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精选13篇)
1.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篇一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 《比较100以内数大小》教学设计
课题:比较100以内数大小 授课时间:2014.4.2 教学目标:
1、理解100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会准确地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十位是7的两位数有
(70、71、72、73、74、75、76、77、78、79)
2.比79多1的数是();比79少1的数是()。
3.74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二、新授。
1.教学例5。
(1)出示小棒图。
教师问:左边有多少根小棒?右边有多少根小棒?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2 37
教师追问:“左右两边的小棒,哪边的多?(左边多)42和37两个数比较,哪个数大?” 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说明,42和37相比较,42大,37小,我们用“>”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2)出示计数器图。
让学生观察后问:
“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
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23 25.又问:“23和25这两个数相比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该怎样表示?”
老师在 ○ 里填上“<”大家齐读式子两遍。
3、另一幅图提问个别学生:谁大于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三、引导学生完成巩固练习。
先让学生看课件,想一想。教师巡视指导。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出示100以内数比较大小儿歌: 百内数,比大小。
看数位,多为大。数位同,看十位,十位大,数字大。十位同,看个位,个位大,数字大。小朋友,要记牢,认真仔细才是好。
五、布置作业:课本P42的“做一做”第1题、第2题。
2.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篇二
关键词:教学,参考书,文本,语文
教学参考书 (简称教参) 是教师教学时, 辅助教学活动的参考性书籍。它的编写是根据当前一个时期的课程标准要求, 与教材内容相配套的, 主要从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建议以等方面提出建议, 帮助教师在教学时作为参考使用。教参的文本是教参内在质量的主要载体之一, 也是影响其效果的最直接因素。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师用书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为依据编写的。下面就以这一教参为依托, 来分析一下影响教参文本质量的四个因素。
一.内容方面
(一)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指引、定向功能,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设计的方向, 调控教学过程的有序进行, 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紧跟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参的教学目标要求具体明确, 其落实的可行性, 有效性和完备性较好。
例:《找春天》这篇课文的目标如下:
1. 会认9个生字, 会写9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体会春天的美景, 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 热爱春天, 愿意去观察、发现。
可见《找春天》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清晰的体现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要求, 指引着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 参考资料
教学参考资料和信息符合教学实际需求, 对教师的帮助很大, 有助于开拓视野。同时, 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强学习兴趣。
例:《日月潭》中的参考资料如下;
我国东南部的一个省, 我国第一大岛, 台湾自古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省总面积约为3.6万平方公里, 人口2000多万。台湾岛上三分之一为山地, 山脉纵贯南北, 玉山及阿里山在山脉的西侧, 日月潭就是这两座山之间断裂盆地积水形成的。
二.组织结构
本册教参以专题来组织单元, 设计了八个专题, 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八组教学内容, 每组内容包括四篇课文, 每一篇课文的教参内容都包括以下五个板块:教材简说
学习目标
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举例
资料袋
下面就以《数星星的孩子》这篇课文的教材为例:
(一) 教材简说
简略地介绍了本篇课文的内容, 使教师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 把握教材结构体系。
教学本课, 我们可以先和孩子们一起到课文里找“星星” (生字) , 如, “撒”字叫金星, “楚”字是火星, “衡”字为水星…哪个孩子找到并认识了一个, 就奖给他一颗“星星”;哪个孩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就奖给他一个“星级奖章”。
(二) 教学设计举例
教参中提供了一些关于教学设计的建议, 有助于教师准确地把握课标要求。
1. 课前准备
a.制作星星生字卡
b.课文插图动画
2. 情境导入
在我国汉朝, 有一个爱数星星的孩子, 他说“天上的星星, 能看得见就能数的清, 他数星星发现了什么秘密呢?我们来读读《数星星的孩子》。
3. 初读感悟
4. 细读讨论
四个人小组讨论:哪些句子、哪些词语写出了他的可爱?你是怎体会出来的?
5. 整体朗读
.学了课文, 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
b.配乐朗读课文。
三.呈现方式
教参的呈现方式是编写者与读者进行对话的重要途径, 也是教参与教师之间亲近的纽带。
人教版教参采用32开本;字体的选择、字号的大小、行距的设定比较科学, 符合教师的阅读视野要求;每篇课文的五个板块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整本教参只有文字, 没有插图, 让人感觉宁静平和, 体现一种朴素美。
四.编写特色
教参的编写特色是其内在质量赖以生存的“灵魂”。人教版教参的教学建议部分有大量的篇幅是介绍关于识字写字方面的内容。
例1:
“迈、迷、迹”三字都有走之, 建议重点指导以下两个方面。笔顺:先写走之内的“万、米、亦”, 再写走之。“走之”的左下撇捺交接处要“相连”, 不是“交叉”, 与“建之”不一样。
众所周知, 教参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在其编写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之处。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当的修改:
1.现行教参有提供丰富的教学设计的必要, 因为这样的话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选择来应付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 在设计时, 最好是采用流程式或图表式, 便于教师理解。
2.现行教参大部分篇幅是介绍教师如何教的问题, 缺乏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 这样不利于平等教学观念的转变, 所以, 在编写过程中应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来学习。
3.现行教参的整体编排有模式化之嫌, 每篇课文的教参都包括五个固定的板块, 难免有些乏味, 如果能够根据题材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来进行形式多样的安排, 也许更能调动起教师备课的积极性, 也有助于教师教学过程中内容的生成。
参考文献
[1]孔凡哲, 张恰等.教科书研究方法与质量保障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篇三
一、 从宏观层面看教材的变化
1.教材外观与字数的变化
像《数学》(一年级上册)一样,《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开本也由实验教材的32开本统一变成了审定教材的16开本。封面左上角的标志也由“教育部审定2012”替代了“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1年初审通过”,实验教材封面上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行字在审定教材的封面上并没有出现。书变大了许多,但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页数并没有减少,与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一样都是106页。再仔细一看字数,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总字数为73 000,而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总字数为140 000,多了将近一倍,可以宏观地判定它的具体内容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2.教材中“编者的话”的变化
《数学》(一年级下册)中“编者的话”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个方面的变化是提出了“数学就在你身旁,数学伴随你成长”,暗喻了数学教育的两个重要观点,其一,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其二,数学的文化观,即数学对于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的变化就是所介绍的内容随着教材内容的改变而做出了调整。
3.教材中目录的变化
目录中列出的单元也有一些变化,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的变化是删减,删减掉了实验教材中的第1单元“位置”和第7单元“认识时间”,其中“位置”单元的“减”只是把它前移到了一年级上册中;第二个方面的变化是增加与整合,审定教材中新增了第3单元“分类与整理”,其实质是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第5单元“分类”的后移并且进一步与一年级下册中第9单元“统计”的整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第3单元“图形的拼组”也整合为审定教材中的一年级下册第1单元“认识图形(二)”。其他单元在次序略作调整的基础上保持了原有的名称。
4.教材各个单元结尾的变化
审定教材各个单元结尾都新增了“成长小档案”,向学生提出了“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这样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这也是体现审定教材教育价值得到提升的一个方面,因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掌握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同等重要,甚至是更为重要,因为不良习惯的矫正是很困难的事情,而认识与理解方面的问题则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识水平的提高、理解能力的增强而得到改善。
二、 教材微观层面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1.第一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是由实验教材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与图形”的后半部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与实验教材下册的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整合而成,其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保留了原有风格。即使这样,也有其积极意义,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做的调整,虽然只是延后了半年,也降低了小学生学习的难度。而后半部分“图形的拼组”的编写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把侧重点放在了平面图形的拼组上,保留了拼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正六边形的内容,舍去了拼组圆的内容和一些过度生活化的内容,补充了利用七巧板拼组平面图形的内容,增加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配合这一内容,还在这一单元后面增添了一个介绍拓展性知识的数学小园地——“你知道吗?”而在实验教材中二年级才开始编入数学小园地“你知道吗?”这就把借助于这类拓展性知识开展的数学教学活动整整提前了一个学期。
2.第二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各部分内容的变化是一些细节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导入情境图”的变化,但还能看到实验教材中“导入情境图”的影子。第二个变化是有几个部分增加了小标题,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也方便他们进行复习整理。第三个变化是例题进行了简单的数字替换,但保留了原有风格。第四个变化是增加了第四部分“十几减5、4、3、2”及第六部分“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求这个数”。这一单元的最后一部分“复习与整理”中“20以内退位减法表”由“给予式”变成了“探究式”,意义更为积极。
3.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三单元由原来实验教材的“图形的拼组”变成了“分类与整理”。在2001年之前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是没有专门介绍“分类”内容的,2001年出版的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次专门把“分类”列为一个单元。但是,“分类”作为一个汉语词汇,在许多汉语词典中都查不到,因此很多人说不清楚“分类”的含义。如果把“分类”看作一个数学专有名词,根据对小学数学教师所做的一个调查,有49.12%的被调查者不清楚 “分类”是一个数学概念,且所有的被调查者都不能具体说出“分类”的数学定义。因此,“分类”内容对于教与学两个方面都是一个挑战。另一方面,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层面讲,分类能力也是体现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就是说“分类”的教学有难度,但对于儿童的心智发展很重要。这些因素促使审定教材将“分类”内容安排到了一年级下册中,并增加了与分类相对应的整理过程和对分类结果的思考,渗透了统计的思想,教学目标更高了,教育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4.第四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的编排作了微调,将实验教材中单列的“读数、写数”部分合并到了“数数、数的组成”题目之下。同时保留了“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和“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两个标题。具体内容也作了作了许多细微的调整。
第一部分“数数、数的组成”中,情境图有一个小小变化,图中参与对话的人物形象与位置发生了改变。“数数”由实验教材的“三种方式从一数到几十或几十几”“三种方式从一数到一百”“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等三个教学环节变成了两个,删除了第三个环节,而在“做一做”中又出现了“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的问题,对于这样改编的目的有点不太好理解,或许编者认为在前面两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之上,“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的问题学生已经可以自主探究了。这一部分还强调了“二十九再添一是三十、九十九再添一是一百”,渗透了自然数序数理论中“后继数”的概念,也为“凑整”作了一定的铺垫。实验教材中“数的组成”只有“几十几的认识”一个环节,审定教材则增加了“几十的认识”作为铺垫,使学生更易于掌握。在“读数、写数”环节新增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数纽扣”活动,一方面复习了“从一数到几十或几十几”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渗透了统计的思想和“凑整”的思想。教材中的计数器也由原来的都是“个、十、百”三个数位改变为由“个、十”到“个、十、百”的一个变化过程,更加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还增加了个位与十位数字相同的两位数33的写与读,弥补了实验教材的一个不足。
第二部分中的“数的顺序”环节,增加了一个“做一做”,有助于丰富小学生对于数的各种顺序的感知。在“比较大小”中,与实验教材所不同的是,审定教材借书中小学生之口对“十位上数字不同的两个两位数”和“十位上数字相同的两个两位数”比大小的方法作了提示,并增加了借助媒介进行间接比较的内容。另外还增加了一个串珠子的问题,似乎与“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关联度不高,却是对所学“数数、数的组成”知识的巩固和对第三部分“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做的铺垫。
5.第六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审定教材与实验教材的第五单元内容相同,都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变化。所以我们直接来研究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变化。
在第一部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编排上,保留了原来的基本框架,但把直接给出10+20的计算结果改成了借助于学具小棒、计数器探究算理。
第二部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编排也保留了原来的基本框架,只是增加了反映计算过程的示意图,更有利于小学生对算法的理解与运用。
第三部分“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内容有三个改变,一个改变就是同样增加了反映计算过程的示意图,另一个改变是学具由单独的小棒换成了小棒和计数器,更易于彰显数位的重要性,第三个改变是将原来的单纯复习巩固内容变成了“连减”的不同算法,提升了思维的强度。
6.“找规律”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经过调整,“找规律”成为审定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这一单元分为五个部分,前三个部分与实验教材没有实质的改变。而第四部分的“找规律填数”问题是新增的,有利于对“数的组成”这一知识的巩固。第五部分是新增的“串珠子”问题,也是“生活中的数学”,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
4.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篇四
本节课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熟悉的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8个方向,会辨别8个方向。教学目标:
1、在辨认8个方向基础上,学会看简单的线路图。并能用恰当词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对简单物体的位置关系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难点:能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八个方向),描述行走的路线。教具学具准备:地图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在双休日都喜欢和家长去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去呢? 生:乘公交车。
师:每路公交车都有一定的行车路线,我们在乘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看车是不是经过我们要去的地方。
生:看车开的方向是不是和我们要去的方向一致。生:看我们要坐几站才下车……
师:大家提的这些都很有必要了解清楚。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动物园看看,那么可以乘坐 几路车呢?首先要学习如何认识路线。(出示课题:认识路线)
二、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解决问题。1、引入:师出示1路车路线图。
师:有了这张路线图,你们一定能很快知道各个站点在动物园的哪个方向,谁来说一说? 师:小朋友观察真仔细,你能在小组内说一说1路车的行车路线吗?
从火车站出发向 行驶…… 先引导学生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师:谁还能说一说你想从哪个站点出发到哪个站点的路线? 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行车路线。2、出示动物园的导游图。
3、师:我们乘坐1路车来到动物园,这里的动物可真不少,谁来说一说有哪些动物? 4、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它在动物园的什么位置?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师:猴子在熊猫的什么方向?狮子在大门的什么方向?学生指名回答。接下来由学生提问,学生指名回答。
5、小朋友真聪明,我这儿还有一个要求:我想从大门出发去看完所有的动物,再从大门出来,我应该先去哪儿,再去哪,请帮我安排一条路线吧。a)同桌合作完成路线图。b)指名介绍路线图。c)集体评价。
三、巩固练习:
1、自己阅读课本第10页,对书上提的问题,在图上标出来,让小组内同学评一评。
2、独立完成课本第12页的第5题。
3、完成第6题。
(1)先让学生看图辨方向,弄清图上方位。(2)叙述行走路线。
四、全课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新的知识,说一说今天最感兴趣的什么?为什么?
5.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篇五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
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54-8=46(个)46-22=24(个)方法
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54-8-22(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第8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2、投影出示跷跷板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5、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X3+7=19(2)2X6+7=19(3)2X8+3=19 „„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掌握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第10、11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练习插图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投影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页第3题。学生观察后问: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算式可以是:3X3X3-2=25(个)3X3X2+7=25(个)3X3+3X3+7=25(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思考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6.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能够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具准备:
课件、铅笔、尺子、笔盒等文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喜欢唱歌吗?那咱们一起唱一曲!(放歌曲,师生共同唱,并做拍手动作)
1、这首歌好听吗?喜欢听的同学请举手。举好,别放下,能不能说说你举的是哪只手?
2、另一只手是哪只呢?
3、所有同学请举起左手,左手这边就是左边,再举起右手,右手这边就是右边。
4、揭示课题: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左右》。请学生大声朗读课题。并找出“左”字和“右”字不一样的地方。
二.认识左右
1、强调左右手的作用,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师:伸出左手右手,看看自己这双灵巧的手,(学生看手)在生活中常用左、右手干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2、大家观察得很仔细,既然大家对自己的左右手认识这么清楚,现在老师就来考考大家的反应速度。
师出口令:左手或右手。
3、找身体上的左右
(1)师:左手、右手是对好朋友,配合力量可大了!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在我们的身体上还有许多器官也可以象“手”一样分为左和右。请小朋友们自己在自己的身体上找一找,(学生活动,寻找身体上的左右)
(2)师提问:“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你身体上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老师建议,他说到哪儿,咱们也就指到哪儿行吗?” 生汇报寻找结果,边说边指,其 余的同学也跟着指一指。
小结:在我们身体上有这么多一左一右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请这些好朋友 帮忙,来辨别左右。
4、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师:现在我们来玩“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你们做机器人,我做遥控器。我发出指令,比一比哪个机器人做得又快又准。机器人准备好了吗?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耳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左手蒙右眼,右手蒙左眼
右手拍左腿,左手拍右腿。
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
左手叉腰,左手举起来,向左弯弯腰。右手叉腰,右手举起来,向右弯弯腰。
三、运用左右
1、我们的身体上不仅有左右之分,在生活中也能找到左右。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摆摆学习用品。听清楚老师说的话。拿出这些学习用品:
橡皮、铅笔、文具盒、尺子、数学书
请你在桌面正中间放一块橡皮;
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
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文具盒;
在文具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
在文具盒的右边摆数学书。
生摆好后,师展示正确的排列顺序,生检查自己的排列。
2、数一数。
(1)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板书:第2个,第4个)
(2)为什么橡皮一会儿排第二?一会儿又排第四?
生:数的顺序反了,开始是从左数,后来是从右数。
师总结: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物体,从左数和从右数,结果就可能不一样。对不对?所以,小朋友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细心。看清楚题目到底是让你从左数还是从右数。方向不同,结果就不同。
3、说一说。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铅笔)
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数学书)
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尺子左边是橡皮、右边是文具盒)
有不同意见吗?(板书:尺子左边是橡皮和铅笔、右边是文具盒和数学书)你们同意哪种说法?(第二种比较好,没有遗漏)
4、各种方位感知左、右。
师:刚才通过游戏老师发现你们能很快辨别出左右,现在我们再来试试 师说学生做:
指名问:你知道你的邻居是哪些同学吗?
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吗?
从左往右数你是第几?
你右边有几人?
四、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1、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师:刚才同学们摆得又好又快,老师想祝贺你们,让我们握握手好吗?
你们看,这位同学用哪只手握?老师用哪只手握?
为什么我们握的都是右手,却不同边呢?(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师转身面向黑板提示答案:
(1)老师和你们都面对黑板,朝着同一个方向站,请问我们的右手是在同一
边吗?
得出:方向相同,左右相同
(2)老师现在和你们面对面站,也就是方向相对,这个时候很有意思的一
幕发生了。我的右手和你们的右手还是同一边吗?(不同边)而是刚好相反。
得出:方向相对,左右相反
2、游戏一:面对面
师:可能大家一时不能很好的理解。没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做游戏来体会其
中的奥秘。
同桌面对面,老师喊口令,学生同时举手。
3、游戏二:点兵点将
请一位同学上台,随意点其它任意一位同学,让他站在自己的左边或右边,站对的留在台上,站错的回座位。
4、.找“右边”的游戏,师生一起感受左右的变化。
师:是不是左右永远不变呢?
师生面向黑板,找右边在哪里?
师生一起向左转,找右边在哪里?
师生继续向左转,找右边在哪里?
小结:左右是随着身体方向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时我们就可以靠自己的左右手来辨别方向。
5、爬楼梯。
师:老师发现有很多小朋友上下楼梯的时候特别容易撞倒,非常的危险。(出示上下楼梯图)
上楼梯时我们要靠哪边走?(右边)
下楼梯时我们又要靠哪边走?(左边„„右边„„)
请你们四位示范一下,把教室中间过道当楼梯,两个人从前往后走是下楼梯,另外两个从后往前走是上楼梯。
现在同学们明白下楼梯时靠哪边走吗?(右边)
为什么上、下楼梯都靠右边走?(如果不这样走,上、下楼梯的人就会相撞)生活中按照“左右”制定的规则的事例有很多,你知道有什么吗?(上下楼梯靠右行;车辆行人靠右行;过马路时先看左再看右;上课发言举右手;„„)
五.总结梳理师:你能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用“左”或“右”说一句话吗?学生自由的说。
7.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篇七
那么,步子能不能迈得大一些,能否越过表象的实例,将“发现”变成更大范围的“猜想”,最终在相对严格的“验证”下蜕变成数学意义上的“结论”?再放开一点,探索思路和研究策略能不能交给学生自己制订?在长期的思考和准备后,笔者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和5的倍数的特征”一课中做了此类尝试和研究。
【教学背景】
调查发现,小学五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对探究性学习比较熟识,接触过一些小调查、小课题和数学结论的推理片段。虽然他们对合情推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阶段,但具备更深层次探究和更完整推理的主观意愿和客观可能。“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在“因数和倍数”之后、“3的倍数的特征”之前,是在概念性知识学习后呈现的规律性知识,本身就带有探索与总结的意味。此外还应注意到,随后的“3的倍数的特征”和“2和5的倍数的特征”观察视角不一样,所以这节课应重点关注探究的过程、方法而不是结论,以免形成负迁移。相比数学结论,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更应是这节课的主角。
【课堂写真】
笔者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摘取了以下3个片段以供研讨:
片段一:推波助澜,完善推理思路
师:首先我们来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谁来给我们说5个5的倍数。
(一名学生口述,全班点评后教师板书)
师:只看这5个数,可以研究出所有5的倍数的特征吗?
生:不可以。
师:那怎么办?
生:继续往下写。
师:写多少个比较合适呢?
生:100以内差不多就可以了。
师:那我们就请出百数图来帮忙吧!
1.探索与发现
(1)出示:请在百数表中圈出5的倍数,观察一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征?
师:你打算怎么找?
生:挨个判断,看这个数能不能被5整除(自己动手圈出5的倍数)。
(2)投影展示一名学生圈完以后的百数图,全班核对。
师: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在百数图中举例验证,并形成统一的发现:100以内5的倍数个位都是0或者5。)
2.猜测与验证
师:刚才我们通过挨个找,发现100以内5的倍数的特征,那所有的5的倍数又有什么特征呢?
生1:我觉得所有的5的倍数应该都有这个特征。
师:为什么你用应该这个词?
生1:因为100以上的数我还没有找。
师:可以挨个找吗?
生1:不能,那也太多了!(想了一下)应该是不可能,因为数是没有尽头的,我根本不可能全部找出来!
师:哦!所以我们暂时只能说它是一个猜想。下面怎么办?
生:验证猜想。
师:怎么验证?
生:举例验证。
师: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举100以上的数的例子来验证。
(教师随便写3个100以上、个位是0或者5的数,分别都能被5整数,结果学生发现它们都是5的倍数,也就是符合猜想。)
师:可以下结论了吗?
学生间出现分歧,有的觉得可以下结论了,有的觉得还应该多举些例子,最后讨论达成共识,可以多举些例子,这样更保险一些。
于是,教师要求同桌之间互相随便说符合猜想的数,检验是不是5的倍数。
3.结论与应用
全班得出结论:个位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应用:快速判断这些数是不是5的倍数:43 559 3000501 105;请再写出两个1000以上的5的倍数。
这部分教材的编排非常简洁,发现规律后直接呈现结论,但实际推理过程却蕴含很多细节。整个过程,教师并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方案,而是让学生遵章执行,一步步地引导质疑,跟循学生的思路,推波助澜,让他们自己找出最严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自然而连贯。此外,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验证100以外的5的倍数是否也符合这个规律”上花费的时间最多,真实体验到“猜想必须经过严格的验证才能变为结论”这句话并不是说说而已。
片段二:提纲挈领,总结探究范本
师:刚才我们一共经历了哪些步骤,最后总结出5的倍数的特征?
生1:我们最开始确定先在百数图中找5的倍数比较合适,多了不好,少了也不好。
师:嗯,选一个合适的范围。
生2:然后我们通过在百数图中圈出5的倍数后发现,它们的个位都是0或者5。
师:哦,通过圈出来这种探索方式,我们发现了一定的规律。(板书:探索、发现)
生3:但是这些都只是100以内的数,我们大胆猜想100以外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并举了很多100以上的数来验证,最终发现是这样的。
师:大胆猜想,小心验证,好一个小小科学家!(板书:猜想、验证)科学家们,最后有成果吗?
生:有,我们得出了结论,5的倍数个位都是0或者5!
实践证明,在引导学生完成顺畅、严谨的推理过程后及时地总结、提炼步骤,不仅可以巩固、厘清之前对于推理的感性认识,也为接下来的内化、应用铺平了道路。
片段三:举一反三,巩固践行成果
师:你能自己制定方案,研究一下2的倍数的特征吗?可以和同桌讨论,相互提建议。
生1:我决定也先在百数图中圈出2的倍数,然后寻找它们的规律。
师:嗯,探究与发现。(指板书)
生1:接着根据发现的规律去猜想所有2的倍数的特征,然后在100以上的数里面举例验证这个猜想。也就是猜想和验证,最后再得出我的结论。
师:佩服你思路的严谨!你们觉得他的方案怎么样?
生:很好!
(学生自由发言,最后教师引导大家修正自己的方案,得出相对清晰、严谨的步骤。)
师:那大家就用自己的方案试一试,看能不能得出结论。除此之外,要注意想办法让别人了解你的整个探究过程,不论是说还是写,或者是画图。
(生自由探索,师巡视指导。)
2的倍数和5的倍数两个内容之间衔接非常紧密,可以也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应用已有的推理思路和探究步骤。数学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这个环节的重点是学生的内在思维,具体的表达形式比较随意。
在最后的汇报中,出现了很多精彩作品:
生1回答:我先圈出了百数表中2的倍数,发现它们的个位都是0、2、4、6、8,然后我猜想是不是所有的2的倍数都有这个特征呢?所以我请同桌随便写了5个100以上的、个位是0、2、4、6、8的数,分别是102、1234、6006、1458,这些数被2整除以后分别是51、617、3003和729,发现确实可以被整除,从而得出结论,个位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生2作品:
不管是写还是说,学生都能基本完整地陈述出整个推理过程。
【案例反思】
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地迈过自主探索、独立研究这一大步?笔者认为有以下3个方面:
1.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己思考
生活中处处有推理。学生不仅在已有的学习中经历过完整的合情推理小调查、小研究,还在很多生活事件中体验过相较课堂更为复杂的推理。总之,他们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支持他们顺着教师的引导自己完成整个推理。不预制、不打断,保留学生思维的自然和完整,不知不觉中他们会有让你惊讶的表现。
2.及时总结,放手探究
感性认识只能用来应对单个问题,让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升为方法还需要提炼和总结。小学阶段的推理,探索、发现、猜想、验证、结论这些关键词只是用来引导学生,而不是用来限制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探究,他们完全可以用自己喜欢的词语、方式来表达,真正需要关注的,是背后的思路。
3.用板书调动和提示
当学生遇到困难以后怎么办?板书提示是不错的方法,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上板书。
探究,探索和研究。当前,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一般是自主探索、集体研究,这样的处理有其合理性,但长期以来对探索发现环节的重视给学生传递了一个微妙的信号:发现的规律都可以变成结论,猜想和验证只是个形式。诚然,像“2和5倍数的特征”这样适合完全放手探索的课并不多,但在这样的课里面去重申、强调推理思维的完整和严谨却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8.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篇八
轴对称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密切数学与生活联系的主要内容。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形很多。教材通过立交桥、交通标志、天安门、剪纸(窗花)等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的共同特征,再做剪纸实验,然后揭示轴对称图形;而关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关键点是让学生理解这是两个图形之间的一种位置关系,即两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能够重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研究、发现、归纳、比较、运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这对今后学习数学是有帮助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定義;
2.能辨别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能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3.了解轴对称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实践能力,并让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增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轴及轴对称的性质。
教学难点: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及轴对称的性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剪刀和彩纸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欣赏图片,将生活中的对称美牵引到数学中来(先不提轴对称现象)
教师:我们生活在图形的世界中,利用图形的某种特征我们想象和创造了许多美丽的事物。(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飞机、窗花、蝴蝶、交通标志、天安门等图片)
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你能再举出几个生活中具有类似(对称)的物体,并与同桌交流吗?
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一)轴对称图形
1.做一做:老师把一张长方形的彩纸对折,折痕处不要完全剪短(先对折,再多次对折得出不同的图案),想一想,展开后会是一个什么图形?(教师多演示几遍)
2.结合先前观看的图片,请大家想一想: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提出对称现象)
3.前后或同方同学议一议:再引导学生归纳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归纳: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对折),直线两旁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练习:
试一试: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吗?如果是,指出它的对称轴。
(二)轴对称
1.出示教材第59页图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讨论: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你能概括出来吗?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共同总结每对图形所具有的特征,学生可能发现:沿某条直线对折,两个图形就能够重合。
2.教师加以引导总结归纳出轴对称的概念: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如果能够和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3.练习
(1)找出26个大写英文字母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小明站在镜子前,从镜子中看到对面墙上挂着的电子表,其读数如图所示,则电子表的实际时刻是多少?
(三)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图形的性质特征
观察、类比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特点,引导学生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进行讨论交流,加深
理解。
1.思考: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吗?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全等吗?这两个图形对称吗?
学生归纳: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全等,并且也是成轴对称的。
2.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
区别: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性的图形。
联系: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和轴对称图形都有一条直线,都沿这条直线折叠重合;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就是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反过来,如果将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60页练习题。
四、归纳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3)你能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它的对称轴吗?
五、作业
1.收集和整理生活中有关轴对称的图片,课余时间进行交流,发现生活中的对称美;
2.教材第64页习题1、2、3。
9.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篇九
教学目标:
1、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解决含有多与条件的实际问题。
2、经历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进一步熟悉画图的策略。
3、感受画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
解决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根据问题选择相关的信息。教学准备:课本情境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小朋友们,在不知不觉中春天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你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生:……
师:看来春天真是一个很受大家欢迎的季节!二年级的小朋友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在足球场踢足球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主题图)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可能的答案:
(1)6个同学在踢球,3个同学在加油
(2)有1个女同学,有8个男同学
(3)有16个同学来踢球,已经来了9个人。
2、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吗?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试一试(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3、想一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试一试
(板演,齐练,评讲)
师:
(1)这一题中,已知条件(数学信息)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2)根据生的回答小结:知道总数一共是16人,其中一部分已经来了9人,要求另一部分还有几人没来,用减法。
(3)师:能根据已知条件解决“还有几人没来?”这个问题吗?怎样列式计算?(“踢进了4个”这个信息与人数无关,所以是多余信息)根据生的回答板书:16-9=7(人)(4)师:“16-9”怎样算?
A、想加法算减法:因为9+7=16,所以16-9=7
B、10-9=1 1+6=7
请个别生说算理后板书得数“7”及单位名称(人),并强调应用题得数后面都要写上单位名称,并加上括号。
(5)强调应用题要答。师板书“答:还有7人没来”
全班口答一遍。
师:刚刚有小朋友还提到这两个信息,我们一起读一读。全班齐读: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
(1)师:前面我们说过在应用题中,这些已经告诉我们的信息都叫做什么?(生:已知条件),你能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吗?
(2)小组讨论后进行回报
(3)我们能根据已知的两个条件来解决这些问题吗?
根据学生依次将三个问题的算式、得数和单位名称板书于对应的问题下,并进行集体口答。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小明家有14只鸡和5只鸭。公鸡有6只,母鸡有几只?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想求“母鸡有几只”?要用哪两个有关系的信息?
(3)让学生完成后,再说一说算式什么意思?
2、练习五的第二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一共有16人。
还有几人没来?
已经来了9人。
有一队踢进了4个
10.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篇十
教学目标
1.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 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 2.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
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 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 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4.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体验其相对性
教学难点
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体验其相对性
预习要求 预习教材 提出知识重点
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 还有哪些疑问
学法指导
*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 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 各抒己见 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方法
> 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提倡学法的多样性 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 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重视一题多解
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教具准备
挂图、小动物贴图
教学过程 教学行为 学习行为 备注
一、联系生活 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诉大家
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 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 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 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上、下 出示主题图
师:这是某个城市的跨江大桥 你们看 多宏伟啊 谁能把自己从图上看到的情景说一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
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
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2.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 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
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贴图
让学生用“前”、“后”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 指名说
三、集体游戏
1.一切行动听指挥
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内随意走动 当教师说“停”时
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
要求用上所学的方位词“上”、“下”、“前”、“后”
2.画鼻子
在黑板上画一动物头像
让学生轮流给小动物添上鼻子 做游戏的学生需 蒙上眼睛
其他学生可用所学方位词提醒该同学 让其顺利添上鼻子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检签记录
课 题 左、右 教学内容 第3~4页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 使学生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3.能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条 体验其相对性
4.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 体验其相对性
教学难点
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 体验其相对性
预习要求 预习教材 提出知识重点
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 还有哪些疑问
学法指导
*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 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 各抒己见 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方法 > 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提倡学法的多样性 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 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重视一题多解
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行为 学习行为 备注
一、感知自身的左右 1.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们会念拍手歌吗?喜欢玩吗?谁能来表演一下? 问:小朋友们
刚才他们是用什么拍掌的? 2.体验左、右
(1)师:请伸出你的右手 再伸出你的左手
(2)看一看
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自己灵巧的小手
(3)说一说
师:谁来告诉大家:在生活中
你常用右手做什么?左手做什么呢?(4)师小结: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 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 可以做许许多多的事情 小朋友们瞧瞧自己的身体 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5)生说
(要求学生摸着说)
(6)揭示课题
3.小游戏:听口令 做动作
举左手
举右手;举右手 举左手
左手摸左耳朵 右手摸右耳朵
左手拍左肩 右手拍右肩
左脚跳两下 右脚跳两下
拍一拍:
在身体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各拍两下掌
二、感知群体中的左边、右边 建立方位感 1.找一找
(1)第一横排坐在最左边的是谁?最右边的又是谁?(2)第二横排中 从左往右数
第__个同学是谁?从右往左数 第__个同学又是谁? 师小结:同一个人 从不同的方向去数 顺序也就不同
(3)你的左边是哪个同学?右边又是哪个同学?(4)同桌互相说一说
你的左面、右面都有哪些同学?(5)全班交流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一只小猪找不到回家的路
请小朋友用学到的前、后、左、右的知识帮小猪找家
(2)学生展开讨论
(3)计算机演示结果
(4)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加强理解
1.创设问题情境
(1)师:老师和你们是面对面站的 请你判断:老师举得是哪只手呢?
(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3)全班交流、验证
师小结:两个人面对面站的时候 左、右刚好相反
2.游戏巩固认识
(1)师生齐举左手
(2)师与生演示
老师的右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 老师的左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 学生的右手搭在老师的右肩上
学生的左手搭在老师的左肩上
(3)两生演示
伸出右手握握手 你是我的好朋友
自己的右手褡在对面同学的右肩上
自己的左手搭在对面同学的左肩上
(4)全班齐做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增强应用意识
(1)判断:上楼、下楼的同学都是靠右边走的吗?(2)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想的?(3)汇报:计算机演示结果
师小结:方向不同 左右不同
判断时应把自己当做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时 都要靠右走 按次序地走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拓展运用
1.计算机演示:小白兔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自己的卧室
2.学生运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生活中的情境
3.师小结 全课结束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检签记录
课 题 位 置 教学内容 第5~9页
教学目标
l.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 发展空间观念
3.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 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4.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培养实践能力
德育目标:结合活动
使学生受到热爱劳动、助人为乐、遵守公共秩序的教育
教学重点
准确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预习要求 预习教材 提出知识重点
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 还有哪些疑问
学法指导
*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 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 各抒己见 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方法
> 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提倡学法的多样性 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 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重视一题多解
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教具准备 座位号等
教学过程 教学行为 学习行为 备注
一、巩固旧知、激趣引入:
(一)捉迷藏游戏
教师:你们最喜欢什么游戏? 生:(齐答)捉迷藏
教师:有四只小动物想和我们玩捉迷藏游戏
(教师分别把动物放在讲台的各个位置)瞧!他们都已经藏好了 你们能找到他们吗? 小鸭在讲台的左边 小狗在讲台的前面 小兔在讲台的后面 小猴躲在讲台的右边
教师:(小结引出课题)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
很快就找到了小动物们躲藏的位置(板贴:位置)
(二)联系实际进行描述
指名学生把前、后、左、右的同学介绍给大家听
二、新授: l.引导学生熟悉整幅图
这是一年级5班的同学们 瞧!他们坐得多整齐 数一数
一共有几组?每组有多少人? 2.发散思维找朋友
教师描述位置
学生说出那个学生的名字
教师说出学生的名字 指名学生说出他的位置
3.指出说位置要确定方向
(二)联系实际 学习新知
l.明确数的方向
教师:你们和这么多的同学成为好朋友了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上是从左往右 由前往后数的 从左往右数
请第1组同学向老师招招手(学生招手);第5组同学向老师点点头(学生点头);第8组同学笑一笑(学生笑)
教师:请同桌间互相说一说你们的位置
同桌间互相说 后指名说
四名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
三、创设情境: 如果新转来一名同学
你怎样给他安排座位?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1、个子矮坐在前面 个子高坐在后面
2、中间
因为转学落了一些课 中间听课清楚
3、最后一排
放在前面就看不见了
大家都把好的座位让给了新同学 大家的提议都很好!
四、练习: 练习一第3题 先小组里讨论 再指名汇报
五、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检签记录
课 题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P10页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探究 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呈现多种计算方法 初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
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
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预习要求 预习教材 提出知识重点
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 还有哪些疑问
学法指导
*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 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 各抒己见 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方法
> 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提倡学法的多样性 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 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重视一题多解
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行为 学习行为 备注
一、回顾准备:
1、复习十几组成
2、拍手组成
3、创设情景
出示:过年的主题图
过年你们去过年货市场吗?你门看看新年的游园会里都有些什么?你们能从中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二、探究交流:
1、从图里你观察到了什么?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你会解答吗?
2、整理算式
15-9= 14-9= 12-9= 观察这几道算式 你能发现什么?
3、大家就一起来研究十几减9
4、探索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1)分组探究(2)汇报成果
三、自主练习巩固方法 体验成功:
1、出示百果树
你想吃什么就摘什么果子(果子后面是算式)
2、交流经验
你能把算的快的小秘密告诉大家 让小朋友们共同进步吗?
3、出示:迷宫路线图!比一比谁能最快回到家!学生试算 展示学生作品
4、出示:
-9=
有不同的填法吗?跟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填的
5、学习了十几减9 你能发现十几减9里藏有什么小秘密吗?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检签记录
课 题 十几减9 教学内容
P12例1和做一做 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加法和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
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
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预习要求 预习教材 提出知识重点
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 还有哪些疑问
学法指导
*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 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 各抒己见 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方法
> 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提倡学法的多样性 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 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重视一题多解
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教具准备
关于例1的投影片 小棒20根
教学过程 教学行为 学习行为 备注
一、复习: 1.9+3 9+7 9+4 9+8 9+5 9+9 9+6 9+2 2.填未知数
9+()=11 9+()=15 9+()= 12 9+()= 16 9+()=13 9+()=17 9+()=14 9+()=18
二、新课: 1.教学例1
①出示例1左图
请一名同学说一说图意 列式计算
板书:9+2=11 ②出示右图
比较左右两图的不同 然后说一说图意
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列式
板书:11-9= 请一名同学说一说得几 怎样计算?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③比较左右两图以及它们的算式有何异同点
联系左右图 说一说
哪一种方法更快
④归纳指出:9加2得11 11减9等于2 所以计算11减9时 先想9加几等于11 因为9加2得11 所以11减9等于2 这样 比较快
请一名同学说一说算法
齐读:9+2=11 11-9=2 2.教学例2
(1)让学生摆出12个小棒
问: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把9根小棒捆成一捆 并且把它拿走 说一说意思
根据意思列出算式
板书:12-9= 问:要算12减9得多少 如何想?
学生说出算法后 写出得数
然后再请几名同学说一说是如何想的
(2)教学14-9=5 方法同上
课间活动教学例3
方法同例2
4.教学例4
学生试着完成题目
5.小结:
“想加算减”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的第1、2题
2.练习一的第1、2题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检签记录
课 题
十几减9的巩固练习教学内容
课本P12--15页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十几减9的口算方法 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
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
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预习要求 预习教材 提出知识重点
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 还有哪些疑问
学法指导
*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 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 各抒己见 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方法
> 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提倡学法的多样性 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 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重视一题多解
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行为 学习行为 备注
一、复习:(1)9+()=13 9+()=16 9+()=15 13-()=9 16-9=()15-9=()9+()=18 9+()=14 9+()=17 18-9=()14-()=9 17-()=9(2)12-9=()11-9=()27-9=()(3)听算练习(4)看图列式
请生上黑板板演 做完后口述计算过程
二、练习:
1、观察图先说一说在完成练习二第1题
2、完成第3题
每人自己写一张十几减9的算式 然后作投递员放到答案正确的箱子里
可以交换几次纸条活动几次 扩大练习量
3、第5题:
(1)从11-9开始
先按顺时针方向指定学生说出得数 再按逆时针方向
指定学生读算式并计算
(2)不按顺序 任意指题
指定学生说出得数
还可以指定两个学生抢答 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3)让学生按顺时针的方向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再计算
4、学生独立完成6--8 三.小结: 今天我们练习是内容 主要还是十几减9 怎样才能做到又对又快?(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检签记录
课 题 十几减8 教学内容 课本P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十几减9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十几减8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8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做减法的思考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观察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十几减8的方法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十几减8的方法 预习要求 预习教材 提出知识重点
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 还有哪些疑问
学法指导
*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 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 各抒己见 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方法
> 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提倡学法的多样性 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 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重视一题多解
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教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圆片13个 表示虚线用的毛线一条
教学过程 教学行为 学习行为 备注
一、基本技能训练:
1、看卡片写得数 做完集体订正
(1)8+3= 8+7= 8+4= 8+6= 8+5= 8+8= 8+9= 8+10=(2)13-9= 16-9= 12-9= 11-9= 15-9= 18-9= 17-9= 14-9=
2、说说“14-9”的计算过程
3、出示:
8+()=12 8+()=14 12-8=()14-8=()8+()=15 8+()=17 15-8=()17-8=()
二、探索交流:
搽掉减法算式让学生观察
这里12、15、14、17、都减一个什么数?
今天就是希望大家能自己找到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
1.观察主题图: 四人小组观察主题图 然后提出问题解答
2.想想刚才你是怎么算十几减8的? 用小圆片代替金鱼摆一摆
然后把你方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3.交流汇报算法
三、自主巩固练习:
1、可以边摆边算
完成P15做一做第1题 学生上黑板边摆边算 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2、独立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第2题
集体订正
四.基本技能训练:
1、听算训练
2、限时口算20题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检签记录
课 题
十几减8的巩固练习教学内容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做减想加的计算方法 提高十几减8的计算正确率
2、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
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
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预习要求 预习教材 提出知识重点
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 还有哪些疑问
学法指导
*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 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 各抒己见 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方法
> 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提倡学法的多样性 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 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重视一题多解
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行为 学习行为 备注
一、承上启下:
先填()里的数
再计算(指定学生上台练习)
看卡片说出得数 并说出计算过程
12-8= 16-8= 13-8= 17-8= 14-8= 11-8= 16-8= 17-9=
二、练习:
1、游戏!找凳子
学生手哪算式卡片找到有合适数字的凳子坐下 每组派代表上来比一比哪组又对又快
2、找朋友游戏
三四组发算式 一二组发数字卡片 互相找朋友
3、完成16页第1 2题
先提出问题再列算式解答
4、第3题 开火车完成
5、独立完成课本练习第5--8题
三、课堂作业:
四、基础训练:
1、限时口算
2、听算练习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检签记录
课 题
十几减8减9的混合练习教学内容
十几减8减9的混合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十几减8减9的混合练习让学生掌握计算规律 提高计算速度 培养分析能力
2、初步掌握求另一个加数的提问和解答
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自己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3、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
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
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预习要求 预习教材 提出知识重点
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 还有哪些疑问
学法指导
*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 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 各抒己见 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方法
> 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提倡学法的多样性 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 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重视一题多解
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行为 学习行为 备注
一、混合练习:
1、复习十几减9 引导学生找规律 12***9 9
依次移动9 让学生说出每个数减去9的 得数 并填到方格里
2、引导学生发现十几减9的计算规律
问:十几减9的得数和被减数的个位数相比较 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老师举例说明
3.口算下面各题
13-9= 14-9= 16-9= 11-9= 15-9= 18-9= 12-9= 17-9=
二、复习十几减8: 12***9
依次移动8 让学生填出相减的得数
引导学生发现十几减8的规律(同上)
3、口算
14-8= 12-8= 16-8= 17-8= 13-8= 15-8=
三、基本技能训练:
1、听算练习
2、限时口算50题
四、独立完成: 第22页4--7题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检签记录
课 题
十几减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页例1 练习三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加法和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7的题目 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
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
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预习要求 预习教材 提出知识重点
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 还有哪些疑问
学法指导
*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 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 各抒己见 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方法
> 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提倡学法的多样性 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 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重视一题多解
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教具准备
教师复习用的口算卡片(参考十几减9和十几减8的制做)12个黄圆片和虚线圈
教学过程 教学行为 学习行为 备注
一、复习(准备题): 1.教师依次出示口算卡片 每个学生举卡片给出得数
然后变换一下题目的顺序再做一遍“
7+4 7+67+5 7+7 7+97+8 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 先让全班学生举卡片回答 然后改变顺序再练一次 要求速度快一些
7+()=11 7+()=137+()=12 7+()=157+()=167+()=14
二、新课:
1.教学教科书第11页例1
教师出示绒板或黑板上贴好12个图片的图
接着提问:”这里一共有多少个图片?“(12个图片)提问:”现在拿走7个(同时用虚线用起7个圆片)还剩几个圆片?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12-7= 提问:“想一想
在计算十几减9和十几减8时是怎样计算的?那么12减7应该怎样算?要怎样想?”(要先想7加几得12 因为7加5得12 所以12减7等于5)教师对照黑板上的图 再说一遍
教师再问:“谁能再说一说怎样算12减7等于几?”再指名让学生说一说 然后再叫每个学生自己说一说
然后让学生把书上例1中的两个空填好
出示例2左边的题目:11-7= 提问:“要算11减7得多少
应该想什么?得几?”(要想7加几得11 因为7加4得11 所以 11减 7等于 4)
再点名让一两个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
出示例2右边的题目:15-7=
提问:“这道题怎样想?”(学生答:因为7加8得15或者8加7得15都可以)学生回答后 再叫一两个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
让学生翻开教科书 把例2填完全 然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3
让学生翻开教科书看着例3 教师提醒学生;“下面的3道题大家自己算 算的时候先要想一想 每道题减7 应该怎样想
然后把得数直接填在□里
学生做题时 教师行间巡视
发现问题可以记下来 集体订正时
让有错误的学生说得数 并让他们说说是怎样想的 然后让别的同学发表意见 共同帮助出错的学生改正
三、巩固练习:
1.做例3下面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做第1题 做之前教师说明 要先做左边的两题 再做中间的两题 最后做右边的两题 订正每一组题时
让学生说一说做这些减法题是怎样想的 它的得数能不能利用上面的加法题来得到
再让学生做第2题 做的要求同第1题 然后集体订正
也要注意让学生把上下两道题对应起来看
课间活动
2.小结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几个减法算式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十几减7)板书:十几减7 然后指着具体的题目(如12-7和15-7)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说:做十几减7的减法题 要想7加几得被减数
3.做练习三的第1、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2题 订正时
可以再选
一、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检签记录
课 题 十几减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页例2和”做一做“ 第17页练习三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脱离直观直接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计算十几减6的题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
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
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预习要求 预习教材 提出知识重点
11.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 篇十一
本单元谈论的话题是“Fun places”,其功能项目是“Talk about past experiences”,通过对比、使用现在完成时态、一般过去时态谈论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 Section A的内容是在复习巩固一般过去时用法的基础上学习使用Have you ever been to…这个句式表述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知识,能够就简单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并且已经接触了多种时态,学习使用现在完成时态表达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难度不是很大。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师生间的闲聊、动画片欣赏、创设情境等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设计思路
通过情境导入提出Have you ever been to…? 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口语交际,学习使用新的词汇和短语,来训练和强化现在完成时态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o …?的答语形式,,最终达到使用该句型描述过去的某个经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现在完成时态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o ……?及答语形式Yes,… have/ No, … haven’t;通过情景设置、两人一组对话练习、小组合作等方式学会谈论过去曾经到过的地方。
2、能力目标
通过情境导入来引导学生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提出Have you ever……?的问题,继而引出一些新的词汇和句型,然后通过精讲多练的课堂教学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情感目标
以学生的某种经历为依托,培养学生热爱家长、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重点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Yes, I have. /No, I have n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學会使用该句型与其他人谈论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并能对该地的风景、娱乐等方面进行简单的描述。
2. 熟练运用现在完成时态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o…?描述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并能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
教学流程
Step 1 Warming-up
1. Make conversations with som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past events.
T: Tom,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S1:I played basketball.
T:(writing the words on the board) Tom played basketball yesterday. (to another student) Mary, What did you do last Sunday?
S2:I went to the zoo.
T:(writing on the board) Mary went the zoo last Sunday.
2. Make a short conversations in pairs. (两人一组进行以上的对话练习)
( 设计意图:用闲聊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课堂,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容易接受。 同时以简单的对话方式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过渡自然。小组对话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过去发生事情的表述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Step 2 Leading in
1. Learn the new sentence “ Have you ever been to …?” with some pictures. ( 长城、北京、红峪上庄) T: I went to the Great Wall last week.
I have 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Yes, I have. / No, I haven’t.
2. Practice in pairs by using some pictures.
提示句型:
A: Have you ever been to …?
B: Yes, I have. (No, I haven’t)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Yes, I have./ No, I haven’t.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句型,学生用已学过的单词操练新句型,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小组对话练习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重点句型提示能帮助不同知识层面的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Step3 Learning new words
1.Watch a short play (Disney 动画片)
2. Learn the new words by some pictures. Using some Disney Character to talk about the amusement park.
3. Practice in pairs (Ask some students to practice in pairs)
4. Talk about 1a
(设计意图:使用Disney动画片《猫和老鼠》引出“游乐园”这一话题,通过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们参与口语活动的热情,简单的两人一组的对话降低了口语练习的难度,使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都能具有成就感)
Step 4 Listening
1. 1b Listen. Have these students ever been to these places?
2. Read the listening materials loudly.
3. Talk about the places that Claudia and Sarah have ever been to.
(设计意图:谈论听力材料中的人物曾经的经历又将听力内容进一步升华,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学生不但要听懂听力材料,而且还要能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在此项活动中,学生的听力、口语、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Step 5 Groupwork
Talk about your unforgettable place that you have ever been in groups.
(温馨提示:Have you ever been to …? When did you go there? How did you go there ?Have you taken any photos there? Bring some of your photos here and write a short composition to introduce the place you have ever been to.)
(设计意图:谈论自己曾经到过的难忘的地方,对于部分学生来将有一定的难度,以小组活动的方式来完成,做到人人参与,共同进步)
Step 6 Homework
1. Make a survey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家乡知多少》,谈谈对自己家乡的认识,比如:曾经到过哪些旅游景点,什么时间、怎么去的那里?你对家乡旅游景点的看法?都做了什么?等等)
Where have you ever been?
When did you go there ?
How did you go there ?
What did you do there ?
How do you like it ?
做完调查之后,让学生来做汇报。
(提示句型:Report : ***has ever been to … .
He / She went there ***.
He /She went there by ***.
He /She ***. He /She thinks it’s ***.)
2. Write your unforgettable place that you have ever been .
(温馨提示:Have you ever been to …? When did you go there? How did you go there ?Have you taken any photos there? Bring some of your photos here and write a short composition to introduce the place you have ever been to.)
12.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十二
直线、射线和角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重点 角的意义
难点 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具
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直线
1、复习线段的特点。
出示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2、认识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2)射线有什么特点?
(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 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3、认识直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23)学生尝试画直线。
(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 名称 图形 联系 区别 线段
射线
直线
小组汇报
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P39、1)学生汇报
直直的,有两个端点,能测量 学生观察思考后汇报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长。
学生自由发言
手电筒发出的光线,太阳射出的光线等等。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学生画直线
得出: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小组合作填写表格。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独立判断后全班订正
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 使学生弄清楚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引导想象
课件显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二、认识角
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 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
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课件显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用∠1表示。(2)问:到底什么叫角?总结角的概念。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和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
三、巩固练习:
1、P36“做一做”
1、2
2、P39、2、四、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什么?
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直线、射线和角(板书课题:直线、射线和角)
五、课后作业:P40、8
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难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 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学生思考后汇报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量角器
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小组合作研究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判断后全班订正
从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存在。
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角的度量单位
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 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3)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学生在课桌上摆一摆 学生讨论
学生看书后,在量角器上指出1°角的顶点及两条边。学生说角的度数及原因 学生读出角的度数
学生讨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合作完成,完成后让学生反馈)
学生尝试测量,测量后由学生做示范(边量边说明是怎样量的)。学生再用量角器量书上的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1°角的认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 105° 120° 135° 150° 180°
六、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后作业:P40、5、7 学生量后让其谈体会
角的分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2.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教具: 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各种角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
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
二、探究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板书: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 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
师:你们量了吗?量一量。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 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
5.小结: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所以直角很重要。(出示一个直角贴在黑板上)6.认识平角和周角。
①师:除了这些角,你们还知道什么角?你对平角、周角有什么认识?打开书P41,自学例2.②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动手折出平角、周角。板书:平角:等于180°周角=360°
师: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板书补充: 1平角=2个直角 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师:那我们来看钝角。只说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补充? 板书: 钝角:大于90°,小于180°
三、巩固认识:
1、先判断是什么角,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想一想,你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小篇子)
2、P41、思考题
3、P43、4看图填一填
4、P43、1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P43、3、5 学生汇报:角的知识
角的画法和角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 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板书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
分别画出75°、105°的角 学生说出角的名称。学生汇报:量角器
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自己尝试画角 汇报画角的方法
学生画指定度数的角,同桌用量角器帮助检查度数是否准确。
复习所学的角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
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10° 45° 60° 90° 105° 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 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P44、7 单元小结与反思
13.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座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2.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数的特点,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
3.通过活动,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通过找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
教具、学具准备
计数器,数位表,百数表,汇总表,圆片20个。
教学设计
谈话激趣
师:今天我们来到这个大教室上课,大家高兴吗?那么老师要看一看我们班哪个小朋友表现最好,最聪明,最爱动脑筋,能得到老师发的智慧花。
复习铺垫
1.数位顺序。
师:首先,老师提一个问题,前边我们学过了100以内数的认识,谁能告诉大家,数位顺序哪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呢?
师:个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十位上的数表示什么?百位上的数呢?
2.用计数器拨数。
师:现在老师在计数器上拨一个数,看仔细,十位和个位都拨上2个珠子,这个数是多少?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数位上的2分别代表什么?(学生回答。)你说的真好,大家给他鼓鼓掌。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你的计数器,我说数你拨珠,注意要边拨边说4,13,22,31,40。
生:4,个位拨4。13,十位拨1,个位拨3。22,十位拨2,个位拨2。
师:刚才小朋友们在拨这几个数时,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拨这几个数,每个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加起来都是4。
生2:每个数与前面相邻的数相比,都是个位少一,十位多一,相差都是9。
师:你们说的真好!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真高兴,大家给他鼓鼓掌。下面请你们把计数器放在桌角,把数位表和准备的圆片拿出来,我们来搞一个有趣的活动。这个活动我们就叫“摆一摆,想一想”(出示课题)。在这个活动中大家要善于动脑筋,找规律,使我们的活动进行的又快又好。
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师:瞧!我们的好朋友谁来了?(聪聪和明明。)这两个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呀,也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了。(出示问题。)看,聪聪给我们提问题了“你们能用2个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
1.用2个圆片摆数。
师:大家能不能呀?提醒一点,到目前为止,我们学过的数只限于100以内。所以,在数位表上只能摆一位数和两位数,不摆三位数,大家开始,用2个圆片看能摆哪几个数?
师:摆好的同学,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摆的?要说清楚,你把圆片放在哪一个数位上,这个数是多少?
生1:我把2个圆片都放在个位上,就是2。
生2:我把2个圆片都放在十位上,个位上没有,就是20。
生3:我把1个圆片放在十位上,1个放在个位上,就是11。
板书:2个圆片。2,11,20。
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2个圆片摆在个位上得到的数是2?而摆在十位上得到的数是20呢?
生4:因为摆在个位上表示2个一,所以是2,而摆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所以是20。
师:你讲的真好!很有道理!大家给他鼓鼓掌。接下来,我告诉大家,看!咱们另一个好朋友小精灵也来凑热闹了,他是谁呀?(明明)对,小精灵明明他也要给大家提问题(出示问题)。(1)你能用3个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大家能回答他吗?(2)用3个圆片摆数,请动手摆一摆,看能摆出几个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板书:3个圆片,3,12,21,30。
师:从刚才摆的这两组数中,你发现些什么?怎样才能知道摆出的数不遗漏?回答的真好(鼓掌),你真聪明。
2.用4个圆片,5个圆片摆数。
师:看,这两个小家伙又给大家提出了更难的问题“用4个圆片,5个圆片……分别表示哪些不同的数”。
好!大家真勇敢!你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让老师佩服。
3.小组合作,共同探索。
师:下面,咱们分四个小组合作,共同研究讨论几个圆片都能摆出哪几个数。每一小组老师发一个汇总表,分工合作,3个同学在数位表上摆圆片,小组长在汇总表上作记录,表的左边是圆片的个数,右边是摆出来的数。
师:注意:作记录的同学要综合你们小组这三个同学摆的数。不要有重复的数。比比看,哪一组摆的又快,写的又好,写字的同学字要大一些,写工整,活动开始。(教师巡视。)
师:大家在摆的时候呀,要善于动脑筋,善于发现规律,这样摆起来既快,又不容易遗漏。
4.学生汇报。
师:4个圆片能摆出哪几个数,哪一组给大家汇报?
生:我们用4个圆片摆出了5个数(板书:4个圆片,4,13,22,31,40)。
师:介绍介绍经验,你们怎么摆的这么快。(表扬这一组。)
师:5个圆片能摆出哪几个数?(板书:5个圆片,5,14,23,32,41,50)哪一组要补充?
5.勇于想象,探索规律。
师:从刚才小朋友们用圆片摆数的过程,你发现有没有规律?下面我们不摆圆片,能不能在脑子里想摆圆片的方法,直接写出6个圆片,7个圆片,8个圆片,9个圆片都能表示哪些数?好,四个人合作,看哪一组填写的又快又好!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略)。
总之,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并形成交流。
师:是不是所有的小组都摆完了,四人小组长请到前面来,把你们组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大家互相评一评好吗?
寻找规律,归纳整理
师:大家都摆完了吗?一齐看黑板,从以上我们所摆的圆片个数和写出来的数来看,同学们观察到有什么规律了吗?谁能说一说。
小结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推荐阅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四)教案06-14
(2013新教材)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考试模拟题08-05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加法》教案教学设计有板书08-05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8-01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08-18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10-18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作文教案12-19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1草原》09-16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