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走进化学教案(精选8篇)
1.初三化学走进化学教案 篇一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常用的仪器和药品。
2.练习药品的取用、给物质加热、连接仪器装置、洗涤玻璃仪器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3.通过几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加深对已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有关物质性质的认识。4.知道严谨的态度、规范的操作是实验的基本保障,能遵守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一些常用的仪器和药品。
2.练习药品的取用、给物质加热、连接仪器装置、洗涤玻璃仪器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
练习药品的取用、给物质加热、连接仪器装置、洗涤玻璃仪器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教科书内容,课余时间分组参观实验室、仪器室、药品室,了解实验室实验规则、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药品的贮存。
教师:准备实验所用仪器、药品及多媒体课件。
附实验仪器及药品:试管、镊子、药匙、量筒、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所以学习化学就必须要走进化学实验室。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实验室,首先去认识一些常用仪器吧!
二、新课教学
常用仪器的分类。
常用仪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常用仪器(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常用仪器(存放药品的):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几种常用仪器的用途和注意事项: 1.试管
(1)用途:①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②溶解少量固体。③收集少量气体。
(2)注意事项:①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②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③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④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2.试管夹
(1)用途:夹持试管。
(2)注意事项:①从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1/3处(防止杂质落入试管)。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3.烧杯(烧瓶、锥形瓶)
(1)用途:用于溶解或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2)注意事项:①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②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
4.酒精灯
(1)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2)注意事项(一查二看三禁止):①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温度)。②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3/4,也不应少于1/4(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加热酒精蒸汽易引起爆炸)。③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④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⑤禁止用嘴吹熄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防止气流将火焰压入灯内)。⑥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5.玻璃棒
(1)用途:搅拌(加快溶解速度)、过滤时引流、蘸取少量液体、转移固体。
(2)注意事项:①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
6.胶头滴管
用途: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注意事项(垂直悬空四不能):①使用滴管时应垂直悬空在容器正上方,滴管不能伸入容器内,也不能接触容器内壁。②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能平放或倒放。③用过的滴管不能随意丢弃在实验台上,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不得弄脏,不用冲洗)。
7.量筒
(1)用途:量取液体的体积。
(2)注意事项:①量筒必须放平稳,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底处相平。②量筒底无“0”刻度。③不能加热。④不能做反应器、不能溶解、稀释溶液。
8.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无塞)
(1)用途:①用于收集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②用作物质在气体中燃烧的反应容器。
(2)注意事项:①不能加热。②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③在瓶内作物质燃烧反应时,若固体生成,瓶底应加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
9.蒸发皿
(1)用途:用于蒸发液体或浓缩溶液。
(2)注意事项:①盛液量不能超过2/3,防止加热时液体沸腾外溅。②均匀加热,不可骤冷(防止破裂)。③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
三、课堂小结
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用途和注意事项同学们一定要掌握,这是我们今后做实验的基础。
第2课时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认识了一些常用仪器,了解了它们的用途和注意事项。今天,让我们走进实验室,了解一些化学药品,掌握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
二、新课教学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化学实验室图片(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实验室去),认识常用药品,了解实验室守则,学习一些简单实验,掌握一些基本操作。
1.固体药品的取用
实验1-3(1)用镊子夹取少量颗粒状石灰石(或大理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备用。
(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另一支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备用。
让学生观看实验,然后提出问题:
①要将大理石放入试管内而不打破试管底,应如何操作?应用什么仪器取用?②如何将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内而不沾在试管壁上?应使用什么仪器?
注意指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让学生互教互学,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实验,学会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8~19页,通过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
①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②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2.液体药品的取用
提出问题:①回忆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将一种饮料从瓶子倒到杯子中而不滴洒?②如何将稀盐酸倒入试管内?
联想与启示:回忆日常生活经验,交流与讨论,结合教科书第19页液体的倾倒,得出液体取用的方法。
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图1-25,思考、探讨下列问题:(1)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
(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快速地倒还是缓慢地倒?(3)拿细口瓶倾倒时,为什么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处?(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试剂瓶放回原处?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晰:
(1)细口瓶的塞子倒放在桌面上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瓶塞被污染后再污染试剂瓶中的溶液。4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
(2)倾倒液体时,瓶口紧挨着试管口且缓慢地倒的目的是避免试剂流到试管外。(3)手拿细口瓶倾倒时,贴标签的一面朝向手心是为了防止不慎流出的液体腐蚀标签。
(4)倒完液体后立即盖紧瓶塞是为了防止某些药品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或与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反应或挥发到空气中,同时打开多个试剂瓶后还容易盖错瓶塞。放回原处的目的是为了以后使用时便于寻找。
3.量筒的使用
提出问题:①回忆初二物理学过的知识,如何使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②量筒量取液体时,为什么要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采用仰视或俯视,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结合教科书第19页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里,常用倾倒法取用。
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否则,读数不准确。
4.滴管的使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0页内容,然后思考、讨论下列问题:①取少量的液体应使用什么仪器?②使用胶头滴管应注意什么事项?
学生归纳、总结:
①取用少量液体时还可用滴管。②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以备再用。严禁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其他试剂。
实验1-4(1)在试管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滴加1~2滴酚酞溶液,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溶液变为红色)
(2)用10 mL量筒量取2 mL稀盐酸,加入实验1-3中盛有碳酸钠粉末(或石灰石)的试管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有大量气体产生)
三、课堂小结
本节学习了化学药品的使用和量筒、滴管的使用,并做了两个相关实验。希望同学们认真复习,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第3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学习了化学药品的使用,知道了怎样取用固体和液体药品,也知道了怎样使用量筒和滴管。今天,我们就学习对物质的加热。
二、新课教学
加热是最常见的反应条件,这一实验主要使用什么仪器呢?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1)提出问题
①正确使用酒精灯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②酒精灯的火焰各部分颜色为什么不同?③ 怎样熄灭酒精灯?
(2)思考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0~21页相关内容,观察图1-
28、图1-29,回答问题。(3)归纳总结
①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绝对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引燃另一个酒精灯;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②酒精灯火焰的各层温度不一样,最外层温度最高,呈现白色。由实验1-5可知:处在外焰层的火焰最先炭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该用外焰。
③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2.给物质加热
探究: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mL的水,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3cm、灯芯、外焰上加热,记录加热的水沸腾分别所需的时间。
通过实验,结合图1-30,了解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在学生总结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1页,了解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要注意的事项。
(1)试管外壁应该干燥,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
(2)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
(3)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
(4)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5)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
实验1-6 教师指导学生实验1-6,填写表格。
实验内容
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
现象
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
加热上述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蓝色物质逐渐变黑
注意:进行给液体加热的训练时,建议用纸板等在距离试管口10 cm左右位置遮挡,以防液体喷出伤人。
三、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两部分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复习,然后预习下节内容。
第4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内容,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连接仪器装置
正确连接仪器装置是进行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2页内容,让学生了解连接仪器装置的步骤,然后归纳。
(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3)在容器口塞橡胶塞。(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实验1-7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按照上述方法进行连接,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在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时,要用手紧握试管,观察水中的导管口有没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如果没有气泡冒出。要仔细检查,寻找原因,直至不漏气后才能进行实验。
2.洗涤玻璃仪器
提出问题:做过实验的仪器为什么要洗涤?如何洗涤试管?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2~23页相关内容,然后交流、总结。
实验探究:将实验中所用的试管、量筒等洗干净,并整理实验桌和实验室。
三、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你应该知道:
1.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化学实验的重要场所,要遵守实验室规则,特别要注意安全。2.学习了一些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如化学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连接仪器装置、洗涤仪器等。正确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
2.初三化学走进化学教案 篇二
一、开放课堂教学, 让化学课堂走进生活
要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必须要让化学课堂走进生活。因为学习化学, 课堂45分钟显然是不够的, 而在生活中的很多化学知识都可以作为学习化学的着眼点。例如, 学习金属元素时,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这些元素并且观察他们的性质, 包括各种金属生锈过程中颜色的变化, 从而了解很多金属表面需要刷漆、涂油或者镀锡、镀铬的目的等。学习二氧化碳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灭火器的原理;学习二氧化硫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酸雨形成及危害的资料, 可以给学生解释为什么很多露天的石刻都会毁损严重, 为什么很多酸雨集中区的土壤上种植的作物生产效率都会迅速下降。又如越是表面光亮的菜刀, 其质地越是不好。那种银白色的刀往往是不锈钢制造的, 用百炼钢制造的刀是最好的, 其硬度和韧性都很好。而优质的菜刀, 表面是黑色或幽蓝色的, 这和淬火方式的不同有关, 蓝色是形成Fe3O4保护层, 一般的淬火形成的是黑色保护层。通过这些内容, 让学生一下子就感觉到, 原来化学离生活这么近, 这样就找到了学习的支撑点。
二、课堂举例要贴近生活, 让生活走进化学课堂
化学, 是一门源于生活的科学, 生活中的化学, 化学中的生活, 可以说生活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化学课。因此, 教师在化学课堂中列举的例子一定要立足于生活实际, 尤其是要贴近当地生产生活实际, 例子要本着“贴近”原则, 比如讲硫酸铜时, 如果是农村的中学, 我们可以讲授硫酸铜是波尔多液的主要成分, 而波尔多液是一种保护性的杀菌剂, 可有效地阻止很多作物病害的孢子发芽, 防止病菌侵染, 并能促使树体叶色浓绿、生长健壮, 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如果是城市的中学, 因为城市家庭很多都有养观赏鱼的习惯, 我们可以讲硫酸铜的作用:防治某些金鱼的病害, 如鱼的原生寄生虫病, 如体外寄生的鞭毛虫、纤毛虫、吸管虫、中华鱼蚤等[1]。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常向学生介绍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 会使教师的讲课更有声有色, 学生也会听得津津有味, 这样, 课堂效率自然更高。
三、开展第二课堂, 让生活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传统的化学教学主要分为两大场地, 一部分在课堂上, 主要讲授理论知识, 一部分在实验室, 主要传授相关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化学课程是受应试思想影响最为严重的科目之一, 因为长久以来我们的化学课堂组织形式基本没有任何变化, 即使有变化也不过就是更新了部分教学仪器, 教师的综合素质比以前有所提高, 但教学的核心理念并没有改变。而生活化走进教学课堂, 是一种理念上的改变,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让学生们在第二课堂中把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2]。例如, 组织学生成立课外化学与生活兴趣小组活动, 做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化学实验, 看化学科学普及的电影片、录像片, 参观化学工厂, 收集整理化学与生活谜语, 走进社区书写化学与生活关系的黑板报等等, 这些活动都会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与生活原来如此紧密, 而且是那样的丰富多彩, 使学生努力学好化学[3]。
化学是基于生活实践的认识而产生的一门应用型学科, 其产生与发展永远不可能脱离生活的范围。而初中化学课堂同样也是, 离开生活的例子、实验都不可能是学生最爱学的, 当然更不可能是效率最高的。所以, 将化学与生活相联系, 用贴近生活的例子、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 才能最终让学生感觉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才能真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硫酸铜[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360.htm, 2011-12-30.
[2]李英豪.如何开展化学第二课堂活动[J].新教育, 2009 (8) .
3.让化学走进生活 篇三
关键词:化学与生活;问题与兴趣;实验与能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2-0080-02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2.0341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日常生活以及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诸多问题,都体现了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炼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的主题,对于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认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社会问题作出判断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同时,我认为化学走进生活是化学课改的必由之路。
一、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教学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如:学习“碳酸盐检验”时,可创设以下问题情境:用久的烧水铝壶内为什么会沉积水垢?有哪些危害?怎样除去水垢?你能向父母正确解释吗?有人用锤子敲打能行吗?水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可用厨房中的食醋,也可用实验室中的盐酸除去,要强调一定不能过量,为什么?学习“燃烧的条件”时,可以从魔术入手,将棉手帕浸入2体积95%的酒精和1体积水配好的混合溶液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帕,火焰熄灭后,原来的棉手帕完好无损,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为什么?从而引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方法。生活中还有很多诸如这样的例子,如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铁锅为什么会生锈?怎样除锈?怎样防止铁锅生锈?铝比铁活泼,为什么铝制品比铁制品更经久耐用?为什么有些地方的地下水不能直接饮用?有些水为什么洗衣服泡沫很少?还可以从新闻入手,挖掘新闻中蕴含的化学知识,设置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安徽阜阳的大头婴儿事件,是由于假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过少,由此引入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物质。蛋白质有哪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如何检验?常见的实例如:用甲醛浸泡过的海鲜,能吃吗?为什么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消毒医疗器械?怎样区分羊毛和棉纱线?成人和儿童除需要蛋白质,还需要摄入一定量的维生素,否则会生长发育会出现障碍。有很多人也因摄入维生素不足而患营养缺乏症,但是大多数人认为多吃蔬菜、水果就能解决问题,你认为行吗?由于烹饪的方法不科学,使食物中的维生素遭到破坏或者流失,你能根据各种维生素的性质,确定正确的食用方法吗?这些贴近生活的例子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活跃气氛。我认为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生活化的重要前提。
二、 创设实验情境
要学会游泳,就得亲自下水游一游。通过体验与感受建构属于自己的认识体系。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更是创设,呈现教学情景的基本素材和良好方法。通过实验可以创设许多真实、生动、直观而富于启发性的教学情景,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从化学的视角观察、研究自然和社会实际,能够使学生通过动脑、动眼、动手、动口的有机结合,而获得全面的发展。例如: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教学重点,而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又是一个难点。从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实验,如“皮蛋配料成分的检测”,课前布置学生查找皮蛋制作的有关内容,使学生知道制作皮蛋的原料主要有食盐、生石灰和纯碱。课堂上找来部分配料加水溶解、过滤,然后讨论;滤渣、滤液中可能有那些成分?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原料在水中能发生如下化学反应:CaO+H2O=Ca(OH)2 ;Ca(OH)2+Na2CO3=CaCO3↓+2NaOH;滤液中可能有Ca(OH)2、NaOH、NaCl或Na2CO3 、NaOH、NaCl。还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情景,劣质皮蛋食用后有麻涩感,如何除去?通过实验内容的生活化和实验用品的生活化来把实验和生活很好地联系起来。如在学习第五章《石灰石利用》中,我国雄伟壮观的大理石、汉白玉建筑为什么会被八国联军一把火烧了呢?动手实验一下。让学生明白:大理石、汉白玉之所以粉身碎骨的原因。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在中生鸡蛋怎样变成熟鸡蛋?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加热煮熟”,紧接着让学生回答怎样将生石灰变成熟石灰呢?是不是加热煮?教师立即否定“不是加热煮,而是加水”。学生很惊讶,兴趣盎然,立即动手做做看。这样就能把碳酸钙、氢氧化钙、氧化钙相互转化的内容,得到巩固和加深。这是从实际情景中产生问题,通过实验探究,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在实验探究CO2的制法和性质时,有的学生很快按要求完成了需要探究的实验,此后,我开放实验室,要求他们做他们想做的实验,于是有的学生用排水法来收集CO2气体,发现还能收集到CO2气体,有的学生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还继续通入CO2气体,结果发现变浑浊的石灰水又变澄清了;有的学生向变浑浊的石灰水中滴加稀盐酸,结果发现变浑浊的石灰水又变澄清了;有的学生把刚生成的CO2气体直接通到用紫色石蕊浸泡过的干燥小花上,结果干燥的小花变红了。还有部分学生做了CO2的灭火实验,有位好奇的同学将点燃的镁插入CO2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剧烈燃烧,学生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方法产生了质疑,既对基础知识加深巩固,又对基础知识进行拓展。由于问题来自于自己实验或者同学的实验,学生讨论得非常积极,这样的探究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实验技能并牢固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实验室的效能。
三、 培养生活能力
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在简单的应用中得到“活化”。
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和升华。化学知识源自于生活,但又不等同于生活。化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把自己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如在学习盐的性质时,牙膏中都有摩擦剂,不同品牌中的摩擦剂的种类不同,如:
据你推测,牙膏摩擦剂的溶解性上是
(填“易溶”或“难溶”)。请学生自己设计一种制备碳酸钙的实验方案,写出流程图,说明设计方案的优点。如在学习碱的性质时,Ca(OH)2的性质有哪些?有哪些应用?系统总结用于制备氢氧化钠,改良酸性土壤,但不能与铵态氮肥同时使用,这样会降低肥效,配制农药波尔多液,建筑上用于砌砖抹墙等等,使知识前后连贯,融会贯通,同时使学习成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使学生学习的范围不断扩大至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不能停留在掌握某些知识上,而应着力培养能力。从日常生活中找出问题来探究。如酱油、水果等pH值的测定,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2CO3)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4.初三化学走进化学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2、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
3、掌握药品的取用等基本实验操作。
学习要点
重点: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
难点:使用仪器的注意事项。
课堂探究
一、药品的取用
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①要注意做到“手不摸、口不尝、味扇闻”;②注意节约:严格按要求取用,一般固体盖满试管底部,液体1~2 ml即可;③用剩的药品要遵守“三不”: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容器内。
固体药品的取用: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的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地步,以免打破容器。口决:块状,大颗粒,金属;一横二放三慢立。
粉末药品的取用: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口诀:小颗粒,粉末状;一斜二送三直立。
液体药品的取用:打开细口瓶的瓶塞,然后倒放在桌面上,把试管倾斜,细口瓶的瓶口紧挨着试管口,细口瓶的贴标签的一面朝向手心,然后缓慢的倒药品。如下图:
固体药品的取用 粉末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存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
取用少量液体时还可用滴管。取液体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污染滴管。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不要用水冲洗),以为再用。严禁用未经清晰的滴管再吸取别的试剂。
液体的量取 量筒的正确读数方式 滴管的试用
讨论与反思
一:了解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
二:回答下面的问题
1、细口瓶的瓶塞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
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 该快速倒还是缓慢地倒?
3、拿细口瓶倒液时,为什么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手心处?
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5、量取液体时,如果视线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存水平,而是采用俯视或者仰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5.走进化学世界试题 2 篇五
一、我会选(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中,你认为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物质的组成与结构B.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C.物体的运动状态D.物质的用途与制取
2、小猫可站在正在加热的高分子材料板上,这种高分子材料所具有的特殊性能是…()
A.绝缘性强B.导电性强C.传热性强D.绝热性强
3、下列有关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结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原子也会破裂
C.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D.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使人类对化学的认识由表象转化为内部本质
4、关于空气与呼吸排出的气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空气与呼出的气体都是无色的气体,其成分完全相同
B.减少吸入空气中的氧气便转化为呼出的气体
C.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相比,氧气有明显的减少,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则有明显的增加
D.吸入的空气中只有氧气,呼出的气体中只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5、人们的习惯动作中也存在着一些科学道理。生活中常有揭开盖子(塞子)的动作,如:茶杯盖子、锅盖、酒瓶和饮料瓶盖等,这些盖子取下后应该怎样放置比较合理……………()
A.正放B.倒放C.侧放D.随便放
6、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仪器,常用来取用块状固体药品的是………………………………()
7、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8、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
3B.把烧杯置于铁架台的铁圈上直接加热
C.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D.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试剂瓶
9、(08·湖南益阳)下列现象中发生的变化有一种与其他三种不同,这一种是…………()
A.鞭炮爆炸B.食物变馊C.冰雪融化D.钢铁生锈
10、(08·安徽)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的燃料为丙烷(C3H8)。下列关于丙烷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无色气体B.着火点为450℃,易燃
C.沸点为-42.1℃,易液化D.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
11、(08·江苏盐城)下列各图所示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对着干燥玻璃片呼气 木炭在O2中燃烧 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CO
2D B C A12、—位学生要用托盘天平称量2.5g药品,在称量中发现指针向左偏转。这时他应该…()
A.减少药品B.向右盘中加砝码C.移动游码D.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
13、某学生用量筒取液体时,量筒平稳地放置在实验台上,使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读数为18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2 mL,则该
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
积为……………………………………………………………………………………………()
A.肯定大于6 mL
B.肯定小于6 mL
C.肯定等于mL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mL14、取3mL的液体,然后加热,需要的仪器有…………………………………………………()
①试管 ②烧杯 ③试管夹 ④酒精灯 ⑤蒸发皿 ⑥铁架台(带铁圈)⑦ 石棉网 ⑧滴管 ⑨量筒
A.①③④⑦⑨B.①③④⑧⑨C.②④⑥⑧⑨D.④⑤⑥⑦⑧⑨
15、(08·广东肇庆)下面O2和CO2(固态CO2俗称干冰)的自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BCD
二、我会填答(共48分)
16、(7分)如下图所示,把下列实验所用的仪器的标号和名称填在横线上。........
⑴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需要用;
⑵少量溶液相互发生反应时,需要用;⑶蒸发溶液时,需要用;
⑷溶解溶质或是进行较多溶液反应时,需要用;
⑸量取液体时。需要用;⑹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需要用和。
17、(7分)给物质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灯焰的部分,因为这部分温度;用托盘天平称量时,应把砝码放在盘;加砝码时,应先加质量的砝码,砝码要用夹取;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里的液体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在实验室里如不小心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扑盖。
18、(2分)从现在起我们应该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家务事,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刷洗碗碟的过程是,判断是否刷净的标准是。
19、(4分)试设计简单实验证明:
⑴空气中含有水。
⑵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⑶酒精燃烧的产物中既含有二氧化碳又含有水
20、(3分)物质的燃烧实验都有三个明显的现象:①放出大量的热 ②生成了一种或几种不同于反应物(指物质的色、态、味)的产物;③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光或火焰。(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一般是:一光、二热、三生成)。试描述红磷在空气中的燃烧现象:
21、(4分)指出右图中倾倒液体药剂时的错误: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5分)指出下列操作导致的后果。
⑴把块状固体药品直接丢入试管底部,后果是。
⑵使用胶头滴管后,未经清洗就吸取别的试剂,后果是。
⑶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后果是。
⑷加热液体时,试管口朝着有人的方向,后果是。
23、(07·福建厦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臭氧是淡蓝色气体,大气中的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但目前南极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材料2.复印机在工作时,会因高压放电产生一定浓度的臭氧。长期吸入大量臭氧会引起口干舌燥,咳嗽等不适症状,还可能诱发中毒性肺气肿。
材料3.臭氧发生器是在高压电极的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臭氧(化学式为O3)的装置。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可将其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请总结臭氧的有关知识:
⑴物理性质:;
⑵化学性质:;
⑶用途:;
⑷从上述材料中可见臭氧对人类有利有弊。请再举出一种物质,并说出其利弊:
⑸请提出一个缩小臭氧层空洞的设想:
24、(8分)铁、铜、米醋、酱油、白酒、水、食盐和白糖等都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如果将它们集中摆在你的面前,你能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吗?若能,则请你思考,你的鉴别依据是什么? .......
三、我会探究(共12分)
25、(12分)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是否相同,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请根据图示回答:
(1)第一步应如何操作?
(2)
四、我会归纳、总结(共10分)
26、(10分)探究实验报告一: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实验的名称: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实验的目的:理解掌握蜡烛的有关性质知识
结论:在通常情况下,蜡烛是白色蜡状固体,稍有气味,熔点、熔点较低,硬度较小,密度比水小。蜡烛在点燃条件下能燃烧,燃烧产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等。
问题和建议:为进一步说明蜡烛是先气化,然后是石蜡蒸气燃烧,可用一根尖嘴的细玻璃管插入焰心,然后在尖嘴处点燃。根据是否能点燃,可推断上述猜测是否正确。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答案
一、(共30分)
1、C
2、D 3 B
4、C
5、B
6、C
7、A
8、C
9、C
10、B
11、B 12 A13、B
14、B
15、B
二、我会填答(共48分)
16、⑴F滴管 ⑵B试管 ⑶C蒸发皿 ⑷D烧杯 ⑸A量筒 ⑹E水槽、G集气瓶
17、外焰;最高;右;大;镊子;1/3;湿抹布
18、用稀碱液或洗涤剂洗涤,再用水洗净,最后用抹布擦干碗碟上没有水珠不成股流下即可认为洗净
19、⑴取一些冰块放入一只干燥的烧杯中,一会儿发现烧杯外壁有水滴出现。
⑵将盛有半杯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澄清石灰水水面出现一薄层白色固体⑶点燃少量酒精,先将一只干而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杯壁出现水珠;另将一只内涂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杯壁出现白色。上述现象说明酒精燃烧的产物中含有既含有二氧化碳又含有水。
21、(1)试管直立,试管应倾斜(2)标签方向不对,应向着手心(3)试剂瓶口与试管口离开,应紧贴(4)瓶塞正放在桌面上,应倒放
22、(1)试管破裂(2)读数不准(偏大或偏小)(3)试剂交叉污染(4)引起火灾(5)液体沸腾喷出伤人
23、(1)①淡蓝色气体;②具有强氧化性;③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⑷CO2 可用于灭火但过多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⑸(合理答案即给分)。
24、试管外壁有水或受热不均匀;试管接触酒精灯灯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5、银白色的金属是铁,紫红色的金属是铜,有酸味的液体是米醋,有酱油味的液体是酱油,有酒味的液体是白酒,无色无味的液体是水,有咸味的白色固体是食盐,有甜味的白色固体是白糖。
三、我会探究(共12分)
26、(1)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2)将澄清的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根据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判断二氧化碳(CO2)含量的不同;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根据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判断氧气(O2)含量的不同;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根据玻璃片上水雾的不同判断水含量的不同。
四、我会归纳、总结(共10分)
6.初三化学教案 篇六
1、会判断燃烧和缓慢氧化。
2、能说出燃烧的条件并能说明常用灭火方法的原理。
3、能说明爆炸和自燃的原因。技能目标:
1、提高观察、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高分析、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提高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1、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分析提高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2、学会用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看问题。教学重点:
知道灭火的方法和原理。教学方法: 自学、讲述、实验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演示实验:白磷的自燃。观察实验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准备回答: 看书
1、什么是燃烧?
2、燃烧的条件?如何用实验验证?
3、灭火原理?常见方法?
4、爆炸原理?利?害?举例说明。
5、缓慢氧化?利?害?举例说明。
6、什么叫自燃?原因?
二、总结:
1、燃烧的概念: 板书:
燃烧:可燃物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和灭火 学生讨论:
问题:图1-8实验的目的?
提示: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温度和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结合日常生活常识谈谈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结合日常生活常识谈谈你曾见过的灭火方法。板书: 燃烧条件:
(1)、温度达到着火点(2)、有充足的氧气。
设计意图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自学能力
1、通过对实验目的的讨论教会学生一种科学实验方法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灭火条件?
3、爆炸 危害和好处?
4、缓慢氧化 有何意义?
5、自燃
演示实验:白磷在空气中自燃 解释原因
如何防止自然火灾?
三、作业:
1、作业本第二节
2、自然科学同步第二节
初中化学教案《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教案 知识目标:
1、记住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及实验室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认识制氧气所需仪器的名称及知道这些仪器的连接和使用方法。
3、知道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并能说明原理。
4、能复述催化剂的概念并说出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5、会判别哪些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6、了解工业制氧气的方法。技能目标:
1、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提高对实验的观察、比较能力。
2、通过对催化剂概念的学习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有无催化剂的对比实验学到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对比法)情感目标:
1、通过有无催化剂的对比实验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对化学科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安排学生看书并思考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催化剂的概念。
3、分解反应的概念
4、实验装置及连接顺序(从下到上,从右)
5、如何收集氧气?
6、如何检验氧气?
7、实验操作步骤?
8、氧气的工业制法?
学生活动 看书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爆炸 举例: 铁生锈---不利 垃圾腐烂---有利 举例:
教育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 教育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 总结归纳: 板书:
一、原理: 催化剂 加热
1、氯酸钾 —— 氯化钾
+ 氧气 加热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二、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改变的物质。工业上又叫触媒。
实验:(1)加热氯酸钾,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产生;
(2)在加热后的氯酸钾中加入MnO2,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产生;
三、装置:
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单孔塞、导管、集气瓶、水槽
连接:从下到上,从左到右。
四、气体的收集方法:
1、排空气法(利用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2、排水法(利用氧气不溶于水)
五、气体的检验方法: 带火星的木条
六、实验操作顺序:
1、检查气密性
2、装药品
3、加热
4、收集气体
5、将导管拿出水面
6、熄灭酒精灯
七、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空气法 作业:
1、作业本第三节
2、预习实验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初中化学教案设计《分子》化学教案 知识目标:
回答问题
看书上装置图,注
意连接方法。
讨论收集原理
讨论5、6两步的原
理: 防止倒吸
1、认识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通过实验认识到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3、认识分子的一些特点:微小的、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有间隔、分子间有作用力 能力目标:
训练自学能力、思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分子运动论的学习,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在不断运动的辨证观点。教学重点:
分子的概念,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
对微观粒子的想像能力
教学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烧杯两只、蒸发皿、钥匙、试管、量筒、橡皮塞、镊子、细铁丝、火柴、碘、蒸馏水、淀粉试纸、馒头、酒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引入:在自然科学第一册第一章中我们学习过物质可以不停地分割,得到微粒。例水不断地细分下去,可以得到水分子的微粒。一滴水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小结:(板书)
1、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很小。
3、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4、分子间有间隔
5、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
6、分子间存在作用力
第二遍看书思考:
1、哪些实验或事实可证明分子具有左边所列的那些特点?
2、固、液、气三种状态与物体分子间的间隔有何关系?
3、热胀冷缩与分子间间隔有什么关系?
4、分子的运动速度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5、不同分子分子间的作用力大小是否相同?
6、哪些事实能说明分子是一种很小的微粒?
小结: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如分子、原子、离子,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作业: 作业本第四节
想一想:
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联系生活的能力。
问题: 什么是分子? 分子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
第一遍看书思考: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初中化学教案模板《元素》化学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认清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能正确书写元素符号。
3、准确叙述元素符号的含义。
4、知道元素的两种存在形式----游离态和化合态,并能举例说明。
5、记住地壳里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氧、硅、铝、铁
6、能复述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并能对常见物质作出判断。能力目标
1、提高阅读能力
2、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认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教学重点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 元素概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课本并思考
自学提纲:
1、什么叫元素?
2、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哪四种?
4、元素符号有哪几层含义?
5、元素有哪几种存在形式?
6、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小结:
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总回忆原子结构及质子称为元素
数、中子数、电子数之补充说明:有些原子质子数同,但中间的关系。子数不同,如氢原子有氕、氘、氚三
种,另H与H+都属于氢元素。
2、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原子既能讲种类也能讲个数。
正如我们不能讲一个动物,但可以讲一种动物。
3、氧、硅、铝、铁
4、代表某种元素,同时也代表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5、游离态:以单质形式存在 化合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6、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设计意图 培养自学能力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练习:
下列物质是单质的是、是化合物的是
、是氧化物的是
SO
2I2
H2
Fe3O4
H2SO
4H2O
P2OP4
He
HCl 课堂作业:
作业本第六节:元素 元素符号 课外作业;同步第六单元
初中化学下册教案《原子》 知识目标:
1、通过水电解实验,学生知道另一种微粒原子的概念;
2、学生会比较原子与分子的异同;
3、从微观粒子角度认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并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4、学生能复述原子内部结构;
5、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原子结构示意图。
6、学生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能进行计算。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物质的可分性 教学重点:原子的概念,原子与分子的区别 教学难点: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教学准备:水电解器、10%NaOH溶液、学生电源、导线、酒精灯、线香、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分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空气是混合物,氧气是纯净物。
2、分子有什么特点?
3、作业讲评:
着重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引入:分子虽然很小,但在一定条件
看书第五节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回忆巩固已学知识
讨论回答
下可以分成更小的微粒 演示实验:水的电解
说明:为了增强导电性在水里加了NaOH,同时为便于学生观察加了点观察演示实验,注意两极产生气体的量并判断气体成份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红墨水。
分析: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说明水
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这种微粒我们称之为原子。水分子就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在电解的时候,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结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2H2O
4H + 2O
2H2 + O
2问题讨论: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与物理变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化有何不同? 分子。物理变化中分子不
变。
原子的概念?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如何理解这概念? 在物理变化中分子、原子都
不变。
与分子相比有何异同?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看下列分子的符号(分子式),认识变化,而原子不发生变化。它们的构成情况: 在核变化中原子才会发生氦气----He
氯化氢---HCl 改变。
甲烷---CH二氧化碳----CO2 分子与原子的相似点: 氮气---N2
(1)小(2)运动(3)间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 隔(4)有质量(5)构成物碳、硅、金属等 质的一种微粒(6)同种原子
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
不同 作业:
自然同步第五节1-5题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
回答问题:
1、化学变化的实质? 实质: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
2、分子与原子的异同? 组合成新的分子 布置自学:
相同不同点
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
点 分微粒
化学
构成物质 设计意图
子 运动
有质量有原间隔 子
反应中能再分 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能构成分子,也能直接构成某些物质
看书思考:
1、原子由哪两部分构成,小结:
质子(带正电)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
核外电子(带负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离子:当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时,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就不再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此时的原子就成了带电的微粒,这种带电的原子我们称之为离子。
简介: 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表示原子核,核电荷数为8个单位正电荷,弧线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区域,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看书思考:
1、为什么要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相对原子质量有单位吗?
3、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真实质量如何换算?
4、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它能否体现出原子的实际质量大小? 小结:
它们的电性怎样?分别居于什么位置?
2、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简称什么?
3、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思考:“相对来说,电子是在原子内部一个巨大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你怎样来理解这句话?
看书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数值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运算。
2、有,单位为一,通常不写。
3、真实质量=相对原子质量×1.66×10-27千克
4、能,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原子的实际质量也越大。练习:
1、已知一个标准碳原子的质量为m千克,A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n千克,则A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____。作业:
作业本第五节原子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条件》化学教案 课题:对燃烧条件的探究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的特征,知道物质燃烧是化学变化,能从微观角度适当解释物质的燃烧; 2.
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物质燃烧的条件,进一步学习对控制变量因素的探究过程; 3.
体验物质燃烧条件的得出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 4.
能够运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现象;
二、学习主题: 1.对燃烧现象的认识 2.对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3.运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现象
三、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能对一些常见物质的燃烧现象进行描述,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原子重新组合,初步具备对控制变量探究的能力,初步具备基本实验操作能力。
四、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引言:
出示一张奥运会会场火炬图片 说到火,我们就会想到燃烧,火是物质燃烧时的一种现象。展示图片: 火——造福人类 火——带来灾难
引导:
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知道很多燃烧的事例。把所知道的燃烧现象填写在表格1中,与同学们交流讨论。
填写学案表格一 交流,讨论
总结燃烧的特征:
感受火给人类带来的文明
联想,感受
学生活动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感受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
活动意图
参与学生讨论 发光、放热、剧烈。化学变化 给燃烧下个定义
引导
燃烧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结合
思考并发言,通过活动完成学案二
自己的经验说说燃烧都需要什么“我猜想燃烧的条件可能是……” 条件?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
投影
讨论,先从日常生活经验上对猜想
物质燃烧的条件可能有哪进行说明。些?
参与学生讨论 对自己的猜测提出实验方案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针对猜测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
象:
1.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蘸有酒精
和水的棉花球。
2.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的一支罩在玻璃杯下。
3.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细木条和
煤块。
交流讨论实验结果,通过分析,达参与讨论 成共识:
物质燃烧需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投影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氧
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图片)气接触;③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补充演示实验:
1.“白磷自燃”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中看2.“烧不坏的手帕” 到的现象。出示一块蜂窝煤
提问:
为什么有很多直孔? 思考,发言
“为增加空气(氧气)量” 说说想让物质燃烧得剧烈一些,可回答并举例 以有哪些方法?日常生活中用过
这些方法吗?
小结:
对学生活动表现做简要评价。1.
整理这节课自己学到的知识。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新思路、新2.
跟其他同学说说这节课你学点子做简要评价。
到了哪些以前不知道的内容。3.
针对这节课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练习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质量守恒定律》
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自己动手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的分析处理能力。
知识的运用
知识的运用
多样化评价
一、提出问题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猜想与假设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师:从讨论的情况来 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师: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 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 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 和还是不变。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衡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 和。生: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学生:讨论、归 纳
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
原子的数目不变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质量不变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 原子没有变。生:质量守衡定律是否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应呢?
六、反思与评价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实验2:铝箔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铝箔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师:归纳、总结。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衡定律。
初中化学教案设计《碳酸钙》化学教案 教案示例:碳酸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碳酸钙在自然界的存在及用途,碳酸盐的鉴别法。2.掌握酸式碳酸盐与正盐间的转化关系。教学重点
碳酸盐(碳酸根)的鉴定法。教学难点
不溶的碳酸钙与可溶的碳酸氢钙的相互转变。课的类型:综合课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写出下列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必要的反应条件。注:*不要求。①C+O2(充足)CO2 *②2Mg+CO2 2MgO+C(老师写)③2CO+O2 2CO2 ④CO2+C 2CO ⑤CO2+H2O H2CO3 ⑥H2CO3 CO2↑+H2O
⑦CO2+Ca(OH)2 CaCO3↓+H2O
⑧CaCO3+2HCl=CaCl2+CO2↑+H2O或CaCO3 CaO+CO2↑
2.引入新课(教师说明小测验正确答案后)教师总结出CO2与CaCO3之间的互变关系:
(1)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不仅限于大理石、石灰石,也不限于CaCO3。凡是碳酸盐(金属原子与碳酸根的化合物),像碳酸钠(Na2CO3)碳酸钾(K2CO3)碳酸镁(MgCO3)等。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跟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是鉴定碳酸根的最简便的方法。地质工作者背包中经常装着一小瓶盐酸,就是用来作石灰岩的初步鉴定的。(2)酸式碳酸盐
〔提问〕云水洞的石笋、石柱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总结:这些大自然的奇迹和水壶里水垢的形成过程(反应)相似,都是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Ca(HCO3)2〕经过酷暑或煮沸(加热)生成不溶性碳酸钙的缘故。结合这一组反应让学生解释以下现象,教师及时评定。纠正错误。①在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变浑浊。②继续通二氧化碳,又变澄清。
③将已经变澄清的溶液加热,溶液又变浑浊。传看标本:
出示几种常见的碳酸盐的标本盒,让学生传阅,然后教师总结并写出板书:(板书)
(二)碳酸钙在自然界的存在。(1)大理石
人大会堂建筑材料;
(2)石灰石
建筑石料
制水泥
烧生石灰;(3)白垩:粉刷墙壁。3.巩固提问
〔演示〕(1)取鸡蛋壳一块,水壶里的水垢一块,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各加入少许盐酸,观察现象并解释,可以让学生做并回答。教师总结:说明二者主要成分 都是碳酸钙,遇盐酸都冒气泡。(2)两支试管里分别盛着无色透明溶液,一种是食盐水,另一种是碳酸氢钙溶液,请同学用两种办法鉴别出来。
这两种方法是:①加热后冒气泡溶液变浑浊的是碳酸氢钙溶液,没有现象的一种是食盐水。②分别加入几滴盐酸,冒气泡的是碳酸氢钙溶液,没有现象的是食盐水。4.课堂练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 ①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
②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又变清,把澄清溶液分为两份,在第一份中加浓盐酸; ③第二份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④碳酸钠和盐酸反应。
初中化学上册教案《铁》化学教案 一)课型、课题:复习课,第六章 铁
(二)教学目的:1.巩固、提高对铁等金属元素的认识,以“铁”为代表加深掌握金属与酸和盐的反应规律。2.进一步巩固掌握含杂质物质的有关计算。3.培养学生讨论、分析、综合等能力。
(三)教学重点:1.巩固、掌握铁的化学性质及金属与酸和盐的反应。2.掌握含杂物质的有关计算。
(四)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和掌握其有关的应用;2.有关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媒体:投影片、电脑、光盘等。
(六)教学方法:问题化教学、协作学习等。
(七)教学过程:一.本章的主要知识脉络及有关重点内容(注:主要知识脉络图见小页)△指导学生阅读脉络图、回答下列问题:1.几种常见金属(1)自然界约有多少种金属元素?说出几种常见金属名称。(2)为什么Al、Zn、Ag、Au不易生锈?(3)人体健康与金属元素有关吗?(4)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与现状怎样?2.铁合金(1)什么叫做合金?该概念的关键词有哪些?合 金是混合物吗?(2)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哪些? 3.铁的性质(1)物理性质1)认识金属单质物性的一般方面有哪些?多数金属单质是什么颜色?Cu是什么颜色?2)铁与生铁、钢有何区别?(讨论)(2)化学性质△指导学生观看电脑模拟实验——铁与氧气与酸、与某些盐溶液的反应。△结合知识脉络小结铁的化性。(问题):1)铁在自然界主要以单质还是以化合 物形式存在?(讨论)
2)铁锈是纯净物还是化合物?生锈的铁钉更容易生锈对吗?
3)如何防止铁生锈?
4)发生:金属+酸→盐+氢气,类型的反应要哪些条件?(讨论)
5)发生:金属+盐→新盐+新金属 类型的反应要哪些条件?(讨论)
6)说出下列物质在水中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的物质,不能发生转换反应的说明理由。A:Al + HCl ——,B:Zn + H2SO4(浓)——C:Zn + HNO3——,D:Mg + H2SO4——E:Cu + AgNO3——,F:Fe + AgCl——G:Hg + CuSO4——,H: Zn + CuSO4——二.含杂质物质的有关计算例如 :含Fe2O380%赤铁矿石200吨(杂质不含铁元素),问:(1)其中含铁元素多少吨?(2)可炼出含杂质3%的生铁多少吨?(学生讨论后,提出规范解法)解:(1)矿石中含Fe2O3质量为200×80% = 160(吨)
160吨Fe2O3中含铁为(吨)
(2)可炼出含杂质3%的生铁:(吨)答:(略)解法二:设可冶炼出含杂3%的生铁 吨,160
112
200×80%,(吨)三.综合训练1.说出实现下列变化的反应式及转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现象。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铁含金的是()A、氧化铁
B、生铁
C、不锈钢
D、碳素钢3.为了降低生铁中的含碳量及除去其它杂质(如S、P),在炼钢时,应加入或通入的物质是()
A、焦炭
B、一氧化碳
C、氧气或铁的氧化物
D、氢气4.向足量稀盐酸中加入适量的镁粉,下列函数图像横坐标表示此化学反应的时间、纵坐标表示反应的有关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5.用相同质量的镁和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能正确表示反应情况的图像是()
6.质量相等的金属X和Y分别跟一定量的稀H2SO4起反应,结果发现X和Y均有剩余,但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则对于X和Y来说相同的是()
A、化合价
B、活动性
C、剩余物的质量
D、消耗酸的质量7.有FeSO4、CuSO4的混合溶液,向其中投入一些锌粉,完全反应后得到一些固体沉淀。过滤,向沉淀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对上述固体沉淀有下列说法:①一定含有Zn,②一定含有Fe,③一定含有Cu,④可能含有 Zn,⑤可能含有Fe,⑥可能含有Cu。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8.在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铁粉,充分反应后发现有少量金属析出,取上层清液滴加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A.有Ag析出,滤液中有Fe2+、Cu2+、Ag+ 存在B.有Ag析出,滤液中有Fe2+、Cu2+、存在C.有Ag、Cu析出,滤液中有Fe2+、Cu2+、Ag+ 存在D.有Ag、Cu析出,滤液中有Fe2+、Ag+ 存在9.5.8克不纯的铁粉与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0.2克氢气,则该铁粉中所含的杂质可能是()
A、镁
B、铝
C、锌
D、铝和镁
E、铜 △本节小结:
1、主要学习了金属单质的代表铁的有关知识,铁是一种化性比较活泼的金属,能跟多种物质(如S、O2、HCl、H2SO4、CuSO4等)反 应。
2、含杂物质的有关计算。初中化学优秀教案《酸碱盐》化学教案
一、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
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二、物质的颜色
1、固体(多为白色)黑色———CuOC粉MnO2Fe3O4 紫黑色———KMnO4 红色———CuFe2O3 红褐色———Fe(OH)3 蓝色———Cu(OH)2 CuSO4·5H2O 绿色———Cu2(OH)2CO3
2、溶液(多为无色)浅绿色溶液———(亚铁盐溶液)FeCl2 溶液、FeSO4 溶液、Fe(NO3)2 溶液黄色溶液———(铁盐溶液)FeCl3 溶液、Fe2(SO4)3 溶液、Fe(NO3)3 溶液蓝色溶液———(铜盐溶液)CuCl2 溶液、CuSO4 溶液、Cu(NO3)2 溶液蓝绿色溶液-CuCl2 溶液(较浓)
三、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7.多媒体课件走进化学课堂 篇七
一、多媒体的地位
多媒体进入课堂, 把师生带入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一个绘声绘色的世界, 更加提高的兴趣, 从宏观和微观方面更全面地说明问题, 在课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次实验课竞赛中, 有位老师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 课的导入是这样的:首先, 在优美的背景中, 用多媒体展示一些黄龙洞的精美的图片, 给以美的享受, 然后一句“是哪位能工巧匠给我们雕砌成如此多姿多彩的世界呢?它就是二氧化碳”引入新课。在这里, 利用多媒体导入课题就十分精彩。虽然多媒体在课堂中作用非常重要, 但我认为多媒体进入课堂, 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 更不能代替课堂的活动, 而只能作为课堂的一个方面, 一个必要的补充。课堂是师生的双向的交流, 是灵活多变的, 其过程无法预计。而多媒体是教师事先根据内容设计的软件, 其执行的过程是不变的。在千变万化的课堂中, 多媒体肯定也不可能设计到课堂变化的各种情况, 以及根据各种情况所做的各种变化。课堂中, 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 多媒体只是教师过程中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二、多媒体与实验
实验是有目的地使自然界中的现象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简单化、明晰化、突出重要因素重现出来, 以便于进行观察、研究, 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实验中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通过声、光、色、态的改变生动、鲜明的表现出来, 为提供丰富的新意刺激, 可以有效地调动的各种感官, 全面、清晰、准确的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规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说明中的一些现象、变化, 当然必须充分通过课堂试验来说明。多媒体作为一种动态、高效、大容量的现代化的媒体, 传递的具有生动、直观、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容易再现等特点。可以形象、逼真的表示宏观世界的现象和微观世界的原子、分子等物质的内部变化和发展过程, 能的表现世界的奥秘, 从而有效地激发的兴趣, 帮助理解知识。现实中一些难以做到的实验, 在多媒体中通过动画的形式却能很好地模拟做出来。多媒体与实验两者必须相辅相成, 相互补充, 同时为课堂服务。也就是说, 多媒体中的模拟实验也不能代替课堂演示实验。有位教师在讲《氢气的性质》时, 首先在课堂上做了不纯氢气爆炸的实验, 巨大的爆炸声引起的兴趣, 都想知道为什么纯净的氢气可以安静的燃烧, 而不纯的氢气却发生了爆炸。接着老师展示多媒体, 从微观方面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爆炸发生的原因。心中的谜团终于解开了, 同时也接收到了新的知识。在这里, 实验和多媒体就结合得非常好。
三、多媒体与板书
板书, 是教师用以传达的一种媒介, 是课堂的重要手段和环节之一。它和, 非行为或先或后或同时出现, 互为补充、完善, 是课堂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一堂完整的课堂中, 板书可以揭示内容的要点和逻辑层次, 体现知识脉络和体系。板书直观、精炼。它通过调动、刺激的视觉器官, 将的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呈现给, 使便于联想记忆。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图式法”的产生就源于板书的启示。他发现有的善于利用教师的板书进行, 效果很好。于是他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以“纲要信号图表”为核心的法体系。流畅漂亮的书法, 新颖别致的布局, 搭配合理的色彩等无不给人以美的感受, 对的审美观和表达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把精心设计的板书称为形式优美、重点突出、高度概括的微型教科书。但在这次实验竞赛课中, 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板书;有的把板书设计在多媒体中, 课堂小结时展示一下完事。我认为这是一堂不完美的课。学科的特点决定知识的层次性、阶段性。没有板书或者仅仅只是展示一下板书, 知识的全面性或者层次性不能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一堂课下来, 对多媒体中的图片、声音、动画有较强的记忆, 而他们所记忆的知识点是零散的, 不完整的, 不系统的。这可能是课堂上多媒体代替板书的结果, 也是我们不愿意见到的。
四、多媒体与课堂
多媒体在课堂中不能起主导作用, 只是中的一个必要的补充, 这也要求我们在课堂设计的时候和多媒体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综上所述, 随着多媒体技术逐渐引入课堂, 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必然随之改变。多媒体技术与化学学科特点充分结合、巧妙运用, 可优化课堂结构, 优化教学信息的传递途径, 能够有效地增加教学的密度和扩大信息量, 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因此, 我们要不断探索, 挖掘潜力, 让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了!本文就多媒体与化学课堂教学的关系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阐述:多媒体在课堂的地位;多媒体与实验;多媒体与板书;多媒体与课堂;多媒体与教师。
关键词:多媒体,地位,实验,板书,课堂,教师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课本, (鲁科版2005.4)
[2].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大出版社2003.11)
8.让生活走进化学课堂 篇八
一、 让生活走进化学课堂,是提高学生日常生活知识的需要
(一)认识生活常识中的化学问题
生活是化学的大熔炉,化学的身影我们随处可见。生活离不开化学,遍观周围,几乎每件事物都与化学有关。正如英国1994年出版的《核心科学——化学》中指出“化学是核心科学”。编者作了如下说明:化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感谢化学带给我们舒适的生活。你可以看见化学使我们穿的衣料、住的房子、乘坐的交通工具、烧的燃料越来越好……甚至我们喝的水也离不开化学处理。感谢化学为我们的健康所做的贡献。合成药品使我们生命延长,而且使我们更健康,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远离疾病……而且还有人造的心脏、骨骼等。感谢化学带给我们休闲的运动。化学家们发明了新的、便宜的材料代替天然材料,如玻璃纤维做成的冲浪板…… 由此看来,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更离不开生活,化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这就是化学对我们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了。但是,也由于化学的高速发展,有些不法商人就利用化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危害,比如说现在一谈到添加剂,大家都会毛骨悚然。有人说现在吃什么都不健康了,喝牛奶怕“三聚氰胺”,吃鸭蛋怕“苏丹红”,喝饮料担心“塑化剂”……众多的食品安全事件让人谈“剂”色变。其实添加剂有食用添加剂和工业添加剂之分,食用添加剂是一类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提高食品的生产、加工效率、食用方便的化学或天然物质。常用的食用添加剂有酶制剂、护色剂、酸度调节剂等。食用添加剂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添加,而有些不法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唯利是图,将工业添加剂添加到食品中,使人们的食品安全受到威胁。所以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物质都是用化学合成方法或化学分离方法制成的。
(二) 加强科普常识的教育
科普常识的教育一直被教育界忽视,现在的教育仍然存在片面的追求分数的问题,“分数就是教育”一直是学校、家长的教育观念。曾经有这样的一个生活常识测试,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做饭时,假如锅盖被蒸气顶起来,米汤溢出来了怎么办?A. 快告诉大人;B. 用手压住;C. 将锅盖提起来再盖上,稍留一点空隙;D. 不知道。这题得出的选择结果令人震惊,有一半以上的人选择了A或B,还有不少学生选择了D。这项测试让我们不得不对生活常识的教育重视起来。现在的学生就像温室的花朵,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包办一切。而学校的应试教育又只重分数,导致他们的常识越来越缺乏,实践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多点穿插一些生活小常识,既可以让学生丰富一些生活经验,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能力。
(三)正确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生活
有人指出,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实际上已经对人的生活世界产生了消解作用,具体表现在:1. 人与自然的的疏离,不仅破坏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更使人疏远大自然;2. 人与社会的疏离,体现在电子主义所形成的自我封闭等等。可以说,我们在享受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舒适和安逸的时候,其实我们的的确确也在失去很多美好的东西: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泉水,苍翠的森林……这些必须在我们的化学教育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现实生活世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经验、理解与认识的大课堂。面向生活的教学活动要注意考虑学生的不同生活经历和经验,要注意通过相应的能够为学生带来经验、知识、问题、兴趣与爱好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来达到教学目的。
二、让生活走进化学课堂,是培养化学学习兴趣的需要
(一)借助有趣的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在生活中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比如: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发酵粉为什么可以使做出来的糕点、面包松软可口?“石雕狮子”为什么慢慢被侵蚀了,又怎样去保护?为什么有些地方的水不能直接饮用?又如在讲到能源问题时我们可以给学生看一则漫画:画面上有一位小朋友冻的瑟瑟发抖,向妈妈求救,妈妈说世界上的煤已经用完了。就这么简单的一副漫画就可以让学生联想到许多生活的问题。这些知识都跟化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所以把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进行有效的沟通,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学生学起来就亲切、自然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用奇妙的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些奇妙的现象往往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了,在学习的时候就会特别用心去钻研,从而也就能把这个知识点熟练掌握了。比如在学习化学肥料这一课题时,我们可以先给学生插入“赤潮”这个现象:近年来,我国渤海湾等近海海域中,曾出现大面积的红色潮水,人们称这种现象为“赤潮”。赤潮不是潮汐现象,也不像“黑潮”那样是海流运动,而是海洋中一种红色的浮游生物在特定条件下过度繁殖的生物现象。为什么浮游生物能过度繁殖呢?原来大量涌进海洋中的废水、废渣以及经大气交换进入海洋的物质中,有些含有氮、磷等元素,属于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素。因此浮游生物大量急剧繁殖,就使大海穿上了“红装”。为了预防海洋赤潮现象,应该控制含氮、磷等废物的排放,例如含磷洗衣粉的废水等禁止向海洋中排放,以保持海洋中的生态平衡。 通过这些资料学生就能更容易的掌握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了。另外我们还可以做“烧不坏的手帕”、“冰块着火”、“自动长毛的鸭子”等这些有趣的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三化学走进化学教案】推荐阅读:
初三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精选试题11-06
初三化学糖类蛋白质化学教案06-22
初三化学网上补习06-24
初三化学第三讲10-28
初三化学考试反思01-09
初三化学辅导计划01-17
初三化学组工作计划07-14
初三化学期中考试复习08-15
初三化学评价手册答案09-15
初三化学方程式二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