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常见情感(精选8篇)
1.诗歌中的常见情感 篇一
文天祥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感
文天祥是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矛盾交错复杂的南宋末年。
文天祥的一生有过很多波折坎坷,但作为封建士大夫,他渴望有所作为,以一展宏图。忠君爱国是其最主要的精神品质。细读其诗作,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又表现为:豪情壮志、铮铮铁骨、幽愤情绪、耿耿丹心。
1 “闻鸡坐欲驰”的豪情壮志
文天祥自幼受父亲文仪的熏陶感染。公元1256年,文天祥参加科举考试,20岁的他考取了进士第一名。可天不随人愿,因其父亲病逝,为遵孝道,不得不守制三年。公元1259年守制期满,文天祥被朝廷任命为承事郎、签书宁海节度制官厅公事,自此开启了他光明正义而又艰难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时文天祥也正值血气方刚的年龄,他怀揣着满腔的热情和雄伟的志向。其《夜坐》中“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抒发了立志报国、勤勉不已的豪情,率真地表达了自己“簸扬且听箕张口,丈夫壮气须冲斗”的雄心和为报效祖国建立不朽勋业的抱负,可见忠肝义胆、气宇轩昂。但因时事艰难,宋朝政廷软弱无能,自己的直言忠谏一时又不能被朝廷所接受,加以得罪朝中权贵,一时难酬抱负。但其奋发有为的思想、立志报国的.志向一直没有变,“惟有一腔忠烈气,碧空长共暮云愁”,“铁石心存无镜变,君臣义重与天期”。
正由于其满怀豪情立志报国的雄伟抱负,使他即便在兵败被俘的日子里都能始终抱定“将以有为也”的信念,跟元军作不懈的斗争。
2 “饿死真吾志”的铮铮铁骨
公元1274年6月,元首忽必烈率20万大军大举进攻南宋政廷,南宋顿时陷入危急境地。此时的文天祥再也按捺不住了,要跟元军作坚决的斗争,于是他四处征集义军,招纳英雄豪杰。至公元1275年4月,文天祥已集结义军一万余人并开赴临安准备抵御元军的进攻,以保大宋江山。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作战英勇,但最终还是未能挡住元军锐利的兵锋,临安危急。
后谢太后派文天祥出城与元将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不料,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扣留住了,元帅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但文天祥软硬不吃,坚贞不屈。后行至镇江,文天祥借机冒险出逃,历尽艰难险阻,到达福州。因其不满张世杰专制朝政,文天祥离开朝政并辗转各地继续联络抗元义军,坚持斗争。至公元1278年冬兵败被俘,于公元1282年底在柴市慷慨就义。
“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文天祥此时被俘北行途经南安军,如不被俘本能回到故乡庐陵,所以诗人只能发出“归乡如不归”的感叹,可见其心情悲苦。想想自己身系拘囚,不能再为朝廷尽忠尽力,于是就决心饿死以殉国,表示了誓不投降的决心,读来尤其感人肺腑。展现了一个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形象。
3 “眼看胡马泪痕多”的幽愤情绪
在南宋末年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文天祥的诗歌还表现出深深的幽愤情绪。眼看南宋政廷一步步走向衰亡,加以自己的豪情壮志一时又难以实现,文天祥的心中不免生发忧虑和惆怅。在得罪权宦董宋臣被贬瑞州事,文天祥不由得忧心忡忡,“修复尽还今宇宙,感伤犹记旧江山。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鬓欲斑”,虽身处异地,但仍然念念不忘要收拾旧山河。
在兵败被俘、身陷囹圄,南宋政权被元军步步蚕食直至灭亡的那段“非人世所堪”的日子里,文天祥这种悲伤幽愤的情绪在其诗歌中时有体现。可在目睹偏安江南一隅且软弱无能的南宋政权在遭遇元军大肆进取中原而显得手足无措节节败退的情景时,文天祥不由得悲从中来,心中的忧愤一时难以释怀。
又如“诸老丹心付流水,孤臣血泪洒南风”,“独自登楼时柱颊,山川在眼泪浪浪”,“江山有恨销人骨,风雨无情断客魂。泪似空花千点落,鬓如硕果数根存”,“犹是江南佳丽地,徘徊把酒看苍天”,“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这些诗句无不包含着诗人那对祖国命运前途的忧患。
而这种悲伤幽愤的情绪,也正是文天祥忠贞爱国情操的重要体现。
4 “以身殉道不苟生”的耿耿丹心
其实贯穿文天祥诗歌始终的内在情结是其对祖国的一片赤诚、耿耿丹心。在其词《酹江月》中“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可见其对祖国山河的挚爱和愿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至死不渝的忠贞。
这种愿意舍身殉国的大气魄,在其代表性长诗《正气歌》中有着最为集中的体现。他饱含深情的笔墨极力歌颂历来愿“以身徇道不苟生”的英雄人物,文天祥也更愿意以身效法他们,为追求“正气”而舍生取义,并且认为这种“正气”“当其贯日月”。因而,他把生死置之度外,可谓义无反顾。《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同样“感情充沛,笔墨酣畅,具有深沉刚健、悲壮凄凉的艺术风格,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的英雄气概。”
还有,“挽眉北去明妃泪,啼血南飞望帝魂”,“诗书礼义圣贤徒,竭心磬志尽匡扶”皆展现了一位爱国诗人坚贞不屈的威武形象。而且这份忠心从未改变,“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为收复山河,尽忠朝廷他显示出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虽然在我国诗歌史上,文天祥的作品并不占有重要地位,但他始终是一位铁骨铮铮、忠肝义胆、顶天立地的英雄。他那心忧天下坚忍不拔“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的民族气节,构成了我国爱国主义思想宝库极为珍贵的一颗光耀千古的璀璨明珠。
2.诗歌中的常见情感 篇二
多媒体环境的植入, 对解决上述问题无疑就是一个“支点”或“拐点”。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 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技术”的更新升级, 而是让多媒体去熏染和唤醒学生的心灵世界, 辅助情感线, 让学习主体有着更多的语言实践和真诚体验, 带着自己的独特体验去参与学习, 主动构建, 从而自然而然地让自己“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释放情感力, 盘活新思维。笔者现结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现代诗歌的学习, 谈谈自己的几点实践和思考。
一、创设情境, 激活感知思维
2011版课标指出: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这些都与感知感受性阅读思维密切相关。
在诗歌教学中, 感知思维的激发, 往往需要学习者在最佳状态下才能“发酵”而成, 为后续的思维交流和碰撞夯实基础, 铺路搭桥。为此, 我们需要让学生在积极的语言活动中培养感知思维, 积淀感知思维。
感知思维需要情景创设和铺垫。我们知道, 人的认识感受并不是靠外部刺激直接获取的, 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交融交互产生的, 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是获得思维感知的友好、有效途径。
多媒体的恰当介入, 正是给了情感元素丰沛的诗歌学习互动而生动的情境。多媒体所创设的, 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直观世界、直面世界, 让学生穿梭在诗歌情境里, “直视无碍”, 感知被激活, 思维更活跃。
譬如学习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我们为了达到“激活学生感知思维”的目的, 就可以设计如下多媒体辅助方案:
欣赏MTV《乡愁四韵》, 品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等句子的朗诵语气和韵味。
在这样的MTV情境里, 优美而感伤的旋律能让学生“怦然心动”, 自觉不自觉地进入特定的意境里, 浓浓的乡愁、深深的哀思、久久的期盼, 如同腊梅花一样的芬芳绽放, 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一位漂泊他乡、归国无望的老人的酸楚和无奈, 学生的情结被打开, 思维情点被触动。
反之, 如果没有多媒体音乐和画面的“牵引”和“梳理”, 对于这样深切的情思, 阅历尚浅的初中生又如何能体会得到, 情感思维又如何被激活呢?
二、发散意象, 拓展探究思维
诗歌是意象群的组合, 很多时候, 这样的意象群是抽象而模糊的, 在通往“从文字到旨趣”的道路上, 学生的探究难度可想而知。只有给学生搭建一个支点, 搭建一个阶梯, 学生的诗歌探究思维才能更流畅、更舒畅。
多媒体所互动和辅助的正是这样的“支点”和“阶梯”。在多媒体辅助的环境里, 那些抽象的意象会因为“如临其境, 如在身边”的生动元素而变得形象, 变得清晰, 此时此刻的探究思维也会从“惊奇和问题”开始, 冲破教师预设所不能及的“笆篱”, 萌生新颖的看法和观点, 带来意想不到的神奇和惊喜, 让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 对诗歌的情感体悟也会升华到新的温度。
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理想》这篇诗歌时, 面对刚刚踏上“理想”之旅的初一学生, 诗歌丰富而集中的意象显然是“在山的那边”, 如此情形, 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更形象、更直观”的动态功能, 对理解和破解意象作一点“铺垫”, 用“他山之石”辅助“攻玉”。
欣赏配乐诗朗诵《理想》, 模仿屏幕上的动态提示语, 仿写句子“理想是______”, 利用电子白板的“擦除”“圈点”和“回看”功能, 看看哪一组写得最精彩。
在这样“有情有景”的氛围里, 学生的探究思维正如袁宏道《满井游记》中所言,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 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探究热情被点燃, 发散思维被扩散, 一组组充满诗情画意而又极富创造力的句子便跃然纸上。如:
理想是高山上的雪莲, 绽放纯洁的花朵;
理想是梦中的珠穆朗玛, 跨越岁月的坎坎坷坷;
理想是笔尖下的流淌, 理想是众志成城里的船桨;
理想是《少年中国说》, 理想是《梦想中国》;
理想是贝多芬的“命运”, 推开坚强的大门;
理想是海明威的“硬汉”, 演绎百折不挠的精神……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在这里, 多媒体“入情入境”的多维触动, 给予学生的恰恰是“零距离”的激发和启示, 让“理想”这一抽象的意象变得可感可知, 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探究度和发散度, 理解更通俗、更便捷、更深刻, 或隐或现地生发出多媒体“互助”的力量。
三、丰富想象, 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标指出, “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诗歌教学因其丰厚的艺术性“难为”“难懂”, 在初中阶段一度被搁浅, 被冷落, 在此背景下, 重拾“拓展思维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
品质思维力源自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比宇宙更辽阔的是什么?是想象力。”诗歌阅读就是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启迪创新思维, 丰厚语言实践能力。
想象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需要培育、培养和培植, 而学生的想象力却是参差不齐的, 我们如果在诗歌教学中一味强调学习个体的“顺其自然”, 就只能导致有的“吃不消”, 有的“吃不了”, “遇强不弱, 遇弱不强”, 效率指数会大大下降。
多媒体辅助和补充的恰恰就是这样的丰实想象力。无论是穿越时空的诗歌背景、音乐背景, 还是入情入境的动态画面补充, 多媒体的艺术世界创设的, 正是穿透文字的丰厚而立体的想象空间。
让我们来看一下《再别康桥》的多媒体设计方案:
夕阳西下, 火焰般的背景下, 逐行动态显示《再别康桥》文字, 背景音乐是《二泉映月》和《梁祝》。师生共赏。
透过这份设计, 我们不难想象到《再别康桥》美美的学习环境, 这样的“唯美”状态, 最适宜盘活学生的想象, 释放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终究, 美美的背景音乐、美美的背景图景, 入脑、入耳、入心、入情, 带来的必定是心灵的浸润、情感的熏陶、思维的激越。
3.浅谈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把握 篇三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诗歌教学 情感把握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一曰:心境。即指一种微弱而持久、富于弥漫性的情绪。
接受心境(学生阅读前的准备心境)对作品阅读有影响,当处于过于兴奋或者过于抑郁的心理状态时,即使面对优秀的作品,也可能因为情绪的原因而难以进入其中的艺术境界,难以体会作品的奥妙。所以开课前应该进行导入。以《雨霖铃》的教学为例,很多教师在课前导入会引用相关的材料信息,以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我的意见不同,因为对文章赏析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更是会有自己的体验。如果教师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先入为主地拿出图片强迫性地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境、生活遭际,不否认这样的教学模式被广大教师们认可,但是,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忘记了诗歌教学的审美教育,我们毕竟学习的是诗歌不是作者传记,因此,还是应以文本为中心。我对于《雨霖铃》这首词的教学就采用了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接让学生读诗,情感、重音、停顿都由他们自己掌握,几遍读下来后,学生们大体能体会到词的情感,情绪也由兴奋转而变得沉默,学生们都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伤心事。
二曰:同情。即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的本质,是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接受者所固有的心境相投契,或者作为一种刺激唤醒了接受者的情绪记忆。
古人云:“夫天下百虑而一致,故人不必同,同于心;言不必同,同于情。”情感需要激发,当然学生要正确阐发、评价文学作品,必须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在这一阶段的激发中,我的课堂步骤是把四幅图展示在投影屏幕上,分别是“寒蝉骤雨”、“执手相看泪眼”“伤离别”“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这几幅图正确地引导学生评说内容: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诗人与情人相依相恋相偎相怜,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离别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词,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依据学生对这四幅图画的表述,可以提出要求,就是按照景中人,人中事,事中情,情中理的思路再来仔细地品味这种伤别离的感情。现代社会通讯技术发达,学生的阅历又比较单纯,所以他们可能还是较难体会别后的这种离愁,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而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就可以帮助大家借助想象的翅膀,揣摩这种“伤离别”。词中的经典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对它的品析,是一节课中学生情感升华的重点,不必按照教案中的要求让学生死板地回答问题,可以用其他的诗句表述这种情感的层递:“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蕴《菩萨蛮》)让我们走入对往事的回忆中;“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李清照《念奴娇》)酒这种东西是最能引起离愁别绪了;“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载不动的是那深深的离愁,天涯海角都难以忘怀。
三曰:回味。是作品阅读后情感的延续,更是情感的升华。
语文赏析课的高潮就在这里,通过诗歌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千年前的古人的情感,更促进了自身情感深刻性的发展。所以教学《雨霖铃》时,这个高潮是由学生通过修改诗歌完成的。语文课是言语课,言意之间的转换是一切言语活动的本质。以言意互转来指导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以“读文”→“立象”→“悟意”来充分开展体验过程,能使教学回归语文本位,有效地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与统一。通过改写活动,可实现“言”、“意”的互转,实现二次创作,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改写《雨霖铃》时,就让学生根据言语特点将其改写成抒发友情的散文或爱情故事,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
4.情感伤害诗歌 篇四
不敢,再面对这言谈。
单手,扶住一排栏杆。
冰冷,在刺激我心的永冬,光明中有多少人与我心酸。
伤感是一种随着你,来的无奈。
没想过我自己的夜晚,会有你心的变换,从前就厌烦有人摧残,若说的无岚,伤感从来都让人无奈。
陪伴我影子的乱颤,享用这漆黑的孤单,心中,有很多爱你的事想,地狱中谁背着你的害残垣,情感是一种随着痛,来的伤感。
没想过你与我的夜晚,只有一个人无奈,不是不渴望有人璀璨,要痛的身残,才懂你对我的伤害感,是一种随着痛,来的伤感。
5.这份情感诗歌 篇五
逃避一些亲朋及躲开心爱的文字
在五月,阳光明媚时,你们和风开始保持联系
她和风说到你,你和他们说起风
不约而同你们隐匿了一段羞涩的爱情
之后,你知道她每晚都对着细光与霓虹想你
双眼定是被雨水润洗的`苍白纯净
她了解所谓江枫渔火,繁华落尽,不过千烛万烛熄灭
红颜悄去,彼此那一声轻轻地叹息
你喜欢那么认真地爱她,如残旧的烛光,深夜里燃烧着致命的诱惑
心爱的人,反反复复在窗下勾勒着深情的诗句
她曾为了这个春天,坐于寂寞深处——饮尽千钟
那时莲花山上夜色清幽,微风轻拂
明亮的月光如一泓清冽的泉水,你们心中一片空明
所有疼痛都在相拥而眠中烟消云散
6.情感流向诗歌 篇六
我的爱在蓝天上飞翔,
我的爱在哗啦啦的溪流中歌唱,
蓝天上的白云啊,
你可知道我的爱来自何方?
江河大海的水啊
你可问到了我爱的芳香,
也许你还不能接受
我爱的内容我爱的思想
也许你会以为
我爱的方式
只是为了像大自然
索取雨露索取阳光
你可知道
当风不再吹起,
我的爱便静止在心海上。
假如有一天
生活失去了正能量,
那阳光雨露只会洒在它喜欢的地方,
谁还会对谁抱着绝对的希望,
像山喜欢绿树,像花朵喜欢阳光。
像现在化的`城市喜欢高楼林立
喜欢科学的思想,
生活播种爱
只是为了心之向往。
真正的目的不会来自简单的思想。
就让多余的猜忌化为污水,
直到净化的工作者们
彻底处理掉它的思想,
让它流向该去的地方。
迷茫的心在海上漂浮,
思绪万千堵住了海的流向,
在如今的此刻
有谁还会来海上收集馄饨的思想,
让心不再散乱的流淌,
让痛找到流出的方向,
世上的万物变换着,变换着
我的心读不透变换的思想,
浑浊的心
唯有在笔尖上寻找出口,
寻找一份了宁静,寻找
我灵魂栖息的地方,
当文字长上了翅膀
我的爱就找到了方向。
文字你是我永远的爱人,
你是我心灵之处的希望,
7.诗歌中的常见情感 篇七
我根据个人的阅读经验及教学积累告诉大家“情”在脚下, 下面几种方法或许能给大家一个“切口”, 帮助大家迅速剖析诗歌情感。
一、拈出感情语言
有感情色彩的词句, 是诗人情感的直接抒发, 对读者推测诗人的感情动机, 揣摩作者的心境有直接作用。
例如, 南宋诗人陆游的词《鹊桥仙·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 篷窗灯昏, 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 但日夜长啼杜鹃。
催成清泪, 惊残孤梦, 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 况半世飘然羁旅?
根据这首词中加点的直抒胸臆的词语, 可以探知诗人创作的感情动机, 即孤寂、悲痛。那么诗人为何悲伤呢?联系作者及背景可知诗人表达的是岁月蹉跎、事业无成的悲叹。如此一来, 就一下子掐准了诗歌的情感。
又如, 盛唐大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龙标、夜郎均为地名。五溪, 五条大河。
显而易见, 诗中直接反映诗人情感的词是“愁”, 那么为何而“愁”需要我们由果溯因, 围绕题目及相关诗句, 进一步探究。在杨花飘零、子规哀啼的暮春时节, 朋友远贬他乡, 惆怅、伤感, 关切、同情不言而喻。从以上的分析可知, 我们不仅要知道感情语言是什么, 而且要结合诗句知人论世, 搞清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感慨, 这样才能全面准确透彻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二、探求景中之情
以唐诗宋词为主的中国古代诗歌, 有相当一部分是写景抒情诗,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 从景物入手把握诗歌的情感也是必须掌握的方法之一。景有乐景, 也有哀景;情有乐情, 也有哀情。乐景写乐情, 哀景写哀情, 是惯用的手法。例如, 唐代诗人王维的《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诗里没有直抒胸臆的词语, 情感的表达是含蓄的。这是一首写景诗, 得搞清楚写了哪些景物, 什么样的景物。细读诗句可以知道, 这个画面上有:粉红的带着雨露的桃花, 依依绿柳, 蒙蒙雾霭, 缤纷的落花, 清脆的莺啼, 熟睡的山客。如果我们处身于其中, 会有怎样的感受呢?首先, 这地方是美的, 红的花, 绿的柳, 白的雾, 黄的莺, 色彩缤纷;其次, 这个地方很安静, 莺啼正是有声衬无声;再次, 这个地方是清闲安逸的, 山客睡得那么惬意, 了无心事;最后, “花落家童未扫”, 试想如果家童“刷刷”地扫, 岂不打破了这份和谐自然?再来体味画面中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恬静、闲适的情趣尽在其中。
当然, 这是乐景乐情、哀景哀情的, 如杜甫的《登高》, 马致远的《秋思》, 等等。古典诗歌也不乏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的诗篇。如唐代李华的《春行寄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清新亮丽的画面:芳草萋萋, 碧水流转, 春鸟啼鸣, 绿树鲜花, 美不胜收。此情此景, 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优美、宁静、欢快的, 但“自”“空”两字表明花开无人欣赏, 鸟叫无人倾听, 明确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寂寞、失意、伤感的情怀。作者面对如画的景色, 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 反而勾起无限感伤, 惆怅、落魄之情更显浓烈。正如古人所说:“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类似的还有: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姜夔的《扬州慢》:“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李商隐的《登乐游园》:“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等。
探求景中之情, 要仔细地琢磨:什么景物, 有什么样的特征, 构成怎样的意境, 从而一步步地导出诗人的情感。还得抓住关键词, 注意情与景是否对应。
三、玩味典型细节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 有不少内涵深刻、意韵丰富的细节, 令我们刻骨铭心。比如:葛朗台“瞪着金子”“像老虎扑向婴儿一样扑向女儿的梳妆匣”, 祥林嫂“间或一轮”的眼睛, 阿Q临刑前画圆的动作, 等等。这些细节窥一斑见全豹, 对表现人物性格心理和主旨有重要作用。诗歌亦然, 分析诗人精心捕捉的细节, 追根求源, 可准确把握诗人的心境、诗歌的意旨。如晚唐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读了这首诗, 我们不禁要问, “山顶千门次第开”这个精彩的场面描写, 是在写军情紧急吗?非也, 送荔枝。诗中加点处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何以选取杨贵妃见荔枝而“笑”这么一个细节?原来唐玄宗为博美人一笑, 大修宫殿, 从广东到长安, 千里之外, 日夜兼程, 运送新鲜荔枝, 荒淫误国这个主旨不言而喻。这个细节实在是妙, 小中见大, 含蓄深远, 托讽不露。我们再来看看一首诗歌赏析: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个极寻常的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 又觉得有话要说, 故“又开封”, 刻画了诗人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 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表现得细腻而深刻。
四、揣摩象征语言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咏物诗, 那么对于咏物诗的主旨, 又该怎样来把握呢?如果囿于诗中的内容, 就往往不得其旨, 脱离诗歌探求, 更是“空中楼阁”。我们知道咏物诗惯用托物言志, 以物喻人的手法, 充分感知物象, 由物的某些特征联想到人的某些思想品格, 是把握诗歌意旨的一条捷径。如: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注:垂緌, 指蝉,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 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一看诗题便知是咏物诗, 那么诗中写了一只怎样的蝉呢?它有“垂緌”, 结合注释可知, 蝉的触须如同古代官吏或贵人帽顶上的缨带, 说明有身份, 有地位;蝉吃的是“清露”, 古来就有蝉“食洁”的说法;蝉声嘹亮, 不需要凭借秋风, 自能将声音远播。蝉的这些特征跟人有什么联系呢?这里的蝉既是自然之物, 更是诗人情感人格的化身。自然会想到:立身品格高洁之人, 不需要外在凭借, 不需要攀附什么, 自能声名远播。当然是否会延伸、会联想, 跟我们的阅读量、知识面密切相关。
诗传“情”的方式是很多的。比如标题可传“情”;不少诗歌的题目就表露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诗题中含有“送别”字样的, 往往表现依恋、珍重、别愁等感情, 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有些诗题一眼就可以看出表现何种情感。比如《春夜喜雨》中, 一个“喜”字就把诗人的内心感受表露无遗。再如《钱塘湖春行》, 在春天里游湖踏青, 能不欣喜?所以, 读诗先得好好读诗题, 这有助于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比如“知人论世”, 也就是了解诗人的生平、个性、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 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 也可帮助我们理解诗人的情志抒发;“诗言志”, “志”是什么?“志”是指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抱负、志向、理想、情怀等, 这个“志”更多的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虽然同一个诗歌流派里的诗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 但是, 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所处的社会环境, 乃至于创作风格、创作背景, 甚至于同一个诗人不同时期的创作, 等等, 都是有其个人特点的, 表达的情感也各不相同, 而这正是我们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的参考点。比如陶渊明崇尚自然, 向往自由, 不想受拘束, 所以不为五斗米折腰, 甘愿过隐居生活, 《归园田居》、《饮酒》等诗就是反映了这种心态。
8.诗歌中的常见情感 篇八
关键词:诗歌教学 意象 联想 生命教育 审美情趣
一、技校生诗歌功底之状况
关于技校生诗歌的修为是存在悖论的,普遍认为其文化基础差、学习懒惰、不求上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诗歌是空白。而学生自己也是自暴自弃、自我认同感低、缺乏自信。情况到底如何?水平低,低至何度?笔者进行了摸底,问及学生:会诵读唐诗吗?大多都行,少则二三首,多则八九首,更有甚者十数首以上。问及成语,则是人人都会,只是多少不同。
由是而知:同是炎黄子孙,中国又是诗歌王国,诗性文化是浸入骨子里的。作为教师则是该如何去因势利导,培养其对于经典诗文热爱之情。
二、诗歌是以意象张扬情感的价值
何为意象?意:包含着情与思两种成分。情感内容须诚挚深沉,方能感人;思的表现则要含蓄蕴藉,方耐人寻味。象:包含着模仿与创造两种因素。其对客观生活的模仿要有真实度,当然这之中有诗人个人的独创性。
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题名《秋思》,全篇却无一语道及其所思的内容,只是以九个意象,来诠释思之寄寓所在。需要借助读者的理解和想象,把意象与主人公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一挖掘出来,最终了解作者秋思的主旨。
首句用“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折射出秋之萧瑟构成凄凉这一情感基调。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三个意象却又是明净、温暖、安谧的田园风光,一派勃勃生机。似为矛盾,则实属匠心独具。此是我国传统艺术表现手法:以乐景反衬哀景,陡使游子悲凉之情倍增。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三个意象勾勒出漂泊的人儿形单影只凄苦之情溢于言表。而一个“古”字,则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引起读者无尽的联想和共鸣。“夕阳西下”,日暮途穷,归宿何在。唯于此刻游子不由发出悲哀的叹谓“断肠人在天涯”,人生的旅途在于寻求理想的归宿。可是对于这位游子来说,海角天涯,一切都是这样的渺茫。当思及此,真是叫人愁肠寸断。该小令给人感受不仅仅是凄凉悲苦的天涯羁旅,更是一个广阔的画面,一种弥漫的氛围。它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教师将这样的情愫培植于学生的情感之中,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三、以联想为契机,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
笔者讲授徐志摩的《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笔者分析道:把“温柔”具象成风中摇曳的“水莲花”,而又把水莲花拟人化,塑造出少女一低头那瞬间表现出的娇美之情态可谓是歌颂女性美的典范之作。
在此,笔者希望大家展开联想,拓展出更多的优美诗歌,不要有羁绊,多多益善,想象无限。有学生说: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又有学生说:明月装点了你的窗户,你装点了他人的梦乡。有学生问:“民歌行吗?”“当然可以。”其则说:男人是船,女人是岸,自古只有船拢岸,没有岸拢船。其又说了首儿歌:和一团泥巴,塑一个我,塑一个你,打碎了又和在一起,再塑一个我,再塑一个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课上到此,有不满意的吗。联想太美妙了,诗歌太美妙了。授课者、学习者都得到了一次美的精神之愉悦。
四、从诗歌教学入手,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尊重生命
一是通过诗歌教学让学生对生命意识、人生要义有个总体把握。例如泰戈尔诗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文天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是通过诗歌中的生活场景描述,丰富学生的生活情趣。如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自得,超凡脱俗。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耕耘与收获,恬静而优美的田园生活。以及崔护的情感小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桃花,目注神驰,物是人非,其情何堪。简单的人生经历,却道出千万人似曾有过的生活体验。其所塑造的唯美意象,千古传颂。
生活是生命各个层面的展示,其丰富多彩,绚美如画。语文教师就须如此引领学生去细细品味这些翰墨书香,去领悟生命之绚丽华彩。当然,教师又必须对学生指出如此美妙的人生是短暂而宝贵的。因为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要使学生明白生命不仅易逝,而且脆弱。因此我们要通过诗歌教学教育学生珍爱生命。
总之,教师要让诗性美弥漫于语文课堂,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育诗情观念,使其成为具有人格魅力的合格人才。
【诗歌中的常见情感】推荐阅读:
古诗中的常见典故06-22
诗歌鉴赏情感主旨分析09-25
高考诗歌鉴赏之情感11-05
托福独立写作中的常见错误详解11-07
办公室文员面试中的常见问题08-19
岗位设置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及解决07-31
试论李白与杜甫诗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06-09
GSM无线网维护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09-02
诗歌中的虚实结合07-08
贾岛诗歌中的意象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