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特级教师教育箴言

2024-10-18

语文特级教师教育箴言(8篇)

1.语文特级教师教育箴言 篇一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个人事迹

个人简历

ZZ,男,1928年出生,江西湖口县人。大学本科毕业。

从1949年6月至今,经历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1949——1958年阶段:在浙江革大任青年干事,兼任校团工委宣教委员和校直机关团总支副书记,杭州市第二、三届人大代表;在浙江行政学院任教育干事,草拟全校学员教育计划;在省委党校任哲学教师,分工唯物辩证法部分。

②1958——1989年阶段:在中学教语文,兼任教研组长、杭州市语文教研大组大组长、杭州市中语会会长。苏

浙赣三省十八所重点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发起人和首届会长。全国工会十大代表。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生作文比赛评委。着名特级教师。在杭高教过16届高三,深受学生喜欢、好评,教学效果甚好,社会评价亦甚好;兼过20年教研组长,有三次评为市、系统先进集体,总结出的作文教学经验曾由新华社专访发表;当过6届班主任,有3届评为市先进班级,荣幸的是有两届各出了一名院士。由于这样先后12次评为市、系统先进工作者,也由于这样,两次在全国性的语文刊物上作为封面人物。

③1989——2004年阶段:离休后由省教委聘任为浙江省教材编委会顾问兼初中语文教材主编,所编初中语文教材从少数地区试教到全省铺开,历经12年之久,语文教育家、扬州师大教材顾黄初先生誉为“教苑一枝秀”,在语文界享有盛誉的着名特级教师于漪也将这套教材以“新、实、美”三字概括,并都撰文赞许。这套初中语文教材虽然到2006

年夏已全部结束使用,但它在构想上的创新突破和训练网络上的周密精当,在教材建设史上将会留下它的印记。

④2004年至今,以养生保健为主。除运动、娱乐以外,还保留了一项工作,即市教育局关工委讲师团讲师,常去有需要的学校为青年教师或学生讲课,有的讲题已评为“优秀教案”出版。2006年再一次被评为市局关工委先进工作者。

一直以来,坚持“学习——试验——总结”的教改思路。“潜心教研,锐意改革,结合教学写过一批,分别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语文通讯》、《语文教研》、《教学月刊》、《语文导报》、《中学语文》、《语文报》、《中学语文报》、《浙江教育报》、《作文报》等报刊上。2002年从这些中选出110余篇结集成册,名为《喜看桃李闹春风——曹文趣语文教育论文选集》,已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同时还主编或参编了几十本书,主编的有《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学生诗词选读》、《中学生论文选读》、《高中作文百题解析》、《语文采英》(6本),《初中语文课外读本》(6本)、《文言文语段阅读思维训练》、《初中记叙文写作教程》、《高中议论文写作教程》、《中考文言文考点手册》、《高考文言文考点手册》、《高考语文复习参考书》、《中学语文教学实用大全》、《西湖游记选》、《两浙游记选》、浙江省编初中语文课本(6本)和它的《教学参考书》(6本)等;参编的有《活的语文教育学》(全由特级教师组成)、《高中各单元特级教师教案》、《中学语文教学论》、《新编高中作文指导》、《新编初中作文指导》、《高考复习丛书(语文)》等。他的座右铭:“教是受的享受,爱是教的生命。教是学的体现,学是教的基础。”这条座右铭应该说是他不断前进的动力,走向成功的动力。

2.语文特级教师教育箴言 篇二

这是一门体现我院研训一体特色的课程。我院立足于区域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侧重于学科专业领域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联系,科学设计培训课程,提高了教师培训的适切性。我院研训工作由文本审读型向行动研究型转变。根据基层学校与一线教师的需求与问题,我院从调研中发现教育教学问题,对问题进行筛选、提炼,形成典型问题,并发挥学院团队研究和行动研究优势,及时解决问题,把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转化为实际效益,实施教师培训,有效提升教师反思、提炼、研究、改进的专业能力。“特级教师谈语文”课程开发的过程即是如此。树立语文教师的职业理想、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路径在哪里?这一问题反映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在一连12场有针对性的讲座中,特级教师们给了广大一线教师明确的回答。我院还充分发挥学院功能,为区域教育创新、基层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等提供了专业引领。

这是一门充满本色的课程。“特级教师谈语文”以“走近名师”“讲座实录”“反思提升”组成每位特级教师的专辑,并以每位特级教师的讲座时间的先后为序,整理成册。书籍内容全面反映了12位特级教师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理论探索的成果,主要包括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材处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治学偶得和为师之道等,课程形式朴素,内容却意蕴丰富。12位特级教师全是从一线课堂中走出来的,他们中有名声震耳的前辈名家,也有当前语文教坛的中流砥柱。虽然他们年龄不同,但对语文教学的热情是相同的,求真务实的态度是相同的。我院研训部教师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培训,能让广大教师领略到特级教师的精神风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杨浦区师训教材《特级教师谈语文》和12位特级教师的讲座录像的优质资源,我院面向全区教师开设了一门同名课程,由一线语文教师自主报名参加。除了学习特级教师的语文观,培训班还要求学员反思和总结自己的语文教学经验与教训,演讲、交流各自的语文教学观,汇编成一册《跟随特级教师学谈语文》。除了已初具规模的“特级教师谈语文”(已有教材和影像资料),另两门“圈外名师谈语文”“一线教师谈语文”也相继开设,吸引了我区更多语文教师参加。

正如《特级教师谈语文》序言作者王栋生老师所说:“重视研究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经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也是教师提升理论修养的基础……本书的多数读者可能比较年轻,来得及一点一点地学,有机会‘东学一点,西学一点’,不仅学,而且保持独立见解,力戒浮躁,不要急于求名。”这也说出了我院所有研训教师的心声:让更多的语文教师共享12位特级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学习和研究他们的认知和实践,从而更好地反思和改进自身的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这就是这门培训课程的意义所在。

3.特级教师语文课堂导思策略研究 篇三

一、在等待中给足思考的时间

著名教育专家周玉仁教授认为:“教学中,学生能探索得知的教师不要替代,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要暗示,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发展。”唯有深思熟虑,才能涌出成熟的见解和感悟。

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圆明园的毁灭》,在初读课文时他是这样引导学生思考的。

请大家打开书本。读书要学会做记号,请拿出笔。别人做记号是留下他思考的痕迹,你做记号是留下你思考的痕迹。请你默读一遍,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作者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做记号。(教师巡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把第三段最后一句画下来了,我知道你为什么画这一段。对,加上批注,为什么画这一段,这叫会读书。(教师巡视)

于永正老师上课伊始就给足了学生思考的准备时间,使他们有充分的感悟。所以,一般问题提出后,教师要学会等待,要给学生3~5分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探究。

二、在文本中寻找思考的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在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所以,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主动寻找可以让学生思考的内容。

1.关注个别文字的思考。在《槐乡五月》一文的教学中,特级教师薛法根指导学生关注“飘”字是这样设计的。他先提出疑问——红旗能飘,树叶能飘,小姑娘怎么能飘呢。引导思考后得出:原来,这里“飘”就是走的意思。接着又提出疑问:“老大爷老大娘能飘吗?”显然不合适。“到底什么样走才是飘呢?”再次激起学生的思考。通过思考,学生明白了“飘”是又轻又快的,这样一种感觉就是飘了。最后从“飘”字体会到人的心情,脚步轻快,心情是非常快乐的,从这个“飘”字可以读出小姑娘快乐的心情。

2.关注重点语段的思考。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对汤姆爸爸的话“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要遵守规定”的教学也是不忘让学生去思考。汤姆爸爸的话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爸爸为什么坚持放鱼的原因。怎样引导学生思考呢?薛老师先请学生思考爸爸的话讲了什么,汤姆听懂了吗;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对放鱼这一行为,汤姆有遗憾吗,后悔吗;然后引导思考放鱼与做人,哪个更重要;最后关注还要自觉遵守生活中的哪些规定。这一系列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对“自觉遵守规定”有了由浅入深的理解,有了从书本向生活的延伸,而这一过程,是在逐步思考中成熟完善的。

三、在想象中挖掘思考的深度

思考要注意对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等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得到全面的认识。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二泉映月》就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师:阿炳有很多心酸的往事,我们也不可能亲身去体验阿炳那曾经有过的坎坷。但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用自己一颗善良的、富有同情的心,借着想象的翅膀,可以穿越历史的时空,走进阿炳的那一段生活。

生:阿炳顶着大风雪来到街道的一个小角落里,拉起了二胡,他拉得那样认真,那样专心,但是,没有一个人走过来听他,甚至有一个人说阿炳是傻子,可是他们永远也不知道,也不可能体会到阿炳的内心。

师:这是什么?这就是什么?孩子,你来说。

生:坎坷。

师:对。你已经用自己的心经历了一回阿炳的坎坷。来,你来。

生: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踩着积雪去卖艺,这时的阿炳是多么可怜,又是多么孤单,但是阿炳没有屈服,不停地向前走去。

师:为了生活,为了生机,他只有向前迈步。是啊,这是什么?这就是什么?

生:坎坷。

师:谁能按这个方法再来给大家说。

王崧舟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透过文字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从对一句句生动话语的感悟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他坎坷的人生,显示了思考的深度。

四、在激励中肯定思考的价值

1.言语激励。教师通过及时表扬的形式对善于思考的学生进行鼓励,让他明白思考是一种学习的好品质。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梅兰芳学艺》一课时,在理解“眼睛会说话”这句话后,他是这样肯定学生思考的:“看来你的眼睛真会说话!是块当演员的料子。”这样的语言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更高了,坚持不懈,学生就会喜欢思考。

2.行为激励。学生有了思考,一定要让他大胆地表达出来,教师可以通过抚摸、握手、眼神等方式给予他鼓励,使他战胜畏难情绪。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于永正老师是这样肯定学生思考的:“真好,握握手。有照相的吗?给我们照张相。”此时的夸奖就是给学生最大的肯定。

赞可夫有句名言说得好:“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时刻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让他们养成自觉思考的习惯,真正拥有—把思考的钥匙。

4.语文特级教师教育箴言 篇四

主持人:王老师,已经连续好几年在高考上午一结束就来到我们这里跟很多网友讨论关于当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的话题了。王老师,现在我们手里面厚一摞纸,大概我瞄了一眼有十几页、二十页,这只是今年考试作文题目的集合,可见这个作文题目是非常长的,加起来有十几页、二十页之多。我也看了一下,大部分省市出的都是材料中文,材料作文的比重绝对是偏多的,现在材料作文是我们国家各个省市、各个地方使用的考试卷子上最提倡的一种作文的命题形式吗?

王大绩:我觉得从近两年,应该是一个总的趋势。其实这个新型的材料作文,以前也考过给材料的作文,但是新型的材料作文基本就是给一个情境材料或者格言材料,大概是起始于2006年,当时是考试中心在两个地方试点的,一个是乌鸦模仿鹰,乌鸦说是忘记了叫什么的鸟,孩子说也很可爱啊。另外一份材料是,根据调查现在人们的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而网上阅读率在增长,要求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自选角度来写作文。现在开始,现在成了一种主流的方式。

主持人:可以说材料作文题相对于命题作文或者是话题作文来说更有开放性了,这个材料中间是不是考生可以从自己他所理解的某个方面、某个方向去创作他的文章呢?

王大绩:我先给你纠正一下,所有的题目都是命题作文,命题就是出题嘛,很难想像一个作文不出题随便写,都是命题就是出题,现在普遍说法有三种命题形式,一种就是给材料的命题,一种是给话题的命题,还有你刚才说的那个,现在叫给标题的命题。

主持人:看来我刚才说的确切说应该是标题作文。

王大绩:对,不够专业。实际作文题目涵盖的空间没有谁更宽、谁更窄,因为作文题目来源于生活。我认为给材料作文是我们对于作文命题形式的一种探索,这种探索有它特定的历史功绩,我觉得主要就是使我们对作文题目的认识得到深入。但是它的毛病在于,他们的作文题目的认识是在一个传统的观念上形成的,传统的观念包括我以前教学,在有给材料作文之前我也是这么一个认识,就是作文题目是给一个圈子、一个范围,如果你作文在范围里边写就不跑题,如果你越出了范围就跑题。但是我现在认识这个认识是不够正确的,这个认识的得来也归功于给材料作文,如果说有这个范围的话,这个范围就是无限广阔的生活,而生活是无边无际的,作文题目只是我们面向广阔生活的一个窗口,或者说思维联想想像、思维腾跃的一个原点或者一个踏板。

当初给出一个给材料作文,他们就认为是一个圈子,所以他要把圈子扩大一点,这样为了落实课标,给同学广阔的写作空间,鼓励同学自由的、有个性的、有创意的表达,这个用意不能说不好,但是这个圈子扩大实际等于是把题目的一个窗口、一个原点弄的模糊了,就出现许多角度的问题。因为一个情境材料在面前摆着,像生活的场景一样,我们看到的角度是非常多的,多到什么程度呢?多到这个题目好像没命题一样,写什么都行。所以以后考试中心在命题中又反复加上一些限制词语,如选好角度、选准角度,可是什么才叫选好呢?什么叫选准呢?好比我举个例子,前不久有这么一件社会新闻,好比一个材料一样、一个场景,陕西省出现了一个重大交通事故,安监局的局长杨达才亲临现场指挥,这张照片或者生活场景摆在面前,显然要说的是我们有关领导是处理这个交通事故的。

主持人:是想表现非常光彩的一面。

王大绩:但是很多网民关注的可不是这个角度,他关注的是那不合时宜的笑和关注那块表,到底哪个角度是好的、是准的呢?好像这个笑和那个表对它的关注引发了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推动,更有社会意义。正因为题目非常宽阔,几乎等于没出题一样,所以阅卷中就要加以限制,因为我们是一个大规模的考试和大规模的快速阅卷,是成百上千人参加的,要快速完成的,所以必须得限定某些角度是可以的、某些角度是不行的,但是存在着这种不合理。

主持人:这些应该在阅卷老师他们的脑海里应该已经形成好几条方向了,但是我比较担心就是,如果有些学生他们的思维太跳跃的话,假如说和阅卷老师他们的思维方向不太一致,他们是他们的想法,但是好像不在我们阅卷老师他们的思维范围之内,这怎么办呢?

王大绩:我觉得如果从写作的原理来看,或者思维的原理来看,因为写作就是思维的反映,这个思维是限制不住的,没有哪个角度、没有哪个远度是不能接受的,就是说这个考生能不能把它写好、能不能被别人所接受。我们说人以前走和跑,如果说以前人想飞,那就是神话,没飞成就是神话,但是飞上天了就是伟大的创造,想飞应该得到鼓励的,就是现在飞不起来,总有一天是能飞起来的,我认为作文题目就是这么一个原理。

实际作文也好、创造也好本质就是荒谬合理化,就是常规认为是荒谬的,你没有实现就是荒谬的,你实现合理化就是伟大的创造,所以任何创造无不是在对传统包括社会也是一样,对传统是荒谬的实际是合理。所以作文也是一样,阅卷里面不应该先规定怎么写行、怎么写不行,不能把学生思维的度圈定在某个范围之内。所以在作文里面就是,在选择立意里边没有行不行的限制,不能说这样行、这样不行,只有好不好的标准,写好了都行,写不好都不行。

主持人:有很多思想非常活跃的考生,尤其是现在90后的考生很多他们越来越年轻,他们的思维越来越活跃,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就在高考的作文当中也能发现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非常想把自己标新立异的思想在作文当中体现出来,而当他们体现在高考作文当中的时候,阅卷老师们可能就感觉我不太能接受你的这种想法,于是我就给你判了一个很低、很低的一个分数,甚至是零分,但是当结束之后,这个成绩出来之后,大家看到了很多的零分或者是没有及格的高考的作文之后,发现这个文章写的也不全是特别水,也不是说一无是处,也是有很多亮点的,对这种零分的高考作文,大家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王大绩:首先就我多年的阅卷经验,北京阅卷而言没有是零分作分的,处分是空白卷,一个字没写,只要字写上就不会零分,我相信各地的阅卷大体是这样的。你刚刚所说的零分作文,我觉得只能说是所谓的,很多都是高考之后考场外边的人杜撰的人,他们认识作文题目也是一个范围,这个圈是不能逾越的,这个范围是不能接受,他们跳到圈里面冲这个圈里面做一个鬼脸,编一个作文自己再判一个零分,在这儿也表明一种逆反心理。其实这个圈是自己想像的,没有这个圈子的限制。

我觉得从两个方面看,可能有些阅卷老师思想是保守的,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可能认为是这个学生作文没有征服这个读者,如果你能把你的道理说清楚,把你的作文题目演绎好,把你新的观点表达好,我想阅卷老师还是能接受的。咱们也知道一些著名的作文,像“赤兔之死”,是著名得满分作文,在全国影响也很大。像北京有一年高考的是“诚信”,按理说同学作文都应该写恪守诚信,但实际上北京有一篇很著名的满分作文写“不诚不信不为过”,我们没有权利给70分,有权利恨不得给70分,因为这个同学直面真实,展现的是真正的生活,不全是孩子气的在这儿为了高考的一点高分唱诚信的赞歌,不是这么一个作文。所以你只要把它写好,能够使读者心悦诚服,还是能够接受的,所以这种现象我觉得应该从两面来看。

但是有的时候我们不太鼓励同学在考场上这样,因为考场一个他的年龄,他不够成熟,另外,考场的时间,他的情绪的紧张,有的时候一种标新立异的想法未必能把它说的很好。我经常有这么一个看法,好作文一定是真情实感,但是真情实感不一定是好作文,你得把好话好说,能说好才行,你面对的是读者,而且阅卷来说是有限的读者,有一位、两位、三位,你能把他们都说服、都征服,那是可以的。有一些作文在阅卷里面有争议,但是最后大家讨论的结果还是往往都是肯定的,所以现在终究比过去阅卷中思想还是解放很多的,不会以学生的某种立意决定他的取舍。

主持人:所以现在我们就请王老师带着他非常独到而且非常有经验的眼光一起来带领我们看一下、扫描一下2013年今年高考各地的作文。

先来看一下湖北卷高考的作文。今年湖北卷是非常非常少的出了一道应该说是话题作文,话题是“上善若水任方圆”,在下面有一段小文字,说的是用装鲜牛奶的盒子和装矿泉水的瓶子、庄酒的瓶子做比较,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这个是不是按照命题人的思想方式我们来作文呢?

王大绩:首先前面给的材料是一种提示,而不是一种限制,所以我们看到给的材料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看到题目中的启发,有哪些地方你是没有想到他帮助你去把它完成你的联想和想像的。但是这个题目是很明确的,就是以方圆为话题,如果对房源不太懂,前面加上一种解释,各种器皿有方的、有圆的,最后他说的不止器物这样,人生也是这样,就是有一个事物联想到人生,甚至可以想到整个社会也是这样。所以后边上善若水任方圆,就是顺应客观规律吧,该方的地方方、该圆的地方圆。实际就是生活中的两种态度,应该怎么来对待生活、对待人生,这个题就是在谈人生、谈社会。但是你必须是以方圆为话题,你是在方圆这个题目中去演绎表达你对生活、人生的认识。

我觉得这是今年非常好的一个题目,好就好在他给同学的思维的原点和踏板,或者说明的窗口是清晰的,必须透过方圆这个窗口来看生活和人生,而不是模糊的。但是美中不足的就是前面的解释,有点解释的不特别贴切,例如你装什么是方的、装什么是圆的,我觉得主要不是因为装什么东西,而因为这个盒子往往是纸做的,瓶子往往是玻璃或者是塑料的,就是往往是它的材质决定它是方和圆,所以这个解释装什么有点勉强吧,但是这并不影响写这个作文。

主持人:所以我感觉湖北省今年的命题给考生来说,应该说指向性更明确,给他们的感觉就是我比较有谱,我知道一拿出这个题目我该从哪个方面来写,方和圆是一定要涉及在其中的。

王大绩:对,就像跳远一样,跳远前面的踏板得是清楚的,一脚踏到上面腾跃起来,前面是模模糊糊的一个踏板,而且很多模糊的语言,使得进一步的模糊化,学生就战战兢兢,所以大家就怕跑题没跑题,说我怎么样,老是牵扯到这里,实际考的是写作能力,现在大家注意力全放到读题上去了。

主持人:所以现在有一些材料作文把材料会给你写的很长,然后你读完之后很多时候好像在第一时间找不到一个特别明确的一个点要切入它,就是想找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他不太能确定我具体是应该从这这一段文字当中的哪一段来切入,有这样的情况吗?

王大绩:是啊,都是这样。好比,他都说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或者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那这个材料的含义到底是什么。比如北京这个题,面对手机这件事,科学家有他的看法,文学家有文学家的看法。科学家说,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是什么?这个科学家问。文学家说,我想手机会感到不可思议。科学家同意,但是科学家说了,他认为爱迪生他觉得手机不可思议的地方是信息时代,是掌中电脑,是它丰富的功能。文学家从文学的角度进一步引申,丰富了功能可能促进了交往方式、情感、观念意识等等,这些也是爱迪生想不到的。这段对话,后边说的是,科学家和文学家关于手机的不同看法,其实他们看法是相同的,都觉得是如果说过去的人看是不可思议的。实际反映的是生活的一种变化,就是在爱迪生是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但是他在现代因为生活在发生变化,所以他在现代中会有很多他认为不可思议的,就是在历史中传统里边人们不知道的但是在现实中出现,但未来还会出现很多东西,生活就在这样发展。实际上科学家、文学家他们谈的共同点,就是都看到了生活的发展变化。

这个题目说引发你什么样的想像和思考?想像和思考不就是生活在发展变化嘛,不同于是在不同的层面中看发展和变化,发展变化是什么呢,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算不算含义呢,因为已经完全从材料本身逃脱出来了,由表及里认识它的内在含义了,把它抽象化了或者把它哲学化了,从哲理角度来认识了,咱们看所有的才来作文是不是都是这么一个含义呢。但是如果允许你不要脱离材料含义,或者你谈别的,你拥护科学家的、拥护文学家的,也可以,也是丰富多彩,允许的角度也是丰富多彩的。所以阅卷里面一定要说哪个是最好的立意,或者必须文学家才是最好,或者必须科学家才是最好,或者辩证的看他们是最好,是一个侧面、一个片面、一个角度嘛,都没有涵盖整个材料。

整个材料,任何一个作文材料都离不开生活,都是反映生活的发展变化,我们生活在这样发展,历史形成传统,我们经常也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任何作文题目都是生活中的一朵浪花,我们只有在生活发展变化中看这个题目才具有意义,不然我们就人事部到题目的意义。今天我们之所以看科学家、文学家他们的不同谈话,我们是在生活的发展中认识这个问题的,其实科学家、文学家本身也是在生活的发展中,他为什么想到爱迪生呢,不就是生活在发展变化嘛,也是这么来认识这个问题。

主持人:王老师,如果还就北京今年的这个作文题来说,假如说有一个学生他在写作文的时候只是从文学家的角度说我赞成文学家这么说是对的,或者说我只觉得科学家这么说我同意他的看法,如果说他只偏其中一方,这道作文题老师会不会判他题目有一些片面?

王大绩:我觉得会有一些的,因为这个题目对前两年的背景题还是做了限制,我想这点也是命题人吸取了以前的教训,前面说的很清楚,是科学家和文学家关于手机的不同看法,他首先强调的是他们的不同看法,引发你什么样的想像和思考,而不是科学家的看法或者文学家的看法引发了什么,而是他们的不同看法,所以你需要对他们的不同点有所认识,其实不同点对生活的认识是不同的,一个科学家的角度,一个文学家的角度,一个理性的角度,一个感性的角度。

后边又说引发你什么样的想像和思考,这个想像和思考可就没边了,不谈手机的事了,任何都是在发展变化,手机发展变化只是发展变化中的一朵浪花,咱们就说手机联系最密切的,如果你没有卫星手机也没用。

主持人:没信号了,对。

王大绩:如果没有相应的材料也不行,如果人手里没钱,经济不发达,没有改革开放,没有钱买手机,手机也不能推广,或者你没有这么多丰富的资讯材料,社会生活不透明、不开放,手机的多种功能也没法体现,实际手机包含的一个整个的世界,所以这个手机说掌中电脑,这是科学家的看法,一部手机就是一个世界,或者就是一个宇宙在你手里攥着,你说哪个不是一个世界、一个宇宙,这瓶水也是整个世界和宇宙,如果没有水的话这个世界也不存在。

主持人:对,拿着这瓶水我就想起来方与圆那个话题,水装在一个圆柱形的瓶子里面。

王大绩:是,你说的非常好,装到什么里就是什么。去年有两个作文题,四川的、天津的作文题都问水是什么,水是什么啊?湖南卷考的手是什么,手是什么啊?手摊开了象征什么?握紧了象征什么?伸一个手指象征什么?你说新闻联播旁边手语在解说国家大事啊。水是这样,一瓶水也是整个宇宙世界,两只手也是宇宙世界,都反映在生活的常务中贯通,所以这个想像和思考是非常宽阔的。

但是这个题目表面是一个材料,但是也给了一个明确的东西,这点比较好。科学家、文学家关于手机的不同看法,首先要围绕不同看法说,在这一点上还是尽量把这个材料明确化。

主持人:再来看一下今年天津卷子高考作文题。天津卷子这个题是没有告诉你要以什么为题,他反而告诉你了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因为在今年天津卷的作文材料当中就已经提出了学而知之的说法,是举例来说的,就是要在什么而知之,这个什么下面是一个横线,要在这个横线当中填入一个字,然后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你觉得天津今年的这个高考作文题是不是又是一种创新的做法?

王大绩:这个也是很明确的一个标题作文,只谈标题前边那一点那个横线给你放宽,这实际上就是同学可以根据他写的内容把这个字填上。这个“知之”是立意主旨的一个明确规定,就是懂得了,前面的是要写的内容,什么都可以,举了例子,宜而知之、乐而知之等等都行啊。

主持人:所以我和王老师一起看了今年这么多的高考作文题之后我有一个疑问就是,综观去年的也好、之前的、包括今年的,有越来越多的材料作文题,而在这些材料作文题当中我们考生还有在考完试很多名家解读之后,从这些材料之后提取出很多现代的一些思想、一些思潮等等,这些东西是不是也正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去关注高考作文的一个原因呢,或者说他更代表了当今中国社会的很多思想、思潮等等这方面的原因?

王大绩:我认为关注作文题目过多是因为作文题目给他赋予了太沉重的任务,好像一个作文题目出好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很多问题都解决了,甚至我们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解决了,它就是一个题目而已,或者说它就是一个面向生活的窗口。说这个题目关注现实生活,现实生活和历史就不相关吗?通过现实生活这个窗口,看到悠远的历史、看到遥远的未来不也是可以的嘛。不能说这个作文题目谈的是手机的问题咱们就只谈手机,显然不是这么一个问题,说今天北京考这个,说北京都要关注手机,北京的手机市场就要火爆什么,显然不是这么一个问题吧。好比咱们说的06年关于阅读,阅读率的消涨,图书阅读率降低、网络阅读提升,不止这个变化,什么都在这样变化。

当然我们同学如果熟悉阅读就直接谈阅读,不熟悉阅读可以谈别的事情。这个是不可以联想别的,好比今天关注现实生活我只能写现实生活,有些作文题目呢,好比乌鸦模仿鹰,只能写乌鸦、只能写鹰,不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嘛。我觉得很多学者关注作文题,他是把很多他的观念附着到作文题目中,我经常也说这是一种作文常识观,就是他把作文题目当成一个常识答题一样,好像这个作文题目只是关注现实生活,那个只是关注文化、人文等等,不是这么一回事。

我记得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有一年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他们做节目,当年很多人就说这个作文题很关注现实生活,当年的作文题目就是“兽首回归”、“明星代言”,正好我们在那谈着呢,打进两个热线电话来,一个说他当年考的作文题是“我最热爱的一个人”,一个人说他那年考的作文题是“说不怕鬼”。我当时就说,你看这是五六十年代考的作文题,和你们现在说的明星代言很时尚的作文题关注现实生活的一个题嘛。主持人说怎么是一个题?我喜欢一个明星,我是超级粉丝,他所有的代言品我都买,还推荐给别人用,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他是我最热爱的一个人,我不信并行代言,我觉得明星代言说的都是鬼话,可是我不怕鬼。这不都是一个题嘛,因为在不同层面反映生活在发展变化,那个时候我们是通过那个窗口开始事物的发展,下来我们从这个窗口还是能看到失误的发展变化。我觉得我们的注意力更应该关注在我们学生的成长上。

主持人:对,应该在生活的经历中去体会各种各样的生活的发展。

王大绩:有的时候学生也问我,王老师,那个题目我怎么写,我特别怕这个题。我跟他说,我说现在不出题你给我随便写,你坐这儿一个钟头你给我写一篇800字作文能写好吗,说不给我题怎么写,我说随便写啊,如果随便写都写不好还老关注那个题目干吗,所以我们有时候过度关注这个题目。手里拿了这么多材料作文,如果说哪个是最对的,我说都体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例如方圆这个话题也是对的,我们过去看问题或者只强调方是好的或者只认为圆是好的,现在说我们一个新的认识就是该方的方、该圆的圆,这样才是上善若水,任方圆嘛,就是一个新的认识,实际反映了我们在生活中认识提高的过程。

主持人:所以现在有一些学生他们在考试的时候为了追求能拿到很高的分数,他们往往会在考试之前针对各种不同题材的作文、不同题目的作文准备好几套的范文,然后希望在高考的时候拿着作文题的时候一看可以跟我之前写过的某篇板文或者样文能对上号,我能直接从当中就能截取一段下来,截取个头、截取个尾、中间再写写800字就出来了,这种方法是可取的吗? 王大绩:首先这么做不能说完全没有侥幸成功的,正因为有人侥幸成功了才有很多人效法他。我一直觉得高考不止一个考察,同时也是一个鞭策,是人生难得的一次际遇。从我们老师来说,我们希望利用高考这个鞭策,使我们的同学他们的思想更深刻、感情更丰富或者语文学的更好,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获得好的成绩,我觉得应该是能够做到的。因为进入大学并不是人生的目的,是人生的手段,不是人生的钟点,是人生一个新的起点,同学进入大学是为了大学校园里展翅飞翔,如果为了考大学,为了多得点分数,首先把自己思维的翅膀都砍掉了,变得不但说缺乏想像的能力、思维的能力,而且你的道德水准都在下降,那些大学不进也罢,你进那些大学干吗去,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所以同学应该是有志气的。

5.语文特级教师教育箴言 篇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方面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特技教师,他们在教育教学革命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的经验、理论也为许多一线教师学习借鉴。在他们的影响和感召下,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出现一派繁荣景象,众多语文教师在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已成为当地名师。为了帮助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学习和了解一些这方面的信息,我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通讯》、互联网等方面搜集整理了一些资料,提供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汲取有用的养料,以促进自身专业迅速成长,努力把自己打造成我语文名师。

语文教学改革大潮涌现后,就很自然的分成两个流派:一派侧重于教法改革,他们使用通用课本,一轮又一轮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实验,主要代表有于漪、魏书生、钱梦龙、宁鸿斌、张孝纯等。另一派侧重于把教法与教材统一在一起进行改革,他们自编实验教材,把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相联系,主要代表有欧阳代娜、洪宗礼、颜振遥、刘胐朏等。下面就这些代表人物的教育教学改革风格分别简述如下。

(一)于漪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曾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如今已是耄耋之年。

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究》、《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等,音像教学辅导材料有《于漪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精析》、《妙笔生辉》等数十盒。于漪的文章《往事依依》收录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

【教学风格】

1.思想性 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是教学改革的依据,于漪牢牢地把握着这一依据。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于漪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是很强、很突出的。

2.重学性 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于漪主张,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情趣性 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石乞石乞、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

4.智能性 于漪站在培养开拓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高度,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只要全面地阅读于漪的教学论文,不难发现于漪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着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于漪曾写过不少专论,诸如“谈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谈观察训练”“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谈把握记忆的支撑点”等等。这些论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活泼的学习中,逐渐成长为聪明有为的人才。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于漪主张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她深感“重读写轻听说”教学的滞后性,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角度考虑,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是十分重视听力与说话训练的。

纵观于漪的读、写、听、说实践,可以从中寻找出另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在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地培养起自学能力。

5.文学性 人的生活离不开文学。文学修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于漪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这只要听听她的学生在发言时能熟练地运用古诗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代诗词,也就可以知道于漪平时是怎样成功地向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了。听于漪讲课,读于漪文章,文学味浓是一个突出的感受。平时她的教学语言也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感染力很强,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之中,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必然随之提高。

6.整体性 于漪认为,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她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

于漪精通于教学艺术,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听她的课,所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怎样上好一堂课,于漪的主要经验是:

第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

第二,“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

第三,“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感情”;

第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第五,“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

(二)魏书生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魏书生,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男,1950年生,出生于河北省交河县,1956年随父母迁居沈阳。1969年受上级指派在新建农场的红旗小学教书。

1971年被招工到盘锦电机厂工作,任政工干事。1978年2月到当地的盘锦盘山县三中做语文教师,半年后被任命为教导处主任。

1979年3月开始第一轮教改实验,成果显著;12月在营口地区语文教研会上宣读论文《作文教学改革》反映强烈。

1980年撰写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开发智力资源》发表于《辽宁教育》杂志。1981年

2月,被辽宁省政府授予“优秀班主任”称号。1982年5月,写作论文《初中“推普”五题》;6月,被中共辽宁省委和省政府授予

“劳动模范”称号;9月,中共盘山县委和县政府联合发出《关于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向魏书生同志学习的决定》。1983年12月赴京参加全国中语年会其教改报告受到与会专家学者一致好评,其影响开始波及整个中国教育界。这一年,还陆续写作了《教给差生自学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研究学生心理,提高教学效率》、《既教作文,又教做人》、《育人先知人》、《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初探》等一系列文章。198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7月,在大连召开的全国中语会上,重点推广了魏书生的教书育人经验;8月,中共辽宁省委和省政府联合作出《关于开展向魏书生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并授予他“特级教师”称号。这一年写作的文章有《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我的指导思想》等。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年轻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

1985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写作《再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等文章。1986年3月,被任命为盘锦市实验中学的校长兼书记。1997年10月被任命盘锦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兼党委书记,同时继续兼上一个班的语文课。

30多年中,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语文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代表。身兼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等38项社会兼职,讲学足迹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及马来西亚。他撰写的教学体会文章和教育改革及方法的专著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教学风格】

1.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改革,是从转变差生的学习开始的。他认为,差生的先天并不差,之所以差于一般,是由于差生缺乏定向、规则、紧张的智力活动造成的。他做差生的工作,从思想教育入手,培养他们高尚的学习动机、无畏的胆略与坚强的意志,以点燃他们奋发向上的心灵之火。针对学生的弱点,魏书生加强了对差生的定向活动、规则活动与习惯性活动的训练,以提高差生的智力水平。

与此同时,魏书生把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观察事物、分析综合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记忆、想象等方法。又如,在定向训练中,魏书生每学期都引导差生画语文知识树,使学生理清本学期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再如,为改变差生智力活动的不规则,就引导他们把训练内容与时间联系起来,并为差生规定了经过半年训练所要达到的一般效率标准。同时,为使差生的智力活动形成习惯,就帮助他们制订学习计划,而且制定了严格的自检、互检、教师检查的制度,以及严格的补救、帮教制度。通过上述一系列工作,逐步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教学民主化 教学民主化,是魏书生教学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魏书生教学轻松,而且外出的时间不少,而他所教的班依然秩序井然地进行自学,丝毫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这是为什么?魏书生本人道出了个中真谛:“我觉得,民主化、科学化像语文教学的两翼,它能载着我们从必然王国逐渐飞向自由王国。”魏书生的民主化教学所以能见成效,得力于他的语文教学建立了一套科学管理的机制。这个机制包含了三个系统,即计划系统、监督系统与总结反馈系统。这三个系统,显示着教学民主化与科学化的统一。

就以“计划系统”中的“4每学期做一次的九件事”为例:“①确立座右铭;②出考试卷;③重视知识结构图;④写教材分析;⑤再复习一遍同一类文章的读法;⑥再复习一遍一篇文章的读法;⑦写作文;⑧批改作文;⑨作业检查”。这九件事,过去基本上由教师完成,现在要求学生自己去完成。当然,学生在完成这九件事时,并不排斥得到教师的指导。但只要教师肯放手让学生去做,就终究能从实践中把握工作规律。学生掌握了工作规律,意味着从中获得了某种自学的能力。从教师的教学工作角度看,这显示着:第一,把某些教学工作下放给学生,体现着教师教学思想的民主化;第二,让学生参与部分教学工作,意在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以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性;第三,教与学是对立的统一。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工作,有助于培养与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3.实行“六步课堂教学法” 课堂教学六步,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这六步课堂教学法,是魏书生与弟子共同商定的,是教学民主化的产物。而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也是实行民主教学的过程。比如,“定向”“出自测题”“课堂总结”,均由学生轮流或共同完成。

六步课堂教学法的特点是:第一,每堂课通过定向,师生都明确教学目标,从而可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提高效率。第二,突出自学,显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自学遇到疑难,可以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集体讨论解决。把个体的学习与集体的切磋统一起来,就能产生相互学习、相得益彰的效应。第三,自测、自结,使学生当堂能获得自学的反馈信息,并在总结中提高认识、把握规律,有利于以后的学习与实践。

(三)钱梦龙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钱梦龙,1931年2月生,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195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刚初中毕业的钱梦龙阴差阳错地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他一开始就不甘心当个混饭吃的教书匠,他设计出了一种既适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又有个性的教法:鼓励学生自己学。1956年,只有四年教龄、初中文化的钱梦龙成了高中语文教师,写出了生平第一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常规》。同年,27岁的他被评为嘉定县首届优秀教师,因教学成绩比较突出,被评为优秀教师,并被指定在全县优秀教师大会上宣读了题为《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常规》的论文。这篇论文,标志着钱梦龙的语文教学改革意识的觉醒。1980年以后陆续提出了“自读”、“教读”等概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观,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语文导读法”。1979年被授予上海市首批“特技教师”称号。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钱梦龙形成了自己一套相当完整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这奠定了他在中学语文教育界独树一帜的地位。

他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成绩显著。历任嘉定第二中学语文教师、嘉定县实验中学校长、上海市民办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获得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兼任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会长;曾兼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特约编审。著有《语文导读法探索》、《导读的艺术》、《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等。

【教学风格】

1.教学富有创新意识为冲破讲读教学模式的藩篱,钱梦龙创造性地提问教学模式。

2.“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休,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需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

主体、主导、主线,是诸教学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谐统一。钱梦龙指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学生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

3.“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基本式”即基本课型,其表现形态为:“自读式一教读式一练习式一复读式”后称“四式”。

“自读式”,它不同于“预习”,是在课内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方式。自读,是“学生为主体”思想的体现,但自读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自读训练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配合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先教后读;二是先读后教;三是边读边教或边教边读。自读,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不是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阅读。

“教读式”,是教会学生自读。教读与自读同步,或先教后读或先读后教,或边读边教。教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学会自读,从而达到不需要教师再教的境界。教读,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正确的发挥。在教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第三、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

“练习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后,完成一定的口头或书面作业。其目的是为加深对新课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也是为了促进知识的迁移。常用的练习类型有:①记诵为主的练习,有助读、背诵、抄读等。②以消化为主的练习,有问答题、划分文章层次、分析文章特点、揣摩作者思路以及写作练习中的改写、续写。③以应用知识为主的练习,即迁移练习。这类练习可以是分解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小至用一个词造句,大至鉴课文写作。4。评价作业。评价包括鉴赏和评论。“复读式”,是一种复习性的阅读训练形式。把若干篇已教过的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复读单元”,指导学生读、想、议、练。既“温故”又“知新”,这就是“复读”“复读单元”可以与“教学单元”重合,也可以按训练的需要另组单元,按训练目的,复读大致有三种:一是以知识归类为目的的复读;二是以比较异同为目的的复读;三是以发现规律为目的复读。

(四)宁鸿彬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宁鸿彬,1936年生,北京人。1955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小学,中学工作。1965年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毕业。1976年调到北京第八十中学直至退休。1986年被评为特级教师,曾被选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曾任北京市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宁鸿彬1955年开始教师生涯,1962年创造了“卡片辅助教学法”。从1978年直到1995年的17年间,他共进行了6期语文教学实验。从“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到“教会学生学习语文”;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把思维训练提到哲学高度进行研究的“语文教学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讲读教学艺术研究”主题实验,他不断探索、积淀,开拓了一条语言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语文教改之路。

【教学风格】

1、善于把握青少年的心理规律,创造出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法宁鸿彬在教学实践中,深感“不懂得传道有方、授业适时的教师,纵有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也难以让学生达到解惑的境界”。他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著作中汲取营养,从观摩老教师的教学中学习经验、方法,广采博取,兼容并蓄,进而在实践中创造了一套结合自身教学特点,适合学生接受能力,又符合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诸如:他总结出“懂椉菞用”三环一体的教学方法;创造了“语文基础知识卡片辅助教学法”

; 日常教学中坚持“五个允许”和“四条守则”等。

他的课之所以能使学生听得轻松,学得和谐,记得迅速,用得自然,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逐步达到了正确而熟练的境界,就是因为他能把握青少年的心理规律,“利用他们好问、好说、好争辩又少有顾虑的特点而取得的成果”。

2、善于把握教学规律,变革现状,提高教学。为了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宁鸿彬从语文教材的特点出发,采用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有详有略地进行精要教学。对所讲的基础知识,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理解与掌握的强化训练,而在训练过程中又悉心观察,适时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良好习惯,以建立他们的学习常规。在强化训练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把握语文知识结构规律与基本技能实践的规律上,使学生的学习逐步从必然走向自由,学习效率大为提高。例如从1978年起,宁鸿彬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教完了初、高中十册统编教材,而且教学质量完全合乎标准。

3、建立了以训练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结构。宁鸿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文章要由学生自己读懂;疑问要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要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要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掌握”。教师只在“指导”上下功夫,在打开学生各个学习实践环节的“思路”上作文章。

在这样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提出了“通读椫室蓷理解椄爬

实践”五步阅读教学程序教学法。五步之中,包孕着四个相关的环节:一是认真读书,提出问题;二是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三是归纳总结,掌握知识;四是加强练习,运用知识。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宁鸿彬的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精于分析,能通过自己的发现获取规律性知识,又能在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等方面,表现了令人惊异的出色提高”。

4、教学工作富有超前、创新的意识。宁鸿彬的第三轮教改实验,就是建立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的全新教学机制为提高目标,开始从教材、教法、作业、考试和课外活动五个方面入手的更高层次的整体改革。

他为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从破“师传生受”的观点开始,向学生提出:“坚持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不轻信他人,要勇于发表独立见解。”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他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种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并允许带到课堂上来与老师的讲授对照。凡发现讲的与资料中的观点有别,均可提出自己的见解。

传统的考试制度对师生影响很深,但分数并不一定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于是,宁鸿彬取掉了考试,代之以“根据平日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做出的听、说、读、写、思五方面的记录”。搬开了考分的重压,学生无需整天去死记硬背知识,可以深入地探讨一些问题。

课外作业也不再布置,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学的主人,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创造力的条件。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培养创造思维,重点在发展求异思维。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则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去开拓学生求异思路,培养求异意识。

宁鸿彬认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而语文教学则可利用学科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起到独特的效用。

(五)张孝纯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张孝纯,名世继,河北省丰南县人,1926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邢台市八中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和“大语文教育”实验研究组组长兼指导教师。1979年以来,历任全国中语会理事、名誉理事和学术委员;1982年以来,历任河北省中语会副理事长、顾问;1984年当选为河北省教育学会理事;1986年以来任邢台市教育学会副会长。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8年当选为河北省政协常务委员兼教科文委员会委员。

从4岁起,他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1945年“8·15”日寇投降后,入北平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习。1949年8月参加了革命教育工作,从此开始了长达40余年的语文教学生涯,先后在师范学校和中学任教,在河北省教研室负责过语文教学研究工作。1979年9月晋升为中学特级教师,《河北日报》给予“知识渊博,教学有方”的评价。1989年评为邢台市首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80年代初,他提出“大语文教育”观点和改革实验方案,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突破了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实验逐步形成了一套语文教学改革的实验体系。他的主张和实践,赢得全国中学语文教育界许多教师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教学风格】

1.提出“大语文教育”的主张 张孝纯主张,语文教育应突破语文课本与课堂教学的范围,把视线扩展到校内外的语文课外活动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语文环境。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总体结构,是“一体两翼”:这是比之于鸟体。

所谓“一体”,即一个主体。包括:①范文阅读教学,它为训练听说读写思提供例子,也是语文训练的出发点,内含“教读”与“自读”;②参读教学,通过“目读”与“耳读”,使学生接受读和听的训练,主要发展其接收能力;③习作教学,通过说话和写文,使学生接受说和写的训练,主要发展其写作能力;④语文考试考查,使知识、能力更加巩固、深化和系统化,督促学生继续前进;⑤学生个人广泛地、完全自由地进行听说读写思活动,形成其良好的语文能力与语文习惯。(以上①为头,⑤为尾)

所谓“两翼”,即“左翼”与“右翼”。“左翼”系第二语文教学渠道,包括校内语文课外活动与校外语文社会活动。“右翼”系语文学习环境,内含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口头的与书面的语文环境。

2.大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它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封闭型,创造了开放型 大语文教育把语文教学纳入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使学生不论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无论是读书、看报、看影视、听广播,还是社会交往中的听话、说话、写话,都可以有意识地学语文用语文。

3.大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二,是它强调语文教学的整体性 这就要求做到:第一,加强学校语文同家庭语文、社会语文的有机联系,创建三结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第二,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和谐统一,突出德育在五育中的统帅地位;第三,实现智育中知识、智力与能力的和谐统一;第四,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实现语文学科语文与其他学科语文的相互配合;第五,加强语文课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系统化联系,诸如读、写、听、说、思之间,以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考试考查各部分之间;第六,实现语文教学内容的序列化;第七,实现教师教学的主导性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统一;第八,重视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和谐统一。

(六)欧阳代娜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欧阳代娜,女,1930年6月生,广东省南海县人。辽宁鞍山十五中学特级教师。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东三省中语会副理事长、鞍山市教育科研所名誉所长。1941年6月到延安就读于八路军干部子弟学校。1944年12月在延安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专修班。1961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58年起开始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曾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后历任山西省原平县范亭中学、辽宁省鞍山市第十五中学语文教师,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辽宁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在全国、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著作有《初中语文课本阅读·写作》(共12册)《作文》(1-6册)《语文阅读与活动》(1-3册)《特级教师思想录》《魏书生、欧阳代娜教书育人之道》、《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呼唤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等。编写中学语文教学辅导与辅读资料、教学参考用书20余种,约200万字。主编有《初中语文能力过关实验教材》、《作文》等。获辽宁省鞍山市教材改革特等奖、“七五”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八五”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欧阳代娜曾多次被评为鞍山市劳动模范,辽宁省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并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她还被评为全国文教系统劳动模范,荣获“人民教师”奖章和全国先进教师称号。1988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教学风格】

欧阳代娜为中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出了两步走的构想:

第一步,在初中阶段解决语文能力基本过关(管用)问题,就是使每个初中毕业生基本上掌握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具有自学能力和一定的组织能力(首先是组织自学的能力)及初步的社会活动能力。

第二步,在初中语文能力基本过关(管用)的基础上,在高中阶段继续提高语文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

具有较高的认识能力和基本的鉴赏能力,形成初步的治学能力,为他们日后的深造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形成独立工作的能力。

2.所编《阅读》与《写作》,为探索语文教材序列化作出了贡献。

对语文能力的训练,编者将听读训练与说写训练分开,形成了两条线索,各自为序,分别编写为《阅读》 与《写作》两套教材。

在《阅读》教材中,把语文能力结构与语文知识体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原则,分解

听读能力为48个训练点(听12个,读36个),分解语文知识约40个专题(语法16个,修辞2个,逻辑2个,文体

基本常识19个),形成语文能力训练与基础知识传授两个序列。在《写作》教材中,分解写说能力为47个训练

点(写29个,说18个),并把它们交叉排列,形成相互促进的两个训练序列。应该指出,这套课本对听读说写训练的序列安排,是比较细致而系统的。在80年代早期的实验课本中,本书为语文教材的序列化所作的探索是

积极而有意义的。

为实现“初中语文能力过关”的编辑意图,本书在语文能力训练上采取了一定的强化措施:一是加强阅读

训练,增加课本的选文数;二是加强说写训练,不仅增量,而且保质;三是传授读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设自学课文,通过“预习提纲”与“自学参考”,给学生以自学的知识与方法上的指导。此外,对做读书笔记与做资料卡片的训练,也都着眼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3.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南。

欧阳代娜在语文教改实验与实验教材的编写中,所以能成绩显著,这与她成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来正确 解决工作中的种种矛盾是分不开的:

第一,她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观点来解决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的问题;

第二,她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来解决语文教学中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问题;

第三,她以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关系来解决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问题;

第四,她以唯物辩证法的点面关系原理来解决语文教学中的课内外的关系问题。

(七)洪宗礼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洪宗礼,1937年生,江苏丹徒人,1955年毕业于丹徒县宝埝初级中学,1958年毕业于江苏省丹阳中学高中部,1960年从扬州师范学院文史科毕业,分配到江苏省泰州中学任教。历任教导主任、副校长、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教育学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导师、兼职教授、泰州专家协会副主席、泰州市社联副主席、江苏省中语会副理事长、全国中语会三、四、五届理事、扬州市中学高级职称评委会主任、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和特贴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七、八届人大代表。

从教40年来,坚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在高、初中各年级进行数十次教学实验,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等报刊上发表文章300余篇,撰写《语文教学之链》、《写作与辩证思维》等专著14部,出版论集两部,总结了“五说”语文教育理论和诱导式的“双引”语文教学法,探索了语文科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语文教育“链”,主要研究成果收入《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和《中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系列丛书,新华社、香港中国新闻出版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多次报导了其优秀事迹。主编“单元合成,整体训练”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该教材1992年经国家审定通过,推荐全国范围试用了十余年,2001年起主编教育部立项的面向全国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目前27个国家级省级实验区数百万学生正在试用。主持国家级“九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对22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套母语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出版了《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系列丛书,共

200余万字,并举办了由10多个国家80多位专家参加的中外母语课程教材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该项成果受到部、省有关领导和国内外专家的关注,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该课题具有开拓性,富有创新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必将在海内外产生深远影响。2003年主持了国家资助的十五重点课题《中外母语课程比较与我**语教育改革》。

先后三次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次为一等奖,江苏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红杉树”金奖;1984年被评为江苏省首批中学语文特级教师、1988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第一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国家教委、国家人事部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同获“人民教师”奖章,1994年在全国普教界首次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定为首届江苏省名教师。曾作为中国优秀教师代表团中国大陆地区优秀教师代表访问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教学风格】

1.讲求语文教学改革的整体综合效应。

洪宗礼认为,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存在着许多矛盾、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需要我们去研

究、去解决,这就必须讲求教学改革的整体综合效应。诸如教与学、知识与能力、语文教学与开发智力、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以及社会生活的关系、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终生语文学习的关系等问题,都应探求并遵循其内在的规律,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综合效应。

2.提出“五说”语文教学观。

所谓“五说”,一谓“工具性”,确认语文的“基础工具”性质,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点;二谓“导学说”,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三谓“学、思同步说”,听说读写与思同步,但“思”是“总开关”;四谓“渗透说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互相渗透,因此必须加强课外的听说读写活动,巩固、加深、活用、拓宽课内

所学的语文知识,以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五谓“端点说”,语文教学应改变旧有的时空观念,使中学阶段每一课、每一单元、每一册书的学习都能成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一个端点,一个扩展点。3.创立“双引”教学法。

所谓“双引”,即引读与引写。洪宗礼认为,语文教学贵在一个“引”字,要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

在实践中培养与提高看书作文的能力,养成独立运用语文的习惯,最终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

“引读法”,洪宗礼把它概括为五原则、十法:所谓五原则,即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善于引导学生重点读

;激发学生兴趣,善于引导学生主动读;启发学生思维,善于引导学生深入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读;交给学生阅读的钥匙,善于引导学生独立读。所谓十法,即扶读法、读议法、设境法、揭疑法、反刍法、提示法、比勘法、反三法、历练法与小结法。

“引写法”,即铺设若干台阶、步点,引导学生拾阶而上。引写全程设三个台阶:基础阶,以规格训练、文体训练为主,着重解决一个“准”字;提高阶,以表达技能技巧训练为主,着重解决一个“好”字;灵活阶,以综合运用写作知识、技能为主,着重解决一个“活”字。每阶设若干“引写点”,每点为一个单元,连“

点”成“阶”,形成序列。

4.“三一”体系课本讲求“整体综合效应”思想在教材编写中的运用。

洪宗礼所编的实验教材,针对传统封闭型教材的弊端,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使单元与单元之间、单元内

部课文之间,知识结构与能力训练之间,乃至教材与平行学科教材、课外语文环境之间,形成一个全开放的系统。

本教材的体系简称“三一”体系,即一本书、一串珠、一条线。

“一本书”,是指学生每学期只用一册教材,而全套教材又是一个整体结构的、有机的教材系统。这个教 材系统分为阅读、写作、语文基础知识三个子系统。每个系统又依据大纲,按照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序列,安排若干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

“一串珠”,是说除“起始”“复习”两个单元外,全书具有48个“珠”式单元。“珠”是单元合成体训练的形象说法。每颗“珠”,既是这一单元的读、写、知配合训练的小综合体,又是全套教材整体训练系列中的一个阶段的训练点。点点相联,形成系统;珠珠相串,结成网络。

“一条线”,是指贯穿全套教材的以读写听说能力训练为主的多股交织的集合线,它包括语文能力训练线、知识结构线、思维发展线和学生学习语文发展线。“合成”教材的基础是“珠”式单元。构成这种“珠”式单元的主要成分,是单元标题、单元教材支配表、课文、“双引”教程与基础知识训练课五个部分。

这套教材在追求语文教学整体综合效应上有所突破:一是它注重教与学的双边效应;二是它讲求知识与能

力的双边效应;三是它着意于语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开放效应。因此,本教材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

(八)颜振遥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未收集到相关资料)

【教学风格】

颜振遥的教学风格,可从他所编实验教材中去领略。

1.颜振遥借鉴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等从事数学自学辅导教学的经验,编写了《中学语文自学辅

导教学实验课本》。本课本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中心线索,把阅读教材、知识教材组合在一起,并配以辅导学生自学的教学手段。与一般教材比较,其变革之处在于:第一,它把原来主要是教师用来讲授的课本,改变成主要是学生用来自学的课本。课本不仅为学生提供课文,而且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第二,课文为教材基本结构单位,在课文的适当位置加入指导学生自学的“学习要求”“复习旧知识”“辅导阅读”等文字栏目。第三,在学生自学时,在紧要之处进行文字指点、启发。把通用教材中的某些“思考和练习”化整为零,编入课文的旁批之中,并增加一些有难度的思考练习题,以强化对学生阅读中的思维训练。

2.突出自学,是本课本的主要特点之一。进行自学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本书的教学目标。为更好地使用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书提出了一个由“启”“读”“练”“知”“结”五个部分构成语文自学辅导课堂教学模式。

“启”,就是启发学生自觉学习,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

“读”,就是学生自读教材。“凡是教材上的文字,包括课文和学习要求、复习旧知识、辅导阅读的文字

——课文前面的、旁边的文字和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都要求学生认真地读”。“自读”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课堂上保证有必需的自读时间,一律不布置课外预习(这是本实验的特点之一)”。教师在学生自读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是:第一,巡视学生的自读,作好个别辅导,对不同类型学生采取不同方法引导,同时掌握全班情况,在适当时候向全班提出带有共同性的问题,集体讨论,研究解决,第二,作必要的自读示范,如朗读、边读边评点等;第三,结合学生的实践,讲授默读、速读、精读等阅读方法。

“练”,是学生按照课本的要求去练。教师辅导学生练,要做到:第一,要使学生明确练的意义;第二,“凡是要求学生练的,教师都要先走一步,辅导时心中有数”;第三,“由扶到放,在各种练中培养基本功”

;第四,“发挥学习定势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第五,要给学生独自练习的一定持续时间。“在这

时间内,教师不因个别事例打断全班的‘练’,同学之间不提倡互议互帮,教室里要保持良好的自学环境”;第六,“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且进行具体辅导”。

“知”,就是及时掌握自学反馈的信息。它是“自检”与“他检”相结合的活动。“自检”,一般由学生

边练习边检测,及时确认正确的答案,改正错误的答案。“他检”包括:

一、教师巡视时的个别纠误或肯定;

二、教师主持集体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订正,教师也参加讨论并做出结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都让学生明白。

“结”,是小结。作用是引导全班回顾这次学习。“内容主要是:对这次学习(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有

时是两课时,甚至三课时)的态度、方法、效果的评价和对以后学习的希望。有时也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所用时间极少”。(以上引文均见颜振遥、刘少华:《谈语文自学辅导课堂教学模式》)

3.注重评点,是本课本的另一主要特点。

评点,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评,评论;点,点拨。自学辅导的教材编写采用了评点法,训练学生自学

也逐步引导他们掌握评点法。教师指导学生边阅读课文边在课文的空白处动笔,步子从小到大,先学简单评点,再用笔记方式进行比较学习,最后独立评点。评点法,既是教师教学的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它可使学与思、读与写结合,有利于阅读的理解与掌握。学生从训练中达到评点能力的逐步培养,标志着自学能力的逐步形成。评点能力,就是自学能力的标志。注重评点,正是本教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得力手段。

(九)刘胐朏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刘朏朏,北京市月坛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早在1977年,刘朏朏与在北京师院教写作课的丈夫高原两位老师就以北京月坛中学为实验基地,创立了“作文三级训练体系”。1985年,《三级训练作文课本》由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出版。1989年,《作文三级训练体系概论》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这是新时期起步最早的主要针对初中学生的作文教改实验,在全国语文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站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来看,这项教改实验可以说是新时期作文教学改革的报春花,实验的成果对于今天的作文教学改革仍有不可低估的借鉴意义。

【教学风格】

刘胐朏作为一位特级教师,她的事业成就,主要是她与高原合编了一套《作文“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实验课本》。从这套教材中,可以窥探她的教学风格。

1.创造性地编写了一套体系新颖的作文教学教材。

本教材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序,以培养学生作文基本能力为目标,连贯地、系统地组合了“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的教材。其中,观察是基础,分析是核心,表达是结果,三者是一个紧密相联的整体。每一级训练,既是一项基本能力的着重训练,又是认识与表达相统一的整体训练。

2.注重从认识生活入手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传统的作文教学,即使结合学生的生活命题,也由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缺乏应有的高度,捕捉不到自己切身的感受,作文时也同样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在“写什么”方面的矛盾。三级训练体系为解决这一矛盾而设计了一种崭新的作文体系。其要点是:

①把认识能力(观察、分析等)的培养与提高,作为作文训练的一部分,从而使学生能从生活中捕捉到有价值的题材。

②把观察、分析生活作为作文训练的根本性措施。作文训练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这并不是什么新的教学原则,但传统作文教学所主张的与学生生活的结合,往往局限于作文命题。对于怎样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去观察、分析生活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虽做了观察、分析,却带着一定的随意性,缺乏科学的训练方法。三级训练体系作文教材则不仅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训练,而且从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入手,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捕捉题材的能力。

③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例,使学生从示例中学到观察、分析、表达的方法。

3.注重训练序列的安排与教材系统的建设。

传统的作文教学的弊端之一,是训练既无教材又无序列,教学工作带有相当的随意性。学生作文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科学训练,这是影响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三级训练体系作文教材,针砭时弊,很注重训练序列的安排与教材系统的建设。本书共有六册,供初中三年作文训练使用,每学期一册。每两册形成一个级别的训练,六册共形成六个训练阶段,全套教材共有44课,每课为一个训练步。整套教材的编排序列,简言之为“观察—分析——表达”三级,具体地说,便是“三级六段四十四步”。整个作文训练的程序,在级与级、阶段与阶段、步与步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三级训练体系作文教材的系统。

4.注重作文训练中的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结合。

课本把作文训练分为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这只是就不同阶段的训练侧重点而言的。在每一级的训练中,认识与表达是一个紧密相联的整体。

由于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等存在着阶段性的差异,作文训练就应适应这种差异而显示其阶段性,而每一阶段则应安排不同的训练侧重点。而各种认识能力之间以及认识与表达之间又是互相统一在一起的,因而在训练过程中,就应顾及它们之间的统一性。就观察能力说,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而这种认识能力又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基础。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了解与认识,就不可能有深刻的体会和感受,更谈不上有正确清楚的反映。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为着表达,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了解生活,就应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相结合。这种结合的训练方式,就是按训练的要求来练习写观察日记与观察笔记。

作文教学中的分析训练是训练的核心,是观察训练的发展。在观察训练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就需要进行分析训练。因为人们的认识总是一步步地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即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由感性认识的观察发展到理性认识的分析,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分析训练与观察训练一样,作为一种认识能力的训练,是需要与表达能力的训练统一在一起的。训练到了一定的阶段,就要转入表达训练阶段。表达训练阶段,是三级训练的集大成阶段。促成集大成的训练方式,便是写语感随笔与章法随笔。而不管是哪种方式的表达训练,也都需要引导学生把它与观察、分析结合起来。

总之,观察—分析—表达,既显示其训练的阶段性,又要体现三者训练的整体性,即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部分文章观点摘录

1.在中国喊喊口号或者写些痛快文章容易,要改革就难得多,在教育领域那怕是一寸的改革,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光批评抱怨不行,还要了解社会,多做建设性工作。本书很多看法虽是“敲边鼓”,本意却是呼唤更多有识之士关注基础教育和母语教育。

2.所谓语文就是母语学习的课程。母语虽然内化在人的精神和思维习惯中,但这需要过程,所以母语要长期不断学习,语文素养提高是长远的事情。

3.现在高师教育课程设置老旧死板,既缺少理想的观照,又脱离实际,把学生限定死了,很难培养出优秀教师。

4.语文课不等于文学课,人文精神不等于文人精神。语文教学不能以培养文人、培养作家为目标,连大学中文系都不能以此为目标。学语文主要是要学会表达,学会熟练准确地使用汉语。

5.语文课要解决读写能力,实践性很强,必须有反复的训练和积累,训练的过程不可能都是快乐的,甚至也不可能都是个性化的。

6.把语文功能无限制地扩大,好像很重视语文了,到头来可能“掏空”了语文。

7.真正让学生喜欢语文,享受语文激励心智发育的喜悦,同时又能够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好底子。

8.“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念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千百万家长,让他们紧张。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短时间的,如同跑马拉松,一开始在起跑线上就绷那么紧,能跑下来吗?可是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几乎成为

“集体无意识”了。

9.教师应当在“应试”与“兴趣”培养之间找平衡。语文高考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10.课改的大方向没有错,是大趋势,应当积极推进。但局面打开了,步子不妨稳一些。随着课改深化,必然会出现许多原来意想不到的困难,有时进两步,退一步,也是必要的。

11.要为语文课“减负”,减轻语文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负担”,不要把什么东西都交给语文课来承担。如果把人文性搞得很玄乎,工具性又不明确,不敢理直气壮抓基本训练,那么情况会很糟。

12.中学语文改革应该考虑大多数人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特别是阅读的能力。

13.不能将语文的工具性和基础训练一概说成是应试教育。不能离开语文教学规律和基本的要求,否则所谓素质教育也可能是虚的。

14.“守正出新”,考虑和以往教学的衔接,不搞颠覆性的大变动。既保证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考虑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和发展的要求,利于个性化的学习。

15.课改目前还得在高考的框架下进行,在高考框架下课改能走多远,就尽量走多远。完全不考虑高考,甚至忌讳谈高考,是脱离国情,脱离实际,这样的课改恐怕很难成功。

16.靠拍脑袋来搞教育,非常危险。这方面已经有过太多的教训。17.高考练习的内容插进来太早、太深、太多,不是从学习梯度

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而是一开始就卷入题海战术,能不让学生反感、腻味?

18.课改为什么难?原因也在于缺少配套的政策措施。你这边搞课改,那边又容许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容许学校商业化,而且给老师给学校那么多的压力,那不是彼此抵消了吗。

18.课改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果停留于经验层面,光是靠观点加例子的争论,是解决不了的。我们学中文出身的老师,长处可能在感性,会写文章,短处是缺少科学的方法训练。

19.诗词课要求阅读主体的融入,讲求氛围的浸润,没有阅读的引导,那情味就出不来。

20.上课可以放开,让学生发挥,但一堂课下来,必须有所积淀,必须有些“干货”可以把握。这就要画龙点睛,总结提升,凸现知识点。

21.认为选修课只是扩大知识面,放弃基础性要求,是个误解。选修课教学方法应当更加注意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学生阅读为主,老师适当讲析引导,可以理解为是阅读型教学。

22.课改还是要有些理想主义,有些冲击力度,要不断突破应试教育框架,以此促成高考改革。

23.课改举步维艰,一线老师对课改冷暖自知,从长计议,还是要坚持改革的大方向,不要拆台,要补台。

24.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在更加个性化的相对宽松自由的阅读中发展。反过来,人文素质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

25.真正体现人类智慧、能够长远地涵养我们性情和心智的,还是经典,而不是那些痛快的吸引人的流行读物。经典是主食,流行读物只是冰淇淋。总不能不吃饭只吃冰淇淋。

26.颠覆经典者在冒犯常规,调侃正经,亵渎传统,获得一时快感,不过是“愤青”泄愤,网民玩乐,而某些商家传媒乘机而入,吹捧炒作,于是

“恶搞”风就酿成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沙尘暴了。

27.阅读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

28.应当强调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孩子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想象力。

29.高考作文是有规律可循的,要了解这个规律,克服作文的“挫败感”。

30.文体“套路”的练习容易束缚个性,但模仿式的作文教学对于学会一般的文字表达,也不无好处。大量的阅读能启发心智,活跃思维,积累素材,培养对文字的感觉,掌握各种文体、与表达方式,自然也就提升了写作能力。

31.高考作文应侧重考文字表达能力,文笔、文采并不是主要的,不应当侧重考这些。现在的语文教学过于偏重文学性,很在意文笔,所培养的学生思考力、分析力可能偏弱。以为文笔好就是语文好,这是误解。

32.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写作课主要还是培养有比较通顺的文字表达能力,而要达到个性化写作,恐怕有些“奢侈”了。

33.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

34.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35.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

36.“大学语文”主要还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体味母语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学生有了这方面兴趣,会不断积累学习,终生受用无穷。

37.对母语的轻视,最终会严重降低公民的文化素质。建议实施汉语考级制度,把“大学语文”的教学也纳入考级,对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语文素质的提高一定会有好处的。

38.多数大学目前存在“四弊”:市场化、平面化、官场化和多动症,校园成为为升官发财做准备的地方,这和大学精神是违背的。大学文化和社会主流、时尚要适当保持距离,最好的大学总是精神高地,有她的格调,气度,魅力。

39.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理念理应成为北大校训。

40.现在许多大学和院系变得世俗了!什么都盯着市场,什么都要赶潮流,把排名竞争看得那么重要,结果把空气搞得越来越紧张,不知学术自由为何物了。过去是政治干预太多,没有自由,现在则实际利益之争太多,还是没有自由。

41.现在各种名目的评比排名太多,学术指标量化的要求太刚性,僵化的管理办法助长了浮夸的学风,很多老师没有把主要精力投放到教学上。

42.大学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培养人才,本科教育最能体现一个大学的教学水平。

43.过早功利化、商业化、世俗化的教育对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很不好,那些泛滥成灾的粗鄙文化、搞笑文化,在影响着青少年人格的健康成长。

44.读经典要沉下心来,有一份超越,有一份尊崇,调动感觉与灵性去接近、理解,深入堂奥,高雅的兴趣就会慢慢培养出来。

45.怎样将中学课程与大学的基础课衔接起来,把学生被“应试式”教育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是个难题,但大有文章可做。

46.现有的学术生产体制,很不利于做学问,对于人文学科伤害更大。学术泡沫的出现跟学术生产体制是有关的。这种状况估计短时期难于好转,我们只好与之共存,又尽量减少受其困扰,在日益商业化功利化的环境中保留一份学术的尊严。

(来源:海淀教师进修网)

【补充资料】该书是温儒敏教授近几年关于语文教育研究的论说选集,包括报刊访谈、讲演与随笔。作者强调语文教育研究不能满足于经验性的总结描述,要跟踪调查,在掌握大量数据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探讨,给决策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支持。

全书分5部分。一是关于语文教育的功能与定位的思考;二是关于语文课改的调查、研究与建议;三是关于阅读与写作教学问题的探究;四是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困扰与出路的讨论;五是对大学文化衰落现状的探讨

温儒敏简介:1946年生,籍贯广东紫金。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现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曾任南京大学、华东师大、西安交大、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法国波尔多大学等校的客座教授。完成4项国家级研究课题。获得过6项国家级与省部级奖项。

6.语文特级教师教育箴言 篇六

记者 陈璇

(转自《中国青年报》2015年04月01日09 版“冰点”专栏)

近一两年来,每周五晚上,语文特级教师曹勇军总会有一种“朝圣”的感觉。

一到这个特殊时间,学生们放假回家,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校园变得空荡起来,安静得几乎只能听见梧桐树在风中“沙沙”作响。

到了晚上6点半,曹勇军习惯性地打开一间教室的日光灯。这亮起的灯光,在他看来,“有些像接头暗号”。不一会儿,十几个高中生“从学校的各个角落里冒了出来”。

夜幕中,从这间教室里透出去的灯光,差不多是教学楼里唯一的光源。灯光会持续两个小时,这是曹勇军和十几个高中生的夜读时间。从2013年冬天起,这位南京知名的语文老师办了一个“经典夜读小组”,带学生读一些经典著作。

这在其他高中语文老师眼里,成为“不可思议”的事情。山东一位语文老师听说后感叹,“毫无疑问,曹老师做了一件很多语文老师想做却未必能做到的意义深远的事”。

如此赞誉却让曹勇军高兴不起来。他回忆,当时办经典夜读小组,是因为看到不少学生到了高中,“除了考试和练习册,早已不知阅读为何物”。于是,快要退休的曹勇军试图给学生上自己心目中的阅读课。

其中隐藏着这位老教师对语文教育改革还没褪去的壮志。曹勇军说,每次打开阅读教室的那盏灯时,都愿意相信自己开启的,“不仅仅是一盏日光灯”。语文阅读教育正在被“异化”,是“测试性阅读”,甚至是“不折不扣的伪阅读”

2013年11月23日,曹勇军第一次带着学生夜读,他记得,“那天晚上的灯光格外明亮”。

这也是这位感性的语文老师心情的写照。当晚,灯光下终于凑齐了十来个学生。此前,他的阅读课计划差点就破产了。

头一次办这个活动时,他等了半个小时,才来了3个学生,其中俩没看完他指定的书目。当时,曹勇军有些没底气,而学生们也不理解“曹老师为什么要搞阅读小组”。

毕竟,高中生要阅读的课文和考试素材并不少。但在曹勇军看来,在应试的环境下,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他走访过不少中学,发现一个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大量时间花在操练跟阅读无关的现代文阅读题上”。有些“薄弱学校”甚至早早给学生准备了“38套模拟题”之类的考试读物。

这位江苏省特级语文老师直言了一个“惨烈”的现实:语文阅读教育正在被“异化”。他犀利地称这种瞄准应试而进行的阅读,是“测试性阅读”,甚至是“不折不扣的伪阅读”。

这并非曹勇军一个人在“危言耸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杨启亮曾戏谑地感叹:“想不到在中国有一种东西叫现代文阅读,想不到中国有这么多孩子在做它,想不到他们居然还能做对。”

有时,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悟性”,令曹勇军哭笑不得。有学生得意地说,“曹老师你看这道题是4分,那就至少有4个或两个得分点”。在反复的应试化 练习后,学生们可以近乎条件反射般地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

可命题者偶尔会被自己弄糊涂。曹勇军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人将一套现代文阅读题拿给出题人做,但出题人说,“这是我去年出的题目,答案我没有带。”

作家周国平的遭遇则更令人啼笑皆非。在上海图书馆建馆60周年馆庆的专题讲座上,周国平讲到,有一次朋友的孩子拿出他写的文章《面对苦难》,要他按中学语文考卷的要求进行“阅读分析”。结果,周国平只得了69分。他笑言,“朋友的孩子不禁嘲笑我说,‘看来你比我还要差,我还得了71分呢’”。

周国平的“低分”给曹勇军带来了思考。曹勇军坦言,“作者并不知道作者想在文章中表达什么意思”这句听上去充满悖论色彩的话,暴露了当下语文阅读教育难言的尴尬。

教龄超过30年的曹勇军不否认现代文阅读题的“特殊功能”——“大量、快捷、低成本测试阅读能力的一种手段”。不过,他担忧这种“测试性阅读”成为一些高中生“最重要甚至唯一的阅读文本”。

曹勇军第一次和学生在灯下夜读,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沈从文的《湘西散记》。他给学生列了一个有分量的、“传递价值”的书单。其中有寻找自然和诗情的《海子的诗》和《大地上的事情》,有反思极权主义的《1984》和反科学乌托邦的《美妙的新世界》,还有一些文史哲著作《美的历程》、《万历十五年》和《中国哲学简史》。

按照现代文阅读考试要求而进行的对“文章细部刻意的、人为夸张的理解”,被这位语文老师完全摒弃。对像讲解考试题那样告诉学生“这个是‘关键词理解’、这个叫‘把握作者的情感’、这个叫‘手法鉴赏’”的做法,他显得很不屑。

“任何人不会这样去读文章,除非他是神经病。”他说。

“在真实的精神中读真实的书,是一种崇高的训练”

自从有了那晚“格外明亮”的灯光后,阅读教室的灯几乎每周五都会亮起。经典夜读小组的女生霍晨这样回忆夜读时的心情——“在大多数人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时,我们在这里开始了属于自己的‘阅读盛宴’”。

一份《夜读记》记录了学生口中“阅读盛宴”的一些片段。在读梭罗《瓦尔登湖》中《阅读》这一章时,曹勇军让学生找出关于阅读的最受启发的句子,并谈谈感受。

这是当时讨论的部分对话—— 朱冠怡:“不管我们如何赞赏演说家有时能爆发出来的好口才,最崇高的文字还通常是隐藏在瞬息万变的口语背后,或超越在它之上的,仿佛繁星点点的苍穹藏在浮云后面一般。那里有众星,凡能观察者都可以阅读它们。”感觉这个句子很有哲理,又有美感。

曹勇军: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不要迷惑于华美的言辞,关键要看后面的思想。

杨思羽:我最喜欢的是“我愿带着最微薄的行李和最丰富的思想”,来到瓦尔登湖。思想的丰富,是无穷的,能引发人生的彻底改变。

曹勇军:本章第3节“读得好书,就是说,在真实的精神中读真实的书,是一种崇高的训练,这花费一个人的力气,超过举世公认的种种训练。”——我们的夜读活动正是对这个句子最好的注解。

十几个学生围坐在椭圆形木桌前,不是在听老师向他们灌输方法和道理,而是按照要求先将指定书目读完,在周五夜读时参与讨论。之后,他们还要完成读 书报告。

在描述这种难以传递的“私密”阅读体验时,霍晨用散文化的语言写道,“每次结束夜读之后,我都久久无法平息自己激动的心情,走向学校大门的步伐更坚定,风在耳边沙沙作响,脑海中还不断在回忆刚刚激烈的讨论和老曹说过的话”。

带着十几个学生一年读完17本经典著作,让曹勇军获得不小的成就感。不过,在那间教室之外,高中阅读教育的现状仍然令他担忧。

跟美国教育界一位同行的交流,加深了他的这种忧虑。曹勇军曾问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师学院教授傅丹灵,“美国中学如何上阅读课”。傅丹灵介绍,美国的九年级学生(高中一年级学生)每周的阅读内容,除了精选的作业(平均每周3~4篇故事和散文)外,还有13个短故事和7个说明性文本。学生在家里阅读,在课堂上讨论,课后还要完成一篇文章。

从直观的阅读数据和方法上,曹勇军看到了中美母语基础阅读教育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位苏教版语文教材编写者忧心忡忡地说,“很多学生不仅不读课外书,连课文都不好好读了。”

在曹勇军看来,这并不能怪学生,更荒谬的现状是,“不少老师自己都不读书”。他曾问一些年轻教师是否读过某些书,那些80后老师表情尴尬,只能不好意思地摇摇头。

“这些年轻老师可以被称为‘做卷子长大的一代’。”曹勇军形容道,“他们能做的就是捧着教材,把答案搬给学生。难怪很多学生很鄙视语文课。”

在宏观的教育设计中,“让学生读整本书是被倡导的”,有的课程标准中还会列出书目。不过,在教育一线实践30多年的曹勇军深感,“纸上的东西落实起来很困难,并且这些要求没有配套措施”。

高考命题者试图用考试指挥棒来引导师生们重视经典阅读。曹勇军介绍,江苏将《红楼梦》、《三国演义》、《哈姆雷特》等10本名著列入高考必考书目。在江苏文科高考语文试卷的40分附加题中,这些名著会以两道解答题的形式,占据影响考生命运的10分。

但听上去有些讽刺的事情发生了。“有些老师如何上《红楼梦》呢?他们将这本名著的一章一回碎尸万段,变成一个个考试点,让学生读。”

这位年近60岁的老教师很无奈,“好好的《红楼梦》变成了‘红楼梦复习资料大全’”。但他也能理解,在应试的浓郁氛围下,“不少老师变得短视和急功近利”。

“要毁掉哪一本书,就把它放进高考必考书目里。”他开玩笑说。在无法逃遁的应试空间外,曹勇军想给经典夜读小组的高中生开辟一片阅读的“桃花源”。

他带学生去半山园寻找王安石遗迹,探讨“王安石和他的时代”;在南京著名的先锋书店讨论奥威尔和反乌托邦的可能,还坐在台城的石砖上,朗读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

“温情的教育改良者”并不能完全跳开应试的话语体系 回到校园,每周五晚上那束灯光,有时在曹勇军心里,“显得有些孤独”。他翻出一本厚厚的黑皮笔记本,里面是学生们轮流写的一页页阅读记录。翻到中间,夹着几张请假条。大多数请假的原因是“补课”或“家里有事”。

这些夜读的高中生,平日里要忙着上课和补习,有很多的考试要应付。为了挪出读书时间,他们有的攥住课间和午休时间,有的抓紧晚上睡前的20分钟。经典夜读小组成立后,有新成员加入,也有不少人“艰难”地退出。一个学生在给曹勇军的《退出经典夜读小组申请书》里写着,“这些天我经历复杂的思想斗争。斗争围绕‘我是否学有余力’展开。虽不愿意承认,但我确实不是学习轻松的学生,如果我继续维持这种状态,很可能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退出的学生大部分是因为课业负担太重。曹勇军解释,“有人考试成绩有了波动,心理压力会很大,家长会担忧,甚至有的科任老师也会有意见”。

在召集经典夜读小组成员时,曹勇军也设立了门槛,其中包括“学习成绩排名”。他承认,这种特殊的阅读课是对优秀学生的“私人订制”,面对的是“考”有余力的学生。他将自己的阅读课视作对应试化阅读教育的“一种突围”。

一位同事称曹勇军就像《堂·吉诃德》中大战风车的人,不计报酬地进行着阅读教学实验。不过,这位同事也认为,像曹勇军这样的优秀特级教师也要面对现实的眼光,“如果学生成绩不好,学生和家长也不会买账”。

有人问曹勇军,经典夜读究竟对学生考试成绩有没有影响?尽管初衷不是为了应试,但这位自称“温情的教育改良者”的教师,并不能完全跳开应试的话语体系。

他可以给出满足功利主义者期待的答案。他介绍,在一次模拟考试中,南京市语文考试作文得分65分以上的考生中,有4人是经典夜读小组的成员。

另一个例子听上去也很符合现实主义者“有用”的价值观。经典夜读小组的一位学生,在申请一所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时,高校老师听说他跟着老师一年读了17本经典著作后,对这个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几天前,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对着坐满一间小报告厅的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曹勇军分享着他的语文教育故事,其中包括经典夜读小组。在场的一位高中语文女教师私下说,“他做的事情,一般普通老师做起来是很难的。毕竟他有特级教师的能力和威望”。

而曹勇军周五晚上从阅读教室的窗户向外望去,有时一片寂静,有时夜雨敲窗。抬头看看头顶上的亮灯,他有时会感觉到“孤独”,甚至是“悲壮”。

不过他说,这里的“悲壮”不是一个贬义词。【相关案例链接】

编 者 按

曹勇军老师2014年6月6日带领他的“经典夜读小组”在鸡鸣寺豁蒙楼举办了一场读书会,师生共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他们重点研讨书中有关儒道释的论述和内容,联系生活和历史,探寻传统文化和人格的奥秘„„糕点佐读,清茶助谈,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现场,去蔽解惑,感受哲学的丰饶、博大与壮阔,让我们看到一幅美丽的读书画卷。

豁蒙楼的读书风景

曹勇军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邮发代号22-46)2014年第10期)一

明天我们夜读小组到豁蒙楼读书。下午我给夜读小组学生发了短信,提醒他们,也表达我自己的迫切心情:“明天上午八点半在鸡鸣寺门口集中,带上《中 国哲学简史》,去豁蒙楼品茗读书,在天人交契的神秘氛围中感受中国哲学的丰饶、博大与壮阔。我等着你们!”不一会儿,回信纷纷飞来,如一群自由的小鸟落在我的枝头,发出欢快的鸣叫。

我们曾到先锋书店读书,穿行在书海之中,了解阅读的门径和方法,让阅读充溢书卷的芳香;也曾到王安石故居半山园读书,让读书激起历史文化的回响和共鸣。但我们的读书还应该有更深厚的哲学和宗教的背景底色,有更多生命的沉思和自我的追问,因此我早就下了决心要带孩子们来豁蒙楼读书。可来一趟豁蒙楼不容易,从春节推迟到五一,又从五一延宕到现在,阴差阳错,一波三折。长期的等待成了一个心结,被期待的热情喂养,越长越大。我没有放弃,一直在等待机会。明天是高考前一天,学校作高考考点,教师培训,学生放假,我们正好读书,也算了却心中的夙愿。

豁蒙楼在鸡鸣寺内鸡笼山上,也就是现在的鸡鸣寺茶社。我之所以老是把豁蒙楼挂在嘴边,而不提鸡鸣寺茶社,一来是喜欢“豁蒙”这个说法,二来也是想让学生们了解豁蒙楼的来历。事先向丁帆老师要来他写的《豁蒙楼里话豁蒙》一文,印发给大家,让大家多少了解豁蒙楼的前世今生,引发他们探访思考的兴趣。进入山门,我和孩子们一行14人,说说笑笑,沿石阶盘旋而上,穿过一层层佛堂寺庙楼阁殿堂,不一会儿,来到山顶。这里绿树繁茂,佛堂肃静,佛塔庄严,佛号慈悲,游人稀少,尘嚣渐远,仿佛进入一个清凉明净的境地。进入“鸡鸣寺百味斋”,我们在茶社朝东的一排花格明窗前坐下。推开窗户,凭窗临风,视野开阔,丛林飞鸟房屋尽收眼底。朝东北望去,眼前是苍然蜿蜒的台城,再往前是幽暗浩淼的玄武湖,最后是远处横亘的钟山„„我曾看过几幅上世纪20年代的老照片,猜想也是从这个角度拍摄的,照片上那六朝山水的水墨意境,竟然与眼前的景象一般无二,让人一下子穿越历史,回到历史的现场„„佛界与人间,菩提与俗谛,历史与现实,幻境与实景,瞬间切换又融为一体,让我们沉浸其中,忘怀纷扰。

我告诉孩子们这里就是豁蒙楼。甲午战争后某年,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曾携得意门生杨锐游鸡鸣寺,就在豁蒙楼这里置酒论道,纵论天下大事。席间,杨锐反复吟诵老杜《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一诗最后四句:“君臣尚论兵,将帅接燕蓟。朗吟六公篇,忧来豁蒙蔽。”听者无不动容。诗中咏叹往昔异族侵犯,中原板荡,深切的忧患终于豁然荡开心中的蒙蔽。百日维新失败后,“六君子”之一的杨锐被斩菜市口,后来张之洞重游鸡鸣寺,不禁悲从中来,于是倡议起楼,亲题“豁蒙楼”匾额,既是纪念学生,更是留意后人。什么叫“豁蒙”?“豁”就是豁开,使之敞亮;“豁蒙”就是把蒙蔽之物揭去,去蔽解惑,让人眼明心亮。这也是夜读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来豁蒙楼读书的原因吧。

这次豁蒙楼读书读的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是孩子们自己选的,他们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中读这样的书最合适,也最有味道。征得茶社的同意,我们把4张小茶几拼起来,又给每人点了两个素菜包子、一份茶水和点心,师生聚坐一起,说说笑笑,兴味盎然,开始了我们的中国哲学读书之旅。

我告诉大家,为了准备这次读书会,前几天我把家中旧藏的《中国哲学简史》翻了出来,重读了一遍。我这本书是1985年北大版,书前有我2007年重读时写下的题记。我打开书,把题记展示给大家看,让学生当众读了一遍—— 冯友兰氏尝撰写一联,概括其一生学术成就: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三史”指的是《中国哲学史》(两卷)、《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六书”指的是“贞元六书”(乾卦有“元亨利贞”说法,分别象征春夏秋冬,“贞元之际”即“由冬到春”),书中提出了对历史文化、现状未来的思考,有着对民族未来的坚定信念。“六书”分别是:《新理学》(1939年)、《新事论》(1940年)、《新世训》(1940年)、《新原人》(1943年)、《新原道》(1945年)和《新知言》(1946年)。本书是冯友兰1947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学用英文写成的。先后有两种译本,一是涂又光译本,1985年北大出版社出版;二是赵复三译本,2005年天津社科院出版社出版。本书在国外影响很大。李慎之先生说:如果中国人因为严复而知有西方学术,外国人也因为冯友兰而知有中国哲学。本书并非《中国哲学史》的缩写本,而是在写作“贞元六书”有了自己的严密体系之后自出手眼的结撰,有一种中西会通的通识眼光和通人气象。全书见识精粹,论述合一,逻辑清晰,通俗易懂,语言雅驯,是治文史哲必读的公共入门书。

阅读《简史》是一次中国哲学思想的探险之旅。书中那些伟大的思想、深刻的见解、深入浅出的剖析阐发,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儒佛道如三座主峰,周围群山绵延不绝,我们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中,被沿途的风光所陶醉。

说起来是《简史》,但对高中生来说一点不“简”,况且我们读书研讨的时间有限,只能开快车匆匆走一遭,略有所知,略有所疑,略有所获,开个头,示个范,为今后阅读打下基础。原书二十八章,我们选择研读第四章(孔子)、第七章(孟子)、第九章(老子)、第十章(庄子)、第二十一章(中国佛学)、第二十二章(禅宗),重点集中在儒道释有关内容上,最后再梳理一下“中国哲学的精神”,让学生对传统哲学思想和智慧有个大略的了解。读书的基本程序和办法是先指定学生逐章概括,然后提出问题,最后师生试着讨论回答。余下章节,留给学生自己阅读。

夏蕴萱同学概括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后,不是很自信,问我说:书中有不少地方读不懂,怎么办?

我笑着说:这本书又不是为你高二学生写的,读不懂很正常啊——这类哲学书涉及我们陌生的话语系统,理解上会有不小的困难——我当年下放的时候,正赶上批林批孔,当时杨国荣的《简明中国哲学史》很流行,我发誓要读此书,书读完了,可就是不懂!即使是现在,冯友兰这本书我读过多遍,可有的地方仍然不懂。读不懂的书读它有用吗?有!我想起胡耀邦曾说过的话,他说他读爱因斯坦,也读不大懂,“可就是读懂的那一小部分,已经让人受益无穷”!

读不懂怎么办?第一,要有耐心,反复地读,咬牙坚持,不轻言放弃。第二,可以放一放,先跳过去。要学会把不懂的地方包裹起来,隔离开来,不让它干扰影响整本书的阅读。第三,还要学会“观其大略”。早年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起读书,“三人务于精熟,亮独观其大略”,这里的“大略”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而是抓住关键的地方,抓大思路大结构大问题。看到有学生仍然不理解,我便以孔子一章为例说明。孔子一章讲了很多内容,但反复阅读你会发现孔子的“知命”说法给我们的启发很大。冯解释“知命”说:“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将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尽人事,听天命”,看似消极,其实是儒家积极进取有所担当的精神的表现。初次阅读,能抓住这个就算有所得了。

葛吕不时插话,有些急不可待,我就让他概括第九章“道家第二阶段:老子”,可他事先没有准备,匆忙应付,对原作章节概括时有遗漏和曲解。我停下来,告诫学生读书要做到一个“敬”字。我引用冯友兰《新世训》中的论述,告诉大家“敬”就是外不欺人内不自欺,把一件事当一件事去做,全神贯注,专心致志,认真把事做好。读书,“敬”的态度和精神不可少。

刘昊同学补充了葛吕的概括,概括了第十章“道家第三阶段:庄子”,提出讨论的问题:儒家与道家到底有什么区别?葛吕还是抢先发言:老子认为社会乱的原因不是知识不够,而是这些知识太多了,反而迷了人心。庄子对于政治方面的观点和老子是一样的,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庄子对于个体存在的观点不同。就是说怎么样进行修炼,来达到至人,与道合一。如果说老子更多是面对社会问题,那么庄子就比较倾向于个人。

刘昊不急不慢,侃侃而谈:刚刚葛吕也提到了,老子在社会治理方面有一个很独特的地方,就是他希望百姓都是“愚”的,他反对知识,认为知识过多则导致想法过多,最后导致社会的**。他的想法是作为百姓,应该无知;作为君主,应当无为。这样就能保证社会的安定运行。庄子比较倾向于个体的修养,比如我们学过的《逍遥游》,他认为我们要体验到道,最后人道合一,站在至高的、无限的意义上来审视人间。另外他是抹杀事物的分别的,比如两个人辩论,不需要去区分谁对谁错;这个世界也是这样的,不需要区别。老庄偏向于比较消极的人生态度,但是这种态度可以和儒家的积极进取互补。

我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给同学作出阐发。道家与儒家许多观点是对立的。儒家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意识。道家呢?可以说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然而又“无为无不为”:看似什么都没做,但是什么都做了。这里的“不为”实际上是指不乱为,不妄为,要有智慧。比如树下落叶,我不去打扫,看起来是“不为”,实际上是“无不为”,树叶烂入泥土,转化为养分,顺应自然,树木生长得很好,这就“无不为”了。老子和孔子都提到“水”。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的是时不我待、奋发进取的精神,体现了儒家的入世精神。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了道家的出世精神。这个感性的细节折射出儒道两家人生哲学的差异和不同。是不是可以这样区 分儒道两家: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究仁义道德,道家讲求修身养性;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是政治渺小艺术永恒„„然而儒道两家又是互补的,冯友兰在书中说: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很好的平衡感。李泽厚进一步指出:表面上看,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以及艺术意念。所以我们一般人很灵活,往往得意时用儒家,失意时用道家。

茶越喝越淡,探讨越来越深入。刘越重点概括了二十二章“禅宗:静默的哲学”。看得出来,他读得有质量,准备很充分,发言有概括也有阐发:禅宗是佛教东传,结合本土的道教观念,创造出来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宗教。禅宗后来传到日本,在日本继续发展。禅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沉思、静定。禅宗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神秀和慧能,他们有两个有名的偈子。上次写作文有位同学就把这个偈子写进去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的偈子讲究的就是当下的顿悟。就像是西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他的贡献在于把上帝搬到人的心里面来了,原来的布教修行是牧师在教堂里宣讲,现在是,上帝在你的心里,你对它有解释权了。同理,佛并不仅仅就指的是释迦牟尼这个偶像,不是外在的戒律、仪式,你只要心向着佛,你能够在静定之中感受到佛的存在,那么你就是佛。这样多方便啊,知识分子只要在家里,不用出家都可以修行,可以享受到精神生活。诗歌中有很多顿悟的因素,懂一点禅宗,可以有助于我们去解读很多诗歌。比如这次月考中考到的诗歌:“着意寻春未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阅读的时候,把它和你学过的禅宗思想联系起来,这样就能把作品读通、读活,理解得深一点、透一点。大家都点头称赞,很佩服。这样,中国哲学几个重要的思想就出来了:第一是儒,第二是道,第三是释。儒释道共同塑造了后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塑造了我们的自我,而自我知识是我们一切知识的根。那么,有什么作用呢?我提出问题,让大家思考。抓住儒释道这三家,再来看中国哲学史,你就能大体把握了。这中间最主要的是儒道两家。刘再复说中国文化就像人的躯体,有动脉,有静脉,儒家经典就是人的动脉,而道家经典就是人的静脉。南怀瑾说儒释道是三个店:儒家是粮店,管你一日三餐,须臾不可离;道家是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一旦生病,非进药店抓药不可;佛家是百货店,什么都有,有时间可以去逛逛。而李泽厚提出儒道互补,其实,禅宗是佛教的道家化,或者说是道家的佛理化。推而广之,我们也可以说是儒释道互补:儒家让你拿得起,道家让你想得开,佛家让你放得下。

冯先生论述中国哲学精神时指出,中国哲学喜欢用富有暗示的名言隽语、比 喻论证等形式,也因此特别富有文学意味。中国哲学这棵大树上不仅有智慧的果实,也缀满鲜艳的花朵和婆娑的绿叶。我们寻幽探胜,一路走来,随手采摘带着露水的花草。我让学生说一句自己阅读中印象最深刻的语句。李茜雯欣赏的是一则禅宗公案:“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霍晨欣赏的是程颢的诗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陈世琰欣赏的是王阳明语录中的一则:“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丁志伟则找出他在书上勾画的一段话,是王国维的,表达了他学术和精神追求的勇决和挣扎,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和共鸣:“哲学上的话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余知真理,而余尤爱谬误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此吾人所酷嗜也。” 我也喜欢这一段话,补充说:本书有一个重要观点,在冯友兰其他作品中也提到,就是中国哲学并不是给人一种积极的知识,它给你增加的是一种境界,让你达到更高的境界,超越现实,获得高于价值的价值。我们读这本书学习中国哲学应有这样的观念。我回忆起赵越胜《燃灯者》中周辅成先生的话:不是要思考哲学,而是要哲学地思考。因此要反思,思考“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样的终极问题。这对人的境界提升有帮助。

天有些热,窗外传来一阵阵蝉鸣。

大家起来休息了一会儿,入座后,我们讨论了“中国哲学的精神”,重点探讨中国哲学即凡入圣、注重体验的特点。我让大家打开手上的《中国哲学简史》,扉页上有冯友兰晚年手书的一副自励联:“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我问这副对联的意思,大家面面相觑,无人回答。我告诉大家这副对联是用古人现成的句子写成的。上联意思是阐发传统的文化为国家民族服务;下联语出《中庸》,意思是在日用常行之中一步一步地走到极高的道德境界上去,理想人格的培养必须落小落细落实,让平凡的生活具有不平凡的超越性。中国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强调知识,而强调体验。所以,学习中国哲学你就要养成一种人格,不但要“知道它”,而且要“体验它”,最终目击道存,成为君子。中国哲学是体悟之学,是践履之学,必须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就像今天我们来到鸡鸣寺,我们也学着点三支祈愿香,像香客一样许一个愿,这就是直觉的体验式的。

我让学生读《中国哲学简史》最后一章中“人生的境界”一节。冯友兰认为人生有四个境界,第一是自然境界,它是混沌未开的。第二是功利境界,只是为了自己得到好处,为利而活。第三是道德境界,是为人为公,造福社会。第四是天地境界,与天地万物合一。怎么样能达到第四个境界呢?要靠觉解。觉解的程度越高,境界就越高。这个说法影响很大。西南联大时期,冯友兰路遇金岳霖,金开玩笑说:“芝生,到什么境界了?”冯答:“到了天地境界。”遂大笑而去。但不少人对冯的一生颇有微词,认为他从土改的粉饰太平,到批林批孔的摇旗呐喊,可见其随波逐流;从迎合总裁,到歌颂主席,一生不脱“应帝王”情结,则其人犹在功利境界。讽刺之处在于,中国哲学重在体验、体悟,强调最后能成君子甚 至圣人。拿这个标准来衡量,结果发现他的一生很潦草也很尴尬。不过,也不应轻浮苛责,应抱“理解之同情”的态度。我们读过的《故国人民有所思》有一章“冯友兰:哲学斗争的个人挣扎史”,读后可以体会到冯在当时现实环境的夹缝中,或躲避或迎合以求自保的不堪和悲怆,让人同情„„

7.语文特级教师教育箴言 篇七

探寻教育本真,把握教育规律

刘军说:“当我站在讲台上看着教室里几十个天真无邪的孩童,我常常在想,‘我要给学生些什么呢?’‘我正在做的对他们的成长有意义吗?’‘我的语文课堂能给学生以生命的滋养吗?’”在24年的教师生涯中,刘军一直在思考、探索着,他是一位对语文教学如醉如痴的教师。

1988年,刘军毕业于天津市第二师范学校,踏上实验小学这块教育的沃土,从校领导到每一位老教师都非常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刘军学到了很多。刚开始工作时,他任教四年级一个班的语文课,而当时学校的教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李德华也带教四年级的一个班,刘军有幸拜李校长为师,成了李校长班上的常客,一周至少听三四节课,回到办公室,师傅会给刘军讲解为什么这样设计教学以及课后的反思。师傅还经常听刘军的课,课后开诚布公地指出问题。“在课堂中学习”的方式使刘军在教育教学专业方面成长很快。

还有三位良师对刘军的进步、成长影响巨大。实验小学的原校长陈文彰是小学作文教学专家,他在全国讲过很多精彩的作文观摩课,刘军听他的当面教诲,拜读他所写的指导学生作文的书籍,学习他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1999年,刘军代表天津市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举办的第三届中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德高望重的杜蕴珍老师和天津市的几位小语专家一起帮助他研读教材,研究教学方案。特别是参赛的前一周,杜老师利用空余时间对教学细节给他指点,并多次鼓励他,使他自信地走上了两千人的赛课讲台……靳家彦老师执教的《有这样一个村庄》的录像课,刘军看过六遍,每看一遍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或思考设计框架,或关注教学细节,或习得教学艺术,每看一遍都有新的收获。在那次参赛前,靳老师认真地帮刘军梳理了一遍教学设计流程,重要的环节他先让刘军说一遍,再针对问题悉心指导。

从参加工作开始,刘军就一直比较重视语文教学的情趣,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快乐。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是学习到的、自己想到的有情趣的内容、方法均运用到课堂中,看到学生们的张张笑脸、篇篇美文,刘军的欣喜之情难以言表。上世纪90年代初至中期,他开始进行“读故事、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的中年级趣味作文实验研究,旨在激发兴趣,书口并重,多读促写。后来,刘军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作文教学专家张化万老师的一节以科学实验为内容的作文课《保护鸡蛋》,他很受启发,在思考和实践中开始了活动作文的探索。如,和学生一起做“空纸显字”的实验,一起玩“掰手腕”的游戏,然后忆活动、精指导、速习作,让学生习作活动有生活、有体验、有情趣,解决了学生写作无材料及作文无情感的问题。新世纪初至今,在反思自己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刘军归纳提炼出“情趣作文”这一概念。在“情趣作文教学”实践中,他总结出“五个注重”,即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语言、教学评价的情趣化。2009年,刘军在天津市教科院胡振京主任的帮助下进一步把“情趣作文”提炼升华为“情趣态作文”。“情趣态作文”在强调“情趣”的基础上,更加强化“情趣作文教学”的“生态”、“状态”与“常态”。

难能可贵的是,从参加工作至今,刘军从未停止探索、钻研、实践的脚步。他满腔热情地探寻教育本真,把握教育规律,以涓涓知识清泉滋润学生的心田,教滋养学生生命的语文。

学生写字,当他们的小脑瓜儿过低或握笔姿势不正确时,刘军总会走过去轻轻抬起他们的头,做个示范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拿笔;学生回答问题,刘军总会微笑地看着他们,还时不时用风趣的语言点拨一二;学生发言异常精彩时,刘军还会走到学生身边,或热情地与学生握手,或竖起大拇指说一句“你的发言让老师佩服”……他教过的学生都说:“刘老师很爱我们,是我们的知心朋友。”“刘老师课讲得很有趣,很有意思。”刘军说:“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交知心朋友,打开和学生沟通的渠道,让关爱似春风一般吹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情文并茂,相映成趣

刘军说:“语文教师应做到目中有生,教中有趣,课中有情,情趣相融。”刘军的语文教学风格是质朴、扎实、情趣、智敏,他倡导“上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课,教滋养学生生命的语文”。他研究的“情趣态作文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心智特点出发,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情趣的生态场,构建出优良、和谐的生态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一种有情有趣的学习状态,让“情趣”成为一种学习常态,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持久的学习志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促进学生人格健康成长的目的。刘军提出,“情趣态作文教学”的四个要素是导情趣、促体验、触心灵、乐写作。“情趣态作文教学”的原则包括情趣体验原则、多维互动原则和全程评价原则。“情趣态作文教学”中所追求的课堂是生命关怀的课堂,润泽和谐的课堂,体验穿越的课堂。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首先,“情趣态作文教学”应更关注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努力营造具有生命关怀的课堂。“曾经有一首歌的名字就叫《我的眼中只有你》,而在“情趣态作文”课堂上,教师的眼中应该只有学生,不要只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要时时处处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并根据学生的状态、学情做好教学环节和情绪的调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态的心理状态与感受是最容易被教师忽视的,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而不良的心理状态不但会影响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质量,更会影响学生整体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心理的健康。因此,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浸润学生的心田。”刘军如是说。

作文导写课“加加减减”,刘军曾经在太原、铁岭等地上过多次课。在录制天津市特级教师风采录的教学现场,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在课即将结束时,一个女生宣读完自己的习作片段后,教师开始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一学生:小红,你在习作最后说,“比拼结束,第一、二、三组获得了优胜,而我们组只得到了优秀”。我觉得这时还应该再写一写你的心情。

师:说得好,是啊,小红,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小红:(咬了咬嘴唇,顿了一会儿,有些伤感地说)我觉得挺沮丧的……(道出了真实心态,她的眼神中确实写满了不开心)

师:(关切地问)现在心情好些了吗?

小红:还是那样……

师:(如何抚慰这个要强的女孩?大屏幕出示句子)我们在快乐的时候应当做加法,让生活更加甜蜜;在痛苦的时候应当做减法,让阳光永远照耀心田。在取得佳绩的时候应当做加法,使自己进步更大;在失败伤心的时候应当做减法,树立信心,争取下一次的成功……(伴着轻柔的音乐,教师动情地朗读)

师:(走到小红身边)孩子,在生活中确实会遇到很多不开心的事情。老师告诉你,这是很正常的!(指着屏幕)你看,在失败伤心的时候应当做什么法?(因势利导、动态生成)

小红:减法。

师:一次失利,没有关系。我坚信只要你能树立信心,和你们组的同学齐心协力,下一次你一定能成功!能给全班同学一个自信的微笑吗?

小红轻轻地笑了,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为她鼓起了掌……

实施“情趣态作文教学”要融入关爱,浇灌学生的心灵花圃。它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走进教室的那一刻,不管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都要抛在脑后,教师要精神抖擞,全身心投入;课堂上,教师的话语应诗意盎然,如和风细雨滋润学生的心田;教师的眼神要盈满关爱,似春风拂面,抚爱学生的心灵。

一上课,教师说:“同学们,老师在上课前只想提一个要求,上课时请同学们不要说话,能做到吗?老师也不说话。”学生愕然。教师在黑板上写课题“演哑剧”,然后又写了“打乒乓球”。学生们似乎明白了,点点头。接着,教师邀请一个学生在摆好的课桌前饶有兴致地打起了乒乓球。第二场比赛,教师收起球,示意和另一个学生打“空气球”。一会儿接一个“高球”,一会儿接一个“远球”,一会儿再接一个“回身球”……看着老师夸张搞笑的动作,教室里不时爆发出阵阵开心的笑声。

“拔河”表演最有趣。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拔河”,示意学生分成两队。出示:表演逼真的一队胜。学生表演拿起绳子(其实没有绳子),最后一个学生还表演把绳子绑在腰上的动作。“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

在第二场拔河比赛中,教师请8名高大魁梧的男生和班内最瘦小的一个女生分站两边,出示:要求女同学胜!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教师还夸张地打开教室门,示意女孩子要把8个彪形大汉“拔出”门外。女生表演十分逼真,彪形大汉们也相当“配合”,很多学生都笑出了眼泪……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说哑剧之趣,写哑剧之趣,议习作之趣……

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资源的整合,再到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均注意将情感目标植入其中,将激趣激情融入教学,使学生得到知识的丰盈,人格的塑造,心灵的浸润。刘军在“演哑剧”一课中所设计创造的教学内容,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心情愉悦,师生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增强了学习效果,提高了学习质量。课堂上教师通过设计新异的教学活动,而让情趣弥漫在教室的空气中时,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生态场。这样的课堂才是生态的课堂,创新的课堂,高质的课堂。这就是“情趣态作文教学”所追求的润泽和谐的课堂。

日本学者佐藤学倡导营造“润泽的课堂”。他说,在“润泽的课堂”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润泽”一词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课堂”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柔和。在“情趣态作文教学”中,刘军努力营造这种令人倾慕的“润泽的课堂”。润泽的课堂一定是充满情趣的课堂,一定是生态和谐的课堂,也一定是展现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教与学的过程都是轻松、愉悦的。

“一件令人感动的事”作文导写课中,教师巡视学生们的课堂练笔,发现普遍的问题是学生只记叙了过程,没有加入自己的内心感受,只有几个学生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这样写出的作文缺乏“感动”因素。于是,在接下来的交流、评析环节中,教师先让一个在心理感受方面写得较好的学生宣读练笔,组织全班学生评议,教师启发学生:“这个同学的习作能够感人除了选择材料好之外,有没有其他原因?”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入明白,教师还找了一个事件选择很好、但缺少心理活动描写的学生宣读作文,而后,教师帮助这个学生“锦上添花”,让习作更感人。这样,在经历“穿越”的过程中,学生懂得了心理活动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并学到了夹叙夹议的描写方法。

在“情趣态作文教学”探索中,刘军一直倡导“穿越”的课堂。刘军说:“我们教学的过程就好像带着学生去‘穿越’丛林。也许在穿越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遇到很多问题。但教师要帮助并引导学生踏过荆棘,翻越沟壑,趟过溪流……真正经历这个磨难的过程,也就是经历了学习中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当我们到达目的地时,又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也就是说,教学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是有质量的教学。”再打个比方:教学就如同教师带领学生去登山。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很多人会说:是登上山顶!诚然,登上山顶是一个目标,但刘军觉得这绝不是唯一的目标,教师还要在登山的过程中,陪同学生一起赏花草,看风景;和学生一起拍照片,寻古迹……这样,当学生登上山顶的时候,他们不仅体会了勇登山顶的乐趣,同时还感受到整个登山过程中,赏花、拍照的欢愉。这样的教学更是滋养学生生命的课堂。

为了语文课堂的春色满园

那年,刚参加工作几个月的刘军就在天津市课改研讨会上做观摩课,受到了专家和教师们的一致好评。1992年他破格晋升为天津市首批脱颖高级教师,2002年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2007年他成为天津市小学语文学科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之一。随着自己的成长进步,刘军越发感到要承担起对青年教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为了语文课堂的百花齐放春色满园。教学处副主任的工作岗位给了刘军一个很好的平台,除了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外,刘军非常重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指导,并注意两者的兼顾和协调。在刘军的悉心指导下,数位青年教师获得了教学评比、竞赛的一等奖。刘军也像自己的师傅一样经常听青年教师的课,每次听课后,他都要详细指出青年教师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更要根据自己近期的学习成果提出建议,与大家共享。刘军认为教研工作要提倡创新。2010年,刘军到北京大学参加“国培计划———培训团队研修项目”语文班培训,研修班组织培训活动时,除了安排专家讲座外,还创造性地安排了互动性很强的自主培训活动,在专家的精心组织下,通过小组命名、制定目标、商议创新教学案例、大组做汇报、最后专家评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了每一个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活动中学员都积极参与其中,培训学习的氛围热烈融洽,效果出奇地好。于是,刘军在学校的教研工作中也创新了形式,借用了这种名为“工作坊”的方式开展活动,新颖的内容和形式让教师们耳目一新,有的教师想在教研会上偷偷地批改作业,但合作参与、带有比赛元素的教研活动激发了他们的教研热情,他们愉快地投入其中。

学校每学期一定安排学科组内教师做一节复习研究课。以往,复习课都是讲讲卷子、捋捋知识点,学生知道复习课的教学路数,上课没劲头儿。刘军在博客上说,复习课也要创新,可以搞些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课中,教师一定要把好脉,知道学生的问题在哪儿,使复习有针对性。他带领着教师们改革创新复习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为天津市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评估验收专家组的成员,他每到一所学校,都会认真地听好每一节课,评估验收一天的工作时间非常紧张,但刘军再忙,也会主动和讲课教师交流,真诚地帮助教师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天津市“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教学实践和课题指导教师,刘军还会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专长进行讲座指导,教师们作文教学有问题了,也会和他通过博客、电话、邮件等建立联系,沟通探讨。静海县学员姚庆芹深有感触地说:“细细咀嚼刘老师的‘情趣态作文’,我想自己找到了一条作文教学的捷径。刘老师的习作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情要真,趣要足,态要久’,而且一定要做到‘趁热打铁’,那么,科学合理地利用好这些策略,我们的作文课将成为学生们最喜爱的课。而一直参与其中的我们将和学生们一起享受这个过程。”

到各地交流时,刘军经常能看到同行们渴望学习的眼神。所以,谈及今后工作,他希望在作文教学研究上能够取得更多的成果,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也起到辐射作用,引领更多的语文教师会教语文,爱教语文,教好语文,这是他最大的心愿。

实验小学的邹绍宁校长非常关心、支持刘军的学习和研究,这对他的成长与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园”中老师们的真诚帮助也使刘军增添了努力提升的动力。刘军积极、快乐地工作着,努力让自己和学生以及青年教师的校园生活每一天都能愉快、健康而有意义,这是刘军的力行和期盼,我们祝愿刘军在未来绘就更华美的精彩教育篇章,实现理想。

链接:刘军,天津市实验小学教学处副主任,天津市“小语会”常务理事,国家级骨干教师,天津市学科带头人,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首批学员,天津市中小学“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语文教学实践指导教师及科研课题指导专家,曾获得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天津市“希望杯”创优课优胜奖、天津市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优秀课评比一等奖和天津市青年教师小学语文教学论坛赛一等奖。

8.语文特级教师教育箴言 篇八

把所授班级的学生座次表写出来,上课时放在讲桌上,这样做,有助于记住学生名字,尽快了解每个学生及其家庭的情况。

四、要注意教学形式,手段多变。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是很短暂的。如果第一个词是老师领读,第二个词也是,那么第三个就要请优秀的学生当回老师了。

第一遍读课文是齐读,第二三遍最好自由读,或者同桌之间互相读。读书,读词不要让学生扯着嗓子读(低年级易犯这个毛病)。如果要求全班学生读单词,能不能声音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那一定是很有趣,很有意境的。板书“大”和“小”,故意把“大”写得大大的,把“小”写得小小的;板书课题《骆驼和羊》,故意把前者写大,后者写小;板书课题《鲸》,故意把这个字写得斗大,如此,学生一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也是变化。

第一次分角色朗读,全由学生参与,第二次你如果参与进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有精神。

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那个词则请他们以动作表示;这个词请学生用它说句话——在应用中理解,那个词请他们查查词典。

讲翠鸟、燕子的外形画简笔画;讲鲸,则让学生看图片。

学习《劈山救母》让学生讲故事,学习《桂林山水》,刚让他们看桂林山水的课件,并背诵……

这都叫“变化”。没有变化,学生会生厌;没有变化,也就没有教学艺术。

五、要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如是你在适当时机和场合,不经意地说出某一个学生做的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或值得称道的一种表现,他不仅会感到吃惊,而且受到的鼓舞也会特别大。

表扬要有实指性,忌空泛。“你做作业总是那么细心,很少有错误。”“你回答问题不但对,而且口齿清楚。”——这样说就具体了。

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如抚肩,拉手,贴贴学生的脸蛋等。

六、教低年级,可把全班分为几个组(如四个组),上课时,不论哪个同学在哪些方面表现好,都在他所在的组上画一面红旗或一只苹果;有人表现不好则擦掉一面红旗或一个苹果。下课时,表扬表现特别好的组。

这个办法对维持课堂纪律很有效。

七、不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小手如林,你说我说,有时可能是“虚假繁荣”、“泡沫经济”。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潜心体会文本。告诉学生: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必须经过思考方能举手,老师喜欢想一想,想好了再说的人。

不要把孩子教浮躁了。宁静以致远。宁静是心无杂念,专心思考、刻苦钻研的意思。

有的学生很优秀,也喜欢举手,你可以这样对他说:“我知道你很优秀,当别人说不出、读不好、写不好时,再请你出马,怎么样?”不能让少数学生“独占课堂”。

八、课间尽可能多和学生一起玩。如果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要遵守“游戏规则”。倘若你犯规,同样要接受相应的处罚。

这样,学生就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和他们一样。

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不应该也不可以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

九、上好第一节课。精心备课,把握准教材,把教材装在心里,准备好教具。组织好教学。一旦学生安静下来,要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如果——

开头的一段话热情洋溢;

板书的第一个字让学生为之赞叹:

第一次朗读让学生为之感动:

用丰富的表情和机灵的眼神吸引住学生;

得体的幽默让孩子笑起来;

充满爱意的一次抚摸让学生感到亲切;

教学方法的变化让学生感到有趣,使他们注意力集中:那么,你就成功了。如果这样,而且今后也不懈怠,我敢说,你绝对成功了。以上说的几个方面能做到一半,也会成功,要有信心。哪一方面不足,就努力去修炼。

十、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老师讲故事,学生会终生不忘。忘不了故事,就忘不了你这 位老师,讲故事特别能让调皮的学生亲近你。当好动的学生拉着你讲故事时,你不要趁机给他提要求,更不要批评他,否则他会难堪。你可以这样说:“没想到你喜欢听我讲的故事j以后肯定有机会。”要利用这个机会和他们进行交流。

十一、我还是担心你驾驭不了课堂——组织不好课堂教学。

必须这样对影响大家学习的学生说:“这个班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而是几十个人。你做任何一件事都得先考虑,会不会影响大家。利己,但不能损损人利己是大家所不容的。”

对低年级小朋友可以把话说浅显一些:“你一说话,就会影响别人听讲、做作业,所以请你不要随便讲话。”

课堂上,教低年级的老师说得最多的话是组织教学的话。“苦口婆心”这个成语,是教低年级老师的真实写照。

十二、要经常读——注意,我说的是经常读——关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论等方面的著作,要养成翻阅各种教育杂志的习惯。读书要跟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要把读书所得运用到工作中去。建议你做读书笔记,把名言名句记下来。

十三、如果你犯了错误——比如问题处理不当,说话欠妥,甚至于体罚学生(我担心你会忍耐不住)。一定要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认错,向学生道歉。

老师向学生认错、道歉,错误就成了一种教育资源。

十四、讲到重点部分,或者讲关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组织教学,给注意力不集中的人提个醒儿。否则,学困生的队伍不断扩大将是不可避免的。

十五、品学兼优的学生谁都喜欢,但切不可让学生看出老师的偏爱。偏爱是当老师的大忌之一。你和孩子相处时间长了,会感到每个孩子都有可爱的地方,即使长得丑的学生,慢慢也会看顺眼,更应当关心那些学困生。要学会赏识孩子。让学生感到你赏识他的办法很简单——主动地和他们说说话;夸夸他们的某一长处;拍拍他们的肩;和他们一起玩,如扳手腕;请他们替老师做点事——如收作业本等。如果扳手腕你让着学生点,而且让学生赢一次,他一定会兴高采烈,念念不忘:“哇,我战胜老师了。”

十六、最好当班主任。当班主任,才能真正感受到当老师的甘苦,才能锻炼自己。

如果当了班主任,别忘了搞活动。想一想,你童年时代最喜欢什么活动,那时你希望老师搞什么活动。

搞活动最明显的作用是能增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和班集体的凝聚力。

十七、对学生要求要严格,但不要太厉害。清代的冯班说:“师太严,弟子多不令,柔弱者必愚,强者怼面严,鞭扑叱咄之下,使人不生好念也。”意思是说,老师如果太厉害了,懦弱的孩子变得暴戾。什么事过了头,都会走向反面。

像孔子说的那样: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如果你今天狠批了张三一顿,明天一定要找个理由表扬他,至少要主动和他说话,好像昨天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十八、还有一点要说一说,即对所有学生家长都要以礼相待。不要在家长面前指责学生。对任何学生都要首先肯定他的长处,把优点放大。也要让学困生的家长树立信心。“罗森塔尔效应”同样适用于学生家长。

尽量不要请家长到学校来,而应该主动到学生家去。老师踏入学生家门,而且心平气和,推心置腹地和家长交谈,学生和家长该是一种什么感觉,一种什么心情啊!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无论谈什么,学生和家长都会接受的。

十九、记得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演戏如此,教学也如此。我实习的时候,就是先听别的老师上课,至今还记得徐师附小李孝珍老师上课的情景。看优秀老师的课,就像读活的教育学,活的教学法,这与读书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你走向讲台前以及走向讲台后务必抽时间听听别人的课,我要不是听了李孝珍、斯霞、王兰、李梦钤、左友仁、李吉林、张光缨、贾志敏、支玉恒、靳家彦、张树林等众多优秀老师的课,恐怕是不会把课上好的,也可以这样说:“不听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课。”

二十、以上说的,都是初为人师时所要特别注意的。

你今后有志于当老师,请你记住古人的这两句话:

上一篇:感恩父母与爱同行班会课教案下一篇:离骚-(公开课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