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总结(7篇)
1.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总结 篇一
下面是一篇小学期中考试家长会教师总结,文章强调了好习惯和阅读课外书的重要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各位家长: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所有老师向各位家长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对我们班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感谢你们对我们班级工作的大力支持。孩子入学一晃已经二年级了,我们又有这样的机会坐在一起,共同地讨论和交流一些关于我们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作为孩子的班主任,在交流之前我想先以我个人的名义,向今天所有到来的或者没有到来的家长表达我深深的谢意,感谢大家这一年多来对我工作的支持,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如果没有你们这样的支持,孩子们不可能有这么大的进步。借此机会呢,我就先把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先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在坐的各位呢有些家长我们是接触的机会比较多,所以可能就对我和孩子的了解也就多一些,但也有一些家长可能因为工作的忙碌我们接触的就比较少一些,相对来说对我和孩子的了解就少一些。下面,我再把我们二(3)班级特点和目前的一些学习和生活的状态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本班孩子的特点是比较活,好动的孩子比较多,当然也极其聪明。一个好的习惯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用,我便有这样一个体会:一个好习惯一旦养成,长大后便会一直坚持下去。做为父母要帮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1.专心致志。孩子入学之后,由于自学能力较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而家长应严格要求并经常提醒孩子在上课时,一定要用心听讲,聚精会神,不要作小动作,更不要说话影响别人听课。回到家时要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合孩子学习的环境,让孩子养成放学及时做作业,按规定时间完成作业之后再做其它事情的好习惯。2.独立思考。父母对孩子不能解决的问题要采取诱导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问题,重要的不是教会孩子一道题怎样解决,而是要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3.认真细致。孩子的作业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去完成,而有不能草率马虎。这就要求内容正确,书写工整,按时完成等方面。为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正确率与责任感,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要求孩子养成检查的习惯。4.培养孩子活跃的思维。不要以大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提问,要善于增养孩子勤思的优点,对他们的提问进行恰当的鼓励与表扬,并能及时更正孩子的错误想法。对孩子接触的事物家长要多讲,多启发诱导,千万不要对孩子的提问不理不睬,这样会使孩子有问题也不敢问。5.背记词汇和课文。小学生记忆力好,有些东西会背了,可以终生不忘。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时,可以引导孩子尽量地多背记一些词汇和课文。在开设外语的学校里,家长可采用谐音的方法让孩子记较多的词汇。6.养成看书读报的习惯。家长需要为孩子购买、订阅适合的的图书报刊,创设一个阅读环境,但书最好不要订得过多,书要少而精。为防止走马观花,家长可以与孩子们一起阅读,共同讨论书中的问题,并指导孩子做读书笔记。7.培养周期学习习惯。掌握学习周期,培养孩子按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这样的周期学习的习惯。
低年级小学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好习惯的养成,这包括学习上的,也包括生活上的。家长们对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出现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进行了探讨,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并达成共识。其中有:
1)孩子就是孩子,理应天真烂漫,千万不要把社会上一些世俗的东西教给孩子,让孩子成为一个小大人。
2)让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大人的事帮着做。
3)让孩子自己来合理地安排时间,家长在旁只作适当的引导。4)现在是二年级了,多看一些课外书,增长一些课外知识。5)密切家校联系,在家多和孩子沟通、交流,经常抽时间到学校了解子女的学习、思想状况。这次家长会上,我们也让家长了解了今年秋季我们学校正积极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使家长们了解到:这次的课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鼓励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新课程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使孩子逐渐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家长的观念也要逐渐发生变化,应更加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全面发展。认识到孩子是不是一个合格有用的人才,不是一张试卷决定的,而是社会对他的检验。未来社会需要的是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有社会适应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生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光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更为重要。所以,不能像以往那样,眼睛只盯在分数上。
苏州市有一位副市长叫朱永新,他是全国著名的教育学教授,他主持了一项课题研究叫新教育实验。他主张:无限相信孩子的潜力;永远不要对孩子失望;决不吝啬父母的表扬和鼓励;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请天下所有的父母记住这样一句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我们以此和各位家长共勉。
为了更好地规范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我要求孩子早上不能迟到,来了以后都有小朋友会主动打扫教室和领早读,每天孩子一到校,总是自觉地拿出书包里的东西,书放在右边,作业本放在左边,中间放铅笔盒。每次做作业,总是拿出一支铅笔、橡皮、尺。每次离开教室上其他课,总是把桌上收得干干净净,把椅子塞好。减少磨蹭的机会,基本做到有条有理。把这些具体地要求落实下去的开始,我曾经担心孩子是否能做到的,事实证明孩子做得很棒。在家访过程中,我也发现,很多孩子在家里也能做好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接下来,我就谈谈语文学习的要求。语文能力主要指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听不仅指认真听老师的讲课,包括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接受或筛选有用信息。现在这方面的训练,课堂的训练是占了很大比重的,班上绝大部分孩子都可以做到认真听别人发言,在现在的语文课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诸如:要补充我不同意他的观点等类似的自主开头。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做得是不够的。现在的孩子很会说,有时说出的话也有一定的深度。每天在接送孩子回家的路上,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跟孩子交流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不仅增进感情,也是训练说话的好机会。最好让孩子说完整、有条理。在课堂上,孩子说的能力也很重要。一年多的训练,本班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应该是很棒的,许多课程诸如艺术啊,语文啊的开课选班时总喜欢挑选我们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愿意说,敢说,并且表述作到清楚完整。至于我的语文课,许多老师来听课,给我最大的评价就是你们的孩子真是会说的,如果有时间大家可以去找来读一读。要说出精彩的话来,除了必要的生活经验,还需要大量阅读课外读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到二年级结束,孩子的阅读量为5万字。现在我要求孩子每天都保持读书,至少短短的文章你要给我读一篇,这个读一定要读出声音来,读一遍跟读三遍的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至少读了一篇文章应该知道一个词语,这是很重要的。我发现,班上很多孩子很喜欢读书,课外知识很丰富。怎样更好地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最近我到图书馆借了书,孩子们津津乐道,很是有兴趣,可惜这种书图书馆比较少,当我要去借第三套时,居然告诉我没有了,所以推荐给大家一套丛书,秦文君的。孩子们估计会比较喜欢,而且我认为要是在班级里掀起了看书热的话,这对孩子的阅读和写作都是极其有帮助的。另外一个,假如你有时间,假如你也喜欢读书,我建议你与孩子一起读,然后进行分享,当然这个建立在您有时间的基础上。这也是提高孩子阅读兴趣的一种方法。班里的李兰亭和高正雄就很高兴地跑来对我说:老师,我妈妈也喜欢看我们的书,她说好玩死了。孩子说这话是兴奋的,是开心的。因为她妈妈和自己读一样的书,并且觉得有意思。另外呢,孩子多简短的文章,应该指导其读出感情来,这样阅读效果会更好。关于写,主要是指写好字和写好话。现在班里孩子的字总体来讲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但写字的姿势还得进一步提高。作到一拳一尺与一寸。又得感谢大家,每次批回作,我都能看到你们督促孩子的身影。至于写话,那么我现在对班里同学的要求是能将一副画面的内容用一段话完整地表达出来,并写出来。写话应该跟学生的阅读有关。多读一定会写得很美。现在我们固定每天有一本课外阅读的练习册,批阅的感觉觉得孩子们的进步很大。因为要学习,有考试,不免有作业。现阶段,常规作业有抄写默写生字词、朗读背诵课文、读课外书。这些一定要过关。还是真诚地希望各位及时地与我们联系、沟通。
小学期中考试家长会教师总结的精彩内容就先到这里。更多精彩内容,还请大家持续关注fwJIA.COM/fanweN。
2.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总结 篇二
关键词: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国内外比较,改进建议
建立和完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是世界教育领域的一个突破性发展规划,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事业的科学化、正规化发展, 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动教师职业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和2013 年教育部针对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的规定, 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指的是以所有在编在岗的中小学教师的师德表现、工作业绩和继续教育等内容为考核的基本依据, 实施五年一次的定期注册考核, 建立教师资格的首次注册、定期注册、暂缓注册和不予注册的基本制度。旨在打破教师终身制、提高教师素质、保障教育质量。本文通过比较分析, 深入研究我国现今中小学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对比西方国家和一些较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先进理念和具体做法, 结合我国国情, 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对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是必要而有效的。
一、国内外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比较分析
教师资格证书并不是我国本土的产物, 它是源于西方国家师范教育培养体制, “西学为体, 中学为用”。要想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就必须从源头抓起。因此, 对比分析西方国家和一些较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先进理念和具体做法, 发现我国教师资格认证体制下存在的问题, 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着力点, 采取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
(一) 缺乏专业的认证机构组织
机构是制度的载体, 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完善必须要先建立独立、统一的认证机构。在国外的大多数发达国家中, 一般都设有专门的认证机构, 由专门的认证人员来对教师资格进行认证。例如, 日本的教师资格证是由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授予的, 然后由文部科学大臣批准的具有教师培养资格的大学会短期大学考核。在美国, 教师资格认证是由州教育委员会负责的, 而且教师资格认证的详细要求是由州教育委员会组织的专家制定的。一是目前我国教师群体没有形成自治的专业性认定组织, 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 很多地方机构仍是“管评一体”, 定期注册制度的实施缺乏保障, 教师职业行为缺乏规范性, 合法权益也难以得到保护。二是我国教师的评价仍以行政色彩为主导, 仅以学校领导或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督导人员评价为主, 评价主体单一, 没有专业的学者或专家参与评价, 直接导致对教师的认证评价偏重于行政策略而非真正关注教师专业发展, 其评价不能完全遵循教育规律, 缺乏专业性和指导性, 此外, 评价主体一元化, 教师所教学生和家长不能参与其中, 评价维度有失偏颇。
(二) 进出、激励机制亟待完善
从世界范围来看, 取消教师资格终身制, 明确规定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限已经成为各国教师资格制度的发展趋势。例如美国实行地方分权, 大部分州都已经取消了永久性的教师资格, 教师在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后, 还要在从业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师资格证书。现在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还尚不成熟。一是当前教师资格证的准入标准低, 许多学历较低、经验不足的人员也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 但其自身业务水平承担教育任务尚有不足, 这些教师占用岗位和编制, 使许多优秀的教师不能加入教师队伍中来;二是要及时清理不适合教育教学的人员, 如律师、会计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年检注销等尚有严格规定, 更何况关乎国民未来的教育事业, 更要明确标准, 及时肃清, 保证教师队伍的纯洁性;三是对定期注册成功的教师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作为保障, 使得定期注册流于形式, 缺乏实际意义。
(三) 考评形式单一化
一些国家的教师资格认证形式是十分丰富多样的,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考查了认证教师的教学素养。例如加拿大, 在申请教师资格时, 认证教师除了要接受过高等教育, 还必须要有约900 小时在中小学的活动经验或实习经历, 而且还必须要获得良好性评价才可。再如在德国, 认证教师必须要通过两次国家考试才能通过教师资格认证, 在两次考试中, 除了有书面考试, 还有口试和教育实习测试, 每一门考试都十分的正规和严格。还有日本爱知教育大学1999 年提出的“四年实习制度”, 增加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及在实践中运用教育理论的能力, 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现行的定期注册制度中, 一是考评内容缺乏动态性。现行的考核多采用较为单一的合格制, 以教师业绩、升学率等静态标准作为考核重要指标, 缺乏弹性, 对于教师的考核缺乏发展性认识,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知识更新并没有作为重要考核条件。二是考评结果缺乏联动性。定期注册考核的结果应与教师的继续教育及岗位培训相配套, 但在现实操作中二者联系度不高, 许多学校在定期注册结束后“息事宁人”, 缺乏对教职人员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的关注。
二、改进建议
(一) 建立高效专业机构
首先从当前形势来看, 我国还缺乏建立专业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实施机构的基础, 因此定期认证可实行“签发地管理”办法, 也就是说证书在首次认证时应明确再次注册的时间, 在规定时间内教师应持有效证明材料 (所在学校提供的业绩考评材料, 其中包括材料所涉及的证书、文章发表的刊物等) , 到原签发地的教育行政部门 (最后一次签发地) 申请办理。对注册认证合格的教师可在其教师资格证上进行标记, 同时注册认证的结果应记录在网上以便教师查询;对注册认证不合格者应根据实际情况 (如是否在注册期间受不可抗力因素影响) 适当推迟其注册时间或予以培训, 再次认定不合格者则吊销其教师资格证, 尽可能在保证公平的同时实行人性化管理。此外, 教师的考核应该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由学校组织进行, 同时听取教师同行、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意见, 以避免考核结果片面化及考核过程流于形式化。还要给予教师以申诉的权利, 避免伤害到教师的合法权益。
其次, 从长远来看, 我国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必然要回归于专业化, 因此可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 成立专业的教师协会, 由资深权威的专家学者组成, 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 制定定期注册标准和实施细则, 明确机构设置和岗位职责, 组织好教师注册考评。教师协会可在教育行政部门引领下独立制定教师行业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定期注册考评标准, 使教师定期注册更具专业性和权威性。
(二) 完善退出和激励机制
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的管理机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是所有活动得以运行的推动力量, 因此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实施过程中, 要从始至终一以贯之地执行和完善运行机制。具体体现在:
首先, 实施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必须进一步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严把教师入口关, 确保新增教师的质量。由于各种原因, 一些中小学现任教师并不具备教师资格证, 也并不具备教师应有的素质, 严重制约了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 要切实保证每位教师持证上岗, 以是否持有教学岗位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作为聘用的前提和晋升的必要条件, 其从源头上保证师资来源的高质量。对于无证在岗的教师要组织其培训并在取得教师资格证后再安排其重新上岗。
其次, 要严格执行教师退出机制。实施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 使不能通过注册考核的教师退出教师队伍, 实现从教者优, 这就涉及了教师退出机制。也就是说定期注册制度为教师退出提供了依据, 只有逐步探索、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才能真正贯彻落实定期注册制度, 体现这一制度的重要意义。一要严格考核在编教师业务素质, 避免不合格教师占用编制, 给更多优秀的青年教师机会投身到教师队伍中来。二是完善资格证吊销制度。许多持有教师资格证长期不任教者或已经转换其他职业不再从教者, 已经不适合再从事教师行业, 应及时予以调查处理, 吊销其资格证书, 避免持证者与执教者人数偏差, 为持有教师资格证的优秀的非师范生搭建更多平台, 保证其与其他师范生同等竞争的权力。三是对师德缺陷者予以严肃处理。目前对我国有些师德欠缺, 品行败坏的教师仍缺乏处理规定, 这些教师因为没有达到现行法规处理范围而无法撤销其教师资格, 使得他们继续在教师岗位从教, 有可能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 必须完善教师退出机制以提高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为教师角色正名。
(三) 规范定期注册考评活动
规范化的考评活动, “首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教师定期注册制度, 因此对于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资格应分为三个部分来考虑:试用期阶段的初任教师、正式教师和未受聘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资格证持有者。对于初任教师的试用期概念源自教师资格制度相对成熟与完善的国家, 如在美国, 每个新任教师在取得初任教师资格后, 必须有1~3 年的试用期, 只有使用合格, 才能获得教师许可证”。因此, 我们也可以借鉴上述方法, 一是对初次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毕业生, 都必须经过两年的试用期, 考察期是否具备教育教学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师风师德是否有所不足;二是教师职称评定可与教师定期注册考评相结合, 定期注册的实践可设置在职称评定的前一年, 把定期注册的结果作为考评教师晋升的重要参考, 这种做法一方面有利于激励教师参与定期注册考评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职称评定的客观性和专业性。
其次, 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执行过程中要确立严格、高效的程序, 具体表现为:
1.初始证书获取标准应提高
要保证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真正发挥其效用, 就要从源头上保证教师资格证的“含金量”。因此要提高教师资格证的获取标准, 提高学历要求, 增加实践经验, 保证资格证书持有者的质量, 为定期注册制度的实施提供坚实基础, 否则教师定期注册制度也只能是“头病医头, 脚病医脚”, 不能从根源上解决教师素质提高的问题。
2.定期注册的间隔时长要合理
教师职业是不断发展的过程, 且各个阶段都展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 因此教师定期注册制度的实行要与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相契合。注册时间要长短相宜, 既不能因为过于频繁加重考评人员负担, 增加教师无谓的压力, 分散教学精力, 又不能因为年限过长导致考评结果失去效力。根据教师在不同阶段的任务和经验, 可以在固定考核年限之间增加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结果占下次正式考核的10%或适当权重, 既方便操作管理, 又能避免在非考核期间的放松懈怠。此外, 在教师连续通过一定注册次数, 达到一定教学年数时, 应给予终身有效的待遇, 使教师的职业发展有所保障。
3.教师培训内容加强针对性
教师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既是定期注册考核的重要内容, 又是考核结果所反馈给教师和学校的重要参考, 因此, 教师培训要与定期注册相匹配, 定期注册是一个循序渐进, 不断上升的过程, 以教师职业发展的周期规律为依据来制定培训内容最为科学, 针对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程度来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方法, 使教师培训能切实推进教师自身发展, 提高定期注册的效能。
4.考核结果旨在促进教师发展
切实把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与教师个人发展相结合, 既要与薪资制度结合, 使教师获得物质奖励, 又要与职称制度相结合, 使教师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 避免定期注册流于形式, 打消教师的从教积极性。定期注册的结果要避免教师情绪极端, 不能以此为由从而思想懈怠、消极对待本职工作, 针对结果对教师采取不同程度和层次的专业知识补充和岗位责任制的培训, 使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结果成为教师提高自我的基石, 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时刻保持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眼光。
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尚待完善, 我们要在借鉴发达国家及我国先进经验基础上进行总结和长远规划, 使教师行业更具动力、活力和健康, 真正促进教师行业整体发展和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智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的实践与探索[J].河北教育 (综合版) , 2013 (Z1) :42.
[2]杨瑾, 余艳.教师资格定期认证制度研究[J].人民教育, 2006 (20) .
3.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总结 篇三
一、过渡期从2016年1月起至2017年12月31日。
二、2016年1月进行最后一次云南省自行组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全省统一考试,这次考试成绩有效期至2017年12月31日。
三、过渡期内,已取得我省统一组织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两科合格证且仍在有效期内的申请人,可以不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直接报名参加当地认定机构单独组织的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测试合格、规定材料齐全的可以申请认定相应教师资格。2017年起,我省不再单独组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笔试,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的人员,须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全部科目考试成绩合格,取得合格证明方可申请认定相应教师资格。省考成绩不能与国考成绩相互抵用。对于取得省考单科合格成绩的,省里不再组织补考,必须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且全部科目考试成绩合格,取得合格证明方可申请认定相应教师资格。
四、在云南省或在其他试点省(区、直辖市)报名参加全国教师资格笔试成绩合格的考生,只能申请参加全国教师资格考试面试,不能申请参加过渡期内各地认定机构单独组织的教育教学能力测试。
五、2016年及以前入学的全日制师范教育类学生和全日制教育硕士可以直接申请认定相应学科的教师资格。
4.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总结 篇四
第一章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选题
1、教育心理学
是用科学研究方法揭示教与学相互作用基本规律的学科
2、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主要依据
教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教育的结构系 统
3、不属于教育所包含的子系统是
经验接收系统
(子系统为:接收系统
经验传授系统
经验系统)
4、传授者通过一定的传授方式进行教育教学
也就是教 即经验传授系统
5、接受者通过一定的接收方式进行学习
也就是学
即接收系统
6、经验 系统就是传递的对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
7、课堂管理是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并非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 教学计划
8、教师通常使用的测量方法有:观察
面谈 测验 不包括家访
9、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为《教育实用心理学》
房东岳
10、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斯总结近年来教育心理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是主动性 合作性 反思性 不包括社会性
1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主要有: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定量与定性研究和结合的原则
不包括主观性原则
12、主动性原则 是指要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心理现象
13、定量研究包阔:中数平均数 众数
不包括 兴趣表现数
14、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包括 实验法 观察法 个案法 不包括平均法
15、实况详录法 的目的事故完整 客观 持久的对所发生的行为作为描述性
16、时间详取法 的目的是辨别与纪录预先详细定义的具体行为的发生,或归入已准备好的某种类别
17、时间详取法 的目的是预先选定的某种特定类别事件的发生,研究者持续进行现场判断和记录某事情的发生,只在事件的发生,只在事件出现时纪录,记录从发到结束的全过程
18、特性等级评定
是观察后按照某种特性为某人评定等级。研究者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进行对次观察后,根据某人的行为特征对预定特证作出等级评定,如可以按上、中、下或优、良、差等等进行评定
19、自然实验法是在教育实际的情况下,根据研究目的,控制某些条件,观察教师或学生活动变化的方法
20、一般地说,个案法常用于提出理论或假说,而要进行一步检验理论或假设,则有赖于其他方法的帮助
二、填空题
1、教育教学
即是科学也是艺术
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教育心理学的一分支
3、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教育心理学即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学科
4、教育、教学过程也就是人际交往的过程
5、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重心,它建立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
6、一个完整的测量评定过程包括测量与评定两个方面
7、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开创阶段、发展阶段、成熟与完善阶段
8、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被称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9、人的心理规律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是动态的、开放的系统
10、实验法的类型主要有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教育心理的研究中,大量采取的是自然实践法
三、名词解释
1、经验传授系统
传授者通过一定的传授方式进行教育教学
也就是教
2、接受系统
接受者通过一定的接受方式进行
3、客观性原则
研究者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中,应该实事求是,按照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加以揭示,不能凭主观臆想作结论,这样才能揭示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规律和机制
4、系统性原则
要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心理现象
5、定量研究
就研究对象的特点进行量的分析
6、定性分析
对学生在不同教学方式下动机行为的具体特征,如师生互动的情况、注意力集中的表现、课堂气氛以及学生的主观报告的内容进行分析
7、观察法
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8、调查法
通过间接性地收集资料以了解和分析现象与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9、实验法
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地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10、行动研究法
是一种适应教育改革的小范围、探索性的研究法,它的目的在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
11、个案法
对某个人或某个学生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的方法,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四、简答题
1、简述教育心理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目前,大多数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色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即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以教与学的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和影响因素等
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有哪些?
包括: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定量与定性研究和结合的原则
3、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各种研究方法的主动特点是什么?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非那根发多种多样,主要介绍常用的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和个案法
4、简述教育的结构系统及其之间的关系
一般认为教育包括经验传授系统、接受经验系统和经验系统三个子系统:
(1)经验传授系统是传授者通过一定的传授方式进行教育教学,也就是教
(2)接收系统是接受者通过一定的接受方式进行学习,也就是学
(3)经验系统就是传递的对象只是、技能和行为规范等
这三个系统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教要从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学是在教的指导下进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要发挥主导作用,教与学要受教材制约。
这个系统的核心是教与学及起相互关系,而教育心理学正是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5、简述教育的心理学研究内容包括的方面
主要包括: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2)学习心理(3)教学心理(4)群体心理(5)个体差异(6)学生心理健康
(7)教育、教学的测量与评定(8)教师心理
6、观察者在观察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哪些方面?
为了提高观察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观察者在观察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安排观察预备期(观察者和学生之前相互熟悉的时间和工程,消除学生对观察者的陌生感)
(2)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尽可能避免与学生直接交流意见或参与活动(3)观察记录应具体、详细、系统、有记录表格或仪器
(4)对同一行为的观察要有足够的次数或时间,保证观察结论的可靠性
7、简述行动研究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教师个人进行某种教学方法或将新的教育理论转变为行动的研究
第二个层次:某个学校组织若干教师组成研究小组开展研究
第三个层次:由专家、研究人员、教师、政府主管部门的人员组成较成熟的研究队伍开展研究
五、论述题
1、试述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对象与教育心理学有共同之处,但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小学儿童心理特点在其教育过程中起着以下作用:
(1)小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2)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3)小学儿童身心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综上所述,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小学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也就是在研究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心理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试述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包括以下方面: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
(2)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3)学习心理(4)知识的获得与应用(5)问题解决与创造(6)技能的形成(7)品德的形成和培养(8)学习策略(9)学习的动力机制(10)教学设计的心理学问题(11)课堂学习管理(12)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二章
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
一、单选题
1、儿童身体发展的基本指标是身高和体重
2、身高是骨骼和肌肉发育生长的结果
3、从大脑皮层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小学阶段,儿童大脑皮层逐渐趋于成熟
4、促进儿童身体发育、保证体力和精力恢复的重要条件是睡眠
5、考察运动量的简单方法是估算运动时心率的变化
6、认知范畴包括注意、记忆;感觉、知觉;思维及想象过程
不包括模仿
7、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8、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9、记忆环节:识记——保持——再现
不包括 默写
10、小学儿童记忆发展的集体现,包括: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发展、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的发展、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的发展
11、根据记忆活动有无目的性,可将记忆划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12、按照信息在头脑中记载和表示的方式划分出的记忆类型: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
13、形象记忆中保存或再现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它具有直观、鲜明的特征
14、抽象记忆具有概括性和逻辑性
15、意义记忆是在对事物的意义和逻辑关系理解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的记忆,它是一种更有效的记忆方式
16、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来学习
17、思维的描述: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地认识;思维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思维能够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不包括:思维是认识的中形式)
18、皮亚杰对人思维发展索划分的阶段主要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预算阶段(不包括:结果运算阶段)
19、感知运动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儿童主要依靠感觉、知觉和动作来适应和探索周围世界,他们的思维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感知,离不开本身的动作
20、前运算儿童头脑中出现了象征性表象,能够摆脱具体事物和动作进行表象性思维
21、儿童开始在头脑中进行思维活动,出现了内部“运算”是属于具体运算阶段
22、形式运算阶段的最大特点是儿童的思维能够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
式区分开来,能运用假设、逻辑思维、归纳演绎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23、“运算”一词是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个特定概念,指的是在头脑内部进行的智力操作。它具有可逆性、守恒性和系统性特征。(不包括稳定性)
24、情绪主要指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它往往随着情境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增强、减弱或消失
25、小学阶段的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包括: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型减弱;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不包括中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26、自我体验指自我意识中的情绪、情感方面。如自尊感、内疚感、羞愧感
(不包括:自爱感)
27、在儿童的自我体验中,最值得重视的是自尊感
28、小学儿童友谊发展的表现是:亲密性、稳定性、选择性(不包括随意性)
29、小学时期的同伴团体的具有的特点包括:在一定规则基础上进行相互交往;限制其成员的归属感;具有或明或暗的行为标准
30、助残扶困小分队属于亲社会团体
31、各种兴趣小组属于非社会团体
32、盗窃团体属于反社会团体
33、一般认知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力,其个别差异表现为智力水平的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和治理结构上的差异(不包括表现快慢的差异)
34、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和凛性
35、性格是一种与社会关系最亲密的人格特征,它的表现出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典型的行为方式
36、态度是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包括对事物的评价、好恶和趋避等方面,其表现在人的行为和方式中
37、人的性格特征,可以根据个人对现实的态度、自我调节以及克服困难的情况,划分为多种重要的性格特征系统,它们的不同结合方式构成了个人独特的性格。其分类可以分为:对现实的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不包括:性格的情感特征)
二、填空题
1、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是大脑和神经系统
2、影响儿童身体发展的因素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
3、由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过程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先天因素
4、后天环境主要包括儿童生长过程中的营养、睡眠、运动
5、小学儿童的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时间,机体的新陈代谢旺盛,而且儿童的活动量又大,所以能量消耗比成人大得多
6、运动的适宜程度依据运动时人体的生理负荷量来确定
7、注意的基本功能就是对信息进行选择
8、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9、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10、认知是指人的认识活动
11、人们注意力的好坏集中体现在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等注意品质上
12、新生入学之初,一个首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注意力的培养
13、记忆是人们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
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14、有明确目的的和意图的记忆活动称作有意记忆,没有目的和意图的记忆就是无意记忆
15、抽象记忆又称为逻辑记忆,它是以语词的形式对思想、观念的记忆
16、情感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它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7、自我意识的发展集中体现在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的方面
18、哈特研究发现,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往往涉及五个独立的领域:学业成绩、运动能力、社会接纳性、身体外表、行为表现,这表明小学儿童的自我概念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19、社会性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20、小学时期是开始形成同班同体团体的时期,因而又被称为帮团时期
21、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22、儿童的同伴团体按照其组织方式组织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有组织的集体 和自发的团体
23、有组织的集体一般是在学校或其他组织的帮助下形成的结构严谨的团体
24、按照社会性倾向可以将自发团体划分为:亲社会团体、非社会团体和反社会团体三类
25、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的彼此不同
26、研究较多的认知风格是场独立性、场依存性、冲动性和深思性
27、场独立和场依存两种认知风格没有好坏、高低之分
28、人格差异有多种表现,其中气质差异和性格差异是最核心的两个方面
29、不同气质类型之间没有好坏之分,气质不能决定学生成绩的好坏 30、与人的认识活动相联系的性格特征称为理智特征
31、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根据心理活动的四种基本功能,结合心理活动的内、外倾向将性格划分为八种类型,其分别为:外向思维、外向感情型、外向感觉、外向直觉性、内向思维型、内向感情型、内向感觉、内向直觉性
三、名词解释
1、认知
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及想象过程
2、社会性
在个体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3、个体差异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的彼此的风格
4、认知风格
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5、气质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和禀性
6、性格
一种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人特征,它表现出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典型的行为方式
7、机械记忆
识记材料之间没有意义联系或学生没有理解和把握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单靠重复背诵的记忆方式
8、组织
一种重要的意义识记策略,指儿童把学过的材料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是材料条理化、概括化、系统化的过程
9、社会认知
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它与个体一般认知能力的发展相适应
四、简答题
1、小学儿童的身体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1)身高和体重(儿童身体发展的基本指标)(2)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3)身体其他系统和组织的发展
(包括骨骼、肌肉的发育、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发育)
2、促进儿童身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儿童身体发展的因素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
(1)先天素质是有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过程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2)后天环境主要包括儿童生长过程中的营养、睡眠和运动
3、简述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特点
认知是指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及想象过程。(1)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
(2)记忆是人们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 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 三个环节
(3)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够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中
4、简述小学儿童情绪发展的特点
情绪主要指个体需要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它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增强、减弱或消失。小学阶段,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2)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5、简述小学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社会性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儿童入学后,新的人际关系使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集中表现在小学生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和品德发展方面:
(1)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社会认知是指个体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
(2)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
6、简述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
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从一个不成熟到成熟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1)连续性是指后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发生的,而且后一阶段既包含有前一阶段的因素,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
(2)阶段性是指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一次新质的出现标志着上一阶段的相对结束和下一阶段的开始
这种阶段性的特征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是有阶段的,每一个阶段都具有不同于其他阶段的本质特征,这些特征与一定的年龄相对应
7、简述小学儿童友谊的发展阶段
小学儿童友谊的发展表现在亲密性、稳定性和选择性等方面。塞尔曼曾将儿童友谊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3~7岁
这时的儿童还未形成友谊概念,他们认为同伴就是朋友,一起玩就是友谊
(2)4~9岁
单向帮助阶段。儿童要求朋友听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顺从自己的同伴就是朋友,否则就不帮朋友
(3)6~12岁
双向帮助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互动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有明显的功利性,还不是患难与共的合作
(4)9~15岁
亲密的共享阶段。友谊随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儿童逐渐懂得了忠诚、理解、共同兴趣是是友谊的基础,他们互相倾诉秘密、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5)12岁开始 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择友严密,简历的友谊能保持很长时间
8、简述气质的类型
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禀性。根据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和灵
活性,可以划分出四种神经类型:
(1)胆汁质
强而不平衡的神经类型可以称为不可揭制型
(2)多血质
强、平衡而灵活的神经类型可称为活泼型
(3)粘液质
强、平衡而不灵活的神经类性可称为安静型
(4)抑郁质
弱的神经类型可称为抑制性
五、论述题
1、请根据小学儿童个体差异的表现,试论述“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的彼此不同。
(1)认知差异
认知风格是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型和沉思型
(2)人格差异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方式特有的统合模式,其中气质差异、性格差异是最核心的两个方面
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禀性。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划分为四种重要的性格特征系统:对现实的态度的性格的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别差异 儿童中的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表现在生理和心理方面
依据存在于麦考比和杰克林在《性别差异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的以下四种性别差异:
女孩语言能力比男孩强(女生平均成都均高于男生)
男孩比女孩的数学能力强(10岁以后)
男孩逐渐显示出更高的“空间-视觉”能力(10岁以后)
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更强(倾向在2岁左右会表现)
第三章
学习心理
一、单选题
1、关于人类学习的特点:人类是 积极、主动的;人类的学习方式包括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人类以语言为中介是进行学习
2、动作技能主要是指学习运动的技能和熟练等
3、智力技能学习是指学生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索进行的认知活动中的心智操作
4、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包括:通过愉快或不愉快的后果来改变行为的过程;操作性条件反射具有工具性作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又被称为工具性条件性反射
5、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是: 小步呈现、积极反映、及时反馈 自定步调、提高效果
6、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东西过程
7、注意过程是对观察对象的特征、活动进行探究和知觉的过程,如观察到某一同学帮助他人学习的行为
8、保持过程是将观察或知觉到的行为转化为表象、符号等心理表征,并进一步进行编码,加以储存
9、复制过程是将头脑中关于行为的表象、符号等转化成适当的行为
10、动机过程是在外界刺激的激励下,决定观察某种行为并进行模仿,也就是学习者要模仿某种行为的原因
11、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形成的途径是:亲身实践、尝试和体验自己的能力;观察与自身能力水平相似者的活动,以了解自己的水平;自身状况所提供的信息等都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自己的能力的知觉
12、行为注意学习理论强调外界对环境对个体学习的作用;认知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学习的内部心理过程;认知学习理论注重内部心理结构、认知结构对学习的影响
13、知识结构是指人们头脑中的知识及其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知识结构是由学科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照一定的层级所构成的一种编码系统;学习的过程是编码系统形成的过程
14、布鲁纳认为知识的学习包括三种同时发生的过程,该过程包括:新知识的习得;旧知识的转换;知识的评价
15、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事实总分关系
16、奥苏泊尔提出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获得和保持的影响有三方面,主要包括原有知识的稳定性、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可利用性
17、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的成分是学习内驱力
18、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掌握知识、技能的需要,它是来源于学生自身需要要的一种内部动机
19、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它指向社会地位,力量来源于外部动机
20、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获得长者或权威的赞许和认可的需要,它的动机也来源
于外部,是一种外部动机
21、学习的主动性是指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建构,其中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以及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
22、建构主义从上述学习观出发,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其中包括随即通达教学、情境性教学、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二、填空题
1、知识的学习是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接受和获得基本知识,并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
2、技能学习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学习
3、动作技能学习就是掌握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或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方式
4、行为规范学习主要指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即将对主体的外在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是一个品德形成的过程
5、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界对个体学习的作用,认为学习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即刺激—反应是基本的模式
6、桑代克的三条学习率为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
7、通过操作愉快或不愉快的后果来改变行为的过程被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8、替化强化是指学习者看到他人受到强化而间接地受到强化
9、奥苏泊尔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之间关系的不同,把学习氛围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10、机械学习是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缺乏理解的单纯重复,死记硬背的学习
11、意义学习是只在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之间建立一种实质性的
联系,即在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建立合乎逻辑的有意义的联系
12、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只限于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
13、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之后的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14、马斯洛以对人类基本需要的理解为依据,提出了著名的动机层次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七种,即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
15、马斯洛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自我实现,是完满人生的形成
16、罗杰斯主张学习是意义学习或完整人的学习,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与个人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学习
三、名词解释
1、学习
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是使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2、顿悟
格勒认为个体在学习情境中,利用过去的经验突然对新问题,、新的组织情境产生的正确领会和觉悟就是顿悟
3、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学习是学习者在头脑中将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结构,也就是学习者主动地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的过程
4、意义学习
是指在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之间建立一种实质性的联系,即在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建立合乎逻辑的有意义的联系
5、自我强化
是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行为标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自
我奖励或惩罚
6、知识结构
是指人们头脑中的知识及其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7、“先行组织者” 简称组织者,指在呈现新学习材料之前的一种引导性材料,这种材料的作用是在学生“已经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起桥梁,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8、学习的情境性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9、自我实现
个体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能充分发挥人的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潜能,使个体达到最佳状态
四、简答题、1、小学生学习的特点与类型有哪些
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即指小学生这个特定年龄阶段学习的特点,它与人类学习、学生学习具有某些共同点。其年龄阶段的特点:
(1)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从直接向长远发展(2)小学生形成初步的学习态度
(3)学习的思维活动水平从直观向抽象发展
2、有代表性的行为主义学习学习理论有哪些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界环境对个体学习的作用,认为学习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即刺激—反应是基本的模式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建构主义者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1)学习的主动性是指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
(2)学习的情境性是指学习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3)学习的建构性
(4)建构主义从上述学习观出发,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随即通达教学;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情境性教学;支架式教学
4、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与人类学习的共同指出,同时还有其特殊性:
(1)学生的学习主要掌握间接经验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3)学生的学习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
5、简述罗斯杰学习理论中学习促进的表现
罗斯杰吧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来对待,并认为促进意义学习的关键是存在于促进者和学习者之间的某种态度品质,这种态度品质表现在:
(1)促进者的真实性
(2)教师对学生应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赏识、接受和信任他们
(3)移情理解
五、论述题
论述本主义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之后的现代心改革家理学的“第三势力”。主要代表人物是比较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
马斯洛以对人类基本需要的理解为依据,提出了动机层次论,把人的需要: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自我实现,是完满人性的形成。所谓自我实现指个体的潜 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能充分发挥人的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潜能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人格的自我论,已有理论推广到教育和教学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习理论,即意义学习、自由学习、学习者中心、学习的动机和目的,学习的促进
第四章
知识的获得与应用
1、关于事物名称的信息包括符号
2、事实是表达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的客体或事件之间关系的言语陈述
3、有组织的知识是有许多单个事实连接成大的知识整体
4、在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中,加涅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三个系统协同作用的过程,其实包括:操作、执行控制、预期
5、操作系统由受纳器,感觉登记器,工作记忆系统,长时记忆系统,反应生成器和反应器组成
6、在工作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加工和复述进入长时记忆
7、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构成知识的基本成分、人脑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
识
8、概括包括四个方面:概念例子、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属性
9、日常概念是人中们在日常生活中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掌握的经验
10、科学概念是通过科学研究揭示出来的事物的本质特征
11、具体概念是指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获得的概念
12、初级概念是通过对正反例的分析概括揭示出来的概念;二级概念是直接用定义的形式揭示出来的概念;具体概念是指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获得的概念
13、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将概念同化学习形式划分为三种类型: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14、当新知识从属于已有的有关知识时,产生下位学习,或称为类属学习
15、新旧知识不存在从属或总括关系,但二者可以形成某种意义上的联结时,可产生并列结合学习
16、当新知识是对原有知识的总括、概括时,就产生上位学习,或称为总括学习
17、发现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发现事物的意义,规律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18、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的应用一般包括以下三种形式:利用已有知识解答课题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完成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等;利用已有知识完成一些操作任务,如小实验、小制作;利用已有知识发现并处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9、学习者的内部条件包括:智力与年龄、认知结构特征、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
二、填空题
1、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这是一种广义的知识,它储存于个体头脑内即为个体的知识,储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知识
2、知识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认知心理学家把广义的知识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3、表征是指信息被记载和表示的方式
4、陈述性知识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种类型,由简到繁依次为:符号、事实、有组织的知识
5、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命题网络和图式的形式来表征
6、简单的事实可以通过一个或两个命题就能表达清楚,但复杂的、有组织的知识则要通过命题网络来表现
7、命题网络是由若干个包含共同成分的命题彼此联系组成的
8、若干个命题具有共同成分,通过这种共同成分,可以把若干个命题彼此联系起来组成命题网络
9、瞬时记忆系统只暂存信息,不对信息做任何加工
10、在工作记忆系统中,信息被记载和表示的方式有两种,分别是表象表征和抽象的语义命题表征是决定
11、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决定事物性质并使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特征;非本质特征则是对事物不具有意义的特征
12、日常概念又称为前科学概念
13、定义性概念则是只能通过概念的定义才能获得的
14、二级概念的抽象水平高于初级概念
15、概念学习就是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其一般包括两种形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16、概念同化的关键是学习者头脑中拥有可以用来同化新概念的知识基础
17、好的概念定义具备两个要素:指出了新概念所隶给出了隶属的更一般的概念;给出来新概念的定义特征
18、原理即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发现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得出的计算公式、处理事物的法则、定理、定律等
19、原理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能够在体现原理不同情境中适当的应用原理 20、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进行的原理学习包括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两种形式
21、学习的迁移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其中包括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正迁移和负迁移
22、学习者头脑中全部的知识观念及其组织是指认知结构
23、定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是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消极的阻碍
三、名称解释
1、知识
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这是一种广义的知识,它储存于个体头脑内即为个体的知识,储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
2、陈述性知识
主要是指作为语言信息的知识,勇于回答“是什么”是问题,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命题网络、图式的形式来表征
3、程序性知识
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其表征是通过产生式实现的4、概念学习
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
5、原理学习
学生能够在体现原理的不同情境中适当地应用原理
6、学习迁移
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式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
7、产生式
这个术语来自计算机科学,指的是一系列以“如果—则”或“如果—那么”形式编码的规则,它是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
8、概念同化
教师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
四、简答题
1、简述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式
在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中,加涅把学习过程看作是由操作、执行控制和预期三个系统协同作用的过程
操作系统由受纳器、感觉登记器、工作记忆系统、长时记忆系统、反应生成器和反应器组成
从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来看,知识的学习过程经历者一个信息输入—编码—加工—储存—提取—输出的过程。同时加涅进一步把学习过程划分成八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动机阶;获得阶段;保持阶段;会以 阶段;概括阶段;动作阶段;反馈阶段
2、概念学习和原理学习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1)概念学习就是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
包括:概念形式和概念同化
(2)原理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能够在体现原理的不同情境中适当地应用原理。
包括:发现原理和接受学习
3、概念教学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以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2)突出本质特征,控制非成本特征(3)恰当使用正例和反例(4)多用变式和比较(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4、简述迁移的类型
学习的迁移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从迁移的方向来看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2)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
正迁移和负迁移(3)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式
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5、简述长时记忆中信息进入反映生成器的途径
长时记忆中信息通过两条途径进入反映生成器
(1)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被提取回到工作记忆,再由工作记忆进入反应生成器,引起反映,这时人们对信息的提取和加工过程是有意识地进行的
(2)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直接进入反映生成器,引起反映,在这种情况下反映是自动完成的,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熟练技能的操作过程往往属于这种情况
6、简述发现学习需要具备的条件
重要条件:
(1)学生必须完全掌握原料中所包含的全部概念和必要的操作技能,这时返现学习必备的内部条件
(2)给学生呈现若干个体现原理的例证,这时发现学习必备的外部条件
(3)在恰当的环节上,教师要给予具有启发性的言语指导
7、简述知识迁移和知识应用的关系
知识迁移和知识应用二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1)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迁移的发生及加强效果,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是促进知识迁移的有效条件
(2)知识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着知识迁移,知识的迁移是保证知识应用成功的重要条件
知识应用并不是知识迁移的全部,知识的应用主要是一种顺向的,正迁移过程
8、简述奥苏泊尔的先行组织思想及其分类
奥苏泊尔等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先行组织者”来操作学生的认知结构变量。“先行组织者”可以分为两类:
(1)陈述性组织者(2)比较性组织者
五、论述题
1、试论促进知识迁移与应用的教学原则
“为迁移而教”是现代教育中流行的口号,为了将“为迁移而教”的思想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应该遵守以下的原则:
(1)制定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循序渐进(3)把握每一阶段学习的迁移价值
(4)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5)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6)培养学习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2、试述影响原理学习的因素
原理学习要求学生即能够理解言语的叙述,又能够真正理解原理的意义并能支配自己的行为,所以无论采用发现学习还是接受学习,都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支持:
(1)学习者的内部条件(2)学习的外部条件 第五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问题包含若干个成分,其中包括问题情境、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障碍、方法
2、问题解决的理论偶许多种,其中包括:试误说、顿悟说、信息加工模式和现代认知理论说
3、算法式是按照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逐个尝试,搜寻所有途径,以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4、启发式是指在解决问题时采用使问题状态转换成与目标状态更接近的状态的方法,或只探寻那些ui成功趋向日标状态有价值的方案,这样肯呢个会找出问题的答案
5、基克解决问题过程的策略包括四个阶段,其中包括理解与表征问题,寻求解答,执行或尝试解答,对结果进行检验
6、定势是指向先5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当定势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一致时,就会促成问题的解决,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当定势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不一致时,就会阻碍问题的解决,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7、知识概念化水平越低,则迁移越难;知识概念化水平越高,迁移的范围和可能性就大;一个人学到的概念越是基本,概念对新问题的适用性就越广,迁移范围就越大
8、创造性产物具有两个根本特征,其中有社会意义是对个人、集体、社会具有、一定的用途,能为个人、集体、社会带来某种积极性的东西
9、创造性有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过程、创造性活动
10、聚合思维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11、发散思维的重要性特征是独特性、流畅性、变通性
二、填空题
1、问题解决依据所采用的不同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使用现有方法解决问题叫做常规性问题解决;运用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叫做创造性问题解决
2、信息加工理论将问题解决看成信息加工系统对信息进行加工,最初的信息经过加工转换成最终的信息的状态的过程
3、问题状态可以分为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一系列中间状态
4、将一种问题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的操作称为算子
5、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那个算子从初始状态转变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6、搜索算子的途径有两种,分别是算法式和启发式
7、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
8、采用反推法,就要从目标开始,退回到未解决的最初问题,这种方法对解决数学
中的几何证明题有时非常有效
9、问题解决受到刺激模式直接产生的知觉情境的影响,一般来说知觉情境越简单、越显著,问题之间的关系越容易被直接感知到,解决问题就越容易
10、定势(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11、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在数量上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年龄
12、创造性产物具有两个根本特征:首创性、有社会意义
13、思维包含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噶U你洗最为密切的是发散思维
三、名词解释
1、问题
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情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的情形
2、问题解决
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
3、定势
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4、功能固着
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物体某种或某些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的其他功能
5、迁移
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
6、创造性
人的一种心理素质,是创造型人才的关键特征,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7、创造性思维过程
指在因素之间形成新奇的联结,被联结的因素相互之间的距离
越是遥远,这种思维过程越具有创造性
8、发散思维
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已有的信息,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9、头脑风暴法
奥斯本提出的培养创造性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为止
四、简答题
1、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和注重教师的素质(2)广开思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3)丰富想象力和快速联想能力(4)多利用原型启发、发展类比推理(5)头脑风暴法
(6)培养创造性的人格品质(7)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创造性
2、简述问题解决的含义及其特征
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是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主要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或概念、原理进行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
问题解决有以下特点:
(1)问题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是新问题,即第一次遇到的问题
(2)问题解决是一个思维过程,它将已掌握的概念、原理根据当前问题的要求进行重新转换或组合
(3)问题一旦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原理或规则就储存下来,并成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简述奥苏泊尔等人的现代认知理论
奥苏泊尔和鲁宾森以数学问题的解决为原型,提出问题解决一般要经历的四个阶段:(1)呈现问题情境
(2)明确问题的目标和已知条件,将问题与已有的知识基础或认知结构联系起
(3)填补空间,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即根据已知条件和目标,根据有关背景命题、某些原理或策略来填补问题空间
(4)解答后进行检验
这一模式的特点不仅描述了解题的一般阶段,还指出了原有认知结构中各种成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指明了方向
4、简述格拉斯问题解决的阶段
解决问题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形成问题的初始表征,即对问题进行理解
(2)制定问题成功解决的计划,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重构问题表征,即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或对以前的理解的修正
(4)执行计划和检验结果
5、简述“手段—目的”分析法的含义
“手段—目的”分析法中的“目的”就是“目标”,“手段”就是用什么活动去表达到这个目标。概括起来,就是确定一系列子问题,每一个子问题的解决都是最后解
决问题的手段,通过逐步缩小起始状态的差异,而求的问题的最终解决
6、何为向前探索法
向前探索法就是设立一个目标,然后选取与起始点领近的未被访问的任一节点,向目标方向运动,逐步逼近目标。(也可以叫爬山法)
7、在课堂教学中热负荷贯彻头脑风暴法
奥斯本提出的培养创造性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为止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头脑风暴法就是采用班级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通过集体讨论,每个学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能拓宽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范围
五.论述题
说明解决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2)寻求解答的方案
(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4)对结果进行检验
影响问题结局的因素有很多,既有情境,也有个人 情境因素包括:知觉情境,定势,功能固着,迁移
个人因素包括:知识背景,智力水平与认知特点,个性倾向及气质,性格特征
第六章
技能的形成一、单选题
1、按照动作是否连贯,可以将动作技能分为连续与不连续的动作技能
2、按照动作过程中外部情境是否有变化,可以将动作技能分为开放性与封闭性的动作技能
3、按照动作技能反馈条件,可以把动作技能分为内循环和外循环的动作技能
4、联系定位阶段的重点是使适当的刺激与反映与形成联系而固定下来,整套动作联为整体,变成固定程序式的反应系统
5、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反映
6、韦尔福德将动作技能的形成分为三个联系的阶段,包括感觉接受阶段、由知觉到运动的转换阶段、效应器阶段
7、在感觉接受阶段,学习者面临着一定时间内输入多少信息的问题
8、活动的定向阶段是智力活动的准备阶段
9、在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借助于实物或实物的模型、图表。标本等进行学习
10、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的的关键是展开和概括
11、内部言语活动阶段是智力活动形成的最偶阶段,其主要特点是智力活动的压缩和自动化,似乎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二、填空题
1、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简称为“双基”
2、按照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类
3、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主要的地位
4、按照智力技能内容和概括化程度可将智力技能分为一般智力技能和特殊智力技能两类
5、在广泛的认识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适用于一切认知活动的智力技能指的是一般智力技能
6、在专门领域的认识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适用于专用领域的智力技能是特殊智力技能
7、复杂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主要阶段,即认知阶段,分解阶段,联系定位阶段,自动化阶段
8、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达到熟练操作
9、动作技能的反馈包括外部反馈和内部反馈
10、一般来说,越熟练的动作越能在外界情况变化或面临紧急情况时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11、关于动作技能的形成以及动作技能的本质等,心理学家做出了多种解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行为主义理论 认知理论
12、行为主义的理论建立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13、认知心理的核心概念是认知
14、动作技能的水平越高,越是需要学习者有较高水平的认知
15、展开就是把智力活动分为若干个大大小小的操作单元,全部展示给学生
16、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和作用,把知识概括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
性知识两大类
17、智力技能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是陈述性知识的运用,因此对智力技能培养,应同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
18、样例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学完习或阅读样例题,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条件,根据条件采取行动,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产生式系统
19、练习是促使陈述性知识向智力技能转化的必要条件
20、适度是指练习要从易到难,从简到复杂进行,要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三、名词解释
1、技能
是指学习者在特定目标指引下,通过练习二逐渐熟练掌握的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程序
2、动作技能
我国有的教学心理学家把动作技能定义为“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3、智力技能
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4、高原现象
在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的波动起伏现象或一时性的停顿现象
5、目标表象
学习者了解和认知动作的要求,记住有关动作的知识及事项,在头脑中形成动作的完整表象
6、目标期望
学习者根据以往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以及自己的能力和任务的难易程度,对自己所能达到的操作水平的估价,即明确自己能做得怎样,达到什么水平
7、熟练操作
动作已到达较高速度,准确,流畅,灵活自如,且对动作组成成分
很少或不必有意识注意的状态
8、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
经过长期的练习而在长时记忆中形成的关于动作的有组织的系统性知识,它使完整的操作流畅地执行
9、概括
在学生初步掌握展开的外部操作的直观水平上,形成关于智力活动的较为概括的表象,要求学生把操作与言语结合起来,以促使智力活动向第三阶段转化
四、简答题
1、简述技能的种类
按照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类
(1)我国有的教育心理学家把动作技能定义为“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动作技能进行进一步的区分
(2)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按照其内容和概括化程度,科技爱那个智力技能分为一般技能和特殊智力技能
2、简述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关系
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是构成技能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
(1)活动的对象不同(2)活动的结构不同(3)活动的要求不同
两者的联系表现在: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
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学习者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内部言语实现的。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解者,复杂的运动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头脑并用才能完成
3、如何培养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可以通过分阶段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进行有计划的培养:
(1)理解任务性质和学习情境
(2)示范与讲解
(3)练习与反馈
4、简述加里培林的智力活动形成理论
概括出智力活动形成的五个阶段: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生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5、简述智力技能的产生或系统理论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和作用,把知识概括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且把智力技能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的建构;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形式相程序性形式转化;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智力既能达到相对自动化
6、智力技能形成的特征是什么
智力技能形成的特征可以概括为:
(1)智力技能的对象脱离了支持物
(2)智力技能的进程压缩
(3)智力技能应用的高效率
7、如何培养智力技能
智力技能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是陈述性知识的运用。因此对智力技能的培养,应同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1)形成程序性知识(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4)要科学的进行联系
8、简述动作技能所包含的基本成分
包含三个基本成分:(1)动作或动作组(2)体能(3)认知能力
9、简述智力技能的层次
(1)辨别
(2)具体概念
(3)定义概念
(4)规则
(5)高级规则
10、简述动觉反馈作用加强的意义
外在视觉反馈的减弱、运动感觉反馈的增强,在运动技能的形成和进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运动感觉反馈增强,既可以使动作加快,也可以使操作者有更多的精力注
意活动中的其他环节
(2)许多熟练活动都必须凭借感觉气管反馈来完成五、论述题
1、试述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的联系与区别
技能是指学习者在特定目标指引下,通过练习而逐渐熟练掌握的,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程序。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的区别,表现为:
(1)从基本结构看,知识是符号索代表的概念,命题与原理的意义(2)从输入输出看,知识是相对静态的,容易用言语表达清楚(3)从意识控制程度看,知识的意识控制程度较高,激活速度较慢(4)从学习速度来看,知识学习速度较快,能够在短时期内突飞猛进或积累(5)从记忆储存来看,知识的储存呈现网络性,知识具有结构化,层次化的特点
2、试述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与标志
动作技能的形成是通过领悟和练习逐步掌握某种动作操作程序的过程,一般要经历四个主要阶段:
(1)认知阶段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开始洁盾
(2)分解阶段,传授者把整套动作分解成若干局部动作,学习者则初步尝试(3)联系定位阶段的重点是使适当的刺激与反映形成联系而固定下来,整套动作联为整体,变成固定程序式的反映系统
(4)自动化阶段是动作技能的熟练阶段
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达到熟练操作,熟练的操作具有以下特征:
(1)意识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
(2)能利用细微的线索
(3)动觉反馈作用加强
(4)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
(5)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3、要想使练习达到较高的效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实地练习法、程序训练法、动作一时间分析法、心里练习法、集中练习与分散联系法
(2)要注意练习周期
(3)提供恰当的反馈
第七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填空题
1、道德并非一成不变;道德是人的个体现象;道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2、品德的特点:道德品德以道德意识为指导;道德行为的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道德品质具有稳定的倾向和特点
3、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知
4、道德认识是人们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5、道德意志是人们按照道德原则进行道德抉择、克服困难、支配道德行为的心理过程
6、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他心里成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
7、柯尔伯格提出了品德发展的模式是三个水平个阶段模式
8、前习俗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收到惩罚就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任务规定的行为准则
9、后习俗水平的行为原则已经超出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而有了更普遍的认识,表现为个人的义务感、责任感
10、习俗说平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各种准则,也可以说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希望服从各种准则
11、道德印象是学生的直接道德经验,是形成学生道德知识的基础;道德观念的形成不进需要学习社会道德规范,而且要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点;道德印象又称道德表象
12、义务感是个人对所负社会道德任务的认识和体验,它促使人们在活动中对社会积极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
13、责任感是人在道德活动中,对自己完成道德任务的情况持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14、班组要素按照异同组的原则编组,每个组必须由处于不同道德阶段的学生混谈组成,使道德判断水平较低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高于他们推理水平的道德判断,触动其原有的经验结构,使其产生不满足感,以达到改变自己的道德经验结构的目的
15、课程要素即小组道德讨论的内容必须是由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道德两难故事组成
16、教师行为要素即教师应根据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和阶段特点,启发学生在小组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或辩论,作出判断,寻找认为正确的答案
17、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环境因素是个人的习惯
18、家庭不良因素影响的主要表现是家庭环境不良
19、社会不良因素的主要表现是社会不良文化
20、不属于小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心理因素表现是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
21、不属于学生不良品德的主要类型是防型型
22、过失型的不良品德类型表现为情绪易激动,易发生不适当的激情,气质多为强型,性格外倾,倔强,急躁者居多
二、填空题
1、一个人具有某种道德行为或不道德行为是由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与行为的统一决定的
2、不道德行为是指有道德意识而又故意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
3、个人的品德表现于一系列行为的各方面
4、品德发展的代表性的理论有皮亚杰的品德认知发展理论和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5、皮亚杰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通过谈话法研究儿童品德发展,把儿童品德发展分为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你阶段、公正阶段 四个阶段
6、权威阶段又被称为他律阶段
7、可逆阶段又被称为自律阶段
8、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9、柯尔伯格提出品德发展的模式中,其中三个水平的内容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10、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惩罚与服从为准则,第二阶段以行为的功用和互相满足需要为准则
11、习俗水平也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三阶段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又称为“好孩子”取向,第四阶段,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
12、后习俗水平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五阶段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第六阶段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
13、道德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主要表现子啊道德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道德评价的发展两个方面
14、道德观念的形成分为道德规范的学习和道德规范的内化两个阶段
15、羞愧感是当人意识的自己或自己所属团体违反道德行为准则时产生的自我谴责的心理,其表现包括羞耻、惭愧、懊悔、羞怯德不孤情绪反应
16、美国心理学家佩克和哈维豪斯特将人的道德行为概括为非道德性的、自我中心的、依从传统惯例的、良心主义的以及理性的利他主义的行为型五种类型
17、角色扮演是否成功,取决于两个条件:取决于扮演者对自己在群体中所处地位的认知是否准确,对角色期待的把握是否得当;扮演者的角色技巧运用的如何
18、奖励是运用物质的或精神的手段来激励学生的一种教育方法
19、惩罚是对犯有错误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处置,是对个体施予心理上不愉快的反馈刺激,从而抑制或减低不良行为的重视
20、小组道德讨论涉嫌课程要素、班组要素和教师行为要素
21、道德行为的训练,主要包括道德行为的掌握,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意志的培养等三个方面
22、习惯形成的方式一般有:简单的重复、不断模仿、有目的练习、不断与坏习惯的
斗争
23、不良行为型表现为对道德规范有错误的认识或明知故犯,缺乏道德感和抗拒诱惑的能力,多数已形成某些不良的道德意识与个性特点
24、压抑型的不良品德类型表现为情绪易消沉,易产生不良心境,气质多为弱型、性格内向,怯弱,沉郁者居多
四、名词解释
1、品德
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人的个体现象,它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容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2、道德
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通过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支持和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准则
3、性格
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系统和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如对人热情或冷淡
4、道德行为
人的道德认识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品德结构的最终环节,是品德好坏的最终衡量者
5、观察学习
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进行的学习,这种学习使人比较容易、较快地习得某种经验
6、角色扮演
人在不同情境下体现角色身份的不同行为,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使受训者养成某种角色行为习惯或获得某种经验
7、榜样学习
学生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习得自己的行为的一种社会学习的方式,是使榜样的优良品质转化为学生自身品质的过程
8、道德意志
人在完成道德行为过程中所表现的克服困难的心理成分
四、简答题
1、简述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品德与道德,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1)联系:品德是社会道德的个体表现;品德是在社会道德影响下形成的;个体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
(2)区别:内容讲,个体品德知识社会道德的部分表现,品德和道德反映的内容不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品德与道德的表现方式和发挥作用的研究对象,而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对象
2、品德的心理结构
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这些成分即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品德结构,简称为品德的知、情、意、行结构
3、皮亚杰的品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通过谈话法研究儿童品德发展,把儿童品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阶段(9~10岁)
(4)公正阶段(11~12岁)
4、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其要点如下:
(1)品德发展与认识发展
(2)应用“道德两难论”方法研究品德的发展
(3)品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式
5、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培养的心理学技术有哪些
(1)说服
(2)角色扮演
(3)榜样学习
(4)奖励、惩罚
(5)小组道德讨论
6、不良品德的类型与矫正的方法
学生的不良品德的主要类型有过失型、不良行为型、攻击型、压抑性
(1)晓之以理,以知引人
(2)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3)导之以行,以行练人
(4)持之以恒,以志树人
(5)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运用教学机智
7、简述品德心理结构的特点
如下:
(1)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
(2)品德心理结构的矛盾性
(3)品德心理结构
8、简述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表现形式
(1)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
(2)道德情感体验
(3)伦理性道德情感体验
9、有效的说服技巧应注意的方面
(1)关于提供单方面证据和双方面证据
(2)关于说服的理智因素和情感因素
(3)学生原有的品德水平与说服者所提要求之间的距离应恰当
10、教师在选择榜样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1)榜样的优点既胜过学生的优点,又可以学到的,不是高不可攀
(2)榜样应该是公认的,具有权威性,能引起学生敬仰的心情
(3)榜样的特点要突出,生动,能使学生易于重视
(4)榜样要用针对性,向榜样学习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5)要引导学生学习榜样不要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到行动中
(6)学生学习榜样在行动上有效果时,要及时表扬,给予鼓励
(7)要注意坏榜样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11、教师在进行奖励时应注意哪些
(1)学习上奖励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奖励学生勤奋、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2)奖励要注意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3)奖励要注重教育性和权威性
12、正确使用惩罚应该注意哪方面
(1)惩罚的实施越及时越好
(2)掌握好惩罚的强度,惩罚过轻等于没有惩罚,惩罚过重又会引起学生恐惧,焦虑、回避和害怕
5.教师资格考试精华版总结 篇五
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教师必须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3)职业道德素质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简述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
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4具有充分自制和自律性,5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 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教育测验有哪些功能:激励,诊断,区分和选拔,评定功能 教师考核应当遵循哪些原则:客观性,公正性,准确性原则 简述中小学教育评价的主要内容
学生发展评定;教师授课质量评价;课程和教材评价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根据以上规律教育应做到:1适应顺序性,教育要循序渐进2适应不平衡性,要重视“关键期”教育3适应阶段性,教育要分阶段进行,并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
班主任如何培养班集体的良好学习风气?
1班主任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自觉性 2班主任要经常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掌握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 3班主任要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陪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合理支配课余时间,组织好课外活动 5班主任要团结学校,科任教师,家长,共同做好本班的教学工作
简述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1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 牧师或骑士 2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机型或浓厚的宗教性 3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 4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5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思想
学生集体有哪些教育作用?
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他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
起不到的作用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 简述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
有利于教育的,目标一致,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简述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1组间同质,组内异质2设立小组目标3实施小组评价与奖励的机制4个人责任明确5成功机会均等
非指导教学的基础特征有哪些?
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3情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她过去的情感和经验4强调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地位
简述当代教育学发展的特征?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了,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如何有效的发挥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4教育过程中要尊总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团体咨询的优点有哪些?
1学生们和咨询者之间的关系要比在个别咨询时更加自然2咨询者可以较好的观察学生之间的交往关系3同伴之间便于产生角色模式4同伴之间可以较好地相互反馈和相互帮助
什么是学生主体性?教师应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1主体性的基本内涵:自主性 主动性 创造性A教师要尊重学生感受B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C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美育的主要任务
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得能力2鉴赏美得能力3表现美和发现美的能力4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体育的主要任务
1提高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德育的功能(联系实际)
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等2德育的个性功能:是指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享用发生的影响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智育的功能(联系实际)
1从社会角度看,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2从社会的角度看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3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思 体育的功能(联系实际)
(1)健体功能:对身体机能有促进作用;可以改善和提高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可以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2)体育有育德功能;对智育也有较大的助益;与美育也是不可分的(3)娱乐功能 体育一方面可以通过身体和大脑活动部位的转移达到积极休息的目的另一方面,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通过高,难,新的精湛技艺所表现出的键力美得统一 学校美育的实施,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艺术美育是学校美育的核心内容2自然美育3社会美育4教育美育
提起学生申诉的条件
1申诉的人必须是不服学校处分或认为学校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生本人,如果学生年龄较小,可由其监护人带为提出2必须针对特定的被申诉人,包括做出不利处分的学校或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校
或教师3提出申诉的事项必须在教育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受理范围之 内4提出申诉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1行为人己构成行政违法及部分的行政不当2行为人须具有行政法律责任能力3行为须具有相应的情节 行政违法行为的免责条件
1行为人无责任能力2超过时效3情节显著轻微4符合社会价值取向或者特殊需要 承担法律责任的形式
1惩罚性行政法律责任2补救性刑侦法律责任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本质的 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是潜藏于教育现象背后的,不是通过感官可以把握的,必须通过科学研究
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
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来说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
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 教学 科研 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儿童个体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胜利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教师职务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规定的总称
教师聘任制: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提前下,由学校或者及哦啊与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承担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趣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品为目标的教育
体育:是指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广义的体育是指所有能够增进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狭义的体育是指学校教育中有意识的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
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收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 有目的的组织安排的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课程设计:就是对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设计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范畴
分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 教学目的 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作 媒介或设备 学校咨询与辅导: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共青团: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简称,是有中国共产党创立并领导的共产主义学校
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作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学生申诉制度: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作出处理的制度
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力冲突的解决,也就是说,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请求司法机关及其机关给予解决,使受损害的权益得到不救
法律责任:是指因违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具体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教师的考核:是指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查和评价
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介或设备 教师培训:是指专门教机构为提高教师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
学制(学校制度):指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贯通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 生活 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
6.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总结 篇六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道路;在恶劣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了()。A、人的发展不受环境影响
B、人们接受环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C、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更对人的发展有利 D、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的好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2.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A、互补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3.德育的关键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4.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A、家长
B、学校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
5.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A、现实性
B、必然性
C、方向性
D、可能性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对中小学教师实行()。A.每两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B.每三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C.每七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D.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7.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A、创新教育
B、义务教育
C、素质教育
D、全面教育 8.”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
9.不属于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的是()
A班主任工作
B思想政治课与各科教学 C体育竞赛
D社会实践
10.下列选项中,一举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历史事件是()。A.金田起义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1.在学生所接受的各种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自我教育
12.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时期的人。
A、最迅速
B、普通
C、缓慢
D、成熟
13.《学记》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观点,体现了()。A.巩固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4.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属于()。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生课程
D、教师课程
15.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
A、基础教育
B、高等教育
C、学前教育
D、中等教育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1.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2.以及教科书。
3.规范教育学的建立通常以德国的《》为标志,美国的《》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4.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中国古代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甚至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训练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5.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为、、、。
6.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和调节策略。
7.社会模仿模式的创立者为。
8.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的相互作用。
9.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为中心。
10.课程改革,从实质上讲,就是课程的问题。
11. 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了培养的教育目的。
12.即班级的气氛、精神面貌。
13.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是有限度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具有____。
14.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源于,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美国心理学家 ______
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15.根据一节课完成任务的多少或类型数,可以分为和。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2.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
3.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
4.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5.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6.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是什么?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为什么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和导之以行?
2.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任校长的帕夫雷学校,发生了一件事,一年级新生格里沙,由于母亲工作忙,开学第一天来上课时,耳朵没有洗干净。女老师发现格里沙的耳朵很脏,就叫他站起来给大家看,把他作为典型,教育其他学生要爱清洁讲卫生。在这以后,每当上这位女老师的课时,格里沙就感到似乎大家的眼睛都盯着他的耳朵,让他抬不起头来。这种反常的心理妨碍了他集中精力听课,所以对女老师所教的算术和阅读课,格里沙都学得很差,女老师对自己的教育措施所产生的后果却丝毫没有察觉。她不了解格里沙的痛苦,反而把学习不好的原因归罪于他上课思想不集中、不肯用功,并多次进行指责。这一切更加重了孩子的思想负担。格里沙流着眼泪向母亲倾诉了自己全部的痛苦。母亲向学校要求调换班级。学校领导在了解事实真相后,同意将格里沙调到其他班级。后来,格里沙到五、六年级时,在数学方面表现出极大的才能。
7.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总结 篇七
第一条 为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健全教师管理机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结合云南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是对教师入职后从教资格的定期核查。中小学教师资格实行5年一周期的定期注册。
第三条 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对象为:云南省公办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含其他行业所属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成人教育的学校和幼儿园在编在岗教师(含派驻民办学校的公办教师,以下简称教师)。依法举办的民办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成人教育的学校和幼儿园及其他教育机构(包括各级教研机构、电化教育机构和少年宫)教师的定期注册工作暂缓。
第四条 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应与教师人事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将严格教师考核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应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范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客观体现教师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情况。
第五条 云南省教育厅主管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工作。县级及以上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按照人事隶属关系或属地化管理原则负责本地区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组织、管理、监督和实施。
第二章 注册条件
第六条 首次注册合格,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与任教岗位相应的教师资格;
(二)被聘用为中小学在编在岗教师;
(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达到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师德考核标准。
(四)首次任教人员须试用期满且考核合格,其他人员须在申请注册前一年年度考核为合格及以上等次。
第七条 注册时,对于低证高聘、高证低聘以及一人多证、科证不一等特殊情况,按下列办法执行:
(一)低证高聘,即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试点工作开始前已经在编在岗的教师持有低学段教师资格证书在高学段任教的(包括持有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证书在其他学段或岗位任教的),可对所持有的教师资格证书给予注册合格结论,并限其在规定时间内取得相应学段的教师资格,或调整到相应学段任教。教师资格首次注册后低段高聘时间不得超过规定年限。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试点工作启动后,各地各校对新聘任教师不得再“低证高聘”。
(二)高证低聘,即持有高学段教师资格证书在低学段任教的,视为具有与任教岗位相应的教师资格,可对所持有的教师资格证书进行注册。
(三)一人多证,即对持有两种及以上(小学、初中、高中或中职)教师资格证书的,且现在小学、初中、高中或中职任教的,在一个注册周期内,申请人只能自行选择与现任教学段和任教学科最相应的一种教师资格进行注册。
(四)科证不一,即现任教学科与所持教师资格证书上任教学科不一致的,可对所持有的教师资格证书进行注册。
(五)对拥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的教师在普通高中学校任教的,或拥有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的教师在中等职业学校任教的,可相互通用。
第八条 首次注册合格后,满足下列条件的,定期注册合格: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达到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师德考核标准;
(二)一个注册周期内每年年度考核获合格以上等次;
(三)每个注册有效期内完成不少于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360个培训学时;
(四)身心健康,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暂缓注册:
(一)注册有效期内未完成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培训学时的;
(二)中止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一学期以上。但经所在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进修、培训、学术交流、挂职锻炼以及遵从国家法律执行的病休、产假等情形除外;
(三)一个注册周期内任何一年年度考核不合格。
(四)教师资格暂缓注册者原则上给予两年过渡期,待达到定期注册条件后,可重新申请定期注册:
1.因未完成规定的培训学时暂缓注册的,应在过渡期内参加相关培训,补齐学时并取得合格证明;
2.因中止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一学期以上暂缓注册的,在过渡期内,恢复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一年后,由所在学校进行考核,提交年度考核合格证明;
3.因某一年度考核不合格暂缓注册的,应在过渡期后,由学校组织考核并取得考核合格证明。
教师资格暂缓注册者在两年过渡期满后,仍未达到注册条件的视为注册不合格。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注册不合格:
(一)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师德考核评价标准,影响恶劣;
(二)一个注册周期内连续两年以上(含两年)年度考核不合格;
(三)依法被撤销或丧失教师资格的。
第十一条 注册有效期内依法被撤销或丧失教师资格者,注册有效期自动终止。
第三章 注册程序
第十二条 取得教师资格,初次聘用为教师的,试用期满考核合格之日起60日内,申请首次注册。
第十三条 教师经首次注册合格后,应当在定期注册有效期满前60日内,申请办理下一次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定期注册实行网上申请。
第十四条 教师资格定期注册须由本人申请,所在学校集体办理,按照人事隶属关系或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报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注册。
第十五条 申请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申请表》一式2份;
(二)《教师资格证书》原件;
(三)中小学或主管部门聘用合同原件(复印件需加盖所在学校公章);
(四)所在学校出具的师德表现证明;
(五)定期注册周期内5年的各年度考核证明;
(六)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教师培训证明;
(七)所在学校出具的身心健康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证明,经中小学或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病休的,须提供病休证明。
教师申请办理首次注册的,应当提交上述(一)(二)(三)(四)(七)项材料,同时提交上一年度考核合格证明或试用期考核合格证明。暂缓注册后重新申请的人员,还应提交情形消失证明或者有关情况改正补齐证明。
第十六条 定期注册不收取教师和学校任何费用。
第十七条 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在受理注册申请终止之日起9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并给出注册结论。
第十八条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申报材料的初审,提出注册结论并公示7天;州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申报工作的复核;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网络对注册申请进行终审,并在教师资格管理信息系统中填报注册结论及有关信息。省直管县的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试点工作暂时也是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申报材料的初审,提出注册结论并公示7天;州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申报工作的复核;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网络对注册申请进行终审,并在教师资格管理信息系统中填报注册结论及有关信息。
第十九条 受理注册的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省教育厅终审意见公布注册结论,并在申请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申请表》和《教师资格证书》附页上进行注明盖章。《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申请表》一份存入个人人事档案,一份由受理注册部门归档保存。
第四章 罚则
第二十条 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提供虚假材料申请教师资格注册的,视情况暂缓注册或注册不合格;已经注册的,应当撤销注册。
第二十一条 所在学校未按期如实提供申请人定期注册证明材料的,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二条 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定期注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对不符合教师定期注册条件者准予定期注册的;
(二)对符合教师定期注册条件者不予定期注册的。
第二十三条 注册范围内的教师无故逾期不申请定期注册,按照注册不合格处理。
第二十四条 注册不合格的教师,不得继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可结合事业单位岗位进行调整。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在首次注册或定期注册当年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教师,应注册至退休年度。已退休人员不参加注册。
第二十六条 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先在试点地区实行,待时机成熟后逐步在全省实施,具体时间与步骤由省教育厅确定。
第二十七条 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申请人对定期注册结果有异议的,可依法提出申诉或者行政复议。
第二十八条 本实施细则由云南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总结】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考试07-04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10-02
教师资格证小学作文07-16
小学教师资格证08-24
教师资格证小学考点09-20
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06-20
小学教师资格述职报告07-29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数学认识周长试讲稿10-31
贵州正式启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08-24
黑龙江小学数学教师资格面试教案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