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电信企业思想政治作的效能与创新

2024-06-20

论新形势下电信企业思想政治作的效能与创新(精选10篇)

1.论新形势下电信企业思想政治作的效能与创新 篇一

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为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从而确保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调整思路、创新方法、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更好地为企业生产经营保驾护航。为此,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创新宣传形式,促进职工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转变。

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三个方面不断创新。一是观念创新。宣传教育形式要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职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扩大眼界,接受新观念,吸收新经验,产生新力量。二是内容创新。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自觉地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更贴近职工群众,更贴近社会生活,更能反映时代精神。三是抓好典型示范。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典型例子和行为规范相结合,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展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从而提高职工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围绕经济中心,确实维护职工权益。

思想观念和物质利益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思想观念受物质利益的制约,利益得失是观念转变的重要动因。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从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持续攀升。因此,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单纯地就事论事,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国家、企业、职工的共同利益为目的,以此来维护职工队伍的稳定。

三、建塑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

构筑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措施,对一些消极理念、落后思想起着削弱、改造和更新的作用。因此,企业要立足自身,构筑符合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每一名员工,使他们逐渐树立热爱企业,荣辱与共的思想,从而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加强政工队伍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实践证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工作扎实、纪律严明、作风正派”的政工队伍,首先要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不断提高企业政工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使政工队伍成为具备政治、经济、法律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其次要加强政工队伍作风建设。在工作上做到求真务实、雷厉风行,在生活上做到廉洁自律、洁身自好。

总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需要各级管理人员高度重视、长期关注、狠抓落实、坚持不懈。只有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确保职工队伍稳定,企业才能和谐发展,创造新的业绩,铸就新的辉煌!

2.论新形势下电信企业思想政治作的效能与创新 篇二

一、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

1. 管理思想的转变与创新。

人的思想即“观念”, 人们的社会存在, 决定了人们的思想, 而思想又决定了行为, 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所以思想创新在企业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 企业其他各方面的活动只有通过管理思想的创新才能激发, 才能保证企业的蓬勃发展。

2. 管理组织制度的创新。

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 可以规范企业自身建设, 坚强对企业成本的控制, 保持良好的工作秩序, 提高工作效率, 增加公司销售量和利润, 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所以石油企业要想高效运作, 必须加强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石油企业在经历了重组体制改革后, 大部分企业一分为二, 被划分为两个独立的企业, 并有属于自己的法人, 经济、行政上互不依赖, 相互独立, 但在党组织方面仍然为同一个系统。针对石油企业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 就需要明了内部关系, 从根本上找到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并清除。这要求石油企业必须创新管理制度, 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要求, 争取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另一反方面, 优良的组织机构是企业的发展策略得以良好实现的保证, 但在传统的石油企业组织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如人员冗余, 组织机构冗杂等, 因此需要针对这一系列问题, 要求企业精确简化主体和管理人员, 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并增加企业经济利润, 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3. 管理技术的改革创新

二、石油企业在管理创新中的原则

任何企业在进行相关的的管理创新时, 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石油企业也不例外。

1. 相关性原则。

它要求石油企业在发展时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及需求, 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速度, 制定适合自身企业的相关制度, 有针对性的规范企业管理和创新制度, 避免盲目自大和浮夸随意等现象。

2. 动态性原则。

动态, 顾名思义, 既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一原则要求石油企业要持有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观点看待问题, 所有的方法及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 都是在动态探索及发展成熟中的, 需要相关领导人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 逐渐提高对创新思想的认识和领悟, 不断制定出管理创新的相关制度, 并逐渐丰富完善。

3.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石油企业在管理创新时统筹兼顾, 系统完备。其中, 完整性、全面性和协调性这三点要始终贯穿在管理创新的理念中, 才能尽可能的提高效率, 降低资源浪费。

4. 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 即要求企业的经济收益一定要高于所有花费的成本总和。企业在实施管理创新的过程中, 肯定需要相应的成本, 但是要求这些成本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 带动企业的发展。

5. 整体性原则。

它要求石油企业在管理时要一视同仁, 注意管理层次的整体统一, 将各层次的员工约束在统一制度体制下, 从上至下都要一致。

三、关于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新理念

1. 管理理念的创新。

随着国际上全新的管理学说和经营学说的诞生, 中国的营销理念也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根据石油企业的实际情况, 建立一个始终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核心的, 全新的包括市场、竞争、经济、信息及其对应的战略理念等各方面的理念, 从而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 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

2. 技术的创新。

技术的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基本形态, 也是最为典型的一方面。企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相关技术的创新进步, 企业只有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力, 才能不断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才能脱颖而出, 立足于世界市场。石油企业具有高科技、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等显著特点, 因此技术创新要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主要目的, 从而带动石油企业的飞速发展。

3. 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 石油企业管理正在形成一种新趋势———“能本管理”, 即以人的能力为根本,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 经营目标的创新。

中国正在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石油企业也要做到可持续发展。不能只关注于利益, 只关注于眼前, 而置持续发展不顾。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时, 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 对社会、对国家负责, 调整好企业的经营目标, 坚守道德底线,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石油企业管理的创新体现在方方面面, 这不仅要求企业领导人要有创新意识, 成为企业创新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还要求员工要有创新精神, 锐意进取。只有调动企业内部所有人的积极性, 使人人积极参与创新, 形成一种良好的活跃的氛围, 石油企业才能不断进步发展, 因此石油企业应加强对员工思想、组织和技术等各方面的培训, 提高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才能在改革和创新这条长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越走越好。

摘要:面对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 越来越多的行业不断要求管理创新。企业管理创新, 就是要鼓励员工不断产生新思想, 从而积极主动的将思想予以深化、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 并克服发展道路上的阻力。另外, 管理创新也是各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 石油企业管理当然也不例外。所以石油企业管理需要在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方面对我国石油企业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 为我国石油生产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坚定基础。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管理概念,石油企业

参考文献

[1]贺敬.论新形势下石油企业管理途径与创新[J].广东科技, 2014, 22:17.

[2]李平.论新形势下石油企业管理途径与创新[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14:237.

[3]齐炳智.浅论新形势下石油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J].新西部, 2010, 8:8;20.

3.论新形势下电信企业思想政治作的效能与创新 篇三

一、企业宣传思想工作者应具备使命意识和责任感

当前,各行各业正处于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各级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宣传思想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清醒看到,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当前的宣传思想工作存在不协调、不平衡、不适应的问题。能否摒弃和扭转多年来企业形成的涣散风气文化,清除长期以来企业管理痼疾,这是对宣传思想战线工作者赋予的光荣职责。

企业转型跨越发展的大趋势、大环境,要求全体宣传思想工作者树立更强的危机意识、奋发精神,以更高的责任心、紧迫感,自觉融入,主动介入,准确切入,为重塑企业形象,为企业转型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积极构建、打造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强的舆论宣传主阵地,建立和完善一套既符合企业自身特色,又具有与大企业匹配的宣传思想工作体系。为此,要不断增强围绕中心、服务转型、推动跨越的能力,不断提升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的能力,不断提高宣传融汇理念、激浊扬清、启迪智慧、温暖心灵的能力,不断拓展宣传工作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能力,全力培育具有企业风范的思想精神领地,加快建设适应转型跨越新形势、有利于推动经营管理升级,涵育企业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舆论氛围。

二、宣传思想工作要围绕中心、抓好落实

各级宣传思想工作者要自觉把思想行动置于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工作当中,与企业同频共振,合力合拍,大力宣传各单位坚持改革创新,做大做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保障的奉献精神;大力宣传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有益做法;大力宣传创新管理方式;大力宣传职工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先进群体,树立企业好形象、好风貌。同时,积极解读正处于转型期的煤炭生产企业的各种新情况、新变化,为企业的转型跨越发展鼓劲造势。

一是企业统一品牌形象的塑造。要引深企业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对外统一形象标志,建立统一的文化标识,体现“企业一家亲、上下一盘棋”。二是要加快企业多媒体平台的建设。包括企业网站、企业电视网络、手机报平台及各级网络的分级统一管理和网站内容的扩容工程。三是要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工程。煤炭企业要以煤炭生产安全文化为重点,逐步以新颖的形式,例如动漫、微电影等,出版编制安全生产文化的系列宣传、培训的片子和教材。四是要加快网络合规性管理工程。企业的纪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信息等部门协同联动,要全面推行企业网络合规性管理工程,筑牢网络信息安全,防止企业信息泄密。五是要加快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编写完善学习型企业实施细则草案,要把学习型企业建设量化细化,要把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专业职称的评定和聘任、绩效考核、薪酬待遇挂钩融合,确保学习型企业的各项指标、各项要求真正外化为考量指标,内化为员工的生存习惯。

三、加强宣传思想队伍建设,营造开拓创新浓厚氛围

要围绕中心、突出转型。深刻牢记有作为才能有地位,有作为才能有权威。要按照调查研究精深、抓倾向性问题精准、运用新兴媒体精确、文字功力精到的要求,继续抓好新闻宣传人员能力素质建设。当前,特别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深入研究受众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上下功夫,努力满足干部员工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信息、文字需求,使舆论引导工作可亲可信、深入人心。二是在改进文风上下功夫,努力避免政策宣传文件化、工作报道概念化、会议报道程式化、典型报道脸谱化的现象,多用群众鲜活的语言,多用员工身边的事例,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感染受众,提供正确导向。三是在强化舆论监督上下功夫。对影响和制约企业转型跨越发展的倾向性问题,对重塑企业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的各类现象,要旗帜鲜明,敢于下笔,勇于监督,要掌握好度,逐步增加批评性报道的分量。全省自上而下的纪律作风整顿正稳步推进,企业的新闻宣传体系和队伍建设展示什么样的形象,带出什么样的团队作风,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一个加强自身建设的新契机。各级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培育这支队伍尊崇荣誉的团队精神、令行禁止的纪律观念和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锻造活力蓬勃有朝气,服务转型有劲气,立言立行有锐气,拒绝平庸有正气的,特别能战斗的新闻宣传队伍,为营造企业转型跨越发展的文化凝聚力、思想向心力奋力耕耘,提升企业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质量

一要继续以服务转型跨越发展为己任,坚持“服务企业发展,凝练先进文化,提升软硬实力,锻塑一流品牌”的宗旨,带着感情和使命去写作、宣传、报道和服务,为转型跨越助势、助威,为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大声疾呼。将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进一步提升宣传工作的针对性、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

二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将中央和省委以及企业的要求切实融入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方面,从根本上转变作风、改进文风。把宣传的着力点对准重点项目和一线员工,科学采访调研、选题立意、谋篇布局,说员工想着的话,办员工欢迎的事,进一步增强宣传报道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服务于企业产业建设和转型跨越发展。

4.论新形势下电信企业思想政治作的效能与创新 篇四

摘 要 如今国有企业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在分析当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就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探索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 探索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3-000-02

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生命线。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有力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鲜明特征。当前,国有企业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面临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繁重任务,又肩负为实现稳中求进多作贡献的艰巨使命。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迫切,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对象、工作方式和环境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1.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带来的挑战。近年来,国有企业经历了调整、兼并、重组和上市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并呈现出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面对体制变革、机制转换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更加需要我们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化解矛盾和理顺情绪的作用。

2.新兴媒体广泛普及带来的挑战。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快速发展和普及,特别是3G、4G手机的应用,对企业职工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兴媒体在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手段、新载体和新平台的同时,也给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和严重冲击,舆论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各种信息复杂、舆情难以管控。

3.职工多元利益诉求带来的挑战。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和企业转制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职工队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不同职工群体对收入分配、子女教育、医疗健康和社会保障等问题更加关注,加之部分职工对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心理准备不足,利益协调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更加复杂。这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高度关注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职工的利益诉求,不断把职工的利益维护好。

4.自身建设相对滞后带来的挑战。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定位不清晰,边缘化倾向日趋明显,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主义比较严重,工作内容相对滞后,方式方法创新不足,与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有的企业领导只注重生产经营而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明显削弱,保证和服务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国有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持续深入,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思路、观念和方法滞后等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影响、制约了新时期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迫切需要加以解决。

1.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创新滞后。根据企业中心任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这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一些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如何融入生产经营管理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仍有一部分企业处在“空白”或“空转”状态。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紧紧以“科学发展”为中心,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中心任务,为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济效益服务,这是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之义。

2.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手段单一。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职工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思想政治工作老办法多,新办法、好办法少的问题比较突出。传统的开开会、念念文件、读读报纸,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一般,没有准确掌握当前职工的思想状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3.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薄弱。不稳定、不安心,是当前部分国有企业政工干部队伍的共同症状。近年来,企业政工干部队伍结构虽然得到了改善和优化,但人数不足、后继乏人,缺乏培训,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政工人员和专职书记逐渐减少,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呈弱化趋势;部分企业将能力素质较低的职工安排到政工部门,而把能力强、素质高的职工从政工部门交流到经营管理部门,造成政工队伍素质的双重削弱。

4.思想政治工作功能作用弱化。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企业只注重生产经营,轻视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淡化论”“过时论”和“替代论”等错误思想。对职工反映的实际问题和思想动态,不能及时掌握和发现,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可有可无,当企业出现稳定问题时,现抓思想政治工作已是杯水车薪。

三、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探索

思想政治工作涉及面广、内涵丰富,是一项系统工程。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主动适应深化企业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主动适应广大干部职工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发生的新变化,注重研究和把握工作规律,着力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丰富新载体,充分发挥“生命线”、“稳压阀”和“推进器”的作用。

1.健全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制。科学的领导和组织机制,是推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尤其要解决好思想政治工作由谁决策、由谁负责、如何保障等重大问题。要科学配置思想政治工作资源,采取“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专兼结合、一岗双责”等任职方式,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决策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机制。要形成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负责制,落实组织机构和人员,明确企业各级党组织负责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党委要有一名专职书记或副书记抓思想政治工作,把行政干部做思想政治工作情况纳入考核的工作机制,形成以党员干部为主体、以群团组织为纽带、以党的各级组织为保证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落实到班组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格局。

2.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机制。要在人、财、物三个方面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按照稳定队伍、优化结构和提高素质的要求,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一流、善于创新的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要选优、配齐、配强专兼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注重吸引和选拔政治素质好、知识层次高、懂经营会管理的中青年优秀人员和优秀高校毕业生充实到专职政工队伍中。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打造规范化、高效化党员职工活动场所。要主动适应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广泛普及的趋势,建立网络、手机即时交流平台,开设论坛、博客、微信群等互动栏目,并大力推进企业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阵地建设和管理,进一步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

3.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评估机制。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由“软”变“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企业综合绩效考评体系和企业党政领导班子考核目标管理,作为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围绕破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量化难、考核评价难等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指标,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侧重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组织领导、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设施建设、任务落实和创新成果等情况进行评估,重点考核思想政治工作在推动企业改革发展和经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实绩,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同考核、同奖惩。

5.论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创新 篇五

党员是党的细胞,党员队伍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基础性工程。但在新形势下,党员队伍建设的诸多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要从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高度出发,大胆创新思路,不断探索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逐步形成教与管的有机统一。

一、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创新是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重新审视与高度重视的同时,机制创新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和与时俱进。

1、新形势下党员思想观念的多元性,给党员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党员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党员的思想实际和时代特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形势下党员思想日趋活跃的现象,亟需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实现党员教育工作思路的转变和机制的创新。要突出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抓住新形势下广大党员认识不清或容易发生困惑的问题,重点帮助其从思想理论上弄清是非。有针对性地开展党性教育,引导党员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调整,自觉地以个人利益服从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要着力进行党风党纪和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分层次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各种实用技术教育,提高广大党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本领。

2、新形势下党员队伍中的“不纯洁性”,给从严治党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从治党不严转变为从严治党,努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当前,从组织角度讲,从严治党就是要坚持标准,从严掌握和处置违法违纪党员。注意区分认识模糊,思想观念陈旧,跟不上形势,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抵触情绪,拒不执行的界限;区分在一时一事或某项工作中不起作用与长期不发挥作用的界限;区分愿意接受教育,积极改正错误与态度不好、屡教不改的界限;区分老弱病残等客观原因没有较好地履行党员义务与革命意志衰退,长期消极落后,拒绝履行党员义务的界限;区分由于党组织原因影响党员发挥作用,同党员本身不愿发挥作用的界限等等,从而使党员处置不偏不倚,不错不漏,公正合理。对不合格党员要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着眼于教育、帮助、提高。在此基础上,只要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该处置的坚决处置,绝不姑息迁就。

3、新形势下党员队伍建设任务的日益繁重性,与渐趋薄弱的基层党务工作力量不相适应,需要从过去只注重党务干部的使用转变为使用与培养相结合。改革开放越深入,经济越发展,党员队伍建设的任务就会越重,要求越高。但是与这种繁重的工作任务和重要的工作职责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当前有个别单位的党务工作吸引力下降,有的单位把党务工作作为一种安置性的工作对待,党务干部力量配得不强,党务干部的知识、年龄结构不尽合理,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重视加强党务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党务干部安心、热爱党务工作。同时,要不断壮大党务工作力量,加速建设一支既懂党务、又懂经济的复合型党务干部队伍。要本着“稳中有动”的原则,有计划地实行轮岗交流,尽量减少几十年一贯制的“老政工”。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党务干部培训,向党务战线“输血”,及时选调政治思想素质好、知识面广、工作能力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同志充实到党务干部,不断壮大党务工作力量。要提高党务干部的“参与度”,对重大的经济、业务活动,邀请党务干部参加,便于他们了解经济、业务工作的全局,更好地为促进经济、业务工作服务。

二、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创新必须从源头抓起,其内涵与标志必须体现新形势对党员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体现党的先进性。

1、严把“入口”,创新党员培养发展机制。发展党员是党员队伍建设的首要环节,当前,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入口要严”的要求,重点把好“五关”。一是把好推荐确定关。通过各种渠道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公开推荐优秀人才,把那些思想进步、政治素质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做出成绩,群众威信高的青年推荐为优秀人才,在党组织的培养引导下,使其早日加入党组织;对推荐出的初步人选和确定本发展对象,要在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中,进行公认度测评,从理想信念、遵纪守法、道德品质、履行义务等定性内容方面进行测评,好中选优,确保质量。对公推出的优秀人才,党组织要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发展,要进行经常性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引导他们积极靠近党组织。二是把好培养教育关。实行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培训和党的知识考核答辩制度,入党积极分子要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才能列为发展对象;在发展入党前,上级党组织要对发展对象重点进行短期集中培训,并进行考核。三是把好群众监督关。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在入党积极分子确定为发展对象、发展对象吸收为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时,党组织要将确定、吸收或转正的对象名单及其基本情况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的评议监督。五是把好质量责任关。实行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对不按照程序和标准发展党员的基层党组织提出批评意见,对直接责任人追究其失误责任,必要时给予党纪处分。

2、全程管理,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机制。教育、管理、监督是党员队伍建设的基础环节,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创新教育机制。搞好党员教育,应结合时代特征,把理论教育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突出针对性,不断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容和途径。在教育的方式上实现“三个转变”,即由缺乏对党员个性了解和渗透的单一型教育,向区分党员的职业层次、理论层次和文化层次而采取不同教育方法的层次型教育转变;由过去你讲我听的静态教育,向寓思想教育于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动态教育转变;由缺乏沟通的单向引导型教育,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对待的双向交流型教育转变。做到集中培训与分散自学相结合;正面示范教育与反面警示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电化教育与大众传播媒介教育相结合;党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严格教育与关心帮助相结合。拓宽教育广度,挖掘教育深度,加大教育力度。二是强化管理机制。要实行分类管理,针对党员年龄结构、活动范围和能力特长等方面的差异,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对中青年党员和骨干党员实行责任书管理,采取定项目、定指标、定时限、定奖惩的“四定”措施,对年老体弱党员实行指导性管理,着眼于老有所为。三是要加强党性锻炼,完善监督机制。通过开展支部结对帮扶、党小组结对帮促、和“党群联心”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党性实践活动,使党员接受锻炼,提高素质。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群众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员个人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班子成员与党员谈话制度等,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加强对党员监督和约束。

3、敞开“出口”,创新党员组织处置机制。处置违法违纪党员,是党员队伍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敞开“出口”建立吐故纳新机制,才能始终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创新党员处置机制,应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规范评议程序。民主评议定格是处置不合格党员的前置程序。在评议方式上,可以采取党员评议、群众评议和组织考察的办法,适当扩大参加考评的人数和范围,可借鉴“学教”活动中集中教育的做法,由上级党组织派人参加指导评议,加强督促,保证质量。在评议程序上,要保证评议结果的公正性。二是准确评议定格。要遵循“坚持标准、立足教育、区别对待、综合治理”的方针,严格掌握违法违纪党员的政策界限,在正确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对党员给以准确的评议定格意见。三是落实处置措施。要区别不同情况,及时做出合理的处理意见。

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队伍的结构、思想观念等出现了多元化趋向,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必须把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综合水平放在首位。

1、要着力解决党员能力素质问题,建立党员终身学习机制。党员的党性观念强不强,归根结底是对党员能力素质的检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员,不仅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也要拥有科学的理论武装和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就每个党员来说,加强学习就是增强内功、培元固本的根本。要围绕党在新时期的新情况新任务,不断完善党员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终生讲学习的机制,提高党员自我改善、自我提高的能力。一是要增强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要做到“对症下药”、“因势利导”。针对当前在党员中表现出来的厌学倾向,要促进党员学习教育与部门的中心工作相结合,与具体的实际相结合,力戒学习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增强党员参与学习教育的积极性。二是要增强学习形式的有效性。在学习教育的组织形式上,坚持以启发引导为主,防止机械地记忆或灌输,克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坚持以自我教育为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党员学习教育上的主渠道作用;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鼓励先进,激励后进。三是要增强学习手段的科学性。现在是信息社会,传媒发达,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广泛而通畅。在加强党员学习教育的手段上,要综合运用教材、报刊杂志、广播电视、音像资料、多媒体、网络等阵地和手段,对党员进行较为系统的经常性教育。通过强化对党员的学习教育培训,使广大党员思想政治靠得住、工作能力有提高、作风纪律过得硬。

2、着力解决党员无所作为问题,建立党员激励约束机制。激励与约束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科学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党员的内在动力,科学的约束机制可以保障党员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航向上。当前在一些党员中存在的无所作为问题,只有通过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才能有效解决。在建立激励机制上,一是要切实维护好党员权利。如果党员平时发挥作用只限于开开会,不参政理事,自然缺乏积极性。要树立党员的主人翁思想,确立党员在管理党内事务方面的主体地位,坚持党员义务和党员权利的统一,努力发展党内民主,切实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党员权利的教育和党员权利的保障,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和保护好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改进党组织设置方式。党组织设置方式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党员发挥作用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将组织建设与经济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三是加强活动载体建设,让党员找到发挥作用的平台。四是处理好党员奉献与得失的关系。时代在发展,在党员利益关系上,不能再一味强求党员无私奉献,党员也有获取报酬的权利。通过一定的奖优罚劣措施,可以更加激发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建立约束机制上,要用《党章》、《党内监督条例》和《纪律处分条例》约束每一个党员,按照党章和党的纪律要求,逐条对照检查每一个党员,及时查处违纪案件和腐败行为,决不姑息迁就。把党组织监督与党员廉洁自律结合起来,促使党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防微杜渐。

6.论新形势下电信企业思想政治作的效能与创新 篇六

摘 要:在新的形势下,大学毕业生的思想状况不容乐观,他们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诸多问题。做好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加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市场意识、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学校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市场也必须加快建设步伐,规范竞争秩序。为大学生合理充分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高等教育;就业;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4-0106-04

一、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一)从计划分配到自主择业的转变带来的问题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除对师范学科和某些艰苦行业、边远地区的毕业生,实行在一定范围内定向就业外,大部分毕业生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两年后,国家教委在《关于1995年深入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中,要求部分高校“并轨”后所招学生,毕业时原则上在本系统、本行业范围内自主择业,在条件成熟后逐步过渡到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

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过去的计划分配体制实行“统包统分”,上大学就是未来职业的保证,而现在,上大学仅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就业是一个需认真思考的问题。这无疑增加了广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更大的选择空间,让大学毕业生无法正确定位,他们往往在众多岗位间左右徘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市场的正常秩序。另外,很大部分毕业生会倾向于大城市、大公司,边远、艰苦地区越来越远离广大毕业生的视线,从而导致就业市场的局部竞争加大。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较多的是少部分到艰苦行业和边远地区工作的毕业生,现在,高校所有的就业者都成为关注的对象,他们面对“选择的自由”出现的困惑已不可忽视。

(二)从供小于求到供大于求的转变带来的问题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又极度需求,当时的大学生毕业后普遍都能有一份好的工作,在各个岗位上也是重点培养的对象。从2002年开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开始显得紧张。2002年,全国高校各层次大学毕业生总数为145万人,2003年增至212万,2004年为280万,2005年为338万,2006年达413万,2007年则增至495万。从历年的就业统计来看,几近20%的毕业生成为新的失业群体。今天,大学毕业生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就业大军和一个相对紧缩的就业市场,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昔日精英教育下的“天之骄子”心态受到极大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遭遇前所未有的不自信,对上大学产生了怀疑。

(三)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带来的问题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当代大学生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且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塑造了当代大学生富于时代特色的思想特点。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但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等成为社会的担忧。网络的普及也使一些负面因素渗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而对当代大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则来自家庭。因为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倍受家庭呵护,往往主体意识强、个性鲜明,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而家庭往往对他们的期望值却很高,同时,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更为纷繁复杂。

二、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思想问题

(一)自我评价过高

有些大学生在自我定位上,不切实际,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对人才市场及用人趋势缺乏了解,往往评价过高,结果难以达到自己的愿望。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被誉为精英教育,学生也在社会的舆论氛围中以社会精英自居,希望能找到与这一身份相称的工作。但往往事与愿违,在寻找高标准而又屡屡受挫时却错失一些适合自己的机会和平台。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实事求是地自我定位是十分必要的。

(二)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高校毕业生经过多年的培养和教育,非常希望社会能为自己提供一个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专长和能力的岗位,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同时功利主义思想又影响着他们。不少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收入的高低和个人的发展成为首选,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被放到次要的位置,往往倾向于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企业、大院所等。诚然,想到这些地方和单位去工作,并不是都不好。如果到那里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则无可非议。但有的并不是这样,应该说,大机关的权力、大企业的财力、大院所的名声以及大城市的文化生活等等,对广大的求职者是具有极高吸引力的。部分大学毕业生无法正确地认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相互联系,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孤立起来,从而导致选择失衡。

(三)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苦与乐的认识和态度上,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吃苦精神,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今天的大学生,多数成长环境较好,怕吃苦成为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家住城市的大学生,在城市找不到工作,宁可在家做“啃老族”,也不去条件稍微次一点的地方就业。一方面大学生在城市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一些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又急需人才。一些来自边远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在经历了城市文明的洗礼后,也不愿再到相对贫困的地区工作。

(四)诚信缺失

在就业过程中,有些大学生缺乏诚信。具体表现在:自荐材料中,少数毕业生不是真实地、全面地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而是往往夸大其词,大篇幅介绍自己的长处,对不足则只字不提;有的假造材料,伪造证件;签约过程中,有的契约意识淡薄,随意违约,有的则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从中挑挑拣拣。这些都不同程度地违反了人才市场的“游戏规则”。部分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不仅降低了用人单位对当事人的信任度,同时也影响到了所在学校的声誉,甚至波及大学生就业群体,进而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

(五)心理问题增多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部分毕业生出现了一些心理障碍,失去了心理平衡。今天的大学毕业生一般都涉世不深,缺乏社会交往经验,成长过程往往又非常顺利,未经过什么挫折,在多样化的就业形

式、异常激烈的竞争、高期望值的家庭等诸多压力面前,他们的心理难以承受,心理问题增多。随着毕业的临近,由于对前途的种种担忧,一些毕业生心神不宁、忧心忡忡。不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遭遇滑铁卢,就会不平衡,认为世无伯乐。竞争失利,就不服气或嫉恨他人,认为缺乏公平。有的缺乏自我权衡能力,过分挑剔而失去良机,之后又后悔莫及。有的找到一份工作后,却又盲目攀比,感到不如人意,特别是几经挫折仍难找到工作的时候,就会产生焦虑、浮躁、自卑和丧失信心等情绪。个别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心理严重失衡,甚至做出了难以想象的事情。

三、做好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

(一)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就业指导相结合,从低年级抓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毕业生的思想及行为特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正确的就业观指导自己的择业。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忧患意识教育

当前,对于发展和就业,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但是,这种意识在不同群体却有不同的表现。一部分大学生把忧患意识转化为积极进取的动力,一部分大学生却在对未来的忧虑中无所适从,茫然而消极。更有部分大学生对未来有着盲目的乐观,甚至认为就业是四年后的事情。忧患意识,应是当代青年所拥有的一种基本心理素质。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学校就要对他们加强忧患意识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危机感,这有助于刺激大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更早地确立成才志向,并为之付出切实努力。只有对未来进行充分估计和充分准备,大学毕业生才能有足够的勇气和底气去面对市场,面对竞争。

2.加强市场意识教育

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来看,不少大学生并未对自己进行认真地分析和定位,就匆忙赶赴各种各样的人才市场和招聘会,结果往往是无功而返,甚至错过一些极好的机会。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大学毕业生缺乏应有的职业意识,对市场缺乏足够的认识,自主能力不强所致。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特别应注重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和职业规划的指导,加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从事未来职业的基本素质和技能,而不是简单地按照学期的阶段顺序完成功课和学习任务。学校可以在大一就开设有关就业指导的课程,让大学生在低年级就开始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认识市场,思考自我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在市场的指导下完善对个体的发展规划。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其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就业竞争中的一大优势。

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是受其道德情操和人生理想制约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着眼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对毕业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使他们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把树立远大理想与扎根基层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勤奋创业中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同时,还应加强大学毕业生的诚信教育。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规范,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必备要素,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准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也是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的重要原则。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和校园文明建设以及社会教育的大环境相结合,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积极开展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倡导广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以诚实守信为荣。同时,建立合理的学生整体评价体系,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将学生的自律与学校的教育结合起来。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要求高的系统工程,学校应建立起一支从事这项工作的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教师必须经过系统培训,恪守职业道德。同时,根据大学生活不同阶段以及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试的基本技能,使大学生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学会自我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注重深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掌握学生基本思想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通过面对面、在线交流等及时加强沟通。

(二)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应充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对接市场需求,改革教育内容与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毕业生就业创造坚实的条件。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就业结合起来。

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对人才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高等院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新的育人理念,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投入,切实加强学校的软硬件建设,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当前,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知识创新能力,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而高校较为普遍的超常规扩张导致教学质量下滑,同时,由于受传统办学理念及基本投入的影响,纯理论教学还在很大范围内存在,实践环节薄弱,创业教育还不深入,一些学校的教师资源、图书资源等远远跟不上学生规模的发展。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市场为导向,还要考虑高等教育的结构问题。高等教育在结构方面,还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如专业设置不合理、高校发展结构趋同、等等。高校的专业设置,既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学校的条件与实力,二者必须紧密结合。现在,专业重复建设、师资力量等跟不上专业设置的发展,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实际上,人才市场的需求总是有限度的,人才市场需求的多变性与人才培养所需时间的周期性之间也存在矛盾。高等教育应充分考虑这些市场因素。专业设置的不合理还体现在急需专业重点不突出。当前,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相对薄弱,高新技术类专业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供给不足,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调整已势在必行。

国家决定适当控制招生增长的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既是为了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又是高校办学必须转移到内涵发展上来的迫切要求。教育部在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六大举措中,明确提出完善评估机制,把就业状况作为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一级指标和核心指标,以此促进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今年,教育部、财政部又全面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这些政策和措施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大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方面将起到切实作用。

(三)健全和完善人才市场,规范竞争秩序

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市场竞争原则,健全和完善人才市场竞争机制,优化人才市场环境。加快毕业生就业法规建设,加强人才市场竞争监督管理,在规范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为的同时,加大对双方主体在择业择人过程中的执法监督力度,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有关部门还应当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就业歧视,维护毕业生的正当权益。“就业歧视”现象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等等,这些都有待政策法规的规范和社会文明的引导。同时,应当继续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就业开拓更大的空间和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政府有关部门和高校应共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加强毕业生就业形势预测和分析,提供就业指导和政策咨询,同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招聘会的形式。提高供需对接的针对性。

7.论新形势下电信企业思想政治作的效能与创新 篇七

论新形势下高中学生思想的新特点及其对策

我们正处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社会转型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逐渐暴露出泛灌输化、泛社会本位化的`弊端,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对高中生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因此,我们只有重新认识新形势下高中生学生思想的新特点,积极运用以人为本的原则方法,有针对性地对高中生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能够自由全面地发展,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主动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学校和社会和谐发展.

作 者:刘晓飞 作者单位:河北省平山县回舍中学,050401刊 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年,卷(期):“”(23)分类号:G41关键词:新形势 高中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特点 对策

8.论新形势下电信企业思想政治作的效能与创新 篇八

企业作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元,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监督环节,效能监察应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和建立具有高效激励的管理机制为基本点而开展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企业的外部生存条件、内部的运转机制和管理模式等各方面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此形势下,企业的效能监察工作也必须在内容、方法、特点上不断地更新、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就要求监察部门要按照企业的客观实际,探索并采用高效的工作方法,介入到生产和管理工作中去,从而使效能监察工作能产生更长远、更实际的积极影响。

一、效能监察的工作方法:

开展效能监察同其它任何事情一样,必须掌握事物内在的运动规律,讲究科学的操作程序,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1、综合分析,确定方向。效能监察工作应掌握足够的信息,通过信息分析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要做好效能监察工作,必须要有畅通的信息渠道,要收集企业内部科研、生产、管理等各方面大量的信息,从中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发现薄弱环节,确定工作重点,主动而有目的地制定工作方案或调整工作内容,变被动监察为主动监察,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预防。

2、重点立项,分步实施。企业管理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学 科,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企业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问题。通过效能监察,分析这些问题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查找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际工作中,监察部门对企业出现的一些重点和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题立项,报主管领导同意后,督促检查相关部门工作的规范性、程序的符合性和运作的效率。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针对工作和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向有关部门下达监察建议,以期达到加强和改善管理的目的。

效能监察工作必须抓重点、抓难点、抓弱点、抓热点。要把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重大因素作为重点抓;要把大家都不愿意过问的老大难问题作为难点抓;要把管理薄弱部门作为弱点抓;要把职工反映强烈的问题作为热点抓。要从实际出发,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产品外协加工、物资采购供应、基本建设项目、职工生活福利等“易感环节”中选出急需解决的问题,围绕治理消极腐败现象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进行选题立项,开展效能监察。

3、查清问题,严格奖惩。针对企业出现的问题苗头或现象,要详细调查,认真研究。对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时不能解决的,在采取一定措施后,由监察人员对执行情况和事态的发展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督,确保问题能够真正得到最终解决。报经企业党政领导同意后,由监察部门对工作积极、有突出表现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失职、渎职的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4、重大事项,全面参与。当企业出现重大事项,如出台重大 改革措施、进行企业改制、产业调整等时,为了确保企业决定的贯彻落实而成立有监察人员参与的临时专题组,监督检查各部门的执行运作情况。这样,便于全面了解企业政策制度的执行情况,更有利于掌握监察对象的勤政廉政状况

二、抓好选题立项是推动效能监察工作深入发展的首要问题

开展效能监察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选题立项。选什么题,立什么项,根据什么来选题立项,怎样选题立项。选题立项是否准确,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实际,直接关系到效能监察工作的成效。要做好立项工作应该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监察部门的同志只有深入到企业的管理工作实际和生产经营实际,深入到职工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去,才能了解到什么是真正影响企业管理效能及经济效益的突出问题,才能发现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难点和关键控制点,才能知道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是什么,以保证立项工作的准确性。

二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的原则。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领域在不断扩大,效能监察可以立项的范围也在扩大,但专职的纪检监察人员有限。因此,必须以求实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扎扎实实地开展效能监察工作,不做表面文章,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不是立项越多越好,要量力而行,要抓住企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力求抓出成效。

三是要坚持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稳步深入的原则。根据企业自身的条件和需要,先从单项,易于判断是非的问 题抓起,然后扩大到综合,涉及因素比较复杂的项目。遵照这样一个原则,效能监察工作才便于取得成效;才有利于取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有利于增强信心,扩大影响;有利于取得经验,不断深化。

四是坚持所立的项目要有政策法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等作依据。效能监察要求分清是非、明确责任、找出漏洞、进行整改。因此,对于一时没有政策法规作依据,政策界限还不十分明确,是非界限难以把握的问题,或者是规章制度、标准规范不健全,难以确定正确与错误的问题,不宜作为效能监察项目的立项。

三、企业效能监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效能监察是减少企业管理行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效能监察,强化制约机制,保证政令畅通,以保障企业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效能监察是避免或减少工作失误、失职、渎职、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措施。通过效能监察,促使监察对象遵纪守法,尽职尽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它通过过程控制,对企业管理行为进行全过程有效制约,使其在正确的轨道上实施管理;效能监察是监察机关向有关部门和监察对象反馈信息的畅通渠道。通过效能监察,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只要我们围绕企业中心任务,抓住企业管理的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确立项目,认真督促检查,就能使效能监察工作发挥更大作用,收到应有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是紧密结合企业中心工作开展效能监察

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生存的需要。企业的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等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开展的。效能监察也不例外,同样必须服从服务于企业的经济建设。如果脱离了这个中心,效能监察工作就失去实际意义。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个企业争取到重大科研生产项目,实属来之不易。开展效能监察,就要牢牢盯紧对企业的经营和效益有重要影响的若干重大科研生产项目,在研发、生产、销售、计划、进度、质量、成本等各个环节上,以阶段性的工作节点为依据跟踪监察,查找问题,及时解决,堵塞漏洞,提高效能。通过这种全过程的监督检查,使科研生产的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控制体系,从而保证体系协调、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实践证明,监察部门从选题立项、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均步步进行效能监察,能及时发现并化解矛盾,推动科研生产任务的进行,从而有力地促进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等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是要抓住管理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有企业积累了的大量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下来的矛盾便逐步暴露出来。这些矛盾由于年长日久,原因复杂,难以解决。不同时期滋生出来的问题盘根错节,剪不断,理还乱,无从下手。这些难点问题,随时可能转化为职工群众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不认真解决,就会干扰企业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一方面企业冗员繁多,人浮于事,劳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高、精、尖专业技 术人才流失严重,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很大;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改革措施不到位,监督不得力,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违法、违纪、违规的现象;生产成本过高,浪费现象严重;基本建设工程、机电设备买卖、物资器材采购未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运作,管理不规范,程序不合法,为腐败现象的存在提供土壤;对下属公司、实体管理不力,形成“赚了的是自己的,亏了的是国家的”,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一些国企领导人甚至从中谋取私利;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致使经济往来过程中的回扣现象花样繁多,屡禁不止。而回扣不入账、私自装入自己口袋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针对上述问题,监察部门必须从以下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开展工作:改善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加强财务监督、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建筑、机电设备项目监督,预防劣质工程、设备及其它腐败现象的发生;预防为主,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警示教育,同时扩大案源线索,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等。

只要紧紧地结合企业实际,紧密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针对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工作,效能监察就一定能发挥其管理中的再管理、监督中的再监督的作用,促进企业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完善和优化,使企业的经营活动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通过效能监察,对监察对象执行政纪、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可以促使监察对象尽职尽责,加强管理,提高效能;通过 效能监察,对可能发生的问题采取防范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少失职、渎职、腐败等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通过效能监察,强化制约机制,可以保证政令畅通,使内部管理系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协作、互相制约,始终保持有序高效的运行,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四、效能监察是企业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

在资产收益、产权交易、安全生产、物资采购、工程管理、干部任免、节能降耗等方面开展效能监察,能够有效减少效益流失,堵塞管理漏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围绕中心、科学部署、分类指导、规范管理”的工作思路,突出重点项目和关键环节,组织开展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效能监察、物资集中采购管理效能监察、资金管理效能监察、资产管理和使用专项监察、围绕“四项权力”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等重要事项组织专项效能监察。其中,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效能监察重点监察在建项目组织管理情况、工程建设招标情况、物资采购情况、合同管理情况、施工管理情况及投资管理情况。通过对项目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监察,促使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人员依法、高效、廉洁地履行职责,促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范和“阳光”运作。资金管理效能监察重点监察企业资金管理及使用情况,主要检查企业是否存在账外资金、是否违规设立银行账户而公款私存,是否截留并账外核算使用单位生产经营收入、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以及其他应列入账内的资金,是否以虚列或扩 大支出、是否虚列或截留工资、奖金、福利费,形成账外资金等问题。从风险防范和强化管理责任入手,加强对要害部门关键岗位人员监督监察,强化全过程监督,促进各级管理人员尽职尽责、廉洁从业。

9.论新形势下电信企业思想政治作的效能与创新 篇九

乡镇企业主管部门是各级政府的一个重要经济管理部门,担负着对本地区乡镇企业进行指导、监督、管理、协调和服务的职能。改革开放十几年来,它为乡镇企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面对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同其它经济部门一样,也面临着加快职能转变、强化服务功能的艰巨任务。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乡镇企业主管部门深化改革,加快乡镇企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形势下,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加快职能转变具有其客观必然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迫切要求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转变自己的职能。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虽然与乡镇企业一样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但其诞生与发展依然依附于计划经济的土壤,因而不可避免地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企业干预多,管了一些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二是对企业管理过细,在微观管理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缺乏对宏观调控的研究与实施。三是一些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常常与其它经济管理部门相互攀比,热衷于两手向上要钱、要物,不能完全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调整管理手段。所有这些都使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工作思路的拓宽、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以及管理方法和手段的转轨受到严重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因此,乡镇企业主管部门也必须实现从被动僵化、干预过多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到宏观指导、微观服务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转轨。

2.属于开放经济的乡镇企业,要求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职能发挥也必须转变为开放型。在改革开放条件下,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而乡镇企业更是从一开始就属于开放型。从原材料购进、生产经营、到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无一不是以市场为取向的,并且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逐步加快了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外向性、开放性明显增强。乡镇企业这种特性及发展趋势,对主管部门的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对乡镇企业主管部门来讲,其管理活动也必须是开放性的,必须从管理的封闭性转向开放性,从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打破行业、部门与地域之间的界限,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沟通,把自身置于宏观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之中,认真研究乡镇企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应当采取的策略和措施,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最佳的经济运行环境。

3.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要求其主管部门对传统管理内容、方式、手段进行调整和转变。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主管部门担负的管理任务更加繁重和复杂。一是管理范围的扩大,乡镇企业已由原来的乡办、村办、个体、联合体企业扩大到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三资企业、企业集团(集团公司)等多种经济组织形式。二是宏观调控的任务加重,从有关政策的制定、监督、实施、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调整,产权制度的改革到工业小区与小城镇建设的规划,等等,都需要乡镇企业主管部门给予及时的指导、协调、监督和管理。三是协调工作增多,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乡镇企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与外部的联系必然会进一步扩大,各个方面利害关系的冲突,各种矛盾的出现等都需要主管部门去帮助协调。四是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日益增多,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的不足,产品质量、劳动安全、环境保护等问题都需要主管部门给予帮助解决。所有这一切,都要求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必须转变职能,强化服务。

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转变职能主要应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从指导思想上,要实现由行政管理型向指导服务型转变。乡镇企业主管部门不要当企业的“婆婆”,而要成为企业的“娘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多为企业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和服务。二是在工作抓法上,要实现由微观管理型向宏观管理型转变。要从达标升级等具体琐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抓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抓软硬环境的营造和改善。三是在工作重点上,要实现由速

度为主型向效益为主型转变。乡镇企业主管部门一定要克服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切实把工作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四是在工作作风上,要实现由部门中心型向企业中心型转变。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企业至上、服务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把企业是否需要、是否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实现上述四个转变,应当突出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对上当好参谋。即真正当好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对上当好参谋要抓好三点:一是各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要根据党和国家有关发展乡镇企业的方针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协助党委、政府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指导和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二是在认真调整、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乡镇企业的发展规划,加强对乡镇企业的分类指导。三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总结乡镇企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及时反馈,为上级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对下搞好服务。宏观指导、微观服务是主管部门的两大基本职能。对下搞好服务,要求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在发挥上述两大职能的同时,更多地把指导、监督、管理、协调职能寓服务之中,突出服务这个主旋律,切实解决乡镇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诸如,采取成立人才培训中心、建立乡镇企业职业学校、与大中专院校对口委培等形式,解决乡镇企业的人才匮乏问题;聘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型厂矿的专家教授组成“专家咨询服务团”到乡镇企业开展技术咨询和指导,解决乡镇企业的技术问题;建立“项目库”,解决乡镇企业的项目问题;通过建立乡镇企业发展基金等形式,解决乡镇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等等,都可以为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对外搞好协调。封闭式的经济运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不复存在,乡镇企业的发展促使它与外界的联系更加广泛和密切,尤其是乡镇企业千行百业、点多面广的特性,更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帮助和支持。如果单凭乡镇企业主管部门来管那么多企业,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积极主动地搞好对外协调,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但有利于为乡镇企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而且有助于各种困难和问题的顺利解决。在对外协调中,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要坚持少埋怨、多理解、识大体、顾大局,热情真诚、平等互利的原则,争取外界的理解、信任与支持,使协调工作有声有色,富有成效。

——自身搞好建设。打铁须先自身硬。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搞好自身建设是重要的前提和保障。搞好自身建设,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要加强思想建设。坚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乡镇企业主管部门的干部职工的思想,使他们充分认识发展乡镇企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使他们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二要加强作用建设。努力树立四种风气,即:树立真抓实干之风,高效率、快节奏、办实事、求实效,真正为企业排忧解难;树立勤奋好学之风,通过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等,逐步转变传统的知识结构、工作方法和思想观念,不断提高主管部门的个体素质和整体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树立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新动态,总结新经验;树立勤政廉政之风,坚决杜绝到企业吃拿卡要,坚决同腐败现象作斗争;三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按规章制度办事,用规章制度管人,做到令行禁止。四要搞好实体建设,增强经济实力。这不仅是搞好机构改革、实行干部分流的需要,也是强化服务手段的需要。

10.浅论新形势下企业职工的存在价值 篇十

浅论新形势下企业职工的存在价值

在世纪之交的中国,由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确立,企业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时刻冲击着旧的运行模式,并使之不断被改变乃至被摈弃,由此而发出意识形态领域的巨大波动,甚至引起职工观念上的混乱,他们不仅对企业工会工作产生疑虑,甚至对自身的存在价值失去信心,归

根到底是一个认识上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引导企业职工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认识自己,把握方向,增强信心,顺应时代发展作一探讨。

一、企业职工必须学习理论以武装自己。

当一个旧有的模式被改编的同时,首先解决的就使观念的问题。由于人们在旧的传统理论和模式的熏陶下,头脑里已形成一种固有的观念,这种观念支配着人们去养成一种习惯,习惯又往往是人们看不到或不愿看到所存在的问题或隐患。这种就是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下企业实行了几十年的“大锅饭”所带来的后果。而一旦旧的传统模式被取代之时,人们往往因观念的“顽固性”而发生抵触情绪,以至在新的机制运行初期,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或失误,成为人们的攻击对象。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愿意用过去事物的优点来比拟现在事物的缺点而往往去怀旧的原因。

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现象。即我们在某一目的地时,往往是先依赖现在的路线,不管这条路是远还是近,是区还是直,而返回时,即使明知还有其它路可走,也要走原路,更不愿另辟捷径。

正是由于这种“本性”的作怪,是我国当前的改革导致一些职工的不理解,不接受,也是正常的现象。而改变这种现象,首先就是要改变人们的“观念”,改变这种观念无疑要用新的思想理论。军事上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说,联系到政治上,就是在破旧立新之时,首先要有一套新的思想理论作先导,它是人们认识形式,把握方向的基础。人们只有取用新的思想理论充实自己,武装自己,才能逐渐地放弃和取代旧的观念。当前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由于实行对企业租赁、承包、倒闭、拍卖和大力发展私营企业,使企业职工在“主人”的认识上发生动摇,认为“主人”的地位下降了,没有了,甚至把自己视为“仆人”这种思想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因为“主人”和“仆人”两者是一种辩证关系,关键取决于职工是否去爱企业,爱岗。实际上,职工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一心为企业着想而不报临时思想,它就是这个企业的主人,反之则是企业的仆人。

当然,即便是家庭成员,如果不为这个大家庭着想,反而给它抹黑,同样会遭到其他成员的唾弃,甚至被驱逐。在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后,我们也就明确了“监督”与“监控”的关系,即监督是一种互相作用的正常管理机制,属于一种在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原则条件的权力和义务,干部监督工人,工人也可以监督干部。而监控则完全是一种不相等的失去自由的关系,即一方注定是仆人般的被动对象。

由此,我们认为,在新的形势出现后,必须用新的思想理论去武装自己。在企业,学习不仅是干部的事,也是工人的事,工人只有不断学习政治理论,才能象干部一样,站的高,看得远,才不至于在新的情势下迷失方向。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用正确的理论武装人”的含义。毫无疑问,我国当今的新的指导思想,就是邓小平理论。一旦我们充分理解和掌握了邓小平理论,改革中出现的一切疑难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二、企业职工必须坚定信念易把握自己

自从我国进入体制改革,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以后,围绕着企业职工的存在价值便展开了持久的争论。由于这种企业改革是一种转轨式的新型改革,许多模式都要靠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这样便会经历一个不成熟的期段,在这一段里,更由于人们观念上的作怪乃至实践中的盲目而导致一些失误和偏激。如一些经营者在指导思想上,过于强调行政手段,轻视企业职工的觉悟和作用,还有的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法制观念淡薄,不尊重企业职工民智管理权利,有的企业干脆就搬来资本主义企业那套经营和管理模式往中国的企业里硬套。这些现象一时间形成一定的气候,搞乱了人们的思想,使本来是十分明确的企业的“主体”和“客体”这一关系变得模糊起来,也就是人们对企业职工的存在价值发生了怀疑和动摇。

从我国企业发展的历史看,二十几年前实行的是“大锅饭”体制,职工在“利益均沾”的前提下,无忧无虑,便总感到这是一种“优越性”而引申出“职工是企业主人”的观念。现在看来,这种观念本身就存在着一种误解。因为衡量职工是否是企业主人,关键取决于生产资料的是否所有,换句话说,社会主义企业和资本主义企业的区别在于它的内部的生产关系,在于包括脑力和体力劳动者在内的全体职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社会主义企业的生0产资料是公有制,工人作为一个阶级占有着整个企业的生产资料,因此,企业工人必定是企业的主题。如果把企业比做一个“大家庭”,职工便是组成这个“大家庭”的成员,没有这些成员便没有企业。既是成员,便有权享受家庭的利益,因此,职工无疑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主人”和“主体”。与社会主义企业相反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资本变成了企业的主题,职工由于事雇用劳动者,所以他们只能是企业的客体。

既然如此,我们就必须明确企业里的“管理”和“管人”的关系。在企业生产运营中,无疑要形成一种运营机制,这种机制便是一种分工,有脑力劳动,也有体力劳动,为了

使企业按规律正常运营,就要有相应管理手段,这种管理包括各项制度和措施。它好比是一艘行驶的轮船,每个船员都要按各自的分工,遵循着各自的规范准则操作,否则便会发生问题,导致恶果。所以我们说,企业中的管理是正常的,使每个职工必须遵循和接受的,它象战场上的士兵,在敌人占领了阵地,自己面临危机之时,他便要不惜牺牲冲上去。

相反,如果作为企业的一名,他对企业漠不关心,把企业的生死存亡放到脑后,完全没有一种责任感,它便无疑要成为企业制度的被制约者,它也会处处感到这些制度是对自己订的,而成为被动者,被动者最重要失去“自由”和“利益”,即使在一个家庭里,这种不关心家庭的成员也是同样被其他成员所不容的。

由此,我们认为,企业职工在新的体制下应该在充分认识形势的基础上,坚定“主人翁”的信念,要明确承包和租赁经营只是企业经营机制改变,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当分离,既没有改变企业的所有制性质,也没有改变职工在企业的主人翁地位。相反,这个时期更需要企业职工去积极参与企业管理来体现主人翁的地位和价值。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经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等法律法规中都有明确规定:“企业在实行厂长负责制的同时,必须建立和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其它民主管理制度,因此,做为一各企业职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要想正确把握自己,就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到企业的各项管理事务,只有以高度的责任感参与到企业的民主管理中,才能最终地把握好自己。

三、企业职工必须努力实践以完善自己

推行了几十年的我国企业运行体制为什么要改革?那是因为新中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根基下诞生的,在开始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企业体制运行时,并没有自己现成的模式可依,基本上是照搬和学习原苏联的一些东西。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实践发现了旧的模式弊端,同时也不断积累了自己的经验,或者说,我国社会主义运行机制已逐渐走向成熟。这个时候,改革也势在必行了。

改革是在实践中寻求发展的一种自我完善,它是一种“推动力”,没有这种推动力,便不会有发展。就像我们每个人的家庭装饰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旧的物品已经显得落后和不适用而被新的物品逐渐取代,尽管多少对旧有的东西抱有留恋之情,但哪个人又能不愿接受“破旧立新”的规律呢。

企业是这样,企业职工又何尝不是这样。当我们面对新时期的新形势时,我们的心态可能也是复杂的。这种复杂实际上来自每个职工的修养和素质,素质是一种综合反映,包括人的内在的心理、生理和外在的精神、物质,内在的素质来自于内因的培养和修练,外在的素质来自于外因的影响和注入,素质高的职工,对事物的认识便能上升到一个高的层次,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当企业实行下岗分流的运行机制时,他们会认为这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求生存,图发展的一条必由之一路,他们会因之而产生一种平稳的心态,另外,他们由于各方面素质的具备,拥有承受各种事态的能力而产生一种迎接挑战的心理。反之,情况就会是另一种样子。

既然企业职工关键是素质问题,那么我们在企业生产中常常遇到的“主动”和“被动”就是一种素质不同的具体表现。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社会之所以有今天,是靠人类的劳动和创造,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社会。在企业里,这种劳动要领显得更为突出,因为企业内部的生产环节丝丝相扣,既来不得马忽,更不能中断。做为企业的职工,本身就要把劳动当做自己应尽的职责,这也是一个职工的“权力”,这种权力本身是不能被剥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第五十条规定:“职工应当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从事劳动,遵守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完成生产和工作任务。”

工作和劳动中的主动和被动,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和结果,凡主动工作者,心情必然是顺畅的,效率必然是高频的,完成任务必然是出色的,因此也必然会受到赞扬和奖励,赢得相应的回报。我国每年所表彰的劳动模范等先进生产者,就是那些“主动者”的代表。相反,他不但不会受到大家的羡慕和肯定,反而有可能被剥夺“劳动”的权力。

上一篇:财务室办公流程式、制式化下一篇:小学-学年度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