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景 彰显语文活力

2024-08-26

创设教学情景 彰显语文活力(精选15篇)

1.创设教学情景 彰显语文活力 篇一

让阅读教学彰显活力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分析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提倡:将阅读与精神探求相结合。这对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和增强学生学习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它也影响着学生以后对阅读的理解以及学习。鉴于此,为了切实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本文则针对当前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提出有效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策略分析

阅读作为学生汲取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和基本途径,其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阅读兴趣低,阅读能力差等问题,导致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普遍不高。对此,教师应当在小学教学中重视阅读教学的质量,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下面,文章以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来展开简要的分析与研究。[1]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阅读过于注重题海战术

学校老师在中国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教小学生如何加强记忆的过程中,并不重视记忆的方法和技巧,而是通过布置大量的试题和练习册来提升学生的做题能力和应试能力,从而有效应付考试,拿得高分。看似可行的方法,并没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相反,提高的是学生的仿照能力。这样的做题战术,不仅浪费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还束缚了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散发。[2]

2.教师讲解过程过于机械化

众所周知,阅读是词、句子以及段落共同构成的。所以,教师在讲解一篇完整的文章时,应该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进行教学,并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设置相关的问题情景。然而,很多语文教师却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顾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课文的难易程度,直接给学生提出一些生硬、晦涩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种阅读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来说是毫无帮助的,反而会使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恐惧心理,甚至是抵触。事实证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的。因此需要教师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方法策略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自己,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一定要有端正的态度,这是学习语文阅读的首要条件。当然,教师也要改进教学方法,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效率才能有所提高,真正的良性课堂才能有所形成。

1.减少题海战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题海战术是一种相当耗费时间的教学方法,往往事倍功半。所以,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学生熟悉的教学活动如:诗歌朗诵《火烧云》、名著阅读、情景短剧《观潮》等。小学生对于比较熟悉的课文和活动往往会有很高参与度和积极性,这样既在活动中融入了课文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还愉悦了身心。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止是课本和老师。学生从课本和老师那里学得的知识都是间接知识,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取直接知识,这样的知识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益处。

例如,在学习《绿叶的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感受大自然并观察树木的“绿叶”,并把自己的观察和感悟写成日记或者观后感。同时,鼓励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绿叶及其特点。通过提问学生“绿叶可以作什么用?绿叶和梦又有什么联系呢?”,由此引起学生深入探究自然、探究课文的兴趣。学生的亲身体验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亲近大自然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愉悦身心,还能不断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学习的快乐,这对培养其阅读兴趣大有裨益。

2.创设问题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景教学是吸引他们注意力最好的教学方法,根据小学生的兴趣进行语文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小学生喜欢看动画听声音,喜欢声情并茂的小故事,那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

例如,在学习《小麻雀》这一课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让同学们了解麻雀是什么模样;接着通过朋友间谈话的口吻提问学生“你们见过麻雀吗?一般什么季节我们可以见到麻雀呢?”以题外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动脑思考的状态。其次,小学生还容易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这时教师就可以是通过简单的手工制作或者绘画给学生提供一只麻雀的模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制作能够让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真正引起他们好奇心和兴趣的法宝。所以,有效的情景设置不仅能激发他们的探求欲望,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着重阐述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笔者认为,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够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有意识地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心理特征来进行阅读教学,且长此以往,那么,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一定会大有进步,语文阅读教学也一定会健康发展。所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4]

参考文献

[1]唐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J].科教导刊(下旬),2017,01:146-147.[2]蒋军.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提升阅读能力的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1,07:29.[3]郑憬丰.构建活力、开放、延伸的小学语文学习型高效课堂――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J].知识窗(教师版),2016,08:34-35.[4]?⑹炕?.分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18:31.

2.创设教学情景 彰显语文活力 篇二

中专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借助图像、视频创设教学情境

图像或视频可以把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色, 具体直观地表现在学生面前。比如, 课文《空山鸟语》的导入, 为了使学生感知大自然的景色, 教师既可以用大型彩色图片, 又可以采用视频和多媒体, 把起伏的山岗、如镜的湖水、翠绿的山色、山间的小屋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视觉上感知美的图画, 为学习好课文奠定基础。又如学习岳飞的《满江红》一词辅之以名家讲授的南宋史 (视频) , 让学生在历史中去了解、体会岳飞的爱国情怀和精忠报国的精神, 再让学生聆听朗诵录音, 到此时不需要再做详细讲解, 学生就已经完全理解了岳飞在词中所表达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的激烈情感了。

二、借助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比如学习课文《雷雨》 (节选) , 剧本是上世纪30年代初的作品, 要令今天的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会有一定的难度, 可以在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后调动学生参与表演活动。表演是非常直观而形象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外观形象, 而且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来表演剧中的人物,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更快地进入人物内心, 使观看表演的学生也被调动起来, 饶有兴趣地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师生互动效果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实现也就顺理成章了。用这样一些表演活动来创设语文学习的情境在中职语文课中还有不少空间可以利用, 课程资源也很丰富。

三、借助“背景”创设教学情境

背景知识是指与教材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知识的总称。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距离现在年代久远的课文, 更快更好地找到进入作者心灵的切入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历史典故等都属背景知识。比如, 学习《纪念刘和珍君》一文, 对作者、时代背景都要详加介绍, 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 理解作者鲁迅写作时的心情。在学习唐诗宋词时, 对诗人及创作诗的时代背景的介绍, 既可以揭示诗歌的内容, 又缩小了时空差距, 解决了学习古诗词由于年代相隔久远而无法产生共鸣的障碍,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诗人创设的情境中, 更深刻地理解诗作。

四、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把学生带到课文的艺术境界中, 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在头脑中再现课文描绘的情景。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描写的景物亲切宜人, 表达的感情细腻温馨, 可谓情文并茂、文质兼美。这些课文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美的形象, 从而撩拨学生心灵的琴弦, 让他们在思想深处产生情感共鸣。如在学习《故乡的榕树》一文时, 可以设计一些营造情境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情绪, 设计一些音乐做朗读的背景, 触发学生想象和联想。笔者设计的导语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承至今已有五千多年, 游子思乡, 叶落归根已深植于我们民族的血液中, 这一主题也是古今诗文经常吟唱的。唐代诗人李白吟咏: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当代诗人席慕蓉说:故乡的歌是一首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光的晚上响起。……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而一位海外游子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永存于记忆深处的故乡美景, 那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如此浓重而动人, 让我们走入作者描绘的山水画中一起去感受吧!”接着笔者选择了马思聪的《思乡曲》作为朗读背景音乐:在浓郁悠扬的音乐声中聆听饱含深情的男中音朗读全文, 全班学生鸦雀无声, 心潮随音乐, 文字而起伏, 创设了与课文情感完全融合的情境, 既达到了“披文入情”的教学效果, 又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得到了感悟:中华民族从古到今都重土重乡、故土难离, 从而在心灵上受到了一次民族情感的洗礼。

中专语文课的教学在创设教学情境中还有很多方法, 只要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渐渐体会、理解、运用语文的听、说、读、写以培养语感, 在某些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感知语言运用的某些规律, 从而达到表达和交际的目的的方法教师都可以尝试。“教师的真正艺术就表现在他教育孩子不仅用眼睛而且用心灵观察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 此言是有道理的。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著.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9.

3.创设教学情景 彰显语文活力 篇三

中小学学生涂鸦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经常出现在校内外墙壁上、教室内课桌凳上、书包上、书本上,校服上等。内容主要有自己和同学名字、电话号码、图画符号、网络经典语句等。从表面上看,中小学学生涂鸦污染环境,甚或具有破坏公物(课桌凳)的性质,属于不良行为,应当予以严加教育和治理。如果深入探讨中小学生涂鸦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我们就会发现,中小学学生涂鸦反映了青少年学生生命深处普遍存在的创造文化、表现自我生命存在活力价值的强烈渴望。学校管理者不能仅从表面上看问题,采取严加管理和处罚的方式,对待发生在校园内的涂鸦问题,而应该从中小学学生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出发,积极对待发生在校园内的涂鸦现象,对学生涂鸦内容和方式加以规范引导,满足学生创新欲望,打造学生展示自己生命活力,提升能力的平台,将学生涂鸦由自发引向自觉,由不文明引向健康,主动创设彰显学生生命活力的校园涂鸦文化。

第一,校长要正确看待学生涂鸦。校长和教师要把涂鸦看作学生生命发展历程中创造文化、展示自我的内心愿望。同时,具备一双慧眼,善于观察学生涂鸦内容中的创新文化内涵,从中发现优秀人才,积极鼓励学生创造健康文明的校园涂鸦文化。校长和教师要经常将自己观察到的优秀涂鸦作品和创作者记下来,予以不断鼓励和培养,使他们成长为具有个性特长的优秀人才。

第二,设立校园涂鸦文化通道,满足学生创新和表达愿望。学校开辟专设涂鸦文化园地,让学生自由在那里进行涂鸦。语言文字、形象符号、书法、漫画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以展示学生内心世界和青春生命活力,要求附上作者大名。时间以一个月为一个周期。一个周期结束后,校长组织学校领导、班主任、班长等进行参观和评价,将那些有保存和发展价值的原创作品,由少先队大队部(中学团委)安排教师负责拍照,作为学校重要文化原始资料予以保存。然后将涂鸦文化原地重新刷一遍,返回原样,开始下一个周期涂鸦文化创造活动。

第三,开设校园涂鸦网络园地。可在校长的授意下,由学校信息技术处设立专用学生涂鸦网络园地,让学生在网络涂鸦园地任意创造自己喜爱的文字和图画以及动漫作品,满足学生创造和表达的愿望。少先队大队部(中学团委)可委托专任教师进行点评,将那些内容丰富健康,形式活泼多样,立意深刻,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原创性作品,发到优秀涂鸦作品展中,激励更多学生创作好作品,提高创作优秀涂鸦作品的热情,不断提升校园涂鸦文化品位,使校园涂鸦文化发展成为丰富和积淀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举办涂鸦文化竞赛,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学校每学期初确定一个涂鸦文化竞赛主题,在开学典礼大会上通报全校学生,让大家积极进行积累和准备,期中考试结束后,组织全校学生参加涂鸦文化竞赛活动,画板和画笔由学生自带,由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现场自由涂鸦创作,学校组织由领导、教师、学生社团成员组成的评委进行打分评价。对其中的优秀涂鸦作品作者,以文件形式进行公开表彰,发给获奖荣誉证书和奖品,将获奖作品拍照,作为校园文化组成部分保存。

第五,积极进行专业培训,组建涂鸦文化社团。校长、少先队大队部(中学团委)、班主任在学校涂鸦文化园地、校园网络涂鸦园地、涂鸦文化竞赛等活动的基础上,发现创新人才苗子,对那些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涂鸦作者,依托学校教师资源,积极进行专业培训,巩固和扩大校园涂鸦文化骨干作者群体。提升学校涂鸦文化品位。专业培训主要有以文字美感为特征的书法培训,以文学创意为特征的文学创作培训,以漫画为特征的美术培训,以网络动画为特征的动漫培训等。培训活动以学生自愿报名,学校审核为准,设立培训章程,严明培训纪律,发挥培训实效。培训活动结束后,以参与培训学生为骨干,自愿报名,组建涂鸦文化社团,扩大培训成果,形成稳固的校园涂鸦文化箍管队伍群体。

第六,保存涂鸦文化资料,形成校园文化特色。在校长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少先队大队部(中学团委)指派专门负责教师,以照片、影像、网络视频等多种形式,保存和积累优秀涂鸦作品及作者名字,使校园优秀涂鸦作品不断积淀为彰显学生生命存在、成长历程和发展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校园文化特色。在学生毕业典礼大会上,将学生在校期间优秀涂鸦作品资料作为珍贵的礼物献给作者,使曾经彰显过他们生命成长拔节瞬间创造和表现冲动愿望的优秀涂鸦作品,伴随着他们今后和未来人生的每一个节点,深深地植根于他们的内心,引发他们对于校园美好生活的回忆,成为他们生命中的心灵故乡。

(作者单位:陕西丹凤县铁峪铺镇李山村小学

4.情景创设增色语文课堂 篇四

甘肃省古浪县黑松驿初级中学

李淑贤

【内容摘要】情因境生,境为情设,优美的课堂情景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引趣激情的作用,使学生全身心的沉浸到特定的氛围和情调中去,提高对知识的感知、理解、记忆能力,达到情景交融,和谐统一。【关键词】语文 情境 创设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这句话点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语文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进行创设情境教学。情因境生,境为情设,优美的课堂情景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引趣激情的作用,使学生全身心的沉浸到特定的氛围和情调中去,提高对知识的感知、理解、记忆能力,达到情景交融,和谐统一。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情境教学的优势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就是“情”与“境”的交融,它包括情感与环境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如果为学生创设主动、恰如其分的情境氛围,便可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争取给孩子们一个情感课堂,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

(一)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景教学通过情景设计使学生产生优势兴奋中心,获得最佳注意力,再通过理解、尊重、参与的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就会转化为学习动机,表现出情绪愉快、孜孜以求的特点,也是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一种“激发剂”。例如,我在教学《土地的誓言》一课时,将搜集到的一组“9.18”事件和之后日军侵略我东三省的图片放在一起设置为“自动播放”,导入阶段配以我深沉的语调介绍“9.18”事件,最后在《我的家乡在松花江山》激昂的歌声中结束课文的导入。这样的情境导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了他们了解和学习课文的欲望。同时,这样的激趣导入对学生进一步把握和理解文章思想感情也起到了和好的作用。

(二)情境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

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语文教材中不少是能够能够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的美文。通过创设情境,可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譬如在讲《智取生辰纲》时,如果在多媒体上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与课文相关的片段,学生的兴趣就会高涨,对吴用等人的神机妙算就佩服的五体投地,与作者产生共鸣,对课文中心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透彻了。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把情景教学中的陶冶功能总结为“无言以教”、“里仁为美”;南朝学者颜之推进一步指明了它在培养、教育青少年方面的重要意义:“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拟之。”即古人所说的“陶情冶性”。

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三)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众所周知,人的社会化过程即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实际上完全是环境——社会、家庭、学校、种族、地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影响作用有的被我们感知到,但更多的则是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因此,保加利亚暗示学家G·洛扎诺夫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 人要受环境的教学和教育,原因就在于人有可暗示性。这是心理学和暗示学研究所共同证明了的。A·比耐的实验证明在儿童身上天然存在着接受暗示的能力,接受暗示是人的一种本能。因而在他的《可暗示性》一书中,“可暗示性”就成了“可教育性”的同义语。其实,这些结论在社会学的背景上也是成立的:既然“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必然要受到一切社会关系的影响,“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换言之,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比如正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的人,会因为某句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启发,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

(四)情境教学符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情景教学法是让学生扮演情景中的主角,学生在角色中要完成各种学习内容,以达到教师在课前为此预设的目标。它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位子,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为让学生更好地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也可以将表演带入课文,这也不失为一种情境创设。亲自参与,身临其境,将使学生对文章更熟悉、理解。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组织分角色排练表演的课文。学生排练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文章熟悉、理解的过程,而表演也是一个感染其他学生的过程。不管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无疑也是一堂很生动的课,要比老师抽象的讲解效果好的多。学生在表演时,不仅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其表演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等。

二、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

为了达到陶冶学生性情,净化学生心灵的目的,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多媒体展现等方法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和具体画面,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掌握知识,陶冶情操。使学生的情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作者的情景之中,和作品表达的情感相通,实现读者与作品和谐共振,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的方式是多样的,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突破时空、拓宽范围、扩大容量的特点,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使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内容变成音像结合的视听材料,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大的冲击力,使学生自主地进入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中。如播放课件、放录像,把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以美好和谐的音响,化抽象的文字为可观的图像,以直观的形象促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情感的共鸣,创造出最佳的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感受中接受知识,从而达到对课文的深层理解与感悟,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我在上述的《安塞腰鼓》一课教学中的课文朗读阶段,示范朗读过程中根据课文情境在朗读开头“击鼓之前”部分时将视频画面暂停定格在“一群后生们斜背腰鼓神情肃穆站立”处,当读到“看,他们一锤起来就发狠了,没命了„„”时陡然播放激烈的击鼓场面,最后当读到“声音戛然而止的时候„„”时视频再次暂停定格,朗读声音也变得低沉舒缓„„课堂上的同学们仿佛亲历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安塞腰鼓表演,学生在此时所得的审美感受正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强烈共鸣,学生顺利地自主探究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表现。在一些诵读的课文教学时,配乐朗诵常常是学生非常乐于去做的事,这样一来不仅加深理解和体验还能够帮助记诵诗文内容。

(二)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所谓创设音乐情境,是指通过音乐辅助教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曲动听的歌曲、一段悦耳的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能产生动人心弦的力量。如我在讲《春》、《夏感》、《秋天》时都是采用此法:《春》我配的背景音乐是儿歌《春天在哪里》,《夏感》我配的是《在希望的田野上》,《秋天》配的是钢琴曲《秋日的私语》,这样一来不仅图片和课文相关而且背景音乐也及“切题”。学生们一上课就被陶醉在一幅幅优美的大自然图画里享受于悠扬的音乐中,接下来的课上的很轻松。如讲《音乐巨人贝多芬》时,就是由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导入,那高亢激昂的钢琴曲结束之后学生纷纷畅谈自己听完音乐的感受:有的说听出了抗争,有的听出了挣扎、打架„„,这些感受无疑对理解贝多芬其人其事来说是非常可贵的。

(三)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从童年开始就喜爱听故事,故事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各种与教材有关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习教材的内容。这其中常见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或者与许多课文节选部分有关的文学作品的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所以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一种由生活、童话或神话中选出的有浓郁趣味性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受到强烈刺激,各种感官得以调动,来激发学习动机。例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小说时,我设计的导入就是由电影《城南旧事》的剧照和林海音的小说故事简介(解说)组成,在最后再配以淡淡伤感之情的《骊歌》音乐,达到了非常好的激趣作用,学生课后急迫地想要阅读这部小说和观看这部电影。

(四)创设想象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新课程要求教师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自由地翱翔。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或点到为止,或留下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要尽力把静态的平面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能触动学生思维的情境。学生通过想象对文本会有进一步的感悟,他们带着对文本的体味,朗读相关段落将更加用心读、读得情深、读得意浓。

三、创设教学情景应该注意的问题1、2、3、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情景要有真实性,让学生融入情景中。

创设的情景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际、年龄特点、已有知识经验、并具有时代性)。

4、情景要具有适切性,也应具有挑战性,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5、6、创设的情景要符合教学目标。

作为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了解学生特点,拓宽知识面,时时关心身边的事件,留意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做好记录,积累素材。

总之,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体会语文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情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让教师的课堂教学充满魅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参考目录】

1、韦至成主编《语文教育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2、李吉林主编《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3、李敏主编 《教师教学基本功》,中国人事出版社。

5.情景创设与作文教学(模版) 篇五

青峰中学程剑峰

当前的作文教学,大多仍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当堂布置作文题目,接着作一些指导,最后便留一段冗长的时间让学生作文。在这种模式的长期压制下,学生的作文变成了“榨文”,文章即无新颖的立意,又无充实的内容,更谈不上妙笔生花了。“假、大、空、抄”的现象在作文中司空见惯。

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在作文教学的前奏中下功夫,那就是要精心设计,努力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激活学生的记忆说写的愿望。那么,怎样才能激活学生说写愿望来呢?作为师者的我们先要了创设一定的情景,通过情景来感染学生。通常说来也就是作文中创设情景教学,那什么又是情景教学法呢?

一、什么是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

采用“情境教学”,一般说来,可以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

一、感知——创设画面,引入情境,形成表象。

二、理解——深入情景,理解课文,领会感情

三、深化——再现情境,丰富想象,深化感情

教学时,根据课文的每一处景色的特点,创设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于美感的投影片。如《秋词》中有这样的一句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这幅图的景象是:一只仙鹤在蔚蓝色的天空上直冲云霄,诗人引发了无尽的诗情。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堂,感受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讲读时,抓住图文相通之处,从图导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加深对晴空白鹤景色的印象,体会诗人的情怀。让学生产生真情实感。这样,从图导文,启发学生想象,逐步加深了对诗句的领会、理解。

教完讲文后,教师要求学生一边看幻灯片,一边把它读出诗意来;这时,教师让学生看投影幻灯片,学生边看、边读,随着投影片的迁移学生读道,就可以形成情感的深化。

体会是:运用的得当,更有利于进行字、行、句、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是在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收效尤甚,关键在于教师精心设计画面,备好情景教学课,切忌粗制滥用,或画蛇添足。

二、情景作文的教学模式 情境作文教学以情境创设为手段,以情趣激发为核心,注重改善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把作文教学与智能训练、语言表达、性情陶冶、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变单一封闭式教学为多元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感受丰富多彩的写作情境,从而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那么情景作文的教学模式有那些呢?下面总结一两点个人经验,如下:

一、活动展现情境,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目前,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言之无物”的通病,究其原因乃是学生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负担”过重、生活面狭窄所致;另一方面,恐怕是教师忽视了学生间接经验的指导。因此,学生自然会材料枯竭,无话可写了。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其基本思路之一是" 强调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获得并积累生活经验的能力”,为此,我们应根据作文教学的目的来创造活动、展现情境,调动他们的感官去含英咀华,捅捉写作素材,触发写作灵感。

1、实践活动创设情境。

喜欢活动,这是学生的天性和共性,活动中蕴合着字富的作文内容,加之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将”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因此,我们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进生活的活动。如踏青、春游、等等,让学生在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更多地吸收感性信息,丰富写作素材。

2、表演活动体验情境。

运用“角色表演法”让学生扮演写作题材中的人物,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栩栩如生地创演或重演事情经过,让扮演者亲自体验事件中的人和事,让观看者素眼目睹事件的全过程,从而大家都能在写作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所见所闻所感,写出真切感人的文章来。如上海浦东师范附小贾校长在全国情境作文教学研讨课中,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让学生据词造句,据句构段,据段扩篇。在处理据段扩篇这一教学重难点时,让学生创造性地设计情节,登台表演。表演者和欣赏者都入情入境,体察细微,表演者的创造性反映出文章的新颖性,表演者的多样性反映出情节内容的丰富性。

二、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根据写作题材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音乐来渲染气氛,把学生带进写作的美妙景象中,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如在指导写感恩作文时,播放《感恩的心》、《懂你》等歌曲,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产生描写亲情的欲望;他们心中便会涌起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慈祥勤劳的妈妈如何关爱自己的生动场景就会闪现于眼前,流演于笔端,笔下妈妈的形象就会更加丰满、感人。

三、多媒体教学再现情境,强化学生写作感受。

媒体在作文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充分利用媒体形象性、再现性、可控性的特点,将人、事、物、景等写作材料通过实物、图片、录音、投影、录像、电脑等多媒体进行再现,让声光色像充分刺激学生感官,唤起学生的记忆或再造想象。这不仅营造了情境氛围,激发了学生兴趣,还弥补了学生认识与实际的焦距,缩短了时空,把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融汇于五彩斑澜的画面之中。

三、情景作文的教学策略

情景作文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其可研究的涵盖面是比较宽泛的,所使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也具有灵活性、综合性、随机性等特点。就近期而言,我们将教学策略的研究聚焦于以下两个方面:

1、开放的教学策略

(1)开放思想。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学生年龄虽小,但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就像一本耐读的书。要让他们“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表我心”,就要解放思想,还学生以“自由”。教师要打破应试教育对学生作文的思想束缚,避免不当的指导使学生落入程式化、成人化的窠臼,使学生的写作成为一种自我表达的真实需要。教师打破了束缚在学生身上的种种思想枷锁,还学生一个率真的自我,让学生自由地抒写自己灵性,学生的作文就会变得十分生动与精彩。(2)开放文体。学生所爱,即是作文之内容;学生所欲,即是作文之机缘;生活所需,即是学生之所须学。教师指导学生不必拘泥于文体,儿童诗歌、小寓言、新闻报道等方式都可以尝试,教师一放手,学生写得就大胆,文章也充满个性。

(3)开放内容。课堂虽小,但是它可以演绎出丰富多彩的世界。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在轻松的课余,悠闲的午会,快乐的双休日„„去寻找春的气息,去体验第一次的际遇„„这些都是情景作文的好素材,当学生思绪涌动、灵感来临的时候,握着一支富有生命活力的笔,精彩的文字就刷刷地“喷涌”而出了。

2、求新的教学策略

(1)教学的手段新。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索然无味,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体验,常常是在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心理驱动下进行的。他们喜欢新鲜和富于变化的事物,如老师故意迟到几分钟去上课,学生们左等右等不见老师来,教室里就表现出“芸芸众生相”。这时,让学生以《老师乍么迟到了?》为题写一篇作文,此事此景犹在眼前,学生们既能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写作中去,又能很好地把握人物的特点。

(2)想象的空间新。学生的文章要有可读性,那么就少不了想象。一篇好的文章是结合我们人生多处的经验才能成为好的文章,作文中想象是重要的,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多媒体,用图片给学让创设想像的空间。如写《一次难忘的回忆》在图片出现一条清清的小河,让学想再发挥自己的想象——河里面有什么故事呢?

(3)表达的语言新。作文语言力求平中出奇,常中出新。文章有了新奇别致的语言,才有刺激读者大脑皮层之功效,引出读者的阅读兴趣,我们常看到许多学生写的作文语言平谈,有时或众口一词,或抄作文选。老师要鼓励学生在求异上做文章,如记叙同一件事,可以用引用名言、设置悬念、环境衬托、开门见山等不同的方法来开头,虽然学生不像作家那样有自己的写作风格,但有些学生的语言特色已初显端倪,有的质朴,有的华美,有的幽默,有的含蓄,有的细腻等等,个性化的语言也是学生心智的反映,人格内涵的体现。

四、情景作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情景作文教学似一缕清新的风,在学生们的心头荡漾起了阵阵涟漪,但要让学生真正会写、乐写,关键还在于教师能否正确对待学生的作文,转变自己的态度和“角色”意识。

1、做向导,给学生指路。孩子毕竟是单纯的、稚嫩的。他们可能触摸到了,甚至创造出了一个个光怪陆离、精彩纷呈的世界,但这个世界悄然地在他们的眼皮底下静静地溜走,这种写作的信息他们无法捕捉到。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搜集写作素材,教师就必须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能从好似一成不变、周而复始的生活中觉察出新意、亮点。

2、做读者,去欣赏学生。学生作文的第一位读者常常是教师,教师应当以真诚的朋友的身份乐当这一角色。尊重学生的每一份写作劳动。当读者要专心致志,从读者的角度批阅作文,感受文中的叙述,你便进入一个个学生的世界。教师以一个忠实读者的态度,作真诚的欣赏。并以自己的身教告诉学生:你是世一唯一的“这一个”,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你写的东西就像你这个人。勇敢地书写自己的生活,将自己的喜思哀乐表现出来,每一个感悟都将是一篇有光彩的习作。

3、做朋友,和学生“商量”。教师应唤回自己久违的童心,俯下身子和孩子们平等交流、沟通,要知道,拥有一颗金子般的童心,你就和孩子有了共同语言,就能写出符合儿童实际的“心灵下水文”。学生将自己观察的所得所感尽情地叙述出来,把有所感融而领悟到的东西交流于同伴。能唤起同伴的体验、认可或争辩,就在这思维的碰撞,语言的切磋中,教师像一个大朋友一样和他一起商量、点评、修改,这样,在学生的眼里,作文课堂恰恰是一个充满欢乐的小世界。

4、做教练,给学生指导。在情景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当教练,当好教练的诀窍“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传统的作文指导比较侧重字词句章方面的知识技能的训练与培养,而忽视作文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瑞士教育家佩斯塔洛西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与其说是让学生积累知识,不如说是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心理能力。”情景作文教学主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写作。它变单向讲授性指导为互动交际性指导,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讨论、相互合作来启发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6.浅谈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景 篇六

长治市黎城一中 郝学红

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学生只是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学习成了“背书”、“做题”和“考试”的代名词,学生主动的参与性很少。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伙伴)的帮助,通过人际关系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新课标下就是要对传统的课堂进行改革,全新的课标理念呼唤全新的教学方式。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的创设教学问题情景进行探究教学。

探究教学的精髓重在“探究的设计”。探究设计的精髓重在“问题情景的设计”。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了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猜想、动手、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既然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要素,作为教师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问题时要注意问题情景设计的角度和适合程度,情景设计恰当,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学习,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好问题情景呢?我觉得应注意从这几方面入手。

1、从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出发来创设问题情景。

我们知道,学习新知识最重要的是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由学生已有知识设置的问题情景所架设的桥梁,能有效地将学生引入新知识的探索情景中。

案例1 原电池原理的教学

创设情景 1 在盛有少量稀硫酸的试管中先后分别插入铜片和锌片,观察现象;然后将铜片抵在稀硫酸中的锌片上,观察铜片表面的现象;在插入稀硫酸中的铜片和锌片之间接上灵敏电流计,观察现象。

创设情景 2 在苹果上分别插入铜线和铁线,再接上灵敏电流计,学生惊喜地发现:一只诱人的苹果居然也能产生电流,趁学生兴奋和疑惑时,教师可设置下列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解惑。

提出问题:

铜片表面为什么有气体产生?

这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

什么样的装置会产生电流呢?

类似装置是否有一个专有的名称?叫什么呢?

要能产生电流这装置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这种装置产生电流的原理是什么呢?

假说验证 :引导学生分析锌片与稀硫酸反应的实质,提出铜片和锌片之间有电流产生的假说,并按教材中的原电池装置检验电流。

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时,同时也就把问题变成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了,这样也就引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从而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2.要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来创设问题情景。

对于任何一个问题而言,探究的空间都很大,角度很多,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设计出一个个任务,让学生来逐个完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案例2 盐类水解的教学

在讲盐类水解时,我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教学时间和教学大纲等限制,在教学中先把盐类水解细分为四个小目标:1)盐类水解的含义

2)盐类水解的实质

3)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4)盐类水解的应用;四个小目标层层推进,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设计如下:

创设情景

NaCl、NH4Cl、CH3COONa溶液是否都呈中性? 实验:

用pH试纸测试NaCl、NH4Cl、CH3COONa溶液的酸碱性 产生疑惑

释疑:a.溶液酸碱性的原因

b.此水溶液中存在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c.写出化学方程式和电离方程式

导出概念

归纳:盐类水解的概念和本质,并与中和反应做比较

发现规律

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盐都能水解?

总结:能发生水解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影响因素

实验:用pH试纸测试Na2CO3、CH3COONa溶液的pH,比较碱性强弱

分析:比较阴离子对应的酸酸性强弱 内因:越弱越水解

外因分析:联系影响化学平衡和水的电离的因素 应用问题:溶液配制、浓缩与蒸干、泡沫灭火器、明矾净水等

3、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创设问题情景。案例3: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化学平衡的教学

在进行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化学平衡的教学时,我设置了这样的生活情景:取出一瓶啤酒,打开瓶盖,酒瓶内立即泛起大量泡沫,于是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泡沫产生?接着,我把啤酒分别倒入一个常温的玻璃杯和冰镇过的玻璃杯,并提问:为什么看到在常温的玻璃杯中泡沫更多?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实际上是对影响化学平衡的外界条件(压强、温度)的认识和应用。最后,我又取出一瓶啤酒,经过剧烈振荡后打开瓶盖,迅速地喷出大量的泡沫,经过对这个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们又加深了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

这类学习情景不仅让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还可以使学生尝试参与和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的解决过程。

4、创设良好的实验情景,感受化学问题。

化学课具有得天独厚的创设实验情景的条件。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更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探究,强调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知识并形成能力。

案例4 《硫酸》的教学

创设情景

教师演示实验——浓硫酸使蔗糖炭化并膨胀形成黑色“面包”,而且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在学生感到化学的神奇之处时,我设置了如下问题:

提出问题:

1、实验时为什么要先在蔗糖中滴加几滴水?(操作类问题)

2、含有少量水的蔗糖中加入浓硫酸之后蔗糖的颜色加深直至变成黑色物质,黑色物质是什么?这说明了浓硫酸具有什么性质?

3、浓硫酸使蔗糖脱水炭化的实质是什么?蔗糖属于哪一类物质?浓硫酸还能使哪些物质发生脱水?

4、为什么黑色的物质会快速膨胀形成黑色“面包”?实验过程中感觉到有某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是什么气体?能否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个反应过程?

对于多数实验拓展性问题的设置是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的,本实验就至少能够从操作和现象两个角度入手设置问题。教师在对实验设置问题的时候应该从多个角度综合设置,力求从多角度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7.创设教学情景 彰显语文活力 篇七

1.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中情景创设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 语文教学逐渐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为主要价值取向, 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与体验生活能力的培养。在这种的背景下, 就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 给学生最大空间的学习机会, 提供生动有趣的学习场景, 带学生真正走进教材, 走进生活, 使学生能够迅速投入到语文教学的场景中来。

高中语文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气氛比较死板。教师津津乐道的讲课, 学生死气沉沉的学。这种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将教学的主客体颠倒, 实践证明效率也是非常之低。情景教学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集中, 并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情感认知, 情感是学习的动力, 没情感的学习过程漫长而乏力, 情景教学法正是以“人本”精神为核心, 从学生的个性和实际出发, 将教材与语文文学作品中的场景课堂化、生活化、生动化和角色化, 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中可以高效掌握文学与语言的基本常识。“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这正是说明了情感教育的重要地位, 语文教学, 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深藏的情感要素, 与学生分享,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操与艺术修养。

2. 语文教学中情景创设的运用与效果

2.1 以教材为基准, 通过多媒体渲染场景, 将课堂生活化。语文教学中, 很多文学作品或者文章都是表达与自然界相关的哲学或者生活感悟、情感之类的。教师在语文授课的过程中, 要不自觉地将课堂内与课堂外联系起来。很多时候, 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生活领悟能力较差, 教师要逐渐学会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描述的场景, 例如语文文学作品《春》中表达自然界心声的文字与句子很多, 如清晨鸟儿“唧唧”的声音, 流水“哒哒”的声响,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闭上眼睛, 然后将提前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播放, 将这些声音通过动画或者音频的方式展示出来, 学生一边听, 教师一边引导, 学生对于春的感悟就会加深, 也就很快能够从现实生活与课堂过渡到“春”的场景与气息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以教材为基准, 通过教师与多媒体的引导迅速转化生活场景, 将课堂生活化;学生能够很快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 将自己的情感与精神融入到教材中, 与教师保持情感上的一致性, 场景的渲染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与热情。

2.2 从新闻与资讯引导学生走进历史, 让学生成为历史的角色。高中语文教学中, 有很多文章是关于历史类文章, 该类文章的阅读体验较差, 主要原因是与学生的年龄有很大偏差, 高中生要了解一段文章中的历史显然并非易事。教师创设课堂情景的时候, 要从学生关注的新闻与资讯出发, 想办法将文章与新闻联系起来, 高中生的好奇心与对新鲜事物的了解欲望较迫切, 学生会顺着教师的思路主动去理解为和思考文章中所描述的历史场景、人物性格特征等。

又如语文教师在上《扁鹊见蔡桓公》、《万尼亚舅舅》之类的史学类作品时候, 可以将其中的角色饰演给具有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 让他们成为历史的角色去演这个故事, 学生就可以通过现实的场景捕捉到当时的故事发展变化以及人物的心里变化, 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2.3 实物演示, 主动去创设场景, 拟建画面。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一类文章叫做说明文或知识类文章, 对于教材中描述的事物一般对学生而言相对比较陌生, 教师可以借助课堂上一些可以利用的, 和所介绍实物特征相似的物体进行实物的展示, 同时借助于课堂上其他场景, 让学生能够直观、具体地了解与掌握。

2.4 转换故事情景, 利用讲故事的形式搭建情景。语文教师在讲诉故事类作品或文章时, 创设情景的形式可以体现在利用讲故事来转换场景, 如在讲诉一篇古代爱情文章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诉跟所讲文章类似情节的熟悉的故事, 让学生自觉地将两个故事的感情基调联系起来, 学生自然而然会跳到所授课文章的情境中来。接着, 教师再逐步引导学生回到现实, 找到现实中类似故事的原型并展开讨论, 学生就可以将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明白故事的经验与教训, 这也就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 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重大, 对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大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创设情景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从培养高中学生的性格与文化修养为出发点, 将教材与课堂中的场景生活化与生动化, 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也随之加强。高中语文教学应多关注学生对于生活的体验, 关注学生情感的教育功能, 让学生从“死学”的瓶颈中走出来, 情景教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但在使用过程中, 也要根据教学的特定环境, 从教学的本质出发, 切不可喧兵夺主, 要真正地让学生能学、会学、活学、活用。

参考文献

[1]顾雨红.浅谈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情景教学[J].高中语文教学, 2014 (10) .

[2]朱江.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景创设[J].新课程, 2011.08.28.

8.创设教学情景完善中职语文教学 篇八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性地创设一些形象、生动的教学场景,让学生亲身感受教学过程,使学生对教材有全面的了解,让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全面发展。情景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情感,借助多种多样的情感教学形式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景,提升教学效果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如果缺乏对生活实践的深刻体会,就无法创作出经久不衰的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应该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如果学生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精确理解,就无法感悟文章内涵、不能切身体会作者思想。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的时候,一定要注重生活化情景的渗透,使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较好的激发,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比如,在学习《背影》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情况,以“背影”为题材写作文,这样就使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融合在一起了。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以后,教师使用多媒体将父子情深的视频、图片播放给学生观看,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课文情感,对作者的思想情感就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二、设计问题情景,提升思维能力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时一定要使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来表达,组织学生开展深入的讨论,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设计问题情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语文教师在设置教学情景时一定要巧妙,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教师还可以依据教学内容来设计问题情景,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来描述事物,深刻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与先前所学的知识进行适当的结合,使用多样化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在了解教学情景的同时知道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从而促使学生深刻地了解文章主旨,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深刻的掌握。实践证明,设置巧妙的问题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时刻保持愉悦的心情,从而激活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表演情景,加深理解体会

教师可以创设角色表演情景,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体会和理解,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了解人物特点,先要让学生了解每个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性格特点等,接着让学生分角色来表演文章内容。学生通过分角色表演,可以亲身体会每一个人物的不同特点,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可以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对人物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所以,教师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不断为学生创设角色扮演的机会,这样学生可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创设影音情景,激发审美体验

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师要创设与教材相辅相成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激发。可以使用影音设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感官上刺激其思维,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对课文内容形成正确的理解。

比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和主题曲,在浓厚的氛围下教师可以比较容易地将学生引入到东汉末年的特殊历史时期。接着教师给学生朗读这首词,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给学生带来深层次的感染。

语文课本所选择的文章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这些文章都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教师要将这些魅力展现出来,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乐于学习,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不断的激发。

综上所述,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注重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培养。

9.创设教学情景 彰显语文活力 篇九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教学理念之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苏霍母林斯基说: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他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十二册教材《林海》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并由景展开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全文先总起后分述,可分为两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我初入大兴安岭的总印象。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印象前后完全相反。本段着重写产生这一转变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大兴安岭是那样亲切与舒服,并非高不可攀。第二段(第27自然段)先从岭、林、花这三方面分述所见(写景),再从大兴安岭与祖国建设,国家强盛这两方面分述所思(联想)。从而具体表现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和巨大贡献。因此,根据文章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充分利用审美教育的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直觉性,可以有效的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其想象力,激发其灵感与顿悟,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

二、设计思路

依据六年级儿童特点和教材特色,本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精神。我把《林海》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2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讨论课后作业 第2题。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是:

1、认知目标:学习课文25自然段。

2、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3、技能目标: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

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关于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我是这样理解和确定的:

1、本单元阅读重点训练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所以,我把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2、本课的难点是启发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一、回忆美

第1课时我让学生初读了课文,掌握了生字,新词。还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有关大兴安岭的资料进行了交流,应该说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林海有了初步印象。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再一次展示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然后让学生谈谈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孩子们欢畅的交流中不知不觉的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乐学氛围。

三、寻找美

苏霍母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带着爱美的心,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中自己认为最美的片段。学生找,教师也找,要求师生之间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以激起学生的竞争心理。然后再请学生互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小片段。

三、欣赏美

感受课文的情感美,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叶圣陶先生称之谓美读。叶老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因此,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整体认识后,应进一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对课文的美读中体会课文的情感。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1、认真品读。

2、品读时参考提示,展开创造性想象。

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他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物?

C、应该怎样创造性的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四、讨论美

本单元的阅读重点训练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所以,我把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启发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作为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一教学环节上先辅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的三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引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学生发言谈到哪个片段,就灵活的出示这个小片段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你认为这段中哪个句子中你最喜欢,可以换一种说法吗?(重点研究课后第2题中的三个句子)

3、激励品读相同片段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4、指导学生个体和群体感情朗读各自品读的片段,深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全面欣赏大兴安岭和课文语言文字的意境美。

5、进行激励性评价。

阅读教学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读书,在读书中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的美,在这个片段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给予认可和鼓励,并利用这种差异进一步推进教学体会两种看是很有道理的特点哪一种是主要的。以促进学生阅读的深入,阅读能力的提高。

五、创造美

在学生学习完了描写大兴安岭美景的这一片段后(课文35段),教师再一次出示课件激励学生在诗、书、画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赞美大兴安岭。诗指创作、朗诵简短的诗文书指选用课文最精美的片段,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作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板书设计 :

林海

岭多温柔

景物特点林像海

花多美

我的板书设计 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我觉得它是我施教的蓝图,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是课堂教学的缩影。

六、教学过程

1、回忆美

课件出示林海画面,导入 :请学生谈谈,第一课时出读课文后,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寻找美

(1)请学生带着爱美的心,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的小片段。学生找,教师也找,要求师生之间比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请几位学生互读自己以为最美的小片段。

(3)教师朗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小片段,摆出与学生比试比试的姿态。

3、欣赏美

(1)教师抓住学生不服气的心理提出要求:认真品读小片段品读时要参考提示,展开创造性想象。

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他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创造性地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2)学生仔细品读。

4、讨论美

教师辅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的三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引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学生发言谈到哪个片段,就灵活地出示这个片段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你认为这段中哪个句子你最喜欢,可以换一种说法吗?(重点研究课后第2题中的3个句子)

(3)激励品读相同片段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4)指导学生个体和群体感情朗读各自品读的片段,深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全面欣赏大兴安岭和课文语言文字与意境的美。

(5)进行激励性评价。

5、创造美 再次出示课件,激励学生在诗、书、画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赞美大兴安岭。诗指创作,朗诵简短的诗文;书指选用课文最精美片段,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

(1)学生进行创作,教师指导。

(2)鼓励学生展示,并引导大家欣赏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

10.运用创设问题情景进行启发式教学 篇十

“教无定法”。但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形成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正确了,才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所创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如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关键是学生能否有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直接关系。则要在全课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什么是启发式教学?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启发式教学。他曾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启。”这里“愤”意为发愤学习,积极思考,然后想把知识表达出来;“发”意为开其意、指导;“悱”意为积极思考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则要求老师予以答其词,使其清楚。不过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很强调学生有否“愤”和“悱”的心理要求的前提,若无此要求,则教师不必“启”和“发”--内因绝对论。而现代教学则强调内外因的统一性。对教师来讲,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调动起学生的内因的积极性。即学生有“愤”和“悱”,给予“启”和“发”,当学生无“愤”和“悱”时,也要通过“启”和“发”,使其“愤”“悱”起来,再予其进一步的“启”、“发”。不是把“愤”和“悱”作为前提,而是把“愤”和“悱”作为教学任务。

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转化,把几千年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已知知识→学生具体知识→能力)。这里引导是转化的关键。

教学,是要通过教师的工作使学生爱学、会学。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就是强烈的求知欲,(它表现为兴趣、信念、愿望和焦虑)。而求知欲就是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对某种知识欠缺不足,而力求获得提高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

依据巴甫洛夫的观点,学习需要这种心理状态起源于生物适应环境的客观要求,其原始形式乃是一种定向探究反射。人的好学精神、求知欲就是在这种反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条件性定向探究反射。巴甫洛夫指出:“在我们这里,这种反射已向前走得异常远了,最后它终于表现为一种好学求知精神。这种精神帮助我们建立了至高无上地、无穷无限地了解周围世界的科学。”我们的求知欲就是从这种定向探究反射中发展起来的,它是这种反射的继续和扩大。

马克思说:“无需要就无生产,生产同时也会在生产者身上引起追求一定目标的需要。”

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最重要的组成因素。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动因。学习积极性与学习需要有直接关系,受制于学习动机。

学习和其他活动一样,要完成实现这种活动,仅有需要和感性体验(愿望、意向)是不够的。为了实现学习,不仅要有学习需要,还要有一事实上的激起这种需要的条件--诱因,以使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为活跃状态。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或意向--学习积极性,成为实际学习活动的动力。动机的激发,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为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创造有利的条件,而且可以使形成了的学习需要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动机的激发,往往起源于教学的开端,但它不限于教学的起始,而应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途径一般如下:1、创设问题情景;2、启发式提问;3、演示启发(包括实验);4、讨论与议论;5、利用知识的迁移等。这些方法,在教学中往往交织在一起。本文主要对运用创设问题情景进行启发式教学进行探讨。

什么是创设问题的情景?它的心理依据是什么?教学中如何实施?

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指定的实验情景已经得到完全的适应,一个人已经全部了解了这个事件时,它就不再是有兴趣的。或当一个完全新的经验,由于它和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毫无关联因而毫无意义时,也同样是没有兴趣的。而当感性输入和现有认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即当已有的图式(认知、结构)和新的经验(当前经历的事物)既具有和谐(适应)的,也有不和谐的因素时,这种不平衡性就引起克服不和谐性的努力,而使其建立起新的平衡。因此,此时的兴趣的水平是最高的。

我们所说的问题情景,正是这种感性输入和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的情景。也就是所谓既有和谐的,也有不和谐的因素的那种不平衡性。

所谓问题情景,简言之,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通过努力去克服,(寻找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学习任务)实践证明,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只有具有这种问题性的情景,对学生才能有强大的吸引力,而对学习需要才具有强烈的激动作用。

从心理学上讲:“思维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即思维活跃在有了问题亟待解决之时。人的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人的思维活跃在新的有趣的问题亟待解决之时,表现出高度集中、高度振奋。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可提高注意力。只有把知识和情景结合起来,才有学习的积极性,即使知识带有情绪色彩。

11.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篇十一

下面,我就谈谈教师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可以在课前创设情境,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使学生在上课的短短几分钟便把注意力中到所学课文上,并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导入得好,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课文《你一定会听见的》时。导入新课让学生听音乐《森林狂想曲》以激发兴趣。接着让学生用语言描绘出听到的音乐中的景象。并简述听后的感受。学生畅所欲言,一下地激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做声音游戏活动,再次引起学生兴趣。看到学生对所学的这篇课文很有兴趣,然后我对他们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桂文亚的《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课文,走进那神奇美妙的声音世界,让我们去感受声音的神奇美妙吧!”又如我在教《吆喝》时。我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导入新课,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激发学生兴趣,我在课前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也可以在授课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如教册课文《斑羚飞渡》时,学生没见过斑羚,也不知道“伤心崖”有多危险。许多学生在自学课文后觉得很难懂,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两种方法为学生理解主旨提供帮助(1)搜集各个年龄段的斑羚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斑羚们有嬉戏的、吃草的、迁移的……让学生对原本一无所知的斑羚有了初步的认识。(2)将“斑羚飞渡”场景制成Flash动画。在光辉的彩虹下,深不可测的“伤心崖”上,一只半大斑羚快速助跑后跃出悬崖,后面一只老斑羚随即头一钩也蹿跃出去,在空中进行了一次完美的、震撼人心的对接。小斑羚成功到达对面山崖上,老斑羚则无声无息地坠落崖底。这个Flash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故事,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观看图片和动画,再结合对课文的自主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我在教《吆喝》时。在授课中我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爺——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也可以在讲课结束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如我在教《端午的鸭蛋》一课时。讲课结束时我提问学生:“说说你的

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可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带香包、插杨柳等。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又如我在教《吆喝》时。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明白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进而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陶冶学生的情操。

邮编:812100

邮寄地址: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第三中学

12.创设教学情景 彰显语文活力 篇十二

关键词:生态课堂,现代信息技术,个性,素养

生态的语文课堂, 就是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尊重与敬畏学生的生命, 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让他们通过自主的感悟、体验、合作与探究, 使他们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以及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并最终使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实现可持续发展。

那么, 如何才能构建生态的语文课堂呢?笔者通过亲身实践和不断探索, 总结出了以下三条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让现代信息技术璀璨语文生态之花

(一) 丰富的资源, 充实的内容, 拓展教师的备课渠道

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在课前备课时, 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各种各样的字典词典、人物介绍、相关图片、背景资料、音频视频等, 专门指导语文教学的网站也很多, 如《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无忧无虑语文网》等, 语文教师可以查阅、筛选丰富的资料, 可以补充、优化教学的内容, 既省时又省力, 不仅能为生态课堂教学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还可以保存电子文档, 为今后的教学储备资源。

(二) 情境的创设, 视野的开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 就是对所学的材料本身发生兴趣。”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新颖、形象、艺术化的特点, 将文字描述的抽象情景、意境, 创设成直观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如教《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 课堂的一开始可以向同学们展示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卢浮宫, 那宏伟的建筑、“金字塔”的造型会立刻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

(三) 成果的展示, 课堂的延伸, 便利了师生的交流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成功、展示才华的平台。学生可以把自己最优秀的作文, 通过网络发送到作文网站上, 与其他地区的学生进行交流;或通过电子邮箱投寄给报社;教师也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编辑, 汇成优秀作文集, 这些做法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教师、学生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 把自己的心得和创作放在博客里, 方便彼此的交流。

二、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绽放个性的光芒

在语文生态课堂教学中, 怎样才能全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的个性呢?

第一, 语文教师必须实现教育理念的个性化, 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要像“一个伟大的教练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能让每个队员都去破世界纪录而在于他能让每个队员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一样, 语文教师的优秀不在于让每个学生都去当总统、博士、企业家……而在于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第二, 语文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良好的开端是进行正常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在组织教学这一环节中, 可通过师生互相问候, 进行双边互动活动、学情调查等来增强教师的亲切感, 增强学生的理解感、期望感, 拉近师生距离, 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第三, 语文教师要强力调控课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必须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舞台,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参与的过程中表现自己, 满足其求知欲和好奇心。比如, 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 教师让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进行小组读;检查过程中强调学生互检;汇报过程中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 可采用小组自由发言方式, 在讨论中放飞思想、展开辩论、鼓励想象、分角色表演……这样, 通过各种群体参与的活动,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真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三、让教师的自身素养引领学生全面的发展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和教育现代化程度的提高, 新时期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愈来愈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必须及时更新自我, 汲取先进的教育思想, 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方法, 成为适应时代并走在时代前列的新型教师。

首先, 语文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人格素养。罗曼·罗兰说:“要播撒阳光到别人的心中, 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育者自身心灵的高尚和人格的完善, 是从教的前提。在当前以塑造创新人才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 作为21世纪的语文教师, 自己的思想要新, 观念要新;公正守信, 诚实谦逊, 言行一致;贴近学生, 尊重学生, 亲和力强, 要以一种足以感染和吸引学生的人格魅力出现在课堂上。

其次, 语文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情感素养。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一个新型的语文教师应是一个“传情”的高手。在语文教学中要能通过对课文——审美客体的分析和鉴赏, 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之充分接受审美的幸福与快乐。

此外, 语文教师还要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语言素养、思维素养等, 做好一个新型的语文教师, 其要求是多方面的。

13.创设教学情景 彰显语文活力 篇十三

●创设教学情境,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语文教材历经数次修改, 删除了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与学生知识经验相脱节的篇目, 相对来说, 比较贴近学生。但是, 有些篇目或感情色彩比较浓, 或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 或课文内容所展示的年代离学生现在的生活较远, 学生不明白当时的背景, 就不容易走进文本。这时候, 多媒体就能充分发挥优势, 从声音、图像等方面, 通过听觉、视觉向学生传达多方面的信息, 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 课文主要写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 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反击帝国主义侵略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志愿军即将返回祖国, 与朝鲜人民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感人故事。抗美援朝这一历史事件对学生来说比较遥远,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 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抗美援朝时期的背景资料展示给学生, 既可以有宏大的战争场景, 也可以有战争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如罗盛教舍身救朝鲜儿童等等, 让学生充分感受在这场战争中, 中朝两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结下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通过情境的创设, 学生就比较容易走进文本, 为理解文章内容打下了基础。

●再现课文内容, 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 这是我们平时语文课堂教学的一般做法, 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怎样, 也是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标志。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或者通过让学生多读课文、或者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 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 有些课文单凭学生根据字面意思去想象, 可能不容易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意思, 如果在教学中适时地加以多媒体课件的展示, 学生的理解、体会就深刻得多。

例如《桂林山水》一课, 作者对桂林山水的描写“桂林的山真奇啊, 一座座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 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 像翠绿的屏障, 像新生的竹笋, 色彩明丽, 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来……”、“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这段描写, 若不是身临其境, 怎能感受到作者用词的恰到好处?怎能体会到作者所展示给我们的这样一幅美丽的图画?多媒体这时候就可以充分发挥它独有的优势。教学时利用CAI课件展示出桂林的神奇画面, 再现课文所描写的桂林山水的美, 把单调的语言文字化为有声有色的山水画, 学生就既能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内容, 又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这时候再让学生来读课文, 学生头脑中有了美的画面, 读起来就会入情入境, 把桂林山水的美、神奇读出来。

●营造相应氛围, 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相应的背景音乐和画面能够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 它对于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播放, 使学生进入老师营造的氛围中, 这样能更深刻地体会、品味课文的思想感情。

例如, 五年级下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 在教学的时候, 学生首先对于西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不是很了解, 对于青藏铁路修建时的艰苦、藏族同胞对铁路修建成后的喜悦更是体会不到位, 这时候, 老师可以播放《天路》这首歌,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 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 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 从此山不再高, 路不再漫长, 各族儿女欢聚一堂……”韩红高亢的歌声加以西藏的蓝天白云、奔跑的藏羚羊、疾驰而过的火车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听觉, 营造了一种传统教学所不能提供的氛围, 学生对于青藏铁路、对于西藏有了深刻的了解, 美丽的远方成了学生心中的向往。

14.创设互动情景,促文言文教学 篇十四

************中学 龙 涛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历来是一个难点,教师讲起来枯燥,学生学起来难懂,如何改革文言文教学这种满堂灌,死记硬背的方式,成为广大语文教学者教改的一个方向,本文从简介互动教学模式入手,探究在文言文中采用互动式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从而达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 互动情景 文言文 策略 教师 学生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大多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教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这样教学质量总也上不去。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

互动教学作为现代教学模式,正广泛被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由于文言文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许多语言习惯、思维方式都不一样,教学难度增大,难免枯燥。长期以来,大家都在着力寻求一条轻松、愉快、高效的教学途径,笔者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探索出一条较好的途径,即在课堂上运用“互动式情景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互动教学模式简介

互动教学模式以优化“教学互动”为特征。它是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

了解了公子纠和小白争位的来龙去脉,会更有兴趣知晓这一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的相关人物及战争过程。当然,再给学生讲一讲后来齐桓公(小白)任用管仲为相的故事,有助于学生客观的分析、评价历史。

有时,在知识的传授上,也可以借助故事创设情境。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走”,古义为“跑”。在教学时,我给学生讲下面的故事: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当范蠡将离开越国时,对文仲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劝文仲也离开越王勾践。范蠡所说的“走狗”就是撵兔的猎狗。古代为什么把猎狗叫“走狗”呢?因为它跑得快。可见“走”字,古义就是“跑”。这样,在故事的情境中,激情引趣,诱发动机,课堂显得活跃,学生会学得轻松、愉快。

2、以音乐渲染情境。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图拉的“交互决定论”认为:“人的心理机能是由人、行为和环境这三种因素之间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所决定。”有时候,环境因素对行为产生强大的强制作用,但“人和环境并不像传统理论所理解的那样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实体,它们仅仅是一种潜在的性能。环境的潜能只有在特定的行为使之现实化之后才能起作用。”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是使环境潜能对人的影响现实化的最佳形式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寻求到与教材基调、意境、情节等具有一致性或相似、相关性的音乐,会实现让音乐渲染情境的功能,获得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如《曹刿论战》一课,由于文中对战争过程描写极为简略,因此,在第二课时我给学生播放古乐《将军令》,一来渲染课堂气氛,二来学生可以边听音乐边想象长勺之战的情形,再加上教师的点拨,会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其实,许多文言文,尤其是古诗词,都能找

奔赴战场。”这一段形象的描述,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英姿飒爽的木兰和孩子们贴得近了,也更获得他们的喜爱。

(三)、学生主导创设情境,发展迁移,创新运用

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发展迁移、创新运用这一环节必须以学生为主,因为这是知识外化的环节,更是训练发散思维、发挥学生个性和聪明才智的环节。

1、以表演体会情境。文言文中的表演通常有分角色朗读和改编课本剧表演两种。分角色朗读适用于对话较多的课文,如教学《公输》时,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个性及情感,同时也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改编课本剧表演难度大些,但却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环节。大家根据课文编写剧本,排练,表演,往往以小组为单位,全班总动员,分工合作,或展开比赛,同学们乐在其中,获得新知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个性心理品质也得到较好的发展。如《曹刿论战》,孩子们在创作剧本时,查了很多有关长勺之战的史料,派生出一个小兵的角色。在塑造鲁庄公与曹刿的形象时,一个高傲,一个机智、勇敢。尤其是战场上,曹刿胸有成竹,颇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气势,令大家印象深刻,使所学知识有了广度和深度。还值得一提的是《核舟记》,孩子们边读边摆出船头三人和船尾两人的造型,那难记的“左手”、“右手”、“左脚”、“右脚”,一下就记住了。

15.创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十五

一、课前演讲,给学生提供展示平台

在每一次上课的前几分钟,可以让学生在台前进行演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演讲前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搜集材料,组织话题,教师不要给学生设置过多的要求。让学生自行选择,话题的内容可以是近段时间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也可以是学生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新鲜事,既可以是批判性质的也可以是歌颂和赞扬的,都可以作为演讲的素材。课前这短短的几分钟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自我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展现。

二、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古人说得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就是说,问题是人的思维起点。学生面前一旦遇到问题,大脑受到刺激,他们的思维也就加快起来。例如,《孔乙己》是一篇述说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小说,可以对文章中的片段如“排出九文大钱”进行演示,结果,有的学生“掏”出钱,有的“放”下钱,有的“递”出钱,当然也有准确“排”出钱的,通过想象演示和比较,学生理解了“排”的用意———表现孔乙己的“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在表演中,学生充分发掘身上的潜力,从而插上自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于学习的天空。这样能把握人物性格,使学生进入形象思维中,无形中激发了学习兴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三、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要突出“以人为本”,教师就要在教学种创建一种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得到极大的开发。首先,教师对学生的民主友好态度使学生心中由于害怕回答问题错误而导致教师训斥的胆怯、恐惧心理得到了消除,从而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在这样的一种教学氛围中,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课堂上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尊重学生的兴趣,强调体验与兴趣相结合,生活与创作相结合,使课堂由“死”变“活”,由“静”变“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自己回答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回答;对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可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集思广益。例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关于乡愁的诗,我们学过哪些?(联系旧知识)2.该诗主题是盼望海峡统一,可是“台湾问题”现在很棘手,你认为阻碍两岸统一的原因是什么?(联系社会热点)3.当你离开家乡去外地求学时,有没有产生过和作者一样的乡愁?(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其次,转变教师角色,师生平等对话。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一个权威者、控制者,而是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同学生一样,在获得、在发展、在创造,课堂已成为师生共同发展、完善、探究的场所。因此,教师并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有时,学生的观点比教师的更新颖、更有创意,教师不必以为耻,应引以为荣,这也应验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古训。教师观念与角色的转变为学生营造出了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语文新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是听者、学者、鼓励者、发现者、欣赏者,他和学生一起在感受、在体验、在获得、在发展。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不喜欢?这样的教师,学生怎能不热爱?

四、从求异思维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入手。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机会,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求异兴趣,善于选择好时机,及时捕捉学生的创新火花。如在教《范进中举》一文时,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范进中举后成了怎样的一个人?”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开想象,设计出许多结局。有的说,范进中举后做了一个贪官,因为他中举收受钱财;有的说,范进做官后成了一个为贫苦百姓做主的好官。这些结局从不同角度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如教学《最后一课》中,分析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他对普鲁士士兵的行为有什么感受?2.对士兵由幼稚到仇恨,那么对老师呢?对学习法语呢?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能把显示小弗郎士思想变化的几个方面找出来,了解主人公心理变化过程。对于感情充沛的美文,可让学生配音朗诵;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文,可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趣味竞赛,学生在活动中领悟了课文内涵,增强了审美鉴赏能力;对故事性较强的小说,可组织学生表演,让学生上讲台扮演各种角色,用不同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来提示人物的个性特征,使之进入角色,让他们去体验、去感悟。语文活动走进课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语文课“活”起来了。

上一篇:小学实验室各种制度下一篇:社区团支部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