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多元化评价

2024-08-03

信息技术多元化评价(共13篇)

1.信息技术多元化评价 篇一

学习评价的功能

(1)诊断功能

通过学期、学年和教程开始之前的诊断性测验,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技能、能力达到的水平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反馈功能

通过对学生学习的测评,会给学生以肯定的或否定的评价,这就是教学评价的反馈功能。

(3)定向功能

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时间和学习力量上的分配,常常受评价标准和测验内容的引导。

(4)鉴定功能

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正是对学生掌握程度、能力水平或学习水平的一种鉴定。这种鉴定可以作为学生升级、高一级学校选拔新生,用人机构录取工作人员的基本依据。

(5)教育功能

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复巩固、归纳和综合,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为多元化评价提供的有利条件

1.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对学生评价能够科学有效地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价值判断,正确地分析学习者各种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由封闭式学习转为开放式的学习、由系统专业化的学科知识的学习逐渐向课程整合化发展,学生的评价也由学校单一化逐步向社区、家庭及社会资源的不断开发而成为多元化评价。因此,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借助信息技术综合评价每一位学生,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难度有效地调整学习状态,从而取得显著的学习效果。

(1)掌握电子档案袋、网络教学互动平台等信息技术使用方法,实行过程性评价。电子档案袋、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反映了学生在一个时期的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反映了学生的进步状态。其纪录可以是日志形式,也可以是阶段或单元式,内容包括教师和家长以及同学的意见和建议。电子档案袋等技术手段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及时有效地指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改进今后的学习,并提出诊断性、形成性的评价。

(2)利用信息技术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实现评价角度的多元化。通过建立各类学科学习网站、网上学习评价资源库、学生网络评价量表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通过网络交流、课堂对话等方式,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评和他评,强调参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教师不再是评价的唯一发言者,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评价之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因此,通过建立评价团队,通过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在形成团队成员共识基础上,对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以减少在对评价信息分析中产生的主观性和个人偏见。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评价中发挥作用增加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沟通,将快速地反馈学习效果,优化教学进程,并形成新的评价模式,丰富创新教育理论和实践。

4.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的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将有助于形成新的教学管理思想、管理思路以及评价方式。

2.信息技术多元化评价 篇二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心理因素

信息技术的评价体系应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总要求, 同时要将评价作为一个过程贯穿于整个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在整个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 始终有阶段学习目标和总体学习目标, 在完成阶段学习任务的同时完成总体学习目标。

1 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几种方式

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必需的有效途径, 就信息技术教学而言, 其评价可从作业评价和学习评价要素两大方面进行。

1.1作业评价要素。信息技术作业的评价是对学生把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掌握初步的信息技术技能与技巧以及其学习态度的基础性评价, 注重运多种评价方法的综合使用, 在评价中体现创新。根据信息技术课自身的特点与我教实际相结合, 我提出以下几点评价方式:1.1.1课后评价。课后评价的优点是时间充裕, 能较细致地对作业及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做综合评价, 劣处是难以控制学生请人代劳现象, 同时起不到及时评价产生的时效性效果。1.1.2当堂评价。其优点是能及时对学生的学习作评价, 及时纠错, 提出评价建议, 劣处是教学时间分配与教师综合素质要求高, 但能促进教师更加努力钻研业务、提高素质。1.1.3情境评价。学生进行作业, 教师有目的地观察, 在学生作业完成后进行情境评价, 目的是使作品展示学生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诸多因素得以客观评价, 能培养学生学习中情感投入, 很好的把握学生自主独立与合作意识, 倾注热情等个性特征。能有效地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特征培养。1.1.4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注意力, 促使学生抓住重点难点, 对自己有一定认识, 提高信息技术能力。1.1.5相互评价。该评价方式能使得学生相互对学习进行比较, 同时提高审美能力, 促进共同提高。1.1.6作业展示。作业展示的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热情。以上评价方式应当适当交互使用, 而非独立单一进行。1.2信息技术学习评价要素。根据评价要素可以综合性地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诸方面情况进行评价, 尽可能地多元化评价, 使学生明了自己的优劣之处。评价内容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1) 作品布局变化有新意: (2) 作品交流及作品创新; (3) 表达设计意图; (4) 学习态度与安全学习; (5) 欣赏、审美与感受表达。必须注意的是:自评与互评应侧重于作业 (阶段性能力因素决定) , 教师则进行全过程评价, 家长参与评价也是必须的。综上所述, 信息技术评价应本着促进教学, 促进学生发展, 恰当应用、灵活应用、综合应用。

2 心理因素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

3.信息技术多元化评价 篇三

关键词:教学评价;小学信息技术;评价主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5/16-0051-03

概述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操作技能转变的情况进行合理评价,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以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智力理论为基础的多元评价体系。多元评价体系坚持以“多元”为特征,以多元的目标、多元的内容、多元的主体和多元的方法为基本理论框架,运用其可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引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作品主要是以电脑绘画、电子报刊、演示文稿、网页等形式呈现的,从主题的构思、内容的组织和技法的运用到修饰润色无不包含着学生的努力与智慧。[1]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根据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教师可从多元的目标、内容、主体、标准和方法等五个方面,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在本文中,笔者将对多元评价主体进行探讨。

多元化评价主体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学生和教师,对多元化评价的主体,应既强调评价主体的自评,也重视评价主体之间的互评,避免因强调单一评价而缺乏评价的互动性。

1.自我评价

小学生的学习效果自我评价,可以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他们对创作过程有更深的自我感知,也更清楚自己对某部分的信息技术知识是否理解以及掌握的程度,通过自我评价,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提出:“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例如,在《展示真我风采》一课讲授结束后,笔者为学生制作了一张针对该课学习内容的自我评价表(见表1)。

然后,通过对学生提交的自我评价表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自我评价的内容,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以及想要了解的内容了然于胸,并为后期课堂教学内容的设置提供直接的参考依据。

自我评价是一种自我激励、自我提高的过程,能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新精神,认识自我,创造出有特色的作品。由于小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较为模糊,知识和水平有限,评价较感性化,所以在自我评价阶段教师的恰当引导十分重要。

2.学生互评

因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及上机操作相对简单,而且操作的结果也会直接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这些都易于学生进行判断和评价。同时,生生互评是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评价方式。并且,小学生好动、知欲望强烈,当他们完成自己的作品之后,喜欢请其他同学根据其创作经验进行评价,并希望在其他同学的评价中得到认可。因此,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引导,注重方法,以进一步提升互评环节的效果,如在《把网上的“宝贝”搬回家》一课的学生评价环节,我设计了比较详细的学习评价表,供学生之间互评使用(见表2)。

相互评价的方式方法非常重要,教师要设置不同的条件,供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之间进行正确的评价。既可以设计同桌之间、前后位这样按照距离来划分的小组进行互评,也可将“习惯开小差”“操作能力不强”“水平不错却没事干”的学生组合到一起,借助不同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都能找到适合发挥自身特点的岗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建立自信、培养兴趣。

此外,学生之间的互评难免会掺杂个人的情感,为避免这样的现象,教师应尽量将评价的内容予以量化,多以量化的结果来判断其作品的优秀与否,少设计定性类评价指标。

3.教师评价

由于学生自身受理论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所以无论是学生自评,还是互评,教师的适当评价仍然非常重要。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并对一些普遍性问题给予正面的引导和讲解。

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薄弱,对“信息”还没有形成较为清晰的概念性认识,加之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如学习的兴趣、操作时间的长短、对信息技术知识的领会等,都会对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产生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要善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例如,在《多彩的图画》一课讲授结束后,笔者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分别设计了三张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见下页表3-表5)。

对计算机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除了要求其掌握一定的基础、技巧知识外,还需要其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协作交流以及团队精神,所以在这一份评价表中(见下页表3),“谦虚学习”“创新意识”占有一定的指标值。

在实际教学中,对计算机知识掌握一般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巧和创作评价等方面向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最少的,基本都能完成下页表4中的各个指标,也基本都能实现教学的目标,即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综合能力的教学目的。

下页表5中,对学生完成作品的技术性要求不高,更多的是体现在关注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上,“能大胆寻求帮助”占据一定指标分值,这一设计既是一项折衷之举,也体现了给予学生鼓励的一种人文关怀。

学生通过课堂评价的分层设计,能在操作任务的时候目标更明确,也能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学习有困难的以鼓励为主,掌握知识一般的可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而对于掌握知识较好的学生则以提升发展思维、创新能力为主。这样的课堂评价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心理上都因得到教师的肯定而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会更浓,也更为积极主动。

多元化主体评价展望

1.多元评价主体间的融合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既要结合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设置特点,也要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信息知识掌握水平等特点结合起来,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最大化地利用起来。既要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功能,又要加强教师在评价中的引导作用,实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全面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2],为其后续的学习和应用打好基础。

2.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随着多元评价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到教学评价中,需要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需要对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的程度做一定性评价;另一方面,需要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角度,建立关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认知的指标体系,以获得定量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只有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才能把多元评价推向全面和深入。

参考文献:

[1]任海燕.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对学生的多元评价[J].祖国(教育版),2013(9):104.

4.信息技术多元化评价 篇四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

南宁十九中 陈前繁

【摘 要】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和肯普模式,构建一个适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利用自己优势智能带动劣势智能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多元智能 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03B-0033-02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和意义

(一) 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观点

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简称MI理论)是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加德纳(H.Gardner)博士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多样的人类智能理论,除传统教育所关注的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这两种基本智能外,还包括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力等。这九种智能代表每个人都具有九种不同的智能并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之间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存在。

多元智能理论的实验研究在哈佛大学“零项目”的推进下,已建立了一套从理论到教学实践的操作模式,目前许多国家与地区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喜欢采用这一模式开展实验,力图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

(二)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中国乃至世界都在实施的一项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它提倡学生的全面与个性发展,而这两“发展”都须顾及且缺一不可。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教师整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教学,让学生既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又增加对其他学科知识的了解,甚至掌握在其他学科课堂中没有掌握的知识。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智能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以期待不同层次学生的各项智能得到优带劣的更好发展。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模式在设计理念上参照肯普模式,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的情境性”,因此它比肯普模式多了信息化教学环境这一要素。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学生的行为应有怎样的变化 (进行学习者分析并确定教学目标);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应如何开展教学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活动和选择教学资源);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行多元评价);最后,根据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如何更新发展教学方式、方法,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教学模式构建

本文借鉴肯普模式的优点并依据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对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进行构建(如图1)。

(二) 教学模式特点

1.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中包含八个要素,要素之间安排没有起点和终点之分,表明设计的非线性和弹性。学习者周围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即教学内容活动)、教学资源和教学情境四个要素以弧线连接起来,表明在具体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它们之间的设计与安排是紧密相关的。

2.学习者分析位于该模式的核心位置,表明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了学生的重要性,教学中的每一个步骤都不能脱离学生行为而进行。它与其他几个要素之间用双向箭头连接,表明它们是相互关联的。由于每个学生的智能组合方式不同,其智能优势与劣势的分布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具体信息技术教学时要注意用学生的优势智能来带动开发其劣势智能,在智能的强弱项之间搭桥。

3.多元评价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且通过评价,模式中的各个要素应该有更新发展,以便找到更合适的教学方式,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基于多元智能的教学评价要求评价要侧重于学生智能的表现,在教学中去发展学生的智能,坚持积极的学生观,多给学生以自信和正向的评判,因此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

4.信息化教学环境处在模式的最外围,强调信息化环境建设的重要性。环境是用虚线框起,表明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

(三)教学模式要素

1. 学习者分析。教师通过对学习者年龄、心理、学习起点、学习风格、知识基础和技能等进行分析,了解每名学生独特的智能特点及其智能发展程度,尤其是了解其多元智能结构中的优势智能以及不同智能领域中的相对长处和短处,然后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进行以优势智能带动劣势智能发展的教学方法。并且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强求学生必须学会某种技能,但希望他们能通过自己的优势智能带动劣势智能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2. 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是整个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调控和指导作用。它是教学模式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将多元智能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实施多元智能的教学,只有首先拟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即根据学生的智能优劣,分别制定合适的目标,才能够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主题和设计教学内容活动。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运用分层次教学,这样有助于目标的达成。

3. 教学情境创设。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的情境性”。处在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情境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在此模式中,教学情境与教学目标、活动、资源处于同一维度,说明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其他几个要素同等重要。就目前而言,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并非中高考科目,不像语数英等其他学科顶着升学压力,那么信息技术课堂可以少几分严肃,多一些活跃,让学生在轻松舒适的氛围下多做自主探究实践,教师此时应多加以引导和辅助学生,让学生不仅发展智能优势,而且劣势智能也得到一定提高,实现素质的全面发展。

4.教学活动设计。基于多元智能的教学内容活动设计,是一种为了使学生掌握某一种特殊智能相关的能力的方法。要求教师设计出包含多种智能的教学内容,每个活动专题应包括多种不同的活动形式。教学活动的设计既可以几个活动同时关注一项智能,也可以一项活动着眼于多种智能。在进行多元智能教学活动设计时,要有意识地针对各项智能提出问题设计活动,使信息技术课堂里尽可能地包含体现多种智能、促进多种智能发展的活动。例如对于逻辑/数理智能可以考虑如何在教学中引进有关数字、计算、逻辑、分类或批判性思维的活动。

5.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指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的所有要素,包括硬件资源 (如教材、教学设施等)和软件资源 (如信息、人员、技术等)。教师根据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情境及教学内容活动等的需要对教学资源的软、硬件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设计,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6.多元评价方法及更新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去评价和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将评价与学习、结果与过程融为一体,运用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三者进行综合评价,让教师充分认识和了解学生优劣势智能的发展情况,并为学生智能的提高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也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劣智能,努力实现富有个性特色的发展,最终实现优带劣智能的发展。

更新发展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多元评价中和评价后所做的一系列更加符合教学实际需求的调整,即根据评价结果对该模式中欠缺的部分及需要完善的部分进行修改更新。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本文拟定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一是从教学内容着手,调动其智能优带劣进行训练。教师在具体信息技术教学时应注意尝试从两个方面思考教学活动的设计,既要以学科为取向设计能够发展各项智能的活动,同时也要注意以智能为取向整合其他学科知识来帮助教学,并且教学活动设计要求丰富化、情境化、多元化。

在教学目标确定的情况下,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与设计时应考虑学生的智能结构情况,并辅以多媒体等教学条件,应用多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具有不同优势智能的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学习,同时又有机会让学生调动其优势智能带动劣势智能进行训练,这样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中的学生全面发展,又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张扬。

二是创设轻松活跃的多元化教学情境,以达到优化学生智能结构的效果。有研究表明人的各项智能都有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课堂只要能够为学生创设轻松活跃并利于智能发展的多元化情境,那么学生的智能发展应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以每名学生的智能情况为基准,创设丰富的、多元化的情境,同时,尽量为学生搭建适合的软硬件平台,以开发他们的各项智能,达到优化学生智能结构的效果。

三是开展探究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各项智能协调发展。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信息环境下开展探究实践活动,促进其各项智能的协调发展。探究实践活动往往可以跨越学科而进行,这就要求学生在探究实践活动中不仅仅调动某一方面的智能,还要根据探究实践活动的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劣势智能,从而激发各项智能协调发展。

总之,要熟练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信息技术教学,首先,教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善于学习、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其次,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教学意识与技能,能创设鼓励学生发展运用多元智能的信息化环境,从而真正促使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达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3]Linda Campbell, Bruce Campbell, Dee Dickinson.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陈前繁,女,壮族,南宁市第十九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5.信息技术专业自我评价 篇五

本人性格活泼开朗、乐观向上、对人诚恳、善于与人交流与沟通,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思维敏捷、领悟力强。

在四年大学学习生涯培养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及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通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对行业的关注,培养了自己对前沿技术敏锐的触觉及探索精神;通过在校四年的集体学习生活,使本人具备了较强的团体协作意识及培养了优秀的团体协作精神;曾在学校参加过学生会,并参与组织多种文体等活动,培养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在同学中有较高的威信;脚踏实地、诚实正直、认真负责、尽职恪守、尊重知识、终身学习、不断创新成为自己的价值观,也是自己不断追求、不断完善、超越自我的目标。

6.信息技术专业个人自我评价 篇六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需要写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怎样写自我评价才合理、得体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信息技术专业个人自我评价(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信息技术专业个人自我评价1

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扮演着被培养对象的角色。老师是我们的长辈,所以我对他们尊敬有加。

集体生活使我懂得了要主动去体谅别人和关心别人,也使我变得更加坚强和独立。我觉得自己的事情就应该由自己负责,别人最多只能给你一些建议。遇到事情要冷静地思考,不要急躁。不轻易的承诺,承诺了就要努力去兑现。生活需要自己来勾画,不一样的方式就有不一样的人生。

四年的大学让我拥有专业知识和,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熟悉各类软件、网站建设、编程技术;具有较强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及逻辑分析能力;为人正直、遵纪守法;爱好广泛,乐于与人交往,有较好的团队精神。

信息技术专业个人自我评价2

我是一个外向、开朗的人,注重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人际关系非常好,因为我深信真诚待人;生活习惯良好,无不良嗜好,喜欢羽毛球、音乐、看书。

大学四年来,我不但认真地学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系统知识,而且努力完成各项学习、(认识、暑假实践、专业实习)、我在扎实学好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锻炼了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四年来,我积极投身于各种班级、学院及社交活动,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锻炼自己。在这四年的工作与学习中,我培养了自己团体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使自己受益匪浅。同时,通过不断的学习,使我具备了良好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也铸就了我坚毅的性格和强烈的责任心。我深信能够胜任贵单位给我的工作,希望您能感到我是有力的竞争者跟合作者。

希望我能为贵公司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贵公司的领导下共同创造成功!

信息技术专业个人自我评价3

作为20xx届的毕业生,马上就要面临就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深知其中的压力,但是经过了大学四年的锻炼,我有信心应对即将来临的挑战,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开创自己的未来。

光阴荏荏,短短三年的大学生活即将过去,在菁菁校园中,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友爱以及各方面的熏陶,使我获得了许多知识,懂得了许多道理。

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作为跨世纪的大学生,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我在掌握好学校课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课外读物,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在校期间,我一直致力于将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平时学习勤奋刻苦,专业基础扎实,所修专业成绩优异,曾荣获xx-xx学年度的学习单项奖学金,并于11年通过高考成人高考。并且于xx年下半年报考了自学考试(行政管理专业),目前已通过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政治经济学等课程。

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我现已具有较强的财务处理能力与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我深知未来是计算机网络时代,因此,我自学了多种计算机软件应用与操作,如word、excel等办公软件,autocad、photoshop等图形设计软件,internet explorer、out look express等上网工具,并能运用dw制作网页、运用foxpro进行数据库开发。在计算机硬件方面,我熟悉其组成原理,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机的组装,独立排除计算机的各种故障。

我热切期望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社会做出自己的微薄之力。我自信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本着“迎难而上”的精神,我将凭自己的能力克服各种困难,更好地胜任将来的工作。

信息技术专业个人自我评价4

本人性格活泼开朗、乐观向上、对人诚恳、善于与人交流与沟通,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思维敏捷、领悟力强。

在四年大学学习生涯培养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及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通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对行业的关注,培养了自己对前沿技术敏锐的触觉及探索精神;通过在校四年的集体学习生活,使本人具备了较强的团体协作意识及培养了优秀的团体协作精神;曾在学校参加过学生会,并参与组织多种文体等活动,培养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在同学中有较高的威信;脚踏实地、诚实正直、认真负责、尽职恪守、尊重知识、终身学习、不断创新成为自己的价值观,也是自己不断追求、不断完善、超越自我的目标。

信息技术专业个人自我评价5

本人优点是热情,自信,敢于挑战自我;缺点是太执着,过于追求完美。为人诚恳,具有探索品质,学习能力强,善于沟通,拥有团队精神。掌握软硬件及相关电子知识,熟悉嵌入式开发,具备一定的硬件开发能力,能够熟练操作Windows & Linux操作系统,对待工作能够善始善终,并能在成功与失败中不断积累完善自己,能够承受日益严峻的竞争压力,渴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信息技术专业个人自我评价6

作为20xx届的毕业生,马上就要面临就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感到了压力,但是经过了大学四年的锻炼,我有信心应对即将来临的挑战,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开创自己的未来。光阴荏荏,短短三年的大学生活即将过去。在菁菁校园中,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友爱以及各方面的熏陶,使我获得了许多知识,懂得了许多道理。

作为跨世纪的大学生,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我在掌握好学校课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课外读物,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在校期间,我一直致力于将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平时学习勤奋刻苦,专业基础扎实,所修专业成绩优异,曾荣获07-09学年度的学习单项奖学金,并于xx年通过高考成人高考。并且于xx年下半年报考了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我现已具有较强的财务处理能力与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

7.信息技术多元化评价 篇七

一、目前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

目前, 信息技术课程在不同的省份以不同形式与学生的高考挂钩, 这对于规范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常只关心结果而不注重过程, 即关注学业水平通过率是多高而不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提升。同时,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这一特性决定了课堂教学评价不能仅以一张试卷来考核学生的信息素养。一份试卷只能体现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技能要点的掌握, 却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和信息素养水平, 以及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创新能力。因此, 信息技术课堂评价应从多维度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技能的提高、情感的体验, 即评价向多元化发展。

二、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元化评价

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 同样也是对课程教学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要遵循新课改所提倡的理念, 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出发, 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 采用合适的方法与手段进行构建与实施。

基于以上分析,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价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笔者认为,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多元化评价可以从课堂的学生考勤、理论知识的目标检测、学生的作品评价及课堂的教学效果评价四个方面考虑分析。

1. 学生考勤

班级课堂的出勤率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所以, 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考勤抓起。目前, 信息技术课堂基本以口头点名、纸质签到为主, 其缺点是不易保存、汇总;或采用电子签到方法, 每节课生成一个文本文件, 分析汇总比较麻烦, 工作量较大。

利用网络平台所提供的考勤功能, 通过学生登录平台, 实现自动考勤签到, 教师查看考勤, 即可了解学生的一节课乃至一学期的考勤状况, 结果一目了然, 直观、清晰。教师可以直观地了解课堂的缺勤人数及缺勤名单 (如图1所示) 。

2. 目标检测

目前,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检测采用纸质试卷或口头作答, 对于其结果无法作出系统分析和汇总, 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利用网络平台, 我们可以结合课堂的教学内容, 设置相应的理论题进行测试。测试结果经过分析, 自动生成数据分析图表 (如图2所示) , 便于教师了解学生作答情况。依据图表显示数据分析:第一题和第八题的答对率较高;第十题只出现两个选项答案, 说明学生对这一题B、C的答案容易混淆;第四题和第六题的错误率较高, 说明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掌握得还不是太好。

利用柱状图表, 可以直观反映出学生答题的准确率、易混淆的知识点, 有助于对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课程支持平台能直观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存在的问题。这些信息的反馈均是基于平台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如果仅仅是依赖于传统的检测方式是无法实现的。

3. 作品评价

目前,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多采用多媒体电子教室查看及收集学生的学习作品, 对于作品的评价也仅限于师生在课堂上对部分作品的口头点评或课后的作品浏览。所有学生作品的量化评价需要依赖于教师的课余时间去完成, 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基于网络平台, 我们可以让学生对自身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 评价后将作品上传至服务器, 以供其他同学浏览及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查看上传作品, 了解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 以及学生作品完成的质量。作品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作品的浏览以互评分排序, 对自评和互评分进行量化折算, 以确定作品总分。这便于师生共评时有效地选择高分和低分作品, 共同评析, 评析学生作品的优缺点, 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技能技巧方面的提高。图3所示即学生作品评价表。

从评价方式上我们可以看出, 网络平台不仅能支持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检测分析, 而且可以实现学生作品的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等多元化评价。运用网络平台则能从学生、教师、师生多方面、多维度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及时评价。通过师生共评, 使评价更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 教学效果评价

目前,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一般是在学期中通过网上教学评教系统进行。在短时间内, 所有学科集中在一起进行统一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缺少一定的针对性。因此, 我们设计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网络平台支持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学生在下课之前, 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测评。依据所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分析, 可直接反映出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接受程度 (如图4) 。

通过教学效果评价, 有利于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过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便于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

三、多元化评价的意义

1. 多元化评价是促进教学相长的重要手段

通常, 教学评价只是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判断学生对有关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忽视了评价对教和学的促进作用。现在, 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教师意识到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有意识地运用教学评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多角度、多维度的教学评价, 可以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学的诊断功能。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检测, 及时提供教学反馈, 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效率;同时, 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 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因此, 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对师生的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起到促进作用。

2. 多元化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多元化评价包括学生对自身作品的自评, 同伴间作品的互评, 师生对作品的共评,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作品的评价更为真实、有效。优秀作品的展示,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优秀作品的点评, 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评价, 而且学会了欣赏, 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使教学评价更为综合、全面, 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自我,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教学评价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知识和能力的全面评价, 同时也应注重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把评价贯穿于整个信息技术课程教与学的过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着一定的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它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创新、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因此, 我们应充分利用多元化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 通过以评促教, 使课堂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促进教师成长, 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摘要:基于网络平台, 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 从多角度、多维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评价, 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网络平台,多元化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8.信息技术多元化评价 篇八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多元化;评价体系

一、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多元学业评价首先要确定评价的主体

课堂评价之本是评价主体的确立,长期以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评价的主体是老师。老师在评价过程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学生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好老师安排好的工作并静待评价。这种一元化的评价架构跟当下新课改理念有着较大的出入,同时也跟学生的认知结构,兴趣调动机制,反思回馈机制向背离。皮亚杰先生的认知发展的体系中详细的介绍了认知的几个关键理念,他认为知识的汲取跟如何评价学习过程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认知有新旧知识进行内部对比,并自主做出类似性关联掌握新内容的,在这种掌握机制中,自我评价的作用较为显著,有相似知识进行对比汲取知识的,这就得依赖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来起到促进的作用。而要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的主观发展,就需要建立一套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又重视全体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并且具备一定自我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而这个体系构建的核心则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原有单一评价机制的基础之上引入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甚至社区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促进学生在面对评价的时候不仅仅关注评价本身,同时也能够换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反思学习的问题。为落实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网页超链接》一课中,笔者就巧妙的引入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进行了回顾之前几节知识并引入超链接的概念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自主找链接,动脑想概念”的课堂环节,促进学生自发的到因特网上去观察去体验超链接的各种类型、链接源、链接目标,然后采取小组间竞争评价的方式。通过激烈的组间评价,学生们在自发的总结出网址链接、书签链接、电子邮箱链接、本地链接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也学会了探索新知识的方法。随后笔者又设计了“舌尖上的中国地图”一个环节。笔者给出了一幅中国地图和很多的美食页面,要求学生能巧妙的按照地图把各省的美食按产地进行链接,同时注重链接的规划以及整个网页的布局等问题。最后将学生们的作品上传到学校网站上,同时在网页上预留了打分入口。所有访问网页的客户都能够从美观、链接合理性、实用性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引入了多元化评价主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他们想进一步的挖掘自身的潜力,进一步收获知识。更为可喜的是,他们对待各种评价的时候更为理性,很多之前看到对老师单一评价不理解的现象逐渐的消失也进一步拓宽了自身信息汲取的渠道。

二、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多元学业评价要注重评价的目标指向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多元学业评价要注重评价的目标指向。这个评价目标也应当跟新课程改革理念相符合,简单的说,就是符合教学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信息基本素养的培养,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最基本的目标,所以整个课堂评价体系的指向方向也要以此为基准。课堂多元评价的目标在围绕这个大目标的基础上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综合目标指向的多元化。

三、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多元学业评价应注重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是实施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评价过程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传统习惯的评价以静态性评价为主,比如说我们最常用的考试、布置作业、以及提问反馈等等。而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多元学业评价则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运用多种评价方法,采取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定位性评价以及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毫无疑问的是,过程性评价无疑在这几个评价方法中占有主体地位。过程性评价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整体,及时,深入,持续是过程性评价的几个主要的特点。过程性评价不仅仅贯穿某一个教学过程始终,甚至贯穿了学生整个学业的始终。例如对于《信息技术基础》一册的内容,就可以由信息的理解—信息技术的理解—合理使用技术获取信息-合理加工信息-合理集成并发布信息-合理管理信息来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认识,每一部分学习的时候都对提问情况、点评情况、作业情况、任务完成情况、作品评价情况等进行细化的记录并评价。同时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学习,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借鉴、相互监督。而诊断性评价她可以渗透在过程性评价的每个阶段,总结性评价则和诊断性评价都是过程性评价的必要补充,能对过程性评价起到丰富和升华的作用。每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由于学生之间学力、基础确实存在一定差距,多多少少会出现个体差异,通过诊断性评价发现这些个体的差异并及时合理的进行调整会巧妙的减少个体的差异,完成教学目标为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升打下基础。新课程改革以来,总结性评价饱受批评,认为总结性评价就是应试教育的代名词,但笔者并不这样认为。笔者认为不能因噎废食,总结性评价对于学生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的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教师开展进一步的教学工作提供信息支撑。同时总结性评价并一定要是最后的总结性评价,在中途也可以有阶段的总结性评价,更有助于我们时刻把握课堂、把握学生的动态。

总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多元学业评价要注重主体的多元化、方法的多元化以及目标的多元化。但在实施评价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内容以及社会需求。要杜绝哪种评价体系时髦,哪种评价体系更功利就使用哪种评价体系。同时,对于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也需要动态化,要能够动态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

[1]钱云花.浅析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选修模块[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08)

[2]孙展聪.信息技术课中学生自我评价的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08(22)

[3]邵吉友.多元智能理论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指导[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6)

[4]张启昕.多元评价方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3)

9.信息技术多元化评价 篇九

【中文摘要】随着教育评价理念的转变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评价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今的教学实践。实施新的评价方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和强烈愿望,如何将新的教学评价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已然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目前《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评价方式的不足,笔者结合当前教育评价改革的理念,在总结前人电子学档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课程学习评价中融入电子学档评价的理念,运用评价量规,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论》进行全面评价,实现了面向过程和面向学生发展的评估。本文结合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了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建构电子学档评价体系及其应用的问题。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阐述本课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界定了本文中有关评价的概念;第二章介绍了电子学档评价的理论基础;第三章论述如何构建《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电子学档评价体系,并分析了电子学档评价运用于《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的优势,第四章对电子学档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的实践研究进行分析,并对实践效果从质性和量化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第五章总结本课题研究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英文摘要】As the changes in the ideas of education assess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ourse reform, the

traditional assessment modes can’t perfectly adapt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nowadays.Putting the new assessment modes into the practice has been a common and strong desire of educationalists.How to put the ideas of new teaching assessment into teaching practi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to the people working on education reform.In the view of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present assessment of the In...【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论 学习评价 电子学档 量规 【英文关键词】Information Teaching Methodology Studies assessment E-learning portfolio Rubric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目录】基于电子学档的《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学习评价研究中文摘要4-610-17

ABSTRACT6-7

第一章 绪论1.1.1 基于教育评价改1.1 问题的提出10-11革的要求10要求10-11式的要求111212-1314-15习评价15

1.1.2 基于《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自身特点的1.1.3 基于《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新型教学模1.2 研究意义11-12

1.3 研究内容1.4 研究现状12-15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3 研究述评1.5.1 课程评价与学

第二1.4.2 国内研究现状13-141.5 有关概念界定15-171.5.2 学档评价与电子学档评价15-17

章 理论基础17-20多元智能理论的支撑18-20构建20-3420-212121-22设计22-30录23-24与反思29-30

2.1 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1717-18

2.3 真实性评估理论

2.2 第三章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电子学档评价体系的3.1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电子学档评价的原则3.2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电子学档评价的思路3.3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评价目标的制定3.4 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电子学档评价的模块

3.4.1 学生个人信息233.4.3 学生作品集24-29

3.4.6 学习评价信息

3.4.2 学习活动记3.4.5 学习的体验3.5 电子学档评价的实施过程30-32论》课程中的优势教学论》的实践研究34-3634

32-34

3.6 电子学档评价运用于《信息技术教学

第四章 电子学档应用于《信息技术4.1 教学实践研究的基本情况

4.1.2 教学班级情况4.1.4 各个模块的教学目标

34-614.1.1 实施时间344.1.3 实施计划34-35

35-36和电子学档内容要求36

4.1.5 学生考核方式4.2 基于电子学档的《信息技术教学论》学习评价的案例

4.2.1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课程目标4.2.2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活动设计4.2.3 电子学档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模块中的实

4.3 实践结果分析53-60

4.3.1 实践结

4.4 分析36-5336-3737施过程37-53果质性分析54-58

4.3.2 实践结果定量分析58-60

实践小结60-61究结论6163-6570-71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61-635.1 研参考文献5.2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61-63附录致谢

65-7071

10.信息技术多元化评价 篇十

1.高中信息技术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认真评价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评价包括三部分:㈠ 信息意识;㈡ 信息能力;㈢ 信息道德。2.李冬梅老师在她的专题讲座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过程性评价策略与方法”(视频)中,把过程性评价应该遵循的八个原则归纳为:⑴ 及时;⑵ 明确有效;⑶ 针对性强;⑷ 具体明确;⑸ 频繁;⑹ 公正公平;⑺ 积极;⑻ 面向全体。

3.专题讲座中李冬梅老师举了一个《第 6 课第二章信息获取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与方法——自助游计划》的例子,请你举一个适合你的学生的关于“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与方法”的学生实践作业的例子(简述实践内容与要求及呈现方式与要求即可)。

答:例子:山西省盂县藏山旅游景点之行

实践内容与要求:1)目的地:山西省盂县藏山旅游景点:赵氏孤儿的故事。2)人数:学生5人以内3)交通工具自定,旅游时间都定为周、日。4)日程安排,一天以内,不耽误时间。5)根据日程安排穿插新广场消夏晚会,野餐活动。6)对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设想,预带工具等等。7)撰写计划过程。

呈现方式与要求:1)呈现方式一律用word或PowerPoint,可包括图片欣赏等等。2)景点介绍可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加以叙述。3)旅游主题,设计思路等均是让这次出行成为一次成功的旅行。设计美观,合理。

4.你看了李冬梅老师“把巩固性作业放到课堂上来,每个模块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 10 ~ 15 个实践作业,每个实践作业用时 60 分钟。实践作业采取成就性评价,要求应用当堂所学内容创设并解决实际问题,开放主题,只提出实践上的要求,配以评价量规,依据评价量规对每一个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的做法后,有什么感想?你自己今后有什么打算?

11.信息技术多元化评价 篇十一

关键词:多元智能;传统智能;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342-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信息技术学科是新兴学科,教学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标准仍是基于传统的评价理论,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分追求对学生的鉴定和选拔,没有很好地起到激励、诊断和监控的作用,导致少数学生在评价中获得鼓励,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带来了新型的人才观,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崭新的理论依据。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1、多元智能理论简介

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在总结前人关于智能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人类智能实验研究,并对人的智能和智能结构提出了新的理论。他认为人的智能并不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能力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存在相对独立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多种智能。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Multi-intelligences,简称MI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有八种:“(1)言语-语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2)逻 辑 - 数 理 智 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3)身 体 - 运 动 智 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4)音 乐 智 能 (Music Intelligence);(5)视觉-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6)自 知 智 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7)自 然 观 察 智 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8)人 际 交 际 智 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1]

2、多元智能的特点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情景性和社会文化性,加德纳认为文化的差异和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人们的智能存在差异。其次,多元性和独立性,与传统智能相比,多元智能认为人的智能由多种智能共同组成,不同智能之间相对独立,没有主次之分。最后,智能具有差异性,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存在许多不同的、相互独立的能力,承认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承认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并在教育中尊重这种差异性。

3、传统智能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的区别

(1)对人类智能的区别认识

传统智能理论把人的智能分为5个等级:低能、智力中等、智力中上等、优秀和智力超常[2]。

多元智能理论则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九种智能,由于这些智能的组合不同,是的每个人的智能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人们之间的智能没有可比性。

(2)对人类智能结构组成的认识

传统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由逻辑和语言能力组成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

多元智能理论则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智能类型可能会越来越多,多元智能理论最初只有七种智能,后来发展为八种和九种。

(3)对人类智能发展变化的认识

传统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水平终生不变。比如一个人的智商是120,那么他的智商永远停留在这个水平。

多元智能理论则认为,如果要对人的智能做评估的话,我们只能说他的智能组合形式是什么,而不能作传统智能理论的评价。而且,人的智能是可变的,智能和智能组合都能得到不断的完善。

二、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教育依据,以改进教育服务的过程。但传统教学评价在评价体系与教学目标不匹配、评价方式单一、评价主体单一等方面有很多不足。

在加德纳看来,既然学生的智能类型多种多样,他们的智能发展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他们在学习中的具体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就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如用传统的智能测验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而应当对不同的学生提出有差异的评价标准,真正体现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3]

1、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因此,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信息技术课程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首先应立足于从智能结构的各个方面去全面评价学生,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另外,评价主体也要实现多元化,这样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也有利于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从而实现自我调控、自我修正和完善,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发展;还有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同时,多元智能理论提倡以评价促发展的评价观,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实际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从多方面观察记录和了解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重视个别化智能的发展,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2、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要求及多元智能理论,为全方位的评价学生,使学生的不同智能得以发展,除进行终结性评价外,我们更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如采用电子档案袋评价方法。电子档案袋评价是通过对电子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档案袋内容丰富、全面,包括学生自己特有的材料、最满意的作品、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探究性活动的记录、对解决问题的反思、纸笔测验卷、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及同学的观察和评价等等,并需要不断充实、调整,以此作为评定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依据。档案袋记录了每个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大家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评价主体也实现了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Gardner H.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M].New York :Basic Books Inc.,1983.

[2] 蔡民.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学生物学教学[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11-113.

12.信息技术多元化评价 篇十二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多元评价,高效课堂

引言

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 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现象, 就是评价的缺失。这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作为一门不需要接受量化评价的学科, 其教学任务的完成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教师对学习任务是否能够有效完成并没有太大的期许, 因而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也就是一个近乎自然发生的过程。显然, 这样的课堂丧失了信息技术的基本功能, 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要改变这样的现状, 可以从课堂教学中的评价着手。考虑到小学生对评价的态度, 笔者认为需要坚持多元评价, 才能打造真正的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一、信息技术课堂上多元评价的含义

多元评价意味着对不同学生的关注, 也意味着对不同学生予以不同的评价, 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构建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中, 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而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离其所能够达到的成功又有多大的距离, 并在此基础上决定给予什么样的评价。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进而给予不同学生以不同的积极评价, 以使其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只有这样, 评价才能为打造高效的课堂提供推力。几乎可以肯定的是, 如果评价不具有这样的特征, 那就有可能出现碎片式的评价。这种评价即使是积极的, 也通常不具有长远意义, 甚至还有可能出现消极评价, 而这对学生的学习来说, 显然不具有建设性的作用。

多元评价强调的是评价的多元特征。所谓多元既指对评价对象进行多角度分析, 也指评价手段需要多元化, 还指评价要求可以多元化。多元意味着承认教学目标的多样性, 即不对所有的学生提出完全一致的目标 (当然, 基本目标需要完成) 。这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尤其具有积极意义。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基础是完全不同的, 笔者也思考这其中的原因, 后来发现, 像笔者所在的地区, 经济条件还算发达, 家庭中配置计算机也是寻常之事, 但各个家庭对这一块的观点有所不同, 因而孩子在家庭中接触计算机的机会也不尽相同。这客观上导致了不同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不同。同时, 因为学生具体认知能力的差异, 不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的能力也是有所不同的。此外,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也是不同的, 这也导致不同学生在学习中的动机动力不同, 因而也就需要多元的评价。

二、多元评价驱动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 在课堂上推行多元评价, 可以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建构知识, 更好地生成软硬件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进而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举例来说, 让学生利用Power Point来制作简单的幻灯片, 通常情况下教师会怎么教?有可能是一步一步地教学生操作要领, 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步骤去制作一个小小的幻灯片。笔者注意到这样的教学最大的坏处在于, 学生制作好幻灯片后没有任何成就感, 只是感觉自己完成了一个任务。显然, 这样的教学不能够发挥信息技术知识对学生的激趣作用。那么, 应该怎么教呢?

第一步,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先给学生呈现一个简短但有趣的幻灯片, 在播放的过程中有变化的字体, 有相应的声音, 还有不同的切换方式。由于幻灯片的趣味特征, 使得学生非常感兴趣, 因为他们平时在影视当中看到的一些效果, 竟然如此真实地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当教师问学生“想不想学习这样的本领”时, 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高的。此时教师要给学生的反应以引导性的评价, 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浅层的感知兴趣, 引向深层的认知兴趣, 这样的评价可以产生一个内驱力。

第二步, 让学生挑选上述幻灯片中最感兴趣的三点, 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 先进行自学。这一步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 如有的小组的学生选择的是声音的插入、幻灯片的切换以及超级链接 (可以实现互动) 等。于是笔者就从这三个方面让学生首先去自学课本上的相关内容, 然后结合实例去具体操作 (教师此时可以提供素材)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通常会出现自学对象飘移现象——即明明是要学习声音的插入的, 但看到了另一个知识点之后注意力就迁移到该知识点上去了。这个时候教师要给予提醒性的评价, 以让学生认识到保持注意力是有效学习的关键;也有学生在完成例子的过程中过于机械, 以至于只能插入某个固定的声音, 这个时候教师就要作出开放性评价, 以让其认识到插入声音的固定动作与开放性选择之间的关系, 并认识到插入是一个“动作”而声音则是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的。这样的评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软件使用中命令与命令对象的关系。

这样的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最为积极的结果, 就是学生在经过了两个课时的学习之后, 对Power Point的使用非常娴熟, 而在后面的知识的学习中, 学生也能够将本课形成的认知进行有效的迁移, 显然这样的课堂是有效的课堂。

三、基于多元评价思考信息技术教学

多元评价是相对于“对或错”“好或坏”的二元评价而言的, 多元评价旨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知识构建, 而不是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简单地评判好坏。尤其是在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上, 多元评价有着很大的操作空间 (这也是非量化考核带来的教学施展空间) 。信息技术教师要珍惜这样的机会, 以促进自身对教学的理解。

评价是依赖于具体的教学过程而存在的。这也提醒我们, 有效的评价在促成有效教学的形成时, 是不能脱离具体的教学过程的。从这个角度讲, 研究多元评价对打造有效教学的作用, 需要结合具体事例以及具体的教学过程, 进行具体的思考与分析。试图找到一个多元评价的模式而在任何一节课堂上使用, 那是不现实的。

从评价的角度来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其实看到的是不同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不同基础, 以及不同的可能性。尤其是可能性, 是值得信息技术教师发掘的。在日常教学以及一些信息技术的比赛 (如电脑绘画比赛) 中, 笔者发现每届不同的班级, 都有一些学生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非凡的能力, 尤其是电脑绘画, 是受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的。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将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绘画所需要的创造能力结合起来, 从而在电脑上将自己的能力与想象充分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 多元评价可以起到相当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于有一定天赋的同学, 给予目标更高的引导性评价, 对于缺少天赋但很有兴趣的学生, 给予激励性评价……这些都是多元评价的具体体现, 也都能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显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跃, 高明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 (3) :110-111.

[2]曹恒来, 冯美顺, 高士娟.基于多元评价的信息技术网络学习平台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5 (2) :70-74.

13.信息技术多元化评价 篇十三

时间:2002-8-27 15:35:06 来源:网络科技时代 作者:陈晓明 孙颖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整个信息技术课程教与学的过程,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信息能力的全面评价。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应有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意识,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一、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因此,信息技术的评价体系应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总要求,同时要将评价作为一个过程贯穿于整个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有阶段学习目标和总体学习目标,变被动应考为主动测评,在完成阶段学习任务的同时完成总体学习目标。为此,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应包括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作品创作和综合应用。在测评过程的不同阶段,测评的重点和要求应有所不同。1.基本概念的测评

信息技术基本概念包括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的基本原理、基本常识以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网络文化、网络行为规范和信息伦理道德等。基本概念属信息技术应知应会的常识性内容,为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和应试负担,测评宜采用客观题题库测评的方法,将题目按学习阶段分类,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分类测评。

客观题的测试可采用网上在线考试的方式,每次时间为20分钟~40分钟不等。因采用网络在线测试,题目可以是随机产生的,包括客观题选项的顺序也可以是随机产生的,这样,当题库的题量不断增大时,就可以保证不同考试中试题的低重复率,有效地提高了测评过程的客观性,从而使测评结果更加科学。测试结束后,可以立即得到测试成绩,减轻了教师的阅卷工作,同时学生也可以进行多次测试,减轻了考试压力。

2.基本技能的测评

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测评是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术熟练化的评价,因此,测评的重点在行动的定型化方面,即实际操作时要求迅速、流利,既要保证操作时的正确和切实可行,又要保证效率高,结果好。所以,测评过程中不仅要有不同时期阶段性的测评数据,更要用一个测评过程反映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幅度。通过过程测评,激励学生努力训练,迅速提高。以打字技能为例,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中必须要过打字技能关,不管用什么输入法,学生一定要熟练掌握一种输入法,这一方面能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和心理障碍,同时能为提高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打字,学生要了解不同的汉字输入法的概念、编码方法以及优缺点,选用什么输入法需要学生自己确定;提高打字技能只能靠学生的勤学苦练,训练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持之以恒,因此,测评可以采用分阶段多组测试的方法,从一开始训练就作测试,让每一位学生知道自己的初始状态,随后每周测评一次,记录每次的打字速度,最终的评定成绩不是以某一次的成绩为准,而是在要求达到基本速度的同时,综合考虑训练时的速度提高率来确定打字技能的最终成绩。可确定打字的基本速度为30字/分钟,这是人一般的思维速度,而打字速度突破每分钟30字,学生也基本已能做到盲打和对计算机操作自如。这样的测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刻苦训练的积极性,如果在练习中配合一些打字训练游戏和班内、年级内的小竞赛,则更能使枯燥的练习变为有趣的活动。3.创作能力的测评

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测评,是评估学生将所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用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作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点培养目标,也是将信息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学习、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重要途径。当前许多应用软件已向智能化、傻瓜化发展,学习软件的应用方法已不再是重点和难点,但软件的应用,特别是应用工具软件创作自己的作品,是培养信息素质和提高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测评中,应将其放在重要的地位。

创作能力可以随着学习不同的工具软件分别进行培养和测评,如在学习了字处理软件后,我让学生们上机制作一份A4纸张大小的彩报,要求内容健康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刚刚接触这样的题目,学生们都感觉有些无从下手,他们只想到要大量的输入文字,却忘记了网上的资料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在看到身边的个别同学下载网上的文字和图片进行排版时,大部分学生也就豁然开朗了。于是,学生们的作品有的采用文字下面配有底图的方式,有的采用小块文字拼凑的编辑方式,有的利用表格来划分彩报各部分的内容,真是五花八门。这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所要体现的多元化教育思想。接触信息技术课的首次创作,使学生们感到获取信息的途径和处理信息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开始跃跃欲试地向同学和老师展示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在接下来学习数据处理软件时,学生们已经能够主动地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开始自己选题,用Excel软件解决父母身高与子女身高之间的关系、十年来人们消费水平的变化、全国足球甲A联赛的各队积分和球队相关数据等问题。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开始不满足于教材中介绍的知识,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得以提高,他们开始自学Excel中的其他函数,主动学习和研究的风气日渐形成。

创作能力的测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们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在前两次的创作中有部分同学的选题不是很好,致使所创作的作品趋于平淡,因此,在学习了图像处理软件以后的创作能力测评中,教师有意地提示学生们可以以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为主题(如北京申奥、环境保护、爱心助学和节约水资源等),设计一幅图像。要求主题明确,内容健康向上,恰当运用前面学习的知识点,作品要有创意、有创新,图像的合成不要太生硬,注重图像的色彩搭配、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性。在让学生们了解了图像的创作不仅需要操作技能,还需要自身的知识素养和美学素养的同时,教师还为学生们提供了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和共同提高的氛围。在多种知识的组合下,在“成就感”这个内驱力的驱动下,每个学生都力争做出特色,显示才能。创造潜能的发挥、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正是创作能力测评的宗旨。创作测评的时间一般较长,可以是一周的时间。测评结果以等级进行评定,对于能独立完成基本要求的作品给予良好以上的成绩,但要鼓励有特色和创新的作品。在不同创作中,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不同的应用技巧,另一方面也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的测试使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这样的提高是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是考完试就忘了的灌输的知识,它将是终身受益的“能力”。

4.综合应用能力的测评

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只有落实到将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才能真正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这一目标。测评综合能力是激励学生自觉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的方法。

如学习了电子幻灯的制作后,可以要求学生做一个专题的讲演稿。测评时,要求学生用自制电子幻灯在全班就自己的专题做讲演,测评是对学生的整个讲演做评定,此时,信息技术仅作为讲演的工具。在讲演中,要求其他所有学生认真听讲,并按评价标准为讲演者打分,学生成绩由现场全体学生为其打分的平均分和自己为其他同学所打分与平均分的两个相关性因素构成。这样,学生为其他同学打分的质量也将成为自己成绩的一部分,学生既是受测试者,也是测试者,在评分的过程中,还能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而在网页制作的测评中,除了方式上继续沿用讲演测评的方法以外,为了使网页的内容更丰富,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可鼓励学生以小组方式制作网站。在测评的一个周期内,几名学生自愿组合,分工完成一个专题网站,要求小组的每名成员要有明确的个人任务,测评讲演中每名学生要对自己所负责的内容负责,也要考虑整个网站的总体结构和风格。在评定成绩时,除了讲演能力、网站内容和打分相关系数以外,合作能力也将成为测评中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方面,我们不仅将教师和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在评价中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利用网络的优势,将学生的作品发布出去,把网友也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为学生们的作品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总之,课程评价体系作为教学中的激励导向,不仅要服务于教学中的教,更要服务于教学中的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全面信息能力评价的结果,更要注重评价过程对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激励作用。一套合理正确的评价体系将促进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三、几点体会 1.注重评价过程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更看重评价的过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综合任务的完成没有统一的答案,结果是多元化的。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给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以支持和帮助,使之在评价过程中逐步掌握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传输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才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

2.多为学生们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评价过程较长,评价题目和方法也是较早公布的。学生们在长时间的个人创作中积累的经验和制作技巧,在交流中会得到进一步提高。3.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上一篇:《北京》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下一篇:新年祝福的四个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