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调适方法(10篇)
1.大学生心理调适方法 篇一
疫情防控期间心理调适方法全文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隔离在了自己的家中或没能及时离开的工作场所中,使我们无法再像以前一样行动,这是一个我们很久都没再体验过的状态,一个自己与自己相处的状态,人们或多或少的都感觉到了焦虑和紧张不安,一些情绪问题也随之出现。如果这样长期持续下去的话,自身的免疫系统都会受到损伤,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那么,面对疫情,我们该如何进行心理调适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个心理调适的方法,希望能对您有一点帮助。
一、认识到出现负面情绪很正常,接纳这些情绪反应,不指责埋怨自己。
正常人遇到突发危机事件,常有以下4种反应:
情绪方面:会出现焦虑与恐惧、怀疑、疑病、愤怒、悲伤、抑郁、愧疚、易波动、精疲力竭、麻木、“英勇无比”紧张、担心、焦虑、恐惧等。
躯体方面:会出现腹痛、腹泻、无明确原因的身体疼痛、多汗、发冷、颤抖、肌肉抽搐,不自主心慌、胸闷、头痛,容易出汗,总是感觉心里不踏实、身体各种不舒服,容易疲倦、食欲下降、睡眠变差等情况。
思维、认知方面:会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犹豫不决难以交谈想法、总觉得自己可能被感染,对身体各种感觉特别关注,并将身体的各种不舒服与“疫情”联系起来。觉得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危险并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如此脆弱、难以相信他人和世界等。
行为方面:会出现逃避、回避一些信息或者场景,或者反复去查看疫情的进展消息、行为变得冲动、经常发脾气;睡眠会随着我们的心理变化而减少或增多;开始饮酒、吸烟,或者饮酒、吸烟增加等,甚至出现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在这样的疫情中,我们身上会出现这些情绪变化是正常的,这是我们的身体在为压力做准备,以帮助我们更好应对压力的表现,而不是意味着我们是脆弱的、有错的。我们可以试着回忆一下,当我们以前面对压力时,使用了哪些情绪应对方法。如果现在依然有用,那么可以继续使用。
二、腹式呼吸法
(1)我们需要先找到一个舒服的状态,坐着或躺着都行。
(2)然后把手放在肚子上,慢慢地深吸一口气(持续大约3-4秒),感受肚子在我们吸气时慢慢鼓起来。
(3)然后,再专注地慢慢地呼出这口气(持续大约3-4秒),让腹部慢慢回缩。
(4)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感到情绪缓解。
三、着陆技术
(1)如果你发现自己极度担心或焦虑,把注意力带回到当下。
(2)感觉一下双脚跟地面的接触,身体跟椅子的接触。
(3)动动手指头和脚趾头,用心感受他们的存在与带给自己的感觉。
(4)环顾一下四周,快速地命名一下你所看到的各种东西,颜色、形状、物品名称都可以。
(5)想一想一个你爱的或者深爱你的人的面容。或者你记忆中让你感觉到轻松或愉快的经历(例如第一次吃炸鸡、吃雪糕、和朋友或家人远行、一个温暖惬意有浓浓咖啡香的下午等等)。
(6)哼唱你喜欢的童年时的歌。
(7)腹式呼吸。
四、“蝴蝶拍”技术
(1)学习蝴蝶拍:双手交叉在胸前,轻抱自己对侧的肩膀或上臂,双手交替轻拍自己的肩膀或上臂,左右各拍一次为一轮,用自己感觉舒服的力度去拍,以时钟的秒“滴答滴答”为轻拍的速度和节奏,一般8-12轮为一组。(注意:是左右交替轻拍,速度不要过快)
(2)准备动作:让自己坐在家里或其他安全的地方,体验身体的姿势和周围环境的联结,譬如感觉自己的脚和地板的接触、感觉自己的背部和椅子背的接触,让自己尽量保持慢慢的平稳的呼吸,面带微笑,并告诉自己“现在我是安全的”。
(3)开始轻拍:带着“我现在是安全”(可以不断重复)感觉,感受自己和周围环境联结的感觉,开始轻拍。过程中允许自己的头脑中自然浮现的各种感受、想法、情境以及身体的各种感觉,让其自然而然的发生。拍完一组后停下来,做一次深呼吸,感受当下的体验和安全感。当一组完成后如果感受是安全的或者是你自己喜欢的,可以重复上述过程2-3组停止。
(4)需要注意:少数人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负面或者不舒服的体验,告诉自己“现在我只关注正面且积极的东西,其他不舒服的先放在一边,现在我是安全的”。如果这样做可以赶走刚才的负面想法或体验,可以继续做蝴蝶拍。如果还是不能赶走,请停止做蝴蝶拍。起身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其他东西,如可以关注房间里有几种颜色,体验脚踏地板的感觉等,让自己回到此时此地,做深慢的呼吸,同时体验当下的安全。
五、“三分钟”缓冲
在感觉到不安全和焦虑的状态下,对事务判断能力和别人的错误容忍度会降低,比如对趁人之危、趁火打劫、哄抬物价、处置不力的事件进行批评、指责、抱怨,愤世嫉俗,义愤填膺。还有的甚至对防疫医务人员大打出手,认为医生就应该妙手回春,就不该怕死等等。当我们批评指责时,表面上是在批评别人,对外界不满,但实际是对自己内心无力感和无助感的掩盖。
当你出现了类似这样的情绪时,建议使用“三分钟”缓冲法。千万不要在生气的状态下冲动地做事情,给自己三分钟等待。实在不行,强迫自己数数,数到一定量的时候,再说话,再做事。相对而言,冲动性的愤怒动作就会少很多,言语攻击也会少很多。
六、冥想(正念)技术的几个经典练习
在所有的练习中,你都需要找到一个安静、温度适宜的空间,(不一定非要这样的空间,坐车,坐飞机,坐地铁时也可以,)确保自己不受打扰。然后找到一个优雅、舒适、警醒的姿势坐好。在此只讲这些经典练习的要点,掌握了要点,去做冥想就会很简单了。
练习一:正念呼吸,进入当下
请找到:哪个身体部位的呼吸是最明显的。如果是鼻端,感受气息流进流出的感受;如果是胸部,感受气流进出时胸部的起伏变化;如果是腹部感受腹部随着气息进出的胀缩感……
当你确定这个部位之后,你需要做的就是去觉察呼吸给这个部位带来的感觉,不要变换其他部位。不要去数气息,也不要去控制它,不要去调节它。
你会发现,坚持不到几秒钟,注意力就会从呼吸上离开。别急、不要做
好坏评判,接受你很难集中注意力这个现状,平静的将它重新带回到呼吸上。下次如果继续走神,继续带回来即可。
练习二:身体扫描,聆听身体
这个练习,你需要做的只有一个,感受你的身体每一个部位。这个练习可以躺着,如果躺着容易睡着,睁开眼睛也行。
想象你的觉知就像一道柔和的光束,从头顶开始,慢慢向下移动,从头顶到额头、眉毛、眼睛、双侧的太阳穴、耳朵、面颊、鼻子、嘴、下巴、脖子、胸腔、腹部、背部、双臂、手指、肌肉、骨骼、腹腔、臀部、小腿、脚掌、脚趾等。
总之,让这束觉知之光照进你身体的每一个地方,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外到里。
身体的感觉有很多种,冷、热、痒、麻、痛、干、湿、紧绷、放松等,如果你觉得没有感觉,这也是一种感觉。
练习三:观念头,念头并非事实念头本身,如同呼吸和身体感觉一样,可以成为正念的联系目标。
首先,请留意一下你的呼吸,可以做三次深长的呼吸,深深的呼气、缓缓地呼气。接着,将注意力带到念头上。我们一天会产生6万多个念头。
需要做什么?观察念头的出现、变化和消失。
当一个念头出现的时候,有意识的将注意力带向它,并对它进行命名,可以把它命名的很具体,比如“早晨在河边天微微亮一个人跑步”,或者按照念头的类型来命名也行,如“计划”、“回忆”、“幻想”等。
练习一下你就会发现,念头一旦被命名,就会松动、瓦解、消失。我做
这个练习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一个念头通常十来秒就会消失。留意你的命名和念头消失的过程,然后把注意力重新带回到呼吸或者身体感受上来。
在练习的时候记得遵守上面的那几个态度。
练习四:观情绪、与情绪共舞
深呼吸,并回到放松的状态。带着好奇心和耐心去觉察你的情绪变化。有时候你会觉察到一种情绪,有时候可能会有很多种情绪一起涌出,如喜悦、满足。或者有时候基本没有什么情绪,如无聊、麻木等。你需要给你的情绪去命名,如果你能给每一个觉察到的情绪做清晰的命名,就能驾驭你的情绪。当你觉察到强烈的坏情绪和消极情绪,请不要评判,接纳它的存在就好了。
在情绪出现的时候,通常会带来相应的身体反应,如愤怒时候脸会发烫、心跳加快。恐惧时身体紧缩。你需要觉察情绪以及情绪带来的身体状态。
记住前面提到的七个基本态度。
练习五:三步呼吸空间:忙碌中的回归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而又相对简洁的正念冥想练习。是牛津正念中心的MarkWilliams教授及其同事制定的一个练习,也是正念疗法中最重要的练习。
这个练习,也被叫做三分钟呼吸空间练习。只需要在你一整天的忙碌生活和工作中,花上三五分钟的时间来练习。然后带着这份拓展的觉知,与更大的世界相联。
首先进入放松的状态,并深呼吸。
第一步:问自己,我现在体验到了什么?尽可能的留意你头脑中的念头。此刻有什么样的情绪升起?对这些情绪开放客观的对待,不管它是愉悦、中性还是消极的。你的身体感受又是怎样的?
5秒钟静默……
第二步:请集中所有的觉知,将注意力放在腹部,放在呼吸给腹部带来的感觉上……
25秒钟静默……
第三步:将你对呼吸的觉知拓展开来。除了感受呼吸给腹部带来的感觉之外,也感受身体的整体感,如你的姿势、你的面部表情、你的胸部、你的腹部、你的臀部、你的双手……从内心去感受这些……
现在,尽可能的将这份宽广、浩瀚、接纳的觉知带到一天里的每一个时刻,无论你在何处,无论接下来你要做什么,让这样的觉知自然的展开……
疫情面前,既要帮助别人,也要照顾好自己。让我们一起努力,共渡难关,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2.大学生心理调适方法 篇二
能当空姐、空少, 如今是许多青年学生的热门选择, 而空乘方向这几年也迅速在国内院校遍地开花。随着空乘专业方向学生数量急剧增长, 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 每一个应聘学生都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在关系到自身前途与命运的人生重大选择中, 学生显然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坦然面对各种可能性结果。无论是参加航空公司招聘的应聘过程还是在应聘中面对受挫的现实, 都会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
2 空乘方向学生落聘的原因
2.1 生理条件的不足。
空乘职业有特殊的生理要求。外观上要符合航空公司的基本要求, 而且综合素质也非常的重要。外在要求学生是仪表清秀、身材匀称, 女性身高在164-173cm之间, 男性身高在173-183cm之间, 无明显“O”型或“X”型腿, 身体裸露部分无明显疤痕, 无口臭、腋臭、皮肤病, 听力不低于5米, 无精神病史及慢性病史等。空中乘务员作为服务性职业, 要求他们用微笑待人。有些应聘学生不会微笑或者笑起来没有亲和力, 就有可能在第一关被淘汰, 还有的学生因为腿型的不好被淘汰。还有的学生因为身高、视力、体重等方面的不符被淘汰。
2.2 语言标准能力的影响。
航空公司要求应聘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比如语言、与人沟通能力等方面。现在航空公司对语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但能够讲标准的普通话, 而且要求能讲流利的英语甚至其他的语种, 所以在这些方面欠缺或者不足的学生有可能应聘失败。
2.3 服务心态的影响。
空中乘务员尽管只是一名普通服务员, 主要目的也是为乘客服务。但是由于空中平台特殊的封闭性、安全性、技术性等的需要, 就更要有良好的服务心态作为保障。空乘服务人员在工作期间必须收起自己的个性和脾气, 更不能把生活的烦心事带入工作当中。
2.4 服务意识的影响。
良好的服务意识决定了应聘的成功率。有些应聘学生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都很好, 但因为家庭的溺爱而存在高高在上的思想, 他们无法处理自己的日常事务, 更不用提为别人尽心尽责的服务了, 所以他们即使有再好的条件也无法被航空公司录取。
2.5 人才标准关系的影响。
不同的航空公司对人才要求的侧重点不同。尽管它们招聘空中乘务员有着相对统一的招聘原则, 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某些特殊要求。
2.6 学校与市场关系的影响。
对空乘院校教育而言, 由于很难达到专业教育与专业需求紧密相连的效果。这就需要相关学校在为社会培养空乘专业方向人才方面克服盲目性。然而现实情况是某些学校在空乘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方面, 不能及时地根据市场需求信息进行合理的调整。而教育过程的周期性特点, 决定了部门决策者对于专业培养计划要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 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不断更新课程结构。
2.7 学校与航空公司关系的影响。
学校缺乏与航空公司之间必要而良好的沟通, 也是导致学生就业不畅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3 如何进行心理调适
3.1 自我调节。
落聘后有的学生能够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而有的学生却因为自身性格等原因而无法接受落聘这个现实, 无法客观的看待自己, 使他们一段时间内无法摆正心态, 既而产生自卑、忧郁、悲观、挫折感等心理问题, 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甚至无法完成学业和面对正常的人际交往。
3.2 学校的支持。
首先, 学校应加强空乘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及空乘职业对个性心理的要求。其次, 学校应加强关于航空公司的情报收集、行业需求分析等方面的工作, 建立成熟的信息发布系统, 使学生能充分地获得民航招聘信息;加强与航空公司之间的沟通, 可以与各航空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包括国内航空公司与外籍航空公司, 使学校的培养计划符合航空公司对于人才的需求;还应帮助学生掌握面试应聘技巧和克服应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障碍, 实现顺利就业。再次, 从学校长远教育发展来看, 应该创新办学思路。最后, 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也不容忽视。根据学生落聘的不同原因进行客观的分析, 了解了学生在哪些方面的不足后, 就可以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培训, 克服不足之处, 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根据航空公司对于人才招聘的不同要求在应聘前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以适应不同航空公司的招聘要求, 让学生们能够尽情学以致用, 展其所长, 提高学生应聘的成功率。
3.3 家庭的支持。
家长要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怀与帮助, 与他们进行沟通与交流, 培养孩子乐观的态度, 为落聘的孩子提供有关正确的职业观, 让他们了解社会就业状况, 增强他们的就业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自己的孩子参与竞争, 让他们形成自主自立意识, 主动积极争取就业机会, 是子女尽快走上工作岗位。
4 结语
3.大学生心理调适方法 篇三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适方法
近年来,高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新闻屡见不鲜: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北大学生弑母案……面对这些血淋淋的案件,人们在震惊的同时,也开始深刻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愈加激烈,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入学适应、学习障碍、人际交往、恋爱关系处理、择业与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
谈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明确心理健康是什么。在广义上说,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上说,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发展,与社会保持同步。
从定义看,心理健康涉及面比较宽泛,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至今没有定论。综合各方观点,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八点:智力正常、情绪反应适度、品质意志健全、人格完整统一、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优良、心理特点符合实际年龄。
事实上,心理健康与否的界限是相对的。在具体的工作中,教育工作者一般遵循相对性、整体协调性和发展性。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在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的同时,应尽量将目光投向发展过程中的健康观,因为学生所处的环境不断变化,学生本身也是不断成长的个体。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一)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调节、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处于心理矛盾中的学生恢复到正常状态,以减少大学生的偏激行为,减少各种校园违法犯罪事件,维护学校、社会的正常秩序,保证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人有心理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身体也会感冒一样。只是在现实中,人们身体有问题就会去看医生,而心理问题往往不会注意,久而久之,就累积成了大问题,最终爆发出来导致各种恶性事件,伤人害己。
(二)培养优良品德
第一,只有当受教育者心理处于健康的状态下,他们才容易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第二,某些好的品德往往要基于某些心理素质才能建立,个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品德修养。第三,从反面来看,心理失衡的大学生,行为比较偏激,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要防止或消除这些行为,从根本上说需要注重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改变心理不平衡状态。
(三)提高学习能力
心理健康利于学生吸收各种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在教育需要学生自身吸收、内化。受教育者要真正地领会知识,需要通过自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最终内化为素质和能力。如果受教育者存在心理问题,就不能很好地吸收所学,甚至有时候歪曲所学的知识。
三、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
当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一般心理问题,像学习心理问题、环境适应问题、人际关系压力、性心理异常、消费心理压力、就业焦虑等;二是常见的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人格障碍、神经症(神经衰弱、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精神病;三是极端事件,如自杀、性变态等。除此之外,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以上谈到的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意义非凡。要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定要了解其成因。一般意义上来说,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大学生自身原因和外在原因。自身原因有遗传因素、心理素质等;外在原因有社会、学校、家庭等。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最终综合作用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在观察、分析和诊断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认真分析,逐一排除,准确判断,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调适和治疗。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调适方法
人的心理素质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要收到良好的效果,需要从学校和学生自身两方面双管齐下。
(一)学校
学校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最有效的途径。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人才的责任,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与帮助,扎扎实实推进,不走过场。
1.打造校园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优良的校园文化。校园活动关乎一个学校的校风,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积极、包容大气的氛围,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有助于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能力,发展个性。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校层面树立心理健康的教育观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设置心理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尽量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3.各科教学齐抓共管。如今很多科目的教师只顾上各自的专业课,鲜有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事实上,各科教学是实施心理教育的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人生价值。
(二)学生
除了学校采取各种措施外,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学会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努力: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生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就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理解和分析客观事物,从容、稳当地处理事情,不会为一些细微得失、个人恩怨乃至鸡毛蒜皮的小事所困扰,避免一些小情绪恶化为心理问题。
2.保持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大学生活丰富多彩,这为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既可以放松身心、舒缓压力,又可以广交好友、巩固友谊。这种充实的状态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潜在能量,增强自信心,同时让生活张弛有度,富有节奏感。学生做到劳逸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3.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积极乐观的情绪能使人心理平衡,轻松安定,对生活充满乐趣与信心。对于感情丰富、思维敏捷的大学生来说,应学会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情绪,面对消极情绪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排遣,妥善处理心理冲突,锻炼自己对挫折的耐受力。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大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心理承受能力面临更严酷的考验。为此,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意志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林金霞,胡永萍.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
[2]吕建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3]王贵林,陈洵.心理学教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大学生自卑心理及调适 篇四
一、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和缺陷。
自卑是一种自我怜悯的心理反应,在正常人中也会有的,不一定是病态心理,问题在于有了自卑感怎么办?有些大学生往往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终日沉溺于自己不如人的消极体验中,甚至回避与其他同学交往,将自己封闭起来。这种办法虽然可能使自卑感暂时有所减轻,但长期如此,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使自卑心理加重。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面对现实,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和缺陷,针对自己不如别人的方面进行自我调试和改变。
二、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
暗示是用含蓄的方式,对别人和自己的心理以及行为产生影响。自我暗示或鼓励,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大学生总是有“我不如别人”、“我不行,是个差劲的家伙”这些消极的想法,将会对他的行动产生不良影响。相反,如果随时对自己进行“这难不到我,我一定能做得到”、“别人行,我也行”之类的积极暗示,则会信心倍增。实践证明,积极的自我暗示对于提高人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修正理想的自我,调节抱负水平。
现今大部分大学生都有美好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标,但由于一些学生抱负水平过高,虽然全力以赴,仍感力不从心,这就会使他们产生失败感,从而自卑。对于这种情况,大学生就应修正理想的自我,调节抱负水平,冷静地客观地剖析自己,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把目标摆在既有一定难度又可能达到的水平上。这样,才能避免挫折与失败,获得成功与自信。
四、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以对抗自卑心理。
自卑的本质就是自我评价过低,而且这种评价往往是歪曲的、不合理的,表现为在某一事件失败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进行普遍性的否定。正确的做法应是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别人和自己,力求认识到人非完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人不应该以自己的弱项和别人的强项比。除此之外,还应该对某一具体行为进行具体的积极的分析和评价,不能以偏概全,如“我只是这次考试没考好,但这并不说明我以后所有的考试都会失败”。通过这种合理的积极的自我评价,便可避免产生诸如自卑等负性情绪体验。
五、利用补偿作用克服自卑。
一个人如果在某些方面不足,他可以发奋努力,通过取得某一方面的成就进行补偿,这就是所谓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补偿作用。这种作用尤其对那些因长相外貌或身体残疾等不可改变的现实条件而产生自卑感的大学生有较好的效果。他们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也最能体现自己才能的活动中,强化自己的优势以增强自信。
六、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克服自卑。
5.初三学生心理的自我调适 篇五
初三的学生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容易出现对自己学习上没有信心、对前途担心、对父母说教反感、心情烦躁压抑等各种现象,其实这些现象在初三的学生身上表现出来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些出现的种种心理不适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的话,就很有可能影响我们的学习和考试成绩,严重的还可能发展成心理疾病,所以初三学生有必要对自己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
一、首先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情况各不相同,我们不能要求自己在初中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就一定能在学习上突飞猛进,赶超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这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找准自己在班级中、年级中的位置,树立一个通过自己努力可能实现的目标,从自己学习情况的实际出发,才能进步,才能找到学习的信心。否则,只能是在和他人的比较中徒增痛苦,对自己的学习是无益的。
二、学习心态平稳,不要慌乱
有些同学在初三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非常焦急,老是觉得自己以前的知识没有学好,担心剩下的时间全用来复习都不够用,这些同学总是在自己吓唬自己,把大量时间都浪费在对学习的担心和焦虑中。其实,如果我们能合理高效地利用考试前剩下的时间,充分复习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这些同学可以进行一些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和自我鼓励,比如在学习的地方写一些小纸条,如:“塌塌实实复习,不急躁”;“请把注意力从担心转到学习上来”;“不和别人比,只做自己该做的”等,这些小纸条会帮助你稳定情绪,找回信心。
学习的态度要实事求是,会了就是会了,不会就是不会,不要不懂装懂,对自己不负责任。学习上不要急功近利,奢望这个星期努力了,下个星期成绩就要有明显地提高。成绩的提高是要达到一定量的付出和努力才能显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对学习要有耐心。
三、制定学习计划
学习上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总的学习计划和阶段性的学习计划。我们可以按照最后考试的日期向前推算,划分学习计划的时间段。制定阶段性的学习计划时要注意先复习好基本知识中自己的薄弱环节,一个一个知识点去攻破,自己看书做习题还不能掌握的情况下,要勤于张口向老师或同学请教。总之,一个原则:无论用什么方式,考试范围内的基本知识必须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真正掌握。
另外注意一点就是不要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难题上,尤其是一些成绩好的学生更容易犯这个错误。其实,考试中基本知识就占了80%,如果你能很好地掌握了每个基本知识点,在保证基本知识少丢分的情况下,我想剩下的20%的综合题和难题,你也会拿到一些分数的,这样你的试卷的总分就会很高。所以学习是要讲策略的。
制定学习计划对学生起着稳定心理的作用。越是无序状态,人就越容易四处出击,什么都想做,然后是哪一个也没做好,这样反过来就更使我们心理慌乱、焦急,形成恶性循环。如果我们制定
了合理的学习计划,我们就会在学习上有条不紊,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什么,还有哪些内容没有完成,对于已经完成的学习任务还可以使我们形成学习成就感,会更加增强我们学习的信心。
四、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合理利用时间,注重学习效率
尽管我们一再地强调初三的学习过程中,要劳逸结合,但事实上仍有太多的学生进行“学习疲劳战”。很多同学都是在上半学期还能挺住,下学期还没有到考试的日子,身体和心理就出现了严重的损坏,不得已要放弃学习活动,到医院进行专门的治疗。他们已经不能再去迎接考试了,他们败在了考试开考之前,败在了和自己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较量之中。“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不是我们学习不努力、要偷懒,是为了能够保证我们持久的学习动力和能量,学习不是谁用的时间长谁就一定能够成绩好,学习重在方法和效果。只要我们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注重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我们一样可以取得好成绩。
6.高三女生心理调适方法之我见 篇六
一、抓大放小, 取舍得当
女生大多细心, 这是天生的特点和优势, 但是细心最忌讳“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缺乏全局意识, 以致目标意识不明确, 效率不高。部分女生学习观念很强, 时间抓得很紧, 甚至连中午休息时间也在学习, 基本没有午休这一概念。但是我们发现, 这些女生往往事倍功半, 付出多但收效甚微。对于此类现象, 我们应当明确告诉学生, 要以“牺牲小块时间来换高效大块时间”的道理, 要让她们在大块时间有足够的精力来学习。
还有一些女生, 学科间和学科内时间分布不合理, 忽视学科间或学科内整体形成的合力, 而局限于一些小方面。比如部分女生根据自己喜好, 把精力过多投放在英语学科, 这样即使英语学科能进步明显, 高考能得高分, 但也许还是难逃“5-1=0”的噩运。同样, 对于某一学科, 比如语文, 忽略了考纲这个目标意识, 将精力过多地投入到错别字这个考点, 而忽略其他, 语文同样难以得高分。因此, 我们要高举“目标意识”这面大旗, 紧握“考点目标”这条线, 做到心有高考, 行备高考。
二、大度容人, 聚智备考
一般而言, 女生感情较内敛, 再加上高三紧张的学习生活, 她们的生活圈较窄, 交际对象有限。如果同学间产生矛盾, 不能很好地处理, 又不得不成天面对, 那么将会影响心情, 阻碍学习。如何化这些摩擦力为润滑剂呢?这就要求女生学会沟通、勇于析己、宽容待人、尽量“化干戈为玉帛”, 从而从生活中的琐事、人际间的微妙关系中解脱出来, 为自己潜心备考创设和谐的外部环境。
在学习上, 女生同样要用“容人战略”武装自己。要尽可能地减少嫉妒别人, 学习别人的优势, 尽可能与他人取长补短。比如, 女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优势文科帮助周边同学, 同时借助周边同学的理科优势来提升自我。
三、点亮心灯, 驱走阴霾
女生是感性的, 女生整体是较脆弱的。女生要用正确思想指引自己前进, 要用精神食粮挺直自己的脊梁。漫漫高三, 大考小考不断, 女生要理性看待考试, 不能在多次考试不佳的情况下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 动摇自己追求的雄心。对于考试, 应当注意“两看”:看考试问题———查漏补缺, 看希望———消灭非智力因素。这样, 女生也许会增强抗挫能力。
随着高考的临近, 许多女生极易紧张, 经常看到一些女生会吃不下饭, 睡不好觉, 考试怯场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女生逐步养成迁移心境, 调控情绪的能力。女生可以借助教师、朋友、日记这些独特的平台进行倾诉, 借助音乐、运动进行调节来忘却, 从一种不良情绪中走出来。女生还需要从生活点滴中积累信心, 经常通过心理暗示自己“能行”, 让自己心态趋于稳定, 从而愉快地生活、学习, 快乐地投入考试。
高考竞争是激烈的, 竞争是全方位的, 希望高三女生能够在自己内心撑起一片晴空, 让自己勇敢地化解困难, 快乐地迎接挑战!
四、调适心态, 备战高考
1.多采用积极的自我意象, 以积极的名言鞭策自己。如每天告诉自己一次, “我真的很不错”“我能”“我是最棒的”“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说你行, 你就行, 不行也行”“人生如一杯茶, 不能苦一辈子, 但总要苦一阵子”“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 没有人可以取代我”等等。
2.学会放松。当感到过分紧张、焦虑、烦恼、害怕时, 可采用深呼吸的方法, 使自己的身心放松。或者大声喊“啊”。有一种声音是宇宙的声音, 那就是“啊”, 佛教讲“阿弥陀佛”;我们从高处掉下来, 会“啊”的一声, 这是人的本能。当我们很困惑时, 就要大声喊“啊”。这种方式简单易行, 对消除或降低紧张、焦虑、烦恼、害怕等程度, 效果相当不错。
3.学会宣泄。如果有不愉快的事情及委屈, 不要压在心里, 要及时设法宣泄。
4.学会自我解嘲。当一个人的追求得不到满足时, 为了减少内心的失望, 常为失败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用以安慰自己, 就像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童话故事一样, 这被称作“酸葡萄心理”。与此相反的是“甜柠檬心理”, 即用各种理由强调自己所拥有的是最好的, 以此冲淡内心的不安与痛苦。这种自欺欺人的方法, 偶尔用一下作为缓解情绪的权宜之计, 对于帮助人们在极大的挫折面前接受现实, 接受自己, 不无益处。
5.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面临高考, 很多女生有患得患失的心态, 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败, 时常会担心自己高考失败, 以致整天心情低落, 学习效率不高。学生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对自己充满信心, 坚信自己一定会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6.学会宽容。单说“宽容”这个词, 大家可能觉得跟高考没什么关系, 但恰恰是“宽容”可以让学生在备战高考这一紧张的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我们知道, 高考前夕是心态最敏感的时刻, 有些小事发生在平时, 也许学生能很好地处理, 可是高考迫在眉睫了, 很多人的情绪都不稳定, 而如果这个时候自己没有意识到的话就十分危险, 一旦情绪有了大幅波动, 调整过来是相当困难的。学会宽容, 是心理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为它一方面调剂了同学间的关系, 创造出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又是对自己不健康心理的一种解脱。
高三是人生很关键的一年, 挑战高考的女生, 要努力克服精神上的压力, 甩掉心理不适包袱, 坚信自己一定能赢得高考的胜利!
摘要:进入高三的学生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 容易出现对自己学习没有信心、对前途担心、对父母说教反感、心情烦躁压抑等各种现象, 而女生承受的压力更大, 表现尤为突出。虽然这些现象在高三的学生身上表现出来属于正常, 但是如果不及时对这些心理不适进行自我调节, 不及时给予心理辅导的话, 就很有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 最终影响到高考。因此, 女生高考前的心理应以“抓大放小、取舍得当, 大度容人、聚智备考, 点亮心灯、驱走阴霾, 调适心态, 备战高考”方式进行调适。
关键词:高三女生,心理,调适方法
参考文献
[1]肖金莲, 黄刚.高三女生高考前的生理及心理分析与调适[J].考试周刊, 2010 (12) .
[2]江惠柳.高三女生不良学习心理因素案例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学教学参考, 2011 (10) :102.
[3]韩锐.高三女生心理缺氧的分析与救助[J].湖北招生考试, 2003 (6) .
[4]杨明, 张玉虎.高三学生的心理压力及缓解途径[N].山东省团校学报, 2008 (4) .
7.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调适 篇七
一、大学生就业的一般心理问题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具有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人”地位,处于“心理延续尝负期”,多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心理内在原因;同时存在着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个体一生中的其他阶段人群及处于这一时期的其他群体明显要低。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为了帮助广大毕业生同学更好地认识这些问题,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和心理调适,我们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看大学生就业时一般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一)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清华大学2000年的调查显示,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經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而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过于内向化,主要是自己解决和求助于同学朋友。
(二)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
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大学生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过分地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的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比如,有一些学生就说:“非北京、上海、深圳不去。”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三)就业观念不合理。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2.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
一些毕业生同学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3.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
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5.职业意义认识不当。
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还是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四)就业人格缺陷。
1.自我同一性混乱。
有许多同学在毕业、择业的时候,尚未达成自我同一性。具体来说,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地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醒、全面的评价。因此,他们在职业选择时往往是茫然、犹豫不决、反复无常、见异思迁、躁动不安,不能主动、独立地获取职业消息、筛选目标、规划职业生涯,也不能解决就业中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自我同一性混乱在就业中的两个突出表现就是盲目从众与依赖。
盲目从众,是指在求职中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等特点,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以及盲目寻求热门职业的现象。持有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往往脱离自己的实际状况,跟在别人的后面走,如在就业市场中哪个摊位前人多他们就往哪里去,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们就寻求什么样的工作,而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现状,不会扬长避短。
依赖,是指在就业中不愿承担责任,缺乏独立意识,没有个人独立的决策能力,没有进取精神,只是依赖父母或老师、学校,甚至只等职业送上门而不去积极争取。一些毕业生自己不去找工作,只等着父母和亲朋好友出面四处奔波,到处找关系、托人情,甚至还怀恋过去那种统包统分的制度,希望学校解决就业问题。当别人为自己找的工作不和心意时就大发脾气,抱怨父母或学校。还有不少毕业生由家长陪着参加供需见面会,职业的好坏完全由父母决定,缺乏自主择业的能力。
2.就业挫折承受力差。
不少大学生在求职时只想成功,一旦遭受挫折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焦虑、失望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他们对求职中的挫折既缺乏估计也缺乏承受能力,不能很好调节自己的心态,也不会通过总结求职中的经验教训来获得下一次的成功。
自主择业给大学生提供了就业的自由及通过竞争获得理想职业的机会。应该说这也是大多数学生所期望与认可的。但当大学生真正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时,也有许多人表现出缺乏信心、缺乏勇气,求职时战战兢兢、顾虑重重、畏首畏尾,不敢大胆自荐。结果是有压力没勇气,不能真正向用人单位展现自己的竞争实力,错过机会,在竞争中陷入了不战自败的境地。特别是一些冷门专业或学习成绩不佳的同学及没有“关系”的同学就更容易出现不敢竞争、不敢尝试的问题。
害怕竞争的保守心理一方面与大学缺乏社会实践锻炼有关,另一方面更与许多大学生害怕失败,不敢面对就业挫折有关,如一些大学生在就业中只找那些把握大的职业,而对竞争强的工作不敢问津,害怕求职失败遭受打击。
3.自卑与自大。
一些毕业生在求职中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偏低,他们总是以为自己的水平比别人差,单位要求很高自己肯定达不到,自己能力不行等等。就业中的自卑一般产生于以下一些情况:首先是一些冷门专业的学生看到就业市场寻求自己专业的单位少、待遇差或在求职中遭冷遇,就容易悲观失望;其次,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的大学生看到其他应聘者口若悬河,自己什么也说不出来也会自惭形秽;再次,一些在校成绩与表现一般的大学生看到别人的自荐书上奖励、证书、成果一大堆,自己什么也没有,也容易自我贬低;最后,一些女大学生在就业遭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后也会自怨自艾。总之,自卑的大学生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
自卑的反面是自大,而且两者有时会相互转化。一些专业较好、就业资本较雄厚的大学生容易从自信变为自负。还有一些大学生是脱离实际的自大,他们既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也对就业市场、职业生活缺乏了解,一切都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如有的大学生自以为经过大学几年的学习和锻炼已经满腹经纶,任何工作到手中都可以出色完成,在求职中自觉高人一等、自命不凡、四处吹嘘,一旦出现变故则容易陷入自卑、自责、一蹶不振。
自卑与自大是大学生身上常见的人格缺陷,在就业中的表现都是对自己缺乏一个客观的评价,同时对职业缺乏深入的认识。在就业中自卑与自大常存在交织的现象,如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比较顺利时容易自大,一旦出现挫折就自卑;一些大学生虽然对自身条件比较自卑,但是真正遇到用人单位时却又表现为自大,要价很高。
4.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就业中的偏执心理有不同的表现。①追求公平的偏执。大学生要求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感到气愤是正常的,但有一些大学生表现为对公平的过分偏执,将自己求职中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就业市场不公平,以致给自己的整个求职过程都笼罩上了心理阴影。②高择业标准的偏执。大多数毕业生对求职有过高的期望,不过多数人能通过在就业市场的体验,客观地认识和接受当前的就业现状并调整自己的择业标准。但仍有大部分大学生固执己见,偏执地坚持自己原来的择业标准,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③对专业对口的偏执。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过分追求专业对口,不顾社会需要,无视专业的伸缩性、适应性,只要是与专业有一定出入的工作就不问津,只要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这样就人为地减少了自己就业的机会。
有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有的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紧张,不敢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自己,甚至連面试也不敢去,常常一开口就面红耳赤、语无伦次。还有的在求职中不会察言观色,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不懂人际交往的礼貌礼仪,如有位大学生在面试结束时,用人单位的负责人拿给他一支烟,他不仅当即拒绝还气愤地说:“我从来都没有这种恶习!”
(五)就业心态问题。
1.过度焦虑与急躁。
就业时许多大学生是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还担心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感到心中无底。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焦虑是正常的。但一些大学生的焦虑过了头,成天都充满了各种不必要的担心以及造成精神上的紧张不宁、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行为上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过于急躁,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常常心急如焚、四面出击、东奔西跑,希望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又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冷静观察以及对自我求职的理性思考,做了许多吃力不讨好的事。因此常常都有一些毕业生在并不完全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或发现了更好的工作时,有追悔莫及,甚至毁约,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与心理困扰。
2.消极等待与“怀才不遇”心理。
与就业时的急躁心理相反的是一些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消极,平时也不参加招聘会,有单位来了就看看,如果不满意就等下去,满意时也不主动争取,抱着“你不要我是你的损失”的态度,期待着有单位会主动邀请。还有些人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肯轻易低就,明明已经找到工作,但拖着不肯签约,总希望有更好的单位出现。
另外有些大学生自恃条件很好,认为“满腹经纶”、“博古通今”、“学富五车”,可以大有作为,但在择业时却常常要么碰壁要么找到的工作不满意,于是抱怨“世上无伯乐”,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成天闷闷不乐、怨天尤人。
3.攀比与嫉妒。
在求职中,同学之间“追高比低”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同学在求职中经常相互吹嘘自己的职业待遇好、收入高,导致职业期望越来越高,求职变成了自我炫耀。还有些同学看见或听说别人找到了条件优越、效益较好的单位心理上就不平衡,抱着“他能去,我更能去”的态度非要找一个条件更好的单位,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社会需要特点、职业发展及就业中的机遇因素。
一些毕业生对别人所找的工作心存嫉妒,特别是看到自认为条件不如自己的人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就更容易出现嫉妒心理,于是有些人故意对别人的工作冷嘲热讽、贬低、讽刺和挖苦意图打击别人,更有甚者抱着“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的畸形心态在用人单位面前造谣中伤、打小报告。
4.抑郁与逆反。
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后,一些毕业生同学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表现为失落抑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他们常常会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严重时还会对外界的环境也漠然置之,减少人际交往,对一切都无所谓,并进而导致抑郁症。
而另外一部分毕业生,则对正面的职业教育、职业信息存在逆反心理。对来自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以及同学和用人单位的正确信息、善意批评与建议,他们不相信、不听从,偏要对着干,要按自己的一厢情愿去求职。比如当别人为其推荐某工作单位时,总是抱有戒心,别人讲得越多他越不相信。当求职失败时,不总结自己的问题,甚至明明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也不改正,在以后的求职中依然我行我素,听不进任何批评与建议。
5.说谎侥幸与懒散心理。
有些同学认为用人单位不可能去查实每个人的自荐书是否真实,而且在面试时时间比较短、不可能对自己作全面的考察和了解,只要自己当时充分地表现一下,把工作骗到手,签好协议书就行了。于是,一些毕业生把别人的获奖证书、成果证明等偷梁换柱地复印在自己的自荐书里,而且自己明明没有当什么干部,也没有参加什么社会实践活动,也照着别人的写上,甚至胡编乱造一番,以至有时在用人单位收到的自荐书中一个班竟出现了五六个班长。还有的大学生在面试时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无所不能,结果经过现场实践考核或试用时就马上露出了原形。
有的毕业生签约比较早,往往在离毕业半年前或更长时间就落实了单位,这时就容易出现懒散心理,认为工作单位已定,没有什么可以担心了,应该松口气、歇歇脚了,于是学习没了动力,组织纪律散漫,考试仅仅追求及格,毕业论文只求通过,甚至长期旷课、上网、夜不归宿。还有极少数大学生因此受到学校的处分,严重的甚至被开除或勒令退学,找到的工作也因此丢了,悔之莫及。
6.心理不满与行为、生理反应失常。
由于就业市场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以及某些专业、学校不易找工作的客观现实,一些大学生在遇到就业挫折时就容易出现各种不满心理,比如有些同学认为“学习靠自己,就业靠关系”,还有些同学出现了对专业、学校的抱怨、贬低。
在各种不满与不良就业心态的影响下,还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生理反应。这些不良行为有故意旷课、夜归、喝酒、起哄、闹事、损坏东西、打架对抗、进行不良交往、行为怪异、过度消费等,严重时还可能导致严重违纪与违法行为的出现。由于心理应激水平高,心理冲突强度大,有的毕业生会出现一些躯体化症状,如头痛、头昏、心慌、消化紊乱、神经衰弱、血压升高、身体酸痛、饮食障碍、失眠。
行为与生理反应的失常通常是比较严重的就业心理失常的表现,出现这些问题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调节或寻求心理咨询专家的帮助。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就业本身就是我们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经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是正常的;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如果你遇到了就业心理困扰,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节。
(一)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许多大学生对“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经过对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客观了解与深刻体验后,我们必须明白现实情况就是如此,无论是抱怨还是气愤都没有用,这种就业情况不可能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改变的。与其成天怨天尤人,浪费了时间、影响了自己心情,还不如勇敢地承认和接受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彻底打破以往的美好想象,脚踏实地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在就业市场上的用人单位找不到人、大量的毕业生无处去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因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普遍较高的原故。因此,要顺利就业就必须首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是对单位没有选择,只要有单位就去,而是要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这就是说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要知道现在再好的单位,将来也有下岗的可能,因此,在择业时要看得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去经济落后的地区工作,可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西部地区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也将给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抢先到这样的地区去工作可能会更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取得事业的成功。
(二)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传统认为人们工作就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职业对个体的意义已经远不是如此简单,职业可以满足人们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多方面需要。如最近有人对职业价值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了交往、义利、挑战、环境、权力、成就、创造、求新、归属、责任、自认等11个类别的因子。因此,职业的价值是丰富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体发展、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因此,要在考察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不怎么样,但发展空间大,能让自己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总之,盲目到一些表面上看来不错,但不适合自己,自己才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单位去工作,是不会让自己的满意的。与其将来后悔,不如现在就改变自己,建立适应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规律的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以指导自己正确择业。
(三)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主动捕捉机遇。
大学生就业中的许多心里困扰都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接受职业自我有关,因此正确地认识自我的职业心理特点并接受自我,是调节就业心理的重要途径,并可以帮助自己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方向。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自己的择业标准以及依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干什么样的工作,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许多同学通过亲身的求职活动后就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并不像自己以前想象得那么高,并容易出现各种失望、悲观、不满情绪。因此在认识自我特点后还要接受自我,对自我当前存在的问题不能一味抱怨,也没有必要自卑,因为自己当前的特点是客观现实,在毕业期间要有大的改变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承认自己的现状,学会扬长避短。另外,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要知道有些缺点并不可怕,可以先就业然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发展自己。
大学生就业中的机遇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了解并接受了自我特点以后,还要学会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这样才能保证以后的求职顺利。要抓住机遇首先必须要多收集有关的职业信息,多参加一些招聘会,并根据已定的择业标准进行选择。需要注意的是机遇并不是对任何人都适用的。一个工作的好与不好,是相对的,对别人合适的,对自己不一定合适,因此一定不能盲从;要时时记住,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后要注意机遇的时效性,在发现就业机会时要主动出击,不能犹豫,也不要害怕失败,应有敢试敢闯的精神。
(四)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如一些专业“热门”,有些则“冷门”;又如女大学生找工作容易受到歧视等。面对这些问题仅抱怨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调整自我心态,提高自己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其实,就业的过程也是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如果能通过求职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
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能成功。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应把就业看作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生活、适应社会的机会,应通过求职活动来发展自己,促进自我成熟,因此“不以成败论英雄”。其次,自己求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出现求职失败有许多原因,可能是因为你选择求职单位的方向不对,也可能是因为你的价值观与单位的企业文化不符合,还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因素。总之,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五)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有心理障碍。当然对于这些不良心态也要学会主动调适,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其次,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最后,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自己的心情。
通过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自己平时不容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应该说这些人格缺陷是产生这種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果现在没有很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那么这些问题还会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继续带来困扰。因此,有关问题其实是暴露得越早越好,同时也不必为自己所存在的人格缺陷而懊恼,因为很少有人是绝对的人格健全的,关键是要在发现自己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使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更顺利。
(六)开拓进取,勇于创业。
8.大学生心理调适方法 篇八
一、自觉地进行自我调适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处于“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螺旋式发展过程中,毕业生的心理活动也是如此。产生各种心理冲突是心理运动的必然结果,毕业生应当正确对待,既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要被动消极。必须认识到人生的道路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和变迁的过程,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个体必须在各个方面不断的调节自己,提高自己,不断增强自己对环境的心理适应能力。在求职的过程中,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做好择业的心理准备,才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择业。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自我认知心理的调适
1 在择业中表现出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有直接关系。因此毕业生在产生问题时,要先检查自己的认知方面问题,并适当地进行调解。如发现自己对社会的认识有偏见,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有问题,对人生目的模糊,就要考虑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否端正,应当进行重新的审视调整。如发现自己对职业的社会价值评价与别人不一致,看法不一致,就要检讨一下自己价值观和职业观是否正确,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方面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树立了正确观念,才能在择业过程中科学的分析就业形势与自我特征,冷静妥善地处理择业过程中的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才能热爱所选择的职业,坚定信心,愉快上岗,事业有成。
2 正常的人都具有自我评价的能力,这是自我意识的功能。自我评价越接近实际,自我产生的心理障碍就越小,适应社会能力就越强。相反,过分的高估或低估自我,就会在心里出现焦虑、紧张不安及狂妄自大等不良心理状态。因此大学生在自我评价意识方面要经常进行调适,学会合理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但是,一个人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是旁观者清,当事者迷,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要求毕业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掌握合理的调适方法。首先,要学会反省。面对择业,毕业生除了要客观分析就业形式外,最主要的是认识自己已经具备的内在素质能力,明确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测试自己的性格和气质,有针对性地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这样才能保证在择业过程中赢得主动。其次,要学会比较。在社会中生活离不开各种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的作用之一,就是作为比较和参照的对象。通过与自己条件、地位类似的人来做比较,从而做出类似的自我判断。同时还可以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结论、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具体表现作为自我评价的参照物来对比,如果对比结果趋于一致或接近,那就表明自我评价是合理公正的,反之则说明自我认识不够客观,自我评价不准确,缺乏自知之明。
(二)情绪方面的调适
情绪是心理反应的.直接表现。如果心理得到满足,就会出现满意、快乐、兴奋、热忱等健康反应;如果心理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失望、内疚、焦虑、恐惧、悲伤、冷漠等不良情绪。前者是积极的,后者是消极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解决心理矛盾、调适健康心理的关键就在于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合理调节消极因素,使困难化为动力,在情绪不断优化中实现目标。情绪调适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让非理性情绪向理性情绪转化。人的情绪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这两种状态都会影响人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和感受方向,也会左右人的情绪变化。研究表明,人的不良情绪产生根源来自于人的非理性观念,反之亦然。要改变人的不良情绪,就要设法将人的非理性观念转变为理性观念。比如有的毕业生择业时看到一些不如自己的同学找到了比自己理想的工作,就心理上不平衡,产生不满情绪,抱怨自己没有抓住机会,抱怨社会不公平,坚持认为自己就应当比别人强,不甘心承认现实。其实,他们没有理性地分析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就业制度改革后“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真实含义,也没有理性地分析自己与他人的具体情况,只是简单的按自己意愿去分析问题。这显然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如果不将这种非理性情绪及时纠正,不良心态就不能消除。
2.合理的情绪宣泄,松弛心情。情绪是健全心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面,对造成的情绪不能过多地压抑,而要加以宣泄。当情绪发作时,人体内潜藏着一股能量,需通过情绪的发泄来释放,否则积聚起来有害身心健康。如果情绪表达经常受到压抑或禁止,容易引起身心疾病,表现在身体上的疾病有胃病、高血压、和心脏病,表现在心理上的有心理紧张,甚至会引起心智障碍、影思维等心智活动的效应。情绪的宣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宣泄就是直接针对引发情绪的刺激来表达情绪,当直接发泄对于别人或自己不利时,则可以用间接发泄,如向他人倾诉、自我倾诉、文娱活动等,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但宣泄一定要注意场合、身份,注意适度,要把握“放松自我,不妨碍别人”,利己利人的原则。
3.进行自我安慰。择业遇到挫折时,可以进行适当的自我安慰。这种调适主要是当一个人追求某项事物而得不到时,为了减少内心失望,为失败找一个借口或理由,以缓解动机的矛盾冲突,消除焦虑、抑郁、烦恼和失望情绪,用以安慰自己。人不可能处处顺心,事事顺利,择业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已尽了主观努力仍无法改变时,可以说服自己适当让步,不必苛求,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让自己保持内心的安宁,承认并接受现实,以求得解脱。例如,得知自己落选了,可以安慰自己:“失败乃成功之母”,“与别人相比,自己还算是好的”等等。
(三)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1.敢于面对挫折。人的生活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挫折是正常的事情,能否正确对待挫折,能否忍受挫折,是人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毕业生要维护心理健康,必须提高心理挫折的耐受力。首先,要正视挫折。对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客观地看待,这种事情人人都可能遇到,自己遇到了也是正常的,应当泰然处之;其次,战胜或适应挫折。遇到挫折要冷静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的根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办法去战胜它。如果主观差距太大,经过努力也无法战胜,就要接受它、适应它,另辟新径,以便再战。第三,要经受挫折的锻炼。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在顺境中长大的,没有经受过多少挫折,所以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要多经受锻炼,到艰苦地方去,到社会实践中增加挫折锻炼,提高耐受能力,学会在挫折中锻炼,在困境中崛起,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9.大学生心理调适方法 篇九
高考已结束,悬在考生头上紧箍咒突然甩掉,考生们似乎一下子放松起来,但他们很快就会进入一种反复回忆的状态,回忆每门考试的得失,有兴奋、得意,又有后悔、自责。有资料表明,从高考结束到发榜前,考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丝毫不比高考前和高考期间少。特别是高考后两周,是心理问题高发期。
进入后高考时期,学生该如何调适心理?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进入轻松状态?
记者采访了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副主任医师韦帮贵。韦帮贵医师认为,高考结束后,同学们的.心理变化很多,首先是过度放纵,从原来的紧张学习中一下子放松下来后,会出现一段真空状态,很多人觉得该好好犒劳一下自己,于是专选以前想做而不能做的事,如彻夜上网打游戏、看电视、睡觉,而家长觉得孩子苦了很久,也纵容孩子,使有些孩子染上不良习惯,严重的还会误入歧途。而且,生物钟突如其来的变化会造成健康上的压力,建议考生放纵有边,松弛有度,尽早回归规律生活。
除过度放松外,一些考生承受着心理煎熬,导致压抑、焦虑、忧郁、情绪低落、灰心丧气、失望、悔恨、沮丧等不良情绪,严重者会出现心理问题。这类同学要懂得宣泄不良情绪,不妨找亲朋好友倾吐心中的烦恼,或痛哭一场,或通过写日记、大声唱歌、听音乐、运动等方法来宣泄心中的苦闷。宣泄后,反思和总结是必要的。
10.大学生心理调适方法 篇十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心理障碍 心理调节 理想择业
[作者简介]周迎红(1966-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学生思想工作;赵东升(1969- ),男,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政工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张颖琳(1973-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河北唐山063000)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5-0094-02
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以及各种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大中专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合理的调节和解决,容易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如自卑、焦虑、嫉妒、畏难等。因此,重视毕业生理想择业心理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充分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健康理念,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客观地分析自我,冷静地对待现实,利用应急心理救助技术,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1.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也是一种消极、失去心理平衡的心理状态。它不仅使一些毕业生悲观失望、犹豫孤僻、不思进取,而且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过度的自卑,还会产生精神不振、心灵扭曲以及沮丧、失望、孤寂等不良心理现象。有自卑心理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缺乏勇气、不敢面对竞争、不敢参与竞争,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持有这种心态的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部分专科生。近年来,部分用人单位偏重学历,不看能力,导致对专科生的需求比例逐渐减少。加上部分专科生择业期望值偏高,面对研究生、本科生的竞争,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二是部分女生。由于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择业时常常受到冷落,有的用人单位不愿聘用女大学生的现象依然存在。即使有的女生四年大学综合测评名列前茅,有时也很难顺利找到理想的单位。这些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政策,损害了女毕业生的自尊心,也挫伤了她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她们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不敢大胆推销自己。有些女毕业生缺乏自立自强精神,无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三是部分缺乏社会关系以及来自农村的学生。在社会转型时期用人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某些关系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依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有时拥有良好社会关系的毕业生即使在校学习、表现和能力一般,通过所谓的关系,也能很快落实一个较好的单位。这就给那些缺乏社会关系或来自农村、性格内向的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平平、能力一般的学生,在他们看来,学习好不如命运好。他们把人才市场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看成是“走过场”,对学校的就业形势、就业指导和教育政策反应冷淡,因而在择业受挫时心灰意冷、情绪低落、不思进取。四是部分学习成绩不佳以及受过处分的“问题毕业生”。由于推荐材料上存在着“污点”,这些毕业生在择业时总是害怕被用人单位发现,甚至抛弃。于是,对于用人单位的招聘总是躲躲闪闪,显得没有勇气和信心。总之,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困惑产生自卑心理并不奇怪。自卑心理的产生有社会、家庭、环境、生理等多方面原因,但主要与自身心理素质有极大的关系。这些毕业生在择业中自己拿不定主意,过分退缩,即使对一些能够胜任的工作,也不敢说“行”,而只是说“试试看”等,显得很不自信。
2.焦虑心理。焦虑心理是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倾向。面临外来威胁、灾难或危险时,所表现出的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称之为焦虑。大学生面临毕业、就业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在目标受阻、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失败感增加时,通常会产生焦虑心理。对即将走出校门、没有社会经验的毕业生来说,在选择职业这一人生大课题时产生焦虑心理并不奇怪也不难理解。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可增强人的进取心、上进心,产生求胜的心理和行为。但是,如果过度焦躁、沮丧、不安,又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则会导致心理障碍或心身疾患,严重影响毕业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限制其潜能和才华的发挥,影响择业的进程,甚至造成择业失败。
3.嫉妒心理。所谓嫉妒,就是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的地位及条件持羡慕又抱以敌视的情感。这种心理特征主要是把别人的优势视为对自己的不利和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是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贬低、诽谤甚至报复的手段来摆脱愤怒和困扰,求得心理的补偿或达到自身的心理满足。强烈而持久的嫉妒心产生,往往会对本人及对方造成不良或严重的后果。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嫉妒心理也是一种较常见的不良心理倾向,毕业生在求职问题上的嫉妒心理主要有: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时,先是羡慕、转而痛苦、后又不甘心,个别人为了不让他人超出自己,可能采取背后拆台等手段。当别人成功时,说风凉话、讽刺挖苦、造谣中伤以发泄自己的恼怒。嫉妒心理产生,有时会把朋友当对头,使朋友关系恶化。嫉妒还会使团体人心涣散、人际关系冷漠,这又更加重了自身内心的痛苦和烦恼,以致影响自身的发展和求职的顺利进行。
4.畏难心理。当代大学生基本未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往往缺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目前在毕业生中存在着学工的不爱工,学农的不爱农。毕业生就业时死守大城市、大型国有企业及高薪三资企业,不去偏远地区以及私有企业工作等。这些现象就是明显的例证。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选择职业的标准是“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高是要求工作环境好,又有发展前途;薪水高就是注重经济收入,追求生活水平高;职位高就是要求社会地位高,最好是上层单位、政府部门、大公司、外企、大集团。总体看来,他们要求所选择的工作要名声好、牌子响、效益高、工作轻、离家近、管理松,这是典型的贪图享受怕吃苦的表现。在畏难心理的驱使下,学生们选择职业的面很窄,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艰难局面,其直接后果是增加了毕业生求职的失败率,因此,毕业生求职前就应努力克服畏难的心理。
二、心理障碍的调试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既不利于身心健康也不利于求职就业。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进行合理的心理调适,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针对不同的心理障碍采取不同的心理调适方法,及时排除心理困惑,保持良好的心情,使之能适应新的环境,维护自身健康,从而顺利就业。
1.消除自卑感。首先,要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车尔尼雪夫斯基有句名言“假如一个人总想着‘我办不到’,那他必然会办不到”。一个人的自信心并非与生俱有,而是在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碰到困难和挫折。俗话说“上帝不会把所有幸运都送给别人,而把所有不幸带给你”。实践证明克服自卑感的最好办法是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被暂时的困难吓倒,在实践中逐步增强信念。其次,正确评价自己。通过各种心理测试,全面、客观、准确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纠正过低的自我评价,多找自己的长处,即使微不足道也不要忽略,这些本来就属于你自己的财富对你恢复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人各有所长,应利用自己的優势扬长避短,寻找成功的经验,还可以常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如“别人能干好,我一定也能干好”“我行,我一定能行”。
2.克服焦虑情绪。主要是更新观念,主动进取,积极应对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打破事事求稳、万事如意的思想,增强市场竞争的意识、敢于竞争的新理念。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可能会伴随你的一生。毕业生求职过程就是一个竞争过程,即使你暂时得到了比较理想的职业,但如果没有竞争意识,不继续努力,也很可能会丢掉这份工作。有竞争必定会有风险和失败,只有不怕风险和挫折,勇于向挫折挑战,树立坚强不屈、顽强拼搏的精神,焦虑心理才能得到缓解和克服。心态调适,还应注意克服择业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要客观地分析自己,合理地设计求职目标,尽量减少挫折,增强求职的勇气,这有助于减轻心理焦虑的程度,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3.遏制嫉妒心理。要克服嫉妒心理,须努力做到真诚待人,学会爱人。做人诚实,是立身之本,诚实的人一生光明磊落,襟怀坦荡,潇洒地工作和生活。诚实做人有利于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事业的成功。爱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我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宝贵的道德遗产。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在解释“仁”的含义时只概括为两个字:“爱人”。“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朴素的话语是亘古不朽的真理。有了这种精神境界,就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别人有困难时就会主动给予帮助,有痛苦时给予安慰,有成就时予以祝贺,也就不会产生嫉妒心理。当然无论是真诚待人还是诚实做人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从一点一滴做起,长期加强自我修养,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及时排除各种不良意识。
4.调适畏难思想。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能吃苦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不能吃苦就难以成就事业;任何职位都需要吃苦,需要付出;最艰苦的环境,往往最容易锻炼人,磨炼意志,常常也最易成功。世界大富翁、美国著名企业家哈狱博士在23岁时已是百万富翁,此时他完全可以在美英这些发达国家发展自己的事业。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却勇敢地进入百废待兴、千疮百孔的前苏联,在那里他住的是从未见过的污秽的房屋,与臭虫、老鼠为伴,没有洗澡间,没有水,也没有面包。可是他却做成了石棉、铅笔、毛皮、古蓝等多项生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说明,要克服畏难思想,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的作风,就需要实践。毕业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有意识地做好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克服惧怕心理,训练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会自立,合理确立自己的目标。因为失败并不表示你不如别人,失败更不表示你一事无成,而充满自信、积极面对失败则是成功的前奏。
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根源于社会,取决于自身。毕业生只有对自己的愿望、能力、主客观条件、就业政策和社会需求等因素全面地了解,才能做出客观、全面的综合分析,走出择业心理误区,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不论是文科还是工科大学生,只要从心理上消除自卑感、克服焦虑心理、遏制嫉妒心理以及合理调试畏难思想,多渠道搜寻就业信息,客观展示自己的专业长处以及业余爱好,最大限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相信21世纪的大学毕业生必将找到自己的理想职业,充分发挥聪明智慧,真正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龚瑞昆,王绍玉,顾建华. 灾时应急心理救助技术与方法(3)——沟通技术[J].城市与减灾,2003(5).
【大学生心理调适方法】推荐阅读:
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及其调适10-15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调适11-06
学生心理调适与辅导06-30
应用归因理论调适中学生学习心理06-17
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培养方法06-14
大学生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作业)09-01
心理论文:大学生服装消费心理分析09-15
大学生心理的英语07-16
大学生心理协会简介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