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精选14篇)
1.在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一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现并非都要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什么惊人的发现、有什么伟大的发明,只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老师、不死记硬背,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思维质疑、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地掌握所学知识,即是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渠道很多,其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
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情感场,加强师生情感的沟通,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键。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特别注重教室的布置、板报的设计、墙上悬挂条幅的选择等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态文化,学生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每一名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潜在的创新能力,只是有的学生可能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些,有的学生可能在那方面表现突出些。要想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就应在教学过程中为他们营造一个创新学习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一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及手段都应给予理解和重视,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以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克服那种满堂灌、一切都教师说了算的教学方法。二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态要和蔼可亲,语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既要有严父般的谆谆教诲,又有慈母般的暖暖爱心,使学生在学习中敢想、敢说、敢做。即使学生说错或做错了,教师也不要讽刺挖苦学生,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三是要多鼓励少批评。要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学习过程中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善允许补充,不明白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乐于探究的良好环境,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努力把教学活动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努力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集声、像于一体的教学场面,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获取新的感受、新的想法、新的发现,进而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萌动创新意识。
三、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要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就必须打破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渴望创新、追求创新、参与创新。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产生创新意识,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捕捉那些善于质疑、敢于发问、思维敏捷、好奇心强的学生,并善于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克服老师主宰课堂,只有教师提问学生,不准学生向教师质疑的弊端,要把学生提问、讲座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的思维从狭窄、封闭的圈子里解放出来,对能提出一些创见性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其次要根据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年龄特征和教材本身特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互相讨论,主动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解决问题。
四、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
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不拘泥课本,不依常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形式,通过探究性实验增加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学生能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实中的美妙与和谐;能够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实和日常生活中的道理;通过一个个探究性实验,来辨析真伪引发认识冲突,激起探究的深入,从而达到成功的彼岸,体会成功的乐趣,为以后创造、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
新课标教材中很多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极好的教材,而且各知识点都是彼此联系、按一定逻辑顺序组成的,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大胆创新。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能改变传统学习中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模式,形成对于知识进行主动探求、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时代赋予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进行教学改革、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作为一名教师应当立足实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努力探索,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途径,探索其有效的培养方法,把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作为根本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在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二
一、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 要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 必须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教育观。我们的教育不仅是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 还是为学生将来更好的生活服务, 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掌握生存的本领, 让全体学生在校园里得到全面发展。我们的学校教学要围绕“三维目标”进行, 教学中做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注重学习的方法和过程, 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只有把这三维目标并举, 全面落实, 才能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加特长、情商加智商的建设者, 如果我们不树立新的人才观, 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 进行单一的填鸭式教育, 就培养不出创新人才, 因此, 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动手获取知识, 把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放在教学的首位, 使学生有创新的机会, 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全面加特长的人才, 要由过去主要根据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转向用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来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哪些素养和能力、学生的情感认识提高了多少来衡量教学质量。
其次, 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有科学家研究发现:百分之二十的智商加上百分之八十的情商等于百分之百的成功。可见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依靠智商的高低, 而且还要取决于情商。因此, 我们要彻底改变那种“老实”“听话”“高分”的学生优劣评价标准和“惟书”“惟分”的学习好坏标准。通过学校和社会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自我控制等方面的情商;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培养人脑加电脑, 两脑并用的新型人才;通过改变对人才的评价体系, 改变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途径,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再次, 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要成功利用现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手段, 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 进一步推广“合作学习”“先学后教”“尝试教学”“生本教育”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
二、优化教学过程, 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交际式,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
(一)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 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营造最佳的语言环境。其一就是运用一切可用的直观形象教具, 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交流思想。因此, 应该把英语作为实际工具来教, 把英语课上成工具课。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积极开口, 认真操练, 努力创新。要营造语言环境,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交流, 使学生易于接受, 牢固掌握。在方法上, 操练的内容要便于上口, 生动有趣。采用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又容易表演的操练形式, 甚至可在适当时间运用交际性游戏来刺激学生, 把他们内在的潜力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使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 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 运用各种形式, 把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教师当好“导演”, 把尽量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听说能力的训练, 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听说能力训练的主战场, 成为培养创新精神的主阵地。为此, 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培养方法。
1.听录音。教师在讲授课文句型时, 应事先设计出典型的语段, 制成录音带,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去思考, 并根据所听内容回答教师的问题。这样做, 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创新精神。
2.看录像。录像是一种最直观的教学示范手段, 人物的形象、动作、表情、故事情节, 都可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则可针对录像内容, 提出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 让学生回答。要大力提倡学生之间相互问答或自问自答, 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是重要的途径。
3.课前英语会话。会话是培养学生学英语、提高英语实用能力的一种最好的方法。本人在教学中, 在每节英语课之初, 都要按惯例组织学生开展英语对话, 时间一般为3-5分钟, 内容可以是小品、游戏、猜谜。学生必须说, 不准照读, 可以自编自演, 开展这种有趣的活动,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开辟了广泛的道路。
(三) 巧设问题, 展示创新的才能
教学中要巧设问题, 选题注意代表性、典型性、普遍性。在教初中三年级英语第70课The Great Green Wall时提出四个问题, 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准确地回答出每个题的完整答案, 第4个问题, 学生做出多种回答, 教师不但要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 把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且要适当拓宽知识面。
课堂上开展这样的有趣活动, 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也培养了学生的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摘要: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能力, 可以说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在英语教学中同样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才能使他们成为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开群.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J].教师, 2011 (19) .
3.在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三
一、了解自然,激发兴趣
物理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科,是非常有趣的,老师要像游览区的导游一样,带领他们去包揽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除了向学生演示课本上列出的实验外,我还经常带领同学们到室外、田野、山坡、河边去观察了解自然并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如建筑工人为什么要在大块的水泥地板上加些沥青?乌鸦在飞翔是为什么上升展翅、俯冲收翅?河水中的漩涡是怎样形成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景观是怎么产生的?让同学们亲身体验大自然的新奇和美妙,撞开他们的求知欲的心扉,使同学们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认识自然,诱导思维
对物理知识、概念的理解要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和思考来完成,因为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从大量的实验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在实验和观察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提出问题,即使学生的提问不当,也要给以鼓励性评价,不使他们失去信心。
如在进行温度计测水的温度实验时,有一位同学提出:“为什么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制造温度计,而不用水呢?由此问题与熔化和凝固的知识没讲有关,而同学们尚未学到更深的东西,为便于同学们理解,我只简单回答:“水在0℃以下要结冰。”但另一个同学提出:“那在南方行吗?”当时我感到这个问题很新颖,就转问大家:“大家说,在南方行吗?”同学们大声回答:“行,行!”这也难怪,同学们对水的特性还不懂。于是,我就对水的特性作了说明。同学们听后既为不能用廉价的水做温度计而惋惜,又为能了解水的特性而兴奋。
三、利用自然,大胆实践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歌德说过:一个人怎样认识自己呢,绝不是通过思考,而通过实践。学习物理概念之后,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我在教学中通过两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是亲自动手实验,二是自己动手制作。课本上涉及到的实验我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即使很不成功,也比只看不做收获大。对课本上所列举的潜望镜、蜡烛跷跷板、潜水艇模型等,我都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做出来。在我的鼓励下,今年,全班共制作小模型100余件。利用课余时间,我们学校还举行了数理化小制作展览、实验技能现场比赛等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四、改造自然,立意创新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这一“问”,即凡事总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敢于进行创新求异。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我让同学们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例子。大家分别举出了医生打针、塑料挂衣钩、吸顶灯等。我又进一步引导:在我们学习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利用大气压呢?同学们议论纷纷,你一言,我一语。一位姓李的同学说:“几何老师上课用圆规作图,黑板太光,圆规尖光滑动,能不能也安上皮垫固定圆规脚?“这句话激起同学们的广泛兴趣,大伙儿都说行。课后在我的辅导下,这位同学制作了“定心式圆规”,并参加了全市少年科技发明展览。
4.在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四
当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现实: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腾飞。科学家富兰林所言:一个人“停止了创新的思维,便是停止了生命。”由此社会的发展向教育提出了重视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离不开创新性的思维能力。
创新性思维能力并不神秘和高不可攀,也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人在面对需要认知、研究、改造的对象时,能够突破某种既定事实或常规,从新的角度和层面上,得出某种新的科学认识就是一种创造。而创造能力必须以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前提,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可以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然而,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天生的,要靠后天的培养、锻炼。
人的思维,必须以知识为载体。任何有价值的联想、想象、甚至幻想都是知识运动的形式。但是,知识本身并不等于智能,知识多也不一定创新能力强。在教育实践中,高分低能的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英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斯宾塞曾有过形象的比喻“作为心智脂肪储备起来的知识亦无用处,只有变成了心智肌肉才有用。“帕金指出:“从不同的角度运用知识,知识才能活,只有活的知识才能成为力量。”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重视学生知识的习得和积累,但不能把知识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而应当把它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性价值来追求。课堂教学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一、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泉。
兴趣是激发学生进取的重要心理因素,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提条件,没有学习兴趣就谈不上培养创造思维。浓厚的学习兴趣是英语教学成功的一半。
(一)角色运用。例如:给班里的每个学生都取了英文名字,如“John”、“Alice”、“Mary”等等。学生们十分喜欢自己的英文名字,课下也用英文名字来互相打招呼,并进而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如“John,may I borrow your pencil?”这种角色的运用,使学生感觉到课上所学的语言知识在课下有用,激发了他们的开口讲英语的兴趣。
(二)发挥视听教学的优势。视听教材的介人,为英语教学开辟了新天地。实践证明,视听教学具有情景逼真,形象生动,语言运用自然的特点,最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
(三)适当介绍学生感兴趣的背景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英语国家的社会及文化背景很感兴趣,就常常因势利导地介绍背景材料,并补充一些单词和表达法。例如:介绍了美国的快餐文化,并补充了“hamburger,hot dog,sandwich,apple pie”等单词,由于学生对这些单词很感兴趣,所以很快就记住了,会说了。介绍学生感兴趣的背景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进行口语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四)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语法时,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例句,而是创造一定的语境让学生造句,回答问题,指导学生自己归纳语法知识。
(五)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和竞争意识,组织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英语游戏和竞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悟性。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乐学环境。通过自编一些小故事和小笑话,把学过的单词融人其中,形象地讲给学生听。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在笑声中学会了英语。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搭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舞台。
学习是主动探求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师不断将现代教育思想融入教育实践中,变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将教学过程不仅看作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和组织下主动地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锻炼能力和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一)在教学理念上变单纯灌输为启发诱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时刻注意克制“自我中心意识”遵循发展个体、回归主体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多创设读、说、议的情境在学生预习感知的基础上,阅读书上的材料和有关图表,说明现象及原因,说的不对鼓励精神可佳,说的正确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在教学活动中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成功。
(二)在教学的知识点上,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在现代社会中思维能力比单纯的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因而教师不应满足于让学生对已有概念、原理熟知牢记,而应引导学生对概念、原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并让学生举出相关事例加以说明,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得出结论,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在课堂上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效率。采用讨论、辩论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脑分析、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监控、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自主学习还可以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坚持学”。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心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探究学习:是指从科学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四)课外作业项目化。课外作业是课堂学习的深化和补充,通过分析学生的需求,我把课外作业改为与课堂学习任务有关的“做项目”形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也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制作姓名卡片和地址薄,用英语给朋友或老师打电话,学唱英文歌曲,讲英语幽默故事,自制有英文祝辞的圣诞卡或新年贺卡,模仿课文或对话并录音,编英语报,用英文写配图短文,给笔友发E-mail,设计英语晚会,用英语收集自己所喜爱的名人的信息档案,查找各国主要城市及首都名称并用英语做简单介绍等。
(五)评价方式过程化。通过考查、观察和与学生交流,对学生的书面作业、口头回答、演讲和朗诵等学习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等作出过程性的评价。这种形成性评价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激励,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转化成继续进步的动力;这也有助于纠正教学中“一切为了考试”的偏差。 ‘
(六)通过“创造性”提问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只有高质量有效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我在教室中一般不提“是不是?”、“对不对?”一类的封闭式、判断性问题和“是什么?“一类叙述性问题,而是经常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促使学生灵活运用以前学过的单词和句型。
5.在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五
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大学生该如何处理好其关系。关键词:创新实践思想大一的暑假生活转眼即逝,但是通过一个月的暑假实践,我懂得了学生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待大大提高。在这一个月里我到一家餐饮打工,每天工作六个小时,基本没有休假日,工资也就可怜的700元,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脱掉鞋子揉揉小腿,那滋味唉一言难尽呀!可是我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吃苦耐劳精神的磨练会让我更加的达到目标。自从走进了大学,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走进了我的暑假实践。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我帮忙接电话,领客户,感受着工作的氛围,这些
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而且很多时候,我不时要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有时要做一些清洁的工作,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别人不同的评价。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而这里是工作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那份炙热的友情。我知道大学生只有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才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需要结合一起来回报这个社会。
(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我们都知道意识对物质有推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所以 思想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一是我们要保持在政治、思想
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 观;只有结合实际地学习,把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实
际联系起来,从中多思考、多观察、多注意把握方向,多寻找发展方向,这样才
能保持政治思想上永远处于科学发展观状态。二是要保持政治理论上的科学
发展观;因为只有真正地了解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在指导工作中才能说、才能讲、才能起模范带头作用,才能提高自身素质。三是要保持信息上的科学发展观;要
保持信息工作上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紧紧抓住与自身工作相关的信息与目标,特别是国家大事、城市发展相关的信息,只有掌握住这些信息,才能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坚持信息中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信息要有使用价值,有好的效果,起
开拓人的视野、鼓舞人的士气,好的信息催人奋进,坏的信息使人惊觉,让没有
得到信息的人得到信息是在信息中科学发展观的最高境界。只有深入贯彻科学发
展观,才能在创业的道路上春风得意。
首先、正确理解创优争先的涵义
“创先争优”,有些人简单的认为,“创先争优”就是创先进、争优秀,表面上看来的确也是这样,但是,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者来说,对于“创先争优”的理解应该更加深刻一点。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延展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促发展活动,是着眼于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创先争优”是以“学习优,作风优,素质优”“工作争先、服务争先、业绩争先”为目标的活动。
其次、认清活动的指导思想并以此为指导
坚持以邓--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工作争先,服务争先,业绩争先”和“学习优,作风优,素质优”的要求,把“创优争先”活动与转变作风、提高效率相结合,与提高素质,推动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自身建设和业务工作,为新农村的创新发展作贡献。
最后、定位自己,把“创先争优”精神发扬于实践。
(三)大学生就业形式迫切需要创新精神与实践经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提高人才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的扩招导致职业学校生源萎缩,招收的学生素质不断下降。如果职业学校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会出现教学事倍功半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职业技能多元化发展,没有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技术,缺乏职业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没有明显的职业技术优势。面对WTO的挑战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职业人才,是当前职业学校教学亟待解
(二)争先争优的创新精神
决的首要问题。
在暑期工作的我们已经尝到了工作的艰辛,干着辛苦的体力工作迫使我们能摆脱单纯依靠劳力来获得的报酬,国家也在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所以我们大学生作为以后国家的力量源泉应该努力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到自主创业更好。发挥中华民族艰苦创业的精神。
(四)时刻关注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
假期中到爷爷的玉米地里看了看,我们盯着头上的烈阳但心里面都能挺高兴的。作为一位学农经的学生,我应该到农田里亲身体验。关注三农不只是你我的责任而是我们所有人的义务。
总之,随着暑假实习的结束我们都有所感悟,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是如此的重要。我们必须重点对待。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对以后的未来负责任吧。加油做最棒的自己。
参考文献:1,李国荣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及发展形式。
6.在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六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是新时代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本,我校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并渗透在学校各项工作中。一.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创新性教师。
本,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师资校本培训中,关注教师创新精神。通过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外出参观学习、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示范课观摩等形式,开阔教师眼界,让教师树立起与时俱进的理念,加强自身学习,做勇于创新的教师。二. 课堂教学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解放空间和时间,激发创新精神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抑制创新精神的发展。学校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周课时量,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活动时间,力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内,去寻觅新鲜的事物,启迪创新智慧。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供必要的条件。
2、构建民主和谐氛围,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课堂中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师生之间平等相处,对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各自发表不同意见,互相肯定,互相支持,和谐融洽,给学生敢于创造的勇气、乐于创造的热情,使学生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实行“开放式”的教,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深化,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探索新知的热情,增强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创造的火花在课堂中迸发。以语文教学为例,有的教师在一堂课的开端,喜欢采用一段动情的导语,一个有趣的故事,一首配乐的小诗,一组电视画面,一支动听的歌,一段感人的视频„„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教学的境界,把学生思维激活,诱发学生再创造的灵感。引导“自主式”的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自由灵活的不同教学形式组合中,人人有合适的角色,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在交流中优势互补,又能以合作的方式参与竞争。这样,不但使学生的从众心理、胆怯心理、惧怕心理的压力减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拓宽知识层面,提供创新思维平台
知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见解、新的创造。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并举的今天,知识更新瞬息万变,学生在学校单凭学习课本知识是不够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好各个学科的同时,尽可能博览群书。及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阅读等途径去汲取丰富的科学知识营养,收集处理现代科技信息,打破学科间的封闭,加强学科间的渗透,整合学科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广阔的空间。三. 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实践活动。
学校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学生视野,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2012年3月带领学生参观考察内蒙古气象局,使学生对气象知识有所了解,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2012年9月,学校带领学生参观蒙牛公司,走进特色企业了解生产活动,引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大大开阔了学生眼界,拓展了学习空间,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机会。
总之,一年来,我校通过课内外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手段,积极落实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好的方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7.在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七
一、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新型的教学观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 一贯重视知识传授, 忽视学生的智力发展, 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传统的认识观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 认为知识好了, 智力也就自然得到发展, 创新能力也就会自然生成, 没必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理解决定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的目的, 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主要是知识的积累过程, 以掌握知识的精确性作为评价的标准, 并形成以模仿、操练和背诵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在这一过程中, 无论是教还是学, 都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 以知识的记忆与复现为基本目标的。在教学标准的要求上, 教师只对教材负责, 学生只是满足于获得标准答案。因此, “讲授”与“考试”成了传统教学的两个核心要素。至于在数学教学中, 启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培养和发挥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则难以顾及, 更无具体的方法。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 人们认识到, 创新人才的培养取决于具有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师的教学观念不转变, 不仅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还有可能把学生的创新精神扼杀在萌芽状态。因此, 教师必须实现以下五种教学观念的转变。
(1) 由传统的“标准件”型的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型教育观念转变。
(2) 由重高考升学的评价观念向素质教育评价观念转变。
(3) 由师道尊严和教师说了算, 向民主、平等、和谐与同频共振的师生关系转变。
(4) 由单纯传授知识向重学生主体参与,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
(5) 由封闭办教育向开放办教育转变。
在实现以上五种转变的前提下, 才能达到培养独立人格和创造型人才的目的。
二、改革传统教学, 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 教师先讲, 学生后练, 重数学知识的传授, 轻学法的启迪, 习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模仿地运用知识, 只能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继承下来, 仅仅是继承, 不能创新, 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使其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 特别是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为此, 需转变教学模式, 将单一的继续型、维持型、守成型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拓型、发展型、创造型的多种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体现了三大原则: (1) 全面性原则, 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遵循因人施教的原则, 尽量挖掘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潜能, 让每个学生的优点、专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最快的提高; (2) 主动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 以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精神对待学生, 制定教学策略, 选择教学方法, 组织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 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 有浓烈的好奇心, 勇于质疑,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活动性原则, 通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参与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学民主氛围, 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精神、学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习能力, 以提高综合素质。
这些新型教学模式的确立, 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三、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1.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问题, 提出新的可能性, 从科学的角度去看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可见,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从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大胆质疑、勇于发问开始。数学教学中, 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有利于学生发挥聪明才智而创设宽松和谐、探索进取的课堂教学气氛和激活教学过程的一种设计。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特点, 从心理和认知结构两方面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励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欲望, 进而引导学生明确问题, 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真正起到主导作用。学生能想到的, 教师不指出;学生能说的, 教师不代替;学生能做的, 教师不包办。通过“主体产生问题”、“主体解决问题”, 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将得到锻炼和提高。例如, 在学习“直线方程一般的形式”一课时, 教师先不板书课题, 而是设置一组问题情境, 并明确要求:根据已知条件写出下列直线的方程, 并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在学生已有了四种特殊的直线方程的知识储备以及想寻找一种能表示平面内所有直线方程的心理需求, 做完上题后, 由学生设置“疑问”和“悬念”进而提出问题:二元一次方程是否能表示平面内所有直线?教师对此问题先不表示肯定, 由学生组织讨论, 此时此刻, 同学们产生极大的求知欲。正是这种欲望, 使他们积极地去思考, 勇敢地去实践、去研究,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所以, 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 是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建立和谐、民主、真诚、融洽的师生关系,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是至关重要的, 它能使学生思维活跃, 求知欲旺盛, 敢想、敢说、敢问, 乐于发表意见, 敢于大胆创新, 还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 教师要用热爱、平等、尊重的情感教育行为, 去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尤其要关心数学基础差的学生, 变对他们的一味指责为让他们从失败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变板着面孔进课堂为把微笑带进课堂, 以此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枯燥感、无奈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数学教学中, 学生感到困难的是问题的证明与解答, 尤其是一些综合性习题让部分学生束手无策。有的学生曾这样问我:“老师, 为什么您分析问题时那么顺利, 我却不能?”我诚恳地告诉他:“那是因为我已经准备了, 否则也不一定那么顺利。每当解题时, 我便想方设法排除困难, 从未知找需知;找不到需知看已知。直到成功为止。”用平等、尊重的情感, 赢得学生的信任, 使他们能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老师要常常和学生一起分析、研究, 让他们感受到师生关系的融洽, 在心理安全的气氛中得到发展, 在宽松的环境中大胆实践与创新。
3.开展学法指导, 让学生会学
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即使教师把当今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 也不能满足他们未来生活、工作的需要。因此, 教师的任务不单是使学生学会所教内容, 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使学生会学。会学的具体内容包括乐学、学会和学活。
乐学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 学会学习的真谛是为了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不知道“结果”的情境, 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发现过程, 学会认知方法。根据数学教学的实践经验, 在学生探求知识, 逐渐掌握学习方法方面, 指导学生看书, 教给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1) 提纲阅读法;2) 画批式阅读法。它能达到强化分析和理解、消化和吸收的效果, 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 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使他们不断完善自己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有:1) 改进课堂练习的讲评方法;2) 开展自练互评;3) 加强作业后的自我检查。由于教师的正确指导, 学生乐学、学会的意识普遍加强, 涌现出大批爱学、会学的典型, 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活, 是针对学生死记硬背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 不能灵活运用去解决问题的“容器式”应试教学方法提出的。学活倡导在教师的指导下, 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并能举一反三, 学以致用。数学课堂上, 常出现“一听就懂, 一做就难”的现象。为此, 教学时, 教师要加强学法的指导, 不仅引导学生“怎样做”, 而且分析“为什么这样做”、“怎样想到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一题解答之后, 还要指导学生反思, 反思本题涉及的知识点, 运用的数学方法, 渗透的数学思想, 体现的数学能力, 通过这样的剖析, 学生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实践证明, 只有学法指导到位, 教学合理, 学生才能乐学、学会、学活, 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 才能实现“教师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4.重视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是培养和形成学生创新精神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实践, 学生的认知技能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并形成实践能力。首先, 要积极参与数学课堂内的实践活动,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其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 在介绍《立体几何》中圆柱、圆锥、圆台的性质时, 可以让学生制作这三种模型, 使学生对这三个几何体所具有的性质初步得到了解。此外, 还要重视数学课外活动, 数学课外活动包括数学游戏、数学调查、数学测量、数学板报、数学竞赛、数学辩论、几何图形的商标设计与收集、数学小论文写作等。数学教师要善于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活动, 促使学生认识数学, 激发学习热情。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实用性和多样性, 必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5.发展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造性思维是重要部分。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和独创性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人们善不善于创造, 能不能进行创造,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品质中的核心因素。就课堂教学来讲, 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培养。
首先, 引导发散思维,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 它含有创新思维的因素,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挖掘数学教材的潜在因素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练等等, 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积极思维, 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其次, 学会各种联想,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数学知识本身是循序渐进的, 学生学会联想不但有利于知识迁移, 还能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例如, 求抛物线y=x2上到直线y=2x-4距离最小的点的坐标, 并求出这个最小距离。教学时可将抛物线y=x2换成其他的二次曲线, 或将直线y=2x-4换成一个点或一个圆, 这样通过变形、拓广, 使原来的一道题变成一类题, 再由一类题变成多类题, 它们的解决彼此具有紧密的联系, 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这正是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培育和发展的体现。
再次, 采用变式引申,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表象化的肤浅思维, 要有深度,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训练。例如, 在双曲线概念的教学中, 对于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 (小于) 的点的轨迹叫双曲线”, 可设置如下疑问让学生思考。1) 将“小于”换为“等于”或“大于”, 其余条件不变, 点的轨迹是什么?2) 将“绝对值”去掉, 其余条件不变, 点的轨迹是什么?3) 令常数为零, 其余条件不变, 点的轨迹是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探索, 使学生对双曲线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最后, 注意克服思维定式, 引导思维的独创性。在数学学习中, 长期运用某一思维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机械使用, 形成思维定式。因此, 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思考问题, 寻找一些不用常规方法解决的题目, 引导学生, 以此培养其思维的独创性。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方法是多样的, 工作是长久的。只要我们教师转变观念, 强化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有意创造教学氛围, 科学选用教学方法, 就一定会使数学课堂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摇篮。
摘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为此, 课堂教学要树立以培养独立人格和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观念, 构建开拓型、发展型、创造型的多种教学模式, 同时, 教师要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关键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观念,模式,环境
参考文献
[1]孙长缨.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 1999, (6) .
[2]赵常德.姚开胜.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J].教育探索, 2001, (3) .
8.在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八
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實践能力呢?我们德阳外国语学校政治组全体教师对这一“课题”专门加以研究。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逐步探索出一套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并初步收到较好的效果。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探索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渠道在课堂。因此,教师在学好创新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后还必须探索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我们认为,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引起探究动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源泉。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一事物,力求参加该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巧妙的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首要条件。
1、选择耐人寻味的事例,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思想政治课本身具有理论抽象,偏重知识,趣味性少的特点,如果教师将政治课上成纯粹的理论讲授课,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昏昏欲睡,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想尽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以及国内外重大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作好心理铺垫。
2、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创新精神孕育而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3、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可见,教师以影视显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一些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具体对象,给学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活泼、积极、主动地思想。
(二)大力改革课堂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重视教师主导为更重视学生主体,让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中自觉完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而课堂讨论是训练学生两种思维的有效形式。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互相交流切磋甚至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讲授“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这一框题时,我结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这一时事热点,联系教材知识,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讨论中,有的同学从国际组织分类的角度分析说明;有的同学从政权组织形式的角度分析概括;有的同学从国家职能的角度来解释。在充分肯定学生的讨论分析之后,我又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之所以在我国上海举行,是因为上海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是我国经济发的缩影。这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都为我国能举办这样规模的国际会议而感到自豪。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被极大的激发出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强调:“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可见,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双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应该重视“双基”的教学,而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讲到清除封建残留思想时,就要联系到生活中存在的迷信思想,以及邪教“法轮功”的危害等;讲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时,就要联系到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应用等;在讲“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可拿出一些商品让学生当场鉴别真伪,如仿冒“两面针”牙膏、仿冒的“金嗓子”喉宝、仿冒的“双星”运动鞋等,这样学生非常感兴趣,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而且增长了生活常识与经验。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改革和探索,从根本上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展示了学生创造个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课堂气氛活跃,他们普遍反应政治课新颖别致,兴趣高,有意思,课业负担轻。
总之,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脚踏实地,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为祖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9.在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九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
今天由我们学校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科技展示活动。首先非常感谢局德育办给了我们学校这次宝贵的机会,这既是对我们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肯定和认可,也是对我们今后工作的一种鼓励。更得感谢局领导和各个学校的领导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我们建国小学,肯请各位领导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建议。
在这里我把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汇报给大家。
一是我们学校李校长本人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充分认识科技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多次在班子会议和教师工作例会上强调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李校长把她的这种理念和认识渗透到平时的工作安排中也渗透给我们全体教师。在我们校形成了重视科技教育活动的风气,学校不仅有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科技辅导员还定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科技教育工作,总结科技教育工作的经验。
二是主抓教学工作的领导给这项工作配备了优秀的教师作科学课担任科技活动辅导员。几年来校长舍得投入资金,让科技辅导员参加省、市级各级科技培训,每次培训前朱校长都叮嘱老师多学、多看、多记,学到省、市级学校的长处,可以说培训工作提高了广大辅导员教师从事科技活动的水平和能力,为我们校科技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涌现出像李振国、候叔伦、秦砚名等校级优秀辅导员,还有李尧华、隋瀛、宋立华等一批班级科技教育优秀教师。这些教师积极热情主动的参加到科技活动中来,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为我们科技教育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带领学生在历次国家和省举办的科技创新大赛中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三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调动了全校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我们成立了校级科技活动小组、班级活动小组积极组织学生定时、高质量的活动保证每次活动按计划、有内容、有步骤、有作品积累。在这里得感谢我们局德育办,为我们争取机会,努力创设条件让我们各个学校积极组织我们学生参加省、市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科幻画、航模、海模、车模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和创新大赛等。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增长了学生的科技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具有了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一个有创新意识的大脑,一双会创造的巧手。通过科技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科技素质,增强了创新意识,为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中小学科技教育。
目前,我个人认为中小学科技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普遍存在着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和探索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较薄弱。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还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
1、拓宽中小学科技教育途径,全面实施中小学科技教育。一是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进行中小学科技教育的首要途径,是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技意识的主渠道,其他学科同样是进行科技教育的主渠道。以学生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经历过、感受得到的科技成果与产品为主要内容,通过学科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乃至世界高新科技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让学生充分理解现代科技与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密切关系。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增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科技教育内容。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科技教育的主要途径,三是我们还想积极开发科技类校本课程。
2、以学校各类教育活动为载体,有意、有机地结合各类教学和各类教材中潜在的科技因素,使学生在学习本学科内容的同时也有效地接受了一些科技内容的教育。科技教育不是单独组织的一种教学形式,我个人认为学校抓科技教育应该像抓中小学德育工作那样,把科技教育渗透到所有课程之中,善于挖掘不同课程中所蕴含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这项工作我们将结合学校的角色教育课题开展挖掘课程资源中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
10.在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十
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广东省韶关市乳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李可欣
邮编:512700 电话:*** 邮箱:308757998@qq.com 摘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已成为我们研究的永恒课题。本文结合中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实践,从激发学习兴趣、激励探索、教学灵活、联系实际等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机械制图;激发兴趣;激励探索;教学灵活;联系实际;实践;创新 《机械制图》 是中职学校工科类学生(特别是机械类学生)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一门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学科;它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与生产实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如果他们不通晓机械制图这门 “工程语言” , 就很难学好其他专业知识, 也无法胜任以后的工作。近几年,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门槛降低,中职进校生的总体素质严重下滑,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无实际经验,没有空间立体几何知识,学生学起来感到很难,不容易掌握,不少学生由此产生厌学、惧学情绪。
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呢?下面结合中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实践,探讨了几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古人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对制图这门课程根本不感兴趣,那又怎能谈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因此,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
(一)上好绪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学生都是90后,有很强的个性,如果他接受你的为人,对你所任教的这门课也会有比较高的兴趣,但如果他对你产生厌烦感,在学你的课时也会产生烦躁感,不太愿意学了。在《绪论》的讲述中,在介绍了本课程的大概内容和特点后,要多准备一些实际生产中的图样,让学生由图样猜测实物,并说出理由和根据。教师当堂大致说明原因,为以后的课程讲授留出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同时要让学生明白机械图样是工程界的通用语言。其他国家的人尽管语言不同,仍然能看懂图样所表达的内容,是国内外技术人员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一系列形象的对比可以让学生对本课程产生新奇感,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教师对第一课教学过是否精心设计直接关系到以后教学效果的好坏。学生只有对《机械制图》感兴趣,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为学好本学科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在绪论课老师要讲得贴近实际,要让学生认为这个老师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让学生觉得这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老师,让学生接受你,那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我们的教学。
(二)有效利用简单的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好制图机械制图课关键是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是普高生,这类专业基础课是首次接触,需要改进以前的学习方法,是一个调整的过程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启发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利用客观环境是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其学习兴趣和热情,学习效果也有了明显提高。一些自制的模型让学生看了之后,有利于学生从事物到图形的转换,而且学生会认为这个老师的手好巧,水平好高,会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心理,有利于教学的展开。我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对于“点的投影特性”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感到要真正理解透彻很困难。尤其是点的坐标和判断两点的空间位置时,课前先让同学准备好一个三投影面体系和两个小球,课上三个学生一组,小球当作空间的点,其中一人拿点(可设为A点),一人作垂线,另一人观察,做记录。日光灯可当投影线,这样,学生可根据初中学得平面点的坐标很容易看出各投影点由哪两个坐标组成,如a是由X,Y两轴组成,a’是由X,Z两轴组成,a"是由Y,Z两轴组成。总结,以后凡知道X,Y,Z轴的坐标就能知道三投影点是位置,反之也成立。再如在讲判断两点的位置时,一人拿两个不同的小球(设A,B两点),根据刚才方法,学生很容易作出空间点在三个投影面的投影,然后,根据平面点的坐标的知识很容易观察出点在坐标轴上的位置,这样学生可看到X轴上的两点是左右的关系,Y轴的两点是前后的关系,Z轴的两点是上下关系。这是立体情况,转到平面上,点在X,Z轴的位置易理解,Y轴较困难,这时让学生把Y轴向下转到和Z轴同一条直线,可看出前后变成了上下位置,越往下也就越靠前,往上也就越靠后。同学们得出以上结论后,由教师总结点的空间位置,即X轴判断左右位置,Y轴判断前后的位置,Z轴判断上下位置,那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样的方法,能使学生不仅对直线投影有很直观的认识,而且对直线投影特性理解得透彻,印象也深刻。可喜的是在学习直线的三投影特性时,学生也运用这种方法,总结出了直线的投影特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激励探索”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不再仅仅传授书上现成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知识、技能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创造性的思考问题,改变传统教育只注重知识传授,只注重形式逻辑思维培养的弊端,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的规则和结论,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上来,从亲历知识过程中获得发现的快乐,并在成功创新的体验中建立起学习机械制图的信心。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研究学生的思维规律,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因势利导,使学生的知识都是经过自己的思想劳动获得的。而不是“灌”进去的。在每次情景呈现后,我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一般按前后座位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注意学生的思路(一般用3~5分钟时间)。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向教师提出或由教师就近随时个别辅导答疑。这时的疑难问题是学生经过了一定努力仍然难以独立解决的重大难题或关键环节。讨论之后,由小组代表发言,阐明结论,小组间可以互相补充。这种讨论有利于学生了解群体思维轨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训练说理能力,并加强了学生间的交往和互动。课堂结束以前,小结选择有代表性的练习题,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适当补充。充分利用《机械制图习题集》,通过各种练习,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这不仅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还可检查教学效果,教师巡回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辅导,可提高全班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
三、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机械制图》是比较抽象的课程,在教学中比较困难的一个环节就是对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由立体到平面,再由平面到立体的转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当引导学生运用投影规律认识实物和图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看得到,摸得着的环境中获得直观的认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选择一些模型让学生自己思考,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课后如有困难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模型,这样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掌握。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物体,制作模型又很困难,教师无论如何比划,学生总是想不出形状,这就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象化优势可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例如,利用3DSMAX 制作三维动画,可以任意摆放模型的位置,任意拆开分解,使学生对复杂物体的结构可以一目了然。配合FLASH 课件将三视图的绘制按步骤演示可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到剖视图这部分内容时,运用3D 图像演示假想剖切位置,可以在屏幕多角度演示机件的内部构造,并结合剖视图的作图过程演示,学生可以轻松地看懂机件的内部构造。这样学生在比较直观和轻松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空间想象能力和利用电子模板作图的能力。
另外在《机械制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在实际工作生产中,手工绘图由于劳累、繁琐和效率低下,逐渐被边缘化。因此,在学生学习时我适当地加入了对计算机辅助制图软件的介绍和讲解,比如AUTOCAD等应用软件的学习,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以后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生动的、丰富的。与此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和充分发展。例如,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制图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小制作、论文写作、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等活动创新教育的理念下,教师的作用是鼓励与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学会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测绘实践的教学(大纲要求1~2周)。首先,教师、学生都要做好准备。如准备测绘设备、工具、指导书等以及分好小组。小组间的教学内容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接着教师要明确测绘实践的要求、做法及学习目标。组织各小组学生自学、获取信息。然后小组研讨决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制订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教师讲解测绘设备(较多用机用虎钳)的工作原理。示范拆装零件和测绘主要零件。学生模仿教师,一边测绘、一边画草图。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内要具体研究各零件表达方案的选择,我进行指导、检查。当小组的草图方案完成后,进行检查,评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修改,绘制成一张装配图和若干张主要零件图。当小组内都完成绘图任务后,最后由我和小组成员共同对各同学的表达方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如各小组间的测绘内容不同时,还可增加以下一些环节:小组内总结,各小组代表按一定的顺序在全班介绍,共同讨论,各小组成果汇集成最终成果。
11.在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54-01创新是人类诞生以来最古老而又最现实的问题,创新使人类社会获得文明与发展。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的创新是教育的结果,而创新教育,自古以来是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要求学生苦苦思考寻找答案,到法国教育家卢梭强调要教给学生研究学问的方法,到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反对教师的权威,到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徘不发”这些思想无一不体现着创新教育的精髓。当今世界突显经济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特征需要把创新挥到极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实施创新教育迫在眉睫,成为人们的共识。
而教育创新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创新。因此,提高教师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就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战略重点。那么,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一、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必须明确,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针对“三个中心”,教师要有现代的教育观念,实行由“以书本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实践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由“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牢固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二、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和谐的学习环境需要教会学生宽容、理解、信任和激励学生,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乐趣,自信乐趣、积极进取,实现自强。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学生创造的星火得以燎原的推助器。也许,学生的一个想法、一个做法是不符合逻辑的,是荒谬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我们不急于怀疑他们的动机。这是由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决定的。宽容的本质,是要我们从学生的过失发现问题,进而改进我们的教育。没有谁不是天生的普通人,但也没有任何人注定是平庸之辈。”信任每一个学生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并且不断地鼓励他们去尝试、去努力,使学生有充分的自信,一定会产生“攻无不克”的效果。
三、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三维学习方式,并要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识能力安排教学程序。它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和根本保证;但它同时认为,“主导”不是“主宰”,反对像传统教学那样,教师完全以权威者的身份和冷冰冰的面孔对待学生,要求师生平等、教学民主,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四、发展学生个性,激励学生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提供新颖的、有价值的成果的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创新教育的目标之一。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激励学生的思维:
1.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鼓励学生主动地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或于平淡无奇之处生疑,或于深层蕴意之处生疑,或于新旧比较之处生疑。“真正做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朱熹语)。教师要以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乐问和善问,在提问和答问的过程中迸放出思维的火花。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奇思妙想
标新立异是一种创新,它蕴藏着灵性和创造。而传统的教育思想则要求学生中规中矩,服从教师,服从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的一般是求同思维的训练。为此,教师应该教育和鼓励学生破除“唯书”、“唯师”的传统观念,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善于标新立异。同时创新精神源于学生兴趣之上的奇思妙想,甚至异想天开。“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得)不急于认同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的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和分析,产生联想、想象,改变视野,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产生新的看法和思维,从而获得新的收获和成功。
3.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在思维和解题中有“法”可循、有“路”可行。但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注重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创新教育的教学策略。
五、注重自主学习
自主性是主体性的基础,创造性是自主性的最高形式。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学生能够自己作主,有选择、有支配能力。人的主体性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自主性的培养有赖于学生的自主活动。计划让学生先定,书本让学生先读,问题让学生先议,习题让学生先做,小结让学生先说…….要鼓励学生敢想,更要推动他们敢干,把创意和构思付诸行动,这样,学生才可能更多地体验到独创的乐趣,学生的创造思维才具有价值。
六、结语
12.在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十二
一、在认识上, 要进一步理解“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真正的意义。
长期以来, 许多人认为“创新”就是创造发明出前所未有的新的科学理论或科研成果, “创新”就是少数类似“爱因斯坦”的天才科学家的专长, 多数人是不能有什么创造发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大学毕业生或者是硕士博士的主要素质。“创新”必须产生巨大的有目共睹的价值, 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让广大中学生有创造发明简直是“天方夜谭”。以上的认识和要求是“创新”的最高目标, 也是广大中学生的发展方向和美好理想。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曾指出:“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只有不畏艰险沿着崎岖的小路不断攀登的人, 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但要传授课本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新”必须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 以及发展价值。在中学阶段, 中学生的创新重在发展价值。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 只要能主动大胆质疑, 提出正确的问题, 能别出心裁地解一道题, 虽无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是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就已经得到了锻炼。它的价值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创造活动, 使学生品尝成功, 以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是指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动机, 有不怕学习困难的勇气, 有不懈追求, 发现新概念、新关系、新规律的学习倾向及心理状态, 有不断增加智慧的学习情结。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 更要着重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在长期的物理教学的实践中, 我们已经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但是, 我们还必须不断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并且把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品质进行整合。创新思维品质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学生学习物理成绩的差异就是其创新思维品质的高低不同。例如对于理解能力, 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确切的含义, 对物理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 不同的学生其理解深刻程度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学生能从正反两方面或正向及逆向进行全方位思维, 表现思维的灵活性;有的学生能深入思考, 大胆质疑, 提出独特新颖的解题方法, 表现出思维的独创性;有的学生能举一反三, 概括出解题的思路、方法、规律, 表现出思维的敏捷性。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江泽民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世界之林。”近几年来, 党中央和国务院强调要求各地教育行政机关和各类学校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提出了“以德育为核心, 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面向新世纪, 培养大量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教育改革的浪潮滚动在中国的大地上。我们应转变观念, 振作精神, 投身到改革的浪潮中去, 努力学习培养大量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理论, 探索与实践一理论的有成效的方法, 不断总结经验, 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在实践上, 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 大力开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活动。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变传统教学为创新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锐意开拓, 不受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束缚, 用新异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 求异是创新的核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充分开拓学生的思维, 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使学生的创新在课堂上凸显出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 有这种能力的人, 能够产生新的、独特的, 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产品、新工艺等一系列的新科学技术。例如在研究原子结构的过程中, 汤姆生提出的枣糕式的原子结构早期模型, 而卢瑟福做的α粒子大角度散射的实验, 指出汤姆生模型的最大弱点是不能解释α粒子大角度散射, 大胆地否定了汤姆生原子模型, 提出原子核式结构的理论。后来玻尔发现卢瑟福从经典物理的理论提出原子核式结构也有不足之处, 他创造性地将量子概念引入到原子结构中, 提出了几条假设, 解决了卢瑟福原子模型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玻尔虽然能成功地解释氢原子的结构, 但是在解释复杂一些的多电子的原子时又与实验不一致, 这表明玻尔的理论也是不完善的。后来的许多科学家又在量子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原子理论。通过这个例子我们激励学生用已学的知识独立思考, 勇敢地探索未来的科学技术;教育学生不要机械地模仿, 而是要敢于创新, 在成才的道路上做出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祖国的繁荣富强的贡献。
2.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 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传统的教学的确存在某些制约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个性健全发展的弊端。例如:教学方法陈旧和教学手段落后。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活动范围是课本、粉笔、黑板、改作业、改教法。教师教学过于严谨;学生活动时间与空间基本是听课、笔记、作业、考试, 学生在课堂上是服从大多数的从众的心理;学生不敢大胆发言, 哪怕是错误的看法;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单一, 只看考试成绩。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创造力低下, 不利于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及其发展, 不利于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 不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学始于思, 思始于疑”。教师的作用不是讲得学生没有问题可问, 而是善于引导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 并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从自己的理解角度提出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例如: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是常见的, 在复习课中可以由学生列举等公式物理含义进行比较, 真正理解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的实质。例如:凸透镜成像实验, 若发现在移动透镜时, 在屏上却得不到清晰的像, 对这一类问题, 教师不必回答, 可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 经过全班学生分析, 学生会找到以下一些原因:物距比凸透镜的焦距小;物距太小, 像距太大, 超过光具座的长度;凸透镜的焦距太大, 等等。在备课和教学中, 教师要备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困难。教师不能只“传道授业”, 要转向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应有学生的心理:“假如我是学生, 我会提出以下问题……”教师更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思维障碍、学习方法等。
3.课堂教学要民主。教师要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在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 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关系, 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地发展。教师要打破“师道尊严”的旧常规, 提倡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爱戴, 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地发挥, 创新能力才能充分展现。尽管学生年龄相仿, 但智力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物理教学中, 物理的形成和发展、定律的应用和理解、实验的步骤和操作、器材的装卸和使用、习题的分析和解答等, 都可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 以有针对性地推进智力的发展, 如此可以促进学习较差的学生纠正自己原来思维过程的缺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活动中, 要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认识, 在课堂上提倡“情感教育”、“愉悦教育”、“成功教育”。如果没有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就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在课堂上民主、合作的良好教学情景, 有利于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消除学生的自卑感, 增强学生学习成功的信心。
4.加强物理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的教学力度, 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去验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演示实验可促进学生在观察前后进行深入细致的思维活动, 经过分析、比较和抽象, 找出物体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变化规律;学生的分组实验可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物理现象、正确使用仪器、合理选用器材、精心设计方案、规范操作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构两者均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运用知识能力, 综合信息处理数据的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实际, 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 将某些演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将某些测量性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 培养学生多方位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例如:做完“用伏安法测量一个定值电阻”的分组实验后, 我们可以补充“测量伏特表或安培表的内阻”实验,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开设课外物理实验兴趣小组, 进行物理小制作、小实验, 使学生尝试动手动脑的乐趣;举办物理科技讲座, 开展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竞赛, 指导学生进行小发明创造, 撰写科技小论文。这些活动能够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善于从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去分析思考问题, 调动学生的创作灵感, 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3.在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十三
结题验收主报告
项目名称:”理科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和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代号: 1282A030
31项目负责人:王晓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天文与应用物理系,合肥,230026)
摘要: 本项目在研究与实践中,立足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并实现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全面改革思想。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独立的课程体系,建立了学科交叉,逐步升级的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教学内容注重了反映时代特点和最新科技的发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建立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在考试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改革的改革,使大学物理实验课更着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一.理科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思考
随着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21世纪又将经历一次重大变革。如果说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人类从依靠体力的劳动中摆脱出来,那么今天的信息革命将使人类社会从繁杂的形式化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大规模memory的记忆容量,计算机的运算速度,Internet网的交互管理能力,智能数据库、CAD等各种应用软件的功能,以及它们的准确性都是人脑所不能比拟的,21世纪人类对待这类脑力劳动如同操纵机器完成体力劳动一样简单。也就是说将来的脑力劳动性质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站在这个角度来思考对未来科技人才培养的目标,它应该是具有对所学知识的凌驾程度,具有对知识的探索,应用开发能力的新型脑力劳动者。但是,我们的理工科教学长期受到教学条件、环境和师资水平的限制,因袭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客观上引导学生向形式化,记忆型方式学习,过重的学习负担也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学素质的养成上世纪中叶以来,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材料科学等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加速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新的综合化趋势已成为科学发展的主流。因此,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路必然要适应这些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必须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基础物理实验作为大学生在进校后的第一门科学实验课程,不仅应让学生受到严格的、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因而实验教学应该面对时代的发展,科技进步的新趋势和新挑战,不断有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和科学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根据上述的想法,我们反省目前教学 1
上存在的弊端如下:
1、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基础实验教学基本上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多年不变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与当今飞速发展的前沿科学新理论,新技术严重脱节,陈旧落后的实验教学设备,因袭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更是远远落后于科学技术进步的步伐。就大学物理实验而言,原有的大学基础物理实验被分割为普通物理与近代物理两门独立课程,其中普通物理又被分为力、热、电、光等各自独立部分。基础物理实验实际上只是处于课堂教学的从属地位,二十世纪后期,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成就很少能在基础物理实验中得到反映。因此,相当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
2、对本科生的实验教学一般一项实验课时是3—4个学时,在这样一个很短时间内要学生了解实验原理、仪器原理、熟悉仪器的操作使用并完成实验是不太可能的,没有办法只好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仪器操作方法等尽量交待清楚一点,让学生自己思考的太少,很多学生是盲目操作,走了过场,这实际上是一种呆板的模仿型教学。
3、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都是在实验室里产生的。目前大学本科开设的有些物理实验是当时科技发展的突破性成果。有的实验对物理概念的深化、发现、总结规律和对规律本质的解释做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但教学中没有作太多讲解,学生认识不到当时科学家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实验,科学的概念和规律是怎么产生的;还有一些实验成果为后来的科技发展开辟了新的研究范围,派生出很多研究方向,但在教学中也没有通过这些例子介绍学科的相关性,展宽学生的思路;有的实验成果则产生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或者一个新的产业,但在我们教学中没有介绍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和经济背景,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怎么联想到它的应用方向,以及发展过程。这些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和很好的教材。
4、物理学是以实验作为基础的科学,它的概念和规律是通过实验形成的。爱因斯坦把物理理论称之为“理想实验”的结果。在我们的理论教学中对概念的引进缺乏对实验背景和该概念前的学科背景讲解。这样虽然学生理解了概念,但不理解概念是通过怎样的思考、怎样的实验产生和进化而来。这样的学习容易使学生把概念绝对化,形成对理论的形式化理解,这样的学习不利于科学素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能力的培养。
从面向21世纪科技发展和人才科学素质需求的角度来考虑,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必须建立一种适合当代科技发展、有利于培养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的创造性人才的教学新体系。教学内容应反映当代教育思想和高科技成果,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改变过去的单一模式,建立多级开放实验室,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独立进行学习和研究的需求,采用CAI、Internet网等现代教学手段,改善我们的教学条件,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 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1.发展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教育资源的缺乏是长期困扰教学质量提高的难题,也是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瓶颈。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进步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趋向个性化的教学,需要比普通公共教学占用更多的教学资源,对公共教育来讲也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这些矛盾只能通过发展教育技术、创新教育手段来解决。在这些方面,我们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研究,研制和开发一批物理教学软件。其中,我们在国际上首创开发出第一套仿真实验教学软件;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国际领先水平。近两年来我们又推出了《大学物理虚拟实验》的Internet网远程教学系统,并且发展成“新世纪网络课程”在国际和国内物理教学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赞扬。它的意义主要在如下三个方面:(1)开创了物理实验教学的新模式,该成果利用计算机把实验设备、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教师指导和学习者的思考、操作有机融合为一体,形成一部可操作的活的教科书,为物理实验改革提供了有力工具,同时克服了实验教学长期受到课堂、课时
限制的困扰,使实验教学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2)为网络教育最难实现的远程实验教学开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3)开拓了CAI研究的新思路,带动了国内CAI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为它的应用开辟了重要的方向和更宽广的领域。
这项新的教育技术为我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武器,开创了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实验中,对一些难度高、复杂的实验,学生在3~4个学时内对实验设备原理、使用方法、实验的设计原理难以仔细消化,对实验中所遇到的现象也很难通过短时间分析建立起认识,因此复杂的实验不能容许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参数,反复调整后,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用虚拟实验、远程教学(在校园网上完成虚拟实验)与实际实验相结合的二段、三段式等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外可充分消化实验内容,在课堂内独立完成实际实验,有充分的思考与分析的时间,使学生真正受益.在教学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2.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建立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
新实验课程的组成部分为: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科学小实验等,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接授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逐级提高的一、二、三级基础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每一级物理实验大致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完成,不同的级标志着不同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水平。使学生从较高起点上进入大学物理实验,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走向科学的高峰。其中:
一级物理实验,主要为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和基本测量方法与误差分析等,涉及到力、热、电、光、近代和物理各个学科,为普及性实验.二级物理实验,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由以前教师排好实验、准备好仪器、学生来做实验的状态,过渡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设计方案来完成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造能力。学生通过做设计实验,从成功与失败中受到训练,得到素质的提高。
三级物理实验,为以现代物理实验技术为主的综合,设计实验,学生学习现代物理实验技术的思想,方法,技术和应用.四级物理实验为研究型实验,组织若干个围绕基础物理实验的课题,以科研方式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研究、开发应用能力。
在课程安排上一级物理面向全校各学科专业学生开课,二、三级物理实验对理工类专业开课,第四级物理实验为物理类各专业学生必修课,理科非物理类各专业学生的选修课。
3.注重物理实验的时代性与先进性,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物理实验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也才能使现代科技进步的成果渗透到传统的经典课程内容之中,例如将计算机技术、光纤技术、光声谱技术、磁共振技术、核物理技术、软X射线显微技术、光谱技术、真空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现代科研成果用于学生物理实验之中。在对我校量大面广的工、商、文科学生在一、二年级所开设的物理实验中,已涉及光谱技术、真空技术、磁共振技术、核物理技术、X光衍射的技术、光纤技术、传感器技术、光学信息处理技术等。
4.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教学环境
目前我校开设的实验类型有公共必修实验、选修实验、仿真实验、远程网络实验、开放实验等。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设“大学物理实验远程教学”
通过开设远程网上物理实验教学以来,学生利用校园网或Internet网对实验教
学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使实验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一样,使教学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学生能够充分的学习和掌握实验教学内容。开设网上虚拟物理实验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在任何地点自主的进行学习,开拓学生的眼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给学生提供了自学物理实验的环境,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自学能力。
(2)开设开放服务实验室
在每一级物理实验中,开设开放服务实验室,它不仅时间上对学生开放,而且在内容上也开放,是一种个性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满足学生求知、探索和创新的欲望,侧重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近几年来我们开放的实验涉及力、热、电、光学、近代物理等领域80个多个实验项目。学生在开放服实验室中,可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设备,自己设立题目,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和审核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与题目;实验中允许失败,最后以小论文的形式在Seminar课中发表,讨论和总结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创新点。
(3).满足个性化教育的需要,建立了大学物理实验网上选课系统,打破多年来一个年级学生一张课表的作法,实现全方位开放的教学模式:
在实验项目和教学内容逐渐丰富的基础上,建立了大学物理实验网上选课系统和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在三级、四级物理实验中,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网上选课,打破多年来一个年级学生一张课表的作法,作到一个学生一张课表,满足个性化教育,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2002年和2003年已在三级物理实验(现代物理实验技术)和四级物理实验(研究型实验)中,面向2000多名学生开放,效果很好。
5.开设物理实验课的同时,并行开设“物理实验技术系列讲座”,提高物理实验课的层次和水平:
在开设三级,四级物理实验的同时,对学生开设了核物理系列、光学系列、原子光谱系列磁共振系列、真空系列等领域的物理实验系列讲座,讲述各领域的背景、思想、方法、现代技术和应用。使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实验的思想、方法和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6.强化物理学文化素质教育,开设“物理学史的启迪”课程
物理学史是研究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学生物理文化教育素质和软件思维能力。学习前辈物理学家的科学探索方法,避免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形式化理解和对物理概念的绝对化。
在课程的选材上,重点突出著名物理实验在历史上的作用,教学方式上采用“Seminar”方式及多媒体教学形式,使历史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展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7.考核方法的改革
考核方法体现了教学目标,也是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内容的导向。随着实验内容的丰富,让学生自由地选取感兴趣的实验,作为实验考核的题目;改变传统的笔试方法,新的考核方法要求学生以小论文的方式提交总结报告,并以seminar方式进行答辩。考核方法的改革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写出了一大批水平较高的考核报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2003年做研究型实验(四级物理实验)的500名学生中,有63名学生作出了优秀论
文,在学生论文竞赛中获奖.四.项目主要研究成果:
我们在“理科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进行中所取得的成果如下:
1. 2001年“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同年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 “大学物理实验”被评为国家理科基地创优秀名牌课程。
3. 我们开发了“大学物理虚拟实验及远程教学系统”,“物理学史的启迪”,“物
理学”,“十一门物理学类网络课程”教学软件。在全国已经有250多所高校应用了这些成果。
4. 出版了面向21世纪教育部“九五”重点教材:“大学物理实验”(一、二、三、四册)。
五..项目推广价值与进一步研究,实践的思路:
1.上述研究成果已在全国250多所高校及香港.台湾等海外得到广泛的应用,对推动我国的教学改革起了示范和辐射作用.2.融合上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思想和成果,进一步更新教学观
14.在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十四
一、转变观念,大胆尝试,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为了尽快适应课改,使教学改革走在课改前沿,我校成立了课改小组,将改革方案课题化,并逐一分解到每个组员身上,边学习,边设计,边实验。作为组员之一,我从中受益匪浅,尤其是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方面有了很大的收益。深切体会到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核心任务。这样做的目功就在于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突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使学生逐步走上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的坦途。为此,在课改中,我彻底转变了教师要讲深讲道这个观念,而将时空、主角、精彩一齐让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自主学习,津津有味地上课。如在上《草原》一课时,我先这样导入课题:“从美丽的鸟的天堂回来,我们再乘兴去草原游览一番如何?现在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草原上升起了不落的太阳》……” 当“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悠扬歌曲在同学们耳边回响时,学生们立刻显得情绪激昂、兴趣盎然。我便趁势激趣质疑:伴随着这首优美的歌曲,你们愿意到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看看吗?你们想到那儿去了解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想了解草原的景色,有的想了解草原的风土人情,有的还想去看看草原的空气与兰州的空气有没有不同……于是,我便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主学习《草原》一课,并询问学生准备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去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说出了:读、列表、列小表题、画图、勾划重点词句、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我便让他们用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法去自主学习。霎时,整齐划一的课堂变成了五彩缤纷的动画片,读的、画的、勾划的、讨论的……气氛热烈、活跃,场面感人。当同学们都兴趣盎然地学完课文后,我便让学生说说自己从课文中了解了哪些内容,还存在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对提出的问题,我又按照难易程度,分别通过同桌、小组讨论或师生共同研讨等多种方式—一去解决。由于放手让学生去学习,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所以他们愿意将课文中自己读懂的内容讲给大家听,表达出收获的喜悦,而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也从师生的互动学习中迎刃而解了。
二、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找出扩充点、疑难点、异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我注意找出文章中的扩充之点,针对以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重点部分详讲,对次要部分略讲,而对没有的内容则干脆不讲的状况,我觉得文章的次要内容和没有的内容就是创新的空间,应充分利用这一空间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课件:导游词和小资料。我先出示自己的电脑课件──一篇短小的导游词,让学生阅读后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平时对草原民族风情的了解也来当一名小小导游。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文知识,而且扩展了视野、锻炼了口才。在学习完整篇课文后,我又设计了一个知识延伸的课件:你还知道了草原的哪些知识,能告诉大家吗?很多学生将自己平时在这方面的所见所闻及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讲出来,同学们从这些小资料中知道了我国四大草原的状况。草原的占地面积、草原人民的民风习俗,还知道了目前草场退化十分严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仅扩充了知识,而且受到了保护环境的教育。我对知识面广、喜欢读书读报、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同学及时给予了鼓励,这又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都能主动收集课文的相关知识,从而掌握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勇于质疑。疑问是创新的起点,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是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时,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质疑解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在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质疑的关系,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问,在质疑中重过程,不只重结果,而应重意识、重过程、重质量。为此,我在教学中就注意了抓异点,尤其注重主体的个人感受。如对“春天”一词的解释,词典中的解释是“春季”,而学生说,春天就是草绿了,种子发芽了,冰河解冻了,春暖花开,小朋友们脱棉衣了等等。对学生的回答,我给予了肯定和表扬。再比如在欣赏优美的课文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课文的哪些句段,为什么喜欢,将喜欢读的课文读给大家听,再让其他学生评评读得怎么样,应该注意什么等。这样,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感受去体会情感,注重了个体感受,学会了自主探索。
三、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间的交流包括知识信息和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的信息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因此,教师价值引导的落脚点应是学生的自主构建,整个教学过程应是教不断向学转化,以促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进行换位,要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应是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则是学习者、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在课改进程中,我注重与学生沟通,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了解其认知规律和兴趣点,与学生交朋友、谈心,进行书信交流沟通,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给学生创造创新的环境,使其具备创新的品质,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方案措施,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乐学、爱学为舟,促使学生到达学会的彼岸。
【在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荐阅读: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0-13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08-03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11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09-14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09-29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