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回忆鲁迅先生》有感

2024-07-11

读《回忆鲁迅先生》有感(11篇)

1.读《回忆鲁迅先生》有感 篇一

《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感》

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捧着书读了一遍又一遍,鲁迅先生的谆谆教导我一定会铭记在心。

鲁迅先生生前十分受人们的爱戴,死后,仍被人们所尊敬。课文中所讲的几件事就充分回答了社会各阶层的老人、青年、小孩爱戴他的原因。

其中最能教育我的一件事是:鲁迅教育青少年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把书的内容认真地读,还要记在脑子里。这一点,我做的不好。妈妈给我买的许多文学方面的书,我只记住了书里扣人心弦的故事,紧张动人的情节,而那些真正应该记住的知识却被我忽略了。别人和我谈起书的时候,我就胡说一气,碰对了洋洋得意,说错了,羞得脸蛋通红。读了这篇文章,我一定要改掉这些不好的学习习惯,认真读每一本书,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还要把书里的优美词句摘抄到小本子上,提高我的阅读欣赏能力。

还有一件事给我留下深的印象。鲁迅先生在冬天的一个傍晚冒着严寒,给一个车夫包扎伤脚,还给车夫一些钱让他回去养伤。这不正说明了鲁迅先生同情劳动人民,帮助有困难的人吗?这一点,我认为自己做得还可以。在班上,有的同学有困难,或是要借东西,我会帮他,有的同学我就没有帮他了。但我以后一定会去帮助同学们的,一定会的。

文章向我们介绍了鲁迅先生最后一件事也很感人。鲁迅先生生前十分关心他的佣人阿三。阿三因为丈夫失了业心情不好,鲁迅先生不让她干重活,让她多休息。但他自己生病了,还三更半夜写文章。这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为他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为别人着想的甜头我也尝过的。以前,上美术课时,别人没有水彩笔,我就借给他们,当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也给予我帮助。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你为别人着想,那他们也一定会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你。

我要做鲁迅先生诗中写的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

2.读《回忆鲁迅先生》有感 篇二

读书法作品,我们可以不记得作品的文词,不记得每一笔画如何书写,留在脑海里印象最深的是作品的情性,寓于“形质”的“情性”是书写者心声的最深刻的表露……一切都排除了,剥离了,余下的只是赤裸裸的个性存在。我们与之交流、共鸣、同哀乐、合死生……进入完全自由的时空当中。

对如何欣赏书法作品,沈鹏先生提出了如此深刻的洞见,我不禁联想到了现象学的方法论。现象学作为20世纪的“显学”,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传统哲学认为,在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中,本质需要理性的逻辑推理,不可能通过直观去把握。而现象学消除本质与现象、直观和理性的二元区分,其开创人胡塞尔定义它为一种“看”事物的方式。这种“看”,首先是直观,其次便要把握事物的本质。海德格尔继而对胡塞尔思想进行了发展,他指出,现象学是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我们认为,在沈鹏先生思想的引领下,不妨用现象学的视角“洞见”书法。朝向书法本身,睁开眼睛去看,去直观书法这一“形美的艺术”,然后去体会其间最本原的东西,借用克莱夫·贝尔的观念,穿越“有意味的形式”去感受书法艺术的“情性”。

一、“洞见”书法何以可能

作为哲学的现象学,它类似于“元认识论”。一般说来,现象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1)放弃一切偏见、成见、习惯看法,即“回到事情本身”;(2)直观人的认识活动中直接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本质直观);(3)对事物按其直接向我们显现的样子进行分析、描述,即对意识的现象学描述。依据现象学的原则,我们应如何“洞见”书法?抑或是说,实现“洞见”书法的目标,我们首先应放弃哪些成见与误解?

书法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很幼稚,但“并非识得汉字的人都理解书法,书法有自身书写的规律,更重要的还有自身特殊的审美意识。知识水平较高的人,甚或懂得一些书写技巧的人未必都理解书法”[2]。“洞见”书法,首先要把书法与汉字分开。诚然,有一个问题不可回避,书法依托于汉字,脱离了汉字,书法便无从谈起。但书法绝不仅仅是书写汉字!正如沈鹏先生所言,“字”可以说是表意的符号、工具。“书法”则是在“字”的基础上的创造。

回顾中国古代书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先秦到魏晋,中国文字的演变与书体的演变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魏晋之后,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均已成熟,汉字字体的造型规范得以实现,字体的演变由此划上句号,书法史进入异彩纷呈的风格史时代。魏晋时期,由“人的自觉”引发“艺术的自觉”,艺术超越儒家关于诗教和礼乐思想的界限,被当做一种独立于政治和社会伦理之外具有自身价值形态的东西,即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真正独立的艺术品格。然而,在古代社会,毛笔书写成为日常公务、记录、交流、唱和等几近唯一的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的方式,其实用性远远胜于艺术性。即便在电脑如此普及的今天,毛笔的实用性几乎消失,书法之美与写字之美,仍然含混不清。绝大多数人把实用写字的规范移植到书法审美之中。书法之于汉字,不可分离,却又常常反受其累,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此,如何把汉字的实用性与书法的审美性进行剥离,是项相当艰巨的任务。沈鹏先生《心画》中,援引鲁迅提出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感心、感耳、感目”是文字之美,书法是“形美”的艺术,应与文字的“意”、“音”无关,它是风格之美、格调之美、情感之美。如果有谁还在品评书法作品中的文学意象之美,那应属于诗词歌赋之美;如果有谁还在乐道书法作品中的文词音律之美,那应属于文字的音韵声调之美。如是,都是外行人品评汉字文化,与书法艺术全然无关。

“洞见”书法,要明确在书法审美中“书法的形式即内容”。这是沈鹏先生提出的极具前瞻性的观点。它的提出冲破旧有观念的束缚,使真正进入书法艺术的话语体系成为可能,对于明确书法本体地位、提高书法审美自觉、改善书法批评方向,起到极为明显的推进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反对把名人警句、唐宋诗词作为书写的素材,相反,我们认为书写这样的篇章可陶冶性情,使心情愉悦。然而,我们立足于对书法艺术的本体追求,关注点在于真正理解书法是“纯形式”的观念。而这,是需要足够勇气的。解放思想,何其难耶!历史上有那么多文词与书写相得益彰的书法佳作,它们的存在无形中给我们一种“规训”:书写的素材很重要;想当然的经验论或是不假思考的潜意识又会告诉我们,书法创作中,我们要注意不要写错字、别字、繁简不分,那些都是硬伤,非常致命。那么,“写什么”之于书法艺术,是唯一性的吗?请允许我再次引用沈鹏先生的宏论,“当然书法有性情,那是书法自身的性情,不随字的内容变化。所以相对于书法而言,我更乐于把书写的文词称为‘素材’。”[3]因此,我们认为,在书法创作中,强调“写什么”,仍然停留在汉字的功能意义上,即“汉字对于书法作品,汉字是‘质料’,各种书法元素的对比、组合、空间关系等要素才是‘形式’”[4]。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写”,也就是一定要给予书法本体足够的重视。

拨云见日,当我们明确了“书法”不等于“写字”,认同了“书法的形式即内容”,就为“看见”书法排除了成见,为“看见”书法提供了充分条件。

二、如何“洞见”书法——回到书法本身

“回到事情本身”,这是现象学的根本口号。胡塞尔后来将“回到事情本身”,即无偏见、无前提地直观意识活动的方法论原则发展为一种操作性的规则,这就是“现象学还原”。

现象学的研究方法——“画括号”:将被研究的意识对象用“括号”括起来,即在基本问题没有弄清之前,我们暂不考虑以往或通常的观点、思想、看法,尤其是自然主义的态度,待基础弄清之后,再来决定对它们的态度,这也叫做“中止判断”或“悬置”。对于画括号之后剩下来的东西,便是纯粹的现象。纯粹的现象是什么?是让这现象本身由它自己的构成来向你呈现,来维持住它自己。它的全部生命力全靠它自己来维持住。在这种还原之后,我们便诉诸直观,对直观的东西进行分析和描述。当我们将一切先行的成见、偏见、自然态度等等统统画上了括号之后,我们就可以直观在意识活动中直接体察到的东西了。就此而论,“回到事情本身”也可以说是“回到直观活动中去”。“直观”通常说的是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而直接与对象发生关系的认识,主要指“感性直观”,也有人主张“理智直观”,现象学的直观与它们都不一样。胡塞尔具体地告诉我们:当我们感知时,可以同时具备两种直观,即感性直观和本质直观,同时获得了感性对象和本质。他的方法是:以对感性对象的直观为基础,通过转变自己的眼光而朝向本质,形成观念的直观,“本质”就显露出来。这个直观就不仅是感觉性的,不仅仅是“直觉”,更是在回归本质的途中,感性直观的形式本身就是本质性的和观念性的。胡塞尔更具体解释说,作为具有“明见性”的直观并非一种简单的看,而是一种特殊的方法,通过想象的变更来摆脱事实之物而达到本质之物。它包括三个步骤:由前像通过想象生产众多的后像作为催生本质的基础——在众多项中找到统一性和联结处——确认差别中的同一。[5]它并不像以往人们以为的那样是“一次性的呈现”,即使是在感性直观中对象也不是一下子直接呈现出来的,其中总有尚未呈现的内容,是一个显现与描述活动的过程。

我们强调的“洞见”书法,既不是物理对象(如宣纸、墨团),也不是纯粹的观念(书法家的理念),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意象。沃尔海姆对“看做”与“洞见”进行对照,认为“看做”,是再现的看,而“洞见”是现象学意义的“看”,用事物显现它本身的方式来看待事物,也就是,事物如何显现它本身,我们就如何来看待这事物。恰切地“洞见”书法,并不忽视书法媒介及书法的物理属性,但它不只关注书法媒介(文字),还要从中看出“形质”与“情感”来。

古曼德在《艺术语言》中谈论艺术作品的“真本性”问题,并引入了“亲笔艺术”与“代笔艺术”两个概念。简言之,所谓亲笔艺术,就是原作与赝品之间存在差异的艺术;而代笔艺术是没有这种差异的艺术。显然,书法属于亲笔艺术,而音乐属于代笔艺术。亲笔艺术使用非记谱语言,也就是模糊语言或模拟语言。我们暂且简单地如此表述:书法由笔法、结体、章法、墨法这些非记谱语言构成。“回到书法本身”,笔法、结体、章法、墨法都是可以亲身直接感受到的。

“洞见”是有层次的。

首先,直观人的认识活动中直接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洞见”书法的笔墨外形与形质之美。

书法作品具有物理属性,它是毛笔借助于墨在纸、绢等上施力形成的笔墨外形。“形质”主要指笔法和形态。解缙在《书学详说》中谈用笔,极尽丰富之能事。“若夫用笔,毫厘锋颖之间,顿挫之,郁屈之,周而折之,抑而扬之,藏而出之,垂而缩之,逆而顺之,下而上之,袭而掩之,盘旋之,踊跃之,沥之使之入,衄之使之凝,筑之使之穿……挥之掉之,提之拂之,空中坠之,架虚抢之,穷深掣之,收而纵之……喜而舒之,如见佳丽,如远行客过故乡;发其怡,怒而奋激之,如抚剑戟,操戈矛,介万骑而驰之也;发其壮,哀而思也,低回戚促,登高吊古,慨然叹息之声,乐而融之,而梦华胥之游,听钧天之乐,与其箪瓢陋巷之乐之意也。”用笔中将方圆、藏露、曲直、开合、伸缩、刚柔、虚实等处理好,形质之美昭昭自现。王羲之《笔势论》说:“视形象体,变貌犹同,逐势瞻颜,高低有趣。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铁点银钩,方圆周整。”解缙《春雨杂述·论学书法》说:“一篇之中,可无絜矩之道乎?上字之于下字,左行之于右行,横斜疏密,各有攸当,上下连延,左右顾瞩,四面八方,有如布阵,纷纷纭纭,斗乱而不乱,混混沌沌,形圆而不可破。”以上分别从结体和章法的角度讲述形质之美,不难看出“对比”之于美感的产生起到多么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做一个总结:点划的方圆、藏露、曲直,结体的正欹、宽窄、向背,墨色的浓淡、枯湿、润燥,章法的疏密、虚实、错落,节奏的迟速、留遣、轻重,当这些变化的元素在符合平衡感和对称性的原则下呈现于一幅书法作品中时,我们就会感受到艺术的魅力。相反,横平竖直、大小均等、状如算子、毫无变化的“写字”,丝毫让我们感受不到“形质”之美。

其次,对事物按其直接向我们显现的样子进行分析、描述,即对意识的现象学描述——“洞见”书法,乃是“洞见”心画。

沈鹏先生以为书法“把一切形而下的因素统统排除,剩下的只有书写者个人情感的留存……书,心画也。一语所以千古不易,就在于用最简明的语言道出了书法的本体性质。”翻检古代书论,有关书法表达情感的论述比比皆是。蔡邕“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孙过庭“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书之为妙,近取诸身。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而波澜之际,已浚发于灵台。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镕铸虫篆,陶均草隶。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张怀瓘“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盛熙明“夫书者,心之迹也”;项穆“夫经卦皆心画也,书法乃传心也”。那么,书法到底表达怎样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一种主观体验、主观态度或主观反映,它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把“情感”分为很多种类型。比如,根据价值主体的类型的不同,可分为个人情感、集体情感和社会情感;根据价值的正负变化方向的不同,可分为正向情感(如愉快、信任、感激、庆幸)与负向情感(如痛苦、鄙视、仇恨、嫉妒);根据价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心境、热情与激情;根据价值的主导变量的不同,可分为欲望、情绪与感情等等。回到书法本身,体会书法表达的情感。以孙过庭“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为例,显然,“性情”与“哀乐”属于不同的情感范畴。“哀乐”是一种具体的心境或情绪,具有当下性和易变性;“性情”与“个性”类似,是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性格、教养与格调的外化。书法太抽象了,它是线的艺术,它难以做到表达具体的“哀乐”,却可以“达其性情”。“线的美,在美术中,为最高等,不靠旁物的陪衬,专靠本身的排列”[6]。“它不是线条的整齐一律均衡对称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的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创造、有变革甚至有个性,并不作机械的重复和僵硬的规范。它既状物又抒情,兼备造型(概括性的模拟)和表现(抒发情感)两种因素和成分,并在其长久的发展形程中,终以后者占了主导和优势。”[7]孙过庭评价王羲之书法,“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王羲之的书法艺境高远,与他的性情畅达密不可分。如此例证,不胜枚举。在我们对沈鹏先生“书法形式即内容”的观点有了深刻体悟之后,再反观所谓“书,心画也”,就更加容易理解,书法表达情感更侧重于表达抽象的“性情”。“洞见”书法,是具有可视性的。点画线条、造型变化之外,这种“洞见”,包括了不可识的“看时看后的感觉”[8]以及与创作者情感的交融与碰撞。说到底,是对创作者情感的把握与感悟。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书法素材所表达的意义,与我们对书法的审美没有直接的关系,用现象学的术语来说,我们将它们用括号括起来,进行“中止判断”或“悬置”。

三、“洞见”书法有用吗?

无疑,当代书法进入了“繁荣”时期,当我们津津乐道书法的“繁荣”之时,请不要忘记我们是否做到了坚守书法本体,还书法以本来面目,是否对其进行了不合时宜的“包装”,是否让它穿上了“政治”或“金钱”的外衣,让它变成了宣传品或是商品?一如沈鹏先生所说:“书法的价值观,我们可以从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众多方面进行考察。但无论何种角度,书法的核心价值还要围绕书法本体,书法本体既是研究问题的归宿也是出发点。”[9]

因此,“洞见”书法是有价值的!它是对书法本体的坚守。“我们反复探讨书法本体,追求书法本体,抱着一个纯正目的,为了弄清究竟为什么和如何追求艺术,加强创作的自觉意识,还原书法与人生的本来面貌。”[10]

沈鹏先生振臂疾呼:“学书法的目的意义究竟何在?精神上的自由到哪里去了?”艺术原本就是安顿心灵、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而审美是无功利性的。扪心自问,我们对书法进行了哪些“异化”?书法那么美好,那么纯粹,那么圣洁,是不容亵渎的!它需要真正理解它、懂得它的人,怀着虔诚的心去膜拜、去仰望、去追求。让我们放下尘俗杂念,怀着敬畏之心走进书法,揣摩经典之作,创造心灵之作,实现书法本体价值的回归,让真、善、美的追求在书法艺术的大路上熠熠生辉。

“呼唤书法本体,还书法以本性,果真如此,书法必然出现流派纷呈的多元局面。”我们要立足书法艺术本体,以包容、多元的态度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可否认,任何审美观都具有局限性,我们在书法审美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困惑。叔本华曾断言,只有优越的头脑才能欣赏天才的作品。但是,这些作品尚未取得权威时,首先来承认它们,是需要相当大的心灵优势的。如果我们真正做到立足书法本体,就会对暂时不理解、不认同的审美形态保持相对客观、冷静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批评与指责。果真如此,料想书法艺术会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下,按照自身审美规律,实现繁荣与创新,呈现出活泼泼的生机,书法艺术的明天也因此而无限美好!□

注释

1[1][2][3][9][10][11]沈鹏《书法,回归“心画”本体》,2011年3月2日《书法导报》第七版。

2[4]胡抗美《关注书法的形式问题》一文,未刊稿。

3[5]胡塞尔《经验与判断》,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94-403页。

4[6]梁启超《书法指导》,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67页。

5[7]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页。

3.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感 篇三

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捧着书读了一遍又一遍,鲁迅先生的谆谆教导我一定会铭记在心。

鲁迅先生生前十分受人们的爱戴,死后,仍被人们所尊敬。课文中所讲的几件事就充分回答了社会各阶层的老人、青年、小孩爱戴他的原因。

其中最能教育我的一件事是:鲁迅教育青少年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把书的.内容认真地读,还要记在脑子里。这一点,我做的不好。妈妈给我买的许多文学方面的书,我只记住了书里扣人心弦的故事,紧张动人的情节,而那些真正应该记住的知识却被我忽略了。别人和我谈起书的时候,我就胡说一气,碰对了洋洋得意,说错了,羞得脸蛋通红。读了这篇文章,我一定要改掉这些不好的学习习惯,认真读每一本书,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还要把书里的优美词句摘抄到小本子上,提高我的阅读欣赏能力。

还有一件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鲁迅先生在冬天的一个傍晚冒着严寒,给一个车夫包扎伤脚,还给车夫一些钱让他回去养伤。这不正说明了鲁迅先生同情劳动人民,帮助有困难的人吗?这一点,我认为自己做得还可以。在班上,有的同学有困难,或是要借东西,我会帮他,有的同学我就没有帮他了。但我以后一定会去帮助同学们的,一定会的。

文章向我们介绍了鲁迅先生最后一件事也很感人。鲁迅先生生前十分关心他的佣人阿三。阿三因为丈夫失了业心情不好,鲁迅先生不让她干重活,让她多休息。但他自己生病了,还三更半夜写文章。这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为他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为别人着想的甜头我也尝过的。以前,上美术课时,别人没有水彩笔,我就借给他们,当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也给予我帮助。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你为别人着想,那他们也一定会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你。

4.读《回忆鲁迅先生》有感 篇四

我小教们伯候什始浒知明,课要。也震当同。

有时时学结

像,救,果

鲁有援另就

迅一队一在这名来位救

样男到需援的孩的要队

人和时再进

。女候等退

比孩,上两

如被却几难

在埋发个的在现小时的学师老父她么回

伯六:师鲁的伯忆

父年王教迅伯父自

鲁级恭了先父的己

迅 连 一

我的了这在救很鲁人人只

非主,么一助关迅

常要那大起车心先

难内时的的夫女生

忘容候轰点以佣是的是,动点及阿个

先姚

生宝

指今课:她。滴在三为天,我小白她《后使得这而重在大。一获文——《作并于者不是在明,生》。它就死和壁的的得白的去造伯”时伯少了人

世成父、候父的为。滴——谈伯。别父从人学死而想了,尊现川里救够

传》、“碰道白为文关

他了自,心

在作己我身

世者想明边

。处有

事这

不样

要,自别私人自才利会在“5.12”四了只时土能才堆先能x 20 = 400

候吧了了使的,!上,失那下”去但去个今“5.12”大不 要为面救。是了决天地了传援那他宝定,震自出队名失贵。我是己

学所的了发一

这生点

篇的利

课感益

文人而,的不

知故关

道事心

鲁,身

迅我边的明的事白人

及了。

来答男去的了应同了手

声了学两臂

音他虽条,——“的然宝他

请也贵还

叔求在的是

叔,几手后,先个臂悔

先把小,当

救女时可初

她同后是自

上学获他己

5.读《回忆鲁迅先生》有感 篇五

月光从我窗前的树的隙缝照到我桌上的《朝花夕拾》,我无意间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有一张鲁迅的照片,这使我了解您原来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照片中的您显得非常朴素和清瘦,但眼睛似乎炯炯有神,凝视你那双犀利而深邃的眼睛,火一样的在燃烧,而那正是您对旧社会的厌恶和对美好的未来的向往。还有你那像八字的胡须,那上面凝聚了人类全部的睿智、坚定和不屈的精神。从此,我就开始对这本书有了阅读的兴趣。

在暑假的每天下午,烈日当空,太阳火辣辣的,鸟儿无力地飞着,大地被烤得发烫,像蒸笼一样闷,一丝风也没有。我捧着鲁迅你写的书,你的声音隐隐而来,先是细碎,然后慢慢汇成阵阵涛声,最后漫卷我的心灵,让我无法释卷。

散文集中的《猫·鼠·狗》的这篇散文,我觉得自己感触最深、印象很深。在这篇散文中,鲁迅先生描写了他清算猫的罪行,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鲁迅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猫确实吃了小兔子!而鲁迅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无法忘记现实,文中还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手法”,既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尖锐而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于猫相似的人。

当我读完《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之后,我才发现,我对您的了解还是太少了。战斗和犀利只是你的外套,是在特定环境下的武装。而《朝花夕拾》则是您心灵最柔软的花瓣。那些对在成长道路上影响过自己的亲人的怀恋,自然而淳朴:那个不识字为您买来《山海经》的长妈妈;那个毫无民族偏见、细致民主的藤野先生;那个严格而独自沉浸于书香世界的寿镜吾老先生;那个严厉而把爱内敛到我几乎无法察觉的父亲„„所有的怀恋都来自生命深处。这些花瓣在心湖荡漾太久了,那些香气已被您收藏凝固在心间。

读完每一篇散文之后,我觉得鲁迅渐渐成了一个勇士,您的身上有了真诚而不畏艰难的信念,追求真理而不怕迫害的执着。您开始了精神上的艰难历程,但心湖的这些小花瓣在深夜无助的时刻,会那样柔软地抚摩您的心灵,让您又有了继续前进的勇气。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鲁迅写的《朝花夕拾》,从每篇散文中,我得到一种精神的激励。这种精神不会泯灭,它隐藏在黑夜,却发射出一片又一片温暖的阳光,照耀在我们这些阅读者的心中。我最佩服的是您对于文学的这种热爱,这种精神我体会到文学是一个传奇,如同其他传奇般不朽地感动天地。鲁迅对

旧社会的厌恶和对美好的未来的向往,让我感受到在黑暗中并不是只有黑暗,仍然有一丝光亮在暗暗地照着。而鲁迅先生就像是这一丝光亮,他用文学的热爱来照亮社会的黑暗。而我,则更加珍惜我们现在美好幸福的每一天,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像鲁迅一样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6.《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体会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面。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3、感悟生活中美好的瞬间。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大家说说在你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举手回答)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就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2、了解作者及背景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鲁迅: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写作背景: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1月,萧红、萧军与作家张梅林离开青岛抵达上海。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鲁迅特意将两人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影响。鲁迅和许广平不但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不久,萧红、萧军、叶紫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

3、整体感知

①概括有关鲁迅先生的内容,并总结其特点? 点拨:鲁迅先生的笑声明朗(爽朗乐观);鲁迅走路的姿态轻捷(率真可亲);在鲁迅家做客(平易近人);鲁迅先生开玩笑(幽默);鲁迅先生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鲁迅先生对待原稿校样(淡泊名利);鲁迅先生看电影(随和);鲁迅先生休息(爱读书);鲁迅先生待人熬夜(热情);鲁迅先生吃鱼丸(尊重孩子);鲁迅先生包书(做事认真);鲁迅先生健康令人担忧(珍惜时间);鲁迅先生惜时奋进(珍惜时间)②思考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点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由衷的爱戴和怀念之情。③品味语言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点拨:鲁迅先生的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真诚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

点拨:“抓”“扣”“伸”,这几个动词,极富感染力,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鲁迅的习惯性动作,体现出鲁迅 敏捷果敢、一往直前的性格特点。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点拨: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暗示着对光明新生活的向往。说明作者和鲁迅夫妇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互相高度理解的。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点拨: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深切关爱和严格要求。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点拨:感受到鲁迅先生工作的投入,废寝忘食。

“鲁迅先生坐在那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给你怎样的感觉? 点拨:鲁迅先生给我们一种朴实随和,非常亲切的感觉。

“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把这句话中的“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删掉,效果有何不同? 点拨:原句表现出鲁迅先生耐心的陪伴客人,不厌其烦,删掉后就不能体现出鲁迅先生陪客人的时间之长。

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点拨: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为人,即便是小事,也做得非常的严肃认真。

三、课堂小结

本篇文章通过对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叙述,让我们感受到这位爱国伟人不仅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气魄还有幽默、亲切、待人和善、尊重别人等等特点。同学们,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日生活中不仅能够掌握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而且能够学习鲁迅先生关爱别人、珍惜时间等优秀品质。

四、板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生活琐事

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细节描写

7.《回忆鲁迅先生》. 篇七

施蛰存《关于鲁迅的一些回忆》

藤野严九郎《谨记周树人君》

附板书:

• 神态 笑 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 穿着审美 自然朴素 人情练达

• 饮食起居 简单随和 体恤他人

• 琐事 待人接物 爱护青年 支持革命

• 休闲娱乐 幽默风趣 童心未泯

• 读书.写作 博学广识 克已待人

作者邮箱: mzhsy111yahoo.com.cn

[1]

8.《回忆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八

首先是读,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中主要写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几件小事,反应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特点;

其次是论,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感悟,在旁边批注自己的理解;

最后是聊,教学中我试图把自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与学生分享,并以此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得到学生的不同理解。理解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联系的过程。

我主要是打通学生的思路:

一是引导学生与生活联系。有人说善于读书的人,不仅能够读进去,更要能走出来。在整个交流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如鲁迅走路的动作让学生模仿,鲁迅先生读信那部分结合平时老师遇到做作业马虎的同学时候的心情。

二是引导学生与历史资料相联系。

这篇课文有两个难点:

1、鲁迅先生的笑,

2、鲁迅先生踢鬼。

这两处都有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求学生对时代背景比较了解,因此我与学生交流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

三是引导学生与插图和文本相联系。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次看图,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别人穿什么我是看不见”等句子。

上了这节课,我觉得我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不够好:

1、我没有做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对于课文中的6个生字、3个多音字、和两个文言词汇的学习任务,我全都交给学生了,现在想来未免太信任学生的自学能力了;

2、我的教学重点还不够突出,特别是两个关键句子的把握,还很不到位,也许很多学生还是人云亦云;

3、我的教学方式还有些单一,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才明白当好一名语文教师真的拥有太多的不容易,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不容易,让学生掌握熟练的基本技能不容易,让学生打开话匣子不容易,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不容易……而这些方面,我需要学习的还有许多。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我的课堂上“月朗星稀”,而别的老师的课堂上却“众星拱月”的主要原因。每当想到自己在课堂上言辞枯竭,我恨不能自己化作一条涓涓细流;每当想到自己在课堂上黔驴技穷,我多么希望能够掌握更多的方法和技巧。成为坊小的一员我是荣幸的,能得到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指导我就是荣幸中荣幸了。

9.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练习 篇九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咳嗽(sòu)

轻jié(捷)

嘱咐(zhǔ)(fù)

间(jiàn)断

调羹(gēng)

.....jiǎo(绞)肉机

竭(jié)力

深恶(wù)痛绝

阖(hé)眼

疙瘩(gē)(da).....2.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A.我钦佩《荒野求生》的男主角贝尔,因为面对艰苦的生存环境,他不以为然,总能....乐观面对困难。

B.初版时,由于校读草率,留下了不少字句和标点的脱误,趁这次重印的机会,重新..校看了一遍,在某些章节也适当地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C.撷着兰花草,悠然面对人生,朝着理想与希望,以最美的姿态,最饱满的精神,去..开创属于一片自己的天地。D.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长沙磁浮快线的建设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努力,终于按时完成了建设任务。

(解析:A项中“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语境中指他不将艰苦的生存环境放在心上,应该用“不以为意”。)3.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A.许先生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力避免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B.指望对于学费有点补足,冬天来了,北平又冷,那家离学校又远,每月除了车子钱之外,若伤风感冒还得自己拿出买阿司匹林的钱来,每月薪金十元要从西城跑到东城„„

C.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D.“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解析:C项中应删掉句中的顿号。)4.(天津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B)A.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B.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C.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D.在巡检排查过程中,我市电部门解决并发现了居民用电方面的问题。

(解析:A项宾语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效率”;C项主语残缺,应删掉“随着”或“使”;D项语序不当,应该是“发现并解决”。)5.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莫泊桑是福楼拜的学生,他每逢星期天就带着新习作去聆听老师的点评。有一次,莫泊桑看到福楼拜桌上放着一叠文稿,翻开一看,只见每页上都只写了一行,其余九行是空白,莫泊桑不解地问:“先生,您这样写,不是太浪费稿纸了吗?”福楼拜笑了笑说:“亲爱的,我早已养成这种习惯,一张十行的稿纸,只写第一行,其他九行是留着修改用的。”莫泊桑听了,恍然大悟,于是立即告辞,回家修改自己的小说去了。

(1)莫泊桑听了福楼拜的一席话,“恍然大悟”到了什么?

悟到了文章要千锤百炼,反复修改,写作中要养成认真修改的好习惯。(2)请你给这个小故事拟一个标题。

示例一:写与改 示例二:一行与九行(3)请你根据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写出至少一句你所积累的古今名言或诗句。示例:①文章不厌百回改;②善作不如善改;③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④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02课内精读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边睡着了。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所写的三件事。鲁迅先生不得不花大把时间陪客人;鲁迅先生从后半夜写作到清晨家人都起床了才上床休息;家人为让鲁迅先生休息好会很小心不打扰他。

7.请指出选文中作者记叙的顺序。以鲁迅先生的作息时间为记叙顺序。8.选文第一段用了7个“陪”,能否将其简化为“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就陪客人,一直陪到夜里十二点”?为什么?

不能简化,连用“7个陪会”起到强化感情色彩的作用,给人以更深的意境,使读者对鲁迅先生花大把时间专心陪客人产生更强烈的反响。

9.作者写鲁迅的夫人徐先生和儿子海婴睡觉的原因是什么? 这里起到对比的作用,以此反衬鲁迅先生因为陪客人不得不把工作时间调到后半夜到清晨,同时也起到表达鲁迅先生的敬业与辛苦。

10.文章用白描手法刻画鲁迅先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以及对鲁迅先生辛苦写作的同情。

03拓展阅读

那年花开 钱海燕

①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②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③“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④“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 ⋯ ”我吞吞吐吐地说。....⑤“作业做完了,再做其它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么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⑥“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小心翼翼地说。⑦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⑧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⑨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⑩“喝杯茶吧。” 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11“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14 “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15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 .16B 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6年第 2期 有删改)11.根据文意,说说文题“那年花开”的含义。

指的是初三那一年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重拾了信心,获得了成功。(或:“我” 重拾了信心,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中考作文得了满分。)1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 ⋯ 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 ⋯ ”我吞吞吐吐地说。....“吞吞吐吐”的意思是说话有顾虑,想说又不敢说。这个词语写出了“我”当时害怕老师批评的紧张、不安的心理。

(2)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 ....“一反常态”的意思是突然改变了平时的状态。这个词语写出了徐老师得知“我”中考作文得满分后行为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徐老师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13.请从 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人物描写或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

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徐老师看“我”小说时的专注和耐心,以及对“我” 写的小说的欣赏和认可。

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收获成功之后的喜悦心情。(有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赏析正确,意思相近即可)

14.文中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

用“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 化挫折为成功的动力。(或:说明了“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的道理,鼓励“我”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动力。)15.文中的徐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10.《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 篇十

我曾读过回忆鲁迅的文章,而箫红的这一篇却令我十分难忘,因为它为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独特的一面。

我曾以为鲁迅是冰冷的。因为他用他的文章与敌人作斗争,深深击中了敌人的心脏,如一个杀手般。鲁迅和鲁迅的文章并不是完全是这样的。萧红把鲁迅――那个生活中平易近人的鲁迅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我们在深入研究鲁迅的作品之时,也读懂了他。

箫红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鲁迅的笑:“鲁迅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喜欢。”下面还有写他的笑的:“鲁迅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的热闹”。原来这也是他!原来鲁迅并不总是板着脸的,鲁迅在平日的生活中不会只表现出它的批判现实冷峻的一面。这让我想到了写的《社戏》。《社戏》中的鲁迅也是乐观的、开朗的,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他,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生活中的鲁迅细致,周到。有一次鲁迅伤风初愈,夜里十二点谈话后,仍然坚持要送箫红。临别时,他提醒箫红下次再来时辨认门的方法。箫红出门后回头看时,鲁迅先生那一排房子黑黑的,若不是告诉的那样清楚,下次来她怕要记不住的。

在感到了他的平易近人之时,也被这样书中的一段话十分感到了鲁迅的不同,“鲁迅先生不游公园,住在上海十年,兆丰公园没进过,虹口公园这么近也没有进过。……。”这句话说明鲁迅先生热爱时间,珍惜时间。鲁迅是一个热爱时间人,他的这种热爱时间,珍惜时间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我看来,珍惜时间即珍惜生命。而反观身边许多人,每天都沉浸在娱乐之中,这何尝不是在浪费时间,浪费自己的`生命。

11.回忆鲁迅先生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通过读课文,了解表现鲁迅先生性格特点的几件事情。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鲁迅先生乐观、和善、负责、勇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鲁迅先生乐观、和善、负责、勇敢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鲁迅先生乐观、和善、负责、勇敢的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语

同学们还记得那个五行缺土,颈戴银项圈的少年吗?他是谁?(闰土)对,我们学习了《少年闰土》这一课文,了解了闰土的世界,那同学们回忆得起这篇课文是谁写的吗?(鲁迅)鲁迅笔下有许多特别的人物形象,而今天,他也成为了别人毛下的人物,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回忆鲁迅先生》一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走近鲁迅

1、快速标出段落,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中,读通句子。

2、圈出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自己试着多读几遍,扫清字词障碍。

3、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几件关于鲁迅先生的事情。(主要写了三件事,一是到鲁迅先生家做客,二是鲁迅先生怎样对待青年人的来信,三是鲁迅先生踢“鬼”的事。)

4、再读课文,在鲁迅先生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地方,勾画,在旁边批写。

三、了解课文第1—3段

1、请同学们再一次细读第一、二、三段,试着归纳各段的段意。

2、找出鲁迅先生的“笑”“走路”各有什么特点,对“穿着”有什么看法?

(“笑”——明朗真诚,“走路”——轻捷快速,“穿着”——不大注意)

3、初步了解鲁迅的精神品质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四、作业布置

1、记生字、新词。

2、温习课文。

五、板书设计

“笑”——明朗真诚

回忆鲁迅先生 走路——轻捷快速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穿着——不大注意

第2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回忆鲁迅先生“笑”“走路”“穿着”等特点,初步了解鲁迅

三、细细分析课文

(一)、再一次细读课文,根据前面介绍鲁迅的几件事,划分出段落。

1、第4—15段:到鲁迅先生家做客。

2、第16—18段:鲁迅先生怎样对待青年人的来信。

3、第19—35段:鲁迅先生踢“鬼”的事。

(二)找出文中对鲁迅先生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句子,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鲁迅先生爽朗、幽默、乐观、亲切的性格。

(三)重点句子理解

1、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一语双关,既有现实的写照,又有他们对新生活的向往。

2、“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的。”

“他还是展读这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a、体会到鲁迅先生批评青年人的缺点;但仍然不遗余力地关心

下一代。

b、想象鲁迅先生读青年人来信的情境,写下自己的感受。

c、你想对写信青年们说点什么呢?

3、“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让鲁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为给了他一个作人的机会。”

a、“鬼”是指那些品格低下,思想观念落后的文化人。

b、“踢”指教育、提醒、批评等。

c、说明鲁迅先生相信科学。

(四)总结课文中成功的写作方法,对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很传神,细小的生活场景和细节描写,实事求是地刻

画人物等方法,在我们的习作中可以借鉴。

四、回顾全文,评价鲁迅

1、从课文的学习中,你是否想起生活中与之类似的事情呢/

2、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平凡的小事)

3、说说现在了解到的鲁迅。(平凡而伟大)

4、说说对鲁迅的认识:乐观、和善、负责、勇敢的精神。

五、板书设计

到鲁迅先生家做客

回忆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怎样对待青年人的来信

上一篇:计划与采购工作计划下一篇:小组合作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