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路程时间速度教学设计

2024-10-06

四年级路程时间速度教学设计(12篇)

1.四年级路程时间速度教学设计 篇一

四年级《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路程、时间与速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第79页 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含义,并会写、会读。

2.理解和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3.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在学习中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培养合作与交流意识。【学情分析】

《路程、时间与速度》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速度”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好,今天早上来学校时,(PPT)在校门口听到一个低年级同学笑笑在叫着:“我快、就是我快”,他的同伴淘气也大声的说:“我比你快”,原来,他们都是走路上学的,笑笑上学走了6分钟,淘气上学走了8分钟,那么问题来了——他们到底谁走得更快呢?

时间 笑笑

6分钟 淘气

8分钟

2.议一议:你们能知道笑笑和淘气两人谁走得快吗? 探讨的结果:由于不知道他们分别走了多少路程(板书),只知道他们走路所花的时间(板书),所以无法知道到底谁走得快。3.算一算,比一比

PPT继续出示420米、420米,现在,你能准确地比较出谁快谁慢了吗?

4.汇报反馈:笑笑快——速度(板书)5.初步理解“速度”含义。

6.揭示课题:路程、时间与速度

二、教授新课(初步探究)

笑笑和淘气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去看看森林运动会吧,正在举行的是竞走比赛,根据老师提供的这个成绩表,你们猜猜松鼠、猴子和小兔谁能赢呢?

PPT:松鼠、猴子、小兔比赛数据…… 1.松鼠、猴子和小兔,谁跑得最快? 2.组织全班交流:

我们先来看看松鼠和猴子谁快 ……

探讨的结果:松鼠比猴子快,他们用了同样的时间,松鼠的路程比猴子长。

那么猴子和小兔谁快呢? ……

探讨的结果:小兔比猴子快,因为他们走了相同的路程,小兔所用的时间少。

那么松鼠和小兔,他们所用的时间不同,走的路程也不同,要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究竟谁更快呢?(请学生举手回答)

探讨结果: 可以算一算松鼠和小兔一分钟各走了多少米: 松鼠1分钟走:280÷4=70(米)小兔1分钟走:240÷3=80(米)得出路程、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速度=路程÷时间

在这里,我们算出来的松鼠一分钟所走的路程就是松鼠的速度,小兔一分钟所走的路程就是小兔的速度,把他们的速度进行比较就知道谁快了。

引导学生认识速度及速度的表示方法和读法。要求学生观察、思考,师生互动 3.认识速度和表示速度的单位

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速度。

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就是指:1时、1分、1秒…… 引导释疑

4.生活中的速度

速度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个量。

(PPT展示生活中表示速度的例子,通过学生举手回答,巩固速度的表示方法和读法)

如:人步行的速度大约4千米∕时;

飞机飞行的速度大约为12千米∕分; 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 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

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单位名称是:所行路程∕单位时间(千米∕时、米∕分、米∕秒、千米∕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日常生活,进一步理解速度的意义。

拓展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速度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很多同学跃跃欲试,那么我们就来试一试吧(课本80页试一试)PPT

三、深入探究

通过想一想,填一填进一步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速度=路程÷时间;(2)已知路程和速度,求时间:时间=路程÷速度;(3)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路程=速度X时间。

通过思考、归纳,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练习: PPT: 练一练

1、谁行驶得快?

2、第一宇宙速度与人行走速度的比较,启发想象,激发探索科学的愿望。

3.(课本81页)

四、课堂小结(梳理归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路程=速度X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你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吗?

学生要自己组织语言谈一谈本人的收获,有哪些还没有明白。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再根据学生反映的情况作讲解、归纳。作业布置(检查反馈)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教学反思

通过比较小兔、松鼠和猴子谁走得最快,学生能够轻松理解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然后出示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速度的数据,让学生能建立速度概念。同时要仔细说明速度的表示单位,在表述速度时一定要用单位时间。

2.四年级路程时间速度教学设计 篇二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的理念, 已经日渐深入人心。也正因为如此, 给教师的备课赋予了新的任务——潜心研读教材, 感悟教材设计意图, 从而能够善用教材。但是教师对教材意图的解读却难免会出现偏差。如笔者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就曾出现过困惑。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材主题图如下:

在该课的教材内容研讨时, 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一) 线段图是学生学习的助力还是负担?

众所周知, 画线段图是数学重要的解题策略之一, 尤其在解分数应用题时, 其优势显而易见, 因为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非常抽象, 需要借助线段图寻找单位“1”, 并通过线段图直观地呈现量与率的对应关系, 从而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而行程问题则不然,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路程、时间与速度的相关经验, 即便没有这些生活经验, 也能根据除法意义正确求出速度。这么说来, 教材引入线段图是否画蛇添足?

(二) 线段图是在提高课堂效益还是在浪费时间?

本节课的线段图, 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系首次出现, 即便不是引导学生探究, 只是采用讲授法, 都要占用不少的课堂时间:用线段表示路程, 线段的长短对应着路程的长短;将线段按时间的多少进行等分, 即表示出速度, 所以路程÷时间=速度。若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线段图, 并进行相关的操作, 则耗时更长。更重要的是, 如此多的时间花下去, 学生真能掌握画线段图的技巧?真的会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倘若无法实现这些效果, 花费大量时间只为蜻蜓点水般带过, 是否会降低课堂效益?

(三) 线段图为列式服务还是列式为线段图服务?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情, 我们对某班的54名学生作了前测, 题目如下:

客车3小时行驶了210千米, 货车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 哪辆车行驶得更快些?

(1) 请你将这道题中的信息画成线段图。

(2) 请你解答出这道题。

在接受前测的54名学生中, 能正确画出线段图的学生只有3名, 而能正确解答出这道题的则有40名。很显然, 与计算速度相比, 线段图才是学生的盲区。换而言之, 在这道前测问题的解答过程中, 线段图并不能帮助学生理解, 相反, 还需要借助学生的学习经验, 去服务于线段图。基于学情, 这样的教学是否能彰显线段图的优越性, 是否能在教学中唤起学生的学习需求?

从解题的角度出发, 经过反复思考, 笔者都觉得本节课引入线段图并不科学。然而, 在一次试教结束后与学生交流中, 笔者的观点发生了改变。

一位学生在课后提问:“老师, 你不是说比快慢就是比速度吗, 那为什么还要说速度是每秒 (分、时) 的路程呢?速度和路程到底是什么关系?”学生的问题一下就触动了笔者的思考:速度与路程有什么关系?统一时间可以比较路程, 统一路程可以比较时间, 这些方法也能比出快慢, 为什么还要学习速度的求法?在生活经验里, 速度就是快慢, 可速度除了用“快慢”这样的口语化的词语表达外, 还能不能让“速度”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让学生能够感受得到它更深的意义呢?一连串的思考让笔者联想到了在之前的备课中一直被摒弃的线段图——线段图就能把速度与路程对接起来, 直观地呈现速度就是每个时间单位的路程, 让学生将速度的桩牢牢地打在路程的基础上, 避免造成囫囵吞枣的学习现象。有了对教材意图的深层次理解, 笔者进行了新的尝试。

(一) 提出路程的问题, 直观感受路程

入课伊始, 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

师:听说我们班的小亮跑步很快, 谁敢和他PK一下? (生踊跃举手)

师:哇, 这么多人, 我选你吧。 (指名其中一位同学)

师 (面对小亮) :敢接受挑战吗?

小亮:敢。

师 (面对他俩) :那还等什么, 开始比赛吧!

生:到哪里比啊?怎么比呢?

几句看似不经意的对话, 却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拉开了学生的话匣。有的说让他俩一起绕操场跑一圈, 比比他们所用的时间;有的说规定相同的时间看谁跑过的路程更长。在交流过程中, 学生理解了:绕操场跑一圈, 一圈的长度就是要跑的路程;规定相同的时间, 看谁跑得远, 跑出的那一段就是各自的路程。

(二) 将路程抽象成线段, 解读线段图

师:看完同学们的比赛, 想不想看看老师的比赛?

生:想!

师:这就是我—— (课件出示老师的照片)

师:再看看对手—— (出示博尔特的照片及简要事迹)

师:猜猜看, 谁会赢?

生1:当然博尔特赢了, 人家是世界冠军。你哪比得过他哦! (全班都笑了)

师:输赢我们用事实说话吧, 请看—— (课件出示)

林老师:3秒。

博尔特:5秒。

师:现在你认为——

生1:我觉得老师赢了。

师:因为——

生1:因为你花的时间更少, 所以就更快。

生2:不一定, 虽然林老师花的时间少, 也许你跑的路程也很少呢, 博尔特虽然用的时间更多, 也许他跑的路程很长呢!

师:你的意思是还需要知道——?

生2:路程。

师:同学们, 你们同意谁的观点?

生:生2的。

师 (问生1) :你同意吗?

当学生兴奋地期待着两人的路程, 以便揭开谁胜谁负的谜底时, 却发现教师还留了一手——博尔特跑步的路程还是未知!满心好奇却遇到了另一个问题, 学生开始按捺不住地猜测了, 有的猜30米, 有的猜100米, 也有的猜48米, 在各种猜测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 哪个数字猜得比较准确?为什么?通过对几个数字的分析, 学生明白了线段的长短对应着路程的长短, 这是线段图能够直观表达问题的本质原因之一。这样的教学能迅速地完成数学化的过程, 并将线段图让学生在愉悦中深深地进入了脑海深处。

师:现在比赛情况清楚了吧?

生:清楚了。

师:谁把比赛情况完整地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描述, 课件出示相关文字:

如果先给出应用题, 再画成线段图, 学生对线段图的关注与思考肯定不够, 因此, 教师从线段图入手, 让学生理解线段图, 对线段图进行思考, 顺应了学生的心理认知, 顺势给出应用题, 引发学生对速度的探究。

(三) 理解速度的意义, 感受学习速度的价值

师:能比出快慢了吗?

生:能!

师:那还不赶紧动笔算出来?

教师巡视, 指名板演。

在引导生生互动, 理解了各算解法的意义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发现各种解法的相同点:

生:我发现每种解法都要求出每秒的路程。

师:这么说来, 每秒的路程在解题上重要吗?

生:重要。

是的, 正因为它很重要, 所以在数学上我们给它个特定的名称, 叫作速度。再找找看, 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速度都是用除法算出来的?

师:再说具体点, 速度是用什么除以什么得来的?

生:路程÷时间=速度

师:这个发现太重要了, 我们把它记录下来。 (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有了线段图, 有了解题思路, 速度与路程的关系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 将速度与路程建立联系, 直观呈现速度

师 (指着线段图) :看看老师的路程, 你能在这表示出老师的速度吗?

指名学生操作 (三等分, 并指出) 。

师:老师的速度, 只能用第一段表示吗?还可以用——

生:第二段、第三段表示。

生:每一段都能表示出老师的速度。

师:如果把老师的速度换种说法, 还可以说成是——

生:老师每秒的路程。

师:拿出答题单, 你们能不能在题单上表示出博尔特的速度?

学生操作

师:同学们都在路程上表示出了速度, 能不能说说速度与路程的关系?

生: (略)

……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认为学习线段图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他们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轻松理解了线段图的意义, 掌握了线段图的本质, 使其能有效地为本课的探究内容服务:理解何为速度, 速度与路程有何关系;除了计算的方法外, 从线段图上也可获取答案, 应该说这样的学习是全面而深刻的。

3.四年级路程时间速度教学设计 篇三

一、“路程、时间和速度”在四套教材中的编排顺序

1994年的五年制教材将“路程、时间和速度”编排在第六册第三单元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里,前面已学“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和归一应用题以及“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和归总应用题,这一内容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后继再学习相遇问题。2002年的六年制教材将这一内容安排在第七册第三单元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中,是后继学习归一、归总等类型应用题的基础。2006年的教材将其编写在第七册第五单元的“除法”中,1989年的教材中则没有这一内容。

二、“路程、时间和速度”在四套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及特点

如何出示“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概念和三者关系,将体现教材编者对数学知识产生过程的编排意图。以下是四套教材中对这一内容的呈现方式。

1989年人教版教材第74页:

1994年浙教版教材第87页:

2002年浙教版教材:

2006年北师大版教材第62页:

除了1989年的人教版教材,从其他三套教材可以看到以下共同的特点:这一内容都被安排在小学中段三、四年级时来学习,教材编写上都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数量关系,注重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引导学生归纳三种关系式的过程。四套教材对这一内容的处理还有明显的差异。1989年的人教版教材没有出示相关概念名称,没有提及速度,直接解决相遇应用题。1994年的浙教版教材通过两个例子归纳总结了三者的数量关系,马上转入根据数量关系解决相遇求距离应用题的教学。2002年的浙教版教材则在一个课时里通过三组例题的教学,概括出三种数量关系,并且每组有明确的概念定义。2006年的北师大版教材通过创设“哪辆车跑得快些”的问题情境引入速度,没有速度定义,只出示像“卡车1小时行驶60千米,也就是卡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这样的表述,接着通过大量丰富的例子来感悟理解速度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得出“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其他两个数量关系。

三、学生对“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学习难点

可以看到,前期的教材中,更注重“路程、时间、速度”三者数量关系的建立,然后运用这一结构特征去解决问题。而在后期的教材中,同样在关注数量关系之前先注重了概念的理解。那么,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于这三个概念是否清晰呢?金华市江滨小学冯美燕老师曾对该校四年级学生45人做过学前调查,前测题目如下:

你听说过“路程”吗?如果听说过,请举个例子。

你听说过“速度”吗?如果听说过,请举个例子。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一共行驶了240千米。”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这三条信息之间的关系吗?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一共行驶了240千米。”本题中,( )表示路程,( )表示时间, ( )表示速度。

前测情况统计如下:

题号正确人数模糊人数错误人数

1(路程)39(87%)2(4%)4(9%)

2(速度)27(60%)5(11%)13(29%)

3(线段图)20(44%)025(56%)

4(辨别)39(87%)06(13%)

笔者也对本校四年级学生的38人做了前测,发现能正确描述“路程”的有30人,占78.9%,大部分学生把“路程”描述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如永康到金华等这样的举例。100%的学生能正确描述“时间”。对于“速度”的描述统计如下:

以上前测结果表明,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学生的认知基础有差异,我校处于郊区,学生的认知经验比处于市区的江滨小学学生要弱一些。但同一个年段的学生也表现出一些共性。不管哪里的学生,在生活中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快慢经验,例如,跑步、跳绳、吃饭、做作业等事情中的快慢。之前,学生的认知基础是已学习了关于长度和时间的知识,因此,对于“路程”“时间”两个概念的理解相对容易些。然而学生的经验是模糊的,在日常生活经验里,跑相同路程,时间短就是速度快,把时间等同于速度;都跳绳1分钟,谁数量多谁就快,这时又把跳绳的速度等于跳绳数量。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快”就是速度,“慢”则不是速度。大部分学生听说过速度,却不知道数学意义上的速度,但学生已有相当丰富的比快慢经验:路程相同,比一比时间;时间相同,比一比路程;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转化为相同时间或相同路程再比一比。因此,教材通过创设比快慢的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形成一份可供学生讨论的经验型认识材料,通过进一步操作、讨论、辨析等活动,对经验性认识中的速度进行改造、明晰,使其具有科学性,形成概念。

四、 “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教材变化带来的教学方法变化

“路程、时间和速度”这一内容如果按知识类型来划分,在以往一般都把它归类到解决问题的课型,或是让学生直接进行“路程、时间、速度”三个概念的辨认,或是简单地告诉,忽略了三个概念的形成过程,由此概括出三者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的得出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留有更多的时间来根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和模仿。从北师大版教材和学生前测情况分析来看,认为“路程、时间和速度”首先是概念课的课型,如果划分课时目标的话,第一课时进行速度概念教学,第二课时进行解决问题教学。在第一课时教学时,以速度概念教学为主,跑多远——路程,跑多久——时间,跑多快——速度,路程和时间概念是可看见的,路程可用长度表示,时间可用钟表计时,学生前面已学了关于长度和时间的概念,而速度是一个关系概念,很抽象,只可感悟,因此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路程和时间都不同,哪辆车跑得快些?怎么比?让学生体会速度就是比快慢。其次,让学生列举自己所熟悉的速度,教材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在变式教学中学生体会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然后,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深化理解速度的含义,速度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这一教学过程特别注重学生体验和感悟,概念的建构是经验的改造过程,由日常的、朴素的比快慢的经验改造成数学意义上的速度概念。

五、“路程、时间和速度”教材教法变化带来的思考

在成人眼里很习以为常的概念知识,学生并不一定能够清晰地理解。教材编写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越来越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教学中教师应直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困难,把经验性的知识改造、提升为数学知识。其次,要重视概念教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本单位,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学生只有清晰地理解了概念的意义,解决问题才能水到渠成。本课中的速度概念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关系建立的过程。总之,磨刀不误砍柴功,意义孕育方法。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曙光小学 321015)endprint

笔者从进入师范学校学习到工作至今,主要经历了四套教材的变动。在师范学校里,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上采用的是1989年的五年制小学课本(人教版)。工作中,先使用的是1994年的五年制小学课本(浙教版),接着是2002年的六年制小学课本(浙教版),现在使用的是2006年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研究不同时期的教材特点,回眸它们曾经的身影和远去的痕迹,会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差异存在,这是一件有趣而有意义的事情。下面笔者以“路程、时间和速度”在教材中的变化为例,来探讨本课的教材教法变革的一点不成熟看法。

一、“路程、时间和速度”在四套教材中的编排顺序

1994年的五年制教材将“路程、时间和速度”编排在第六册第三单元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里,前面已学“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和归一应用题以及“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和归总应用题,这一内容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后继再学习相遇问题。2002年的六年制教材将这一内容安排在第七册第三单元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中,是后继学习归一、归总等类型应用题的基础。2006年的教材将其编写在第七册第五单元的“除法”中,1989年的教材中则没有这一内容。

二、“路程、时间和速度”在四套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及特点

如何出示“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概念和三者关系,将体现教材编者对数学知识产生过程的编排意图。以下是四套教材中对这一内容的呈现方式。

1989年人教版教材第74页:

1994年浙教版教材第87页:

2002年浙教版教材:

2006年北师大版教材第62页:

除了1989年的人教版教材,从其他三套教材可以看到以下共同的特点:这一内容都被安排在小学中段三、四年级时来学习,教材编写上都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数量关系,注重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引导学生归纳三种关系式的过程。四套教材对这一内容的处理还有明显的差异。1989年的人教版教材没有出示相关概念名称,没有提及速度,直接解决相遇应用题。1994年的浙教版教材通过两个例子归纳总结了三者的数量关系,马上转入根据数量关系解决相遇求距离应用题的教学。2002年的浙教版教材则在一个课时里通过三组例题的教学,概括出三种数量关系,并且每组有明确的概念定义。2006年的北师大版教材通过创设“哪辆车跑得快些”的问题情境引入速度,没有速度定义,只出示像“卡车1小时行驶60千米,也就是卡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这样的表述,接着通过大量丰富的例子来感悟理解速度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得出“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其他两个数量关系。

三、学生对“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学习难点

可以看到,前期的教材中,更注重“路程、时间、速度”三者数量关系的建立,然后运用这一结构特征去解决问题。而在后期的教材中,同样在关注数量关系之前先注重了概念的理解。那么,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于这三个概念是否清晰呢?金华市江滨小学冯美燕老师曾对该校四年级学生45人做过学前调查,前测题目如下:

你听说过“路程”吗?如果听说过,请举个例子。

你听说过“速度”吗?如果听说过,请举个例子。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一共行驶了240千米。”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这三条信息之间的关系吗?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一共行驶了240千米。”本题中,( )表示路程,( )表示时间, ( )表示速度。

前测情况统计如下:

题号正确人数模糊人数错误人数

1(路程)39(87%)2(4%)4(9%)

2(速度)27(60%)5(11%)13(29%)

3(线段图)20(44%)025(56%)

4(辨别)39(87%)06(13%)

笔者也对本校四年级学生的38人做了前测,发现能正确描述“路程”的有30人,占78.9%,大部分学生把“路程”描述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如永康到金华等这样的举例。100%的学生能正确描述“时间”。对于“速度”的描述统计如下:

以上前测结果表明,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学生的认知基础有差异,我校处于郊区,学生的认知经验比处于市区的江滨小学学生要弱一些。但同一个年段的学生也表现出一些共性。不管哪里的学生,在生活中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快慢经验,例如,跑步、跳绳、吃饭、做作业等事情中的快慢。之前,学生的认知基础是已学习了关于长度和时间的知识,因此,对于“路程”“时间”两个概念的理解相对容易些。然而学生的经验是模糊的,在日常生活经验里,跑相同路程,时间短就是速度快,把时间等同于速度;都跳绳1分钟,谁数量多谁就快,这时又把跳绳的速度等于跳绳数量。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快”就是速度,“慢”则不是速度。大部分学生听说过速度,却不知道数学意义上的速度,但学生已有相当丰富的比快慢经验:路程相同,比一比时间;时间相同,比一比路程;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转化为相同时间或相同路程再比一比。因此,教材通过创设比快慢的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形成一份可供学生讨论的经验型认识材料,通过进一步操作、讨论、辨析等活动,对经验性认识中的速度进行改造、明晰,使其具有科学性,形成概念。

四、 “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教材变化带来的教学方法变化

“路程、时间和速度”这一内容如果按知识类型来划分,在以往一般都把它归类到解决问题的课型,或是让学生直接进行“路程、时间、速度”三个概念的辨认,或是简单地告诉,忽略了三个概念的形成过程,由此概括出三者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的得出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留有更多的时间来根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和模仿。从北师大版教材和学生前测情况分析来看,认为“路程、时间和速度”首先是概念课的课型,如果划分课时目标的话,第一课时进行速度概念教学,第二课时进行解决问题教学。在第一课时教学时,以速度概念教学为主,跑多远——路程,跑多久——时间,跑多快——速度,路程和时间概念是可看见的,路程可用长度表示,时间可用钟表计时,学生前面已学了关于长度和时间的概念,而速度是一个关系概念,很抽象,只可感悟,因此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路程和时间都不同,哪辆车跑得快些?怎么比?让学生体会速度就是比快慢。其次,让学生列举自己所熟悉的速度,教材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在变式教学中学生体会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然后,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深化理解速度的含义,速度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这一教学过程特别注重学生体验和感悟,概念的建构是经验的改造过程,由日常的、朴素的比快慢的经验改造成数学意义上的速度概念。

五、“路程、时间和速度”教材教法变化带来的思考

在成人眼里很习以为常的概念知识,学生并不一定能够清晰地理解。教材编写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越来越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教学中教师应直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困难,把经验性的知识改造、提升为数学知识。其次,要重视概念教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本单位,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学生只有清晰地理解了概念的意义,解决问题才能水到渠成。本课中的速度概念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关系建立的过程。总之,磨刀不误砍柴功,意义孕育方法。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曙光小学 321015)endprint

笔者从进入师范学校学习到工作至今,主要经历了四套教材的变动。在师范学校里,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上采用的是1989年的五年制小学课本(人教版)。工作中,先使用的是1994年的五年制小学课本(浙教版),接着是2002年的六年制小学课本(浙教版),现在使用的是2006年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研究不同时期的教材特点,回眸它们曾经的身影和远去的痕迹,会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差异存在,这是一件有趣而有意义的事情。下面笔者以“路程、时间和速度”在教材中的变化为例,来探讨本课的教材教法变革的一点不成熟看法。

一、“路程、时间和速度”在四套教材中的编排顺序

1994年的五年制教材将“路程、时间和速度”编排在第六册第三单元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里,前面已学“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和归一应用题以及“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和归总应用题,这一内容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后继再学习相遇问题。2002年的六年制教材将这一内容安排在第七册第三单元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中,是后继学习归一、归总等类型应用题的基础。2006年的教材将其编写在第七册第五单元的“除法”中,1989年的教材中则没有这一内容。

二、“路程、时间和速度”在四套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及特点

如何出示“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概念和三者关系,将体现教材编者对数学知识产生过程的编排意图。以下是四套教材中对这一内容的呈现方式。

1989年人教版教材第74页:

1994年浙教版教材第87页:

2002年浙教版教材:

2006年北师大版教材第62页:

除了1989年的人教版教材,从其他三套教材可以看到以下共同的特点:这一内容都被安排在小学中段三、四年级时来学习,教材编写上都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数量关系,注重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引导学生归纳三种关系式的过程。四套教材对这一内容的处理还有明显的差异。1989年的人教版教材没有出示相关概念名称,没有提及速度,直接解决相遇应用题。1994年的浙教版教材通过两个例子归纳总结了三者的数量关系,马上转入根据数量关系解决相遇求距离应用题的教学。2002年的浙教版教材则在一个课时里通过三组例题的教学,概括出三种数量关系,并且每组有明确的概念定义。2006年的北师大版教材通过创设“哪辆车跑得快些”的问题情境引入速度,没有速度定义,只出示像“卡车1小时行驶60千米,也就是卡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这样的表述,接着通过大量丰富的例子来感悟理解速度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得出“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其他两个数量关系。

三、学生对“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学习难点

可以看到,前期的教材中,更注重“路程、时间、速度”三者数量关系的建立,然后运用这一结构特征去解决问题。而在后期的教材中,同样在关注数量关系之前先注重了概念的理解。那么,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于这三个概念是否清晰呢?金华市江滨小学冯美燕老师曾对该校四年级学生45人做过学前调查,前测题目如下:

你听说过“路程”吗?如果听说过,请举个例子。

你听说过“速度”吗?如果听说过,请举个例子。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一共行驶了240千米。”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这三条信息之间的关系吗?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一共行驶了240千米。”本题中,( )表示路程,( )表示时间, ( )表示速度。

前测情况统计如下:

题号正确人数模糊人数错误人数

1(路程)39(87%)2(4%)4(9%)

2(速度)27(60%)5(11%)13(29%)

3(线段图)20(44%)025(56%)

4(辨别)39(87%)06(13%)

笔者也对本校四年级学生的38人做了前测,发现能正确描述“路程”的有30人,占78.9%,大部分学生把“路程”描述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如永康到金华等这样的举例。100%的学生能正确描述“时间”。对于“速度”的描述统计如下:

以上前测结果表明,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学生的认知基础有差异,我校处于郊区,学生的认知经验比处于市区的江滨小学学生要弱一些。但同一个年段的学生也表现出一些共性。不管哪里的学生,在生活中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快慢经验,例如,跑步、跳绳、吃饭、做作业等事情中的快慢。之前,学生的认知基础是已学习了关于长度和时间的知识,因此,对于“路程”“时间”两个概念的理解相对容易些。然而学生的经验是模糊的,在日常生活经验里,跑相同路程,时间短就是速度快,把时间等同于速度;都跳绳1分钟,谁数量多谁就快,这时又把跳绳的速度等于跳绳数量。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快”就是速度,“慢”则不是速度。大部分学生听说过速度,却不知道数学意义上的速度,但学生已有相当丰富的比快慢经验:路程相同,比一比时间;时间相同,比一比路程;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转化为相同时间或相同路程再比一比。因此,教材通过创设比快慢的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形成一份可供学生讨论的经验型认识材料,通过进一步操作、讨论、辨析等活动,对经验性认识中的速度进行改造、明晰,使其具有科学性,形成概念。

四、 “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教材变化带来的教学方法变化

“路程、时间和速度”这一内容如果按知识类型来划分,在以往一般都把它归类到解决问题的课型,或是让学生直接进行“路程、时间、速度”三个概念的辨认,或是简单地告诉,忽略了三个概念的形成过程,由此概括出三者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的得出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留有更多的时间来根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和模仿。从北师大版教材和学生前测情况分析来看,认为“路程、时间和速度”首先是概念课的课型,如果划分课时目标的话,第一课时进行速度概念教学,第二课时进行解决问题教学。在第一课时教学时,以速度概念教学为主,跑多远——路程,跑多久——时间,跑多快——速度,路程和时间概念是可看见的,路程可用长度表示,时间可用钟表计时,学生前面已学了关于长度和时间的概念,而速度是一个关系概念,很抽象,只可感悟,因此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路程和时间都不同,哪辆车跑得快些?怎么比?让学生体会速度就是比快慢。其次,让学生列举自己所熟悉的速度,教材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在变式教学中学生体会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然后,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深化理解速度的含义,速度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这一教学过程特别注重学生体验和感悟,概念的建构是经验的改造过程,由日常的、朴素的比快慢的经验改造成数学意义上的速度概念。

五、“路程、时间和速度”教材教法变化带来的思考

在成人眼里很习以为常的概念知识,学生并不一定能够清晰地理解。教材编写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越来越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教学中教师应直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困难,把经验性的知识改造、提升为数学知识。其次,要重视概念教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本单位,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学生只有清晰地理解了概念的意义,解决问题才能水到渠成。本课中的速度概念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关系建立的过程。总之,磨刀不误砍柴功,意义孕育方法。

4.四年级速度时间路程的数学日记 篇四

今天,我又学会了一个新知识,那就是——加、减法的简便算法.学了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我的计算速度快了许多,学习计算更加轻松.举个例子说说吧!比如:367+498=?我只要这样想:把498看作500来加,然后用367+500,发现多加了2,于是我便在和里减去2,结果得到865.而796+295呢?我这样想:796可以看作800来加,而295可以看作300,一个多加了4,另一个多加了5,于是算式就变成了800+300-4-5=1091,瞧,多方便呀!

学完了加法的简便算法,再来学习减法的简便算法就容易多了.如:483-299,嘿嘿,我脑袋瓜轻轻一动,就有方法了.我先把299看作300来减,因为多减了1,所以只要结果中加上1,就是用483-300+1=184,这样就好算多了.不过呢,我可警告你一句:计算减法最好别动被减数的主意,要不可就麻烦咯!现在,我越来越喜欢数学了,因为它让我学会迅速的计算结果,数学真的是让我回味无穷。

【四年级有关速度时间路程的数学日记集锦】

5.四年级路程时间速度教学设计 篇五

景谷一小 黄绍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

2、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3、学会速度单位的写法。

4、体验“速度×时间=路程” 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5、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难点

1、理解速度的概念。

2、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应用数量关系解决 实际问题掌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些事物吗?(课件出示一组图片)

2、像上面这样,你还能举例吗?(让学生多举例子)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5分钟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生举例完以后返回第一组图片引出速度概念。(出示第一组图片)师:我们把这些表示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所行走的路程叫做速度。这里的每小时、每分钟、每秒钟都表示单位时间。速度是用复合单位表示的,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

师:这些物体的速度还可以写成:340千米/时、106千米/时、9厘米/分

340米/秒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速度,现在你能写出另一种表示方法吗?请你动手写一写吧。

2、学生写速度。

师: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速度,你能用复合写出这些物体的速度吗?

蜗牛爬行的速度大约是每分钟9厘米 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 可写作: 9厘米/分 可写作: 110千米/时 蝴蝶飞行的速度可达每分钟500米 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40米 可写作: 500米/分 可写作: 340米/秒 打字员每分钟打字120个。可写作:120个/分

3、说速度的表示方法

师:大家会写速度的表示方法,现在再来说一说下面这几组数表示什么? 约10千米/时,(表示马车每小时行10千米)约800千米/时,(表示飞机每小时行800千米)约60米/分,(表示人步行每分钟走60米)约50次/秒,(表示蜂鸟每秒钟扇动翅膀50次)

[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单位的写法。使学生体会用这样的符号表示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具有简明、清楚的特征。

4、探究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出示有关时间、速度的题目)1)、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一辆轿车的速度是120千米/时,4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3)、猎豹每小时奔跑110千米,8小时可以跑多少千米?

1)让学生多读几遍题目,找出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画线段图帮助理解。

2)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口述算法。

3)通过3个例题的计算观察总结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设计意图] 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自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请每一位学生写出关系式,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尽可能让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展示自己的关系式,给他们以鼓励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正确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

应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练习)口答:

1、蝴蝶飞行的速度是550米/分,2分钟可以飞行多少米?

2、小明步行了3分钟,每分钟行120米,共行了多少米?

3、李老师如果是骑自行车,速度是200米/分,10分钟可以行多少米? 计算:

4、拓展练习

一辆旅游车在平原和山区各行驶2小时,最后到达山顶。这段路程有多长?

算法一:50×2+30×2=160(千米)算法二:(50+30)×2=160(千米)答:这段路程有160千米长。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单位时间、速度的理解,巩固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正确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6.《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反思 篇六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理解速度的含义。

整节课我分成了4个大环节:

1、创设情境: 就是通过学生跑步比赛的成绩表让学生进行两次比较分析,这个情境的创设,我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到:速度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初步理解速度的意义。

2、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揭示速度的含义后,又提供三个情境,让学生口算出3个运动物的速度。使学生知道物体在1时、1分、1秒的.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就是他们的速度。让学生对速度的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

3、通过例题理清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4、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加以理解和感受速度。此环节我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蜗牛爬行速度之慢、光传播速度之快,使学生在轻松与震撼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速度。

课上完后,效果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好,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首先,感觉学生学习气氛不够热烈,课堂不够活跃,这一点还需要在调动学生情绪上下功夫,在语言的启发上动脑子,另外,我还想是否应该增加一些判断、选择题进行抢答,这样气氛会好些,同时也会使学生对概念性的认识会更深刻一些。

2、整节课下来,感觉前松后紧,时间节奏的把握上处理不够到位。

7.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篇七

中山街小学 刘艳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教材分析:

“速度”这个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学生都知道我们常说的快慢指的就是速度。可是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的快慢又与什么有关呢?学生便不太清楚。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比较小汽车与大客车的快慢等,使学生知道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CAI课件 板书设计:

路程、时间与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铺垫引入、训练发现。

1、路程一定,比较物体运动快慢。(课件演示小黑兔和小白兔比赛的情境,学生仔细观察后,说一说谁跑得快?)

2、时间一定,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继续演示小黑兔和小白兔比赛的情境,说一说谁跑得快?

3、导言:那么通过刚才的两次比较,你发觉谁跑得快与什么有关系?(路程、时间和速度)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板书:路程 时间 与速度)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训练探索。

1、介绍路程、速度和时间,重点理解速度。

在比快慢的时候知道了如果路程相等的时候,谁用的时间少,谁就快,在时间相等的时候,谁跑的路程长,谁就快。如果路程跟时间都不相同呢?怎么比快慢?下面请看这样一组信息:

小卡车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大客车3小时行驶了210千米,哪辆车跑的比较快?

(1)师:请说出数学信息有哪些?哪辆车跑的快些?你们能试着解决吗?(2)借助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2、讲解速度的读法、写法

(1)提问:在刚才的比较过程中,我们无论是通过计算,还是通过画线段图,都是比较两辆车多长时间行驶的路程?(1小时)那么小卡车1小时行使了60千米,也就是小卡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我们把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就叫速度。(板书60千米/时)

(2)用同样的方式表示出大客车的速度?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指名板演)

3、课件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再一次理解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4、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1)结合120÷2=60(千米)来讲解。板书:速度=路程÷时间(2)利用教材中的“练一练”得到: 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训练达标

1、教材“练一练”第1题。

2、判断正误。

3、教材“练一练第2题。

四、课堂小结

8.路程速度时间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八

教学目标:

1、在实际的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在实际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导学提示

1、完成的学生打开课本第62页,观察课本上的方法与自己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实在想不出方法的学生也打开课本第62页,自学课本上的方法并记录疑问。

3、思考什么是路程,什么是时间,什么是速度?你能举个例吗?会画图来说明吗?

4、路程、时间与速度有什么关系呢?

5、能介绍几个生活中关与速度的例子吗?

6、你还有什么问题?

一、学生自学

二、学生自学检测

(一)、小轿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路程是

时间是

速度是

提问:

1、什么是路程?什么是时间?什么叫速度?(出示速度的概念)

2、路程、时间、速度之间有什么样关系?

(二)、填一填

1、小轿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路程是

时间是

速度是

2、公交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3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算式:

路程=

3、飞机10分飞行120千米,飞机每分飞行多少千米?

算式:

速度=

4、王红每分步行60米,王红家到学校1200米,她从家步行到学校要多长时间?

算式:

时间=

二、练一练

教材63页第1题。

三、查一查,适当辅导。

独立完成教材63页2、3题,对于学生不会的,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四、辅导

小陆家到学校的路程是 600 米,他步行的速度是 60 米/分,小陆从家出发步行 9 分钟能否到达学校?(你有不同方法吗?)

五、收获盘点

从知识掌握、主动学习、小组合作、大胆交流等方面谈收获。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自主探索来明确路程、时间速度三者间的关系,有效地把握好教材,使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思想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特点:

1、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中的实例为情境,(两人行走的快慢入手)让学生在具体、熟悉的情境中学习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有关知识,真正理解三者间的关系。

9.四年级路程时间速度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内容:P54 例3及练习八 5-9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写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例题情景:特快列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40千米。

2、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3、再出示:特快列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

4、师说明:也可以这样写。

5、让学生观察:哪种方法简便?怎样用复合单位来表示速度?

6、汇报成果:可以用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来表示速度。

7、练习:让学生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集体讲评。

二、初步探究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1、出示例3情景图

2、让生独立解决第(1)(2)小题

3、出示:(1)80×2=160(千米)让生说出每个数各代表什么量?(2)2×80=160(千米)

4、小组讨论、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试着写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5、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作品:速度×时间=路程

三、深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出示练习八第8题情景图

2、让生独立解答,全班讲评订正。

3、让生思考讨论:(1)(2)题的算式是根据什么关系式得出的?你有什么发现? 汇报展示成果: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发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便能求出第三个量。

四、巩固练习练习8 5、6、7、9 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10.四年级路程时间速度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加深对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的认识。2.能熟练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

问题。

3.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加深对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教学难点: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学到什么?并板书如下: 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教师强调指出:在以上三个数量关系中,我们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关系式(如速度=路程÷时间),就容易推想出其他两个。(让学生把上面的三个关系式齐读两遍)

二、巩固复习。

(一)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一列火车行驶的速度是110千米/时。“110千米/时”表示这列火车每时行110千米。()

2.速度÷时间=路程。()3.飞机飞行的速度为12千米/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80千米/时,速度比飞机快。()

(二)小明骑电动自行车速度为2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需要4小时。

1.20×4表示:()2.80÷4表示:()3.80÷40表示:()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81页“练一练”第3题。

指导练习。先让学生观察本题教学情境图,指名说一说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汽车行驶地点距北京100千米,距天津240千米、距石家庄383千米),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本题中3道小题的解法可参考如下: 第(1)题:它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北京? 100÷50=2(时)第(2)题:它的速度是多少?

240÷3=80(千米/时)第(3)题:过8时它能否到达石家庄?

43×8=344(千米),因为344<383,所以8时,它不能到达石家庄。

2.完成课本第81页“练一练”第4题。

学生读题,看图,弄清题意后,先独立想一想,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再指名回答。一定要让学生正确表述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

总价=单价×数量

数量=总价÷单价

单价=总价÷数量

3.完成课本第81页“练一练”第5题。

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和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练习。

4.完成课本第81页“练一练”第5题。

在线段图上估计所行的位置将数与形结合了起来。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路程速度与时间 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总价=单价×数量

数量=总价÷单价

11.速度时间路程_说课稿 篇十一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新教材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例5《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内容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生情况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独立解答在一定时间内行多少米的问题,并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速度、时间、路程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及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生活材料的分析,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意义,掌握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经历“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数学模型——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速度”的含义,并掌握“速度”的表示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达成预期效果,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1、再现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2、主动探究,理解速度的含义

3、解决问题,探究三者关系;

4、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再现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我设计了“国庆节跟爸爸妈妈去旅游“这个场景,问:如果你去北京旅游,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呢?同学们各抒己见,不但为下面理解速度的含义奠定基础,而且也自然引入地进入第二环节。

2、主动探究,理解速度的含义;

我共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1)、探究新知,理解含义,首先让学生从图片上寻找数学信息?从而引出每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并重点理解汽车的速度70千米/小时,要求学生理解70千米表示什么,后面的小时又表示什么?并学会速度的读法和写法,再请学生把飞机、自行车的速度也用这样的写法表示。

最后归纳:像这样 “每分钟、每小时”都表示“单位时间”,这里的225米、70千米、800千米表示在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小结:我们把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叫“速度”。

最后学生例举生活中有关速度的例子。

这里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人类、动物界、自然界等方面)让学生去观察,丰富概念的内涵,逐步明确“速度”的含义就是单位时间内所走的路程。再了解速度的写法,扩充“单位时间”的含义。

(2)理解速度单位所表示的意义,了解速度单位是一个复合单位,首先课件出示习题,掌握速度的写法,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符号,谈谈自己的感觉。再引导学生认识到以前认识的单位都是一个量的,而这里是由两个量组合而成的,既然这些速度单位如此特别;那在生活中类似这样单位的写法有吗,你见过吗?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这里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性,加深学生对速度的理解;通过对比交流,使学生了解速度是由两个量组成的的单位,从中感受速度单位的特殊性及写法上的简洁性。同时由点及面,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复合单位,使知识得以扩充。

第三环节:解决问题,探究三者关系;

路程、时间、速度它们之间还有别的关系吗?利用问题一改编了两个问题,通过学生自己解决,发现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这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构建数量关系。总结归纳出三个数量关系后,又引导学生分析三个数量关系,知道其中的两个量,便可求出第三个量。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本环节共出示了两个练习,练习设计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设计分层训练,并且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能让他们积极的思考,轻松地练习,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第一题基本训练,通过练习明确速度的含义,速度的写法; 第二题重点训练学生如何运用三个关系式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速度: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x 4= 280(米)

225 x 10= 2250(米)=2.25(千米)

12.路程、速度与时间教学设计 篇十二

教学目标 :、初步解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及数量关系,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2、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含义、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文明的数量关系。3、能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并在实际问题中加以灵活应用。4、掌握速度单位读、写及表示方法,培养学生学会与会交流、合作倾听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速度含义、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 用术语表达,并灵活运用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刘翔跨栏比赛的录象。

师:110米跨栏——是一个非常值得中国人骄傲的项目!刘翔跑得怎么样? 师:下面是一次比赛中刘翔和他的队友的成绩:

名次 姓名 路程 时间 1 刘翔 110米 12秒88 2 史冬鹏 110米 13秒30 3 纪伟 110米 13秒40 师:其中110米指的是什么?(生:路程)

12秒88、13秒30、13秒40指的是什么?(生:时间)

师:在这次比赛中,什么相同?(生:路程)

师:当路程相同时,怎么比较快慢?

(领会“路程一定时,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师:乌龟和兔子也来了一次赛跑。一起来看看吧!谁快? 姓名 路程 时间 乌龟 5米 8秒 兔子 60米 8秒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时间相同时,怎么比较快慢?(领会“时间一定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快。”)

师:在这两次比赛中,我们可以发现路程、时间、速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速度,出示情景图: 现在有两辆车,大客车说:“我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卡车说:“我3小时行驶了210千米”。哪辆车跑得快?

师:怎样比较车跑的快和慢?

(故意误导:大客车已经跑了210千米,小卡车才跑了120千米,210>120,不就说明了大客车跑得快吗?)

生:时间不一样,没法比较。师:那该怎样计算? 生:120÷2=60(千米)210÷3=70(千米)70>60 大客车比卡车跑得快。

师:为什么要算120÷2=60 210÷3=70 师:这样计算的目的是什么?

生:相同时间(大家都是一个小时走了多远)。

师:观察算式:210÷3=70 120÷2=60,这个120和210指的是什么呢?2小时和3小时表示什么?

生:卡车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强调:120千米是卡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师:60呢? 生:卡车1小时行驶了60千米。

师:象1时、1分、1秒这样的时间叫做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也就是说卡车的速度是每小时行驶60千米。师:大客车的速度怎么说?

生:大客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师:速度的单位有个特定的写法。(板书:60千米/时,表示每小时行驶了60千米,读作:60千米每小时。)请生用特定的写法写出大客车的速度,一生上去板演。师:请以特定的方式写出下面的速度。(1)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每秒340米(2)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3)蝴蝶飞行的速度每分钟可达500米。(4)修路队每天修路600米。

2、了解生活中的速度值,深化对速度单位的理解。(课件展示图片与数据。)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速度,会读、会写了速度单位。生活中也有一些 速度值,你想了解一下吗?

(1)蜗牛每时大约爬行8米。(2)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3)自行车的速度大约为16千米/时。(4)飞机飞行的速度大约为12千米/分。(5)火箭发射的速度大约为8千米/秒。(6)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7)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 340米/秒。

为什么我们会先看到闪电才听到打雷呢?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 米/秒。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 30 万千米/秒。

师:你想说点什么?你明白下雨天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师:在速度的单位中包含了哪些单位? 生:长度单位“千米”和时间单位“小时”。师:它们分别表示什么? 生:“小时”表示行驶的时间,“千米”表示在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路程。

师:那说明速度跟什么有关?(路程、时间)师:读了这么多速度值,我们感受到速度真是有快有慢。根据时间相同和路程相同两种情况,分为两大类。)

(时间相同,跑的路程越远,跑的越快;路程相同,用的时间越短,跑的越快。)

3、写出路程、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师:跟据上面的式子,你能把路程、速度与时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 师生一起得出:路程÷时间=速度(板书)

师:路程、速度与时间3个数量之间还有怎样的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时间=路程(板书)

三、联系实际,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1.师:刚才,同学们找到了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下面,请 同学们先欣赏一下这些有趣的图片。(展示大屏幕)我的速度只有 40千米/时。现在快多了,是()千米/时。王庄乡(指猎豹的图片)这是陆地上奔跑最快的动物。(指箭鱼的图片)这是水里游速最快的动物。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有趣的比较,比一比,它们谁的速度快呢?(猎豹4时跑480千米,箭鱼6时游600千米。)

2.师:相对于水中的动物来说,箭鱼的速度可真快!每小时竟达到了100千米,如果箭鱼游了900千米,大家算一算,需要多长时间。(生答略。)师:你是根据哪个式子算出来的? 3.蜗牛每时大约爬行8米,10小时能爬多少米? 师:你是根据哪个式子算出来的?

四、趣味情境练习,思维引向纵深

师:我们利用这些数量关系,共同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1、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千米/时,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3小时。60×3=180表示什么? 180÷3=60表示什么? 180÷60=3表示什么?

2、小法官,你能不用计算就直接判断吗? 小林和小红步行的速度都是60米/分,小林要走6分钟,小红上学要走8分,谁家到学校远?

3、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王庄乡送化肥。去的时候用了3小时,返回 时用了2小时。⑴从县城到王庄乡有多远? ⑵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五、课堂小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

1、速度的含义:单位时间走过的路程,单位时间可以指1时、1分或1秒,路程可以用千米、米或分米等长度单位。

4、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速度=路程 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给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其轻松愉悦地学习。

1、激趣导入。有兴趣的谈话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设计了“客车、卡车谁跑得快”这个环节,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上课时学生的情绪也非常高涨,给本节课打下了好的基础。

5、合作学习。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贯穿本课的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逐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上一篇:感谢信的种类及下一篇:疼痛康复科2017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