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的冲刺初中记叙文

2024-06-24

紧张的冲刺初中记叙文(精选13篇)

1.紧张的冲刺初中记叙文 篇一

2015届中考语文考点专题集训专题十三:记叙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的母亲

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 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请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地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作者老舍 有删改)

第1页(共5页)

(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写了母亲哪些事。

(2)文章多次写母亲的“泪”。请结合上下文,揣摩语句,体会情感,参照示例,完成表格。

语 句

示例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情 感

母亲在变乱中承受苦难的酸楚、隐忍

(1)

„„而后合泪把我送出门去

(2)

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3)文中画线句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①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②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4)结合丈章内容,写出你对“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不超过60字)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散步

龙应台①

①回屏东看母亲之前,家萱过边境来访。细致的她照例带了礼物。一个盒子上写着“极品燕窝”,我打开看一下,黑溜溜的一片,看不懂。只认得盛在瓷碗里头加了冰糖的白糊糊又香又甜的燕窝。不过,家萱当然是送给母亲吃的,我不需操心。

第2页(共5页)

②她又拿出一个圆筒,像是藏画的。一卷纸拿出来,然后一张一张摊开,她说:“我印得多了,想想也许你妈可以用。”

③海报大小的白纸,印着体积很大、油墨很浓的毛笔字,每一张都是两三行,内容大同小异: 最亲爱的妈妈:

我们都是您含辛茹苦培养大的。我们感念您。

我们承诺:您所有的需要,都由我们承担。请您放心。相信我们对您的深爱。您的孩子:家萱 家齐 家仁

④我看着家萱,忍不住笑。上一回,我们在交换“妈妈笔记”时,她说到八十岁的母亲在安养院里如何如何地焦虑自己没钱,怀疑自己被儿女遗弃,而且一转身就忘记儿女刚刚来探视过而老是抱怨孩子们不记得她。我拿出自己“制造”的各种银行证明、抚养保证书,每一个证明都有拳头大的字,红糊糊、官气赫赫的印章,每一张都有一时的“安心”作用。没想到家萱进步神速,已经有了独家的海报!

⑤“是啊,”她笑着说,“我用海报把她房间的墙壁贴得满满的。她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可以一张一张读,每一张我们姐弟都给签了名。”“有效吗?”我问。她点头,“还真有效,她读了就安心。”“你拿回屏东,贴在你妈房里吧。”

⑥她的笑容,怎么看都是苦的。我也发现,她的白发不知何时也多了。

⑦我把这些海报一张一张拾起,一张一张叠好,卷起,然后小心地塞回圆筒。摇摇头,“妈妈又过了那个阶段了。她已经忘了字了。我写的银行证明,现在她也看不懂了。”

⑧回到屏东,春节的爆竹在冷过头的冬天,有一下没一下的,凉凉的,仿佛浸在水缸里的酸菜。陪母亲卧床,她却终夜不眠。窗帘拉上,灭了大灯,她的两眼晶亮,瞪着空蒙蒙的黑夜,好像瞪着一个黑色的可以触摸的实体。她伸出手,在空中捏取我看不见的东西。她呼唤我的小名,要我快起床去赶校车,不要迟到了,便当已经准备好。她说隔壁的张某某不是个东西,欠了钱怎么也不还。她问,怎么你爸爸还没回家,不是说理了发就马上回来吗?

⑨我到厨房拿热牛奶给她喝。她不喝。我抚摸她的手,拍她的肩膀,像哄一个婴儿,但是她安静了一会儿又开始躁动。我不断地把她冰冷的手臂放回被窝里,她又固执地将我推开。我把大灯打开,她的幻觉消失,灯一灭,她又回到四十年前既近又远、且真且假的彷徨迷乱世界。

⑩大年初三,二○○八年的深夜,若是从外宇宙看过来,这间房里的灯亮了又暗,暗了又亮,一整夜。清晨四时,我下了床,光脚踩在冰冷的地板上,说:“妈,既然这样,我们干脆出去散步吧。”帮她穿上最暖的衣服,围上围巾,然后牵着她的手,出了门。

⑾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

第3页(共5页)

⑿路底有一家灯火通明的永和豆浆店,我对她说:“走吧,我带你去吃你家乡浙江淳安的豆浆。”她从梦魇中醒来,乖顺地点头,任我牵着她的手,慢慢走。空荡荡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选自龙应台《目送》,有删改)【注】图龙应台:合湾著名女作家。文中家萱是她的好友。

(1)“我”和家萱对因年迈而失智的母亲的照顾,有什么相似的做法?阅读②~⑦节,概括回答。

(2)比较下列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甲句在表达上的好处。

甲 我把这些海报一张一张拾起,一张一张叠好,卷起,然后小心地塞回圆筒。乙 我把这些海报一张张拾起,一张张叠好,卷起,然后塞回圆筒。

(3)第⑾节作者描写“冬夜的街”和“犬吠声”有什么用意?(4)文章接近结束才写到散步的内容,却以“散步”为题,你是怎么理解的?(5)参考下面材料,探究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材料一 抒情的文章人们有个误解,以为把感觉抒发出来就是了,而忽视了对深刻的要求。深刻,可以是思想,可以是感情。(龙应台)材料二 有人问我:你那个《散步》,是写尊老呢,还是爱幼?或者既尊老又爱幼?我认真回答:看起来当然是既尊老又爱幼,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莫怀戚)

答案:专题十三

一、(1)写了母亲辛苦持家,热情待客,应对变乱,助儿升学,宽仁离别的事情。(答出其中任何、意思符合即可)

(2)①母亲和儿子分别的不舍;母亲艰难筹款的辛酸(“对儿子选择的支持”也可)

第4页(共5页)

②母亲对儿子学业有成、能帮衬家庭的欣慰。

(3)①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突地写出了母亲对儿子回家过年的喜悦,得知儿子即刻就要返校的惊讶及无奈。(意思符合即可)

②运用反复(或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对母亲去世的痛惜和不能奉养的遗憾之情,总结全文。(4)理解:母亲不仅养育了我,同时影响到我的习惯、个性、精神,影响了我一生。

感悟:

【示例】父母是我们生活中的第一任老师,当我们遇到困难、意志消沉的时候,总是教导我们鼓起勇气,战胜困难,走向未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1)“我”和家萱都制作了让自己母亲“安心”的各种证明。

(2)甲句“一张一张.小心地”这些词,使描写更细腻,更能表达“我”的理解、无奈等复杂心理。(大意写出即可)(3)烘托散步特殊的环境气氛以及衬托“我”当时难以言喻的痛处。(大意写出即可)(4)“散步”这一细节是文章主题的集中体现,前面大量的篇幅都是为这一细节作铺垫,以“散步”为题,文章构思显得更巧妙。(大意写出即可)(5)示例:本文看似浅显,却蕴含深意,不仅表达了人们感同身受的对至亲的爱,也有作者对母亲的生命逐渐走向衰老引发的思考。

第5页(共5页)

2.紧张的冲刺初中记叙文 篇二

一、培养观察力是提高记叙文水平的基础

一个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精读的课文不下几百篇, 而这些课文无论在思想上, 内容上, 还是写作手法上都是脍炙人口的上乘佳作, 对教师的作文教学和学生的写作借鉴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材料的大量积累必定会对学生有所帮助。教师在作文教学中, 写作的道理和方法讲得过多, 导致学生在遇到作文时仍然感到头痛, 为什么学生作文这么困难呢?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匮乏有着直接的关系, 尽管学生升入初中阶段了, 但是他们还是主要活动在家庭、学校的狭窄范围内, 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感知范围, 使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事、物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大脑中没有相应的表象存储, 这样, 作文时就会没有相应的表象可供提取和使用, 可见, 要想写好作文, 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

1. 帮助学生捕捉观察生活的机会。

学生遇到作文题目感到无从下手, 主要是缺乏对客观现象的观察, 赞科夫说过, 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必然途径。语文教师的教学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当寒意未尽, 路旁柳树的绿意, 却送来了春天的气息, 这时要提醒学生观察春天的脚步;乌云翻滚, 电闪雷鸣, 预示着暴雨即将来临, 让学生观察夏天天气的变化;几片橘黄的落叶悄悄地告诉我们, 秋天已经降临大地, 启发学生注意观察周围景物的萧疏过程;冬天来临, 漫天风雪, 让学生迎风冒雪, 共赏雪景。让学生比较, 季节不同, 周围的景物有什么变化,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久而久之, 学生懂得了在什么情况下的观察重点是什么, 因而捕捉观察时机的能力增强了。

2. 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选择的对象。

许多学生在观察生活时存在粗枝大叶、走马观花的毛病,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对眼前司空见惯的事物听而不闻, 视而不见。针对这些情况, 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 要先指定观察对象, 让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人、事、物并对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 (1) 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2) 认真仔细观察; (3) 注意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 (4) 善于从那些平凡的人物和事物中透视出不平凡的内涵来。再以语文教师的讲解与教材的讲解为蓝本, 对学生进行引导, 比如《烈日和暴雨下》作者选取了特定的观察视角, 联系烈日狂风暴雨不同环境的作用, 多次写到柳枝, 在写景之中表现人物难以住在自己命运的深刻主题;朱自清的《背影》描写父亲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送行, “攀”“缩”“倾”的动作, 写出了年高体胖的父亲吃力爬高的艰难, 表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腻性、准确性。把这些观察范例和平时的观察练习紧密结合起来, 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 逐步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比如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要选取学生接触最多的父母、教师、同学为观察对象, 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外貌、动作、语言, 揣摩被观察者的内心活动, 从而把握被观察者的性格特征。以写景为主的文章, 选取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为描写对象, 这种定向观察的方法对初中学生来说有较强大的吸引力, 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经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的观察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 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

观察作为获取作文材料的手段和来源, 不是写作教学的目的和终结。所以在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之后,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投入到写作的实际过程当中。叶圣陶说过:“写作系技能, 不宜视作知识, 宜于实践中练习, 自悟其理法, 不能空讲知识。或以为多讲知识即有裨于写作能力之长进, 殊为不切实际之想。”叶老先生这段话实际上是强调勤于练习, 勤于动手, 勤于实践的重要性, 因此, 在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的时候, 我们先从一人一物一景入手, 或山水、草木等自然景物, 或者人物动作外貌, 然后逐渐过渡到写多人、多景、多物, 比如春游、校园景观等, 这样学生在写观察日记的实践中再结合不同阶段的观察对象的特点, 来对学生进行观察要领和表达方法的训练, 使学生逐步掌握有关的技能, 这样就把写作能力的训练落到实处。

二、丰富学生的语言词汇, 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条件

怎样才能把观察到的人、事、物完美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就要靠语言来进行“包装”。因此, 语文教师要想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活动,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必须丰富学生的词汇。

1.“好花共赏”课, 提高丰富学生的语言词汇。

学生步入初中以后, 求知的欲望非常强烈, 如果每个学期只讲十几篇现代文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的。于是我在每周的自习课上做一节“好花共赏”课, 我把学生课外阅读找到的一些好作品, 推荐给大家阅读欣赏, 让学生丰富作文语言, 积累作文词汇。

2. 加强“读”“说”“写”的结合, 丰富学生的语言词汇。

作文时, 学生的语言匮乏, 很大程度上是学生阅读的东西过少, 占有的材料不多, 因此写出的文章空洞无物, 针对这种现象, 进行“读”“说”“写”的练习, 让学生选取妙语佳句, 精彩的段落等以朗读的形式推荐给大家, 这样做的好处是: (1) 推荐作品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 (2) 选取好的作文不仅要阅读还要鉴赏分析, 日久天长自然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3) 每一篇好的文章都有其独到之处, 赏析多了, 驾驭语言的能力就会提高, 也会逐步摸索出作文的门道。“说”是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语言表达练习, 要做到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言之有文, 言之有理, 言之有趣, 学生就能从多方面收集材料, 用准确的语言, 明快的语调, 丰富的词汇, 灵活的方式, 准确地描绘人、景、物、事。这样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为提高写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3.浅谈初中语文记叙文的学习 篇三

关键词:记叙文 人物活动情节发展

要明确记叙文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开端、发展、高潮。这几个要素必须要在文章中有充分的体现,不论写人的记叙文,还是记事的记叙文,都要求写作时要注意利用好六个要素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一、人物是记叙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重要部分

写事的记叙文要依靠人物来完成主题的表达,因而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描写就显得尤为关键了。人物的描写包括以下几种:

①行动描写:写人物的行动应该借助情节的发展、矛盾冲突的展开而进行。我们借助熟悉的课文中的例子《神州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中写杨利伟的几个极简单的动作,如写他一个标准的军礼,就充分显示出他良好的军人素质。

②肖像描写:肖像描写不求形似要求神似,不求描写面面俱到,只求突出人物的身份、性格。《一面》中六次写鲁迅先生的肖像(三次整体描写,三次局部描写),生动地表现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一生交给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

③语言描写: 一定要透过语言把握人物的身份、性格,也就是我们说的“语言描写的个性化。”比如我们读《三国演义》,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等人的语言个性非常鲜明,唐僧的迂腐胆小,孙悟空的顽劣坚毅、猪八戒的自私懒惰,在他们的语言中无不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真可谓“言为心声”。我们在描写人物语言的时候就应该抓住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性格去写作,否则就会很不谐调。

④心理描写: 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杨朔的《荔枝蜜》中写作者晚上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其实是为了表现作者希望像蜜蜂那样,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二、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提供了生活场景

一般记叙文的写作要依照时间来行文,依时间划分,可以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几种方式;顺叙、倒叙、插叙是最常见的几种叙述方式:

1.顺叙法。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就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如我们学过的《老山界》一文,就是按照时间(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的推移,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②以地点的转换为序来叙述事件,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

③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用三个事例,从三个方面歌颂了志愿军的高贵品质。第一个事例重在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第二个事例表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热爱,第三个事例则展示了志愿军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三个事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告诉读者,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

2.倒叙法。把后发生的事提到前面叙述,然后再顺序发生前面的事。倒叙的运用有几个类型:一种是把事件的结局提前,造成悬念,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情的发生与发展;一种是把事件中最精彩或最紧张的片段撷取下来,写在前面,震动和吸引读者,然后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的起因发展与结局;一种是先写眼前的事物或景况,由此及彼,引起回忆,再追叙往事,最后再回到眼前的事物或景况,这是运用「现在-过去-现在」的方法。运用倒叙的方法,能够突出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精彩的片段,并造成悬念,使作品开卷生波,紧紧吸引读者的好奇心、注意力。但使用倒叙时,要注意交代清楚起点,顺序与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线,有必要的文字过渡,銜接要自然,才能使文思有整体感。

3.插叙法。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成功的插叙可以帮助行文起伏有变化,多方展现人物形象,丰富作品内容,从而深化作品的主题。例如:在《同志的信任》为表现文章的中心——鲁迅先生是“最可信的同志”的需要,先写鲁迅先生接到方志敏的密信、文稿及看信的经过,再插写方志敏被捕及狱中书写文稿和密信以及托付鲁迅先生,然后再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鲁迅先生如何珍藏密信、文稿和把它们转交给党中央的情况。

三、情节发展是记叙文完整内容的具体展开

它一般由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小说和戏剧中成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组成,个别作品可以有序幕和尾声。 作为写作的重点,事情的经过(即“发展”部分和“高潮”部分)是需要特殊关注的,一篇文章的闪光点往往就体现在那儿。情节的构思应遵循生活的真实,要有“生活的合理性”。所谓“生活的合理性”是指写作的内容要符合生活实际,不能只凭自己想当然地编造。但我们也不必太拘泥。

4.紧张的一瞬间初中作文 篇四

这几天日夜不分地苦苦抱着科学实验试题不撒手,都是为了今天科学的抽测啊!尽管大家一千个不愿意一万个不愿意,可是这天还是来临了。

早晨,我们班的同学如同机器人一般,齐刷刷地读着资料。抽测前书生朗朗,可能是同学们意识到: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吧!突然,抽测的老师如同魔鬼一般出现在教室门口,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连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清晰入耳。

在同学们看来,这是箭在弦上的安静;在抽测老师看来,这是火山爆发前的宁静。紧张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教室,有的同学用一排洁白的牙齿,紧紧地咬住自己鲜红的嘴唇,仿佛要把自己的嘴唇咬出血似的;有的站着的同学双脚不住的颤抖,好像随时会倒下来似的;有的同学只用双手捂住眼睛……当抽测老师点完抽测同学名字后,没被报道名字的同学欢呼雀跃般,而抽到的同学则如同打了霜的茄子——焉了……

5.紧张的初中九年级作文500字 篇五

一个平常的日子,我们正在解说练习中。这时,文化陈列室的门开了。解说老师带着一队人马进来了,这下可着实把我吓了一大跳。说实话,我们已经练了快半年了,还没有十分熟练。

我心想:“这下要死定了,我可还比太会背呢,老师您可千外别叫我解说呀!”我在心中默默祈祷着。

可是命运之神偏偏不太顾及我,解说老师偏偏叫了我,可怜的儿啊,我怎么那么可怜啊!

没办法,谁叫是老师指定的呢?我又没有想出正当的理由拒绝,于是,不得已之下我要开始解说了。

才开始解说不到一半的时间呢,我的脸上豆大的汗珠已经往下流了,我十分紧张,生怕一不小心就忘了词。

解说道“贺知章生平简述”的时候,我一下子忘了下面该说什么了,我往介绍板望了一望,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着,可谓是一目十行啊,可还没有找到下面要讲解的部分,这可怎没办啊?我越急,头上,背上的汗珠就越来越多,这可怎没办啊?

不过还好,沈晨晨看可以演解说词用她的嘴型告诉了我。还好还好,躲过了这一劫。

……

6.紧张的冲刺初中记叙文 篇六

成功的细节背后,是作者体物入微的观察和审美的能力,是一种思想、情感的深厚积累,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技巧。如果说思想是一篇记叙文的灵魂,那么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则可以说是记叙文的血肉丰满、立体可感的关键了。

例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地样子……”(朱自清《背影》)。文章就是通过对父亲的朴实无华的衣着打扮与形象的艰难动作的描写,体现父亲对我的关怀、疼爱之情与我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

因此,我们注重记叙文细节描写的学习,其目的就是让我们去体验、感悟,开启心智,丰富情感,进而能够准确生动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

二、记述文细节描写的学习要注意哪些

1. 抓住细微性

细节描写要做到细微,一是要取材小而具体,二是要描写细致入微,有时还可以调动多种感官。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抓住桃花源中人的正常有序的耕作、朴实的衣着打扮与快乐的老人与小孩的细节描写,就体现了农耕社会下无战争与压迫的桃花源的幸福自由的生活,并由此批判了现实社会的窘迫与黑暗,从而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追求的理想。

2. 抓住生活性

文学来源于生活,细节就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用有情的眼光去打量世界,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投入生活,你的文字,你的细节描写才能有表现力与感染力。因为那是浓缩提炼生活的感受,也只有这样源于生活,发乎真情的文字才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鲁迅先生写《孔乙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穷酸迂腐的悲剧形象,这其实是他长期深入细致地思考与观察社会现实的结晶。

3. 体味修辞美

恰当的修辞手法的正确使用,能够把你的观察与感悟有效而艺术地传递出来,能够使文学语言更富形象性,情感也更浓烈,从而产生一定的美感,极具艺术魅力。例如,朱自清的《春》中对春雨的描写:“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他把“细雨”形象生动地比作密密地斜织着的“牛毛”、“花针”、“细丝”,这些比喻修辞的运用很细微地写出了雨丝细密的特点。

4. 为主题的服务性

好的细节描写必须是有用的,它必须为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深化文章事物主题服务,这也是作家写作的目的所在。

例如,我们所学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它出现了九个事物。这九个事物并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用九个诗词“意象”组合诗词“意境”,打通我们的联想与想象,融入这些事物的主观情感,借此表达了作者孤独游子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

因此,好的细节描写必须是围绕主题而进行的一种匠心独运的写作行为。细节描写不仅仅需要细致入微的语言表达功力,它更需要通过细节的设计来承载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宇宙的思考与情怀。这样的细节描写才有深度,才有意义。

三、如何进行细节描写的学习

1. 体味形象生动的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通常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一个神态,一个行为,一句话,皆是人物内心情感的体现,从一个人物的衣着外貌,言谈举止,神情状态,我们便能揣摩他的内心世界,从而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班长的脸颊抽动着,月牙形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嘴里骂道:“龟儿子!咱们闯到什么地方了!”(杨朔《铁骑兵》)

“班长的脸颊抽动”与“骂”,我们可以看出班长的“激动”,“刀伤”是班长奋勇杀敌而留下创伤的见证,以示战士们抗击日寇的无比坚定地信念,班长的脸像“月牙”,这是作者对八路军战士的热爱与崇敬,这一句话综合地体现了作者对八路军战士的热爱与崇敬,也体现了八路军战士对日寇的无比仇恨之情。这一句综合性细节描写生动形象极富个性。

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语言环境来准确认识人物的各种描写。要明白,一个人的心理往往就是他的感情、脾性、品质,而心理的流露自然要通过他的言行态度来表示。有的学生不明白肖像描写(外貌与神态)怎能表露人物的品行,其实,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作者都是刻意的、有目的的。如《孔乙己》中对孔乙己肖像的描写:“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把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我们别小看这一简短的肖像描写,其实它为我们呈现了孔乙己的几个方面的生活现实,表明他有谋生的条件,然而却处于半饥半饱,也因偷东西时常遭受肉体上的摧残,也体现他年岁已大,生活穷困潦倒。鲁迅先生每一处描写都是用来揭示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形象的。因此阅读时,我们就要认真阅读,细心体悟这些肖像描写。

2. 分析不可忽视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一般不会作纯客观的描写,它带有作者浓郁的主观色彩。

“一过雁门关,气候显然不同了,重阳前后,天上就飘起大雪来。就在一个落雪的夜晚。在左云附近活动的一连骑兵冒着风雪,朝南转移。”(杨朔《铁骑兵》)

这一环境描写,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为八路军战士出场渲染了紧张的气氛,预示他们将会遇到严峻的考验,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危险。

7.紧张的冲刺初中记叙文 篇七

一、重视审题,洞悉命题要求

各类记叙文阅读题的问题往往会在选题材、编题干、设选项、定标准等方面,巧设各种暗示,引导学生正确作答。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审清题干要求,巧用题中暗示,可以帮助学生阅读、分析、理解,有助于准确答题。这就要求考生在动笔答题前先要审清题意,弄清命题要求。题干中的每一个字(包括数字)都是有用的信息,审题时要一字不漏。

审题时,要审清题目中有没有答题的范围、角度、形式、字数、格式等规定性限制和要求。答题时不能超越这些限制或违背有关要求,否则这些就可能成为阅卷时扣分的依据。而我以为,弄清命题角度、洞悉命题点尤为重要。就是要看清楚命题设置的角度,是人物形象还是表现形象的方法,是从小的角度问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还是从大的角度问的写法(写作技巧);是要求摘抄(找出)、概括还是简要分析;是一个角度还是几个角度,如果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一定要逐一作答,切不可漏答问题或混答。

二、探究文本,深入文章主旨

文本是作者生命运动的结果,是作者价值观、生命观、审美观的体现。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与心灵的沟通。对于优秀作品,其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语言文字中,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文本,才能真正领悟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理解其语言文字的深层内涵,才能真正吸收其艺术营养。

在记叙文阅读题的解答中,我们一方面要以文章为依据,不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和环境,紧扣文本;另一方面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解读课文。语文学习多样的形式固然重要,它可以提高兴趣、开阔视野,然而,用心、仔细地阅读是语文学习获益的根本所在。一篇文章,能够读进去、读明白,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

有些阅读题的答案往往直接在某一自然段的某一位置上下文就可找到。有的则要你从全文考虑。总之,答题离不了文本意识,脱离了文本就只是一个空壳了。

三、整体阅读,全面把握内容

在各类考试的现代文阅读中,命题者往往从认读与理解、综合与分析、鉴赏与评论三个层面出题,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认读与理解重在评价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词句含义的基本认识和感受;综合与分析重在评价学生整体把握和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鉴赏与评论重在评价学生的个体体验与辨析是非、善恶的能力”。

记叙文阅读试题,不单考查学生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包罗万象、驾驭全局,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中考命题的必然选择之一。因此,我们要观其大略,通读全文。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才不会在做题时犯断章取义、以偏赅全的错误。

四、规范答题,探寻答题规律

在审清题干、读透文本、整体把握文章之后,就需要把答案正确地表述出来了。表述要有规范意识,在具体的实践中探寻答题的规律。

我觉得要做到规范表达,起码要注意以下几点:1.准确表达。做到语言准确、简明、流畅,符合语法、逻辑和修辞,力避文理不通,确保没有错别字、病句;2.切中要点。答案要点化,要答到“要点”上。3.运用术语。要了解并熟练地运用一些鉴赏术语,力求表达准确清楚。4.变含蓄为直接,化形象为抽象。5.书写认真,标点规范,卷面整洁。切忌书写潦草,令人难以卒读;或一逗到底、一点到底;或信笔涂抹、乱圈乱改。

8.紧张的冲刺初中记叙文 篇八

一、用线索化虚为实

情感相对于事件本身是隐藏在其背后的东西,是比较虚化难以直接描写的,这也是很多初中生觉得难以对情感进行描述的主要原因。其实,在具体写作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化虚为实。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线索,通过对线索的描写来将虚化的情感具体化,也使得情感的表述显得有章可循,让人感到自然。如在《这个夏天,我闻到了爱》的开头,作者就有意识地设置了文章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

这个夏天,我闻到了爱,那如桂花般的淡淡清香与甜蜜滋味,让我一直感动、回味不已。

九月中旬,空气中还夹杂这闷热的音符,天空中还悬挂着燥热的信号,枝头上还高调地重复着昨日的老歌。说来也怪,天还没转凉,离我家三四米远的一棵桂花树就星星点点地冒出了几颗传来丝丝香气的小黄点。

本来,挂花与文章的情感主题“爱”并无必然的联系,但是作者通过类比“我闻到了爱,那如桂花般的淡淡清香与甜蜜滋味,让我一直感动、回味不已”,将亲情所具有的清香、甜蜜这一挂花的形象描述出来,就使得情感更加具体形象。其实,在下文挂花这一形象的描述始终在文中穿插,形成了完整的一条感情线,让读者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也能在这淡淡清香和甜蜜滋味中感受到这一份真情。应该说这样的化虚为实是成功的。

二、用细节含蓄传递

情感即使再真诚、深刻,也不宜大声地喊出来,因为读者并不具备同样的情感体验。此刻最好的做法是利用细节描写来含蓄传递情感,让读者在形象的细节描绘中获得情感共鸣。在具体细节描写中,一定要注意详略得当、要言不烦,而不能事无巨细,因为这样会妨碍细节所传递的情感。如文中,作者这样写母亲照顾生病的“我”:

我贪图窗外的挂花清香,连续几晚睡觉都没有不关窗,虽然享受了几夜的桂花清香如梦,但最终却感冒了。我那热得发烫的脑袋像烧得发红的铁炉,里面的水翻江倒海着,怎么都睡不安生。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分明感觉有一双温暖的手抚在我的额头,梦中我嗅到了妈妈的味道。

在这一段细节描述中,作者将半梦半醒中的感觉与动作描绘出来,虽然并没有直接写情感,却分明看到父母对孩子那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接着作者进一步描述:

早晨起来,隐隐看见灯光下妈妈忙碌的身影,她说:“终于醒啦,快把药喝了。”伴着阵阵雾气,我大口大口地喝掉了苦得掉牙的药,心里却甜得很。“昨晚一挂完水,我就回来了吧?”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已猜到只因我对她曾问了很多遍。“嗯,你老爸开车接你的,没把你叫醒。”妈妈说得很温柔。我的心像昨夜的头一样滚烫,向窗外看去,那棵桂花树的黄点是越来越多了,香味也越来越浓了。

作者没有详细地讲述昨晚父母送“我”去医院挂水的情节,因为这于主题关系并不大,而描述起来却非常复杂,出于详略考虑,作者直接写到自己第二天清晨醒来喝药的情景。通过追叙的方式来再现昨晚父母送我去医院的情节,这样就将自己内心的感动和父母的爱无声地传递出来,特别是最后借助“那棵桂花树的黄点是越来越多了,香味也越来越浓了”,暗示了亲情的浓郁,含蓄而形象深刻。

三、用对比凸显深情

对情感的描绘很难给予量化与具体说明,最能直接呈现情感大小、浓烈的方式是对比。在对比描写中凸显深情是比较常见的写法,这种比较未必是直接的情感比较,而可以是行为、动作、语言的比较。比如前后不同的表现,这种不同就是基于不同的情感,也最能表露人物内心真实的情感。如文中作者写父母前后不同的表现来凸显他们各自的情感:

那天大雨,可怜的桂花还没开得完就被打湿了一地。妈妈淋到了上班处,回到家时感冒了,声音很弱很沙哑,倒头就睡。爸爸回来后,一向不会下厨的爸爸立马变成大厨,二话不说立马煮了姜汤、热茶给妈妈喝,接着开始做菜,才一会儿功夫,一桌菜就弄好了,丰盛得让人感动。可是我尝了一口,觉得不对劲,土豆丝真像冰箱里的咸菜,吃一根土豆丝,我就扒了几大口的饭。妈妈也很安静地吃着,面色看起来似乎好多了,这时爸爸也尝出不对劲了,连连叫我们别吃了。从来不怎么开玩笑的妈妈也笑着说:“没事,全当咸菜吃。”饭桌上充满欢声笑语,我仿佛又闻到了那阵桂香。

文中,作者描绘一次突发事件——妈妈淋雨感冒了。这时“一向不会下厨的爸爸立马变成大厨”为妈妈煮姜汤、做菜,这前后的对比凸显了他的情感。同样做菜做咸了,从来不怎么开玩笑的妈妈也笑着说:“没事,全当咸菜吃”。这样的对比凸显了妈妈的宽容和温柔的同时,也体现了这种对亲情的包容。总之,通过对比,人物的情感呈现也就更加直接和鲜明,也更加让人感动。

四、用独白直抒胸臆

在记叙文写作中,对情感的表述也可以直抒胸臆,因为这样才能最为直接、明确地点出内在情感。虽然是要直接将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来,但是这种表述要进行适当设计,而不是直接呐喊出来。可以结合具体的情节,通过心理描绘、内心独白等将情感呈现、渲染出来。要注意的是,内心独白不是矫揉造作,一定要合理自然。如文章结尾这样写道:

当晚,一时兴起,想要帮爸爸拔白头发,远远望去只三四根银丝,可是一拨开乌黑的头发,这几根那几根的白头发就都显现出来了,拔了好久却仿佛越拔越多,每拨开一处黑发,我的心都会“咯噔”一下。爸爸啊,你可知道,丝丝白发儿女债,您和妈妈的每一根白发都是一缕爱,缠绕在我的心里、梦里,一如窗外的幽幽桂香,伴着这个难忘的暑假沁润心房,始终萦绕心间身旁。

作者没有直接去抒发内心对父母的那种感恩之情,而是结合为爸爸拔白头发的情节来呈现和渲染,通过这种感动开始自然地进行心里独白。正如文中写的那样,在帮爸爸拔白头发的同时开始询问爸爸:“您和妈妈的每一根白发都是一缕爱,缠绕在我的心里、梦里”。看似询问,其实就是直接抒发内心的这种感恩。同时,作者也不是那种浅白的抒发,而是同样借助挂花这一线索点题:一如窗外的幽幽桂香,伴着这个难忘的暑假沁润心房,始终萦绕在心间身旁”。这样就让作者的内心独白更加形象合理,与全文中借助这一线索抒发的情感串联起来,显得衔接紧密、首尾呼应。

9.浅谈初中记叙文写作 篇九

关键词:记叙文,写作前,主题

想要写好记叙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观察, 平时还要多读些课外读本, 充实自己的知识面。在写作之前需要多多思考、多多准备、多多积累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一、动笔之前关键是要审清题

在动笔写作之前, 需要认真地看题目, 甚至是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认真研究。审题的过程中要正确地明确文章的重点和中心思想以及主题要求。另外, 还要明白题目要求写出的重点是什么, 即关键点是什么。很多题目当中都藏有关键词, 这样的关键词也就是 “题眼”, 我们在审题的时候, 要把它找出来, 这样也就能找出写作的中心思想围绕点。这样才不会跑题。有的题目很是简单也比较模糊, 我们更要认真找出关键词, 领会其含义。另外, 在题意搞明白后还要明确写作的体裁。碰到半命题的作文, 我们还要对已给出的题目进行分析, 明确规定之后还要填充另一半的题目, 这样把整个作文题填充完毕后通读一遍, 看是否连贯, 是否符合材料要求。

二、选择材料要慎重不跑题

在审清题意并且定好中心思想后, 需要选择好材料。选择材料要慎重, 要取舍得当, 要抓住那些能够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 对于那些无关中心的材料要放弃, 不能因为喜欢而选择它。

选择材料时候要注意:材料要具体真实和独特。选择的材料一定要是亲眼所见所闻, 这样才能反映我们的真情和实感。当然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联想是可以的。写作文的时候, 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以及心理活动, 还有把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 把主要的写具体, 所以, 材料也一定要丰富和具体, 这样文章才能具体且生动。材料有很多, 但是对于那些独特的、典型的材料, 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 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出彩。

三、列好提纲省时省力

一旦确定了中心, 并且选择了好的材料, 那么对于这些材料要怎么安排才得当, 哪些需要详写哪些需要略写, 这样都要好好地进行构思, 为了更好地表现中心, 我们应该列好提纲, 这样对于整体布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能够做到统筹安排, 不会顾头不顾尾, 省时省力。

写作提纲可以分为:写作的题目、中心思想和表现重点以及段落的安排等。

编写提纲时候需要注意: (1) 时刻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 (2) 要沿着一条合理的线索思路进行布局, 或是时间线索或是事情的前因后果或是人物出场的前后顺序。 (3) 要时刻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 对于哪些需要详写和略写, 对于怎么开头和怎么结尾都要认真考虑。

写记叙文需要作者的用心创造, 按照科学合理的办法, 经常训练, 还需要时常总结优缺点, 在生活的基础上升华思想, 这才是写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桂萍.记叙文写作教学实践.教育, 2013 (06) .

10.初中生记叙文升格训练方法举隅 篇十

一、注重意识的培养,养成自主升格文章的习惯

一种意识或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人为的固化与坚持。著名语文教育大家黄厚江老师曾经有过一个学期让学生写一篇文章的经典故事,其中大量的时间用来反复修改和升格迁移,给笔者以很大启发。

1.强调修改升格的重要性,变“要我改”为“我要改”。

写作终究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他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学生原生态的写作,如果不和分数相挂钩,也许是一种私语。但一旦涉及考试、评改,就进入大家的视野,要接受读者的检验,就要符合一定的阅读规范,写作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你要表达的意思有没有说清楚,能否产生共鸣,能否赢得大众审美,其实是和读者不断进行沟通的过程。叶圣陶认为不断修改的过程就是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的过程。站在读者的角度进行修改,转换被动修改的思维,化被动为主动,可以达到实实在在的升格效果,而不仅仅是敷衍老师的要求。

2.固定升格时间,把文章修改纳入正常教学范畴。

诸多语文方面的泰斗都提出多写少改精讲反复等写作关键词,那么这些都要有时间加以保障。如果只是一篇接着一篇,而且前后毫无关联,没有层进式要求,那是起不到训练的作用的。像黄厚江老师那样的做法,就在修改上,切实保障了学生的时间需求。哪怕量少一点,但在写作课之后安排一节修改课,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久而久之,修改成为学生的必要。此外,一题多写,也可以促使学生就同一个题目在不同年龄段,或不同情境下的思考,从而写出不同的风景,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写作素养。

二、注重营造氛围,诱导学生主动升格作文

有了意识和时间的保障,可以在大背景下就具体的作文升格训练做铺垫工作,提升学生的修改素养。

1.提供佳作,让学生自主选取升格角度。

所谓佳作,可以是某一个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文章,或立意选材,或谋篇构局,或遣词造句,开头、结尾、过渡,句子、片段、篇章,每一次视具体题目设定佳作的选取角度,那么所谓的佳作是丰富多彩的,让每一种作文问题都可以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便于学生在老师的精讲中找到修改升格的突破口,以集体的力量带动学生个体的修改动力,有学生主动提出重写的申请,而且在笔者的作文教学中,几乎每次都有学生不折不扣地重写一篇。在这种氛围的带动下,其他学生会越来越重视作文的升格。所以从作文的布置开始,要有意识地提出写作训练目标,批改的时候有意识地逐层分类,便于精讲时有的放矢。此外,作文题目的布置要有一定的梯度,并形成系列。如“初识__”,之后可以写“再识__”,“那一刻的温暖”之后可以写“心花开放”。

2.师生面谈,激发学生升格文章的兴趣。

有专家认为评改作文的评语只是用做面谈的把手,学生对评语的领会,如若不经过教师的当面提点,也许只是停留在理论的阶段,而不会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我们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理解,修改肯定是作者分内的事情”(2)。教师对学生当面提出修改的意见,学生加以反馈,或者及时质疑,一来二去,就是一种小型的探讨,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写作的心理或困难,进行即时性的疏导或排解。

3.教师下水,师生共同探讨升格之道。

教师下水,不仅是参与学生写作的过程,而且是对学生写作的一种体验。其实写惯长文的教师如果进行考场作文的下水练习,会发现要在600—800字里面,以优美的文辞、最佳的选材、精妙的结构体现高明的立意,绝非易事。既要说清楚,又要说好,还不能拉得太长,非短期所能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方能更平等地站在学生层面考虑升格之道。学生的习作,教师参与修改,学生的题目,教师同步写作。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陪练,会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致,也有利于了解学生写作中的具体困难所在,“知道作文的甘苦”(3),在跟学生指导的时候能切中肯綮。“教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给学生的帮助越大”(叶圣陶)。

三、注重方法的引导,多角度升格训练

在修改的自主性被调动起来后,方法不拘一格,只要愿意改,终究可以发现可以更好处理的地方。叶圣陶先生提出修改文章要多读几遍,使文意更顺。笔者认为,如果要实现文章的升格,就要回归文章立意、选材、结构、表达诸方面。

1.从立意着手,转换思维,使文意升格。

王鼎钧先生在《作文七巧》中有关作文立意升格的阐述中曾经举例:“独恨天下太平无一事”,不如“独幸天下太平无一事”。后者退一步海阔天空,豁达淡泊,倒另外生出一种意境。可见立意对文章的重要性,思维稍一转换,格局为之大变。某些学生在习作中抱怨社会不公,环境污染,充斥欺诈,包括学习的辛苦,看不到前景,心生晦暗。也许生活在某一个层面或某一种境况下,确实让他有不如意感,但如果就此发泄在文章里面,只会产生负面情绪的传染,用心态决定文章立意,不是为文之道。新课标表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其实很多时候,只要转换一下思维,转变看问题的角度,文章立意就会大为不同。

如有学生在习作中写篮球场上有高年级学生“霸场”,甚至抢篮球现象。这是一件令人极为愤怒的事,但作者在文中并没有一味地停留在私愤的发泄上,而是透过这种现象,剖析高年级学生的心理,以及看到这种心理产生的原因,并对此表示一种忧虑,从教育及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来观照这件事情,作者看到了比“霸场”或“抢球”更深层的本质。

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也许不但能平息愤怒,还能产生悲悯情怀,达到思维的深度,从而大大提升立意。其实不过就是角度的问题,看待问题,是沉浸在问题里长吁短叹,还是跳出问题高屋建瓴。

2.从选材着手,去粗取精,使内容升格。

文章立意定下来,接着就是选材的问题。选材要精而准,切入口要小,不宜铺开来写。比如有学生写父亲卖包子,通过父亲整天剁馅儿这个细节表现父亲的勤劳。但在具体实施中,既写到父亲剁馅儿的具体情景,又写到剁馅儿用的砧板,还写到父亲做的包子远近闻名,笔墨相当分散。在修改中,学生单从父亲剁馅儿这个动作着手,着重声音的描摹,通过这个小的切入口表现父亲勤劳务实的立意,笔墨经济而恰当,文章格调大大提升,这就是选材去粗取精的过程。改文如下:

父亲不打鼓,不打字,也从来不弹钢琴,但他的双手比打鼓、打字、弹钢琴的人忙碌十倍,也巧妙十倍。当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天背着书包从父亲开设的包子铺门前经过,总看见他在剁馅儿。他两手并用,双刀轮番而下,打鼓似的、弹琴似的敲响了砧板。当我去上学的时候,包子铺里的成品堆得像小丘那么高,他仍然不停地剁馅儿,好像他的工作才开始。放学回来,成堆的包子不见了,卖完了,他仍然在那儿剁馅儿,好像永远没个完。(来自王鼎钧《作文七巧》)

学生在初写作的过程中,往往难以甄别选材的优劣,凡是想到的都给用上,重复而无层次。所以在修改中,就要舍得大刀阔斧地增删,在“真”的基础上,切切实实地写好一点,往纵深挖掘素材之于文章的效用。

3.从结构着手,调整顺序,使文势波澜起伏。

“原则上,我们照时间的顺序写。我们既希望忠于事实,也希望文章可读。若想两者兼备,得事实本身具备构成好文章的条件;倘若那事实本身不能支持我们的写作,怎么办呢?”“也许,我们只要把时间顺序更动一下,把先发生的事放在后面,后发生的事移到前面,文章立刻就能出现精彩”(4)。王先生举例说:“如果秀英肯嫁给我,我要结婚了。”反过来,“我要结婚了,如果秀英肯嫁给我”效果非常明显,后者有了起落,有了层次。王先生认为倒叙可有两种方式,一种把整件事倒过来写,另一种把事情的一部分倒过来写。

当然未必所有的叙事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修改升格,或者说,没有一定的必要。

4.从表达着手,锤炼语言,使文章鲜明生动。

思想不能空无依傍,思想依傍语言。在对语言表达进行修改时,要贴近文章中心字斟句酌,使表意更通顺、自然,真正达成“我手写我口”的效果。比如有学生在写《一个让我难以忘怀的老师》的时候,对这位老师的外貌描写提到老师的胖,至于是怎样的胖,还仅仅停留在概念的阶段,修改的时候对胖进行了更真切的表达:笑起来的时候,双下巴都出现。再改:老师在课间跟我们一起玩乒乓的时候,随着她身体的来回摆动,双下巴也一抖一抖的,显得十分可爱。这样在细节处有了更鲜明生动的表达,使人对老师的印象更深。除了细节外,语言的表达还可以从修辞、选词等方面加以考虑。“我们普通人难免有坏的语言习惯,只是不自觉察,在写作文的时候带了出来。修改的时候加一番审查,如有发现,就可以改掉。这也是主张修改的一个理由”(5)。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G].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王栋生.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3]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11.紧张的冲刺初中记叙文 篇十一

关键词:观察训练;感悟训练;动笔训练

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生怕写作文。一谈到作文,学生就怕,不知写什么好。布置写作后,部分学生半天动不了笔,部分学生赶紧翻作文书,找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要求”中一再强调留心“周围事物”,提醒学生从身边的事着手,从生活着眼,从“周围”采集素材,寻找作文的出发点。著名特级教师欧阳代娜指出,作文教学过程的重点可以概括为:引导学生积累——启发学生感悟——指导学生表达。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认识到,要遵循科学的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写作困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加强写作基本功训练。

一、坚持细致,长期的观察训练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引导学生进行日常积累,要成为一项常规工作。七年级一开学,我布置学生准备积累本,每天记录一则事情。前两周,要求记录同学的特点,记下他的外貌,特别的语言,不同的动作。第三周,要求记录每一位老师的特点,要观察老师的衣着、动作、语言、神情。因为是新的班级,大家从陌生,到熟悉,充满了好奇心。每周利用晚自习时间,在班级展示大家的积累,读到有意思处,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特别有兴趣,在观察中,积累了很多生动的素材,为今后人物描写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提高了观察能力。

农村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收集作文素材的一片天地。我指导学生观察的视野拓展到社会上,观察乡风民俗,感悟农村生活。乡风民俗式节日应接不暇,让学生留意,教学生筛选。积累农村语言,民间故事、民歌民谣、神话故事、俗语、歇后语等,通俗易懂,寓意深刻。要及时积累,让这些精粹成为他们写作精神的底子。追溯家乡历史,挖掘人文资源。我引导学生通过调查采访,查找地方志,向年长者请教,弄清楚村庄的起源,曾出过哪些名人,发生过哪些历史大事等。观察农村变化,跳动时代脉搏。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你看,洋溢着现代气息的小别墅代替了低矮的平房,奔驰在乡间的汽车、摩托车已不再是新奇事。村里兴建了健身活动场地,农民一有空就到活动中心去摆弄摆弄城里人才能玩的健身器材,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并有切身体验。

陶行知说:“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来说,是生活决定教育。”由此可知,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但如何将泉眼打开,确实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精心设计和引导才行。

二、坚持真实情感的感悟训练

从初一开始,我就制定了一系列的情感表达训练内容。我是从两个方面进行引导的:

1.从课本中进行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揭示出语文的趣味性,展现教材中一切美好的情感。例如,学习《背影》时,抓住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翻越站台,这是一个最感人的细节,让学生进入情景,当场表演这个特写镜头。以此为契机,让学生说出父母让你感动的细节,即诱发学生的情感,深化了对作品的理解。教材就是最好的情感训练基地,教师要善于从课文出发,引申到生活中,学会表达真情实感。

2.从生活中进行感悟

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关爱班集体,关注校园。说说同学之情,叙叙师生之谊,谈谈父母之爱,论论社会真情。从最熟悉的校园生活,家庭成员开始,进行情感的表达训练。说说家乡的美景,美食,访访社会上各种职业的辛苦,议议生活中感人的事,要谴责的事。

系列的情感感悟训练,始终坚持表达真情实感,为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打下坚实基础。

三、坚持循序渐进的动笔训练

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由知到行的过程。我把“强化练习,点面结合”作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重要有效手段付诸训练中。既注重平时把写作渗透到每一节课中,也注重每一节作文课的专题训练。每上完一篇课文,我都会安排一个小练笔,用三五句话谈谈学完这一课的体会、收获、启发等。如果是一节诗歌课,还会让学生仿写几句诗歌。每晚自习,都要安排前一节课进行写作指导,第二节课当场完成一篇作文。从人物描写开始,进行专题指导包括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训练,抓住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写各个季节的特点。场景训练,写课堂,写课间操,写运动会。

总之,学生写好作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口吃个胖子是不可能的,它需要老师长期探索、耐心指导。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大胆探究,总结规律,不断改进作文教法,降低写作难度,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才能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

参考文献:

12.紧张的冲刺初中记叙文 篇十二

一、弄清六大要素

记叙文的阅读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一篇记叙文大都是六个要素都存在的, 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 就能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譬如, 教学《散步》, 我们就可以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 这样概括课文的内容:初春的某一天, 我、妻子、母亲和儿子在田野里散步, 为走大路还是走小路发生了分歧, 母亲屈从了孙子。在难走的地方, “我”背起了母亲, 妻子背起了儿子。笔者告诉学生, 有些记叙文可能省略了某些记叙要素, 但这些记叙要素一定是读者熟识的, 或者不交代并不影响表达效果, 阅读时要具体对待、灵活处理。

二、寻找记叙线索

线索, 是脉络, 是红线, 总是贯穿于文章的始终。特级教师张庆在《倡简、务本、求实、有度》一文中说:“引导学生感悟, 要整体感悟。课文掰得碎, 就会把完美的课文打得七零八落。我奉献八个字: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这里的“领”有时就是文章的线索。理清了线索, 文章的段落、层次就会一目了然。记叙文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 有的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 有的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有的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等等。如执教《羚羊木雕》, 笔者就启发学生思考本文是围绕什么展开故事情节的。通过思考, 学生明白原来文章就是以“羚羊木雕”这一物品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笔者告诉学生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 也有的有两条线索: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譬如, 《我的叔叔于勒》就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以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为明线, 以于勒的十年经历或者说是于勒的或贫或富的变化为暗线。

三、把握记叙顺序

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较常见的有顺叙、倒叙和插叙。“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展现出来。“倒叙”是把事情结局或某个最引人注目的片断先“亮”出来, 然后回过头来再追叙事情的发生、经过。倒叙总是出于表达的需要, 或是为了突出中心, 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 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 使叙述呈现波澜;或是为了营造悬念, 引人入胜。倒叙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眼前的事联想到以往的事, 从现在的角度去追叙往事。二是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三是先写事情的结局, 再记叙事情的缘由。“插叙”有两种:一是因为某种需要, 暂时中断一下叙述的线索, 插入与之相关的另一件事情。二是插入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 叙述完毕, 仍回到原来的路上, 按原方向继续行进。如执教《爸爸的花儿落了》时, 笔者要求学生找出插叙的内容, 并反复品读, 领会这样写的好处:作者将眼前的事和回忆往事相结合, 由现实引出回忆, 这样写使文章内容丰富而不拖沓, 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跌宕有致, 波澜起伏。

四、分析记叙详略

详略问题要求作者取材、组材要紧扣中心, 突出主题。事件往往是复杂纷繁的, 但写作目的都是明确集中的, 如何取舍, 孰详孰略, 依据的标准只能是文章的主题。凡是能够突出主题, 富有深刻内涵、情节较为生动的材料, 就要详写;而那些对于突出主题起次要作用的材料, 只作概括叙述即可。记叙文教学, 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如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笔者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写百草园的生活, 可写的事情很多, 但他只选取了“百草园生活的乐趣”、“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思考, 学生终于领悟到:写这三件事就可从不同角度表现出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这一主题。

五、归纳文章中心

记叙文通过写人、记事表达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与感受, 这种认识与感受就是文章的中心。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归纳文章中心的方法:1.抓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透过这双“眼睛”, 学生总能找到文章要传达出的主题。2.抓住课文中能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或段落。3.抓住课文的开头、结尾段中带有抒情或议论色彩的点题句、关键句。4.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 把课文各部分的大意联系起来, 进行综合概括, 进而总结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5.从时代背景入手, 好的文章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 有助于迅速地把握文章的中心。

六、欣赏表现手法

好的记叙文离不开描写、议论与抒情的配合, 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为两类:一是人物描写, 包括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景物描写, 包括社会环境描写与自然环境描写, 用来交代背景, 渲染气氛, 表现人物性格, 烘托人物的心情, 推动情节的发展等。如执教《最后一课》, 笔者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天气暖和晴朗、画眉唱歌、普鲁士兵操练等景物描写的句段, 咀嚼、品味、欣赏, 从中体会出了小弗郎士那种因怕迟到而急于到学校去而又为路旁景物所吸引, 既留恋又不敢停下来观赏、玩耍的复杂心情, 同时也明白了这样的景物描写为后文小弗郎士的变化作了铺垫。

记叙文中恰到好处地穿插议论, 会使文章启人思考、耐人寻味, 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 会起到揭示文章主旨、深化中心的作用。如《走一步, 再走下一步》结尾的议论, 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文章不是无情物, 字字句句皆含情。记叙文中的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直白性”是其突出特点;“间接抒情”则较为委婉, 是指借助对某个事物、某一问题的叙述、描写、议论, 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语言中接受情的感染与美的熏陶。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记叙文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作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向学生传授阅读记叙文的方法, 授人以“渔”, 强化阅读效果,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方法,感悟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2.

13.初中记叙文写作模式初探 篇十三

题目:善睐明眸初钟情

佛靠金装,人靠衣装,文靠题装。好题目能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纵观优秀作文的拟题特点有:切合题意,化大为小,言简意赅,含义明确,新颖生动,富有新意。主要方法有:其一,引用化用法。通过引用活用诗词、歌词、名言等拟题。如以“诚信”为话题,《众里寻她千百度》《拿什么拯救你,诚信》《都是诚信惹的祸》。其二,诗情画意法。像诗画里所描摹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的题目。如“乡愁”话题:《那河·那船·那人》《我听到花开的声音》。其三,形象修辞法。如以“诚信”为话题:《守住你的金矿》《心灵应当补钙》《别丢了你的钥匙》《躺着读书,站着做人》。

开头:咫尺片言见精彩

文章开头不宜太长,100字以内。要短小精悍、富有文采、扣紧题目要求。主要途径有:一是景物开篇法。即对景物环境进行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表现中心,抒发情感都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如《雾》的开头:清晨,大雾。短短几字就交代了环境,营造了气氛。二是悬念制造法。悬念在古典小说中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做解答,以唤起读者追根究底的的心理,借以激发阅读兴趣。如读了《背影》开篇,就给读者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到文中去找答案。三是排比修辞法。这种开头语言优美,富于文采,是一种非常具有冲击力的开头方式。如“理想”话题:“给鱼儿一片海,它就会自由遨游;给雄鹰一片蓝天,它就会展翅飞翔;给猛虎一座高山,它就会自由驰骋;给一个心愿,它就会温暖你的梦境。”四是开头扣题法。不仅是为扣题而扣题,而且要精练,要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效果,否则难以出彩。如《女孩也可做“太阳”》的开头:“我发现女孩也可做‘太阳。应该庆幸,造物主在创造男性的同时也创造了女性,于是,冷峻与温柔、健壮与纤弱、粗犷与细腻共存于天地之间。”

主体:春色满园关不住

作文主体是对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细致刻画具体叙述的部分。一般为3个至4个自然段,350字至450字。

第二段承第一段交代事件起因、地点、人物等,最好不要落入俗套,100字以内为宜。交代时间,很多学生动辄就写“这件事发生在某某时候”“记得那是多少年前……”;而高明的考生,往往不是直接用表示时间的词语点明时间,而是着力于对特定事物的精心描绘来表明。如课文《羚羊木雕》:“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既含蓄交代时间,又烘托“我”委屈、哀伤的心情。

第三段设置波澜情节。“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径才能通幽处”,文章产生波澜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巧妙地设置“悬念”,即主要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错觉以及事件的巧合与逆转等具体技巧,使文章陡生“波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00字左右为宜。如习作《不敢回家》:“总是在夜深人静时不小心地想起家来,思念便如一根无形的线越扯越长。总是在别的同学兴冲冲地收拾东西准备回家时,独自在校园徘徊,羡慕如草般疯长,真想回家啊,然而我却不敢……”读者自然生出好奇心,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第三、四段详写事件的发展和高潮,250字左右为宜。这部分必须从多方位、多角度刻画,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手段进行具体、细致、生动地写作。如《背影》中的车站买橘部分,细腻地描写了父亲的动作、衣着、体态、语言、神态以及作者的感受,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依恋。

结尾:回眸一笑百媚生

明代文学家谢榛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结尾精彩,会让阅卷者赏心悦目,从而判给满意的结果。此部分以50字至100字为宜。介绍几种结尾方法:

一是一箭双雕的结尾。如《驿路梨花》结尾:“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个结尾表面层次是写自然界的梨花,深层次却是写雷锋精神。这既照应题目,又深化主题,意蕴丰富。二是余音绕梁的结尾。如《雕刻心中的天使》的结尾:“每个人在心中都有一位美丽的天使,每个人心中都有真善美的存在。我们为什么不努力把心中的天使雕刻出来,去改变这个日渐冷漠的世界,去让我们的世界,充满更多的爱与感动呢?期待,天使从心灵展翅出现的一刻。那么,你雕刻出你心中的天使吗?”在结尾处设置了两处反问,使文章结尾留有想象的空间,余韵悠长,耐人寻味。三是哲理隽永的结尾。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结尾:“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上一篇:2015军训闭营式主持词下一篇:初一英语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