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学》教案设计

2024-07-09

《用数学》教案设计(精选17篇)

1.《用数学》教案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计算器计算,发现算是的规律,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和魅力。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同学们的好朋友,它就是(出示计算器)你们知道用计算器有什么好处吗?

学生回答:计算方便,省时,准确率高……

师:计算器有这么多好处,但是它始终比不过人的智慧,今天我们就和计算器来进行一次较量,看看到底谁更聪明,好不好?

二、自主探索

猜数字

师:首先我们来玩一个“猜数字”的游戏,你们说,我来猜。

从1---9这九个数字中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数字,但要想在心里,别说出来,比如我最喜欢“3”,就在计算器上连输9个“3”,然后把它除以“12345679”,除完后你只要告诉我答案,我就知道你喜欢几了,大家信不信?

师:好,开始活动。

学生活动,汇报。

生:54

师:6 板书54----6

生:27

师:3 板书27----3

………

师:下面同学们能猜吗?

师:你们怎么也那么厉害啊?

生:有规律的,答案是我们喜欢数字的9倍。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有本领,那么我们就来进行一次智力大闯关的游戏吧,看看你们能闯过几关。

第一关:寻找规律

1、出示例9.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目。

1÷11=

2÷11=

3÷11=

4÷11=

5÷11=

请大家先独立操作,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1)商是循环小数 (2)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6÷11=______

7÷11=______

8÷11=______

9÷11=_____

师:恭喜大家,第一关顺利通过,接下来进入第二关探寻奥秘。

第二关:探寻奥秘

出示 1234.5679×9 =

1234.5679×18 =

1234.5679×27 =

师:先用计算器算出得数。

汇报得数

师:你能直接写出后3题的得数吗?(写在课本P37)

1234.5679×36=__

1234.5679×63=__

1234.5679×72=__

学生回答,师检查辅差。

师:你们是怎么得出结论的?

生:

师:那这一道题呢?

出示: ( ) ×( )=99999.99999

师:恭喜大家,闯过第二关,有请进入第三关。

第三关:数字金字塔

出示:

o 3×7 =

o 3.3×6.7 =

o 3.33×66.7 =

o 3.333×666.7 =

师:先用计算器计算。

汇报得数

填空: 3.3333×6666.7 = 。

3.33333×66666.7 = 。

师:你们是怎么得出结论的?

师:再考考你们?

3.33……3×66……6.7=( )

100个3 99个6

师:恭喜大家,闯关又一次成功了,和计算器的较量结果,谁赢了?用掌声表扬一下自己吧。

三、小结:

师:刚才我们是用了什么方法从而闯关成功的呢?

(学生回答,老师作适当引导)

总结: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规律------用规律写商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所学的《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板书课题)

师:今天同学们都表现的非常好,大家勇于探索,勇于闯关,不畏困难,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像今天这样勇于闯关。

四、尝试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用刚才所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吧

1、P38第13题。考眼力。

2、P38第15题。先找出规律,再按规律填数。

五、课外拓展

师:数字是同学们的好朋友,但是自然数经过某种数学运算之后会陷入一种循环的境况,这种境况就叫做数字黑洞,想了解吗?

数字黑洞(指一名学生读数字黑洞的内容)

使用计算器,小组合作

任意给出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最大数减最小数,对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呢?

师: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远出不来,非常的神奇。

 

2.《用数学》教案设计 篇二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7月21日消息, 据国外媒体报道,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经常会遇到分蛋糕的问题, 也就是如何实现公平、均分、毫无异议。美国联合学院数学家朱利叶斯-巴拉巴内尔和纽约大学政治学者史蒂文-布拉姆斯近日在著名期刊《数学信使》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声称可以完美解决公平分蛋糕问题。据了解, 两位专家设计出一种最新算法, 该算法可以有效地在两个人之间实现最理想的蛋糕均分, 两分完全相等, 任何一方都不会有吃亏的感觉。

一直以来, “一个人切一个选, 切蛋糕的人后选”被认为是两个人之间均分物品最公平、最不会引起异议的方式。但是, 避免异议和嫉妒并不是均分物品时唯一考虑的因素。如果蛋糕被切成两块以上, 或人们更喜欢不同的、个性化的选择, 那该怎么办?巴拉巴内尔和布拉姆斯认为, 增加一个福利返还的程序, 或许可以在两个人之间实现一个完美的分配, 公平、有效、避免嫉妒。

根据两位专家的设计, 一个客观的仲裁者是必须的, 比如孩子的母亲、计算机等。蛋糕分配的可能竞争者首先要告诉仲裁者他们自己认为哪些部分是最具价值的。在数学术语中, 这被称之为“概率密度函数”。然后, 仲裁者标示出蛋糕各个部分并分别为其赋值。如果双方所选的各个部分最终大小相等, 那任务就完成了。否则, 福利返还程序启动。

在第一轮中获取较大份额的一方必须拿出一部分还给另一方, 从“概率密度函数”中比率最小的一块开始返还, 直到双方相等, 拥有同样大小的蛋糕。当然, 如果参与者的“概率密度函数”是直线或分段线性的, 这一方法只适用于物体被分成有限份数的情况。

研究人员认为, 这一方法可以用于分配蛋糕及其他可分的事物, 如土地等。巴拉巴内尔表示, “这一分配方法不仅仅是公平的, 而且可以避免异议和嫉妒, 而且很有效、很完美。”

3.《用数学》教案设计 篇三

教材分析: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一块重要的基石,它在整个数学计算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课学习的是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此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乘法口诀和会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一幅“欢乐的节日”的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并学会用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学情分析:在本册第二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本单元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数目大了些。因此在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3.学会运用乘法口诀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练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用一句乘法口诀写两道除法算式,并学会运用乘法口诀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的参与式教学(四人一小组),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背诵7、8、9的乘法口诀

师:小朋友们,上学期我们都学过了乘法口诀,现在老师来考考小朋友们的记忆力,一起来背诵7、8、9、的乘法口诀。七七四十九起。

生:七七四十九。

二、合作探究

教学例1。(1)投影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师:现在有一个班级也要搞一些活动来庆祝六一,来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些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都做了些什么?

生:做彩旗、做五角星、做爱心气球。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可真仔细!他们呀在分组做彩旗、五角星和爱心气球呢。好,现在我们一起去瞧瞧彩旗组做得怎么样了。(课件展示37页主题图)从这幅图上,你们能找到哪些和数学有关的信息?接着在找找这里面的小朋友们会遇到什么问题?你又能不能帮帮他们解决问题?现在你们四人一小组来讨论一下刚才老师说的几个问题,然后把你们讨论出来的结果写下来。现在开始吧!

(老师走到组里,看看学生讨论的情况,参与到部分组里,和学生一起讨论。)好,讨论时间到,请做好,经过激烈的讨论过后相信小朋友们都有结果了,那谁想来展示一下他们组讨论出来的结果呢?这位小朋友,你来。从这幅图里,你能获取到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他们做了56面彩旗,然后想要把这些彩旗挂成8行。

师:找得真好,请坐。掌声送给他和他的小组。彩旗组呀一共做了56面红旗,要挂成8行,这是我们能得到的信息,其他的小朋友们,你们找的是不是也一样呢?那接来,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的问题又是什么呢?哪个小组来说说?

生:平均每行挂几面?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板书: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

师:嗯,好,请坐!你们说他们小组提的问题好不好啊?(好) 也把掌声送给他们。好,现在我们一起把你们找到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读一下。(学生读题目)好,对于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呢?哪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他们的解决方法呢?这位小朋友你来代表你们小组来说说吧。

生:56÷8=7(面)

师:好,56÷8=7(面),那你是怎么算得56÷8=7来的呢?

生:用乘法口诀算的,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

师:说得真好。表扬他和他的小组。他们是用除法来算的,56÷8=7(面),(板书)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你们是不是也是这样算的呢?

(4)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引导学生找出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两道除法算式这一规律。

师:好,他们就把这些彩旗挂起来了。但是问题又来了,他们发现这56面红旗要是挂8行在教室的话,太窄了,显得教室很不好看,那怎么办呢?小朋友们一起来说说。

生:把他们挂成7行。

师:哎呀!小朋友们真聪明!想到了挂7行,那又要怎么挂呢?

生:平均每行挂8面,56÷7=8(面),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7的商是8.

师:嗯,看来我们的小朋友是越来越聪明了,来,都给自己一个表扬。

(板书)我们也是用除法来计算,56÷7=8(面),用到的口诀也是七八五十六。好,小朋友们,现在你们来观察一下这两道算式和这口诀,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两道除法算式都可以用七八五十六来求商。

师:说的真好,还有吗?

生:也就是说七八五十六一句口诀可以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師:小朋友们真棒!都被你们发现了,我们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且一句乘法口诀又可以写两道除法算式。

三、巩固练习

1.学生分组讨论完成38页主题图剩下的两个问题。

师:好了,现在彩旗组完成了,还有五角星组和爱心气球组,现在小朋友们的四人小组的讨论又要开始啦,像彩旗组一样,你们帮剩下的两个小组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先从图上找信息,再提问题,再来解决,现在开始吧。

(老师去各组巡视,对遇到困难的小朋友分别进行指导)

2.归纳小结:

师:我们在计算除法算式时,先看一看,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另外,为了方便今后同学们计算,老师送你们一首《乘法口诀求商歌》,跟老师一起念:“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啥就商啥。”

四、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例1: 例2:

56 ÷ 8 = 7 想:(七)八五十六 49 ÷ 7 = 7 想:七(七)四十九

56 ÷ 7 = 8 想:七(八)五十六 27 ÷ 9 = 3 想:(三)九二十七

五、课堂作业

1.教材38页“做一做”第1`~3题,

2.教材39页“做一做”第1~3题

六、教学反思

1.由复习旧知识作铺垫,再由具体情境引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课题。本教材通过一幅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实际问题。如“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学习求商计算的必要性,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

4.《用数学》教案设计 篇四

教学目的: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学会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数学问题。

4、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引入:春天到了,教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郊外进行春游活动,同学们来到郊外,非常开心,吃过饭后,便玩起了游戏。

一、说一说。

出示主题图:(例3的主题图)

1、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还有什么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1)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

2)13个同学玩捉迷藏的游戏,这里有6个同学

3)有16个同学来踢球,已经来了9个人。

2、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吗?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试一试(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3、想一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试一试

(板演,齐练,评讲)

如:第1小题:8+6 8-6

问: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算,说说你的理由?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全班说一说。还有没有与他不一样的算法吗?

(其它各题与以上相同)

4、出示“做一做”的主题图

学生观察:

问:(1)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的同学听。再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2)你能够根据你所看到的说成一个数学小故事吗?试一试(四人小组互说)

(3)指名说(3――5人)

(4)你们有根据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5)除了刚才的这些问题,你还能提出其它的问题来并且列出算式吗?讨论一下,互相说一说。

二、练一练。

1、完成第21页第1题

出示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编出一个数学小故事吗?四人小组互说,然后指名说

(2)你能根据你编的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

(3)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

(4)你能说说它们各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吗?

2、第21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用数学》教案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用数学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学会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数学问题。

4、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的能力。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主题图二幅 教学过程:

师:春天到了,教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郊外进行春游活动,同学们来到郊外,非常开心,吃过饭后,便玩起了游戏。

一、说一说

出示主题图:(例3的主题图)

1、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还有什么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1)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

2)13个同学玩捉迷藏的游戏,这里有6个同学 3)有16个同学来踢球,已经来了9个人。

2、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吗?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试一试(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3、想一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试一试(板演,齐练,评讲)

如:第1小题:8+6

8-6

问: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算,说说你的理由?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全班说一说。还有没有与他不一样的算法吗?

(其它各题与以上相同)B:出示“做一做”的主题图 学生观察:

问:(1)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的同学听。再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2)你能够根据你所看到的说成一个数学小故事吗?试一试(四人小组互说)(3)指名说(3――――5人)

(4)你们有根据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5)除了刚才的这些问题,你还能提出其它的问题来并且列出算式吗?讨论一下,互相说一说。

二、练一练

1、出示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编出一个数学小故事吗?四人小组互说,然后指名说

(2)你能根据你编的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3)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

(4)你能说说它们各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吗?

2、P2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思维训练

1、一辆公共汽车上有15位乘客,到站后有5位乘客下车。7位乘客上车,这时车上乘客比原来少3,对吗?

2、一班得了15面卫生红旗,二班得了20面,三班得的比二班少,比一班多,猜一猜三班可能得了几面红旗。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都很出色,我们可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教师真为大 家感到骄傲!

板书设计: 学数学、用数学

例3:1)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 8+6=14 8-6=2 2)13个同学玩捉迷藏的游戏,这里有6个同学 13-6=7 3)有16个同学来踢球,已经来了9个人。16-9=7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问题? 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还剩几只? 17-8 = 9(只)

6.《用数学》教案设计 篇六

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数学规律。

2、让学生体验计算器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计算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计算器【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快乐联想的游戏吗?还想玩吗?课件依次出示四个提示提示一提示二提示三提示四完美基督教医院三三两两师:你能想到什么?生1:我猜是十字架。生2:我想可能是。出示提示四生3:我猜是十。答对的同学,给予肯定。师:还想玩吗?课件依次出示提示提示一提示二提示三提示四知错能改小巧学习用品计算工具生1:我猜是橡皮生2:我也认为是橡皮。出示了提示四后生3:计算器。表扬答对的同学。今天我们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计算器。同学们,你们在哪里见过计算器?(根据同学回答,依次出示课件中的图片)表述:看来计算器已经深入我们生活中。瞧,老师手中就有一个计算器,你们观察过计算器吗?看老师手中的计算器,你们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数字键、符号键、功能键、键盘、显示器)指出:有些功能键由于我们所学知识有限,现在还不需要用,今后我们可以再慢慢认识它们。

2、认识开机键、关机键。用计算器前,先按什么键?(ON键,根据学生回答指出开机键)用完后呢?(OFF键,指出关机键)

3、尝试用计算器计算。有多少同学会用计算器?真会?那我们来试着瞧瞧。(课件出示 38 + 27 = 3018 =)指名说第一题计算过程。师:你是怎么输入的?(先输入3和8,再输入加号键,输入3和7和等号键,等于65。)追问:想知道得数,需要输入什么键?(等号键)指出:算完后,我们可以口算或者笔算验算计算结果。

4、用计算器计算试一试。看来同学们都会使用计算器计算了,让我们再显身手,拿出计算器和学习工具。把得数写在练习纸上。(课件出示书上第101页的试一试)交流得数师:你有什么感受?(计算器计算的便捷,是我们的好帮手)重点讲解816 68 27 是怎样输入的 ?

5、比一比用计算器计算(课件出示题目)师:刚才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出色,我们来一次计算比赛如何?问:你为什么这么快?(因为有几题可以口算的)师:其它同学看出来了吗? 是哪几题呢?(25 4 128 8 6180625)小结:是啊,能口算的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6、解决实际问题师:你们看到了什么?(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课件出示: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水12千克,按照一年365天计算,这个水龙头一年会 浪费()千克的水。师:你知道一年要浪费多少水吗?(36512 =4380 千克)读完这则信息,你有什么想法?指名说小结:我们从小就要培养节约用水的习惯。

三、探究规律,灵活运用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第3题。)师:想不想继续接受挑战?问:观察式子有什么特点?(都有一个相同的乘数)问:那么它们的积和乘数142857有什么关系呢,先计算,再交流。全班交流得:积都是由乘数142857里的数字组成。而且还有回文的特征。

2、教学11111111111111=师:数字1也给大家带了一道难题,愿意继续接受挑战吗?学生计算师:从同学们的表情中,老师发现同学们遇到了困难,是吗?指名说遇到的困难。指出:显示器上显示了错误的标志,即使显示了一部分数字,也是不准确的。师:谁能想个好办法呢?交流得出:找规律课件出示: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指名说得数,观察这些算式得出规律。师:现在同学们知道11111111111111=的积怎么填了吗?指名说。师:你有没有想说的 ?(计算器也有不足的地方,人脑更胜一筹)

3、课件出示99=819999=9801999999=998001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学生交流得出规律师:再让你用9写几个这样的等式,你会吗?展示两位学生的式子。小结:同学真棒,已经会用规律来解决问题了。

四、了解计算工具的历史师:同学想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吗?课件出示图片和配音文字。师:了解了这些资料,你想说什么?学生发言。

7.《用数学》教案设计 篇七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 “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 以游戏为生命”。在数学教学中, 如何将数学学习设计成一件件宝贵而诱人的礼物, 让学生乐于获取呢? 数学游戏正是学生获取数学礼物的最佳方式。智障学生的注意力常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新奇的、有趣的东西会引起他们的兴趣, 游戏本身又能调动多种感官, 促使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因此, 我根据学生的生理和认知特点, 结合所学内容, 创设了很多有趣的小游戏, 如“帮数宝宝找家”“剪子、包袱、锤”“击鼓传球”“老鹰抓小鸡”等等,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有效地掌握了知识, 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积极的学习情感、以及良好的情绪品质, 孩子常常意犹未尽, 嚷嚷着继续上数学课。

比如, 教学生“7 减几”, 我利用班里有7 个学生的优势, 和他们一起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我当“老鹰”, 游戏开始, 我先让学生数一数有几只“小鸡”, 抓住1 只后我让学生数一数还有几只小鸡, 并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 以此类推, 使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再如学习了10 以内整元人民币的计算后, 我创设了购物的游戏, 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 根据本节课学生表现所获得的小红花的数量选择相应数量的自己喜欢的物品进行购买, 有的学生买一件, 有的买两件, 最多的买三件, 不会计算的也在同伴的帮助下参与到购物游戏中, 了解人民币的作用, 体验购物的乐趣。学生沉浸在自己喜爱的游戏中, 以饱满的热情不知不觉提高了计算水平, 同时学生在游戏中玩得开心、情绪愉快, 又有利于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在活动中学习———做数学

新课标指出: “要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要让学生自主地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智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缺乏, 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观察、猜想、思考、操作、自主探索与自主交流的机会, 让孩子去“做数学”。

如认识了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以后, 我和学生一起用硬纸板剪了很多大小不同的这四种图形, 看到这么多经过自己小手剪出来的图形, 孩子们既兴奋又好奇, 一个个跃跃欲试, 恨不得立刻动手把玩这些劳动成果。我不失时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 让他们喜欢怎么玩就怎么玩, 孩子们有的搭出了小房子, 有的搭出了小树, 有的搭出了小鱼, 还有的搭出了“宇宙飞船”……他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我趁机又让孩子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 给这些图形分了类; 比一比哪种图形多、哪种图形少; 数一数每种图形有多少个等。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巩固和运用了所学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交流的能力。

三、在生活中学习———用数学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试验方案》体现了“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思想, 突出了特殊教育课程的特色, 把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的数学学科称之为生活数学, 就是为了进一步弱化学科色彩, 强化生活教育的思想。

对于智障学生来说,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定位在提高他们最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上, 让他们初步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最基本的数学问题, 因此智障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面向现实生活。

1. 将所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 使数学生活化。比如, 教学“连加”时, 在导课中, 我用孩子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 “小机灵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他常常帮奶奶喂鸡, 你们看, 有3 只小鸡在吃食, 跑来2 只, 又跑来1 只, 你们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一共有多少只鸡?”从而自然引出新课。再如, 学习“认识物体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时我从生活中的实物入手, 课一开始, 就出示精美的镜框、鲜艳的红领巾、铮亮的硬币等很多实物, 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他们对这些实物感到既熟悉又好奇, 既好玩又有趣, 从而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本能和欲望, 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一步一步揭开了各种图形的秘密, 感到数学不是空中楼阁, 它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2. 从生活中发掘数学教学内容, 使生活数学化。教师要紧密结合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生活中挖掘出包含有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又是智障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数学问题, 使生活数学化。

四、在信息技术中学习———享受数学

当今社会,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智障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通过看得见、听得着的直观因素, 最大限度的调动并挖掘学生潜能, 激发学生积极性, 使学生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如在学习《找规律》时, 我制作了精美的flash动画课件, 通过喜羊羊闯关卡回家的动画游戏, 帮学生体会、认识简单的规律。关卡一: 第一座破损的桥, 桥面由白蓝两色按规律排列的正方形砖块组成; 关卡二: 第二座破损的桥, 桥面由蓝红黄三色按规律排放的三角形砖组成; 关卡三: 把小狗、小猫、小猴按规律放进摩天轮; 关卡四: 喜羊羊回了家, 用水果招待小朋友, 把水果按规律放进盘子里, 生动形象的动漫情境的创设, 清晰、明朗的数学信息的呈现, 使学生在精彩、有趣、视、听、动脑相结合的动漫世界中, 更好地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电脑的充分互动, 使动态的演示更精彩, 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 抽象的知识更具体, 使学习数学变为一种美妙的享受。

当然, 智障学生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以上几种形式, 我也尝试通过综合课、主题教学等形式把数学知识融合到其它学科中,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出发,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创设情境, 让学生玩中学、做中学、在生活中用数学, 继而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从而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智力, 补偿学生缺陷, 为学生融入主流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新的课程背景下, 如何使培智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游戏中学习——玩数学;在活动中学习——做数学;在生活中学习——用数学;在信息技术中学习——享受数学。

8.用个性化教案解决教师教案之惑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教案;个性化

新课程改革给教育界带来了新的气象、新的活力,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迷惑。很多不成问题的问题都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教师要不要写教案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我想没有人会提出来上课不需要备课,但却有人提出上课可以不写教案,这是对备课和写教案的关系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把备课和写教案隔离开了。其实备课和写教案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备课,就是上课之前进行教学构思(或称之教学设计)及做相关的准备工作,这是完成一节课的必备工作。写教案就是将“课之前进行教学构思(或称之教学设计)及要做的相关准备工作”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程序。

反对写教案的教师认为,我们可以在心中备课,提出了“心案”的概念。我个人比较羡慕这些老师,也许他们有着超人的记忆能力,我只知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教案不仅可以在教学时给我们思路的提示,也可以及时地把自己的智慧成果记录下来,便于日后回忆、总结。而且没有教案这一“工作历程”的物质化形式,谁能知道你是否真有“备”这一“工作历程”呢?也许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我们大部分教师还是能认真备课的。为什么又有这么多教师质疑写教案呢?

其实,大部分教师反对的不是写教案,而是旧的教案管理模式。教案是对备课这一工作历程的记录,照理说是如何思就如何写。但旧的教案管理模式不仅对教案的格式有规范化的要求,还要用各种要求来评判教师的工作:书写是否认真、是否提前几天完成等等。当写教案已经不是备课的需要,而变成了应付检查的无奈时,教师只能是想说爱你不容易。面对管理,我们无法不写教案,但是写的是什么,自己都不知道了,于是,胡写教案、抄写教案、教案翻新等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笔者认为,教案还是要写的,但大可不必拘泥于规范格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学思路写出来就可以了。我们可以通过写个性化教案的形式来提高教案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主管部门也大可不必非要对教案制定出个“子、丑、寅、卯”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不是更好?至于教学质量的监督,可以通过听课、调查、说课等方式实现。只有做到没有强制的规定,没有规范化的要求,写最适合自己的教案个性化教案,才是每个教师的心愿。那么何为个性化教案?

个性化教案是指教师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依据,通过研究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参考编者的编排意图,在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从而创设出能体现学生个性、文本个性、教师个性的教案,并且依据课堂动态情境弹性灵活地进行教学;概言之,个性化教案是教师整合教材、学生、教学情境和教师自身等多种因素而形成教学活动的蓝本,其本身就是一种课程,一种基于人(学生和教师)、情境(教学过程)对学科课程进行二次加工的课程。个性化教案融入了教师对学生的具体分析,对教材的独特理解,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追求,使得教案不再是应付上级检查的“鸡肋”,而是教师个人的创造性成果,并通过课堂教学体会到教学的尊严与快乐,真正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师的专业素养。个性化教案的好处不用多说,关键是如何写好个性化教案,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个性化教案要体现学生学习个性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的前提,我们必须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个性化教案设计应以“分析学习需要”为起点,而学习需要的分析主要包括“学习者的分析”和“学习内容的分析”,因此,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是科学进行教案设计的基础。了解学生,可分为了解共性和了解个性两类。了解共性指对学生一般心理特征的了解,是对学生共同的、规律性特点的认识;了解个性则是对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个性化了解。个性化教案就应该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的学”为主要思考依据,重点以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二、个性化教案要體现文本个性

文本是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和进行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文本是固定不变的,是客观存在的,但文本也是活的,是一个多面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教师对文本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处理。现实中教师写教案是用来应付检查的,但每个教师对文本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处理,真正的上课依据也是来源于这种处理。但不管如何处理,都应抓住该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也就是文章所独有的价值。华东师大郑桂华老师认为,确定文本的核心价值主要从“具有语文特点、具有明显特征、具有统领性、具有类概念”等方面考虑。只有掌握了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才能使我们的教案真正发挥其教育价值。当然,确定文本的核心价值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并且结合编者的编排意图,考虑教学内容的连续性。这样设计的教案才能体现文本的个性,否则很容易出现“把诗歌教成了散文、把散文教成了小说”的笑话。

三、个性化教案要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

“教师即课程”,教师的个人修养、性格特点、知识底蕴等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参与并影响着教学。因此才有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会设计出不同的教案;同一篇教案不同的教师上出不一样的效果。教师创设教案在遵循学情、文本等重要因素的同时,还要尽可能扬长补短,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擅长思辨的设疑,擅长朗读的范读,擅长写作的多下水;在这一方面,很多有名的教师可以给我们启示:谈到于漪,我们会想到她的激情;谈到李吉林,我们会想到他的巧妙的情境设计;谈到朱震国,我们会想到他的天籁之音;谈到余映潮,我们会想到板块教学……总之,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体现自己的教学特色,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实现自己的教学追求。

四、个性化教案要体现课堂的动态生成

课堂是动态的,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即时学习状况,机械执行教案,必然会使课堂僵化呆板,效率低下。那些通过多次排练而成的“示范课”是一种“表演课”,是上给听课者看的,而不是为学生的成长而上。因此,教师不管上什么课,都应依据课堂情境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成”教学。但是生成型的课堂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甚至是一定的不可控性,要想处理好,需要极大的教师智慧,难度很大。那么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何用个性化教案来满足动态生成的需要?我们可以在教案设计时进行弹性预设,有了弹性预设,自然更有利于弹性地进行教学。所谓弹性预设是指教学方案为满足教学生成的需要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保留足够的余地。

参考文献:

杨啸云.教师教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用数学》教案设计 篇九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例9 【课程标准描述】

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规律。【学习目标】

1.借助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培养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2.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按规律直接填得数。3.在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学习重点】

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借助计算器计算,关注学生是否能利用计算器进行观察。以评价目标1。2.通过借助计算器计算,关注学生是否能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以评价目标2。3.通过借助计算器计算,关注学生是否体会到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以评价目标 【学习过程】 1.情境引入

(一)小组合作,使用计算器。

现在老师给出一个表格,请根据内容用计算器算一算。你能发现规律吗?(评价目标1)

(二)小组汇报,展示过程,讨论发现。每组请两个同学来汇报他们的最终计算结果。师:看了以上的结果,大家有什么感受。

师:同学们最终的答案都是一样的,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

生:有。(评价目标2)2.探索新知

(一)探索规律(课件出示例题:)1÷11= 2÷11= 3÷11= 4÷11= 5÷11=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结果。指名汇报结果。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 师:观察计算出来的结果,分组交流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汇报结果: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被除数的9倍。

(二)尝试应用规律

你能不用计算,用发现的规律写出后几题的商吗?学生尝试写出后几题的商。指名汇报计算结果。6÷11=0.5454 7÷11=0.6363 8÷11=0.7272 9÷11=0.8181 你是根据什么来写出这几道题的商呢?让学生说出自己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三)验证规律 学生用计算器验证规律。

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3.巩固提升

(一)第35页做一做 3×7 =(21)3.3×6.7 =(22.11)3.33×66.7 =(222.111)3.333×666.7 =(2222.1111)3.3333×6666.7 =(22222.11111)3.33333×66666.7 =(222222.111111)

(二)课件出示练习题,用计算器计算前3题,直接写出后3题的结果。1234.5679×9= 1234.5679×18= 1234.5679×27= 1234.5679×36= 1234.5679×45= 1234.5679×54= 学生独立填写结果。指名汇报结果。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22222.2222 1234.5679×27=33333.3333 1234.5679×36=44444.4444 1234.5679×45=55555.5555 1234.5679×54=66666.6666

(三)不计算,运用规律直接填出得数。6×7=42 6.6×6.7=44.22 6.66×66.7= 6.666×666.7= 6.6666×6666.7= 6.66666×66666.7= 学生先独立观察,发现规律后填出结果。6×7=42 6.6×6.7=44.22 6.66×66.7=444.222 6.666×666.7=4444.2222 6.6666×6666.7=44444.22222 6.66666×66666.7=444444.222222 4.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这节课上,我学会了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写出得数。(评价目标3)【学习目标检测】 1.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460×0.008=(3.68)

4.6×0.8=(3.68)

0.46×8=(3.68)

0.046×80=(3.68)

0.0046×800=(3.68)

2.用你找到的规律直接写出得数,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122÷34=33

111222÷334=333

11112222÷3334= 1111122222÷33334=

3.用计算器计算出前几题,找出规律,再用找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面的答案。5×9= 45 55×99= 5445 555×999=

5555×9999=

55555×99999=

555555×999999=

10.《用数学》教案设计 篇十

第6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第11课时 用数学(2)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学会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并能正确运用连减来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看昨天的三个小朋友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好吗?

(二)新知

出示课本主题图

1、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板书。

3、怎样求可以装满几袋呢?是不是能全部装完?

讨论交流。

汇报板书每次都减去9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课“用连减解决问题”

生命不息

学习不止

小学数学 精品 教案 试卷

4、这道题为什么是用连减的方法来解决呢?

学生发言。说自己的想法。

板书 28-9-9-9=1 说明什么呢?

5、验证做法

我想知道这样做对吗,可以怎样验证呢? 小组讨论。9+9+9+1=28

6、拓展应用

课本第78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八第3、4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生命不息

学习不止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小学数学 精品 教案 试卷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小学数学 精品 教案 试卷

11.用“心”学数学 篇十一

树立学习信心, 就是在战略上藐视困难, 在战术上就要重视困难, 要做到”五心”。

一是”用心”。学习任何课程都要用心, 学习数学要用心则又有特殊意义。数学是非常精确的科学, 抽象的概念, 严密的思维, 严谨的论证, 精巧的演算等, 都需要我们认真用心地学。学习数学绝不可”不求甚解”。对每个章节中的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 基本方法, 都要通过反复思考和运用, 才能深刻理解, 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就能融会贯通和牢固记忆 (而不是死记硬背) 。让自己在趣味中领略数学思想。

二是”专心”, 学习时专心, 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要做到在学习时专心致志, 即使外面锣鼓喧天, 鞭炮齐鸣, 都能充耳不闻, 不为所动。有的同学在学习时想着文娱活动, 在文娱活动时又惦记着学习任务。这样”学”也学不好, ”玩”也玩不好, 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俗话说”心无二用”, 就是告诫我们无论

圆周率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领域中普遍存在的常数, 人们通常用π来表示。它是一个无理数, 即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定义为圆周长与直径之比, 或者圆面积与半径平方之比, 是精确计算圆周长、圆面积、球体积等几何形状的关键值。在分析学上, π可以严格地定义为满足sin (x) =0的最小正实数x。在日常生活中, π通常都用3.14来代表圆周率去进行计算, 即使是工程师或物理学家要进行较精密的计算, 也只取值至小数点后约20位罢了。

圆周率π的无穷不循环性吸引了古今中外的专家学者, 为了计算出它越来越好的近似值, 他们贡献了无数的时间与心血。其最新计算纪录由日本筑波大学所创造。他们于2009年算出π值2, 576, 980, 370, 000位小数, 这一结果打破了由日本人金田康正的队伍于2002年创造的1, 241, 100, 000, 000位小数的世界纪录。

此外, 圆周率π的娱乐性及趣味性也吸引了不少爱好者。我们可以将π值谱成曲子, 比如3.141592653589……可以谱成31415 26535……。自定义为:“0”是换气符或者停顿符, “8”谱成高音, “9”谱成高音, 其余则是对应的中音。细细听来, 旋律优美。初有悲怆索然之感, 疑是茫茫洪荒的远古时代, 后有高亢激越之悟, 又似发达文明的当今社会……。试问:π的无穷不循环是否可以预示人类的无穷无尽生存繁衍, π的谱曲意境又是否映射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呢?

当然, 圆周率的谐音记忆古已有之, 屡见不鲜。其中的故事确也引人入胜。大家根据情节比较容易记住小数点后许多做什么事都要专心。大家常说要减轻学习负担。精减教材, 减少作业等。对于学生来说, 是被动地减轻负担;而专心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就是自己主动地减轻了学习负担, 因为效率提高了, 时间就节省了。

三是”细心”。学习数学, 特别要细心。作业中错一个数字或一个符号, 都会产生麻烦和影响正确的推导。当然, 偶而的失误是难免的, 但要尽量避免。在演算过程中要随时留心。检验, 一旦发现, 及时纠正。做数学题, 如果常爱出错, 那可不行。正如一个好的运动员, 偶尔也会有失误;但若经常失误。就不是好运动员了。如果常爱出错, 就应认真总结教训, 掌握出错的”规律”, 以后细心从事。

四是”虚心”, 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这是至理名言。在学习中, 虚心向老师学习, 一般容易做到;虚心向同学学习, 则常容易被忽视 (特别是自认为学习好的同学, 尤应注意) 。别人的长处, 固然要学习, 别人不成熟的想法, 也应虚心听取, 互相讨论, 往往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 即使别人的错误, 我们也要虚心考察, 分析其原因所在, 从而引以为戒, 不使自己犯同样或类似的错误。

五是”恒心”。学习要有恒心, 这是个普遍规律, 但对数学学习来说, 尤为重要。因为数学的很大特点之一是前后连贯性很强, 中间缺少一个环节, 就不可能学好后续的内容。所以, 不论在什么条件下, 必须不间断地学习;哪怕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 掉了一部分内容, 事后也要尽快补上, 接上进度。不致掉队。持之以恒后自有成效。

这”五心”就是学习数学的战术要领, 做到这”五心”。定能使学习长足进步, 从而又增强学习的信心, 形成良性循环, 不断提高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

圆周率π小数点后

110位谐音新编

◇米毓

位。今天, 本人所撰写的小文却有新颖别致之处, 乞望笑谈。以下是圆周率小数点后110位谐音:

山巅一肆邀吾舅 (3.14159) , 靓妞舞扇我把酒 (2653589) 。七舅扇儿扇巴适 (7932384) , 妞儿乐思三山花 (6264338) 。扇凉七舅勿冻凉 (3279502) , 爸爸誓邀舅吃药 (8841971) 。留舅扇舅舅三气 (6939937) , 我要您勿把儿冻 (5105820) 。舅怪嗜酒事事误 (9749445) , 酒儿三通骑爸腰 (9230781) 。柳丝凌柳娘把妞 (6406286) , 娘令把酒舅爸乐 (2089986) 。娘把令扇撕爸耳 (2803482) , 舞扇撕耳消消气 (5342117) 。令妞吃酒把儿邀 (0679821) , 撕爸拧爸扭舞腰 (4808651) 。文体:七言古诗

时间:夏季

地点:酒吧

人物:舅、爸、娘、妞、我

事件:以酒助兴, 全家疯乐。

备注:圆周率小数点110位后谐音未完待续。

12.《用数学》教案设计 篇十二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第15页例4 【课程标准描述】

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会解释估算的过程。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情境图,交流讨论能够综合具体情境,用将三位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数或者几百几十进行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对比题的交流讨论,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体验估算的多样性。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正确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在具体情境中,掌握加、减法估算的一般方法。2.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用将三位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数或者几百几十进行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正确率来评价目标1。

2.通过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的正确率来评价目标2。3.通过巩固练习来评价目标3.【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数字智勇大闯关

1.235和357的和能闯过500吗? 2.465和436的和能闯过1000吗? 你是怎样思考的?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2.分析与解答。

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预设: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想一想,不通过具体计算,我们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讨论。

预设: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大小。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预设1: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预设2: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于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小结: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如果电影院的座位数时390个,那么刚刚提到的估算哪个更好呢?(预设1的方法)所以,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评价目标1)

3.对比题

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预设1:196大于190,226大于220,196+221一定大于41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预设2:196小于200,226小于230,196+221一定小于430,430小于441,坐得下。

小结:在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如果用估小的方法不能确定结果,可以用估大的方法进行估算。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问题和数据的特点灵活选取估算的策略和方法。(评价目标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学生估算出每条小鱼身上算式的得数,再将鱼分别和相应的框连线,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7题。(评价目标3)

你想怎样估?估算结果是多少?在组内交流。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用估算解决问题

221 + 239 > 441 196 + 226 <441 ↓ ↓ ↓ ↓

220 + 230 = 450 200 + 230 = 430 450>441 430 <441 坐不下 坐得下

学习目标检测】

13.《用数学》教案设计 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求数的立方根.2.通过用计算器求立方根,培养学生的类比思想,提高运算能力;

3.利用计算器求立方根,使学生进一步领会数学的转化思想;

4.通过利用计算器求值体验现代科技产品迅速、精确的功能,激发学习、探索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程序

教学难点:准确的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

四.教学手段

计算器,实物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现在我们回忆一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如何利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平方根?操作步骤?

练习: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1)13;(2)23.45

在初一学习了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平方或立方的方法?(由学生回答操作过程,并对比两者的差别与联系)

对于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我们已经熟悉了,那么如何用计算器器其一个数的立方根?与求平方根有何区别和练习?

对于求立方根和平方根的操作过程基本相同,主要差别是在开方的次数上,因此要注意其立方根时开方数是3。

例1.用计算器求

分析:求解时要用到

上方的键

,因此要用到“2F”功能键转换。

解:用计算器求的步骤如下:

=5

小结:从这道题刻一个观察出用计算器求立方根和平方根十分类似,区别是在倒数第二步的按键将

改为改为

,只是次数不同。

例2.用计算器求

解:用计算器求

的步骤如下:

≈12.26

小结:由于计算器的结果较精确小数的位数较多,在遇到开方开不尽的情况下,如无特殊说明,计算结果一律保留四个有效数字。

练习:求下列各式的值

(1)

;(2)

;(3)

;(4)

(5)

(6)

(7)

(8)

(9)

下列各式中x的值(精确到0.01)

(1)

例3.求

(10)

解:

的值:

用计算器

(2)

解:

用计算器求的值:

六.总结

今天学习了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立方根,求立方根的方法与平方根的方法类似,但要注意开方次数。做题要细心仔细,严格按照步骤操作。

七.作业

A组1、2、3

14.用活动引领数学课堂 篇十四

表演——让学习灵动而有趣

小学生的学习行动主要依赖于对事物的兴趣。表演具有情趣性, 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爱玩是人的天性, 特别是小学生, 可通过表演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符号还原为人生风景。一方面, 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 学生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 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探究的渴望, 从而能主动地学习数学。

在教学时, 创设表演情境, 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 不知不觉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 把传授新知这一环节创设为以“表演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 全班同学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到了各个程序的活动中。课一开始的“找朋友”活动, 吸引全体同学。教师先让头上戴有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体等立体几何图形头饰的同学到黑板前面来, 然后让带牙膏盒、魔方、乒乓球、茶叶盒 (圆柱体的) 等头饰的同学去找自己的“朋友”。同学们既兴奋又认真 (因怕尴尬之事发生:找错“朋友”) , 课堂气氛热烈。然后再让作为“朋友”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你们是“朋友”。通过交流,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体等立体图形的形状及特点就清晰而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了。课堂上学生“动”了, 气氛“活”了, 概念在轻松有趣的活动过程中被牢牢地掌握了。

实践证明, 这种“表演式”教学法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学生在表演中动手、动脑、动口、开心地合作, 既激发了学习热情, 又学习了知识, 理解了概念, 训练了技能, 开发了智力, 可谓一举多得。

辩论——使学习生动有思想

封闭、单向的课堂教学, 会让孩子们保持沉默。而开放、互动的具有较大包容性的课堂则会产生“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的局面。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多元反应, 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 改变信息传递的被动局面, 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 使课堂呈现信息多向交流的生动活泼场面。要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亮点”, 让学生在思辨中探求知识, 让它成为师生开展有效学习的动力。这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 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时, 可设计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活动。教师提出:“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 并且知道一个三角形根据其角的不同, 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个什么样的三角形吗?”此时, 教师呈现出一个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挡住, 只露出一个角。全班观察后, 学生先独立思考, 再同桌讨论、互相补充, 最后汇报情况。

学生1:“我想是锐角三角形, 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 我想另两个也许是锐角。”

学生2:“我猜是钝角三角形, 我看到的虽然是锐角, 另外两个可能一个是锐角, 另一个是钝角。”

学生3:“我猜可能是直角三角形……”

学生4:……

在辩论中, 学生始终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 大家争执不休, 各有各的想法与道理;在辩论中, 学生学会了理解他人, 尊重他人, 共享他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成果, 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学生对这样的环节兴趣浓厚, 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 因为它有助于活跃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在“辩论”的活动中, 学生不仅要说出是什么三角形, 还要说明理由。这一过程无疑加深了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实践——激活创新之潜能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难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现代教育理论主张, 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 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 在思维中动手, 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究创新。

例如, 在教学“角的度量”之后, 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及画角的一般方法, 再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要画出120°的角, 学生一般都是用量角器和三角尺画出来的。在此基础上,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不用量角器你们能准确地画出这个120°角吗?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动手操作的探求之中。很快学生就发现了两种画法:用三角尺的直角和一个30°角拼起来得到120°的角;用两个三角尺60°的角拼在一起来画得到120°的角。 (教师给予适时、积极的评价。) 教师又一次出示问题:“还有新的画法, 看谁最先发现?”这时, 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 争先恐后地展开了操作探索, 结果又发现并学会了另一种方法:用三角尺的一边 (或直尺) 和另一个三角尺60°的角拼在一起可以画出120°的角 (即用平角减去60°)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演示、学生看的被动传授方式,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创造”出了所学知识。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 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慧, 充分体验了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如果离开了动手操作很难有这样的结果。

调查——让数学回归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并最终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 教师一定要充分创造条件, 为培养学生实践意识提供广阔的空间。由于课堂时间的短暂性, 所以课外活动便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学生利用这一延伸, 能从广阔的大千世界中学习知识, 并养成自觉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的习惯。

生活是无限大的课堂, 日常生活中有大量能触发学生探究的问题, 它们有着特殊的“亲和力”。例如, 在学生了解和掌握统计的相关知识后, 课后可安排调查活动。“谁能较好地调查出我们班同学的家庭成员状况、年龄结构及收入情况?请记录相关数据, 并用统计图或统计表的形式反映出来。你一定能从中发现许多问题, 下一节课展示给大家看。”这一问激起了学生的热情与兴趣, 下课后学生热烈地讨论着、准备着……这一活动通过学生自己收集数据, 自己整理数据, 自己制作统计图或统计表, 既可以巩固统计的知识, 又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5.用乘法口诀求商教案设计 篇十五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把计算教学置入生活情境中去,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2

(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每行栽4棵,栽了6行,一共栽了多少棵?

一共栽了24棵,每行栽了4棵,可以栽多少行?

一共栽了24棵,栽了6行,平均每行栽多少棵?

2、你会列式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

4、小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仔细观察都用哪些乘法口诀求商?通过比较这些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发现规律。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起学生进一步表现的欲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4题。

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的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5、6题。

要求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16.《用数学》教案设计 篇十六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20页例5用数学。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十几减几的内容。

2、通过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小朋友们,在不知不觉中春天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你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生:……

师:看来春天真是一个很受大家欢迎的季节!一年级一班的小朋友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在足球场踢足球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以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及游戏,直接激趣,调动全班的好奇心、兴趣和积极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可能的答案:

(1)6个同学在踢球,3个同学在加油

(2)有1个女同学,有8个男同学

(3)有16个同学来踢球,已经来了9个人。

2、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吗?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试一试(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引导每个组的学生,从这个活动的情景中收集、处理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想一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试一试

(板演,齐练,评讲)

师:

(1)这一题中,已知条件(数学信息)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2)根据生的回答小结:知道总数一共是16人,其中一部分已经来了9人,要求另一部分还有几人没来,用减法。

(3)师:能根据已知条件解决“还有几人没来?”这个问题吗?怎样列式计算?(“踢进了4个”这个信息与人数无关,所以是多余信息)

根据生的回答板书:16-9=7(人)

(4)师:“16-9”怎样算?

A、想加法算减法:因为9+7=16,所以16-9=7

B、10-9=1

1+6=7

请个别生说算理后板书得数“7”及单位名称(人),并强调应用题得数后面都要写上单位名称,并加上括号。

(5)强调应用题要答。师板书“答:还有7人没来”

全班口答一遍。

师:刚刚有小朋友还提到这两个信息,我们一起读一读。全班齐读: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

(1)师:前面我们说过在应用题中,这些已经告诉我们的信息都叫做什么?(生:已知条件),你能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吗?

(2)小组讨论后进行回报

(3)我们能根据已知的两个条件来解决这些问题吗?

根据学生依次将三个问题的算式、得数和单位名称板书于对应的问题下,并进行集体口答。

【设计意图: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出示p20“做一做”

学生观察:

问:(1)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把你得到的信息说给同学听。

(2)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怎么求?

(3)你们有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P22:1

出示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求出小明还要写几个大字?小红写了几个大字?

四人小组互说,然后指名说

(2)你是怎么算的?能列出算式吗?

(3)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

(4)你能说说它们各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吗?

2、开火车练习口算:

12-5=

11-8=

8+3=

18-9=

13-7=

11-3=

18-9=

11-9=

15-8=

11-7=

8+7=

16-8=

15-6=

17-8=

16-7=

17-9=

14-6=

9+5=

13-4=

12-6=

13-6=

9+9=

11-2=

16-9=

12-7=

6+8=

15-9=

14-9=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练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得到学生反馈的信息,知道学生掌握的情况,以便更好的加以指导。】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应用题,知道了要从已知的条件中提出合适的问题,并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学数学、用数学

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还有几人没来?

16-9=7(人)

17.用文化润泽数学课堂 篇十七

1. 回归生活,拓展教学空间,构建自主实践的课堂文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自主参与、体验数学,这也是陶建数学课堂文化的重要策略。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与整理”时,我从学生熟悉的“购物宣传语”情境入手,引入课题,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体会数学语言,识别数学信息,从而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接着我从学生喜欢

的礼品“圣诞礼物”入手,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圣诞礼物,计算所需钱数,非常贴近学生自己的生活。通过将生活与数学相联系,启示学生数学就在生活之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然后我运用“青年志愿者服务卡”,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小的“服务卡”,在此可是一举两得:一方面教师引领学生从中进行“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与整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有多种方法计算:另一方面,学生从中充分感受了扶贫帮困活动的温暖、关爱之情,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我借用“购物抽奖”让学生算一算中奖概率(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既是对百分数知识的梳理,也对学生进行了生活教育:即在生活中要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判断问题、理性购物。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育,更应该从历史的发展、数学的本质出发,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构建数学课堂文化,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数学课堂具有生命的活力!

2. 文化关怀,让数学课走向文化创造。

与其说数学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毋宁说她是来源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提炼出的模型。这同时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与重构的再创造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与文化的再造,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可以安排学生创造轴对称图形。又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由此学生自创命名为“加法结交律”。这可谓是一种创造、一种数学式的思考,使得数学课成为审美的课堂、充满情趣与智慧的课堂,体验数学发展过程的多元化和数学思考的多样性,实现了现实价值的引领。它启示我们:让学生亲近文化,还要根据教材资源、学生认识水平,找准数学文化切入口。选择好文化核心要素,才能有效唤起学生的兴趣,发挥数学课程内容引领作用,将学生有效领入宏阔的文化殿堂。

3. 再现知识产生发展过程,夯实学生的数学文化底蕴。

数学知识的产生与自然客观的需求是分不开的,它昭示着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历程,向学生阐述其产生的背景,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知识。如学习分数时,让学生意识到人们在测量与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需要产生一种新的数——分数。学生清楚地看到知识出台的原因,就能揭开数学神秘的面纱,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使他们在内心深处亲近数学。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透明的方格纸和剪刀、直尺等学具,要求学生或者独立思考,或者小组合作,探讨面积计算的方法。有的学生通过数方格求出面积;有的通过剪、移、拼,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求出面积。最后学生发现这两种方法其实质是相同的,都可以归结为底乘高。数学的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先学的内容往往为后继学习作知识与方法上的准备。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瞻前顾后,给扩展知识留有余地。如整、小、分数的加减计算,在本质上都是在计数单位相同的基础上,把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因此学生首次接触整数加减的时候,教师应该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说明算理。到学习小数加减法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尝试练习……数学既是创造的,也是发现的,数学教学应当努力还原、再现这一发现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对于夯实他们的数学文化底蕴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4. 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体现师者的灵动、慎思和智慧。“川广自源,成人在初。

上一篇:《数控技术》复习资料下一篇:中秋节的黑板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