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创业的意义(8篇)
1.二次创业的意义 篇一
二次创业的心得体会
【篇一】
自学习了2014年8月19日,湖南联通刘桂清总经;“二次创业”正是在上级领导审时度势,在通信业从话;六个转型则具体的从经营内容、经营范围、激励机制、;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讯技术也飞速发展;我们放眼全球市场,任何没有能够敏锐发现科技进步所;如此生动的事实与教材,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市场的“无;在通信市场由语音时代转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关二次创业心得体会
自学习了2014年8月19日,湖南联通刘桂清总经理发出迈步”二次创业”续写新辉煌的工作报告之后,让我对企业今后发展和个人努力的方向有了一个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特别是报告中对于“二次创业”的提法十分贴切,对我们的工作也具有积极、明确的指导作用,我们就是应该以一种“创业”的心态来对待工作,用“创业”的精神来开展工作,扎实苦干、智慧创业,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工作中最大的敌人不是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而是我们内心的“惰性”与思维的“惯性”,遇到新问题总习惯用老方法去解决;不愿费劲去开拓新思路,而是习惯性的走过去的老路。中国有句老话叫“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讲的就是只有保持与时俱进,不断锐意创新,才能不断的取得进步;如果总是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那就只能像常年不开的门轴一样生锈,犹如一潭死水般的腐败。
“二次创业”正是在上级领导审时度势,在通信业从话音时代向移动互联网时代迈进、从管道服务向流量经营转变的巨大变革和调整的关键时刻,对联通人提出的新思路和新要求,那就是必须牢固树立四个观念,深入推进六个转型。通过学习,我认为“永远都要坐前排”观念就是要对标和敢拼,即通过与兄弟公司、竞争对手的对标,学其之长、克己之短,敢想、敢拼,永挣第一;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是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和习惯,研究遇到的新问题、分析市场的新情况,解放思想、开拓思路,以创新的精神去科学的解决问题;“以人为本”和“诚信经营”则是从企业发展的内部驱动力和外部拓展性方面,解答了“如何做”和“怎样做”的问题,指导我们以长远发展的眼光,在内部关爱员工,依靠员工,创造和谐的发展氛围,为企业发展提供绵延不断的内部驱动力;对外以诚信为本,谋大事、图大利,创特色、树品牌,靠智慧营销来保证企业的长足发展。
六个转型则具体的从经营内容、经营范围、激励机制、组织机构管理、差异化服务和发展渠道等六个层面,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发展和努力的方向。概括来讲,就是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重点经营高附加值的产品、努力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差异化
和个性化的服务来提升客户感受,综合各方面因素全力打造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来增加企业收入;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则通过建立简约、高效的内部管理和考核机制,达到“降耗增效”的目的。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讯技术也飞速发展,我们原先熟悉的东西已逐渐被边缘化,在多媒体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语音服务已经从昨日的绝对主角沦为了只能在一旁敲敲边鼓的小配角,互联网信息接入和信息内容服务已经成为了人们消费的主导。这也要求我们积极的转变固有观念,学习研究新的技术,积极开拓新的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出适合市场需求,适销对路,受客户欢迎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我们放眼全球市场,任何没有能够敏锐发现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市场巨变,并及时转型的企业,都难以避免的遭到失败的厄运,曾经在全球胶片行业被视为榜样和旗帜的柯达公司,在数码影像技术所带来的摄影器材市场的巨变面前,因为自己的骄傲自大与固步自封,最终也只得怀抱着过去的辉煌,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洪流中“无可奈何花落去”。
如此生动的事实与教材,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市场的“无情”,但也充分给我们证明了市场的“公正”,不管你的企业过去多么的出色,不管你曾经多么的“不可一世”,在市场面前,如果不顺应市场发展的潮流,一味的固步自封,裹足不前,那你必定要失败,甚至于灭亡。所以,我们必须要进行“二次创业”,因为不创业,就难以守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也就无从谈起。
在通信市场由语音时代转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开展“二次创业”,以“创业”的精神开展工作,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篇二】
近日,认真学习了县委下发的的关于开展“二次创业·十问郎溪”大讨论活动的实施方案之后,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党员领导干部,我们就应该以一种“创业”的心态来对待工作,用“创业”的精神来开展工作,扎实苦干、智慧创业,为我县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二次创业”正是县委县政府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大势所趋,顺应“十年磨一剑”发展新阶段的内在要求,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盼发展求发展的意愿。它事关全县加快改革转型提升的发展大局,决定着郎溪未来一段时期发展的高度和厚度;是应对激烈区域竞争的正确抉择,是丰富“郎溪现象”内涵的历史使命,是着眼当前郎溪发展大局、促进跨越崛起的必然选择。
贯彻落实“二次创业”,必须不断提升学习力。这是贯彻落实“二次创业·十问郎溪”精神前提与基础。提升学习力,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搞好思想查摆,破除旧的思想障碍,树立新的科学发展观;提升学习力,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教育,通过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广泛宣传和积极引导,通过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加强对“二次创业·十问郎溪”的宣传,使广大干部职工深刻领会每一问的精要和重大意义,真正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大的理论武器;提升学习力,就要立足现实、搞好结合,密切联系发展实际,带着问题去思考,对“二次创业·十问郎溪”进行系统性、研究性学习,寻找切合点,提高针对性,为彻底解决制约自身长远发展的重大矛盾和“瓶颈”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贯彻落实“二次创业”,必须不断增强执行力。这是将“二次创业·十问郎溪”所确定的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等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增强执行力,就要把“二次创业”贯彻落实与形势任务结合起来,熟知国内国际形势,把握市场趋势,不断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凝聚到对“二次创业”的忠实实践上来;增强执行力,就要把“二次创业”贯彻落实与提高干部职工的执行能力结合起来,要以“三提”和“三敢”的标准,以及世界眼光、战略思考、勤于学习、善于驾驭、勇于负责、创造性工作的能力等要求锤炼领导干部,提升其宏观统揽、从容驾驭、顺时应变、推进落实的能力,同时强化制度建设,不断规范管理,注重培养干部职工“按程序办事、按制度办事、按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打造良好的执行文化;增强执行力,就要把“二次创业”贯彻落实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以战略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矛盾,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做到抓当前立足长远,抓长远面对当前,从大局出发,树立全局观念,从容应对各种利益格局调整,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形势。
贯彻落实“二次创业”,必须不断发展创新力。这是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二次创业”精神,使社会经济发展充满生机活力的根本保障。发展创新力,就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运用理论与发展理论的关系,当前,要紧密结合贯彻落实“二次创业·十问郎溪”大讨论精神,进一步把握“二次创业”本质,加速推进我县经济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二次创业”,在坚持中发展“二次创业”,实现真正意义上创新与发展;发展创新力,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于“二次创业·十问郎溪”的贯彻落实,不能照本宣科,要坚持以“二次创业·十问郎溪”为指导,紧密结合形势任务变化要求,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展创新力,就要坚持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积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启迪智慧,激发灵感,创造性地理解和把握“二次创业·十问郎溪”精神实质,动员全县上下“提神提标提效、敢想敢干敢当”。
波澜壮阔的二次创业,为我镇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提供了大有作为的舞台。新形势意味着新机遇,新使命蕴含着新挑战。让我们牢牢把握“二次创业·十问郎溪”这个兴镇之本、发展之基、动力之源,不断提升学习力,增强执行力,发展创新力,坚持不懈地打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为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再创我县经济新的辉煌而努力奋斗!
2.二次创业的意义 篇二
一、进行二次习作的意义
二次习作指的是学生的作文在经过教师批改后, 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意见再次进行习作以达到习作水平不断提升的目的。通过对第一次习作的修改, 学生能在认识上不断提高, 在实践中不断练笔,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一) 更新了旧的作文教学方式
一直以来, 小学作文的教学模式都是遵循着这样一个流程:给出题目、分析思路、教师批注、教师讲解。后来,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 由命题作文换成了自命题。然而, 教师们依旧用陈旧的方式讲授, 都是以课堂上的点评作为教学任务的完成。笔者的观点是, 这种做法无法收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在给出修改意见后, 学生也知道了哪里不合适以及怎样改, 但是学生对老师的批改意见并不重视, 不会有意识去按照意见重新修改并完稿, 这样既浪费了教师的心血又没有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因此,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 笔者的观点是在小学生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加上二次习作这一流程, 使得流程更有序可循。从认识论的立场来讲, 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 二次习作就是在第一次完成作文后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 能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提升。
(二) 能够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与水平
优秀水平的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观点是:“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 谁善于和有能力删改自己的东西, 他就前程远大。”我们所熟悉的曹雪芹在创作中也是披阅十载, 增删无数。小学生在完成第一遍的基础上进行再修改, 能对作文的主题、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经过再次斟酌与衡量, 必然会使作文的质量得到提高。另外, 在此过程中, 学生能够体会到付出所带来的快乐, 从而培养了对习作的兴趣。
二、进行二次习作的教学策略
笔者主要从教师与学生两主体进行阐述。
(一) 从教师的角度
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 二次习作必须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所以, 教师需要在策略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1.课堂评讲。教师在课堂上点评学生的作文。将优秀的作文当做范文展示给大家, 教师可以通过有感情的阅读或者做成《作文优秀集》在多媒体上展示, 带领孩子们一起欣赏、分析、评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心理经历了由懵懂到清晰的转变, 对别人和自己的作文的经典与不足之处都有了清晰的认识, 在经过酝酿后, 就能使自己的习作水平有质量的提高。
2.零距离批改。所谓零距离批改, 就是教师不是单独批改作文, 而是让学生在身边。这样做的目的是老师能够直接告诉学生哪里写的好, 哪里写的不好, 可以一起讨论怎么修改更合适。由于班级学生人数较多, 教师可以采用分批进行的方法, 比如将5 名学生编为一组, 利用课间10 分钟、自习课或者课后的零碎时间。
3.评语具体化。很多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写非常宽泛的意见, 比如“文章无重点”、“主题不突出”、“中心不明确”等等。小学生面对这样的评语往往一头雾水, 使得他们根本无从下手修改作文。所以, 笔者认为, 应该将评语更具体些, 用明确的语言指出好与不好之处, 不好之处怎样修改。比如, 若文中缺乏心理描写时, 教师可旁批:“如果是你, 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理呢?“这里如果能用拟人手法来表达是不是会更加精彩?”等等提示语。
(二) 从学生的角度
1.生生互评。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修改也不失是一种好方法。学生在互相修改的时候, 能够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和好奇心, 为什么他能写那么好的作文呢?自己就会有激情去向别的同学学习与借鉴。
2.学生读学生记。指的是学生读自己的优秀作文, 将好的词、句、段与运用的手法, 包括教师给出的评语及修改意见都读给大家听, 这样做能够与所有的学生分享优秀的作文, 其他学生也知道了修改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邓木辉.我的“共能”“异能”观——也谈中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J].教学与管理, 2014 (07) :46-48.
[2]薛美英.谈读写结合模式在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 2015 (09) :97.
3.二次创业的现实抉择 篇三
从“丑小鸭”到“白天鹅”
2004年以来,这里连续5年被评为河南省先进开发区,2006年被评为“河南十佳开发区”,2008年11月14日,被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这里就是三门峡经济开发区。
时光回溯到1992年。
这里还是一片贸易区,依然留有湖滨区桥头市场的影子——面积仅有1.2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4.2平方公里,这就是三门峡经济开发区的前身——三门峡贸易开发区;1995年3月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扩大到7.9平方公里;2000年11月15日,河南省发改委受省政府委托批准开发区再扩大10.7平方公里,总控制规划面积14.9平方公里;2005年4月14日通过国土资源部土地规划审核面积765公顷,2005年12月8日通过国家审核,更名河南三门峡经济开发区。
如今,三门峡经济开发区已开发建成578公顷,占审核面积的75.5%。土地开发率达98%,供应率达98%,利用率达96%,土地投入指标每亩7.5万元,产出指标每亩16.7万元,单位用地效益指标每亩13.8万元,单位土地收益每亩3.5万元。
原来的“丑小鸭”已经成为“白天鹅”。
下面是来自权威部门的一组数字:
各类进区项目达1256个,入区企业158个,累计进区企业投资37.07亿元,完成地区GDP56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5亿元,二产增加值25亿元,三产增加值2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亿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2亿元,出口创汇17.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8亿元,实现了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地区GDP年增速连续保持18%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5%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以上,产销率99%以上,企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15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0%以上;工业企业18家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以上;农民纯收入增长10%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入库税金增长45%以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收入增长30%以上……
2008年实现地区GDP6.7亿,同比增长20%,比市定目标14%高出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1.4:47.1:51.5。工业总产值达15亿,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5亿元,同比增长30%,比市定目标17%高出13个百分点,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完成1700万美元。比市定目标780万美元高出920万美元,是目标计划的2.2倍,吸引外商直接资400万美元,占年目标的10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亿元,增长23%,比市定目标高出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亿元,增长20%,比市定目标高出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008万元,同比增长32%……
数字是枯燥的,但这些数字里却凝聚了开发区建设者无数心血。
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接受记者采访的三门峡经济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北超说:“开发区紧紧围绕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实际,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从小到大,滚动发展的原则,强力实施工业富区、商贸兴区、科教强区、文化旅游活区的发展战略,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以招商引资为龙头,以工业企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借助外力搞开发,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关联度高、外向型、无污染企业,我们走的是一条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技工贸相结合、全方位综合开发的路子。”
“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工作重点,积极组织可利用资源参与竞争和寻求新的发展优势,开拓新的发展空间,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着力提升经济外向度、知名度、信誉度。”开发区一位负责招商工作的职员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在相关文字里,记者看到开发区2009年1月至6月份的报告:GDP(一季度)同比增长15%,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6%,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完成331万元,同比增长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亿元,同比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6亿元,同比增长2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700万元,同比增长25%。
这些成绩是如何取得的?
据了解,三门峡经济开发区始终坚持围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先进工业为基础,以二、三产业发展为依托、突出结构优化、外向度高,现代技术强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工业”的发展思路,重点实施生态经济、循环经济、集约经济工程,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和高度活跃的投资环境,实现内外资并举落户,形成了具有本地特点的特色工业格局。
目前,开发区已入驻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阔的工业项目45个,总投资18.6亿元,年产值达30亿元,利税2.8亿元,构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精密量仪为主的新型特色工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开发区经济的支柱产业。
开发区坚持农业向工商业转变,农村向城市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实现农村经济组织公司化、农村经济实体合作化、农村经济成分技能化。以积极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为群众提供科技信息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在支农资金、土地使用、水电供应等方面予以全力支持,使农户向商户转变为重点,对“城中村”进行适度改造,加快村镇城市改造的步伐;以农民向市民转变为重点,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支持农业生态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
在政策的引领下,5个村从事各类服务业的工商户达1500余家,投资在万元以上的非公有制个体经营户达850家,注册企业达67家,养殖业45家,1200余户农民从传统的农业转向工业、商业、服务业,总体转化率75%以上,有效地改变了农村经济面貌,增加了农民收入。
“先锋工程”影响力
党员的影响力有多大?
2009年上半年,三门峡经济开发区机关党委及群团组把“党员先锋工程”再次引向深入,组织机关6个党支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积极选择项目13个,其中一类项目2个,二类项目11个,项目参与党员人数60人,入党积极分子15人,项目预计生产经济效益240万元,形成了融党建和经济为一体的讲奉献、创一流、学先锋的竞争热潮,增强了机关党委组织的活力。
党员不仅仅要发挥先锋作用,更多的是影响和维护一个群体,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为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开发区组织城建、安全等部门对全区建筑工地多次开展“拖欠农民工工资,违规使用童工”大检查活动,与农民工、建筑工、老板进行零距离接触,从源头上维护了农民丁合法利益,保障了农民工合法权益。
类似的活动诸如:
坚持实施温暖工程,节日期间慰问困难职工、农民工、特困户、大特病号、困难劳模计76人,为他们送去了食用油、大米、面粉和现金……
“三八”节期间,开发区妇联召开了庆女职工趣味活动,辖区各企业、妇女代表60余人参加了活动,共开展了
自行车慢骑、定点投篮、踢毽子、跳绳等多项比赛……
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区团工委组织辖区机关企业,农村青年和团员百余人,在风景区大草坪,开展以“我与开发区共奋进,科学发展献青春”为主题的素质拓展活动……
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暨2009年三门峡第二届全民健身节活动,区工会办举办了开发区“移动杯”体育邀请赛,辖区16个单位、30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为期10天的三项大赛……
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完善规范助学资金捐资办法,争取在今年成功的基础,向企业、村级工会、个体工商户延伸,向“重点工程”推进……
深化了“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加强青少年权益保护,不断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正是这些有意义的活动提升了开发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促使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科学发展无穷期
“坚持把符合。三高一外一无”标准的项目引进到开发区落地,发展工业是必须紧紧抓住不放的重中之重。”这是开发区的目标和任务。
在发展工业方面,张北超坦言:全区上下抓工业不分你我,抓项目不分行业,人人有责任,人人有义务。要注重抓工业总量的扩张,工业项目不论大小要求精,工业总量要求大,工业产品要求好,工业效益要求高;要注重工业结构优化、支柱产业的优势要明显;要注意引进和引导一批企业由产品市场竞争型转向产品市场引领,让绝大多数企业具备市场抗风险能力;要注重构建外向度高,现代化技术强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化工业格局,要上一批有投资规模、集约用地、高产品、高利润的工业项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也同等重要,有关人士说,开发区正积极推进农村“三个转变”的进程,围绕城市服务的原则,强力抓好农村“三化”的落实。不仅高度重视农村的发展趋势,科学地引领农村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上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注重农村经济实体的协调发展,让更多的农业人员在经济实业上转变身份,并在城中村改造中让更多农业人员享受到农村向城市转变的成果、收益。
在第三产业方面,三门峡经济开发区注重了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在产权上、经营上、管理上、服务上、政策上不断地细化、规范,使其继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对于未来,张北超说:
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扩大就业渠道,实现一村一策,增加农民收入。根据各村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现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村民自主参与,以旧村改造带动房地产开发,通过房地产开发搭建综合经济发展平台的基本方针,充分体现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就业渠道,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特点,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及投资者利益。争取通过城中村改造,使土地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多元商机得到统筹开发,在弱化城乡差别的同时,真正使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4.二次创业 篇四
人类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业的过程,人类创业过程有两大阶段:生存创业与生态创业。人类第一次创业是生存创业,第二次创业是生态创业目录二次创业理论二次创业的必要性二次创业的深刻内涵当前中国大中型企业的问题和机遇拓展“第三次创业” 二次创业理论
[1]用创业过程来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由我国著名学者陈世清创立。第一次创业——生存创业:
以实物和能源为生产的主要要素,人类生活水平只是求生存;这种求生存的生活方式,以实物和能源的大量不可再生性的开采和利用为前提。
人类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六次产业革命: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工业、信息业、知识业。六次产业革命的过程说明了一个铁的历史规律:人类必然自发地从认识和利用物质资源开始,然后及于能量,再及于信息,最后从信息中提升和利用知识。因为,人类的认识总是从具体到抽象,并由此产生相应的实践过程。这种以实物和能源为生产的主要要素,决定了人类生活水平只是求生存;而这种求生存的生活方式,必然以实物和能源的大量不可再生性的开采和利用为前提。这就造成了原始社会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同人的统一、奴隶和封建社会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同人的分裂、资本主义社会以人为中心同社会和自然的分裂。第二次创业——生态创业:对自然资源作内涵的有效开发,解决的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只有信息社会,信息成为生产中的主导要素,人们才能逐步以最少的实物和能量的资源就能求生存。这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是求生存而是求生态——可持续发展。如果说,第一次创业,解决的是人类当前的生存问题,必然要对自然资源作掠夺式的“经营”,这时自然科学就是第一生产力,那么第二次创业解决的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然要和自然和平共处,要求对自然资源作内涵的有效开发,这时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等知识的其他方面也就同时成了第一生产力。生态创业、可持续发展,是二次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一次创业,是由低层的经营活动向高层的经营活动转移,第二次创业是用高层的经营活动统驭低层的经营活动。二次创业,就是以知识产业为龙头,以对人类第一次创业的成果——传统产业——按生态原则重塑改造为途径,以人与环境的协同为基础,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
二次创业的必要性
一个企业在经历了一次创业之后,本身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实力,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没有一种变革,那么企业一定会衰亡。要想让企业继续发展下去,实现更高的目标,只有对企业进行根本性的改造,才有可能让企业在一个新的台阶上重新开始发展。二次创业,就是企业在取得高速增长之后,为了谋求进一步的发展而进行的内部变革过程。其实质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进行的一次战略转型,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革命性的转变。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进行二次创业,在企业已有的基础上,进行管理的科学化,不断挖掘内部潜力,以求得进一步的发展。根据前面对企业所面临的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到:二次创业首先要解决的是抛弃过去的曾经使企业取得一次创业成功的做法,推陈出新,用新的管理模式替代旧的模式。进行二次创业的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关键是要告别过去凭借个人素质来赢得并把握机会的时代,重新建立起一个依靠企业整体素质来实现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这场变革对企业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中流传着“二次创业”的口号。企业的领导都希望在市场环境强于自己创业之初的条件下,能够率领旧部在大好形势中创造更大的价值,实现企业价值以及自身价值的大幅提升。但根据当前观察的结果看,提出这个口号的企业最后大多不了了之,企业的领导者不得不认清现实,大家继续原来的日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这要求我们从问题的源头来寻找答案,我们首先要定义什么是二次创业,也就是二次创业的核心内容是什
么?二次创业的深刻内涵?
二次创业是集团生产力发展的一次大飞跃。大家都知道,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条件具备时,就会产生质的飞跃。二次创业是在一次创业的基础上搭建企业发展更高的平台和框架,是一个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过程。因此在二次创业中,我们要抢抓一切可以利用的机遇,加快速度,全面发展,使经营规模在量上和经济效益在质上都有一个大的飞跃。比如,要在三至五年内,使我们的年销售收入达到 50亿元以上,年创利润达到6亿元以上,年自营出口创汇达到3亿美元以上,综合实力在全国同行业中始终保持在前五名,达到这个水平,可以说就是一次大飞跃。?
二次创业一般是一种由企业领导者认识到,并发起的自上而下的企业变革活动。其核心内容是,企业领导者要求企业成员的工作状态调整到当初创业之时的工作状态。此外,企业领导者一般会为自己企业制定一个宏伟的中期目标,并希望企业成员能像当初创业者从无到有那样,将企业建设的更强。
二次创业诉求企业的特征企业寿命平均在10年以上;企业中高层管理团队已经趋于稳定;企业在既有市场中已经获得一定分额,但距离领先者的差距仍然很大,这个差距正是企业领导者的梦想所在;企业领导者坚信自己的实力,认为企业的未来仍然需要自己的指引;企业都有精彩的从无到有的创业史;企业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的企业文化;领导与员工的不同反应
二次创业比初次创业还要艰难吗?难道一个企业从无到有,比从强到更强更难?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些企业的领导者。根据我们对这些企业领导者的了解,他们普遍认为当前的市场形势和企业配置更有条件实施二次创业。
这些理由是:当前的核心团队成员比创业之初更有经验,有更好的能力在市场中拼杀;当前企业的资金能力比创业之初更强,能让企业在市场中发现更多的机会并提供足够的支持;企业当前的掌舵者对行业的认识更加深刻,更清楚企业未来的定位;当前企业的稳定性比创业之初更加稳固,抗风险性更好;
但这些只是领导者的一厢情愿,在企业的中、低层领导,员工们对这种口号的反应更多地是不理解甚至淡漠,他们普遍的反应是:我只是一个小工,二次创业是老板的事,和我没关系,而且我从中无法得到什么东西(基层员工视角);上边的位置(管理位置)都满了,二次创业只是让他们(高管)获取更大的利益,我们只是个小打工的(中层经理);老板的胃口越来越大,给我们定的指标越来越高,这种增长有些不切实际的嫌疑(高管团队成员);什么在阻碍二次创业顺利实施
通过这些认知,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一些关于阻碍二次创业顺利实施的问题表现:1 明明形势更好了,但大家的干劲却减弱了;企业中每个人对二次创业的看法有明显分歧;
这只是众多问题的表象,我们需要更加系统地分析才能得出关于如何成功导入二次创业需要的系统环境,否则,二次创业只能是浮华一梦的代名词。
因为二次创业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活动,所以我们假定,企业真实业绩与预期业绩之间的差距是领导者发起二次创业的根本原因。一般而言,之所以会产生二次创业的念头,是因为领导
者认为当前企业的配置通过某种程度的改善能够实现自己预期的业绩,而这种配置的提升在自己可接受的范围内(包括资金、人员的投入)。这种配置的改善表现在:通过某种程度的士气提升,提高人员劳动生产率水平;给定当前的硬件配置,配合提升的人员劳动生产率水平,将能贡献更多的实际业绩。与自己创业之初相比,当前的硬件配置已经达到令自己满意的地步(如果需要改进,企业也有能力支付),但士气的低落是首先需要改进的。所以,从企业领导者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给定硬件设施的匹配,企业所欠缺的只是急待提升的人员劳动生产率。
企业领导者无法具体描述预期的调整目标,即,他无法清楚地描述预期的人员劳动生产率应该是一个什么水平。他只是对目前的状态不满意。而且,对于如何提升该指标也缺乏清晰的了解。出于大多数领导对自己下属的认识,他们总是认为,自己下属身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待挖掘,所以,二次创业几乎都是以针对提升下属的人力资源行动展开的。这并非偶然,而是从领导者的角度出发,他只能认识到这一点。管理方法与措施 JIM节目管理的中文意思: 节,节约,精简节制的意思,是以生存,发展为出发点的管理目,条目,可视化,标准化, 是以目标为导向,标准化的管理 JIM节目管理的的英文意思: Just In Management 一切必须在管理之中,一切又是管理得恰在此时,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JIM节目管理分析,二次创业通常必须体现以下特点:
1)企业已完成原始积累,拥有了自主产权的厂房,设备,或经营场所;
2)企业主要产品技术在国内同行业中排在前列;
3)企业正在或马上要进行两代人的交替,在民营企业表现在父母与子女辈的交接,在国营企业表现在即将退休的一代企业家和新生代的交接;
4)管理转型,比如很多企业在上ERP,或直接引进总经理职位的职来经理人;
5)新的团队的建立,或者是新的企业文化的植入当前中国大中型企业的问题和机遇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企业全面进入世界市场竞争的时代已经来临,JIM节目管理又提出了“三次创业”的概念,三次创业,是指中国的大中型企业在二次创业发展后期的产业集中走向的一个过程,是规模市场技术创新等各种资源的整合,说到底是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如何真正与世界领先企业竞争超越和兼并领先的一个过程。当前,中国有很多民营企业已经成长壮大,包括国营企业在内,中国大中型企业目前存在以下问题和机遇:
1绝大多数产业产能过剩,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仍然盛行;而这些产业(链)中,企业过于分散,集中度不高;
2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布局不合理,市场混乱,无序甚至是恶性的低价竞争,这对我国的资源和产业构成了极大的伤害。
3行业联合重组是解决之道,这就是商路明所说的“三次创业”:
(1)细分产品,行业,协会,寻找龙头老大;产业链需要合作,同行资源共享,每一环都是价值链的一部分;
(2)中国企业包括台湾和香港在当今世界500强中共有43家,其中大陆共37家,中央企业24家。今后的5-10年内,每年中国的企业能否成倍的上升,关键看竞争力,而目前我国企业竞争力不够却是不争的事实,打造竞争力,要靠“规模和国际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企业之间的竞争!
4很多中国中小企业家已走出了“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误区,愿意进入行业重组,而不再喜欢“单打独斗” 拓展“第三次创业”
“第三次创业”的重点是行业管理,是龙头企业的形成和同一行业、同类产品各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而重中之重就是指龙头或优势企业所进行的基于合并重组领导地位而进行的全方位的营销战略战术管理工作。“第三次创业”的核心是企业要通过“修路”和“造人”打造一种可以复制的营销制度文化以迅速使重组的各成员进入联合竞争状态,是一个
“小家族制”发展到“大家族制”的过程。参考资料二次创业理论 概述
用创业过程来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由我国著名学者陈世清创立,是第一个中国人的原创性经济学体系《对称经济学》的基础理理论定位
人类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业的过程,人类创业过程有两大阶段:生存创业与生态创业。人类第一次创业是生存创业,第二次创业是生态创业
第一次创业——生存创业:以实物和能源为生产的主要要素,人类生活水平只是求生存;这种求生存的生活方式,以实物和能源的大量不可再生性的开采和利用为前提。
人类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六次产业革命: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工业、信息业、知识业。六次产业革命的过程说明了一个铁的历史规律:人类必然自发地从认识和利用物质资源开始,然后及于能量,再及于信息,最后从信息中提升和利用知识。因为,人类的认识总是从具体到抽象,并由此产生相应的实践过程。这种以实物和能源为生产的主要要素,决定了人类生活水平只是求生存;而这种求生存的生活方式,必然以实物和能源的大量不可再生性的开采和利用为前提。这就造成了原始社会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同人的统一、奴隶和封建社会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同人的分裂、资本主义社会以人为中心同社会和自然的分裂。
第二次创业——生态创业:对自然资源作内涵的有效开发,解决的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只有信息社会,信息成为生产中的主导要素,人们才能逐步以最少的实物和能量的资源就能求生存。这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是求生存而是求生态——可持续发展。如果说,第一次创业,解决的是人类当前的生存问题,必然要对自然资源作掠夺式的“经营”,这时自然科学就是第一生产力,那么第二次创业解决的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然要和自然和平共处,要求对自然资源作内涵的有效开发,这时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等知识的其他方面也就同时成了第一生产力。
生态创业、可持续发展,是二次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一次创业,是由低层的经营活动向高层的经营活动转移,第二次创业是用高层的经营活动统驭低层的经营活动。二次创业,就是以知识产业为龙头,以对人类第一次创业的成果——传统产业——按生态原则重塑改造为途径,以人与环境的协同为基础,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
5.二次创业精神传达 篇五
(2012年1月6日)
正月初八(1月30日),泉州市召开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大会,这是泉州规格最高、具有历史和里程碑意义的大会,会议精神主要体现在苏树林省长和徐钢书记两位领导同志的讲话中,根据南委办[2012]15号、16号文要求,现将两位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传达如下:
一、苏树林省长的讲话精神
苏树林省长主要讲了三部分内容:
(一)泉州民营经济敢拼会赢尽显英雄本色
去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泉州民营企业逆势而进、迎难而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会识“天象”、会看“风水”,赶走“夜路”、敢闯“激流”的特有胆识和能力。大家辨识“天象”,以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并顺应国际金融危机引起的供求变化,在市场竞争中居于主动、扩大份额。比如,南安水暖产业的一批龙头企业,往产业链的上游延伸,与日本TOTO、美国科勒、德国高仪等国际知名企业既竞争又合作,提升产品竞争力,使南安水暖产业保持年均32%的增长,占到了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大家查看“风水”,以高超的智慧,紧跟宏观调控的导向,研究并充分利用政策和自身的优势,择时而为、择优而上。大家赶走“夜路”,以敢为人先的气魄,把握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重要契机,加快合纵连横、做大做强。比如,在不少地方大谈“国进民退”之时,我们的泉州的民营企业却不声不响地加快了与央企的合作步伐,有的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合作建设全球性的南安石材物流园,在联手央企、链接大户中壮大我们自己。大家
1勇闯“激流”,以全新的思维和举措应对挑战,促进传统产业提升跨越、化危为机。比如,南安石材业变废为宝、变害为利,成功地实现了从分散到相对集中、从低端走向高端、从普通商品走向工艺品的三大突破,走出去经营,运回来原料,卖出品牌价值,成就了中国石材之乡的凤凰涅槃。南安石材业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泉州的民营企业已走上了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苏树林省长连续三次引用南安民营企业作为例子,并且是在其他兄弟县市之前,这是对南安极大的鞭策和鼓舞。
(二)泉州要打造民营经济的发展乐园
省委孙春兰书记强调要创造良好环境,大力扶持民营经济,要求我们要“把环境作为对外开放的第一竞争力”。
1、给予良好的政策支持。去年,省里出台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29条意见、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10条政策、促进工业稳定增长的“6+6”办法和扶持小微企业的12条措施。今年春节期间,孙书记亲自审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泉州民营经济发展的10条措施,作为这次会议送给大家的礼包,支持我们泉州民营经济发展。在这次会议上,泉州也出台了推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若干意见、推进产业转移的若干意见、支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专项扶持行动计划以及服务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意见,力求形成新的政策洼地。
2、提供良好的政府服务。要更新管理理念,创造信息时代的泉州速度,满足泉州快速发展的需要。
3、培育良好的产业环境。我们的重点是引导培育更多的龙头企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配套,推进产业集群建设,营造更好的产业环境。
4、提供良好的社会依托。良好的医疗教育条件和生态环境、社交环境,越来越成为吸引企业和人才的重要因素。泉州要瞄准厦门,学习厦门,打造出样板来赶超厦门。这样我们的企业家、我们的企业就不会往外迁、不会往外走。
(三)泉州民营经济要谋求科学发展的新跨越
我们推进泉州民营经济二次创业,就是希望泉州民营经济以变应变,长盛不衰,打造一个个百年老店。
1、咬定实业不放松。坚持发展实业,是泉州民营经济的成功经验。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坚持。都走高端不行,都走低端当然也不行,所以高中低端都是需要的。无论在什么时候,有市场有利润有就业的行当都不能淘汰,都要保留发展好。
2、抓住机遇趁势而上。据估算,目前泉州民营资金有1000多个亿,希望我们的企业家们加强项目论证,果断决策,莫失良机。
3、人的问题要早做考虑。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要及早谋划,精心开发。第一要把企业家的培养放在第一位,第二对核心人才要尽早拴心留人,第三政府和企业都要深入研究、有效应对用工荒问题。
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民营企业必须跨越的门槛。家庭式民营企业一般情况是小的可以,大的不行,但跳出家族式管理还是必要的。
5、将研发和营销作为企业的生命工程。我认为研发和营销是企业发展的两个刀把子。希望我们的企业家更加重视这两项工作。
6、抓管理首先要抓队伍。要紧紧抓住责任心和硬功夫这两个关键,不断强化“三基”工作。我曾经研究过德国和日本的企业,发现他们的“三老四严”(“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
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做得很好,岗位责任制很落实。那这是严。我也曾对大庆精神、大庆传统和作风进行过深入地思考,我概括就是六个字:责任心硬功夫。提高责任心和硬功夫的有效办法就是强化“三基”工作,就是讲加强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的基层建设、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基础工作、以岗位练兵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功训练。
7、做企业一定要有魂有脸。文化是企业的魂,品牌是企业的脸。企业文化首先是企业家文化,它是企业家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所以企业家要亲自抓企业文化。你必须要把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变成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行动,所以这个企业文化,它属于意识形态,但是它会激发生产力,创造生产力。我认为,品牌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做产品一定要做品牌,尽管做成品牌很不容易,但是起码要作为一种追求。
8、既要“请回来”,又要“走出去”。去年泉州回归项目投资额1100亿,这里面,异地商会的同志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要闽商回归,请大家回来。那么支持企业走出去,走出福建、走出国门,才能做得更大、做得更强,所以我们支持。但希望我们的企业将来在向外扩张的时候,要将树的主根留在福建,就是要把企业的总部和营销中心留在福建。
二、徐钢书记的讲话精神
徐钢书记的讲话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一)二次创业,正当其时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经历了30多年的“一次创业”。这30多年的发展,泉州有了较为坚实的家底,形成了全省最大的经济总量,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
在这个时候,我们提出“二次创业”,就是要紧紧依靠广大企业,动员广大企业家,永远保持昂扬向上、勇往直前的激情和干劲,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敢冲敢闯;就是要让“爱拼敢赢”引领泉州永续发展,让更多的泉州人投身新一轮创业之中,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跨越发展,一波又一波、滚滚向前!
我们说“二次创业”,就是要着眼于转变提升,拿出过去30年积攒的财富,更多地投向符合国家战略导向的产业领域,我们说“二次创业”,就是要依托现有基础,让更多企业在“创新转型中创造新优势”。我们说“二次创业”,就是要鼓励更多的小微企业、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创业洪流中。我们说“二次创业”,就是要把泉州建成海内外泉州人投资兴业的热土,建成“民营经济健康成长的乐园”。
(二)转变提升,开创未来
新一轮创业,要靠什么来往前走?
首先,专注实业。专注实业,很现实的,就是把最熟悉、最擅长的事,努力做到最好。专注实业,很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打造产业“联合舰队”。
第二,永远创新。创新,最重要的是人才。我们希望,更多的企业家,有这样的远见卓识,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上,舍得下“大本钱”。我们相信,这样的投入,一定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丰厚的回报。
第三,爱拼敢赢。泉州的企业家精神,最本质、最核心的,就是爱拼敢赢。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泉州企业家在一无所有中,一步一步打下了坚实的基业。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小富即安。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就是一代又一代泉州人,秉承前辈精神,后浪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涌现出更多的“创二代”、“创三代”。
(三)企业转型,政府转变
如果说,“一次创业”发端于农村,那么,“二次创业” 则要更多依托于城市。所以,“政府转变”,现时期首要的工作,就是把城市建设好。我们不但要建设好城市“商业综合体”,还要把园区建设好,努力为企业搭建更多的“产业综合体”。要着力抓好各类园区的改造、提升和整合工作,以“一区多园”的模式,把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的政策优势,扩展到更多的园区。同时,要抓好重点小城镇建设,我们要按照“较强的产业依托、发达的交通联系、完善的城市功能、优美的生态环境、相对规模的人口集聚、较高水准的政府管理”标准,建设好省、市试点镇,使其具有小型城市的发展条件,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6.二次创业思想总结 篇六
自学习了20xx年8月19日,湖南联通刘桂清总经理发出迈步”二次创业”续写新辉煌的工作报告之后,让我对企业今后发展和个人努力的方向有了一个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特别是报告中对于“二次创业”的提法十分贴切,对我们的工作也具有积极、明确的指导作用,我们就是应该以一种“创业”的心态来对待工作,用“创业”的精神来开展工作,扎实苦干、智慧创业,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工作中最大的敌人不是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而是我们内心的“惰性”与思维的“惯性”,遇到新问题总习惯用老方法去解决;不愿费劲去开拓新思路,而是习惯性的走过去的老路。中国有句老话叫“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讲的就是只有保持与时俱进,不断锐意创新,才能不断的取得进步;如果总是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那就只能像常年不开的门轴一样生锈,犹如一潭死水般的腐败。
“二次创业”正是在上级领导审时度势,在通信业从话音时代向移动互联网时代迈进、从管道服务向流量经营转变的巨大变革和调整的关键时刻,对联通人提出的新思路和新要求,那就是必须牢固树立四个观念,深入推进六个转型。通过学习,我认为“永远都要坐前排”观念就是要对标和敢拼,即通过与兄弟公司、竞争对手的对标,学其之长、克己之短,敢想、敢拼,永挣第一;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是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和习惯,研究遇到的新问题、分析市场的新情况,解放思想、开拓思路,以创新的精神去科学的解决问题;“以人为本”和“诚信经营”则是从企业发展的内部驱动力和外部拓展性方面,解答了“如何做”和“怎样做”的问题,指导我们以长远发展的眼光,在内部关爱员工,依靠员工,创造和谐的发展氛围,为企业发展提供绵延不断的内部驱动力;对外以诚信为本,谋大事、图大利,创特色、树品牌,靠智慧营销来保证企业的长足发展。
六个转型则具体的从经营内容、经营范围、激励机制、组织机构管理、差异化服务和发展渠道等六个层面,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发展和努力的方向。概括来讲,就是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重点经营高附加值的产品、努力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差异化
和个性化的服务来提升客户感受,综合各方面因素全力打造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来增加企业收入;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则通过建立简约、高效的内部管理和考核机制,达到“降耗增效”的目的。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讯技术也飞速发展,我们原先熟悉的东西已逐渐被边缘化,在多媒体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语音服务已经从昨日的绝对主角沦为了只能在一旁敲敲边鼓的小配角,互联网信息接入和信息内容服务已经成为了人们消费的主导。这也要求我们积极的转变固有观念,学习研究新的技术,积极开拓新的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出适合市场需求,适销对路,受客户欢迎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我们放眼全球市场,任何没有能够敏锐发现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市场巨变,并及时转型的企业,都难以避免的遭到失败的厄运,曾经在全球胶片行业被视为榜样和旗帜的柯达公司,在数码影像技术所带来的摄影器材市场的巨变面前,因为自己的骄傲自大与固步自封,最终也只得怀抱着过去的辉煌,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洪流中“无可奈何花落去”。
如此生动的事实与教材,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市场的“无情”,但也充分给我们证明了市场的“公正”,不管你的企业过去多么的出色,不管你曾经多么的“不可一世”,在市场面前,如果不顺应市场发展的潮流,一味的固步自封,裹足不前,那你必定要失败,甚至于灭亡。所以,我们必须要进行“二次创业”,因为不创业,就难以守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也就无从谈起。
7.二次创业的意义 篇七
关键词:中小企业,二次创业,民间融资
一、引言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的机制创新,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架构都相应的在发生变化,逐步走上“二次创业”的发展道路,为了迎来新的起点,达到新的高度,中小企业在融资渠道建设、产品研发和人才引进与储备等层面都需要下足功夫,做广做深。然而,不能忽视的事实是,无论是扩大生产规模、引进和培养人才,还是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次创业”的每一步骤几乎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来看,仅仅依赖其自身有限的积累进行内源融资是行不通的,因此能否顺利取得外部融资是把握“二次创业”机遇的关键所在。
调研发现,即便是经济发展较快的温州地区,中小企业也难摆脱融资难、融资渠道单一的弊端,此外研究还发现温州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民间融资在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2010年、2011年民间融资在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中的占比分别是34.7%、33.3%和44.2%。尤其对于处在二次创业期的中小企业而言,民间融资更能满足其资金需求特性,据统计,中小企业二次创业阶段,平均92.4%的资金缺口要通过民间融资渠道来弥补,但是在具体的对接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由此看来,温州民间融资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加强,规范民间融资渠道,引导民间资本流向实体企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中小企业“二次创业”融资现状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由来已久,由于其规模较小,制度不完善,竞争力较弱等天生缺陷,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途径上受到很大限制。而对于“二次创业”的中小企业而言,针对其扩展规模、产品创新等巨大的资金需求,融资难又呈现一些新的特点。
(一)短期筹资难度有下降,长期筹资压力还很大。
虽然中小企业具有天生的融资缺陷,但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建设,逐步建立健全运营机制,再加上近年来政府不断出台的政策支持,中小企业渐渐赢得金融机构的青睐,在企业融资结构中,金融机构贷款来源所占的比例有增加趋势。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2010年和2011年银行贷款在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中的比例分别是34.8%、41.5%和30.5%。“二次创业”的中小企业顺利度过原始积累期,企业的整体实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本增加以及规模扩大都有利于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再加上近年来,中央及地方政府不断推出鼓励中小企业“二次创业”的利好政策,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得到部分解决。然而,对于处在“二次创业”阶段的中小企业而言,急需来自中长期贷款和股权投资方面的支持。由于金融机构大多只能提供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更新资金,显然中长期信贷业务和权益性资本供给存在严重不足。
(二)融资渠道有所增加,模式却很不完善。
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资金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为此,近年来,中央到地方都做出了很多努力,积极推行金融市场机制的创新。一方面在国有商业银行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建立产权交易市场、设立基金会,另一方面,发展地方银行和民间金融、开辟中小企业板块等,这些举措都为中小企业有效进行“二次创业”提供了很好的融资平台。但是由于此项渠道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其规模和规范程度有限,融资效果还有待检验。民间融资渠道可以适当缓解中小企业“二次创业”的资金压力,但是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却存在着一系列瓶颈因素,其中民间融资的模式不够规范是诱因之一。
三、温州中小企业“二次创业”民间融资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民间金融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社会和中小企业有需求。但是即便是在民间资本较为发达,区域经济发展也是全国楷模的温州地区,也未能使得“二次创业”的中小企业有效使用民间融资途径缓解其资金压力。本文认为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间资本“无暇顾及”实体经济。
温州地区经济发达,也是我国民间资本的活跃之地。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2011年公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民间借贷规模已达到银行信贷总量的20%,即1 100亿元左右,借贷资金主要来源于民营企业和普通家庭的闲置资金,有59.67%的企业和89%的家庭个人参与民间借贷。关于借贷资金的去向,一般性生产经营仅占35%左右,房地产投资占20%,而停留在民间借贷市场上的资金规模高达40%。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的实体工业化进程由民间资本驱动,迅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从炒煤、炒棉、炒矿、炒楼、炒地、炒蒜到炒钱,温州民间资本逐步脱离了实体经济,一味追求着眼前的高额利润。2008年的金融危机一度使温州借贷链出现断裂。但2009年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导致房地产价格、资源价格大幅上涨,再次引发了温州民间资本涌向虚拟经济。企业问卷调查中,33%的企业资金链断裂、28%的企业经营不善、24%的企业过度投资,清楚说明了直接引发的导火线所在。实业日趋空心化,资本投资化,资产泡沫化,而且后果日趋严重,这样也就不难理解2011年温州地区出现的“老板跑路”等极端现象了。
(二)民间融资形式有局限。
温州地区当前比较活跃的民间金融形式主要有:民间借贷(包括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和地下钱庄等各种形式)、典当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小额信贷等。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从2003年至今的监测数据来看,地下钱庄这样的民间借贷和典当等民间金融形式的利率过高,一直在[13%,17%]的区间徘徊,目前已经达到了18%。显然高利贷形式的民间融资并不利于中小企业进行二次创业。然而目前小额贷款公司的规模较小,且只有少量资金能被中小企业用于二次创业中。相比之下,民间募股、私人借贷和职工集资等民间借贷形式更能满足中小企业二次创业过程中的资金需求特性,但这类形式则更多地要靠企业的人脉关系等社会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偶然性。
(三)民间融资伴随潜在的高风险。
据温州市公安局统计,2010年全市共受理非法集资类案件20起,涉案总金额10亿元,比2009年分别上升5%和106%。此外,据温州市法院统计,2011年1-4月份全市民间借贷一审案件3 450件,同比增长19.5%;审结案件2 450件,同比增长28.2%;审结案件标的额10.32亿元,同比增长64.2%。2011年下半年的温州民间借贷危机首先从龙湾区爆发,然后向全市蔓延。许多担保公司和中小企业的老板选择了回避、出走甚至自杀。由于民间借贷主体复杂、涉及面广,一旦出现借款方无法及时兑现承诺的高收益,危机就开始出现。这种潜在的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也是民间融资的致命缺陷。
四、有效规范和引导温州民间资本,有利支持中小企业“二次创业”
2011年,温州“借贷风波”引发了人们对民间借贷“野蛮”生长的广泛关注,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愈发凸显。本文认为,既要改变中小企业二次创业融资难的窘境,又可以将民间资本顺利“收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收编”民间资本,发展民营金融机构。
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疏通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渠道。只有允许发展民营银行和专营贷款机构,“收编”民间资本,才可以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方面集合民间资金,设立民间融资的交易平台,如新型金融合作社,增加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试点,吸收企业、民间团体和个人为会员;另一方面政府针对民间融资制定全方位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监管民间融资的部门,订立凡民间融资须经登记和监督相关制度,以及设立符合中小金融机构的考核指标,防止对正规化后这些金融机构的监管过度和监管不足。
(二)引导民间资本走向实体经济。
近年来,由于大量民间资金从原先的房地产、能源等行业撤离,温州民间资本突然间变得丰裕。据温州市政府金融办负责人估算,温州市的民间资金大约在4 500亿元至6 000亿元之间。如果可以将民间募集的资金,投向优质的中小企业,让民间资本重回实业,不但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而且也是破除中小企业“二次创业”融资难的有益举措。当前的情况是,“热钱恐慌”和民间投资不足并存,主要原因是缺乏良好投资渠道。政府应该将民间资金引向中小企业,尤其是处于二次创业期资金缺口大的优质中小企业,帮助这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比如可以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限制资金流向落后或资金过量的产业,同时通过税收优惠、投资优惠等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投入。
(三)建立民间融资的服务体系和创新机制。
虽然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存在很强的共生性关系,但中小企业“二次创业”的资金缺口仍然很大。优化民间融资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构建民间融资服务体系和创新机制,如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村镇社区银行等多层次中介机构,在素质好、技术可行和有市场前景的产业和项目上大力投资,助推中小企业顺利实现二次创业。温州已经申报成为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但是也要考虑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一系列障碍,如身份定位问题、经营地域限制、征信系统缺乏等。为改进现状,政府应做好正规审批、牌照发放等准许程序的严格把关,其目的一是明确其身份定位;二是切实采取措施,鼓励和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
(四)中小企业“二次创业”应加强自身改革与民间融资风险控制。
中小企业在二次创业阶段,面临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要加快企业的管理制度现代化和规范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业务和财务的透明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公开咨询和披露机制。此外,要突破融资难题就要确立多元化融资意识,在选择民间融资渠道时,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评估还贷实力,避免非法集资形式的民间借贷。近年来温州地区大量倒闭的中小企业涉及高利贷的事实说明,民间融资有可能会加剧甚至导致中小企业“二次创业”的失败。在民间融资的风险控制制度建设与实施层面,中小企业也不能掉以轻心。具体操作细节,可以参考以下方面,首先要在源头上严格控制民间借贷规模;其次要在成本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选择民间融资渠道;再者要慎重选择民间金融的形式;最后要严格控制投资流程,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也要看到背后的高风险,避免盲目执行所导致的公司破产。
参考文献
[1].郑亚莉, 孙敏纳.浙江省金融发展、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J].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1, (9)
[2].代勇登, 陆新文.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融资问题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6, (9) .
[3].蔡辉, 冯融.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发展,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J].银行家, 2011, (12) .
[4].顾标, 王修芸.“民企——民资双困境”的破解之道[J].浙江社会科学, 2011, (12) .
[5].朱建芳, 林坪.温州与周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比较[J].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1, (4) .
[6].陈杏头.中小企业二次创业民间融资瓶颈及对策——基于对浙江省的分析[J].商业时代, 2011, (36) .
[7].钟士取.温州市中小企业融资及民间融资现状的调查[J].金融发展评论, 2011, (7) .
8.二次创业的四大惊险转换 篇八
如果说全球危机与金融海啸有什么“好处”的话,那就是它会让所有不具备真正竞争力的企业加速死亡,同时也让那些有机会胜出的企业加压改造。危机好似一套“二次创业”的加速器。
我以为企业从初次创业向二次创业,至少会遇到四大风险台阶,应给予特别关注。
一、战略聚焦与定位
十年生聚,“聚”为其本。中国企业往往不是死于机会稀缺,而是死于企业内耗。更准确地说,是死于战略不聚焦、不定型。企业一次创业成功后,如果战略不聚焦,继续“机会导向”习惯,老板指哪打哪,拥有专长的人才又如何很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如房地产业的能人到了煤矿就立刻会成为累赘,找不到价值点,难有施展。如果战略长期不聚焦,会使企业里有专长的人看不到自己的前景,从而缺乏安全感,就常常会热衷于内耗与内斗。在这种模式下的企业进而会形成逆向淘汰,而不断淘汰掉的,一定都是有各种专长的能人。
企业发展,人才第一。而战略不定型,人事安排也常是动荡不安,经常被无端调整。老板的定位不清,让企业内部的人无所适从,最终危害的是企业发展。
以我们大量咨询顾问工作的经验看,如是者几番下来,最后留在企业的只会有三类人:第一类是万金油,什么都会什么都不专,指哪打哪,但是哪都打不下来;第二类是老板的随从,充当老板的下手;第三类就是玩政治的人,极其擅长平衡各种关系而非办事。很多中国企业,都是一抓一大把的所谓“通才”,二次创业又如何能有成功率?
既然“不懂得聚焦与定位”是中国企业的通病,那么如何有效筛选“机会”、如何抵挡有碍于企业战略聚焦的“机会性诱惑”,就成了二次创业期企业生死的关键命题之一。二次创业的企业在渡过了生存关口以后,最重要的就是战略的再聚焦和再提炼,先搞清楚今后干什么,才能聚到一批职业的专门人才。
因此,二次创业的企业战略聚焦与定位是首务之急。
二、二次创业的管理思想提炼
在当今企业人治化仍不可避免的时代,政治关系往往是企业运行的最高形态。因此二次创业企业的管理思想提炼,就不可避免地聚焦于老板的世界观、哲学观的提炼。说白了,就是老板到底想干嘛?到底怎么看自己的员工?而不要很虚地说什么“自我实现”。这直接涉及“一次创业”与“二次创业”间生死攸关的接口转换。
一个企业在创业时不会去思考上述问题,因为创业时人们无暇他顾,很多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因而都被掩盖了。而企业的生存问题一旦解决,大家稍微可以坐下喘口气时,就开始产生内部博弈的空间。这时,当今时代必有的“思想和价值多元化”问题就会涌现出来。
对此,每个面临二次创业的企业家有没有真正思考?或者能不能思考清楚?并以此去反省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一个企业的实务理论影响着整个企业的上层建筑,影响着把控企业发展方向的船舵构造。由此所导出的,就是企业家怎么看待自己的企业,如何看待企业的员工,如何看待企业发展和员工的关系等问题。随着现在社会资源和机会的极大丰富以及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企业的管理越来越麻烦,其实问题的核心就在于人心和管理思想文化的协调性上。一旦不能产生逻辑一致的文化,从老板到企业到员工,如果无法在这方面形成共识,这个企业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组织凝聚力,二次创业就无从谈起。
大量例证均表明,企业迈过了一次创业门槛后,很多问题都会浮出水面。第一类问题涉及价值的分配确认。例如:老板怎么看待员工,怎么看待创业伙伴?员工老臣子想的是“我和你一起创的业”,老板可能想的是“是我给了你饭吃”,理解大相径廷。好比某家企业进行的股权改革,北京大区的股权一分,四个经理走了三个。原因很简单,每个人就分了百分之零点零几,远远低于经理们对自身价值的认知。也有的企业做股权分配,老板觉得高管没有一个像样的,认为最起码一半的人应该被淘汰。老板认定的别人价值多少,跟人家自我认定的贡献了多少,差别很大。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涉及员工定位,他们到底是工具、是费用,还是生产力?其中直接反映出企业主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员工的亲疏远近和治理架构如何权衡,老板是以一致标准判定人,还是就以亲疏远近来使用人,这是老板必须想清楚的。绝大多数时候,由于我们的文化基因和社会因素,每个人都有局限性:一方面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作用,另一方面过低评价别人的价值。再就是心态中充斥着投机思维:奋斗的时候把人当伙伴,共担风险;收获的时候把人当雇员,收益归已。对此咨询业有句话:叫做“有业务的时候员工化,没业务的时候合伙化”,也算是一语道破吧。
第三个问题涉及老板本人的某些误导性自我投射。从一次创业走出来的老板,特别容易推己及人。凡是自己玩命干的,大都也这样要求别人;凡是自己特省的,也对部下较为抠门。老板还倾向于把员工当作成本,不信任不放手,这一点跟骨子里认为别人没有价值是一脉相承的。正因为老板认为员工没有价值,所以给钱就总是给到底线,给点奖励就以为是恩赐。不少创业期公司,都明显存在这一类问题,企业内部的管理思想不明确,导致企业整个乱套。
问题找到,但如何解决?我们发现企业领导层的自我提炼与思维转轨往往绝非易事。
首先要认识到,“亲疏远近导向”是东方文化的劣根性。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企业规模总会大到老板无法事必躬亲的一天。因此,用人的理念决定了一个企业能够做多大。老板的亲信圈子往往都是人情评价导向,而不是价值导向。能干是从企业角度看,亲疏是从企业家角度看,大部分的亲近圈子是欠缺能力的,从企业家的角度看有价值,从企业的角度看则价值较小。所以一旦过了一次创业的槛,能够停下休息的时候,内部矛盾就爆发了:前期的价值分享,后期的机制安排;相互的沟通模式,人际的相处方式;老板的不放权,企业里的人想干事而不可得;老板说话不兑现等等。亲疏远近的圈子形成以后,就出现:新老员工冲突,新人进不来;工资体系混乱;新人不适应老板风格等等层出不穷。从发展的角度看,企业内部的人才治理观念必须走向人文导向。企业文化实际上是社会现象,符不符合社会的某个时点上的主流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企业文化的生命力。比如:这个社会主流文化时点已经到了分享阶段,尊重这样的价值观,企业的价值与之相符,而非一味地只强调纪律、秩序,绝大多数的人才能和企业同道。人先是社会人,才是企业人。一个企业作为社会有机的一分子,绝对不能挑战社会,既不能超前,更不能滞后。
其次,在这么一个多元的时代,老板形成的组织文化要有包容性,能够允许多元的价值观存在,能够允许有职业理想的人和只想赚钱的人共同存在。不要妄图纯洁自己的企业文化,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所有人,否则就是自欺欺人或遭遇的反抗会很大。归根结底,二次创业的企业要想清楚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哲学观,根据自己的企业战略去升华和修正,使得企业内部价值观、老板自己的价值观能够符合社会价值观的要求。如果不去修正,二次创业的企业就难谈成功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即使是一个较好的企业文化,也可能被职工误读。例如:某大企业的文化主题是“以善为始,广济天下”,说起来很对,也富含实践提炼价值,但到了职工那里,都理解为福利化、宽松化,甚至国企大锅饭化了,很多员工借此赖在企业身上怠工。这就是因为企业的文化制定者没有将企业文化的真实内涵提炼到家和传达到位。说到底,这还是老板修道的问题。
三、整合运营体系的内在逻辑
这次南非世界杯的主题词,就是“整体足球打败单干足球”。整体的凝聚力是一种高档次高能级智慧。同样,如何把企业打造成一个整体,各个部分之间有机地进行配合形成一致的目标,也绝不简单。企业在能够成为有机体之前,多是一个个机械体的拼凑,板块和人都是老板相继收罗的,他们之间并不存在天然的有机性联系,不可能像人的五官与身体那般天然配套。因此,企业如果不通过主观设计,就很难配合好。所以,我们往往看到一个企业的各个部门和个人有自己的目标,但是企业却远没形成合力。
企业的外部一致性
更复杂也更麻烦的,是企业、环境与竞争者各方面的动态关联层次。其核心在于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选择问题。而在企业的选择和功能构件组合上,第一是一定要有内在一致的逻辑性;第二个是必须符合杜拉克的实务理论。如何选择往往没有是非对错,只看水平高下。
但在现实中却存在众多的不一致,例如:企业家认为这个市场是随机、零散的,却反过来大规模投入;当市场处于随行就市状态时,企业家却跑去打集中广告。此一类例子屡见不鲜。如果公司产品已是成熟产品,在终极用户那里产品基本同质化、没区别,其产品营销已不在于打广告,那么最该做的是一家家客户去进行品质保障的推广和宣传。如果产品品质一时上不来,那么就用我的服务,或者我的账期去补充品质。
总之,市场是这样的,很多企业的业务安排却是另外一个样。这说明企业家的实务理论有大问题。也许企业家当年刚刚起步时,视野内并没有大企业,只有到处散乱的机会。当时过境迁,超过一次创业门槛,企业家还是老眼光看问题吗?现在如果还是保持原样,热衷于零散的、不定向的捕捉,就会突然发现抓来的机会都不赚钱了。企业家的实务理论最好要每年盘点一次,做几位一体的“一致性测试”,看看是不是应该升级换代了。幼儿园看到的世界和初中、大学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企业的内部一致性
除了上述外部的实务理论的逻辑性,还要明确企业的内在实务理论的一致性。
这里必须运用到整体的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建立运营体系的一致性,目标责任、计划、考核、人力资源要系统联动,从市场导入到市场联动。说白了,企业必须有目标,企业目标必需落实成各个部门的责任,各个部门需要围绕你所承当的责任对你的企业目标作计划,不仅有计划保证,还要有配套的考核,以及过程中调整,连成整体。最前端就是组织的目标输入。很多企业是没有目标的,或者所定目标是永远完成不了的假目标,过程既没有考核,也没有调整,更没有保证,年年做不成,年年都算了,自欺欺人。
这方面的正面典型就是万科。万科导入了西方的企业运营模式,据我所知万科内部从来不提中国式管理,而是精心打造了一个企业运行的完备机器,对企业内部的所有人,甚至从老板开始都是一个约束和提升。正是因为企业拥有目标,所以老板和所有企业员工都必须聚焦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思考,还必须有相应的资源投入,尔后必须把责任落实下去,并在落实责任的同时,就应该把工作、资源、权力都分配下去。现在很多老板宁可事情干不成,也不愿意有任何的分权性风险,不仅害怕企业的资源假手于人,更要防止下属的功高震主。为了“防微杜渐”,很多老板就算自己没精力干,也不让属下干。我们也确实见过这样的反面典型,叫做“权力收光,责任推光”。进一步的结果就是:所有人都开始自我评价,自我设定工作目标,自我开始工作标准的界定,自我进行评价。每个人、每个部门都认为自己干得棒极了,我已经尽力了,但是整体效果非常差。这正是许多企业的现实状况。
第二个层次,从老板的角度来看,常常会产生李肃总裁所说的“烂企业四大元素:白痴、白丁、灰色地带、黑色地带”。在企业里会经常出现下述情形,你该干什么老板一开始没有说清楚,没有划分好你的负责领域,导致事后结果不好,经营出不了成效。但老板不傻,会从结果向前倒推,必然倒推到你身上来,就会觉得你没用,就产生了老板眼中的白痴和白丁。
这类企业还会形成两大致命漏洞:一是老板视野盲点区内的事情没人干,另外一种更致命,就是像小孩玩火一样把应由企业最高层把控的重大决策,在最基层的地方做随意性决策,出现严重的决策错位。当年有家文化型企业就是这样:其整个产品体系,包括产品定型、产品定价、量产的批量等对生产型企业而言的滔天大事,居然常常落到了产品经理的助理手上。因为产品线一多时,产品经理区区一己之力难以应付,就全都分出去了。这里缺乏的是一个评审的把控机制。一旦企业的命脉权流落基层,而一个无关紧要的人决定了企业的命脉,就产生了企业的灰色地带。当出现管控真空的领域,没人干还好,瞎干造成的破坏性更大。
比上述问题更复杂的,是很多企业有潜规则,而它们才是取代明规则的真正的运营体系主导,是它们左右着企业的真实运转。当年我在某大仪表企业做顾问,发现分公司的经理任命基本属于明码标价。例如:你一旦当上某省分公司的经理,每年就有摊派,必须给公司总部的各个领导上贡,交份子钱。这个潜规则甚至已经干脆放到桌面上来了。此外,该企业有官场一样的规则,上家的亏空必须由新任担当。上个经理卸任时出现无钱可补的各种应收账款等,你过来当经理,你要认这个账,自己想办法,协商好了大家走交接程序,否则没人把总经理的位置过渡给你。再如一些名牌家电大企业中,企业的潜规则是自己做中间商。假如我是这片的业务员,我就一定自己成立一个公司,我做第一道经销商,先过一道利;然后再和下面的经销商扒多少点。当年我们带着团队进入家电大企业后,最大的感慨就是:“中国的家电界真黑啊。”“黑色地带”,此之谓也。家电行业为什么潜规则横行?这是因为工厂的技术能力多是同一的,生产能力是无限的,扩产能力也是无限的,但是销售市场是有限的。因此家电企业长期的主旋律是多卖货,是数量激励导向,继而则是人场关系导向。其必然的内在逻辑张力就是:水至清则无鱼,把这些人管走了,就没人来干了。对初次创业的企业来说,一批循规蹈矩的好人往往还没有两三个动作多、能量强的坏人价值大。在这个容量十分有限的市场里,只要一群人创造的价值大于这群人内耗损失的价值,这群人就对企业有贡献。因此许多企业最后发现这些个有作为、但同时又贪污坑钱的人,比寻常的老实人还好用点!
但毕竟,你绝不可能永远这样下去。
树立规则也好,透明化也罢,科学管理也行,对于初次创业期的企业来说,还不是关键点和要害点,也不受最高关注,这能够理解。但是一旦企业渡过了第一次创业,进入一个相对滞缓期,也就是说企业不发展了,冲量冲到一定规模以后,就亟待整理了,就应该换人换规则了。以前每年产值翻番时没问题,可速度一旦放慢,就成了大问题,必须清理秩序。到了这个阶段,就成为了企业持续发展、后续放量的核心真谛。因为只要增长一停止,各种弊端就像是退潮一般水落石出,处处阻隔,行船难畅。一次创业一定有白色、灰色、黑色的成分掺杂裹挟,初创业的企业为生存疲于奔走,顾不上收拾这些人,二次创业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企业很像一部机器,一次创业的企业就像是车辆刚刚发动起步,发动机或者驱动力的能力必须高速运转,以应对生存的阻力。但是一旦整体规模放大,就必然进入一个相对匀速发展的阶段,如果速度不慢下来,只说明一次创业可能尚未完成。
一次创业靠的是企业家的激情,二次创业是追求持续稳定的发展,我认为企业家臻至佳境,就是成为王石,老板可以去登山了,去云游四海,而企业的运转绝对不会受到影响。
四、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人和企业是契约关系,不管你未来怎么样,在这里一天,就好好干一天。人和企业间讲究的是你对得起我,我对得起你。所谓“诚信”斯哉。基于战略需要的人力资源规划,也是二次创业企业的核心命题之四,用另外一个词解释,可以称之为职业化。职业化惟一的标杆还是万科。二次创业的企业,原先企业里的老人真正跟上企业发展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企业的人才结构直接决定了企业未来能够干什么,以及能力边界的范围。在这个过程中,原有人的提升变成一个大任务,如果提升不了,可能的后果就是企业内部大换血。当年第一个处理得比较好的企业就是华为。华为当时通过赎买和赡养的政策,把老员工养起来,给待遇,给尊严,但没收其权力,给新人腾位置。这里面就需要企业家把握一个度,动刀太狠了没人情,但是一点不狠什么都干不成。
在没有终极价值观(例如宗教)的情况下,这件事情的解决还是有赖于一种博弈的方式。比如说,企业里从上到下每个人的衡量标准都是长期利益最大化,老板短期内可以骗你蒙你,可是一旦老板发现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受损,就不会延续其短期行为。这个是博弈的结果,也是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与我们不同的是,西方是有终极价值观的,你如果真的相信有上帝,就有标准,有底线。有宗教信仰的人是很好管的,天生是守规矩的。企业的一个博弈机制是挡住人性的诱惑,最怕的就是企业里的人以为自己和他人之间还是契约关系,但是到头来却发现价值观已经多元了,标准已经混乱了,底线已经没有了。这个体系是不能维持平衡的,这是一个讨论人灵魂的终极归属问题,太过深刻,我们这里不做深入讨论。现在能做到的,就是先走到职业化。
(本文作者系和君创业集团轮值主席)
【二次创业的意义】推荐阅读:
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意义08-20
简述创业板上市的意义10-27
大学生创业意义09-28
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08-25
宣传的意义06-23
看书的意义11-11
安全的意义12-08
经典诵读的意义06-09
社会治理的意义06-13
虚拟经济的意义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