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大园区 促进大发展(共11篇)(共11篇)
1.建设大园区 促进大发展 篇一
以大招商促进大发展
中共阳新县委 阳新县人民政府
2008年第6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阳新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经济发展靠工业、工业发展靠项目、项目建设靠引资”的观念,突出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近几年来,全县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52.35亿元,引进项目413个。其中,2007年引进项目152个,完成投资15.6亿元,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17个。目前,全县已建成投产的投资过千万元项目有鸿骏铝业、华新水泥、富驰化工、晨天化工等30个;正在建设的投资过千万元项目有鑫安汇达汽车零部件、新源化工二甲醚、韦源口深水码头等19个;正在筹建的投资过千万元项目有甲醇汽柴油、新朗欧医药、活性白土、劲牌基酒等13个,项目建设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是支柱产业初步形成。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电解铝、建材、金铜、化工、轻纺、能源等六大工业支柱产业,全县年产电解铝10万吨,水泥310万吨,铜1万吨,黄金400公斤,麻、棉纺9万锭。
二是规模企业不断增多。全县有规模以上企业79家,其中产值过10亿元的1家、过5亿元的1家、过亿元的10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2007年实现产值50.4亿元,同比增长22.9%。
三是工业税收大幅增长。全县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有7家、过500万元的企业有12家。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提供税收2.72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53.4%。
四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2006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由“九五”期末的全省第46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7位,成为全省发展速度较快的县(市、区)之一。2007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79亿元,同比增长14.9%;财政收入5.09亿元,同比增长34%,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实现了新突破。
(二)近几年,我们在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主要打好“六张牌”。
一是打好“责任牌”。每年年初,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与有关科局党政“一把手”签订责任状,突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新税增收三项硬指标,年终结硬账、兑硬现。各部门将招商引资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做到人人有任务、有目标,个个有责任、有压力。
二是打好“政策牌”。阳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多方面激励招商引资。如,2007奖励招商引资中介人近100万元。在优惠政策的吸引下,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年产水泥250万吨的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又投资4亿元,建设年产水泥250万吨的二期工程。
三是打好“资源牌”。阳新充分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做活山水文章。引进湖南岳阳造纸厂,投资500万元建起了6万亩480万株意杨的湾子林工程。充分发挥矿藏资源优势,做活矿产文章。如大冶劲牌公司投资1.7亿元开发我县金铜资源,盘活了白云山、李家湾、大林山等铜矿。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做活旅游文章。先后引进上海顺怡、深圳怡瑞达、北京华盛世纪、台商吴德胜等20多家公司投资开发仙岛湖,建成旅游景点20多处。
四是打好“老板牌”。人缘关系是无形的财富。县委、县政府主动与已落户的客商交朋友,充分发挥企业老板的作用,引导激发他们利用关系,介绍更多的外商来阳新投资兴业,形成了“一带十、十带百”的以商招商效应。
五是打好“亲情牌”。县委、县政府积极发掘乡情、亲情资源,每年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发一封慰问信,到北京、深圳、上海、浙江等地开一次老乡联谊会。一方面,向他们宣传政策,传达信息,请他们为阳新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回乡创业,为家乡发展作贡献。近几年,先后有张绪刚、尹谦、邓光梅等一批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如张绪刚买断濒临倒闭的阳新麻纺厂,创建远东麻业公司,投资1.2亿元进行技改扩建,新上棉麻混纺项目,目前该公司年产值达3.5亿元,年可消化原麻2.5万吨,带动10万亩苎麻生产,成为了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六是打好“环境牌”。一方面,着力打造硬环境。重点抓好“两园两带”(富池工业园、城北工业园、沿江工业经济带、沿路工业经济带)建设,不断完善园区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和排污、绿化等配套设施,打造平台,筑巢引凤。目前,全县80%以上的项目已落户园区,初步形成了集约化、园区化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着力改善软环境。加强制度建设,推行重点企业保护制度、服务承诺制度、企业服务代办制度、审批事项限时办结制度、企业“宁静日”制度、软环境建设保证金制度等六项制度;加强“三乱”整治,设立了企业环境监督员,推行财政五项制度改革,堵塞部门创收“漏洞”,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三乱”行为;提供优质服务,对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县领导、一套专班、一套政策,实行包引资开发、包矛盾化解、包“三乱”治理、包建成投产等“四包”服务。
(三)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解放思想是前提。我们深深感到,作为全国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的阳新,既无东部地区的先天区位优势,又无西部地区的后发政策优势,要想吸引外商,吸引投资,首要一条就是要大胆解放思想,敢于放权让利,舍得成本投入,实行“放水养鱼”,努力营造一个投资成本低、投资回报率高的“小气候”。只有这样,才能在新一轮外商投资热潮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为此,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不断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确保老板“进得来、留得住、富得了”。
第二,领导带头是关键。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来抓,舍得精力投入,舍得感情投入。县“四大家”领导和一些科局“一把手”投入很大精力抓招商引资,带头招项目、挂项目、抓项目,全县形成了“比着招老板、比着建项目”的良好氛围。
第三,创新方法是重点。招商引资工作存在很大的偶然性、机遇性,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拓宽思路,创新方法。近几年来,我们坚持围绕资源进行招商;围绕产业进行招商;围绕已经引进的老板开展以商招商;围绕集合民间资本引导阳新各界人士自主创业进行招商;围绕重点地区进行招商。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比较贴近实际,也收到了明显成效。
第四,改善环境是保证。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没有好环境,招不到大客商。我们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要求全县上下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阳新形象”的理念,级级抓环境、层层抓环境、人人抓环境,坚持用硬措施整治软环境,以诚信待人,以服务感人,以效率服人,以感情留人,使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2.建设大园区 促进大发展 篇二
区划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需要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生产力)客观上要求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合理的上层建筑能够积极地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服务和政策支撑,反之则会阻碍经济的长远发展。
行政区划属于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范畴,是国家根据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需要,充分考虑到历史、地理、人口、经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划分为若干等级、不同大小空间的行政区域,并在各级行政区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实施对该地域的行政管理。作为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区划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能动作用。行政区划调整是影响我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与当下快速的城市化有着紧密的关联。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适应区域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所引致的经济空间结 构的演变,以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便于社会管理,促进各方面全面发展,提升城市区域竞争力。
建国以来,广州市共历经了20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其中以2000年、2005年、2014年的三轮调整影响最大。2000年,撤销番禺市、花都市设立番禺区、花都区;2005年,将原东山区行政区域以及白云区、天河区的部分区域划归越秀区管辖,撤销芳村区划归荔湾区管辖, 设立广州市南沙区、萝岗区;2014年,将原萝岗区和原黄埔区合并为新的黄埔区,同时从化市、增城市“撤市设区”。这三次行政区划调整也正是处于一定工业化发展阶段和区域竞争力发展阶段环境下的调整策略,其本质是上层建筑(生产关系)进一步适应经济(生产力) 发展的客观需求。
积极影响:行政区划调整下的大发展
广州市的2000年、2005年和2014年三轮行政区划调整主要涉及到四种区划调整模式:1. 撤市设区;2.市辖区合并;3.新设市辖区; 4.局部地域空间调整。这三轮调整也正是基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本质需求,体现的是“拓展、整合、提升”的城市发展思路,是在大调整中谋求大发展。
(一)拓展:扩大城市发展空间,适应城市发展战略的需要
2000年之前,广州经济社会与城市建设持续高速发展,但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及行政区划等的限制,城市发展中遇到越来越多的瓶颈: 区域竞争加剧,中心城市地位受到挑战;旧城改造失当,城市环境恶化;空间扩展无序,城市结构松散;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的方向不明确等,广州市政府倡导的东南部地区发展的战略由于受到行政界限的空间限制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
2000年,广州市番禺、花都同时撤市设区,广州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随即发生新的变化,广州变身为滨海城市,市区面积由原来的1443.6平方公里扩大到3718.5平方公里,为“南拓”奠定基础,为广州市下一轮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契机。在此基础上,广州市组织开展了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并明确提出了“北优、南拓、东进、西联”的城市空间战略构想, 形成了“山、城、田、海”的山水型生态格局。
但是,旧城区的优化调整、城中村的改造都面临着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广州市进一步提出“中调”的战略,其实质是对中心城区进行全面优化完善。同时,2005年广州市又进行了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将中心区的东山、芳村、越秀和荔湾进行了重新调整,并设立了南沙区、萝岗区。由此,中心城区得到优化, “南拓”、“东进”得以加强。
2012年,广州市编制了新一轮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简称“123”)功能布局。2014年萝岗区和黄埔区的合并,从化、增城的“撤市设区”,正是适应“123”发展战略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对从化和增城的副中心建设,中心区的功能外溢,对全市范围内的城市空间拓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次行政区划调整确立了广州市以组团式位置的跨越式城市发展战略,逐步拉大广州市的城市空间架构,促使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逐步向多中心、多组团、开放式、网络型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演变。
(二)整合: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由于历史的原因,各行政区往往差距悬殊,行政区划设置不尽合理,地域空间、行政管理资源、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社会管理等功能缺位、管理不顺、同质竞争现象时有发生,给城市管理带来极大困难。因此,只有调整行政区划,整合城市资源,才能有利于促进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是行政资源的整合,有利于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强化重点区域管理。最为典型的是广州开发区和南沙开发区的管理体制问题。两个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但最突出的是行政管理体制不顺,开发区管委会的管理架构不具备完全的政府管理职能,偏重于经济发展智能,对区域的人口、教育等社会事务管理有限。权责不清造成管委会与行政区关系不顺畅,在资源配置和地方利益协调方面存在诸多摩擦。2005年南沙区和萝岗区的设立正是基于加强经济社会的全面有效管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举措。
二是生产要素的整合。2005年东山区并入越秀区,芳村区并入荔湾区是“相似相融”的行政调整手段,有利于将旧城区的商贸旅游、教育医疗资源以及文化底蕴有机协调,便于统一高效地进行管理,强化“中调”的战略意义;增城、从化的“撤市设区”也同样有利于交通、教育、就业等福利保障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城同待遇。
(三)提升:构筑产业发展平台,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演进,区域城市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由于行政区经济的存在,缺乏有效的协调体制,资源分散、产业雷同、重复建设、空间不衔接、分工不明确、效益难发挥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城市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产业分工也不断细化,空间需求也日益强烈。行政区划的历史约束往往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需求,行政区划不同难于实现优势互补,使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最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城市本身的建设空间和资源配置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于是,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可以进一步理顺行政体制关系、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整合生产要素资源,壮大自身整体的人口、土地和经济规模,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城市竞争力。
2014年黄埔区和萝岗区的合并正是基于此类考虑。萝岗区与黄埔区地域相连,但面积、人口、产值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原萝岗区受制于产业发展空间,原黄埔区受限于原有重化工业的单一产业结构。行政区的合并能够让地广人稀的萝岗区和地少人多的黄埔区“优势重组”,促进区域更好更快发展。同时,增城与原萝岗区相连,增城业已形成汽车、摩托车、纺织服装、物流等为支柱的现代产业集群区,是珠江口东岸经济发展轴线的重要部分。撤市设区之后的增城,在土地总体利用、产业规划和国民经济规划方面,都将置身于广州市的整体规划和建设中,并区之后的黄埔在理顺原有两区产业布局之后,还将有可能和增城产业集群形成呼应,从而形成广州东部经济发展的产业新平台。
因此,在行政区划调整的推动下,各区域、各组团之间的功能定位的交叉进行重新梳理和完善,避免中心组团与其他周边组团在功能上的重叠和恶性竞争,土地利用和城市运行效率得以提高,进而辐射和带动所在周边地区的发展,为下一轮广州市区域经济发展集聚新的能量。
谨防误区:行政区划调整的三个局限性
行政区划调整是当前拓展城市空间、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手段之一。但是,行政区划大调整对城市大发展积极推动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其局限性。
(一)陷入“虚假城市化”的误区
“撤市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虽然能够在较短时间寻求到更大的发展权限、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得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以壮大自身的经济实力,使城市化进程发生突变,但是这种调整将冲击以县制为基础的行政治理制度,与加大县城和小城镇建设的战略意图有所冲突。在这一进程中,只是将大面积的农村地区纳入了城区化的管理,但是农民并没有真正从生产生活、经济和文化上得以城市化,造成市区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城郊比例失调,城乡概念模糊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侵害了农民利益,使得城中村问题和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更加凸显。
(二)盲目求大易造成城市空间蔓延
行政区划的调整,大多是以行政力量为主导的推动,缺少经济力量的支撑,使得许多行政区划调整容易造成短时期达不到预想效果。尤其是“撤市设区”的行政区域,往往地域面积较大,其中还包含大部分农村地区,造成城市空间的蔓延现象,同时与原有的市辖区不匹配,不利于各个市辖区的统一管理。
(三)城市历史文脉的破坏
3.建设大园区 促进大发展 篇三
关键词:思想大解放;组织;人事工作
中图分类号:G4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7—0065—03
一、充分认识组织人事部门解放思想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从组织人事工作角度讲,组织人事部门担负着干部、党员、人才队伍和组织建设的重要职责,具有直接服务于本单位、本部门科学发展的显著特点。只有从根本上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不辱使命,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推动组织人事工作创新发展。
(一) 解放思想是适应组织人事工作新形势的必然要求。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看,往往一次大的思想解放就伴随着一次大的社会变革,带来社会大的发展、大的繁荣,我国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从党的历史和组织工作历史来看,组织路线从来都是受思想路线指导的,有什么样的思想路线,就有什么样的组织路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肩负的历史任务和党员队伍状况也经历着重大变化,新的变化对当前我们的组织人事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组织人事部门要适应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谐建设的需要,适应广大干部群众民主政治意识不断增强的需求,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就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求变。
(二)解放思想是完成组织人事工作新任务的迫切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每一项战略任务,无不与组织人事工作密切相关,无不需要组织人事工作提供服务和保证: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需要进一步提高民主、公开程度;经济建设要求为发展选优配好人才,改进领导干部考核方式,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强的政治、组织和人才保障;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在组织设置、党员作用发挥、树立执政为民理念方面作出新的努力。当前,我院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如发展的紧迫感不强,满足于现状,小富即安,小进即满;主动改革创新意识不强,碰到院所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往往找客观原因多,主观分析少,有畏难情绪等等,还存在着“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一线领军人才和一流创新团队缺乏”等等的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些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前提,在思想观念、工作思路、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和制度措施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
(三)解放思想是推进组织人事部门自身建设的基本要求。一定意义上说,组工干部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们组织人事工作的成败。实事求是地讲,长期以来,我们组织人事部门和组工干部在实践中养成了重规矩、守纪律、讲程序的严谨作风,这是组织人事部门的优良传统。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思想观念与科学发展观、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只求保险、怕担风险,只防出错、不求出新”的问题,思想上等指示、听命令,工作上习惯沿用老一套,墨守成规,创新办法举措还不够多,不能真正做到与时代发展相适应。要扭转这种不良局面,我们必须要保持朝气蓬勃、大胆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坚持解放思想,勇立时代潮头,冲破一切与科学发展、时代要求不适应的思想观念,革除一切与科学发展观不相符合的体制机制,改变一切与群众工作不相合拍的作风,充分激发组工干部的探索勇气、进取精神和创造潜能,才能确保我们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把握组织人事部门解放思想“四个必须坚持”的科学内涵
解放思想不是空谈,不是“做秀”。解放思想既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又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规律。我们要牢牢把握解放思想 “四个必须坚持”的科学内涵,做到实实在在地解放思想,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必须坚持准确定位。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组织人事工作为我院建设新型农科院提供政治、组织和人才保证这个定位,才能使我们工作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突出、思路更清晰,切实增强做好组织人事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准确的定位、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扎实的措施,发挥好服务、保证职能作用,全面做好各项工作,实现我院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必须坚持服务大局。如果工作游离于大局之外,自我循环,孤芳自赏,那么我们的工作必将与时代发展所背离,在全局工作的大发展中将被抛弃。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组织人事工作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大局中找准出发点、立足点和切入点,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建功立业、展示作为,为建设新型农科院提供支撑和保证。
(三)必须坚持超前推进。组织人事部门是一个有着特殊性的部门,如果组织人事部门工作慢三拍、滞后了,那么将影响全局、拖累全局,造成被动。因此,组织人事工作必须要有前瞻性和超前性,要善于领会上级党组织和主要领导的工作部署精神和工作意图安排,积极主动、不等不靠,以组织人事工作的超前推进,带动大局工作的推进和发展。
(四)必须坚持重点突破。当前,我院组织人事工作也面临着任务重、头绪多的客观事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分清轻重缓急,科学安排工作,突出工作重点,集中力量抓大事;必须合理摆布工作力量,搞好部门内外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我们既要抓好基础和日常工作,更要在组织人事重点、热点、难点工作上寻求突破,要弘扬迎难而上、敢打硬仗的精神,集中优势力量,解决关键问题,在勇于闯关、战胜困难中总结经验、推出成果、铸造精品。
三、切实运用解放思想的具体实践推进组织人事工作的新发展
解放思想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应是具体的,是为了解决本单位、本部门的现实问题,这是解放思想的生命力所在。
(一)坚持观念创新,围绕解放思想谋划组织人事工作思路,增强组织人事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推动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观念创新,工作创新就迈不开步子,体制创新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观念创新尤为重要。联系我院的实际,建设新型农科院的奋斗目标和历史重任,要求我们组织人事工作必须要按照院党委、行政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增强组织人事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自觉性、坚定性,找准组织人事工作在实现“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试验基地战略性转移中的科学定位和工作着力点,遵循符合、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来研究、谋划和推动组织人事工作,努力使组织人事工作与我院的科技创新攀新高、服务“三农”求实效,在指导思想上相统一、在总体目标上相一致、在工作部署上相协调,提高组织人事工作服务发展、促进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组织人事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1.在工作思路上要找准结合点。“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要立足全局,开阔视野,统筹兼顾,科学谋划。把组织人事部门工作放在我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去把握;把组织人事工作放到我院科技创新攀新高、服务“三农”求实效的主旋律中去审视、去谋划,使组织人事工作高起点、高站位,立足整体,总揽全局。彻底克服单纯就干部抓干部、就组织抓组织,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顾一面,不及其余等狭隘观念和做法。同时,要立足长远目标,科学谋划组织人事工作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的新举措,使之尽快与我院的新形势新任务相配套、相适应。
2.在工作重点上要立足需求点。不同的时代对组织人事工作有不同的要求,组织人事工作也会有相应的侧重点。组织人事工作必须结合实际,结合当前面临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结合党员干部急切关注的问题,有选择、有重点地积极探索。如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上,要围绕如何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培养选拔“靠得住、有本事”的年轻干部,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等重点内容。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紧紧抓住培养、引进、使用好人才三个重要环节,以四支队伍建设为重点,突破人才发展“瓶颈”问题。
3.在工作方式上要寻求突破点。组织人事工作在方式方法上有好的传统、好的经验,这些好传统、好经验既为创新奠定了基础,也给组织人事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惯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旧方法旧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如工作方式上的行政命令式、盲目机械式、集中运动式等等。这些不合时宜的旧方法、旧习气,已严重阻碍着组织人事工作与时俱进,必须尽快转变作风,改进方法,敢于突破,勇于创新。要提倡透明工作法、亲切工作法、创造性工作法,寻求工作方式上的新突破。
4.在工作机制上要突出着力点。工作机制创新,是组织人事工作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年来,无论是干部队伍建设,还是基层组织建设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的种种问题。因此,要着眼于组织人事工作新的形势和任务,积极探索,努力健全和完善新的工作机制。一是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体现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二是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要探索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优势的新机制、新途径。三是创新干部考察考核评价机制。四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工作责任制。五是建立健全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等。
(二)坚持机制创新,围绕解放思想落实组织人事工作任务,增强组织人事工作高效运行、扎实开展的保障力。组织人事工作解放思想的最终落脚点,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工作运行机制,形成组织人事工作的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当前的重点是要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干部选任工作新机制。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要坚持走制度创新的路子,用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来保障把人选准用准”。要以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为着力点,大力构建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机制,尤其是在选拔干部、引进人才等方面,要敢于打破地域限制的枷锁;要按照讲原则不保守、讲程序不教条、讲规矩不僵化的要求,建立经常性考察工作机制,准确考察评价干部的实绩,切实把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把干部资源合理配置到各个部门和岗位,努力在实现人岗相适方面有新突破。在干部选任上重点是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继续实行行政领导干部聘任制,加强对干部的科学管理,切实解决在干部队伍中长期存在的能上不能下的痼疾;二是逐步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变传统的“伯乐相马”为现代的“赛场选马”;三是要继续扩大干部任用中的民主,变“菜篮中选菜”为“花园中选花”。
2.建立基层党建工作新机制。要注重提高总支(支部)领导班子的理论素养和领导水平,坚决落实领导工作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民主集中制度,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议事和决策机制,把班子建设成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领导创新能力的坚强集体。要切实加强班子后备队伍建设,发掘好、培养好、管理好、使用好后备干部,从而保证支部工作延续性和稳定性,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要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大力开展“五好”党总支(支部)创建活动,进一步强化组织管理和党员管理,切实解决目前我院部分党总支(支部)政策贯彻不到位、组织管理不规范、组织生活难落实的问题。推行基层党组织建设目标管理,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量化管理,努力实现支部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要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按照“分类管理”、“定岗定责”的要求,切实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首位,按照“三有一好”的目标要求,强化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更要求党员在思想上入党。注重培养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科技创新、服务“三农”工作中起先锋模范作用,用先进典型去影响、团结和带动职工群众积极投身到我院的各项事业中来。
3.建立人才工作新机制。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开发和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来抓。要以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规划、目标、模式、方式,分类分层次推进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工作。要拓宽人才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法。继续选派业务骨干赴国内外著名机构、科研院所业务进修,夯实专业基础、改善知识结构;选派青年科技人员赴区(县)乡镇、农业园区、示范基地挂职锻炼,丰富工作阅历,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继续做好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和跟踪管理工作,通过帮助青年科技人员明确科研方向、配备指导老师、扩大青年科技基金的资助面等方式,让他们尽快成长;建立新进应届毕业生实践培训制度,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实践能力等等。继续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合作培养,继续选送青年科技人员攻读学历(学位),提升专业基础知识。
二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引进和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在人才引进的政策上,要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和坚持人才引进与智力引进并举的方针,继续完善人才引进的政策和措施,采取“一事一议”,以灵活的政策和优惠的待遇引进和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在人才引进的对象上,要注重借助社会资源,加强柔性引才,特别是要引进我院推进大学科建设特需的、紧缺的拔尖、成熟人才和更多的院士级、外籍专家等高层次柔性人才。在人才引进方式上,要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人才交流,通过建立访问学者、项目聘用等制度吸引外部优秀人才。要突破常规思维,可采取核心人才带动引进、团队集体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创新型人才。
三是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激励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动力。要完善激励制度。要研究完善以业绩为重点,强化应用导向和业绩导向,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和人才评价机制,真正做到按才授岗,因岗选人,人尽其才,用得其所。要建立科研资助制度。重点资助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在重点技术领域、重点研究开发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申请发明专利的资助力度。
四是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为创新型人才发展提供有力保证。要形成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文化和社会氛围。积极营造“凭劳动赢得尊重、让知识成为财富、为人才搭建舞台、以创造带来辉煌”的社会氛围,做到想干事的有机会、会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鼓励创新、勇于探索、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人文环境和鼓励学术争鸣,形成互相切磋、取长补短的学术气氛。要通过推荐申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省市级科技(功臣)精英、省市级自然科学牡丹奖、省市级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和通过评选表彰我院科技创新标兵、继续完善优秀科技人员津贴发放办法、设立单项优秀鼓励奖等工作举措,大力表彰和宣传重大创新成果和人才,对有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给予重奖,真正使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贡献,获得物质与精神双激励的良好氛围。
实践不断发展,创新永无止境。只有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紧紧围绕组织人事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关键问题,坚持创新不懈怠,在思维创新上不断有新思路,在机制创新上不断有新突破,在方法创新上不断有新成果,组织人事工作就能够不断开创新局面,更好地为推动我院新一轮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组织和人才保证。
4.以作风大转变促进事业大发展 篇四
——本报与市委党校举办“干部作风建设年”专题理论研讨会
编者按:
“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启动之后,在全市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为更好地推动活动开展,本报与市委党校联合举办了专题研讨会,党校专家学者从不同方面就如何改进作风、优化环境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将部分发言摘要刊发,敬请关注。
“三年大变样”
作风是关键
边雪城
【核心观点】
实现“三年大变样”,没有超常的工作作风是不可能的。干部作风问题已成为影响“三年大变样”目标能否实现的决定因素。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冲击,完成“三年大变样”的繁重任务,如果没有超常的工作作风、超常的工作力度是不可能的。干部作风问题已成为影响“三年大变样”目标能否实现的决定因素。
今年是“三年大变样”的关键攻坚阶段,省市及时开展了“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积极转变干部作风,助推“三年大变样”目标的实现。
首先,要以扎实的作风、科学的态度、先进的城市理念,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龙头和引领作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确定省会城市的发展规模,明确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搞好城市的空间布局,完善城市的各项功能,突出城市的山水特色,增加城市文化底蕴。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上,要经各方面专家科学论证,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一步到位。
其次,以快捷高效的工作效率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解决省会空间拥挤、交通堵塞、生态和景观环境差等突出问题。今年市委、市政府大气魄、大手笔地推进了环境提质、交通提速、住宅提档、品位提升四大工程和20项向国庆献礼项目。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如此繁重的建设任务,必须转变作风,工作提效。在项目审批上,要做到审批项目最少、程序最简、办理最快、费用最低、服务最优。在项目建设上,要实行市、县领导项目分包责任制,加强项目调度,对完不成任务的实施问责。
最后,以优质周到的服务,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在城市管理上,要解决因管理手段落后,方法简单,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而出现的管理不规范、城市秩序不够好等问题。坚持高标准,积极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引入现代城市管理机制,大幅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城市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安全、卫生、有序、便捷、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在城市管理上跃上一个新台阶。
治重症顽疾
必须出狠招
龙凤英
【核心观点】
作风问题由来已久,已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症顽疾,需痛下决心,建立刚性机制,以壮士断腕的魄力予以根治。
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省会,在“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中应做表率。但近些年来,发生在少数干部身上的作风问题,却对省会发展软环境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必须出狠招、下猛药,进一步改进干部作风。
首先,要痛下大决心,转变观念,从审批环节入手消除“中梗阻”、打破“潜规则”、出台新举措,最大限度削减行政审批事项。要出狠招、下猛药,对现有的审批和收费项目取消一批、合并一批、放开一批、下放一批。通过加强管理能够解决的事项不再进行行政审批,通过市场、中介组织、行业自律能够解决的彻底分开。当然,削减审批和收费项目,只是第一步,怎样为企业服务,完成从审批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才是开展这次 “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最大着力点。
其次,用刚性的制度机制规范行政行为。特别是对那些具有行政审批权限的职能部门,要通过制度规范行为,靠严格的制度管事、管人、管权。对所有审批机制、审批流程都应认真研究,重新设计,最大限度减化程序,提高效能。形成以效能监察、勤廉考核、公开承诺、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项机制为保障的制度体系。同时,加大监督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办一起,决不姑息手软。
再次,坚决查处重点部门、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吃拿卡要乱作为行为。对重点部门、关键岗位的乱作为行为,要全面强化监督检查,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那些影响、破坏投资环境,伤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害群之马”要严加惩处,该降级的降级,该辞退的辞退,该撤职的撤职,该调离的调离,对触犯党纪政纪、影响恶劣的干部,要依法严肃查处。
第四,推行问责追究制。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承诺事项没有按时兑现的,对属下单位发生重大问题、重大事故的,对因工作作风原因导致重大事故及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对违反首问负责制、承诺制,失职误事的典型案件,要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人的责任,直至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
转变职能
改进作风
刘江茹 刘聚梅
【核心观点】
要把改进作风与转变政府职能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的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
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干部作风的改变。转变政府职能要全力打造“求真、务实、高效、快捷”的政府。这既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也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客观需要。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干部作风改进必须落实“三个转变”。一是由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转变。我国政府正处于一个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转变的大变革中,转变政府职能必须牢固树立法制意识,把法制法规作为工作行为规范,把服务基层作为党政机关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把基层工作的好坏作为检验党员干部工作的镜子,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二是由封闭政府向透明政府转变,坚决改变过去的“蒙盖”现象,将工作规划、工作效果、工作方式方法等统统在阳光下暴晒,接受群众监督。三是由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转变政府职能必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由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要破除旧意识,树立新观念。牢固树立和大力弘扬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作风,切实解决宗旨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薄,官僚主义严重,脱离群众,漠视群众,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问题;牢固树立和大力弘扬抢抓机遇、奋发有为的作风,切实解决责任心和执行力不强,不求上进、不思进取,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党员干部无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要当好人民的公仆。坚持用权为民,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方向。要淡化官本位意识,强化民本位奉献意识;牢固树立和大力弘扬顾全大局、令行禁止的作风,切实解决部门利益至上,本位主义严重,阳奉阴违,不讲诚信的问题;牢固树立和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作风,切实解决追求形式,贪图虚名,脱离实际,不察实情、不讲实话、不办实事、不求实效的问题;牢固树立和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廉洁从政的作风,切实解决为政不廉,以权谋私,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严重的问题。
疏通出口
能上能下
韩丽君
【核心观点】
实现干部合理有序的流动,要创新“官念”,严进宽出,在内部提炼优选,建立一支有能力、有道德、有责任的干部队伍。
实现干部能上能下,必须形成能进能出、优胜劣汰、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要真正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既要把“上”和“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通盘考虑,又要着力突破“下”这一难点。
坚持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原则严格选拔。德才兼备,要把德放在首要位臵,把党性作为德的核心内容;实绩突出,要把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作为衡量干部能力的标准;群众公认,要把造福人民、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努力建设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
解放思想,创新“官念”,是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的基础。“上”这个“入口”不严,就会泥沙俱下;“下”这个“出口”不畅,就会憋闷致死。要解放思想,引导广大干部打破“官本位”,辩证地看“上”和“下”,树立正确的“上下观”。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是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的有效途径。要把“伯乐相马”、“群众选马”和“赛场竞马”相结合,实行差额考察制,完善任前公示制,推行试用制,坚持公正公开,创造选拔优秀人才的条件。
明确“下”的标准、疏通出口,是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问题的关键。目前干部“上”得容易“下”得难。这种现象与一些干部不愿放弃既得利益的“官念”有关,与缺乏科学、刚性、可操作性的 “下”的标准和制度有关,与管理和监督力度不够有关。具体就是要制定易操作的“下”的标准。对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给全局或整体利益造成损害的拿下;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侵蚀,以权谋私的拿下;民主测评不称职、作风差、独断专行、拉帮结伙的拿下;弄虚作假、浮夸瞒报、骗取荣誉或利益的拿下。同时,要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实行末位淘汰制,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干部辞职、辞聘制,使干部能合理有序地流动。改变少数干部存在的“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思想,激励干部恪尽职守、奋发有为。
严格管理、强化监督,是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的保证。由于干部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使干部面临着来自多方面多形式的诱惑和考验。虽然有因其自身“免疫力”低下摔倒的,但疏于管理、监督不力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因此,要切实加强对干部的培养和考察、管理和监督,不断健全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法律法规,严格规范干部行为,形成比学习、比工作、比政绩、比奉献的良好风气。
重在建设
贵在自我养成
谢英芬
【核心观点】
作风的养成需要外在的约束,更需要自我养成。要不断地锤炼个人品行,加强党性修养,以优良的作风发挥表率作用。
领导干部的优良作风是党的作风的核心,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然而,优良的作风不是与生俱来的。优良的作风从哪儿来?如何养成优良作风?只有回答好这些问题,才能找到作风建设和养成的现实路径。
加强党性修养是根本。党性与作风相互促进、共生共长。党性是魂,作风是形;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源泉,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一个党员干部如果没有坚强的党性,就不可能有好的作风。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入脑、入心,将理论活用到实际工作中,真抓实干,克服坐而论道、说空话假话。
注重品行锤炼是关键。品行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干部的为官之要。我市干部队伍中,部分人思想上或僵化保守,或自由放任乱“解放”,工作上或标准不高,不想事、不干事、不尽责,或滥用权力,腐化堕落。究其原因还是德行不够。因此,每一位干部都应锤炼品行,从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修身固本。
干部的表率作用是优良作风的一种体现。广大干部应在勤奋学习、学以致用上做表率;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上做表率;在服务群众、亲民富民上做表率;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上做表率;在倡导民主、团结协作上做表率;在遵纪守法、清正廉洁上为群众做表率。
组织的严格要求、教育、管理和监督是保证。干部作风建设,不仅要靠自我加压、自觉养成,还需组织的严格要求、教育、管理和有效监督作助力。干部作风建设应放在突出位臵,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干部队伍作风总体实际,摆足问题、找准原因、说透危害、定实改进措施,出实招、下猛药、动真格、见实效。同时,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与广大群众的作用,强化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使作风优良的干部得到褒奖,作风不正的干部受到严惩。
体制机制的
创新是根本
赵秋生
【核心观点】
干部作风建设的根本途径在于创新作风建设体制机制,形成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制度环境。
人能创造制度,制度也能塑造人。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种种问题缘于党性纯度不高的内因,更缘于作风体制机制不适的外因。因而干部作风建设的根本途径在于创新作风建设体制机制,形成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制度环境。
创新体制机制是转变干部作风的前提。我市干部作风体制机制建设并非一张白纸,问题是有而不新、有而不实、有而不刚。不新是因老规则不解决新问题,新领域又无新规范,体制乏新,机制断档;不实是因一些体制机制华而不实,太抽象缺乏细化,可操作性差;不刚是因有些体制机制定得很好,但往往中途停摆,不见效益,制度名存实亡。因而,转变干部作风必须从创新干部作风体制机制入手。
创新干部作风体制机制,首先要拓宽作风规范视野。领导干部作风彰显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是党的作风的特殊载体。因此,对领导干部作风的规范,不能采取以往“一站式”规范,而要采用“全程式和全天候”。要拓宽视野,必须解放思想,摒弃“无需规范”和“没办法规范”的消极认识,找准创新干部作风体制机制建设的新环节和新领域。其次是提高体制机制规范化程度,完善制度、堵塞制度漏洞。制度的规范化程度是由规则的高度和规范幅度决定的。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满意不满意应成为制定制度的第一标准和最高标准。最后是对干部作风体制机制进行刚化处理。制度的生命在于落实,不落实或不真落实都是制度的死亡证书。对体制机制的刚化,不仅在其自身的刚化程度,更在于对执行制度的刚化程度。
营造干部作风养成的制度环境是转变干部作风的战略工程。当制度作为客观实在作用于人的行为,成为公众意识时,不仅会引起人行为的改变和规范,也会引起人思想的重组和转换,从而产生与制度价值取向相一致的制度意识,形成道德舆论的压力和氛围,引导人的行为。
营造有利于作风养成的制度环境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必须完成好的任务。因此,要长抓不懈,把作风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始终保持作风建设的高压态势,结合改革作风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正面教育,把党规党纪变成人们易懂易记的通俗读物。总之,只要坚持下去,集腋成裘,就会逐步形成有利于作风养成的制度环境。
完善干部实绩
考核考评体系
刘丽敏
【核心观点】
干部考核不能只靠听、只靠看,要用完善的制度进行公平考查,避免形成偏听,造成优秀人才的埋没和流失。
为政之要在于用人,选好人、用好人,必须要有完善的干部考核考评制度。科学的干部考核考评制度是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改善干部作风的重要手段。
从目前我市考核考评体系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实绩考核标准不够明确,对干部考核考评中的德、能、勤、绩、廉只有原则性的规定,缺乏针对机构及部门职能特征的具体考核指标体系;实绩评价不够全面,重显绩轻潜绩,重局部实绩轻整体实绩等;考核结果运用不理想,对正反两方面典型宣传奖励和惩罚力度不够;民主开放的群众评议机制尚未建立,在实际考核考评时,“民意失真”现象时有发生。
针对干部考核考评体系存在的问题,必须动真格、找症结、下猛药,抓住“执行、落实”这个核心,努力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确立科学的干部实绩考核考评原则。考核评价原则是考核考评中的决定性因素,关系到考核考评的内容、程序、方法、目标、效果等多方面的权重和方向。应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显绩与潜绩相统一原则,正确把握群众公认原则等。
二是要坚持干部实绩考核考评的科学性。要将实绩作为考核考评重点,正确设臵考核考评的内容,科学设定考核考评指标,改进考核评价方法。坚持走群众路线,引入现代信息技术、量化技术,开发、应用考评软件,快捷处理考评信息。引进新闻媒体等社会评价系统,采取多种形式对干部进行考评和监督,建立干部考核评价信息库。合理有效地运用考核考评结果,提高考核考评的效用性。
三是完善干部实绩考核考评保障机制。建立考核考评主体的专业化机制,成立实绩考评和目标管理考评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吸纳财政、审计等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联合作战”,有效提高工作实绩考评的客观性、准确性、专业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考核工作责任机制,包括建立责任范围界定机制、责任监督机制、操作规范的责任追究机制、配套的责任保障机制,特别是对考核主体的责任追究和考核客体的责任追究;建立健全群众评议干部机制,采取上下左右评议、定量打分评议的方式,开展“万人评议机关”活动,组织各界群众代表,对干部作风状况进行打分评议,并将评议结果运用到任用和奖惩工作中。
作风有问题
体制是缘由
马志朝
【核心观点】
干部作风问题形成原因复杂,究其根源是体制的问题,转变作风必须推进体制改革。
当前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其深刻复杂的原因。这些原因中体制机制是更为深层的原因。
由于体制改革不到位,长期存在的顽症得不到根本解决,一些要害问题不触动,导致前改后犯,不断反弹,改革的成果难以巩固。例如,机构设臵庞杂,职能配臵不科学,交叉混乱,边界不清,经常造成他们之间的相互推诿扯皮;审批事项过多,审批环节过滥,审批手续过于复杂;责任制虽然明确写进了宪法,但贯彻落实的却不尽人意,有权的不负责,负责任的没有权,结果是大量应管该管的事情无人负责;对于干部重考核轻处理,考核结果不公布,奖惩措施不兑现,特别是考核体系指标不科学,考核过程和办法不重视民意,难以真正起作用;表面上看,我们的监督体制很健全很完善,但很多地方都很难真正完全监督到位。我们简单列举的这些,归根到底是制度问题。
5.建设大园区 促进大发展 篇五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北碚是全国首批文化先进区、重庆市文明城区,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市前列。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将文化建设提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巩固提升文化的引领能力、服务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高唱发展正气歌,着力建设中西部一流的文化强区、全国文明城区,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财政部门,支持全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是职责所在,也是构建公共财政的迫切要求。2008—2010年,全区文化体育与传媒财政投入分别为XX、XX、XX万元,分别占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有力推动了我区文化民生“四项工程”。
一、发挥保障作用,全力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完善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推进区级文化中心场所建设。区政府筹资,建设可容纳2.5万人的缙云文化体育中心。区财政安排资金XX万元,对区级图书馆、文化馆进行升级改造,确保“两馆”顺利通过国家一级馆复评验收,并在图书馆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北碚支中心”。(2)加强基层文化站点建设。区财政累计投入
XX万元,实现17个镇街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安排奖补资金XX万元,对歇马、水土、静观等镇和北泉、天马等村公共文化服务示范点给予补助奖励,有力推动了全区农村基层文化站点建设。歇马镇投资XXX万元修建了全市首个镇级图书馆,为推动全市镇级图书馆建设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3)率先完成农家书屋建设。区财政筹措资金354万元,在全市率先完成农家书屋建设任务,为15个镇街118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配备桌柜椅凳及部分书籍,农家书屋建管用经验在全国推广。
二、发挥引导作用,积极服务公共文化普惠工程
调整财政资金支出结构,大力支持文化惠民工程,引导人财物向农村和基层倾斜。(1)加大农村文化投入。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XXX万元,推进文化“三送工程”(每年向农村送电影4000场、文艺演出80场、科普书籍7000册),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活动。2010年区财政投入资金XXX万元,在全市率先完成“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工程,并通过扶贫方式向困难群众免费赠送电视机3166台,解决了边远地区群众看电视、听广播的问题。(2)支持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2008年,区财政安排资金XXX万元,修缮并免费开放老舍、梁实秋、卢作孚纪念馆,近三年来参观人数成倍增长,成为市民接受教育、陶冶情操的理想之地。2011年4月,我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区级图书馆、文化
馆和镇街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并成功承办了全市免费开放工作现场会。
三、发挥支撑作用,大力扶持文化精品创作
6.建设大园区 促进大发展 篇六
珙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郑静
珙县山川秀美,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素有“中华僰人故里”之称。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与之相比,珙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按照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以及县委、县政府建设“蜀南咽喉重镇、中华神韵僰都”的县域经济战略定位,认真审视县情,破解制约文化发展瓶颈,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时间紧迫,意义重大。
一、充分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与命脉。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反映,又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能引领人们确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和文化价值观,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还能引领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更能引领人们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更加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对先进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观愿望。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文化作为“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作用日趋明显。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相对经济发展速度而言,我国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将文化建设摆上了空前重要的位置,吹响了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角。这不仅体现党和国家高度的文化自觉,顺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愿望;同时也展现博大包容的文化姿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
珙县作为山区欠发达县,目前经济发展正处在蓄势正发的阶段,发展态势迅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改善,其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这构成了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强大动力。环顾周边区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长宁的“竹文化”、兴文的“石文化”等竞相发展,而作为僰文化的资源大县——珙县,文化建设虽有资源优势,但又处于发展滞后的不利地位。因此,更新观念,开阔思路,发挥优势,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提升珙县新形象,已是时不我待。
二、正视珙县文化建设的制约瓶颈
近年来,珙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城乡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但总体而言,文化建设与时代进步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县17个乡镇虽全部建立了宣传文化服务中心,但除巡场、珙泉等条件较好的乡镇外,基本没有专门的活动阵地及设备设施。有活动阵地的地方如洛表镇,电影院也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由于缺乏维修管理经费,现已成为危房。县城缺乏大型的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文化馆未投入使用,群众性活动开展受到较大限制。
二是文化人才缺乏。受管理体制、编制束缚,人才引进困难。目前,全县专职文化干部仅有6人,有11个乡镇无文化专干。大部分业务人员文化偏低,素质参差不齐,且缺乏专业培训,文化活动的开展极不平衡。加之,由于缺乏专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人员,民间文化人不能很好的发挥其文化传承的作用。
三是地方特色文化开发不够。珙县是古僰人的最后聚居地,也是这个古老神秘民族历史遗存最集中,保护最完整的唯一县域。但受资金、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僰文化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同时,大多数乡镇很少组织大型的的民间文体活动。即使有,形式都较为单一,如苗族古歌等特色艺术很少出现在节目中,很难促进地方特色文化的繁荣。
四是文化产业不发达。总体来说,珙县文化场所和项目以民营和个体经营为主,而且集中在城镇。而民营和个体经营者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收费高、活动内容良莠不齐,很难成为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主阵地。同时,因各种因素制约,珙县文化旅游景点参观人少,文化旅游产品匮乏,文化旅游产业不发达。为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基层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珙县文化形象和影响力,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独具特色的“中华神韵僰都”。
三、加强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是推进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前提。要牢固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文化也是生产力”的思想,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切实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要建立“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齐抓共管,群众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由各级党委、政府总揽全局,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形成推动文化建设大发展的强大合力。同时,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及时研究解决文化建设的矛盾和问题。更要充分调动各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发挥其优势,主动参与,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极建言献策。
(二)加大投入,为文化建设提供经济保障。确保资金投入,是推进文化建设的生命线。在把文化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确保文化建设投入的逐年增加,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可以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要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艺精品创作、文化人才培养等工作。可设立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文化创新成果。
(三)健全体制,为文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加快文化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思想上,要树立“用抓工业的理念抓文化事业,以工业反哺文化事业”的理念,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引进文化人才等方面的政策。一是制定和完善文化投入扶持政策,一方面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另一方面制定土地征用、规费减免、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鼓励各类经济成分投资文化产业,促进其尽快做大做强、做优做久。二是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坚定不移地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激发内部活力;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经营领域,扶持私营文化企业实施规模扩张,支
持各类文艺人才领办、创办文化企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三是制定科学的文化创新激励机制。通过设立专项激励资金,对创新文化成果或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进行奖励、补助,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民间艺人进行奖励。实施精品文化工程,催生一批精品力作。四是强化依法行政,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改善文化消费环境,增强文化消费市场的活力,确保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四)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从历史上看,珙县既是 “僰道”的重要腹地,又是古僰侯国曾经的首府之地。“僰文化”是珙县的一张独具特色的名片。但“僰文化”不单指悬棺葬俗,而应包括在僰人聚居区域内,以僰人为主体,汉、苗、白等民族相互交融的各种文化现象与活动。因此,必须找准定位,深入挖掘和发挥地方特色,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才能提升珙县形象和综合竞争力。一是营造“僰文化”浓厚氛围。立足僰苗特色,在文化设施、文化景点上增加僰苗文化元素,营造浓郁特色风情,增加旅游吸引力;充分利用僰文化研究会等组织,深入挖掘、整理地方特色文化,着力创造一批有强烈“僰文化”气息的文化产品和文艺创作,不断充实僰苗文化内涵,提高“僰文化”的影响力;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积极开展“申遗”工作,使之成为珙县对外的文化名片和城市名片。二是发展特色群众文化。努力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如苗族手毽比赛、僰人赛神节等,掀起繁荣特色民间文化活动高潮。不断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利用各乡镇的电声乐队、秧歌队等,组织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城乡文化生活。同时,通过积极开展“特色文化之乡”、“文化先进乡镇”、“文化示范社区”等创建活动,促进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三是加快僰文化特色产业开发。深入研究、发掘僰人的生活、宗教、军事等历史,形成特色文化产品,采取措施促进成果转化,推动僰文化特色产业的尽快形成。积极支持“珙石雕”、“僰乡猪儿粑”、“僰乡白酒”等一批有一定基础的特色产业,出台优惠政策,助其做大做强。
(五)建设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搭建文化发展平台。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标志。一要科学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惠及全民”的原则,结合全县实际,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点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努力推动文化建设各环节、各领域相协调,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二要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县城文化馆、图书馆、体育活动中心、文化宣传走廊等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建设步伐,拓展县会议中心功能,建成集会议、文艺演出、培训展览、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设施,全面向公众开放。进一步加强乡(镇)、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利用国债项目建设契机,建设集图书阅览、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合力推进农家书屋、村文化室等文化活动场地建设。力争到2010年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每个村(社区)有文化活动室。三要整合资源,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以县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基层服务点,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体系,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党员干部及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村村通电话工程相结合,实现共建共享。大力开展“公益电影到农家”、“四下乡”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六)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发展提供活力源泉。人才是发展文化
7.建设大园区 促进大发展 篇七
一、发展背景
元谋县从1978年开始种植蔬菜, 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历史, 被称为金沙江畔大菜园。特别是近年来, 元谋县蔬菜生产以“标准化、无害化”为核心, 以“商品化”为特征, 以“集约化”为方向, 以“产业化”为目标, 以“效益化”为目的, 蔬菜生产由“无公害”向“绿色”提升。从2007年8月1日起启动A级绿色蔬菜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县以来, 成绩斐然, 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五年雄居楚雄州榜首。截至目前, 元谋县通过质量安全认证的农产品数已达37个, 其中绿色食品认证10个,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7个。达到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有15.6万亩。
但与发达地区相比, 元谋县绿色蔬菜产业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一是信息不灵, 产销衔接不紧密, 不能以销定产, 种植有很大的盲目性;二是种植雷同, 科技含量不够高, 管理较为粗放, 经营不够节约;三是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 品质不够优, 品牌不够响;四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 不能分等定级, 以质论价;五是采后加工相对落后, 产业链条不长、不宽, 经济效益不高, 仍属规模产量型。以上因素严重制约了元谋县绿色蔬菜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发展思路
元谋县在加速创建“优质外销蔬菜”经济强县的进程中, 坚持深挖思想根源解放思想, 深挖发展潜力统一思想。全县上下广泛开展发展思路大讨论, 问计于民, 问策于民。大力弘扬创新精神, 冲破思维定式, 最终达成共识, 提出举全县之力做大做强绿色蔬菜产业, 提质增效, 打好“第二次创业”攻坚战。在全县强力推进“六个转变”, 即:思维方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工作作风由“唯书唯上”向求真务实转变;发展定位由普通蔬菜向绿色蔬菜转变;工作态度由应事等事耽误事向谋事干事干成事转变;落实工作由难字当头向干字当先转变;服务大局由一般认识向实际行动转变。
三、发展历程
(一) 提高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
县委、政府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 抓住国家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利时机, 着力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 作出了《关于加快绿色产业建设的决定》, 决心大力发展以蔬菜、热带林果为主, 集种植生产和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绿色产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抓住农业部将元谋县列为全国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的契机, 提出了“举全县之力, 打造国家级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大县”目标。成立了“元谋县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工作领导小组”。
(二) 狠抓宣传动员和技术培训
县委、政府领导发表电视讲话, 印发《致全县广大菜农的公开信》, 组织“无公害绿色蔬菜宣讲团”, 利用广播电视媒体开展“无公害绿色蔬菜宣传月”活动。创新形式抓好宣传动员, 使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了解国内外无公害绿色蔬菜产业的发展形势和消费需求, 认清发展面临的竞争和挑战, 使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产业成为共识。为抓好技术培训, 统一技术规范, 推行标准化生产, 编印了《元谋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元谋县创建全国无公害蔬菜示范县实用手册》、《元谋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元谋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手册》、《元谋县绿色蔬菜生产技术手册》等技术材料, 采取县培训乡农科人员、农药经营户和科技示范户, 县、乡结合培训到村到户的方法。为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 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为保护清洁的生产环境, 元谋县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 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 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经常性开展农业环境检测监督工作,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以及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使农业环境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二是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建立健全县、乡、村科技服务网络, 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优新蔬菜品种, 探索、积累和推广先进的生产种植技术。三是印发了《元谋县农药管理规定》, 禁止在全县范围内经营和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 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四是抓好蔬菜病虫害的科学防治。购进现代化的“佳多牌”多功能虫情测报灯一套, 建立了病虫中心测报点, 采取定点监测与宏观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及时掌握病虫动态, 发出病虫情报, 指导全县的防治工作;推广应用物理杀虫灯2 580盏, 覆盖蔬菜主产区11万多亩菜地;成立植保联防机构38个, 大力推广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联防联治措施。五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建设, 购买原子吸收、紫外可见、原子荧光光度计各1台, 全县各蔬菜主产区乡镇均配置了农药残毒快速检测仪, 县、乡检测站 (点) 共拥有各类检测仪器36台 (套) , 每年抽检的果蔬样品均在4 000个以上。六是抓好产品认证, 打造绿色品牌。全县已获得无公害蔬菜认证18个, 绿色蔬菜认证4个。“元绿牌”无公害洋葱、番茄、菜豆被评为“云南省名牌产品”。这些认证产品均注册了商标, 提高了元谋县无公害绿色蔬菜品牌的知名度, 促进了销售和出口。
四、发展成效
一是经济效益明显。近五年来, 累计推广应用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技术55.55万亩, 实现总产值9.86亿元, 平均每年11.11万亩、1.97亿元, 平均亩产值1 776元。与“元谋县无公害绿色蔬菜产业项目”实施前的2001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7.62万亩、总产值0.91亿元, 平均亩产值1 191元相比, 每亩增加收入585元, 55.55万亩共增加收入32 496.75万元。
二是社会效益突出。通过项目实施, 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对无公害农产品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 以无公害绿色蔬菜为主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已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应用, 菜农的种菜水平和质量安全意识明显提高。抽样速测结果表明, 符合国家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标准的合格率已接近100%, 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在历年农业部组织的年检中, 各项抽检指标全部合格, 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 为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带动了全县粮食、水果向无公害、绿色生产方向发展。全县已有17家企业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7个 (蔬菜18个、水果7个、大米两个) , 绿色食品认证10个 (蔬菜4个、水果6个) 。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大量销售和出口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 售菜收入已成为蔬菜产区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 占农民全部现金收入的71%, 为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高速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元谋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省第二十二位, 2003年以来连续居楚雄州第一位。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应用规模和先进性均处云南省先进行列, 为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生态效益凸显。推广应用无公害生产技术, 注重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增加有机肥的用量,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 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及致畸、致癌农药, 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人为污染, 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有利于保护生物天敌, 对促进生态平衡,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特别重大。
五、发展前景
元谋县绿色蔬菜产业三十年的发展轨迹证明: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日益凸显的发展矛盾, 每一个发展战略的出台, 每一项发展成就的取得, 归根结底, 都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结果。成绩已属过去, 创新才有未来。科学发展是一个永恒主题, 只有起点, 没有终点。从这个意义上说, 元谋县的绿色蔬菜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今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元谋县再一次吹响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号角。正在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式, 进行着创业的新长征。虽然我们没有丝毫理由否认元谋县正面临着严峻的革新困境, 但同样没有理由怀疑它正潜藏着无穷的发展因子。我坚信, 只要敢于接受挑战, 未来的元谋县一定会展现出“创新创业创造创富”的迷人魅力和“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璀璨图景。
摘要:云南省元谋县绿色蔬菜产业三十年的发展轨迹证明: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日益凸显的发展矛盾, 每一个发展战略的出台, 每一项发展成就的取得, 归根结底, 都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结果。成绩已属过去, 创新才有未来。科学发展是一个永恒主题, 只有起点, 没有终点。
8.建设大园区 促进大发展 篇八
襄垣县文化馆于1990年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文化馆”,1993年荣获全国标准文化馆殊荣,2004年、2008年、2011年连续三次被文化部评为全国一级文化馆。
近年来,文化馆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免费推出了普及性的文化艺术辅导培训等多项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同时实现了所有活动场馆免费对外开放。
馆办活动丰富多彩。每年文化馆都组织了包括广场消夏、春节文艺和各类书画、图片、摄影等大型文化活动和展览二十余次。先后成立了由喜爱民乐演奏的群众组成的快乐之声民乐团、歌唱爱好者组成的东湖合唱团、戏曲爱好者组成的夕阳红秧歌团,这些馆办团队常期在馆内开展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为提高文化站人员的业务素质每月15、30日举办文化站人员业务培训班。
襄垣县文化馆还常年开设面向社会各类人员的文化艺术培训班。包括面向社区、乡镇、外来务工人员的成年人群培训班。未成年人文化艺术培训班。
其中业务人员培养、辅导的作者、演员多次获地市级以上奖励。其中襄垣鼓书《还钱》荣获第五届中部六省曲艺大赛一等奖;襄垣鼓书《果蔬理事会》获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创作提名奖,第五届山西省网络摄影大赛优秀组织奖。
为了加强文化馆数字化工作。于2011年开通了襄垣文化馆网站,定期向群众提供各类群文信息查询,工作动态、免费活动和网络远程教育,同时对电子阅览室设备进行更新,添置了数字化录音棚和数码录像摄影器材,馆内实现了无线WIFI全覆盖。
遵循“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世界先进文化成果,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宗旨。襄垣县文化馆为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9.建设大园区 促进大发展 篇九
旅发[2011]6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委):
党 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会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 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了部署。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体现了我们党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 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发 挥好旅游业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积极作用,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理解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增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当 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 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中央 做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是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重要部署。
旅 游与文化密切相关。旅游需求本质上属于精神文化需求;旅游活动客观上是人们认知社会、感受自然的文化交流;旅游产业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 多,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全国旅游行业学习和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要全面把握旅游和文化的相互关系,以高度的自觉精神 和政治责任感,积极地把旅游业作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领域,自觉地把旅游业作为先进文化传播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努力地提升旅游业的文 化精神,创造性地探索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发展的思路、模式和方法,紧紧抓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机遇,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 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增添动力,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二、明确旅游业的文化责任,自觉发挥其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作用
旅游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决定了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承担的文化责任。
(一)以旅游业大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旅游需求是当前人民群众最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之一,加快发展旅 游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应有之义。旅游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要任务就是要进一步贯彻好、落实好《国务 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加快实现“两大战略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要求、新期待。全国旅游行业要站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 战略高度,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充分发挥旅游对文化的传播功能,使旅游业成为展示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风貌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旅游对文化的传承功能,促进 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充分发挥旅游业对文化的激发功能,扩展文化产业空间,为文化创新注入活力;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外文化交流的优势,推动我国的国际形象和文 化软实力提升。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大力培育健康、丰富、包容的旅游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健康旅游的文化之魂,健康的旅游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要系统总结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发 展中各种文化现象的价值内涵,研究建立从旅游资源评价、规划建设、市场推广、服务经营以及旅游消费全过程的旅游文化评判标准,引导追求真善美,推动旅游行 业确立健康文明的价值取向。要充分认识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善于以文化为资源开发优质旅游产品;要充分认识旅游的文化效益,深入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 涵,从旅游目的地建设和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追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文 化,大力宣传寓教于游的游览文化,大力推动健康文明的消费文化,大力推行尊重环境、尊重目的地居民、尊重旅游者和服务者的负责任文化。培育深受广大人民群 众欢迎、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旅游文化,为旅游业建设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 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 作用”,这对以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同属于精神消费,在形式和内容上互相支撑,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广阔的发展前 景。要按改革创新的要求推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结合,创新资源优势、产品模式和市场需求。要以包容的精神学习吸收各领域的优秀文化,把文化优势转化为旅 游产品;要遵循市场规律加大对文化旅游创意策划、资源整合、营销推广,开拓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新市场;要注重现代科技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不断 提升旅游发展的科技文化含量;要充分发挥旅游市场的活力,为更多符合“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文化产品创造市场需求;要充分运用旅游业改革开放以来积 累的宝贵经验和形成的发展机制,为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品进入市场提供支持。
三、当前要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
(一)科学引导和积极培育健康丰富的旅游文化。一是要探索建立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旅游文化评价机制,探索形成客观、公正、权威的评价工作手段。二是要加强基础理 论研究,组织各个领域的专家研究旅游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三是要组织一批具有引导意义的旅游发展规划和产品规划,指导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 展,打造更加符合旅游发展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的复合型产品。四是要加强对旅游开发和旅游消费活动的引导,组织开展针对各种低俗文化、伪民俗现象的市场检 查,防止庸俗低劣、格调不高的文化进入旅游市场。五是要与宣传、文化等部门合作,大力宣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旅游文化;树立旅游业的文化精神。
(二)继续加强文化旅游精品建设。一是要重点支持一批全国性的文化旅游活动品牌,逐步建立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文化旅游活动重点名录库。二是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推 出一批旅游精品。三是继续提升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艺精品。四是继续引导、支持和规范文化旅游名街、名镇发展,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实验区、示范区建 设,探索建设文化旅游特色产业聚集区。五是要继续鼓励创意和制作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旅游商品体系。
(三)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独特作用。一是要充分认识红色旅游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全面落实红色旅游“十二五”规划。二是要通过深入研究挖掘 红色旅游思想文化内涵,改进创新红色旅游宣讲和展陈方式,不断丰富讲解内容,充分展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三是要大力推动红色文化精品创作,打造一批 适应旅游市场的红色文化舞台艺术作品,增强红色旅游产品感染力和影响力,促进党的精神财富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创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要主动与宣传、文化、建设、体育、农业、林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多部门建立和完善协同发展 机制,在发展规划、投资项目、扶持政策、宣传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二是要深入研究国家出台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策,积极争取有利于 促进旅游业发展的 政策措施和资金支持。三是要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目标要求,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旅游市场,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四是要探索部门合作、政企合作、行业合作、区域合作的旅游宣传促销新模式,创新宣传促销机制,更好地展示国家旅游形象和文化软实力。五是要紧密跟进重点省市正在推进的文化旅游改革试验,支持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的城市和地区先行先试,创新文化旅游发展机制,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积累经验。
(五)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一是要组织好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学习,全行业各级领导干部要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和行业表率。二 是要认真落实《旅游业“十二五”人才规划》,培养符合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三是要确立一批文化旅游实践基地,促进大专院校对文化 旅游人才的培养。四是高度重视对导游、讲解员等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服务水平和文化底蕴。把导游、讲解员队伍作为文化交流使 者来要求。要抓紧研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离退休老专家、老教师从事导游工作的具体办法,吸纳更多的文化科技人才进入旅游队伍,带动导游队伍整体素质提 升。五是要健全人才使用机制、激励机制和流动机制,激发旅游队伍的创造活力,形成良性循环。
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抓好对本意见贯彻落实的督促、指导和检查,用实际行动,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更好地发挥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作用贡献力量。
国家旅游局
10.建设大园区 促进大发展 篇十
区文化和旅游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各级党组织都应该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都应该成为学习型团队,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成为学习的表率。落实这“三个成为”目标要求的重要途径,就是
要搞好党委(党组)中心组的学习。河东区文化和旅游局作为全区宣传战线重要部门,承担着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使命,肩负着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艰巨任务。局党委按照中央和市委、区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抓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学习,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全系统理论学习深入、持续发展,不断把文明和谐的文化特色区建设推向新阶段。
一、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作为当前重大政治任务,为全力推进“三个起来”和“三个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局党委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学习、落实、高标准,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创新方法、完善途径、拓展阵地、健全制度,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1、坚持在反思中学习。为了增强中心组学习的有效性,我们运用反思学习的方式,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国际国内的形势,联系我区、我局科学发展的工作实际,以及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在反思中学习。为了成功地举办好中国·天津海河之春国际音乐艺术节,领导班子齐心合力抓关键环节,在中心组学习中作为反思课题,吸取上一届艺术节存在的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与时俱进,把本次艺术节提高到新水平,进一步推动商业演出与文化产业项目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艺术节的品牌效应。
2、结合工作深度汇谈。局中心组坚持以班子成员自学为主,在个人学习基础上进行集中学习交流,在集中交流的基础上,开展深度汇谈。深度汇谈是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联系影响我局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无拘无束的探索中自由地交流自己的想法,经过不断反思、探询、相互沟通和启发,达成共识。深度汇谈使我们消除了领导干部之间的心理障碍,对拿不准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分析;有了分歧性的问题直面交流;有了质疑性的问题共同探讨;对较真的问题深度思量,从而使我们每个人的思想、每一项文化工作、每一场大型文化活动、每一个文化产业项目、每一次专项行动都能形成共识,明确目标,制定行动一致的举措,取得良好的效果。
3、把学习成果切实转化为工作成果。局党委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学习成果转化工作机制,主要领导亲自抓,领导成员分工抓,局党委统一部署,明确提出了今年通过学习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出成果:一是围绕发展文化产业重点,积极推动音乐街跳蚤市场和音乐街二期建设工程具体规划的实施;二是围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创新特色品牌,创建和谐文明特色文化生态区问题进行深入调研;三是围绕深入挖掘河东区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开展调研;四是围绕优化河东区文化市场结构,加大监管力度,完善服务措施进行调研;五是对局系统各基层单位领导班子执政能力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对提出的调研课题坚持以学习为先导,抓研讨、抓落实,体现集体决策能力,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成工作成果。
二、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契机创新工作举措,推动河东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市委、区委的要求,以建设“文明和谐文化特色生态区”为目标,以打造“五个新”作为全年工作的着力点,根据文化建设在河东区的功能定位,认真研究和分析我们的优势和不足,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的新举措。
(一)拓宽思路,群众文化工作再创新亮点
今年举办的河东区第五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将进一步创新思路,在提升活动品质和增强活动内涵上下功夫。首次推出“网页设计比赛”、“河东区地书大赛”等活动,巩固品牌特色,推出新的亮点,提高群众文化品位,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根据群众需求,充分发挥文联所属各协会和文化馆的作用,在推动文艺创作上出成果,在繁荣文艺上见成效。特别是要依托音乐街资源优势,拓展培训工作新模式。文化馆在深化服务上,搞好“三个一百”活动,即百场公益演出、百场电影放映和百场培训讲座。区图书馆和少儿图书馆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设施的作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读书活动,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锐意创新,文化产业发展再上新水平
以加快推进音乐街二期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在扶持音乐文化产业龙头上有所突破,在提升我区文化品位上有所突破。
年内拟在音乐街对面,建设群落式“天津国际音乐文化中心”,与音乐街一期工程相呼应,建成天津音乐文化的新地标;作为音乐街市场补充,筹建“音乐艺术品跳蚤市场”,目前进入招商阶段。
在承办第二届中国·天津海河之春国际音乐艺术节中,重点把握两个创新。一是与国际接轨,音乐艺术节期间将聘请国内外知名音乐艺术家和演出团队举办音乐文艺
演出,深化音乐艺术节的品牌效应;二是与音乐街建设结合,在音乐街举办乐器演奏大赛等形式多样的音乐文化活动,不断扩大“中国音乐第一街”的影响力。继续以“开心麻花”驻场演出为切入点,带动区内演出市场的繁荣。
(三)因地制宜,文化旅游业再有新突破
牢牢抓住我市旅游发展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发掘我区旅游资源,不断深化两级管理,提升旅游业管理水平。依法对我区的旅行社、星级酒店进行检查与管理,保证我区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创新管理思路,成立直沽旅游联谊会,促进区域旅游企业与全国各景区业务往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举办好“第五届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暨第三届中国天津直沽文化旅游节”,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将妈祖文化的文章做足,丰富景点的文化内涵和景观价值,有力提升直沽旅游的知名度。
(四)依法行政,文化市场管理取得新成效
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原则,按照平安稳定、管理创新、服务经济的要求开展工作。在区“扫黄打非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继续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有效开展工作,力争跨入市级“扫黄打非”先进行列;开展以净化社会环境为重点的校园周边治理工作和网吧、娱乐市场综合治理专项行动,确保市场的和谐稳定;对印刷、出版物市场进行清查,从源头上制止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流入市场。进一步健全以文化市场执法人员、网吧义务监督员、政府信访为载体的举报监督体系,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综合能力,完善服务职能,提升我局行政审批工作水平。
(五)加快步伐,直沽文化艺术中心建设争取新成果
直沽文化艺术中心建设项目按照提速发展、全速发展、超常规发展的要求,在充分做好工程前期各项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抓工程、抓进度、抓质量,使这一工程的落成,真正体现河东文化的创业精神、河东文化的发展速度和河东文化的工作水平。
三、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龙头,强化队伍,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再上新水平
一是,加强学习促转变,统一思想解难题。今年以来,局党委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思想建设的一个中心内容,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增强认识、明确目标,用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的精神激励干部、职工。特别是按照市委、区委“解难题、促转变、上水平”的要求,在应对实际困难中,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二是,加强党建强队伍,围绕大局服好务。局党委始终坚持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开展以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的“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领导班子坚持集体领导,全局一盘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身先士卒,勇挑重担,带领党员、干部、职工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真正形成凝心聚力谋发展、团结和谐干大事的强大合力。严格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条例》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干部,大胆使用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年轻干部,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文化干部队伍。
三是,完善制度谋发展,廉洁奉公做表率。局党委坚持按制度办事,用制度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进一步强化监督机制。一是重点抓好党政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头加强党性修养,提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带头提高服务意识,转变作风,坚持勤政务实。二是根据区纪委关于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要求,认真对照准则抓好学习。三是把党风廉政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党政工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进一步健全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民主测评和党政目标考核内容,把考核情况作为选拔任用干部、评选优秀领导班子、优秀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11.建设大园区 促进大发展 篇十一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理念引领艺术教育
文化的基础是道德,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先进文化的是人类社会的结晶, 是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他是引领社会主导思潮方向标, 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文化名流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中, 有文化奠基人的孔子、老子、孟子, 有统领国人抵抗外为族的民族英雄岳飞、郑成功、戚继光, 在近代, 在艰苦的岁月里磨砺出了像林则徐、孙中山、李大钊、鲁迅、胡适、陈独秀、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一大批有风骨的文化大师, 他们冲破了封建专制思想, 将先进的思想引入中国, 掀起了新文化运动。而作为人们精神世界引领者的著名艺术家, 聂尔、齐白石、徐悲鸿、冼星海、梅兰芳等他们用其艺术的武器来推进社会, 唤醒国人为民族兴亡做出自己的贡献。当今的文化定义更不是将文化一个简单的定义为知识和愉乐而是上升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生存所必须条件。今天的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文化空前繁荣的社会, 用什么样的文化来引领我们当代大学生以及社会的未来发展需要整个社会的关心关注, 是全党全国人民关心的, 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事件, 因此, 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来教育我们的学生才能使其将自己生存与发展与文化舞台打造相联系, 树立好正的艺术观、文化观, 荣辱观。
二、加快建设社会文化主旋律引领艺术学生作为艺术文化繁荣发展的推动者
加快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建设, 首先要进行社会文化主旋律的建设。一个社会的发展都需要通过的主体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成果来集体体现其时代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当时社会的人们精神文明的集体体现。而这些文明的体现大多都是通过艺术文化的成果来反映的。在我国五千年文化的历史长河中, 唐宋时期出现了一批如欧阳修、苏洵、苏轼、王安石、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陆游、李清照等著名的学者诗词大家, 这些著名文人的成就反映了当时唐宋时期社会空前发展、人们追求祥和的社会主义基调。中国近代, 以聂尔、齐白石、徐悲鸿、冼星海、梅兰芳、刘海栗等为代表的艺术家通过大量艺术创造, 写出了“义勇军进行曲”等传世之作, 这也反映当时社会人们保卫祖国同仇敌铠的主旋律, 在现代, 以郭兰英、侯保林、李劫夫等艺术家创造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学习雷锋好榜样”等作品, 激励了一代代青年为祖国建设努力奋斗, 这就是当时的主旋律。在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现在, 如何建设我们时代的主旋律是我们必须解决的课题。首先, 政府应是社会主旋律的直接责任人。政府作为社会各阶层的领导者, 首先要做到唱响主旋律。政府是主导社会发展的方向标,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号召全国各族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我们就出现大量艺术作品来歌颂抗日英雄, 我们政府提出大力发展科学建设, 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科学家创造出了导弹、原子弹, 我们的前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提出“高雅艺术进校园”, 因此大学校园的艺术氛围就明显地得到提升。所以政府首先要承担起责任。其次, 社会要发挥其宣传功能民。各级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宣传机构要真正作为社会负责任, 正面报道社会现象, 要充分发挥他的社会使命。第三, 学校要发挥其主战场的作用。学校作为教书育人, 文化传承的基地。既要培养好学生, 又将所学的成果去服务社会。
三、坚持以先进文化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事业观
高校作为国家未来的培养基地, 高校的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 高校大学生的培养是每一个国家、民族发展力量的源泉、希望。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前提, 而作为高校大学的特殊群体, 艺术类大学更是社会精神财富的传承和创造者。所以对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培养更是非常重要。我们国家目前艺术类大学50多万人, 他们将是未来社会文化大展大繁荣的主力军。而说目前高校艺术类大学生, 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和正确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就其特点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政治思想、组织纪律、集体观念相对较弱;二是在处理问题协调组织上能力不强;三是文化程度不高;四是与其他类学生相比较, 艺术类学生对理想信念追求较为淡薄, 集中体现在大学期间的入党愿望不强。
艺术类大学综合方面虽然尚有很多不足, 但其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目前, 社会有接近90%的艺术工作者都来源于艺术类高校毕业生, 所有艺术作品都是由艺术类大学生创造。而随着社会生力的发展, 人民群众在满足物质文明需要前提下, 越来越多的人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而如何利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契机来推动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建设为社会做贡献是我们首要解决课题。要想做好这一课题。首先是要社会和学校重视艺术类学生的培养。这不应仅停留在口头上, 而需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现在社会上用于各类祭祖、开业等活动动者几千万, 多者上亿, 参加的都是政府要员。而真正的学生活动、高雅艺术演出一无场地二无资金, 就是免费观看邀请到政府领导都很难。因此, 政府社会需要真正拿出人力、物力做到政府搭台学生唱戏, 真正唱响主旋律。将他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未来工程来做, 真正体现关心艺术类学生。其次是学校直接领导艺术类学生, 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应将有限的资金多一些投入的艺术实践中来, 给学生一个社会实践的机会。第三是艺术类学生要融入社会为社会服务来实现自身价值。
我们的伟大领导毛主席曾经说过:“艺术是为劳苦大众服务的”。作为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更应将自己的所学更多地在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去发现学习的不足, 在实践中去提取艺术的营养, 同时在实践中去服务于社会, 以优秀的作品来满足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来引导人民群众实现正确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时代赋予我们当代艺术学生的历史使命和难得机遇, 艺术类学生也一定会发挥艺术智慧和才能, 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在贡献。
摘要:在党“十七”届六中全会, 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而作为当代的大学生, 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 如何利用自己的专业实际来为文化大发展做出贡献和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建设。
【建设大园区 促进大发展】推荐阅读:
智慧园区平台建设08-28
职教园区建设09-03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07-30
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意义06-10
工业园区信息化建设08-05
农业园区网站建设方案10-18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设计10-29
李家河煤炭园区建设方案11-15
人大代表视察双谊工业园区建设06-11
关于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工作意见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