方面;17.2%需要的是就业派遣的程序;还有17%最需要的是就业指导材料的制作。

3.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

67.01%的大学生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而不太确定是否重要占了18%,有将近十分之一觉得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要,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占5%。4.54.3%的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的态度

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态度的占54.3%;有相当一部分认为不太满意,占27.3%。这表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5.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人才招聘会

23.2%的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或院系就业信息栏;26.1%认为是人才招聘会;5.6%认为是学校就业网;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或亲朋好友方面得到就业信息的,分别占2.3%、8.1%;也有少部分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或其他渠道获得。

6.大学生希望企业人士、成功的校友来学校做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和在校期间应为就业做何准备

11.4%表示希望企业人士来学校做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是生涯规划;55.6%希望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8.7%希望涉及该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规划;6.4%希望应涉及市场经济基本规律;12%希望讲解关于员工的职业素质。62%的大学生希望其报告主要讲述在校期间应为就业做何准备,9%希望是关于如何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22%认为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成功的因素”。

四、对策与建议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加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近年来本就不大乐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扩大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等共同努力。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通过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以及扩大“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大学生村官”等计划,多种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第三,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调查资料显示:182人认为自主创业最需要的是资金,占样本量的37.76%,资金不足仍然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瓶颈,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第四,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

对家庭困难的毕业生就业,可以指定出台一些帮扶政策。一是待业求职登记制度。准许待业毕业生进行求职登记,并享受失业人员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二是临时救助制度。对因短期无法就业或就业后生活仍有困难的,户籍迁入地民政部门要及时按照有关规定为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三是优先安排就业制度。对城镇特困职工家庭、低保家庭毕业生实行重点推荐、优先安置;对零就业家庭毕业生,采取政府安排岗位等多种方式实行保底就业。四是免费服务制度。对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免费培训、免费推荐、免收服务费用。五是就业见习制度。通过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为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免费提供3至6个月的见习培训,见习单位和地方财政部门为其提供基本生活补助。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3.高校: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

2.社会整体就业状况 篇二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和调查结论

㈠基本情况本项调查对象全部为女性, 共计800人。发出问卷800份, 收回问卷746份, 回收率为93.25%。被调查对象兰州市占33.4%, 天水市占41.3%, 白银市占25.3%。其中城市常住人口占68.2%, 流动人口占31.8%。调查内容涉及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家庭及生活状况、就业及社会保障状况等3大项55个问题。

调查对象的年龄结构:18岁~25岁的占5.2%, 26岁~35岁的占33.3%, 36岁~45岁的占38.25%, 46岁~59岁的占23.2%。其中26岁~45岁的中青年妇女占大多数 (71.5%) 。

调查对象的文化构成: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5.4%, 初中的占39.7%, 高中 (职业中专) 的占20.7%, 大专的占9.5%, 本科以上的占4.7%。其中中学文化程度的占大多数 (60.4%) 。调查对象的政治面貌:中共党员占10.6%, 民主党派占0.9%, 无党派人士及群众占79.1%, 共青团员占9.45%。其中无党派群众占大多数。

调查对象的户籍地:本地户口的占68.6%, 外地户口的占31.4%。

调查对象的婚姻状况:未婚的占4.9%, 已婚的占84.7%, 丧偶的占3%, 离异的占3.3%, 其它情况的占4.1%。其中已婚妇女占大多数。

调查对象的工作年限:5年以下的占23.6%, 6年~10年的占29.5%, 11年~20年的29.5%, 21年~30年的占16.2%, 30年以上的占1.2%。其中工作5年以上的占大多数 (76.4%) 。

调查对象的职业类型:属国家和社会管理阶层的占7.9%, 属经理人员阶层的占0.3%, 属私营企业阶层的占4.0%, 属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1.1%, 属办事人员阶层的占8.2%, 属个体工商户阶层的占15.65%, 属商业服务人员阶层的占4.3%, 属产业工人阶层的占2.0%, 属下岗人员阶层的占40.7%, 其它的占15.9%。

㈡调查结论通过对746份问卷频次分析, 该项调查反映出如下结论。

第一, 城镇及流动人口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的主动性高, 就业范围广、规模大, 已成为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目前妇女就业已涉及到九大社会阶层和众多领域。就业途径已从依靠政府安置就业为主转向多元化、自主化。在被调查者中, 通过政府安置和参加公职人员考试就业的只占28.6%, 参加企业招聘的占5.5%, 自主创业的占22.8%, 经熟人介绍就业的占14%, 其他形式就业的占29.1%。就业动机回答:维持家人和自己生活的占66.5%, 实现经济独立的占12.0%, 实现自我价值的占9.2%, 获得更高收入的占2.9%, 其他占9.5%。

第二, 妇女的生活观念改变, 流动性加强, 受教育年限增加, 受教育层次有所提高。目前城镇及流动人口妇女的生活观念、就业观念、家庭观念和权益意识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建立, 各级政府和妇联组织对妇女权益的重视和维护, 都积极地促进了这种变化。在调查对象中有福利房的妇女占22.0%, 有自己的商品房的占12.3%, 有经济适用房的占10.7%, 在出租房居住的占39.2%, 其他的占15.8%。有过二次以上婚姻的占5.0%, 独身的占1.5%。流动人口妇女占31.8%, 城镇人口的妇女占68.2%。一代人家庭占9.8%, 二代人家庭占44.6%, 三代人以上家庭的占45.6%。文化程度具有初中、高中学历的占60.4%, 大专学历的占9.5%, 本科以上学历的占4.7%。这应该说都是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

第三, 人身权利和婚姻家庭中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 家庭暴力在一定程度上的得到遏制。近年来, 各级政府推动落实《妇女发展纲要》、《儿童发展纲要》和严肃维护妇女权益, 积极预防和制止了家庭暴力, 妇女的人身权利和婚姻家庭的权利受到法律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保护。2007年全省各级妇联共接待来信来访来电5784件 (次) , 其中家庭暴力投诉826件 (次) , 占婚姻家庭类的29.2%;2008年接待来信来访来电2627件 (次) , 其中家庭暴力投诉914件 (次) , 占婚姻家庭类的30.5%;2009年接待来信来访来电3949件 (次) , 其中家庭暴力投诉833件 (次) , 占婚姻家庭暴力的35.7%;2010年1~9月, 接待来信来访来电3087件 (次) , 其中家庭暴力投诉656件 (次) , 占婚姻家庭类的34.3%。妇女维权意识明显增加, 家庭暴力投诉逐年下降。家庭情况调查显示, 被调查妇女对对方满意的占36.8%, 比较满意的占22.8%, 一般的占29.1%, 不太满意的占6.3%, 不满意的占5.0%, 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到了59.6%。

二、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

目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男女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并未完全消除, 城镇及流动妇女的权益被侵害的问题仍然存在, 且不可忽视。

㈠就业歧视仍然存在被调查者中在就业或再就业时经历过性别歧视的有241名, 占43.3%。许多被调查者遇到过在招收、招聘员工时拒收女性和提高女性录用标准的现象。反映与本单位男职工同工不同酬的有393人, 占64.7%。而女性农民工的失业率更要比城镇妇女登记失业率高得多。在有失业经历的女性农民工中, 将近30%的曾经遇到过长达半年和半年以上的失业, 有时失业时间比就业时间还长, 并且工种变换频繁。

㈡合法权益受侵害问题表现多种多样一是存在着不与女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被调查者中有73.6%的女职工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和同。转移出来的农村女性找到一份工作已十分不易, 而且大部分是临时性的。用人单位没有提出签订劳动合同, 她们是不敢要求的。由于没有劳动合同, 出现侵权行为, 她们往往投诉无门。调查显示, 劳动合同签订率仅为26.4%。由于雇主与务工者之间劳动关系多属于口头约定, 缺乏行政和法律上的保证, 因而劳动关系极不稳定。即使签订了劳动合同也常不履行。二是随意延长工作时间。调查显示, 有40.1%的人每天工作时间在9个小时以上, 得不到正常休息的保证, 更享受不到法定的节假日休息权利;有71.8%的女职工被剥夺了节假日休息时间。三是91.6%的被调查者单位没有对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措施, 存在缩短女职工产假或产假期间不保障其基本工资等问题。生育保险、女职工“四期保护”尚未全面落实。四是劳动报酬低, 使她们成为“工作中的贫穷者”。被调查者中有48.9%的人月工资在300元以下, 其中有45.3%的人还被拖欠过工资, 相当一部分已经无法讨回。五是工作环境差, 健康安全缺乏保障。下岗女工和女农民工为了实现就业, 大多数人集中在“3D” (险、脏、难的英文第一个字母) 职业岗位上, 工作环境恶劣, 劳动时间长, 强度大。一些企业片面追求效益指标, 忽视安全管理, 存在大量事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 加之女工自身安全保护意识薄弱, 导致工伤事故屡屡发生。被调查者中, 有34.9%的人对目前的工作状况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六是就业不稳定, 缺乏职业经历累计和晋升的保证机制。尤其是女农民工, 因为现行体制没有给予这部分人群与城市人群同等发展机会, 比如教育和培训机会、晋升机会、社会保障权益等, 使得她们缺少公共服务和社会支撑系统的保障。机会的欠缺和不公正, 妇女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显然不利于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发展。

㈢城镇下岗女工及流动人口中的女性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较差被调查者中有56.5%女性经济状况入不敷出;57.6%的人日均家务劳动时间在3小时以上;45.6%的人生活在三代或三代以上的大家庭中。由于收入低、住房条件差导致了家庭关系不和, 有8.6%的被调查者认为, “家庭是拖累”。

被调查者中有39.2%的现在的住房为出租房, 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的占58.5%。健康状况为亚健康的占15.0%, 患慢性病的占11.6%, 患妇科病的占7.4%, 患职业病的占1.0%, 患重病和其他严重疾病的占4.2%。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都表现为一般或较差。

㈣妇女的社会保障还不完善被调查者中, 仅有10.4%的办理了工伤保险, 22.2%的办理了医疗保险, 14.8%的办理了养老保险, 16.9%的办理了住房公积金, 8.8%的办理了生育保险, 7.5%的办理了失业保险。调查还显示:女农民工对具体的社会保障诉求不尽相同, 她们对工伤保险、住院医疗保险最为迫切。尤其是下岗妇女和流动妇女社会保障程度低下。

三、对策和建议

㈠政府要加大对妇女的就业扶持力度政府应该对下岗女职工和流动妇女的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予以高度关注, 切实保障这部分人的权益。要充分挖掘适合女性自身特点的就业潜力, 不断提高妇女的就业比例。

㈡完善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的有关规定尤其是地方立法应有明确禁止就业歧视, 并在反就业歧视方面增加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定。同时, 明确女性在受到歧视时的救济渠道及对实施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在具体内容上针对女性就业问题应规定可量化的指标, 如明确在非特殊行业中女性的比例等, 对吸纳下岗女职工等就业弱势群体的企业, 政府应当制定给予企业适当补助的政策。

㈢加强女性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 扩大参保面和提高生育保险覆盖面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使全社会妇女都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 这无论是对调整效率与公平的矛盾, 还是维护社会、家庭的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

㈣加强妇女维权机制建设保障妇女权益必须以维权机制建设为重点, 切实推动解决广大妇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此, 社会各部门都应当积极参与。劳动执法监察部门应当重视纠正在合同期限、劳动权益、解除条件等方面侵害女职工利益的约定和条款。在审查集体合同时, 要重点审核有关企业女职工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卫生保健、保险福利等内容, 发现有损妇女权益的行为, 坚决予以制止。要加强劳动用工年检制度, 对企业女职工超强、超时劳动, 违反男女同工同酬及在孕、产、哺乳期内解除劳动合同等违法行为, 应依法予以处罚。工会女工委要积极了解企业有关保护女职工权益的情况, 必要时要参与企业劳动争议的调解工作, 从制度、规范上、从企业的行为上实现维权。政府各职能部门应当统一行动, 对女职工权益保护法律的落实进行深入、彻底的监督检查, 不留空档, 不留死角。

3.社会整体就业状况 篇三

大学生就业对社会来说是稳定器,对高校而言是试金石,对学生来讲是命根子,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处于下行周期,从我国整体就业形势来看,2015年前10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71万人,提前完成全年就业指标,成绩来之不易。与此同时,我国就业面临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一方面总量压力大。虽然这些年我国劳动人口总量在减少,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总量并没有减少,总量压力仍然比较大。特别是近两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都超过了700万,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另一方面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之下,在化解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时,企业提质增效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对高校毕业生等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比以往更加强烈。

因此,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编制和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是高校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和举措,对进一步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引导高校根据需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专业结构、创新培养模式、强化以生为本、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推动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动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制度。2013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35号),强调“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需求预测和发布制度,完善就业状况的反馈机制”。2013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出了《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按照要求,从2014年起,高校要编制和发布本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为全面推进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2014年7月,教育部学生司印发了《关于做好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的通知》(教学司函(2014)29号),要求各省加强对高校编制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同时,也要面向社会发布当年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5年10月,教育部学生司又印发了《关于做好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的通知》(教学司函(2015)44号),对做好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作了全面安排部署。

按照教育部整体安排,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主体内容应充分、客观反映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相关分析、主要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等方面的情况。其中,应包含分院系、分专业的就业状况,有就业意愿未就业毕业生、升学、暂不就业等情况。要结合实际,突出本校在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就业指导服务、就业反馈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特色和经验。各高校要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努力把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做成学校的特色品牌。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相关信息作为招生计划安排、学科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健全专业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使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不断加大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2014年3月,教育部直属高校率先完成本校首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其他部门所属高校和地方所属本科高校应在2014年年底前、高职院校应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本校首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各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要在年底前面向社会发布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要加强对本省(区、市)分校、分专业的就业状况统计、分析,健全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切实推动建立完善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经费拨款、院校设置、专业调整的联动机制。

从各高校发布的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来看,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年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相关分析、发展趋势等。部分高校还结合实际和学校特色发布了分层次、分学科、分院系、分专业、分地域的就业状况,以及就业状况对学校招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影响评价,并从就业状况、劳动报酬、就业满意度等构建了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总体看,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客观反映了各校就业基本情况、办学特色和工作成效。

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大省,也是毕业生人数大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年均超过79%,近年一直保持在80%以上,连续10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实现了自教育部2003年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以来,连续12年“双高”的目标,先后10余次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14所高校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入选总数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前列。

我省一直把探索完善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价机制,作为服务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从2003年毕业生面向市场自主就业以来,在全国较早开展了就业状况调查反馈工作,每年都组织撰写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特别是近年,就业中心委托麦可思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开展毕业半年后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跟踪调查,并形成《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年度报告》等专题报告,面向有关部门和各高校免费发放,为高校招生、专业设置调整、教育教学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为在全省开展就业质量报告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我省要求全部本专科高校,要于2014年年底之前编制并发布本校就业质量报告,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我们积极贯彻“管、办、评分离”的教育发展新要求,2014年起连续两年委托河南省教育评估中心,成立了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研究课题组,专题开展此项工作。课题组成员主要由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省内高校就业创业工作实务经验丰富、相关理论研究精湛的高校专家、学者以及长期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线的人员组成。为保证就业年报的科学性、客观性、时效性和高质量,课题组先后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对报告进行专题研讨,多次面向部分高校征求意见,最后就框架、内容、风格等达成共识。报告形成初稿后广泛征求厅机关办公室、政法处、发规处、高教处、研究生处等有关处室以及省内本专科高校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编写了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报告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全面性。报告的全部数据来自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毕业生就业数据库、省级就业数据平台、各高校上报的相关数据及河南省大中专生就业分析云平台调查数据,对全省年度高校毕业生有关数据进行统计汇总,体现了省级报告统计数据的全面性。

2.准确性。我们前期委托省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队,对各高校上报的毕业生就业数据进行了抽样核查;河南省大中专生就业分析云平台调查数据,源自40万份问卷,样本结构与总体实际结构一致性较好,确保了数据平台就业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为报告的科学性提供了保障。

3.客观性。考虑到要面向社会公开发布,报告在全省应届毕业生全部样本的基础上,既有统计,又有第三方调查,二者相互印证,以数据统计和客观描述为主要依据,力图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有关就业状况,避免出现争议。

4.阶段性。由于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呈现动态性特征,数据在适时更新,不同的节点有不同的结果。报告关于毕业生的相关数据,只是在这一时间节点内对全省201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真实描述。

(作者单位: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服务中心)

4.社会整体就业状况 篇四

反馈机制

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编制和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岂是高校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和举措,对进一步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引导高校根据需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专业结构、创新培养模式、强化以生为本、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就业对社会来说是稳定器,对高校而言是试金石,对学生来讲是命根子,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处于下行周期,从我国整体就业形势来看,2015年前10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71万人,提前完成全年就业指标,成绩来之不易。与此同时,我国就业面临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一方面总量压力大。虽然这些年我国劳动人口总量在减少,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总量并没有减少,总量压力仍然比较大。特别是近两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都超过了700万,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另一方面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之下,在化解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时,企业提质增效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对高校毕业生等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比以往更加强烈。

因此,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编制和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是高校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和举措,对进一步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引导高校根据需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专业结构、创新培养模式、强化以生为本、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推动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动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制度。2013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35号),强调“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需求预测和发布制度,完善就业状况的反馈机制”。2013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出了《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按照要求,从2014年起,高校要编制和发布本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为全面推进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2014年7月,教育部学生司印发了《关于做好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的通知》(教学司函(2014)29号),要求各省加强对高校编制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同时,也要面向社会发布当年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5年10月,教育部学生司又印发了《关于做好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的通知》(教学司函(2015)44号),对做好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作了全面安排部署。

按照教育部整体安排,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主体内容应充分、客观反映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相关分析、主要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等方面的情况。其中,应包含分院系、分专业的就业状况,有就业意愿未就业毕业生、升学、暂不就业等情况。要结合实际,突出本校在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就业指导服务、就业反馈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特色和经验。各高校要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努力把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做成学校的特色品牌。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相关信息作为招生计划安排、学科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健全专业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使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不断加大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2014年3月,教育部直属高校率先完成本校首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其他部门所属高校和地方所属本科高校应在2014年年底前、高职院校应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本校首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各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要在年底前面向社会发布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要加强对本省(区、市)分校、分专业的就业状况统计、分析,健全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切实推动建立完善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经费拨款、院校设置、专业调整的联动机制。

从各高校发布的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来看,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年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相关分析、发展趋势等。部分高校还结合实际和学校特色发布了分层次、分学科、分院系、分专业、分地域的就业状况,以及就业状况对学校招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影响评价,并从就业状况、劳动报酬、就业满意度等构建了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总体看,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客观反映了各校就业基本情况、办学特色和工作成效。

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大省,也是毕业生人数大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年均超过79%,近年一直保持在80%以上,连续10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实现了自教育部2003年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以来,连续12年“双高”的目标,先后10余次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14所高校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入选总数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前列。

我省一直把探索完善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价机制,作为服务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从2003年毕业生面向市场自主就业以来,在全国较早开展了就业状况调查反馈工作,每年都组织撰写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特别是近年,就业中心委托麦可思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开展毕业半年后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跟踪调查,并形成《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年度报告》等专题报告,面向有关部门和各高校免费发放,为高校招生、专业设置调整、教育教学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为在全省开展就业质量报告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我省要求全部本专科高校,要于2014年年底之前编制并发布本校就业质量报告,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我们积极贯彻“管、办、评分离”的教育发展新要求,2014年起连续两年委托河南省教育评估中心,成立了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研究课题组,专题开展此项工作。课题组成员主要由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省内高校就业创业工作实务经验丰富、相关理论研究精湛的高校专家、学者以及长期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线的人员组成。为保证就业年报的科学性、客观性、时效性和高质量,课题组先后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对报告进行专题研讨,多次面向部分高校征求意见,最后就框架、内容、风格等达成共识。报告形成初稿后广泛征求厅机关办公室、政法处、发规处、高教处、研究生处等有关处室以及省内本专科高校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编写了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报告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全面性。报告的全部数据来自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毕业生就业数据库、省级就业数据平台、各高校上报的相关数据及河南省大中专生就业分析云平台调查数据,对全省年度高校毕业生有关数据进行统计汇总,体现了省级报告统计数据的全面性。

2.准确性。我们前期委托省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队,对各高校上报的毕业生就业数据进行了抽样核查;河南省大中专生就业分析云平台调查数据,源自40万份问卷,样本结构与总体实际结构一致性较好,确保了数据平台就业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为报告的科学性提供了保障。

3.客观性。考虑到要面向社会公开发布,报告在全省应届毕业生全部样本的基础上,既有统计,又有第三方调查,二者相互印证,以数据统计和客观描述为主要依据,力图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有关就业状况,避免出现争议。

4.阶段性。由于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呈现动态性特征,数据在适时更新,不同的节点有不同的结果。报告关于毕业生的相关数据,只是在这一时间节点内对全省201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真实描述。

(作者单位: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服务中心)

5.社会整体就业状况 篇五

大学毕业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去年他们的就业状况如何?第三方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11日在北京发布的《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201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9%,与2016届、2015届基本持平,其中高职高专就业率首次超过本科。

据麦可思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份报告的调查样本包含2017届来自全国30个省区市的30.6万名大学毕业生,覆盖了1021个专业以及大学毕业生能够从事的643个职业,327个行业。

根据报告显示,2017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6%,与2016届基本持平;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2.1%,比2016届略高,近10年应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稳步上升,2017届高职高专就业率首次超过本科。

从收入方面来看,2017届大学毕业生月均收入(4317元)高于城镇居民2017年月均可支配收入(3033元),比2016届(3988元)增长了329元,比2015届(3726元)增长了591元。从近3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均收入呈现上升趋势。

从就业去向来看,民企、中小微企业、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等依然是主要就业去向,且比例持续上升。从就业地区来看,“北上广深”就业本科生3年后离开比例持续攀升,杭州、天津、苏州等城市对外省本科毕业生吸引力不断增强。

从就业主要行业来看,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最多的行业类为“教育类”,达到14.7%,其中有六成左右集中在中小学教育机构;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最多的行业类为“建筑业”,为12.5%,但就业比例增长最多的是“教育业”,较2013届增长了2.8%。

6.大学生就业状况 篇六

1.金融危机下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半数以上认为就业前景较为乐观。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82.37%的大学生认为形势严峻;而大学生在对自己发展前途的态度上,一半以上选择很乐观或比较乐观,占57.47%;在问及求职中最困扰的因素时,7.93%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16.76%认为信息量少;21.91%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10.30%认为能力不足;8.99%认为优势难以发挥;16.52%认为求职方法技巧欠缺;16.27%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

2.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周围的毕业生就业率普遍低于70%,大薪酬的期望也普遍降低。在被调查者周围毕业的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平均就业率上,46.47%认为就业率在50%以下;24.9%认为就业率在50%-70%;6.22%认为就业率在70%-90%。大学生认为目前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偏低,形势不是很乐观,大部分人认为就业率在70%以下,而事实上据调查来看09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68%,与去年同比基本持平。对于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的初期月薪,67.43%选择800-1500元;23.03%选择1501-2000元;选择2000元以上的占9.13%。对求职薪酬(试用期后的工资)主要集中在1001-2500之间,5.39%认为求职薪酬在1001-1500之间;23.65%认为在1501-2000之间;24.90%认为在2001-2500之间;28.42%认为在2501-4000之间;认为求在4001以上的,占17.64%。

3.大多数大学生想过自主创业,但资金和经验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在自主创业这个问题上,70.12%表示想过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但是资金和经验仍是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主要瓶颈,占65.56%;认为自主创业最需要的是政策支持和技术的分别占10.17%、14.17%。

4.大多数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先就业后择业,超过半数的认为专业对口对未来选择工作比较重要。关于择业观调查数据显示,21.25%的被调查者希望毕业后一步到位,有稳定的收入;55.83%希望先就业后择业;16.67%不打算直接就业而是继续深造;6.25%打算自主创业。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应该是呈阶梯型的,根据自身发展的水平,抓住各种各样的机遇,通过一个又一个岗位不断成长。所以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可以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超过半数的大学生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经济收入因素,达55%;考虑自身兴趣和工作环境的分别占35%、32%;43%考虑对事业发展是否有利。58.13%认为专业对口

对未来选择工作比较重要;8.75%认为很重要。在所学专业前景的看法上,认为所学专业前景较有前途的占大多数,比例为65.15%;7.68%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很有前途。

二、对策与建议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加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近年来本就不大乐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扩大大学生就业,需要国家、企业、高校以及大学生等共同努力。

(一)国家政策

1.实施大学生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就业政策,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最具体的政策措施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取消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

2.在短期内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政府机关、军队、武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增加对毕业生的雇用量。进一步增加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继续组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扩大中央有关部门实施的面向基层就业项目规模。

3.在短期内适当增加研究生招生总量,减少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帮助大学生度过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

(二)企业采取的策略

1.企业完善自身发展环境,进行企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以增强自身实力,加大对人才的需求。

2.在高校建立定制培养班,按照自己企业的要求和实践培养大学生,然后招募其到本企业工作,企业的人直接到民营教育机构进行授课并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三)高校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

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

2.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3.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人群中,有67.01%的人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2007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逐步由选修课过渡到全校公共必修课,将其与传统公共必修课等置于同地位。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新时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为学生找到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目标,而且通过细化过程分解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另外,良好的目标意识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资源进行有益的活动,从而可以减少他们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这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尤为重要。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4.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2003年江苏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学校。武汉大学也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并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

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四)大学生应自强自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

1.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2.加强社会实践。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增强动手能力,增进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3.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4.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5.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三、结论

7.社会整体就业状况 篇七

(一) 单位对秘书人员的需求

1. 企业设置的秘书岗位类型。

调查显示, 企业设置的秘书岗位类型多种多样, 如领导的专职秘书 (63.3%) 、办公室秘书 (16.7%) 、商务秘书 (10%) 、文字秘书 (6.7%) 、项目秘书 (3.3%) 。 (如图1)

2. 企业对秘书人员的年龄要求。

在对60家企业的调查后我们发现, 18家用人单位对秘书人员的年龄没有提出明确要求, 而在另42家对秘书人员有年龄要求的用人单位中, 秘书的年龄总体上被要求在20~40岁, 其中以20~30岁居多。可见秘书年龄需求的结构更加趋向平衡、合理, 中青年兼而有之。

3. 企业需求的秘书人员所学专业的类型。

调查中我们发现, 从对秘书应聘人员的专业要求看, 过半数 (55%) 的企业并不要求秘书应聘人员具有本行业专业背景, 可见用人单位在招聘秘书人员时大多考虑的并不是专业。也有45%的企业对秘书人员的专业有一定要求, 这其中, 81.5%的单位要求秘书人员从秘书 (文秘) 专业毕业, 说明秘书学专业在秘书人员需求中仍占据一定优势。

4. 企业对秘书人员的学历要求。

单位所需要秘书人员的学历层次也是参差不齐的, 调查中我们发现本科占有的比例最大 (56.7%) , 大专占40%, 高中占1.7%, 硕士占1.7% (如图2) , 其中, 本科专业需求中还有5.9%的企业要求秘书从211、985等重点院校毕业。调查并没有发现所需秘书人员学历是在高中以下。

当然, 这只是针对所调查到的企事业单位来说。但是, 这也显示出企业除了注重秘书的专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同时, 对秘书人员的学历越来越重视。重点院校本科或以上学历毕业的学生在竞争秘书这个岗位的时候更具有优势。

5. 企业对秘书人员的性别要求。

在调查的60家企业中, 我们发现只有8家 (占13.3%) 企业对秘书性别的要求为女性, 81.7%的企业对秘书人员并没有性别要求, 此外有5%的企业明确要求秘书人员为男性。调查中还发现要求女性秘书人员的岗位大多是:董事长秘书、经理秘书、教育、投资公司总裁秘书、汽车销售公司秘书等对个人形象、气质要求比较高的职位;要求男性秘书人员的岗位大多是:工程建设、信息技术公司总经理秘书等这类涉及能适应加班、吃苦耐劳的职位。因此, 社会上把秘书一职默认为只限于女性是不正确的, 男性也可以成为秘书人员。

6. 企业对秘书人员的工作经验要求。

当今社会, 企业在选拔人才时更加关注求职者是否有与岗位相关的工作经验, 一定的工作经验也是秘书就业中的一项“硬指标”, 不同的单位对秘书人员的工作经验要求也不尽相同。

在我们调查的60家企业中有46家 (占76.7%) 单位更倾向于有相关工作经验的秘书, 其中, 16.7%的企业需要秘书有一年及以上工作经验, 26.7%的企业需要秘书有两年及以上工作经验, 26.7%的企业需要秘书有三年及以上工作经验, 6.7%的企业需要秘书有五年及以上工作经验。而只有14家 (约占23.3%) 企业对秘书人员没有提出具体的经验要求。 (如图3) 显然, 工作经验对于秘书人员来说是比较重要的, 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会使你的求职更为容易。

7. 企业对秘书人员的薪酬待遇。

秘书虽然是一个社会需求较大的职业, 但是其工作属性总体来说是一种社会性服务职业, 因为秘书工作本身不能脱离它所服务的领导或单位而独立存在, 因此秘书人员工作范围具有很大的弹性空间, 工资收入差别也很大。通过调查, 60家企业中有33家企业 (约占55%) 在招聘秘书人员时面议定薪, 而在27家定薪的企业中, 月薪1500~3000的秘书约占59.3%, 3000~5000的秘书约占29.6%, 5000以上的约占11.1%。 (如图4)

工作薪金有高低, 正照应了初、中、高不同层次的秘书。从调查结果看, 月薪在1500~3000的秘书占了绝对数量, 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 秘书想要获得较高薪水, 就要不断“充电”, 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向高层次秘书发展。

(二) 秘书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及知识结构

1. 秘书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竞争同样异常激烈。无论何种层次的秘书岗位, 都会对职业素养、交际能力、服务意识这些秘书人员必备素质提出或高或低的要求。职位层次越高, 各种素质也被要求得更突出。调查显示, 企业要求秘书具有:

(1) 工作踏实认真, 具有责任心、良好的人际关系; (约占46.7%)

(2) 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诚实, 能忠诚于单位; (约占33.3%)

(3) 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善于沟通; (约占60%)

(4) 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公关统筹﹑逻辑思维能力。 (约占26.7%)

2. 秘书人员应具备的能力。

调查显示, 企业要求秘书人员具备综合能力, 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公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执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办公自动化操作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外语应用与交流能力、应变抗压能力、管理能力这11种能力。 (如表1)

3. 秘书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知识就是力量。秘书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岗位, 不少企业在秘书工作中没有十分细致、精确的分工, 这对秘书人员的知识结构有很大要求。在调查中, 许多企业要求秘书人员应具备以下不同知识:汉语言文学知识、商务金融知识、工程管理知识、办公室事务管理知识、医药知识、法律知识与行政管理知识等。有的企业对秘书人员的普通话水平提出了要求, 还有不少企业要求秘书人员掌握一些常用的办公软件操作和驾驶技术, 英语方面的知识也必不可少。 (如图5)

二、大学毕业秘书人才就业困难的原因

秘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层面的, 下面分别从社会、高校和毕业生自身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 社会原因

1. 高等教育扩招, 毕业生数量剧增。

全国高校在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后, 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攀高。2004年毕业生人数为239万, 2005年增加68万, 2006年扩大到377万, 2007年达到447万,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500万大关达到512万, 而到了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高达639万[1]。虽然近几年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数量较大, 但由于高校扩招政策是在不完善的市场环境条件下实施的, 高等教育扩招的规模与速度过快, 导致毕业生的供给速度大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速度, 超过了社会的吸纳能力[2]。同时, 大量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 又使得企业对于秘书人员的要求提高, 毕业生的素质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2. 就业市场或多或少存在歧视秘书学现象。

由于秘书职业的特殊性, 因此用人单位在招秘书时, 会在外形、性别、学历和是否名校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歧视。用人单位在招聘秘书时, 在注重能力的同时, 过多地关注秘书人员的长相外貌, 甚至存在性别歧视。另外, 很多企业在人员招聘过程中, 秉持“唯学历”论的思想, 盲目追求高学历, 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选用毕业生时还注重毕业院校, 比如某些单位只招收211、985工程的毕业生, 造成有能力但学历不够的人找不到工作。第四, 部分企业在选拔秘书人才时存在地域歧视。某些企业更青睐当地毕业生, 如调查中发现两家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招聘总经理秘书时分别明确注明“常州人”和“无锡本地户籍优先”, 无独有偶, 一家涂料有限公司的招聘启事上表明“应聘者须是南京本地人”, 这种地域歧视显然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竞争。

3. 机关事业单位的吸纳能力下降。

在我国, 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就是大学生就业首选。但近年来, 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 因此不可能大量吸收大学生。与此同时, 国有企业在劳动力的雇用方面正面临着一种困境:一方面, 企业要实施现代化管理, 需要大批高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另一方面, 企业沉积着大量的冗员, 这时, 企业只好把大量的大学生求职者拒之门外[3]。据统计, 近年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明显下降, 只有5%左右;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也只有8.75%, 非国有企业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达到了63.74%[4]。由此可见, 随着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主要去向已经转向了中小企业、私营企业等, 这类企业也成了秘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

(二) 高校教育原因

1. 部分高校课程设置滞后, 难以培养符合单位要求的复合型秘书人员。

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 所需要的是知识结构合理、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很多企业往往要求秘书人员是“通才”, 具备本行业相关的法律类、管理类和财务类等知识。此外, 秘书工作具有综合性和专业性对立统一的基本观点, 也决定了秘书工作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而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相对于目前瞬息变化的市场需求, 已经严重滞后, 使得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适应能力, 也造成毕业生就业的较大困难。

2.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 部分高校缺乏实训条件。

过去, 秘书工作的基本手段就是“一支笔”, 秘书除了口头表达之外, 主要依靠笔墨纸砚完成上传下达的秘书工作。但随着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 办公设备都已逐步自动化, 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缩微设备等成为秘书人员工作必不可少的助手。秘书人员只有紧跟时代, 掌握现代化的办公手段, 才能准确高效地为上司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传统的课堂讲说方法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 这就要求高校拥有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专业秘书教学队伍, 与之配套的可操作的实验室及实训室。但是目前部分高校没有设置这些科室, 秘书专业的这一必要条件常常无法满足, 影响了秘书专业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效果。

(三) 自身原因

1. 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就难在有业不就, 传统观念仍影响着当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就业能一步到位, 一下子进入所谓的“保险箱”。其一, 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 许多毕业生期望值偏高, 片面认为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 于是他们都把就业地点瞄向生活条件较好、发展空间较大的东南沿海地区、大中城市, 很少顾及中西部内陆地区及乡镇。其二, 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 大学毕业生都希望选择一个待遇优厚的单位, 争着抢着进入政府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等他们眼中的“铁饭碗”当秘书, 殊不知, 当今社会, 民营企业迅速崛起, 对秘书人才的需求量提高。其三, 在起步薪水的选择上, 许多高校毕业生把薪酬的多少作为择业的主要标准, 直接导致高薪水、高福利等盲目求富观念在大学生中流行, 带来了秘书人才的就业难。今年5月27日,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联合门户网站发布《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 本科生期望月薪3660元。而近期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针对2014年大学本科生月薪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 2014年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仅为2443元, 与前者形成了鲜明对比。

2. 毕业生综合素质缺失。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客观反映, 它是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及择业技巧等方面的综合体现[5]。

目前, 毕业生综合素质缺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道德素质不高。部分毕业生受社会各种不良思想冲击, 道德观念淡化, 缺乏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 以致近年来大学生文凭履历造假、论文抄袭等现象屡见不鲜, 对自身发展产生恶劣影响的同时给大学生群体的形象抹黑。第二, 综合能力不强。随着社会的发展, 企业对秘书专业毕业生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某些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新需求, 他们的专业能力或职业能力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足。第三, 心理素质不好。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软实力”的重要表现, 如今社会高速发展, 给每个人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而大学生需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社会竞争, 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是难免的, 但是毕业生如果心理素质不强, 则很容易受到挫折而产生消极思想, 这对就业极为不利。

三、应对秘书人才就业困难的几点建议

21世纪秘书工作发展趋势是职业化、现代化、智能化、规范化与国际化。秘书所从事的工作已不仅仅局限于办文、办会、办事等一般性工作, 而是以信息为载体, 为领导提供必要的参谋服务, 这无疑对秘书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 应该如何解决秘书人才的就业困难问题呢?我们认真分析了大学毕业秘书人才就业困难的原因后, 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国家、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协同配合和共同支持。

(一) 对国家的建议

1. 国家适当控制高校扩招规模, 提高秘书人才培养质量。

由于高等教育的市场体制尚未真正建立, 致使高等教育的市场行为往往具有较大的盲目性[6]。因此, 国家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宏观调控。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积极调整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适当控制高校扩招的规模, 要把高等教育发展重心由发展速度转移到提高质量上, 加大财政支持, 努力改善高校办学实验条件, 提高秘书人才培养质量。

2.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纳作用。

当前, 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 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严峻的就业压力, 国家要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 要继续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 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对秘书人才的巨大吸纳作用;整顿就业市场, 完善就业机制, 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及时发布就业信息。

3. 加强就业引导, 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因此大学生就业往往偏向大城市及东南沿海地区, 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困难和人才资源的浪费。为此, 国家要加强就业引导机制, 采取切实的优惠政策鼓励秘书人才向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发展。同时, 对有意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 国家应加大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二) 对社会的建议

1. 转变人才观念, 不片面追求学历高低。

用人单位要积极转变人才观念, 根据职业对学历的真正需要程度选拔人才。世界500强企业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被尊为“经营之神”, 他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一个著名的“寻找70分人才理论”, 即招募人才应以适用公司的程度为好, 程度过高, 不见得一定有用。所以, 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 应该更注重对人才能力的考查, 而不是片面追求学历高低。

2. 不过分关注工作经验,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 要注重挖掘大学生的潜力, 不应过分关注工作经验。大学生毕业时虽然缺乏工作经验, 但只要他们有良好的素质和接受能力, 进行一段时间的培养后他们就会发挥自身价值。在这方面, 华为就是一个典型范例。《华为公司基本法》 (草案) 规定:“我们在招聘和录用中, 注重人的素质、潜能和品格, 其次才是经验。并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 在培养与发展上, 提供客观对等的承诺。”[7]

(三) 对高校的建议

1. 强化实践能力, 创新秘书人才培养模式。

1998年,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将“人才培养模式”表述为“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8]等。总的说来,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 二是怎样培养人。

高校应注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胆创新、探索与实施多元化的秘书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9]。第一, 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 相应地调整专业课程结构。企业欢迎“一专多能”的秘书, 高校可以在秘书专业基础上增加非秘书专业的知识和课程, 比如行政管理、财会、营销、英语、法律等知识,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第二, 高校应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通过校企广泛的交流, 为企业输送优秀的秘书人才, 还可以收集发布各类单位秘书人员招聘信息, 举办校园招聘会, 搭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交流的平台, 为大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第三, 高校要加强秘书实务实训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各项活动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为大学生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等, 尽可能锻炼大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

2. 加强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 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为了提高秘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高校必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 并将其贯穿于大学期间的整个过程, 要加强就业形势教育, 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最新就业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 让学生最直接地感受到了就业市场的情况;在大三与大四期间, 更应加大就业指导力度, 加强秘书礼仪教育和求职面试技巧教育, 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同时, 高校应加强秘书专业毕业生创业教育, 可以开设一些创业课程如SYB创业培训, 邀请社会创业成功者开展创业讲座, 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树立强烈的自主创业意识和精神, 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增强大学生的创业信心。

(四) 对大学生的建议

1. 加强学习, 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

目前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实际上是求职者能力与素质的较量。[10]秘书专业大学毕业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按照社会需要塑造完善自己, 为自己赢得更多就业机会。具体来说, 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自己的知识积累, 把书本知识学透学活, 努力掌握必要的秘书专业相关知识与技能;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修养, 提高辅助参与决策意识;注意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提升心理素质, 培养自己应对挫折的能力, 增强信心;根据兴趣培养特长, 扩大交往范围,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对能力;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 要有吃苦耐劳精神, 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可以参加一些学生会和社团,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动手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 为就业增加砝码。

2. 找准自身定位,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 大学毕业生必须解放思想, 清醒地认识当前严峻形势的机遇和挑战, 积极适应时代的需要, 同时给自己做一个合理定位, 努力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一要树立竞争就业的观念。面对当前就业竞争压力较大的现实, 秘书专业大学生需要以自身能力和素质为基础, 克服消极依赖思想, 为自己做好多方面的竞争准备。二要追求长远利益, 服从社会需要。秘书专业大学生要有自己长期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就业, 就业期望值不能过高, 切忌好高骛远。要懂得“只要是金子, 在哪里都会发光”, 可以选择到有潜力的中小城市甚至乡镇农村发展, 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放低薪酬要求。可以从基础的秘书事务做起, 努力施展自身的才能, 得到领导的重视。三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在就业压力较大的社会环境中, 要打破“唯学历论”的观念, 努力提高自主创业能力, 勇于创业。

摘要: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 经济高速发展, 社会分工愈加细化, 秘书人员在各行业领域中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 随着高校扩招, 秘书专业毕业生大量涌向社会, 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同时, 社会对秘书专业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对于秘书学专业的学生冲击力不言而喻。那么, 当今社会对秘书人员的需求现状如何?如何应对秘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呢?为此, 我们对江苏省部分用人单位对秘书人员的需求、技能要求及秘书从业人员的薪金情况进行了调查, 分析就业难形成的原因, 提出应对秘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秘书人才,社会需求,就业困难,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查询, http://data.stats.gov.cn.

[2][9]宋少华.新形势下山东省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3]张延东, 徐志京.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其对策[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 2000 (2) .

[4]孙玲.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J].黑河学刊, 2005 (4) :77-79.

[5]祝金旭.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6]姚林.切实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宏观调控[J].扬州大学学报, 2005, 9 (1) .

[7]张斌峰.现代人文精神的实践性构建———华为公司企业文化中的现代人文精神[J].企业文化, 2002 (9) .

[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8.社会整体就业状况 篇八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识码:A

何为就业期望?这主要指大学生在择业时,对工资、福利、职业声望、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工作特征预先设定的最低标准。此概念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就业期望与学生择业密切相连,在择业时产生;二是对未来的工作特征预先设定的是最低标准,而非最高标准。处在高等教育系统底层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既非出身“名门”,又非“高学历”,在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上通常处于劣势地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一些数据,简单分析了当前高职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状况的实际情况,以供参考。

1 调查分析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有关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数据。根据对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并选取个体工资收入作为就业期望和就业结果的替代指标。工资收入是大学生在就业时相当看重,并且容易量化的一个指标。通常认为个体就业期望越高,其对工资收入的要求也会越高。

1.1 问卷设计及抽样

为了把握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笔者设计了“高职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本次调查主要选取了重庆地区的几所高职院校,抽样选取了10个不同的专业,选取的院校中有一所是民办院校。

1.2 问卷发放、回收及统计

利用重庆市教委组织的针对高职院校举行的专场双选会等机会,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5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7.7%。其中,计算机类占20.2%,工商管理类占10.3%,会计类占l3.5%,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占15.9%,工程技术类21.5%,其余5个专业各占一定比例。公办院校问卷占70%,民办院校占30%。问卷在各地区、各院校及各专业的分布情况相对比较合理。

2 毕业生就业期望调查结果

2.1 部分紧俏专业毕业生存在就业期望

通过对毕业生毕业去向的调查发现,只有部分毕业生毕业去向选择就业(指已经签约工作)和想就业但未找到合适单位,当前毕业生毕业去向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倾向。调查结果显示:(1)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因素:45%的同学认为是自我价值取向偏高;(2)对这个行业的选择主要是基于:与自己的专业对口占28%,行业收入较高占21%,创业机会大占20%;(3)如果进入这个企业,您最希望从企业中得到什么:获得企业的从业经验占32%, 获得良好的薪酬福利占28%,学到良好的专业技术占23%,自我价值的实现占23%。其中工程技术类专业由于就业形势好,就业期望值普遍高于其他专业。工程技术类专业毕业生最低收入期望值是1000元,最高期望值是3000元以上,其他专业最低期望值是300元,最高期望值是1500元以上。从此调查数据显示,差距明显,特别是在能源等一些特殊行业,比如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矿山等专业,毕业生由于行业发展快,人才缺口大,收入普遍较高。有的企业为了吸引人才,给出几万元安家费,报销学生在校期间学费和生活费等优厚待遇。综合以上调研结果,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趋于贴近实际社会就业需求,部分紧俏专业毕业生存在就业期望过高现象。

2.2 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比较合理

对就业期望的调查主要是从毕业生就业地区期望、薪水期望以及就业单位性质三个方面考查,但所有这些指标中能够精确地量化,且能直观地、有效地代表就业期望的则是薪水期望,并且也有研究者指出,在就业期望的所有特征中,其中最能够量化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工资水平。而且,通过对影响高职毕业生择业因素的调查发现,影响毕业生择业的主要因素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能否发挥个人能力、就业地区和工资收入。毕业生就业期望水平,也即薪水期望究竟如何?调查结果表明,薪酬期望在800-1000元的占5%,1001-1500元占19%,1501-2000元占20%,2001-2500元占15%,2501-3000元占14%。对就业地区的选择:西部大中城市占23%,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占22%,广州、深圳占16%,北京13%,上海12%。对工作地区的选择的原因,56%的人认为是有较大的发展机会,21%的人看中创业环境,生活环境和建设家乡分别占10%。高职院校发展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地方性极强,在当前经济大环境下,实际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并非很高,从各项统计结果表明,就业期望比较合理。

3 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状况的对比分析

3.1 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状况存在适度的差距

对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的考查只能从数值上判断其薪水期望大小,而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期望和实际就业状况的对比分析,才能更进一步了解毕业生就业期望是否确实很高。调查发现,就业的毕业生其起点工资最小值为(下转第48页)(上接第21页)300,最大值为2000,平均值为971.5,与毕业生所期望的大学刚毕业时薪水,最小值500,最大值2500,平均值1205.5相比,差距并不是很大,可见毕业生就业期望实现程度较高。接着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调查得出,对所找工作非常满意的占0.6%,比较满意的占31.6%,可见几乎有1/3的毕业生对签约的工作比较满意。选择一般的占59.4%,也即有一部分人对所找工作评价一般,不好也不差,而比较不满意的仅占7.1%,并且不存在对所找工作非常不满意的毕业生。反映出当前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状况之间差距不是很大,也说明就业期望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并非非常严重。

3.2其它未就业情况分析

许多高职毕业生并未决定就业,而是要进一步学习深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鼓励毕业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许多有创业愿望的毕业生并未考虑普通的就业途径。当然还有一些毕业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富裕无就业需求,或者个体追求差异等原因,根本没认真考虑过就业。而就业期望主要是针对择业的毕业生而言,对于这些非就业毕业生群体,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状况没有直接的联系。

4 结语

上一篇:增值服务实施方案细则下一篇:下雪了抒情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