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交通安全问题的调查报告

2024-12-03

学生交通安全问题的调查报告(精选11篇)

1.学生交通安全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小学生交通安全问题的调查报告分析

刘美霞

调查时间:2014-05-10 调查地点:明德小学

调查对象:学生、家长

调查方法:试题测试、走访

调 查 人:刘美霞

一、小学生易发交通事故的原因

1、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行为无常。这种活泼好动的生理特点,使他们在通行道路和街道时,或蹦蹦跳跳,或嬉戏打闹,行走路线变化无常,想跑就跑,想走就走,任意穿行,行动突然;有时骑车时还会勾肩搭背,甚至骑自行车大撒把或比试骑车技术,不注意避让车辆和行人,不顾前后左右,这样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2、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由于现在总是把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升学率的高低挂钩,因此学校把时间都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的传授;同时,交警部门在宣传教育上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流于形式。现在的中小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有很多甚至不知道什么是交通违法,对交通违法行为导致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

3、通行方式工具的现代化和便捷化和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使用技能存在很大差距。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摩托车、电动车、汽车等的普遍使用,家长出于对自己子女的关怀和上下学的方便,往往毫不犹豫的就购买给学生,但却没有让学生学习相关的交通法规就上路。正所谓“无知者无畏”,初生牛犊不怕虎,中小

学生由于好奇心强,思维简单,思想幼稚,敢于冒险,什么都敢接触,什么都想尝试。基于这些心理特点他们就会贸然驾驶一些自己根本不能驾驭的交通工具,近年来中小学生驾驶摩托车引发的交通事故举不胜举。

4、家长监护不力,缺乏对未成年学生的教育和保护。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孩子结伴出玩时,不注意遵守交通法规,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时有发生。再就是一些家长自己对交通法规就知之甚微,更无从谈起教育孩子,有的家长甚至在孩子面前不遵守交通法规,没能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这些都无形中对未成年人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当前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现状及分析

1、学校教育方面:一是衡量学生老师学校成绩的标杆有偏差。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今天,各中、小学校都以学生升入重点中学或考入重点大学的人数多少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教育导向的错误,必然造成管理重心的偏移,因而不可避免的出现学校忽视学生交通安全的问题。二是学校交通安全基础教育薄弱。学校主动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很少,即使有交警部门来督促,多半都是走走过场而己;学生的交通安全防护差不多都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学校将学生的安全责任完全寄希望于家庭和社会;学校对学生遵守交通法律的情况掌握不实,缺乏必要的考试、考核和督导;教育的对象层面窄,仅限于小学生或低年级的学生,中学生很少有上交通安全课的,更不用说参加交通安全实践活动了。三是对校园周边交通环境的规范欠思考。学校对接送学生的机动车是否合法全然不知,也不闻不问;对学校的安全提示牌、警示牌、人行横道线设置缺乏必要的考虑和规划,各种标志、提示、警示牌等交通安全设施很不完善。

2、学生自身因素方面:一是由于中小学生自身生性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在进行与道路交通活动有关的行动时,往往比较盲目,不计后果盲撞参与,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极易引发道路交通事故。当前,中小学生存在的主要违法行为有:过马路时随意抢道,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道路;骑车在公路上互相追逐、胡闹玩耍等;乘坐无牌无证、超员、超载车和农用车、拖拉机等等。二是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普通较少。对110、122、120这些常识性的报案电话也不太熟知,因而常常出现中小学生骑车上车、成群结队,步行上路,不守交规,搭乘公车不守秩序等现象发生,为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3、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方面:一方面从警力而言。由于基层中队及一线交警承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任务重,工作忙,日常交通管理勤务已显得捉襟见

肘,因而面对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少数同志确实存在为完成任务而走过场的现象。另一方面宣传形式和内容单

一、枯燥。上交通安全法制课、作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报告、播放电视光盘和图片展览几乎是惯用的几种宣传方式。缺少针对性、新颖性,中小学生接收效果相对较差。

二、预防小学生道路交通事故高发的对策

小学生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直接造成人身伤亡,而且使无数个幸福的家庭片刻间支离破碎;不仅威胁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学校的正常教育活动,也让家庭忧心忡忡,影响家长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家长的寄托,学生交通安全问题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学生的交通安全也迫切需要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宣传部门、法制部门以及学校、家长、学生等社会方方面面各个阶层共同来重视和解决。公安部制作的“篮球女孩”警示片真实反映了一个花季女孩的被无情的车轮碾碎了幸福的童年,给广大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交通事故已成为威胁中小学生生命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的交通安全已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加强和改进对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工作已刻不容缓。目前,在校学生和幼儿园儿童人数巨大,因而,如何卓有成效地预防和控制威胁中小学生人身安全的最危险因素——道路交通事故,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

(一)、学校要尽教育培训之责。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纳入教育的内容。交通安全是一门学问,不可能听几次安全教育课就能全部听懂,对交通法规的各项规定,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的。因而学校有义务和责任培养中小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交通安全绝不仅仅是一门知识,而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使学生自觉地去遵守,去落实到行动中,要达到这个目的,离开教育部门是不可能完成的。

(二)、家长要尽监护教育之责。

家长应为未成年孩子避险承担责任。既要放手锻炼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特别是遇到困难时的应急处理和避险的能力;又要教育孩子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知识,使他们拥有健康的交通心理,良好的交通意识,正确的交通行为,促使其面对不同险情时具备相应的自救能力。有专家建议,家长不要让10岁以下儿童单

独过马路,家长应带领孩子过马路直至他们掌握了安全步行的技能和判断能力。与此 同时,家长还应明白言教不如身教的道理,出行时时时处处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以身作则。

4、驾驶员要尽职尽责。

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虽很复杂,但在道路交通安全这一系统工程中,驾驶员是基础和源头,是交通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则是毋庸置疑的。驾驶员素质问题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安全管理制度就不可能落到实处。其他工作做的再多、再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也可能会功亏一篑。而驾驶员素质的提高,决不仅仅是驾驶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安全意识的养成。许多道路交通事故的教训表明,驾驶员安全知识的缺乏和安全意识的淡薄是诱发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目前,驾车不系安全带、打手机、聊天等安全意识淡薄的现象非常普遍;让行理念和充分考虑其他交通参与者的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驾驶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还没有形成;更多的学车者进驾校只是为了应对考试,更快地拿到驾驶证,而忽视安全驾驶知识的学习,客观上仍存在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漠视。引导驾驶员树立安全第一、珍爱生命的良好职业素质,树立良好的驾驶习惯,已成为当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首要任务和避免交通事故、确保行车安全的当务之急。为此,交通部将在多年来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基础性工作的基础上,采取措施,从培养驾驶员安全意识,普及安全知识入手,全面加强驾驶员培训工作,进一步夯实道路交通安全的首道防线。

5、交警要尽监督管理之责。

在学校、幼儿园周边道路设置完善的警告、限速、慢行、让行等交通标志及交通安全设施,在学校门前的道路上施划人行横道线,有条件的设置人行横道信号灯。在学校周边有条件的道路设置上学、放学时段的临时停车泊位,方便接送学生车辆停放。

总之,我国中小学生近2亿,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面对复杂的交通现状,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已经刻不容缓,必须要引起各部门的重视,短期行为和临时性的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宣传教育是保护学生交通安全的必要手

段,但不是全部,只有全社会共同担责、共同呵护,才会让道路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远离孩子,才能给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才能保证孩子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2.学生交通安全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二

关键词:食品安全,消费者视角,国内研究, 文献综述

1 研究目的、意义及范围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件, 食品安全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国家安定和经济发展休戚相关。然而, 近几年恶性食品安全事故频发, 消费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心日常食用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一般分为三大类:一是食物供给安全, 即食物的供给数量能否满足食品需求;二是食品质量安全, 即食品本身含有的有毒和有害物质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威胁和损害;三是食品卫生, 即从“农田到餐桌”整个过程中食品的安全保障。本文主要回顾了自2000年以来, 近10年间发表在国内各类期刊上的, 基于消费者视角剖析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文章, 并进一步总结了我国现阶段消费者视角下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本文从理论上, 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导未来的研究方向;从实践上, 梳理过往研究结果, 从而为今后的食品安全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2 消费者视角下食品安全研究对象及方法

国内对于消费者视角下的食品安全研究大多采用实证方法, 少许为理论性文章。实证研究又基本是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的对象涵盖层面较广, 既有某地的城乡居民, 也有针对特殊人群的, 如学生 (含中小学生和大学生) 、外来务工人员、医务人员和超市食品销售人员等。调查一般都采用了大样本量, 有些样本量达到1 000份以上, 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但在研究方法上, 尚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缺乏统一的问卷量表, 各个研究在问卷设计上较为随意, 问题与选项通常由研究者自定, 而不是在对过往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和完善。这样的量表其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并不高, 也就是说问卷本身探测和说明问题的能力需被质疑。这显然不利于国内学界建立起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食品安全问卷量表。再者, 在数据分析技术上过于单一, 大部分的研究都只是简单的进行了频数分析和差异分析, 有少数进行了回归分析。虽然分析技术应该为研究目的服务, 但过于简单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不能深层次挖掘数据的内涵, 从而分析现象后面的因果关系。

3 消费者视角下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内容

从所搜集到的文献来看, 国内从消费者角度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探讨时, 内容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识、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对食品安全的态度以及和食品安全相关的行为。

3.1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识

首先, 消费者对不同的食品安全知识掌握程度具有差异。比如在对石家庄市大学生进行调查时, 对于“三鹿奶粉中危害健康的物质是三聚氰胺”的回答正确率高达99.8%, 而对“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比较问题答对率仅有4.0%[1]。同样, 齐河县城区居民对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知晓率依次降低, 分别为83.0%、62.0%和31.0%[2]。深圳居民对日常的食品安全选购知识掌握情况不佳, 尤其是缺乏食物原料的选购知识[3]。但山东长岛居民对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安全知识掌握情况较好, 特别是对于与地理特征有关的食品安全知识, 相对缺乏的是对餐具的消毒与使用知识。另外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相关法律的知晓率较低[2], 对食品安全管理部门以及各部门的职能认识模糊。而消费者想要掌握的食品安全知识, 从需求由高到低依次为辨别安全食品的技能、卫生法规、营养知识和其他。

其次, 不同年龄构成、社会经济地位、区域组别的食品安全知识掌握程度亦有区别。随着年龄的增加, 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呈现两头低, 中间高的趋势。高年级的小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掌握程度优于低年级的小学生, 高中生的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要高于初中生, 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超过60岁年龄组的食品安全知识又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的人。大学生的情况比较复杂, 调查区域和专业不同, 结论也有所不同。对昆明和广州的大学生进行调查时, 发现食品安全知识的得分比较低, 但石家庄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掌握程度尚可, 平均得分为 (7.25±1.07) 分 (满分10分) [1]。另外, 医科大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具有较好的食品安全知识[4]。从文化程度来看, 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食品安全知识得分最高, 表明文化程度与食品安全知识二者呈正相关[5]。从城乡地域来看, 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知识掌握情况要差于城镇居民, 该现象具有普遍性。从职业来看, 普通劳务工对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的知识了解不多。而超市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掌握情况尚可[6]。但性别通常不影响对于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5]。

再者, 消费者掌握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渠道有电视、报纸、专业杂志以及网络等[1,7], 但购买食品安全专业书籍的较少。另外, 目前食品安全信息的提供者主要有4类:食品生产经营者、大众传媒、消费者协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在这4类信息提供者中, 建立以政府部门信息披露为主体, 其他各类社会监督机构为辅、资源共享和风险信息互通的有效食品安全披露体系最为必要。而在对张家港居民的调查中发现, 目前的现状是市民的食品安全知识很少来自于政府部门和主流媒体, 大部分来自于民间经验, 不能保证其科学性和系统性。因而有超过九成的市民希望政府部门提供食品安全知识, 且最好是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和传单。

3.2 消费者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从过往的文献来看, 消费者比较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有: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食品内的药剂残留;食品添加剂的滥用;造假食品和食品卫生问题。其中添加剂滥用和农药残留超标是文献中提到最多的两个问题, 也就是消费者最关心的两个食品安全问题。

从食品类别来看, 深圳户籍居民对食品的放心程度由高往低依次是米面类、蔬菜水果类、奶及奶制品、豆制品、酒类、水产品、肉及肉制品和儿童食品类[2]。而深圳外来务工人员最不放心的是肉和肉制品、保健食品和乳及乳制品。这与户籍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在食品选择上的差异是有关的。

3.3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态度

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具有导向作用、监督作用和动力作用。正确的意识导向会使食品生产者努力提高食品品质, 从而加强了食品安全。消费者要充分维护自身权益, 发挥食品安全的监督作用, 使食品行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由于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及完善中, 所以对食品企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大部分的研究发现, 食品安全问题已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较强。但部分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仍不高, 究其原因, 主要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村地区食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村居民的维权意识差以及相关制度不够完善[7]。

多数消费者认为当前食品安全问题严重[6], 而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加工企业利欲驱使和执法部门执法不严, 其次为各主管部门职责不清[5]。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也存在着忽视和夸大食品安全风险共存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忽视日常消费各类食品的安全风险, 夸大各类食品危害因素的风险水平。食品安全突发事件, 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态度有显著的影响, 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 在三鹿奶粉事件发生一个月后, 消费者对国内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心程度显著高于事件发生前的担心程度[8]。另外消费者对未来5年内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信心不足[9]。

3.4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相关行为

消费者为避免或降低食品不安全性, 会尝试改变自身卫生习惯, 改变外出就餐和购物习惯。从调查来看, 大部分的被调查对象都能养成较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比如饭前便后洗手等[9], 但在购买行为上还有待改进, 比如被调查的大学生存在经常在路边摊、早/夜市购买食品等不良的饮食行为。有调查发现, 消费者虽然对食品安全问题有较高的关注程度, 但他们仍然会购买通常自己也认为不太安全的食品, 关注程度与实际购买行为并不一致。而这种一致性受消费者教育程度 (包括其他个体、家庭特征) 、对食品安全的一般认知程度, 以及消费者是否相信行业和政府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现有监管措施等因素的影响[10]。为了减少购买不安全食物的风险, 消费者会平时搜寻信息、购买时寻求商店帮助和选择令人放心品牌[11]。同时, 选择较为放心的购买场所, 也是消费者降低风险的一种方式。消费者对超市食品安全的认同度明显优于农贸市场, 最主要的原因是:超市是现代流通企业, 对消费者来说, 投诉超市有明确的对象, 也容易得到补偿。另外, 广州市民为避免食品安全问题会选择尽量家中用餐, 减少外出用餐[5]。

在食品安全维权行为上, 如果购买到不安全的食品, 消费者大多采用与生产经营者协商、请求消费者协会协商、向行政部门投诉和法院起诉的方式进行维权, 而仍有很大部分的消费者放弃维权, 特别是对于低端消费品。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民法在对于侵权赔偿时, 多采用补偿性赔偿原则, 而基本不采用惩罚性赔偿, 造成消费者维权成本极高而收益很低。广州大学生食品安全认知情况调查中显示, 购买到不安全食品时33.6%的大学生会采取与生产经营者协商的方式, 33%的大学生会自认倒霉, 请求消费者委员会协调的占15.12%, 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的占4.65%, 提请仲裁机构仲裁的占10.61%, 而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只占0.73%。

由于消费者对假冒伪劣产品的鉴别能力不高也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之一, 要改变消费者的行为, 食品安全教育将是有效途径[12]。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教育内容包括:消费者挑选识别能力、消费者维权意识和能力以及消费者参与改善生活环境的能力。

4 如何解决消费者眼中的食品问题

(1) 应重视学校在食品安全教育中的作用。对中小学生的食品安全教育比成人容易, 而中小学生食品安全知识对家庭和社区的辐射能力是很强的[13], 便于快速传播正确的食品安全知识。

(2) 新闻媒体应客观报道食品安全事件。新闻媒体是传播食品安全知识的最重要信息渠道[14], 应秉承严谨和客观的态度来看待食品安全问题, 以《食品安全法》为指针来界定食品安全事件, 避免为追求新闻效应夸大其词, 误导观众。

(3) 加强国家食品安全监管, 建立食品安全危机预警机制。需要建立一种统一协调、快速的食品安全信息通报、监测和发布的网络运行体系, 保障公众对于的食品安全事件的知情权。特别是各级政府机构, 在面对公众时, 要做到及时、真实地通报食品安全事件, 长此以往, 才能取得信任、遏制谣言。

(4) 完善食品安全认证管理和食品质量检测体系。应分清政府监管机构、科研院所和普通民众在食品安全问题中的职责区分。监测食品质量和保障食品安全是专业机构的责任, 学习和掌握各种各样鉴别掺伪、掺假食品的相关技能不是普通民众应尽义务。

(5) HACCP系统与GS1系统互为补充。目前的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适合在食品企业内部推广实施, 并不直接面对消费者, 可以将之与目前的GS1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结合起来。借助条形码和二维码等技术, 使消费者有能力了解到食品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流程, 同时也便于食品追溯召回制度的实施[15]。

5 结论

通过对近10年国内消费者视角下食品安全研究文献的回顾, 本文提出如下结论与建议:

(1) 消费者在食品安全知和行上还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 要通过食品安全教育改进消费者的行为, 提高消费者对自身保护能力。

(2) 消费者视角的食品安全研究内容可进一步扩展。目前对消费者态度、知识和行为等方面研究较多, 对风险感知和消费信心等的研究较少。多数研究只解释了现象, 未能进一步分析现象的内在成因。

3.学生交通安全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三

一、事故处理可能涉及的法律关系以及事故处理所要达到的目的。

事故调查处理是一种公权力行为,理清法律关系有助于我们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明确思路,有效指导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从法律、法规规定和实践情况来看,事故调查处理可能涉及的法律关系是:1、民事关系:以死亡事故为例(下同)。死者家属与员工所在公司的关系,是涉及善后和民事赔偿的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协调这层关系时的原则是“有效指导、掌控局面”(下文会具体阐述到)。同时,民事关系还包括死者工伤保险赔偿的问题,涉及劳动部门。当然,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工会应该介入。2、行政关系:一是应急救援,当还有需要救护的人员时,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照相关预案要求,有效充分协调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救助,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个工作应该排在第一位;二是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对事故展开调查取证工作;三是凡涉及到行政机关不作为的,纪检监察部门也要及时进行取证工作。3、刑事关系:事故程度达到司法机关立案标准,司法机关应及时搜集有关证据,对相关人员采取强制措施。基于上述对事故处理可能涉及法律关系的认识,我们就相对清楚事故处理的基本目的:民事关系方面,善后工作和民事赔偿工作得到有效引导,死者家属与员工所在公司能积极协商;行政关系方面,行政部门要通过有效工作组织应急救援,及时调查取证;刑事关系方面,司法机关及时控制涉案人员,开展调查。

二、事故处理可能涉及的几个关键环节和重点把握内容。

事故调查处理一般包括接收事故报告、有关部门救援、善后、调查取证、责任认定和追究等关键环节,每个环节应该把握的重点均有所不同,主要是:

(一)事故信息渠道及时畅通

事故发生后,时间意味着生命,能否及时报告直接意味着能否得到及时救助。事故报告这一环节,应该重点落实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宣传教育,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开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宣传,让企业清楚《条例》的性质和具体规定,督促企业及有关人员知晓《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即:“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在实践中,我们处理过这样的案例,企业本身没有存在隐瞒事故的故意,却因为无知而未报告,在相关矛盾激化经媒体披露后,政府有关部门主动介入,该企业行为最终定性为漏报。在今年的安月活动中,我们在电视上、报纸上和集中宣传时都有意识地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取得一定效果。二是政府有关部门的报告、通知一定要衔接好。主要有:1、信息主渠道的报送,安监部门等接到事故报告后要按照规定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2、向上级安监部门的报告。3、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10条规定,将事故情况通知公安部门、劳动部门和检察院(如前所述,处理相应的法律关系需要)。在事故报告方式上,必要时先电话报告,事后书面报告。

(二)事故应急救援及时有效

从实践来看,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正是各类应急预案的实战检验。和其它地方一样,我区已经制定总体应急预案、生产安全事故预案、火灾事故预案、危险化学品事故预案和非煤矿山事故应急预案等预案,各预案都以抢救人的生命为重点,明确工作机构、工作职责、工作措施和保障措施等。预案制定后,有必要经常性开展演练,不断完善预案,提高预案的实用性,如在每年安全月期间,我区都组织开展大型的事故应急演练,检验相关设备的实战效果,协调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应急配合等,这些措施将有效提高预案的实施效果。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有必要成立一个专业性强、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协调指挥机构,如我区就投资500万元成立集美区应急救援中心,统筹全区各应急预案的实施,事故发生后,救援工作更加有效、更加专业化。

(三)事故善后工作及时开展,有效防止矛盾激化

事故发生后,死者家属会赶赴事故发生单位,往往是人数众多。情绪激动,如在我们处理过的一起事故中,死者家属近50人围堵在企业门口要求立即予以事故赔偿等。因此,事故发生后的善后工作必须及时有效开展。实践中,以下的程序和做法是行之有效的:1、政府及有关部门不能放任善后工作不管,必须有效掌控局面,因为善后工作涉及到稳定的问题,因此只能迅速采取有力的措施予以督促、引导,而不是简单地认为整个善后工作由企业负责就可以而不管效果如何。综治部门可以在这个时候有效介入。2、明确引导做好善后等工作的程序,按照有关规定。可以按照以下步骤予以督促、引导:(1)死者家属的情绪安抚、接洽等事宜,企业应当启动危机管理机制,指定专人负责联系沟通死者家属,这个工作会起到缓和紧张局面的作用。(2)协商善后和民事赔偿工作: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予以引导。企业和死者家属协商尽快进行死者善后工作,明确民事赔偿的前提,即福建省关于人身伤害的相关标准规定,在此基础上进行协商。劳动部门、各镇街司法调解部门可以主动或应申请介入进行调解。这个工作能够防止死者家属因对有关规定不熟悉而无理取闹等。(3)督促企业及时向有关部门办理工伤保险理赔问题。(4)死者家属和企业就民事赔偿等问题一直协商不下来或已经没有协商的必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就要督促死者家属和企业就民事赔偿等问题及时提交法院,进入司法程序(有些地区法院有专门设立处理类似问题的“绿色通道”)。实践表明,上述处理方式能有效解决死者善后和化解纠纷工作。

(四)事故调查组依法成立

事故调查处理是一个法律性、政策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在很多人的理解中,似乎由安监局一家在负责调查处理事故,这实际上与有关规定是不符的,也必然不利于事故调查处理。应该明确的一点是:“安监局是在政府授权的情况下,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事故调查(不是调查处理)”。首先:政府授权程序要办理,依据是《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

查,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其次,参与事故调查组的成员单位有安监局、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工会派人组成,并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事故调查组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查,《条例》第22条作了明确规定。第三,经授权的安监局牵头组织事故调查组全面开展事故调查时,要避免出现只有安监局人员在调查取证而其他调查组成员没有参与调查,只是参加事故调查组会议。

(五)事故取证工作讲求方式方法

一般来说,事故取证工作要按照《行政处罚法》等规定的证据种类及时调取,要注意的是对容易缺失的证据要先安排取证。当然,事故取证工作中的一些方式方法值得注意和总结:1、责任倒查方法。如在一事故中,死者是特种作业人员但没有特种作业证,我们就利用倒查的方法,先要确认他没有特种证的证据——再查当时招聘后的安全培训情况,这样,就很容易理清事故原因,认定操作员工、管理层和决策层的事故责任。2、专家介入法。事故直接原因是认定事故事实的前提和基础。实践中,事故直接原因除了操作个人个体因素外,很大程度上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有关,必须科学地予以界定。目前,安监部门总体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而且事故直接原因复杂,由专家介入是一个高效又很有说服力的做法。从几起由市安全生产协会专家组介入的事故处理情况来看。直接原因认定的比较有说服力,有些事故案件进入法院诉讼程序后,法院也认可专家的意见。3、充分利用直接证据法。事故发生后,各当事人有可能基于种种考虑而回避相关问题,比如我们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就遇到事故当事人前后陈述不一致的情况。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考虑更加有效调取间接证据(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等);另一方面,我们应第一时间充分利用技术设备固定相关直接证据(相关致害物等)。如在一起高处坠落事故处理中,我们及时封存发生断裂的绳子,移送鉴定机构鉴定,调取现场监控录像,拍摄现场照片和录像等等,证据客观直接,效果很好。

(六)事故调查报告的内容要依法规范

按照《条例》第30条规定,《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事故发生单位概况、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和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我们认为:在此基础上,《事故调查报告》的内容应该把证据情况和证据论证列入,才能切实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切实充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因为,无论是民事案件、行政案件,还是刑事案件,强调的是建立在各种证据支撑基础上的法律事实,而不是办案人员凭空猜测的事实。应该说,这也是调查处理事故应该十分注意的地方。

事故原因分析应该进一步予以规范化,所谓的规范化就是要避免笼统出现“安全管理不到位、不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等之类的原因分析,要具体原因具体分析。我们认为,应该依据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的具体内容认定事故原因,如事故直接原因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操作失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未使用个人防护品”等;事故直接原因中物的不安全状态:“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具体列出)缺少,生产场地环境不良”。事故间接原因:“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等。

事故责任认定方面,一般有直接责任、领导责任和主要责任,实践中一般不再认定“一定责任”或“部分责任”。具体来分析,直接责任者就是指其行为与事故发生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人,行为表现为:(1)违章指挥或违章作业、冒险作业;(2)违反安全生产责任制、违反劳动纪律、玩忽职守;(3)擅自开动机器设备,擅自更改、拆除、毁坏、挪用安全装置和设备、设施。领导责任者就是指其行为对事故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人,行为表现为:(1]没有按规定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或未经特殊工种考试合格就上岗操作;(2)缺乏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或不健全;(3)设备严重失修或超负荷运转;(4)缺少或没有安全措施及安全信号、安全标志、安全用具、个人防护用品缺乏或有缺陷;(5)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的。主要责任者就是指在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中对事故发生负有主要责任的人。确定事故主要责任者的原则是:以事故的主要原因确定事故的主要责任者。

(七)事故责任追究要主体明确,实体和程序合法

1、事故处理的主体。如前所述,事故调查一般是安监部门牵头组织,而事故处理则必须依法明确具体执行的机关。如道路运输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主体是交通运管部门,建筑施工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主体是建设部门,企业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主体是安监部门。公安部门对可能涉及刑事犯罪的行为予以立案侦查,检察机关对对可能涉及渎职犯罪的行为予以立案侦查。

2、事故责任追究的内容。事实上,存在两种课罚行为的相互交织,即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和事故发生行为,在追究事故责任时,必须对事故发生行为予以追究,而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行为中往往存在违法行为,是否予以追究呢?《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一般把事故发生行为认定为后果,而对事故原因的违法行为予以规定罚则。如:《安全生产法》第80条第2款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个人经营的投资人)有前款违法行为,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给予撤职处分,对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因此,总的来说,如果事故责任追究中已经吸收违法行为的处理,就不能再处理该违法行为,而事故处理中没有对相关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则必须另行处理。

3、事故责任追究的法律法规依据。《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暂行规定》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都与事故处理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不一致,甚至有些标准会冲突,似乎无所适从。我们认为,事实上《安全生产法》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暂行规定》的出台主要是要达到“依法治安”的目的,针对的是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处理,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针对的是事故的责任追究和处理。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在事故调查处理中就不难适用相关法律法规了。

三、事故处理可能涉及的其它问题

我们在调查处理事故过程中按照《条例》规定主动邀请检察机关参加事故调查组,检察机关也充分履行职责。应该说,这是个比较新的工作,关键是要明确检察机关在事故调查处理中职能定位。实践中,检察机关在对涉及刑事犯罪的案件依法移送的法律监督方面起到很好的把关作用,比如在2007年,我区检察机关就有关事故责任人是否触犯刑事法律提出意见,最终由事故调查组向公安部门移送涉嫌刑事犯罪案件4起,追究刑事责任人4人,社会效果凸显。当然,检察机关也会根据自身职责,进一步调查是否涉及渎职犯罪等。

4.教师小学生安全问题调查问卷 篇四

小学生安全问题问卷调查

尊敬的老师您好:为了更好的了解小学生的安全问题,现特设如下问卷,请选出您认为最适合的答案并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希望您能够多多支持,积极配合!(本问卷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各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真实填写)

1、您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吗?A、经常B、偶尔C、从不

2、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采取什么方式?

A、理论说教B、举例说明

C、身体力行(自己示范)D、对学生安全技能培训E、其他

3、您会让学生主动消除身边的安全、健康隐患吗?

A、经常B、偶尔C、从不

4、您认为学生在哪里最容易受到伤害?

A、家里B、学校C、上下学途中

D、公共场所(饭馆、商场等)E、野外F、其他

5、在学生可能受到的伤害中,您最经常关注的是哪个方面?

A、交通事故B、校园暴力C、集体饮食中毒D、其他

6、您身边是否有因意外事故造成的学生伤亡案例?

A、有,身边发生过B、有,听说过C、没有

7、学校附近的人行道、红绿灯、减速标志等交通设施齐全吗?

A、齐全B、有,但不全C、没有D、没注意过

8、您有带着学生闯红灯的经历吗?

A、有B、没有

9、您觉得您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交通秩序吗?

A、遵守B、偶尔遵守C、不遵守

10、您的学生在上下学途中,是否曾与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发生过小摩擦?

A、有B、没有

11、您会及时发现和消除学生的焦虑和烦恼吗?

A、经常B、偶尔C、从没注意过

12、您认为学校应该把安全教育放在什么样的位置?

A、高度重视B、节假日提醒C、没想过

13、您认为学校对孩子的安全和健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A、是B、不完全是C、不是

5.关于交通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五

许纯子

现在很多的地方都会经常发生交通事故。我想借这次调查的机会,了解一下为什么交通事故频繁出现?是因为车辆和路人闯红灯吗?

调查时间:2010-8-4

调查对象:路人、朋友、车辆

采用方法:对朋友们进行问卷调查,观察路人和车辆的闯红灯情况。

我选择了一个上班的高峰期来进行调查,时间为是8月4日早上7点30分。在我来到这十字路口时,刚好绿灯就变为红灯了,可这时,有一个叔叔却在斑马线的一头开始奔跑向另一头,突然有一辆电动车从这个叔叔的眼前“唰”地过去了,差一点儿就把叔叔撞倒了,真是危险啊。过了一会儿,红灯转为绿灯,行人们可以过马路了。但是,有一辆汽车司机却肆无忌惮地闯红灯,差点儿撞到人。听妈妈说,这里十字路口的摄像头坏掉了,所以,一些驾驶员根本不怕,就直闯红灯。„„8点钟,一共有30次红灯的时间。经过统计,我发现,有40%~60%的行人会闯红灯。很多人都是快到绿灯的时候就开始过马路,导致其他的车辆不好走,而有些驾驶员很有可能是没看到那些行人,才继续驶向前方。而车辆呢?会有20%~50%的车辆闯红灯,其中大都是一些电动车和摩托车、助力车,而公交车和出租车因为车辆上还有许多人,我想,驾驶员他们也不想一起赔上乘客的性命。而

那些摩托车啊,电动车啊,多半是因为看到旁边没有车辆和人,就大胆地往前行驶,但是像私家车、出租车这些车开得很快,一不小心,就会撞到电动车,就又发生了一场事故。还有一小部分,是因为超速,还有像运水泥、运钢筋爆炸而发生的事故。

车辆、行人闯红灯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因为我们很怕会有交通事故发生。通过这次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交通事故大都是因为闯红灯而发生的。在我们的身边中呢?我们的亲人、朋友又会不会闯红灯呢?于是,我开始进行问卷调查活动。

我一共调查了7个人。其中大约有28.6%的人没有闯过红灯,大约有71.4%的人偶尔闯红灯。并且每一个人都意识到闯红灯的危害了。有一个人的回答令我很难忘——闯红灯时,某个路口也许正是绿灯,这样盲目地闯,很容易给自己带来终生的遗憾。是啊,每一次侥幸的心理都会成为下一次闯红灯的动力,但只要一不小心,就会终生遗憾。

6.煤矿职业健康安全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六

二零一零年九月二十八日

煤礦職業健康安全問題的調查報告

生產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90%的一次能源、80%的工業原材

料、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礦業及礦產品加工業產值約占全國

GDP的30%,在礦山從事各種勞動的職工2100萬。一部人類文明

發展史,實際上也是一部礦產資源利用史。礦業生產在為社會提供巨大的物質財富的同時,由於生產作業場所的勞動條件較差,作業環境空氣中有毒、有害物質污染較為嚴重,各類職業病普遍高發對工人的安全與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在各類職業病中,尤以塵肺病對煤礦工人的危害最大。

衛生部公佈的數字表明,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截止2005607,570病死率在20%以上,現存活病人為470,089萬例。年各類職業病報告12212例,其中塵肺病病例報告9173死亡966例。根據2005病,兩者共占塵肺病例總數的90.8%100萬人。37%,鄉鎮煤礦體檢率為39%50%。專家預計今後10年至15

中國煤礦90% 包 合物等)、有毒有害氣體(包、不良氣象條件(、水質(包括礦區水源、工業用水)等職2005年全國新發各類職業病12212/例,其966 例。矽肺和煤工塵肺是最主要的塵肺病,分別為4358,90.8%。新病例主要來自煤炭行業4477,占48.80%2 年以下的塵肺病病例211 歲,最小的20歲。截至2005 年,塵肺病累積病例607570例,其中存活病人

440人,生產工人33 100入,接觸粉塵工人12 990人。歷年職業病(塵肺病)累計患病人數961人,累計死亡人數449人,現存塵肺病人512人,其中I期328人,Ⅱ期26人,Ⅲ期58人。由以上資料表明,我國煤礦職業健康安全及職業病現狀的形勢異常嚴峻!

引起煤礦職業危害因素很多,其來源也很多。其主要危害因素及來源如下:

一、有毒有害氣體的種類及其危害.1.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碳是無色略帶酸臭味的氣體,對空氣的相對密度為1.52,易溶于水,常積聚於巷道的底部和下山的掘進。CO2不助燃也不能供人呼吸,有微毒,對呼吸有刺激作用,肺部含量增加會使血液酸度變大,刺激呼吸中樞。礦業

當濃度達5%時,使人呼吸困難、耳鳴;達到10%時使人頭昏昏迷;達到20%~25%時會使人快速死亡。礦井最高允許濃度為1.5%。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有:有機物的氧化;人員的呼吸;煤和岩石的緩慢氧化,以及礦井水與碳酸性岩石的分解作用;爆破工作;礦內火災;煤炭自燃;瓦斯、煤塵爆炸均能產生大量的CO2。此外,有的煤層或岩層能長期連續放出CO2甚至在極短時間內大量噴出粉煤(岩)和CO2,造成嚴重的破壞性事故。2.一氧化碳(CO)CO是無色、無嗅、無味、無刺激性的氣體,對空氣的相對密度為0.967,幾乎不溶于水。但易溶於氨水,與酸、堿不起反應,只能被活性炭少量吸附。在空氣中燃燒呈藍色火餡,當與空氣混合達到12.5%~80%時具有爆炸性。CO是一種對血液、神經有害的毒物。CO隨空氣吸入體內後,通過肺泡進入血液,並於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CO與血紅蛋白的親和力比氧大200~300倍,而解離速度又比氧與血紅蛋白慢3 600倍。一般情況下,CO中毒的程度取決於血液中碳氧血紅蛋白的含量,含量越多,機體缺氧越嚴重,中毒程度也越重。煤礦井下,勞動強度大,毒、有害物同時存在,會使中毒的程度加重。井下CO最高允許濃度為。煤礦井下的CO能生成CO,往往造成人員中毒死亡。3.硫化氫(H2S)H2S體。易溶于水,對空氣的相對密度為1.19。進入體內的H2S氧化成無毒的硫鹽,但未被氧化的H2S則發生毒害作用。,與鈉離子結合成硫化鈉,對黏膜有強烈刺激作用,H2S對,造成人體組織缺氧,空氣中H2S濃度過高,引起窒息而迅,腫脹畏光,H2S氣體,主要是由於硫,氣體。由於H2S氣體易溶于水中,因此,4.二氧化氮是一種棕紅色有刺激臭味的氣體,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含量0.0066%時,短時間內咳嗽、胸部發痛;含量0.01%時,0.025%時,短時間即可死亡。它比SO2和NO危害更甚,甚至死亡。礦井最高允許濃度為0.00025%。礦內爆破作業,如NONO2,NO在空氣中又被氧化為NO2。5.二氧化硫(SO2)二,對空氣的相對密度為1.4337,易積聚在巷道底部,刺激眼黏膜和鼻咽等黏膜;在H2SO2或H2SO2,使其刺激作用更強。同時對煤,影響其性能和壽命。當空氣中濃度為0.3~1PPm時,呼氣受阻;4~6PPm時,則對鼻咽及呼吸道粘膜有強烈刺激作用;5~10PPm的環境中呼吸,可引起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鼻咽炎。呼吸道阻SO2破壞的結果,可導致肺氣腫和支氣管炎哮喘。吸入高濃度的SO2空氣,可引起急性支氣管炎,發生聲門水腫和呼吸道麻痹,濃度400~500PPm時可立即危及生命。礦井最高允許濃度為0.0005%。礦內含硫礦物氧化,燃燒及在含硫礦物中爆破都會生產SO2。含硫礦層也湧出SO2。

二、生產性粉塵礦井粉塵是有害物質,它的危害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煤塵能燃燒和爆炸,影響生產,威脅礦工的人身安全;二是粉塵對人體有危害,能造成礦工職業病——塵肺病;三是對環境造成污染危害。1.煤塵爆炸危害 煤塵爆炸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煤塵本身具有爆炸性;浮游在空氣中的煤塵達到一定的濃度(最低濃度45g/m3);有引起爆炸的熱源存在,一般為610℃~1 050℃。防止煤塵爆炸事故,就是要在後兩個條件上加以預防。煤塵爆炸將會:(1)生成有害氣體。煤塵爆炸後產生2%~4%的CO,其濃度高達8%,這是煤塵爆炸事故造成礦工大量中毒傷亡的主要原因。(2)產生高溫。據測定,煤

塵爆炸火焰的溫度達1 600℃~1 900℃。煤塵爆炸時釋放出來的熱量,按理論計算在爆炸時產生的氣體可達到2 300℃~2 500℃。(3)產生高壓。煤塵爆炸的理論壓力為750KPa,但在有大量沉積煤塵的巷道中,爆炸壓力將隨著距爆炸源的距離的增加而跳躍式地增加。在煤塵爆炸過程中,如遇到障礙物及巷道的拐彎或巷道的突變,爆炸壓力將大幅度增加。尤其是煤塵連續爆炸時,第二次爆炸的理論壓力為第一次爆炸壓力的5~7倍。因此,煤塵爆炸的破壞性比瓦斯爆炸更為嚴重。2.礦井煤(岩)塵對人體的危害 粉塵一方面被作業場所的工作人員通過呼吸系統等進入人體,而引起以肺組織彌漫性、纖維化病變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即塵肺。另一方面微細粉塵通過井下風流由井下排入大氣對大氣造成污染。微細顆粒是傳播細菌、病毒最有效的途徑,對動植物生長都有很大的影響。中國職業危害十分嚴重。據統計,全國有50多萬個廠礦存在不同程度的職業危害,接觸粉塵、毒物和雜訊等職業危害的職工在2 500萬人以上。近年來,每年新發職業病例數均在萬例以上,且逐年上升,增長率超過10%,截至2007年底,全國累計發生塵肺病人50多萬例,疑似塵肺者60高,采、掘工作面煤塵、粉塵濃度大有增高之勢,危害程度增加,趨勢。塵肺病是一種慢性職業病,直接影響到煤炭事業的發展。(染。飛揚;地面生產系統各個轉載點,;有大量的粉塵和有害氣體。,、居民、水體、動植物養殖等造成一定的危害。

。所以,我們應該積極的防治對策。

標體系。、分省區的控制指標、煤炭企,《安全生產法》、、等煤礦職業危作。安全第一,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工作方針,樹立“ 以人為本”的理念。煤礦主要負責人要對本礦的職業危害防治工作負責,建立健全職業危害防治體系,設立專職職業危害防治工作機構,配備專(兼)職專業人員及設備,認真履行其職業危害防治的工作職責。加強職業危害防治管理,制定職業危害防治計畫、實施方案和突發性危害因素應急救援預案,進一步健全完善職業危害防治的各項規章制度,將職業危害防治工作納入煤礦發展的總體規劃、生產經營計畫,確保職業危害防治的資金投入。三:加強建設項目職業危害防治管理做到超前預防。煤礦在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要針對建設項目可能產生的職業危害因素、後果、防治措施,進行建設項目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預評價。《職業病危害因素預評價報告》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建設項目概況;建設項目職業危害因素分析;類工程職業危害的類比預評價;建設項目職業危害因素的預評價;煤礦職業病統計分析;職業危害防治措施建議;預評價結論等內容。《職業病危害

7.学生交通安全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七

问题的提出

调查背景与目的

食品安全不仅关乎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更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多家美食外卖网站和手机订餐APP相继推出网上订餐服务,得到大学生、公司员工的青睐。现在只需在电脑前点点鼠标或手机上动动手指,图片上的一道道美食就能如约而至。这种“指尖上”的订餐模式不仅是品牌餐饮店的专利,同时越来越多的小餐馆、私厨也争相加入网店的行列。然而今年央视“3.15晚会”陆续曝光“饿了么”“美团外卖”等网上订餐APP中出现黑作坊、无营业执照、餐厅卫生条件恶劣等乱象,同时有消费者投诉外卖商家的卫生不达标,这些都给网上订餐质量敲响警钟。网上订餐正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监管,食品安全难以保障。

本研究试图在现有研究与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消费者的网上订餐消费行为和消费后的维权行为进行深入了解,从而揭开外卖中隐藏的种种食品安全问题和监管的薄弱环节,强化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为提升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供实证依据,让民众的“舌尖安全”得到保障。

网上订餐的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1. 国外网上订餐的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美国采用“互联网+监管”模式,收集海量食品的安全信息,建立全环节、全流程、全覆盖的信息监管数据平台。同时建立联邦通讯委员会等部门专对网络市场进行监管,还有一些非官方机构,如美国统一州法委员会,这些行业协会可制定经营规则以敦促互联网商家在市场中自律作业,成为沟通政府与互联网商家的桥梁。美国的网上订餐也十分普遍,当地民众的食品安全维权意识很高,法律也明确规定只要有发生损害的可能,就可提起诉讼,而且美国设立了食品安全公益诉讼,一旦接到顾客的投诉或被起诉,网上这些餐饮商家不仅要承担民事赔偿,还要面临巨额罚款,将难逃倒闭的厄运。

德国对网络订餐的安全保障主要依靠对实体店的监管,食品生产企业需实行自我监督与监测,发现问题要在24小时内向食品召回委员会提交报告,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向民众发布。而英国和荷兰则在制定食品追溯和召回制度中大放异彩,英国建立了完善的数据库,对食品代码进行统一编制分类,能迅速找出食品在供应链中的移动轨迹;荷兰的IKB(Integrate Keten Beheersing,基于食物链的整体控制)体系和识别注册体系可确保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能第一时间追溯到食品的来源。

除制定详尽的食品安全标准、通过强有力的执行力保障实施等常规举措外,欧美发达国家还积极建立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通过食品检测、风险监测和评估预警,及早发现并消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国内网上订餐的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国内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对食品安全规章法则、检验检测技术、市场监管和参与主体博弈论等方面。早前的毒奶粉、毒胶囊等事件,中国食品安全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一旦在方兴未艾的网购外卖行业疏于监管防范,食品安全的轩然大波将从线下蔓延到线上领域。鉴于此,新《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了网上订餐平台的主体监管责任,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并审查其许可证。一旦入网食品经营者违反安全法规定,订餐平台需及时制止,情节严重时停止其网络交易服务,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时明确规定第三方网络平台食品安全问题及其违法情况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理。这部新法相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欺骗消费者,销售劣质产品、服务的商户,电子商务第三方平台只要能提供商户的真实信息,就可以不用承担责任”的规定,无疑是一项突破。

尽管如此,网络订餐仍存在各种安全隐患,遭到各大社会媒体的曝光。网上订餐的黑心作坊大都无证经营、臭气熏天、脏水横流,还有一些餐厅黑人黑户,难觅门牌号码。被曝光的黑心作坊只是冰山一角,仍有相当一部分黑作坊未被披露,其中不乏“饿了么”“美团”等知名外卖点餐网站的推荐合作商家。网上订餐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依靠媒体力量,还需联手政府相关部门和消费者共同治理,才能逐步改善网上订餐的乱象。

当前可查阅到的针对网上订餐食品安全的实证调查研究为数不多,且网上订餐行为呈现出地区性和时效性的差异,相应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呈现出地区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差异。从地区角度来看,珠三角地区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其中大学生和公司员工是网上订餐的主流消费群体,一线城市的网上订餐食品安全现状可从该群体的调查中一目了然。从时间角度考虑,民众对2016年央视“3·15”的报道尚且记忆犹新,时隔4个月,消费者的防范意识是否如预期提高、网络平台或政府改进的监管举措在消费者看来是否奏效,一系列的疑问都有待在调查结果中寻求答案,基于此,项目组展开了本次调查。

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针对调查目的,项目组设计了23道题目,涵盖四方面的内容:第一,消费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身份等;第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主要调查消费者网上订餐的动机、频率、消费额度和满意度等情况;第三,消费者对网上订餐食品安全的关注度;第四,消费者的维权行为,主要调查网上订餐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维权途径、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与效果等。其中,调查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根据个体行为5W模式编制题目:动机(why)、时段(when)、渠道(where)、订餐行为(how)、评价反馈(how much),一定程度保障了所编问卷内容的有效性。

本问卷通过微信、网站端口发布,并向各大公司、高校协会等推广,最大限度争取受访者的配合。受访者匿名填答问卷,如实作答,以保证数据的质量。数据处理采用SPSS 20和Excel 2010完成。

调查样本

网络调查采用滚雪球抽样方式,受访者涵盖珠三角地区,分别来自广州市、中山市、深圳市、珠海市、惠州市、佛山市、东莞市、肇庆市和江门市,共收集760份问卷,剔除210份未使用过以及暂时未使用以后准备使用网上订餐服务的问卷,获得有效问卷550份,有效率为72.37%。其中,男性占37.64%,女性占62.36%;大学生占46%,企业员工占34.36%,中学生占1.28%,其他身份(家庭主妇、无业人员)占18.36%;受访的大学生中,一年级占11.46%,二年级占32.41%,三年级占34.78%,四年级占21.34%;受访的企业员工年龄主要集中在25岁以下(32.28%)和31~35岁(27.51%),其次是25~30岁(23.28%)和35岁以上(16.93%);月薪在4000元以上占60%,其次是3001~4000元(18.28%)、2001~3000元(14.14%)、2000元以下(3.1%)。

数据处理结果

1. 网上订餐行为现状

选择网上订餐,排在首位的动机是方便快捷,占84.73%,其次是经济实惠(49.64%)、学校食堂或公司饭菜不合胃口(35.27%)、食品品种齐全(33.09%)、卫生安全质量有保障(5.64%)。消费者不选择网上订餐服务绝大多数原因是食品不卫生、影响身体健康(64.91%)和自己做饭、公司有食堂或外出就餐(56.36%),其次是食材不新鲜、甚至会有变质原料(47.82%),制作环境恶劣、不能保障食品安全(50.55%)和使用劣质的包装盒、长期对身体健康存在危害(50.36%)。可见,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超过84.36%的消费者每周网上订餐的次数为1~5次,9.82%的消费者订餐次数为6~10次,次数在10次以上的消费者最少,占5.82%。超过一半的消费者使用网上订餐的时段是午餐(81.09%)和晚餐(52.55%),其次是夜宵(25.27%)、早餐(4.91%)。消费者每月网上订餐的消费额度主要集中在100元以下(55.82%),其次是101~200元/月(21.27%)和201~300元/月(9.45%)。

2. 网上订餐食品安全的关注度

64.36%的消费者都会关注网上订餐食品安全问题,30.73%的消费者关注度为一般,3.27%的消费者则持无所谓的态度。消费者主要通过外卖网站的评价信息(56%)和自己浏览网页(53.09%)关注网上订餐食品安全问题,其次是通过微信公众号或朋友圈(50.18%)和从他人那里了解(46.91%),而通过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关注的占20.73%。

对于网上订餐食品安全的判断依据,81.27%的消费者会通过客人评价去判断,65.09%的消费者则通过商家的声誉判断,通过价格和商家宣传判断的消费者分别占43.45%和22.91%。而94%的消费者觉得外卖信息中包含商家卫生评价等级是有必要的,3.09%的消费者觉得没必要,2.91%的消费者则觉得无所谓。45.64%的消费者去过并在实体餐厅就餐,34.73%的消费者仅仅听说过但没有去过实体店,19.64%的消费者没有听说过也没有去过实体店。

绝大部分的消费者认为网上订餐食品原材料不新鲜清洗不彻底(87.09%)、加工环境卫生差以及食物没有彻底煮熟(80%)、使用劣质饭盒(72.18%)是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其次是食品里添加对身体有害的添加物占66.73%。消费者认为网上订餐食品安全可能导致的结果主要有引起肠胃不适、导致腹泻(92.55%),其次是恶心、晕眩、皮肤过敏(50.18%),深度中毒、甚至死亡(26%)。

3. 网上订餐安全问题的反馈与应对

近来媒体频频曝光网上订餐的食品安全问题,71.45%的消费者表示受影响并减少使用网上订餐服务,16.36%的消费者表示不受影响并继续使用,其次是大受影响不再使用(6.91%)和自己不用、并告诫他人放弃使用(5.27%)。

导致网上订餐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消费者认为相关部门的检查力度不够(81.82%)、行业的诚信危机和社会责任缺失(82.36%)、商家食品安全意识淡薄(75.64%)是造成网上外卖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消费者关注度不高和安全意识薄弱(60.36%)、相关法律不健全(58.36%)。消费者认为保障网上订餐食品安全最重要因素是严格监督检查,实行市场准入制,建立食品安全评价体系(46.91%);其次是店主的诚信自律(23.45%)以及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普及科学消费知识,提高消费者的感观鉴别能力(13.27%);店家有无正式牌照(8.73%)。

当消费者网上订餐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74.18%的消费者会在外卖订餐平台上写评论,62.55%的消费者会直接找商家索赔,43.82%的消费者会向消费者协会反映,42%选择向政府监管部门投诉举报,而在公共媒体上披露(36.36%)的比例较少。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珠三角地区受访者使用过网上订餐服务人数比例大,以大学生、公司员工为主。大部分消费者使用网上订餐服务的主要原因是订餐方便快捷、价格经济实惠以及食品种类丰富,但仍有部分消费者因担心食品不卫生,影响身体健康和使用劣质的包装盒,长期对身体健康存在危害而不选择网上订餐服务。虽然使用网上订餐的人数比例大,但网上订餐的消费水平低,消费的额度主要集中在100元以下/月,每周的消费次数集中在1~5次。笔者认为网上订餐服务处于起步阶段,后续步入消费成熟期,食品安全的影响将进一步扩大。

消费者应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擦亮眼睛使用网上订餐

珠三角地区的受访者对网上订餐服务的关注度较高(占64.36%),他们“动动指尖,美食送到家”之余也会关注网上订餐食品安全问题。尽管受访者主要通过外卖网站的评价信息和自己浏览网页关注网上订餐食品安全问题,但这些有限的判断因素也很难保证食品100%的安全。部分受访者曾因网购的外卖不卫生而引起肠胃不适,外卖货不对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网上订餐服务的兴起,食品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

消费者在选择网上订餐时,要擦亮眼睛,留意商家的资质和其他客人的评价,有条件的话可先考察实体店是否存在,是否有营业执照以及卫生许可证,以确保订餐安全。同时多关注网上订餐食品安全问题,提升安全意识,寻找有效合理的途径保障自身权益。

提供网上订餐服务的商家应推行“透明化厨房”建设

项目组学生成员实地暗访了几家有网上订餐服务的商家,他们先电话咨询商家是否招聘送餐兼职,短短几分钟商家就要求学生上岗工作,整个过程并未要求提供任何健康证明。在一家每月有着近2 000单销售量的烧腊饭店,兼职学生以取餐的名义来到后厨,看到狭小的房间内,四处是污垢、垃圾和油渍,食材随意摆放,没有任何保鲜防护措施。类似的小作坊在各类外卖平台上比比皆是,它们虽有门面和招牌,但消费者完全无法看到厨房里的环境,更不能看到外卖的制作过程。

商家可在厨房安装摄像机,通过订餐平台向消费者展示食品制作的全过程,打造“透明化厨房”,让公众监督厨房生产,随时掌控食品质量。这不仅能让消费者吃得安心,同时提高商家的信誉,树立自身的品牌。

政府监管部门、相关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商家、消费者联动监督

从网上订餐安全问题的反馈与应对来看,消费者选择在订餐平台上写评论,能更直接地反映商家信誉以及食品质量,减少商家“货不对版”的现象。但访谈中,消费者普遍反映相关部门的监管成效一般,处理问题的速度相对较慢,因此少有选择向政府监管部门投诉举报。

1.提升相关政府部门的执法水平和管理意识,建立社会诚信体系

政府部门应不定期地检查网上订餐平台,并对检查结果予以公示,以保障执法的有效性。相关的执法部门可扮演“秘密客人”,对所有入驻的餐饮商户进行走访检查,切实保障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2.构建“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媒体曝光只能引发社会一时的关注和重视,如果不形成监管机制,类似安全事故还将重演,所以,构建“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分必要,如图1所示。在网上订餐遇到货不对版或实体店环境恶劣等状况时,消费者或社会组织可实时取证,以文字、图片、语音或视频等形式上传到政府监督举报网站或微信维权平台进行投诉举报。食品监管部门及时公布举报情况,并在监督举报网站或微信维权平台上回复投诉者。如果线上不能解决,工作人员可转到线下进行处理。食品监管部门收到举报或投诉并查明属实后,通过线上平台向商家负责人下发整改通知书,要求其在限期内进行整改,整改期限过后食品监管部门派遣工作人员进行核查,并公示检查结果。

食品监管部门充分发挥新媒体短平快的优势,通过网络增加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政府信息发布、消费者互动等多种服务,推行政府监管部门、相关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商家、消费者共治模式,实现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除注重线上平台建设,政府部门也应加大线下宣传,让消费者了解如何保障网上订餐食品安全。

4. 研究局限

8.学生交通安全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八

一、 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涉及我国八省市(天津、山东、福建,河南、吉林,陕西、甘肃、四川)城市、县城、乡镇计55所中小学学校的部分学生(小学三年级至高中阶段学校的学生)、家长以及教师。

2.调查方法

(1)结构性访谈。自行编制访谈大纲。参照城乡、年龄、性别等多个纬度对334名中小学生、245名中小学学生家长以及329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结构性访谈。访谈方式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个别访谈或集中访谈。

(2)问卷调查法。自行编制学生、家长、教师三种调查问卷。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配对发放;考虑到性别、科目、任教年级的平衡,教师问卷随机发放。问卷由当地教育局通知各学校协助发放给学生和教师,家长问卷由学生转交给家长,然后由学校收回交给当地教育局统一寄回。共计发放问卷14800分,回收问卷11467份,回收率为77.5%,有效问卷11243份,有效率为98.1%。

3.数据处理

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主要采取的方法:频数统计,非参数检验。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安全知识的获得途径

学生访谈的资料显示:学生获得安全知识的途径主要来自于家长叮嘱、学校教育、电视节目,社区宣传,课外书籍,生活经验(亲身体验),网络等。比较而言,县城及乡镇学生更倾向电视节目,城市学生还依赖网络。

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学生获取安全知识的途径依次为:在学校上过安全课;看电视、听广播;家长给我讲过;自己看过这方面的书。(见表1)。

比较而言,城市学生的家长经常给孩子讲过安全的问题,学生自己主动看相关书籍的比例较少;乡镇学生的家长讲过安全知识的比例较低,因此,更多的乡镇学生是通过自己看书和同学互相介绍的途径获取安全知识;县城学生从学校安全课和同伴互相介绍的途径获取安全知识者较少。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学生主要从品德(历史)与社会课、体育与健康课获取安全知识,其次是综合实践活动、语文课、科学课,其他课程的有效人数的选择在10%以下。

2.安全教育的形式

(1)学生喜欢的安全教育形式。访谈学生的资料显示,学生普遍喜欢的教育形式包括:教师举例讲解,演习,看相关电影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喜欢的主要是与生活紧密结合,有详细例子,或亲身体验到的教育形式。教师讲解的安全知识只有与生动的实例结合,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使学生所掌握安全知识与技能的目的。学校通常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形式有:班会、队会、升旗仪式上教师叮嘱,黑板报宣传,专家讲座,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教育图书,广播宣传,参观消防表演,学生自编安全情景剧,心理咨询的开设,相关影片展播等。其中出现最多的三种形式为:教师在班会、队会上的主题讲解或升旗仪式上的叮嘱;专家讲座(警察,火警等);各种相关资料的展示(黑板报,宣传栏,广播,影片等)。

(2)家长进行安全教育的形式。家长访谈的资料显示,家长一般采取交谈、说教的方式,随时随地,结合日常情景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比如孩子离家出门前,家长一般会提醒孩子不要在路上骑快车,不要追跑打闹,不要吃路边摊的食品;孩子上网时家长一般会强调不要到不健康的网站,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要轻易把自己的信息告诉别人;家长使用电器时会教育孩子使用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有的家长和孩子一起观看安全教育电视节目,一起读安全知识小册子,会和孩子一起讨论一些安全问题。家长认为一般孩子(尤其是女孩)很喜欢案例教育和电视中的教育,这样的效果也非常好。还有些家长主要根据学校发的有关资料,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或者专门为学生买一些比较适合他们的青少年作品。所有家长认为,通过看书看报的形式进行的安全教育不如学校的效果好。

家长的问卷调查显示:家长对学校安全教育形式的选择依次为:“多进行操作练习”、“设专门课程”、“请专业人员讲解”以及其他教育形式(见表2)。

(3)教师采取安全教育的形式。教师访谈的资料显示,教师常采取的安全教育形式有:说教、讲座、播放专题录像片、图片、展板、黑板报、发放手册或规则、实践、专门课程及其他一些形式。其中,说教方式是最常用的一种。老师在日常学校生活中可以很灵活的采用说服教育的形式,既可以在专门的班会、周会时间段里,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向学生和家长发放安全教育手册也是绝大多数学校都采用的一种安全教育方式。多数学校定期请交通、消防、法律专家做安全专题讲座。播放录像片也是比较常用的教育形式,可以比较系统地呈现安全教育的内容,如法制教育、预防犯罪、抵制毒品、反邪教等。条件较好的学校会自己做一些关于安全的图片或展板,摆放出来供学生学习和参观。也有学校组织学生去外面看安全图片展。具备条件的学校还会开展一些实践形式的安全教育,如:有些学校组织过消防演习,还有就是去消防大队参观,或者去劳教所听少年犯的现身说法等。有的学校不定期地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定期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广播安全方面的小知识。多数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城乡学校在采取的安全教育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受条件限制和重视程度的影响,农村学校很少采用播放录像片、做展板、演习等安全教育形式,多是简单说教。学校采取的安全教育形式也体现了年级差异。如某小学组织一、二年级学生参观写感想,而对高年级学生主要采取实地演习等活动,组织他们进行一些研究性的安全学习。

教师的调查问卷显示,教师通常采取的安全教育形式依次为:阅读安全规则、联系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安全问题、阅读安全读本、张贴安全宣传画或者举办安全展览、观看有关安全的影视等(见表3)。

比较而言,城市教师采用的安全教育形式更为多样性,特别是安全演习、模拟情境训练等体验教育方式城市教师的选择高于县城和农村教师,而县城和农村教师经常采用阅读安全规则或安全读本等方式进行安全教育。张贴安全宣传画或者举办安全展览、观看有关安全的影视等教育形式在城市、县城以及乡镇教师中都比较常用。各学段教师的教育形式有所差异。小学教师经常采用阅读安全规则或安全读本、张贴安全宣传画或者举办安全展览、观看有关安全的影视、模拟情境训练等形式进行安全教育。中学教师喜欢采用联系案例来进行讨论和分析安全问题的方式进行安全教育。

三、 讨论

1.学生获取安全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

半数以上的中小学学生选择获取安全知识的途径主要来自于在学校上安全课,看电视、听广播,家长讲,自己看过这方面的书。1996年初,教育部、劳动部、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国家体委、卫生部等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将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每年确定一个主题。之后,教育部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开始将学校安全教育制度化。同时要求,通过教学计划的调整,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内容之中。从本次调查来看,中小学学生获得安全知识的途径之一是“在学校的安全课上”,排在第一位,说明了我国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是正确的,也证实了学校的安全教育是一条非常重要、非常有效的途径。途径之二是“看电视、听广播”,电视与广播的优势在于内容生动,学生喜见乐闻而且印象深刻;途径之三是“家长给我讲过”。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教育,其优势是无人能取代的。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与家长的安全意识有关,城市学生的家长安全意识比较强,经常给孩子讲过安全的问题,乡镇学生的家长安全意识较为薄弱,给孩子讲过安全问题的家长不到半数。途径之四是“自己看过这方面的书”,带着问题找书看,是高年级学生、农村学生比较常见的自学方式。途径之五是“同学互相介绍”,同学之间一旦有了共同的话题,就很容易引起深入的探讨,既能相互开拓视野,同时也与同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其他途径还有:社区宣传、生活经验(亲身体验)、网络等。

2.安全教育的形式重“说”轻“做”

家长一般采取交谈、说教的方式,随时随地,结合日常情景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安全知识和技能,采取了多种教育形式。教师经常采取的教育形式依次是阅读安全规则、联系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安全问题、阅读安全读本、张贴安全宣传画或者举办安全展览、观看有关安全的影视、进行安全演习、模拟情境训练等。无论小学或初高中教师,他们都同等喜欢采用联系案例来进行讨论和分析的教学方法。整体看来,学校安全知识教育是以教师对学生的叮嘱为主,以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为辅,而实践性活动较少。教师的叮嘱、讲解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安全知识的记忆与重视。但反复讲解也存在两大缺陷:首先,反复的叮嘱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初、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可能会对教师的反复叮嘱产生抵制心理,结果是恰恰忽视安全知识。其次,教师叮嘱缺乏一致性与系统性。它完全依赖于教师主观意愿,有极大随意性。因此通过这种形式获得的安全知识是相当零散的。相对初中和高中教师而言,小学教师安全教育形式更显得丰富。相对县城和农村教师,大中城市教师采用的安全教育形式更为多样性。对于安全演习、模拟情境训练等参与式教学方式的使用,小学比中学多,城市比县城和农村多。这些学段和地区的特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关,与经济条件的差异有关。

四、 建议

1.处处渗透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工作应该渗透到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以及习惯养成的日常生活中,不仅是在安全课、品德课上进行的安全教育,还包括体育课的安全教育、实验课和劳动课的安全教育,外出活动时的安全教育以及日常行为的安全教育。要考虑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

2.提倡参与式教学方式

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紧急事故的演练,通过逃生、救护演练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他们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护、自救的实际能力。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自主组织多种形式的安全主题活动,包括演讲、小品、游戏、角色扮演、竞赛等,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3.抓紧安全教育资源的开发

观看有关安全的影视作品、阅读安全规则或安全读本、张贴安全宣传画或举办安全展览,是学生喜欢的也是教师较常用的几种教学形式。但现有的资源较少,特别是有关安全的影视作品稀少而且内容零散。分析现有的关于安全教育的读本,虽然版本不少,但质量不高,知识较陈旧,没有针对儿童青少年的成长特点,也没有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特点。要组织专家抓紧对安全教育资源的开发,并作为学校必备的教学材料。

4.整合利用社会资源

9.学生交通安全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九

课题组成员:谭雨欣

研究报告:马 力车要达到大马力汽车或豪华车的性能,其代价将是极为巨大的。随着流动手段的增加,人们已不仅仅在近处活动,活动空间正在急剧增大。据调查,现代中国人的出行率在10年间增加了一倍。工作在城里、居住在郊区已经成为不少人的现实。

2005年,我国各大中城市50%的主要道路已处于超负荷运转。据预测,2005年和2010年,我国汽车社会保有量将分别达到2600万辆和4000万辆,加之每年1150万辆摩托车和300万辆农用车的产销规模,压力不仅仅是迷雾般的废气,还有浪费在道路上的燃料和宝贵的时间。其实,世界各地都有同样问题。美国交通工程师唐斯早在1962年就提出了“唐斯定律”,即无限扩张的道路虽然能够减少人们在出行的时耗,但并不能缓解交通堵塞,而是相反地诱发了人们交通的欲望。据统计2010年,每个城市有一半的地域用做停车场,但每年因交通堵塞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680亿美元,远超过自然灾害带来的灾难。由汽车带来的困惑和麻烦就像堵塞着的车辆的喘息,人类追求发展与维持自身生存的矛盾在汽车问题上浓缩成一个难以化解的墨点。建议应有更合理的城市规划和交通政策,使我们生活、上学、消费及工作地点更接近,依靠火车、电车、公共汽车、自行车和人行道共同编织一个环保的交通网,而不是无节制地通过汽车让人们越走越远。

汽车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然而汽车给环境、给健康带来的危害却往往被忽略。在我国数以千万计的汽车,日复一日的污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越来越多的越市人充当丰“吸尘器”的角色。据研究,在我国1个最大城市,空气中的烟尘和细颗粒物每年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机动车废气排放主要有油箱泄漏燃料蒸发和排气管排放三种方式,其成分比较复杂,含有上千种化学物质。当我们提到汽车污染,首先是指汽车排气的污染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小轿车后面排气管喷出的团团白烟,柴油汽车和三轮摩托车还冒着滚滚黑烟,而且夹带着难闻的气味,加上喇叭声和汽缸振动的噪声,更是令人厌恶。机动车剧增构成的能源消耗增加,同时它所排放出的废气,有害气雾加剧了温室效应。其中发达国家保有机动车数量最多。他们仅仅占全球人口的20%的发达国家却有全球70%以上的机动车,而他们的机动车耗能大过发展中国家车辆的水平,平均较之大约为

2.5倍。

从欧洲到美国到日本,有一股汽车的时尚潮流得到共同认可,那就是环保。中国也要加

入到这个环保汽车的时尚潮流中。节能环保汽车用品、汽车升级系统在全国市场陆续上市,汽车升级系统最大特点在于节油、环保提升动力,这标致着中国在汽车环保方面迈出了开拓的第一步。

所以,安全、节能、环保以及智能化和信息化是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为确保我国汽车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政府部门严格汽车排放及燃油经济性方面的标准。促使我国汽车市场准入门槛的不断提高,加速淘汰技术水平低的汽车产品,加快汽车环保技术的升级速度,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快速向节能环保的优势汽车企业集聚,推动我国汽车工业走科学发展之路。同时,政府加大环保宣传和监管力度,将进而引导汽车消费者更加注重环保型消费毕竟,汽车产品是耐用消费品,使用年限一般较长如果一款汽车环保技术含量比较低,几年后可能因尾气排放的原因受到一些限制,其市场竞争力无疑会大打折扣。市场需求决定市场供给。为了争取主动,中国汽车企业应持续关注重中国政府制订的有关标准及实施时间进程表,积极采取决策,加快汽车环保技术的提升速度。

有人预测,随着能源供应的减少,以及人们普遍对健康与生命的重视,以后每百公里的耗油量标准还要大大降低,绿色柴油、天然气以及氢燃料电池和太阳能将逐渐取代汽油成为汽车动力来源,现在看来,汽车要从节能、舒适安全、环保等方面为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而进行激烈的竞争。

10.关于校园安全问题的报告 篇十

李立新

一、调查背景:近年来,各地中小学校园安全堪忧,各类恶习性伤亡人事故不断,一些地方校园内出现了学生因楼道拥堵而后被挤压被彼此踩死踩伤,因玩耍打闹致伤,食物中毒、传染病流行、校内外凶杀案等重大安全事故。有数字显示,中小学生每年的非正常死亡人数都在1万人以上。据1994年不完全统计,中小学非正常死亡人数达18000多人,即平均每天有约49名学生因各类事故死亡,相当于一个教学班的人数。据2003年不完全统计,非正常死亡的中小学生人数已从1994年的18000人下降到了14400人。虽然下降了,但这14400个幼小生命的消失仍然让人心痛。据了解,从2005年各地上报给主管部门的的事故分析中看,各种溺水事故占上报事故总数的19.58%,死亡人数占总人数的25.65%;各类中毒事件占15.38%,死亡人数占3.48%;各类建筑物倒塌事故占9.09%,死亡人数占10%;各类交通事故占8.39%,死亡人数占17.39%;各类治安事件占7.69%,死亡人数占6.09%。可见,溺水、中毒、建筑倒塌、交通事故等是中小学生伤害和死亡事故的主要因素。

二、调查目的:

中小学校园安全是关系稳定社会、稳定家庭,发展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一件大事。自1996年把每年3月26日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以来,全国各地中小学的安全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安全教育成效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中小学每年非常死亡人数仍在1000人以上,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是社会知识和智慧的中心,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所在,然而学校的这种不安全隐患比比皆是,学生伤害事故更是频频发生,不仅给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带来了无可挽回的痛苦和损失,而由此引起的纠纷更是纠缠不清,往往带来巨大困扰,甚至影响正常教育教学。那么,作为农村中小学,又面临着哪些安全问题呢?为此,我对农村中小学安全问题进行了调查。

三、调查对象:

1、新墙镇所有中小学

2、新墙镇二中

四、调查方法:

1、实地调查:

将学生分成校园安全意外调查组和校园安全隐患调查组两大组对校内安全进行搜索调查,方式包括观察、调查、访谈、拍照等。

2、问卷调查(附样卷)

1)你在校内做过不安全的事吗? A有 B没有

2)你觉得学校里是否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A 有 B没有

3)你觉得在校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责任在哪一方? A学生 B校方

4)你们学校对安全问题重视吗? A不重视 B重视

5)你知道新墙镇中小学生发生过哪些重大安全事故?

3、资料调查:通过多种途径,如上网、读报查找资料,了解校园安全实例。

五、调查步骤:

第一步: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请本班同学进行真实选择

第二步:调查最近在校园内包括其他各地校园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并进行分析

第三步:了解事故的原因,探讨应对措施

六、调查结果:

1、对九年级106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第一题 A37人 B10人 第二题 A16人 B31人 第三题 A16人 B31人 第四题 A19人 B28人

第五题

⑴ 新墙镇一中的校园凶杀案及上体育课学生心肌梗塞而死亡。⑵ 新墙学校杨小平事件。

⑶ 新墙镇二中学生校外凶杀案及学生从床上二铺跌下造成伤害。

七、调查情况分析:

为了切实搞清农村中小学的安全问题和对安全知识教育的落实实施情况,我对学校的21名教师(包括学校领导)进行了调查。首先,我采用访谈的形式对学校安全教育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查。

学校安全教育制度和措施

《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安全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在一切造成安全事故的原因中,人的因素是重大的,适时的对人进行安全教育是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特别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安全教育是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而且值得教师们研究,探讨出更为有效的安全教育的途径及预防措施。

学校领导工作事关基础教育和发展的全局,事关学校稳定、社会的大局。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校领导班子认识到位,思想统一,为切实有效地开展学校安全教育及安全工作,要注重四个落实:①机构落实。学校成立了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安全领导小组,具体到各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并和班主任签订了安全责任书。②责任落实。我们在强调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的同时,还应做到明确责任(即谁主管,谁负责)、明确目标(按安全责任书上的内容实行目标管理)、明确职责(即将工作落实到人头,明白自己的工作范围)。③制度落实。学校在拟定学校安全计划时就完善了相关制度:一是坚持学校安全工作月报表制和安全事故报告制;二是严格执行学校师生在校内外集体活动审批制和预案自查制;三是召开安全工作月会制;四是安全日志的填写和事故登记制;五是定期通报安全事故和工作开展情况制。④措施落实。学校对安全工作实行目标考核。即期末按照学年初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对各班完成目标任务情况进行考核,评出等级,并将结果记入教师个人工作业绩,作为晋升、评优的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二是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对已发生的安全事故,应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没有受到严肃处理不放过,广大师生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整改和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那么,在了解了安全制度以后,学校如何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呢?我对学校分管领导作了了解。通过调查,我对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总结如下:

加强学生不良情绪的控制与心理调节的教育

情绪状态影响着人对信息的接受、处理以及反应,良好的情绪状态,使学生心境平和,沉着冷静、判断准确、反应迅速。相反,不良的情绪状态带给学生的则是心情浮躁,反应迟钝,容易激动,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会大得多。因此,对于有效控制与心理调节对学生安全事故预防是十分有效的。对学生要注意以下几种常见的不良情绪:(1)急躁情绪,当学生急于想要达到一个目标而又不注意过程,当目标难以实现时,如重复一个体育动作而总也完不成,就容易产生急躁情绪,甚至冒险蛮干。(2)紧张情绪,当学生想完成一件事,而知识、能力、经验不足或受到周围人过分关注时,比如学生在黑板上解不出题时紧张,易造成思维混乱,反应迟钝。(3)松懈情绪。当学生紧张过后,或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比如考试成绩过好,会造成学生精神不集中,骄傲,漫不经心。(4)愤怒情绪,当学生受到伤害或需要受到阻碍时,比如同学一间的一些恶作剧会使学生产生愤怒情绪,从而失去理智,做出一些过激行为。(5)自卑情绪,当学生自己觉得处于劣势,比如学习成绩差,家境困难等,容易受到同学的嘲笑,从而丧失信心,缩手缩脚。(6)恐惧情绪,当学生受到太大的压力或接受过分的要求,比如家长会容易让学生害怕,感知迟钝,思维判断失常。以上这些不良情绪都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如何培养学生高速调节自己的这些不良情绪呢?就是要用良好的情绪去制约或淡化消极不良的情绪。

首先要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情绪作为调节不良情绪的基础,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用积极的态度看待挫折,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美好的一面看待周围的生活,给自己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使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其次,培养学生用冷静的理智控制自己过激的情绪,遇事要思考,平心静气的分析,不能急于做决定,培养学生宽容的美德,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才能遇事不武断。

最后,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做一个自信的人,努力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降低目标要求,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突出性的成绩,使学生树立自信。

另外,要培养学生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要有张有弛。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控制和调节不良的情绪。

加强日常生活安全的教育。

随着外出劳工人员的增多,学生中留守学生也一样增多。而这些孩子在家的监护人安全意识薄弱,平时根本就少有或者根本没对这些孩子做什么安全教育,所有,学生的安全就成了更大问题,同时,教师身上的责任也相对增加,责任的重大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日常生活安全教育。

通过调查,教师们主要是以加强各种安全隐患的预防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一)食物中毒的预防。

引起食物中毒的物质,称病源物质,由于引起食物中毒的病源物质多种多样,因此可将其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植物性自然中毒、动物性自然中毒、化学性和真菌素食物中毒等。

发生食物中毒时,常常会引起过敏,出现头晕、恶习心、呕吐、腹泻、皮肤瘙痒、风疹块等症状。要防止食物过敏,首先应弄清是属于哪能类物品;其次要教会学生怎样解决这种过敏问题。对于过敏者,则应适当休息,多饮水,避免强烈日光照射,口服大量维C抗过敏药物;对于中毒者,应根据情况立即送往医院就医。

预防食物中毒,讲究厨房的卫生,妥善保管好食品,避免苍蝇叮爬。加工食品生熟器具要分开;剩饭剩菜在天气炎热时需放入冰箱内,保存时间不宜过长;选择和鉴别食品质量的优劣,是预防食物中毒的重要措施,对于不明性质的食品,不要轻易采集和购买。另外,学校附近的小摊点,不断增多,“三无”食品屡见不鲜,而学生对这样的东西格外喜欢,要严禁学生购买“三无”食品。

(二)水的预防。

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人体总重量的55%——80%是由水分组成的,水分占了血液的83%,肌肉的75%,坚硬的骨骼中也含有水。从体各种细胞都需要水分才能发挥政党功能。如果人体内的水量少了,会感到口干;含水总量失去10%——20%,生命就会有危险,人若一周以上不喝水,很可能丧命。

水的预防包括饮水预防和游泳或溺水的预防。水对人体健康如此重要,因此饮水一定要注意:(1)不要开怀畅饮。少年儿童口渴难忍时,见到水或饮料会不顾一切开怀畅饮、狂饮、滥饮。过量的水进入体内会造成反射性出汗,体内水分丧失更多,而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缺盐,引发热痉挛,甚至危及生命。(2)不要口渴时才饮水。口干舌燥表明人体中水分已失去平衡,人体细胞脱水已达到一定程度。如果这时饮水可能会给身体带来某些不良影响。(3)不要大量喝饮料。饮料大多含有一定糖分,喝再多无法达到解渴目的,频繁暴饮,对消化道的冷刺激较大,会导致消化道功能紊乱,导致腹病。(4)不喝被人畜粪尿、垃圾、脏物、农药、化肥、工业废水待污染的水源。(5)不要喝生水。生水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寄生虫,所以现在学校为学生准备了开水供学生在校饮用,严禁学生饮用生水。(6)不喝没烧开或烧了多天的隔夜开水。(7)要喝用自来水烧的开水。

游泳时或不小心溺水的预防。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年平均10万人中就有6.5万人死于溺水,其中青少年居多。为了杜绝因游泳造成溺水,学校规定小学生不准下河、下塘、下溪等游泳。即使在进行游泳活动,都必须要由懂水性的家长带领,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采取正确的措施才能游泳。但学生由于小,不小心溺水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发现青少年溺水,首先抓紧时间进行救护,不会游泳的,迅速取浮物抛入溺水者最近的水中,会游泳的,在确保安全下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施救。上岸后,就及时倒水,及时进行人工呼吸及心脏按摩。有运输条件的地方,可以在运输条件的地方,可以在运输工具上施行胸外心脏挤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同时将病人送往就近的医疗急救单位。为了防止低年级孩子溺水,要注意以下几方面教育孩子:(1)要教育孩子不单独到井边、塘边等有水的地方玩耍,告诉其危险性;(2)有水缸的学校学校要加盖。

(三)雷、电的预防。

夏天时,经常雷雨轰鸣,对农村的孩子也是一个安全隐患。要教育学生遇到打雷时应注意:(1)大雷雨时,不要蹲在露天处,尤其不要站在高处,要远离电线杆、水塔等高层建筑物。(2)要避免携带的东西突出身体以外,如田里劳动时遇雷,不要找着铁锹、锄头乱跑。(3)为防止雷电波损坏家用电器,雷电时最好拔掉无避雷功能的家电的插头。(4)雷雨时,尽量不要外出,应关好每间房屋的门窗。

随着家用电器的广泛应用,人身触电死亡的悲惨事故日趋增加,所以,应加强对家用电器造成人生伤害的防范。如果一旦发生电器事故:(1)如电器起火,应首先关上电源开关,切断电源,然后救火。没有切断电源前,不能用水灭火。(2)对于人身触电事故,抢救必须迅速,人体触电时间愈久,生命就愈危险。一经触电,必须就近关断家用电器的开关或拔掉电源插头,触电人如还有知觉就应奋力跳起,如不能摆脱电源,抢救人可用干燥的木棍、竹竿、衣服、绳子等工具使触电人脱离电源。总之,防触电就应安全使用家用电器。

(四)交通事故的预防。

全世界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超过四十万人,而我国占近六分之一。在学校安全教育中,首先要让学生认识道路安全标志,了解和遵守交通规则,做到行走安全、骑车安全、外出乘车安全。并告知交通事故后如何处理。另外,校园内应禁止通行各种机动车。

(五)劳动安全的预防。

劳动时特别注意安全。在家时,大人不在家,中低年级学生不要自己生火做饭。不用锐器进行劳动;集体安排时应做到不得让学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从事不安全工种作业,不得让学生参加夜班劳动;工地玩耍不安全,杜绝学生进入施工重地。

(六)传染疾病的预防。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最集中的地方,是传染疾病预防的重点区域,学校中的传染病是危害极大的。因此,学校要把传染疾病的预防当作一件日常工作重点来抓。首先,要建立健全传染病预防领导小组,把此项工作作为重点在工作计划中进行布置,学校医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及任课教师具体实施。学校发现学生中的传染病疫情如:水痘、肝炎等及时向卫生部门上报,必须隔离和医治,对接触学生和教师做必要身体检查,并按卫生部门要求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疫情扩散,防止疫情反复。平时也要多对学生进行讲究个人卫生和防病的教育。对学生生活场所进行检查,确保学生身体健康。

问题不容忽视

(一)每个学校的体检没落实,仅仅流于形式。按《义务教育法》及《中学生安全管理条例》中学生每年必须体检一次并将结果存入挡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加以运用。镇一中学生死在体育课上就是老师对学生有病不了解造成的。

(二)老师缺乏爱心,耐心,宽容之心,法律意识不强。杨小平事件就是这样造成的。

(三)个别老师缺乏职业道德侮辱、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特别还有侮辱、伤害女生的现象。

(四)呼吁社会应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要净化社会环境,使学生耳闻目睹的都是些健康,积极的社会文化从而使学生健康成长。

(五)在安全教育的方法上,学校欠佳。往往采起的是一味说教,灌输。说教,灌输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甚至干脆引不起学生注意,听而不闻。安全教育的形式要求多样化,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乐于接受。

(六)学校各类设施不够规范,也要引起注意。

总之,安全事故也各式各样,许多情况都是我们无法想象及预计的,只要教师们将爱予以学生,爱生如子,时刻记住安全的重要性,及时排除安全隐患,采起喜闻乐见教育形式,才会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学生主动遵守安全规则,真正做到“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快快乐乐成长”。

11.在校大学生用药安全的认知度调查 篇十一

【关键词】 在校大学生;用药安全;认知度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59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00-02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健康程度的日益重视,对于药品用药安全的认知度也在不断上升。但是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所以也就常常不注意用药安全问题,而是随意用药。相关调查显示[1],我国每年学生错误用药导致的死亡人数,已经成为了药品中毒死亡的首要原因。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错误用药伤害,笔者对我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针对调查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调查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7877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3726人,女生4151人,年龄范围为19-23(平均年龄215)岁。

12 方法 发放笔者设计的调查问卷3000份,并在学生填好后及时收回,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452份,问卷有效率817%。

13 调查问卷 笔者设计的调查问卷共包含20道选择题和5道主观题,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日常用药习惯;②药品选择、用药依从度;③安全用药知识的掌握情况;④获得途径;⑤对乱用药可能造成伤害的认知度;⑥认同的用药知识宣传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和Excel 2003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大学生用药安全意识缺乏 笔者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校大学生用药安全知识相对匮乏。比如:7914%的学生备有自己的小药箱,其中主要包含各种感冒药、消炎药等常用药物,这也就导致了大学生的轻率服药,3487%的大学生一旦出现身体不适就会服药,甚至2039%的大学生平时常常饮用感冒冲剂、板蓝根等药物,认为可以提升其免疫力。此外,4627%的大学生不乐于用药,而是只有当自己病情加重,难以支撑的时候才会选择用药,认为这种不用药有助于提升自己抵御疾病的能力,只有1886%的大学生会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而非盲目用药。调查还显示,只有3855%的大学生在服用药物前详细阅读并理解了药物说明书,3826%的大学生服药时只是大概浏览一下药物说明书,而3319%的大学生根本就不看药物说明书。

22 大学生用药安全知识缺乏 根据笔者调查显示:5983%的大学生根本就分不清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之间的区别,甚至1202%的大學生都不知道如何区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以及其中还存在购买差异。6342%的大学生对药品的商标、名称之间的差异并不了解,比如感冒冲剂,很多大学生认为只存在一种黄色颗粒袋装感冒冲剂;3214%的大学生粗略知道一些,但是对于感冒药物之间的差异也是模糊不清;只有444%的大学生知道感冒时应该服用感冒冲剂还是服用感冒药。

23 大学生用药习惯不合理 通过对我校大学生用药习惯调查发现:1278%的大学生服药采用直接吞服的方法,1637%的大学生采用果汁、咖啡、奶茶等饮料送服,7925%采用温水送服;此外,5034%的大学生在服药期间,药物想吃就吃,不想吃就停,根本就不按照医嘱或者药物说明书服药,8045%的大学生只要服药见效,就会立刻停止服药。

3 讨 论

31 结果分析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群体,虽然均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为理性的思维,但是其自我约束力还相对较差,生活经验也不丰富,所以在处理日常生活事务的过程中较容易发生错误。通过笔者上文对大学生用药安全认知度的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大学生由于自我约束能力较低,也不注重于自我保护,或者是受到一些不科学的理念的影响,导致了大学生用药安全认知度的普遍较低,为大学生安全用药埋下了隐患[2]。

32 对策

321 加强宣传教育 由于大学生存在小药箱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学校后勤部门应当着重对大学生小药箱的使用进行宣传,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用药基础知识,防范盲目用药的发生。此外,再宣传过程中,还应当加强对用药搭配,以及处方药的用药知识宣传,严防处方药的非法使用[3]。对大学生的宣传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合理用药的基本常识宣传之上,宣传过程中应以普及合理用药理念和基础知识为主,从而提高大学生用药安全整体认知度。

322 规范药物购买 规范药物购买除了学校要严格要求校医院、校医务室必须按照规定向大学生售药之外,还应当结合当地政府部分,对学校周边的门诊、药店进行宣传与监督,防止各种违规售药的发生,从根源上杜绝学生不安全用药的来源[4]。

323 规范药品管理 规范药品管理是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药品管理措施之一,药品也正在进行统一的药品命名。随着药品管理的不断完善,无论是药品说明书,还是药品包装等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要素都将规范起来。大学生作为药品消费的一个群体,其普遍存在着“不求甚解”的购买态度[5],因此在加强对大学生宣传的同时,还应当在药物包装和说明书中明确注明药物的名称、功效等基本信息。使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其他消费者能够在购买药物时一目了然地看清药物的基本信息,从而提高消费者对药物的选择自主性,提高消费者对用药安全的认知度。

参考文献

[1] 林维菊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成因浅析[J]中国初级卫生健,2009,23(4):9-11

[2] 唐春燕,覃正碧,李明,等我院住院患者药品安全知识认知度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25):3253-3256

[3] 刘文春集安市离休干部不合理用药现象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5):149-150

[4] 广建昆开展药物咨询在药学服务中的作用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2,13(34):4614-4615

上一篇:生理学 教案下一篇:《奇迹男孩》经典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