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习惯的养成

2024-07-16

培养学生习惯的养成(14篇)

1.培养学生习惯的养成 篇一

习惯是人们长期养成而又不易改变的语言行为、思维方法、条件反射长期积累的行为定型。培养青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方法很多,列举如下几种:

1.多加训练。单靠书本说教不行,需经长期严格训练。习惯是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2.认真评比。对学生的习惯行为要给予及时的评价。要做到七结合:行为考试和书面答卷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平时和期末相互结合;班主任和科任相结合;自我评估和小组评价相结合;教师和学生相结合。

3.友好竞争。开展各种竞赛活动,诸如尊师、友爱、遵纪、劳动、学习、作业等竞赛活动。

4.正确指导。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具体指导,如怎样扫地、怎样擦玻璃等等。

5.以身作则。教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是一种隐藏的教育。凡是要求孩子做的,教师、家长也要做到。

6.奖罚分明。这也是形成习惯的后盾。必要的惩罚也是应该的。凡有制度和规定,都要经过孩子讨论、认同。

7.窗明几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教室、走廊地面发光见影,学生自然就不会随地吐痰或乱扔纸悄。

8.认真疏导。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实践体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9.倡导活动。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习惯的养成 篇二

一、何为体育锻炼习惯

要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要从习惯的概念和体育锻炼谈起。所谓习惯:是指经过多次重复或联系而巩固下来并转变为主体需要的“行为方式”。与熟练技能紧密相连, 它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基础上养成, 也可以在多次无意义重复中形成, 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行为方式。而体育锻炼: 是指人体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 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 增进健康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体育锻炼对参与的个体健康是有益的, 但是锻炼能够给个体的这些效益并不是凭空产生或通过一、二次的活动可以获得的, 它需要个体的亲自参与并加以坚持。因此体育锻炼只有成为习惯才能对人们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我们认为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 是指人们在不断的健身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自觉的、经常的、稳定的身体锻炼行为并构成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二、教师要转变观念

长期以来, 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 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 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 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 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 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 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 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 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 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 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要科学地培养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

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 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 才能称得上是良好的锻炼习惯。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 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 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 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 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 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体育教师在教学和活动中, 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 了解人体的结构, 各系统器官的功能, 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 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 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理论和实践课中传授。其次, 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 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 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 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四、培养学生对锻炼的兴趣、爱好是使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的前提

兴趣, 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 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 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 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 一般来说, 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反之, 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 习惯性也就越强。学生们之所以打起球来不觉得累, 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球类活动。随着我们对这项活动的深入, 学生从“只知乱蹦乱跳到打球打出些门道”, 这个过程, 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 及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

五、培养学生由锻炼的他律———内化———自律的转变

1. 开始时运动量不要过大

这条建议也许是最有用的。我刚开始锻炼时, 每次都怀着雄心壮志, 觉得自己一定能做得更多更好。但是, 开始阶段如果做得太多的话可能会对你的整个锻炼计划带来不良的影响。当你第一次试着去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时, 你的身体也许还不能适应那个程度的压力。关键在这里: 最开始时每天锻炼20分钟, 并且不要做强度太大的运动。这并不困难吧? 甚至刚开始时你只需要锻炼10 ~ 15分钟。关键在于迈出第一步, 让你的身体逐渐适应每天锻炼, 然后慢慢的养成这个习惯。

2. 逐步加大运动量

一旦身体开始适应日常锻炼, 就可以慢慢地加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不过至少在两周之后再试着这样做———因为身体需要这么久的调整时间。当20分钟的锻炼时间已经让你觉得很轻松时, 你就可以试着30、40分钟, 甚至逐渐的增加到1个小时。当做到这些之后你就可以逐渐地提高运动强度了———譬如跑得更快一些。不要试着同时加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3. 让锻炼变得快乐起来

如果把一个习惯和痛苦联系在了一起, 那么潜意识里你肯定想远离它。如果这个习惯能让你联想到快乐呢? 你当然会很乐意去做。这就是为什么在我刚开始锻炼的时候, 我总是把焦点放在锻炼的乐趣上。我一边慢跑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 呼吸早晨清新的空气, 日出时美丽的天空, 一个人的安静……这些都是我喜欢的。

4. 事先把运动装备准备好

在你养成一个习惯的过程中, 你遇到的障碍和阻力越小, 你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试着想一想, 大清早你睡的迷迷糊糊的, 想到锻炼之前还要一堆运动装备要整理, 你很可能一郁闷就继续睡下了……但是如果你之前就把运动服、运动鞋、手表、MP3等这些都已经摆放好, 随时可以开始锻炼, 也许事情会更顺利一些。

5. 各种锻炼项目穿插进行

3.培养学生习惯的养成 篇三

关键词:真实写话 情意表述 策略思考

上海市教委有一次举办作文竞赛,竞赛作文篇幅达150万份。从获奖作文看,业内人士所透露的信息是写真实生活的文章不多,甚至是没有了。这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我们又该怎样审视当今学生的写作呢?笔者从事小学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在不断引领学生练笔中进行了一定的思考,现拙于笔端,期求得到同仁教正。

一、养成小学生写真习惯需要文本的有效引领

小孩子从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以后,就开始模仿,逼真地模仿。小学生是最容易接受模仿的,教学中其实教师就是在做一种让学生去理想地模仿的工作。但是,由于家长的急功近利,及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理解的偏颇,没有完全掌握语文学科的课程特点,仅考虑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未曾思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这对小学生的写真有着极为严重的影响,理想的做法应当是充分发挥文本教材对学生的感染和示范作用,让小学生从小就能够知晓所学习的语文篇目都是一个个人对生活的写真。

人们对生活的真正的感受都是通过一定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这就需要让学生从小就明确,在我们的家庭,在我们的学校,在我们的周围有着许多细微的事情,这些细微的事情看上去好像微不足道,但却表现出人们的一种精神,一种品质。

例如,古诗文里有着许多像《竹石》一样的古诗,古诗人都是从一些植物的生长特征里抓住其可以极力张扬的地方,让人们感受到这就是一种为人的准则和榜样。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语文教材,学生所读的新人文读本上面的篇目,每篇都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感受到为人的真谛。语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去学会字词句章的相关知识,更需要关注的是学生表情达意的心灵、水平、能力和技巧。

二、养成小学生写真习惯需要生活的真实丰富

现在无论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孩子与自然越来越远,就是农村的许多孩子也捉不到蝈蝈,看不到萤火虫,听不到蝉鸣。更有许多的人不识五谷,不知五谷生长的过程以及其给人以精神力量的品质。

因此,当今小学生的生活仅是家长及社会为孩子们创造的人为的生活,不是自然的,严重缺乏了自然性的美。这样的生活也就根本不可能体现出真实丰富了。自然,在平时学生的写话中,要求学生去写真实的东西,还要达到什么丰富的要求、目的甚至于效果那只能是纸上谈兵罢了。

所以,从我平时让学生去进行写话的一系列实践看,学生看到的越多,写的东西就越丰富,即使有时由于语言的缺乏,但夹杂在里面的拼音也能让人感到生动有趣。

让小学生的生活真实丰富,我们必须努力为学生开辟广阔的时空,曾看到一所学校结合阳光体育活动以及冬季体育锻炼的要求,变操场上的跑步为大路和田埂上的跑步,学生不但呼吸到野外新鲜的空气,更尽情观赏到野外的葱绿。

小学生表面的生活是幸福的,但他们与自然是隔绝的,小学生的诸多形象思维也是封锁的甚至有时是僵化的。处于这样的生活情境中的学生怎能写出真实的话语,又怎能表达出真实的情感?所以,教师必须经常与家长联系、沟通,让他们多陪孩子亲近自然,和孩子多谈谈自然。

三、养成小学生写真习惯需要写话的经常有效

我曾听说有个学校在搞“日育”,即让学生利用日记的形式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据说还作为一项科研课题立了项。对于这样的课题研究的可否我不去妄加评论,但却引发了我的思考。“日育”的目的是明确的,但必须考虑其形式的可操作性,要求小学生一天写一篇日记,我以为是可以,但写出来的日记是否有质量,实际的效果怎么样?这里恐怕就需要打个问号了。

对于小学生的写真,必须考虑到经常,考虑到有效。经常是有效的基础,但绝对不能理解为完全意义上的必然。有效应当是前提,经常可以是保证,但不是唯一的保证。

小学生的写话要想追求真实,教师首先必须得尊重学生,自然界美丽的风光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领略到的,更有不少人之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

学生对此产生美感与否,最好还是遵从学生的意见,教师只有引导的责任,却不能去强加小学生接受。

教育教学的实践从一定意义上告诉我们:小学生对事物、事情、简单的事态只有他们认为是美好的,所道出来的才是真正的情,所表出来的才是真实的意。小学生能够把爷爷奶奶的辛勤劳作,把自己对爷爷奶奶的感恩,把对学生之间的友好,通过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即使语言比较稚嫩,可感受是十分深刻的。要让学生去养成这样的习惯,该出手时就出手。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建设新课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

[2]张爱华.个性教育发现激励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2001.

[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培养学生习惯的养成 篇四

1附随义务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学说

附随义务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化和客观化,充分体现了诚实信用原则的利益衡量功能。关于附随义务的概念有多种观点。大陆法系国家在制定法中没有附随义务的明确称谓,法学界亦无统一概念称谓。德国学界对附随义务的概念名称为“从属性义务”。而英美法系国家则通过大量判例,确定在合同中除约定义务外尚有各种形态的诚信义务,如告知义务、劝告义务、保护义务,忠实义务、提供情报义务等,也未对这一类义务有统一的称谓。我国台湾地区法法学界有称之为附从义务,有称之为附随义务。王泽鉴先生认为,称为附随义务较能表现这类义务的特征,大陆学界显然接受了这一观点,一致称为附随义务。可见,附随义务在称谓上不一,其概念内涵也是观点纷呈。

此观点说明了附随义务的非约定性和非法定性特征。王泽鉴先生认为,附随义务是指法律无明确规定当事人之间亦无明确约定,但为维护对方当事人的利益,并依社会的一般交易观念,当事人应负担的义务。此观点在说明附随义务特征的同时,还说明了附随义务为利益衡量的结果。王利明先生认为,附随义务是指合同当事人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所应当承担的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由于此种义务是附随于主给付义务的,因此称为附随义务。

此观点着重说明附随义务与诚实信用原则的关系问题,但未指明附随义务的特征与我国《合同法》第6O条第2款的规定相一致。在我国法学界还存在附随义务概念的广义说和狭义说之分。有学者认为,附随义务不仅仅是表现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在合同成立前以及合同终止后,都会发生附随义务。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在构建附随义务理论时将先合同义务、后合同义务与合同履行中的照顾、保护、协作等义务,统称为“附随义务”。与之不同的观点则认为,附随义务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为辅助实现债权人之给付利益或周全保护债权人之人身或其财产利益,债务人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而应履行的通知、协助、保密、保护等给付义务以外之义务。

2合同附随义务的发展渊源及其价值论基础

2.1发展渊源

罗马法时期,合意契约作为罗马市民和外邦人的交易形式,是典型的诚信契约。随着商业的发展,罗马人不可避免地要与外邦人打交道,而市民法上的交易形式不能为外邦人使用,即使能使用,也是极不方便的。为此,外事裁判官不得不接受把市民法上的复杂交易形式简单化的商业实践,承认以单纯合意缔结的合同。当发生纠纷时,合意契约不像要式契约那样极为容易确定权利义务,于是外事裁判官在程式中加入“依诚信应该”字样,据此在当事人之间课加合理的不确定义务。

随着时间的流逝,万民法上的交易进入了市民法。内事裁判官吸收了“依诚信应该”的程式,它逐渐发展为市民法上的诚信诉讼。

进入20世纪以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时期,社会贫富分化,格式合同普及,契约自由逐渐成为强者凌驾弱者的幌子,这时的它给予人们的只是形式上的自由,而其无限制的发展带来的却是结果上的极不公平。于是各国纷纷开始限制和修正契约自由原则,从强调形式上的自由转向追求实质上的公平、正义,由此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契约自由的“正义”尺度得到了普遍适用,附随义务于是伴随着契约自由原则的衰落和诚实信用原则的兴起而产生了,其功能在于使当事人的权益获得完美的实现,以体现法律公平、正义之终极目的。

2.2附随义务的价值论基础——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体现着源于自然法的公平、正义思想,要求从事交易的人恪守信用,互不欺诈,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要保护交易相对方的利益。诚实信用原则的内容并不确定,随着特定案件而具体化,其目的在于平衡当事人之间以及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是道德价值在法律上的体现。诚实信用最初是社会为维护交换的和平与稳定,要求每一个从事交易的人都应遵守诚实善良、恪守信用的普遍道德。19世纪末2o世纪初,大陆法系民法已经意识到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对于弥补上述差距有重大意义,于是在法典中引入诚实信用原则这一一般性条款。《德国民法典》首次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在债法中的地位。诚实信用原则地位的确立带来了大陆法系立法权与司法权的一次重新分配,法官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进行了大量的判例活动。“附随义务”也正是基于诚信原则在法官的判例中产生的。我国《合同法》第6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这表明在我国,诚实信用已经成为合同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对当事人双方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所提出来的要求,它不仅规范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义务,而且要求当事人承担先合同义务和后合同义务。《合同法》第42、43、60、92条规定了当事人在合同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应承担的义务,包括先合同义务、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附随义务和后合同义务。

3违反合同附随义务的法律责任

附随义务产生于合同发展的不同阶段,违反不同阶段的附随义务所产生的法律责任性质不能一概而论,须依据合同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定性。

3.1缔约过失责任

我国《合同法》第42条对缔约过失责任作了明确规定。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的订立过程中,一方故意或过失违反先合同义务,而致另一方的信赖利益遭受损害,依法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缔约过失责任一般存在于合同不成立、合同无效或被撤销时,但在合同有效的场合也同样可能存在缔约过失责任。将缔约过失责任既非侵权责任又非违约责任的一种新型民事责任。缔约过失是合同缔约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特定关系的对方当事人信赖利益的侵害,当事人为了订立合同而形成了一种非侵权法上的接触和信赖关系,因此在行为标准、归责原则、举证责任、时效期问等方面均不能适用侵权法的一套法律规则。缔约过失责任不以有效合同存在为前提,且适用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它是合同责任的一个分支。缔约过失责任发生在合同缔结阶段,当事人之间必须已经为缔约实施了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并受该行为的约束,而另一方对此行为将产生合同能够成立的合理信赖。

3.2违约责任

违约责任是指当事人违反有效合同中的合同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附随义务既可以因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而存在,也可以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和交易习惯产生,无论其来源如何,均不影响其作为合同义务的属性,对其违反将产生违约责任。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违反附随义务还可能产生加害给付。加害给付作为一种特殊的违约形态,表现在债务人不仅实施了不符合债的规定的履行,而且此种履行造成了债权人固有利益的损失。加害给付是一种同时侵害债权人履行利益和固有利益的不法行为。合同法上的加害给付,必须以合同关系的有效存在为前提,并且该固有利益的损害与合同之间存在关联性。加害给付是将侵权法保护的固有利益合同化,是侵权法向合同法的位移,加害给付将导致合同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我国《合同法》第122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3.3后合同责任

合同履行完毕后,当事人间的信任关系并不立即消灭,作为合同信任关系的延伸,当事人间仍存在后合同义务,如保密义务。但是对于违反后合同义务产生的法律责任性质,理论界尚未形成通说。笔者认为,违反后合同义务产生后合同责任。后合同责任与缔约过失责任一样,属于合同责任的范畴,既非违约责任又非侵权责任。违反后合同义务不属于违约责任,因为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已经结束,违约无从谈起;若将其纳入侵权责任,显然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注意、保密、协助等附随义务不同于发生在两个毫无关联的主体之间的属于侵权领域的一般义务。因此原合同当事人仍需承担特定义务,这种义务来源于诚信原则,违反了此义务便要承担后合同责任。

4结语

5.培养学生习惯的养成 篇五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生的作文,应该放到这个社会中去检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作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全程参与、积极投入;学生是正在发展着的独立的个体,应该让他们学习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尤其是白纸黑字的文章)担负责任。不论从哪方面说,都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写作文本,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为他们将来走入社会打下基础。

一、自评:提高自我整体素质

习惯,是一种比较固定地、机械地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形成的行动方式。行动的方式不会无缘无故形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出明确要求,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并不断予以强化。

在作文训练中,要养成学生文面整洁的习惯,书写要工整,标点要正确,注意改正错别字;要养成对文章内容进行修改的习惯,仔细斟酌词语的运用,修改不通顺的句子,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要养成对文章思路进行检查的习惯,仔细审视题目的要求,思考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是否达到了最佳,文章的结构是否完整,等等。由于作文训练是讲究时间性的,这些工作只能在已经形成文本的文面上进行,故属于“评改”的阶段,是自评的内容。

养成自觉对文章进行评改的习惯,并不仅只在学习写作方面有重大意义。“写作能力,综合体现着一个人的心理、思想、文化素质,体现着一个人的智力结构。不少人正是通过写作,提高了综合素质。”写作与生活的关系紧密,评改文章的过程就是一次对生活的再认识过程,必须调动作者自身所具有的整体素质来进行;同时,在写作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习惯,通过迁移也必将影响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从而影响到写作者的整体素质。事实上,一个文面干净的学生,在生活上也是整洁的;一个表述乱七八糟的学生,其思维能力必定不强;而养成写完文章反复阅读、评价、修改的习惯的学生,做其他事情也必会严谨认真,精益求精。

二、互评:增强集体凝聚力

作文互评的方式大体有互批互改、群批群改、民主讲评等几种。就要求养成习惯而言,主要是指互相交换习作进行评改;只有出现了值得特别注意的全班性典型问题,才将代表性文章打印,人手一份,作全班性评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性民主讲评,以统一认识,解决问题。群批群改取得实效的基础,是互评互改习惯的养成。

采用互评的方法,评议者要肯定或否定写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和写作技巧,必须对欲评议的文章先作一番思考,实际上也就是参与了一次写作。 一方面,写作教学增加了训练量;另一方面,借助这种思考,学生之间得以进行信息交流,获得共鸣或碰撞,进而明晰一些道理,获得一些学习的经验或教训。“伙伴们借助符号系统能相互施加影响。换句话说,这种信息交流必定以影响自己伙伴的行为作为前提”,也就是说,互评活动不仅是写作教学行为。他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因此,互评活动要全员参加,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评改文章,鼓励他们尤其是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从不同角度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由教师把关。这样做的重要意义在于形成班级氛围,形成压力,使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作文,而认真的标准则是按老师传授的写作技巧、社会所提倡的道德价值取向来构思文章,直至习惯养成。

三、师评:点拨、引导、调控,促使学生巩固习惯、发展个性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师长的指引培育。教师职业和写作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中,包含着传授写作技能和发展学生思维、健全学生心理的双重任务。在学生参与作文评改的过程后,本来只是针对作者进行的评改,增加了对互评人意见的评改成分,教师的任务更重了,指导的面也更广了。

教师在进行作文评改时,心里一定要记住自己是学生的道德榜样,自己的习惯往往会被学生模仿,评改作文时要注意表现自己的良好习惯,如字迹工整、卷面清洁、条理分明,这样可以给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文是最具个性的一种思维活动,无论是写景状物、抒情言志,还是阐述思想、表达观点,每一篇文章中都必定表达一定的社会生活内容,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和个性特点,可以说文中要有“我”的出现才能显出生气、活气、勇气、志气、骨气、文气来;在自评和互评中,学生的批语也必定会涉及到做人、为学的收获,或者涉及智力因素的挖掘。这些内容虽然丰富多彩,但一定是围绕着学生个性心理来组织的,表现出一定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教师对此更应予以点拨、引导和调控,在发展学生道德品质的前提下,挖掘蕴藏在学生个体中的潜能,形成学生主动发挥潜能的意识,改掉不正确的习惯,巩固良好习惯,发展个性。

6.培养学生习惯的养成 篇六

一、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一)研究的背景及趋势

目前,我国中学生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突出,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培养中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问题是解决中学生问题的关键,已刻不容缓。

而中学生问题主要是由我国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的多元化、家庭结构和功能的显著变化、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国外和境外文化和各种思潮的进入、黄赌毒和社会腐败现象的滋生等种种因素引起的。

而在经济发展迅速,思想文化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广大中学生处于交流文化逐渐扩大,多种信息影响以及社会活动日趋多样化的立体的、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其中各种思潮、黄赌毒和社会腐败等现象强力地影响着中学生,影响着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我们有必要也必须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这些问题,并对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进行探索。

此外,由于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我国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这些,中学生大多从小养成一种唯我独尊的心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缺乏与人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关心和尊重别人,例如在学校与同学相处不懂得迁让,在家只知自己穿好吃好,不懂得关心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不会自己整理学习用品等,总之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过去,我们一提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总是将其单纯地归为品德教育,认为一些强制性的管理和处罚制度就能使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果却总是治标不治本。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来探索和研究矫治学生行为问题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问题,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潜能,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心理或行为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其相应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规定: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也指出:“德育对中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进入二十一世纪,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对人才的要求日渐提高,更加需要高素质高品格的复合型人才,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人际关系,单靠死啃书本,无法更好适应现代生存环境。但是,由于受不良社会现象、不健康影视、不当家庭教育影响,加上当今独生子女式的家庭结构,相当部分家庭教育“重智轻德”,孩子明显存在缺乏爱心,唯我独尊,脆弱娇气,不爱劳动,不善于思考和创造等一些不良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家长自身修养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家长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意识淡薄;第三是家长自身不良行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学生的日常行为缺乏教养。

以上原因导致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效果受到不良影响。从学生的发展特点来看,“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黄金时期,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非常重要。因此,通过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调查和观察,分析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和矫正策略,有效地矫正和转变本校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而为提高实效的新型德育工作方法提供借鉴 1

与参考。

从我校实际情况来看,延津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由于在招生上先天不足,全县最好的生源都让长垣宏力中学和新乡市一中等知名重点中学挖走,学习突出的同学又让延津县一中录取,所以本校最先体现在招生上的先天不足,最终进入本校就读的同学很多一部分同学学习基础差,成绩不好,更让人揪心的是他们中有很多的人在行为习惯上都不是太好,自制力不强,心理脆弱,家庭情况特殊的不在少数,有的同学是小的时候父母离异,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自小父爱或母爱缺失;很多同学小的时候都是留守儿童,跟随爷爷或奶奶一起长大,对父母亲情比较淡薄,甚至性格比较孤僻,不合群,敏感多疑等等。找到一条正确的途径,解决我校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资料条件等)

(一)已有基础

本研究从2010年秋就开始启动,我和冯文强、刘亚娟老师都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并长期致力于高中语文的改革和实践,2002年我参与《单元综合课个性达标策略的研究报告》课题研究,获市级二等奖,2004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训练与培养的研究与实验》获市级二等奖。自参加工作以来发表相关教育教学论文十几篇,分别获国家级、省市级各种奖项。我们都曾经在高三的教学中进行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和数据,有了一定的基础。

(二)研究力量

本次研究有两位教师参与其中,参加工作的年限都比较长,一直奋战在教育一线并担任班主任工作,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比较长,对特殊情况都有记录,保留了许多一手资料,并积极钻研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我们对研究的顺利进行和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充满了信心。

(三)资料条件

研究所需要的资料主要都是近几年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亲身经历或从身边的老师和班主任那里获悉的一手资料,准备充分。这些资料对于本次的研究将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内容详实,一切来源于自己的一线教学,符合本班本地的实际,也更加具有针对性。研究所需要的经费也不多,大致1000元左右。所以,我们对研究的顺利进行有信心。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

1、对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如何整理划分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习惯,并根据年级特点制定出具有我校特色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形式,探索多种途径,发挥教育的合力来矫正学生不良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参与意识、写字、经典背诵、名著阅读、学科兴趣培养等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对照规范,如何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通过哪些有效的途径发挥最大的效益来培养和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并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制定出的规范。通过对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提高教师们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丰富教育学生的手段和方法,总结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经验。

3、通过课题研究,在全校营造良好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良好氛围,完善学校的管理学生的制度建设,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4、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价手段,检测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形成的习惯情况。

2、问卷调查法::通过访谈和问卷的形式在研究前、中、后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的方法和途径。

3、行动研究法:采取多种丰富的实践活动形式,培养或矫正学生的习惯,并分析研究活动的效果。

4、个案研究法:选取不同层次的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进行跟踪分析研究。

5、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中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和获取的研究资料、取得的效果进行经验总结,争取提示出一定的规律,使课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6.文献研究法:本课题运用文献研究法,从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学者论著中吸取营养和材料,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研究实施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6月~2013年10月)

1、调查分析,摸清情况。通过采用教师观察、师生访谈、学生观察日记、学生小报等形式摸清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良习惯、良好的习惯以及学生对这些现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并进行一定量的数据统计,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2、提出理论假设,并确定子课题。我们认为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应该充分整合各方面教育的合力,而且应该长期坚持,贯穿于我们整个教育活动的过程之中,可以从学生的管理制度、学校环境的营造、师德群体的建设、家校之间的联合、综合实践的检测、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等多种途径来逐步实现,由此,我们又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参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初步确定了“高中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实践与研究”。(此处删一个句子)

3、对参加实验研究的教师进行培训,学习理论,收集资料。对前人进行的研究资料进行收集,学习他们的研究策略和方法,同时学习相关文件材料,如《学生一日常规》《中学德育纲要》《新课程实施纲要》等,学习有关习惯养成教育的论著,如《叶圣陶论文集》,促进实验教师对进行习惯教育的重视。

(二)实验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4月)

1、各子课题制定研究实施计划,并分阶段研究。分别制定出“低、中、高年段良好习惯培养的实施与研究”子课题的实施方案。其具体思路:根据各年段的年龄特点,初步划分出不同年段所应该达到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然后开展具体的研究活动,探索影响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一些主要因素以及养成这些习惯的具体途径、方法,收集学生个案,教育活动案例。

2、不断进行阶段性总结,收集过程性资料。随时注意收集研究活动中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方面所发生变化的事例(其中包括对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正的事例),研究人员随时撰写能说明问题的学生个案,并对自己所开展的教育活动进行整理,撰写教育活动的案例,更进一步说明这些教育活动的成效,以便整理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生习惯养成的范例。

(三)总结阶段(2014年5月~2014年6月)

收集整理材料,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五、最终成果的形式

实验研究报告

六、课题组成员分工

负责人:杨清淑

全面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规划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工作;认真召集课题组成员召开课题研讨会,撰写课题申报相关材料,并对课题研究的时间进程、研究方法、研究经费、研究成果等做出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和设计。

认真按照申报材料的相关规划和设计,组织课题组成员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课题过程的研究。研究过程要有原始素材积累、工作过程记载、研究分析过程材料、中期工作总结、咨询、交流过程记载等。

针对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如需调整研究计划或研究内容的方向,应及时向学院科研处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组织课题研究的结题材料。结题材料要具备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和成果推广、交流报告。课题结题材料的格式应按照学院科研管理办法的统一要求进行。课题申请结题,要取得相应级别专家或同行的结题意见。

7.培养学生习惯的养成 篇七

一、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最为重要

学生只有对读书感兴趣, 才会在阅读方面有最好的收获。在低年级这一点尤其重要。对阅读有兴趣, 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 因为有兴趣, 就会减轻疲劳感, 不会感到负担过重, 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 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怎样才能使第一学段的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一是内容的选择, 如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二是形式多样化。三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 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这样, 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 得到了美的享受, 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就一定会喜欢阅读。

二、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

学生预习是教师讲授的前提, 教师在布置预习时切忌“读一下课文”之类的笼统话, 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最重要的是要根据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每课的预习目标。例如低年级, 在教师的指导下,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工具书查查不认识的字, 不懂的词, 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中高年级初读感知, 注重课题与内容的关系;再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然后画出新词、关键语句;最后读, 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搜集相关资料, 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学生只有掌握预习的方法, 在预习课文时才会有的放矢, 预习才能收到实效, 久而久之, 就会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觉读书的习惯

培养自觉读书的习惯就是要求学生把阅读习惯化、生活化, 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培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明确的要求, 一开始要作为学生每天必完成的作业一样对待;二是要考虑阅读材料尽可能是学生喜欢的;三是要开展“师生共读”和“亲子阅读”活动。自觉读书的习惯贵在坚持, 在这当中, 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个性, 要给孩子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空间, 循序渐进, 慢慢进入正轨。

四、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

读书动笔的要求包括“圈、点、勾、画、写”等。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 在书中勾画、圈点, 有助于帮助抓住重点, 深入理解;通过在文中批注或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 可以帮助学生积累, 丰富学生的思想;对语文功底比较好的学生, 还应当要求及时记下心得体会, 写简短的读书笔记。

五、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 从本质上讲, 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边读边思考, 能让自己在阅读中处于主动的地位, 读得自觉, 读得深入, 读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阅读的收获就会更好。学生在阅读时, 如果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就能发现问题, 提出疑问。教师要把这种习惯作为学生的一种语文素养来培养。指导学生读书时常问“为什么”和“为什么不”的习惯。

六、培养学生选择恰当阅读方法的习惯

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教师在平时指导阅读时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选择恰当阅读方法的习惯。阅读方法要根据不同文体和阅读需要来选择。有默读、朗读, 有序读、跳读, 有精读、略读和反复研读, 有学习性的阅读和欣赏性的阅读等。在教学中, 教师反复地用自己的范读向学生传递不同语句的不同语感, 让学生反复体会, 跟读、揣摩、领悟。渐渐地, 教师的语感变成了学生的语感, 不同的语感表达了不同的语言情境和思想内涵。

七、培养学生注重积累的习惯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 要重视积累, 要通过语言的学习、积累、运用来完成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只有注重积累, 才能成为丰富的“百科全书”, 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积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背诵, 二是抄写。语文教材中比较多地采用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抄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的形式, 其用意很明确, 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 使之逐步形成习惯。

八、培养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

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把对学生的阅读卫生习惯作为一种规范, 并落实在阅读课堂和课外阅读中, 这些阅读卫生习惯包括:阅读时要有正确的坐姿, 不趴在桌子上看书, 不躺在床上读书;读书时眼睛和书本的距离要适度;默读不出声, 朗读要声情并茂。由于小学生本身的身心特点, 养成这一习惯有一定困难。但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想尽办法, 不断提醒儿童, 来强化这一习惯的养成。

总之, 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 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时期是阅读的黄金时期, 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科学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学会在阅读中思考, 为学生终身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孙双金.13岁以前的语文——重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

8.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篇八

前段时间一节试教课上,学生在进行小练笔,我发现一位同学在横放的本子上写字,指尖朝向身体左边。我赶紧帮他纠正错误的写字姿势,把他的本子摆正,告诉他正确的写字姿势。过了一会儿,他竟然又变成了老样子。我问他:“你怎么还这样写?”他说:“按你说的那样写,我写不好字。”

这是一个四年级的学生,他已经这样写了四年了!除了他,还有很多同学的写字姿势千奇百怪,有的头低得很下,有的歪着头,有的驼着背,有的握笔姿势不正确……学生写字东拼西凑:下一划,上一笔,右一捺,左一点,毫无笔画笔顺可言。写出来的字异常潦草,不堪入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从学校方面来说,学前书写教育不到位。家长期待学生在幼儿园能多认识字、多写字,幼儿园投家长所好进行写字训练,但是又没有进行正确的书写启蒙教育,导致错误的书写习惯从幼儿园养成。低段教学没有重视书写。学生進入一年级时已经会写字,老师就没有对学生的书写进行教育,没有手把手地教写字,也没有经常对学生错误的书写习惯进行纠正,致使错误书写习惯得到巩固。学生到了高段,老师发现书写存在严重的问题,经过几次纠正无效后,慢慢地也失去信心,听之任之。从家长来说,大量留守儿童留在家里得不到父母学习上的关心,没有父母良好写字习惯的教育及对孩子不良书写习惯的纠正。

2011年新课标在第三部分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小学1-6年级,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老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提高书写效果。新版课标把写字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强调了书写习惯的养成。如何才能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呢?

1.教给学生书法常识,培养学生认真读帖的好习惯。10月份我听了兴国实验小学周岚峰执教的《木字旁和木字底》,她把“木”字作为单独写、木字旁、木字底的变化讲解得一清二楚,同时指导书法的一些常识教给学生,让学生去触类旁通。读帖是指临摹者在写前对字帖静观默察,细想体味,对范字形成清晰的印象,做到成“字”在胸,意在笔先。在教学中,学生常常不读帖,或对字帖稍作浏览就匆匆下笔,以至顾此失彼,徒劳无功。要提高写字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读帖能力和习惯。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临摹笔画,临摹间架结构,临摹章法等。如临笔画时,引导学生观察笔画的位置,起笔和收笔的方圆,笔画的长短、精细、俯仰、斜正、曲直等。让学生养成“整体把握,细致观察”的读帖习惯。

2.对一年级的新生进行握笔姿势、坐姿等教育,教师示范演示。教师要求学生做到头正、肩平、臂开、背直、足安,“三个一”要求记心上。这里的“三个一”是指笔尖离手一寸,眼睛离书一尺,身子离桌一拳。学执笔时,可以先告诉学生执笔要领:三指捏笔一指挡,二指垫住真稳当。然后示范:一捏。用拇指的前侧方,食指的罗纹处,中指第一关节的侧上方,捏住笔杆下端离笔头3厘米的地方,并使笔杆向虎口方向倾斜约45度。二挡。用食指靠近虎口部分的外侧,将捏住的笔杆挡住。三垫。用无名指和小指依次垫在中指下边,成自然弯曲形状。教师的范写很重要,示范是写字教学的先导。在指导学生整体认知之后,教师要在黑板上画好的田字格中示范,向学生展示写字的全过程。教师要边演示边讲述:这个字是什么结构,每一笔在田字格的哪个部位落笔,每一笔画的名称、运笔方法以及笔顺等,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3.开展写字竞赛活动。我经常在班上开展写字竞赛,把优秀作品展示出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每学期安排一至二次竞赛活动,内容包括毛笔字、钢笔字、圆珠笔字、粉笔字的比赛。写字比赛也不用太多时间,可以在上课后或下课前五至十分钟举行,字也不必写得太多,一般以一段话或一首诗为主。赛前告诉学生,让他们早有准备,比赛后要及时评奖,还要把优胜者的作品进行展览。潜移默化中,学生有了竞争意识、学习意识,从而也就有了写字的兴趣,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学会了欣赏,学会了评价。

4.各年级努力纠正学生中不良的书写习惯。只要一提笔写字,教师就要强调写字要求。发现学生不良书写习惯,要立即指出,令其改正。对于屡教不改的,要发动周围的同学一起监督,帮助其改正。教师发现书写工整,坐姿良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树立典型。养成整洁的习惯,整洁是写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学生保持作业本的整洁美观,还应要求学生注意保持桌面的整洁,注意衣着和手指的清洁。

5.减少作业量,重复性、机械抄写的作业不要布置,提高作业书写质量的要求。不少同学因为作业多,忙于赶作业而导致书写质量下降。有的同学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抄写多遍词语的作业,竟然一手同时抓两支笔写两行字,这样写出来的字可想而知,一定是不尽人意的。

9.培养学生习惯的养成 篇九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课间行为习惯,建立稳定的教育教学秩序,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我们校制定了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课间行为习惯养成、路队习惯养成教育方案,一、课间纪律要求

1、下课有秩序离开教室,站好路队到运动场玩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戏和运动量不大的体育活动。

2、课间严禁在教室、走廊、梯间及在没老师看管的情况下到器械区等地方追逐、跑动和玩耍,不准大声喧哗。

3、课间无事不得乱进教师办公室影响老师工作。课间进办公室时一定要喊报告,经教师许可后方可进入教师办公室,不得随意进入别班教室活动。

4、对人要有礼貌,不打人、骂人,不讲粗言秽语。加强自律,纠正自己不规范行为,使自己和同学不受伤。

5、上下楼梯做到站好路队轻声慢步靠右行、不能顺着楼梯向下滑,以免跌倒、摔伤。不准相互拥挤、推搡。

6、严禁高空落物,大清洁或浇花时要注意不把水泼到楼下。

7、不准乱动用电设备,乱拧水龙头放水。

8、不准随地吐痰,乱丢纸屑。

二、慈埠小学学生课间纪律评分制度 1.课前、课后: ①上学、放学不准在校门口玩耍。

②返校、放学要准时,不迟到,不早退。不得随便缺课,旷课。(如有特殊情况要请假并要交请假条,班主任要向值日教师报告。回校时间按学校要求。)(每次每项每人扣3分。)2.课间(进校到放学): ③不得高声喧哗,不得在教室、走廊、楼梯追逐、打闹及玩危险游戏。(如造成流血等重大事件,扣该班当月总分10分,学校另外给予个人警告、记过的处分)④不得随地乱丢乱吐。

⑤不能擅自离校(请假除外)。(每次每项每人扣3分)3.午间:

⑥要求按照学校规定时间回校,回校后没有特别的事要马上进教室,进行午休或午读,不能大声喧哗,不得在教室、走廊、楼梯追逐和走来走去,上厕所或去其他地方要轻手轻脚,站好路队,不影响他人休息。(每次扣3分)4.爱护公物:

⑦学校的各项设施、课桌不能乱写、乱画,发现一项各扣3分。班级风扇、多媒体设备,特别是不能损坏,如有损坏扣5分。

⑧参加课间操、集会,放学等要关灯、关风扇。(各扣3分)5.其他:

⑨没穿校服和每天不戴红领巾、校牌的每人各扣3分;未参加课间操每人扣3分(请假除外)。逢周一没有参加升旗或者在升旗时讲话每人扣3分。⑩必须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生守则、行为规范,违者每次每项每人扣3分。

11、对老师不尊敬的扣3分

12、班风整改无效或发生事故、重大问题的班级不能评选一切先进和优秀。教导处、少先队、各负责人监督执行。(领导及其他教师有权反映)

三、班主任及科任老师要求

1、对班级学生正确引导开展有益的课间活动。(看书、到操场开展有益、安全的体育运动。)

2、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教育,情节严重且屡教不改的的与家长共同教育。

3、科任老师下课前做好学生课间有益活动教育。4.开班队课。

四、凌河镇慈埠小学路队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整顿学生组织纪律,维护学校正常秩序,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创建良好育人环境,特制定本制度。

(一)、路队要求

1、学生来校、放学回家、进出教室、上下楼、校园内行走必须按规定成队:学生步行进校门或下了校车应立即站成路队,两人以上(含两人)必须站成一路纵队,靠右侧行走,若前方有路队,则站在前方路队的后面,不得随意超越;若一人行走,只要前方路队能赶得上,必须赶上充当队尾,不得插队。2、放学

A、放学铃响后,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在规定地点分四路站好,主路左侧为附近通校生,主路右侧为乘车生,班主任靠送路队至学校大门口处,学生在站好路队向外行走时,班主任要靠好本班学生的路队诵读。B、乘校车学生行至主路南头时,学生全部在学校指定乘车区域站好路队等待校车司机来领。乘校车学生一律不准私自外出,更不准乘校车学生混入通校生行列混出校门。学生一律不准出现抢行现象。

C、学生在校内站成路队行走时遇到老师或外来人应停留让行并问好。D、中间出现两人或两人以上再自觉站成一路纵队.E、班主任与值勤校干、教师、学生、门卫在规定路段(地点)靠送路队。

3、学生进出教室,上下楼须自觉成队

A、进出教室自觉成一路纵队,不得拥挤、吵闹。

B、学生上、下楼及走廊内行走均靠右侧,自觉成一路纵队。离墙30cm,身体不能触碰墙壁。

C、各班要走规定楼梯。

D、不得在走廊、教室门口无故停留、闲谈,不得趴在教室及走廊窗户上。

E、严禁在走廊内追逐打闹,严禁私自串楼(到非本班所在楼、楼层及规定楼梯)。

4、学生在校时间及来往途中,必须佩戴红领巾和胸牌。

5、路队横穿马路时必须做到一慢、二看、三通过,严禁抢道乱跑。

(二)、路队检查

1、学校成立由值日领导、少先队、执勤教师、门卫人员和红领巾监督岗学生组成的检查小组,进行定点检查或不定时不定点抽查。

2、检查人员要实事求是,据实记录,每天下午放学前将本天路队一天路队情况报政教处。

3、检查实行扣分制,将各年级各班每周每天的扣分数记入班级量化总成绩。

(三)、扣分标准

1、班主任、值日教师、门卫迟到、早退计入教师考勤;不靠送路队,每次按旷工1节计入考勤。2、路队秩序

A、学生不戴红领巾穿校服,每人次扣5分。B、路队当中嬉戏、打闹每人次扣6分。C、不站路队或中途私自离队每人次扣3分。D、中途两人以上离队,不重新站队,各扣3分.E、随便超越他人或在路队中跑、吵闹、出怪声,每人次扣3分。F、学生整班出现抢行时,则该班学生每人扣1分。

G、对于违规违纪的学生为逃避处罚冒用他人姓名来进行顶替的,如果查证属实则扣该生所在班级量化分20-40分处理。

3、检查员

A、检查员须衣着整齐,佩戴“值勤”标记,可不站路队。

B、执勤学生不按时到岗每人次扣5分;无故不参与路队管理者每次扣20分。

C、发现违纪同学不管不问,或不上报学校弄虚作假,每次扣10分。借值勤之机,诬陷、报复他人者,扣20-40分,且学校将给予相应的校纪处分。

D、值日期间,本周路队秩序较差,扣值日班级5-20分。

E、凡不服从检查人员管理者,每人次扣10-20分;打击报复检查者,扣20分以上,且学校将给予相应的校纪处分。

F、对于认真执勤的学生每人每月奖励班级量化分5-10分。

五、学生巡查制度

1、课间每层楼、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都要安排学生执勤,两人一组,负责对学生行为规范的监督和管理;对环境卫生、学生活动情况进行监督、扣分。

2、巡视学生成员必须及时到岗,认真负责,如有脱岗、到岗不及时、执勤不认真负责的情况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3、值日生在执勤过程中,要热情为同学服务,一丝不苟的完成执勤任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解决不了的及时向值岗教师或大队辅导员报告。

六、教师巡查制度

1、值日教师在所属值班范围进行检查、管理活动场所的学生活动安全,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制止,坚决杜绝不安全事故的发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上报巡查领导。

2、各巡视人员各负其责互相配合,负责人员如未发现问题,其他教师发现,必须及时提醒、制止。

3、当天值日组长每节课间对师生执勤情况进行检查和课间巡查,及时解决所发现的问题,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10.培养学生习惯的养成 篇十

初一语文课外阅读习惯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以及获得更加宽广的知识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一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得到更加宽广的知识面,在学生养成良好的实践能力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同时这也是现代素质教育对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从当前的课外阅读情况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初一老师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一、初一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在学习经典教材为依托,根据教学意图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对加深学生对相关课程的理解,增强语言应用和文字表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共识。而课外阅读是学生开拓视野、调节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得到知识的有利渠道,尤其是初一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望大、培养道德、文化素养的黄金期,课外阅读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的课外阅读调查情况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阅读过于盲目与片面

片面性与盲目性主要表现在:对相关内容的选择中,大部分学生都会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阅读。即使购买了课外书籍,也是与考试习题、练习册无关的书籍,而经典书籍、文学名著更是稀少。所以在学生课外阅读中,阅读单一就成了主要的问题,由于不善于根据个人修养与文化程度选择读物,“拿来主义”严重,在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后,效果却不太明显。

2.阅读被动性

从中学生阅读情况来看,由于自身控制力不够,所以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晚上不会看书,顶多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所以也就不能养成自觉阅读的好习惯。尤其是一些需要动脑思维的作品,很多学生都不太感兴趣,在被动接收的过程中,也需要家长或者老师反复叮咛,才能保障完成力度。

3.阅读艰巨性

课外阅读间距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很多学生在完成好家庭作业后就是十点钟左右,学生很少有更多的时间课外阅读。由于大部分初中生缺乏良好的阅读意志,在不会利用时间的过程中,怕累、怕苦成为了二十一世纪学生的缺点,从而极大程度地影响了阅读质量与数量。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过于急切,在好高骛远以及快餐文化的影响下,一旦遇到困难,就表现出退缩的现象,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与信心。

另外,语文课外阅读一直处于封闭的状态,也就不可能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即或阅读,也只是为了考试、练习题而阅读,在被动的接受老师对相关课文进行理解时,让学生知识面越来越狭窄。

二、加强初一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

1.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作为成功的导向,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对学习成绩具有直接的帮助。因此,在现代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起好带头作用,通过激发学生兴趣,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例如,在《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学习时,课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并且对作者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有感情的朗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还能保障质量与效率,避免将过多的时间放在对作者以及课文表面学习中,它能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与时间,得到更多的知识。同时,这种学习方式,还能让学生主动打开心扉,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得到更多的知识与思路。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习惯和能力对学习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习惯能提高学习能力,反之就会缺乏自主学习,更不能提高阅读能力与习惯。书籍作为人类进步、发展的宝库,它不仅是历史文明、科技发展的宝库,更是智慧的凝聚,所以在阅读中能够让师生拥有更加广阔、明亮、纯净的视野。在书的海洋,我们不仅能走访各个国家的历史、文明、政治、习俗,还能了解人类真善美,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理解与追求,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与素养,插上理想与奋斗的翅膀。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據初一学生的心理、年龄与知识面等特点,向学生介绍相关书籍,并且组织活动对课外阅读进行交流、沟通,在这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前5分钟演讲或者写读书笔记、周记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对作品进行思考。为了充分利用时间,还应该将博览与精读结合起来,让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启发学生练笔。同时这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方式,所以必须有恒心与耐心。

三、结束语

课外阅读作为增长见识、扩展知识面的重要方法,对提高学生语文思想、道德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一语文教学中,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特征,运用恰当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汪玉莲.初一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初探[J].考试周刊,2013,(32).

11.培养学生习惯的养成 篇十一

关键词:尊重,学生,勤学善问

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 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这句话说明了“问”的重要性。学生有了问题意识, 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对于开发学生智力, 发展学生思维, 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 对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为此, 本文围绕学校主课题《小康背景下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确立了子课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勤学善问习惯》。

使学生得到“尊重”, 是学生养成勤学善问习惯的关键。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边分析、边思考、边总结、边调整, 将“勤学善问习惯养成教育”这一教育观念渗透在教育教学中, 引导学生会问、促进学生善问, 并通过家校合一、师生合一等合作手段, 引导学生获得一些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经验, 并养成以“勤学善问”为核心的一系列好习惯。

学生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勤学善问的习惯?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尊重学生,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提问

教材所选用的课文无论是内容上、形式上、思想上或是语言表达上都蕴含着启发思维的因素。所以, 教师应当促使学生通过充分地自主阅读、感悟来读通、读懂课文, 引导他们想问、会问, 这样才能在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下挖掘到更多有效的训练点, 提供更多提问、交流、共享的机会。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小学生因年龄较小, 受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影响, 无法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把声像引入语文课堂, 化静态的文字为动态的画面, 使抽象的文字为直观形象, 让学生借助视频、图画等去学习、讨论, 不但易于理解, 而且印象极为深刻。

二、尊重学生, 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勤学

促进学生积极投入, 勤奋学习最好的导火索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提问时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 掌握火候, 不失时机地发问, 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 十二三岁的孩子还未有涨大水的经历, 仅靠对文本的理解学生进入情境很慢。有些学生对这些英雄的壮举更是一脸不屑。这与他们的人生历练有着密切的关联。没有经历过, 光靠教材苍白的文字, 怎么叫他们提得起兴趣?教师灵机一动, 娓娓道来:“记得那时候, 老师和你们差不多大, 正在读小学四年级……”才讲了这一句, 孩子们的眼睛都齐刷刷地盯着教师了, 原本无神的眼睛瞬间放射着光芒, 等着讲下去。“记得学校的一片水泥地都成池塘了, 水没过膝盖, 还有人在里面抓到鱼呢!”孩子们大笑起来, 甚至还有人在比划着水的高度, 看来他们都来兴趣了。“大街边旁边的那条河, 河水漫过了街面。都可以划船了。人们走在街上, 就好像在河里走着。”“啊!”学生惊呼起来, 感到不可思议。教师趁热打铁, 播放了1998年有关洪水的视频, 他们聚精会神地看着, 小嘴巴一个个变成了“O”形, 也安静了下来。就这么短短的几句话使孩子们快速进入情境, 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学生们有了兴趣, 乐于思考, 接下来的教学便顺利多了。

除了学习兴趣,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不应该要求学生立即作答, 而是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英国学者杰伦迪·迪克西对于提问后的“等待时间”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 在提问之后, 许多教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非常之少, 有时几乎是一秒钟不到。在学生刚刚回答完问题后, 他们又会紧接着提出下一个问题。Rowe在1987年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在教师提问后, 留给学生大约三秒钟的思考时间, 学生回答的内容将增加300%~400%;学生将运用更多的证据支持他们的答案;学生之间对各自的想法将会进行充分的讨论;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现象将会减少;学生自愿参加课堂活动的现象将会增多, 教师用以维持纪律的时间将会减少。

所以, 教师应该以尊重学生为准则, 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学、去问、去思考, 这样循环往复地训练, 学生勤学的习惯也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

三、尊重学生, 让学生在提问中体验“尊重”

勤学善问的习惯养成, 关键在于教师, 在于教师要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体验“尊重”。教师应该尊重学生, 尊重实际, 尊重学生的差异。每个人对文本解读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要求学生表达对文本的理解时不能只有一把标尺。应该清楚地意识到, 教师所面对的是一群阅历非常有限、学识非常有限的小学生, 有的甚至还没有学会在阅读中思考。我们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将成绩较好的学生看做是饭量大的人, 将成绩一般的学生看做饭量中等的人, 将成绩较差的学生看做饭量小的人。在课堂教学中, 尤其是复习课中, 教师可以把字、词、语段等基础复习给“饭量小”的学生, 把时常强调的问题给“饭量中等”的学生, 把较有难度的问题给“饭量大”的学生, 如此“阶梯式”的安排, 既巩固了基础知识, 又保护了不同阶层学生的自尊心, 树立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相反, 如果把难度较大的问题硬抛给后进生, 这些“饭量小”的学生还不得活活“撑死”!

同时, 教师还要避免那种因问题太难而使大多数学生变成旁观者、局外人的局面, 在指名回答、交流时可遵循如下原则:平时举手少者优先;多次举手而一次未得者优先;想举手而又不敢举手者优先;屡答屡对者后, 屡答屡错者先。这样安排的复习课, 使每个学生都能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踊跃回答。

总之, 培养学生勤学善问的习惯, 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语文课堂的精彩不是教师表演得精彩, 而是教师能够“尊重学生”,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从而激活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这样才能为学生勤学善问习惯的养成提供良好的氛围, 有效地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胡雪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三个讲究”.《教学金点集萃》, 2009.1:97.

[2]杨青.关于小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研究.《教学探索》, 2011.1:114.

12.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篇十二

——家长如何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同步教育

小一班

一、家长应走出家教误区。

首先,家长要明确教育孩子的责任,明确家庭教育是终生的,幼儿园教育是暂时的,更要明确幼儿期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有家长会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无论孩子的身心发展或行为习惯培养都应由幼儿园负责,极少甚至从不过问孩子在园的行为表现,还有的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都推给幼儿园。要知道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态度,都在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次,家长要明确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必须严爱有度和严爱结合,科学地爱孩子。在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上,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严厉苛求,对孩子的差错对辄训斥;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无理要求百依百顺,无原则地迁就,过分溺爱放纵,这都会使孩子形成不良行为和习惯。要知道爱不能代替教育,严格要求是爱的体现,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有些人过分严格,有些人过分迁就,这两种情况都应当避免。”再次,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勿只重知识,轻个性行为发展。

二、家长要积极配合,与幼儿园教育同步。

首先,家长要密切、主动地配合班里教师实施教育计划,正确要求和教导孩子,创造条件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促进,巩固教育成果。如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上的要求,要家园一致,给孩子明确的生活准则,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其次,家长要多与班里教师联系,主动沟通,不但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也把幼儿在家的表现如实地反映给老师,共同协调配合,针对孩子的优缺点,及时给予表扬或纠正。

幼儿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

小一班

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不可避免

地就会出现一些娇惯与溺爱的现象。有的家长过多地强调“利己”与“学习”,却忽略了“有才无德行不远”的道理,从而导致了大部分幼儿养成霸道、自私的个性,这样对孩子是一种伤害。毕竟孩子要独立,要步入社会,要有自己的生活范围,如不能礼貌地与人交往,就得不到一个和平友爱的生活环境。因此,我们认为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将文明礼貌的行为渗透在一日生活中,这样对幼儿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是非常必要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具体做法:

幼儿的生活范围不仅是幼儿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就是家庭,我们

13.习惯养成在于有计划的培养中 篇十三

大班的小朋友马上就要毕业了,家长们在为孩子担心学习习惯养成的时候,我们班的老师已经开始了有计划的学习习惯培养了。过去家长们老是问:老师,今天的作业是什么?老师怎么孩子的作业本都不知道拿出来,还在书包里?……整天回答家长们的这些问话,也够我们班老师忙碌的.了。

现在呢,家长们谈起这些学习习惯总是脸上笑呵呵的:

甲:一到家就知道要完成自己的任务,象模象样的还真是那么一回事。

乙:每天都是他提醒我要做作业了。

丙:现在自己收拾作业本,学习用品还知道要放在固定的地方。

家长们看到孩子的变化,不知道老师们是怎样让孩子发生变化的。我们做的是什么呢?先是分析孩子的学习习惯养成的障碍:听题困难。针对这点,我们就用了很多的形式和方法来对孩子们进行培养:每门课中对所学内容的练习加以巩固,孩子对所学把握的好自然就容易记住作业了;孩子听题时会分心,我们就用谈话、游戏等形式让孩子们养成倾听的习惯……。孩子们在老师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中逐渐地发生着变化,家长们也自然感觉到了,所以他们对老师说时自然充满着得意之情。

家长在我们耳边的絮絮叨叨已经换了内容,让我们轻松不少。不过平时我们可就不轻松了――

每天,我们把孩子们的劳动当作大事来谈,谈他们的努力,展示他们的成果。说实话,哪个孩子不爱有顶大帽子戴戴?每天老师都给他一朵红花,一个在集体中示范的机会。又有哪一个孩子不想得到这样的荣誉呢?小朋友们想表现自我,老师们很细心地评价每一道题,手把手教孩子怎样看题,做作业。在集体修改中又怎样不感到自卑,老师的照顾细致又是细致。因为我们不想让哪个孩子丢失什么,因为他们是孩子。

现在孩子们的入学准备工作还要我们做很大的努力,我们会更细致地做好。在此时我们听到一位家长充满责任地说:“看孩子这么认真,我可真是要把精神提起来了。”当时我真是觉得孩子们了不起,因为他们让家长们改变了很多。同时我觉得自己的劳动更是有所值!

14.培养学生习惯的养成 篇十四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呢?重要的途径就是观察。观察是获取信息的源泉;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开端。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过:“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育为本, 观察先行。”没有细致的观察, 就谈不上正确的教育方法。不少著名作家也都十分重视观察, 契诃夫说:“作家必须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者!”“我们作家的本分就在于观察一切, 注意一切。”由此可见, 仔细观察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 从某种意义上说, 文章写得好不好, 实际上不是一个“写”的问题, 而是一个观察的问题, 学会了观察, 并注意积累, 写作自然也就不难了。作为教师, 应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因此, 观察习惯的养成、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对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和提高写作能力均具有重大意义。

一、激发观察的兴趣, 让学生乐于观察

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观察的前提是“注意”, 但人的注意力是容易分散的, 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孩子, 他们只有对某事某物产生浓厚兴趣, 才会集中注意力, 即观察往往受兴趣支配。在教学实践中, 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1. 故事引导法

观察之初, 我们可以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有一个秀才在家里闷闷不乐, 他怀孕的妻子问他怎么啦, 他说写不出文章来。他妻子说:“你写文章难道比我生孩子还难?”秀才说:“你生孩子是肚里有货, 我写文章却是腹中空空, 当然比你生孩子难啊。”这个故事令人忍俊不禁, 可以让学生明白, 没有写作素材, 是写不出文章来的;只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才能写出精彩的文章。此外, 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极具说服力的事实来证明, 科学上的许多发现来源于对事物的细微观察, 如瓦特发明蒸汽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等, 都是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结果, 从而激起学生主动、细心观察的欲望。

2. 目标指引法

观察的效果取决于观察的目的是否明确。一般性的感知不可能对事物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因此,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就必须明确观察的目的。观察目的愈明确, 就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知觉去感知事物, 因而观察就愈清晰。反之, 观察目的不明确, 东张西望, 抓不住重点, 不仅对观察力的培养无益, 反而会形成左顾右盼、熟视无睹、心不在焉的懒散作风。我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组织学生春游, 把学生分成两组, 对其中一组说明了这次春游的目的是写一篇游记, 而对另一组学生则什么也没讲, 春游结束后才告诉他要写关于春游的文章。结果, 从作文的情况来看, 两组学生观察的效果大不一样。第一组学生都写了一千多字以上的文章, 而且内容丰富, 语言生动。而第二组学生最多也只能写几百字, 更有甚者, 有的只写了几句简单的话。不言而喻, 明确的观察目的是提高观察效果的前提, 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是提高学生观察力的首要条件。

3. 游戏测试法

教师每天早上利用5~10分钟时间出几道跟观察有关的测试题考考学生, 对细心观察的同学给予表扬和鼓励。测试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层次等来设计, 并有一定的主题。比如让低年级的小学生说说:教学楼的每一层有几个台阶?你家门前有几棵树?在上学的路上, 看见了几个人?等等, 这些测试题都是引导小学生从数量上去进行观察。任何人都有成功的欲望,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 小学生更是如此。为了得到老师的赞扬, 学生会主动去观察, 以便争取在测试时获得好的成绩。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 学生会对事物的数量特别感兴趣, 看到任何事物都可能会去数一数。当学生养成一个习惯后, 可以进行下一个主题的训练。比如说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 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 测试题可以越来越复杂, 主题越来越广泛, 测试的形式也可以越来越多样化, 可以由教师测试学生变为学生之间的互相测试, 甚至可以由学生对老师进行测试。

4. 模仿表演法

模仿, 就是按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比如模仿各种人物的言行举止, 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动作等。模仿的形式可以是即兴模仿, 也可以是回忆模仿。即兴模仿是指提供一定的模仿对象, 让学生观察后当场进行模仿, 回忆模仿是指回忆平时观察到的场景并模仿当时的情景, 比如说爷爷看报、妈妈织毛衣、同学写字, 等等。要做到活灵活现地模仿、表演, 关键是要做到细心观察, 通过超级模仿秀等活动, 既可以调动学生观察的兴趣, 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5. 即兴演讲法

首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 然后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 将观察所得用生动的口头语言描述出来。这样, 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另一方面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很好发展。

6. 开心练笔法

写作训练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如写“校园晨曲”“街头即景”“长街夜色”等记叙文, 让学生通过观察把景物的变化记录下来。这样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平时我们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察所得写在日记本上, 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都可以写。老师不定时抽查, 每次查阅后认真总结, 对写作态度认真的学生进行表扬, 以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7. 社会实践法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要注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让小学、初中的学生饲养并观察小动物, 如观察小鸡的出生过程, 观察蚕的生长, 观察金鱼的活动;或栽种花草树木, 观察它们的成长变化过程等。这些活动的开展, 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方法远不只这些, 作为教师, 要有敏锐的眼睛和深刻的大脑, 现实生活中, 我们要经常思考, 才能诱导出学生的创造力。

二、教给观察的方法, 让学生善于观察

教会学生观察, 提高学生观察力, 训练学生调动一切感觉器官去感知事物, 不但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的正确的方法。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 学生的观察能力便得不到好的培养, 因此,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尤为重要。因此, 在指导观察的过程中就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如观察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抓住事物特征。 (2) 选定观察位置。 (3) 确定观察顺序。 (4) 调动一切感觉器官。 (5) 展开想象。

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时, 起初必须进行单项训练, 当学生对各种观察方法有了初步了解后, 可以进行综合训练, 也就是指导学生在观察时可以同时采用多种方法, 让学生看就看个清楚, 听就听个明白, 闻要闻得透彻, 尝要尝出真味, 就是想也要想出个所以然, 想出深度。记得我曾指导学生对一颗带壳花生进行观察, 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 我首先引导学生从花生的外形特征, 如形状、大小、颜色等各方面对花生进行整体观察, 然后引导学生在观察完外壳后, 再将花生剥开, 对花生的内部进行观察。每观察一步, 我便让学生看一看, 摸一摸, 闻一闻;观察内部时, 还让学生尝一尝;同时让学生展开想象, 比如想象花生的外形像什么, 花生那粗糙的外衣像什么, 花生的外壳为什么会是凹凸不平呢, 花生的嘴巴尖尖的, 像什么, 它会用小小的嘴跟我们说些什么, 由花生朴实的外表你联想到了哪些人, 等等。所以即使是观察一颗小小的花生, 也需要多种观察方法的综合运用。

学生如果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 那么在观察时便会得心应手, 从观察中获得的知识会更加系统, 更加全面, 成就感也会越来越强, 从而对维持学生的观察兴趣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创设观察情境, 让学生便于观察

观察习惯的养成和观察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是要靠日积月累的, 要给学生创设易于长期观察的环境, 让学生不间断地观察, 并在不断的观察中建立起观察的习惯, 逐步形成较强的观察力。

(1) 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课堂观察情境。比如将教材中的插图放大成教学挂图, 并指导学生观察;尽可能将教材中所提到的事物变成实物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等。

(2) 结合课余生活创设课外观察情境。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观察时机, 引导学生随机观察。如下课后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游戏活动、体育活动, 开展活动的同时, 让同学们注意观察活动场面、人物表现, 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等;双休日带领学生开展户外活动, 观察大自然中的花鸟虫鱼等。

(3) 教师与家长加强联系, 指导家长在家里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孩子进行观察。比如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 穿着打扮, 脾气个性等;看电视时注意观察电视中的人物、事物;吃水果时指导孩子利用各种感觉器官从外到内、从颜色形状到味道对水果进行观察;农村的孩子可以观察家中饲养的动物、菜地里种的蔬菜、田野里种的庄稼等;城里的孩子可以养一些小动物同时进行跟踪观察, 并鼓励孩子写观察日记;双休日或节假日带领孩子走出家门到大自然中去观察, 去感受, 去体验, 去思考。

总之, 从写作的角度来说, 真正有“生活”的人, 不是经历过某单一生活的人, 而是在经历某单一生活时, 能从艺术的角度观察和思考这种生活的人。从艺术的角度观察, 就是一种有意识的、专注地观察, 而且要把这种观察养成习惯, 无论走到哪里, 你要竖起耳朵, 睁开眼睛, 像哨兵似的警觉。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专注地观察, 正是发现的先导。而观察力的形成, 并非一日之功, 好习惯的养成贵在坚持。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对学生加强训练, 让观察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从观察中发现世界的奥妙, 获得无穷的乐趣,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这样一来, 学生在写作时定会信手拈来, 文如泉涌, 妙笔生花。

摘要:观察习惯的养成、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及提高写作能力均具有重大意义。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靠日积月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要创设观察情景, 让学生便于观察。专注地观察是发现的先导, 好习惯的养成贵在坚持。

上一篇:学校安全工作体会下一篇:企业文化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