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设计实验指导书

2024-08-28

专题设计实验指导书(精选11篇)

1.专题设计实验指导书 篇一

《林木遗传育种学》综合性实验指导书

实验名称:种质资源调查

实验项目性质:综合性

所涉及的课程及知识点:种质资源调查的意义、方法.分类、种质资源的收集、种质资源的保存、研究和利用等。

计划学时:4(时间不足,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一、实验目的:熟练掌握种质资源调查的意义、方法.分类、种质资源的收集、种质资源的保存、研究和利用。

二、实验内容:

1、种质资源调查、分类、研究。

2、种质资源调查状况、利用、及分析评价。

3、本地种质资源保存方式、发展趋势预测。

三、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清单:皮尺(2)、测高器(1)、直径卷尺(2)、生长锥(1)、直尺(1)、,放大镜(1),精密不锈钢尺(1)、指南针(1)、游标卡尺(1)、高枝剪、(1)钢卷尺(1)、海拔表(1)、林业调查测量用表(1)、讲义夹记录本(1)塑料标签牌(2)、种子袋(5)。

注:以上以组为单位

另外还应该配备共用仪器设备恒温培养箱,烘箱,冰箱,精密天平,GPS(2)、数码照相机

(2)计算器(2)、温度计,剪刀、镊子解剖针等。

四、实验要求:

以实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外业工作,内业工作各自独立完成(利用课余时间)。1,每人提交一份种质资源的专题报告并进行交流。

2.以实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本地种质资源名录及检索表。

五、实验步骤及结果测试:

(一)实验步骤:

1、查阅有关本地的文献资料,2、制定调查方案、路线、仪器设备准备。

3、按照种质资源调查要求进行外业调查、拍照、记载、采集材料。

4、材料整理、分类、测定、研究、分析评价。

5、种质资源保存。

(二)结果测试:

外业现场进行抽查;内业要求写出实验报告。

六、考核形式:内、外业成绩各占50%。

七、实验报告要求:

6、1,每人提交一份种质资源的专题报告并进行交流。

2.以实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本地种质资源名录及检索表、及照片材料。

2.专题设计实验指导书 篇二

1 实验教学实时指导与管理软件的设计目标

针对目前实验教学的特点和现状, 研制开发了实验教学实时管理与指导的软件平台, 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 突破目前实验教学方式的时间、空间的限制;

2) 完整地记录整个实验教学过程, 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随时、随地的信息化预约和指导管理渠道;

3) 节省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和费用, 提高实验教学管理者的服务水平;

4) 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2 实验教学实时指导与管理软件的设计过程

2.1 需求分析

2.1.1 业务描述

实验教学实时管理与指导系统将实现选课、预约、交流等功能。其主要业务如下:

1) 选课, 在每学期开学前, 所有学生将根据专业要求和个人兴趣对本学期的实验课程进行选择;

2) 预约, 包括教师对实验室的预约和学生对教师的预约两个方面;

3) 管理, 包括作业管理、实验报告管理、学习过程管理和资料管理等多个方面;

4) 交流, 以论坛的形式实现该系统所有用户在实验学习方面的交流。

2.1.2 重要静态模型 (用例图)

用例图提供了软件系统的高层次的用户视图, 表示以外部参与者的角度来看系统的使用[6,7,8,9]。关于实验教学实时管理与指导系统的用例建模, 首先确定用例图的系统边界为“实验教学系统”, 然后根据系统边界来识别与系统发生交互的角色, 根据对系统的业务分析, 确定参与信息交互的角色主要有:教师、学生、管理员、领导, 其中教师和学生是该系统的主要参与者, 根据对系统功能需求的分析, 建立系统核心用例图如图1所示。

2.1.3 主要功能模型

活动图是阐明业务的用例实现的工作流程, 教师对实验室的预约和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预约是实验教学实时管理与指导系统的主要用例, 为说明用例的事件流程, 进一步用活动图为上述两个“预约”业务过程的工作流建模, 如图2, 3所示。

由图2可知, 与教师预约实验室工作流有关的对象有教师和系统, 该活动的前提是领导已指定上课教师。活动中的实验设备主要指计算机, 同一实验室同一时间不仅可由一位教师申请, 而且可由几位教师共同申请, 但需满足每位教师所申请的实验设备号连续且在同一实验室。

由图3可知, 与学生预约实验课程工作流有关的对象有学生和系统, 上述活动须在教师完成对实验室的预约且发布其相关信息后才能进行。活动中的课容量等于该实验课程教师所申请的实验设备数, 分配实验设备即是决定学生在课堂中使用哪一台计算机。

2.2 系统设计

根据对实验教学的调查与研究, 实验教学实时管理与指导软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学生系统模块、教师系统模块、管理员模块。由于篇幅的关系, 现将其中预约业务逻辑相关的数据库逻辑模型给出, 主要结果如图4所示。

预约业务逻辑在该系统中是较为复杂和重要的, 根据图4可以知道, 在教师预约实验室的过程中, 首先教师查看自己未来一周或几周的实验课程, 并根据自己的具体安排预约上课时间、地点及上课人数。然后系统根据教师预约实验室的设备数量及实验室剩余可预约设备数量, 判断此次预约是否成功, 若成功, 则自动为教师分配预约设备编号上下限;在学生预约实验课程的过程中, 学生首先选择本次预约上课的课程, 然后系统会根据本学生该课程的各实验项目完成情况 (包括各实验项目依次的已完成学时数是否达到) 自动确定学生本次预约课程的实验项目, 然后结合自身和教师的条件选择一个教师, 预约上课, 系统根据此时的剩余课容量判断此次预约是否成功, 若成功, 则自动为学生分配设备编号。

3 实验教学实时指导与管理软件的具体实现

在需求分析完成的基础之上, 系统利用关系数据库SQL SERVER 2005编写数据库表, 存储所有数据, 采用标准的三层结构[10,11,12,13], 配置Visual Studio2010编程环境, 用C#语言和.NET环境编程实现实验教学实时管理与指导软件平台。

4 结束语

实验教学实时管理与指导系统为实验教学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实施工具, 不仅实现了教师、学生的双向选择实验的功能, 而且实现了高效率利用实验资源。同时智能化、自动化的管理有助于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该系统已完成系统测试, 系统运行稳定、界面友好、安全可靠, 可广泛应用于各类课程教学, 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但当实验教学实时管理与指导系统使用人数过多时可能会造成拥堵现象, 因而下一步将研究探讨在该系统中加入短信预约和云计算技术。

摘要:针对目前实验教学和管理存在的不足, 建立了实验教学个性化实时管理与指导软件平台。以预约为例, 阐述了软件平台建立的整个开发过程。该平台的使用实现了教师、学生关于实验教学的双向选择和实验资源的高效利用, 有助于改善教师的实验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3.测量型实验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篇三

笔者认为,“先学后导、问题引领”的真正内涵绝不等价于形式上的“课前预习、课堂补充、练习反馈”,它的实质应理解为“充分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充分的体现在问题引领下的求知过程”这两个特点,因而在复习课的实施中,教师必须时刻牢记这两个宗旨去设计课前预习内容、课中问题(任务)的设置等等。

下面结合笔者2011年4月在扬州市“教育科研年”会课活动中,向全市物理教师展示的苏科版初中物理总复习“测量型实验专题”的复习课来和大家探讨这一问题。

测量型实验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课前设想

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有章可循”的,并且这个“章法”就来源于我们的学生实验,因此,在直接和间接测量型实验的介绍中,利用相应的学生实验作比较,让学生看清方法的源头;在用转换法思想设计间接测量实验的过程中,也想体现“顺藤摸瓜”的思想:①根据与所测量相关的公式、规律,选择实验原理表达式;②根据原理表达式,确定需测量的量、器材;③根据需要测量的量,安排实验步骤;④最后用测量的量写出表达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了解两类测量型实验的考查方法,专题把握9种测量器材和8个典型间接测量实验;

(2)能应用等效替代法和转换法设计简单测量型实验,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将实验设计方法与学生实验中方法的对照和比较,让学生体会,设计实验的方法其实是来源于学生实验中已经学过的方法;

(2)通过将理论设计立刻应用于实际操作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理论设计时要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准确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贯穿于整节课的“实验设计也”“有章可循”的设计思想,使学生树立对实验设计的信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实验复习的方法,并应用等效替代法和转换法进行实验设计。

三、教具准备

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秒表、木块、长木板。

四、教学流程

①学生分小组汇报预习单完成情况,各小组提出存在的问题;

②将初中物理中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的实验进行归类,直接测量型实验主要掌握测量仪器使用方法,间接测量型实验要求掌握实验原理、方案设计、操作步骤、结果分析等问题;

③通过视频展示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的使用,让学生体会测量仪器使用的共同点,分析各自使用的注意点;

④引导学生分析等效替代、转换法是测量型实验方法来源、方法应用的关键,启发学生应用两种方法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应用所学方法设计实验、优化设计方案;

⑤测量实验中误差的分析,测量结果分析的方法(公式表达、表格、图像);

⑥总结测量型实验设计的题型、方法、思路,

测量型实验专题复习预习指导

(一)直接测量型实验

初中物理共有九个直接测量型实验,即:(1)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2)用刻度尺测长度;(3)用机械秒表测时间;(4)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5)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6)用弹簧测力计测力;(7)用电流表测电流;(8)用电压表测电压;(9)用电能表测电能,这些实验都是应用相应的仪器仪表直接测出物理量,这些测量工具都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我们应该掌握它们的用途、使用方法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对天平、温度计、弹簧测力计还要掌握它们的构造和原理。

这些基本测量工具的用途、构造、原理虽不相同,但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都有许多共同之处。

1.使用前都要观察它们的分度值和量程观察分度值就是认清它们刻度的每个小格代表的值,目的是测量时便于读数,对于一个给定的刻度尺、量筒、温度计、弹簧测力计,每一个小格表示的值是一定的,而电流表、电压表,因为它们一般有两个量程,每一小格表示的值是不同的,因而要先观察选用的量程,再读数。

2.使用前一般要观察零刻线或校零,目的是为了测量的准确,如刻度尺要观察它的零刻线在哪里、是否磨损;天平要先把它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都要把指针调到零刻线上。

3.使用时都不能超过它们的最大量程,否则测量工具会被损坏,如温度计会胀破、天平的刀口会损伤、弹簧的弹性被破坏、电表的指针可能被折断等。

4.读数时要正视刻度,否则读数不准确。

5.记录测量数据时要带单位,否则其值无意义。

除上述共同点之外,它们还有各自的注意事项:

1.刻度尺:测量时要正确放置,刻度尺要与被测长度平行,不能斜放,刻度线尽量贴近被测物体。

2.机械秒表读数要注意小圈的指针所指数字的单位是min;大圈指针所指数字的单位是s;还要注意一大圈是多少秒。

3.量筒:观察液面达到的刻度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

4.天平:测量时要“左物右码”,加减砝码要轻拿轻放,保持砝码和托盘的干燥清洁。

5.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接触容器的底或壁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6.弹簧测力计:用力不能过猛,要使弹簧能自由伸缩。

7.电流表和电压表:正、负接线柱不要接错;要选择合适的量程。

8.电能表读数时要注意小数点位置和单位,某段时间消耗的电能是两次电能表读数之差。

(二)间接测量型实验

初中物理间接测量型物理实验有:(1)测纸片下落的速度;(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3)测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4)估测大气压强的值;(5)测人上楼时的功率;(6)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7)伏安法测电阻;(8)伏安法测小灯泡的功率。

这类实验的共同特点是:根据待测物理量与其他物理量的关系式,先测出式中其他各量,然后算出该量。

对这类实验,要在真正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分析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和如何测量这些量,选择哪些实验器材?设计怎样的实验步骤?实验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并且会分析实验误差及产生的原因,实验的情景不同,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也有所差异,切忌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和分析,

教学过程

一、预习单成果展示,老师结构性备课结合学生预习提出问题

1.我们小组复习之后觉得测量仪器很多,各有各的用法,怎么更有效的抓住复习的重点内容;

2.有些物理量的测量是通过公式解决的,怎么从公式想到具体方法的,

二、问题引领

(一)基础知识网络

1.解决测量仪器的学习困难

[幻灯片显示]:

2.复习间接测量实验的相关知识

[幻灯片显示]:

(二)围绕预习单问题解决重点知识

1.直接测量型实验中易错的操作、读数问题

2.实验设计过程中的指导思想问题

等效替代法测量的是不同情况下的同一个物理量,关键是:创设效果相等的两个物理情景,

转换法测量的是其他的物理量,所以必须要通过公式计算才得到所求物理量,因此用转换法设计实验的关键是:寻找与待测量相关的公式、规律,

例,观看两位老师“引体向上”视频,设计估测功率实验

3.优化方案的题型:(测摩擦力、估测大气压强)

例,请同学改进课本上测量木块与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实验,

预计同学可能有以下几种设计方案:

方案1:

教师启发

方案1中用弹簧秤匀速拉木板不容易控制,且弹簧在移动中不容易读数,那么我如果能想办法让弹簧不动,那么实验就容易实现,且容易读数了,

预计有同学能够闪出火花,

方案2:

教师方案2简便、易操作,更优,

4.结分析(公式表达或计算、表格设计、图像分析)例

小星同学进行测量煤油密度的实验

(1)第一次的方法和步骤是:

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②把煤油倒入量筒,测出煤油的体积y;

③把量筒中的煤油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煤油的总质量m。

请用上述物理量写出煤油密度的计算式一这样测出的密度与真实值相比偏——。

(2)经改进后,小星的方法和步骤完全正确,他称量烧杯和剩余煤油的质量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煤油倒入量筒后的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根据图中数据,请帮小星把下表填写完整。

三、总结反馈(学生完成课堂训练单)

4.专题设计实验指导书 篇四

主讲教师:许瑞臻 地点:三中阶梯教室 时间:2011年10月21号

一、实施高中新课程要把握的几个基本问题

1、对新课程主旋律的把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对新课程核心理念的理解:“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有三层含义:(1)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养成终身学习习惯;(2)课程面向每一位学生——倡导大众教育;

(3)课程关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追求全面素质与个性特长。

3、对高中美术课标的基本把握——课标的设计思路(1)设置学习模块,提供多种选择机会(2)实行学分管理,保证基础,力争拓展(3)注重可行性,适应不同学校的美术教学条件(4)传承民族文化,反映学科最新发展

二、高中美术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1、进行教学设计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1)对学习内容与成就标准的把握(教学内容、成就标准——体现三维目标)(2)对课程资源的整体把握(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对学生学习特点的把握(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经验与知识基础)(4)要正确地给自己与学生定位(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是学生有效发展的促进者;学生是教师关注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

(5)教学的基本策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灵活运用“传授法”和“发现法” 等教学方法,有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6)增强教学评价意识,评价促进教师的反思与改进教学,同时也促进学生的发展。倡导“以学论教”的评价方式

2.模块设计(即学期教学计划,每个模块18课时)【案例一】

《“书如其人”-高中书法教学方案》

单元 第一单元(5课时)课目 书法艺术的视觉审美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活 动

一、览各时期书法代表作

二、书法艺术审美的空间章法之势——结构之奇——笔画之变——笔墨之情 单 元 第二单元(6课时)课 目 书法艺术的个性魅力

一、书里行间之情感

(一)体悟《祭侄文稿》之悲

(二)感悟《刘中使贴》之欢

比较作品前六行与后几行的特点,大胆创作一幅作品,体会字间组合。选自己喜欢的文章,带着情感书写。

二、字里字外之个性 通过学生作业猜测学生的个性。自己和父母的个性签名设计(可选)

三、艺术人生之品性 创作作品,并写出自己已有的品性,或希望达到的品性;展评学生作品,评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谈谈从中感到的品性特点。单 元 第三单元(6课时)课 目 书法艺术的品评鉴赏

一、《书断》赏析

1、介绍《书断》的历史地位及作者,介绍“神妙能”的含义。

2、临写作品,体会作品特点,感悟书法家的个性特点。

3、选喜爱的格言或诗歌,按所学的风格创作一幅作品。

4、组织展示,并把作业带回家,展示在家里。

二、《兰亭序》真伪说

1、模拟古代江南三月初三,曲水流觞的情景,并配乐

2、欣赏作品《兰亭序》并比较与其它作品的共同点与区别

3、讨论并研究《兰亭序》是否是王羲之的作品?用毛笔书写自己的看法和理由,并展开多次研讨,并展示记录册页。

单 元 第四单元(1课时)课 目 评价与展示 评价与展示

1、学生展示每个单元的作品及第三单元的书法册页‘

2、以投票方式选出班级中“神妙能”三品的作品。【案例二】

《“格言录印谱”-高中篆刻教学方案》

单 元 第一单元(4课时)课 目 两座令人仰望的高峰——秦汉、明清流派印章欣赏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商周、秦汉、唐宋以来篆书学习汉印分韵查看篆、配篆“全家福”篆章草书设计

1、秦汉、明清印章欣赏和临摹比较研究展示。

2、从秦汉、明清印章的起源、章材、篆文、刀法、风格、代表人物、文化等方面进行比较,写出短文。

单 元 第二单元(6课时)课 目 方寸天地 金石之悟——篆刻的构成理法之积累与融化

1、书理入印

2、画理入印

3、兼工带写和写意式个性发挥

4、边款刻拓和印式的表现意图

学生从四个小组中自主选择一个小组小组讨论和设计本小组的研究学习计划以临摹、实践、研究、体验完成小组学习计划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合作能力和增进领导能力

单 元 第三单元(4课时)课 目 信与誉的见证——“全家福”和《格言印谱集》创作

1、“全家福”(父母、学生、家人)印章书草图设计

2、班级《格言印谱集》制作

1、建立学习型家庭,重建每个家庭的精神家园。

2、印章的社会文化内涵和学生品行和个性教育的整合,参考美国“蓝带学校”设计与开展美育与德育整合的教学活动。

单 元 第四单元(4课时)课 目 苏格拉底研究探讨评价——学生作品展示交流评价和印章的观念上前卫探索研究

1、作品整体展示与交流,并进行苏格拉底研究探讨评价

2、篆刻艺术创意理念的前卫探索

3、结合中国文脉和世界文化情境,写出小论文。

1、苏格拉底研究探讨评价

2、展示整个系列学习的作品集

3、师生协商评价标准,并进行作品的自评和互评

4、学生完成“苏格拉底问题探讨”

3、单元主题的课目设计 【案例三】

《“我画风景画”-对绘画中的色彩与情感表现的探索》

第一课时

课题:《“COPY”风景照》

教学目标:借助自己挑选的风景照片,画出你喜欢的风景画;学会归纳自己风景画中的色彩表现手法;了解自己绘画的个性特点;附上自己和他人对作品的评价和情感交流。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题:《我的风景画》

教学目标:阅读艺术大师的风景画,提高、丰富用色彩表达风景画中情感的体验;学会用绘画中的色彩表达情感、空间;学会寻找与自己所画风景同一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欣赏;发现自己作品中的不足,进行修改,并比较原稿与修改部分,评价修改内容与效果。

重点:学着用绘画中的色彩表现手法表达情感,通过交流进一步领悟绘画作品中的情感交流。

难点:以多次试验的科学态度修改作品,寻找情感表达的最佳方案。媒体:运用电脑和电子设备提供学生大量参考资料 单元主题设计程序:

(1)课前启发(引导)(2)指导体验(3)启发构思(4)进行表现(5)评价发展

4、具有研究性的教学计划设计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方式,强调“有效教学”,学习任务就变得复杂起来,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讨论具有复杂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

4(1)“多头并进式”的教学计划

我们以《班级网页设计》为例,其中包含着各种相互交织的内容和学习务 比如:

①网页设计进程,这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计划的主线。

②相应的网页设计软件学习,并随着学习的深入再学习其他相关软件。这是课程的技术支撑,是教学计划的第一副线。

③网页设计的管理,由主编组织网页材料、编辑、交流、评价,促进各组网页设计进度和完善;小组之间的协调、交流和改进。这是第二副线。

④美编工作。美编小组解决网页版面设计、主要的图形处理技术,并指导各小组的美化。这是第三副线,等等。

像这样复杂的教学任务不能采用一课接一课的“单线性”教学方案,时间太少、教学没有效率、学生兴趣也不高。需要设计“多头并进式”教学计划。需要教师具有“经理式的管理”能力,如:综合而系统的思维方式,周密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卓越的组织能力,形成各种工作小组,组织教学活动。还要制订一整套“游戏规则”:包括教学计划表、学习任务书、评价指标等,来保证这一系列复杂的教学活动能顺利地进行。

每次上课,教师的任务是检查各组的工作情况,发现问题,组织研讨和交流,解决问题,并及时提供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帮助。其中包含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最大程度地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也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您将开设的课程,需要让学生独立完成还是小组合作完成?是否也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提出什么研究性的学习任务?如何调整您的教学计划使之更加有效?请按“设计要素”的要求调整您的《学期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 请修改:

请根据所想到的教学任务修改并充实您的《学期教学计划》,具体包括: 1.课程名称

2.研究主题:吸引学生兴趣并激发高级思维的切入点,并分成若干单元

问题。

3.设计思路:从单线设计变成多头并进的设计后,设计思路有何改变?

4.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目标该作如何调整?

5.课程标准:写出课程标准中与本计划有关的目标和要求。6.材料资源:学习内容增加后,各种材料和资源有何变化?

7.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流程,修改教学内容、时间分配,可绘出流程图 8.评价方案:重新设计评价机制、评价指标和评价工具(2)需要说明的问题 ①研究主题

没有主题的创作可能使学生随心所欲,也可能无所适从,都不能引发有深度的思维,并导致低水平的创造(技能的、仅造型或形式的、缺乏内涵的、盲目的等)。如何才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如何吸引学生、重组知识,帮助他们投入探究学习?――提出一个有趣而又具挑战性的主题。

“研究主题”是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大问题,它将引发学生的高级思维和深入的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 ——人类历史是一个进步的历史吗? ——艺术反映了文化还是塑造了文化? ——您了解您自己吗? ——您了解周围的环境吗? ——一方水土也养一方文化吗? ——一个故事必须用语言来讲吗? ——您幸福吗?

——怎样的(室内装潢)设计既经济又漂亮?

这类主题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甚至涉及不同的价值观念。我们必须利用这样的主题来揭示学科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它们直接指向学科的核心思想和关键探究。

研究主题应具有如下特点:

指向学科的核心。研究主题存在于各个研究领域最具历史重要性和最有争议的问题中。如:艺术反映了文化还是塑造了文化?

不断重演的哲理性问题。相同问题被问了一遍又一遍。尽管其答案可能变得越来越复杂,问题也会有新的差异,但最后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回到这些问题上来。如: 6 您了解您自己吗?

孕育出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在生成新的学科、新的复杂问题、新的疑难。能够启发卓有成效的研究,使作品更有思想、更有深度、更有价值。这些研究主题可以由教师拟定,最好能让学生讨论后产生。

但研究主题往往太大也无从下手,所以,在具体实施时还应该分解出一系 列与学科相关的、步步深入的单元主题。表2 研究主题和单元主题的设计 单元主题所具有的特征:

为研究主题提供了学科特定的研究途径,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具体主题和学科特征来一步步地揭示研究主题。

没有正确答案。单元主题是开放性的,这意味着它们有多种研究和讨论的可能性,其目的在于引发讨论或提出新问题,而不是诱导学生得出预期的“那个”答案。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好的单元主题都能适应各种兴趣和各种学习风格,能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和争论,吸引学生投入持续探究。往往能生成新的议题,也往往会产生教师始料不及的答案。②设计思路

5.算法设计与分析 实验指导书1 篇五

一、实验目的:

利用C/C++/JAVA等程序设计语言,实现本章节中分治算法、递归,汉诺塔问题/二分搜索算法/合并排序/快速排序等经典算法。通过本实验章节掌握递归、分治算法的设计思想及实现技巧,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学时:2

三、实验任务:

利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程实现以下问题: 1)递归:排列问题,汉诺塔问题;

2)分治:递归实现的合并排序及非递归的自然合并排序;

四、实验要求

1,设计过程

理解课本中源代码或伪代码的思想,结合流程图等工具描述实验任务的设计过程,并独自完成代码编写、调试及测试过程。2,代码及注释

提交包含完整源代码及关键代码注释的实验报告。3,运行效果图及测试数据

实验报告中应有能体现源代码正确编译、运行的实验运行效果图及多组测试数据集。

4,心得体会

6.专题设计实验指导书 篇六

实验一

SolidWorks草图绘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该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solidworks软件的界面,掌握用SolidWorks软件绘制草图、标注尺寸和几何关系等参数化设计技术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的主要内容

1.SolidWorks软件界面与草图绘图工具的使用; 2.应用参数化的设计思想进行草图设计; 3.基准面和其他参考几何体的创建;

4.草图绘制、标注、修改、命名和链结尺寸、标注几何关系的具体操作; 5.三维草图的绘制。

三、实验设备和工具

PC机、Windows2000操作系统、SolidWorks、3dsmax、AutoCAD等应用软件

四、实验原理

Solidworks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Solidworks软件草图绘制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五、实验方法和步骤

1.启动solidworks软件,认识solidworks工作界面,练习:  solidworks文件窗口、特征管理器、属性管理器等的操作;  工具栏、文件和系统属性等工作界面定制的方法。2.打开solidworks范例文件,练习:  图形元素的选择;  控标的使用;

 模型显示方式的转换;  视图的定向和控制。

3.新建solidworks文件,练习各种基准面的创建方法;

4.新建solidworks文件,练习各种草图绘制工具的使用方法; 5.新建solidworks文件,练习三维草图的绘制方法;

6.任选一给定的solidworks零件,完成其草图轮廓的绘制并按照要求标注尺寸或几何关系。

六、实验报告主要内容及要求

每单元上机训练均要求按照指定内容,完成上机作业,提交电子版文件

七、实验注意事项

1.上机前认真阅读solidworks软件教程;

2.注意通过尺寸标注和几何关系的给定实现草图的完全定义; 3.注意草图绘制出现过定义等问题时的处理方法。

实验二

SolidWorks特征建模实验

一、实验目的

该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solidworks软件的使用,掌握SolidWorks软件的基于特征造型的零件建模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的主要内容

1.熟悉SolidWorks实体造型思想;

2.Solidworks主特征的创建和编辑:包括拉伸特征、旋转特征、扫描特征和放样特征; 3.Solidworks应用特征的创建和编辑:包括圆角、抽壳、圆顶、组合、阵列等;

4.Solidworks曲线的创建和编辑:包括投影曲线、分割线、组合曲线,空间样条曲线、螺旋线等;

5.Solidworks曲面特征的创建和编辑:包括拉伸曲面、旋转曲面、扫描曲面、放样曲面、等距曲面、延伸曲面、缝合曲面、填充曲面等;

三、实验设备和工具

PC机、Windows2000操作系统、SolidWorks、3dsmax、AutoCAD等应用软件

四、实验原理

Solidworks实体建模工具、Solidworks曲面建模工具

五、实验方法和步骤

1.新建solidworks文件,绘制草图,练习拉伸特征和拉伸薄壁特征的操作;

2.新建solidworks文件,绘制草图,练习旋转特征和旋转薄壁特征的操作;

3.新建solidworks文件,绘制轮廓草图、路径和(或)引导线,练习简单扫描特征和带有引导线的扫描特征的操作;

4.新建solidworks文件,绘制轮廓草图、中心线或引导线,练习简单放样特征、带有中心线的放样特征、带有引导线的放样特征的操作;

5.任选一给定的solidworks零件,综合应用拉伸、旋转、扫描和放样特征建立零件模型;

6.打开solidworks范例文件,练习圆角、抽壳、组合、阵列等应用特征的操作;

7.打开solidworks范例文件,练习投影曲线、分割线、组合曲线、空间样条曲线、螺旋线等曲线的创建方法;

7.打开solidworks范例文件,练习拉伸曲面、旋转曲面、扫描曲面、放样曲面、等距曲面、延伸曲面、缝合曲面、填充曲面等曲面的创建方法;

8.任选一给定的曲面造型,综合应用曲面造型工具完成其曲面造型。

六、实验报告主要内容及要求

每单元上机训练均要求按照指定内容,完成上机作业,提交电子版文件

七、实验注意事项

1.上机前认真阅读solidworks软件教程;

2.注意利用引导线建立扫描特征时的建模顺序以及穿透几何关系的指定; 3.注意利用引导线建立放样特征时的建模顺序以及穿透几何关系的指定; 4.注意投影曲线和分割线的区别;

5.注意利用拉伸、旋转、扫描、放样生成曲面和实体时的异同。

实验三

Solidworks装配造型实验

一、实验目的 该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SolidWorks软件中生成装配体造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的主要内容

1.理解和掌握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种装配设计方法; 2.SolidWorks装配造型的基本方法; 3.装配体爆炸视图的创建。

三、实验设备和工具

PC机、Windows2000操作系统、SolidWorks、3dsmax、AutoCAD等应用软件

四、实验原理

Solidworks装配工具

五、实验方法和步骤

1.打开solidworks范例文件,练习:  装配体工具栏的使用;  装配体中零件的空间定位;  装配配合关系的指定;

 装配体中子装配体的创建和编辑;  装配体中零件的创建和编辑;  装配特征的创建。

2.打开solidworks范例文件,练习装配体爆炸视图的创建和编辑; 3.任选一给定的solidworks装配模型(要求零件数目不少于5个),完成下列任务:(1)建立各零件的模型

(2)通过指定配合关系完成子装配体和(或)装配体的造型。

六、实验报告主要内容及要求

每单元上机训练均要求按照指定内容,完成上机作业,提交电子版文件

七、实验注意事项

1.上机前认真阅读solidworks软件教程; 2.注意装配配合元素的选择技巧。

实验四

Solidworks工程图设计实验

一、实验目的

该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SolidWorks软件中生成各种类型的工程图纸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的主要内容

1.熟悉工程制图规范;

2.SolidWorks中工程图纸格式的设定;

3.常用工程图纸的创建方法,包括:标准工程视图、投影视图、辅助视图、局部视图、剖视图等;

4.工程图纸中的尺寸标注和修改。

三、实验设备和工具

PC机、Windows2000操作系统、SolidWorks、3dsmax、AutoCAD等应用软件

四、实验原理

Solidworks工程图生成工具

五、实验方法和步骤

1.打开solidworks范例文件,新建工程图纸,练习:

    工程图纸格式的设定; 工程图工具栏的使用;

标准三视图和投影视图的创建; 视图比例等属性的编辑;  工程图的尺寸标注。

2.打开solidworks范例文件,新建工程图纸,练习使用辅助视图工具建立斜视图、局部视图;

3.打开solidworks范例文件,新建工程图纸,练习使用剖视图工具建立全剖和半剖视图;

4.打开solidworks范例文件,新建工程图纸,练习使用剖视图工具建立旋转剖视视图 5.打开solidworks范例文件,新建工程图纸,练习使用剖视图工具建立阶梯剖视视图 6.任选一给定的solidworks装配模型,完成其零部件和装配体工程图纸的创建。

六、实验报告主要内容及要求

每单元上机训练均要求按照指定内容,完成上机作业,提交电子版文件

七、实验注意事项

1.上机前认真阅读solidworks软件教程;

2.注意工程图纸的生成应符合基本的制图规范; 3.注意工程图纸中尺寸位置的调整。

实验五

Solidworks综合设计实验

一、实验目的

该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solidworks基本操作,零件建模、装配体建模和工程图设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三维CAD软件创建完整的产品数字化模型的综合能力。

二、实验的主要内容

结合SolidWorks和其他造型和渲染软件,完成指定课题的三维零件建模、装配造型、工程图纸和渲染效果图的设计

三、实验设备和工具

PC机、Windows2000操作系统、SolidWorks、3dsmax、AutoCAD等应用软件

四、实验原理

Solidworks零件建模,装配体和工程图工具

五、实验方法和步骤

1.自行选定一种工业产品;

2.对产品形态建模分析(整体造型,零部件构成,装配关系等),构思建模方案; 3.建立产品的零部件模型; 4.建立产品的装配造型;

5.生成产品的工程图纸;

6.完成产品的渲染效果。

六、实验报告主要内容及要求

综合设计要求利用solidworks软件完成相关产品的建模,提交实验报告内容包括: 1.产品零部件模型文件(电子版文件);

2.产品装配体文件(电子版文件);

3.产品零部件及装配体的工程图纸(A4幅面);

4.产品设计效果图(A3幅面,渲染效果,版面设计,文字说明)

七、实验注意事项

7.专题设计实验指导书 篇七

一、选题指导的意义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 中 , 课题的选择决定了研究的方向, 制约着学习的内容, 关系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能否实现。从理论上讲, 无论选择怎样的课题都会让学生有收获, 可在实际操作中, 课题的大小、难易等往往会直 接影响到 学生的兴趣、知识面、思维方法、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从教师的角度讲, 选题也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 实施整体规划的重要一环。没有课题, 研究性学习容易流为空谈;课题不恰当, 往往会将研究性学习引入盲目。

二、选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所选的课题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事实基础, 符合科学原理, 预期结果合理, 研究方法要正确严谨。

2. 价值性原则 。所选的课题必须具有一定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符合道德法规, 符合自身的需要, 能解决学生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有一定的独创性和新颖性。

3. 可行性原 则。要求 学生在选题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要从自己所学的知识水平, 自身积累的经验, 兴趣爱好, 时间和精力及与其他人的配合等实际情况出发, 选择自己通过努力可以获得成功的课题。

4. 安全性原则 。选题时需要注意在研究的过程中保证不会对学生的身心和生态环境造成伤害。

5. 可持续性 原则。优 秀的选题可产生持续的探究兴趣, 同时可以使学校的各学科研究小组进行不断深入研究的系列课题, 并具有可持续的创新性。

三、选题方法的指导

选题方法须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 一是指教师组织学生选题的方法; 一是指学生选题时对问题的切入方法。

组织学生选题可以由学生自选, 其优点是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不足之处是不能保证课题的质量; 也可以由教师确定, 其优点是能保证选题的质量, 但可能造成学生被动参与;从实际效果来看, 更多的应由师生协作, 共同确定研究的课题。

选题切入的方法, 主要有:

1.切面抓点法。当面对的问题大而复杂时, 可以从不同侧面把问题 切分成细 小的面或点, 择取问题的一个方面, 抓住其中的一点作为课题, 通过剖析这一切 面来探究 问题的实质, 这种选题方法可称之为切面抓点法。其优点是切入点小, 方向明确, 学生容易掌控。如学习《鸿门宴》时, 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性学习 :“谈西楚霸 王的刚愎 自用”、“论项羽的君子之度”这是选取同一人物的不同性格侧面切入的课 题 ; “杜牧眼 中的项羽”、“王安石眼中的项羽”这是探究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

2.因果联系法。就是抓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如:“从项羽的失败看项羽的人才政策”“从刘邦的胜利看刘邦的人才政策”就是从结果探求原因切入的课题。

3.对比分析法。就是抓住类似事物之间的本质区别, 通过对比分析, 分辨事物的优劣高下, 从而认清事物的本质。如:“刘邦和项 羽的性格 比较”这是两个主帅之间的对比;“张良与范增的谋略对比”, 这是两个谋士之间的对比;“樊哙与项庄在鸿门宴中的作用”, 这是两个大将之间的对比。通过比较, 可知刘邦知人善任, 谋臣能从容定计, 将士能见危授命;项羽用人唯亲, 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 将士不能效其力。两个集团之间的胜负不言自明。

4.以小见大法。“小”可以使课题紧密联系教材, “大”又可以保证课题伸展的广度和深度。如“从项羽 的悲剧谈 纳谏的重 要性”、“项羽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 还是历史的悲剧?”等都是用以小见大法成功选题的例子。

8.“人口与环境”专题备考指导 篇八

[命题方向]

人口与环境板块内容涉及的概念多、原理多、理论性强。高考主要围绕各种地理统计图表资料,考查人口再生产类型和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增长产生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人口分布和增长的影响因素等。历年高考试题中涉及该专题的考点有: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类型等概念,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的地区差异,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对环境的影响,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等。

[学法指导]

一、理解基本概念是基础

人口专题涉及的地理概念包括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即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数量变化,环境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人口素质,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等。

人口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入或迁出,而且居住地是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如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社会经济因素,其中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是主要的因素;政治因素,其中包括政策、政治变革及战争等因素。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人口流动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短期的外出活动且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人口流动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

二、把握基本原理是重点

1.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及其规律

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的作用是直接的。死亡率的明显下降,发生在由“传统型”向“过渡型”的转变过程中(如下图),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真正实现,要通过出生率的下降来实现。而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发生在由“过渡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过程中(如下图)。“现代型”的特点是“三低”,在“现代型”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占比重较大,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给社会带来很多问题。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大幅度降低;同时,医疗卫生技术条件改善,使死亡率下降。因此目前我国已完成了向“现代型”的转变,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

2.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注意:出生率和死亡率最低为0,但自然增长率可以为负值)=(地区年新增人口/地区年初总人口)x100%

3.影响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由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关系决定)和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决定。从全球范围来看,迁移对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并不产生影响,决定人口数量变动的因素仅仅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世界人口数量中,发达国家的人口比较稳定,俄罗斯、德国和日本等国家人口增长为零增长或负增长,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但亚洲、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由于二战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自然增长很快。在世界每年新增的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了80%以上。世界人口目前每年净增长约7700万,平均每秒增加2~3人。对世界人口年增长“贡献”最大的7国为:印度、中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印尼和美国。

4.人口分布与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分布一般以人口密度来衡量。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中的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壤和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如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方式、交通运输条件和文化教育状况)以及政治、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国家人口政策和历史因素都可影响人口分布。

环境人口容量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能够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它是一个警戒值。环境人口容量与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和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呈正相关,和人口的物质文化消费水平呈负相关。环境人口容量总是相对于一定的生活消费水平而言的,相同的环境相对于不同生活消费水平所供养的人口数量是不同的,如温饱型、小康型和富裕型三种消费水平,都有与他们相对应的环境人口容量。衡量环境人口容量的资源状况受科技发展的影响而变化,故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但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内这些因素又是相对稳定和确定的,所以环境人口容量又具有相对确定性,即在一定时期内,地球上能够供养人口的数量是一个相对确定的数值。

三、探究人口问题是关键

1.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措施

世界人口增长过快主要在发展中国家表现比较突出。由于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独立、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增大,制约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面对当前状况,许多国家都采取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措施。

2.我国和世界的人口迁移

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是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类型以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为主,而且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务工和经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开放港口城市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一系列吸引力,所以从80年代中期以后,流动人口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的“民工潮”就是一种特殊的人口流动,它在转移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支援城市建设方面有突出作用。同时国际劳务输出对发展中国家减轻本国人口压力也有积极意义,但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的外流也给欠发达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人口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在缓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对迁入地来说,改善了综合经济环境,但也加剧了生态环境问题。国际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有:建立了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促进了经济发展,如二战后西欧经济繁荣和中东石油经济崛起都和外籍劳工的迁入有关;促进了文化交流、融合与发展,比如中华饮食文化走向世界。

3.当前我国人口城市化的突出问题

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由于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造成了许多社会经济问题,如就业困难,失业队伍扩大;房屋紧缺,居住困难;交通拥挤,车祸频发;社会治安问题严重,犯罪率高;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占用了大片良田,破坏了生态平衡等。

4.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趋势本质上是一种进步现象,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人口过度老龄化会引起一系列问题,比如国防兵源不足、劳动力缺乏、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和老年人本身问题增多等。人口老龄化影响社会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必然导致劳动力老化,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和先进科学技术的要求,也不利于进行职业上和地理上的转移;由于老年人

口增多,收入相对降低,提供积累率不高,也会使消费结构不变及经济停滞。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对策是适当移民、鼓励生育。

[误区例析]

思维误区一: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取决于自然增长率。

[例1]下列关于人口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在1%以下,所以人口增长缓慢

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地区,人口密度不一定大

c.我国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主要是人口的自然增长造成的

D.整个世界的人口增长是由人口机械增长造成的

[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种类型。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共同决定的。我国现在人口自然增长率虽在1%以下,但由于人口基数太大,每年净增人口数量仍在千万人左右。人口机械增长是人口的空间移动造成的,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的共同结果。但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人口的增长是由人口自然增长造成的。本题选B。

思维误区二:我国人口数量增长迅速,所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为年轻型。

[例2]读下列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最能表示我国目前人口年龄结构的是

()

[分析]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有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三种。我国目前人口数量增长迅速,主要是由于人口基数大造成的。由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生育率处于更替水平之下,老年人口比重增长迅速。目前,65岁以上人口比重已达10%以上,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已属于老年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起步晚、来势猛、速度快。本题选D。

思维误区三:人口迁移就是人口空间的变化,即人口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例3]下列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B.参加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的范畴

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D.人口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的才属于人口迁移的范畴

[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人口流动是易混淆的概念。人口移动是指人口从一个地方到达了另一个地方,包括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两种类型。人口流动是指人口短时间离开居住地后又返回的一种现象。人口迁移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旅游、购物、探亲、度假等涉及的人口地理位置变化是临时性的,不属于人口迁移,而属于人口流动。本题选C。

思维误区四: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短缺,所以其环境人口容量较小。

[例4]下面是一些国家的轮廓图(比例尺不同),请判断环境人口容量最小的是

()

[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与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等呈正相关,与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呈负相关。资源数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但对资源的利用可以是本国的,也可以是国外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环境人口容量大;印度自然资源丰富,国土面积大,环境人口容量也较大;埃及沙漠广布,较其他三国环境人口容量小一些。本题选B。

思维误区五:随着和谐社会建设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工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例5]下列关于农民工进城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农民工进城只能够带来经济收入

B.农民工进城对城市和农村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c.农民工进城对城市来讲只有好处

D.随着和谐社会建设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工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分析]农民工一直是人口问题讨论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农民工进城对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农民工在对城市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经济利益,还利于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当然,大量农民工进城也给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随着和谐社会建设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机械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会解放出更多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除就地转化外,还会越来越多的涌入城市。本题选B。

9.专题设计实验指导书 篇九

【课题】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基础知识与典型例题)

综合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方法:明确实验目的、要求;构思实验方法、步骤;选择实验仪器、药品;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一、性质实验方案设计

例题

1、设计一个简单的一次性完成实验的装置图,验证醋酸溶液、二氧化碳水溶液、苯酚溶液的酸性强弱顺序是:CH3COOH>H2CO3>

(1)利用下图所示仪器可以组装实验装置,则仪器的连接顺序为:____接____,____接____,____接____。

(2)写出实验现象和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小结)性质实验方案设计要点:

①熟悉各种性质的验证途径,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②重视基本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③注意整体设计的可操作性、有序性、严密性; ④注意文字表达。

二、实验装置创新设计 实验装置创新设计要点:

掌握一些装置和仪器药品的替代方法,力求使设计的实验仪器简单、操作便捷、节省试剂、现象明显、安全防污等。

例题

2、将氯气用导管通入较浓的NaOH和H2O2的混合液中,在导管口与混合液的接触处有

-闪烁的红光出现,这是因为通气后混合液中产生的ClO被H2O2还原,发生激烈反应,产生能量较高的氧分子,它立即转变为普通氧分子,将多余的能量以红光放出。进行此实验,所用的仪器及导管如图2-6-6。

根据要求填写下列空白:

(1)组装氯气发生器时,应选用的仪器及导管(填写图中编号)是____。

(2)实验进行中,按气流方向从左到右的顺序,气体流经的各仪器及导管的编号依次是____________。

(3)仪器①的橡皮塞上应有____个孔,原因是____________。(4)实验时,仪器①中除观察到红光外还有_________现象。

3(5)实验需用约10%H2O2溶液100mL,现用市售30%(密度近似为1g/cm)H2O2来配制,其具体配制方法是____________。

-(6)实验时仪器①中ClO与H2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三、性质检验实验方案设计

例题

3、某学生要做检验碳酸钠粉末中含有少量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的实验。他的实验设计了7个步骤,其中5个步骤所用试剂及实验操作均已写明,实验步骤如下:

a.取少量样品放入试管甲中;b.再向溶液里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c.过滤,取少量滤液盛在试管乙里;d.向试管里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e.滴入几滴酚酞试剂 f.g.试将上面尚缺的两个步骤所用的试剂(自选)及实验操作补写完整,然后按实验操作的顺序排列。(注意排除CO32-对OH-和Cl-的干扰)

(小结)物质检验实验方案设计要点:物质检验尽可能利用特征反应,注意检验顺序、排除干扰。

四、制备实验方案设计

例题

4、欲制无水氯化铝并保存备用。现有仪器如下图所示,并有食盐晶体、水、固体烧碱、铝粉、二氧化锰、浓硫酸等六种试剂。

设计的制取过程是:制氯气 → 加净化和干燥氯气 → 制氯化铝(易潮解,易升华)

请回答下列问题:

从上面仪器中选取必须的几种,连接成一个制无水氯化铝的连续装置,按前后顺序填写图的编号(不一定填满),并写出各仪器里放入的试剂的化学式。(小结)要点:

列出可能的几种制备方法和途径,从方法是否可行,装置和操作是否简单、是否经济与安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从中选取最佳的实验方法,在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时,还应注意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

制备实验应注意防污染、防倒吸、防氧化、防潮解、防爆炸、防挥发,同时要求产率高、易分离、易收集、杂质少、步骤少。

五、定量测定实验设计例题

5、碱式碳酸镁有多种不同的组成,如Mg2(OH)2 CO3、Mg4(OH)2(CO3)

3、Mg5(OH)2(CO3)4等,请你设计一个测定碱式碳酸镁组成的实验方案,包括:(1)测定原理(2)测定实验的装置图(3)简要的操作步骤。可选用的仪器、试剂和用品如下: 主要仪器:天平(附砝码)、大试管、酒精灯、洗气瓶、球形干燥管、药匙(固定及连接仪器自选)

试剂:碱式碳酸镁(粉状)、浓硫酸、石灰水、无水氯化钙、碱石灰(小结)定量测定实验设计要点:

实验项目包括:一定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的测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质量百分比浓度溶液的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酸碱中和滴定、中和热测定。

保证测定结果具有较高准确度和精确度,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一般是要求考生分析实验的关键、细节以及产生误差的因素等。

(总结)化学实验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供选用药品和装置是部分、刚好或有剩余。

2.题目条件有无特殊要求。如采用最简单、最合理的实验步骤。

3.实验过程中的隐蔽性操作,如必要的干燥、除杂、冷凝、静置、振荡、等不能忽略

4.所需药品应准确描述,如粉末、固体、溶液、饱和、澄清、酸性、浓、稀、浓度值。仪器要注明规格。

5.防倒吸、防爆炸、防潮解、防氧化、防污染等(基础训练)

1、欲证明一瓶无色液体是纯水,可靠的实验方法是()

A、测得其pH=7

B、跟钠反应生成氢气

C、电解时得到H2、O2,体积比为2∶1

D、1.013×105Pa时沸点为100℃

2、某气体混合物中可能含有SO2、N2、CO2,检查其中是否含有CO2的正确方法是()A、用燃烧木条检查是否使火焰熄灭

B、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再通入澄清石灰水 C、使混合气体通过NaOH溶液,再通入石灰水 D、使混合气体通过Na2CO3溶液,再通入石灰水 3、利用下列各组中的物质间反应制备和收集少量相应气体,能采用如右图中实验装置的是

()

①浓氨水与固体NaOH ②H2O2溶液与二氧化锰③稀硝酸与铜片

④方解石与稀盐酸 ⑤电石与水 ⑥二氧化锰与浓盐酸

A、①⑤

B、②④

C、④⑥

D、③⑤ 4、(2004·理综北京)为确定下列置于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变质,所选检验试剂(括号内物质)不能达到目的的是()A.Na2S03溶液(BaCl2)B.FeCl2溶液(KSCN)C.KI(淀粉溶液)D.HClO溶液(石蕊试液)

5、检验右图装置的气密性,通常是将导管放入水中,①用手握住试管,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②手离开试管后,导管中有一段水柱上升,说 明装置不漏气。请回答:

(1)此法的原理是------------。

(2)某同学操作时,只做了①没有做②,他即认为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你认为他的结论是否正确?(填“是”或“否”)。理由是-------。6、某学生设计了一套验证物质化学性质的实验装置(如下图),请完成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

(2)该实验的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实验用品:实验仪器除铁架台(带铁夹)、储气瓶(两个)、直管活塞(K1、K2)、止水夹(K3)、橡胶管、橡胶塞以及若干玻璃管连件外,还有哪几种(写仪器名称)——---------,实验所用试剂为-------------。

(4)检查本装置气密性的最好方法是-------------。

(5)实验步骤:①按上图连接好仪器装置;②扭开活塞K1和K2主要现象为---------------------;③关闭活塞K1和K2,打开止水夹K3,要使烧瓶内产生喷泉可采用的方法是----------------------------。7、纯碱中常含有少量NaCl杂质。甲同学用下面的装置测定ng纯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其实验步骤:

a.按装置图组装仪器,并检查其气密性; b.称量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D的质量为m1g; c.称量ng纯碱样品,并将其放人广口瓶内;

d.从分液漏斗缓缓地注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并缓缓地鼓入空气,直到B反应器中不再产生气体为止;

e.再次称量干燥管D的总质量为m2g。请回答:

(1)装置c的作用是----------------------;装置E的作用是--------------------。

(2)计算Na2CO3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为(用m1、m2、n表示)。

(3)请再设计两种其他的测定方案,并填写表中空白。可选择的主要仪器:①托盘天平②烧杯③玻璃棒④铁架台、漏斗(过滤器)⑤干燥管⑥酒精灯⑦烧瓶⑧蒸发皿

供选择的试剂:a.CaCl2溶液 b.稀硝酸 c.AgNO3溶液d.碱石灰e.稀盐酸

8、某学生设计了一个实验以证明PbO中含有氧,反应方程式如下:

试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盛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开始一段时间可能没有现象,其原因是————————————。(2)洗气瓶中醋酸二氨合铜([Cu(NH3)2]Ac)的作用为————————————。

(3)实验后的醋酸二氨合铜经适当处理又可再生,适宜于再生的生产条件是————————。(4)若用空气代替干燥的N2,行不行——————————,其理由是——————————。

9、为测定已变质的过氧化钠(含碳酸钠)的纯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Q为一具有良好弹性的气球;称取一定量的样品放于其中,按图安装好实验装置,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 将稀H2SO4全部滴人气球中。

(1)Q内发生反应生成--------------------种气体,其中的反应有-----------------个氧化还原反应。(2)为测出反应时生成气体的总体积,滴稀H2S04前必须关闭-------(填“K1”“K2”或“K3”,下同),打开--------------------。

(3)当上述反应停止,将K1、K2、K3。处于关闭状态,然后先打开K2,再缓缓打开K1,这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4)导管a的作用是------------。

(5)b中装的固体试剂是---,为何要缓缓打开K1-------。(6)实验结束时,量筒I中有xmL水,量筒Ⅱ中收集到ymL气体,则过氧化钠的纯度是-----------(上述体积均已折算成标准状况)。

10、航天飞行器座舱内空气更新过程如图所示:

(1)Ⅱ是CO2和H2的反应装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从装置工、Ⅱ、Ⅲ可看出,O2的来源是C02和H20,宇航员每天消耗28 mol O2,呼出23 mol CO2,则宇航员每天呼出的气体中含H2O-------------mol。(3)以下是另一种将C02转化为O2的实验设想

其中,由MgCl2·6H2O制取无水MgCl2的部分装置(铁架台、酒精灯已略)如下:

①上图中,装置a由——-------------、——------------、双孔塞和导管组成。

②循环物质甲的名称是---------------------------。

③制取无水氯化镁必须在氯化氢存在的条件下进行,原因是----------------------------。

④装置b中填充的物质可能是-----------------------(填入编号)。e.硅胶 f.碱石灰 g.无水氯化钙 h.浓硫酸

⑤设计d装置要注意防止倒吸,请在方框中画出d装置的简图,并要求与装置C的出口处相连(铁架台不必画出)。(能力训练)

1、资料显示;“氨气可在纯氧中安静燃烧„„。”某校化学小组学生设计如下装置(图中铁夹等夹持装置已略去)进行氨气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实验。

(1)用装置A制取纯净、干燥的氨气,大试管内碳酸盐的化学式是------;碱石灰的作用是-------。(2)将产生的氨气与过量的氧气通到装置B(催化剂为铂石棉)中,用酒精喷灯加热:

①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是-----;试管内气体变为红棕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停止反应后,立即关闭B中两个活塞。一段时间后,将试管浸入冰水中,试管内气体颜色变浅,请结合化学方程式说明原因---------------------------。(3)将过量的氧气与A产生的氨气分别从a、b两管进气口通入到装置C中,并在b管上端点燃氨气:

①两气体通人的先后顺序是--------------------------,其理由是-------------------------。②氨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2004年北京理综试题)

2、亚甲基蓝(MethyIene Blue)在碱性条件下与葡萄糖作用生成亚甲基白(Methylene White)。亚甲基蓝的结构简式如下:

著名的蓝瓶子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如图所示在250 mL锥形瓶中,依次加入2g NaOH、100mL H20、3g C6H12O6(葡萄糖),搅拌溶解后,再加入3滴~5滴O.2%的亚甲基在蓝溶液,振荡混合液呈现蓝色;

②关闭活塞a、b,塞紧橡皮塞,将溶液静置,溶液变为无色;

③再打开瓶塞,振荡,溶液又变为蓝色;

④关闭活塞a、b,再塞紧橡皮塞,将溶液静置,溶液又变为无色;

以上③、④可重复多次。

试回答:

(1)某学生将起初配得的蓝色溶液装在A试管中(如上图,A试管充满溶液),塞上橡皮塞静置片刻,溶液显无色。若再振荡A试管,溶液能否显蓝色?---------。(选填“能”或“不能”)(2)若塞紧锥形瓶塞并打开活塞a、b,通人足量氢气后,再关闭活塞a、b并振荡,溶液能否由无色变为蓝色?——----(选填:“能”或“不能”);若塞紧锥形瓶塞并打开a、b,通入足量氧气,溶液能否由无色变为蓝色?---------(选填:“能”或“不能”)

(3)该实验中,影响溶液颜色互变快慢的主要因素有------------------------------。(4)从上述变化的总结果看,葡萄糖的作用是---------,亚甲基蓝的作用是---------;

(5)上述实验中葡萄糖也可用鲜橙汁代替,因为其中含丰富的维生素C,可推测维生素C具有---------性;

(6)该实验中③、④操作能否无限次重复进行?(选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参考答案)

1、D

2、B

3、B

4、A

5、(1)当手握住试管后,温度升高,气体体积膨胀,导管口有气泡;当手离开后,温度降低,气体体积缩小,大气压将水压人导管,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2)否

当手握住试管时,温度升高较快,即使有少量漏气,导管口有气泡;当手离开后,温度降低缓慢气体体积缩小得慢,空气会从漏气处进入试管,不会形曲一因此只做①不能证明不漏气。

6、(1)验证N0与02反应,N02与H20反应。(2)2NO+02=2N02,3N02+H20=2HN03+NO(3)圆底烧瓶和烧杯NO、02、H20(4)安装好装置,先夹上K3,关闭K1,打开K2,在储水瓶中装入水。再打开K1,使水注入储气瓶。片刻,储气瓶中水位不再上升,储水瓶中水位不再下降,则装置气密性良好,否则其气密性不好。

(5)②盛NO的集气瓶内出现红棕色 ③用手或热毛巾捂热圆底烧瓶7、8、(1)高温下PbO跟碳反应生成的主要产物是CO的缘故。(2)用来吸收CO气体,防止污染空气。(3)高温、低压。(4)不行。因为在高温下空气中的02要与碳反应生成CO及C02,另外空气中少量的CO2及水蒸气也能带人氧原子,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9、(1)2,1(2)关闭K1、K2,打开K3(3)气球Q慢慢变小,气体进入量筒Ⅱ中(4)平衡分液漏斗上、下的压强使H2SO4能顺利滴下(5)碱石灰,控制气体的流速使C02被充分吸收(6)C02与O2的体积为xmL,02的体积为ymL,故CO2的体积为(x-y)mL,可知Na202与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y:(x-y),Na202的纯度78y/53x+25y×100%

10、(1)2H2+C02=2H2O+C(2)10(3)①分液漏斗烧瓶②盐酸③防止水解④e g⑤(能力训练)

1、(1)①(NH4)2C03或NH4HCO3 ②吸收水和二氧化碳(2)①4NH3+502=4NO+6H20 2NO+O2=2N02

②2N02(气)==N204(气)+热量,降低温度使平衡正向移动,部分红棕色NO2转化为无色N204。(3)①先通入O2,后通入NH3。若先通氨气,若先通入氨气,氨在空气中不能点燃,逸出造成污染。②4NH3+3O2=2N2+6H2O

2、(1)不能(2)不能 能(3)振荡的剧烈程度(或填溶解氧气的浓度)(4)还原剂催化剂(或催化剂兼作指示剂)(5)还原性

10.专题设计实验指导书 篇十

理论中“让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为中心,以赞可夫的“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教学原则为依据,结合中学 生的学习心理和智力发展规律以及地理学科课堂教学的特点,通过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指导学生 掌握科学的、系统的地理学习方法,进而探索学法指导的`渗透性、系统性、规律性以及学法指导和地理知识的 有机结合点,以达到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质量的最终目的。以下是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气旋与反气旋 ”的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章第二节 气旋与反气旋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地理学习方法――图文变换法,使学生掌握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及特点,使学生能在复杂的等 压线图上判断气旋、反气旋及四周的风向,从而分析和判断当地的天气状况。

2.通过图文变换练习,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

3.学习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列表比较法,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了解气旋与 反气旋相反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投影片①,复述上一节课所学的学习方法

2.教师出示投影片②,指导学生画图练习(一个学生上讲台完成,其他在练习本完成),复习上节课所讲 知识与学习方法――图文变换法,然后教师评讲。

3.教师导入新课

4.学生阅读课文后,在投影片③上迭加复片,画出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示意图(两个学生上讲台画,其 他在练习本上画),复习巩固文变图方法)。

5.教师评讲并让学生说出画图的文字依据(其他学生在课本上划)。

6.教师出示投影片④,让学生对照文字依据检查有没有画漏)。

7.复习巩固图变文学习方法,让学生读图(投影片③回答,提问学生)

8.教师出示投影片⑤,启发学生迭加复片画出南北半球反气旋图(学生上讲台画,其他在练习本上画), 然后评讲。

9.要求学生不看课本,根据推理画出南北半球反气旋图

10.教师提问,引出新的学习方法――列表比较法

11.教师出示投影片⑥,介绍列表比较法

12.教师以气旋和反气旋为例,指导学生列表比较,确定比较项目,板书表格。

13.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后填表比较(两个学生在黑板填写,其他在练习本自制表格填写)。

14.教师评讲后出示投影片⑦。

15.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投影片⑦总结归纳。

11.专题设计实验指导书 篇十一

自08年江苏省在高考中增设“task-reading”题型,两年来考生的得分率并不高。针对这种情形2010年3月高三备课组便开设了一堂专门针对这一题型的学法指导研讨课。

二、任务型阅读题型的考查要求、形式

题型要求:根据所读,用恰当的词语补全文章提纲、概括关键内容或作要词词语转换。即:在文章阅读之后, 对已读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的过程,要求考生归纳概括文中要点,整合零散信息,把信息以表格的形式有序地表述出来,使零散信息条理化、明朗化、简单化和形象化,通过阅读表格,读者能迅速理清文章结构、获取主要信息、抓住段落主题、了解文章大意。

题型形式:(一)表格式。(二)倒树状结构。

三、教学的目标:

a)知识目标:

1.学生了解任务型阅读题型的考查要求、形式。2.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解题策略去解决实际问题。

b)情感目标:培养探究合作精神。

四、教具:试卷;多媒体。

五、教学策略:呈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方法——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

Step 1:Introduction:

1.教师用多媒体呈现考试说明中对此题型的要求、考试的形式与考查的能力要求。即:词形变换能力;英文释义与浓缩的概括能力;逆向思维能力。

2.学生分组讨论课前完成讲义的第一部分。即,2008年江苏高考任务型阅读的答案。并将答案板书在黑板上。(说明:本文主要谈论了团队的精神,以及其基本规则、建议,并给了一个团队的精神如何在实例中操作的例子。文章内容较简单,脉络清楚。)

3.学生分析给出答案的原因。(答案如下:)

71.teamwork 72.ideas/opinions/views/thoughts 73.Support/Encourage/Back 74.Suggestions 75.given/assigned 76.responsibility 77.topic/subject/issue78.case 79.Exchange/Share80.Evaluate

4.学生讨论,将答案分成三种类别。(学生的答案如下:)

Step2:practice

A:词形变换能力

Example(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It is as efficient as a typical city. (efficient )…

B:英文释义与浓缩概括能力

Example:(示例)根据提示用意义相同的词完成各句,每格一词。

Despite lacking money, they sent their children to the USA. (in spite of)…

C:逆向思维能力

Example:(示例)根据提示用意义相反的词完成各句,每格一词。

The rapidly aging population resulted from years of low or negative birthrates.

Low birthrates brought about/caused rapidly amine population. …

Step 3:Summary:

1.针对信息归纳题,教师让学生分组回忆平时在做任务型阅读中常用到一些概括性词汇。

2.学生呈现回忆的结果。(教师补充并用多媒体呈现。)

3.学生朗读并背诵这些单词。

Step 4:Practice:

1.学生当堂完成试卷上A、B篇任务型阅读。

2.学生分小组讨论并给出答案。

3.师生共同分析解决共性的错误问题。

Step 5:Homework:

1.识记任务型阅读中常用的词。

2.完成试卷上其余题目。

上一篇: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流程下一篇:新学期新计划的演讲稿